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四精神和文化强国对大学生的育化作用
五四精神和文化强国对大学生的育化作用
青年,是五四精神的继承者,是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寄托着一代代中国青年的追求和理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当代大学生对五四精神的最好弘扬,就是要把爱国主义作为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把勤奋学习作为人生进步的重要阶梯,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把奉献社会作为不懈追求的优良品德,以执著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勇敢地担负起历史重任,同广大人民群众一道,为建设伟大的祖国奉献青春年华,努力创造出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业绩。
青年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密不可分。青年人只有把个人的理想融入广大人民的共同理想之中,把个人的奋斗融入祖国和民族的发展之中,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理想和价值。确立了理想,青年人就能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找准前进的方向,自觉承担起历史责任,自觉把个人的理想同国家、民族的奋斗目标统一起来,把个人的人生追求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事业结合起来,在为祖国和人民的奉献中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本领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青年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都想干出成绩赢得社会的认可。但创造业绩不能靠空谈,要靠真才实学和过硬的本领。人们常说“知识就是力量”,古人也讲“本领若是,事事发出来皆是;本领若不是,事事皆不是也”,说的都是这个道理。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之所以能够站在时代的前列,掀起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就是因为他们学习掌握了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和文化知识。人不会生而知之,知识和本领只能在学习中获得。“立身百行,以学为基”。胡锦涛总书记强调:“一个人能有多大发展,能为社会作出多大贡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人学习抓得紧不紧、知识基础打得牢不牢。”在知识更新日益加快的当今时代,学习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而紧迫,青年人要想跟上时代和社会前进的步伐,就必须紧紧抓住青年这段人生学习的黄金时期,勤于学习、敏于求知,从书本中获取智慧,努力掌握与做好本职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及其他各方面的知识,特别是新知识、新技能,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充实自己;从实践和社会中汲取营养,拓展视野,增长才干,学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练就出过硬的本领,使自己真正成为国家建设需要的有用之才。
高校是人才的摇篮,是文化创新的热土。大学生是是最新文化产品的接受者和传播者,又是我国文化创新的重要力量,有资格在文化创新和文化发展过程中扛起冲锋的大旗。从认识上看,高校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让大学生具备较强的政治理论素质,浓厚的学术氛围给予了学生优厚的文化创新环境;从实践来看,高校充裕的课后时间和开放活泼的校园文化使学生有充足的精力投身于课余的文化实践中。因此,大学生应充分利用高校提供的各种资源,在文化强过建设中发挥其先进性作用实际上。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革命及其知识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越来越关注文化。我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所有的国际竞争,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一种智力的竞争、创新的竞争,创新方面的竞争实际上是一种思维方式的竞争。文化的核心就是思想,因此,思想文化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思想文化本身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与经济社会进程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且在于思想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主要的驱动力量。既然历史发展永无止境,那么文化发展也就永无止境。社会发展永远不会停止,文化发展也不是一劳永逸的。
大学生的文化先进性不仅应体现于文化创新领域,还应显现在文化实践领域,国家的文化强国建设战略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诸多挑战,只有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知识青年,充分发挥并保持自身在文化领域的先锋地位,大学生才能够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才能够在文化强国建设过程中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才能够在我国对外文化交流过程中维护好国家文化安全和民族文化利益,最终同全国人民一道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
