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对东西方文化认同的研究5篇

时间:2019-05-13 09:41: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代大学生对东西方文化认同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代大学生对东西方文化认同的研究》。

第一篇:当代大学生对东西方文化认同的研究

当代大学生对东西方文化认同的研究

内容摘要

伴随着全球化从经济向其它各领域的迅速展开,文化全球化(有学者称之为“文化帝国主义”)正越来越成为仅次于经济全球化而被人们关注的另一个重要现象。2004年被定为中法文化年,2004年10月,国际文化政策论坛第七届部长会议在上海召开。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国外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也日益显著,特别是西方文化通过影视、因特网等现代手段强烈地冲击着中国人的传统思想。本课题以上外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调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东西方文化的认同状况以及发展趋势,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大学生 西方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认同 民族精神

领导点评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涵,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是一个交流工具,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但交流并不意味着对另一种文化的全盘接受,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在一定意义上奠定了民族的根基,塑造了民族的灵魂,交流更意味着把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介绍给另一民族(或国家)的人们,只有这样才可能有真正的交流,才能更好地促进沟通。

作为学习语言的大学生,首先应熟悉和掌握的是本民族的悠久历史与传统文化,在对外交往交流的过程中要自觉地把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介绍给对方;其次是在学习其它文化时要善于辨别美丑,有选择的吸收。

在全球化越来越深入的今天,培育学生“树魂立根”的自觉意识,培养民族精神高扬爱国主义应成为共青团组织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共青团组织在工作思路、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和工作手段等各方面都要加以创新,在新时期做出更大的成就。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 曹德明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与世界的交流越来越广泛。上海外国语大学是一个以外语为特色的学校,其中多数的学生以包括英语、法语、德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日语、波斯语、意大利语等在内的外语作为主修专业,这些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接受着中外两种文化的影响。

作为涉外大学生,他们所接触和学习的不只是语言,还有其蕴含在语言之中的文化底蕴。这些学生将担负起中国与世界交流的重任。在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的同时,他们也肩负着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博大精深之传统文化的责任,让更多的民族看到中国文化的深厚根基。

本次调研以上海外国语大学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在全校范围内发放问卷400份,最终回收有效问卷384份,回收率为96%。调查问卷共设置单选题29题,涉及大学生在衣、食、住、行等各领域中对于东西方文化的认识,以期反映出两种文化在各个领域中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大学生对西方文化认同情况的分析

1、对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认同率较高,受其影响较深

调查发现,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同主要表现在对其语言、节日、娱乐及生活方式等各方面的认同,其中对美国文化的认同率最高。

外语的学习在上外学生的生活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它对大学生的文化认同起到了最直接的影响。当被问及“你认为世界上最有用的语言是哪种”时,选择英语的学生占64.8%,选择汉语的占29.4%,选择其它的占5.8%。可见大多数学生认为英语是最有用的语言。这与英语国家目前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强势息息相关。在语言使用的习惯上,大学生也深受西方语言的影响,在说汉语时经常夹杂着外语单词的学生占15.6%,偶尔会的同学占70.1%,而不会的同学仅占14.3%。说明外语(特别是英语)已经渗透到大学生的文化生活之中。

西方的文化对大学生对待节日庆祝的态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当被问及“一年里你一定会庆祝的节日以中国节日居多,还是西方节日居多”时,其中59.4%的学生表示以庆祝中国的节日居多,另有40.6%的学生表示以西方的节日居多。节日是一个民族特有的宗教、习俗、历史的文化表现。大学生在中国的传统节日里聚会、庆祝已成为非常普遍的现象。与此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对于西方的节日同学们也有相当的热情。这其中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虽然有商业媒体炒作的因素,有对外来文化的好奇与新鲜感等因素的影响,但是更多的是反映大学生对于外来文化的一种认同现象。

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同还体现在娱乐方面。问卷调查显示,在上外大学生最喜欢看的影片中,美国影片独占鳌头(占53.9%),欧洲影片其次(占24.7%),港台影片占16.7%,而中国大陆影片只占4.7%。喜欢西方影片与喜欢国内影片的人数比例接近4:1。电影可以说是当代综合性最强的艺术之一,也是影响最大的文化产业之一,它在很大程度上起着文化传播的作用。世界电影业的“领头羊”——美国好莱坞目前在世界电影产业中占支配地位。而美国文化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美国式”力量,向世界各国辐射。大学生对西方,尤其是美国影片的喜爱反映出西方的文化产品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之大,美国文化正随着其电影逐渐被大学生所认同,成为不折不扣的“强势文化”

同时,音乐是全人类共同的语言,对于不同音乐的选择不仅体现出一个人的情操、趣味,而且也能够说明其音乐的母体文化的渗透能力。调查显示,上外大学生接触外国音乐的情况与接触外国影片的情况相当。就最喜欢听的流行音乐来看,喜欢欧洲流行乐的占23.7%,喜欢北美音乐的占19.5%,喜欢港台的占16.7%,喜欢中国大陆的占4.7%,另外有30.7%的人表示无所谓哪种音乐。喜欢欧美流行音乐的相对于喜欢中国音乐的人来说占多数,由此可见欧美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之大。

调查中还发现,大学生对西方人的生活方式较为趋从。在问及“你认为哪国的生活方式更吸引你”时,有36.2%的学生选择欧洲人,31.5%的学生选择美国人,18%的学生选择中国人,8.3%的学生选择日本人,6%的学生选择其它国家人民的生存方式。大学生们对西方人民的生活方式不仅认同,而且充满向往,而自己本国的生活方式对他们吸引力相对较小,除了对他国人民生活方式的好奇因素以外,更多的表现为对外国文化的盲目趋从。

在关于大学生希望毕业以后自己的老板是哪国人的调查中,54.7%的学生表示希望欧美人做他们的老板,选中国大陆老板居第二,占27.6%,选港台或其他亚裔做老板的占11.7%,选择日本人的占6%。从东西方比较来看,大学生对自己上司的文化认同程度东西方差异并不多。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仍是许多人的首选,在文化层面上,以美国文化为首的西方文化是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主要因素。

2、心态开放,适应性强,乐于接受西方文化的长处,主张中西结合通过问卷,我们了解到大学生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认同率很高,而且在态度上,大学生对异国文化以接受为主,面对异国的饮食习惯、教育方式以及可能的异国留学生活,多数人的心态是开放的,乐于接受西方文化的长处,对外来文化适应性强,并主张中西结合,取长补短。在文化适应上多数学生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不同文化,正确地对待其他国家的生活习惯。

在对教育体制的认识上,54%的同学认为中外结合的方式是最优的。中国从古至今五千多年的文明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和教育方式。我们国家的教育有我们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我们的教育更加重视政治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以及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尊重师长等社会道德教育,这些都是中国传统的礼仪和长期形成的思维方式,适应我们的国情。同时,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我们也应当吸收其先进的教育方式,增强竞争意识,提高应变能力,以应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也有利于融入世界的大环境之中。

在对待出国留学的问题上,有55.7%的同学认为自己能够很愉快地融入外国社会,有44.3%同学认为可能会难以融入异国文化。多数同学对出国留学及在国外生活抱有信心,在这点上是值得肯定的。一方面将来的世界是各国之间相互融合的世界,每一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接触到其他国家的文化,应当积极的面对外来文化。另一方面,接受外来文化可以加速我们对他国文化的理解,既能更好地学习现在的课程,又能对日后出国深造打好基础。

3、对西方文化了解不够全面,分析不够理性,有盲目崇拜之嫌

大学生在对待西方文化的认识上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对民主和自由的理解,有32.0%的同学认为美国是最自由的国家,30.7%的同学认为欧洲人生活最自由,37.2%的同学认为很难说清。而当被问及世界上哪个国家最民主的时候,45.5%的学生选择了美国。

