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对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

时间:2019-05-13 09:41: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对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对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

第一篇: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对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

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对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

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它们是民族延续的重要标志。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曾有过辉煌,也有过衰微。中华文化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华文化正在续写更加壮丽的篇章。但是现今社会,要再创中华文化新辉煌,就必须注重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对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

有人说历史是一条连绵不断的河,在空间上不断汇集着涓涓细流带来的生机,在时间上把过去、现在、未来紧紧地连在一起。今天我们探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的问题。我们要尊重历史,用发展的眼光去审视传统文化的所有积淀。优秀的传统文化是超越时代和阶级局限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会有闪耀着灿烂的光辉。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其实质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概括起来,中华民族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的基本组成成分,并与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相结合,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任继愈先生在《中华文化》发刊词以及《传统文化的宣传与研究》中指出:中华民族在生活文化和观念文化两个方面都有独到的地方,它绵延不断的延续着我们五千年的历史,这在世界民族中是绝无仅有的。在中国走向世界的今天,我们尤其要加强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宣传和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我们可以从不同方面进行归纳和提炼,如从精神层面看主要有代代相传的爱国主义、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求真务实的实践品格、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追求完美的道德修养等;从学术著作及相关文化制度和物质层面看,主要有哲学、法律、经学、宗教、文学、戏曲、音乐、绘画、舞蹈、等;从历史时代看主要有远古文化、夏商周文化、春秋战国文化、秦汉文化、魏晋南北朝文化、隋唐文化、五代两宋文化、辽夏金元文化、明清文化;从地域看主要有中原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关中文化、晋文化、燕赵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从民族看主要有汉族文化、满族文化、蒙古文化、藏族文化、维吾尔文化、回族文化、壮族文化、苗族文化等。面对如此丰富的传统文化,现代学校文化建设最需要继承的是哪些呢?回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从中国传统文化抽象整合出来的价值体系的精华,是提升主体精神境界的不竭动力。现阶段上操作时,应把继承学会做人、学会学习传统作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因为学会做人、学会学习是具有中国魂和世界眼光的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两种素质。这两种基本素质是一个不断成长发展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基础,因此,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应该首先继承学会做人、学会学习的优良传统。

1、学会做人

学会做人既是学生成长的基础与保证,也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态有哲学、伦理学、文学等,其流派主要有儒、道、佛三家。这写文化形态与流派,尤其是儒、佛所论及的内容,总体可以归纳为关于人的问题,偏重于怎样做人。中国传统文化既尊人为万物之灵,又重视如何做人。管子首先提出“人本”主题,《管子霸言》说:“夫霸王之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管子的人本精神重在尊重人,注重人的外在形式。孔子也有自己的人本主张,其人本精神重在做人,注重人的内在道德修养。这和周济部长说的“要把学生培养成才,首先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和《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指出的“学校要教学生学知识、学科学,更要花大功夫教学生做人,做品格高尚、身心健康的人”是非常一致的。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学会做人的内涵非常丰富,涉及到人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形式等,具体表现为爱国、自尊、尊敬、知礼、遵规、反省、改过、诚信、持节、厚仁、贵和、求新等

2、学会学习

学习是学生的基本任务,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是学会学习。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教导学生学会学习。教学不仅要言教,更要言学;不仅强调学,更强调教导学生怎样进行学习。中国古代的《学记》将“学”视为“教”的基础,创立了“以学论教”的理论,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观点,明确了教与学是密不可分的有机统一体,教与学应相资以长。现在,国内外教育界进行教育改革,非常重视“学”的研究,强调以学来论教。这恰恰是我国两千多年前《学记所阐述的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直接或间接教导学生学习的论述,涉及到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如学生学习的动力系统、控制系统、执行系统和反馈系统,即学生学习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如立志、自强、惜时、毅力、求索等各个方面。

在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继承的价值取向、内容的选择、方式、方法等。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路是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以文本教材和课本信息资源为载体,以学科渗透、环境熏陶、主题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形式为依托,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学会做人和学会学习为切入点,使学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不断提高思想品德和学习素质。

