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民间金融的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时间:2019-05-15 13:34: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温州民间金融的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温州民间金融的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第一篇:温州民间金融的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温州民间金融的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1-8-11信息来源:《改革与战略》 2009年第01期

□ 龚荣华 王发明

[摘要]文章以温州地区的民间金融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温州民间金融的现状和问题,试图通过对民间金融的性质特征、优点和不足、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的分析,阐述民间金融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发展民间金融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民间金融;温州;中小企业融资

[中图分类号]F8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09)01-0094-03

一、引言

根据对全国20个省份的地下金融状况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03年全国地下信贷的规模在7400亿到8200亿元之间,占正式金融规模的近30%。美国花旗银行2005年1月报告说,2004年5至10月份,中国国内银行居民存款流失额在9000亿元左右。这些流失的资金大多进到收益更高的民间金融系统中。民间金融不仅在国内已经初具规模而且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它广泛分布于亚非拉和南美以及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此外,在一些发达国家中也有民间金融组织的存在。在亚洲,主要分布于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印度、日本和印尼。在非洲,广泛分布于喀麦隆、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等国家。在南美洲和拉丁美洲,主要分布于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等国家。在发达国家中,主要存在于德国和奥地利、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

浙江地区一向经济发达,民营经济支撑了经济发展的半边天,相应的浙江的民间金融也势如烈火,发展势头迅猛。而位于浙东南的温州,民间金融历史悠久,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温州民营经济发展迅速,相应也刺激了民间金融在温州地区的不断膨胀扩大,从民间金融的规模和影响力来看,温州民间金融的发展是具有一定代表性。本文试图通过对温州民间金融的性质特征、优点和不足、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的分析,来消除人们对民间金融的偏见和歧视,并且提出发展民间金融的政策上的建议,更好地引导和规范民间金融的发展,促进我国金融事业的发展和经济的腾飞。

二、温州民间金融的发展现状

(一)温州民间金融的形式

温州的民间金融风气不仅在近代非常昌盛,而且解放后也存在着不少民间金融活动。改革开放之后,温州地区的民间金融开始活跃,其间也受到过“抬会”欺诈**的影响,曾受到打击和整顿,一度销声匿迹,直到9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又再度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十五”期间,温州市民间金融资本大约为3000亿元,其作为解决民营经济资金短缺的重要融资手段普遍存在,并且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民间融资金额从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国家实现宏观调控以来,民间金融出现了价升量增的发展态势,利率水平由去年同期的月息千分之八上升到千分之十二左右,个别地区甚至达到了千分之二十。从总体上看,温州市民间金融的利率水平

与宁波、台州水平大体相当。根据调查,目前温州市民间借贷规模约有800亿元。

温州民间金融现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第一,民间互助资金会,又称为“会”,是民间金融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形式各样,名称各异,有“合会”、“排会”等等称呼。其做法一般是由急切需要资金的人作为发起人邀请若干亲戚朋友参加,组成一个“会”,并且约定会期,每次向会员收集一定数量的会钱,轮流交一个人使用,并支付约定的利息,发起人优先收取第一次会钱。在起初,这种互助资金会大多是由一些企业主为了解决资金周转问题而组织起来的。当这些企业主度过了企业早期资金需求困境之后,筹集的资金对其重要性相对下降,于是,会主开始把原先主要用于内部互助性质的资金向外贷放,有的就逐渐转变成为了地下钱庄。第二,“钱中”或“银背”。由为借贷双方之间的中介发展为经营存贷业务的职业货币经营者,私人钱庄是其机构化的表现。第三,民间自由借贷。主要是个人对个人、个人对企业、企业对企业的私下相互借贷。一般以个人之间借贷为主。但是也有企业主以个人名义借贷的现象存在。第四,典当行、调剂行。相当于银行抵押贷款,但手续简便,费用高,风险大。一般顾客以个人为主,以资金周转、头寸平衡为目标。利率一般在20%~30%。根据估算,温州约有3亿元左右的资金由典当行和调剂行等中介提供。第五,企业以借款、地下贴现等形式运用闲置资金,也有利用自身的融资优势,取得银行贷款后,向其他企业借出,以获取高额利息。

(二)温州民间金融的特点

民间金融在温州地区根据当地经济的发展情况适时变化,展现出一些自己的特点。借贷总量大小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全市各地均存在民间金融现象,但地区间的借贷规模差异很大。这主要取决于当地民营经济的活跃程度,金融环境和当地民众的投资意识等等。温州市区的股份制企业较多,使得大量民间游资能够及时找到投资渠道和领域,银行对这些企业的支持力度也相对较强。而各县的股份制企业不多,常见的是“小、松、散”的类似于温州的民营企业,借贷资金的来源以自有资金为主,大约65%的为自有资金,29%的为自己和亲戚的资金掺在一起,再去放贷;借贷的单笔规模较小,调查发现,平均单笔的金额大概在19.4万元,其中企业的平均金额在40万元左右,居民的个人行为借贷平均为9.3万元。由于游资无法通过股份制进入有实力的大中型企业,投资渠道相对比较狭窄,因此这些地区的民间借贷更为活跃。民间个人借贷逐渐减少,企业生产性借贷增加。随着银行业不断推出面向个人的服务,如个人抵押贷款、消费贷款等,逐渐完善其服务水平,扭转了以往人们想向银行借钱也借不到的局面,树立了新的借贷观念。而且由于民间金融的灰色性因素以及前几年的“抬会”**使社会及个人信用状况有所下降。根据在温州市民中的调查,表示愿意借钱给别人的仅有18.3%,其中愿意高利息借给别人的为4.6%,愿低息或无息借给别人的占13.7%,而表示要看情况而定的占61.2%,表示不愿意借的占20.5%,后两项合计达80.7%,说明人们相互间信任程度的下降,信用度恶化,民间个人借贷逐步减少。而且随着银行个人贷款业务的推出,民间个人消费借贷已经开始萎缩,相对应的,企业生产性借贷则由于民营中小型企业的不断涌现,呈水涨船高之势。民间借贷操作手续简易。一般对借款用途不作限定,仅在口头表明资金使用意向,期限事先基本不确定,可临时通知收回,也可要求展期,从提出民间借贷申请到获得资金一般只需要1~2天,短的则只要几个小时,并且普遍以现金方式交接。借贷期限以短期流动资金借款为主。民间借贷的期限一般在一年以内,主要用于短期头寸

周转。除瓯海区外,其他县市区的短期民间借贷占总资金的60%以上。但实际上,一般只要按时支付利息就可以获得展期,因此资金性质 实际为不定期,比较灵活。一般情况下,借款期限为6个月至1年比较普遍,大约占39.6%,6个月以内的占16.4%,1年以上的占25.5%,不定期借贷的大概占54%,一次性还款大概90%以上,付息方式以分期居多,大约占55%左右,还有按季、按月、按年等方式,还有最后一次性还款付息方式。民间金融的行业分布相对集中。瑞安海水养殖业发达,全年总投入约6亿元,若以30%的比例计算的话,需借款1.8亿元,即使将瑞安农信社前7个月的全部新增农贷都用于满足养殖业需求,尚有4700万元缺口要靠民间融资。另根据统计,上半年瓯海区仅在建船舶这一项的总投资就有6亿元,其主要资金来源也是民间借贷。因此从各县反映的情况看,民间金融的资金分布体现出明显的区域性优势或块状经济特点。

三、温州民间金融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建议

(一)温州民间金融存在的问题

随着20世纪末温州经济转制,温州民间金融在新旧制度的夹缝中不断成长,形式复杂多样,散布在人群当中,具有很强的分散性和隐蔽性。而且由于没有针对性的立法,政府也无法可依,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导致民间金融混乱复杂,弊端丛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温州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团结。缺乏风险管理机制。任何金融制度供给本身都是风险与收益共存的矛盾统一体,不论何种金融机构都面临着市场风险、经营风险、信用风险、政策风险等。民间金融自身也存在着较高的金融风险。同时,民间金融处于一种地下状态,金融监管机构难以进行监管,存款者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一旦出现欺诈行为,将牵涉广大民众,引发社会动荡不安,影响经济发展进程。对政府的宏观调控活动产生影响。由于民间金融的影响,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可能难以实现。民间金融往往会干扰政府的货币政策。例如人民银行如果决定减少货币供给,提高了再贴现率,正规金融机构的利率也相应地会提高,而民间金融并不会提高利率。于是正规金融提供的资金减少了,而民间金融提供的资金增加了,民间资本替代了一部分正规金融资本,货币供给量并未按照预期数量减少甚至完全没有减少。民间金融处于灰色地带。这个特殊的地带,使得民间金融很容易与黑色产生联系。有一些人利用民间金融机构的不透明性从事诈骗活动。还有一些民间金融与地下经济关系密切,甚至被犯罪分子利用来洗钱,刺激了地下经济和犯罪活动,更有一些则是和黑社会勾结,不利于社会稳定。民间金融效率较低。民间金融大多缺乏正规的组织形式、良好的运作机制、有效的约束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很难承担大规模集聚资本的功能,随着民间金融规模和范围的不断扩大,参与人数的增加,民间金融组织的血缘、地缘关系不断被突破,风险不断积累,大大降低了民间金融的效率。与此同时,民间金融部门可能同正规金融部门争夺金融资源,对于正规金融有一定的“挤出效应”,产生利益冲突。