五四运动高举的精神旗帜,经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的接力,已传递至当代青年的手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一切有理想有追求、有知识有本领的青年人,只要胸怀五四青年的报国之志,自觉地担负起历史重任,脚踏实地投身于经济社会建设的伟大实践,扎根基层,艰苦创业,就一定能够在广阔天地里大有作为,谱写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青春篇章。
第二篇: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
大学文化_大学精神
大学不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说,大学的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具有超越物质存在的历史价值。这正是我们今天研究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的意义之所在。
文化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外延十分广阔的概念。从广义的角度进行定义,文化应当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生存方式的总和,它涵盖了人类在 认识和改造自然、认识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形成的一切文明成果。从狭义的角度定义,文化则主要是指与经济、政治相区别的观念形态,它涵盖的是人类的精神生产活动及其成果。
以下对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的讨论,将以狭义文化概念为基础来展开。
一、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
大学文化是由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大学人”在对知识进行传承、整理、交流和创新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与大众文化或其他社会文化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文化系统。与大众文化或其他文化相比较,大学文化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
首先,大学文化是一种追求真理的文化。大学以传承、整理和创新知识为己任,是知识的集散地和创造源。而创造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提出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的过程,就是探求未知世界、求证事物本质的过程,就是历尽艰辛、追求真理的过程。在这种特殊活动和特殊环境下形成的大学文化,必然深深地留下“上下求索”的烙印,必然把追求真理、坚持真理、捍卫真理作为自己的旗帜。
其次,大学文化是一种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负的文化。创造知识和传承知识的终极目的,是推动人类的文明进步,是为了使人能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使人类美好的信念和情感得到充分的张扬。一句话,是为了满足人类永恒的需要。大学文化总是把人类的未来作为自己的建设对象,充满了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充满了对自己民族、对社会、对整个世界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与普通的商业文化、时尚文化、消费文化等相比较,大学文化所凸显的是:执着的价值追求,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神圣使命。
第三,大学文化是一种崇尚学术的文化。学术活动是大学存在的基础和核心。大学文化拒绝一切思想观念的和教条的禁锢与束缚,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始终强调独立人格、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要求在自由的氛围中进行学术的理性思考和研究,在开放的环境中实现科学的创新和发展。
第四,大学文化是一种严谨求是的文化,大学的活动,主要是进行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人与规律、人与逻辑、人与道德、人与社会、人与命运的思辩和对话,这种思辩与对话本身就是一个严谨的学术过程。因此,大学文化鄙视浅薄、浮躁、虚假、急功近利和随波逐流,崇尚严谨、逻辑、实证、经验,崇尚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艰苦攀登和勤奋工作。
第五,大学文化是一种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文化。科学的特性就是大胆质疑,整理知识、继承传统需要批判鉴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术交流、文化交融需要批判与反批判的碰
撞;创新知识、追求真理,需要不断超越他人和自我,不断批判他人和自我;推动社会文明进步,需要批判的精神,从而达到超越现实、实现理想的目标。
尽管大学文化具有多方面的特质,但其核心和灵魂只有一个,即大学精神。如果说上述五个方面的品质主要表达的是大学文化的共性的话,那么,大学精神这个概念更多的则是在诠释一所大学的个性。坦率地说,并不是每所大学都具有自己独立的大学精神,只有那些在长期的办学历史中,通过对自己办学理念的倡导、践行、提炼和升华,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价值判断和理性诉求的大学,才名副其实地具有自己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一旦形成,就将为学校抗打击求发展注入坚强的生命底蕴,并发挥出强有力的价值导向、群体凝聚和社会辐射等一系列功能。
在中国高等教育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中,不少大学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大学精神。例如,北京大学以“提倡新学,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而闻名,清华大学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而传世,北京师范大学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而著称。正是既有共性又极富个性魅力的大学精神,始终坚定不移地守望着大学精神这块理性王国,才使这些百年名校经久不衰,青春常在。