第二篇:浅谈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

浅谈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工作者立足于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对学生道德教育进行了探讨与研究,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尤其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尚未形成一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没有把相对稳定的道德规范一以贯之地灌输到青年学生中去。因此,学生的道德品质存在许多问题,表现在:理想信念确立方面缺乏明确性、坚定性和持久性;处理人际关系方面以“自我为中心”而产生的自私、冷漠性,言谈举止方面缺少基本的礼貌性及必要的公共道德常识性等。

为什么学生身上会存在着这些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在教育观念层面上忽视或轻视道德情感因素的培养是一个主要的因素。

道德本身是一个既包含理性又包含情感的东西。道德情感的来源,一部分是从现实生活中得来的好恶影响;另一部分是道德典型的事迹对个体情感世界的冲击、影响、感染;还有一部分是个体的道德体验。

美好的情感对于人的道德追求有哪些作用呢?

一是美好的情感是使抽象的道德理性在个体心中生根的土壤。

情感是个体的心理体验,是一种价值上的倾向,它是个体信赖,认可的东西,是活生生的自我的一部分。因此,只灌输道理,不注意在受教育者心中培养与之相吻合的情感,道德教育就会变得枯燥乏味,不会产生好的效果。

二是美好的情感是推动道德主体追求高尚人格的动力。

人对真诚和善良的追求,更是缺少不了美好感情的推动。因此,以人间最美好的情感去影响,是培养他们高尚情操,引导他们追求道德人格的好方法和较为自然的力量。

三是美好的情感是连接主体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统一的纽带。

加强美好情感的培养,是使道德认识向道德实践转化,实现知与行相统一的重要的精神动力。

四是美好情感的培养有利于道德主体的心理健康。

有利于开阔道德主体的视野、拓展道德主体的心胸,促进道德主体的心理健康发展。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感呢?

教师要加强自身的道德情感修养。目前的教师均受到系统的科学文化教育和专业理论知识教育,知识面广,信息量大,具有较好的科学文化素质。但是,也是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自身理想信念树立的坚定性、明确性、牢固性及道德知行的统一性,直接通过他们的言行,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教师也要不断地加强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建设和培养,增强职业道德和社会使命感。

把美育作为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基础。美育作为一种艺术,其强烈的感染力具有其它学科无法取代的独特优势。千百年来被人类肯定的文学艺术作品,高雅的文学艺术活动,都是培养美好情感的最好课堂。因此,学校应当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进行多种艺术活动的场所。

现实生活中的英雄模范事迹,也是最好的审美教材。要通过英雄模范事迹的影响,教育和帮助,使学生心灵中生长出最善的部分。并从中认识到只有坚持道德的知、行统一,才能使道德主体和谐美丽,才能谱写出人生平凡的壮举和瑰丽的篇章。

第三篇: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作者:杨学明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7年第11期

新课程标准不仅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提出要求,同时,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价值现方面的发展提出目标要求,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对培养新时期具有良好素质和竞争力的新一代具有重要意义。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出现的内心体验,同时道德情感又可以促使他们提高道德认识,这就是常说的:“情道则理达”。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一定要将情感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一方面引导学生不断加强对道德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又要唤起、强化、升华学生的道德情感,使情理交融,促进知识的内化,实现知与行的统一,从而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质量。那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呢?

在教育中运用情感教学是思想品德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方法之一,小学思品学科是一门说理性较强的课程,它的教学成功与否就要看学生的道德情感激发的程度,因为小学生的情感是极易受到环境气氛和他人的感染而产生共鸣的。于是,我深入探讨并充分利用“情感”教学来加强学生的道德品质,作了大胆地尝试。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故事引路,激发情感

思品课课堂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陶冶情感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做到“乐学”、“爱学”,充分发展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在思品课中,我通常安排新课引入、学文明理、指导行为、总结谈话四大环节。在教学中又注意了在课堂教学环节设置中激情激趣,以情明理,情理交融,水到渠成,指导行为,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中通过采用配乐、角色朗读、质疑、谜语、儿歌、启发谈话等生动的形式,达到“课伊始,趣即生”的效果。榜样人物的模范行为和优秀品德对学生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对少年儿童的道德行为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和“导向”作用。例如《讲信用》一课中,我在开始设置了一请故事大王来讲故事的情节,学生情绪高涨。可急转直下,故事大王失约没来,师生一阵失望。就在这一起一伏的情感体验中,学生已初步感知到了不讲信用给别人带来的不快,为后面的学习铺下了感情基础。然后,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天性,让学生看书后讲明代的著名学者宋濂讲信用的两个小故事,通过绘声绘色地讲述,使学生产生情感的涟漪,激发了学生做一个讲信用的人的自觉性。

