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境外旅游活动中的文化交流问题

时间:2019-05-13 09:47: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论境外旅游活动中的文化交流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论境外旅游活动中的文化交流问题》。

第一篇:浅论境外旅游活动中的文化交流问题

浅论境外旅游活动中的文化交流问题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人类的旅游活动进入了历史上发展规模最大、速度最快、范围最广、形式最多的时期。因此旅游业也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朝阳产业和发展最快的新经济增长点,有力的促进了全球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极大的提高了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预计未来旅游与文化将会更加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并且文化在旅游中的作用和影响将会越来越突出,越来越明显。

一、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一)旅游文化的本质属性

人类的旅游活动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旅游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一方面,从原始文化到现代文化都可以成为吸引游客的因素;另一方面,旅游又对文化产生深刻影响。游客不仅汲取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同时也把自己生活地的文化带的目的地,使地区间的文化发生交流与融合。从旅游的对象角度看,人文旅游资源包含着社会政治、经济、历史、宗教、艺术和民俗风情等因素,这些都涉及社会文化因素。自然旅游资源一经开发包装,也总会打上某种社会文化印记。从旅游业角度看,旅游设施和服务融入了地域文化的沉淀和历史遗产的渗透,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个性,如饮食文化、礼仪文化等。从旅游者的出游目的到旅游过程中涉及的要素,文化贯穿始终,构成了旅游文化的本质属性。

从经济的外壳进去,从经济的外壳出来,才能真正认清旅游所具有的非经济内核和文化本质属性。人们在接触旅游现象时,首先看到的是旅游业的经营,难以看到旅游动机的文化性,掩盖了其文化的本质。另一方面,人们要通过理论分析对旅游者动机与心理以及旅游过程形成的主客关系加以推导,才能理解旅游文化实质,并认识到这种文化内涵的社会意义远远超过旅游的经济意义。

(二)文化的本质决定了文化的旅游功能

文化作为人类劳动和智慧创造的结晶,贯穿着人类的发展和演化的整个过程,从而构成了世界丰富多彩的文化类型及其内涵。这些异彩纷呈的文化现象,其特质有三个:首先,文化是人的创造物,而不是自然物,它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比如,原始的名山大川等自然物,不是文化,但经过人们用自己的智慧进行设计和加工后所产生的园林、景观则是一种文化,从而使旅游商品和文化融合为一体。第二,文化是人类社会活动所创造的、为社会所普遍享用的,具有强烈的大众性,从而为广大游客的参与提供了可能。第三,文化不是游离存在的,它体现在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之中,体现在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中。比如中国的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体现了文化,不在于它们的外在建筑材料,而主要在于它们所体现的科技水平和成就及其审美观念,从而极大地扩充了旅游的文化含量。

(三)文化的基本类型决定了文化旅游资源的存在形式

从广义的文化概念来讲,每种文化都存在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文化的物质要素,也是文化的物质实体层面,一般称为物质文化,正是这种物质层面的文物遗址,为我们发展旅游提供了大量的文物古迹和历史遗存。二是文化的行为要素,也是文化的行为方面层面,一般称为行为文化,正是这种文化的行为要素为旅游业提供了多样化的民俗风情。三是文化的心理要素,也是文化的精神观念层面,一般称为精神文化、心态文化或观念文化,如宗教情绪、道德情操等,都是极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

二、文化在旅游中的作用和影响

(一)文化在旅游中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1、增强当地人的自豪感

旅游可以使当地人以目的地的遗产为骄傲,当地人常常忘记就在其周围的东西的价值,只有通过游客的眼睛,他们才重新审视自身的文化价值。一代又一代的节事庆典渐渐变得乏味,对当地人也没有了吸引力。游客们的好奇心给这些节事庆典

注入新的活力,使它们获得重生。老工业技术也是如此,如果没有旅游业,他们会因为失去实用性而被现代社会淘汰。当然老工业技术是应该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安然地被淘汰,还是应该为了满足游客的兴趣,作为一种古怪有趣的事物而继续留存,还有待讨论。

2、提升社会文化意识与促进和平

旅游把人们带到了新的地方,以新的文化和环境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和认识。这是文化教育的一个过程,并且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如果引导正确,这种教育可以使人们更好的认知、认同和赞赏其他社会文化。游客和当地居民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有利于促进和平往来。人们坚信旅游可以推动和平发展,于是旅游促进和平国际协会(IIPT)于1986年成立了。协会组织了几次会议,并且于2000年11月发表了安曼宣言(Amman Declaration),提出了基本目标和确定了加盟国家。它得到了来自60个国家的450多名代表的认可,其中包括22个大型国际旅游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安曼宣言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文件,它努力把社会文化、环境和经济目标统一在一个组织下。

3、正确地认识和了解旅游业发展的规律

有助于人们正确地认识和了解旅游业发展的规律,自觉地促进旅游经济效益的提高.旅游业发展存在着支配它的客观规律,包括经济规律和文化规律.只有遵循这些客观规律,旅游业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人们在进行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时,一般对经济原理相当

重视,但对文化规律的认识还很不够,使许多活动行为具有盲目性,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自发的、不完全自觉的状态.开展旅游文化教育,能促使旅游从业人员进一步认识旅游业发展的文化规律,从理论认识上提高自觉性,从而减少在实践活动中的盲目性,更有效地按照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经营和管理旅游业.譬如,明确了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及其开发的文化规律,就能使开发出来的旅游产品适销对路,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再如:旅游企业若认识和掌握了旅游企业文化建设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就会在经营和管理上取得重大突破,获得长期的良好的经济效益.还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旅游文化教程对于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二)文化在旅游中的消极作用和影响

1、消极经济影响

大多数旅游活动发生在世界上的工业化地区。但在旅游行为的工业化地区与不发达的目的地之间,游客和当地居民存在着经济压力的巨大不平衡。游客要比他们所接触的当地居民富裕,当地居民会产生仿效或仇恨的两种不同心态。这会在行为举止、衣着打扮和消费方式上体现出来。此外,旅游业导致了劳动力从农村到城市的转移,并且吸引了传统部门人员到旅游行业工作,使一些居民流入高收入旅游业部门,这可能导致贫富差距的加剧。也会导致社会关系紧张。尽管没有旅游业,这种贫富差距也将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各种形态出现。为了满足对道路、水供应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日益增长的需要,当地居民的税收负担将会增加。因旅游业驱动的基础设施改良费用没有摊加在旅游产品的价格中,而使当地居民不得不支付更高的税收,当地居民为了税收进行的斗争将会加剧社会矛盾。

2、性

事实上,旅游者到国外旅游去寻求不受禁止的暂时的性享受已经不是什么新的想象。欧洲早期的旅游者去一些第三世界国家旅游,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抱着对性行为的放纵态度。近年来,一些重要的旅游客源市场进入性旅游的目的地的规模有所增长,一些国家也在积极推销它们加有性内容的产品。艾滋病的蔓延使这种旅游的发展速度有所减慢,但它还是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是旅游导致了社会道德的沦丧与性交易,还是性交易刺激了旅游市场,这是一个值得质疑的问题。但是就各类的卖淫活动而言,还不能做出哪一方面是对还是错的结论。在某种程度上,恋童癖活动的增多是旅游所导致的因素之一,这种活动一般是被旅游产生国法律所禁止的,只是在国际旅游的伪装下进行。

