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文化市场的调查思考(合集5篇)

时间:2019-05-13 09:53: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农村文化市场的调查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农村文化市场的调查思考》。

第一篇:对农村文化市场的调查思考

文章标题:对农村文化市场的调查思考

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是根本,文化建设是关键。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当前农村、农业、农民实现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文化生活比较匮乏的边远农村来说,更为重要。竹山县柳林乡坚持把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以群众需要为

根本,以占据农村文化市场为目的,内挖潜力,外求支援,上下联动,干群一体,较好地推进了农村文化建设。

坚持有人抓文化,组织保障力度不断加大。在文化建设上,该乡没有因文化站的撤并和经济建设的任务繁重而放弃这项工作,坚持党委政府一把手亲自抓,宣传委员具体抓,干部群众广泛参与的组织模式,实行党委政府、村级单位、农民组织、群众四级联动,把没人抓的冷门工作变成人人抓的日常工作。同时,注重制度化建设,把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一并落实、一并考核、一并兑现,把文化建设目标以党委政府联合文件形式下发,作为年终考核兑现的重要依据。去年,对成效显著的8个村和2个单位给予了表彰,命名了15支高山锣鼓表演队和26户文化中心户、262户十星级文明农户示范户,形成了强有力的抓手。

坚持有场地开展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加强。没有了文化站,并不能说没地方可开展文化工作。乡党委的理念是,乡村处处都有“文化站”,只要我们愿意去搭建舞台。去年,为提升堵河知名度,配合堵河源自然保护区的提格升级,该乡积极主动争取省、市、县宣传文化部门的支持,创建成立了堵河源文化生态保护区,并把每年的文化遗产日作为庆典日,以此为舞台,开展全民文体活动。对人口相对密集的洪坪、道士坪集镇,创建了2个社区文化中心;对条件较好的屏峰、公祖、白河村,结合学校建设,开辟了3个农民运动场和文化活动室,并以村为单位,多次开展了农民运动会;此外,充分发挥15支高山锣鼓表演队、26户文化中心户、262户十星级文明农户示范户的作用,以田间地头、屋场院坝为临时舞台开展活动。

坚持有钱办文化,文化投入渠道不断拓宽。该乡坚持把文化建设作为一个地方的软环境来打造,政府自觉承担起建设的投入主体作用。但也反对政府大包大揽,提倡并坚持地方政府主体、上级部门支持、村级组织补贴、群众文化个体创业的四级投入模式,尽可能地把费用从单方投入转换成多方共担,从而减轻政府压力。去年,仅筹建堵河源文化生态保护区就投入了6万多元,组建15支高山锣鼓表演队投入了2万元,开辟3个村级农民运动场和文化活动室投入了近10万元,年度总支出20万元。在资金渠道上,除了政府每年安排财政收入的1%作为文化发展专用经费外,更多地是巧借外力,向内挖潜,多元整合,共同发展。在开辟3个村级农民运动场和文化活动室上,结合学校资源配置和建设,合理利用闲置教育资产,积极争取相关部门支持了大量图书和体育设施,场地建设切入了新农村建设政策,10万元的投入政府只支出了3万元;在15支高山锣鼓表演队的建设和发展上,政府只承担了1万多元的服装费用,较好地解决了资金不足问题。

《对农村文化市场的调查思考》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对农村文化市场的调查思考。

第二篇:对农村文化市场监管的几点思考

对农村文化市场监管的几点思考

——以玉溪市农村文化市场为例

玉溪市文化局副局长 鲁春红

内容摘要:长期以来,农村文化市场监管工作一直处于一种缺位状态,由此带来诸多问题。农村文化市场的主要特点是分散性、季节性、复杂性;文化市场发展不够均衡、经营条件参差等现状及问题给农村文化市场的监管带来诸多不便,怎样依照法律法规,建立农村文化市场监管长效机制,加强对各种经营活动的检查、监督和管理,建设和谐社会,是一个值得探讨解决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农村文化市场 现状问题 监管对策

文化市场是指按照价值规律进行文化艺术产品交换、提供有偿文化服务活动的场所,文化市场是文化与经济一体化的产物,是市场经济下文化成为生产力的体现,文化建设及文化市场复杂多变,农村文化市场因组织分散,管理人员不足,更需要加强监管。随着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合理规范农村文化市场,科学配置农村文化资源,更好地满足农村文化需求,更好地满足富裕起来的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日益突出,因此,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的监管就显得特别重要。

长期以来,农村文化市场监管工作一直处于一种缺位状态,由此带来诸多问题。如何适应新形势下农村文化市场发展繁荣的需要,改进和加强监管工作,已是摆在有关部门特别是基层文化行政执法部门面前的一道亟需破解的难题。如何依照法律的规定,建立农村文化市场监管长效机制,加强对各种经营活动的检查、监督和管理,逐步消除对农村文化市场监管的盲区,既是一项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值得探讨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农村文化市场的基本特点

农村文化市场,是指县(区)以下从事文化娱乐有偿服务的场所。它必须体现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的政治性、社会性、娱乐性、知识性、服务性和经营性等特征,又具有不同于城市文化市场的鲜明个性,农村文化市场的基本特征可以从几方面来考察:

(一)分散性:农村文化市场的分散性是指文化消费随乡镇自然村分布,点多面广,经营场所呈网状分布,具有不规整性。体现在乡镇一级的文化经营项目虽然规模小、档次低、设施因陋就简,但总体上便于管理,容易监控,不易违背文化政策操作;乡镇一级之下的自然村落经营文化,就不易管理,但它们又是农村文化市场的经营演出场地,电影放映基础村落,如果有违反政策的活动,或者宣传邪教等文化垃圾,就难于监管。

