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潮涌接天来——XX市建设文化强市掠影[5篇范例]

时间:2019-05-13 09:42: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化潮涌接天来——XX市建设文化强市掠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化潮涌接天来——XX市建设文化强市掠影》。

第一篇:文化潮涌接天来——XX市建设文化强市掠影

文化潮涌接天来——XX市建设文化强市掠影XX市地处河南省北部,晋冀鲁豫四省交汇之处,全市辖林州市、安阳县、汤阴县、内黄县、滑县等5县(市)和文峰区、北关区、殷都区、龙安区四区,面积7413平方公里,人口520万,其中市区人口102万,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甲骨文的故乡,殷墟文化的发源地,有着三千余年悠久辉煌的历史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江泽民同志曾两次视察安阳,并亲笔题词“弘扬民族文化,建好古都安阳”。近年来,安阳市文化建设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以文立市,以“传承古都文明,建设文化强市”为目标,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加强文化强市建设,全面推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走出了一条新时期文化建设的新路子,成为古都安阳改革开放和实现腾飞的新的助推剂,为安阳市的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抓住历史机遇建设文化强市新的世纪,给古老的安阳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安阳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全面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宏伟目标。特别是市委八届三次全会通过了《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的目标,在历史的新的起点上,安阳的文化事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抉择,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市文化局党委及时制定了《安阳市建设文化大市纲要》和全市文化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意见,提出了“传承古都文化,建设文化强市”的战略目标,进一步明确了全市文化工作者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肩负的历史任务,形成新世纪我市打造文化强市建设的总体思路。即:——实施精品带动战略。带动全市精神文化产品质量全面提高和全市文化艺术事业繁荣发展,提高安阳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实施城市辐射战略。全面提升城市建设中的文化含量,强化历史文化名城意识,塑造文化大市、文化强市形象;并以城市文化为先导、乡镇小城镇文化为纽带、农村文化为基础,形成城乡文化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实施特色文化战略。突出文化发展的个性化和特色,充分发掘和利用殷商文化这一优势,形成独具特色的古都文化,努力推动全市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施人才高地战略。完善机制,培养、凝聚人才,逐步形成安阳文化品牌,把开发人才资源,优化人才结构,加强文化队伍建设构建人才高地作为文化发展的重点和基础工程,带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当新世纪刚刚步入第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全市的文化建设迅速启开了帷幕,一个崭新的文化古都呈现在世人面前。2001年4月,市政府投入资金1。8亿元,启动了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对殷墟的周边环境进行大规模整治,加大殷墟文物展示力度,经过全市上下和广大文化工作者的努力,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殷墟申报文本顺利通过世界遗产委员会验收,并被列为最好的文本之一;2002年8月,为提高我市城市文化形象,改变城市与历史文化名城地位不相称的面貌,我市投入资金2000万元,连续启动了天宁寺保护及文峰园建设工程,明清民居历史街区建设工程、袁林保护和神道恢复工程,韩王庙及昼锦堂修复工程,现在,星罗棋布的文物景点已成为古都安阳的文化的象征;为加快我市重点文化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文化品位,2002年底,市委、市政府把安阳市图书馆、博物馆建设列入“十五”规划重点项目和向全市人民郑重承诺的十件实事之一,投资资金1.26亿元,启动“两馆”建设建设工程,根据规划和设计要求,两馆选址在行政东区广场南端中央,与党政综合大楼南北呼应,占地102亩,建筑面积39248平方米,计划2005年5月1日前竣工,建成后“两馆”将成为全省一流、晋冀鲁豫周边一流,乃至全国中等城市一流,体现鲜明殷商文化特色和现代建筑风格,具有现代化、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和展示功能的文化精品,目前,“两馆”地下人防工程已经开工,主体工程招标工作已进入资格预审阶段;而为提升我市历史文化名城地位,塑造我市文化强市形象的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建设也在进一步的酝酿和论证之中。各县(市)也加大资金投入,先后改造和建设了一批文化设施,使我市的文化建设迅速驶入了快车道,进入了投入最多,建设最快的时期……文化建设步伐地加快,把我市的文化事业带入了一个新的高度,也为我市建设文化强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施精品战略打造文化品牌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在当今以知识和文化为代表的经济时代,文化已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城市的文化品牌则是一个城市是否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而实施精品战略,凸现文化特色,打造文化品牌,是现代城市建设的必由之路。安阳市以抓特色、抓活动、抓亮点为抓手,着力打造文化品牌,使文化事业呈现出勃勃生机。安阳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殷墟文化的发源地,甲骨文的故乡,有着3300年的建城史,先后有7个王朝在此建都,

