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民间舞技巧论文
一谈起舞蹈技巧,有些人认为这应该是搞古典舞的人去研究的课题,与民间舞无关,因而不屑一谈;有些人则认为中国民间舞的技巧等同于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无外乎那一套“跳转翻腾”,因而不值一谈。这两种说法让我感到有些尴尬,同时也激发了我的思索欲望。作为一名从事中国舞教育的人,我觉得有必要将关于民间舞技巧的一些问题弄清楚,谈明白。
一、中国民间舞到底有没有自己的技巧
我们可以从中国民间舞的根源——各民族原生态,民间舞蹈来分析和寻找答案。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间舞蹈,每个民族的民间舞蹈又都有自己独特的舞蹈技巧。在此,我不做全面地分析和介绍,只想着重地分析一下已被舞蹈学院纳入必修教材的汉、藏、蒙、维、朝五大民族的原生态民间舞中的技艺性舞蹈。
1.汉族
自古以来,汉族各种民间舞蹈多是在新年、祭祖、庙会、迎神庙会中表演的。表演者在斗妙争能中,各出新招,以博得称赞。汉族民间舞蹈正是在这种技艺求精中不断发展的。
(1)安徽花鼓灯。花鼓灯中的“盘鼓”部分,就是最富特色的技巧表演部分。它分为上盘鼓、中盘鼓、地盘鼓。上盘鼓是兰花在鼓架子肩上或腰部搭摆成各种姿态的技巧表演。中盘鼓是兰花在鼓架子腰部、腿上、手上的双人武功表演。地盘鼓是鼓架子单人表演技巧,如“燕子三抄水”、“倒爬城”、“满地抓”、“豚跳”等。艺人们在展现技巧的同时又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专长。他们常常在变幻莫测的拐弯和罕见的技巧中,洋溢着过人的才华和能力。例如怀远的石敬礼(艺名“石猴子”、洪云(艺名“小水子”)、凤台的武佩轩(艺名“气死猴”),从他们的艺名就可以看出他们技巧之精湛和身手之矫健。
(2)山东鼓子秧歌。鼓子秧歌自古就有文场与武场之分,武场正是“鼓”、“棒”、“伞”大显舞技的部分。舞者在跑动时步大身低,落脚生根,蹬脚扬尘,坚实有力;跳跃时则强调干拔与上窜,犹如“旱地拔葱”。如果不能熟练地掌握道具技巧,不能掌握各种蹲、踢、跳、转技巧,那么鼓子秧歌的稳健潇洒、淳朴刚劲的风格就很难体现。鼓子秧歌的发源地——鲁北地区的惠民和商河,都靠近河北的武术之乡沧县和杂技之乡吴桥。武术与杂技的影响,极大地丰富了鼓子和秧歌的技艺表演。
(3)还有诸如安塞腰鼓、广东英歌、湖南花鼓、辽南高跷、东北秧歌等汉族民间舞蹈都是技艺性很强的舞蹈。
2.藏族
藏族舞蹈中的热巴,是技巧性很强的舞蹈,在民间是由世袭的流浪艺人表演的。其中铃鼓舞是主要的表演部分。男艺人手持牦牛尾和铃铛,女艺人右手持单柄手鼓,左手持长鼓槌击打。开始时,男女一起表演,男纵跳挥铃,女旋转击鼓。当跳到气氛热烈时,就拉开场小进行技巧表演。先是女演员集体表演鼓技,有“顶鼓旋转”、“缠头击鼓”、“扭腰打点”等技巧动作。表演完鼓技之后,鼓队散开站立一旁,由男演员上场,在鼓声伴奏下一个接一个应声呼叫,抖肩起“法儿”,各自表演不同的技巧动作,有“单腿跨转”、“躺身平转”、“躺身蹦子”、“踢腿跨脖”、“兔子跳”等。另外还要表演一些小玩意儿,如“滚毛”、“抡背”等。铃鼓舞有很多套鼓点,每套鼓点均有一套各不相同的技巧动作。演员应场上鼓声而舞,腾跃飞舞,在快速倒脚步中结束。又如藏族民间舞蹈中的“卓“,也是一种靠技巧表演来抒发情感的舞蹈,跳起来粗犷奔放,气势磅礴。
3.蒙族
蒙族舞蹈中的太平鼓舞、盅碗舞、筷子舞都是技艺性很强的舞蹈。太平鼓舞多在丰年节日由妇女表演,分集体舞和单人舞两种表演形式。舞时,她们左手横握鼓柄,右手持一带穗木棍,边击边舞。身段动作一般比较夸张,基本舞姿多是以腰为轴心的仰俯、倾、侧,舞步奔放有力,富有弹性,杂有跳转等技巧,技艺娴熟者可同时舞耍四、五面鼓,在身体不同部位盘绕回旋,带有竞技色彩。盅碗舞,亦称“打盅子”。过去由男艺人表演,本世纪20年代以后,盅碗舞多由女子表演,动作舒展流畅,柔美端庄,高潮时多做“板腰”、“旋腰”等技巧,技艺高超者,还头顶燃灯起舞。筷子舞多于喜庆欢宴的场合由男子单人表演。舞者原地单手或双手握一把筷子,随着腿部韧性屈伸,身体的左右晃摆,快而碎地抖动双肩,两臂松弛流畅地用筷子击打手、腰、腿等各个部位。舞者时而转身打地,时而蹲跳打脚,由慢转快,最后在快速表演的高潮中结束。
4.维族
盘子舞是维族舞中技术性很强,难度较大的一种舞蹈,盘子舞是表演性道具舞蹈“顶碗小碟舞”的俗称,通常是由女子单人表演。表演时舞者两手各持一小碟子,指挟手筷,和着音乐,边打边舞,边舞边转。并在头上顶着盛水的碗。另外,新疆多朗区的麦西来甫民间舞蹈中的旋转技巧可堪称一绝。快板部分由双人对转发展为竞技旋转,一时间各种跪转、空转、掖腿立转、平转纷纷登场,让人眼花缭乱,惊叹不已。