(二)相关对策建议

民间金融在发展中国家甚至发达国家的广泛分布,深刻昭示了民间金融的存在是不受体制因素制约的,也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没有直接联系,它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融资方式,也不是简单地对正规金融的拾遗补缺,而是与正规金融并存的必要的融资方式,因此,我们应该在反思以往对于民间金融的态度的基础上,善待民间金融。从政策上消除对民间金融的歧视。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曾经对农村合作基金会和供销社股份服务部进行了整顿;与此同时,针对当时一些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乱集资、乱批设金融机构和乱办金融业务的现象,进行了集中整顿。加强金融监管,对处于特定历史背景下稳定政府的金融秩序十分重要。但是,多次反复整顿金融秩序很容易给公众造成民间金融就是非法金融的错觉。随着我国加入WTO,政府对民间金融有了逐渐深入的认识。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22条款指出,“鼓励社会资金与中小金融机构的重组改造。在加强监管和保持资本金充足的前提下,稳步发展各种所有制企业”。为民间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2005年2月,国务院又颁布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第5条指出“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金融服务业”,这是对民间金融的再次肯定。2005年5月25日央行发布《2004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中“正确认识民间金融资金的补充作用”的阐述:民间金融“具有一定的优化资源配置功能,减轻了中小民营企业对银行信贷压力,转移和分散了银行的信贷风险”。这一条被外界普遍认为是给民间金融正名的信号,预示着民间金融融资合法时代的到来,对消除公众对民间金融的偏见十分有益。2 降低门槛,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正规金融。市场经济效率之所以比计划经济高,原因在于前者实行“优胜劣汰”。而“优胜劣汰”的前提,则是产权的多元化和独立经营。因此,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还是城市商业银行,都应该降低国有股权比重,大力引进包括民间资本在内的战略投资者,扩大正规金融机构的业务对象和形式,在更大程度上满足民间融资需求,在功能上替代原有的自发和分散的民间金融。这样,一方面从资金供给和需求上压缩了分散而不规范的民间金融的活动空间;另一方面又将民间金融收入正规有组织的发展轨道,使其在监管约束之下得到更大的发展。同时还可以促进以公有制为主题的正规金融机构的产权多样化与民营化改造。以利其转变经营机制提高经营效率,达到改革、发展、稳定的效果。确立民间金融的法律地位,引导民间金融有序成长。如何评判效果上既有助于个人和企业,也有助于当地经济发展,但法律上却不允许的民间融资行为?在银行信贷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政府如何保护行为健康、民众认可且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民间融资?这些方面,我国的政策界限是模糊的。对于同一行为,不同部门往往有不同的规定。例如,1984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69条和199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6条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国家银行贷款利率,具体标准由各地人民法院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掌握,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但对于什么范围的民间借贷属于合法、什么范围的属于非法,最高人民法院未做明确规定。国务院1998年发布的《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对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做出了明确界定,其基本标准主要是看这种活动是“已经”还是“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经批准的,都是合法的;反之,都是不合法的。这个规定的前提 是,中国人民银行总是能准确地做出判断其是否合法。这显然和我国国情不符。因此,当务之急的是:制定和完善民间金融的相关法律,将民间金融合法化、规范化,为民间借贷构筑一个合法的活动平台,以规范、约束和保护民间借贷行为。其中,尤其应对民间借

贷的最高利率有所界定,促进正当的民间金融活动摆脱灰色金融的身份,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4 建立民营银行的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由于民营银行立足市场,没有政府资金支持,自负盈亏,其生死存亡完全取决于机构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和经营效率,所以并不会加大金融监管难度。但是,由于金融业所具有的特点,开放市场所可能导致的金融风险不容忽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也证明,在放开市场准人的同时,必须健全相关制度并加强和细化金融监管。因此,监管部门要以金融机构经营者谋求非法岡钱和非法关联交易为基本监管前提,针对可能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制定系统的经营行为规范并严格加以监管。其重点是:第一,制定严格的出资人和高层经营管理人员资信标准,设立档案并定期审查,防止资信不良、有劣迹和黑社会背景的人员进入金融业。第二,严格审查和禁止股东的过多分红和抽逃资本金情况,防止因股东的利益冲动而导致金融机构的短期行为。第三,设置资本金分类标准,限制资本金较小的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和活动地区。第四,进一步完善关联交易管理办法,提高对关联交易的识别能力,明确违规关联交易的定义和处罚办法。与此同时,应尽快建设和完善市场退出机制。缺乏市场退出机制是中国金融市场的普遍性问题,也是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遗留问题。在不存在生存压力的情况下,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督往往流于形式,不计后果的高风险活动泛滥便成为自然结果。建立优胜劣汰机制就是要使金融机构感受到强大的市场压力,进而自发地产生改善服务和经营管理、严格控制风险的动力。当然强化市场退出,关键是如何保护和补偿中小存款人的利益问题,当务之急是尽早建立存款保险制度。5 建立完善民间金融信息、咨询服务体系与风险监控体系。一方面,建议组建专门为民间金融提供信息和法律咨询服务的机构,畅通民间金融投资者与资本需求者的联系渠道,方便民间金融的交易。另一方面,人民银行、银监会和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应当密切协作,加强跟踪检测,关注民间金融的变化情况,建立健全民间金融监督控制体系,逐步将民间金融纳入金融监管范围,对发现的非法金融活动要坚决及时打击,维护金融环境的稳定,维护社会和经济的稳定。

第二篇:我国民间金融发展现状、特点和趋势

我国民间金融发展现状、特点和趋势

长期以来, 我国对金融领域实行较为严格的管制, 民间金融也一直是一个没有明确合法地位的敏感性话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民间金融日渐活跃, 规模不断扩大, 对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发挥着重要作用, 并已

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2005 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04 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首次正式承认民间金融对正规金融的重要补充作用。而近两年来一系列放宽金融准入条件的政策出台, 使民间金融发展面临全新的环境和机遇。正确认识我国民间金融发展现状和特点, 科学把握政策走向, 对于科学引导、规范和促进民间金融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民间金融发展现状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2005)在“2005 中国宏观经济走势与产业发展高层论坛” 上指出: 据调查测算, 我国民间融资规模约为9500 亿元,占GDP 的6.96%左右, 占本外币贷款的5.92%左右。而且, 调查表明, 民间融资的利率也没有以前人们想象得那么高, 大多是12%左右;风险也较小, 延期支付的有21%, 且不一定不支付;民间融资因为有人际关系的约束, 还债的质量也比较好。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05)相关分支行对浙江、福建、河北、山西、江西、河南六省民间融资的调查显示, 民间融资是否活跃与民营经济发达程度有关, 民间融资活动的存在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紧急支付和民营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资金需求。

在经济发达地区的乡镇和农村, 民间融资广泛存在。抽样调查显示, 2004 年浙江、福建、河北省民间融资规模分别约在550 亿元、450 亿元和350 亿元, 相当于各省当年贷款增量的15%~25%。在经济欠发达地区, 一些我国民间金融发展现状、特点和趋势文/ 贾淑军ECONOMIC PRACTICE·经济工作2007·22 经济论坛101具有相对区位优势、行业优势地区的民间融资也相当活跃。例如, 位于江西省大商贸、大流通地区的上饶市, 2004 年民间融资总量在14 亿元左右, 相当于当年贷款增量的1/3 以上。农村地区是我国正规金融服务供给严重不足的地区, 所以民间金融在农村地区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对全国农村20842个样本农户的调查, 2003 年平均每个农户累计借入款为1414 元, 其中银行、信用社借款369 元, 占26.1%;私人借款1015 元, 占71.8%;合作基金会及其他借款29 元, 占2.1%。可见, 私人借款在农户总借款中占主体地位。从东、中、西部比较来看, 在东部地区农户总借款中私人借款占78.2%, 中部地区占75.4%, 西部地区占57.6%, 可见越是在经济发达地区, 民间金融也越发达。

在全部农户总借款中, 有息借款占47.7%, 这一比重在东部地区为55.9%, 中部地区为29.7%, 西部地区为52.9%。在全部农户总借款中,生产性借款占38.1%, 这一比重在东部地区为39.2%, 中部地区为34.4%, 西部地区为40.6%。可见, 生产性借款、有息借款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和经济不发达的西部地区均相对较高, 而在中部地区相对较低。总体来看, 我国民间金融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融资主体以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户为主, 反映了这些融资主体从正规金融渠道融资面临较大困难。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放贷业务表现出明显的向城市和向大中企业集中的趋势, 农村信用

社受利益驱动也在效仿商业银行的做法, 倾向于支持较大规模企业, 使农村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户融资面临很大困难。在某些地区, 民间金融甚至已成为这些经营主体融资的主要渠道。二是融资利率水平不一。民间融资有有息借贷, 也有无息借贷。总体来说, 生产经营性融资倾向于有息, 生活消费性借贷倾向于无息;发达地区比欠发达地区计息现象更为普遍。从演进变化看, 生产经营性的有偿融资越来越占较大比重。三是民间融资从隐性走向显性。随着民营经济发展和资金交易需求的增加, 民间融资活动已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而随着人们观念认识的转变和我国金融制度环境的日渐宽松, 民间金融也越来越走向公开。种种迹象表明, 明确民间金融的合法地位, 引导、规范和促进民间金融的健康发展已是大势所趋。

