2012江苏省教师岗前培训资料-教育法(推荐五篇)

时间:2019-05-13 08:41: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2江苏省教师岗前培训资料-教育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2江苏省教师岗前培训资料-教育法》。

第一篇:2012江苏省教师岗前培训资料-教育法

《教育法》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论

教育法制化概念:它是教育法律化和制度化的简称,指国家机关制定完备的教育法律,并依据法律的规定来领导和管理教育事务,促进教育管理的法制化、制度化。

教育法制化主要内容:教育立法、教育行政执法、教育司法、教育法制监督

主要要求:主体合法、内容合法、程序合法、救济有道

第二章教育法基本理论

教育法的概念:国家拥有教育立法权的专门机关在其职权范围之内,依据教育立法的程序制定或认可的调整教育法律关系,规范社会主体的教育行为,规定社会主体教育权利和教育义务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教育法体系的基本原则: ①依法治教原则。

②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推进人的现代化的原则 ③依法保障教育主题合法权益的原则 ④公民教育权利平等的原则。

⑤教育活动应当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原则。

⑥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原则。⑦增加教育投入、保障教育经费稳定来源和增长的原则。法的渊源,又称“法源”或“法律渊源”。广泛的法的渊源具有多方面的含义,包括法的历史渊源、法的理论渊源和法的形式渊源等。法的渊源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我国,社会主义法的主要渊源是制定法,主要有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性法规等。我国教育法的主要渊源:①宪法关于教育的法律规范。②有关教育的法律。③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教育的行政法规和军事法规。④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行政规章。⑤地方性教育法规。⑥地方性教育规章和教育规范性文件。⑦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查院有关教育法的司法解释,我国政府加入的及其与外国政府缔结的有关教育的国际公约和条约。法律体系是指一个国家全部现行法律所构成的内部和谐一致、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法律部门是法律体系的构成单位。我国的教育法律体系(重):教育根本法。教育基本法。教育主体法。学前教育法。义务教育法。中小学教育教学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民办教育法。教育行政法。

教育法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关系

教育法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教育法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在法律上的反映。另一方面,教育法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教育法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

①社会主义道德是教育法规定的我国教育的重要内容。②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和规范贯彻于教育立法之中,是教育立法的道德基础。③社会主义道对于社会主义道德目标的实现推动社会主义道德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育法与政策的关系 它们的关系表现在:①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是我国教育法的精神内核和灵制化。③具体的教育政策应当符合教育法的基本原则和规范要求。

第三章教育基本法

我国现行的教育法是1995年3月18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该法于1995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教育法》立法宗旨:《教育法》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①坚持思想道德教育原则。②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与吸收人类优秀成果相结合的原则。③教育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原则。④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⑤公民受教育机会平等的原则。⑥教育要适学语言文字的原则。

学校教育制度又称学制:是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的关系的制度。

8条教育基本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2、九年义务教育制度,3、职教和成教,4、国家教育考试制度,5、学业证书制度,6、学位制度,7、扫除文盲,8、教育督导制度和教育评估制度。教育投入的体制

《教育法》第53条对教育投入的体制作了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保证国家举办的学校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依法举办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办学经费由举办者负责筹措,各级人民政府可以给予适当支持。” 教育投入的增长幅度:

《教育法》第54条对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出比例作了规定:“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具体比例和实施步骤有国务院规定。全国各级财政支总额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第55条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教育经费支出作了规定“各级人民政府的教育经费支出,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在财政预算中单独列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不履行法律义务或者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时所必须承第四章 教师法(重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于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并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

教师是指履行教育教学责任,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专业人员。

《教师法》的立法宗旨:为了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建设具有良好品德修教师的权利

①教师享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的权利②教师享有从事科学研究、学校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的权利③教师享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的权利④教师享有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的带薪休假的权利⑤教师享有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权利⑥教师享有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培训的权利。教师的义务

①教师有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的义务②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职聘,完成教育教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方面全面发展的义务⑤负有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害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的义务⑥又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首先,教师的权利往往是另一方的义务,反之亦然;其次,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具有相对性特征;再次,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具有转换性特征,教师行使权利过度,可能会带来相应的义务;最后,教师的权利与义务是同时发生的,教师在取得权利的同时,也就应承担相应的义务。

教师资格要素:国籍要素;思想品德要素;业务要素;学历要素。①必须是中国公民②遵守中国的宪法和法律③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④具备研究生或大学本科学历⑤具有相应的教育教学能力⑥获得相关部门的认定合格。

教师资格取得: ①申请者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②有关部门依法受理审核③颁发证书

教师资格的限制:指公民因具有法律规定的事由而对其教师资格取得加以 限制,其法律后果变现为不能取得教师资格。

教师资格的丧失:指已经取得教师资格的公民,因规定事由的出现而引起其担任教师的资格的取消。收到法律限制禁止取得教师资格的人,已经取得教师资格的,丧失教师资格。此外,《教师资格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撤销其教师资格:

a、弄虚作假、骗取教师资格的。b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被撤销教师资格的,自撤销之日起5年内不得重新认定教师资格,其教师资格证书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官教育行政部门收缴。

教师聘任遵循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学校和教师之间,就任职期限、任职条件以及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等达成协议,依据该协议而形成特殊的任职职务关系的制度。

教师聘任制度包括招聘、续聘、解聘和辞聘。

违反教师法的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行政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

第五章高等教育法(重要)

《高等教育法》立法宗旨:①为了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②为了依法治教,规范高等教育活动;③为了加快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高等教育法》第1条规定:“为了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制定本法。”

《高等教育法》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1998年8月29日通过,自1999年1月1日起施行。

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方针和任务(论述题):

性质:我国的高等教育的性质必然是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等教育。首先,我国的高等教育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密不可分的,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决定的;其次,我国的教育事业始终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成长和发展的;再次,我国宪法中明确确立了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社会主义各行各业建设的基本原则,高等教育的一切活动同样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最后,高等教育的性质决定了我国的高等教育必然要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方针: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高等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我国社会主义阶段高等教育的总体方向,它是由我国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其次,高等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 ;最后,根本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任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学位:是评价专门人才学术水平或者专业技术水平的一种尺度,是由国家批准或者许可的有学位授予权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颁发给相关人员的一种凭证。

学位证书: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三级.学科门类(11):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

高等学校设立的条件

必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①有组织机构和章程;②有合格的教师;③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④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根据以上法律规定,我国高等学校的设立应当满足这样几个方面的条件:①有自己的组织机构和设立章程;②拥有相应数量的合格教师;③拥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教学设施、设备等条件;④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高等学校的法人资格:高等学校自批准设立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高等学校的校长为高等学校的法定代表人。

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以及其他相关权利:

1、招生权

2、专业设置权

3、教学自主权

4、科研与服务自主权

5、海外交流自主权

6、学校内部人事管理的自主权

7、财产管理自主权 高等学校的内部管理机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民主管理和监督(设立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受到依法监督)。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质是“党委决策,校长负责”,将民主的理念贯彻在日常的决策中,使集体的智慧和个人的能力比较好的结合起来,发挥最大的作用。高校教师聘任的原则

①高等学校必须是合法设立的学校,受聘教师应当具备高等学校教师的教师资格和任职的基本条件。②订立聘任合同必须遵守平等自愿的原则。③聘任合同的内容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的有关规定,尊重合同双方的权利,明确合同双方的义务。④订立聘任合同的形式必须合法。

高校教师的权利:

1、享有必须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2、享有参加培训,提高业务素质的权利,3、享有开展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的权利,4、享有接受公正考核的权利。

高等学校学生的权利、处分、处分种类、程序: 权利:

1、参加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项活动,使用学校提供的教育教学资源;

2、参加社会服务、勤工助学,在校内组织、参加学生团体及文娱体育等活动;

3、申请奖学金、助学金及助学贷款;

4、在思想品德、学业成绩等方面获得公正评价,完成学校规定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学位证书;5对于学校给与的处分或处理有异议,提出申述;

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处分:对有违法、违规、违纪行为的学生,学校应当给予批评教育或者纪律处分。学校给予学生的纪律处分,应当与学生违法、违规、违纪行为的性质和过错的严重程度相适应。

处分种类: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

处分程序:高等学校在处分学生时,应当坚持公开、公平、公正,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做到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程序正当、依据准确、处分恰当。

①取证与查实②审查与决定 ③送达与备案 ④听证⑤申诉 ⑥附则

高等学校教师违反高等教育法的法律责任:(1)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高等教育机构或教育行政部门给与行政处分或者解聘。(2)高等学校教师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行为的法律责任,由所在高等学校及其撤销其高等学校教师资格,情节严重的还要依法承担民事责任直至刑事责任。(3)高等学校教师弄虚作假的行为的法律责任。

第六章职业教育法

1996年9月1日,开始实施《职业教育法》

职业学校教育层次:初等职业教育学校、中等职业教育学校、高等职业教育学校

职业培训种类:从业前培训、转业培训、学徒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其他职业性培训

建立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原则:①实施有计划、有重点的教育分流的原则;②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的原则;③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互相沟通、协调发展的原则。

职业教育:指国家为实现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通过开办或允许开办各级各类的职业教育学校和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加劳动者就业渠道,为社会输送大量专业型、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教育活动。

《职业教育法》的立法宗旨: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制定本法。表现为:①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加速提高广大劳动者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②实行依法治教,使复杂的职业教育活动走向规范化、有序化;③职业教育立法是为了发展职业教育。

职业培训的概念 是以就业、转业或提高职业能水平为目的的非学历职业教育活动,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学校教育所无法代替的。

职业教育实施的原则:①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原则。②实行产教结合的原则。(简答)实行产教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性质特点所决定的,也是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所决定的。产教结合原则的含义是:职业教育的发展要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需要相适应,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要与经济部门、产业界、用人单位等建立紧密地联系与协作。③建立终身学习体系的原则。④重视农业、科技和职业教育紧密结合、协调发展的原则。

第七章义务教育法

义务教育的概念:国家用法律形式对一定年龄的儿童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特征:强制性,全面性,权利性和公共性。《义务教育法》实施时间:1986年7月1日

我国义务教育的基本原则:①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依法保障义务教育原则②义务教育普及性原则③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④统一领导,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

