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学课堂不能局限于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课堂不能局限于解决数学问题,而要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参与解决问题。备课时要考虑到学生熟悉喜爱的情境,给学生创造条件,感受到数学就这自己的身边,从而产生探索问题的愿望,体会数学的价值。
第二篇:“教师流动” 不能局限于形式
“教师流动” 不能局限于形式
文:九州狐
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城乡差距显著,这一差距使得各种资源向城市流动,同样,优质教育资源也向城市集中,造成了农村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这种单向的不合理流动致使过剩与短缺共存,造成人才浪费和教育不公平产生。
为了有效的改变优质教育资源向城市过度集中的局面,几年来全国各地都在纷纷的尝试城区优秀教师向薄弱农村学校流动的做法,并以制度的形式作出了相应的规定,与教师职务晋升、绩效考核紧密的结合起来,有些地区还规定城区学校和乡镇学校校与校之间实行联动机制进行双向流动,试图有效的改善城乡师资不均衡的现状,只是,从执行的情况来看效果并不十分明显。
造成教师流动效果不明显的因素有很多。
第一,城乡师资不均衡不是教育不均衡的全部,农村学校除了师资薄弱以外还有生源薄弱和学校领导层对教师流动目的能否正确的理解两个极其重要的内容。首先,城区学校对农村优质生源的掠夺风头日盛,既有通过正常招生造成的生源流失,也有因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造成的农村优质生源向城区学校的流动。以我们学校为例,今年毕业的六年级学生只有一百人不到,其中就有近十人被区内民办学校、公办学校录取,这些被民办学校录取的学生都是校内的佼佼者,如果正常的升入本校初中部,初中毕业的时候绝大部分会被区高中录取,这部分优质生源的流失对学校最后初中毕业的升学肯定有很大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即便是流失了这么多的优质生源学校仍然能完成区高中的升学指标,如果不流失结果一定会是另外一个天地,而效能评估的时候看的是最后的成绩谁还会管你流失了多少优质生源呢!这显然不公平。
其次,校内领导层对教师流动目的能否正确的理解很重要,城区的优秀教师来到乡镇学校以后,如何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领导层必须有一个很深刻的认识,做出详细的规划。教师流动的初衷是让一些城区优秀教师引领乡镇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从教学思想、理念、方法上起到一个示范作用,从而拉动农村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如果,学校领导层没有这样的意识,只让他们来学校教教书,这样的流动有悖于实现城乡师资均衡的本意。
第二,城乡教师流动并没有解决乡镇薄弱学校教师专职不专业、专业不专职的窘境,城乡学校之间同科教师相互流动,而且几乎是清一色的年轻教师,这一点并没有改变乡镇学校在学科师资配置上不合理的状况,乡镇学校的教师几乎都是“一专多能”,只是,“一专多能”是根本不可能的,用老辈人的话就是“没有牛,只好用黄狗来耕田”,在素质教育的呼声一声高过一声的今天,这种局面肯定要打破,只是,乡镇学校的素质教育仍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
第三,教师流动是实现教育均衡的一个举措,只是,教师流动不单单是把城区学校的教师派到乡镇学校,乡镇学校教师派到城区学校那么的简单,教师流动不能局限于形式。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充分考量每一所乡镇学校的师资现状,有的放矢地选派城区优秀教师到乡镇学校、乡镇学校教师到城区学校,尤其是能够兼顾到乡镇学校的薄弱学科,必须对流动的教师实行长期的跟踪调查研究,进行必要的检查和评比,不断的修正教师流动规划、制度,从而逐步完善教师流动机制,实现教师流动利益最大化。
“教师流动”不仅仅是对薄弱乡镇学校“输血”,更重要的是培养薄弱乡镇学校的“造血功能”,城区优秀教师被选派到乡镇学校除了要求他们对乡镇学校的学科教学起到引领、示范作用,更重的是要求他们把城区学校先进的教育理念,好的做法渗透到乡镇学校,对乡镇学校的两组建设、教学科研、文化打造、校本课程的设置起到一个促进作用,三两年以后
即便是他们走了城区优秀学校的那些好的思想、方法亦以融入乡镇学校的血液。
教师流动的目的是实现城乡师资均衡,而师资均衡并不仅仅是学校有多少个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和市青优,师资均衡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那就是先进的办学理念、适合自己的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良好的教育教学范围。
“教师流动”是个很好的举措,只是,“教师流动”不能局限于形式。
第三篇: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
。、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
低年级学生尽管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有着很强的好奇心。我就紧紧抓住这份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1.借用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学习数学
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在风和日丽的春天,鸟儿在飞来飞去,突然天阴了下来,鸟儿也飞走了,这一变化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时老师立刻抛出问题:“天阴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学生就会很自觉地联系他们已有的经验,回答这个问题。学生说:“可能会下雨”,“可能会打雷、电闪”,“可能会刮风”,“可能会一直阴着天,不再有变化”,“可能一会儿天又晴了”,“还可能会下雪”„„老师接着边说边演示:“同学刚才所说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有些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如下雨,有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会很小如下雪„„”“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事情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呢?”通过这一创设情境的导入,使学生对“可能性”这一含义有了初步的感觉。学习“可能性”,关键是要了解事物发生是不确定性,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让学生联系自然界中的天气变化现象,为“可能性”的概念教学奠定了基础。