审视大学精神,至少应当包括三个视角:
首先是哲学视角。大学精神实际上反映了一所学校所特有的哲学思想,它本质上是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方针、学术追求、管理模式的哲学抽象,是对学校“文化体”和“文化群”的整合、凝炼和升华。作为哲学层面的大学精神,一定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的理论品质。我们应当能够从一所大学的精神中,清晰地看到这所大学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价值取向以及认知世界的态度和方法,感受到它的理性光芒。
其次是历史视角。大学精神不是一朝一夕铸就的,它是通过长期的历史沉淀、凝聚、发展而形成的,是特定范围的“文化体”和“文化群”共同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认同的自然结果。作为历史层面的大学精神,一定具有继承和创新相统一的理论品质。大学精神中,应该让人们既能够看到学校的历史足迹,又能够看到它的现实追求,既能够看到它优良的传统,又能够看到它创新的硕果,感受到它与时俱进的精神脉搏。
第三是文化视角。高等学校是以传承、整理和发展科学文化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的,大学精神正是“大学人”进行这种传承、整理和发展文化活动所产生的关于自身的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行为准则的文化成果。作为文化层面的大学精神,一定具有伦理、科学与民主、开放相统一的品质。我们应当在大学精神中,既能切实地感受到对知识的渴求、真理的探索和对科学的崇尚,又能深刻地领略到对合理公正的社会理想的不懈追求,以及由它透射出的报效祖国、造福人类、对社会进步的关心和改造社会的崇高使命感与责任感。
二、川大精神
新四川大学是由原四川大学、成都科技大学、华西医科大学三个全国重点大学,历经两次强强合并组建而成。三强合并前的原三校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各自的优良传统和各具特色的“学校精神”。新四川大学精神应是原三校“学校精神”及优良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经过近十年的碰撞和融合,三强合一,终于融会成了独具个性的新四川大学精神,其精神内涵集中体现在校风和校训上。
校风是学校风气的总称,包括学风、教风以及学校积淀的传统文化精神和学术探索所形成的风气和氛围,它既是大学精神的综合反映,又是大学精神的具体化和外化,其表述应该简洁、明确,作为师生员工行动的座右铭,便于对照、落实。新四川大学的校风概括为:“严谨、勤奋、求是、创新”。这八个字符合校风内涵、外延的要求,较好地继承和概括了原三校长期形成的优良校风,也体现了三强合并后的新川大所形成的新的文化氛围和校园风气。
校训是大学精神的核心和灵魂。其表述应比校风更凝炼、抽象,内涵更丰富深邃,能较好地概括学校的整体价值追求,反映学校的独特气质,体现出学校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和雍容高雅的名校风范。
新四川大学的校训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八个字语出民族英雄林则徐题于书室的一副自勉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比较贴切地概括了今日之四川大学的发展历程、办学特色与价值追求,有较强的感召力和渗透力。
一是体现了学校发展历史和现实的统一。首先,它较好地反映了“三强合并”前的原三校不断融合、改革、发展的历史以及相互之间深厚的历史渊源。原四川大学以1896年创建的四川中西学堂为肇端,历经“两院入堂”、“三水汇流”,前后融汇了不少蜀中名校的精华;1954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组建、尔后迅速发展起来的原成都科技大学,前前后后整合了四川大学、重庆大学、华西大学、川北大学、西南农学院等院校的有关系科;原华西医科大学自1910年创办起,发展历程中曾与中央大学医学院、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齐鲁大学、东吴大学生物系、燕京大学、协和医学院等联合办学,在新中国建立后的五十年代初高校院系调整时,其文理学院并入了当时的四川大学。同时,“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也直接反映了新川大“三强合并”的现实。在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浪潮中,在“共建、调整、合作、合并”八字方针的指引下,学校两次“强强合并”,终于“三强合一”,铸就了四川大学今日之辉煌。
二是体现了继承和创新的统一。继承和创新是一所大学长足发展的不竭动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四川大学精英云集,人才荟萃,是生产和传播新思想、新理念的重要基地,也是社会先进文化的示范区和辐射源。一方面,学校扎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沃土之中,成为弘扬民族优良传统,塑造凝聚民族精神的中流砥柱,成为研究、传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坚强阵地;另一方面,又以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善于吸收消化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在古今中外文化的交融中,创造出高水平的人类文明成果,奏响继承与创造相伴、改革与发展并进的华美乐章。
三是体现了科学与民主精神的统一。科学的发展需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只有聚集各类知识的涓涓细流,才能最终汇成人类知识的汪洋大海。四川大学学科较全,文、理、工、医、史、哲、经、管、法、农、教,各学科如众水相聚,相互激荡、相互融会、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从而不断产生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推动科学技术向着高、精、尖的层次发展。同时,“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也是民主精神的体现。现代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各种文化思潮冲撞和对话的舞台,也是各家各派学术思想汇聚的大海,百家争鸣、百花