绝大多数的学生认同西方世界较为民主和自由,先不论这种观点的对错,对于多数学生来说对西方世界多数的认识来自于影视剧及翻译小说,及其他西方世界的主观宣传,而非客观认识,这种观点是非常片面的,特别是美国的强势影视文化,描绘的是一个并非与现实完全相符的社会。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是绝对自由的,每个人都受着文化、政治环境的种种约束,民主也一样,西方世界同样存在着贫穷、歧视,生活是现实的,并不可能如影视剧描绘的这般简单。大学生们对西方人真正的生活方式并不熟悉,如此不加筛选地盲目接受、盲目迷信,很有可能受到误导,对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现状产生不满。

(二)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情况的分析

1、认同中国文化应是本位文化

当被问及“你对哪国的文化更感兴趣时”,63.5%的大学生认为虽然外国文化非常吸引人,但中国的文化仍旧是根基。可见,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都较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文化的重要性,我们的思想,行为方式都有着中国文化的烙印,是不能为任何文化所取代的。

面对名胜古迹和文物,有69.8%的大学生对其中的历史典故感兴趣并希望加以了解,18.2%的人知道其中的历史故事。在所有受调查的学生中,67.4%的人表示喜欢中国历史。

但对于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瑰宝,光有兴趣是不够的。对于中国的文学、史学、宗教著作,60.4%的人表示有兴趣但没有时间认真阅读,仅有25%的学生表示会设法对古代典籍进行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学生对中国传统典籍不够重视。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有些人认为这对自己将来的人生道路(尤其是就业)作用不大,另一方面,上外作为一所涉外院校,对中文历史方面的学习重视程度相对较低,使得多数同学对中国的文化宝藏望而却步。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高达72.7%的学生认为书法是中华民族艺术的不老树,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学好它。中国的汉字是非常独特的,有其特有的音韵美和形体美。虽然,“无纸化办公”在渐渐得到推广,但键盘无论如何也取代不了我们手中的笔,书法写出了中国人的文化和底蕴。

2、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不足

汉语不仅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也是世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它有着无以伦比的特质,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但大学生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欣赏都不够,当被问及“如果拿英语(或你的专业语言)与汉语相比较,你认为哪种语言更美”时,有20%的同学选择英语或者别的外语,另有24%的同学选择“说不清”。语言是一种文化的基础,学生们对自己母语的不欣赏与不认同,也反映了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的不足。

在所有接受调查的上外学生中,有54%的人选择愿做黄种人,但同时也有37%的学生选择愿做白种人,9%的同学选择愿做棕色或黑色人种。有将近一半的同学甚至对自己的肤色不够自信。当问到“如果有条件是否会选择加入美国国籍,并把家人都接去”时,75%的学生选择会入美国国籍,其中18%的人选择把美国作为终身的栖身地,57%的人选择加入美国国籍但到老了会回中国。

任何一个有着较长历史的民族,其文化都会有自己的根基,五千年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应该而且能够对大学生产生巨大吸引力。但在当今大学生,尤其是将来从事涉外工作的大学生心目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所占的地位却不高,且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中国的文化与文明缺乏自豪感和自信心,这是十分值得我们关注的。

3、民族文化功底薄弱

接受调查的上外大学生普遍反映出的问题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功底薄弱,对传统文化的精髓知之甚少,对国家、对民族的信仰了解也不够透彻。

在接受调查的所有学生中,只有1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文化功底足以胜任中国古典文化精品的翻译工作,72%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文化功底还不够胜任,需要凭借工具书,而甚至有18%的学生认为自己不能胜任也不想胜任。2004年8月4日的《中国青年报》报道:“英语八级的大学生当不了合格翻译,如把‘保税仓库’译为‘保证税收的仓库’,‘五四运动’成了‘五四体育运动’……译文中国人看不懂外国人不明白。”这对于将要负起中国对外文化交流重任的大学生来说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不论外语的水平有多么得高,对外语的掌握多么熟练,连自己本国的语言与文化都没有掌握透彻,又怎能起到交流的作用,更别说把中国的文化介绍给世界了。

调查反映,大学生对爱国主义的理解也不够,对于现在学校每星期的升旗仪式,半数以上同学认为流于形式,不要也罢。外来西方文化的入侵,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缺乏认识与重视已经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民族观念与国家意识,这是非常严重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一)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东西方文化

既不盲目崇拜外来西方文化,也不能一概否定东西方这两种文化存在的冲突,当代大学生应对两种文化各取其长。共青团组织可以通过开设传统文化系列讲座、高雅艺术进校园、人文艺术讲座等途径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给学生以环境熏陶。大学生自身则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加强对中国传统语言及文化的教育

作为学校,在坚持外语特色教育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对中国语言及传统文化的教育,在课程的设置上进行适当的调整,给予更多的重视。比如把现有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选修课改为必修的公共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传统文化的教育。对外汉语专业的专业课程应恢复被删掉的课程与课时,并适当的面向全校开放公共课的名额。外语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但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人,如果在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方面严重缺乏的话,又怎能肩负起涉外工作,在工作中发挥交流与传播中国文化的作用。

(三)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精神,高扬爱国主义

在大学阶段,学生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已基本成形,但政治思想与爱国主义的教育仍是十分必要的,且大学生们所需要的是更多深层的而不是流于形式、教条主义的爱国主义教育。比如说学校在升旗仪式上可通过增加国旗进场仪式,实行升旗手与护旗手选拔制度来使更多学生参与到升旗仪式中,培养学生对国旗的尊重意识。另外,学校也可改变原来照本宣科的时事报告的形式,借助多媒体或录像等更为生动的形式使学生了解时事政治。

第二篇: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摘要】随着社会的深刻变革,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元化、实用化和矛盾化等特点。强调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核,是构建和谐文化的根本。作为当代大学生,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我们的重要课程。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其基本内容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

当前,我国已进人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和变化不仅在经济、政治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价值取向的多元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深刻变革,反映不同利益主体的价值取向变得多样化和复杂化。加之互联网的普及,加速了各种意识形态的碰撞和各种思想的跨国界交流,也有力地促进了价值取向上的多样化和复杂化。而当代大学再也不是“象牙塔”,大学校园由封闭转向社会开放。成为一个“小社会”。大学生生活在这样多种价值观密集交织、激烈碰撞的环境下,必然受其影响。当前,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的趋势已明显显现出来。

2、价值追求的实用化。

伴随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尤其是经济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也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带来极大的冲击。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原则和竞争法则易使个人利益、小集团利益得到强化。从而产生损公肥私、损人利己、唯利是图等不良行为,使“一切向钱看”的思想滋生蔓延。如许多大学文学社团冷冷清清,做文学梦的青年越来越少;大学社团的发展更看重经济因素,拉赞助、寻求投资已成为大学社团最时髦的活动。校园文化的世俗性体现了大学生功利、金钱意识的增强。

3、价值选择的矛盾化。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价值思维和价值选择方式尚未定型。传统的与现代的、理想的与世俗现实的价值观几乎同时对他们产生影响。如此,便造成了大学生在价值选择上的矛盾、对立与冲突。大量调查报告都能证明,大学生口头上追求理想,实际上崇尚实惠;有强烈的爱国情感,但缺乏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真善美的道德知识,却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有成就事业的愿望,而又缺乏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多数大学生认为应该以集体利益为重,但是真正要他们为集体和他人做事情时,很多大学生却斤斤计较,不愿主动参加或以各种借口拒绝参加。

三、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认同的原因分析

众多学者经过研究认为,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认同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共同作用引起的。