第二篇:文化潮涌接天来——建设文化强市掠影

文化潮涌接天来——建设文化强市掠影

XX市地处河南省北部,晋冀鲁豫四省交汇之处,全市辖林州市、安阳县、汤阴县、内黄县、滑县等5县(市)和文峰区、北关区、殷都区、龙安区四区,面积7413平方公里,人口520万,其中市区人口102万,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甲骨文的故乡,殷墟文化的发源地,有着三千余年悠久辉

煌的历史。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江泽民同志曾两次视察安阳,并亲笔题词“弘扬民族文化,建好古都安阳”。

近年来,安阳市文化建设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以文立市,以“传承古都文明,建设文化强市”为目标,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加强文化强市建设,全面推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走出了一条新时期文化建设的新路子,成为古都安阳改革开放和实现腾飞的新的助推剂,为安阳市的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抓住历史机遇建设文化强市

新的世纪,给古老的安阳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安阳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全面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宏伟目标。特别是市委八届三次全会通过了《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的目标,在历史的新的起点上,安阳的文化事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抉择,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市文化局党委及时制定了《安阳市建设文化大市纲要》和全市文化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意见,提出了“传承古都文化,建设文化强市”的战略目标,进一步明确了全市文化工作者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肩负的历史任务,形成新世纪我市打造文化强市建设的总体思路。即:

——实施精品带动战略。带动全市精神文化产品质量全面提高和全市文化艺术事业繁荣发展,提高安阳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实施城市辐射战略。全面提升城市建设中的文化含量,强化历史文化名城意识,塑造文化大市、文化强市形象;并以城市文化为先导、乡镇小城镇文化为纽带、农村文化为基础,形成城乡文化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实施特色文化战略。突出文化发展的个性化和特色,充分发掘和利用殷商文化这一优势,形成独具特色的古都文化,努力推动全市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实施人才高地战略。完善机制,培养、凝聚人才,逐步形成安阳文化品牌,把开发人才资源,优化人才结构,加强文化队伍建设构建人才高地作为文化发展的重点和基础工程,带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当新世纪刚刚步入第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全市的文化建设迅速启开了帷幕,一个崭新的文化古都呈现在世人面前。

2001年4月,市政府投入资金1。8亿元,启动了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对殷墟的周边环境进行大规模整治,加大殷墟文物展示力度,经过全市上下和广大文化工作者的努力,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殷墟申报文本顺利通过世界遗产委员会验收,并被列为最好的文本之一;

2002年8月,为提高我市城市文化形象,改变城市与历史文化名城地位不相称的面貌,我市投入资金2000万元,连续启动了天宁寺保护及文峰园建设工程,明清民居历史街区建设工程、袁林保护和神道恢复工程,韩王庙及昼锦堂修复工程,现在,星罗棋布的文物景点已成为古都安阳的文化的象征;

为加快我市重点文化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文化品位,2002年底,市委、市政府把安阳市图书馆、博物馆建设列入“十五”规划重点项目和向全市人民郑重承诺的十件实事之一,投资资金1.26亿元,启动“两馆”建设建设工程,根据规划和设计要求,两馆选址在行政东区广场南端中央,与党政综合大楼南北呼应,占地102亩,建筑面积39248平方米,计划2005年5月1日前竣工,建成后“两馆”将成为全省一流、晋冀鲁豫周边一流,乃至全国中等城市一流,体现鲜明殷商文化特色和现代建筑风格,具有现代化、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和展示功能的文化精品,目前,“两馆”地下人防工程已经开工,主体工程招标工作已进入资格预审阶段;

而为提升我市历史文化名城地位,塑造我市文化强市形象的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建设也在进一步的酝酿和论证之中。各县(市)也加大资金投入,先后改造和建设了一批文化设施,使我市的文化建设迅速驶入了快车道,进入了投入最多,建设最快的时期……

文化建设步伐地加快,把我市的文化事业带入了一个新的高度,也为我市建设文化强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实施精品战略打造文化品牌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在当今以知识和文化为代表的经济时代,文化已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城市的文化品牌则是一个城市是否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而实施精品战略,凸现文化特色,打造文化品牌,是现代城市建设的必由之路。安阳市以抓特色、抓活动、抓亮点为抓手,着力打造文化品牌,使文化事业呈