5.'Times New Roman'">朝鲜族
象帽舞和长鼓舞都是朝鲜族舞蹈中富有特色且技艺性很强的舞蹈。舞者戴特别的头盔,上有可以旋绕的长缨,舞时摆动头部使长缨在头顶、身侧旋转和飞舞。技巧越高,头上的长缨就越长。舞者手中击打着小鼓,以“喜鹊步”跳跃前进,如腾空遥射,如冲锋向前,而头上的长缨不断旋绕。长鼓舞多为女
性表演,后来男子也有表演。表演者身挎杖鼓,右手持竹键敲打高音部鼓面,左手掌拍低音部鼓面。高低音色的鼓声、花样繁多的鼓点相映成辉。表演进入高潮,常作行进性的连续旋转。技艺高超者,可转几十圈之多。
综上所述,中国民间舞不仅有自己的技巧,而且其“资源”还是非常丰富的。我们的技巧“资源” 从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原生态民间舞中的各种徒手动作技巧,一类是原生态民间舞中的各种道具性舞蹈技巧。这一点,从以上对汉、藏、蒙、维、朝五大民族富有特色的技艺性舞蹈的描述和分析中,便可见一斑。
二、中国民间舞技巧与中国古典舞技巧之关系
众所周知,中国古典舞的技巧是在借鉴了戏曲、武术和芭蕾等艺术门类的某些技巧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中国民间舞中的许多技艺性舞蹈也是吸收了武术、戏曲、杂技中的营养后发展形成的。尤其是汉族民间舞蹈中的许多徒手技巧动作,如飞脚、蹦子、旋子、扫蹚、扑虎、叠肩、赞步等等技巧,它们都是古典舞与民间舞所共有的。由此可见,中国古典舞与中国民间舞的技术技巧的根源是相同的,只是同源不同流而已。为什么人们总是习惯把这些技巧称为古典舞技巧呢?我想也许有着先入为主的原因吧。中国古典舞系的学科建设比中国民间舞系要早,而且也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技术训练体系。而中国民间舞系至今还没有完善自己的技术训练体系,在基本功训练上基本依赖古典舞基训教材。所以这些技巧就很自然地约定俗成地写上了古典舞的姓氏。其实这些技巧是很难从中界定其归属的,只能说它们都是我们的民族技巧。如果非要有所界定的话,那只有看其使用目的了。不应该是谁用的“早”就是谁的,而应该是谁用的“好”就是谁的,所谓用的“好”就是技巧的运用符合舞种的审美风格,符合舞蹈作品所表现的舞蹈内容和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
三、中国民间舞技巧的定位
高尔基曾经说过:“艺术家不掌握技巧,就是最丰富的感情也会陷于瘫痪。”他的这句话正说明了技巧的运用对艺术创作的重要性。技为艺而存在,而无技的艺却无法存在。技巧对于中国民间舞来说,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民间舞中的技巧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体现民间舞风格的重要表情手段。中国民间舞这门风格性很强的舞蹈表演艺术,怎能不需要高超绝妙的技巧呢?
在全国首届荷花杯舞蹈比赛中,由著名民族舞蹈家海里且木·斯迪克编导的《顶碗舞》,一举夺得了民间舞群舞项目的金奖。这个剧目之所以获得巨大成功,关键在于它巧妙地运用了维族原生态民间舞盘子舞中的顶碗技巧。女演员们在表演中头顶盛满清水的小碗,在优美而欢快的音乐中,从容流畅地移动舞步和变化队形,好似天山甜美的清泉流淌不息,好似草原繁花在风中飘荡。其高超绝妙的顶碗技巧和清新独特的艺术风格,一下子征服了在场的所有评委和观众。
去年六月,我有幸观摩了来自西藏的大型乐舞《珠穆朗玛》,现在回想起其中的热巴鼓舞,仍会让我热血沸腾、兴奋不已。整个乐舞就是在女子热巴鼓舞和男子辫鼓舞表演时推向高潮的。女演员们的热巴鼓技巧简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不管是做顶鼓旋转,还是甩鼓旋转和击鼓翻身,都是那样的迅捷、利落、干净、漂亮,引得在场观众一阵阵赞叹和热烈鼓掌。男演员们的辫鼓舞跳得更有气势,更有一种野性美。他们甩辫击鼓、挥洒自如,节奏由慢至快,气氛极为热烈,正是精湛的鼓舞技艺加上浓郁的雪域风格所产生的强烈艺术感染力,让我们心醉神怡、激动振奋。
上述两个舞蹈都是符合民间舞技巧定位的好作品。它们都是通过道具性舞蹈技巧的合理运用,体现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
四、中国民间舞技巧的发展趋向
1.技巧风格化