1、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很多学者认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认同的原因之一是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其一,市场经济使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过重的人世性,导致他们缺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其二,使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实用主义倾向,导致思想道德情感的缺失;其三使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出现相对主义倾向,导致价值观飘忽不定和真我的丧失。

2、教育的误区

现今的思想道德教育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突出表现在:一是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的发展;二是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设定虚空;三是在思想道德教育方法上对学生进行被动灌输;四是忽视学生的思想道德生活和需要,忽视引导和提供机会与情境体验。

3、现代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

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也是导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认同的原因之一。其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对大学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其二,社会上的腐败生活现象、贫富差距不同程度上冲击着大学生的观念,导致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

4、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

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对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认同的形成影响很大。首先是家长的教养方式的不科学 ;其次是家庭的不完整。这些都使他们在心理上有不同程度的破损,在一定条件下比较容易转化为反社会行为。

5、学生自身价值取向的变化

学生自身价值的取向表现出价值取向自我化和功利化的倾向。一些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短浅化和非理性化,导致了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肤浅、道德情感淡漠、道德行为弱化。

6、全球化对本土主流道德文化的削弱

全球化所带来的异质性文化对我们本土的主流道德文化是一个大的冲击,尤其是西方社会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等,势必向我们主流价值观念发起挑战,由此在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中引起混乱将是不可避免的。

四、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途径

1、让大学生从思想上弄清楚民族精神的核心和灵魂是社会主导价值观。价值观的多样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和而不同的社会,允许和而不同的多种价值观的存在,但做到“和”就要控制多种价值观的冲突,这就要求在价值导向上坚持一元性,即要坚持社会主导价值观,而坚持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前提是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以,必须提高思想认识才能产生实际效果。

2、让民族精神教育内容进入教材、进入课堂、进入校园文化活动、进入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保证进入学生头脑。大学生要把弘扬传统的优秀民族精神与培育具有时代特点的民族精神结合起来,深刻理解民族精神的核心和灵魂,掌握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民族精神和新时代的民族精神有哪些内涵,把握民族精神的实质。使大学生即使在价值观多样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形势下,也能自觉调整和修正价值选择、价值追求和价值理想,把自己的价值观控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许可的范围内,使个人的发展与民族的振兴紧密联系在一起,承担起自己的历史使命。

3、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当前,社会大变革造成人们思想观念的复杂化,许多进步的思想观念被人们认同和接受的同时,不少错误思想观念也占有一定的市场,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施“和平演变”战略,企图“西化、分化”我国的图谋一直没有改变,采取公开的和隐蔽的等多种手段对青年学生尤其是大学生进行思想价值观念的错误引导,大学生受到国内外两方面的复杂影响都不能低估。为了提高教育效果,应对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必须从细微处做起,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创新教育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同时要善于把民族精神教育与价值观的引导结合起来。

总之,高校应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地加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以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参考文献】: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0年修订版)

刘侠《加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李星光《努力寻求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选择》

第三篇:大学生团组织认同研究

大学生团组织认同研究

市委党校团委内容摘要本课题主要以上海市若干高校大学生群体为调查对象,进行实证研究,了解大学生对团组织的认同现状,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而思考一些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增强共青团组织的凝聚力、建设一个有凝聚力的共青团提供一些参考或建议。关键词大学生 共青团 组织认同 凝聚

一、青年大学生团组织认同现状——以上海市若干高校为例本课题以上海市10余所高校年龄在30岁以下的大学生为对象开展调查研究,共发放问卷500份,最终回收497份,回收率为99.4%。通过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调查对象大致构成状况是:性别上,男性占31.2%,女性占68.8%;所属院校类别上,综合性大学占50%,专业性大学占39.3%,其他占5.1%;学历结构上,专科生占25.6%,本科生占59.1%,硕士研究生占10.2%,博士研究生占5.1%;专业类别上,文科占78.6%,理工科占22.4%;此外,团员占87.7%,其中团干部占21.4%。此外,我们还选取了五所不同类型高校的大学生,分别进行了集体访谈。总体而言,本课题所涉及的调查对象涵盖面比较广泛,调查的结果相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反映出当前大学生对于团组织认同状况的概貌。

(一)团组织认知:熟悉与陌生同在认同是一个过程,认知是认同的基础。对于共青团组织,大部分大学生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和了解,这从我们的调查结果可以得到反映:69.5%的大学生认为团组织是“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服务青年的组织”,可见他们对于共青团组织的定位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但也有大约22%的学生选择共青团组织是“青年的领导核心”这一选项,此外,还有约6%的学生认为团组织的存在“纯属多余”,也就是说,三成的学生对于共青团的组织属性和功能认识还比较模糊或陌生。而对于所在团组织的目标和组织架构,分别有48.6%和54.2%的大学生选择了“了解”这一选项,选择“不了解”的则分别占到了51.4%和45.8%的比例,不了解和了解的人数比例相当。由此可见,当前大学生群体对于其所在的团组织体系,并不是十分熟悉,认知度相对较低,这一状况也会影响到他们对于团组织的认同。

(二)团组织认同:肯定与否定并存认知是认同的基础,认同是认知的升华,它反映的是客体对主体的态度、评价和情感等,这是本课题的研究重点所在。大学生对团组织认同度的高低既是对共青团过去工作的检验和评价,也是团组织将来开展工作的基石和航标,可以说,其对于共青团工作的开展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就总体的评价来看,调查显示,大约有48.6%的大学生对团组织及其工作持肯定的态度,49.3%的大学生认为团组织发挥的作用一般。应该说,这一结果还属比较乐观。但在一些具体方面,结果却不是很理想。一是大学生对所在团组织的目标恰当性的看法,29.8%的大学生认为“很切合实际”,29.8%则认为一般,还有约40%选择了“没有什么意义”这一选项,对于目标的评价结果不是很尽如人意。二是团的组织架构方面,47.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所在团组织架构“很合理”,32.6%则认为其“部门设置过多”或不合理,存在冗员现象,办事效率低。三是对于团组织工作现状的评价,仅有26%的大学生选择了“很有成效”,57.4%认为“很一般”,还有5.6%的选择了“很糟糕”这一选项,应该说积极的评价相对少了一些。从对团组织开展的活动的评价来看,16%的大学生表示非常满意,60%感觉比较满意,18%则表示不满意。进一步分析来看,关于活动开展的频率,有13.3%的大学生认为团组织开展的活动过多,而有51.4%的大学生则认为活动应该多一些。关于活动的作用,更是观点不一,六成大学生认为起到了“团结、教育、引导和服务青年”的作用,但也有四成大学生对团组织开展的活动持否定态度,认为“太官僚、无实质内容”或“劳民伤财、没有实际意义”。总而言之,当前大学生对于团组织的认同状况只能用喜忧参半——肯定与否定并存来形容,而且存在的弱(不)认同的比例还相对不低,需要引起重视。

二、大学生弱(不)认同的成因分析

(一)团组织对于大学生认同的重视度不够,没有形成有效的措施随着人数的日益增多,大学生逐渐成为共青团工作的主要对象。然而,尽管近几年来团中央和团市委就加强共青团凝聚力建设作了不少努力,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还是和预期的效果存在不少差距。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原因就在于团组织和团干部还没有真正对大学生的组织认同给予足够重视,进而寻求有效的措施。这表现在近几年增强凝聚力的努力多数偏重于理论,而有效的实际行动较少。即使在理论研究方面,对于大学生的组织认同问题也没有引起团组织应有的注意,相关的调查研究及其投入相对不足,无法形成有效的成果,致使这种弱认同的现状一时难于改变。