现出勃勃生机。

安阳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殷墟文化的发源地,甲骨文的故乡,有着3300年的建城史,先后有7个王朝在此建都,辉煌灿烂的殷墟文化,昭示着安阳无尽的辉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灿烂辉煌的殷墟文化也成为安阳打造文化品牌,促进改革开放和地方经济建设的最好的载体。2002年10月,为推动“一申四创”工作开展,安阳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决定恢复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安阳殷商文化旅游节。2002年、2003年连续两届中国安阳殷商文化旅游节,全市共组织文化、体育、旅游、经贸活动50余项,吸引客商人,中外游客万人,特别是2003年中国安阳殷商文化节,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多彩,除组织了隆重热烈的2003中国安阳殷商文化旅游节暨“古代名将--岳飞”纪念邮票全国首发式大型开幕式文艺演出和规模宏大的闭幕式焰火晚会外,共安排了32项文体活动。为我市经贸、旅游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文化旅游节期间,市县(市)区签订经贸合同达11亿元之多。如今,中国安阳殷商文化节已成为一项我省乃至全国知名的大型综合性地方节庆活动,也是安阳市近年来安阳市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经济和社会效益最为显著的盛会,为大力宣传安阳,为世界了解安阳,安阳走向世界搭起了一道文化桥梁。

群众文化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自2000年以来,安阳市每年一届的“欢乐今宵”双百场周末文化活动已连续举办3年,共组织全市五县(市)区演出1000余场,年均超过250场,参演演员人数达万人次,观众达万人次,使广场文化活动成为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倡导文明新风尚,广大群众实现自我教育、提高自身修养的有效载体,对于丰富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激发全市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信心和热情,提高全市人民的文化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成为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成为安阳市群众文化叫得响的品牌,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如火如荼的广场文化活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众,走上街头,加入广场文化活动的行列,一些社会团体和和企业也加入广场演出队伍,展示他们健康昂扬的精神风貌和良好的企业形象。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文化部门的组织下,现在的双百场广场文艺演出已悄悄地从城市走向乡村,走向田间地头,形成了城乡连动的壮观景象。受到省文化厅、市委、市政府的一致好评。

安阳有着深厚的戏曲文化传统,是豫剧四大流派崔派艺术的发源地。“崔派“艺术以其独特的风格,鲜明的艺术特色赢得了广大观众的欢迎,也是我市的文化品牌之一,为更好地弘扬与发展崔派艺术,使其更具生命力,近年来我市树立精品意识,增强优秀剧目的竞争力和品牌意识。多次举办“崔派”优秀剧目展演,聘请了省内外知名编剧、导演、作曲、舞美等创作人员,对以上演出剧目进行改编、加工和排练,使“崔派”在原有的艺术基础上有所突破进展,又有所创新,提高了“崔派”传统戏曲的表现力。为加强“崔派”艺术的发掘和研究。完成了“崔派”优秀舞台剧目录制工程,同时,加强“崔派”戏曲队伍建设,大力培养中、青年演员。近年来,先后有20多名青年演员在省、市戏剧大赛中荣获奖项,为继承和发展“崔派”艺术奠定了基础。

第三篇:文化潮涌接天来——XX市建设文化强市掠影

文化潮涌接天来

——xx市建设文化强市掠影

xx市地处河南省北部,晋冀鲁豫四省交汇之处,全市辖林州市、安阳县、汤阴县、内黄县、滑县等5县(市)和文峰区、北关区、殷都区、龙安区四区,面积7413平方公里,人口520万,其中市区人口102万,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甲骨文的故乡,殷墟文化的发源地,有着三千余年悠久辉煌的历史。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江泽民同志曾两次视察安阳,并亲笔题词“弘扬民族文化,建好古都安阳”。

近年来,安阳市文化建设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以文立市,以“传承古都文明,建设文化强市”为目标,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加强文化强市建设,全面推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走出了一条新时期文化建设的新路子,成为古都安阳改革开放和实现腾飞的新的助推剂,为安阳市的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抓住历史机遇 建设文化强市

新的世纪,给古老的安阳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安阳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全面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宏伟目标。特别是市委八届三次全会通过了《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的目标,在历史的新的起点上,安阳的文化事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抉择,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市文化局党委及时制定了《安阳市建设文化大市纲要》和全市文化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意见,提出了“传承古都文化,建设文化强市”的战略目标,进一步明确了全市文化工作者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肩负的历史任务,形成新世纪我市打造文化强市建设的总体思路。即:

——实施精品带动战略。带动全市精神文化产品质量全面提高和全市文化艺术事业繁荣发展,提高安阳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实施城市辐射战略。全面提升城市建设中的文化含量,强化历史文化名城意识,塑造文化大市、文化强市形象;并以城市文化为先导、乡镇小城镇文化为纽带、农村文化为基础,形成城乡文化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实施特色文化战略。突出文化发展的个性化和特色,充分发掘和利用殷商文化这一优势,形成独具特色的古都文化,努力推动全市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实施人才高地战略。完善机制,培养、凝聚人才,逐步形成安阳文化品牌,把开发人才资源,优化人才结构,加强文化队伍建设构建人才高地作为文化发展的重点和基础工程,带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当新世纪刚刚步入第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全市的文化建设迅速启开了帷幕,一个崭新的文化古都呈现在世人面前。