(二)季节性:乡镇文化市场的供求状况受农事活动影响很大,时兴时落。农闲时,农民闲暇时间多,文化消费需求随之增加,临时性娱乐经营点亦相应增加,特别是逢年过节(如玉溪米线节),外出人员回家过节,走亲访友频繁,整个市场呈现出喜气洋洋的闹腾景象。农忙时,乡村农活多,劳动时间长,劳动者均集中在田间地头,农民无暇顾及文化消费,整个市场处于疲软的状态。

(三)复杂性:农村文化市场是个复杂的巨大市场。一是从业人员身份复杂,工人、农民、退休干部职工、社会闲散人员、专职人员、兼职人员,五花八门,凡有一技之长者或想借文化谋生者,都可参与农村文化市场经营,尤其是那些半农半艺的民间艺人,在当地可以形成一定气候,其思想文化和业务素质较差,所经营文化就可能泥沙俱存;二是外来演出团体的演出节目内容复杂,路头戏,无文本,格调不高,给审查节目带来难度;三是大量非法出版物充斥农村文化市场,由于出版物来路渠道不明,内容复杂多变,鉴定审查容易疏漏。

农村文化市场作为整个文化市场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的兴起和发展,对于传播科技文化知识,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优化农村社会环境,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与城市文化市场相比,农村文化市场的发展管理现状仍存在诸多问题,如何切实加强新形势下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创新监管模式,已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玉溪农村文化市场的现状与问题

玉溪市地处滇中腹地,距昆明88公里,辖一区八县,共74个乡镇,有“三乡”美称,即聂耳故乡、花灯之乡、云烟之乡。江川李家山的青铜文化、澄江帽天山的古生物化石、新石器时代的贝丘遗址文化、高原淡水三湖水文化等,标志着玉溪既有悠久绚丽的历史文化,也有丰实多彩的自然文化。

玉溪市共有各类文化经营单位2970家,其中农村文化市场经营单位有864家,占全市文化市场总数的29%,成为整个文化市场的重要支撑,也为丰富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活 2

跃农村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从具体文化市场分类来看,全市农村共有网吧53家,主要分布在新平、易门、华宁、澄江、江川、红塔区等县区的乡镇一级行政机构所在地,娱乐场所297家,音像156家,电子游戏38家,印刷复制企业125家,书刊65家。文化市场门类比较齐全,凡是城市有的,农村基本上都跟进。

近年来,通过合理规划和积极培育,农村文化市场的规模不断发展壮大,有些文化市场经营项目在农村已经超过城市,成为农村文化的重要产业支柱,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文化市场体系。但是,文化市场尚处于发育成长过程中,规模小,档次低,经营项目少,管理力度亟待加强,具体表现在:

(一)文化市场发展不够均衡

交通方便,历史悠久,经济相对发达的华宁盘溪镇、新平嘎洒镇等乡镇,文化景象繁荣多彩,文化经营门类齐全活跃,这是好的典型。元江县的咪哩乡、易门县铜厂乡等乡镇,交通不畅,经济欠发达,尽管人口不少,但文化市场发展迟缓,有的至今没有一家经批准而设立的文化经营场所,文化市场处于空白状态,难以满足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

(二)文化市场经营条件参差

农村文化经营单位普遍存在着规模小、分布散的问题,以个体和个人独资经营为主,盘溪镇的九家网吧每家均只有电脑20台左右,且电脑配置低,经营环境差,经营者素质参差不齐等特点。一些经营者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有的甚至置法律、法规于不顾,从事违法违规经营活动。

(三)文化市场经营证照不全

在县(区)中心城区,文化市场执法力度强,被取缔的证照不全的文化经营场所悄悄向农村和城乡结合部转移,以逃避监管,继续从事非法文化经营活动。部分集镇黑网吧、地下赌博游戏室和台球赌博禁之不绝;非法音像制品、书报刊在农村集贸市场随意摆摊设点,马路夜市娱乐时有发现;经营非法音像制品的游商小贩穿街走巷肆意兜售;出现了音像制品放映的所谓“影吧”等违法经营活动。无证照非法文化经营活动的存在,严重地扰乱了农村文化市场健康发展,影响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甚至引发治安问题,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不利于农村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

(四)文化市场监管力量薄弱

各县(区)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伍机构不全,人员编制少,只能充当“救火兵”,不可避免地出现监管不到位的情况。农村乡镇文化站又处于管理有责,执法无权的境地,3

管理较为苍白无力。

(五)文化执法环境有待改善

当前从事农村文化市场经营者中,部分是下岗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劳改释放人员,残疾人员,外地流动人口,他们不少经营者法制意识薄弱,个别人仇视社会,有反社会倾向。文化执法过程中,个别人对抗执法,甚至暴力抗法,个别对执法人员威胁恐吓。市、区文化市场执法人员曾在执法过程中遭到阻挠;第一线的执法人员,曾多次接到威胁恐吓电话。

三、农村文化市场的监管措施与对策

(一)加强领导,强化均衡

农村文化市场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文化市场的发展复杂多变性也越来越突出。因此,为切实加强领导,玉溪市文化局自去年以来,一方面把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作为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紧密结合玉溪实际,在制定“十二·五”规划中确立了《农村文化市场发展规划》,提出了加强全市农村文化市场管理的实施意见:建立乡镇管理网络,伸长执法“手臂”,落实文化文化市场监管责任。另一方面积极争取县、镇党委政府对农村文化市场工作的重视和关心,努力把农村文化市场监管作为当前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不断把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以及扫黄打非工作重心下移至农村,创建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农村文化市场监管和扫黄打非工作的新机制,结合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实际,统筹文化市场执法监管资源,推行了“六个一”工程,即县、乡、镇、街道签订一份平安文化市场创建的《文化市场平安建设与扫黄打非还在目标管理责任书》;建立一块文化市场法律法规、扫黄打非宣传栏;明确一名乡镇街道党委政府分管领导;建立一套农村文化市场监管培育考核制度;建立一个青少年优秀读物专柜;建立一条有农村文化市场监管与扫黄打非内容的村规民约。这些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及构建覆盖全市、责任到人、监管到位的执法监管网络,形成协调配合、相互联动、综合监管、快捷高效的工作机制,为全市农村文化市场均衡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更新观念,依法办事