(二)缺乏有效的沟通,从而造成一些误解和偏差有效的沟通既是共青团工作切实有效的保证,也是团组织得到充分肯定和认同的基础。缺乏有效的沟通,结果往往是既浪费了资源,又没有达到预想的愿望,出力不讨好。调查发现,对于团组织缺少认知,对团的活动不认同,与当前团组织和大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有关。这一方面表现在大学生的想法没有能够很好地“上达”团组织,团组织对于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等掌握不多,致使团的工作要么方向性和目的性不明确,要么按照过去的惯性实施。另一方面,关于团组织的工作部署等团务信息,大学生也没有合适的渠道能够及时获知,从而造成了一些不解和误解,降低了对团组织的认同。

(三)团员意识教育收效甚微,大学生团员意识仍旧比较薄弱虽然近两三年来,团组织不断努力加强团员意识教育,但是由于在进行团员意识教育过程中,没有注重教育方式和机制的创新,而是过多依靠陈旧的说教方式、老套的宣传,导致大学生对这类教育的反感日益增多,越来越出现明显的抵触情绪,收效甚微。同时,大学生对于团务知识的学习自觉性也日渐减弱。长此以往,大学生团员的团员意识和对团组织的光荣感、归属感必将受到极大的影响,进而导致他们对于团组织的认同度进一步下滑。

(四)团组织自身建设力度不够,吸引力和凝聚力减弱随着时代的发展,团组织也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以适应时代变化提出的新的要求。然而,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团组织在自身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团干部、团的工作内容及方式等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老化现象,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等创新力度不够,基层组织活力不足等,这也使得团组织在大学生中吸引力和凝聚力逐步减弱,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他们对团组织的认同。

(五)相关的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首先在于服务机制不健全。调查发现,大学生普遍认为自己没有或很少得到团组织应有的关怀与支持,约有2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从未得到团组织任何形式的培养和帮助,虽然这个结果可能包含一些主观因素,但也体现出不少大学生对于团组织的服务能力、服务水平不是很满意。其次是民主和监督机制不力。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团组织也必须体现民主精神,在工作中贯彻民主制原则,实行团务公开,使大学生能够有效参与共青团重大活动的决策,同时也需要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包括组织内平等监督和组织外力量的监督,并且后者尤其重要。但是在现实中,这两者尤其是后者相对缺乏。民主和监督机制不力,使大学生难以产生认同。

三、对策与建议要建设一个有凝聚力的共青团,就必须真正重视大学生团组织认同问题,针对弱(不)认同状况的存在及其形成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来提升大学生的团组织认同度。

(一)团组织必须重视大学生认同问题团组织认同无论对于团组织的发展,还是团工作的开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对此不重视,良好的工作气氛无法培养,工作效能将大打折扣,建设一个有凝聚力的共青团的目标也将难于实现。因而团组织尤其是团干部必须形成正确的认识,重视大学生组织认同的问题,加强相关调研,找出问题所在,并采取切实有效的针对性措施,持之以恒地抓落实。

(二)加强团组织和大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通过完善沟通渠道,增强互动与交流,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大学生的认同感。一方面,团组织应当实行团务公开,使大学生能够及时获得各种信息,加深对团组织的了解。另一方面,团组织要认真倾听了解和切实解决大学生的合理需求。当大学生提出合理需求时,团组织应给予积极的回应;即使需求不合理,团组织也应该做好解释工作。

(三)提升团组织的社会评价具有生命活力的组织文化,是注重组织正面形象塑造的文化,而组织成员也能藉由正面形象而感到与有荣焉,以能成为组织的一分子为荣。因此,团组织必须重视自身的社会形象塑造,努力提升团组织的社会评价。既要不断展示工作成就,也要敢于面对工作中的失误和不足,实事求是地说明原因,这不但有利于社会形象的提升,更可以增强大学生对团组织的信心和荣誉感。

(四)创新活动方式和活动载体活动方式呆板是团组织弱(不)认同一个重要原因。现在的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思想活跃,不安于现状,求新求变。只有创新活动方式和载体,才能确保团组织开展的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提升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因此,团的活动既要体现政治性、思想性,又要注重灵活性、多样性。特别是要加强对团的仪式活动的研究,通过仪式的程式化操演,展现和传递团组织的价值追求,使参与者对团组织形成一种情感认知和心灵认同。

(五)建设良好的团组织文化良好的团组织文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团员间的相互信任与尊重。在制定组织总目标及阶段目标的过程中,应考虑大学生在互动中是否能相互信任、尊重与扶持,并据此进行适当调整,使他们共同为达成组织目标而携手前行。二是善于凝聚人心,形成一种团结、和谐的氛围。特别是团干部要以民主的作风和良好的形象感染人、影响人,以求实的态度和独到的见解启迪人、说服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六)完善制度建设制度上的规划与适当的管理,是提高组织认同的基本环节。因此要着力改变重团员义务轻团员权利的现象,切实保障大学生能监督团的工作。要通过制度设计,使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团内决策,享有知情权、话语权,他们的民主权利得到保障和实现,监督也才能真正实现。要制定恰当的监督方式,确保监督的实施和效果,形成有效的维持与激励。

(吕平、何海兵、周承、朱英睿、周芬)

第四篇:东西方文化

《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读书笔记

1.中国人现在对于东西方文化的认识还十分的浅薄,对于什么是东方化,什么是西方化还是认识的不深刻,亦或者根本就不明白。我们从国外学习了各种各样的技术,有学来的,有“偷”过来的(美名其曰:国产化),我们照搬了他们的经济制度,法律,各种各样的社会组织,甚至我们还有人希望对于我们的政治制度也进行改革,以便跟得上西方的步伐。

可是,中国人的这些行动一直都是失败的,同样的经济制度,同样的法律,却不能像在国外一样发挥同样的效用。当我们的经济出现危机时,我们却把它归结于国外文化的劣势。那么,我在想,也想反问我们中国人:既然看出了国外文化的劣势,那我们的优势又在哪里呢?

有些中国人勇于承认中国的落后,同时把这些问题的出现理解为没有很好的理解西方制度背后的思想精髓。也有些人则人云亦云的认为那些只不过是某些不怀好意的人的一种误导,因为这些思想是在中国从来不敢想象的,也是从来没有听过的。我们在初次听说时,对其思想感到震惊,但事后又感到这离“现实”太远,是不可能在近期实现的“幻想”,或者这又是一次的“误导”,西方人你没见过,你怎么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这些根本的原因,还是来源于对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的不了解,先不谈西方,就是一个中国人,当向他你问起什么是中国文化和哲学时,恐怕他也不能给你一个清晰肯定的答案。所以,对此的研究就非常的必要,而我将会在接下来的时间内认真的学习它们。

2.中国是科学艺术化,而西方是就连艺术也科学化了。我们的制作工程都专靠那工匠心心传授的“手艺”,西方却一切要根据科学——用一种方法把许多零碎的经验,不全的知识,经营成学问,往前探讨。科学的原则是要大家所公认证实的,所以前人所有的今人都有得,其所贵在于新发明,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向前,当然今胜于古。艺术在于天才米巧,是个人独得的,前人的造诣,后人常常无法达到,他们所靠的是祖传的技艺和秘诀,自然今不如古。这也就是说西方的成就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而东方则为艺术式的成就。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明末清初,中国的军事技术十分雄厚,但是由于天下已定,所以刀枪入库。鸦片战争之后,一次有个衙役打开了县府的火器库,发现封存的一批武器,这些武器比当时清军装备的要先进多了。这个例子就证明了中国艺术式的成就的弊端。