义务教育法修改的原因:①我国的义务教育法规定得过于笼统。②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不断深化,原来的义务教育法难以适应新的市场经济的要求③出现了一些义务教育法没有规定的新的情况④实践中,义务教育还存在乱收费的问题⑤经费的严重短缺与投入不足也是近年来义务教育工作中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⑥我国的义务教育总体水平不高,发展也很不平衡。

义务教育法修改的主要内容:

①保障义务教育经费。②实施素质教育。③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④加强学校管理,保证学校安全,规范学校收费;⑤加强教师培养和管理。⑥减少教科书的种类,提高教科书的质量。⑦学校安全被首次写入义务教育法;⑧公共财政体制的议题是义务教育法修改最重要的内容。

《义务教育法》的概念是国家强制推行义务教育而制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以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在实施义务教育中的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义务教育法》立法宗旨:为了发展基础教育,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法。立法依据:宪法和我国现实情况。义务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适龄儿童,少年)

第八章民办教育法

民办教育时间:1982.11.26 民办教育施行期:2003.9.1

十六字方针: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

民办教育法立法宗旨: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民办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维护民办学校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制定本法。具体内容如下:①推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民办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②实现民办教育的规范有序发展,维护民办学校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③积极推动民办教育的快速发展。

民办教育的性质:民办教育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

民办教育的法律地位: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国家保障民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民办教育的基本原则:①公益性原则。②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相应主体平等原则。③鼓励保护原则。④民办教育规范有序发展原则。

第九章教育权的法律救济

教育侵权行为概念是指行政主体、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违反教育法律、法规的一般规定,直接或间接剥夺其他主体的教育权和受教育权,使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而应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违法行为。

教育侵权行为特征①违法前提的特殊性;②违法主体的多样性;③违法性质的双重性;④救济方式的综合性。

法律救济的概念一是指为权利受到损害的受害者提供法律上的补偿,使受损害的权利得到恢复和补救;二是指通过救济受害者,使被扭曲、破坏了的社会关系得以矫正和恢复。

法律救济的基本含义:一是指为权利受到损害的受害者提供法律上的补偿,使受损害的权利得到恢复和补救;二是指通过救济受害者,使被扭曲、破坏了的社会关系得以矫正和恢复。特征:事后性;权利性;恢复性与弥补性。

教育权的法律救济概念:指当学校,公民的教育权和受教育权受到侵害时由法定机构按法律程序予以矫正,恢复或补救,使其享有教育权和受教育权的法律活动。

我国教育权的法律救济体制构成:教师申诉制度、学生申诉制度、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民事诉讼。

我国教育权法律救济的基本原则:①事后救济的原则。②救济主体法定的原则。③正当程序原则。

教育申诉的概念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对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政府有关部门作出的影响其利益的处理决定不服,或者在其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依法行使申诉权,向法定的国家机关声明不服、申诉理由、请求复查或重新处理的一项法律制度。教育申诉的特点:①教育申诉制度由教师申诉制度和学生申诉制度两部分组成;②教育申诉制度是一项正式的法律救济制度;③教育申诉制度是一项专门性的申诉制度;④教育申诉制度是一项非诉讼意义上的行政申诉制度。

教育申诉管辖类别:隶属管辖、地域管辖、选择管辖、移送管辖。

行政复议的概念: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即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主体(包括行政机关和法律、法律授权的组织)的具体行政行为侵害其合法权益,依法可以向该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机关提出申请,由受理申请的行政机关(即复议机关)对原具体政行为进行重新审查并作出相应裁决的活动及其制度。

行政复议基本原则:合法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准确性原则;便民性原则。管辖:上级管辖;本级管辖;特殊管辖;移送管辖;指定管辖。行政复议程序:申请;受理;审理;决定;执行。

行政诉讼的概念: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主体(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人民法院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判的制度。

行政诉讼特征:①诉讼前提的特殊性;②诉讼被告的恒定性;③诉讼主体的多样性;④程序启动的被动性;⑤审理对象的限定性;⑥举证责任的倒置性。

行政诉讼基本原则:①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原则。②起诉不停止执行的原则。③被告负举证责任原则。④不适用调解原则。

行政诉讼管辖:

1、级别管辖

2、地域管辖

3、移送管辖

4、指定管辖 行政诉讼第三人:是指同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而申请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参加到诉讼中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行政诉讼程序:

1、起诉与受理。

2、第一审程序。

3、第二审程序。

4、审判监督的程序。

5、执行程序。

第二篇:2012江苏省教师岗前培训资料-教育学

教育学

1、政治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与内容是指高等教育发展的什么方面受到政治的影响.从一般内容上看,政治直接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情形十分显著.1.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规定高等教育发展方向.2.阶级关系规定高等教育发展的利益追求.3.政治任务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重点.4.主流意识形态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环节.5.教育民主化运动促进了高等教育机会的扩展.6.建立国家高等教育体制.主流意识形态是指社会的占居主要的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

2、经济制约高等教育发展表现在(作用有那些)高等教育有今天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基础,经济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的方方面面.1.经济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2.经济发展制约高等教育发展决策.3.经济制约高等教育结构的完善程度.4.经济促进高等教育终身体系的形成.P533、怎么理解高等学校的社会价值:①高等学校的政治价值:1,促进社会政治延续2,推进社会政治生活3,促进个体政治社会化。②高等教育的经济价值:1,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2,有助于个人收入分配趋于平等,促进社会公平。③高等教育的科学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1,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创造新的科学知识的重要阵地。高等教育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掌握人类需要大量时间探究才得以发现的科学研究成果。

④高等教育的文化价值: 传承文化,改造文化,创造新文化.4、高等教育在选择和改造文化方面有其特殊的价值。1,高等教育工作者具有较强的文化选择与改造能力。2,高等学校在选择和改造文化的同时,能够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来进行,以更有利于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

5、高等教育的个人价值1,提高个人的知识与能力水平;2,养成良好的综合素质3,提高个人劳动效率,增加个人收入;4,提升个人社会地位.6、高等学校职能:表现为三个方面:培养人才(基本职能和中心任务),发展科学(重要职能),为社会服务(延伸职能).关系:这三项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其中培养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和中心任务,是高等学校之所以是高等学校的根本理由;发展科学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它既是高等学校培养高水平人才的保障,又是高等学校不同于其他层次学校的本质要求;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前两项职能在当地社会的合理延伸与实际应用,既是高校应对当地社会应尽的义务,也是高校本身发展的内在需要.7、大学生身心特殊性表现1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2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较丰富的知识面3具较好的品德修养4具较为远大的理想5面对的压力较大6心理成熟度不够高。

8、高等教育目标的意义(作用)1)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人的基本要求,是高等教育教学活动的总方向,对高等教育活动的结果起着规范的作用。2)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依据,是一切高等教育工作的出发点。3)高等教育目标还是高等教育活动的归宿,具有检验高等教育效果的标准作用。(教育目标不仅是教育活动的指南,而且是教育评价的依据。)

9、解释: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教育目标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人的基本要求,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总方向,也是高等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确定的对所有培养人的特殊要求,是教育目标在不同学校的具体化。

课程目标:是指某个课程本身所实现的具体要求,期望一定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达到的程度。单元目标:一门课程中各单元的具体要求。

10、高等教育目标的性质: 1)高等教育目标具有主观性质2)还有相当的复杂性。教育活动的主体不仅仅是教育者,还包括作为教育对象客体的受教育者。

11、高等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1,社会发展的需要;2,人的发展需要,3,制定教育目标应处理好的几对关系:心与身的关系、德与才的关系、品德素质内部的社会性品德与个性品质之间的关系、才智素质内部的知识、智力、能力的相互关系。

高等教育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人的发展需要,其实质也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

教育目标的制定依据曾出现过“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两种观点。

12、有人认为:高等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全面和谐的人,也有人认为:高等教育的目标应该是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的需求。请对这些观点加以评述?答:

1、这是高等教育的两种基本价值观,前者是个人本位价值观,后者是社会本位价值观.2、个人本位价值观是指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角度出发,涉及高等教育目标,强调教育要为人本身的需要服务.3、社会本位价值观是指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涉及教育目标,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4、两种价值观都有其合理性,也各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个人本位价值观确认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提出了尊重人性,以人为本的自由发展思想,突出了个体创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但它实际上把社会看作个体的简体集合,使得教育面对复杂的个体需要无所适从,导致教育中的极端个人主义自由化倾向,个体社会责任感下降。而社会本位价值观肯定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对于教育密切于社会的联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容易导致教育的某种被动性,容易助长了高等教育短视行为,影响社会的长远意义,导致对学生个性的抹杀.5、在现实社会背景下,要寻求两种价值选择之间的协调与整合,历史上出现的高等教育在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单项选择,已被证明为一种教训,要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做出积极的动态调整.13、高等学校课程的特征:1,高等学校课程具有专业性;2,高等学校课程具有探究性;3,高等学校课程具有前沿性.14、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改造主观世界活动、形成和发展个性的实践活动的相互统一的过程.其特点为特殊性、双边性、发展性.具体分为: 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表现在a.教学过程的认识对象与一般认识活动的对象不同,主要是以教材为中间的间接经验.b.教学认识的条件和形式与一般的认识活动也不同,是再发现过程.c.教学认识过程是有时限的.2.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双边活动的过程.表现在a.教师的主导作用.b.学生是学习的主体.c.双边不仅体现在认识方面的交流和分享,还有着情感方面的交流和影响.3.教学过程是实现人的发展过程.a.学生在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各种能力得到全面发展.b.对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具有至关重要作用,实质上影响和决定一个人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c.不同教学活动对学生有不同影响.d.师生交往活动中个人言行对学生发展、人格影响的作用.15、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的目的和教学规律,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它是成功进行教学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准则.特点具有实践性、合理性.具体为: 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3.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的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5.直观性和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直观不是目的,仅仅是一种手段);6.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7.博与专相结合的原则;(对专业中的某一点懂一切,对专业外的一切懂一点)8.教学与科研相

统一的原则。它们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整体,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全面贯彻,才能保证质量,保证目标实现.16、班级授课制:是在17世纪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创立;我国班级授课制始于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最基本的组织形式30—50人.其优点:a.有利于提要教学的效率,扩大教学对象.b.有利于教师作用的充分发挥.c.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是班级内的学生有更多“相观而善”的机会.缺点:不能充分地兼顾学生的个别差别,难以针对学生的个人爱好和特长充分体现因材施教.17、远程授课: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各种新技术发展的结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18、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1.教学活动的小规模化 2.教学活动的短学程化 3.教学活动场所多样化