1、强化培训,组建执法队伍

为进一步规范执法,延伸管理,强化职责,发挥乡镇作用,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加强和充实县级文化市场行政执 4

法队伍,委托乡镇文化站进行执法,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监管作用,健全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体系。玉溪市文化局积极争取市政府法制办的支持,于2010年9月7日至9月10日,在市委党校举办了玉溪市乡、镇、街道文化(新闻出版、版权、文物)市场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培训班,来自乡镇政府及文化站的200余人参加了培训,农村文化市场执法人员均取得执法资格培训证,开创了云南省创新农村文化市场监管工作的先河,为加强依法行政工作、强化文化市场行政执法与监管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建立了市、县、乡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伍。

在县,镇(街),村(社),村民小组分别建立文化市场监管队伍,建立层层相互衔接,齐抓共管的监管体系。

2、引导市场,以评促管

为增强经营者的法制意识,倡导诚信经营,帮助经营者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管理技能,增强其自我管理能力,建立和完善规范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真正达到管住、管好、管活农村文化市场,政策法规是保障。全市各县区每年都组织2到3期文化经营单位相关人员的培训,认真系统地学习有关的政策法律法规,强化经营者的法律意识。通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广大经营业主和从业人员都知晓他所从事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在经营过程中大都能守法经营,偶有的违法经营行为也会一点就通,抵触情绪很少。

3、持之以恒,激励监管

在农村文化市场形成一定的检查评奖体系,每年或隔年组织一次监管工作评奖,对做得好的乡镇表彰奖励,对有违法乱纪经营的给予批评指正。

(三)市场监管,行动为先

今年以来,以推进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保护知识产权,保障国家文化安全,推进玉溪市农村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为重点,不断加强市场监管,规范经营秩序为抓手,以抓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为主线,充分利用社会监督机制,切实加强文化及新闻出版等文化市场监管,通过开展网吧市场专项治理,深化学校周边文化环境整治,开展暑期文化市场专项治理,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打击侵权盗版,保护知识产权和印刷复印业的专项整治等工作。据统计,2011年1至8月玉溪文化市场的检查人数达11893人次,检查的各类文化市场经营单位有28721户次,责令整改160家次、受理举报38次、立案调查30件、移交案件20件、办结案件46件、警告284家次、罚款34857元、责令停业 5

整顿24家次、没收违法所得39551元,没收非法音像(电子)制品21919张、非法书刊767册,证据登记保存物品2440册.(四)繁荣为主,管建并举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在农村文化市场监管中,始终要突出繁荣主题,针对农村群众比较容易接受直观形象、喜闻乐见的通俗文化,农村文化市场的发展就要更加重视引导,增强创新意识。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活动日益活跃,农民群众自发创造出了很多文化活动形式。

1、引导自发创造,促进健康发展:广大农民对当地的一些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形式进行了改革创新,因其通俗易学,形式新颖,内容符合农民口味而大受欢迎,逐渐成为一种地方农村文化,对这种自发创造,应该积极引导。新平民族文化广场的跳彝乐活动、通海花街高台等自发民间文化活动经过引导培育,现已成为全市群众文化民间自发创新的代表,这两项活动形式喜闻乐见,表演性,观赏性极强,深受老百姓喜欢,也是玉溪市文化市场管理环境最好的地方,是我市文化的一大亮点。现玉溪市境内活跃着农村文艺队1500多支,怎样把其中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队伍引导培育成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节目,是我们下一步调研创新的重点。近年来,玉溪市各级文化部门注意把发现亮点、放大亮点作为规范和繁荣农村文化市场的有效途径,对正在或已经显现的亮点,积极支持,大力扶植,充分发挥其示范引导作用。

2、监管推进优秀文化,疏通传播渠道:文化市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玉溪市把文化市场监管工作的重心由城市向农村下移,从加强领导、建构队伍入手,健全市县、区、乡镇三级农村文化市场监管体系,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五老义务监督员、文化经营行业协会的作用,健全行业自律机制,实现对文化市场的多层次管理,保证农村文化市场与当地的经济、政治、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逐渐形成市里督导,县级主管,乡镇协管,文化、公安、工商等部门联合整治,市场义务监督员密切配合,群众积极参与,上下联动的有效管理机制,实现主管部门对农村文化市场的有效监管,确保全市文化及新闻出版市场不出现社会偏激问题,确保文化市场平安稳定,规范有序,实现了2010年在全市文化产业总值占全市GDP总值的6%。

3、加强文化监管执法,监管不留死角

(1)、与公安等部门联合,建立执法大队,依法监管。执法大队建在县级,乡镇级 6

设立文化联络人,联络人报告并参与执法队执法的机制。文化生产和经营是一种精神活动,需要宽松的经营环境,联络员报告制既监管了文化市场,又杜绝了恶意谎报,不增加乡镇一级的人力财力负担,控制执法成本,方便执法,确保执法安全。

(2)、发扬统一执法的优点:执法标准一致,管理标准一致,执法人员能够准确把握法律法规条文,从立案、调查、处理、结案等环节均有法可依,文明执法。

(3)、加强聘请文化市场义务监督员,充分发挥义务监督员的作用,重点从大学生村官里选拔文化专干,形成主管部门与社会各界共同参与,齐抓共管,引领文化娱乐和消费健康导向,清除文化垃圾。