二、激情导路,情理交融

思品课本身感情色彩重,只有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促进学生情感内化,才能使其真正明理、导行、启迪良知。教学中我总是注意把握好“学文明理”这一重头戏,以激情作为载体,紧扣教材,突出学科性,讲究准确性,力求趣味性,注重实效性,丝丝入扣进行分析,以情载理,情理交融。提高教学质量。例如《不隐瞒错误》一课中,对于李芳错误这一部分,我紧紧抓住其心情变化为线索,带领学生分析理清了他犯错误的思想基础,紧接着扣住李芳的内心活动要学生设身处地体验李芳的内心情感及思想活动,最后渲染李芳承认错误后受到大家的赞扬的情景。学生边分析、边体会,最终发出了“承认错误是一件了不起的光彩的事”的结论,真可谓水到渠成,至今还使学生记忆犹新。思品课中,学文是手段,激情是载体,导行才是目的。如何把握好导行这一“落脚点”至关重要。在教学中除了考虑课堂情感的延续处,感情的内化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我总是顺势而为,重视导行与学文的有机衔接,充分重视每个具体事例(包括想和做练习)的情景性,层次性以及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来调动学生情感,重视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置身于情景中去思考、解决问题并形成能力。例如《在不隐瞒错误》教学中,学生对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有一定认识后,我考虑补充了如何对待同学错误的练习,同样把它设置在文中李芳的班上,利用前面铺垫的情感因素,使学生全面掌握了怎样才能做到不隐瞒错误这一正确观点。

三、回归生活知理动情

在学生产生与道德观点相一致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联系学生的言行实际,通过辨析使模糊的概念变得清晰起来,通过判断使正误的界线愈加分明,通过总结使学生对某种道德观念形成完整的道德概念和较为稳定的态度。

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情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现代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而大部分家长是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既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又不能死守课堂,而应该主动适应、主动参与社会生活,走出课堂,与火热的现实生活相沟通,知行统一。这样才能取得教育的最佳效果。

第四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宁波里小学 刘德玲

语文教学是一种“人本思想”为指导的人性关怀教育,特别关注人的发展、人的需要、人的个性、人的价值和人的成长。语文课程也是学生成长过程的一种催化剂,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责任感就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托尔斯泰认为:“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责任感是一个人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与家庭幸福的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

那么什么是责任感呢?所谓责任感,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而产生的情绪体验。责任感在儿童心理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儿童人格社会性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责任感不仅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影响着儿童的智力开发与其他方面的发展,而且其本身就是儿童健全人格的基础,良好个性品质的有机组成,儿童能力发展的催化剂。责任感是做人的基础,要让学生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就应该教育他们成为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家庭负责,对国家民主负责的人。人自身的发展,人与人的交往,人对社会的贡献,都来自于明确且认真履行自己的责任。

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发挥课堂的阵地作用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学生一天在课堂里度过的时间约占他们生活时间的二分之一。在这长长的时间里,他们的认知、情感、性格、意志都在变化着。师生间、同学间、学生与教材间的交流日复一日,个性处于迅速的变化和发展之中,他们接触到的身边的每个人每件事,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事,都可能对他们的个性发展和思想形成无法估量的影响。首先,我们应以学生为本,在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把德育本身的目标与各学科所蕴含的德育因素,自然地、有机地、不显痕迹地结合起来,把德育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其次,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上好每一节课,做好每一次作业,甚至回答好每一个问题,写好每一个字,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学生的责任意识。再者,作为为人师表的教师,也应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个上课从不迟到,批作业从不含糊的教师,其一丝不苟、细心踏实的行事作风,也会给学生以受益终身的影响。藤野先生总是认真细致地帮鲁迅先生修改讲义,连血管图的微小偏差都不放过,其兢兢业业、踏踏实实的敬业精神激励了鲁迅一辈子。这样的责任感教育才真正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极高境界。

