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监管文化产业的策略研究

时间:2019-05-13 09:52: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政府监管文化产业的策略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政府监管文化产业的策略研究》。

第一篇:政府监管文化产业的策略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政府监管文化产业的策略研究

作者:朱 苗等

来源:《科学与管理》2010年第04期

摘要:文化产业的发展既依赖于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也依赖于政府和公共部门发挥相应功能。当前文化产业政府监管存在漏洞,基于监管博弈分析的对策思路,具有较强的解析力和可行性。

第二篇:食品安全政府监管体制研究

食品安全政府监管体制研究

一、立项依据于研究内容

(一)研究食品安全政府监管体制的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贸易一体化的发展,食品安全事件的不断出现,食品安全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和全球性的焦点问题食品安全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更是广大人民群众最重要、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食品安全的问题处理不好就会引发社会矛盾,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乃至上升为政治问题。因此,加强食品安全政府监管,对规范食品生产经营活动,防范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增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保障广大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内外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现状 国外:

1、单部门监管模式

⑴加拿大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为了提高效率,减少部门职能重叠,降低联邦开支,加拿大于1996年进行了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重组,将加拿大卫生、农业、渔业和海洋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合并,成立加拿大食品监督署(CFIA),于1997年4月开始工作。

加拿大食品安全监管机构重组后,取得了3个方面的成效:①节省财政预算支出,1997-1998年财政的支出减少了10%;②减少机构监管的重叠,避免了不同部门开展同样监督检查的现象;③明确职责,加强协作,减少了政府监管的“盲区”。

⑵英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1999年,经议会通过,英国女王颁布法律,成立独立的食品标准局,成立食品安全局的法律于2000年4月1日正式生效。

在食品安全体系改革之前,英国的食品安全职能由几个中央政府部门分担,如农业、渔业、食品部,卫生部,以及地方政府。1999年,为解决公众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如疯牛病等),议会通过了《食品标准法》,建立独立的食品标准局(FSA),作为国家食品安全的领导机构。FSA负有食品安全监管的职责,但没有促进农业或食品发展的责任。

独立委员会由主席、副主席和12名成员组成,代表公众利益对食品标准局进行管理。委员会主席决定食品政策,公开召集政策问题的讨论。

2.多部门监管模式

美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由联邦政府、州和地方政府部门组成。在联邦政府层面上,有12个部门涉及食品安全监管,即:美国农业部食品安全监督局(FSIS);美国农业部农业市场局;美国农业部动植物监督局;美国农业部粮食、包装、储存管理局;美国人类卫生服务部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美国人类卫生服务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美国国家海洋渔业商贸局;美国财政关税局;美国财政部烟、酒、火炮局;美国环保署;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所。然而,美国联邦政府主要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是美国农业部的FSIS和美国人类卫生服务部的FDA。

美国农业部的FSIS负责肉、禽及蛋制品的食品安全监管,美国人类卫生服务部的FDA负责农业部监管之外的食品的安全监管。据此,FSIS和FDA被称作美国的两大食品安全系统(America s Two Food Safety System)。由此可见,美国实行的是多个部门参与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这种体制在职责和工作范围上似乎界定得很清楚,但实际上仍存在缺陷:①食品安全监管职能重叠。②重复监督检查。③食品监管的权限不一致。

鉴于上述问题,美国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就开始关注欧盟和加拿大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并着手美国食品安全体制改革的研究。美国政府责任办公室(GAO)于2004年建议国会考虑:①制定综合性的、统一的、以风险分析为基础的食品安全法律;②建立单一的、独立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

国内: 我国中央一级的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主要由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部、农业部、国家质检总局、工商总局和商务部共同负责,向国务院报告工作。目前,我国采取的是典型的多部门管理模式.按照生产、流通、消费的环节进行分段监管。根据相关文献.归纳出各部门职责及管理环六部门均有权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管.这种分阶段监管模式本是为了分权制衡,并实现对食品的全方位监管。但在实践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将注意力更多集中在食品卫生的层次.未能上升到食品安全层面。在历次打击“假冒伪劣”的行动中.牵头者多为工商行政部门,打击重心也多是小作坊、黑作坊等“假冒伪劣”产品.对正规生产商家生产的“劣” 产品关注不多。2o08年席卷全国的“三鹿事件”充分暴露了这一特点

(2)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众多,且职能交错,难形成合力.易出现“多头管理,无人负责”的现象。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监管权力多集中在两至三个部门.易组织“联合执法”行动.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权力过于分散.“联合执法”具有天然的劣势。且过多的监管环节也易滋生“权力寻租”.不利于守法企业的发展壮大。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三、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搜集现有实际资料,学习借鉴已有的研究,加以深化。

2、调查研究法:通过对国内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情况的调查研究,确定本课题的作用的实际效果。

3、案例研究法:对北京、上海、成都、广州、西安等地了解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提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模式。

4、通过实证分析法和经验总结法,提出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思路和建议。

(二)调研方案

1、课题设计 ⑴人员组成:

崔玉凤 西安市政府研究室 主任

白湘林 西安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局长 万学军 西安市政府研究室 副处长 靳雷利 西安市政府研究室 副处长 王景红 西安文理学院商学院 副教授 涂兴中 市农委办公室 副主任 党建伟 农村处 主任科员 孙 杰 农村处 副主任科员

⑵、人员分工

执笔:崔玉凤、万学军、靳雷利、王景红、涂兴中、党建伟、孙杰

材料收集:靳雷利、党建伟、孙杰 调研联系、安排:万学军、党建伟、孙杰 座谈接洽组织:万学军、靳雷利、孙杰 ⑶、准备工作:

收集整理资料,加深对食品安全工作的认识,深入食品一线实地调研。

⑷、材料分工: 第一部分 党建伟 孙杰 第二部分 党建伟 孙杰

第三部分 靳雷利 王景红 党建伟 第四部分 万学军 王景红 涂兴中 第五部分 万学军 靳雷利 涂兴中

3、进度安排

2011年9月,确定课题研究人员,明确人员分工,组织搜集课题相关资料,对框架提纲进行讨论。

按提纲分块进行调研并搜集相关的实际数据和理论研究成果,完成基本框架和主要观点的撰写任务。课题小组进行一次交流,对课题提纲进行完善补充,对主要观点进行一次研讨。

2011年11月,课题小组成员按照任务要求进行调研,中期组织骨干人员到外地实地考察,拿出初稿。

2012年1月:小组人员修改课题,经过再次交流,进行统稿,确保课题研究质量。

2012年2月总结评估阶段:期间课题小组要进行三次交流,对撰写的内容相互完善补充,讨论定稿,送有关专家征求意见进行修改,送分管主任审示后进行讨论修改,最后申请结题。

4、课题成果取向:

⑴、服务国家与政府领导决策

⑵、服务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部、农业部、国家质检总局、工商总局和商务部等部门经济工作

⑶、服务地方政府和基层一线

四、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对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从理论上进行再认识、认识上的再提高,进一步丰富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内涵,进一步明晰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发展方向和思路,丰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理论研究内容,推进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理论研究的深化,推动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加快形成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发展新格局。本课题在借鉴国外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经验的基础上,着重对我国情进行研究,在操作平面上更具切实可行的指导性,为政府统筹发展和决策提供依据,使我国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能够顺利进行并创出独特的发展道路,最终实现让老百姓享受到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带来的实惠,促进我国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五、研究计划及预期研究结果

第三篇:中国农村文化产业研究

中国农村文化产业研究综述

徐世平

称为21世纪“朝阳产业”的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与此同时,我国学界对其的研究也颇多。而正如中国的文化产业在城市和农村发展严重不平衡,中国农村文化产业未真正形成,研究相对来说比较有限。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之下,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可以为学界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一、主要成果

在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的实践中,学界对“农村文化产业”有一定的研究。但完全研究它的专著几乎是空白,只有潘鲁生《手艺农村—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查报告》。“农村文化建设”的论著,如陈文珍《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构建》、方亮编著的《新农村文化建设与管理》、杨发主编的《新农村文化建设读本》等有关农村文化产业的研究填补了一些空白。“文化产业”的力作也为在中国文化产业的大背景下发展的农村文化产业研究提供了借鉴。

与论著相比,本专题研究的论文、期刊数量不少,有100多篇,2010年至今就有20多篇。可见,近几年来学者将目光投向了“农村文化产业”。此外,论者也关注地方农村文化产业的个案研究,如陈运贵《安徽省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与路径选择》。学者们或站在全国的立场、或从地方省区视角,或分析制约其发展的原因及对策、或提出新的体系构建,多纬度、多层次的深入研究对本专题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作用。

二、主要内容和观点

(一)中国农村文化产业的整体研究

第一,农村文化产业的概念 农村文化产业的内涵。一些学者指出,农村文化产业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目标,以农民为创作生产主体,以民间文化为产业资源,将地域性历史文化资源转换为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的现代产业形式。另一些在界定时则侧重强调其区域范围,即指相对于城市文化产业而言的,在县域及其以下的行政区域范围(即县、乡镇、村)的文化产业。农村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关系。解学芳指出新农村文化建设包括农村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一方面二者存在不同,另一方面,二者因都依赖于乡土共有的文化资源而密切联系,基于此形成了的博弈关系,最后从马克思的“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出发,说明二者不存在发展先后问题,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诉求是实现二者的同步发展。

第二,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可行性。郭玉兰提出了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理论基础,借用1857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揭示的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为在物质经济基础比较落后的农村率先发展文化产业奠定了理论依据。周传蛟、刘维奇等从农村存在着潜在文化需求、国家推行的新农村设方针和政策,以及城市文化产业对农村文化的渗透等多个方面指出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恰逢其时。

第三,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必要性。文章中论者多提及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意义,如有利于农村生产发展、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解决农民就业、分流农村富余劳动力;满足农民文化需求、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等。此外,潘鲁生、郭玉兰、刘涛等写了专门的文章论述其价值。潘鲁生揭示了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对于保护农村文化生态的意义。郭玉兰分析了文化产业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作用。郭玉兰也阐述了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是实现农村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出口和路径。刘涛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成为中国农村城镇化道路的一条现

实选择。

第四,农村文化产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及路径。从各个时期农村文化产业的现状出发,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解决思路,这是国内很多论者研究农村文化产业的基本模型和框架。赵秀忠、李秀芳、韩海浪等都指出了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不平衡、发展速度缓慢、文化品位不高、管理相对薄弱等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李新市提出了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几点对策,如激发农村文化人才创新能力;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等。周传蛟针对农村文化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偏低、发展农村文化产业认识上存在误区等问题提出路径选择。周云逸针对中国目前大多数地区农村文化产业尚处在萌芽阶段的现状,从三个方面提出破局之策:一是要发掘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资本”;二是吸引民资及外资进入农村文化产业;三是实施重大农村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除此之外,沈成宏、刘锐、金琳、骆勇、林怡、张振华、萧永禄等对此也作了相关论述。第五,农村文化产业其他相关重要问题。有的论者针对农村文化产业的某一问题做专门研究 如:

(1)农村文化产业的集约化问题。李新市在其多篇文章中提到走农村文化产业的集约型道路。李新市、赵翠生的《中国农村文化产业的集约化问题研究》着力对集约化问题进行研究。

(2)农村文化产业的人才短缺问题。李新市《解决农村文化产业人才短缺问题的战略措施》从宏观的战略性角度和当下具体的措施对策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3)农村文化产业与民营企业问题。李新市指出民营企业进入农村文化产业需要各地在政策法规上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民营企业进军农村文化产业的优势;民营企业家要牢记建设布局合理、特色突出的农村文化产业体系的责任;民营企业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目标。