19、备课要求:首先要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透视领会教学目的和具体要求,对教材体系、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其次要备学生,要了解学生的各个方面;第三,备方法,寻求最适宜的教学方法.(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

20、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上课是通过讲授、讨论等方法将教学内容在课堂上予以实施的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1.目标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4.表述清晰,5.气氛活跃

21、教学方法是指师生为达到教学目的而共同认识所运用的手段和途径,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两个方面.在目标和内容确定之后,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对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方法具有多样性,有法而无定法,在于得法.(教师施教活动的总和.这句话观点是错误的,还包括学的方法)

22、常用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

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演示法, 参观法,实验实习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自学指导法,练习法).23、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方法。主要用于课堂教学,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有计划、有目的地传授给学生较多的知识的内容,教学效率高。要求:1明确的目的性,2内容的科学性,3内容的逻辑性,4语言的感染性.其优点为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传递大量信息,能给学生提出值得研究的问题,指出解决的途径,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但缺点也是很明显的,利用讲授法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困难的.24、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 1.依据教学的具体目的和任务.2.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3.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4.依据教师自身的素养条件.5.依据各种教学方法的使用范围和条件.6.依据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25、1:科学研究在高校中的作用:1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2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3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4是学科发展的基础5是高等学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6是高校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渠道.2:高等学校的教育研究开展的意义:通过对自己教学活动的研究,通过对自己的教育对象的研究,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用正确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3:高校教育实践研究的内容:研究教育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制度.③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的重要活动,是实现高等学校三大功能的重要途径,也是衡量高等学校水平的重要标志。

4:建立国家高等教育体制两方面内容:1,国家举办高等教育机构;2,规范社会高等教育机构。

26、高等学校的教师与学习.1980年2月12日五届人大常委会十三次会议,《学位条例》 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人大常委会 四次《教师法》 1995年3月18日 八届人大会议,三次《教育法》母法 96年5月15日 八届人大常委会 十九次会议《职业教育法》 98年8月29日九届人大常委会 四次会议 《高等教育法》

27、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必须从教于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学机构.角色具有:传授者、管理者、代理人的角色.1985年,我国设立了教师节。

28、教师的作用(价值或任务):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主要承担者(教学基本任务:教学,科研,为社会服务)包括:通过对教材的加工,创造性地传播文化科学知识;开启学生智慧,培养学生能力;教书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发展和创新科学技术的重要实现者.3.通过知识传播及运用直接为社会服务.29、教师的劳动特点: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决定了教师对职业具有持久稳定的兴趣.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决定了教师具有强烈的成就感.3.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决定了教师应有强烈的自警自省意识.4.教师劳动的群体性 决定了其高度的协作意识.(“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体现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向师性”体现教师劳动的示范性)(“身教重于言教”体现教师劳动的示范性).30、高等学校教师的素质.1.政治思想素质(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强烈的爱国之情,勇于坚持真理)2.职业道德素质(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团结协作,尊重集体)3.文化知识素质(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相关学科知识)4能力素质(驾驭教学内容的能力,多渠道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教学实验与研究能力).5身心素质(身体素质:体质健康,耐受力强,反应敏捷,思路清晰)(心理素质:开朗心胸,愉快情绪,顽强意志).31、高等学校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为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进行交往和联系而结成的关系.表现形式:1社会学意义上师生关系—工作关系、组织关系2心理学意义上的师生关系—认识关系、情感关系3伦理学意义上师生关系—道德义务关系。

32、如何建立良好师生关系:1认识和理解学生(基础或前提)2树立威信(保证)3学生的积极参与4利用多种渠道.33、教师的教育情意:教师的教育情意是指教师从事教育专业的态度、价值观、信念、兴趣、自我意识等。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的教育情意在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中,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具体有:教育理想;教育情操;教育性向;教师自我。

34、高校教师资格的意义:高校教师资格是对高校教师任职条件的基本要求,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35、高校教师资格的任定条件:1,必须是中国公民,且遵守我国法律(先决条件);2,热爱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教育事业,且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3,具有教育教学业务能力。这是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必备的条件。4,具备研究生或者本科毕业学历或通过教师资格考试。

36、高校教师职务: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四级。四个基本条件:1,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2,系统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3,具备相应职务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4,承担相应职务的课程和规定课时的教学任务。

37、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指着眼于人的全面和谐长远健康的发展,强调的是知识的内化及人的潜能的发展,强调人的素养和品质的全面提高.与片面的急功近利的甚至畸形的单纯的应试教育相对立.素质教育兴起的背景(四大发展趋势、潮流)

1972年 法国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1979年 罗马俱乐部、学无止境:创新性学习

1989年 北京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 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 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环境

二十一世纪最成功的人:全面发展 对新思想新教育最开放的人

1996年 国际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①未来教育四大支柱:学会认识、学会动手、学会与人相处(合作)、学会发展②亚太正式定义:知识经济

(简答)*为什么要创新教育?答: A.经济发展的社会化世界化全球化,使人的职业变动和岗位转化成为常态,对人的可迁移要求提高.故增强学生的可迁移性和应变性.B.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的素质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双刃性.C.人的发展要求身与心,知识与能力,素质和协发展.素质教育的定位:是一种指导思想,必须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核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大学素质教育实施的重点和难点:重点:一是科学性,二是人文性.难点:发展学生的情感。素质教育的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素质教育的任务:1,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然素质(身体、生理素质);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非智力因素,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和知识与技能,社会适应能力,自我心理修养能力);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素质(政治、思想、道德、厌恶、审美、劳动)

38、高等学校的教学内容(课程)②高等学校课程内容: 1,课程方案(教学计划);2,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3,高等学校教材

③高等学校课程内容的发展趋势:

1,课程内容的综合化;2,课程性质的职业化;3,课程方向的人文化。④高等学校课程资源非常丰富,除教材外,其他还包括学术著作、习题集、思考题集、习题答案、自学指导书、实验指导书、参考书目、参考文献、挂图、幻灯片、投影片、录像带、视听光盘、计算机教学软件、报刊、互联网、图书馆、实验室、实践基地,以及校外的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公共图书馆、工厂、农村、科研院所等。⑤教育目标:分层次培养目标,科类与专业培养目标。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学科大类,二级学科;专业 ⑥19世纪中后期之前,世界高等教育属于英才模式.高级人才划分:A.精英人才与一般人才.B.学术人才和实用人才.C.通才和专才.⑦我国的高等教育目标: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它还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客观题:

9、美国1861年林肯总统签署于1862年的“莫利尔法案”建立“赠地学院”,其中最著名的有康乃尔大学和威斯康辛大学.“威斯康辛思想”是: a.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b.进行科学研究,发展科学与文化,c.把知识传播给广大民众,直接为全州社会与经济服务。从此这一思想成为高等学校三大职能确立的标志。

10、高等学校三大职能:教学、科研、服务社会。

12、癸卯学制,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并予以实施的学制,在高等教育阶段又分为三级。第一级是高等学堂,第二级是大学堂,第三级是通儒院,通儒院开了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先河。

14、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是指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切社会因素,包括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多种因素.15、在我国基础教育也称国民基础教育。

16、基础教育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作用:1,基础教育质量制约高等教育质量;2,基础教育规模影响高等教育规模。

17、高等教育表现出独特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高等教育在生产着社会政治关系。

20、知识面和职业应用面宽广的是通才.知识面和职业适应单一的是专才.22、英国的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最早使用“课程”一词。

23、高等学校课程的特征:专业性、探究性、前沿性.

24、教学科目是教学课程的一个方面。

25、高等学校课程的纵向结构:普通课程与专业课程,横向结构: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并非用主语陈述,非正式的)课程

26、课程方案(教学计划):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与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

27、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课程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28、教材包括教科书、讲义或讲授提纲等,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判断)

29、教学认识活动不是学生独立的发现活动,而是在老师指导下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即再发现的过程。

30、智力(即人们认识、适应和改变外界环境的心理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其中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能力是心理特征.智力和能力具有先天性与后天性。

31、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专业性、独立性、创造性、实践性.32、孔子提出因材施教原则及“不愤不启”启发式教学;《学记》提出教学相长观点及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等教会学生解决问题、思考和学习的方法,它是第一部教育文献;朱熹的循序渐进原则, 师生互动合作;“文以载道”预思想性于教学之中)(知识与能力不成正比).36、案例法是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院于1918年首创。演示法始于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夸纽美斯。参观法也称“现场教学法”.37、发现教学法(20世纪50年代布鲁纳);

38、程序教学在20世纪50年代的斯金纳提出。

39、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a.教学活动的小规模化.b.教学活动的短学程化.c.教学活动场所多样化.40、远程授课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首开先河。

44、高等学校教学评估是对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45、科学研究是衡量高等学校水平的重要标志.真正具有科学性质的高等学校科研从19世纪初德国洪堡第一次明确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并于1810年创办柏林大学.三大职能:教学,科研,为社会服务.46、科学研究的起点是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47、高校科研管理方法;激励法,计量法.48、1681年法国“基督教兄弟会”神甫拉萨尔于兰斯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师资培训学校.开了人类师范教育的先河.49、教师的权利: 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管理学生权、获取报酬权、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51、高等学校的管理原则:目标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民主性原则,效益性原则。

55、我国与外国的学位制度: 美国:四级,包括协士(副学士)、学士、硕士和博士。英国:四级,分为学士、硕士、博士和高级博士。

法国:四级,分为学士、硕士、第三阶段博士和国家博士。德国:两级,分为博士和教授备选。中国:三级,包括学士、硕士和博士。

56、当代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大众化,国际化,多样化,综合化,私营化。

第三篇:最新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_教育法_总结精华版

法律,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体现掌握国家政权阶级活动意志和利益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法律的基本特征:国家意志性、国家强制性、权力和义务性、普遍适用性、维护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性

教育活动,是在人类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产生的,反映种族繁衍、社会延续需要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实践活动。

依法治国,就是要将国家的治理建立在民主理性的法律规则上,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活动都要依法进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和阻碍,法律保障公民享有广泛的自由和权力,并得到全面发展。