2.结合生活经验,在创设活动中学数学
在教“元角分的认识”一课中,我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母亲节快到了,小明想给妈妈买一件礼物,就把自己攒的1角硬币都拿出来,一数有30个,拿着这么多硬币不方便,于是小明就找隔壁的老爷爷来帮忙想办法,老爷爷说这好办,收了小明的30个1角硬币,又给了小明3张1元钱,小明有点不高兴,觉得有点吃亏。你们说小明拿30个1角硬币换3张1元钱的纸币亏不亏?为什么?首先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学生将这30个硬币一角一角地数,每10个1角放在一起,然后再告诉大家这10个1角就是1元,3个10个1角就是3元,所以30个1角和3元是相等的;第二,根据学生的分析,再组织学生观察已分好的硬币,从中找规律:“看看元和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很快得出结论:“1元10角相等”,“10个1角就是1元”,“1元就是10个1角”,“1元=10角”。
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到数学中的知识有的是我们在生活实际中已经会的,但没有找到规律,我们可以运用经验,通过创设活动,把经验提炼为数学,充实和改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3.依托儿童生活事例,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知识
如在教“统计——最喜爱吃的水果”一课时,我在组织学生对生活实际生活情况的调查与统计的过程中,用学生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不同颜色积木代替不同的水果,而一块积木代表一位同学最喜欢的水果。在搭积木的实践活动中渗透统计的思想:积木要放在同一桌面上才能看出谁搭得高,同样在统计中也要用横线表示相同的起点;谁搭的积木最高,表示喜欢那种水果的人数最多。正是在这样的活动中,把统计中深层次的数学思想生活化了。总之,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
第四篇:六年级数学解决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
解决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步骤
教学内容: 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策略与方法
(三)教学目标:
1、经历对知识回顾和整理的过程,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2、通过回顾整理,了解研究数学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3、体会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来选择合适的策略与方法,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来选择合适的策略与方法,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问题来选择合适的解题策略和方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一个不规则的鱼缸。组织学生思考:
你能求出这只鱼缸里大约放了多少升水吗? 学生回答后指出:
同学们想出的很多办法,但无论采用什么方法,我们都要运用一些基本的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方法。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立体图形的体积”。
板书课题:
立体图形的体积(复习)。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回忆体积计算公式
(1)看到课题,你想到了哪些基本的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2)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
你会用字母表示这些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在相应的图形旁边板书体积公式。)
2.回顾整理长方体体积研究的步骤和方法。(1)小组讨论研究长方体体积的步骤和方法。
教师:这些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
在小学阶段,我们首先学习的是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我们先来归纳一下研究长方体体积的步骤和方法。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交流,教师巡视帮助。)(2)全班集体交流。
教师:在研究长方体的体积时,我们是从解决“求饮料箱的体积”这个现实问题入手,(课件出示第一步:饮料箱图片,问题:怎样求饮料箱的体积?)教师:饮料箱是什么形状?
(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用课件演示第二步:把长方体的轮廓从饮料箱中剥离出来。使学生明白求饮料箱的体积也就是求长方体的体积,从而把现实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
教师:接下来怎样研究?在学体积之前我们已经有哪些知识经验?(学生回答出各种体积单位。)
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和体积单位之间有什么联系?
(课件出示第三步:联想已有生活经验,体积的大小也就是含有体积单位的个数。)
教师:用什么方法能够知道长方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示第四步:寻找方法,切一切、摆一摆、数一数、算一算。并用课件演示整个切、摆的过程。)
教师:下一步该做什么了?