3.同样的一个病症,中医叫中风,西医叫脑溢血,后者是通过开肠破肚直达病灶的检查而知晓的,是检查实验;前者则是通过观察外表,从外表上望着是,是一种“猜想”。这种用检查实验的方法叫做科学,而用猜想的方法叫做玄学。玄学的一个特点则是总是不变更现状的看法,囫囵着看,整个看,就拿那个东西当一个东西去看;科学则总是变更着现状去看,试着换样子去看,解析了看,不拿那个东西当那个东西看,却也那别的东西也当做他看。

4.中国文化非常的讲究“尊卑”这个概念,一切都要有个规矩,什么规矩呢,那就是天下必须有个人来做主才成,否则岂不闹哄,这一闹哄起来怎么管呢?闹哄而不需要人管,则是他不能想象的。中国人一直都是一个人拿主意,无限制的主义,而其他人听着,然后跟着走,根本想不出来会有一种不一样的路可以走。而西方人则是大家一起拿主意,只拿有限的主义,然后大家一起听着这有限制的话。前者是专制和独裁,后者就是民主。

中国人看到西方人没有个尊卑,感到大惑不解,这样子还不乱了套了!所以当年洋务运动时派遣了许多幼童出国留学深造,当几年之后,清朝的官员去检验他们的成果时,对于他们的行为大惊失色。到底怎么了呢,原来这些幼童在学习了多年之后逐渐接受了西方民主思想,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因此,当他们见到这些检查的官员时,没有人下跪磕头,只是鞠躬。官员们感到非常的惊恐,立即决定不能再继续下去了,于是将所有的出国学习人员召回国内。

中国首先是有权无权打成两节,其次是无限的有权和无限的无权。西方则是首先公众的事大家都有参与做主的权;其次是个人的事大家都无过问的权。

5.有一点需要说明,那就是西方的科学不是一开始就是满足于应用的,它是一种求知的活动,因为如果它是一种应用的学说,那么为什么文艺复兴时还要再次的学习它们呢?中国只为用,不为求知,因此只能产生“手艺”、“技术”而不能产生“科学”。

6.人生可以有这样三种路径:

(一)向前面要求,即努力奋斗,改变现状,解决问题。

(二)对自己的意思变换、调和、持中,即随遇而安,改变自己的思想。

(三)转身向后去要求,即禁欲主义,否认一切的问题。

所以,西方文明走的是第一条路径——向前的路径。征服自然,对自然向前奋斗;用科学来改造现在;用民主与种种权威势力抗争。

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印度文化是以意欲反身向后为其根本精神。

7.西方文明,从希腊罗马时代是走的第一路径,因此从希腊开始,文化、艺术大为繁盛,到了罗马以后,又接连有了政治和法律的成就。但是由于到后来开始流为利己、肉欲的思想,风俗大弊,骄奢淫逸、残忍纷乱不成样子,所以主张禁欲主义的基督教作为第三种路径开始出现。然而,到后来他的流弊也出现了,一千多年中因为人们衷心天国,不重视现世,所以奄奄无生气,一切的文化又归并到宗教里去,哲学成了宗教的奴隶,文学、艺术只能为宗教服务,政治、法律也没有了,不仅如此,由于教权太盛,教皇教会横恣无忌,因此这段历史被称为了中古黑暗时代。后来出现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将人们重新领上了第一条路径,重视现世;宗教改革,其结果也不是为希伯来的路径增势,而是人们的觉醒,对于无理要求的教训,他要自己判断,对于腐败的权威他要反抗不受,这实际上是同于第一路径的。后来的耶稣教性质逐渐变化,开始重视现世,教职人员也可以结婚生子了,宗教也开始鼓励人们的生活了,厌世的格调也去除了不少。

8.所以,文化来源于生活,生活的态度一变,才产生了今天的西方文化。考究西方文化的人,不能只看到西方文化的征服自然、科学和民主,而要着眼于这人生态度、生活路向。

9.中国文化并无征服自然的态度,而是与自然融恰相处,也就是第二条路径。这种态度,也就不可能有征服自然的魄力,那轮船飞艇等等也就不会产生;这种态度,对于积重的权威把持者要容忍礼让,也就不可能从其中得到解放,民主也就不可能在中国出现;这种态度也就不可能对自然进行分析打碎的观察,科学也就无法产生出来。

10.印度则不但不如西方,而且也不如中国,他们的文化里面只剩下了宗教一物。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宗教在印度多不可数,他们走的是第三条路径。很多印度的宗教故事,都是在讲什么舍身,如佛祖释迦摩尼的前世种种舍身义举,让人们忽略“现世”,转而重视“来生”。印度人既不像西方人要求幸福,也不像中国人的安遇知足,他是努力解脱于这个生活的,既非向前,亦非持中,而是翻转向后,典型的第三种路径。11.现量——感觉(受)、比量——理智(想)、非量——直觉(体会)。

12.佛教的形而上学以现量和比量为基础,可以理解为感觉和推理。比如我们看见了风吹幡动,有人说是风动,有人说是幡动,佛家说是幡动,我们把这样的问答归于哲学上的唯心主义,但是结论真的是这样简单吗?佛家的形而上学认为,人的感觉首先分为眼观、耳听、口尝、手触等等,当我们看到风幡时,我们感到了幡的存在,但是我们不知道这是幡。当幡被风吹动时,由于人眼的局限我们看到的是出于两处的幡,通过人脑的比量(推理)我们认为幡在动,所以佛家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心动。

13.谈到宗教,我们总是认为他是迷信,我自幼受到了书本、老师、社会的教训,一直未曾信教,不仅如此还一直认为宗教就是迷信。可是我的姑妈和舅舅以及外公都是信天主教的,他们信天主教,我的姑妈也一直在教会中,经常给我讲一些宗教人士行善的义举。幼年时家境贫寒,还多亏了姑妈从教会带来的救济,心中一直对此非常的感激,而我姑妈也一直希望我能够加入教会,后来,我的母亲也开始信教了,每日都要拜见上帝、耶稣、玛利亚,每逢出行都要烧一炷香,虽然明知无用,但是若要有一次做的不好便要惊恐万分,但每次正常结束之后,心里便好过的多了。这个时候,我就不能再简单的像以前那样人云亦云了,宗教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魔力,即使是很多受到现代教育的大学生们也有很多信教(我的大学同学中便有很多人信教,只是不是一家罢了)。

梁漱溟先生把宗教归结为:以超绝于知识的事物,谋情志方面的勖勉。这就是说我们判断一样东西是不是宗教主要从这两条出发:

(一)必须对于人的情志方面有安慰勖勉;这是它的事物

(二)必须对于人的知识超外背反,这是它的根据。对于人的勖勉,就是说某人拜了它,心里便觉得安宁舒适了,就可以怀着希望往下生活了。对于知识超外背反,就是说宗教总是超出于人的知识和理智之外的,你一旦拿人世的知识去解释去分析,它便不存在了。关于宗教两个词,一个是“超绝”一个是“神秘”。“超绝”就是说人在先有的世界里是得不到安慰的,只有超出现有的世界才能得以勖勉。“神秘”的意思是说一个观念或者经验不容理智施其作用。但是这是从反面来讲的,从正面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定呢?原来之所以使人神志不清的是理智清楚明了的观察。如在危险中越是将所处环境看的清,越震摇不宁。托尔斯泰越将人生的意义看的清,越不能生活。者时候只有掉换一副非理性的心理,才得拯救他出于苦恼。

14.我们谈宗教是否必要的时候,可以这样子去看:那些需要宗教勖勉的情志都是怎么样的一种情志,以后的世界还需要这样的情志吗,这些样的情志是不是一定要通过宗教才能得到勖勉。如果以前有这样的情志,而以后却没有,则宗教不需要;如果以前曾依赖宗教勖勉,而以后却不需要,则宗教不需要。