中国古典舞技巧追求能力素质的极限展示,而中国民间舞技巧追求的是审美风格的完美体现。古典舞中的技巧同身韵可以是各自独立的,而民间舞中的技术技巧是同舞蹈风格紧密相融、难以分开的。也就是说民间舞的技巧不是纯技巧,而是风格化的技巧。中国民间舞的技巧发展趋向,应该是风格化技巧的强化与发展。风格化技巧既包括民间舞蹈中的各种道具性舞蹈技巧,又包括各民族民间舞蹈中特有的旋转、跳跃、翻身等技巧。中国民间舞系副教授明文军在《由厦门班毕业课想到的》一文中,曾提出过将道具的运用往极限上发展而构成民间舞技巧的教学设想。实践证明,这种教学设想是科学的、可行的。我们的民间舞有许多极富特色的道具舞蹈形式,是可以去挖掘、研究和发展的。比如汉族的手绢、扇子、鼓、伞、棒;藏族的热巴鼓、辫鼓、背鼓;蒙族的筷子、盅碗;朝鲜族的长鼓、象帽等等。还有民间舞中的各类旋转,也是风格性很强的技巧。比如维族舞蹈中的各种跪转、夏克转、空转、平转,讲求快速、多姿、戛然静止,犹如鹰隼迎风回旋。而朝鲜族民间舞蹈中的旋转则讲求平稳,优雅,犹如仙鹤悠然自得。
2.技巧情感化
民间舞中的技巧是与渲泄生命情感和烘托场面气氛紧密结合的,是民间舞者内心激情的物化。如果没有情感的投入,再高难、再精湛的技巧形式在民间舞中也会变得苍白无力,毫无光彩。
我曾经从电视录像中看过一些民间舞剧目,现在虽已记不起它们的名儿了。但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它们的“技巧性”都很强,表演中动则旋子3600,静则控腿1800……。但这些技巧成了游离于舞者情感和舞蹈风格之外的“无情之举”,因而毫无艺术感染力可言,反倒让人感到莫名其妙。对此而言,我比较欣赏的是云南
省歌舞团创作的男子三人舞《小伙、四弦、马樱花》,其热情风趣、朴实无华的风格让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这个剧目也安排了诸如倒踢紫金冠、小翻、抢脸等一些技巧,但这些技巧是在演员们情感的自然流露中,是在舞蹈情绪的层层推进中恰到好处地完成的。这种情感化了的技巧,极大地丰富了舞者的艺术表现力,增强了舞蹈的艺术感染力。
3.技巧艺术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民间舞从广场向剧场的转化,民间舞技巧的功能已不仅限于渲泄情感和渲染气氛了,它将逐步向塑造舞蹈形象、表现人物心理、营造舞台意境的艺术化方向发展。
有人说,杨丽萍表演的民间舞根本没什么技巧,为什么能获得大众的普遍喜爱和专家的如潮好评呢?其实仔细分析起来,杨丽萍那独特的动作语汇的运用就是民间舞的艺术化技巧的最高体现。《雀之灵》中的舞蹈造型与动态,已不同于广场原生态的傣族孔雀舞了。它通过艺术化地夸张与变形,将孔雀那高洁、超然的灵性进一步升华,创造出了一个似真似幻、虚虚实实的艺术仙境。正如于平教授所评价的那样:“《雀之灵》的过人之处,在于它以‘技’成‘形’却又不为‘技’和‘形’所累。当你在欣赏杨丽萍的《雀之灵》时根本发现不了技巧的痕迹,因为“杨丽萍是用‘技以求道’的生命意识在创造‘生之灵光’。在那翩跃翔舞的孔雀中,杨丽萍倾注了自己全部的人生感兴、人生悟觉、人生意趣和人生睿思,使这一舞蹈独白充溢着恬静的生命和谐感与坚毅的生命自信心。”因此,我认为民间舞技巧运用的最高境界就是将之艺术化,让技巧的全过程完全隐匿在舞蹈表演的情理、律动之中,而不“显山露水”,刻意为之。
五、中国民间舞技巧的教与学
中国民间舞系从1987年建系以来,一直在努力探索建立和完善自己的技术技巧训练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绩。潘志涛教授在民间舞技巧课的建设方面,很早就提出了诸如“碎步”、“打腿”等一些民间舞基本功,本身就是技术技巧的思路,引导了民间舞技巧教材的开掘。明文军副教授则从分析民间舞蹈特有的道具性舞蹈技巧入手,从民间舞的审美风格出发,进而提出了民间舞技巧课应在突出民间舞的风格属性的基础上继承与创新的教学思路。所谓“继承”就是要对原生态民间舞蹈中的徒手动作技巧和道具性技巧进行科学而深入地挖掘和整理,并用于教学。所谓“创新”就是在符合民间舞审美风格的前提下,大胆借鉴其他舞种,其他艺术门类中的技巧形式,用“他山之石”来完善中国民间舞之“玉”。他将这一教学思路贯彻在厦门班的教学实验和教研工作中,并获得了成功。厦门班在民间舞技巧课方面的成功经验对中国民间舞技术技巧教学大纲的整理与完成,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国民间舞技术技巧教材在1995年初步完成之后,在教学模式上也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通过四年的学习,我以为可以归纳成以下几种教学法:1.元素性技巧教学法