二、民间金融特点及对民营经济发展的特别重要意义

与正规金融相比, 民间金融的最大特点是往往发生在亲戚朋友和熟人之间, 借贷双方不只是一般的市场交换关系, 而且还具有一种超越市场关系的特殊的社会人际关系。这种社会人际关系往往是天然地形成的, 包括血缘、地缘、乡缘等各种天然联系, 也包括长期的社会交往。借贷双方或是生活在同一社区,或是属于交际圈子内的人物。正因为这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使民间金融具有比正规金融更多的优势。一是拥有更充分的信息优势, 这种信息优势来自于借贷双方具有相互了解的便利条件和在长期交往中形成的信息积累。二是具有对贷款实施监督和跟踪管理的便利条件。三是能充分利用民间资源条件, 例如民间金融可以接受不符合正规金融抵押标准的贷款抵押物。四是拥有法律以外的“约束”和“惩罚”手段。中国社会特别是乡村社会是由不同层次的“ 圈子”组成的“圈层结构”。所谓法律以外的约束或惩罚手段, 就来自于社区圈子内的道德约束力。越是在熟人、朋友之间, 越是在生产和生活方面有紧密联系的人群内部, 这种道德约束力就越强。正是由于民间金融的这些优势和特点, 使其能够发挥正规金融所起不到的作用, 对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首先, 民间金融更适合于为经济实力弱小的农户、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

服务。由于这些经营主体经济实力弱小,缺乏有效的资产抵押, 这常常是限制他们从正规金融部门获得贷款的主要原因。民间金融一般不需要抵押, 这种信用贷款建立在放款人对借款人拥有较充分信息, 从而可以“过滤”掉借贷风险和借款人实际上已经天然地将自身信誉和道义作为抵押的基础上的。“道德”抵押不同于物质资产的抵押, 因为“道德”是否有价值或者说所抵押的道德的“价格”,取决于当事人本身的认可, 是一种因人而异的价格。对于一般人来说, 他们对社会机构的“道德”可能是廉价的, 而对于熟人朋友和社区圈子内部来说, 其“道德” 则可能是昂贵的。所以在民间借贷中, 有足够的力量促使借款者偿还借款

以赎回其“道德”抵押。当穷人在物质资产方面很欠缺时, 他们还拥有“道德资产”, 而这种资产对熟人圈子来说“价值”更大, 所以民间金融可以更有效地利用穷人所拥有的要素条件, 并为穷人提供金融服务, 弥补正规金融机构的不足。其次, 民间金融经营灵活, 快捷高效, 能达到正规金融达不到的地方和领域, 所以拓展了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在正规金融市场上, 存在很多死角, 而这些死角往往是正规金融机构自身所难以克服的。例如, 在正规金融机构的借贷业务中, 由于借贷双方缺乏充分了解和特殊的人际关系约束, 所以往往要求贷款抵押。而贷款抵押又必然带来资产评估、公证、签约等一系列交易成本, 甚至往往严重影响贷款的时效性。而民间借贷则可以利用借贷双方的特殊关系, 以信用

方式借贷, 手续简便, 快捷高效, 更能适应广大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户需求。

三、我国促进民间金融健康发展的政策及制度创新

近些年来, 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国家也已认识到民间金融的重要补充作用, 因此出台了一系列新政策来促进金融市场有条件地开放。200

3年,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 在加强监管和保持资本金充足的前提下, 稳步发展各种所有制金融企业。2004 年中央1 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

苦干政策意见》指出,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 在严格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 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和外资, 积极兴办直接为“ 三农”服务的多种所有制的金融组织。2005 年2 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

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 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金融服务业。2005 年12 月, 随着“ 日升隆”和“晋源泰” 两家民营资本投资的小额贷款公司在山西平遥获准成立, 在我国农村地区培育新型商业性小额信贷机构的试点工作正式启动。首批试点地区定为山西、贵州、四川、陕西、内蒙古5 省区,目的是在农村探索建立一种由民间资本全额出资, 暂时“只贷不存”的小额信贷机构。试点工作强调在中央统一规定之内, 发挥地方政府和民间资本的积极性,试点地区可以因地制宜地制定适合当地情况的方案。

2006 年中央1 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 在保证资本金充足、严格金融监管和建立合理有效的退出机制的前提下, 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 允许私有资本、外资等参股;大力培育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规范民间借贷。此后, 民营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进一步发展推开。2006 年8 月, 河北省首家民营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万利通小额信贷有限公司在廊坊霸州成立, 它由两个自然人发起, 注册资本5000 万元, 以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为主要放贷对象, 填补正规金融服务的空当。在其开业后仅3个月的时间内, 就发放贷款70 笔、16550万元, 回收贷款58 笔、12886 万元, 有效地满足了当地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户的应急资金需求, 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继万利通之后, 廊坊市又先后成立了汇欣、琨博、银邦、华泰、同安、金鑫等9 家小额贷款公司, 注册资金从4000 万元到1 亿元不等。这些民营商业性信贷组织的出现, 将有效促进民间金融的健康发展。2006 年12 月, 中国银监会发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积极支持和引导境内外银行资本、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到农村地区投资、收购、新设以下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 一是鼓励各类资本到农村地区新设主要为当地农户提供金融服务的村镇银行;二是农村地区的农民和农村小企业也可按照自愿原则, 发起设立为入股社员服务、实行社员民主管理的社区性信用合作组织;三是鼓励境内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在农村地区设立专营贷款业务的全资子公司;四是支持各类资本参股、收购、重组现有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 也可将管理相对规范、业务量较大的信用代办站改造为银行业金融机构;五是支持专业经验丰富、经营业绩良好、内控管理能力强的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到农村地区设立分支机构,鼓励现有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本机构所在地辖内的乡(镇)和行政村增设分支机构。首批试点选择在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吉林、湖北6 省(区)的农村地区开展。其中, 村镇银行的组

建和成功运行, 标志着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开放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三篇:中国邮政的发展现状和对策研究

2013111134 白玉凤 物流工程

关于EMS的SWOT分析与建议

摘要:在快递市场需求暴增的形势下,中国邮政速递业务正承受着民营快递和国外速递巨头的两面夹击,市场正一步步向自由竞争市场迈进,中国邮政快递(EMS)如何乘风破浪,迎接挑战,在新一轮竞争中取胜?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通过分析EMS的优势,劣势以及所具有的机遇和面临的威胁,系统化的综合考虑个方面因素,以全局化的角度为中国邮政快递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和参考方案。

1.EMS现状分析

1.1 EMS简介

EMS(Express Mail Service)即邮政特快专递服务。它是中国邮政提供的一种快递服务,主要是采取空运方式,加快递送速度,一般来说,根据地区远近,一般1-8天到达。该业务在海关、航空等部门均享有优先处理权、它以高速度、高质量为用户传递国际、国内紧急信函、文件资料、金融票据、商品货样等各类文件资料和物品。公司拥有员工20,000多人,EMS业务通达全球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近2,000个城市。

EMS特快专递业务自1980年开办以来,业务量逐年增长,业务种类不断丰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除提供国内、国际特快专递服务外,EMS相继推出国内次晨达和次日递、国际承诺服务和限时速递等高端服务,同时提供代收货款、收件人付费、鲜花礼仪速递等增值服务。

EMS拥有首屈一指的航空和陆路运输网络。依托中国邮政航空公司,建立了以上海为集散中心的全夜航航空集散网,现有专用速递揽收、投递车辆20,000余部,飞机近20架。覆盖最广的网络体系为EMS实现国内300多个城市间次晨达、次日速递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EMS具有高效发达的邮件处理中心。全国共有200多个处理中心,其中北京、上海和广州处理中心分别达到30,000平方米、20,000余平方米和37,000平方米,同时,各处理中心配备了先进的自动分拣设备。亚洲地区规模最大、技术装备先进的中国邮政航空速递物流集散中心也已在南京建成并投入使用。

EMS还具备先进的信息处理能力。建立了以国内300多个城市为核心的信息处理平台,与万国邮政联盟(UPU)查询系统链接,可实现EMS邮件的全球跟踪查询。建立了以网站(www.xiexiebang.com)、短信(5185)、客服电话(11185)三位一体的实时信息查询系统。

EMS一贯秉承 “全心、全速、全球”的核心服务理念,为客户提供快捷、可靠的门到门速递服务,最大程度地满足客户和社会的多层次需求。先后荣获“中国消费者十大满意品牌”、“全国名优产品售后服务十佳”和“中国货运业快递信息系统和服务规范金奖”等奖项。

1.2 EMS业务

在国内特快专递的基础上,中国邮政开办了同城特快专递、国内收件人付费、次晨达特快专递、经济快递、京津当日递和国际特快专递等业务,其中同城特快专递发挥特、快、专 / 9

2013111134 白玉凤 物流工程 的优势在同城区域内提供快速、准确传递的特殊服务,国内收件人付费由收件人支付快递费用,次晨达特快专递发挥全夜航优势为客户提供限时传递的高品质业务,经济快递为大宗客户提供批量交寄、安全性高、性价比高的物品类快递业务,京津当日递为京津两地客户提供安全、快捷的限时快递服务,国际特快专递为客户提供全球范围内的快递业务,并支持收件人付费。另外,客户可以自愿支付一定的费用为邮件保价,还可以通过手机等查询计费并跟踪查询快件传递状态,并对快递服务做出评价或是提出投诉和建议。