人类在早年时期,由于知识的匮乏,在面对大自然时显得无比的脆弱,于是希望寄希望于宗教鬼神。随着知识的积累,文化的进步,人类感到强大以后,觉得不必再去依赖于宗教鬼神的控制。所以宗教在人类初期很盛,到了近代就衰弱下来,所以在其他的地方不受什么排斥而在宗教势力强大的欧洲大遭排斥。但是宗教的衰败不是科学的进步和攻击。科学是知识,宗教是行为,知识不能变更我们的行为,由于科学进步所获得的“得意”、“高兴”是打倒宗教的东西,却非科学能打倒宗教。

人们觉得自己有一种罪恶,而自己又觉得没有办法原谅自己,就算是当事人原谅自己也不能让自己在心里感到舒畅,这时便产生了“上帝救我”的想法。但是一个人的自觉罪恶是不会随着文化的进步而没有的,当一个人做了错事,他若原谅了自己便好,若是怎么都不能原谅自己便会上上帝寻求帮助。可是即使是这样的一种情志,也只是幻想出来一个上帝,真正改正自己的还是自己。若宗教就是给人以幻想,那其就薄弱了。

第三个是认为人生没有意义,当一个人看透了世界,看透的人生,他会觉得人生没有意义,非常的忧恼痛苦,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自杀。可是一但接触到了上帝,便感觉重生了一般。但是人生的意义可以走入否定人生的一条路,也可以走入勉励人生的一条路。前一条路的结果必为宗教;后一条路则有人生中为人生之勖勉,如孔家暨后之宋明儒都有此种能力。这样的人生空虚还是一种错误,将一个人的生活的重心全部放在外面,一旦失去便情志大动摇起来。所以现在提倡用美学、艺术来替代宗教就是这个道理,将人生的重心从外部转为内部。15.宗教的真的必要在于人有悲悯之心。中国人和印度人不同,比如印度人去参加一个朋友的葬礼,他会憎恶死亡带走了美好,人生亦充满了满瓢的痛苦,心中不忍心看到这样的事情,于是想要通过宗教来出世,不是怕死,而是怕活;而中国人则是感到死亡的恐惧,想到哪天哪月就就可能是自己的结束之时,感到担心害怕,因此也想要出世以求安心,此为真怕死也。

16.后世有可能走上印度式的情感,因为印度式的情感不过是人人都有的感情的一个扩充发达罢了。除非你不要情感发达,或许走不到这里来,但是人类的感情是一天天的往情感敏锐充达上走的。人类遇到的种种问题,在解决之后便会引入一个新的问题,宇宙是永恒变化的,解决问题也是永恒的,这是谁也拦不住的,在这时便有了出世的必要了,而这也就是宗教的真的必要。

17.所以宗教是有他的必要,而且永有他的必要,因为我们指出的问题是一个永恒的问题,宇宙只要存在一天,这个问题便会存在一天,所以我们说宗教的必要是永远的。就像除非没有世间,否则不想要出世是不可能的。

18.中国的形而上学和西方和印度的都不一样,这主要是问题和方法的不同,中国人从来不去讨论唯物唯心的问题,中国人不去关注静态的东西,而是去关注哪些变化的东西,而变化的东西是不可能用具体的语言解决,只能通过抽象的形式,因此中国哲学中有了阴阳的概念。

19.中国的形而上学中有一个大家公认的思想,就是“调和”。中国的哲学认为宇宙中没有那绝对的、单的、极端的东西,如果有这样的东西也一定是隐而不见的,凡是见得到的都是相对的、双的、中庸、平衡、调后。一切都是相对的没有自己在那里存在的问题。

20.孔子主张“生”,这不是佛家的思想,佛家主张出世,拒谈生死。代表儒家的道理是“生”,而代表佛家的道理是“无生”,由于中国人喜欢调和,再加上佛家传到中国之后发生的变化,于是便被世人混淆了,儒释道的哲学都是一体的。

21.孔子有一种不认定的态度,也就是说,遇到事情时既不调和也不绝对,认定、主张就偏;调和就又折中,也不好。

22.孔子注重直觉,遇事主张随感而应,没有一个确定的理论来说什么事情对还是错,但是大家却从心里面觉得事情的对还是错。比如,中国人向来遇到那泼皮无赖,便说那人不讲理,这倒不是那泼皮无赖做的事情有什么不符合规章制度,收人钱财替人消灾,帮人讨债什么的,怎么也是个“天经地义”的事情,可是人们却认为他不好,不管他做了什么却也认为他是不好的,这就是凭直觉去判断,不是靠理智的推理。23.儒家完全要靠直觉,所以唯一重要的就在于直觉敏锐明利,唯一怕的就是感觉迟钝麻痹,而所有的恶,都由于直觉麻痹,所以孔子教人就是“求仁”。“求仁”就是让人感到“不安”,不安是求安的表示,要求调和。天理不是认定的一个客观道理,是自己生命变化流行之理,私心人欲都是理智的结果,不是直觉的随感而应。孔子是赞美生活的,所有饮食男女情欲都是出于自然流行,并不排斥。若能顺利得中,生机勃勃,更非常之好的,所以担心理智出来分别一个物我,而打量、计较,一直直觉退位,成了不仁。

24.孔子主张的人性本善虽未直接说出口,但是孔子主张直觉,主张仁,这首先就必须承认人性是善良的,否则如果人性不是善良的,那么直觉也就不是善良的,人也就不会有恻隐之心了。

25.从直觉出发去思考,孔子也有不计较利害的态度。利害乃是经过一番理智的推理盘算得出的,而在这理智的推理中可能会加入一些“不仁”的因素,这就违背了人的善良本性。所以儒家只注意行为的动机,不注意行为的效果。比如,对待他人礼貌得体是有教养的表现,但是在服务行业,对待客人礼貌得体,甚至毕恭毕敬就不是教养的表现,而是利益驱使的结果,这就是不仁的,不道德的。墨子主张使用主义,无论何种事物、制度、学说、观念,都有一个为什么,也就是说事事物物都有一个用处。事物首先是能用的,若不能用便失去了价值。这样一来就危险了,将人生生活打断成两截,把这一段附庸在另一段上,而自身无其意味。这就将生活化作了手段,化住房为食息手段,化食息为生殖手段,而整个人类生活就都倾覆在外了。

彻底的理智会把直觉、情趣斩杀的干干净净,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受到直觉的支配,我们却不知道这是为什么,我们会哭,我们会笑,你不能用理智去解释去分析我们必须是哭还是笑,若真是这样,那我们也就笑不出来了,也哭不出来了。

26.从直觉出发,有恻隐之心,按照人的本性去处世,就是对人性的最大的解放,而孔子却又说要有“礼”,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这却是和他的理论相违背的。因为封建社会的“礼”包涵了君君臣臣,妇道、伦常,这些东西却是束缚人性的,并不是让人按照自己的本性去处世,这实属后世之人盗用孔子的名气罢了。(此观点是来自作者,这种看法便是去除了流传下来的儒家思想中的屈服权威的成分,算是为孔子正名。)27.所以孔子的生活是乐的,旁人的生活是系于物上,为物所累,就是乐,也是相对的,而孔子的乐则是绝对的,生气盎然,按照自己的本性去出世,没有一刻不是快乐的,是自得的乐,是绝对的乐。“仁者无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仁是忧的反面。顺天理而无私欲所以乐,所以无苦而只有乐。所有的忧苦烦恼——忧国忧民都是私欲。