(4)农村文化产业逻辑合理性、政策支持度和经营操作环节问题。这是郭玉兰《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三维思考》中指出的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诸多问题中最为突出的三个问题。

(5)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与发展态势问题。王悦洲论述了农村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刘彦武阐释了农村文化的发展规律。姜长宝分析了其发展状况和趋势。

(6)农村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问题。李海分析了金融介入农村文化产业遭遇的三个方面主要困境,并指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途径。

(二)地方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个案研究

第一,东部。

(1)河北省:阎世峰《河北省农村文化产业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研究》、柳敏和《河北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理念及模式研究》是对河北农村的个案分析。

(2)山东省:山东省的研究成果较多,如孙金荣《山东省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释修振《淄博市农村文化发展的现状与出路》,王家志的《东营市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3)江苏省:韩海浪《农村文化产业的困境与出路—江苏调查》针对江苏农村文化产业的滞后阻碍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困境,提

出其发展的路径。

(4)浙江省:王国华《新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着力点—以嘉兴市秀洲区农民画为例》指出从嘉兴秀洲区农民画的成功案例中寻找启示。

(5)福建省:周加同最早提出福建农村文化建设的问题和发展对策。吴声怡、许慧宏介绍了福建农村文化产品现状,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其现实条件进行剖析,提出选择以民俗文化开发促进福建省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第二,中部。

(1)河南省:河南省的研究有陈艳梅《关于河南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研究》、刘锐《挖掘民间文__化资源 发展民间文化产业—加河南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2)安徽省:论者陈运贵既分析安徽省农村文化产业的现状和问题,又指出其比较优势,并在基础上提出发展策略和路径选择。张传玉做了关于湖北一市和安徽三个县的调查报告。

(3)山西省:郭玉兰指出山西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现实条件、可选择借鉴的模式、需要解决的前提问题。

(4)湖南省:李成家、王连球分析了湖南农村文化产业的现状,并提出发展的对策。

第三,西部。

(1)广西省:徐辉元、周存生等《广西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探索》提出广西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

(2)云南省:樊泳湄《加快云南民族地区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指出云南民族地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相应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3)四川省:唐智鑫、王代敬《四川农村文化产业化初探》,何常全等《川北丘陵地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探索》是对四川、川北丘陵地区腹心南充的个案研究。

(4)重庆市:张奇新《重庆市推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研究》分析了重庆市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现状、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三、简要述评

纵观上述成果,从研究伊始至今,本专题在概念、依据、功能作用、现状问题、对策路径、地方个案等方面都有研究,而且许多建立在调查研究之上,这无疑为其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但同时,研究仍存在需要进一步深化与拓展的地方。

第一,从纵向研究的角度看,可以将其与相关学科结合做深入研究。目前其研究仍局限在自身的发展,除了几篇文章用SWOT方法进行分析之外,较少引用管理学、经济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深入研究,可以将文化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知识结合起来深化对农村文化产业的纵向研究。

第二,从横向研究的角度讲,可以做一些比较研究。尽管全国农村文化产业、地方各省区农村文化产业个案研究都有成果。但中国城市文化产业与中国农村文化产业之间、某一个省区的城市与农村文化产业之间、各地方农村文化产业之间的比较研究还很少,可以通过比较吸收城市、已经取得成果的农村发展的有益经验。

参考文献

[1]周云逸.中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破局之策[J].河北学刊,2010年11月。

[2]郭玉兰.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三维思考[J].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10月。

[3]刘彦武.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规律分析[J].农村经济,2008年第8期。

[4]王悦洲.对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襄樊学院学报,2008

年第3期。

[5]李 海.农村文化产业的金融介入与金融支持体系建构[J].学理论,2010年11期。

[6]郭玉兰.山西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现实条件、模式选择和发展前提[J].生产力研究,2007第6期。

[7]陈运贵.)安徽省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与路径选择[J].安徽农学通报,2010年13期。

[8]阎世峰.河北省农村文化产业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研究[J].社会科学论坛,2007.12。

[9]柳敏和.河北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理念及模式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10]孙金荣.山东省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11期。

[11]王连球.湖南发展县域农村文化产业的问题和对策[J].特区经济,2009年4月。

[12]张奇新.重庆市推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0年第4期。

[13]李新市.中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问题[J].科学社会主义,2006年第3期。

[14]李新市.中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15]周传蛟.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条件与路径选择[J].学术交流,2005年第5期。

[16]潘鲁生.保护农村文化生态 发展农村文化产业[J].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原载《安徽农学通报》)

第四篇:青岛市文化产业研究

青岛市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作者:金成毅班级:资源101学号:201003163

摘 要 针对青岛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加快青岛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应采取以下对策: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核心文化产业,大力发展以文化旅游业、演艺业、节庆和会展业为主要内容的休闲娱乐业,培育发展以动漫、网络游戏等为主要内容的高新技术的新兴文化产业,培育发展婚庆文化产业和特色文化街区,积极扶持文化用品、设备生产以及以美术品生产、销售为主的文化产业,力争保持15%以上的增长率,到2010年文化产业GDP达到300 亿元。关键词 青岛市 文化产业 问题 对策

引言: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具有其复杂性和独特性。顾名思义,它是“文化”和“产业”的结合体。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本文所研究的文化产业是依据国家统计局给出的界定范围,主要业态包括出版业、报刊业、电影业、广播电视业、音像业、印刷复制业、游戏业、演艺业、网络传播业等,同时结合青岛市的实际情况,适当扩大其外延,还包括了文化旅游业、会展业、婚庆文化产业等业态。