元素,也就是基本要素。所谓元素性技巧教学,就是将民间舞蹈中的技巧部分提炼、分解成元素性技巧动作,然后进行强化训练。这种教学法的特点就是目的明确,任务单一。其目的就是夯基础,找要领,其任务就是解决学生的基本能力、素质。象各民族民间舞中的旋转技巧,就必须进行单一元素性训练,才能保证旋转完成的既有数量又有质量。如维族民间舞中的夏克转、跪转,鲜族民间舞中的垫步转、螺旋空转,蒙族民间舞的别步勒马转、海青式吸腿转等,都应进行单一性、重复性的元素训练。
2.短句性技巧教学法
短句是舞蹈语言中一个短小且精巧的完整句子。所谓短句性技巧教学,就是将民间舞蹈中的技巧动作同风格动作串连和组织起来,编排成连贯性的短句,以便学生进行反复训练。象民间舞中的诸多道具类技巧,就可以通过短句进行训练。如汉族民间舞东北秧歌的手绢花、广东英歌的英歌棒、鼓子秧歌的伞。又如藏族民间舞中的热巴鼓、蒙族民间舞中的筷子、维族民间舞中的盘子舞、鲜族民间舞中的长鼓。如果光是在原地进行单一元素性练习,就会显得过于枯燥、无趣,很难达到好的训练效果。如果用短句的形式进行训练,再配上一定的音乐伴奏,就可以激发起学生的训练激情,使学生在掌握技巧的同时又强化了风格。
3.表演性技巧组合教学法
所谓表演性技巧组合教学,就是将各类技巧融入表演性很强的组合中去进行训练。这类组合的编排,可从安排一些具体情节,也可以从情绪出发,给技巧的运用找到情感的依据。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把技巧、风格和表演能力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技”中有“舞”,“技”中有“情”,从而达到训练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表现力的教学目的。
上述三种民间舞技巧教学法之间的关系是紧密联系,互相影响的。从元素技巧训练,到短句技巧训练,再到表演性组合技巧训练,其教学规律也是循序渐进的。
六、结 论
中国民间舞不仅有自己的技巧,而且其“资源”是丰富的,其“品质”是独特的。中国民间舞的技巧是由三个方面的内容组成的,一部分是原生态民间舞中的徒手动作技巧,另一部分是原生态民间舞中的道具舞蹈技巧,还有一部分是原生态民间舞蹈中没有的,但符合民间舞审美风格的创新技巧。中国民间舞的技巧是体现各民族舞蹈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的重要表现形式。中国民间舞技巧应该向风格化、情感化、艺术化方向发展和强化。在中国民间舞技巧课的建设方面,我们应坚持贯彻“继承”与“创新”的教学思路。应该指出,中国民间舞系的技术技巧课已
经初见成效,在它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还需要大家共同开展进一步地探讨和思索,需要大家的大胆实践和总结。
以上是我对中国民间舞技巧这一课题的一些不成熟想法,但我觉得这些问题是值得一谈的。也许这些想法是粗浅的,幼稚的,可是我希望它们能起到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第二篇:民族民间舞教学大纲
高平市中等专业学校
舞蹈表演专业 《中华民族民间舞》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中华民族民间舞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适用专业】舞蹈表演专业 【授课单位】音舞教研组 【开课学期】六学期 【学时数】324节
一、课程性质及设置目的
1、课程性质及设置目的:该课程是舞蹈专业基础训练必修课程,通过“动感、动势、动律”,递进式引导学生对民间舞蹈的认知,让学生了解各舞种来源的历史成因,掌握不同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2、课程基本要求
知识要求:掌握四个民族(汉、藏、蒙、维)五个舞种的基本动律、动作,了解其文化成因。技能要求:要求技能上从单一组合训练到综合性的风格组合,循序渐进把握其风格特点。
3、教学目标:掌握单一元素动作训练,逐渐递进至综合组合训练,进一步把握其风格性。通过不同舞种的学习,提高身体的协调能力及表现力,以达到外在形体运动的协调和内在精神气韵的和谐。
4、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民族民间舞课是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主干课程,它同舞蹈基训课、古典舞身韵课共同构建了舞蹈专业课程的基本框架,共同承担了培养舞蹈表演人才的任务。
5、教学方法与手段:口传身授法、多媒体教学法