2001年4月,市政府投入资金1。8亿元,启动了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对殷墟的周边环境进行大规模整治,加大殷墟文物展示力度,经过全市上下和广大文化工作者的努力,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殷墟申报文本顺利通过世界遗产委员会验收,并被列为最好的文本之一;

2002年8月,为提高我市城市文化形象,改变城市与历史文化名城地位不相称的面貌,我市投入资金2000万元,连续启动了天宁寺保护及文峰园建设工程,明清民居历史街区建设工程、袁林保护和神道恢复工程,韩王庙及昼锦堂修复工程,现在,星罗棋布的文物景点已成为古都安阳 的文化的象征 ;

为加快我市重点文化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文化品位,2002年底,市委、市政府把安阳市图书馆、博物馆建设列入“十五”规划重点项目和向全市人民郑重承诺的十件实事之一,投资资金1.26 亿元,启动“两馆”建设建设工程,根据规划和设计要求,两馆 选址在行政东区广场南端中央,与党政综合大楼南北呼应,占地102亩,建筑面积39248平方米,计划2005年5月1日前竣工,建成后“两馆”将成为全省一流、晋冀鲁豫周边一流,乃至全国中等城市一流,体现鲜明殷商文化特色和现代建筑风格,具有现代化、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和展示功能的文化精品,目前,“两馆”地下人防工程已经开工,主体工程招标工作已进入资格预审阶段;

而为提升我市历史文化名城地位,塑造我市文化强市形象的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建设也在进一步的酝酿和论证之中。各县(市)也加大资金投入,先后改造和建设了一批文化设施,使我市的文化建设迅速驶入了快车道,进入了投入最多,建设最快的时期……

文化建设步伐地加快,把我市的文化事业带入了一个新的高度,也为我市建设文化强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实施精品战略 打造文化品牌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在当今以知识和文化为代表的经济时代,文化已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城市的文化品牌则是一个城市是否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而实施精品战略,凸现文化特色,打造文化品牌,是现代城市建设的必由之路。安阳市以抓特色、抓活动、抓亮点为抓手,着力打造文化品牌,使文化事业呈现出勃勃生机。

安阳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殷墟文化的发源地,甲骨文的故乡,有着3300年的建城史,先后有7个王朝在此建都,辉煌灿烂的殷墟文化,昭示着安阳无尽的辉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灿烂辉煌的殷墟文化也成为安阳打造文化品牌,促进改革开放和地方经济建设的最好的载体。2002年10月,为推动“一申四创”工作开展,安阳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决定恢复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安阳殷商文化旅游节。2002年、2003年连续两届中国安阳殷商文化旅游节,全市共组织文化、体育、旅游、经贸活动50余项,吸引客商 人,中外游客 万人,特别是2003年中国安阳殷商文化节,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多彩,除组织了隆重热烈的2003中国安阳殷商文化旅游节暨“古代名将--岳飞”纪念邮票全国首发式大型开幕式文艺演出和规模宏大的闭幕式焰火晚会外,共安排了32项文体活动。为我市经贸、旅游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文化旅游节期间,市县(市)区签订经贸合同达11亿元之多。如今,中国安阳殷商文化节已成为一项我省乃至全国知名的大型综合性地方节庆活动,也是安阳市近年来安阳市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经济和社会效益最为显著的盛会,为大力宣传安阳,为世界了解安阳,安阳走向世界搭起了一道文化桥梁。

群众文化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自2000年以来,安阳市每年一届的“欢乐今宵”双百场周末文化活动已连续举办3年,共组织全市五县(市)区演出1000余场,年均超过250场,参演演员人数达 万人次,观众达 万人次,使广场文化活动成为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倡导文明新风尚,广大群众实现自我教育、提高自身修养的有效载体,对于丰富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激发全市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信心和热情,提高全市人民 的文化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成为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成为安阳市群众文化叫得响的品牌,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如火如荼的广场文化活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众,走上街头,加入广场文化活动的行列,一些社会团体和和企业也加入广场演出队伍,展示他们健康昂扬的精神风貌和良好的企业形象。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文化部门的组织下,现在的双百场广场文艺演出已悄悄地从城市走向乡村,走向田间地头,形成了城乡连动的壮观景象。受到省文化厅、市委、市政府的一致好评。