齐放,在不断的兼容并包中,促进多文化因子在广阔的校园时空中交叉渗透、交相辉映。
总之,四川大学的校风“严谨、勤奋、求是、创新”和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补充,缺一不可。以这十六个字为核心的川大精神,在哲学层面上,体现了川大人追求真理,刚正不阿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在历史层面上,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四川大学不断融合、改革、发展、创新的风雨历程;在文化层面上,展现了学校“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宽广胸襟和民主宽松的学术氛围。在我国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四川大学师生职工正在秉承和弘扬“川大精神”,并努力使之扎根于思想中,落实到行动上。
三、大学精神的培育与建设
大学精神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在的,更是未来的。我们不仅需要阐释大学精神的历史、内涵和功能,着眼于大学精神的继承和弘扬,而且应当着眼于大学精神的未来,着眼于大学精神的培育和建设。
首先,必须纯洁大学的精神家园。之所以重提精神家园的话题,是因为在物质生活给人们带来享受的今天,大学精神与物质世界那种本应和谐美妙的关系正面临某种程度的异化。惟其如此,才更需要我们光大大学精神的传统,维护大学作为“社会良心”的美誉,维护大学精神的圣洁,维护学术精神的尊严。
其次,必须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和相互促进。科学创造和人文关怀是人类进步的两个车轮,尽管它们的内涵、特质、对象有着明显的区别,但二者绝不是互相排斥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使人文关怀获得新的理性工具、实证方法和技术手段,而人文关怀则向科学技术注入真、善、美的文化底蕴。在当今世界,把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融合作为培育大学精神的一个重要取向,既重要又迫切。因为,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正以其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改变着世界的面貌,人类在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之时,也越来越多地面临精神道德领域的挑战,如克隆技术的诞生是自然科学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但以克隆人为攻关方向的科学研究,则可能使人类面临改变自身的危险;科学技术通过对资源的广泛开发利用,在极大地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又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这一切都说明,培育大学精神一定要强调科学创造中的人文关怀,通过人文精神对科学创造的正确引导,保证科技进步造福人类而不是祸及人类。
第三,必须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大学教育理念是一个开放的观念体系。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肩负的历史使命不同了,时代对我们的要求不同了,因而教育理念也需要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特别是致力于创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学校,更应当在办学理念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作为现代研究型大学在思考教育理念创新的问题上,至少应充分考虑到这样几个因素:一是怎样在观念上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追求卓越;二是在体制上怎样真正形成以院系为管理重心,以教师为办学主体,以学生为育人中心的运行机制;三是怎样与时俱进、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全面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四是怎样进一步强化科研,真正把科研与教学结合起来,以科研强势带动人才培养,为拔尖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服务;同时真正把科研与社会服务结合起来,为经济发展和民族振兴做出更大贡献。
第四,必须大力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大学精神的建设不可能
孤立地进行,它必然要和世界文化发生密切的联系。这客观上要求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必须自觉加快国际化步伐,具备更加宽广的视野,在科学研究方面不断把握新理论、拓展新领域,追踪新科技、创造新成果;在文化领域方面要与世界文化加强接触、扩大交流,沟通融会,吸取精华,创新知识;在培养人才方面,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培育出一大批敢于攀登世界科技文化高峰的拔尖创新创业人才。
第五,必须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今天,中国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承担着为民族振兴进行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历史重任,没有压力、没有紧迫感,没有与世界科技、文化和人才培养一争高下的强烈竞争意识,就无法当此重任。因此,现代大学精神的培育,无疑应把“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竞争意识注入大学精神,使之更具活力、更具时代特点。(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