在目前世界上艾滋病和其他性病流行的情况下,利用性活动作为发展旅游的催化剂是没有生命力的。但确实有许多来自发达国家的旅游者期望能在旅游中放纵他们的性行为,从而会

选择那些提供性交易和可以让旅游者进行放纵的目的地。

3、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旅游活动对环境卫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固体废弃物垃圾污染。在很多风景名胜区,人们随处都可见到游客丢弃的各种固体废弃物垃圾。垃圾污染现已成为我国很多风景名胜地区的一大祸害,是一个十分普遍而又棘手的问题。

我国游客总喜欢将各种食品,如点心、糖果、饮料等带到户外,或是到旅游区附近的土产店、海鲜店里大吃大喝,为当地环境制造出了许多垃圾。南岳衡山每年约有6000吨的经营垃圾、2000吨的旅游垃圾倒入旅游区内的溪流和水体中。某些山地的谷地几乎成为登山游人丢弃杂物的垃圾桶。山谷垃圾难处理,日积月累,臭气熏天。此外,这些垃圾的处理也是一大难题,因为“没有一种废弃物的处理方法是全然安全的”,如处理设备要耗电、耗能,而且部分污染防治设备会产生二次公害(如焚化炉可能排出含有有毒物质的废气),再次威胁环境,甚至损害大众健康。

三、提升旅游文化的措施

(一)加强了解旅游消费者的文化需求

作为旅游经营者必须了解旅游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和文化精神特征。比如,外国旅游者来中国,除了欣赏我国秀美的山川名胜、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品尝中国的美味佳肴外,更希望能够了解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了解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信仰、娱乐等方面的习俗。要研究不同的旅游消费群体,把握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心理。如当今世界一部分人长年生活在拥挤喧嚣的城市中,过着节奏紧张、竞争激烈的生活,许多人想放松情绪,希望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因而生态旅游、农家乐、农业观关游等应运而生,并逐步成为时尚。一般而言,旅游者的文化消费心理,不外乎审美、求新、求知、求乐、怀旧、偏爱、共鸣、从众等,要针对这些心理需求,开发一些有特色的旅游项目。

(二)全面加强旅游文化建设

旅游业是一项涉及“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综合性产业,其文化建设除抓好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外,还有抓好旅行社、旅游宾馆、旅游车船公司等企业、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建设。旅游企业的有形产品,除了要具备实用的功能外,还必须满足顾客求美、求新、求知的文化功能。作为主要接待的旅游饭店要突出其建筑文化、装潢文化、功能文化和服务文化的建设,重视大堂文化、楼同文化、卫生间文化、餐厅文化和休闲娱乐文化等方面的设计和建设。旅游目的地要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借以提高旅游区的品位和档次。旅游市场营销,除加大产品的文化内涵外,营销人员自身的文化素质、言谈举止、礼节礼仪

都要体现一个民族、一个区域的文化特征,给人以鲜明的高品位文化形象。

(三)推进旅游开发资本化运作

防城港市加大投融资力度,拓宽投融资渠道,创新旅游产业发展投融资机制,积极探索景区所有权、经营权或门票收入作抵押进行融资的新方式;对于旅游景点建设,按照管理的层级来建设;同时加强投融资平台建设,利用好市城投公司、东湾公司等现有的融资平台,广开渠道,积极筹措旅游项目建设资金

(四)促进城市建设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

结合实施城市建设百项工程,抓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接待能力;并突出城镇特色,凸显地域文化特征,充分考虑旅游元素,做到“城旅一体化”。以通过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搞旺人气,带动城市经济繁荣

四、总结

从历史上看,旅游对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就现实而论,对外开放政策、加入WTO组织、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以及国际间合作的频繁增加,为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然而,当人们在论及旅游对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时,应清醒地看到这种影响只能是在批判继承的原则上的影响。但总之,我国的旅游业道路是宽广的,前途是光明的。通过旅游传播、交流、发展文化能对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开展旅游事业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人民在文化上互相了解、学习、取长补短及建立友谊,有利于各民族的逐渐融合。这对各种事业的实现必然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二篇:企业并购中文化整合问题

企业并购中文化整合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全球化的发展,市场竞争程度日益加剧,企业并购行为愈演愈烈,因而,企业并购成为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并成为我国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进器。但从企业实际并购结果来看,成功率只有43%,而在那些失败的并购案件中,80%以上直接或间接起因于企业文化整合的失败。因此,了解企业文化整合迟滞与失败问题归因尤其重要。

据统计,全球范围内,在并购的失败案例中.80%以上直接或间接起因于新企业文化整合的失败。企业文化整合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只有针对问题提出有效的文化整合策略,才能真正达到1+1>2的协作效应。在近代工业史上出现了多次的企业并购浪潮,并正在经历新一轮的并购浪潮,每一次并购浪潮都会使一些企业的规模和竞争能力得到迅速提升。但是,据统计企业并购的成功率不足30%,大多数的企业并购是失败的或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全球范围内,在并购的失败案例中,80%以上直接或间接起因于新企业文化整合的失败。企业文化整合不是将原有两个企业的文化进行简单叠加和拼凑,而是将其优秀部分进行最优融合与升华,其实质就是要重新塑造一种新的企业文化,以便在新的企业组织中充分发挥新企业文化的功能。企业文化是长期沉淀形成的,它具有强烈的个性,不同文化相碰撞必然会有冲突,因此并购中文化的整合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逐渐磨合的过程,同时,由于企业对文化整合的认识与实践比较晚,这就使得企业文化整合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本文主要归结出其中的几个显著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文化整合对策。

一、相关概念界定

1、企业并购

企业并购是兼并、合并与收购的统称,泛指企业为获得目标企业的全部或部分控制权而进行的产权交易活动,其结果是使目标企业法人地位消失或控制权改变。一般包括三个阶段:并购前的准备工作、并购中的谈判阶段和并购后的整合阶段。本文所指的文化整合存在于企业并购的全过程中。

2、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Scheln,1984)。它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中兴起发展的,与企业创始人的品格、创业意识、经营思想、工作作风有直接关系。

3、文化整合文化整合是指不同企业文化之间的磨合和新型文化的培育过程,对于并购中其他方面的整合也有一定的影响,且文化整合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文化协同效应的大小。由于将原来具有不同企业文化的企业合成一个全新的企业,两种不同风格的企业文化必然在劳动人事、价值观念、经营模式、管理风格等方面存在差异,形成文化冲突,影响企业并购绩效的实现和提高,文化整合恰恰是解决文化冲突的根本。

二、文化整合过程中存在问题

1、企业管理者对文化冲突重视不够

企业文化的易被忽略性和更替的迟缓性

首先,企业文化的作用特点决定了企业文化整合容易被忽略。由于企业的价值形式已经深深根植于企业内部,使得文化过程也变得自动机械,成为一种习惯行为,令人感觉不到企业文化的存在,即企业文化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潜在性,其作用是无形的,潜移默化的,使并购中往往难以有意识地提出企业文化的影响和作用。但坏结果一旦出现往往已积重难返,使人不易适时把握。

其次,企业文化与企业并购行为相比,前者是“慢变量”,后者是“快变量”。由于文化的存在可能长于组织的存在,企业并购之后,原有企业的文化惯性依然会在整合的企业中延续并存在,既有企业文化的滞留效应决定了企业文化整合的长期性特征。企业文化与企业扩张行为、企业结构变化之间的这种时间差,即企业结构变动完成后,企业文化还需要一段艰苦的磨合阶段才能完成融合,这就决定了企业并购之初,通常会面临双方企业文化对立、文化冲突及文化迷失等困扰,这就为并购扩张中的文化整合加大了难度。