二、从名家身上培养对人生的自信力

学生成绩的好坏,并不能说明他们智商的高低。成绩差的学生,由于基础差,或勤奋努力不够,每次考试时都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甚至自暴自弃,对待这样的学生,教师千万不能冷言相讽,或另眼相看,而应该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如学习《童第周》和《法布尔小时侯的故事》,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课文内容,还要让学生记住成功和胜利是属于那些遇到困难肯动脑筋想办法,学习本领要有毅力、不灰心,要勤于观察、勇于探索的人,从而记住任何时候不该向困难屈服,更不应该悲观失望。

三、从现实出发培养对挫折的承受力

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胜利与失败机会参半,每个人都时时面临着生活的考验。长期的应试教育,造成学生心理脆弱,承受不了意外的打击,不能正视现实,以至于发生很多学生因为成绩不佳自杀的事件。作为教师,结合自己的课程特点,对学生加强教育,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勇于承受挫折的心理,显得日益迫切。在《童年的发现》一课教学中,当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之后,学生明白了 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 引导学生在遇到挫折的时候更应该坚强乐观的面对。这样使得学生将课文中的我寻根问底大胆想象精神很自然地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将课文的中心思想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甚至是内在的一种人文素养伴随其终身,使得学生终身受。

四、从家庭亲情出发培养坦诚、理解的品质

现在的学生人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倍受父母长辈的宠爱,长期下来对别人的关心爱护已经习以为常甚至麻木了,所以变得自私、冷漠,不懂得关心、理解、帮助别人。在集体生活中他们渴望得到爱而往往又不大给人爱。所以培养学生的爱心,使他们能主动理解、关心、帮助别人也成为当务之急。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充满“爱”的艺术,语文教师在理性地传播知识、探讨规律的同时,也在不断地与学生进行着情感交流与共享。教《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明白父亲和母亲不同的教育方法对孩子一生的影响。让学生明白不论是精彩极了还是糟糕透了,都是包含的父母之爱。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这两种爱是不可缺少的。在理解了爱的不同方式后懂得在享受家人无私的爱的同时,自己也要爱自己的家人、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只有主动关心爱护别人,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关心爱护,整个集体、整个国家、整个世界才会充满爱。古老的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五千年中有过辉煌、有过振兴、有过沉沦。沉痛的教训和胜利的喜悦都使我们深深地认识到,深化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作为一名教师,培养新世纪的现代化建设人才是我们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语文教学作为思想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主要学科,人文素养教育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品质教育、主体地位教育、独立人格的教育、创造性教育和道德情操教育。由此出发,要求教师应按人文教育精神,开展个性化的施教,学生就应以此为目标,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只有在这种境界中,把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与认知性两个特点结合起来,才能促使教师愿教、乐教、爱教,学生更是乐学、愿学和爱学,才能实现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教育目标。

第五篇:中国情感文化浅析

宗法制下的中国情感文化浅析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并且有个从未间断的文明体系。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先是原始部落,再是氏族,接着是国家。公元前2070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诞生,国家也随之产生。此后,历朝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不断发展完善,诞生了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的中国情感文化。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宗法制度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1、纽带:血缘关系

宗法制早在原始氏族时期宗法制就有所萌芽,但只作为一种维系贵族间关系的完整制度的形成和出现,宗法制源于氏族社会父家长制公社成员间的亲族血缘联系。作为一种庞大、复杂却又井然有序的血缘一政治社会构造体系,宗法制孕育于商代,定型于西周。宗法制在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形成一种宗法文化。对当时社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起到推动作用。然而,宗法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不得忽视的,影响形式源远流长,影响极深。它的影响有好也有坏。

尊祖敬宗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在更深层次上维系了以宗族为中心的宗法制度。重视血缘亲疏关系,与外国文化不同,比如说伯、舅、姑、姨等称呼,在英语中是没有明确的区分的,我们中国在家族人员的称呼上已经体现出了血缘的亲疏有别的观念,而根据这种区别,家族中人与人的关系亲疏程度也有一定的差别。