安阳有着深厚的戏曲文化传统,是豫剧四大流派崔派艺术的发源地。“崔派“艺术以其独特的风格,鲜明的艺术特色赢得了广大观众的欢迎,也是我市的文化品牌之一,为更好地弘扬与发展崔派艺术,使其更具生命力,近年来我市树立精品意识,增强优秀剧目的竞争力和品牌意识。多次举办“崔派”优秀剧目展演,聘请了省内外知名编剧、导演、作曲、舞美等创作人员,对以上演出剧目进行改编、加工和排练,使“崔派”在原有的艺术基础上有所突破进展,又有所创新,提高了“崔派”传统戏曲的表现力。为加强“崔派”艺术的发掘和研究。完成了“崔派”优秀舞台剧目录制工程,同时,加强“崔派”戏曲队伍建设,大力培养中、青年演员。近年来,先后有20多名青年演员在省、市戏剧大赛中荣获奖项,为继承和发展“崔派”艺术奠定了基础。

繁荣文化事业 服务“一申四创”

为全方位促进安阳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加快城市现代化步伐,提高城市品位和现代文明程度,2001年,9月,安阳市委、市政府做出决定,在全市开展“一申四创”工作,即开展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省级园林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工作。全市文化工作者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一申四创”和服务安阳经济建设中去,努力推进各项文化事业的发展,成为“一申四创”工作中的生力军。

(一)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推动基层文化深入开展。近年来,全市文化工作始终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深入推进文艺事业发展,努力繁荣文艺舞台,创作了一大批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如《洞庭秋》、《大渡壮歌》、《商颂》、《古都春晖》等已深深留在全市群众的记忆中,丰富多采的节日文化活动、广场文化活动、社区文化活动以及配合各个时期中心工作组织的大型文艺晚会,如:两届殷商文化节大型晚会、今年的抗击“非典”大型文艺晚会等,成为全市人民一道道独具特色的“文化大餐”。近年来,我市文化工作者先后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国家“群星奖”银奖、铜奖、省级各种奖项近500项,为全省、全市赢得了荣誉。同时,我市基层文化事业也有了长足地发展,基本上形成了阵地固定、门类齐全地城乡的群众文化网络,并涌现出一批群众文化建设先进单位。林州市被命名为全国文化模范地区和省文化建设先进县;内黄县被命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二)加大文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推进“一申四创”开展。“ 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作为七大古都之一,甲骨文的故乡,文物管理工作在我市显得尤为重要。多年来,我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加强文物的保护、管理和利用,促进了全市文物事业的发展。

2001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一申四创”的工作目标,作为“一申四创”工作的重要承担部门之一,全市文化部门承担了大量具体工作。作为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主要部门之一,市文化部门承担了在申报文本、规划、立法的编制、文物遗址的展示等大量工作,在殷墟申报世界遗产工作中,全市文化工作者抱着“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决心,全力以赴投入这项工作,顺利完成了申报文本的编制,《河南省安阳殷墟保护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殷墟保护规划》及《殷墟文物遗址展示方案》论证、审批,文物遗址展示等工作,目前,殷墟申报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奠定的基础。

安阳老城区位于城市中心,千百年来,古城内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物古迹,是安阳市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强老城保护,配合“四创”工作开展,我市先后对投资2000余万元,实施了袁林二期保护工程、天宁寺保护及文峰园建设工程、仓巷街明清传统历史街区建设等工程,对老城区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保护和维修,市博物馆、文峰园配合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省级园林城市等工作,积极开展了创a级景区活动,目前,袁林、文峰园已分别进入aaa景区和aa景区行列。几年来,全市考古工作者配合城市基本建设,完成钻探面积300余万平方米,出土了一大批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文物资料。同时,强化和落实文物安全责任制和安全防范措施,连续九年实现了馆藏文物安全年,目前,我市已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4处,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处,进一步巩固了我市文物大市的地位。

(三)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促进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几年来,全市文化部门认真贯彻“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按照中央、省、市的统一部署,开展了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经营秩序的各项专项治理工作。特别是今年以来,我市以打击网吧互联网上网经营服务、违法违规经营音像制品活动为重点,全面加大全市文化市场监管和稽查力度。共出动行政执法人员2067次,检查市场827次,检查各类文化市场经营场所1000余家(次),查处违规音像制品经营单位25家,暂扣电脑主机200余台,违禁电路板395块,盗版vcd光盘、录音带22500张(盒),并举办了违法音像制品集中销毁仪式,共销毁盗版vcd光盘、录音带54800张(盒),黄色淫秽光盘5100张,有效规范了我市文化市场经营秩序。