二、课程内容及考核目标 主要课程内容 第一学期 藏族
第一单元 动律训练(1---4周)
1、学习目的与要求:本单元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基本体态,初步掌握颤膝动律与脚下的打点配合,以及上身被动跟随重心晃动的规律,初步了解屈伸动律的松弛柔和。
2、教学重点:①颤动律 ②屈伸动律
3、教学难点:①膝盖的松弛与脚下动作的配合 ②屈伸动律中抻韧性的把握
③藏族舞蹈“一顺边”的运动方式的把握
4、教学内容:①屈伸动律训练 ②颤动律训练
5、授课方法与手段:口传身授法,多媒体教学法
6、作业形式:课下复习巩固组合内容,学生分组练习进行自评和互评,并观摩和课堂所学内容相关的视屏资料 第二单元 步伐训练(5----8周)
1、学习目的与要求:本单元在颤动律和屈伸动律训练基础上,形成步伐的重心移动,带动上身的松弛运动,通过各种步伐的掌握,加强屈伸动律在藏族舞蹈动作中的重要性,下肢的灵活自如运用。
2、教学重点:
①准确把握各种步伐的动作要领。②下肢步伐与上身、手臂的配合运用。
3、教学难点:
①膝部的屈伸与脚下步伐的统一
②不同步伐体现的韵律感,流畅性以及动作之间的衔接规律。
4、教学内容: ①撩步训练 ②踮步训练
5、授课方法与手段:口传身授法、多媒体教学法
6、作业形式:课下复习巩固组合内容,学生分组练习进行自评和互评,并观摩和课堂所学内容相关的视屏资料 第三单元 风格性组合(9---12周)
1、学习目的与要求:本单元属于综合提高阶段,学生在把握基本动作基础上更高层次上体会藏族舞蹈的风格,以达到上下肢动作的协调配合及腿部的敏捷性,要求学生具有表演层 面。
2、教学重点:
①了解藏族不同地区的风格特点 ②熟练掌握不同风格动作的要求
3、教学难点: ①娴熟动作基础上的表现力 ②手和脚、头配合的协调性
4、教学内容: ①“卓 ”风格性组合 ②“依”风格性组合 ③ “牧区”风格性组合
5、授课方法与手段:口传身授、多媒体教学法、比较法
6、作业形式:课下复习巩固组合内容,学生分组练习进行自评和互评,并观摩和课堂所 学内容相关的视屏资料
第四单元 综合复习(13—15周)
1、学习目的与要求:本单元是复习巩固,通过一学期的学习,让学生全面多方位的对所学内容加以复习,消化,练习,强化,对所有单一元素训练的掌握和了解融入风格性组合中,使学生达到更好的应用技能,展示更好的学习效果。
2、教学重点:
①了解藏族舞蹈的风格特点 ②熟练掌握每一个动作元素
3、教学难点: ①复习所有组合
②每个组合特点把握的准确度,每个组合所体现出的训练目的 ③全面把握藏族舞蹈的风格特点
4、教学内容:复习所有所学组合
5、授课方法与手段:口传身授法,比较法
6、作业形式:课下复习巩固组合内容,学生分组练习进行自评和互评,并观摩和课堂所学内容相关的视屏资料 第二学期 东北秧歌、蒙族 东北秧歌:
第一单元 动律训练(1---2周)
1、学习目的与要求:本单元要求学生初步掌握东北秧歌的基本体态、动律特征,以腰发力的上下、前后、划圆动律。
2、教学重点:上下动律、前后动律、划圆动律在不同舞姿上的运用
3、教学难点:以腰发力的运动方式
4、教学内容:动律组合
5、授课方法与手段:口传身授法,多媒体教学法
6、作业形式:课下复习巩固组合内容,学生分组练习进行自评和互评,并观摩和课堂所学内容相关的视屏资料 第二单元 步伐训练(3---5周)
1、学习目的与要求:本单元以训练东北秧歌特有步伐为主,准确掌握膝部稍屈,身体略前倾的基本体态和出脚急,落脚稳,胯部上提的基本动律,使学生了解到东北秧歌音乐“一拍紧催一拍”的节奏特点,同时将手巾花的运用和步伐的协调配合融为一体,展现东北秧歌的“美劲儿”。
2、教学重点: ①踢步的快出,慢转移重心 ②手巾花的熟练把握 ③培养学生以情带动的表演
3、教学难点:手巾花的运用与步伐的配合
4、教学内容: ①踢步组合训练 ②手巾花组合训练 ③顿步组合训练 ④走场组合训练
5、授课方法与手段:口传身授法、多媒体教学法
6、作业形式:课下复习巩固组合内容,学生分组练习进行自评和互评,并观摩和课堂所学内容相关的视屏资料 第三单元 综合复习(6周)
1、学习目的与要求:本单元综合复习前面所学的内容,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贯穿东北秧歌“稳中浪、浪中艮、艮中俏”的风格特点。
2、教学重点: ①复习所有组合 ②提高表现力
3、教学难点:
①熟练掌握动作与动作的衔接处理 ②以情带动的美感特征
4、教学内容:复习组合
5、授课方法与手段:示范教学、讲述重点、动态纠正和静态纠正、理论结合实践
6、作业形式:整理课堂笔记,课下复习巩固组合内容,学生分组练习进行自评和互评,并观摩和课堂所学内容相关的视屏资料 蒙族:
第一单元 基础训练(7---14周)
1、学习目的与要求:本单元以蒙古族舞蹈的体态、肩部训练、手腕、臂部、步伐的训练,使学生从脚下的灵活敏捷,到膝部的屈伸控制,肩部的松弛自如,臂部与腕部的柔韧优美得到全面系统的训练,要求从有节奏的呼吸到外在的体态动势以展示蒙古族舞蹈典雅、优美、洒脱的舞蹈风格。
2、教学重点:
①了解蒙古族舞蹈的体态特征
②熟练掌握肩部、腕部、臂部的动作要领 掌握各种步伐,与上身动作协调配合
3、教学难点:
①呼吸的运用带动动作的起伏变化
②肩部的松弛自如,展现出其力度、韧性、弹性、灵活性 ③蒙古族舞蹈体态在组合里的运用
4、教学内容: ①体态组合 ②肩部组合 ③腕组合 ④柔臂组合 ⑤胸背组合 ⑥马步组合
5、授课方法与手段:口传身授法,多媒体教学法
6、作业形式:课下复习巩固组合内容,学生分组练习进行自评和互评,并观摩和课堂所学内容相关的视屏资料 第二单元 风格性训练(15---16周)
1、学习目的与要求:本单元在前面单元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能力,将盅碗
筷子这些风格性组合训练有选择性的教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技巧性,将道具的使用与身体韵律融为一体,加强学生对蒙古族舞蹈的风格性把握。
2、教学重点:
①了解筷子、盅碗的使用方法
②熟练的掌握筷子、盅碗在动作韵律中的运用 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3、教学难点:综合表演能力
4、教学内容: ①筷子组合 ②盅碗组合
5、授课方法与手段:口传身授法、多媒体教学法
6、作业形式:课下复习巩固组合内容,学生分组练习进行自评和互评,并观摩和课堂所学内容相关的视屏资 第三学期 胶州秧歌、维族 胶州秧歌:
第一单元 基础训练(1---4周)
1、学习目的与要求:本单元主要训练胶州秧歌的“三道弯”体态,及脚下的步伐,以达到抬重、落轻、走飘,行动起来扭断腰的风格特点,脚下的拧碾,促进膝部的粘劲儿,带动腰部的扭劲儿和手臂的抻劲儿,从而体现胶州秧歌的明快、舒展、富于韧劲的舞姿和细腻、泼辣的情感。
2、教学重点:
①把握“扭”在胶州秧歌中形成的体态和动作发力点 ②体现“抻”、“韧”的身体内在力量控制
3、教学难点:
①小臂8字走势,手推翻腕的有机配合 ②快发力,慢延伸的运动方式的把握 ③手绢、扇子道具的运用与身体的协调配合
4、教学内容: ①正丁字拧步组合 ②倒丁字碾步组合 ③提拧步组合 ④走场组合
5、授课方法与手段:口传身授法,多媒体教学法
6、作业形式:课下复习巩固组合内容,学生分组练习进行自评和互评,并观摩和课堂所学内容相关的视屏资料 第二单元 综合组合训练(5----8周)
1、学习目的与要求:本单元在丁字步伐训练基础上进行综合性组合训练,运用胶州秧歌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动作,加以变化,学生从节奏、动律、风格全面把握其风格特点,做到静中有动,线条流畅,动作饱满、干净。
2、教学重点:
①脚下的“拧”、“碾”,是自下而上的动作发力点 ②上下身的协调配合
3、教学难点:①以脚下的运动为支点,带动腰上的扭,形成“拧”、“碾”的动律 ③手臂动作与脚下的协调配合
4、教学内容:综合型组合训练
5、授课方法与手段:口传身授法、多媒体教学法
6、作业形式:课下复习巩固组合内容,学生分组练习进行自评和互评,并观摩和课堂所学内容相关的视屏资料 维族:
第一单元 动律训练(9---10周)
1、学习目的与要求:本单元以训练学生维族舞蹈体态、动律特征为主,以达到“挺拔而不僵”的体态要求,在此训练中,学生要立腰、拔背、挺胸、昂首,“点颤摇身”动律,要求学生在保持体态的基础上自下而上的运动路线,且膝部有控制、有弹性的动律。
2、教学重点:
①掌握维族舞蹈的基本体态
②把握自下而上的螺旋式的点颤摇身动律
3、教学难点:
①点颤摇身动律两侧发力平均而没有动感。②点颤摇身动律和手的配合
4、教学内容:动律组合
5、授课方法与手段:口传身授、多媒体教学法、比较法
6、作业形式:课下复习巩固组合内容,学生分组练习进行自评和互评,并观摩和课堂所学内容相关的视屏资料 第二单元 步伐训练(11—14周)
1、学习目的与要求:本单元是步伐训练,通过维族舞蹈特有的步伐,训练学生脚下灵活,节奏准确,维族舞蹈的节奏与动作多符点,体现在脚下则需要在节奏准确的基础上步伐灵活善变,两者缺一不可,同时膝部有控制的内在弹性,手臂在舞姿变化中的控制能力和手腕灵活运用能力与步伐配合运用,全面把握维族舞蹈的动作动势。
2、教学重点:
①“微颤而不窜”,步态平稳中带有内含的起伏。