1、青岛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青岛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青岛市文化产业的规模和整体实力得到明显提升,已进入一个快速增长期。截止到2005年底,青岛市共拥有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913 万人,同比增长

3.6 %。占全社会就业总量的比例达4.1 %;全年完成文化产业增加值126.1亿元,同比增长24.1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达4.7 %。青岛市已经建立了门类较齐全的文化产业体系,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框架基本确立,行业格局基本形成,形成了以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为代表的核心文化产业群,以休闲娱乐、广告会展为代表的外围文化产业群,以文化用品、设备的生产制造和销售为代表的相关文化产业群。中共青岛市委、青岛市政府提出打造“帆船之都”、“音乐之岛”、“影视之城”三大城市文化品牌,正式确立了青岛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主题,明确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三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出版发行、广播影视、文化娱乐业等核心层文化产业快速崛起,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氛围良好。从文化产业的内部结构看,2005 年,以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产业如以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为主的核心层创造增加值10.9 亿元, 同比增长22.3 %。出版发行业取得较快发展,在出版发行领域已经形成若干优势企事业单位, 2005 年青岛市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业创造增加值75亿元,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全市文化产业的平均增速;另外,印刷业作为新闻出版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暂未统计在文化产业之内,但年销售收入达到了48 亿元,创造增加值20亿元,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表明青岛市新闻出产业已经具备了加快发展的产业基础和经济技术实力。在广播电视方面,加快了数字电视“青岛模式”建设,提前完成了市区60 万有线电视用户的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汇泉影城、永乐影城和银星、新世纪、华夏大地三条电影院线也为青岛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外,通过规范发展歌舞娱乐场所和推行网吧连锁经营等举措,使文化娱乐业获得了较快发展,成为文化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全市文化建设年活动深入开展,组织举办了“扬帆青岛”奥林匹克文化节、中国国际(青岛)小提琴比赛及青岛音乐节、“青岛图书文化节”、中国(青岛)国际包装印刷设备展览会等多个文化节会展,营造了良好的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氛围。

第二,文化产业大项目增多,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为今后加快发展增添了后劲。近年来,青岛市加快了文化建设的步伐,若干文化产业大项目正在加快进行或列入计划。如投资24亿元世界文化村、投资20 亿元的创意文化城等大项目,将为青岛市增添规模宏大的人文景观;刚刚获得国家批准的动漫创意产业基地以及青岛创意媒体学院将为青岛的动漫产业发展和“影视之城”建设添加浓墨重彩的一笔;还有崂山现代艺术中心、青岛大剧院、极地海洋世界等,都将为青岛市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在2006年6 月召开的山东文化产业博览会上,青岛市共推出257个文化产业招商引资项目,计划投资总额273 亿元,融资总额101.7 亿元,其中,过亿元项目61个,20 亿元以上项目2个。项目签约数量和投资额在全省占有明显优势。这些文化产业大项目将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和带动作用,为青岛文化产业今后加快发展增添了强有力的后劲。

第三,外资及非公经济文化产业发展快速。近年来,随着国家有关鼓励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的出台,众多民营资本纷纷投向文化产业,全市已经形成了国有、民营、外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参与的文化产业新格局。从文化产业增加值的产出,2005 年青岛市外资企业文化产业单位创造增加值31.2 亿元,同比增35.3 % ,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为24.7 %,所占比例同比提高2 个百分点;非公有文化产业单位创造增加值29.7 亿元,同比增长50.8 % ,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为23.6 %,所占比例同比提高4.2个百分点。上述数据表明,青岛市外资及非公经济文化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1.2 青岛市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产业意识比较淡薄。长期以来,计划经济思想一直主导文化行业的发展,过于强调文化的事业属性,忽视了文化的产业属性。由于理论研究不充分,对文化产业的性质、地位、特点、规律缺乏研究,对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不是很清楚,许多文化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得不到有效指导。一些文化创作生产单位和个人在精神文化产品生产中,缺乏对市场经济规律的了解,往往对经济效益关注不足,不能创造理想的经济效益,严重滞缓了文化成为产业并进入市场的步伐。

二是产业规模不大。规模化、集团化经营是当今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趋势。面对国际和国内的竞争,青岛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明显偏小,产业链不长,产业之间的有机联结不密切,产业群体没有很好地形成,产品的规模优势没有得到发挥。就全国来看,青岛市的某些产业门类虽然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档次,但与上海、广东、北京等省市相比,总量和规模已显差距。

三是人才与科技制约明显。青岛市文化经营管理人才、科技创新人才十分匮乏,不能适应文化产业新发展的要求,是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在文化系统,经营管理人才比较少,特别是高层次的经营管理和科技人才更是稀缺,远远满足不了文化产业领域高科技迅速发展和现代化管理的需要。青岛市目前文化产品生产从总体上说还是以传统工艺技术为主,创新能力不强和技术水平低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高新技术和先进装备引入文化产业还十分有限,已有的高新技术和装备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导致产品质量档次、科技含量不高,经济效益不明显,在国内外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2、加快青岛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2.1确立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与战略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文化强市的战略决策,以建设现代文化名城和区域性文化中心为目标,全力推进青岛市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使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能力有

明显增强,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物质条件。“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保持15%以上的增长率,到2010年,文化产业GDP达到300亿元。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进程中要采取自主创新战略、人才兴文战略、科技强文战略、品牌文化提升战略、精品拉动战略、“龙头”带动战略、国际对接战略七大战略,以正确的战略方向保证青岛市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2 文化产业结构布局和重点