1.3 快递业形势

由于其它快递公司的加入,EMS的核心竞争力呈减弱趋势。在我国国内速递市场上,EMS多年来占据着垄断地位。由于经营时间长和其国有企业的特殊身份,在快递业内,它已成为安全和保障的象征。为了保证重要 文件的安全传递,大多数企业在国内速递方面的首选还是EMS。因此可以推断,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EMS在国内速递市场上还是拥有极大优势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EMS就可以永远高枕无忧,一些民营企业经过数年的苦心经营,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实力和市场份额,他们以其低廉的运输价格、灵活的运输方式、周到的服务抢走了EMS的国内业务方面的大批客户。而且一些外资企业也看重了中国这块肥肉试图分一块。而且这些都对EMS快递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因此国内出现了群雄逐鹿竞争场面。

2.EMS的SWOT分析

2.1 EMS的优势分析

2.1.1

健全的国内配送网络—发展的基础

中国邮政EMS最大的优势是庞大、较为健全的国内网络优势,现拥有各类运输车辆3.3万辆,并拥有独立的邮运飞机10架,全国邮路总长度达到340万公里,形成了航空、铁路、公路、水路等立体运输体系和独立的快递邮政运输网络,现有的实物投递网络规模之大无人可与之匹敌。

虽然外资快递巨头的国际网络覆盖范围比中国邮政特快专递EMS要广,但是就国内市场而言,EMS的网络覆盖范围要大于外资快递巨头和民营快递企业。中国邮政的经营范围已经通达全国31个省(台湾除外)、自治区、直辖市、1875个地级以上县市,基本覆盖全国。依托中国邮政强大的网络优势,EMS将其网络延伸到全国各乡镇,甚至广大的农村地区,是民营快递和外资企业无法拥有的优势。中国邮政现拥有55万人的职工队伍,其中训练有素、富有经验的投递人员占有很大比例。中国邮政已经形成的四通八达覆盖国内国外的邮政网,在快件的投递上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1.2

老品牌与良好的信誉—大企业形象

中国邮政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有着良好的信誉和形象,“百年邮政”深得人心。中国邮政属于政府经营企业,同其他企业相比有两大基本原则:普遍服务和通信安全。拥有良好的企业信誉与雄厚的实力,赢得了百姓和企业的普遍信任,这是中国邮政业已形成的十分宝贵的无形资产,成了中国邮政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这对中国邮政参与电子商务的物流具有重要意义。中国邮政的无形资产是外资快递企业和民营快递企业在短时间内无法取得的。中国邮 / 9

2013111134 白玉凤 物流工程

政快递企业深深扎根于中国,社会关系网络较为密切,因此它提供的服务更能适应中国人的需要。

根据市场调查,在速递服务中,78﹪的客户愿意使用EMS。邮政多年秉承“迅速、准确、安全、方便”的指导方针,是EMS成为客户信赖的重要基础。在安全性方面,EMS经过20多年的发展,使EMS在从收寄到投递各个环节紧紧相扣、严密作业,90﹪以上的客户认为EMS的安全性远远超过其他私营速递公司。

2.1.3 国家政策——坚强后盾

邮政长期作为国家事业单位而存在,在经营过程中与地方政府建立起了良好的关系,国家以及地方政府也给予了部分政策支持。

中国新出台的《邮政法》于2013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尽管其中做出了一些有利于民营快递企业的心规定,但却有这么一条规定:“同城快递50克以下、异地快递100克以下由邮政专营”。据悉当前信件业务占民营快递公司业务总量的四至六成,其中100克以下的又占其中八成,同城快递50克的占五至六成。这意味着新《邮政法》实施后,中国邮政将获得原本最高近八成的信件快递业务。

这一政策避免了邮政在与私营公司竞争当中由于承担普遍服务而处于明显的成本劣势,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邮政的基本利益。并且,绝大多数省市区都出台了《邮政管理办法》,给予了邮政在过路过桥、基础设施、车辆停放等优先和优惠政策,为邮政EMS降低运营成本创造了政策环境。同时,车辆在交通管制上也为EMS提供了便利条件,从而加快了EMS传递速度和工作效率。

2.1.4 得天独厚的“三网合一”

中国邮政的实物网是国家多年投资建成的,近年来中国邮政又建成了绿卡金融网和综合计算机网。网络优势是邮政参与物流市场竞争的强大优势,具体表现在:信息网、物流网和金融网的融合,使信息、资金与物品能安全有效地流动, 实现了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有效合一,将进一步加快信息反馈速递,提高服务质量中国邮政拥有全国联网的邮政金融网,实现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异地存取,形成了绿卡网络、电子汇兑、网上支付、代理业务平台四大体系。目前,中国邮政拥有的属于自己的实物网、信息网和资金网,实现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有效合一。从而使“三网合一”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拥有完善的国内网络使得中国邮政EMS具备了长远的竞争优势,由于自建网络的高成本和复杂性,国内没有一家速递公司能在短期内建立起能与EMS相抗衡的速递网络。

2.2 EMS的劣势分析

“国有邮政收费同比其他快递行业高”,“邮政服务态度不好,不上门取件也不上门送件,价钱又高,效率又慢,又丢信……“这是有代表性的跟帖,或许EMS没有网友说得这么不堪,这只是一种出自惯性的”恶意"。但从这就能看出中国邮政现阶段的不良口碑,反映了中国邮政存在的种种不良现象和劣势。

2.2.1 自动化水平低,邮件处理效率低

就我们国内速递公司相比而言,EMS有着其他私营速递公司所不具有的配送网络优势,然而中国入世后,国外的速递公司己经加快了在中国速递市场的开拓步伐,我们不能只沉溺于与国内竞争对手相比的优势之中,而忽视了来自国外速递公司的潜在竞争。由于传统邮政是以手工为主的生产组织方式。即使现在,我国邮政速递行业在分拣和封发邮件这两个环节 / 9

2013111134 白玉凤 物流工程

仍基本依靠手工作业完成,工作效率低且邮件运输、投递、营收等各个环节运用信息自动化技术的少,设备落后,机械化程度低。而国外的大型速递公司对快件的分拣和封发工作己实现自动化作业,仅对一些特殊情况用人工作为补充,大部分的快件从卸车到处理完毕再次装车的平均时间只有90秒,内部处理速度的加快也使快件的速度得以大大加快。中国邮政速递如果不能引进新的技术手段,将各个环节进行优化,将很难在未来的速递市场中保持其领先优势。

2.2.2 组织结构不合理

国家邮政局将各类邮政业务(函件、包裹、集邮业务等)专业化管理,设置了专门的职能部门,但是在2008年,国家邮政局又设立了中国速递物流公司,将速递业务独立化和公司化,这样看似是有利于速递业务的发展,中国速递服务公司自主完成收入计划、制定利润指标,但其实使中国速递服务公司与邮政局平行管理,没有考核权,仅进行业务指导,成立的中国速递物流公司实施的省级管理,使得地市和县级速递公司缺乏灵活性、自主性,从而导致机构重叠,影响了管理效率,条块分割而很难实现规模经济,而且由于控制跨度大导致管理效率低,内部竞争过于激烈导致违规经营现象屡禁不止,内耗严重,使EMS形象受损。

2.2.3 价格缺乏灵活性和吸引力

在现阶段来说,一部分省市为了增加市场竞争力,尝试摆脱速递邮件价格全国统一的行政管理模式,实施速递邮件的自主定价,然而就绝大多数省市来说,EMS收费标准依然是统一收费形式。这种统一定价形式具有极大的不合理性。一是不论快件运递送达的距离远近,实行统一定价;二是没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核算体制对EMS业务进行专业核算;三是以用高资费业务的利润来补贴低资费业务亏损的做法是一厢情愿。这种远近距离统一收费的标准,客户是很难理解的,他们不会将近距离快件和远距离快件的价格结合起来看待整个国内EMS快件价格的合理性。由此出现这样的现象,那就是社会舆论以及消费者经常声讨EMS的暴利和侵犯消费者权益,另一方面对邮政部门大量承担为民众不计报酬的普遍服务的事实视而不见或觉得理所当然了。

在同城快递业务中,民营快递占据优势地位,除了灵活的机制外,较低的价位也是吸引顾客的重要原因。缺乏价格调整的自主权是EMS在与国内快递企业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的最主要原因。面对国际快递和国内民营快递企业,中国邮政EMS的价格吸引力较差。

2.2.4 市场观念淡薄,营销能力缺乏

在市场经济中信息的收集与分析是市场营销的基础,是市场竞争中重要的一环。只有事先进行准确的信息收集和分析才能帮助企业准确地了解市场机遇,发现存在的问题,正确制定、实施和评估市场营销策略和计划的活动。1998年邮电分营后,中国邮政开始独立经营。但是中国邮政仍然是政府型企业,长期在政府政策的保护下垄断经营,导致邮政的经营缺乏市场观念,没有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营销信息系统,没有充分认识到市场细分和定位的重要性。邮政速递一直以来占速递行业的主导地位,邮政职工长期受到集体主义教育氛围的熏陶,并且长期依赖政府补贴,与外资快递和民营快递企业相比,缺乏相应的商业技巧。因而习惯性地沿用以前陈旧的经营方式,没有和市场经济很好的接轨。此外,邮政的营销手段单一。与民营快递企业相比,缺乏营销技巧,并直接伤及到邮政速递业务,企业在制定决策时很少考虑市场需求和用户消费心理的变化,缺乏市场营销观念和竞争意识。使客户流失。

2.2.5 体制痼疾政企不分,责权利失衡

现行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员工观念不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长期以来采用的“政企 / 9