此外,企业文化作用的间接性和深层次性等特点还决定了其整合不像经济行为那样易见效果,在并购过程中,倘若管理者对企业文化认识不深或能力缺乏,就很容易被忽视

一些企业管理者对文化整合无意识或认识模糊,他们往往认为企业文化是很虚无的东西,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是“软性化”的,只要并购双方将资产、技术、债务、产品等“硬性”的东西解决了,“软性”问题则不攻自破,文化整合中遇到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而另一些实施国内并购的管理者则认为双方同属于一个国家,文化环境相同,企业管理方法、制度、员工工作氛围一致,并购双方就不会存在大的文化差异,对文化差异重视不够。这些都可能导致并购中的企业双方产生文化冲突,具体表现为:行为文化冲突、制度文化冲突和精神文化冲突,而文化冲突是企业冲突的集中体现。如果并购双方对文化冲突处理不好,则直接影响企业并购效果的好坏,甚至可能导致整个企业并购的彻底失败。

2、对文化整合的“全过程性”认识不足

企业文化整合与并购不同步,行为拖沓。许多企业认为并购的三个阶段是相互独立、分离的,即认为在并购谈判达成协议后,整合工作才开始,因此,文化整合也是在并购协议签订之后自然开始的。实际上,文化整合与并购重组并不是两个分立的过程,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文化整合也不是签订并购协议后的下一个环节。从并购重组一开始,就需要拟定与并购目标相一致的文化整合计划,即在并购的筹备阶段,就要进行有关文化整合的考察、准备工作,这样,才能使并购企业对即将面临的文化问题有充分的准备,才能保证重组后文化整合工作的顺利开展。

企业并购前,并购双方宴充分了解对方的企业文化,明确并购双方中存在的文化差异,如不同的历史、不同的管理方式、不同的声誉等;一般来说,企业文化整合是在确认原有企业文化差异基础上实现文化认同和文化归属的,因而,不同企业间的文化差异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融合。并购中的谈判阶段,并购双方应列出各方的文化要点,提出对对方公司对待文化差异、解决文化冲突的期望,并找出各自文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正视文化整合过程中存在问题;并购后的整合阶段则主要是对员工进行跨文化的培训,进行公司的变革,诸如:建立新的组织结构、调整管理层、人员的精简等,该阶段是双方文化逐渐融合的阶段。一些企业实施文化整合时并未认识到文化整合的“全过程性”,致使文化整合在并购中所处的阶段选择不当,往往实行先并购后整合的策略,这导致并购有时会因文化冲突的存在而难以进行。

3、企业文化整合流于形式

虽然并购行为已经完成,但有些并购后的企业(包括并购企业与被并购企业)仍然各行其是,各自员工独立保持原有的企业文化,没有真正地融为一体,企业文化整合流于形式。一些企业仅仅是提出口号,制定文本规章却很少实施,缺乏文化整合的具体措施。还有一些企业只强调企业制度文化建设与创新而忽视精神文化整合与融合。

4、员工参与度不高

一些企业领导者独断专行,员工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难以主动参与公司事务,当然更谈不上主动参与文化建设,从而导致员工对新企业和企业文化的低认同,对新企业的各项措施的不理解。并购企业~些文化整合策略实施以后,由于信息传达不及时或不通畅,员工往往感到无所适从,导致员工对文化整合策略的实施采取不支持、低配合甚至是不配合的态度,从而加大文化整合的难度。

5、文化整合模式选择不当

企业在进行文化整合时可以采取不同的整合模式,如注入式、渗透式、隔离式或破坏式,影响并购企业文化整合模式选择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诸如企业的并购战略、并购双方规模的大小、企业家对待风险的态度、并购方原有企业文化包容性、并购双方原有企业文化的强弱程度等等,并购企业应该根据企业具体情况分析判断具体采取那种方式。但实际中,根据国内学者的调查,我国大部分企业并购案例中,普遍采用注入式模式作为企业文化整合的模式,这些并购企业认为自身的企业文化各方面都优于被并购企业,企业员工也带有强烈的“文化优越感”,因此,形成文化整合模式选择单一的状况,导致被并购企业员工产生抵触心理,加大文化整合难度。

一般来说,企业文化整合是在确认原有企业文化差异基础上实现文化认同

和文化归属的,因而,不同企业间的文化差异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融合。但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数企业在有意或无意中普遍采用的只有一种方式,即将并购企业的文化强制性地灌输到被并购企业。一种企业文化凌驾于另一种企业文化之上,这种方式有时可能在短期内形成一种“统一”的企业文化,使重组表面上风平浪静,但却容易使其他企业文化遭到压抑而产生并积累反感,导致冲突。如果被并购企业内部有较强的文化或内部较团结时,就会使企业内稳定中深层潜伏着危机,使企业文化损耗掉不少“杂交”后所应具有的优势。现实中,许多并购企业文化整合的失败,并不是直接起因于文化冲突,不是被兼并企业文化无法融合兼并方企业文化,而是并购方企业有关人员的“战胜者”姿态引起被并购企业员工的强烈逆反心理,产生过激行为,致使文化整合根本无法有效进行,从而阻碍了并购的进程。

6、缺乏创新性

在文化整合过程中,一些并购企业在未对目标企业文化进行考察和评估的前提下,模仿其他文化整合成功的企业,建立了自身的文化整合方案。在此过程中,并购企业不考虑自身特性,而是一味地模仿其他成功企业的整合策略,其结果

往往是失败的。其所建立的文化整合方案轻创造,缺乏企业个性,缺乏创新性,从而导致文化整合效率不高,效果不佳。

三 体制性和社会性障碍的存在1.政府行为的影响。企业并购是市场经济活动高度发达的产物,由于经济转型时期外部配套环境不完善和市场运行规则不明确等弊病难以完全克服,加之缺乏企业并购经验,因此我国并购重组仍不十分规范。从本质上讲,企业并购应属企业行为,由市场主导,即使政府参与企业并购,更多的也是通过中介组织来进行的。而从我国情况看,企业并购在某种程度上更多地表现为政府内部推动的特征,有不少属于政府的“拉郎配”,片面强调规模或“优帮劣,强管弱,富扶贫”的解困行为,而非市场的自发选择。因此,在企业文化整合过程中增加了一个利益主体,企业还必须通过政府协调各方面的事宜,这使企业内部资源要素处于实质分割状态,导致内部的文化交流与融通渠道不通畅,从而增加了整合的难度,很难实现文化的统合与协调。

2.传统文化和旧体制下落后观念的束缚。企业并购扩张中的危机常常是因为企业文化观念、模式与方式的滞后与陈旧而导致的一系列失误,从而违背了基本的经济规律和企业管理的基本原则。随着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企业并购成为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成为我国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进器。但是,由于我国企业并购是在双重体制并存,新旧体制转换条件下兴起的,因而它不可避免地一方面带有旧体制的遗留痕迹,另一方面新的矛盾也不断生成。新旧矛盾交织就构成了企业文化整合与发展的现实困境。传统文化和旧体制下的落后观念使企业并购中的企业文化整合与发展戴上了沉重的镣铐。“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对企业的吃、喝、拉、杂、睡等事宜,统统由企业自己办理,有些企业领导者甚至用封建官办企业的思维方式来看企业并购重组,“宁为鸡头,不做凤尾”,对外来因素持怀疑和恐惧心态,不想在重组中当配角,如果重组使自己的独立性受到影响,即使是最佳组合,企业经营者乃至职工的思想抵触也“可怕的巨大”。