一是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核心文化产业。在新闻出版方面,以建设“书香青岛”为目标,整合出版资源,实施品牌战略,打造青岛版图书和报刊品牌;在印刷方面,重点发展包装装潢印刷,推进区域性、外向型印刷产业基地建设,将青岛建设成为辐射山东半岛的区域性印刷中心;发行方面,以市新华书店(集团)主渠道为主导,国有、民营书业互为补充、共同发展,形成大型书城、交易市场、专业书店、社区便民书店合理布局的发行网络,全面提升书、报、刊综合发行能力;广播电视方面,在积极推进“两分离”的基础上,将经营性业务推向市场,大胆吸收民间资本进入,建立起市场化的运作机制,提高节目质量,推进产业化进程;电影方面,以在建的薛家岛(影视传媒)文化产业基地为代表,营造一座集影视拍摄、数字虚拟技术影视制作和教育、节庆艺术文化活动、游览、娱乐、休闲度假于一体的超大型综合性多功能的影视传媒博览基地,同时加快青岛市市区影视拍摄服务体系的建设。

二是大力发展以文化旅游业、演艺业、节庆和会展业为主要内容的休闲娱乐业。加快世界文化村、创意文化城、青岛大剧院等大项目建设,开辟以革命传统教育为主题的红色旅游路线与场馆,增添文化旅游设施和景观。发挥青岛沿海旅游城市的特点,策划制作质量较高、周期较长、有青岛地方特色的大型演出项目,提升文化品位,活跃文化生活,发展夜间经济。以“青岛国际啤酒节”、“青岛海洋节”、“青岛图书文化节”等节庆活动为主体,注入文化内涵,打造青岛节庆文化品牌。以文化为主题,策划举办新的文化产业博览会,形成富有特色的节庆、会展文化。

三是培育发展以动漫、网络游戏等为主要内容的高新技术新兴文化产业。设立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鼓励开展影视动画、未来城市、传统文化场景再现等新产品的开发,吸引软件开发商、网络运营商、内容提供商等各类动漫、网游企业来青岛市投资创业,并给予政策扶持。鼓励企业开发具有世界先进技术水平、自主知识产权和区域特色的高科技文化产品。选择有基础和实力的高校,开设动漫、网络游戏制作相关专业,培育专业人才。推动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文化信息产业,提升传统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

四是培育发展婚庆文化产业。充分发挥青岛独特的优势,形成以前海、八大关、石老人等沿海一线著名景区为主要区域,以集体性海上婚礼、赴韩国旅行结婚、西式教堂式婚礼、具有胶东浓郁地方特色的中式传统婚礼为主要形式的婚纱摄影、婚庆服务等婚庆文化特色产业,打造“海誓山盟”、“浪漫婚情”等婚庆文化产业品牌。

五是培育发展特色文化街区。对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昌乐路文化街”,要进一步扩大规模,打造品牌,重点建设以大型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批发,礼品、书画、古籍、旧书为主营业务的“图书文化大厦”,形成较强的文化辐射和积聚能力;同时,对以专业婚纱摄影为主要特色的闽江路、延安二路“婚纱一条街”,以传播餐饮娱乐文化为主要特色的云霄路、闽江路“特色餐饮一条街”

及登州路“啤酒一条街”等,应进一步突出文化内涵,形成青岛独有的“特色街区”文化。

六是积极扶持文化用品、设备生产以及以美术品生产、销售为主的文化产业。依托青岛市“音乐之岛”的环境氛围,引导海尔家用视听设备制造、青岛世正乐器制造为代表的文化用品、设备生产厂家南达尼画家村等为代表的美术品生产、销售为主的文化产业提高水平、提升层次,主打海外美术品市场,努力形成“南有大芬,北有达尼”的格局。

2.3 放开搞活多种所有制中小文化企业

制定促进多种所有制中小文化企业发展的政策。根据中央有关文件,依据青岛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的决定》,充分体现文化特点,由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根据青岛实际,制定鼓励和促进多种所有制中小文化企业发展的政策。除重要新闻文化媒体业以外其余文化产业如演出业、娱乐业、发行业、书刊印刷业、文化培训业、文化咨询业、影视制作业等,鼓励社会资本以参股、合伙、个体私营等多种形式参与兴办。搭建推动多种所有制中小企业发展的管理平台。由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关于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规定》、《青岛市指导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目录》等文件。运用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形成面向社会发布文化信息、介绍文化政策、提供文化服务、监督文化环境的公共平台,有针对性地为多种所有制中小文化企业提供优质服务。营造有利于多种所有制中小文化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优化法制和政务环境、优化人才环境,大力发展为中小文化企业服务的社会中介组织,引导中小企业规范发展。创造平等条件,除了国家有特殊规定的以外,政府主导的重大文化活动、重大文化项目、公益性文化项目资助、重大文化产品的评奖等都要为多种所有制中小文化企业的参与提供平等机遇。同时建立科学、公平、有效的效益评估机制,促进优胜劣汰。工商、税务、文化稽查等管理部门要支持各类中小文化企业在文化市场中的合法经营。

2.4 优化文化资源配置

发挥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和产业集中度。一是整合青岛市文化基础设施和文艺创作、演出资源,解决资源分散等问题。推动文艺院团遵循艺术发展规律,运用市场机制,打破界限,合并重组。

二是整合报刊、广电、出版等内部资源。以青岛日报报业集团和广播电视业为重点,加快带有经营性质的部分向企业转变,面向市场,搞好经营。按照系统优化、统分结合、科学合理的原则,对现有(频率、频道、网络)资源进行系统规划和整合,使其在分工与合作的基础上实现资源共享和增值,实现文化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整体效益。

三是建立优化集团外部资源配置机制。以资产和业务为纽带,调整文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和所有制结构,通过合并、重组等方式,构建和完善以文化产业集团为主导,大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产业化协作的产业组织体系,重点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文化创新能力,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

四是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一批与现代化文明城市相适应的标志性文化设施。按照国家、省、市的有关文件精神,鼓励各种社会资金投入文化设施建设,实现文化设施投入多元化。