文化市场“扫黄打非”是我市文化工作多年来的一项重要内容,几年来我市共组织大规模的集中行动百余次,进行日常检查2000余次,先后强制取缔了文化宫歌舞娱乐场所的不良经营活动和市金桥小商品市场、汤阴小工业品市场中非法经营音像制品等活动,销毁非法录音、录像带25万余盒,非法vcd光盘20万余张,并查处了一批违法案件,有效地净化了文化市场。

(四)建设服务型机关,服务精神文明建设。建设服务型政府和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是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的重要举措。全市文化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服务型政府和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实施意见》和“一正一创一满意”的要求,从加强队伍建设、规范执法行为、强化服务意识入手,强力推进全系统的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工作作风教育,努力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提高以法行政水平,努力打造服务型机关,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高素质的文化队伍,树立了文化部门的良好形象,为推进我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第四篇:建设海洋文化强市

建设海洋文化强市,增强文化竞争力

王文洪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03年),所谓城市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持续创造财富的能力。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内在的要素资源,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来源,被称为文化竞争力。舟山是我国唯一的海上群岛城市,发展海洋文化,不仅仅是舟山“建海洋经济强市、创海洋文化名城”的需要,更重要的是通过“建设海洋文化强市增强文化竞争力”,来提升舟山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具体地说,有以下三方面作为发展的路径选择:

第一、把海洋文化发展战略作为先导。

没有个性和特色的城市,也就缺少竞争能力。要在竞争中体现出城市文化的特色和优势,取决于城市文化功能的定位、取决于科学的文化发展规划。在国外,伦敦提出:发展文化战略和创造新的文化多样性能够巩固伦敦作为世界都市的地位。英国老牌的工业化城市曼彻斯特的文化战略是:让曼彻斯特成为“创意之都”或“文化之都”,并明确提出“21世纪的成功城市将是文化城市”。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在世纪之交制订了新世纪第一次十年的文化战略,在报告中开篇提出一个重要观点:“城市即人化,文化即城市”。新加坡新闻及艺术部的《文艺复兴城市》明确提出:要将新加坡建设成为21世纪的文艺复兴城市,要成为亚洲的核心城市之一。

在我国新一轮城市建设中,城市文化的定位和建设备受关注。广州提出“城市以文化论输赢”,把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定位于文化,要建设文化山水城市。武汉市提出城市环境创新要面向世界,张扬城市个性,突出文化底蕴,营造新的城市亮点,建成“文化武汉”。浙江省的城市建设也十分重视文化战略,“实力杭州、活力杭州、魅力杭州”已成为经营杭州、发展杭州的文化理念;宁波“三江文化长廊”等文化设施建设凸现了文化内涵和现代气息;绍兴在城市建设中做好“水”字文章,突出“江南水乡”特色。

今天,在城市全球化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关心舟山发展的人都在思考:舟山凭什么在新世纪城市竞争中寻求新的发展?应该用什么作为实现舟山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新动力?用什么来增创新优势,增强舟山在沿海地区的竞争力?用什么来营造舟山这座城市的个性与特色,扩大其在中国乃至国际上的影响力?我们想到了海洋文化,并把它作为“舟山新世纪发展战略”的核心部分,可以说“海洋文化繁荣之日,就是舟山经济振兴之时。”

第二、把海洋文化产业作为突破口。

文化产业是新兴产业,其含义是对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进行工业化、信息化、商业化加工与运作,其范围涉及文学艺术、影视音像、新闻出版、体育娱乐、信息咨询、设计策划、文物工艺等领域。发展城市文化产业不但可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有利于加快地方文化走向世界,而且可以引导大多数文化行业走上产业化经营之路,以解放和发展文化艺术生产力。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可以说,文化产业在新世纪将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目前舟山市民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为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问题在于舟山海洋文化的发展长期以来不是以产业形态而是以事业形态出现,走的是政府办文化的路子,缺乏市场竞争意识,缺乏原始积累和投入机制,导致产业规模小,市场化程度低,难以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力。比如舟山“小百花”越剧团还没有完全面向市场;新兴的“沙雕工艺作品”尚未形成集生产、销售、展览、收藏于一体的产业;文化产业更多地集中在见效较快的旅游业上,还没有向其他行业拓展。