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离不开法制建设,即要依法治教,而依法治教与依法治国同样是分不开的:依法治国必然要求依法治教;依法治教对于促进依法治国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教育法治化,是教育法律化和制度化的简称,它是国家机关制定完备的教育法律,并依照法律的规定来领导和管理教育事务,促进教育管理的法治化、制度化。教育的法治化,就是将国家对教育的管理与治理建立在民主理性的法律规则之上,教育领域的任何主体和任何活动都要严格依法进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和阻碍,同时法律保障公民组织的教育权和受教育权。教育法治化的基本要求:

1、主体合法。凡是参与教育领域活动的国家机关、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其主体资格要有明确的法律授予。

2、内容合法。教育行政机关的管理活动内容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活动内容都应符合相关法律的规定。

3、程序合法。活动应遵循法定的程序要求。

4、救济有道。要有完整的教育权法律法律救济体制,发展完备的法律救济制度。

教育法制建设/教育法治化的基本内容:教育立法、教育行政执法、教育司法、教育法制监督

教育法,是国家法律体系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国家拥有教育立法权的专门机关在其职权范围之内,依据教育立法的程序制定或认可的调整教育法律关系,规范社会主体的教育行为,规定社会主体教育权力和教育义务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教育法的本质,是指教育法的内在规定性,是教育法作为特殊法律现象的内在根据,是教育法内部的必然性联系。具体表现:教育法是统治阶级关于教育的意志的体现(阶级性)、教育法具有社会性(社会性)、教育法的内容归根结底是由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对教育活动的需要所决定的(物质性)

教育法社会性的主要表现:

1、教育法致力于提高全民的思想品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致力于提高全社会的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这不仅对统治阶级是有利的,而且对被统治阶级也是有利的,对整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都是有利的。

2、教育法依法保障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

3、教育法为社会提供特定的教育秩序保障

依法治教的原则:是现代法治原则在教育法律制度领域的具体贯彻和运用,它要求教育法律成为社会教育关系的基本调整体系,实现教育法对社会教育关系的全面控制和调整,确立教育法在教育领域的至上权威,使教育法律规范成为规制教育活动的基本准则。

法的渊源,指法律效力的来源,即法律原则和法律规范的效力的源泉,包括法的创造方式和法律规范的外部表现形式。在我国,社会主义法的主要渊源,是制定法,主要有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性行政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特别行政区法、最高人民检察院和最高人们法院的司法解释、国际条约等。教育法的渊源,是指教育法的形式渊源,即教育法律规范的效力来源。我国教育法的渊源主要是由国家有权机关制定并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教育性的规范性文件。它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1、教育规范性文件是有权制定教育法律规范的国家机关或者国家授权机关制定和发布的,体现了国家的意志。

2、教育规范性文件中规定社会主体的教育性的权力和义务,规定社会主体在教育方面的普遍行为规则或行为模式。

3、教育规范性文件既有普遍的约束力

我国教育法的渊源有下列法律规范和规范性文件(七个方面表现形式):

1、宪法关于教育的法律规范。

2、有关教育的法律。

3、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教育的行政法规和军事法规。

4、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行政规章。

5、地方性教育法规。

6、地方性教育规章和教育规范性文件。

7、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查院有关教育法的司法解释,我国政府加入的及其与外国政府缔结的有关教育的国际公约和条约。

法律体系,是指一国全部现行法律所构成的内部和谐一致、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教育法律体系,是教育法作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系统结构,它是指一国现行教育法律规范所构成的完整的、内部协调一致的、有机联系的教育法律的整体系统。教育法的结构系统基本构成由下列教育法律子部门构成:教育根本法、教育基本法、教育主体法、学前教育法、义务教育法、中小学教育教学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民办教育法、教育行政法

社会主义道德和教育法的关系:道德是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是由社会现象,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并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评价主体的思想和行为善恶的原则、标准和规范。道德与法律一样都是属于社会调整体系的范畴,它们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社会主义道德与教育法具有密切的关系:

1、社会主义道德是教育法规定的我国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国许多教育法规和规章中都有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专门规定,如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纲要、中小学生和大学生守则等道德教育的规章。《教育法》第5条规定,我国人才培养的总体规格是“德、智、体等全面发展”;

2、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和规范贯彻于教育立法之中,是教育立法的道德基础。社会道德观念、原则和规范在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立法者的道德观念对立法目的的去顶、法律价值取向的选择以及法律规范的设计等方面都具有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3、社会主义道德是教育法得以实现的伦理道德基础。教育法实施的基本途径还是社会主体自觉遵守教育法,这就要进行广泛的社会主义道德,特别是教育伦理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以推动我国教育法的高效实施;

4、教育法的顺利运行和高效实现,对于社会主义道德目标的实现、推动社会主义道德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育法的运行和实施对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意义:

1、教育法的运作和实现本身就包含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受到应有的重视,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得到普及

2、教育法的顺利运作和高效实现也意味着贯彻于教育法中的社会主义道德得到贯彻

3、教育法运用国家强制力使一些社会主义道德试图解决而无法调整的教育关系得到调整和规范。

教育法和政策的主要关系:政策是政治对策的简称,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政府处理国家事务、公共事务,调整各种社会关系的路线、方针、规范和措施的统称。教育法与政策有紧密联系又有区别,不能互相代替:

1、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是我国教育法的精神内核和灵魂,对教育法具有指导作用。教育法只有充分体现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的精神才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2、教育法是党和国家教育政策的规范化和法制化。政策是变化的,而法律是相对稳定的。教育政策应当通过教育法的形式法律化和制度化,以保障教育政策的权威性和稳定性;

3、具体的教育政策应当符合教育法的基本原则和规范的要求。在教育法确定以后,全体公民都有遵守教育法的义务,党和国家的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在教育法规定的原则和规范的范围内,制定相关政策,教育政策不能抵触教育法。

教育法的立法宗旨:为了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教育法的基本原则,是指体现教育法的根本价值的法律原则,它是整个教育法律活动的指导思想和出发点,构成教育法律体系的神经中枢,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我国教育法的七大原则:

1、坚持思想道德教育原则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必须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首先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这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中心内容。还要进行法制和纪律,人生理想等方面的教育。

2、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与吸收人类优秀成果想结合的原则。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之中的现代教育,要正视历史,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同时又要给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3、教育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原则(所有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以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为出发点,教育活动必须接受国家和社会的依法管理和合法监督。

4、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教育法第8条规定明确界定了教育与宗教活动之间的界限,规定了宗教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教育领域的学校以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教育教学活动,不得在学校这一非宗教活动场所宣传宗教思想,发展宗教教徒;

5、公民受教育机会平等的原则(所谓公民受教育机会平等,是指公民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权力和义务平等,任何权力主体不会因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异而在受教育方面受到不平等的对待,反对任何形式的教育歧视)

6、教育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原则(包含三层含义:教育要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要及时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进行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7、教育以汉语言文字为基本教学语言文字的原则。教育制度,是指由国家性质所决定的一国教育互动的各种机构体系和运行规则的总和

学制,学校教育制度,它是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衔接关系的制度。

我国的基本教育制度:

1、国家实行学校教育制度(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2、学校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3、国家实行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

4、国家实行国家教育考试制度(国家教育考试制度,是国家教育基本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指由国家批准实施教育考试的机构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受教育者进行的只是水平和能力测试的一种制度)

5、国家实行学业证书制度(学业证书,是指由国家批准设立或者认可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按照有关规定,对在该学校或者该其他教育机构正式注册并完成了相关学业的受教育者颁发的,证明其完成学业情况的凭证。从受教育者完成学业的情况分:毕业证书、结业证书、肄业证书)

6、国家实行学位制度(学位,是评价专门人才学术水平或者专业技术水平的一种尺度,是由国家批准或者许可的有学位授予权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颁发给相关人员的一种凭证。我国的学位分为学士、硕士、博士三个等级。学位学科门类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力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11类。我国的学位管理工作主要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负责,学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学位授予单位应当设立学位评定委员会,组织有关学科的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

7、国家实行扫除文盲教育制度

8、国家实行教育督导制度和教育评估制度

我国在教育投入上实行的是由国家、社会、集体和公民个人分担教育投入责任的体制。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保证国家举办的学校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依法举办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办学经费由举办者负责筹措,各级人民政府可以给予适当支持。教育投入的两个提高三个增长《教育法》规定:“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全国各级财政支出总额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各级人们政府的教育经费的支出,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在财政预算中单独列项。各级人们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教育经费的筹措途径(七个方面):国家财政拨款、城乡教育费附加(主要用于义务教育)、校办产业社会服务收入、农村教育集资、社会力量捐资助学、运用金融信贷手段融资、设立教育专项资金。

教育条件保障(三个方面):学校基本建设的条件保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行政部门必须把学校的基本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统筹安排学校的基本建设用地及所需物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优先优惠政策)、教材教学设备的条件保障(实行优先优惠政策)、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条件保障

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指我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间开展的有关教育方面的交流活动和相互协作活动。

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基本原则: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原则;不得违反中国法律的原则;不得损害国家主权、安全和公共利益的原则。

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不履行法律义务或者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时所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分为民事法律责任、行政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违宪法律责任。

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不履行法律义务或者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时所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包括:责任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违法行为(这是法律责任的核心构成要素,是指行为人所谓的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具有一定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损害结果、因果关系、主观过错(故意和过失)违反教育法的违法行为及其法律责任(11种):不按照预算核拨教育经费和挪用克扣教育经费的行为;扰乱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破坏学校财产的行为;明知校舍或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严重危害后果的行为;违法向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收取费用的行为;非法举办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行为;违反国家规定招收学员的行为;招生工作中徇私舞弊行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向受教育者违法收费行为(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退还所收费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以行政处分);在国家教育考试中作弊和非法举办国家教育考试的行为;违法颁发学业证书行为;侵犯教师、受教育者、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合法权益的行为。

教师是指履行教育教学责任,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专业人员。

《教师法》的立法宗旨:为了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建设具有良好品德修养和业务修养的教师队伍,促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主要体现:维护广大教师的合法权益,保障教师带有和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使教师行业成为社会上受人尊重的职业,是制定教师法的主要目的;加强教师队伍的规范化管理,确保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优化和提高;促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师的权利:

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试验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教师的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教师权利和义务的特点(四个):教师的权利,往往也就是另一方的义务,反之亦然;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具有相对性特征;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具有转换性的特征,教师行使权利过度,可能会带来相应的义务;教师的权利与义务是同时发生的。

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资格许可制度,包括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和教师资格认定制度。

教师资格的构成要素:国籍要素;思想品德素养;业务;学历 申请认定教师资格程序的三个环节:申请者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有关部门依法受理审核;颁发证书

教师职务任职条件:1应具备各级各类相应教师的资格

2、能够遵守宪法和法律,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能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3、具有相应的教育教学水平、学术水平,具有教育科学理论的基础知识,能够全面熟练的履行现任职务职责

4、具备学历、学位要求

5、身体健康,能够正常开展工作。教师聘任制度的原则: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录取教师聘任制度的特点:教师聘任关系平等;聘任关系表现为合同形式;教师聘任形式多样化,聘任过程实行双向选择和择优机制教师聘任制度的四个形式:招聘、续聘、解聘、辞聘

违反教师法的民事法律责任:救济责任和财产性责任;违反教师法的行政法律责任的产生原因是行政违法或者行政不当,不是过错而是违法应当成为其构成要素。

《高等教育法》的立法宗旨:为了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制定本法。

我国高等教育的方针: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总体方向),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根本途径),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目标)。

我国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高等教育学制:就是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它是各国高等教育法律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制度的基础。高等教育包括学历教育(专科、本科、研究生)和非学历教育 高等学校设立的总体要求:高等教育法第二十四条规定,设立高等学校应当符合国家高等发展规划,符合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不得以营利为目的。

高等学校设立的条件:1有自己的组织机构和设立章程;2拥有相应数量的合格的教师;3拥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教学设施、设备等条件4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济来源。高等学校的校长是高等学校的法定代表人; 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及其他权利(7点):高等学校的招生权;专业设置权;教学自主权;科研与服务自主权;海外交流自主权;内部人事管理的自主权;财产管理自主权

高等学校教师的权力除了享有教育法和教师法所规定的基本权利,还享有以下权利:享有必须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的权利;参加培训提高业务素质的权利;开展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的权利;接受公正考核的权利

高等学校教师的义务:以教学和培养人才为中心做好本职工作。高校教师资格包括1必须是中国公民2遵守中国的宪法和法律3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品德4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5具有相应的教育教学能力6获得相关部门的认定合格。高等学校的教师分为四个级别: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高等学校教师职务的条件: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系统的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具备相应职务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承担相应职务规定的课程和教学任务

聘任合同的类型:定期聘任合同;无定期聘任;阶段性合同 高校学生纪律处分的种类: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看书,重点!)《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

学校对学生的处分,应当做到程序正当、证据充分、依据明确、定性准确、处分适当。

学校在对学生作出处分决定之前,应当听取学生或者其代理人的陈述和申辩;

学校对学生作出开除学籍处分决定,应当由校长会议研究决定。学校对学生作出处分,应当出具处分决定书,送交本人。开除学籍的处分决定书报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学校对学生作出的处分决定书应当包括处分和处分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学生可以提出申诉及申诉的期限。

学校应当成立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受理学生对取消入学资格、退学处理或者违规、违纪处分的申诉。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应

当由学校负责人、职能部门负责人、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组成。批同意后,可获得享有的学位授予资格

4、规定了政府组织有关诉主体对象不同;学生申诉的范围较宽

学生对处分决定有异议的,在接到学校处分决定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可以向学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诉。

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对学生提出的申诉进行复查,并在接到书面申诉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作出复查结论并告知申诉人。需要改变原处分决定的,由学生申诉委员会提交学校重新研究决定。

学生对复查决定有异议的,在接到学校复查决定书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可以向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诉。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接到学生书面申诉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应当对申诉人的问题给予处理并答复。

从处分决定或者复查决定送交之日起,学生在申诉期内未提出申诉的,学校或者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不再受理其提出的申诉。高等学校教师违反高等教育法的法律责任: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行为的法律责任;

高校学生违反高等教育法律法规:实施作弊行为的法律责任 高等教育法的基本原则。

1、高等教育事业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原则。

2、鼓励采取多种形式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原则。

3、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

4、对少数民族的高等教育实行帮扶的原则。

5、公民依法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的原则。

6、依法保障高等学校中的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的原则。

7、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的原则。

我国高等学校的设立应当满足的条件:

1、有自己的组织机构和设立章程。

2、拥有相应数量的合格教师。

3、拥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教学设施、设备等条件。

4、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1、招生权

2、专业设置权

3、教学自主权

4、科研与服务自主权

5、海外交流自主权

6、学校内部人事管理的自主权

7、财产管理自主权

职业教育:是相对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而言的,是指国家为实现以初中以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通过开办或允许开办各级各类的职业教育学校和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素质,增加劳动者的就业渠道,为社会输送大量专业型、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教育活动。

《职业教育法》立法宗旨: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制定本法。表现为:1)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加速提高广大劳动者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实行依法治教,使复杂的职业教育活动走向规范化、有序化;3)职业教育立法是为了发展职业教育。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

职业培训,是以就业、转业或提高职业技能水平为目的的非学历职业教育活动,使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学校教育所无法替代的。

职业培训的形式:从业前培训;转业培训;学徒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其他职业性培训

建立职业教育体系的原则一实施有计划、有重点的教育分流的原则;二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的原则;

三、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互相沟通、协调发展的原则。实施职业教育的原则(四个):第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原则。在职业教育中,除向劳动者传授职业技术知识外,还应强化劳动者的职业道德教育,要使劳动者培养起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所负的职业责任和社会责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第二、实行产教结合的原则。(简答)实行产教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性质特点所决定的,也是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所决定的。产教结合原则的含义是:职业教育的发展要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需要相适应,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要与经济部门、产业界、用人单位等建立紧密地联系与协作。第三、建立终身学习体系的原则。现代社会生活的快节奏和信息化社会所带来的知识结构更新换代的频率加快,是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现实地摆在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面前。职业教育也不例外。第四、重视农业、科技和职业教育紧密结合、协调发展的原则。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必须把办好农业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在政策上适当倾斜,增加对农业职业教育的投入,引导毕业生从事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开发;另一方面,学校要鉴定为农业服务的方向,深化教育改革,使教学内容与农民的发家致富紧密结合,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和结局农业实际技术问题能力的人才。

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

我国的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的特征:1强制性2全面性3权利性 4公共性

义务教育法的概念和特点:义务教育法是国家为了强制推行义务教育而制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以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在实施义务教育中的权利和义务内容,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特点:第一、概括性。《义务教育法》总共只有18条,对义务教育的任务、义务教育的主体、义务教育的基本原则、管理和保障以及违反义务教育法的法律责任等都作了概括性规定,这样使义务教育法具有极强的原则性和弹性张力;第二、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就是在坚持原则性的前提下和基础上,在一定限度内,根据具体情况,对某些问题作灵活性的技术处理,使原则性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有效的贯彻和全面的落实。

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发展基础教育,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和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修改的主要内容:重构义务教育公共财政体制的议题是义务教育法修改最重要的内容,并且承载着社会对解决义务教育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的最大期望。

民办教育法的立法宗旨: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民办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维护民办学校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制定本法。具体内容如下:第一,推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民办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第二,实现民办教育的规范有序发展,维护民办学校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第三,积极推动民办教育的快速发展。

民办教育的性质: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和公办教育一样);法人是公益性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法人 民办学校的法律地位: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国家保障民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具体表现:

1、民办学校享有与公办学校同等的招生权

2、明确了民办学校及其教师、职员、受教育者申请国家设立的有关科研项目、课题、升学、就业、社会有待、参加先进评选、医疗保险等方面享有与公办学校及其教师、职员、受教育者同等的权利

3、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民办学校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经审部门评优评奖、文艺体育活动和课题项目招标要给民办学校的教师职员、受教育者提供同等的机会。民办教育的基本原则:第一、公益性原则。(重点)教育不得以营利为目的是我国教育法的基本规定,民办教育法作为教育法的下位法,不得与教育法相抵触,否则无效。“民办学校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其他必要的费用后出资人可以从办学节余中取得合理回报。”第二、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相应主体平等原则。从原则和指导思想上破除了长期以来的民办与公办不平等的禁锢,而且具体规定了学校、教师、受教育者在哪些具体方面享有与公办教育相应主体享有同等权利,为基本原则的落实和贯彻提供了保障,为民办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动力,使民办教育举办者、学校、教师、学生消除了顾虑。第三、鼓励保护原则。第四、民办教育规范有序发原则。

民办学校举办者的权利:享有税收优惠政策的权利和依据协议获得合理汇报的权利。合理回报的度:第一、必须在扣除办学成本、缴纳各种税款后所结余资金中还应留足风险基金,提取发展基金和福利基金,剩余的视为经营性收入(或称利润);第二、有一定的限度;第三、依法纳税,合理回报部分必须依法缴纳利息税、个人所得税。对学校减免的税收和土地优惠应作为国有资本注入资本金中计算;第四、学校终止时的财务清算和回报挂钩,并应鼓励资源承担限制索取回报的年限,对于终止后不愿捐赠的出资人可拿回原始注入的资金,最多包括银行同期利率,但这当中要减除回报总额;第五、严格区分贷款办学与出资办学,贷款办学不得计为个人投资,防止以贷款搞个人虚假注册,而从中牟取非法回报。义务:按照协议提供捐资或集资到位。

民办学校和其他民办教育机构的基本权利:

1、按照章程自主管理的权利

2、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权利

3、招收学生或其他受教育者的权利

4、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的权利

5、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的权利

6、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的权利

7、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的权利

8、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的权利

9、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民办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义务:

1、遵守法律法规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3、维护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

4、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

5、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

6、依法接受监督

教育侵权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违反教育法律、法规的一般规定,直接或间接剥夺其他主体的教育权和受教育权,使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而应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违行为 教育侵权行为的特征:1违法前提的特殊性2违法主体的多样性3违法性质的双重性4救济方式的综合性

法律救济的特征:1法律救济的事后性2法律救济具有权利性3法律救济具有恢复性和弥补性

法律救济的基本含义:一是指为权利受到损害的受害者提供法律上的补偿,使受损害的权利得到恢复和补救,二是指通过救济受害者,使被扭曲、破坏了的社会关系得以矫正和恢复,从而使个别的法律主体仍然可以在恢复正常的法律关系中正当的享有权利。