员工的强依赖性,没有时间观念,造成了企业倾向于“求稳怕变”、不愿冒险,盲目投资、盲目决策,短期行为盛行,人际关系封闭等,这些现象在一些国企、集体企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当企业实行并购重组时,给文化整合加大了障碍。另一方面,即使在并购重组企业文化已培育生成的条件下,各企业往往还很难摆脱其原有文化残余的困扰,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对企业并购后经济发展已失去价值的甚至起阻碍作用的文化因素,将与新文化体系勉强融为一体,形成文化残余制约作用。最常见的文化残余机制,表现在对人际关系的固化作用,它使企业在并购之后,难以有效地按照新的结构模式进行重组,从而形成企业内部“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胶着状态。而当这种受残余文化约束的非正式组织不能得到正确引导时,便会阻碍企业新文化功能的发挥。

3.社会性障碍的拖累。现阶段,我国处于转型后的稳定期,企业面临的社会形势仍很严峻。特别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市场机制不完善,企业仍兼有生产、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社会管理等多重职责。当企业实行并购时,既要考虑并购后的绩效,又要避免员工大量失业所造成的社会震荡,分流化解富余人员的工作就不容回避,这使企业内外压力加大,许多企业家为大量事务重重围绕,很难从一开始就注意文化,很少能冷静下来思考企业文化整合等深层次问题,即使已引起重视,也很难放到全局和根本战略位置上来抓。这使整体企业文化的培育失去了核心企业的作用,而处于盲目发展状态,从而进一步恶化了新文化生成的条件

三、文化整合对策

1、注意文化整合的速度

并购中文化的整合不会是短期快速的,而是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文化整合操之过急,就会使员工感觉是并购企业在强迫他们改变原有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他们就可能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加大文化整合的难度。但同时,如果文化整合操之过缓,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并购企业员工依然各持自己原有的文化信仰,企业内部难免会出现冲突,使得企业经营效率低下。并购企业应找准一个合适的契入点,选择适当的整合速度,不断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逐渐接受新的企业文化。

2、将文化整合贯穿于企业并购全过程

文化整合应贯穿于企业并购的全过程。首先,做好并购之前的企业文化调研工作。在企业并购前应进行文化调研,充分了解被并购企业的文化状况,合理分析企业文化的差异,让双方员工接受此次并购,并能互相了解、相互理解,接受各自的差异;其次,制定适宜的文化整合策略并进行有效实施。并购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结合文化整合理论,制定切实有效的文化整合策略,并与员工积极沟通,使整合策略不仅存在于规章制度之上,更重要的是要在企业并购全过程中真正实施下去。再次,作好并购后的新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企业文化是不断发展与创新的,文化整合是一个动态过程,并购企业应建立危机意识,大力宣传新企业文化,使员工逐渐认同、接受,这需要较长时间的不断努力。

3、加强与员工的沟通,提高员工参与文化整合的积极性并购企业在文化整合过程中应不断与企业员工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积极听取员工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使员工形成群体意识,认同企业的价值观,形成共同的企业文化意识。同时,企业领导者要建立良好的信息传达机制,避免层层传达而导致的信息失真问题,使员工及时了解企业的各项文化整合措施,不断的去引导员工,使员工从心理上真正认同企业的各项措施,积极配合实施,促使企业文化建设全面系统地开展。

4、重视非正式组织在文化整合中的作用,企业中,都存在一定的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具有相对较强的凝聚力,对其成员在心理上产生重要影响,其作用有时甚至超过正式群体。非正式组织在企业并购后文化整合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企业只在正式组织中灌输自己的企业文化,力求实现文化的整合,而忽视非正式组织,不向非正式组织渗透企业文化,或灌输的企业文化受到非正式组织的抵制,往往会导致文化整合的失败。

5、合理选择文化整合模式

首先,并购企业要认识到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尊重被并购方企业文化,积极汲取其中的文化精华。双方员工之间平等交流,逐渐磨合,消除彼此之间的不信任。其次,并购企业要认识到文化整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际操作中,应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文化整合理论,结合影响文化整合模式选择的诸项因素,选择适宜的文化整合模式。

6、进行必要的企业文化培训

当前我国并购企业中,绝大多数都偏重于对员工的纯技术培训,却忽视对员工的企业文化培训。文化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文化的认识或敏感性训练、语言学习、跨文化沟通、冲突的处理方法和地区环境模拟等。企业不光要对员工进行跨

文化培训,有效解除双方员工的文化障碍,加强每位员工的文化适应能力,使两种不同文化能更好的融合,同时也要对企业领导者进行培训,使领导者意识到文化整合对企业并购成败影响的重要性,同时通过文化培训还可以提高领导者的思维灵活性,使其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改变一味模仿其他成功企业整合策略的做法,增强创新陛,善于同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友好合作。

7、建立新的企业文化

企业并购实现后,并购双方应积极配合建立一种适合于现有企业的新的企业文化。文化整合毕竟不是将两种企业文化进行简单的堆积和叠加,而是要将不同文化通过相互的接触、交流、吸收、渗透,从而融合为一种全新的统一的企业文化。当然,这种新的企业文化还应尽可能的借鉴原有优势企业文化,同时吸收异质文化某些精华部分。所以,并购方要加强对目标企业的文化考察、评估和吸收,切不可盲目追求企业文化的统一,更不能强行植入优势企业文化,或强迫被并购企业完全放弃自己原先的文化,并购企业需要给员工一个逐渐接受的适应时期。

四、结束语

总之,企业文化整合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它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进行逐渐的接触、磨合,并购企业领导者只有依据实际情况,客观、灵活地选择文化整合模式,加强与员工的积极交流,并进行适时的文化培训,才能使文化整合过程顺利完成,企业并购目标也才能顺利达成,从而真正达到1+1>2的协作效应。

思凡贝特思凡 贝特

第三篇:关于城市建设中文化问题的调查

城市建设不是简单的建筑体组合,它属于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应具有承继人文历史、面向时代未来、体现自身特色的深厚文化内涵。最近,县政协社会事业专委会组织力量,对我县城市建设中的文化问题进行了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我县城市文化建设的评价及存在问题。

城市是*、经济、文化的中心,是现代化建设的主载体。近年,我县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并具有一定的文化含量。城区规划注意文化因素,比较协调,适合县城格调;文、教、体、卫等基础设施建设有一定规模;广场、桥栏雕塑对“龙文化”有所体现;主街道和部分单位庭园花草成片,绿树成荫;市民讲文明、遵公德、守秩序、求美善的公共行为、社会风气正在孕育。从目前或短期看,在小县城建设中还有一些“亮点”和优势,为进一步发展、创建“中国人居环境城市”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现代社会,城市建设的核心体现不仅是建筑体及功能,文化才是城市建设的灵魂。我县城市建设虽然发展较快,但从文化内涵深层思考,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一是城市文化建设意识淡薄。建设中重经济、轻文化,顾眼前、弃长远的功利主义思想比较突出;城市文化建设未纳入科学化、制度化管理,“人治”因素制约严重。二是城市文化氛围不浓。建筑体造型单一呆板,“克隆”现象普遍,新颖别致之作不多;城市雕塑量少质低,标志性城雕小气、生硬、牵强、浅浮;广告、文字、图绘等文化“符号”制作随意拙劣,内容苍白,缺乏艺术性、思想性,教益性,没有发挥美化城市、教化社会的功能;现有文化设施面向社会开放较少,文明健康的文化活动贫乏,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不浓,社会心态存在浮躁、粗俗、懒散倾向。三是城市文化特色不突出。我县具有深厚文化历史积淀的“龙文化”在城市建设中没有充分展现,“龙韵”明显不足;规划定位的“山水园林城市”中文化建设不足,居住区“钢筋水泥”林立,“园林”无地,文化“符号”缺项。