要建立起实力雄厚、具有鲜明的舟山地方特色的现代海洋文化产业体系,必须首先实现思想观念转变。应更新“文不经商,士不理财”,“主业靠政府,副业靠产业”,以及“富余人员搞三产”等落后观念,科学认识文化的产业属性,确立正确的文化产业观。比如舟山国际沙雕节,以市场化手段进行运作;舟山渔民画经历了“市场冲击”低谷之后,借产业化机会将重新繁荣。其次应尽快出台有关扶持海洋文化产业政策,在资金投入、税收减免、价格优惠、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必要的优惠,支持和鼓励社会资金、私人资金和外资投入海洋文化产业。以普陀为例,自2001年以来共吸纳民间资本4亿多,用于旅游景区和旅游项目的综合开发。最后在海洋文化产业规模上,要把现有的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充分发挥其作用,把产业做大。实现从“弱、小、散”向集约化转变,以形成集团化、集约化的规模效应,比如海洋艺术演出业、海洋图书信息业、海洋文博展示业、海洋休闲健身业、海洋影视基地、海洋文化网站等等。

第三、把海洋文化旅游业作为落脚点。

当今社会,文化在旅游经济中的贡献率越来越高,旅游业蓬勃发展的生命力在于旅游业的内在特性——文化性,据世界旅游组织估计,目前文化旅游在所有旅游活动中所占的比例为37%,近几年将以15%的年增长速度向前发展。海洋文化与佛教文化的有机融合,形成了普陀山旅游热长年不衰。信仰是一种精神文化,它对僧侣和信徒具有巨大的感召力,人们来普陀山的目的主要在于朝山拜佛,信仰观音文化。普陀山在我国及国际佛教界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日本、法国、印度、东南亚(称为佛教国家)各国僧人和信徒,来普陀山朝拜历代不绝,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旅游业的发展。2003年11月,举行了首届中国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体现了自然、文化与生命的结合。

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历史文化遗产保留着现代都市人的历史记忆。近年来文化遗产已成为一大旅游热点,并形成了这样一个公式:“世界遗产=世界名片=注意力经济。”现代人旅游追求新奇(求新),渴望到大都市如上海、深圳、香港等感受现代生活,后现代人或当代人期盼“回家”(怀旧),去海边,去森林,去没有遭到破坏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旅游。普陀山作为佛教文化遗产,在今天中国申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热中,应该积极向上争取,先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预备清单。

舟山海洋文化资源丰富,区域分布各有特色,定海为海洋历史文化,沈家门为海洋渔业文化,普陀山为海洋佛教文化,朱家尖为沙雕文化,桃花岛为海洋武侠文化等等。各县区根据自身的文化特色和文化积淀,都在着力做好海洋文化旅游这篇大文章。有的做“海”字文章,如海钓邀请赛、沙滩排球赛、帆船锦标赛等;有的做“渔”字文章,如渔家乐、渔家风情、海上人家等。总之,海洋文化旅游既是海洋旅游和文化旅游的结合,又是海洋文化与海洋旅游的结合,是舟山旅游经济的重中之重,是舟山城市营销的战略选择。

第五篇:发挥资源优势 建设文化强市

发挥资源优势 建设文化强市

应代明

2010年第1期 ——文化建设

按照省委、省政府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示精神,荆州市将积极推进人文资源大市向文化旅游强市转变,努力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文化中心。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学习“10·24英雄集体”为切入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感动全国的“10·24英雄集体”,是荆州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具体体现。我们将按照中央和省委领导的批示要求,大力组织“学英雄、见行动、树正气、促发展”和以“热爱祖国、热爱荆州、热爱家乡”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体现到“三大文明创建”的各项活动之中,坚持和完善“荆州好人”、“十佳公仆”等评选活动,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力争用两年的时间,把荆州建设成“卫生城市”、“文明城市”。

二、以构建现代传媒新格局为着力点,巩固和发展主流思想舆论。一方面,支持主流媒体做大做强。支持荆州报业集团办好《楚网》、《手机报》,实施报业印务产业园、名人馆等项目建设,做强主业,做大产业。加快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努力在全市形成以市县为中心、乡镇为依托、服务农户的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网络。加大《垄上行》、《江汉风》等品牌栏目的开发力度,加快广电数字化和高清化进程,着力提升荆州电视台在鄂西生态圈内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新兴媒体。统筹有线、无线、卫星、互联网等各种传播手段,大力发展网络广播、网络电视和手机电视等新兴媒体,使广播影视节目通过多种网络传入千家万户。加大荆州新闻网等门户网站的建设力度,充实拓展网上外宣内容,打造一批对外宣传的网络文化精品,全面展现新荆州的独特魅力。积极履行属地管理职责,加强网络管理,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