2013111134 白玉凤 物流工程

合一”是邮政体制存在的最突出问题。邮政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滞后,缺乏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业务经营结构落后,专营业务不适当扩大。由于体制不顺,导致在其管理中仍留有许多计划经济的影子。因此,现行的中国邮政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另外,中国邮政存在着政企职能不分,具有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双重身份,这很容易引起社会舆论的反感,将邮政专营权指责为行业垄断。

2.2.6 品牌建设问题突出

品牌意识缺乏具体表现在:品牌定位不准、缺乏内涵、维护管理水平落后,致使邮政品牌体系缺乏整体效应。中国邮政一直缺乏统一的品牌规划,品牌形象缺乏“凝聚力”。邮政下属诸多子品牌“EMS”、“思乡月”、“绿卡”、“中邮专送广告”等都是各自为政,难以形成连锁经营的大品牌。

2.2.7 服务意识缺乏

邮政职工服务意识淡薄、服务手段落后、服务水平整体较差已成为当前中国邮政快递的最大劣势。很多民营快递企业上班时间不固定,他们只需客户一个电话,就能派服务人员上门取件,并保证按时送达收件人手中。但邮政快递EMS需要去邮局投递,而且全天服务时间固定,再加上投递手续复杂,都导致了邮政快递服务手段落后。虽然现在邮政速递也开始上门取件服务但起步已经落后其他国内民营和国际快递,况且总体服务意识还远不如SF等企业做的好,仍然给人一种国有企业的架子。

2.2.8 法制不健全

虽然《邮政法》明文规定了对EMS的支持,然而《邮政法》难以适应现行的市场经济,其地位首先就是不明确的。我国加入WTO后,事关邮政的相关法律、地方法规出台的都比较晚或者至今都没有出台,有些虽然经过多方努力而出台的法律法规,很难真正付诸实施。这样更加助长了个体公司各种违法违规经营。

这种立法难、执法难的现状,造成快件市场的竞争无法可依、有法难依,因而使EMS与个体快件公司的竞争处于劣势,始终是不平等的竞争。

2.3 EMS具有的机遇分析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速递市场的发展,对速递市场是极大的推动力。根据目前发展状况来看,在未来几年,快递业仍将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根据国家邮政局的最新统计信息,2012年,邮政企业和全国规模以上快递服务企业业务收入(不包括邮政储蓄银行直接营业收入)完成1980.9亿元,同比增长26.9%;业务总量完成2036.8亿元,同比增长26.7%。

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互联网的出现、应用和普及,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目前我国电子商务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电子商务的发展促进了第三方物流的兴起进而推动了快递市场的进一步繁荣。

经济快速增长及电子商务的发展无疑为中国邮政速递业务的发展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2.4 EMS面临的威胁分析

近些年来国内民营快递企业犹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国际快递业巨头又全面进驻,两者同时对邮政速递业务施压,中国邮政速递业务的主导和垄断地位迅速被打破。目前在我国目前的快递业中,除邮政速递外,民营企业占了主要成分,民营快递迅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是由 / 9

2013111134 白玉凤 物流工程

于邮政速递业务在价格、服务等领域的不足。自 1986 年以来,4大快递业巨头(美国联合包裹运输公司(UPS)、美国联邦快递公司(FedEx)、荷兰TNT邮政集团(TNT)和敦豪国际速递公司(DHL)陆续登陆中国,正逐步占据中国国际快递业务的领头羊地位。

在颇具实力的国际快递企业强势进军和迅猛发展的国内民营快递的激烈争夺两面夹击下,中国邮政快递业务面临的巨大威胁是显而易见的。

通过对EMS进行SWOT即优势,劣势,面临的机遇以及威胁的分析,可以看到虽然EMS具备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不少不足,如何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始终占据主动地位就必须

强化优势,弥补不足,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消除威胁,如何在电子商务迅速发展,快递需求爆涨的形势下维持行业龙头的地位,迎头赶上。这就要求,邮政EMS在解决好管理体制改革、机制完善的基础上,利用其网络优势发展新的行业,调整其定价体系,从而提升自身竞争力、服务意识完善价格机制,提高自动化水平,提高市场占有率。

3.EMS发展的对策探讨

3.1 加快落实体制改革,政企分开

传统的邮政企业,虽然具有行业内全网联合作业,手续严密,规章制度严格等有利于邮政企业发展物流服务的优势,但在同时,旧有的观念、单一的行政管理机制、封闭的行业内部网络、过多的内部流通环节等因素,与现代物流服务快捷高效的要求不相适应,这就限制和弱化了邮政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所以在邮政速递在改革过程中,必须将传统的管理经营模式加以改变。

(1)要将目光从收入转向利润。邮政目前仍是国有企业,实际利润率并不高,资本运营效率低。而企业,特别是公司化管理方式,利润最大化才应是企业的最终目标。

(2)要进行组织结构再设计,邮政速递要进行组织结构再设计,使之形成扁平化管理,专职管理人员的比例要减少。

把邮政速递业务从邮政部门中拆分出来,作为一个从事普通邮政的单独市场主体与其他企业进行平等竞争。通过改革,尽快理顺各种关系,使速递从邮政的地方管理中迅速剥离出来,实行专业化经营,并给予速递公司对地方人、财、物方面的管理权力。在企业内部推进人事、用工和分配制度的改革,自上而下的完全的企业化管理使EMS作为公司法人独立运作,并以此为基础组建全国性的EMS总公司。由于新成立的公司将会按公司模式经营,所以EMS将更具市场活力,并将以灵活的策略、先进的管理水平来和外资巨头争夺市场。只有这样,邮政速递才能焕发出自身的活力,真正面向市场进行自主经营。

3.2 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机制,提高网络运行效能

体制不顺畅,机制不灵活,是导致运行效能不高,市场反映度较低的根本原因,邮政如今的管理体系架构有四个弊端:各地市邮政局作为经营实体负责多种邮政业务的发展,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对邮政EMS业务发展的关注度会有所不同影响邮政EMS整体能力发展的平衡。二是各地市邮政局作为直接进入市场竞争的经营实体,本身就是各自不同的利益体,在面对相互竞争或合作的问题时,处理方式会因各自的利益而产生差异。三是地市邮政局与行政管理、业务指导层乃至决策层对市场变化的把握,由于管理层次的延伸,存在不同步的问题,容易导致丧失战机问题的发生。四是多层的管理层级必然导致运行效能的降低,决策 / 9

2013111134 白玉凤 物流工程

中心下达的指令每经过一个层级的转达,必然会产生一次效能衰减(时延或失真),市场竞争中面临的问题反馈存在同样的问题。而在投递网络方面,邮政的硬件配备水平普遍高于民营快递公司,不足之处在于传统国有企业用工及管理方面的弊端,在用工制度多元化日趋主流的形势下,责任、权利相统一的速递专业经营部门应能很好地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邮政EMS提升终端网络速度,建立适应市场竞争需求的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化企业管理体制,使衔接环节高效畅通运行,只有这样,邮政EMS专业化经营才能发挥出更强的合力。

3.3 利用网络优势,大力发展物流行业

前文已论及,邮政的配送网络优势在国内尚无其他速递公司能比,然而,传统的速递业务量不断下降,邮政速递必须寻找到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现阶段,经济维持高速发展,许多传统的物流供应商的速度和后续服务已不能满足物流市场的要求,而速递公司在效率与服务方面的优势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邮政利用其“三网合一”的优势,进入物流行业成为EMS多元化发展的第一选择。

(1)邮政可以利用现有网络优势发展物流行业。邮政将新的物流网络归并入现有的EMS网络当中,只加入中间库存管理环节,为物流客户提供与EMS近似的服务。采用这一方法的优点是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不需要追加太多的投资。缺点是物流客户的需求与EMS客户的需求存在差异,利用现有网络不能完全满足客户的需求,而且运行成本也比较高。

(2)建立新型的物流网络。根据物流市场的需求,对目前的EMS网络进行重组,在现有的信息系统基础上重建全新的物流网络。采用这一方法的优点是能够充分满足客户的需求,对未来的发展比较有利。缺点是重建网络需要大量的资金,可能会引起资金周转的困难。

进入物流市场是中国邮政EMS的长期发展方向,在物流市场中创造一个良好的品牌形象非常重要。因此,我认为,采用第二种方法对中国邮政速递的长期发展更为有利。至于资金上困难,可以通过分步进入或是采用其他的融资手段加以解决。

3.4 加强整体品牌的建设,建成完善的品牌体系

中国邮政企业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培育和提升中国邮政的品牌形象,提高其核心竞争力。首先要树立起强烈的品牌意识,做好中国邮政的统一品牌战略规划。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的品牌、各个子公司品牌以及各个产品品牌必须统一规划,明确每一个品牌的品牌定位,以及各个品牌拥有的品牌资源,然后统一制定品牌发展战略。其次是中国邮政需要集体转变心态,实施“全员品牌管理”。员工集体参与品牌意识的确立、品牌定位、品牌核心价值选择、品牌形象塑造、品牌传播等工作。第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培育品牌忠诚度。只有坚持诚信经营、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才能维系顾客的忠诚度,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中国邮政在内外竞争压力的推动下,加快改革,必将树立起其应有的邮政行业大品牌形象。