4、发挥地域优势,建立保障机制,建设农村和谐文化。利用文化部门优势,为农民举办各种文化下乡活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让先富裕起来的农村富人为农村文化建设一批定点文化项目,自发进行文化宣传。

5、加大执法宣传,充分发挥农村优势,深化舆论监管,杜绝黑网吧存在,推进农家书屋向农家网络书屋迈进。电脑是现代武器和便捷工具,农村使用电脑的往往是辍学回家或不去深造的年轻人,网吧的作用往往是游戏赌博的摊点,如果利用网络积极为农民服务,推销农产品,网售自家农产品,发布货源信息等,扶持农民在网络文化市场中积极作为,把不利因素转变为有利因素。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5〕27号

2、《关于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云办发[2009]6号

3、《关于开展玉溪市农村文化市场调研的通知》 2010年3月31日

4、《玉溪市农村文化市场监督管理工作情况调查报告》

5、《关于举办玉溪市乡、镇、街道文化(新闻出版、版权、文物)市场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培训暨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工作会议的通知》 2010年8月17日

6、《玉溪市平安文化市场建设暨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目标管理责任书》

7、《全国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会交流材料》2011年5月

第三篇:经济欠发达农村文化思考

文章来 源

w w

w.5 Y K J.Com 1

论文提要 中办、国办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文件将使农村文化建设进入繁荣发展的新时期。必须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当前,虽然农村文化建设有所改善,但远远落后于城市,落后于经济发展,还没有纳入科学管理的轨道。要改变农村文化建设落后的现状,必须坚持两办文件,把农村文化切实纳入政府发展规划,建立经费投入和效益的科学机制,建设一支稳定的农村文化队伍。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工作。去年十月,胡锦涛同志在北京视察工作时强调,广大基层干部要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同时,大力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文件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极大地振奋了基层农民群众和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精神,将使农村文化建设进入繁荣发展的新时期。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中国经济在向城市经济侧重近20年之后,正进入向县域经济侧重的阶段转换,中央重新审视“重城轻乡”的非均衡经济发展态势,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两个趋向”重要论断,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这意味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将成为新时期中国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单单是经济发展的问题,从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看,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村走上健康文明的发展道路,必须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包括文化在内的各项社会事业,无论是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还是农民的致富,都离不开文化的哺育和支撑。这些年来,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趋丰富,基层文化设施状况有所改善,但从总体上看,农村文化建设远远落后于城市,落后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村文化工作还远远没有纳入科学管理的轨道。当下,阻碍和制约农村文化发展的现象有三:

1、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物质文明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而精神文明建设又是物质文明建设的支柱,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中央早就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英明决策,然而,在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中,许多负责农村工作的领导干部都急于想把经济搞上去,只抓看得见、摸得着,能创造经济效益的项目,对能创造社会效益的文化工作缺少认识,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在这种背景和心理环境中,很容易产生追求短期目标效益的倾向,致使有些农村经济上富裕了,却出现了精神上的贫困,赌博、酗酒、打架斗殴,搞封建迷信的不良现象时有发生,一些沿海地区富起来的农村甚至出现嫖娼、吸毒等丑恶行为,刺激犯罪率上升,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严重阻碍和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民素质的提高。

2、农村文化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滞后,制约着文化活动开展。近几年,国家在许多文件上一再强调,文化事业经费要随国民经济的增长而有所提高,但地方财政对基层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一直过低,文化事业经费恰恰是农村文化建设和开展各项文化活动的关键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一切都化为空谈,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基层文化工作者就是有天大的本领,也无法开展正常工作。目前,大多数基层文化站都程度不同地面临着经费困难问题,设备陈旧、站舍简陋,文化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致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文化站显得格外萧条和冷落。长此以往,政府作为主导的地位体现不出,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和社会教育功能缺失,广大农民群众对先进的思想、先进的观念、先进的科技、先进的文化就犹如隔山望海。随着农村社会的急剧变革,种种社会文化思潮包括各种外来文化形态接踵而来,文化冲突此起彼伏,民族传统文化不断受到消解,致使农村文化生态严重失衡和倾斜。

3、文化人才队伍青黄不接,部分人员思想不稳,素质较差,影响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专业人才队伍问题是困扰农村文化建设长期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专业人才问题面临着比文化设施滞后还更为严重的现实。随着县、乡机构的改革,文化站队伍受到极大冲击,一部分老人员相继离开,专业人员青黄不接。几十年来,一批热爱农村文化的基层工作者投身于农村文化事业,在艰苦条件下辛勤工作,对传播先进文化、培养农村文化骨干、辅导、组织文化活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做出了较大贡献,但这部分人员数量毕竟较少,相当一部分文化站缺编少人,人员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大多得不到根本改善,甚至有的文化站工作人员几年拿不到工资,人员思想不稳。由于这些同志长期在基层奔波,忙于具体事务,很少有学习、深造机会,影响了素质的提高,有的已难以适应当前农村文化发展的需要,这种状况使人力本来就不足的这支队伍的工作能量不能充分释放出来,导致一些地区的农村文化工作水平低下效率不高。

由于长期以来农村文化建设的欠账太多,相对城市来说,农村的文化建设任务更重,意义也更为深远。为了贯彻落实科学 观,按照党的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下大气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文化支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了今后农村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始终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政府投入,调整资源配置,深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经过5年的努力,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在对《意见》的深入学习中,笔者有如下几点思考。

1、把农村文化建设切实纳入政府发展规划。中办、国办《意见》的出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它的出台,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是关注民生的英明决策。当前,我国在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何进一步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是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课题。《意见》的出台非常及时,他将便于各级党委、政府在作“十一五”规划时,将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的内容纳入规划。过去在工作中常常遇到虽然制定了种种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举措,落实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原因就在于这些举措都是文化部门自己在实施,是没有被纳入各级党委、政府议事日程的部门行为。《意见》明确指出,“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这样具有长远性、战略性、权威性的文件下发以后,肯定能充分调动各级党委、政府的积极性,使农村文化建设真正上升为政府行为,制定有利于促进农村文化发展的相关规划和政策法规,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真正做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硬,推进农村文化工作和经济工作协调发展。