五是积极培养和吸引文化人力资源建设,加大文化人才引进力度,在住房、户籍、职称、分配、家庭安置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文化名人、优秀文化

经营人才来青岛创业,对有突出贡献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艺术创作和工程人员予以重奖。

2.5 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

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开拓文化产品国际市场。构建以国际友好城市为桥梁,政府为主导、民间交流为主体、文化中介组织为辅助、开拓国际市场为中心的对外文化交流机制。一是研究相关政策,完善激励机制,重点扶持有创新能力、有竞争实力的国有和民营文化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二是发挥对外文化中介组织和代理机构的作用,促进合资合作,推动文化产品更多地进入国际市场。三是加大文化产业招商力度,每年引进适量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推动青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四是同世界上与青岛市结为友好关系的城市鉴订双边文化协定,以经贸活动为依托,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利用节、会、展等形式搭建平台,加强与国内各城市的文化合作与交流,提高青岛文化产品在国内外际市场的份额。

第五篇:我国慈善组织政府监管问题研究

我国慈善组织政府监管问题研究

摘要:我国慈善组织的发展始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慈善组织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截至2010年底,在民政部门依法登记的各类社会组织数量由2005年底的31万个增加到44万个,其中基金会数量从975个增加到2200个,①其中许多社会组织都将慈善作为其服务宗旨。慈善组织在协调社会发展、社会救济、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使公众对慈善事业的信任程度大幅度降低,同时也暴露了慈善组织政府监管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希望为构建一种科学合理的慈善组织政府监管模式提供一点思路上的借鉴。

关键词:政府监管 慈善组织 监管机制

一、政府监管概述

监管一词源于英文单词regulation,在国内通常被译作“管制”、“监管”和“规制”。在学术界,普遍使用的是监管,也有学者倾向于使用“规制”一词,但是需要明确的是,无论使用“管制”或是“监管”还是“规制”,这三个词语的本质意思都是相同的,本文统一使用“监管”一词。②

国内外学术界每个学者都有对政府监管的概念作出自己的阐释和定义,综合考察这些概念和定义,我们可以发现监管至少要包含以下要素,首先包含监管的主体即谁来监管的问题,监管者通常被认为是政府机关,监管者通过立法或者其他形式来获得监管权利;其次包含监管的客体即监管谁的问题,监管对象即被监管者通常是在市场经济中运行的各种经济主体和社会组织;最后是监管手段即怎样监管的问题,在政府监管过程中主要是依赖各种法律法规或制度,通过这些法律条文明确限定监管客体的各种市场行为,同时规定监管客体违反法律法规将受到的惩罚。王俊豪认为监管即具有法律地位的、相对独立的管制者(机构),依照一定的法规对被管制者所采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与监督行为。③现代意义上的政府监管起源于19世纪的美国,1887年美国成立洲际商业委员会以解决铁路运费的问题,这标志着现代政府监管的产生。具体来说,政府监管就是政府为了在 ① 《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11-2015)》,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网站http://,2011年7月15日 ②王俊豪,管制经济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版 ③王俊豪,管制经济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版,第四页 市场经济条件下达到某些公共政策目标和实现公共利益,利用自身的公共权威,通过制定法律条文、规章制度,进而调节和制约各种微观经济主体和各类社会组织的市场行为,限制其随意进入和退出特定行业,同时规范其价格和资质等,确保国民健康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慈善组织作为一种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即“第三部门”也是政府监管的主要对象和重要内容。

二、慈善组织概念

慈善理念在中国古而有之,孔子主张的“仁爱”、墨翟主张的“兼爱”、韩愈主张的“博爱”等等都是我国早期慈善思想的重要体现。“光宽和慈善,不忤於物,进退沉浮,自得而已。”这是最早关于慈善的表述,“慈”本指父母之爱,引申为凡怜之爱,⑤“善”与恶相对,特指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与互助、富有同情心、对人的关怀。⑥中华慈善总会创始人崔乃夫曾经精辟的概括慈善的涵义,他认为“慈”为父母之爱,是一种纵向关系,“善”为人与人间的关爱,是一种横向关系。“慈善”就是富有同情心的人们之间的互助行为。因此慈善组织就是以实现慈善为目标的一种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组织运行的资金主要来源各级政府的财政补贴和社会捐赠,其受益者主要是社会困难群体和弱势群体。我国的慈善组织通常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官方或者半官方的慈善组织,如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中国青少年基金会等。这种慈善组织主要依靠政府扶持培育,部分隶属于政府的一些职能机构,在某些方面享受政府机关的待遇,但是同时又以社会团体或非营利性组织的身份接受政府的管理。第二种是具有合法性的其他慈善组织,这种慈善组织是指除了第一种以外的、在政府主管部门登记在册的一般性慈善组织。第三种是指暂时没有在政府登记、没有取得合法地位的民间草根性组织,这类慈善组织往往具有很强的自发性,在某种都能得到政府和社会的默认和许可。在这三种慈善中,官方慈善或半官方的慈善组织为我国特有一种慈善组织,这是由于我国的市民社会发展程度有限,导致我国慈善组织发展成熟度较低,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政府的培育和支持,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进一步促进和带动我国慈善组织和慈善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三、慈善组织政府监管的现状

目前我国政府相关部门针对慈善组织工作建立相对完备的监管制度,例

④ ④⑤ 魏收,《魏书》卷六十七,列传五十五《崔光》,中国古籍全录

陈至立,辞海【M】,中华书局2009年版 ⑥ 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M】,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如,年检制度、重大活动报告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和财产管理制度等等。这些监管制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在政府的民政部门登记备案,有登记机关和政府主管部门负责日常检查和监督,评定其继续开展活动的资格,同时根据慈善组织的规模进行分级管理,即全国性的由国务院的登记机关进行管理负责,地方性由各级地方政府负责。我国的慈善组织始于1994年,中华慈善总会的成立标志现代慈善开始我国兴起,自此我国的慈善组织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积极态势。但是随着慈善组织的快速发展,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贪污、挪用、滥用捐赠财物和资源的情况时有发生,导致了我国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急剧下降,同时暴露出了我国政府针对慈善组织的一些监管措施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法律体系不健全