来源:《光明日报》(责任编辑:蒋波)
第三篇:大学五四文化季策划书
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学生助理团公共邮箱yzxinlai@163.com
院长学生助理团办公室:一教401旁
策 划***院长学生助理团服务电话
书
策划人:
时间:2013/2/27
一.活动主题一:前期准备
在学校开办一场“跳蚤市场”的大型活动。
相信大家都有这种时候,自己一时高兴买了一些东西,回来时却发现
自己根本不是很需要,可是却很新又舍不得丢掉。又如每年大三毕业季的时候,学生会丢掉许多不用书本或带不走的东西。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种契机,办一个“跳蚤市场”。
二.活动目的1:让闲置的东西得到了利用,避免了资源浪费。
2:卖家物品的卖出可以让自己获得利益。
3:买家可以以低廉的价格买到心仪的物品。
三.宣传准备
1:海报宣传校区的五个宣传栏均贴出关于这次活动的海报。
2:进班宣传 复印关于这次活动的宣传单,利用晚自习等时间进班宣传。3:广播宣传 请“飞扬之声”广播站帮忙宣传。
4:宣传时间以五四文化季时间为准。
四.活动预算
1宣传费用(海报5张、宣传单80份等):共计90元
2:其他活动材料费用(如登记簿、标签、胶水、记号笔等):共计20元活动费用总计:110元
二:正式活动详则
一.时间
以五四文化季的时间为准。
二.地点
校区篮球场。
三.活动责任分配
1:活动的海报,可以由xxx负责,其他助理协助完成。
2:由xxxx分配进班宣传人员。
3: 2011级助理团曾圆满的完成过一次展销会所以我们完全有能力完成此策划活动。
四.具体过程
1:事先跟学校沟通交流好借场地的各项事宜。
2:规划好进行买卖的区域。
3:开展活动期间每天都要派5~6人在活动现场值班,解决突发问题和维持现场秩序。
4:活动开始,统一分配各成员在活动现场进行需注意事项的宣传。
5:让大家在事先规划好的区域进行买卖。
6:活动过程中,实时记录同学们反馈的关于此次活动的意见,并派人做好意见的归纳总结。
7:若有突发事件,由助理团和当事人统一商量解决,如果仍不能解决,及上报学校由学校决定。
五.后期工作
1:打扫活动现场
2:收好活动器材、工具以及宣传的五张海报。
3:把收集到的意见整理,在例会时大家共同讨论此次活动的收获。
第四篇: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若干思考
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若干思考
文化自觉,从软实力到文化强国
几年前我应邀去英国伦敦参加文化创意论坛,主持大会演讲的是《创意经济》一书的作者约翰·霍金 斯先生。在会上交流时,他说中国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我们对这个话题很有兴趣,同时也很担心,因为中国市场很大,经济发展很快,是世界关注 的焦点。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平台上谈得比较多的是德国的哈贝马斯、美国的亨廷顿,但是我们更关心中国的领导人、中国的学者、中国的企业家在想什么、在做什 么。他说,你能否介绍一下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我说,对“社会主义”一词,有不少著作与文章解读,但是说得最明白的是邓 小平的一句话:社会主义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消除贫富差距,达到共同富裕。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所谓中国特色,就是分阶段分步骤发展。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发展不平衡。我们首先要解决吃饭的问题,穿衣的问题,就业的问题,然后再解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的问题。我们对文化的认 识,就包含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他说如果你这样说的话,我们能够理解,也能够认同。
我们对文化的认识,实际上也是经历了 一个不断深入和发展的过程。看了最近有些媒体对文化的解读,我是非常担心的,因为这些解读比较窄,把文化发展解读为文艺演出、电影票房和艺术品市场;把文 化体制改革解读为文化单位体制改革。我们十几年前对文化的解读是把它放在一个词里面——宣传文化,宣传文化里的文化是从属于宣传的,它实际上阐述的是文化 行政管理部门管辖下的文化形态,更多地强调意识形态功能。而今天对文化的认识,已经从宣传文化拓展到文化软实力,又从文化软实力提升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 国层面。实际上提出了一个文化立国的问题。
软实力的概念是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但是今天他已经修正了自己 的观点。奥巴马政府上台以后,他们在共同推动一个新的概念——“巧实力”。巧实力讲的是在国际竞争战略中,国家的软实力和硬实力是并存互补且并重的,什么 时候展示软实力,什么时候展示硬实力,主要看环境场合和实际需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文化生产力概念,实际上包括硬的物质文明和软的精神文明两个方 面。
今天,我们对文化又有了新的认识。文化至少包含三个层次:第一是物质层面的符号体系,第二是精神层面的价值体系,第三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制度体系。从这些层面才能够理解文化强国的意义。实际上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最后一个点——制度建设,因为它涉及生产关系、上层建筑。
文化自信,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文化的功用是什么?在文件里,通常出现三句话: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改革文化体制。十几年来,这一提法一直没有变化。这种表述实际上是给发展文化产业的任务做了一个分解。
这 三者之间的关系需要辨析。事业和产业相对独立、相辅相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转化。事业中有产业因素,产业中有社会责任,体制改革则是两者发展的基础和 保证。举一个例子,台湾的故宫博物院是一个典型的公共服务机构、文化事业单位。他们2010年除门票收入以外的版权和旅游衍生产品的收入达到了6亿多新台 币(即一亿多人民币)。这充分说明了事业中包含有产业因素。所有的文化产品区别于其他产品的基本特点在于它们的内容属性,这也是它们不可回避的社会责任。