教育权的法律救济:即是指学校、公民的教育权和受教育权受到行政主体、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不当行为的侵害时,由法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程序予以矫正、恢复和弥补,使之能正当享有教育权与受教育权的法律活动。

我国教育权法律救济的基本原则:

1、事后救济的原则。该原则的基本含义是:教育权法律救济行为均发生于教育实体法所赋予的权利遭到侵害之后。换言之,只有侵害教育权益的不法行为发生之后,受害的当事人才能寻求相应的教育权法律救济,一般不存在事前救济或事中救济。

2、救济主体法定的原则。该原则的基本含义是:有权进行法律救济的国家机关要由法律明文规定,不是任何国家机关随心所欲就可以实施教育权的法律救济行为。

3、正当程序原则。这里是指法定的国家机关在进行教育权的法律救济,矫正和分配社会正义的过程中,必须遵循法律规定的程序。

我国教育权法律救济体制:教师申诉制度;学生申诉制度;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民事诉讼;其中本着“司法最终解决”的原则,我们可以认为“行政诉讼”“民事诉讼”是教育权法律救济的最后也是最有利的渠道。

教育申诉制度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对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政府有关部门作出的影响其利益的处理决定不服,或者在其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依法形式申诉权,向法定的国家机关声明不服、申诉理由、请求复查或重新处理的一项法律制度。教育申诉制度的特点:

1、教育申诉制度是由教师申诉制度和学生申诉制度组成(两分性)

2、教育申诉制度是一项正式的法律救济制度(法定性)

3、教育申诉制度是一项专门性的申诉制度(专门性,专门为教师和学生这一特定社会群体而设立的)

4、教育申诉制度是一项非诉讼意义上的行政申诉制度(非诉讼性)教师申诉的管辖类别:隶属管辖、地域管辖、选择管辖、移送管辖。

教师申诉制度:是指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及政府有关部门做出的处理决定不服,或对侵犯其权益的行为,依照《教师法》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教育行政部门应在接到申诉的三十日内,作出处理。

教师申诉制度的具体内容:

1、申诉主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教师本人,特殊情况下也可委托他人行使)

2、被申诉主体(教师所在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以及当地人民政府的有关行政部门)

3、申诉范围(教师认为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教师法规定的合法权益的;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决定不服的;教师认为当地人民政府的有关部门侵犯其根据教师法享有的合法权益)

4、提出申诉的形式(申诉书的格式)

5、受理申诉的机关

6、教师申诉的管辖(隶属管辖;地域管辖;选择管辖;移送管辖)

7、教师申诉制度的程序(提出申诉;对申诉的处理;对申诉作出处理决定)

申诉书的格式:1申诉主体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籍贯、职业、住址、电话等,委托代理的,还应包括指定代理人的有关情况;2被申诉主体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的姓名、性别、职务、住址等;3申诉要求(简明提出);4申诉理由(详细)5附项(物证书证或复印件等)

学生申诉制度: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对学校给予的处分决定不服,或认为学校和教师侵犯了其合法权益而向有关部门提出要求重新做出处理的制度。

教师申诉制度和学生申诉制度的不同点:申诉主体不同;被申

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害其合法权益,依法可以向该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机关提出申请,由受理申请的行政机关对原具体行政行为进行重新审查并作出相应裁决的活动及其制度。

行政复议的特征:1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存在和争议是行政复议的前提和条件;2行政复议以行政相对人为申请人,以行政主体为被申请人;3行政复议是一种行政活动,使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的一种活动。4行政复议以行政主体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为审查内容。5行政复议必须依照法定程序进行。6复议机关包括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的上一级机关和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机关和组织。7政府已依法具有不同的法律效率。

行政复议的基本原则:合法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准确性原则;便民性原则

行政复议程序:1申请2受理3审理

4、决定

5、执行。

教育行政复议制度,在我国教育领域内,各级各类学校及其教师的学生如果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害其合法权益,都可以向该行政主体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复议机关提起行政复议。

教育行政复议机关自收到复议申请书之日起10日内作出受理、不予受理、限期补正等处理

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行政主体的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人民法院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判的制度。行政诉讼的特征:诉讼前提的特殊性;诉讼被告的恒定性;诉讼主体的多元性;程序启动的被动性;审理对象的限定性;举证责任的倒置性

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相似之处:二者产生的根源都在于行政纠纷的存在;目的都是为了解决行政争议,保护相对方的合法权益,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审查对象都是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都不能主动进行而必须是依申请的行为等;差别:

1、性质不同:司法活动和行政活动

2、受理机关不同:人民法院和行政复议机关

3、适用程序不同:两审终审程序严格和一级复议制程序简便

4、审查范围不同:只审查合法性和审查合法性适当性

5、法律效力的终局性不同:具有最终法律效力,不具有终局效力。

行政诉讼的特殊原则: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原则;起诉不停止执行原则;被告负举证责任原则;不适用调解原则

教育行政诉讼制度,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教师和学生作为行政管理的相对人,如果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都可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第三人:指同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而申请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参加到诉讼中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行政诉讼的程序:起诉与受理、法院审理案件的第一审程序、第二审程序以及审判监督程序,另外还包括执行程序。

承担违反教师法民事法律责任的具体方式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返还财产、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训诫、具结悔过等。

我国高等教育的方针:现阶段我国教育事业的方针主要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生产劳动者,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革命的接班人。任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学制: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包括高等教育的层次,各类高等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等。1989年至今实行的高等学校的内部管理机制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质是集体决策,个人负责。集体决策的表现形式:高等学校的校长在处理前款规定的有关事项时,应当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议或者校务会议进行。

聘任合同分为:定期聘任合同;无定期聘任合同;阶段性合同。高等学校教师违反高等教育法的法律责任:(1)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行为的法律责任,应当由所在高等学校及其他高等教育机构或教育行政部门给与行政处分或者解聘。(2)高等学校教师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行为的法律责任,由所在高等学校及其他高等教育机构或教育行政部门给与行政处分或者解聘。由教育行政部门撤销其高等学校教师资格,情节严重的还要依法承担民事责任直至刑事责任。(3)高等学校教师弄虚作假的行为的法律责任 案例分析题:2008年6月A大学三年级学生陈某因在纠纷中致伤同学,经所在学院和校学生处研究并报分管学生工作的校党委副书记批准被学校,给予陈某开除学籍的处分。开除学籍处分的文件由陈某所在学院办公室送达陈某,未加盖学校公章。陈某不能接受学校的处分决定,遂向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申诉,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在接到申诉后第20日做出维持学校处分决定的复查意见并告知陈某。陈某离校两月后又向省教育厅书面申诉,省教育厅不予受理。陈某认为学校在对其作出处分决定之前告知其陈述和申辩的权利,剥夺了自己应有的权利,A大学的处分决定不合法,便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请你分析:(1)A大学对陈某的处分程序是否合法?请说明理由。

(2)A大学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的复查过程和意见是否合法?为什么?(3)省教育厅不受理陈某申诉是否合法?为什么?(4)你认为法院应如何判决?为什么? 参考意见:

(1)A大学对陈某的处分程序不合法。开除学籍的处分决定应由A大学校长通过校长办公会或校务会议作出,并报省教育厅备案。作出决定之前应听取陈某的陈述和申辩。作出决定后应向陈某送达盖有学校公章的正式处分文件,并告知其享有申诉的权利。

(2)A大学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的复查过程和意见不合法。A大学的处分决定程序违法,应要求A大学重新作出处理决定。且作出复查意见的时间也超过了法定的15日期限。(3)省教育厅不受理陈某申诉合法。陈某向省教育厅申诉时已超过法定申诉期限。学生对复查决定有异议的,应在接到复查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诉,陈某的申诉超过申诉期限,省教育厅应当不予受理。

(4)法院应撤销A大学对陈某的处分决定,由A大学依法重新处理。A大学对陈某的处分程序违法,应予撤销。

第四篇:江苏省岗前培训教育法2013真题

2013年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教育法教程》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

1、《教育法》第35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的管理人员实行——制度。()a,专业技术职务 b,行政职务c,教育职务 d, 专业技术职称

2,我国相关高等教育法律制度规定,高等学校开除学士学籍应当由——决定。()

a,校学术委员会 b, 校专门受理学生申诉的委员会c,校长会议 d, 上级教育行政管理机关

3,根据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规定,民办教育的法律地位是()

a,民办教育优先于公办教育 b, 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 c,公办教育优先于民办教育 d, 目前尚无明确规定

4,在行政诉讼中,人民法院审查的对象是()a,抽象行政行为的合法性 b,抽象行政行为的合理性 c,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 d,具体行政行为的合理性

5,按照我国相关教育法律的规定,教师资格丧失后,——不得重新申请认定教师资格。()a, 3年以内 b, 终身 c, 1年以后 d, 5年以内

6,我国·现行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是()

a,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b,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会议负责制 c,党委领导下的校领导集体决策制 d,校长负责制

7,下列哪种不属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体制是()a,严重警告 b, 记过 c,记大过 d, 开除学籍

8,教师法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应当——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升高。()a,高于 b, 不低于 c,不低于或者高于 d,不高于

9,下列哪种要素不是我国《教师法》中规定的教师资格要素()a,国籍要素 b,思想品德要素 c,学位要素 d,业务要素

10,学校对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教师,可以给予()a,行政处罚 b,行政处分或街拍职务c,撤销教师资格 d,追究民事法律责任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8分。

1、简述我国义务教育的基本原则。

2、贯穿于我国教育法始终的,渗透于教育法全过程的基本准则有哪些?

3、简述法律责任及其构成.4、简述《教师法》规定的教师权利。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2分。

1,试述行政诉讼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2,试述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四,案例题: 本大题共3小题,共20分。某高校隶属于省教育厅,2012年10月该校大学数学教师李某在评职称提交的科研资料 中有一篇论文经人举报涉嫌抄袭。该校职称评审委员会经过调查,发现该篇论文与国外刊物上发表的一篇英文版论文90%相似,该教师只是简单的翻译为中文即以本人名义在国内中文刊物上发表。职称评审委员会发现后将情况报到学校,学校认为王某作为一名教师,在科研还评职称过程中弄虚作假,情节恶劣,最终学校经校长会议研究决定将李某解聘。王某不服,认为学校处罚过严。请仔细阅读上述案例材料,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学校对李某作出了解聘的决定,李某如果不服,可以向哪个部门提出申诉?