2、深入探索农村文化经费投入和效益的科学机制。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明确政府是农村文化工作的责任主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不断加强对农村文化的投入。《意见》指出“切实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各级财政要统筹规划,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不断提高用于乡镇和村的比例。”,“中央和省、市三级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确保农村重点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意见》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切实加大投入,大力发展农村公益文化事业,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根据意见精神,探索农村文化投入的科学机制,建立起国家与集体、社会、农民个体相结合的投资体系。改进政府投入方式,对农村文化设施的运行管理,可通过“目标管理责任制”、“股份合作制”、“公有民营制”三种模式,搞活机制,按照确保文化站公益性的基本属性,引入竞争和进行市场化运作,切实提高投入效率和效益,从而有利于发挥政府和公共财政在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中的主导和主体作用。

3、努力建设一支稳定的农村文化队伍。《意见》要求“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农村文化事业单位的人员实行从业资格制度,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文化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发挥专业艺术人员的积极性,加强农村文化队伍的教育培训。”文化队伍是组织开展农村文化活动,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整体功能的保证,这支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如何,决定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水平。因此,不但要强调增加国家对农村文化财力、物力的投入和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更要强调建立高素质的农村文化队伍,否则,财力再强、设施再好,也难使农村文化有更大的发展。现在大部分农村文化事业单位还没有规范的实行从业资格制度,本世纪初两次县乡机构改革中,将原由县级文化主管部门管理的农村文化站,普遍改由乡镇政府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管理体制不顺、效率低下的弊端,因此,建议恢复或建立以县为主的乡镇文化站管理体制,并实行问责机制,让其公共服务功能充分发挥。把人才培养作为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战略任务来抓,在提高从业人员政治素质的同时,采取专业与业余并重方针,通过自学、培训、进修等多种渠道积极培养各种人才,特别需要培养一批既有文化专业知识,又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文化管理人才。尊重人才,爱护人才,逐步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以基层文化自身的优势和创造的优惠条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注意发展和培养农民文化骨干,把农民中热爱文化、具有一定艺术专长的民间艺人、文化能人、文化经纪人组织起来,充分发挥他们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积极作用,团结带动更多的农民参与农村文化的建设,建立一支不走的乡村文化队伍。

4、为建设新农村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培育新农民,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随着广大农村群众物质生活不断提高,农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也更加迫切,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活跃农民文化生活,占领农村文化阵地,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意见》要求“坚持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服务,要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强化为广大农民群众服务意识,在考虑基础设施建设和活动内容上应注意三个方面。其一,对文化活动设施建设要合理布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走出“重城镇、轻乡村”的非均衡状态,从总体来看,城乡文化设施建设布局合理,才能体现出社会事业的和谐。有资料表明,有些发达的沿海地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城市文化设施的建设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和支持,但多年来对农村文化建设缺少起码的关注和认识,农村公共文化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在加强县、乡、村三级文化服务网络建设中,应该改变这种状态,协调发展,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其二,开展活动要讲究成本合算。在开展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如何运用市场经济的理念,讲究成本合算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文化设施的软硬件投入不足,一方面在组织文化活动中不因地制宜,好大喜功,动辄大把大把地花钱,组织一些看似规模宏大的活动,结局是既消耗了财力,又花费了气力组织观众,但农民群众究竟得到多少实际受益却不得而知。因此,贯彻两办《意见》,要坚持贴近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讲究成本合算,根据群众业余自愿、形式多样、便捷长效的需求,大力发展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农村特色文化。其三,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意识。在农村文化建设中,作为公益性的主导行业,只有通过市场的竞争才能有效地为群众提供服务。当前,我们基层文化在市场竞争中明显处于弱势状态,文化服务的理念、服务范围、服务手段和服务机制都还没有多大改变,游离于市场经济之外。一个事物的发展存在和前景要看其反作用于人们的力量,看人们依赖它的力量有多大。基层文化站要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权利,就要树立竞争意识和发挥自身优势,要在第一时间捕捉到政府和社会关注的东西,才会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才能真正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新农民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持。

文章来 源

w w

w.5 Y K J.Com 1

第四篇:农村人身保险市场调查

怀化学院2010年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农村人身保险市场调查

余丽0814404012经济学系08级国贸四班

摘要: 农村人身保险是以农民的死亡、养老、医疗、生育、意外事故等保障需求为对象的商业保险。发展农村人身保险的根本目的是满足农民的保险需求,也是拉动农村消费的一个重要环节。不同地域、不同群体的保险意识千差万别。调查显示,农民保险意识在地域间差别较大。

在经济发达地区,农民对保险有一般性了解。在北京、山东、湖南三省市,70%的被调查农民对保险的作用有所了解。专家分析,虽然从表面现象上看,县域居民对保险公司、保险产品的一般性了解程度较高,可对保险的实质性了解程度不容乐观。„„ 此次我们对湖南省的农村保险市场做了一下调查。

关键词:农村 人身保险 国民经济 保险意识

一、湖南农村人身保险市场发展的环境。

1、良好的外部环境

(1)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为保险业进一步发挥经济补偿功能创造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据我们调查,盐城全市经济近几年持续快速增长,200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74.2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增幅创“九五”以来的新高。无锡市2007年经济延续了新一轮增长周期上升的发展态势,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呈现出“生产较快、需求旺盛、结构趋优、质量提升”的特点。2007年无锡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58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增速连续五年保持在15%以上。由于近几年湖南经济实现了持续的增长,这为保险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2)市场经济体制的相对完善为农村商业保险提供市场化的风险管理服务创造了空间。湖南省的国有企业改革、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再加上农村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兴起,许多原由政府承担的风险改由农民自己承担,这就为商业保险的风险管理提供了市场基础。湖南省配套的多种要素市场也相对发达,湖南省的银行业市场、证券市场和产权市场等相关金融要素市场发展水平较高,金融资产的质量一直位于全国前列,货币传导机制和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都比较完善。