孔子说“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这个天命是孔子和儒家经常说的,这个天命不是我们所理解的命定,而是说宇宙万物运行至今,除了我自己的这一动未定之外,其他一切都是已成的,而这周围已成的局面又叫机会或者机缘,这对于我的这一动为顺为逆。这最多而有力的机会变化方向,殆足以决定我那移动能否发出,接续表现成功,故曰有命。

墨子以理智计算命计算得失,但是这样必然不能长久,孔子则凭直觉,其动机并非来自于外,不管得失成败利钝。所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不考虑其结果,只考虑他的动机是否来自直觉,完全不管得失成败,永远活泼,不严不倦。

28.孔子的儒家实际上不是宗教,因为他不符合宗教的两条规定,及对人的勖勉和超绝于理智。儒家的思想一是孝,而是礼乐。百善孝为先,只需培养这一点点孝的本能,则其对于社会、世界、人类,都不必教他什么规矩,自然没有不好的了。但是我们人原是受本能、直觉的支配,你只同他絮絮叨叨说许多好话,对他的情感冲动没给一种根本的变化,不但无益,恐怕生厌,更不得了,那唯一的神奇药方便是礼乐。礼乐是其他宗教用来实现宗教意愿的手段,而孔子的礼乐则是不一样的,他叫你心里充满美,礼不是拜天,而是祭祖,重视先人尊重长辈。这样额做法便使轻浮虚飘的人生,凭空添了千钧的重量,意味绵绵,维系得十分劳韧!凡宗教的效用,他无不具有,而一般宗教荒谬不同种种弊病,他都没有。

孔子第一教人不要胡思乱想,而一般宗教皆是胡思乱想。但是又教人要反省自己,这是有意识的,理智的活动。孔子差不多常常如此,不直接任一个直觉而为一往一返两个直觉,此一返为回省时附于理智的直觉。29.(一)在物质生活方面——中国人特别能容忍,虽然没有达到孔子的“自得”的境界,但也很少向前要求有所取得的意思。其结果是物质生活始终是简单朴素,没有那种种发明创造。从其不好的一面来看,则是物质文明不发达,乃至不时受到自然界的压迫,这在人类发展的初期是不好的,因为人的生存问题是第一要解决的,一切文物制度也不得不开发出来。然而从好的一方面说,却是有许多的好处,因为这种态度不会产生西洋近代的经济状况。西洋近百年来的经济变迁,表面非常的富丽,而骨子里其人苦痛甚深,虽然中国人的一切起居享用都不如西洋人,而中国人在物质上所享受的幸福实在到比西洋人多,用中国人的话讲,穿锦衣的不一定快乐,穿破布的或许很乐。中国人与自然融洽游乐的态度,有一点就享受一点,而西洋人则是风驰电掣的向前追求,以致精神的沦丧苦闷,所得虽多,实在未曾从容享受。

(二)在社会生活方面——孔子的伦理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总使两方面调和相济,并不是专门压迫一方面的,对其理解不透,就会误解了孔子形而上学的思想,全成了一方面的压迫。这一半是由于古代相传的礼法,与孔家融混不分,一半是因为中国人总是持着容让的态度,对自然如此,对人亦如此,完全没有西洋对付抗争的态度。这便使得中国人数千年来都不能从种种在上的权威中解放出来,个性终不得伸展,社会性也亦不得发达,这是我们人生上一个最大的不及西洋之处。不过这也有一个胜利之处,西洋人先有我的观念,然后才有本性的伸展。但从此各人之间的彼此界限划分的很清,开口就要权利义务、法律关系,谁同谁都是要算账,甚至于父子夫妇之间都是如此,这样的生活实在是不合理,实在太苦。西洋人是有我的,中国人是不要我的。中国人的母子、父子、兄弟、朋友之间,都是可以为人而不计自己的,可以屈己从人。他不分什么人与人之间的界限,不讲什么权利义务,所谓孝弟礼让之训,处处尚情而无我。只是孔子的精神理想没有实现,而只是一些呆板教条和古代礼法以致偏倚一方,黑暗冤抑,苦痛不少,然而在家庭里,社会上,处处都能得到一种情趣,不是冷漠、敌对、算账的样子,于人生的活气有不少的培养,不能不算是一种优长和胜利。

(三)在精神生活方面——人多以为中国人在这一方面是可以比西洋人见长的地方,实际上大不然,中国人在这一方面是失败的。中国人的那般与自然浑融的样子,和那从容享乐的物质生活态度,的确是对的,是可贵的,比西方是一个胜利。中国人那般人与人浑融的样子,和淳厚礼让的社会生活态度,也是对的可贵的,比西洋也是一个胜利。但是精神生活则不是的,情志一边的宗教,本土所有只是出于低等级的所谓祸福长生之念而已,没有西洋宗教那种伟大尚爱的精神,文学如诗歌、赋、戏曲,虽多聪明精巧之处,总觉也少伟大的气概,深厚的思想和真情,没有科学,哲学也很少讲求,即使有一些珍贵的思想,也未有流传到社会上,社会的一般所有则是些糊涂浅拙的思想。所以从这里看去,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并不好,只有那种孔子的精神生活,似宗教非宗教,非艺术亦艺术,与西洋晚近生命派的哲学有些相似,或者是做到好处的,但是终究也没有流传到一般社会上。

30.至此,中国人便走到了第二条路上,可在这条路线上,除了孔家没有其他人走到其恰好的路线上。第二条路线固然不前不后,然并非没有自己积极的精神,可是却只留下了容忍和敷衍,中国人也就不免的容忍敷衍自己,唯有孔子的态度是全然不知什么是容忍敷衍的,容忍敷衍是假调和,只有自得才是真正的调和。31(此处为作者个人想法)中国的古代天才比西方的天才还要有天分一些,西方的文明是不断积累,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而中国则是一开头便有了一个大天才,其思想又太玄深而致密,后来的天才不能出其上,就不能另有发明,而盘旋在其中。中国文化的一成不变,根本在于中国古代圣人由其观得的宇宙思想,一开始便领着中国人走上了人生第二条路向,到老子孔子更有一盘哲学为这路向做根据,从此以后无论都少聪明人转来转去都不能走出他的圈,而人生路向不变,文化遂定规成了这等样子不能再变。中国的调和的精神是最能长久的,却由此耽误了中国人,中国文化只是出了非常的天才,没有什么别的缘故。32.西方哲学是偏向于外的,对于自然的,这样就导致人事方面的研究不足,所以西方的哲学中,人生哲学一直都不是哲学的正题所在。一言以蔽之就是尚理智:或主功利,便须理智计算,或主知识,便须理智经营,或主绝对又是严重的理性。

33.所以三方文化都已经说明,一下是比较的结果:

(一)西洋生活是直觉运用理智的;

(二)中国生活是理智运用直觉的;

(三)印度生活是理智运用现量的。

西方生活的直觉运用理智是很好理解的,科学发明的产生是来自于不懈的努力,但是在什么都看不到情况下,是什么让科学家坚持去探索?那便是这直觉,虽然可能终身无成,但也可能发现新的知识或真理。中国实际上是在直觉运用理智之上又多了一层理智运用哲学,这就进了一层。中国人的文化艺术等都是来源于一种直觉,但是这直觉之上还有一层理智在起着作用。中国的哲学是看清了生活,而后便凭直觉去生活,看起来像是别的生物或者野人靠着本能生活一般,但实际上却不是。这是由于中国很早的时代就想成功那极高的文化,为其圣人、天才领着去做那以理智运用直觉的生活,却其结果只成了这非高非低混沌难辨的生活。古圣人的安排实际上是难以实施的,实施了也维持不了很久,或形式微具,原意浸失,结果只弄成理智的不发达,似乎文化很低的样子了。其实这凭直觉的生活是及高明的一种生活,要理智大发达之后才能行的。所以孔子说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先将理智的发展放在直觉之前,然后才能达到理智运用直觉,概中国人都忽略了这一茬,只想快点成功,或者一开始便过上了这直觉的生活,结果弄得不上不下的。