2、受理申诉的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多少日内作出处理?

3、如果李某对受理申诉的部门处理还不服,按照我国教育法律制度的相关规定,他有哪几种权利救济方式可以选择?

2013年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 《教育法通论》试卷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C 2B 3C 4A 5D 6A 7C 8B 9D 10B

二、简答题(共4题,每小题7分,共28分)1.答案及评分标准:(1)坚持思想道德教育原则(1分)

(2)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与吸收人类优秀成果相结合的原则(1分)(3)教育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原则(1分)(4)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1分)(5)公民受教育机会平等原则(1分)

(6)教育要适应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原则(1分)(7)教育以汉语言文字为基本教学语言文字的原则(1分)2.答案及评分标准:(少一个扣2分)(1)有自己的组织机构和设立章程(2)拥有相应数量的合格的教师

(3)拥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和教学设施、设备等条件(4)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3.答案及评分标准:(少一个扣2分)(1)民办教育的公益性原则(2)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相应主体平等的原则(3)鼓励保护原则

4)民办教育规范有序发展原则 4.答案及评分标准:(少一个扣2分)(1)主体合法(2)内容合法(3)程序合法(4)救济有道

三、论述题(共2题、每小题16分,共32分)1.答案及评分标准:(有要点未论述扣3分)(1)相同点:(8分)

A. 二者产生的根源在于行政纠纷的存在 B. 目的都是为了解决行政争议,保护对方的合法权益,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

C.审查对象都是对行政行为进行审查

D.不能主动进行而必须是依申请的行为(2)不同点:(8分)

A. 性质不同:行政活动与司法活动

B. 受理机关不同

C. 适用程序不同:一级复议制与二审终审制

D. 审查范围不同

E. 法律效力的终局性不同

2.答案及评分标准:(有要点未论述扣3分)

(1)宪法关于教育的法律规范;(2)教育基本法与教育单行法;

(3)教育行政法规;(4)地方性教育法规;(5)部门教育规章;(6)政府教育规章;

(7)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解释等。

四、案例分析题(共1题,共20分)1.答案及评分标准:(10分)

(1)教师申诉制度的内涵: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行政机构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处分决定不服,或对侵犯其权益的行为,依照《教师法》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5分)(2)教师申诉制度的程序:申请、受理、处理、决定和执行。(5分)2.答案及评分标准:

内容包括申请人的相关信息、被申请人的相关信息、申诉请求、事实和理由、救济主体、日期、附项的内容,缺乏相关事项,扣2分。

第五篇:2011年江苏省高校教师资格培训资料教育法考试题

2009新教师岗前培训《教育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教育必须与(C)相结合。A 实践 B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C 生产劳动

D生产

2、中华人民共和园公民有受教育的(D)。A权力 B权利C 义务

D权利和义务

3、国家鼓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社会组织采取措施,为公民接受(D)创造条件。A 学校教育

B职业教育

C继续教育

D终身教育

4、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应当具备(C)学历。

A 研究生毕业

B大学本科毕业

C研究生或大学本科毕业 D专科毕业以上

5、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教师申诉的(B)内,作出处理。

A一个月内

B 30日

C 二个月内

D 60日

6、(A)统一领导和管理全国高等教育事业。

A国务院

B教育部

C教育部高教司

D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

7、高等教育法有关高等学校的规定不适用于(D)。

A非全日制高等学校

B 成人高等学校 C承担研究生教育任务的科研机构

D自学考试助学机构

8、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应当(B),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与企业密切联系,培养实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

A理论联系实际

B实行产教结合C加强实践环节

D适应社会需要

9、民办学校是(D)A企业法人

B事业法人C社会团体法人D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

10、教育行政复议机关应当自收到复议申请(C)内作出受理、不予受理、限期补正等处理。A 5日

B 7日

C 10日

D 15日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教育法治化

2、教育法律体系

3、教育行政复议

4、教师资格制度

5、教育权的法律救济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简述教育法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

2、简述教育投入“两个提高”和“三个增长”的规定。

3、教师应履行哪些义务?

4、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一般应具有哪些条件?

5、实施职业教育应遵循哪些原则?

6、简述教育侵权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四、论述题(任选一题,15分)

1、教育申诉制度的概念、特点及教师申诉的范围。

2、我国高等教育的性质和任务。

五、案例分析题(15分)2008年6月A大学三年级学生陈某因在纠纷中致伤同学,经所在学院和校学生处研究并报分管学生工作的校党委副书记批准被学校,给予陈某开除学籍的处分。开除学籍处分的文件由陈某所在学院办公室送达陈某,未加盖学校公章。陈某不能接受学校的处分决定,遂向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申诉,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在接到申诉后第20日做出维持学校处分决定的复查意见并告知陈某。陈某离校两月后又向省教育厅书面申诉,省教育厅不予受理。陈某认为学校在对其作出处分决定之前告知其陈述和申辩的权利,剥夺了自己应有的权利,A大学的处分决定不合法,便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请你分析:(1)A大学对陈某的处分程序是否合法?请说明理由。

(2)A大学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的复查过程和意见是否合法?为什么?(3)省教育厅不受理陈某申诉是否合法?为什么?(4)你认为法院应如何判决?为什么? 参考意见:(1)A大学对陈某的处分程序不合法。开除学籍的处分决定应由A大学校长通过校长办公会或校务会议作出,并报省教育厅备案。作出决定之前应听取陈某的陈述和申辩。作出决定后应向陈某送达盖有学校公章的正式处分文件,并告知其享有申诉的权利。(2)A大学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的复查过程和意见不合法。A大学的处分决定程序违法,应要求A大学重新作出处理决定。且作出复查意见的时间也超过了法定的15日期限。

(3)省教育厅不受理陈某申诉合法。陈某向省教育厅申诉时已超过法定申诉期限。学生对复查决定有异议的,应在接到复查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诉,陈某的申诉超过申诉期限,省教育厅应当不予受理。

(4)法院应撤销A大学对陈某的处分决定,由A大学依法重新处理。A大学对陈某的处分程序违法,应予撤销。

2007年江苏省高校、中专校新教师岗前培训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答案请填在下面的答案格内,否则不能得分。)

1、按照我国教育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高等学校对学生作出开除学籍的处分决定,应当由该高等学校的()作出。

A.校长会议

B.教学委员会同校长会议C.教务处会同教学委员会

D.分管校长

2、一名学生进入高等学校以后,一年级上学期徒唤精神疾病,其家人为其申请并办理了退学手续。对于该学生,学校应当采取哪种做法?()

A.颁发毕业证书

B.颁发结业证书C.颁发肄业证书

D.不发任何学业证书

3、下列哪种要素不是我国教师法中规定的教师资格要素?()

A.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B.相应的学位证书C.相应的教学能力

D.相应的道德品德

4、按照我国相关教育法律法规的规定,下列哪种行为可以使得教师丧失教师资格?()A.因为分房矛盾,谩骂校领导

B.以自己的学生结婚,影响较坏

C.与同事发生纠纷,将同事打成重伤

D.屡次上访,对学校造成极坏的影响

5、我国现行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其含义是()

A.党委和校长共同决策、共同负责

B.党委决策重大事务、校长决定行政事务 C.集体领导、个人负责

D.集体决策、个人负责

6、根据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规定,民办教育的法律地位是()

A.与公办教育相比、属于丛属地位

B.与公办教育具有平等法律地位 C.公办教育属于行政部门、民办教育属于企业单位

D.目前还不能确定

7、下列哪一个原则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确定的教育基本原则?()A.依法治教原则

B.大力发展民办教育的原则 C.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原则

D.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原则

8、教师不服高等学校对其作出的处分,按照现行教育法律法规的规定,可以采取下列哪种教育权救济途径?()

A.上访

B.匿名举报

C.申诉

D.直接找司法部门控告

9、下列哪一个原则属于我国发展职业教育的基本原则?()

A.终身教育原则

B.教育与实习相结合原则

C.教育与生产相结合原则

D.主要为企业培养专业人才原则

10、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规定,我国义务教育法的性质是()A.普及教育法

B.强制教育法 C.教育基本法

D.教育根本法

二、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

1、义务教育2教育法律体系

3、学位证书

4、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原则5行政诉讼的移送管辖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7分,共35分)

1、简述高等学校成立的基本条件。

2、简述教师聘任制度的概念及聘任形式。

3、简述高等教育法的立法宗旨。

4、简述建立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原则。

5、简述我国行政复议的管辖及其方式。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1题,15分。请任选一题作答,多选不加分。)

一、如何认识我国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本质?