(3)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的灵活性为保险业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保证。湖南省政府一直致力于从“管理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的转型,制定和执行政策具有灵活性,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这为区域内保险公司创造了宽松自由的生长空间。一是通过提供高效的行政服务,努力降低保险公司的运营成本;二是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防止权力寻租行为的发生;三是坚持以保险与地方经济良性互补为目标的发展战略。通过利用政策和经济的杠杆,引导保险业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建设小康社会服务大局的同时,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湖南保监局也始终坚持寓监管于服务的原则,为保险业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

2、湖南农村保险市场的发展具有强大的内在动力

(1)农村人口的收入持续增加为保险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经济基础。我们在这次调研中了解到,按常住人口计算,2007年盐城市全市人口中农民人均纯收入5368元,比上年增长

9.7%。人均GDP达1.52万元,人均储蓄额8015元,消费额3260元。而无锡市随着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逐步落实,农村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07年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0026元,比上年增长12.9%,增幅同比提高2.0个百分点。随着收入增长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湖南的农民在追求经济高效益和生活高质量的同时,也产生了全方位、多层次的风险保障内在需要。

(2)农民保险意识的提高。因为政府和保险公司的大力宣传,农民对保险的认知度不断提高。农民不再认为保险是个骗人的东西,而将其看成是规避风险和投资的工具。我们在盐城郭猛镇作实地调查时听到农民关于保险的声音,多数是肯定的。这要归功于中国人寿在该镇设点经营,经常派人下去进行保险知识宣传。他们以良好的服务和口碑赢得了农民的信任,打开了这一地区的市场。农村市场具有其特殊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多数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因此,提高保险在农民间的口碑和信誉尤为重要。只要农民有了保险意识,他们就会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对自己以及家人进行保险,这是农村保险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在因素。而与此同时,因为社保方面宣传力度不大,且存在不实的宣传,加之行政性强,保障度低,这样农民更愿意买一份社保,再买一份商业保险来提高保障程度。

二、湖南省农村人身保险市场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保险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在湖南省经济中的地位日渐重要,已成为湖南省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1、保费收入持续增长。2007年数据显示,湖南省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5770.85亿元,其中,财产险为1571.04亿元,人身险4199.81亿元。盐城市全年实现保费收入26.83亿元,环比增长13%,其中财产保险4.81亿,寿险22亿,环比增长10%,占储蓄余额的3.4%。我们所调查的郭猛镇,保费以20%的环比速度稳定增长。无锡的江阴市07年实现保费10亿元,其数额已经超过了许多地级市。

2、农村人身保险的险种结构发生了变化。为了适应农村市场的特殊需要,各家保险公司纷纷推出各具特色的人保产品,其中以中国人寿的康宁终身险和全家福最受农民欢迎。这两个险种都是期交保险,具有低消费、高保障的特点。在盐城农村康宁险获得了66%的认知度,全家福覆盖面达到20%。在无锡,新农合参保率达到96%,共有55万人参加。根据我们的调查,农民对医疗、意外险相较于养老险更感兴趣。这因为医疗和意外险关系到眼前的利益问题,但我们保险公司和政府不能就忽略养老险,要大力宣传养老险,让农民能老有所养,这样既可以减少国家的财政压力,对农村的计划生育工作更是具有相当的意义。

3、销售队伍的发展壮大和营销体制的不断完善。从调查中得知,盐城市中国人寿分公司从98年开始建立营销机制,从业人员达到7000人(农村从业人员3800人 占从业人员的53%),业务份额2.77亿(农村1.39亿,占总业务份额的22%)。国寿在农村设立了14个中心服务网点,既方便了群众也提高了公司的经营业绩。因为辐射面广了,保险成本也得以降低。在个险上,为提高管理效率,实行专业营销团队制。在广大农村普遍实行了村干部兼职的方式,利用其良好的人脉优势和口碑,拓展业务。在苏南,我们看到,保险公司在每个村选取驻村代表,依靠其良好的人脉关系发展业务。由于这种独特的营销模式具有排他性,农民对本公司认知后,很难再接受其他公司的产品,因此可以对该市场形成有效的保护。

4、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不断提高。

5、区域发展不平衡。因为保费收入与经济发展有着

2密切的联系,苏南苏北经济发展程度差距比较大,是保险发展上不平衡的重要因素,苏南地区的保险份额远远大于苏北地区,而苏州、无锡又占了苏南的很大空间.6、市场集中度高,中国人寿占据农村人身市场的大块份额,垄断性强。例如我们在盐城郭猛镇了解到,中国人寿在该镇的市场份额达到70%,基本处于垄断。30%-35%的农民在选择保险时,首选国寿。这主要因为国寿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可以在苏北农村设立网点,每个村都有业务员,并朝区域化管理的方向发展,因此在农民的心中有很高的认知度。

三、湖南省人身保险市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市场策略有待完善

从市场方面分析,近年来湖南省农村人身保险市场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与北京、上海等地区相比仍有差距,市场可供开发的潜力很大。目前的状况是市场的潜力与现实间缺乏有效的桥梁,从而制约了潜力的充分发挥。主要原因:一是民众的保险意识与投资行为相对滞后,据调查,储蓄往往成为许多居民唯一和首选的投资手段,即使购买保险产品也是抱着储蓄的心态,结果制约了保险业的发展。二是存在险种单