目前关于慈善组织的政府监管工作还没有一部系统法律作为支撑,只是依靠一些相关的法律条文和规章制度,不能够满足我国慈善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存在严重的滞后性。首先目前关于慈善组织政府监管的立法层次较低,不能够对慈善组织进行有效约束。我国尚无一部系统、专门规制慈善组织的法律,关于慈善组织运转的法律主要依靠国家各有关部门出台的部门规章和各地自行制定的地方性法规,这些法律不能够对慈善事业所涉及的关系进行系统公平的调整和维护,更不能形成统领性的监管法律框架,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慈善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成熟。其次是立法不全面,甚至有些地方还存在立法空白。我国慈善组织的监管法律往往只重视慈善组织的登记注册而轻视后期的监管,将政府主要精力耗在如何监管慈善组织的成立上,导致了实体法的缺失,以至于很多概念都有没有明确,例如公益性基金会以及公益慈善组织的独立性问题都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众所周知,政府监管的有效实施不仅需要具备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同时也要求这些法律法规无论是在立法理念层面上还是具体的技术层面上都要具备良好的契合性。而我国现在的慈善立法与慈善组织的发展严重脱节,而且各种立法往往雷声大雨点小,在《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报告2009》中就已提出《慈善事业法》的制定,但是到目前为止,仍未实现这一目标。现有的慈善法规已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慈善现象,也不能满足慈善组织发展的内部要求。总之,我国的慈善立法亟待加快。

(二)、监管制度不合理

如前文所述,目前我国针对慈善组织政府监管主要年检制度、重大活动报告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和财产管理制度等几种主要的监管制度。其中年检制度是指慈善组织的登记管理机关按照既定的法定程序和内容对慈善组织在上一个中所进行的各项运行的检查,以确认其是否有继续开展下去的资格。慈善组织所要做的就是在规定的吋间内准备相关的资料,并报送业务主管单位审査,审核合格之后交由登记管理机关审査。但是当慈善组织对其鉴定结果存在不同的意见时,却没有没有合法行使权力的渠道,只能默默的接受。而且,年检制度对监管所起到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重大活动报告制度,是指慈善组织的重大活动必须经过业务主管单位的审査和批准才能进行。这个制度目前备受争议,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怎么界定重大活动以及具体报告程序是什么,以及违反这个制度的直接法律后果都没有准确的表述和界定。信息公开制度,是指慈善组织应当向业务主管单位报告接受和使用捐赠、资助的有关情况,并应当将有关情况以适当的方式向⑦社会公布。这项制度虽然规定了慈善组织有信息披露的义务,目前对财务信息、工作程序信息、项目运行信息以及受益人信息等的披露、发布、公示仍然是规定不足,向社会公开的具体程度并没有硬性规定,而且这个“度”很难把握,所以很多慈善组织并不会主动公开款物的分配和使用信息,对公众来说,善款使用的公开力度远远不够。

(三)、监管体系不完善

目前针对慈善组织的监管我国实行的是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机关双监管体制,双重监管体制往往过于侧重慈善组织的资格审定,对慈善组织后期的监管不足。政府主管部门要求慈善组织注册必须挂靠一家业务主管单位,造成大部分慈善组织因找不到挂靠单位而游离于政府监管之外;另一方面,由于政府把大量的人力和无力投入到“入口”监管,这就导致了动态进程监管乏力,在此环节出现了贪污、挪用善款等不和谐现象。

双重管理体制导致我国慈善组织官僚色彩浓重,失去慈善组织本身的独立性。理论上讲,慈善组织本来就是来自于民间的自发性组织,在政府机关或者公共监管机构的监管之下独立开展慈善活动的组织,但是由于挂靠单位和主管部门 ⑦ 《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第二十一条,国务院,1998年10月 的权威,导致我国慈善组织基本都属于行政控制型。以2008年汶川地震为例,80%的捐款都进入财政账户,玉树地震捐款同样收缴国库,这些都表明了政府仍然直接控制慈善组织,政府越位虽然是为了统筹安排捐款,但是这样却不利于慈善组织的健康发展和进一步成熟。同时政府的越位势必导致后期监管的无力和缺位。在这种监管体制下,慈善组织往往被视为民政部门或挂靠单位的二级机构,除了完成自身的慈善活动还承担一些政府机关的行政事务,甚至作为政府部门分流人员的接受单位。双重监管体制一定程度导致了监督主体的多元化,实际中并没有专门独立的监管部门,导致监管乏力,各个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效率低下。

四、慈善组织政府监管的改进措施

(一)、加强立法建设

法律是监管慈善组织的前提,是高效监管慈善组织的保障。政府应该着力推进慈善组织监管的立法工作,完善目前的法律体系,提升立法层次,尽早出台专门的慈善组织监管法律,从法律方面规范慈善组织的政府监管工作,保证我国慈善组织的健康发展。以美国为例,美国有专门的慈善法针对慈善组织和慈善事业的行为进行规范,包括界定慈善组织的经济收益、公共慈善机构、私人基金会、倡导及立法游说、慈善组织的商业活动、自我治理等等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和解释。