二、试述教育法与社会主义道德之间的关系。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题,15分)

为了强化对在校学生的管理力度,A高校颁布了新的学生管理规定,其中规定学生在校园内不得谈恋爱,违者给与处分。并规定如果在校园内公然谈恋爱并有接吻等亲密行为,屡教不改的,学校可以给予开除学籍的处分。王XX是该校大三学生,与同班学生秦XX谈恋爱,并在课堂上被任课老师发现有接吻行为,班主任和院系领导分别找到王XX和秦XX谈话,但是王XX和秦XX均态度强硬,拒不改正,并扬言愿意接受任何处分。学校认为王XX和秦XX在课堂上公然接吻,情节非常恶劣。虽然属于初次违反学校校规,但是不思悔改,态度嚣张,不予惩罚不足以教育其他学生,不足以规范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经过校教育督导委员会和分管教学校长联合商议,决定对其作出开除学籍的处分。处分决定作出以后,学校立即通知了两名学生的家长将两名学生领回家,处分决定随后送交两名学生本人并在学校公开场合张贴。

请仔细阅读上述案例材料,依据我国教育法律法规相关规定并结合该校在处理王XX和秦XX接吻时间过程中的具体做法,回答下列问题:

1、该校作出的处分决定是否符合该校的学生管理规定?为什么?(5分)

2、该校在作出处分决定的过程中违反了哪些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4分)

3、王XX和秦XX如果认为该处分决定不当,有哪些途径可以救济自己的权利?(6分)

2006年江苏省高校、中专校新教师岗前培训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答案请填在下面的答案格内,否则不能得分。)

1、下列()不是我国学位学科门类。A.哲学

B.地学

C.法学

D.工学

2、高等学校对于修满一年,申请退学的学生应当()。

A.颁发毕业证书注明退学B.颁发结业证书(注明退学C.颁发肄业证书 D.不发任何学业证书

3、我国教育法中规定的教师资格不包括()。

A.幼儿园教师资格B.兼职教师资格 C.职业中学教师资格

D.高等学校教师资格

4、我国相关高等教育法律制度规定,高等学校开除学生学籍应当由()决定。

A.校学术委员会B.校专门受理学生申诉的委员会C.校校长会议

D.上级教育行政管理机关

5、我国现行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是()。

A.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B党委领导下的校长会议负责制 C.党委领导下的校领导集体决策制

D.校长负责制

6、根据义务教育法,我国义务教育的性质最恰当的表述是一种()。

A.强制国家教育

B.强制基础教育

C.强制免费教育

D.强制国民教育

7、根据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规定,我国的民办教育事业属于()。A.企业公益事业

B.社会公益事业

C.收费教育事业

D.高等教育事业

8、下列()不是我国教育权法律救济体制中的制度的一种。

A.学生申诉制度

B.行政复议制度

C.行政诉讼制度

D.司法调解制度

9、按照我国相关教育法律的规定,教师资格被撤销后,()年内不得重新申请认定教师资格。A.3

B.4

C.8

D.5

10、按照我国职业教育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不属于职业培训形式的是()。A.瑜迦健身班

B.转岗培训班

C.学徒培训班

D.高级电工学习班

二、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

1、职业教育

2、教育法治化

3、教育法律体系

4、教师

5、教育行政复议制度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7分,共35分)

1、简述我国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

2、简述我国民办教育法的立法宗旨。

3、简述高等学校设立的条件。

4、我国教师权利和义务的特点。

5、简述法律责任及其构成。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1题,15分。请任选一题作答,多选不加分。)

一、试述我国教育法与社会主义道德之间的关系。

二、试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确立的我国教育法的基本原则。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题,15分)

2006年6月,某高校进入期末考试阶段,省教育厅领导带领相关人员检查巡视该高校考试工作。在巡查时发现大三某班级专业课闭卷考试的考场内,学生A某正在偷看纸条,于是检查团人员告知监考老师,责成监考老师收缴其作弊的纸条,并收取了试卷,当场在试卷上注明“作弊”字样。在此过程中,该学生试图辩解,但是被监考老师制止,事后该学生曾试图向其所在院系和教务处进行辩解,均被拒绝。考试结束后,监考老师将试卷随纸条一起密封上交教务处,同时通知学生A某所在院系相关老师。教育厅领导也批评了该学校相关领导,责成他们严肃考试纪律,狠抓考试风气。该学校的学生管理规定中规定:学生作弊两次以上或者组织学生作弊一交以上,学校可以作出开除学籍的处分。该学生虽然属于第一次被抓住作弊,但是,鉴于该学生在教育厅领导检查巡视期间公然作弊,情节严重,造成非常不好的影响,所以学校决定对其严肃处理,以儆效尤。2天以后,学校橱窗中就张贴了学校教务处和校教学委员会联合作出的对该学生开除学籍的处分决定,并随后由院系副书记当面通知该学生本人。该通知并被张贴在学校各院系醒目处以及学生活动场所的醒目处,其上盖有学校教务处的印盖。请仔细阅读上述案例材料,并回答下面的问题:(1)、根据2005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学生的纪律处分有哪几种?(2)该高等学校在对该学生作出开除学籍规定的过程中有哪些违反2005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行为?

2005年江苏省高校、中专校新教师岗前培训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10个空,每空1分、共10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78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受教育者收取费用的,由令退还所收费用;对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规定,我国高等教育法的立法宗旨包括:第一,;第二,;第三。

3、教育法制化的要求主要有、、和。

二、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

1、依法治教原则

2、教育侵仅行为

3、公民受教育机会平等原则

4、学生申诉制度

5、教育权法律救济中的“事后救济”原则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8分,共40分)

1、简述我国教育法的渊源。

2、简述我国教育法的基本原则。

3、简述教育法律救济的特征。

4、简述教师权利与义务的特点。

5、简述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育方针。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1题,20分)

试述教育权法律救济的意义以及我国教育权法律救济的基本原则。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题,15分)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其中以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和高等学校收费问题备受关注。今年江苏省某高校对一名曾经在考试中作弊的学生在其毕业后取消了他的毕业证书,就曾经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同时,今年教育部的新的学生管理政策中取消了对高等学校学生在校外租房的限制,使得这一问题再一次引起了社会和高等学校的关注。围绕高等学校学生在校期间能否在校外租房、能否结婚、能否生育,高等学校学生考试作弊的处理方式以及高等学校学生在校内遭到人身伤害等问题,社会各界都存在一些分歧的意见和争论。请从我国高等教育法中对高等学校以及高等学校学生的权利和义务的有关规定出发,谈谈您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2004年江苏省高校、中专校新教师岗前培训《教育法通论》试卷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四小题10个空,每空1分、共10分)

1、教育法制化的主要内容有教育立法、()、()、和()等方面。

2、《教育法》第一条规定:“为了发展教育事业,()、(),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3、根据我国的学位制度,学士学位由()授予,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由()和()授予。

4、我国教育权法律救济体制主要由()、行政诉讼制度、()、学生申诉制度和民事诉讼制度构成。

二、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

1、学制

2、产教结合原则

3、简述我国《教师法》的立法宗旨

4、教师申诉制度

5、教育权法律救济中的“救济主体法定”原则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8分,共40分)

1、简述我国教育法律体系的基本构成。

2、简述高等学校设立的条件。

3、简述教师法中确立的教师资格要素。4简述教育与宗教分离原则

5、简述我国职业教育实施的原则。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1题,20分)试论依法制国与依法制教的辨证关系。

五、案例题(本大题共1题,15分)

某省属高校(A 大学)教师刘某(已经获得硕士学位)2000年进入该学校的时候,与学校人事部门签定了一份用人协议,协议中规定王某在该校工作必须满8年后方可以调离该校,期间不得考博士,若擅自考博士,视同违约,应承担违约金10万元,并给予处分。刘某在工作三年后,觉得需要尽快提高自己的学位层次,同时提升自己科学研究的水平,应当考博士。考虑到学校的规定,所以偷偷的报名参加了考试,而且被所报考的学校(B大学)录取。学校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根据协议给予刘某停职检查、工资降级和罚款10万元的处分。刘某不服,想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但是不知道如何写教师申诉书。

请以刘某的名义撰写一份申诉书。(A 大学的相关信息、刘某本人的相关信息请自拟)2003年江苏省高校、中专校新教师岗前培训

《教育法通论》试卷(A卷)

一、填空题(共同4小题10个空,每空1分,共1 O分)

1、《教育法》第67条规定:“国家鼓励开展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教育对外交 流与合作坚持、、的原则,不得违反中国法律,不得损害国家主权、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

2、《教育法》第78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受教育 者收取费用的,由责令退还所收费用;对和其他直接责任人 员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1条明确规定:“为了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建 设具有和的教师队伍,促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制定本法。”

4、我国《高等教育法》的立法宗旨包括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第一,发展高等 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第二,;第三。

二、解释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公民受教育机会平等原则

2、职业教育

3、教育侵权行为

4、学生申诉制度

5、依法治教原则

三、简答题(4题,每题10分)

1、简述我国教育法渊源的概念和特点。

2、简述教师权利与义务的特点。

3、简述申请认定教师资格的程序。

4、简述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育方针。

四、论述题(1题20分)

试述教育权法律救济的意义以及我国教育权法律救济的基本原则。

五、案例题(1题15分)

最近,我国高等教育出现了许多值得思考的现象,如新婚姻法颁以后,有些省、市已经允许大学生结婚;许多高校为了加强学生的自律意识,与学生签订了“自律协议“在社会上造成了较大的影响,等等。对这些现象,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并就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法律理论念谈谈自己的观点。

下载2012江苏省教师岗前培训资料-教育法(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2江苏省教师岗前培训资料-教育法(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江苏省高校新教师岗前培训教育法试题

    教育法试题汇集 第一章导论 1.试述依法治国与依法治教的辩证关系 2.论述教育法治化 3.简述教育法制化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教育法基本理论 1.简述依法治教原则 2.简述我国教育法渊源......

    保洁员岗前培训资料

    保洁员岗前培训资料 保洁岗前培训资料 一、岗位职责 1、负责所辖区内(室内、室外)设施、设备日常清洁和爱护。 2、服从上级领导的工作安排并按时按量完成。 3、积极参加部门......

    志愿者岗前培训资料

    志 愿 者 培 训 资 料 二0一四年度 目 录 一、服务对象的需要 二、服务长者之理念 三、建立关系方法 四、义工探访独居长者须知 五、到户清洁和慰问指引 六、为长者设计及......

    2013岗前培训教育法(5篇模版)

    1、教育法制化:是教育法律化和制度化的简称,指国家机关制定完备的教育法律,并依照法律的规定来领导和管理教育事务,促进教育管理的法制化和制度化。 2、教育法制化的要求:主体合......

    实习护士岗前培训资料

    实习护士岗前培训资料(一)项目1、仪表仪容与纪律要求项目2、消毒隔离与职业防护。一、标准预防(一)标准预防的概念:即认定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需要进行隔离,无......

    司机岗前安全培训资料

    司机岗前安全培训资料 1、各司机因按照公司排班时间安排,准时上班,不准出现迟到早退,无故旷工的情况。司机若有事请假,必须提前申请并提交请假表。待准假后,方可休假,休假前需要向......

    江苏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教育法教程》试卷及参考答案2002-2012(五篇模版)

    2006年江苏省高校、中专校新教师岗前培训 《教育法教程》试卷(A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下列( B )不是我国学位学科门类。 A.哲学B.地学C.法学D.工......

    教师岗前培训 历年教育法 简答题与分析题

    行政复议的管辖:上级管辖、本级管辖、特殊管辖、移送管辖、指定管辖; 行政复议程序:申请、受理、审理、决定、执行等环节; 行政诉讼管辖:级别管辖、地域管辖、移送管辖、制定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