二、加强城市文化建设的建议。

(一)、充分认识文化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确立文化立城的思路。

文化是城市建设的灵魂。从历史看,城市建设的规划布局、外形设计、图文装饰等,除了反映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更多体现的是社会的*形态、思想理念和民俗风情等精神文化内涵。今天,我们惊叹古建筑的神奇精湛,是因为这些杰作让我们从心灵深处感悟先人的思想智慧,聆听他们的欢歌悲泣,*他们的音容笑貌,凝固的“历史”融化为鲜活的现实,让我们在探寻中触摸到那个时代的灵魂,而文化是铸就这“灵魂”的精髓。在现代社会,城市建设对物质功能与文化内涵的统一协调要求更高,文化才能真正展示现代城市的精神和品质,人们希望城市是凝固的音乐,有形的诗歌;是文明的摇篮,思想的熔炉。它既搏动着时代的生命,又绵延着历史的血脉;它既是生存栖息地,又是求索知识智慧的宝库,更是追寻人格升华的殿堂。可以说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文化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经济和文化是对立统一的。城市文化建设需要经济作后盾,但它反过来又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力,特别是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文化完全能转为底蕴深厚的资源,成为“龙头”带动经济发展,诸多世界文化旅游名城的发展就是例证。当然,这个“转化”不可能立竿见影、朝思夕成,必须经过坚持不懈的奋斗,走过艰苦蕴积的历程,才能达到厚积薄发的境界,任何脱离实际、急建设的渐进、持续发展。

3、坚持规模化。只有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嬗变,城市文化建设必须走规模化道路。

一是对城区建筑雕塑、广场街区、绿化亮化、图文广告等硬件“文化”进一步拓展美化,改变量少质低状况。建设铜梁名人雕塑一条街、书画艺术赏析廊、立体绿化片区、特色灯饰路,建立宣扬劝学立志、和睦友善传统道德,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现代精神公益广告、遵守社会规范警示碑等,构建潜移默化,教益公众的文化环境,深化城市文化内涵。

二是加快巴岳山、玄天湖和温泉三大自然资源开发。作为城市文化建设的延伸扩展,开发中要突出规模,注重特色,融入“龙文化”,但不能简单地扩展粘合,标贴点缀,要强调人文自然协和,建成天人合一、浑然一体的高品位景观。

三是政府加大引导和服务,建好软环境。依托文化团体和现有文化设施,面向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活跃群众文化娱乐生活,倡导文明健康社会风气,树立勤劳勇敢、诚实守信、积极进取、奋力拼搏的思想理念,营造良好精神文化氛围,不断提高市民精神文化素质。

4、坚持制度化。制度是现代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城市文化建设必须以制度来规范和保障。

在城市规划建设领导机构下,增设专家顾问小组,吸收文化名家专才参加,凡城市规划建设首先由专家小组评议,强化科学决策,解决清源问题,严把城市文化建设规划、实施的第一关。

建立城市文化建设管理制度、运作制度,实行管理制度化,操作程序化,严把具体实施中的每个环节。从管理体制和机制上强化规范,杜绝“人治”,避免因功利思想,主观意志而打破规划制度,乱占乱建,违规运作,确保城市文化建设顺利推进,长足发展。

第四篇:关于城市建设中文化问题的调查

城市建设不是简单的建筑体组合,它属于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应具有承继人文历史、面向时代未来、体现自身特色的深厚文化内涵。最近,县政协社会事业专委会组织力量,对我县城市建设中的文化问题进行了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我县城市文化建设的评价及存在问题。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现代化建设的主载体。近年,我县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并具有一定的文化含量。城区规划注意文化因素,比较协调,适合县城格调;文、教、体、卫等基础设施建设有一定规模;广场、桥栏雕塑对“龙文化”有所体现;主街道和部分单位庭园花草成片,绿树成荫;市民讲文明、遵公德、守秩序、求美善的公共行为、社会风气正在孕育。从目前或短期看,在小县城建设中还有一些“亮点”和优势,为进一步发展、创建“中国人居环境城市”奠定了良好基础。在现代社会,城市建设的核心体现不仅是建筑体及功能,文化才是城市建设的灵魂。我县城市建设虽然发展较快,但从文化内涵深层思考,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一是城市文化建设意识淡薄。建设中重经济、轻文化,顾眼前、弃长远的功利主义思想比较突出;城市文化建设未纳入科学化、制度化管理,“人治”因素制约严重。二是城市文化氛围不浓。建筑体造型单一呆板,“克隆”现象普遍,新颖别致之作不多;城市雕塑量少质低,标志性城雕小气、生硬、牵强、浅浮;广告、文字、图绘等文化“符号”制作随意拙劣,内容苍白,缺乏艺术性、思想性,教益性,没有发挥美化城市、教化社会的功能;现有文化设施面向社会开放较少,文明健康的文化活动贫乏,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不浓,社会心态存在浮躁、粗俗、懒散倾向。三是城市文化特色不突出。我县具有深厚文化历史积淀的“龙文化”在城市建设中没有充分展现,“龙韵”明显不足;规划定位的“山水园林城市”中文化建设不足,居住区“钢筋水泥”林立,“园林”无地,文化“符号”缺项。

二、加强城市文化建设的建议。

(一)、充分认识文化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确立文化立城的思路。文化是城市建设的灵魂。从历史看,城市建设的规划布局、外形设计、图文装饰等,除了反映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更多体现的是社会的政治形态、思想理念和民俗风情等精神文化内涵。今天,我们惊叹古建筑的神奇精湛,是因为这些杰作让我们从心灵深处感悟先人的思想智慧,聆听他们的欢歌悲泣,透视他们的音容笑貌,凝固的“历史”融化为鲜活的现实,让我们在探寻中触摸到那个时代的灵魂,而文化是铸就这“灵魂”的精髓。在现代社会,城市建设对物质功能与文化内涵的统一协调要求更高,文化才能真正展示现代城市的精神和品质,人们希望城市是凝固的音乐,有形的诗歌;是文明的摇篮,思想的熔炉。它既搏动着时代的生命,又绵延着历史的血脉;它既是生存栖息地,又是求索知识智慧的宝库,更是追寻人格升华的殿堂。可以说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文化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经济和文化是对立统一的。城市文化建设需要经济作后盾,但它反过来又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力,特别是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文化完全能转为底蕴深厚的资源,成为“龙头”带动经济发展,诸多世界文化旅游名城的发展就是例证。当然,这个“转化”不可能立竿见影、朝思夕成,必须经过坚持不懈的奋斗,走过艰苦蕴积的历程,才能达到厚积薄发的境界,任何脱离实际、急功近利、贪大求洋都是大忌。我们的新城人气不旺,这里有经济发展不足的无奈,但不能排出缺乏文化内涵,没有独特景观,难揽八方游客,难拓就业门路的尴尬。休闲旅游渐成时尚,深厚的文化是景观的亮点和支撑。我们的城市建设要有新突破,上新台阶,需要的不仅是外延的扩展,更是内涵的蕴积,培育文化,带动经济,实现“文化立城”应成为我们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我县文化优势明显。就经济而言,我县不具区位优势,资源量少,工业支撑不足,城市化进程缓慢,属于农业县。但文化优势独特,一是历史文化悠久。两万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古老、博大、淳厚而声名远播的“铜梁文化”,随着她的延展深化,积淀为具有突出地方特色的铜梁“龙文化”。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蕴含了中华民族昂扬奋发、团结拼搏、兼容创新、开拓进取的博大精神,这是祖先馈赠的宝贵财富。近年,我们对“龙文化”发掘已有了良好起步,“中华铜梁龙”蜚声海内外。二是发展了居全市领先地位的教育。这是“龙文化”精神的延伸弘扬,是铜梁人改革开放二十年艰苦奋斗的硕果,也是我们深层铸造“铜梁文化”最闪亮的平台。三是有发展文化建设的载体资源。建起了具有山水园林雏形的新县城;拥有巴岳山和温泉为主的特色山、水自然资源。对三大优势进行深层发掘、综合开发,以兴建文化、教育、旅游大县为目标,经过量变到质变的艰苦奋斗,文化带动和促进经济发展是完全能够实现的。我们各级领导要站在战略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对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城市建设中努力打好“文化”这张牌。