3.5 调整价格体系,灵活定价

长期以来,中国邮政速递在国内市场一直采用统一定价策略,即不管速递服务的距离长短和中转环节的多少均采用同一价格。这一定价方式在过去垄断的条件下使邮政速递获得了高额的利润。但是,随着竞争的日益加剧,统一定价策略受到了强有力的挑战。/ 9

2013111134 白玉凤 物流工程

根据目前的市场竞争状况,中国邮政速递有必要对现有的定价策略进行适当的调整。对于区域速递市场,中国邮政速递应当采用竞争性的定价方式。由于拥有最发达的汽车配送网络,邮政速递能够通过规模效应来获得比竞争对更低的成本,从而在竞争性的定价方式下取得竞争优势;对于全网的快件,国邮政速递则应当采用分区定价方式制定价格。对各省主要城市市区部分的快件继续采用竞争性的定价方式以取得市场均衡,而对小城市和郊县地区的件,由于没有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参与竞争,则能够索取更高的价格。采用这种定价方式,中国邮政速递能够依靠小城市和郊县快件的高利润来弥补区域速递成本上的劣势,更重要的是,国内的私营快递公司由于网络上的劣势没有办法采取有力的反击手段。

目前EMS承揽着众多企业的全部国内快递业务,但无论业务量的多少,EMS均不给予资费上的优惠。实行价格改革,应该对大客户给予特殊资费优惠,对其交寄的国内EMS邮件,下调续重费(以不低于国内普通包裹资费标准为下限),并为其提供仓储、配送、物流等综合服务,以稳定和扩展客户群,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3.6 抓住发展电子商务的契机实行改革

虽然 中国邮政现已具有十分有利的从事物流服务的条件,但是,现有的邮政网络与现今电子商务的物流的要求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中国邮政速递想要成为一流的电子商务物流服务提供商,要在大中城市进行组建第三方物流服务网。组建邮政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体系,应配备必要的运输仓储设施、先进的通信工具和高素质的人才,并设置若干个配送中心,真正做到全天候、门对门、低价格的服务。同时,中国邮政速递要借助电子商务企业的信息技术优势加深互信合作,加快推进网络建设,加强与电子商务运营商的信息对接,提供包括代收货款等多种增值服务,不断提高邮件追踪查询能力和企业的服务质量。

3.7 尝试新型服务方式

面对邮政腹背受敌的严峻形势,中国提出了投递体制改革、发展社区服务等战略构想,但如何把设想具体化是邮政面临的一个难题。而建立邮政便利连锁店是邮政强化物流配送终端优势,进入新的利润领域的一种可能和可行的途径。

邮政连锁便利店就是由邮政企业通过投资、收购、控股和特许等方式建立的便利店连锁系统,它利用邮政良好的信誉和品牌形象,以邮政物流配送体系、综合计算机网和金融网为依托,把商业经营和传统邮政业务(如报刊零售,信函、包裹揽收,送货上门等)有机的整合为一体。

建立邮政连锁店是强化竞争优势的需要。目前邮政企业一般通过增加投递段道和投递频次来应付包裹投递到户和送奶、送水带来的业务量增加,一方面成本增加大,另一方面投递队伍不稳定带来服务质量的不稳定,且竞争对手容易模仿。便利店靠近居民区,因此可以作为函件、包裹、特快的投递点,承担邮件最后一公里投递到户的任务;营业时间长,因此可以在晚间进行投递,改变目前居民在家邮政下班的现状,且无需额外增加晚上投递人员;更重要的是依靠便利店的商品销售就能补偿人员和场地支出,从事邮政类业务几乎没有额外的投入。以遍布城区(至少主要是居民区)的便利店为基点,把虚拟的投递网(投递段道)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投递市场的进入壁垒,邮政企业可以获得其他竞争对手难以比拟的竞争优势。

建立邮政便利店除了强化和完善城区投递网的作用外,还是邮政企业向多元化发展的有利探索,它通过与传统邮政业务的衔接,实现了传统邮政业务向商品销售领域的自然延伸,/ 9

2013111134 白玉凤 物流工程

也为邮政寻找到新的利润源泉和业务增长点。

3.8 提高服务质量

提高“售后”服务质量,现在EMS对快件的技术管理手段落后于发达国家。虽然近年已开始建立网络查询系统,但对邮件的监控程度仍比较差。仍有邮件丢失的现象,应用全球跟踪查询系统,从接收到投递全部实现信息上网。真正让客户感觉到EMS的方便和安全。

建议EMS扩大服务范围,狠抓服务质量,如:提供门到门服务,精确运送时间表,多种付费方式(预付、到付、第三方付款)等。同时,要加大投资,提高速递的技术装备水平、优化网络、加快传递速度,依靠技术进步,改善服务质量,提高对快件的监控管理和查询能力。关键的提高员工服务意识,定期培训,笑脸迎接客户。

4.总结

虽然中国邮政速递业务正承受着民营快递和国外速递巨头的两面夹击,但是分析清楚自身具有的优势与劣势,并看清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把握时机,完成战略布局,中国邮政速递业务一定会占据快递市场中的主体地位。

首先,中国邮政EMS要敢于面对竞争,加快发展、深化体制改革,在战略发展、品牌管理、市场和产品开发、广告宣传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进一步提高竞争力。其次,EMS要抓住机遇,继续发挥长处,充分利用所具备的比较优势,制定有效的策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快递企业应当整合资源,谋求战略联盟和共同发展,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最后,政府要加快建立合理高效的快递监管体制,正确引导快递业的健康发展,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帮助中国邮政EMS建立起功能完善的组织结构,缩短与国际快递企业的发展差距。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邮政需要进一步强化企业的品牌意识,加大宣传力度,并且动态分析市场,从各种途径深入了解客户的需求并时刻追踪需求的变化,创新业务流程,加强人员培养,改善管理方法,探索品牌的新定位,以提高EMS的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把入世给我国快递业带来的机遇,真正转变为振兴民族快递业的发展契机,推动我国快递业更好的发展。EMS也才能真正迎头赶上,重重挑战中取胜,再现当年中国邮政的辉煌!

参考文献

[1] 吴文峰.中国邮政EMS品牌战略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 2007 [2] 郑文超.中国邮政速递业务(EMS)营销策略研究[D].山东大学 2012 [3] 张振旺.中国邮政快递(EMS)市场分析及竞争力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 2006 [4] 薛蓉娜,赵会娟.中国邮政快递业竞争力的比较研究[J].当代财经.2006(02)[5] 荀细文.YZ市邮政快递业务市场分析及营销策略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 2008 [6] 汪志中.邮政快递的SWOT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19)[7] 旷健玲,谭新明.中国邮政快递(EMS)与国际快递业四巨头存在的差距及发展对策研究——《物流市场营销》精品课程专题三[J].网络财富.2010(21)[8] 姜珊珊.中国邮政快递(EMS)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23)[9] 郑学文,张海英.浅议邮政快递员工应具备的素质[J].邮政研究.2013(02)[10] 马福建.邮政快递行业市场现状及其未来发展策略[J].通信管理与技术.2013(04)[11] 陈争辉,王倩,朴明燮.邮政快递服务质量要素与品牌忠诚研究[J].商业研究.2011(11)/ 9

第四篇:中国农业保险现状研究及发展对策

中国农业保险现状研究及发展对策

梁永明 刘风芝 罗铭俊 黄晓璐

2012-6-29 10:28:34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3期

摘要:针对中国农业和农业保险发展的特点以及现状,进行理论分析。通过对于农业受到风险影响程度调查以及 相关数据的统计,加上中国农保现状的剖析,查证保险企业内部对于农业保险的问题和企业外部环境关于消费者和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对于农保的法制建设等问题,通过对中国农业保险现状的认识,为未来农业保险发展提出相关的策略。

关键词:自然灾害,农业保险,农保政策

引言

古往今来,中国一直是世界农业大国,农业是中国的传统和基础产业。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中国政府在农业的基础条件、投入程度、科技程度等的不断改良和进步,促使了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使农民各方面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良。但是,中国在农业发展中仍然面临着许多的问题与挑战。中国是个多灾多难的国家,自然灾害的发生次数,发生频率以及带来的损害对于中国农业方面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中国农业保险的发展的道路频频受阻,前景亦不容乐观,但是农业保险对于农业的发展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增进农业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升中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是中国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是中国经济能够健康发展的支柱,和实现国家富强和保证民生之根本。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现状的农业保险是促进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中国农业风险现状

1.自然风险。自然风险是指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的影响。自然灾害对农业影响之大是其他行业不可比的[1]。农业经济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自然环境的影响。自然变化莫测,人类在自然的面前给予现在的科学实力来讲还是很渺小的。我们对自然缺乏了解,无法提前预知和勘测自然气候的动向,也无法控制灾害。特别是中国地缘辽阔,且各地区间气候千差万别,使得农业风险更加复杂。中国素有“三岁一饥、六岁一衰、十二岁一荒”之说。中国的自然灾害不仅具有种类多、频率高、强度大,而且还具有时空分布广,地域组合明显,受损面广,损害严重等特征。据国家部门统计,尤其最近三年,中国受到温室效应的影响气候发生明显性的变化,农业的自然风险有日趋增强的趋势。

2.市场风险。除了自然性的危害之外还有一种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就是经济风险,既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农产品供求失衡导致的价格波动和价值实现的困难[2]。一般发生在农产品的销售过程中,由于市场供求失衡从而导致农产品价格的波动、经济贸易条件等因素变化、资本市场态势变化等方面的影响,或者由于经营管理不善、信息不对称、市场前景预测偏差等导致农户经济上遭受损失的风险。其中,价格波动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这种影响既可能是农业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有可能是农产品价格的下跌,也可能是农业所需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高于农产品价格上涨。由于农业生产的周期较长导致市场调节的滞后性,农产品的价格易发生较大的变动。