一、产品同构以及险业经营者理念欠缺与行为欠妥的现象,不能很好地满足农民多方面的需求。因此,各保险公司应集中力量,研究市场发展战略。湖南保险业应朝两个方向发展:一是较同业公司相比,在市场份额上占优势的地区,应加大力度巩固、扩大这种优势;二是保险深度、保险密度相对较低的地区,应加大力度挖掘市场潜力。公司在制定业务发展策略时,可优先考虑这些地区。另外,应加大对市场信息的搜集和调查力度,适时制定市场策略,积极抢占市场制高点。

(二)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经营理念上,发展和管理、速度和效益的矛盾突出。经营过程中,保险公司把主要精力放在完成保费计划上,理赔管理、服务举措、内部建设等工作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内部管理屈服于业务发展的问题比较突出。面对竞争日益激烈而尚欠规范的市场环境,保险公司在处理速度和效益的关系上存在观念上的偏差,重速度、轻效益。风险管理意识和风险控制水平不高,部分业务质量较差,为完成保费任务不计成本地承保一些赔付率高、连年亏损的业务,经营效益水平低,因而制约了保险公司的健康发展和壮大。

(三)保险代理从业人员的素质亟待提高,队伍管理亟需加强保险代理从业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保险公司的信誉和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保险业长期经营的特点以及人身保险产品的技术含量比较高,要求代理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知识。同时在农村这一特殊的市场,更要从业人员树立良好口碑。目前,我国农村人身保险代理从业人员来源于社会各个阶层,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流动频繁,在销售产品中误导客户现象时有发生,投诉案件增多。而许多公司在大量增员的同时,对在职代理从业人员的后续教育没有及时跟上,影响了代理从业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而一些素质较高、业绩较好的保险代理从业人员则成为各公司竞相争逐的对象,流动性较高。个别代理人更是通过套取佣金、挪用客户保费等不良行为直接损害公司的利益。另一方面,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一些代理人在销售过程中误导消费者,直接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如何规范代理人的行为,有效管控“误导”行为,是各保险公司也是整个保险行业亟需解决的问题。(四)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有待加强

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的保险公司,基本上能根据投保人的需求,来开发保险产品。而我国保险业在产品创新方面明显滞后,产品单一且险种同构现象还很普遍。保险公司常常存在着展业理赔“两张脸”现象,即拓展业务时笑脸相迎,一旦客户索赔时却判若两人,造成了相当不好的影响,长此以往,势必会扼杀保险业的正常发展。更有甚者,有的业务员为了追求个人业绩,夸大产品功能,误导消费者,造成相当的负面影响。

(五)业务质量值得关注

当前的人身险业务质量,无论是传统产品还是新型产品均值得关注。在传统产品方面,固定预定利率的寿险业务销售难度较大,且存在利率升高后的退保风险;意外险业务的费率逐年下降,经营利润逐步下滑;由于外部环境和专业化程度较低的制约,健康险业务的经营风险一直较高;养老金业务的税收优惠政策尚未取得明显突破,业务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

四、湖南省农村人身保险市场的发展对策研究

1、保险公司加大宣传,提高农民对保险的认知度。保险公司往往只注重打广告进行宣传,但农民因为知识的局限性,很难从广告中接受保险,这就需要我们保险人员能积极下乡,上门进行宣传和教育。不仅仅从赢利的目的出发,还要从提高农民的风险意识和规避风险的意识出发。宣传语言要通俗易懂,让民众容易接受。

2、着力打造保险信用环境,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完善业务员的管理体制和奖罚方式,提高业务员素质。针对农村地域广,不如城市集中,交通不太方便的特点,更要加强业务员的职业道德教育,进而保障农民的利益不受到侵害。树立保险公司在农村市场的良好形象,为以后展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具体方式有一是培育保险业的诚信文化。大力宣传、倡导诚信观念,加强诚信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诚信道德水平,使诚实守信成为保险从业人员的一种自觉行为。二是逐步建立保险信用评价体系。加强保险业的信用信息网络建设,建立从业人员和被保险人的信用档案,实现保险机构、监管机构和社会间信息资源的共享平台。三是积极培育信用中介市场,按照市场化的原则,发挥信用中介机构在保险诚信建设中的作用。四是强化失信惩戒机制。发挥法律和市场对失信行为的双重惩戒机制,依法严肃惩处市场主体的失信行为,维护保险业的整体行为信用。同时强化激励机制,对那些遵守职业道德、业务开展得好的同志要给予奖励。

3、推动产品和服务创新,提高市场有效供给水平。一是鼓励和引导保险公司调整产品结构,挖掘和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结合社会保障体制和医疗体制改革,积极开发养老和医疗保险产品,更好的适合农民的需要,让农民自愿投保。二是引导保险公司不断创新服务方式,丰富保险服务的内涵。不断改进服务方式,加强在农村的网点建设和选举驻村代表,进一步方便农民投保理赔,以真正适应农村保险市场的需要。

4、完善法制建设,提高保险监管的有效性。贯彻实施新的《保险法》,加强保险法制建设,坚持依法监管,尽快制定和完善与《保险法》配套的法规和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监管手段,修订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和监管指标的管理规定,对保险公司实施最低偿付能力监控

5、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电视等媒介,加强舆论宣传,也可以在农村设点4

宣传,或者派村干部上门宣传。要以提高农民的风险意识,保障农民生活和生产为目标,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从这次调研中,我们可以看出,湖南农村人身保险市场发展迅速,但也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政府和保险公司一定要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吸取经验,找到不足,促进保险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第五篇:对文化引领的思考