(二)、城市文化建设要坚持“四化”。

1、坚持特色化。特色是事物的本质体现和生命所在。愈是地方的、愈是民族的、就愈是世界的,这就是艺术的价值观。只有特色的、民族的才能超越时空,成为世界和历史的瑰宝。一是明确城市文化建设的特色。博大精深的“龙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也是铜梁文化的最大特色,教育则是发展铜梁文化的亮点。以溶铸“龙文化”为主题,提升教育品质,开发休闲旅游,溶自然人文一体,向文化、教育、旅游县发展。二是坚持定位。城市文化建设从表层到内涵的各方面,都必须围绕“龙文化”构建,凸显特色,协调统一,营造浓厚的“龙文化”氛围,真正形成随处可见龙雕、龙柱、龙檐、龙图案的“龙都”风味、“龙都”形象,发挥“龙文化”对外开放的魅力。三是打造精品。精品并非高精艰深、富丽堂皇之作,主要是突出特色、具有个性、富于创新。如建筑体造型、城市雕塑、绿化亮化和文字、广告、图案等,以融入我们的人文历史、地方文化为基调,因地制宜,创造性构建,就是精品。我们的城市精品匮乏,需要大力打造,构建城市的形象和标志。四是打好独具优势的教育“品牌”。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调整结构,优化资源,扩大规模,提高质量,推进教育产业化、市场化发展,强化品牌优势,解决教育资源供给不足问题,努力建成辐射渝西的教育中心,深层次培育和提升城市文化品质。

2、坚持系统化。城市文化建设是一个渐进和长期的过程,要制定规划,突出整体和系统。建议以特色为主,注重协调统一,制定城市文化建设近期和远期规划。城市布局、建筑体貌、文化设施、装饰美化以及娱乐休闲等都应纳入规划,构成整体,形成系统,并严格坚持,克服随意性,避免脱离实际、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保证文化建设的渐进、持续发展。

3、坚持规模化。只有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嬗变,城市文化建设必须走规模化道路。一是对城区建筑雕塑、广场街区、绿化亮化、图文广告等硬件“文化”进一步拓展美化,改变量少质低状况。建设铜梁名人雕塑一条街、书画艺术赏析廊、立体绿化片区、特色灯饰路,建立宣扬劝学立志、和睦友善传统道德,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现代精神公益广告、遵守社会规范警示碑等,构建潜移默化,教益公众的文化环境,深化城市文化内涵。二是加快巴岳山、玄天湖和温泉三大自然资源开发。作为城市文化建设的延伸扩展,开发中要突出规模,注重特色,融入“龙文化”,但不能简单地扩展粘合,标贴点缀,要强调人文自然协和,建成天人合一、浑然一体的高品位景观。三是政府加大引导和服务,建好软环境。依托文化团体和现有文化设施,面向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活跃群众文化娱乐生活,倡导文明健康社会风气,树立勤劳勇敢、诚实守信、积极进取、奋力拼搏的思想理念,营造良好精神文化氛围,不断提高市民精神文化素质。

4、坚持制度化。制度是现代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城市文化建设必须以制度来规范和保障。在城市规划建设领导机构下,增设专家顾问小组,吸收文化名家专才参加,凡城市规划建设首先由专家小组评议,强化科学决策,解决清源问题,严把城市文化建设规划、实施的第一关。建立城市文化建设管理制度、运作制度,实行管理制度化,操作程序化,严把具体实施中的每个环节。从管理体制和机制上强化规范,杜绝“人治”,避免因功利思想,主观意志而打破规划制度,乱占乱建,违规运作,确保城市文化建设顺利推进,长足发展。

[1]

第五篇:全球化中文化问题的研究答题

1、全球化时代政治文化一体化现象,谈谈我的看法!

一、政治、文化一体化是指政治制度和文化价值观念的单一化、同一化和无差别化。其实质就是西方大国在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的条件下,利用其经济和军事优势,采用经济、政治、文化,甚至军事的手段,阻挠世界各国政治和文化的多样性选择和发展,推行全球政治制度和文化价值观念的全盘西化。

二、西方推行推行政治、文化一体化是一种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行为。世界上不同国家大小和强弱都是国家主体,都有权选择国家制度和文化价值观念。推行政治、文化一体化是一种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行为。推行政治、文化一体化违背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必然以失败告终。人类文明从开始起就是多样性的、多元的。从国家诞生起,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价值观念就是多样的,多元的。企图用一种政治制度、文化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去统一世界是违背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必然以失败告终。我们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头脑。识别某些大国的谬论,既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所提供的机遇发展自己,又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维护本民族的根本利益,按照本国国情发展自己的政治制度和民族文化。

三、政治一体化:这是不可可行的。各国都有自己的民族思想,道德思想,传统思想。我们不可,也不能将其掩埋,弃之。西方的思想,跟我过的思想有着本质上的分歧,它们二着是不可一体化。至于,他们为何要积极推动政治一体化,他的目的很明显,是想用他们的思想控制别人的思想。

四、碎片化已经成为与全球化相并行的另一种影响国际政治的力量。全球化以消除障碍,推动以国际贸易、投资和国际化分工的发展、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等为取向,打破了传统的地缘政治与经济的分割。但国际政治经济领域却在不断地制造破裂和碎片,各种非正式“俱乐部”方兴未艾,正在颠覆并重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前者一目了然,而后者却不易看清楚,因而往往为人们所忽视。

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同时,跨界问题、全球性问题越来越多,单凭一国的力量或单方力量均难以解决。如国际性金融危机、全球性气候变化、移民问题、跨国犯罪、毒品走私和恐怖主义等,都需要全球性政策协调。全球化使政府、政府间组织以及国际市场均不能独立有效地解决国际社会的福利、增长和现代化问题,因此需要呼唤各种各样不同的联盟或机制来应对这些挑战。