今 天,对“繁荣文化事业”的表述已经拓展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或者叫“保障公民的文化权益”。但对公民的文化权益是什么却解读得不够。我想至少有四 点值得思考:公民享受文化成果的权益,参与文化活动的权益,从事文化创作的权益以及他们的知识产权得到保障的权益。从这样的角度去考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建设可能就会更具体。
我们对文化产业的认识有一个发展过程。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认识到广州出现的音乐茶社具有市场要素或经济元 素;后来又认识到文化产品和服务不仅有经济属性,还有产业特征。2000年中央文件中提出了文化产业的概念,2004年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文化及相关产业的 分类规定。至此,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序列中的一个产业形态有了正式的户口。
2009年国务院发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0年 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上,总书记直接提出了要推动文化产业逐步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思路。到这个时候,文化产业又从定性发展转向了定量发展阶段。大 家知道,按国际通行标准,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要达到国家GDP的5%以上,要有市场的占有率和引领度。2010年我国的GDP是39万亿元人民币,文化产 业的增加值是1.1万亿,所占GDP的比例只有2.78%。文化要在国民经济整体发展中起作用,文化产业逐步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就是一个重大的 战略举措。
文化自强,实现内容、科技、资本、服务突破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路径和方式是什么?我去年参加了两个国际会议,都是中美互联网的论坛对话,颇有些感受。
2011 年4月,我带中国学者代表团在普林斯顿大学和美国学者进行对话。一坐下来,美国的学者就提出中国的网络信息流通有问题等责难性话题。当时正好是日本大地 震,我说,两国学者在一起,是不是可以考虑一些更重大的问题,如面临日本大地震这样一种人类的共同灾难,我们应该超越国界、超越意识形态、超越商业利益,去考虑人类面临的共同需求和挑战,学者应该有这样的担当和眼光。美国学者同意了我的说法,和我们一起讨论互联网对中美两国社会和人民的影响。最后,参会的 中美双方18位学者共同签署了第一份中美互联网共识。
12月份,我参加了中国政府组织的中美互联网战略对话。在对话会上,美国方面 提出,2011年5月奥巴马政府发布了美国的网络空间国家战略,网络空间到哪里,美国的战略利益就要延伸到哪里。如果信息安全危害了美国的战略利益,美国 方面将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包括物理手段来消除它。我方针对美国方面的表态,及时调整应对思路,通过部长的大会主题发言,专家的小组讨论,以及会议共同主席的 大会总结,清晰地阐述了中方对信息安全的认识和维护网络主权的立场,完成了对话的预定目标。
从设定目标到达到目标,有各种方法和路径。用什么方式,找到什么路径达到目标,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如果把它缩短成最需要的几个词,我想达到文化强国之路,至少需要关注这几点:
战略对策。我们需要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的综合性国家战略,站在国家利益上,而不是部门、行业、局部、地区的利益。
体制改革。不仅仅是文化单位的体制改革,而是改革一切阻碍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铺平道路。
重点突破。传媒产业也好,文化产业也好,应该在内容、科技、资本、服务等方面重点突破。
内 容引发社会需求。文化产业首先是内容产业。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说法,创造、生产、销售内容的产业称为内容产业。但我们知道,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可以卖钱 的。通常送上门的广告、政治宣传品、宗教材料等都不需要终端用户掏钱。而能够让老百姓心甘情愿从口袋里掏钱消费的文化产品至少要具备以下三个特征:原创 性、差异性、不可替代性。所谓原创性说明你拥有知识产权,不是偷来的,收钱收得心安理得;所谓差异性说明你找到了你特有的用户群体,而不是一百年前可能存 在的那种老少咸宜、南北通吃的产品;所谓不可替代性是你有别人没有,只能到你这儿来消费的核心竞争力。
科技改变产品形态。每一个时 代都有代表这个时代生产力的科技形态,任何内容产品都必须找到与时代生产力的结合点。今天的时代称之为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是信息时代生产力的代表方向。我 们看到,今天成功的文化企业,多数都是内容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结合的结果。李彦宏的百度、马化腾的腾讯、曹国伟的新浪、陈天桥的盛大无一不是例证。当然,今 天的科技,已经不能简单地用信息技术来概括。除了信息科学,还有材料科学、生物科学、认知科学,这些都是当今时代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我们的内容产品找到了 与这些科学技术的结合点,就找到了产品形态的发展方向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空间。
资本影响市场规模。文化产业与其他任何产业一样,需 要资金的投入才能产出。目前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对各行各业都有影响,减少投入了,必定会影响产出,文化产业也不例外。但是,除了投入产出上的真金白银,在 文化产业里更重要的是无形资本。所谓无形资本,包括品牌和产权,品牌和产权都是可以评估价值的。为什么《金陵十三钗》剧本完成以后,创作团队能够拿到几个 亿的投资?就凭两点:第一,剧本完成了,拥有了产权;第二,张艺谋拍,品牌有保