对文化引领的思考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西铭矿提出了12663工作思路,并确定为管理年和文化年.这年思路不仅是对建设五个西铭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对五个西铭思想的充实和创新,进一步明确了西铭发展建设的方向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的工作重点,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可操作性.在12663思路中,提出将文化引领作为各项工作的重要举措,这在西铭建矿史上乃属第一次,令人注目而又振奋,充分体现了领导班子适应新时代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视,充分体现了领导班子对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也体现了西铭矿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企业的管理已经站到一个新的高点.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同样一个企业的觉醒和进步,首先也是文化上的觉醒和进步.当今的时代,人们对文化的认识看法已不仅仅是文明的载体和历史的承继,而且是国家整体力量的显现.文化的作用也已成为一个企业引领发展的精气神,成为企业在发展竞争中的核心力,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涵养,没有先进文化的引领,犹如失去灵魂,就可能在发展的道路上失去方向,管理上失去凝聚的力量.充分认识当今时代文化在企业发展中重要作用,发挥文化在各项工作中的引领地位作用,统一企业职工的思想行动,朝着共同目标奋斗,体现了领导班子高瞻远瞩的超前思维和转型跨越形势下对企业管理的一种创新理念.各级领导干部和全体职工应认真学习新思路,深刻理解新提法,主动融入企业文化建设,探索文化引领措施,推动企业科学发展.

文化引领举措的提出,给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认识和实现文化引领,是各级领导必须思考探索和实践的重要问题.

首先对文化的认识,不应局限字典的意义,更应从文化的主体定人,文化的本质是人去理解,文化由人而产生,文化也因人而精彩.文化的发展首先是人的发展,人在生活社会实践中创造了文化,反过来人的文化的自觉又使先进的文化发挥了更大的激活作用,又进一步推动了人的更大进步和社会的更大发展,认识文化要从文化本质去理解,就是要认识到文化的轨迹,就是从人开始到人结束,以人为本,以文化人,这才是文化的真正含义.作为企业文化的根本是企业职工,企业文化建设就是要以文化人的目的,就是提高职工素质塑造高尚人格.来自五湖四海,不同家庭的职工汇聚在一个企业组成集体,无疑会产生各种不同道德伦理和价值理念的冲突和交锋,其实质就是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企业作为经济实体,不仅是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而且是培育和塑造人的熔炉,只有塑造好人的品格才能塑造好企业和形象.如何将不同价值理念和职工统一在企业科学发展的旗帜下,形成一个有凝聚力竞争力的集体,这就需要引领,而文化是最有效的引领.用文化引领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必然为企业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追求提供了重要的途径.

如何实现文化引领,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引领者,管理者精心培育,全体职工一致认同,并经长期塑造形成的共同遵循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贯穿到企业全部活动中的人格和精神动力.文化引领的根本任务就是要用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塑造企业的职工,提高企业职工素质,培育企业的共同人格和精神,在建立企业同价值观基础上用文化引领培育新时代的干部,职工队伍提升企业的发展水平.文化引领并不是用文化本身去促进安全生产经营管理,而是要通过文化改造人,培育人,塑造人提升干部职工的思想能力,推动干部职工的思想进步和文化觉醒,从而实现工作质量企业各项工作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在全面发展人的基础,推动安全生产的发展.所以企业文化要以人为本,要立足全体职工,文化引领就是要首先发挥各级领导干部的作用,发挥表率带着作用,把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先进的理念落地根植到全体职工,教育提高职工培育塑造职工,通过文化塑造改变职工形象来塑造提升企业形象.

开创文化提升的新局面,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发展的制高点,就需要对文化的内涵和实质的更深刻的认识,经认真选择确定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各项工作的先进理念,并形成统一的企业意志和行为模式,实现文化与企业的管理深度融合,使价值观成为引领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调动在塑造新型职工,调动职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方面发挥引领作用,从而科学发展和实现企业的特色发展.

西铭矿在55年发展的基础上,已经找准了目标,明确了举措,文化引领的提出使西铭矿在文化自觉中走出了跨越一大步,实现文化引领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各级干部要勇挑重担,挖掘出更多的智慧,更多的创造,更多的自由境界,把西铭矿建设的更加美好,成为太原西部亮点,名声远播的西山铭珠.

下载对农村文化市场的调查思考(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农村文化市场的调查思考(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加强农村市场监管的思考[模版]

    近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农村市场管理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对农村市场管理要予以特别关注和加强”。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农村市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对加快城乡商品流通、......

    对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思考

    对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思考 乡镇党风廉政建设是党风廉政建设的基础部分,也是基层党的建设的重要方面。乡镇是农村实践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组织者、推动者与实践者,乡镇党风......

    对农村水利的思考

    对农村水利工作的一点思考摘要:目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农村水利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今后农村水利工作的重点和方向是:(1)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2)提高农田灌排......

    2010201101文化市场调查[精选5篇]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文化市场调查》期末试卷 仔细阅读以下虚拟项目介绍,并回答问题。 庐山风景区管理局计划于2010年6月委托九江学院文传学院原创广告协会为其开展一......

    农村文化礼堂实践与思考

    摘要: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将建设“农村文化礼堂”作为本省年度十大......

    农村空调市场调查问卷

    农村空调市场调查问卷 为了能够更好的了解农村空调市场,请您务必认真填写以下问题,对于您的配合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姓名:性别:联系电话: 1.您现在的居住房屋: A.平方B.楼房 2.您......

    对高中政治文化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教学的几点思考平潭三中 林锦喜 内容摘要:纵观课改,应该来说,文化生活课是课程改革当中最大的一个亮点,这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如何较上好文化生活课,走出......

    对晋商文化的思考的摘要

    内容摘要: 山西是面食之乡,山西人喜欢吃的面食,据不完全统计有百余种,诸如剔尖、擦面、拨面、猫耳朵、河捞、拉面、刀削面、拨鱼、揪片、浇肉面、打卤面、三和面、鸳鸯面等。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