三、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落脚点,健全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中心等重点文化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文化品位、文化内涵和文化形象。加强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广场文化等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广播电视网络、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继续组织“春秋垄上行”、“消夏文化月”、“荆江艺术节”等群众文化活动,努力满足城乡居民对教育、科技致富信息、文化娱乐生活等基本文化需求。建立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专项扶持基金,加强鼓盆歌、马山民歌、荆河戏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促进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加强楚文化、三国文化、水文化的研究,加大扶持和引导力度,促进荆州文学、美术等文艺创作发展壮大,不断提升文化荆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以壮大文化旅游产业为支撑点,增强文化发展实力。积极开展与北京华力集团、北京锦辉集团、鄂西圈投公司和文物部门的合作,继续抓紧抓好十大项目:①熊家冢楚墓遗址博物馆。此馆要按照省领导提出的“国家一流、湖北品牌、地方珍宝”的要求建成建好。②荆州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力争把荆州博物馆打造成鄂西生态圈内历史文化的地标。③楚故都纪南城遗址公园。高起点规划,使之成为中国楚文化的遗址参观区、精品展示区和考古体验区。④八岭山国家森林公园。努力把八岭山公园打造成休闲娱乐、探奇观光的旅游胜地。目前,已完成了三通一平、山门等基础工程,修建起仿古长城、餐饮、住宿和娱乐等旅游休闲设施。⑤海子湖旅游目的地。依托海子湖生态景观资源,以江汉民风民俗为基础,把海子湖建成集食、住、娱、购、游于一体的一流度假胜地。⑥洪湖岸边是家乡。努力把洪湖岸边建设成为休闲度假区、湿地生态体验区、中高档生态宜居区、生态农业产业区、新农村建设样板区等多样性的湿地生态旅游新城。目前,规划设计、征地等工作已全面启动。⑦荆州关公文化园。合作双方已组建开发公司,完成了旅游规划设计。⑧长江水文化园。目前已完成了移民搬迁、土地收购,正在与投资方中国水务集团作更深入的项目洽谈。⑨川主宫水上民众乐园。目前正在与澳门崇源国际拍卖公司洽谈投资事宜。⑩游客集散中心。此项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已完成,正在着手征地、建设。同时,在剧目方面,着力打造 《荆楚风情》、《楚庄王》等一批具有浓厚荆风楚韵特色的精品剧目,促进旅游与楚乐楚舞、民间曲艺、现代演艺等艺术形式的结合,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

五、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突破点,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一是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运行机制改革和产权制度改革,引进竞争机制,增强发展活力。二是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文化投资扶持政策、文化税收扶持政策和文化用地扶持政策,优化发展环境。三是设立四个基金,即文艺创作基金、新闻奖励基金、旅游发展基金和文物保护基金,奖励先进典型和项目,培植发展后劲。四是坚持“三个结合”,即党管人才与市场配置相结合、自主培养与积极引进相结合、科学管理与大胆使用相结合,推行“双聘制”,完善“公开招考制”,不拘一格选用人才,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组织和人才保障。■

(作者系中共荆州市委书记)

下载文化潮涌接天来——XX市建设文化强市掠影[5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化潮涌接天来——XX市建设文化强市掠影[5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打造文化强市经验交流材料

    近年来,我们充分挖掘利用**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这个资源,开展特色文化活动,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加快推进了“文化**”建设。坚持靠和谐发展的理念指导实践,强化“文化兴市”的责任感使......

    市中医院文化强院一年见成效a

    市中医院文化强院一年半见成效 文化建设让市中医院插上腾飞的翅膀 石 川 2009年4月,清远市中医院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面对基础弱、底子薄的清远市中医院,新领导班子经过反复总......

    如何把福安建设成文化强市(★)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

    整合文化资源实现文化强市

    文章标题:整合文化资源实现文化强市为了繁荣**文化,把文化优势变成产业优势,把产业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实现文化强市的目标,要作好“三篇文章”。一、立足**抓文化,围绕特色作文章**......

    在全市文化强市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市文化强市建设王作会议上的讲话 李亿龙 (2009年12月30日) 同志们: 今天召开这次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全省文化强省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市第三次党代会以来文化建设,动员......

    区旅游局关于文化强市的报告

    巴中市巴州区旅游局 关于贯彻落实文化强市决定的情况报告区委宣传部: 市委提出建设文化强市决定后,我局高度重视,及时传达会议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全面安排部署。现将我局贯彻实......

    文化体制改革讲话(市)

    第26期 中共深圳市委办公厅 2009年9月7日 刘玉浦、王京生同志在学习贯彻全国文化 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精神推进文化 立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9年8月28日) 刘玉浦同志的讲话......

    伊宁市文化立市(定稿)

    集思广益畅谈“文化立市” 本报讯(实习记者 张亚兵)11月4日下午,伊宁市委宣传部邀请伊犁州十几位德高望重的文化界专家学者召开伊宁市“文化立市”座谈会。 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