②“脚下不离散”,脚下幅度小,很少离散开,但上身动作幅度要大。
3、教学难点:
①脚下步伐跟膝部的微颤动律的融合 ②在步伐运动过程中体态的保持
4、教学内容:
①三步一抬组合 ②垫步组合 ③进退步组合 ④跺移步组合 ⑤滑冲组合
5、授课方法与手段:口传身授法,比较法
6、作业形式:课下复习巩固组合内容,学生分组练习进行自评和互评,并观摩和课堂所学内容相关的视屏资料 第三单元 风格性训练(15—16周)
1、学习目的与要求:本单元是综合性的组合训练,强调学生在基础组合训练基础上把握维族舞蹈的风格性,节奏多符点是形成舞蹈风格动律的重要因素,通过赛乃姆和多朗奇克提曼不同节奏型舞蹈训练,已达到学生对维族舞蹈的全面把握。
2、教学重点:
①熟练掌握不同节奏型舞蹈风格 ②综合表演能力
3、教学难点:
①动作与动作的衔接转换
②每个组合特点把握的准确度,每个组合所体现出的训练目的 ③奇克提曼节奏型的把握
4、教学内容:综合表演性组合
5、授课方法与手段:口传身授法,比较法
6、作业形式:课下复习巩固组合内容,学生分组练习进行自评和互评,并观摩和课堂所学内容相关的视屏资料
四、学时分配:本课程共开设三个学期 第一学期,15周,每周6学时,共90学时(藏族共15周)
第二学期,16周,每周6学时,共96学时(东北秧歌6周,蒙族10周)
第三学期,16周,每周8学时,共128学时(胶州秧歌8周,维族8周)
三、教材及参考书:
《中华民族民间舞教材与教法》书及视频资料 《中央民族大学桑姆老师藏族舞蹈教材》
四、教学环境要求:
环境要求:舞蹈排练厅,音响,多媒体播放机
第三篇:观民间舞有感
观民间舞《沉香》有感
高一(1)李子辰
沉香,一种可以沉入水中的带有香味的珍贵木料。我想,将中华民族民间舞取名“沉香”代表了这些中华文化的深厚、醇香。这场舞蹈以本色纯粹的形式,问那些伟大的散布四方的无名舞者致敬。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对于大地对于生活最本真的感悟。
每支舞以快入快出的形式,简短却不失其精华,为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个人最喜欢的舞蹈是第6支舞,名为“彝族打歌”。这是一支出自于云南省大理许多州巍山县的自娱性集体舞蹈,讲究的是舞步的自然和快速的节拍。
舞台又暗了下来,突然,一小束聚光打在了舞台的一个角落,隐约可以看见一个人影,观众不禁都稍向前欠身,看向那唯一的光亮处。一段悠长的笛声慢慢奏起,贯穿了整个会场,一个身着蓝衣的青年彝族小伙,手里端着一个芦笙,出现在了光亮里,他吸一口气,使劲奏响了芦笙,一时间所有乐器全部响了起来,灯光也全部打开,所有的、不同颜色的光线照向舞台,舞师们就在这样的壮大而欢快的气氛中登上了舞台。
全幕启,男青年们双手撑开身披的“查尔白”头上的帽缨俏皮地探出“树丛”颤斗着似乎在招示着什么,而女青年们则带着钉着一排排银制桂花和一串串蜜蜂坠折叠式的青布,胸前挂着银链三须,绚丽多姿。他们随着有节拍的笛声,霎时围成圆圈。又霎时散开成两列动作一致,此起彼落,像澎湃的江河,像漫烂的山花,每到一小节末便大呵一声,热情活力充溢全场。
音乐渐渐弱了下来,这时的男青年们都已用舞蹈向女青年表达了心中的爱,然后趁势把心仪的女孩“抢”了回家,女孩叫,男孩笑,整场舞蹈便在观众的掌声与笑声中结束了。我依然为方才的舞蹈感动,其实在舞蹈中,早已没有了观众与演员的区分,所有人都融入了其中;从心中发出最真诚的赞美。
我喜欢这次舞蹈演出,舞师们尊重每个民族舞蹈的动作原型与情感的表达。保持它独有的凤格特色。为我展示了一族群文化的丰富色彩与民族个性。
穷水之源则澄澈,求大之根故深茂。原史的民间舞如沉香之一瓣,历久而永芳。
第四篇:民族民间舞教材内容
中华民族民间舞等级考级教材 中华民族民间舞蹈考级第一级
1、小熊舞(儿童舞蹈)
2、西 瓜(儿童舞蹈)
3、球球操(儿童舞蹈)
4、打花巴掌(汉族风格)
5、小蜗牛(儿童舞蹈)
6、我的小小手(儿童舞蹈)
7、飞吧小蜜蜂(蒙族风格)
8、数星星(儿童舞蹈)
9、我是小画家(儿童舞蹈)
10、小鸡啄米(汉族风格)
中华民族民间舞蹈考级第二级
1、小红扇(安徽花鼓灯)
2、吐泡泡的小鱼(傣族)
3、小蝌蚪变青蛙(儿童舞蹈)
4、划船(客家)
5、捉迷藏(儿童舞蹈)
6、老鹰捉小鸡(汉族风格)
7、燕儿飞(蒙族风格)
8、拔 河(儿童舞蹈)
9、蹦蹦兔(儿童舞蹈)
10、小小运动员(儿童舞蹈)
中华民族民间舞蹈考级第三级
1、小丫丫(哈尼族)
2、小鼠上灯台(汉族)
3、跳皮筋(儿童舞蹈)
4、抓 包(云南花灯)
5、企鹅(东北)
6、花手绢 过家家(东北)
7、小鸭嘎嘎(苗族)
8、小小服装设计师(儿童舞蹈)
9、小象洗澡(傣族)
10、长辫子(维吾尔族)中华民族民间舞蹈考级第四级