证。迪斯尼跟香港合作为什么能够用那么少的钱拿到那么大的投资比重?香港投 了400多个亿,迪斯尼只投了30多个亿,却占了40%多的产权,原因在于它的品牌。
服务决定事业成败。首先,文化产业属于服务 业,服务是其核心要点。其次,不同的利益群体有不同的服务空间和服务对象,政府、行业协会、企业都有自己的服务空间,“到位而不越位”是服务的基本准则。政策、导向、规划,营造环境,建立公平的竞争秩序,这是政府做的,但是进场操作不是政府做的。行业协会也是这样,它应该比政府有效率,比企业公正。企业的 服务对象是市场和终端用户,用户的满意度是企业服务的目标。群众的反馈和参与是文化企业服务的特色。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已经探索出一套有效的运 作模式,即:“政府主导,专家论证,市场运作,群众参与”。其中,“群众参与”这一条明确指出,文化产业的成功不仅是产量和产值的增长,更是人民群众文明 素质的提高。没有群众参与是办不到的
第五篇:工会在文化强国伟大事业中的作用思考
工会在文化强国伟大事业中的作用思考
兰青山
前不久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中央全会通过关于文化建设的决定,这在我党历史上,特别是新中国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突显了它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一场文化建设的攻坚战已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展开。工会作为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具有得天独厚的群众基础,拥有自身独具的参与方式和渠道。可以并且应该在文化强国伟大事业中大有作为,彰显中国工人阶级的领导性和先进性,进而提升工会工作的内涵,为国家强盛、民族复兴服务。
一、走出误区,提高认识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文化有这样的解释:“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正是这个解释加之我们的思路不够宽阔,企业所处不同环境等原因,使我们在文化建设上存在误区。主要表现在:
(一)责任误区
在一些人看来文化建设是政府和文化教育部门工作的责任。企业是经济组织,以经济工作为中心。文化建设的责任感不强,主动性不够,有些企业甚至出现文化空白的现象。
(二)等缓误区
文化建设需要投入,而我们的部分企业面临这样那样的困难:有 点钱舍不得投,有点精力舍不得用,有精兵舍不得派。总幻想等企业经济形势好转了,再搞文化建设,经济工作与文化工作出现不同步,发展不平衡。
(三)虚实误区
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又偏于精神方面,有形的东西少,无形的东西多,不像经济指标看得见摸得着,产生重实轻虚的心理。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常常把文化建设束之高阁。
误区不出难有作为,要走出误区,应该从提高认识入手。
1、要从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和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高度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性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回顾中国工会的历史,听党指挥跟党走,冲锋在前是工会的光荣传统。文化强国是党中央的战略决策,工会组织应该从政治的高度,提高认识,组织带领职工投身文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
2、要从自觉发挥工会组织职能作用的高度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基本职责。人的全面发展,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享受精神生活,在拥有物质家园的同时拥有精神家园,是职工合法权益的集中体现。工会组织积极投入文化建设,创建精神家园,促进职工素质提升是从根本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因此,文化建设是工会组织的一项神圣使命和光荣任务。
3、要从自觉保持工人阶级先进性和民族复兴主力军地位的高度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中国工人阶级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在任何时候都勇立潮头,是民族复 兴的主力军。历史又将文化建设的重任放在了中国工人阶级的肩上,这是工人阶级先进性和主力军地位决定的。要保持下去,就必须先发扬工人阶级最大公无私,最能吃苦,最富有革命彻底性的光荣传统,以文化建设为己任,组织引领职工投身文化建设有所作为。始终保持工人阶级先进性和主力军地位是工会组织的重要责任。
4、要从自觉增加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度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企业在经历了量的积累,质的提升两个发展阶段后,进入可持续发展的高级阶段。有人比喻过:企业发展五年靠运气,十年靠管理,百年靠文化。文化是企业旺盛生命力和不竭创新力的源泉和保证。企业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也是文化建设作用不断显现,文化建设内容不断丰富,文化建设重要性不断提升的过程。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没有文化的企业是没有活力的企业。工会组织作为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企业共命运,可持续发展即是管理者的追求,也是工会组织的生存需要。以文化建设为抓手,以文化建设融入经济工作,以精神力量推动企业发展,以精神家园营造和谐企业,是工会组织发挥作用的必由之路。
提高认识,走出误区,是当前各级工会组织的紧迫任务,不断的提高认识,增强使命感、责任感,进而创新思路、方法,以文化发展带动企业发展则是各级工会组织的长期任务。
二、明确职能发挥作用
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这一定义说明了两点:一是它的成员以企业职工为主,它置身于企业经济组织之中;二是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也正是这两点明确了工会在文化建设的伟大工 程中的职能是企业文化建设。围绕发动引领职工群众参与企业文化建设,进而促进企业经济发展,为满足职工物质文化需求发挥作用。