(出示第五步:归纳结论,总结体积公式V=abh)
教师:有了体积公式,我们就可以运用它来解决求饮料箱体积的问题。(出示第六步:解决问题、解释应用)
教师:在运用公式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自己解决不了,我们就记下来一块儿解决。
(出示第七步:产生新问题)
小结:我们研究长方体体积公式分哪几步? 能不能自己说说,也可以说给同位听听。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体积公式研究的步骤和方法也与长方体有相信似之处?你能说说吗?
(教师组织学生在小组中每人选1种形体,说一说研究过程。教师巡视帮助。)
全班集体交流。
(学生选择形体口述的时候,教师重点关注学生思路是否清晰,语言是否简练,并让学生重点说说哪些地方运用了转化的方法。)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谈收获,引导学生说出什么是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等所学新知识。(学生汇报时教师板书课题:倒数)
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观察、举例了解了怎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然后你们又通过自己出题,自己探索,总结出了这样有价值的方法(指板书):当这个数是分数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把它的分子分母调换换位置来求它的倒数。当一个数不以分数形式呈现时,你们又运用了“转化”这一重要的思想方法,把它们转化成分数的形式,然后调换分子、分母的位置求出它的倒数。同学们真是太了不起了!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谈话:今天我们一起总结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谁来说说有哪些收获?
(学生谈学习收获)
这个方法也可以适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其他问题,希望你们把今天学习的方法灵活地运用到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
板书设计:
解决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步骤 立体图形的体积(复习)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回顾课堂我觉得亮点之处有: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本课我采用了发现式教学法、小组讨论式教学法。教师只是通过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身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让学生自己组织学习材料,给学生提供放手的思维空间,并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允许学生在探索新知中犯错误,并在修正错误中体会成功,获取数学知识和方法。
(2)注重学法指导。“立体图形的体积”的学习适于学生展开观察、比较、交流、合作、归纳等数学活动。为了更好地指导学法,我采用小组合作形式组织教学。这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尝试发现,体验到创造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借鉴,逐步完成对“立体图形的体积”的认识,并自己探索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有时还能受同学启发,进发出智慧的火花。
(3)练习的设计形式多样。本课的练习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层次性,趣味性。有效地融合了教材和《新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的练习题。如最后“修改数学日记”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紧扣所学内容,并能够培养学生写数学日记的良好习惯,既巩固了新知,又提升了能力。
2.使用建议:
在探究求立体图形的体积的方法时,由于学生对五年级所学的相关知识已经遗忘,所以,课前老师可以有意识地复习一下以前所学的相关知识。这样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效果更好。
3.需要破解的问题:为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加深学生对求立体图形的体积的方法的理解,我引导学生自己说出一些想要研究的数,先自主探究自己提供素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最后全班汇报,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容量和素材的代表性,能否由教师直接提供一组数,让学生去探究寻找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第五篇:巧用变式解决数学问题)
巧用变式解决数学问题
变式训练是我们经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从多个方面锻炼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有些知识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不容易接受,要想帮助学生突破难点,需要因势利导的利用变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利用变式训练,可以把一些看似孤立的问题从不同角度整合起来,并形成一个规律,帮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去寻找解决类似问题的思路、方法,有意识地展现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大胆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从而真正把学生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学生也不需要大量、重复地做同一样类型的题目,为学生节约很多时间,实现真正的减负与增效。
变式训练能通过一个问题解决一类问题,变式训练其实就是适当的改变问题题目或者结论改变学生的思维角度,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通过例题的层层变式,引导学生从不同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多想、多疑、多练等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深刻性。
变式训练是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采用得最多的一种策略,变式训练最常用的类型有:多变条件式,多解结论式。通过改变条件、问题、结论等的变式教学,让学生探索、发现问题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创新意识和应变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设计通过改变条件、改变问题、改变情景,一题多变,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空间,有更多的机会发现应用问题之间的关系,可以更深入的发现应用问题之间的区别、内在联系,解法的共性,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在变式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加以归纳、总结,形成技巧,学会用这些方法解决其它问题,培养学生知识、方法的潜移默化的能力。数学的学习不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变式训练是很有效的手段,也是启迪学生思维、拓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方法,因此加强变式训练对于我们提高课堂实效大有帮助,设置适当的典型例题和习题,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更好地培养和拓展学生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