2、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制作为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是中国古代一夫多妻制下实行的一种继承原则,是维系宗法制的核心制度之一。之所以是这样,是因为立嫡关系到国家命运和宗族延续。

嫡长子继承制的主要内容:立嫡既有亲疏尊卑的次序,又有限制于同宗继承的规定,当被继承人没有后裔时,应由族中人承继,原则是由亲及疏,以次选立;如果在五服之内都没有,也准许立远房及同姓为嫡,因为在宗法体系的宏观角度上衡量,严禁立异姓为嗣,犯者将会受到严惩。

该制度起于商末,定于周初。规定“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而在奴隶制时期,主要用于宗祧继承中:此时家国一体,宗祧继承可涵盖王位继承、爵位继承、官位继承。进入封建时期后,法律严格区别嫡庶,在王位继承、爵位继承、官位继承和宗祧继承中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在财产继承中诸子均有继承权,但嫡长子仍处于优势地位---王位、爵位、官位、宗祧不可分割,财产可以分割是原因之一。这种制度体现了等级观念,与宗法制度、妻妾制度互为表里。当时一夫多妻制条件下,嫡长子继承制把储君的候选范围降到最低点,能在某中程度上减少皇位继承的冲突在,但是嫡长子继承制以长为嫡,没有考虑到继承人是否具有继承的条件,即使在西周,能够顺利按照这样的制度继承的君主也不多。

3、基础:家族观念

在中国文化中,宗与族是相依赖而存在的,同宗者必是同一血缘,共祭同一祖庙;同族者必有共同所亲之祖,所敬之宗。宗法制下的中国社会,个人与家族休戚相关。“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思想根深入人心。每个人的行为都牵涉到他所属的家族,家族的兴衰与个人有莫大的关连。在法律上有“连坐”一刑,更为严重的还有“族诛”。一人犯事,株连九族在历史上也并非没有。血缘宗法制下封建帝王为了迫使族长负起教化族人的责任,以利稳定封建秩序,利用刑律,家族成员犯法,独责家长,将家族视为一个教化机构。由于家族荣辱一体,个人言行被纳入封建道德规范中去。法律独责族长,予族长之类动用家规、族规以处置违抗者的借口与权力,允许将不遵训斥者捆送官府,体现了家族的伦理道德对于个人的强大制约力。

历代统治者在选拔官吏时,都把家庭清白看得十分重要,并视出身高贵为上。一个人能否入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家庭家族。家外有家,并不是对家内的家和家外的家、家内的兄弟和家外的兄弟一视同仁,不分彼此。但是内外有别,亲疏有序,把家族利益放在第一位,然后顾及他人利益。在血缘宗法制下,主张家族主义和小我主义共存,遇事处世总以家族利益为评价标准。当家族利益和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族中个人理应维护自己家族的利益,舍外亲而存内亲,舍朋友而存亲属。当家族和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有的人将国家利益看得高于家族利益,有的家族利益则被看得高于一切。为了各自家族的利益,家族内部成员互相庇护,而各家族间则各自为政,在家与社会之间人为地建筑起了障碍、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增多。政治上缺乏最起码的信任和合作精神,这是集体主义名存实亡的后果,是以家族为基础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弊端。另外,在家族意识的影响下,人们在待人接物的时候往往离不开人情,事成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亲疏,这一现象与血缘宗法制有莫大的关系。

4、目的:巩固皇权

中国古代皇位的嫡长子继承制确立于西周时期,是周公制礼作乐的重要内容。西周王朝承袭了商朝的继承制,并在此基础上使嫡长子继承制确立起来。周公时确立起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基于商朝的教训,商朝前期王位继承制度以兄弟相继为主,然而在后来弟子争相代立,政局十分混乱,于是周公在对比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礼作乐,正式创制并确立了嫡长子继承的制度;另一方面,西周初期,政局还很不稳定,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内部团结和等级秩序的规章制度,巩固周王朝的政权,嫡长子继承制便适应这种需要而建立起来。嫡长子继承制所体现的嫡长尊卑等级观念适应了君主专制制度讲求君尊臣卑的等级体制和君主集权运动的客观要求,嫡长子继承制把储君的候选范围降到最低点,能在某中程度上减少皇位继承的冲突。相比较选贤或兄弟相继的继承方式,嫡、长这些客观的或天定的条件,使皇位继承资格有比较明确的的标准,避免诸子争立、骨肉相残的局面,以保证政局的稳定,保证皇统万世一系的过渡。中国封建社会以后,已由家天的政治格局转变为君天下,但宗法制度中一些有利于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因素通过文化的传承保留了下来。