推进慈善组织的专门性立法工作,明确界定慈善组织的性质、地位,监管机构的构成和职责,捐赠人、受赠人和受益人的权利义务,慈善捐赠活动的程序,明确规范慈善事业的准入、评估、监管、公益产权界定与转让、投资、退出等。也应赋予慈善组织相应的司法救济权:当慈善组织的设立申请被驳回或者慈善组织因违法行为被罚款时,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明确慈善组织的组织形式及其使命,确立慈善组织独立的法人地位,建立慈善组织的进入、管理、评估及运行的基本准则,改善慈善组织财务管理制度,明确慈善活动的运作程序,确立慈善组织分类分级监管制度、行业评估制度和信息反馈制度,规范慈善组织等社会团体在慈善事业中的义务和责任,以及公民对慈善事业参与的权利和义务。彻底改变目前法律体系对慈善组织定位不清现状。同时明确志愿者的合法定位、进入条件和权力义务,改变目前多个省份的志愿者立法空白,适当给予志愿者一定的奖励制度和保障制度,就能吸引更多人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来,确保慈善事业的人力资源供应。

(二)、完善监管体制

首先要进一步加强政府监管力度,监督分为行政监督、社会监督、行业自律以及内部监管等几种形式,真正对慈善组织最具约束力的和最具效率的形式无疑是行政监督。⑧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慈善信息公示制度,及时收集、分析和公开慈善捐赠的相关信息,制定重大慈善活动备案制度,建立慈善组织的诚信体系和问责机制,加强对慈善组织的财务监督。各级民政部门要从当地实际出发,为慈善事业发展提供行政服务平台,及时总结、交流、推广发展慈善事业的经验,为慈善组织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要加强政策和理论研究,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积极探索慈善事业发展的规律、途径、模式,创新慈善工作理论,全面提高慈善组织管理的整体水平。

其次要加强慈善组织内部自律。慈善组织的自律和自我约束是监督体系的第一道防线,也是慈善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础。⑨不断优化慈善组织管理的内控机制,是促进中国慈善事业良性发展的关键任务。慈善组织要自觉签订自律承诺书,并明确奖惩措施,在慈善组织内部建立起决策、执行以及监督权职分离的科学运作体系,包括财务管理、捐赠款物的管理和追踪,建立其具有权威性的公示制度,引入科学的评估机制,并建立慈善信息查询系统,随时公示有关信息,接受公众的查询与监督。

最后要依靠社会监督机制,增强政府监督的实效,建立起专门的非政府组织管理机构,实施对各类慈善组织的统一监督管理和协调服务。完善慈善组织的评估机制,保证对慈善组织评价的公正,提高其公信力,获得更多的捐赠,必须建立健全外部的评估反馈机制,即独立的第三方评估制度。制定评估规程和评估指标,适时开展评估工作,及时发布评估结果,以弥补政府监督的不足。监督慈善组织,媒体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除加强舆论宣传,持续扩大慈善事业的社会影响之外,媒体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监督慈善项目运作、资金流向、实际效果等,并向社会公众进行报道和反馈。

(三)、加强慈善事业人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

⑧⑨林建鸿:《透视慈善机构规范制度缺失》,《中国国情国力》,2005 年第 2 期

张伟珍:《从慈善组织公信力维度论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7 年第 2 期 加快慈善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大型公益慈善组织,加快培养慈善事业发展急需的理论研究人才、高级管理人才、项目运作人才、专业服务人才、宣传推广人才等。大力推动慈善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工作,加强规范化培训教材的编写工作,设置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不断丰富慈善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推动完善专职慈善工作者的人事、福利、薪酬和社会保险政策,增强公益慈善事业从业的吸引力,不断壮大慈善工作队伍。推动制定慈善行业从业标准和职称评定标准,提升慈善行业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大力支持志愿者队伍建设,引导学校、机关、企业与公益慈善组织合作,鼓励各界人士参与社区和各领域的慈善活动,促进志愿服务经常化、普遍化。健全志愿者权益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志愿者的注册管理、教育培训、时间积累、绩效评估、奖励表彰等相关制度,推动志愿服务广泛、深入、持久开展,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求。参考文献:

1、王俊豪,管制经济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版

2、魏收,《魏书》卷六十七,列传五十五《崔光》,中国古籍全录

3、陈至立,辞海【M】,中华书局2009年版

4、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M】,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林建鸿,透视慈善机构规范制度缺失【J】,中国国情国力,2005(2)

6、张伟珍,从慈善组织公信力维度论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7(2)

下载政府监管文化产业的策略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政府监管文化产业的策略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政府在文化产业投资宏观管理上的策略

    我国政府在文化产业投资宏观管理上的策略 国家财政政策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由于文化产业所提供的文化服务产品直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强大......

    保定市文化产业发展策略

    保定市文化产业发展策略 [提要] 在京津冀一体化大背景下,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位于京畿重地的保定在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的优势得天独厚,作用至关重要。......

    金融危机和政府监管

    金融危机和政府监管 朱苏力 目前中国面临着经济危机,并主要是由于国际因素引发,如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所以有人认为这是资本主义的失败,是华尔街的失败,是资本主义......

    金融危机和政府监管

    金融危机和政府监管.txt生活是过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放得下的是曾经,放不下的是记忆。无论我在哪里,我离你都只有一转身的距离。金融危机和政府监管 朱苏力 目前中国面临着......

    关于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政府监管政策的研究

    关于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政府监管政策的研究 [摘 要]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具有经济互助性质的组织与重要的生产方式。近年来,在政府的有效推动下,我国各地农民合作社呈现出快......

    公用事业运营效率与政府监管研究(5篇)

    公用事业运营效率与政府监管研究 现代集团基础设施融资部梁静 【摘要】 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公用事业经历了体制上的变革,公用事业的运营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为我国经济的......

    07.16文化产业研究框架[大全]

    请诸位小伙伴将各自搜素的论文、文献、网络新闻(word,并带有网址链接)全部下载打包,上传组中,大家好相互传看学习。以下是暂列的框架,考虑未必成熟,请多多提宝贵意见。 一、文化创......

    酒泉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酒泉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摘要: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酒泉,作为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拥有着其独一无二的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