我们说的印度实际上是指佛教,因为唯有佛教将印度那条路走到好处的,这条路排斥理智和直觉——他们认为的比量和非量。唯识道理全出与现量和比量,这条路向就是用比量突破一切的非量,现量的大开发而成功现量生活。

世界未来之文化与我们今日应持的态度

34.我们讲未来的文化,并不是说未来应当用那种文化,只是说指示现在的文化正朝着某方面去走,此处从三个方面去说,从此三方面的变迁,指示未来的文化。这三方面就是事实一面、见解一面、态度一面。35.事实一面——西方中世纪时各地都形成了所谓的自由都市,既是经济的单位也是政治的单位,都是手工业,虽有雇佣工帮助,但是还是以家为主。当时的经济是以消费为本位的经济,就是说消费多少,生产多少。后来便被破坏了,一是机械。西方人的人生态度下这是自然而然的结果,他一面要求物质幸福,想利用自然征服自然,一面从他那理智剖析的头脑又产生科学,两下凑合起来,于是机械就发明出来了。机械逐渐就过渡到了分工,分工又逐渐过渡到资本的逐渐集中。此时自由竞争的学说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因为自由竞争提倡利己心,这个利己心也是非常好的,其结果是增进了他个人的利益幸福。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本愈加集中,社会阶级矛盾尖锐,工人不做工就没有饭吃,要做工就得听命与他,而就是这样的生活也不可得,时时有失业的危险,劳动生产了财富,却给工人带来的贫穷。

这种不合理的分配便导致了社会主义的产生,这种经济模式无论是工人或者其余经济较好的人乃至资本家都被他把生机消耗殆尽,其生活之不自然、机械、枯窘乏味都是一样,人与人之间再没有一点情趣,遇事也没有了通融。人们也成为了机械,大家所完成的是一件事物的一两个部分,完全没有了那种成功完成的得意之感。这样苦闷的一天做完之后,得些钱自然要去寻乐,而这乐自然又是男女口腹之欲:淫声、淫色、淫味……总之非淫过不乐。人的家庭之乐是极重要无比的,他最能培养人心,并且维系了一个人生活的平稳。而此时工人的家庭被破坏了,亦不敢有家室。妇女儿童也要去工作,一家人都分散了,家庭的乐趣就消失掉了。又因为生活困难,娶妻生子更负担不起,而男女各能依工而活,独身而觉得很自如,谁也不想嫁娶,所以多无家。失去了维系,又无聊可乐,那风纪的紊乱就可想而知了,酗酒闹事、自杀、杀人种种也就不可胜言了。无论是什么人,都要聚精会神在经济竞争上

第五篇:当代大学生对中国梦认同状况的问卷调查表

当代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同状况调查

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同状况,特进行这次问卷调查,它将帮助我们很好地分析当代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识。在这里,我们衷心感谢参与本次调查的同学,谢谢。调查采取随机不记名的方式,并且我们对你的回答将予以保密。

1、您的梦想是什么?()

A.未来找个理想的工作 B.为祖国、为人民做贡献

C.可以不是很富有,但一定要身体健康 D.赚大钱 2您觉得实现梦想最重要的是什么?()

A.家庭背景 B.学历高低 C.勤奋程度 D.情商高低

E.有希望够勇敢 F.运气 G.其他

3您觉得梦想要在什么样的地方更容易实现?()A.繁华的大都市 B.中小城市或乡镇

C.农村 D.国外 E.地域不重要 4对于梦想你自己是怎么做的选项()A.只在自己心里想想而已,什么都不做

B.不会和别人谈论,但自己会暗中努力,争取时间圆梦 C.会和周围合适的人谈自己的梦想,但一般没什么行动

D.会和周围的人谈自己的梦想,并付出行动和努力,争取实现梦 5您认为,国家梦想与个人梦想的关系是?()A.没有关系

B.紧密相连、高度统一 C.一定程度上有联系

6您觉得在梦想实现过程中,国家充当着怎样的角色?()A.保护者 B.旁观者 C.让人失望的存在 D.不知道 7您听说过“中国梦”吗?()A.听说过

B.没听说过

C.听说过,但没在意

8您知道“中国梦”的含义吗?()A.知道

B.不知道

C.不是很清楚

9您是怎么理解中国梦的?()

A.中国人共同的梦想 B.自力更生自己创造的 C.世世代代形成的传统观念 D.听起来很不错,但未必能实现 10你对中国梦的实现抱有多大的信心和期望()A.完全有信心,认为一定能实现

B.比较有信心,认为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较大的努力来实现 C.没什么信心,只是很美好的梦想 D.无所谓,和我无关 11您所在院校有举办过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活动吗?()A.有 B.没有 C.不知道

12您参加过有关“中国梦”的主题活动吗?()A.参加过 B.没参加过

13您平时关注“中国梦”吗?()A.关注

B.偶尔关注

C.不关注

14您认为“中国梦”跟你有关系吗?()A.有密切关系 B.有一点关系 C.没关系

15您认为努力实现“中国梦”是谁的义务?()A.党和政府 B.企事业单位 C.大学生 D.所有中国人

16您认为“中国梦”的实现,哪个部门起着最关键作用?()A.党和政府

B.企事业单位 C.学校

17您认为“中国梦”的实现,哪个群体是主力军?()A.党和政府 B.成功人士 C.大学生 D.工人和农民

18你认为当前中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可多选)(A.国家能否统一 B.经济发展与资源不协调 C.环境破坏严重 D.人口压力过大与老龄化加剧 E.社会矛盾凸显 F.西藏、新疆、台湾问题 G.国民素质亟待提高 H.国际社会动荡不安 19你认为中国梦何时能够实现?()A.10年以内 B.10-20年 C.20-30年 D.30年以上 20为了实现中国梦,你认为我国必须:(可多选)()A.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 C.保持和平、发展大局 D.致力改善民生

E.致力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与爱国热情)

下载当代大学生对东西方文化认同的研究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代大学生对东西方文化认同的研究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状况调差问卷

    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状况调差问卷这是一份针对当今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度的调查问卷。面对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中国传统文化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您是怎么看待......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研究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研究近期,我们体教320宿舍就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做了一个系统的调查。通过访问、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就这一问题做了......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研究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研究 摘 要: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是中国共产党在多元文化相互......

    对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分析

    对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分析 工业革命的完成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伴随的是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提高,从而使得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追寻更高精神层次......

    浅析红色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浅析红色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内容摘要:一个人的信念,成就一个人的未来;一代青年人的信念,成就一个民族的未来,让我们担当起青年人的责任,用同样的青春去书写一个不一样的未来......

    当代大学生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程度的调查表

    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看法调查表1.您的年级是 A.大一B,大二C.大三D.大四2.您个人认为中国目前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 A.存在诸多问题B.恐怕还需要改革C.政治......

    东西方法律文化

    从陪审制度看东西方法律文化 11291046杨磊 法律英语课上,老师向我们推荐了一部电影《傲骨贤妻》,剧中更多的描述了美国刑事案件的审理过程以及辩护律师的全方面辩护。当然,律师......

    当代大学生素质研究

    当代大学生素质研究当大学不再是精英教育,当大学文凭不再是铁饭碗的象征,我们当代大学生拥有什么样的素质来面对社会,接受挑战呢?是高分低能,是眼高手低,抑或是思维独特,勇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