1、剪羊毛(蒙族)
2、扭扭舞(苗族)
3、花皮球(东北秧歌)
4、小木偶(儿童舞蹈)
5、踢毽子(藏族)
6、踩水乐乐(水族)
7、鼓儿咚咚响(汉族)
8、快乐的小鸟(达斡尔族)
9、会唱歌的盘子(维族)
10、渔家欢歌(客家族)中华民族民间舞蹈考级第五级
1、小骑手(蒙族)
2、彩绸飞舞(东北秧歌)
3、腊梅花开(河北秧歌)
4、亮装之舞(傈僳族)
5、弄钱鼓(闽南地区)
6、打歌(彝族)
7、天山云步(哈萨克族)
8、小卜少(傣族)
9、狩猎娃娃(鄂伦春族)
10、尝葡萄(维族)
中华民族民间舞蹈考级第六级
1、池塘里的小青蛙(汉族)
2、欢腾腰鼓(河北秧歌)
3、跷跷板
4、打柴舞(黎族)
5、新年来到(汉族)
6、挤奶员(蒙族)
7、抛绣球(苗族)
8、花伞(云南花灯)
9、渔趣(傣族)
10、吉祥如意(畲族)
中华民族民间舞蹈考级第七级
1、雅鲁藏布江的浪花(藏族踢踏)
2、小雨滴(安徽花鼓灯)
3、小马蹄(蒙古族)
4、小格格(满族)
5、戏鼓仔(广东地区)
6、鸭子戏水(苗族)
7、小放牛(河北拉花)
8、铃鼓舞(维吾尔族)
9、戏蝶(东北秧歌)
10、阿美队舞(高山族)
中华民族民间舞蹈考级第八级
1、花棍飞舞(汉族风格)
2、团团扇(满族)
3、丢手绢(东北秧歌)
4、大雁(蒙族)
5、小小嫚(山东胶州秧歌)
6、绕三灵(白族)
7、踏踏踏(藏族踢踏)
8、漓江小阿妹(壮族)
9、采蘑菇的小姑娘(彝族)
10、皮影娃(河北唐山皮影)
(朝鲜族)中华民族民间舞蹈考级第九级
1、拾青稞(藏族踢踏)
2、织呀织(景颇族)
3、花儿与少年(回族)
4、摆手摆(土家族)
5、金花遍地开(白族)
6、茶香飘飘(浙江地区)
7、放风筝(河北沧州落子)
8、阿细娃娃耍月(撒尼族)
9、摘苹果(朝鲜族)
10、快乐罗嗦(彝族)
第五篇:民族民间舞目录
中华民族民间舞蹈考级第一级
1、小熊舞(儿童舞蹈)
2、西 瓜(儿童舞蹈)
3、球球操(儿童舞蹈)
4、打花巴掌(汉族风格)
5、小蜗牛(儿童舞蹈)
6、我的小小手(儿童舞蹈)
7、飞吧小蜜蜂(蒙族风格)
8、数星星(儿童舞蹈)
9、我是小画家(儿童舞蹈)
10、小鸡啄米(汉族风格)中华民族民间舞蹈考级第二级
1、小红扇(安徽花鼓灯)
2、吐泡泡的小鱼(傣族)
3、小蝌蚪变青蛙(儿童舞蹈)
4、划船(客家)
5、捉迷藏(儿童舞蹈)
6、老鹰捉小鸡(汉族风格)
7、燕儿飞(蒙族风格)
8、拔 河(儿童舞蹈)
9、蹦蹦兔(儿童舞蹈)
10、小小运动员(儿童舞蹈)
中华民族民间舞蹈考级第三级
1、小丫丫(哈尼族)
2、小鼠上灯台(汉族)
3、跳皮筋(儿童舞蹈)
4、抓 包(云南花灯)
5、企鹅(东北)
6、花手绢 过家家(东北)
7、小鸭嘎嘎(苗族)
8、小小服装设计师(儿童舞蹈)
9、小象洗澡(傣族)
10、长辫子(维吾尔族)
中华民族民间舞蹈考级第四级
1、剪羊毛(蒙族)
2、扭扭舞(苗族)
3、花皮球(东北秧歌)
4、小木偶(儿童舞蹈)
5、踢毽子(藏族)
6、踩水乐乐(水族)
7、鼓儿咚咚响(汉族)
8、快乐的小鸟(达斡尔族)
9、会唱歌的盘子(维族)
10、渔家欢歌(客家族)
中华民族民间舞蹈考级第五级
1、小骑手(蒙族)
2、彩绸飞舞(东北秧歌)
3、腊梅花开(河北秧歌)
4、亮装之舞(傈僳族)
5、弄钱鼓(闽南地区)
6、打歌(彝族)
7、天山云步(哈萨克族)
8、小卜少(傣族)
9、狩猎娃娃(鄂伦春族)
10、尝葡萄(维族)
中华民族民间舞蹈考级第六级
1、池塘里的小青蛙(汉族)
2、欢腾腰鼓(河北秧歌)
3、跷跷板(朝鲜族)
4、打柴舞(黎族)
5、新年来到(汉族)
6、挤奶员(蒙族)
7、抛绣球(苗族)
8、花伞(云南花灯)
9、渔趣(傣族)
10、吉祥如意(畲族)
中华民族民间舞蹈考级第七级
1、雅鲁藏布江的浪花(藏族踢踏)
2、小雨滴(安徽花鼓灯)
3、小马蹄(蒙古族)
4、小格格(满族)
5、戏鼓仔(广东地区)
6、鸭子戏水(苗族)
7、小放牛(河北拉花)
8、铃鼓舞(维吾尔族)
9、戏蝶(东北秧歌)
10、阿美队舞(高山族)中华民族民间舞蹈考级第八级
1、花棍飞舞(汉族风格)
2、团团扇(满族)
3、丢手绢(东北秧歌)
4、大雁(蒙族)
5、小小嫚(山东胶州秧歌)
6、绕三灵(白族)
7、踏踏踏(藏族踢踏)
8、漓江小阿妹(壮族)
9、采蘑菇的小姑娘(彝族)
10、皮影娃(河北唐山皮影)
中华民族民间舞蹈考级第九级
1、拾青稞(藏族踢踏)
2、织呀织(景颇族)
3、花儿与少年(回族)
4、摆手摆(土家族)
5、金花遍地开(白族)
6、茶香飘飘
7、放风筝
8、阿细娃娃耍月
9、摘苹果
10、快乐罗嗦
(浙江地区)(河北沧州落子)(撒尼族)(朝鲜族)(彝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