五、政治文化是推动政治文明发展的深层动力,它的健康发展直接影响着一个社会的政治稳定,影响着政治系统的合法性,进而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当今中国政治文化建设所处的历史背景是经济全球化。它既是我国政治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又作为一种实际的力量对我国政治文化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如何迎接全球化的挑战,加强中国的政治文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促进政治民主化、法治化和现代化成为十分紧迫的理论和现实课题。论文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对我国政治文化研究成果的分析、比较,阐述了我国政治文化建设的目标是推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化、推进政治文明建设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此基础上提出一条推进我国政治文化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根本途径,即通过大力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制度创新,培育公民意识。其中,发展生产力是前提,制度创新是保证,培育公民意识是核心内容。

六、中国政府在国外推行传统春节。

时下流行过“洋节”

——如何看待中国人的“洋节”情结

情人节、愚人节、母亲节、父亲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西文化交流势不可挡,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节日文化的交流融合理所当然,自然而然。

2、试分析信息技术对文化全球化的影响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文化的全球化是双刃剑,传播而且覆盖了世界上各个地方的传统文化

同样基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的全球性流动,更直接地促进了各种文化的相互交流。当然,这种信息流动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间是不平衡和不对等的。1993年,美国克林顿政府发表国家信息基础结构行动计划,其目的就在于利用全球化的网络信息传播,开辟“思想战场”,用“自由、民主、人权”的价值观念去占领世界、统治世界,最终实现“思想的征服”。目前,互联网上的英语内容占到几乎100%,中文的信息量不到总量的1/10000,不受西方控制的英文信息也不到1/10000;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新闻中,90%由美国等西方国家垄断,而美国自己的电视中,外国节目的占有率只有1.2%。

二、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以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为标志的信息传播技术的应用带来了文化产业管理的革命,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向更广领域拓展的一股重要力量。

信息技术与文化资源之间的互渗关系源于数字技术革命,数字革命引发了一场波及全球的信息传输手段汇流的浪潮,即传媒汇流与媒体转移,并为文化产业与信息等产业之间的融合嫁接提供了前提条件。所有的语言,不论是表意文字还是拼音文字,在计算机识别过程中,都变成了0和1。这意味着,所有的语言,不管从前多么千差万别,现在,都可以按照一种新的简单的统一的机器“语言’’被肢解又被复原。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交流,因为“语言’’统一,交流成本低廉,都成为可能。互联网还使文化交流的地域障碍几乎不存在了。数字化特点使文化产业实现了信息的大容量与快速传播,借助高科技手段还可以实现多媒体传播,从而使信息的传播更形象、更生动。

在信息社会,高技术是文化产业最基本的特征。从文化产业的生产、流通、交换、消费四环节来看,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技术的参与。艺术伴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发展。机械和声学的发展,导致唱片业的产生,光学和摄影技术的发展使电影成为主流的娱乐模式,电磁学和半导体技术则使无线电广播将音乐送到每一个角落,电视技术的成熟又造就了数以万计的电视迷,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形成,使当今的文化产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信息技术不仅促进产业体系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而且对文化差虐的发展也产生了更加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不仅为文化产业提供技术支持,为文化产品获得了新的载体,也是文化产品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手段的变革最重要的是文化产业管理的主要是信息的管理,信息管理就是对文化产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流程等进行全方位的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增强文化产业生存和竞争力的管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文化产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文化产业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3、民族文化从教化功能到民族认同的功能转化,谈认识 人们相互接触时,往往会有一种“求同”或“求异”的定势心理。一个民族和其他民族交往的时候,通过生理上的相貌特征和语言、宗教等精神层面异同的观察就会形成不同程度的“认同”或“认异”,于是,很自然地产生民族意识,其表现形式也就是文化的“认同”或“认异”。正因为如此,在长期的交往中,把这种群体意识符号化就产生了稳定的民族称谓。为了加强本民族的团结,增强其民族凝聚力,该民族内部总要想方设法巩固其共同心理,即认同感。比如,它总要强调一些有别于其他民族而自己独有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上的特点,赋予它们强烈的民族感情,把它们升华为该民族的文化标志。他们还常常把从长期共同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喜闻乐见的形式和风格,加以渲染、宣扬,提高成为民族形式和风格,使人极易辨别其民族属性,这也就是所谓的民族个性和风格。这些实际上都是共同心理的表现,起着维护和巩固其成为一个独立群体的作用。随着民族语言、共同地域、和共同经济生活的逐渐消失,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将是最有区别于其他民族最明显的标志,甚至可以将其视为该民族名副其实的“族徽”。

二、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

由于民俗文化的集体性,说到底,民俗培育了社会的一致性。民俗文化增强了民族的认同,强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集体遵从,反复演示,不断实行,这是民俗得以形成的核心要素。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陶冶作用。作为左脚舞表演形式重要组成部分的左脚调,不管是通俗典雅,还是幽默诙谐,所表现的情调大多积极健康且有教育意义,如《三好人才》、《三月麦子青》等,以其通俗易懂的唱词和优美动听的旋律,热情歌颂了真善美,辛辣讽刺了假丑恶,潜移默化地陶冶着人的道德情操。

导向作用。左脚舞文化源于彝族人民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其所包含的精神理念、人生观、价值观、道德准则,数百年来在彝族人民中广泛传播。传承什么,鄙弃什么,赞扬什么,抨击什么,具有鲜明的立场和观点,对社会风尚有较强的导向作用。

凝聚作用。作为一种民间传统文化体系,左脚舞文化能使彝族同胞在同一类型和模式的文化氛围中感受团结、得到教化,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并把不同观念、不同言行逐步统一凝聚起来,使彝族群众因相同的文化渊源而形成强大的团结力量。

教化作用。彝族十分注重思想品德、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有尊老爱幼、乐善好施的习俗,如路遇老人主动打招呼让行;教育子女注重言传身教;遇到他人有困难竭力帮助,等等。彝族人民的团结精神和集体观念在左脚调和左脚舞的表演形式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人们载歌载舞的同时受到精神上的感染和洗礼。

二、文化认同!积5000年文明史而形成的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基本价值的认同,如认同“轩辕黄帝”为自己民族的共同祖先,认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庆为自己民族的风俗,认同汉语汉字为国家通行的语言文字,……认同“龙”、“长城”、“黄河”等为自己民族的标志,这些最基本和最有意义的认同所形成的“文化认同”,汇集到一点就是——“我们都是中国人”。

正是这种“文化认同”,成为了蕴含于中华民族文化大厦最深层的文化基石。如德国学者李斯特所描述的那样,在这个共同体中生活的人们拥有“共同的历史、共同的荣誉”;他们与整个民族和国家“一起缅怀过去,憧憬未来”,“荣辱与共”。共同体中的人们不论身处何地,都会有一种休戚与共的情怀,会为民族和国家的兴旺发达而欢欣鼓舞,一旦民族和国家面临时艰,同胞遭遇危难,就会感同身受,引发出心连心的同胞情谊。