周朝以小邦统一天下,当时周王朝内外交困,因惩戒三监之乱的教训而行分封以为周室蕃屏,周王和诸侯是当时封建和宗法的核心所在,当时不可能将他们排除宗法体系以外,说在西周时期,君权统一和宗法统一是密不可分的。君主专制制度本身就是一种讲求君尊臣卑的体制,宗法制所体现的嫡长尊卑等级观念,适应了日趋强化的君主集权运动的客观需要;君主专制制度肯定国家最高权力由一人私有独占,比任何政治制度都强调对政治权力、政治职位的排他性与独占性,而作为西周宗法制度集中体现的嫡长制,则为满足这类需要提供了现成的法宝。而在血缘宗法制中小宗对大宗的绝对的服从也是君主专制所需要的皇位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适应了古代国家政治组织由粗疏融合向制度化、精密化发展的潮流。

中国老百姓高度重视尊祖敬宗观念。在古人心目中,祖先地位非常崇高,几乎每个宗族都有自己的祠堂用以存放祖先的灵位,同时也只有家族中地位最高的大宗才有祭祀祖先、山川的权利。此外,重男轻女的观念依然留有“后遗症”。虽然在这个强调男女平等的年代,大多数地区和家庭已经不在意性别的问题了,但是在某些地区,重男轻女的现象依然存在。宗法制中“立嫡以长不贤,立子以贵不以长”、“门当户对”等观念在现今生活中也影响深远。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这与现代社会强调平等和法制的意识多少有些背离。对传统的极端膜拜,不尚开拓,轻视冒险,因循守旧。宗法制虽早已不复存在,但是宗法制观念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依然还在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某些滞后的观念约束这中国文化的发展,如某些地区依然还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等等。但其尊重祖宗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文化继承优良传统的表现,俗话说:“人不能忘本”。现今宗法制对中国文化发展是两面的,我们更应好好加强自身思想建设,提升自身重新认识宗法制,从而真正做到继承和发

扬中国文化。

下载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对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对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及其对现代法治的借鉴意义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及其对现代法治的借鉴意义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以及依法治国的客观要......

    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促进英语学习 连城二中林小凤 摘要:本文就情感与认知的关系进行剖析,谈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从而促进英语学习。 关键词:积极的情......

    引导学生理性表达爱国情感(精选五篇)

    爱国不需要理由,但需要理性大学生该如何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同学们有自己的想法,“我们应当以大国国民的胸怀冷静面对复杂情况。大学生理智、冷静,以正确的方式和途径表达爱国情......

    如何培养少先队员对祖国的朴素情感

    安阳市少先队工作学会 第二十五次年会交流论文 如何培养少先队员对祖国的朴素情感 安阳高新区银杏小学魏保荣 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说过,爱国不仅是人民的权利,而且是一种义务,是......

    老师对学生的情感语录大全

    没有风浪,便没有勇敢的弄潮儿;没有荆棘,也没有不屈的开拓者。本文为大家整理了老师对学生的情感语录,仅供参考!篇一:老师对学生的情感语录1.最近怎么有些沉闷?我需要的热情!点评:老师......

    浅谈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浅谈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所谓信心教育,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让学生树立信心,并在信心的激励下,以积极的态度,努力完成某项工作.当今社会的孩子大多缺乏自信心,作为教师就要帮......

    怎样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5篇

    怎样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沈 阳 市 育 源 中 学 宋 长 珍 怎样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对祖国的忠......

    寄宿制小学如何培养学生的爱校情感

    寄宿制小学如何培养学生的爱校情感——育人心经三部曲 爱校如家,在我认为,体现在教师本身应该是爱岗敬业,以校为家;体现在学生方面,那就是让孩子们爱上学习,爱上生活, 爱上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