二、中国农业保险现状

1.中国保险企业经营现况。中国农业生产地域广阔,农业风险有较强的分散

特点:农业经营多以家庭经营为主,不可能制定统一的衡量风险的标准和操作规范[3]。而且在整个农业产业链中,各个环节之间的风险管理措施需要有效协调。不同产业链环节的主要风险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且风险的作用方式也不相同。这就加大了农业保险的可保性低。如今,伴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前景的茫然和不确定,市场风险不断加大。灾害高发提高了农业保险的风险,同时高赔付率使得保险公司的农险业务经常面临亏损,这使得保险公司对其设计较高的保险费率,而农民的收入有限,高费率使得大部分农民无法承担,所以企业又无法制定高费率。高风险,低费率是的农保的发展步伐举步维艰。

2.中国农民投保现状。中国是农业大国,种植业和养殖业收入是农户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由于农业生产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大,中国又是水旱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加上农民是一家一户从事生产,抗风险能力差,农业发展迫切需要保险来分散风险,对农业保险的自然需求是相当大的。但由于农民收入水平低,风险意识落后,保险经营主体少,对农业保险的宣传也不到位,现实的保险需求非常低,现实的保险需求是不足的[4]。

三、中国农业保险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农业保险的可保性低,效益没保障。据官方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农业保险自1990年以来有些大型的保险公司逐渐向商业保险转换,成为了规范的商业保险公司,由原来的政策性,服务型的保险转变成了为追求商业利益的商业保险业务。同时,中国是自然灾难高发地段,自然灾害是一种覆盖面大,影响面广,所造成的损失难以估计和测量,发生的概率又特别的大。加上原本是政策性的保险业务在商业化的趋势下,使中国的农业可保性降低了很多,导致了很多商业保险公司不愿意开展此方面的业务。

2.农民支付保险乏力,政府保险方面投入力度不够。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仍然比较落后,但是,农业保险的收费很高,因为农业的风险较大。所以农民对于高费率着实负担不起。一直以来,中国政府扶持农民的方式都是通过财政部直接拨款,以农业补贴和价格补贴的形式来补助农民,一旦发生农业灾害,政府也只是直接拨款赈济灾民,很少有补贴农业保险这一块。对于农业保险的实际性支持缺乏法律制度的保证。

3.农业保险缺乏法律保障。自1982年起中国的保险业回复运转,作为政策保险的农业保险一直没有相关另行制定的法律和行政法规,为他们的业务开展起驾保航。因此,农业保险一直无法可依,法律法规的建设缺失,极大的影响了农业保险的正常化、规范化和秩序化,成为了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的最大障碍,制约着中国农保的正常运转的最大环境因素。

四、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对策

1.着力提高农保企业的水平。农业保险公司的自身因素,是提高农业保险的关键性因素。提高农业保险公司的管理水平,不但可以优化整个业务过程的程序,同时,也可以降低企业操作的成本,控制农业保险的风险,促进农业保险发展,起到一个自身主动性的作用。除此,还应加大设备的提升,在一些发达的国家中,例如,美国、日本等国家他们的农业保险这一方面中所增加的投入和应用的高科技设备,在于农业保险的初期通过投入人力物力,在全国的范围内加强调查取证,应用访查,数据统计等各方面的技术进行科学的测量。同时加大财力投入,引进精算师等相关的技术人员,强化统计。于此排清了和划分了一些高风险的农业区进行特殊的监控和保护。降低了预期的误差,减少了支出。同时引进部分的现在高新技术设备,包括气象卫星技术、通讯卫星技术、网络媒体技术等。建立灾害发生的观察站,在灾害实况的全程观测跟踪,以资料信息的处理和分析,和预报警装置从而提高农业灾害的监测水平。在与监测和划分出的低风险,灾害的发生频率较低的地区,应当制定一些低档的保险费率来降低农民的负担,提高农民在农业保险上的的保险率。拓宽公司保险的业务,促进农业保险政策的发展。

2.加大中央财政补贴力度。农业保险的高风险高赔付率特点,使得单纯靠商业性的运作很难发展。农业保险是商业化业务,它追求经济效益的目的与中国政府提出为农业保险提供的保障性援助的初衷存在着深深的矛盾。这其实就需要国家加大财政的投资力度对这方面的补贴。对于政府补贴可以根据需要和效力选择向经营农户提供消费补贴,或者同时提供生产补贴和消费补业保险的商业保险公司提供生产补贴或向投保农户提供消费补贴,或者同时提供生产补贴和消费补贴,从生产方和消费方的两方面同时对农保实行补贴。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发展的状况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面对的是农业,但其带来的利益却远非农业产量、农业产值等指标所能衡量的[5]。所以,对于农业保险的补贴,会增加农产品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业保险的发展,还对国家的稳定带来好处。

3.加大农业保险法律法规的建设。加强农业保险法规的建设是建设和发展农业保险的当务之急,建设法规,应当从各个方面对农业保险进行规范和约束,把农业保险的发展轨道正常化。首先要确立农业保险是政策性保险的地位,将他与商业性保险的业务划分开来。从而促进农业保险在与农业生产和稳定农民收入的作用得到保障。加大财政投入,提高农业保险政策性的确立。逐步完成对于农民补贴机制。构建农保的法制建设,从而巩固农业保险对农民生产生活的保证。

参考文献:

[1]梁兆基,冯子恩,叶柱均,等.农林经济管理概论[M].广州:华南农业大学出版社,1998:309.[2]付洪芬.特色农业如何廊对市场风险[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12).[3]普惠金融体系下农业保险发展的财政政策[J].会计论坛,2011,(10):1.[4]何爽,王道龙,李茂松,王春艳.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J].自然灾害学报,2006,(12).[5]陈璐.中国农业保险业务萎缩的经济学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4,(11).

第五篇:哈尔滨食品工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哈尔滨食品工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作者:张秀巍

来源:《北方经贸》2012年第07期

摘要:食品工业是现代经济发展中快速成长的一个工业体系,也是完全竞争性的行业。作为哈尔滨四大优势产业之一,食品工业近年来一直是拉动哈尔滨工业经济增长最重要的一支力量,但也存在龙头企业少、加工层次低、集群效应不明显等问题,亟待通过强化资源优势、扶优扶强、提升产业集中度等措施加快发展。

关键词:哈尔滨;食品工业;发展;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7-0047-02

一、引言

所谓食品工业,是指以农业、渔业、畜牧业、林业或化学工业的产品或半成品为原料,制造、提取、加工成食品或半成品,具有连续而有组织的经济活动工业体系。我国食品工业属完全竞争行业,以农副食品原料的初加工为主,精细加工程度不高。总体上,我国食品工业发展处于成长期,产业集中度较低,中小企业多,技术水平较低,同质化严重,价格竞争激烈,利润空间狭小。近年来,随着行业整合及行业成熟度不断提高,行业利润向大企业迅速集中,行业龙头企业渐渐担当起行业资源整合的主角。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食品工业在中央及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和科技进步的有力推动下,已发展为门类比较齐全,既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又具有一定出口竞争能力的产业,并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食品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0%以上,为国民经济建设发挥着支柱产业的重要作用。作为哈尔滨市的四大优势产业之一,2006-2010年,食品工业的总产值始终在装备制造业之后位于第二位。2006年以后,食品工业总产值始终保持约20%的高速增长。在哈尔滨市优势产业中的地位也逐渐提高,从2011年4月,食品工业总产值跃居哈尔滨市四大优势产业之首,成为哈尔滨市工业发展的龙头产业,总产值指标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处于中等偏上位置,排名第六。本文试图从分析发展食品工业对哈尔滨的经济意义着手,研究这一产业发展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进一步加快发展哈尔滨食品工业提出一些具体建议。

二、哈尔滨食品工业发展现状

(一)哈尔滨食品工业发展概况

多年来,哈尔滨市高度重视食品工业的发展,确立了 “绿色、安全”的发展理念,把壮大食品工业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政策引导、招商引资、科技支持、园区建设等措施,着力培育发展食品工业集群,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力度

推动食品工业的发展,培育出一批起点高、成长快、规模大、竞争力强的食品加工龙头企业,打造了一批知名度高、影响面大、带动力强的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形成了以乳制品制造业、饮料工业、啤酒工业、大豆加工业、肉类工业、粮食加工业以及特色食品加工业为特色的食品与农产品加工产业,成为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发展中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支柱产业之一。2006-2010年,哈尔滨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总产值占当年哈尔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均在22.8%以上,对哈尔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从2006年的14.2%提升至2010年的53.1%。

2011年,哈尔滨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共有258户,实现工业总产值881.2亿元,同比增长25%,占哈尔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34.0%;实现工业增加值257.0亿元,同比增长26.4%,食品工业产值占哈尔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4.0%。

(二)哈尔滨食品工业运行特点

2011年,哈尔滨食品工业经济保持了稳定增长的积极局面,总体呈现平稳较快发展态势。从四个行业来看呈现增长速度“两高两低”态势。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烟草制品业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增幅分别为28.3%和33.5%,分别高于行业平均增幅3.3和8.5个百分点,产值分别占食品工业总产值的60.8%和8.4%,对哈尔滨市食品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分别为67.0%和10.6%,拉动哈尔滨市食品工业增长分别为16.8和2.6个百分点。