(一)发挥工会教育职能作用
对职工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工会组织的重要任务。而工会组织职工开设、开展的职工图书室、职工文体竞赛、合理化建议等群众性的经济、技术、生活、学习,多种多样的创新活动,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能,这不仅包括维护职工的经济利益,保障职工的民主权利,也包括维护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只有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才能不断满足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建设与工会工作密切相关,搞好企业文化建设是工会义不容辞的职责。
(二)发挥工会凝聚职工队伍作用
工会是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是职工的“娘家”,因而对职工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工会工作的对象和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都是职工群众,工会的社会职能也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有紧密关系。因此,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能够起到能动作用。
(三)发挥工会弘扬主旋律作用
抓典型是一种常用的、有效的工作方法,典型抓好了,可以起到“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作用。工会可以通过对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评选表彰活动,宣传他们的事迹,弘扬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企业精神,陶冶职工的情操,培养职工群体意识和良好的共同习俗和 道德风尚,不断为企业文化注入精华和活力。
(四)发挥工会助优职工素质提高作用
城建人精神作为集团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职工不竭的精神动力,在各种活动中灌输这一理念,能够帮助企业职工,特别是青年员工树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的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风尚。
三、利用优势拓展途径
(一)以培育企业精神为基本点
企业文化建设中,工会是群众性组织,是连接管理者与员工的桥梁纽带,职工群众愿意把自己的意愿与工会进行沟通。有个这个优势,工会可以更为直接、更为有利地在职工群众中培育自己的企业文化。特别是我们基层工会组织,可以通过板报、简报宣传刊物、电脑网络等媒体及时、迅速地宣传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其次,由于工会组织网络的广泛性,可以将企业文化渗透到每一个角落,进入到每一个职工的心中。
(二)以提高职工素质为切入点
企业职工素质的高低,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入程度。从现代化科学管理来看,企业工会组织所具备的文化角色,可以成为企业文化建设获得成功的特有优势。一是工会可以通过职代会对企业的重大决策,包括制定发展规划,重大措施出台等进行监督,加大职工参政议政能力。二是工会可以通过开展的民主管理、劳动竞赛、技术培训、合理化建议和职工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等,增强企业文化的有效实践。三是在“评先树优”活动中,工会可以把职工中最 先进的代表选树出来,并大力表彰奖励,把最先进的企业文化代表推上前台。
(三)以增强企业凝聚力为着眼点
企业文化建设要起到凝心聚力作用,这和工会的职能不谋而合。在这一点上,工会有着独特的方式方法。首先工会在弘扬先进方面,能够以有效的方式留住人才。如何把原来的人才留住,把外面的人才引进来,不仅需要在体制、机制、环境上有突破,更需重视每个普通职工的作用,工会可以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使他们感到既能体现自身价值,又能把自己的工作积极性发挥至最佳状态。其次,工会还可以在凝聚力工作上发挥作用,如积极做好职工上访接待工作,积极开展扶贫帮困送温暖活动,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及时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再次,工会可通过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更新职工观念,自觉地把聪明才智奉献给企业。真正实现职工管理从制度管理到自我管理的跨越,切实在服务职工、服务大局中开拓创新。
(四)以营造和谐人文环境为落脚点
工会组织作为职工与企业管理层沟通和交流的桥梁纽带,能够了解每个职工的具体需要,可以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公平理论,使每个职工将实现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有机结合起来,营造一个“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的浓厚氛围;工会可以有效畅通领导和职工的交流渠道。工会作为职工的知心朋友,可在第一时间把职工的心声传递给党政有关部门,使领导及时搭准他们的脉搏,也可以利用座谈会、联谊会等形式让他们有和领导沟通的机会,使他们在宽松和 谐的环境下愉快的工作。
文化强国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工会组织要以企业文化建设为切入点,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动员组织职工投身以思想建设先进性,素质培养综合性,劳动关系和谐性,职工生活愉悦性为特征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去,为绽开灿烂的企业文化之花,结出丰硕的企业可持续发展之果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