正是这种“文化认同”,当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就会发出同一个心声,万众一心,团结一致,喷发出巨大的力量。60多年前的全民族的抗日战争是这样——地不分南北、人无分老幼,同仇敌忾、一致对外。而在今年的抗震救灾中,这种民族的“文化认同”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一种新的形式更加集中地体现出来——当5·12汶川特大地震夺去近十万同胞的生命、数万同胞被埋、几百万同胞受难的信息震惊全国、震撼全球的时候,十几亿炎黄子孙都下意识地向自己提出了同一个问题:“我是谁?”“我们是谁?”答案只有一个:“我们都是中国人!” 血脉相连的中国人,面对震灾同胞的苦难,都感同身受。十几亿人为之揪心,流泪,于是又有了一个共同的答案:“我们都是汶川人!”由此产生了民族群体性的大爱大德——为了救援受难的同胞,为了拯救同胞的生命,从国家最高领导到广大干部群众,从解放军战士到医生护士、企业老板、演员明星、企业职工、学校师生、社区居民、寺庙僧侣、志愿者……直至马路上的行乞者,全体中国人和在海外的华人都一致行动起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于是,十几亿人拥有同一个身份、同一个名字:“中国人”!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正是十几亿人的“文化认同”,才有可能出现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如此悲壮的历史场面,才有可能产生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伟大精神和巨大力量。

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在今年抗震救灾中获得了新的内容和时代特征,这就是“生命”——一切为了生命,一切为了受灾同胞的生命和生命的未来,这是抗震救灾的核心价值。“传统文化中“天地之大德曰生”、“民胞物与”、“博爱之谓仁”、“救死扶伤”集中地表现为“关爱生命”、关爱每一个人的生命;“尊重生命”、尊重每一个人的生命。而这正是尊重人、尊重人的权利的最根本的要求。这是在抗震救灾中进一步形成的全民族的共识,成为民族“文化认同”的新的内容,具有时代特征,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新的升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是一个民族的所有成员对本民族最基本最有意义的事物和价值的认同,它超乎种族、阶级、阶层、宗教、家庭、团体、贫富、性别、地域,超乎个体利益计算。

三、怎么做????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正视和珍惜积5000年而形成的由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同时要努力丰富和升华自己的“文化认同”。为此,就要珍惜自己的历史,保护承载着传统思想文化的文献典籍和民族的语言文字,继承传统的民族节庆并弘扬其文化意蕴,保护体现民族文化的物质的、非物质的文物古迹和历史遗产,因为这一切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都是最有意义的事物,蕴含着我们民族最基本的价值。同时要强化民族文化的教育(尤其是历史、语言和国情),无论是青少年的教育还是成人教育,国民教育还是干部教育,都要把中华文化的传承和认同作为重要的目标。这样,就会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自问“我们是谁?”时给出的始终是同一个答案:“我们都是中国人”!

4、全球化的文化冲突,谈谈认识

一、。”我们主张融合,但决不是趋同;我们主张多元并存,就不能忽视冲突的存在。因此,我们应在反对趋同论的前提下,在文化冲突的现实性上,寻求文化多元和平发展的可能性。

二、文化冲突出现的原因:

(1)文化独有的个性是冲突出现的内因。在文化的个性当中,扩张性、广泛传播性和无限性是最突出的。文化不仅是不易操纵的,也是不易消灭的。它不知道什么是“拘束”,它无孔不入。文化的扩张性如同资本的扩张性一样,是不可阻挡的,也是不能制止的,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它又反映了社会的进步。美国的现代文化,都具有鲜明典型的进步扩张性。

(2)传入文化超出异地社会的发展水平。当一种先进文化进入一个比较落后的区域后,由于当地人民的思想长期处于一种稳定、保守落后状态,先进文化必然引起当地人心理上的压力和思想上的混乱。一定.的文化形态要与一定的物质基础相应。所以先进文化必然与落后的发展发生错乱,引起矛盾。引起当地人们对现实的不满情绪,他们或抛弃本文化随波逐流,或紧守本文化与外文化作剧烈斗争。

(3)国家利益在全球化下的转移及重新印证是引起文化冲突的重要原因。

全球化下,文化的功能及作用,使它成为最能代表一个国家、民族的标志,被喻为 “软权力”。在当今世界,文化不但蕴涵了浓厚的政治性,更是一种权力象征。文化主权日益被推奉为国际政治和国际外交的前沿代表。⑤文化主权意味着不可侵犯性和独立尊严性。文化主权是精神文化、政治文化、经济文化等的高度复合体。因此,国家间的任何摩擦和冲突都会在文化领域听到回声。

(4)民族主义的盛行也是引起文化冲突的重要原因

民族主义问题的发生是一种文化延伸到政治领域的运动而造成的。在全球化的今天,民族主义是为大多数国家所推崇的。随着世界上一些国家的政治、经济、科技等正遭受着不同程度的侵入或渗透,有的甚至丧失了部分的自主权。文化又被许多民族国家视为保持民族独立的最后一道屏障被推到了国际前沿。尤其对一些亚、非、拉美国家来说,民族文化的传递、民族传统的保持、民族精神的振兴更为国家利益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马来西亚为维护民族统一性坚持以马来语为国语,以色列长期以来致力于采用希伯来文作为民族语言,加拿大内部的英语与法语之争亦无休止。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象征,更是民族国家凝聚力和统一合力的源泉。放弃文化就等于放弃民族独立。

(5)文化殖民主义势力的发展是全球文化冲突的最直接的原因。

文化的殖民化主要是指某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绝对的经济、政治主导地位,潜意识地在全球资本主义生产体系内推销附有文化内涵和意识观念的“消费品”,从而在文化和思想上销蚀、同化他国的现象。西方

下载浅论境外旅游活动中的文化交流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论境外旅游活动中的文化交流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生境外交流申请一览表doc[五篇]

    交换留学申请资料一览申请学校:志愿 1 志愿 2志愿 3 留学期间:□ 男 □ 女 申请者姓名:□ 本科 □ 硕士 □ 博士 申请者所在院系所:□ 未婚 □ 已婚 申请者专业: 年级: 学号:申请......

    苏联解体后境外俄罗斯人问题

    苏联解体后境外俄罗斯人问题1.境外俄罗斯人集团的形成目前出现的境外俄罗斯人问题指的是,苏联解体后仍然生活在俄罗斯境外的原苏联时期其他加盟共和国的俄罗斯人的处境和地位......

    旅游活动日程和计划变更问题处理

    【教学课题】旅游活动日程和计划变更问题的处理【目的要求】熟悉旅游计划变更的几种情况【教学重难点】旅游团提前离开的处理办法【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课时】 2课时【教......

    中文化交流策划书大学生与外志愿者的交流活动

    各行其各,晚梦见我家了在?存在那它,思大音希声大象?像一把锋快的镰?重庆出发天的!为静而英文中的?牧羊之月,外讲述的一。可以告诉我营!滚心:写阳。烧到它;线模块生厂自研?火车得传达眉!大......

    浅谈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文化导入问题的研究

    浅谈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 文化导入问题的研究 [论文关键词]对外汉语 词汇 文化 导入 [论文摘要]本文以语言词汇与文化的关系为切入点,从词汇中的文化差异的角度来谈文化导入的必......

    境外投资外汇业务中的问题

    境外投资外汇业务中的问题 境外投资外汇业务流程(外商投资企业除外): 第一步:拟在境外投资企业的投资主体持有关材料向注册所在地外汇局提出申请,由外汇局对其资金来源进行审查......

    关于赴境外精准交流考察的报告(精选5篇)

    关于赴境外精准交流考察的报告 公司职位姓名 按照旅游局安排,9月18号至9月22号赴境外精准交流考察的目的地为日本大阪,赴日本就乡村旅游观光建设、乡村发展方式、农副产品开发......

    东北大学 赴境外“交流生”交换学习协议书

    东北大学赴境外“交流生”交换学习协议书东北大学教务处、学院(以下简称甲方)与本校学院学生学号:(以下简称乙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就有关乙方赴大学交换学习事宜签订如下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