但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增长速度呈现缓慢态势,增幅分别为16.9%和17.2%,分别低于行业平均增幅8.1和7.8个百分点,产值分别占食品工业总产值的21.0%和9.8%,对哈尔滨市食品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分别为15.2%和7.2%,拉动哈尔滨市食品工业增长分别为3.8和

1.8个百分点。

三、哈尔滨食品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规模小,龙头企业少

从食品加工业产值和农业总产值的比例来看,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为3∶1,全国平均为0.66∶1,与哈尔滨市相邻的长春市为1.1∶1,而哈尔滨市仅为0.59∶1。由于缺乏集农工贸为一体的大型龙头企业,产业链条难以延伸。世界50家最大食品集团中最小的一家年销售收入也达300亿元人民币,约是哈尔滨食品工业年销售收入最多的黑龙江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6倍。2011年哈尔滨市销售收入百亿元以上的企业1户,50亿元至100亿元的企业1户,10亿元至50亿元的企业12户。

(二)加工层次低

除雀巢、蒙牛等招商引进的一些精深加工企业外,绝大多数企业都是围绕本地原料进行初级加工,浅层次加工产品多,深层次加工产品少;中间产品多,终端产品少;地产地销产品多,辐射全国的产品少。目前,哈尔滨市60%左右的农副产品仍以“原字号”或初级加工进入市

场,价值1元的初级农产品经加工后,在美国可增值约3.72元,而哈尔滨市只能增值约0.38元。

(三)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但发育不够强势

虽然目前哈尔滨食品工业发展初具规模,但整体产业发育不强,经开区、双城开发区、宾西开发区及五常大米加工基地还没有形成大的产业集群效应,特别是五常大米加工基地规模企业少,企业小而散,由于缺少大的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难以快速发展壮大。

(四)缺乏强劲的新增长点支撑

近年来,哈尔滨食品工业发展迅速,工业总产值已由2006年的307.1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881.2亿元,增至原来的近3倍,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3.5%,尤其是近两年增速均在25%以上。继续维持高位增长,需要更大的绝对值增量来支撑。目前食品工业缺少大型项目,在今年新建和续建的30个食品工业亿元重点投资项目中,10亿元以上的项目仅2个,而2012年能够投产项目有14个,新增企业投产、达产较慢,产能释放周期较长,工业投资缺乏大企业大项目的支撑,直接影响到工业的发展后劲。

(五)制约食品工业发展的矛盾凸显

一是人才和劳工缺乏问题日益突出。当前哈尔滨市工业人才不足,劳动力流动性强,人才和劳动力外流现象日益突出,一些发展较快的企业经常出现招工难、招合适技术工更难的现象。二是原材料价格上涨、物价高位运行、融资难等一系列因素,影响企业正常运行发展。企业项目的实施主要依靠企业自筹和银行贷款,现有工业企业许多处于发展起步阶段,规模小,无资本积累,流动资金普遍短缺,严重制约了工业企业的持续发展。三是个别行业受特殊原因影响,发展缓慢。如乳制品行业受问题奶粉事件影响,加大了进口乳制品对国产乳制品市场的冲击,行业发展处于低迷状态。

四、哈尔滨食品工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突出特色,做强优势产业

食品工业是哈尔滨市“十二五”时期优先发展的优势产业之一,去年食品工业总产值超过装备制造业,成为哈尔滨市工业经济第一大支柱产业。为进一步做强哈尔滨食品工业,一定要围绕哈尔滨市特色资源做文章,打好“特色牌”。一是加强推进方便食品制造业的快速发展,重点发展冷冻冷藏、常温方便米面制品等主食食品,推进传统米面食品、杂粮和中餐菜肴的工业化。如:延寿鸿源食品的无菌方便米饭项目的投产将填补东三省方便米饭领域的空白,带来可观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二是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加强肉、蛋、豆制品的精深加工,实现“变大为小、变粗为精、变生为熟、变裸品为包装品、变废为宝、变害为利”,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实现精深加工食品和即食食品工业化。三是积极发展具有特色风

味优势的饮料产品,鼓励形成风味饮用食品区域化。大力发展原浆水果饮料、坚果饮料、蔬菜饮料等健康营养饮料,鼓励发展格瓦斯发酵类风味功能性饮料。

(二)依托资源,促进产业集聚

哈尔滨市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每一个区域都有自己的优势资源,特别是农业资源。为进一步发展哈尔滨食品工业,就要立足特色资源和产业基础,进一步打造特色产业的聚集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形成特色产业基地,让资源在产业上活起来,助推经济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大力鼓励在五常、方正、通河和木兰等适合稻米种植的地区开展稻米绿色种植和精深加工;鼓励在尚志、阿城和延寿等地兴建浆果类饮料加工企业。逐步形成“一县一品、一园一特”,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新格局。

(三)扶优扶强,壮大龙头企业

加快龙头企业发展,是推动和带动食品工业整体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一是要落实好国家和省、市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资金和优惠政策。二是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应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安排一定的信贷资金,逐步扩大贷款领域,增加贷款规模,重点解决龙头企业短期流动资金和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改造等中长期贷款。三是加大综合服务力度。在信息、土地、水电等方面搞好综合服务,做到搭台不唱戏、参与不干预、帮办不包办、献策不决策、服务不增负,在理论和实践上为龙头企业的发展进行探索和引导,努力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四)加强诚信建设,打造优质品牌

一是以乳品、饮料、酒类、肉制品、调味品行业的国家诚信试点工作为契机,按照国家及省食品行业诚信体系建设的相关要求和规定,做好哈尔滨市食品行业的诚信体系建设工作。组织和指导哈尔滨市食品企业开展食品安全认证,以诚信促经营、以诚信谋发展。二是以新型工业化试点活动为契机,在食品行业加大信息化及媒体宣传,为企业树立正面、诚信形象,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促进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市场竞争力。三是加强质量品牌创建工作,保护和宣传传统品牌,培育和打造新生品牌,以品牌效应带动行业整体发展。

(五)利用科技手段,促进传统食品工业升级

一是开展产学研对接工作。组织哈尔滨市重点食品企业与省内知名大学、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解决企业技术难题。二是鼓励企业走科技创新之路,引进科技人才,从特色农业、品牌打造、市场开拓及质量安全方面创新思路,增强企业自身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能力,促进企业自主研发新产品、打造新品牌。

(六)加大服务企业力度,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一是利用好平台,做好生产要素的综合协调工作。加强与运行、投资、电力、交通、煤炭等委内处室和企业信用担保中心等部门的沟通与协调,经常深入企业和项目工地,了解情况,及时把企业生产和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反馈给相关部门,做好生产要素的综合协调和服务保障工作。二是进一步优化哈尔滨食品工业的发展环境,起草《哈尔滨食品工业发展意见》,为哈尔滨市食品企业发展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优良的环境。三是做好政策辅导和信息沟通服务,利用网站、报纸、电视等媒体及时宣传国家及省市相关产业政策、法律法规;对新出台的产业政策,及时组织企业进行系统的政策解读和辅导。

(七)加强协会建设,充分发挥行业管理的社会职能

行业协会是行业管理的重要方面,是联系政府和企业的桥梁和纽带,同时又是政府的参谋和助手。哈尔滨食品工业的发展离不开食品工业协会作用的充分发挥。一要充分发挥食品工业协会的服务职能。继续以行业协会为主体,举办好“中秋月饼文化节”活动,为哈尔滨市月饼生产企业及地方名优特产品生产企业搭建良好宣传和展示平台。二是充分发挥食品工业协会的行业自律协调作用。以“百家食品企业诚信联盟”为载体,积极加强企业的行业诚信自律意识,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哈尔滨食品工业协调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高治平]

下载温州民间金融的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温州民间金融的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某县科技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十一五”以来,全县科技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科技部门的正确指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科学发展,紧紧围绕“自主创新、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

    加快我区金融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

    加快我区金融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发布时间:2009-3-3 9:38:35 访问次数:254次 [字号:大 中 小]随着我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吸引各金融机构纷纷落户,余杭金......

    温州民间资本新闻

    打造民间资本集散中心 搭建民间金融平台 温州金融改革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已报至浙江省政府 温州拟打造民间资本集散中心 搭建民间金融公共服务平台 中国证券报记者获悉,《温......

    温州金融改革方案

    征求意见稿提出的总体要求是,到2015年,金融业发展成为温州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具体分三个阶段:今年是试点起步阶段;2013~2014年为全面推进阶段,初步形成完善的地方金融体制;201......

    温州金融改革

    温州金融改革温州金融改革摘要: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显现。最终在2011年,我国中小企业最为聚集的温州,金融危机造成中小企业脆弱的资金链大规模断裂,爆发......

    民间元宵节社火表演的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

    山西省翼城县民间元宵节社火表演的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摘要】以研究山西省翼城县元宵节社火表演的开展现状为目的,采用田野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科研方法,对近年来翼城县......

    中国邮政金融发展研究

    浙江财经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中国邮政金融发展研究 摘要:在我国近30年来,邮政金融政策的实施为解决城乡居民不断扩大的金融贸易量发挥了极大贡献,但仍然存在一些令人不可......

    四川省畜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四川省畜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建设现代畜牧业。四川作为全国畜牧业大省,建设四川省现代畜牧业,对全省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对西部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