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水晶宫博览会影响与评价
水晶宫博览会:
19世纪中叶,为了炫耀英国工业的进步,试图改善公众的审美情趣,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提出举办世界博览会的建议,得到欧洲各国的积极响应。由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和她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主持,在英国伦敦海德公园举办了19世纪最著名的设计展览——水晶宫博览会。水晶宫博览会由英国建筑师约瑟夫·伯克斯顿设计,他大胆的把温室结构用在伦敦世界博览会的设计中,展览大厅全部采用钢铁与玻璃结构,被称为水晶宫。水晶宫又称玻璃房舟,外形为简单的阶梯型长方体,并有一个垂直拱顶,没有多余装饰,完全表现工业生产的机械本能。1851年世界上第一个国际博览会在伦敦开幕,震惊了整个世界。
首先令人震惊的是水晶宫。这座用钢材和玻璃建成的圆拱形大厦,实际上是一幢放大了的温室。但因为其材料特殊,造型奇特,采光良好,使各国来宾为英国的工业化成就而折服。
不少人对此津津乐道,认为一切完美无暇,赞美工业革命带来的伟大成就。但也有一部分人看出了其中的问题,他们是设计思想上的先进分子,但同时却是工业化生产的反对者。这些人成了新设计思想的奠基人,但可悲的是他们又都是机械否定论者。
水晶宫的出现,从反面刺激了现代工业设计思想的出现。工业设计带来的艺术与技术分离,使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因缺乏艺术性逐渐受到人们的批评。这种批评引起的理性思考就是工业设计产生的理论源泉。这次展览集中暴露了技术与艺术分离产生的问题,寻求问题的解决称为英国“工艺美术”运动产生的直接原因。
水晶宫本身是机器制品,因而机器成了风格的塑造者,表现了工业生产的机器本性。没有多余的装饰,预示着设计简洁性和功能性研究的新领域,从多方面突破传统建筑观念,建筑尺度和材料使传统形式美法则失效,开辟了建筑形式的新纪元。而技术成为新建筑和新产品材料的直接来源。
水晶宫,这座原本是为世博会展品提供展示的一个场馆,却成了第一届世博会中最成功的作品和展品。“水晶宫”是20世纪现代建筑的先声,是指向未来的一个标志,是世界上第一座用金属和玻璃建造起来的大型建筑,并采用了重复生产的标准预制单元构件。与19世纪其他的工程杰作一样,它在现代设计的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水晶宫国际工业博览会是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盛会,全世界各方面的前沿科技都将参与其中。筹备博览会的过程中,必然会建造更多的优秀建筑,为创建面向未来的住宅区,提供丰富的科技建筑理念,完善并提升城市功能,明确城市未来发展的模式。思想、商业、人类和科技跨越边界开创了充满活力的多边关系、无界限的对话与合作全球化所代表的不仅仅是拓展商贸的机会。更是城市、人文、科技的发展,从而推动建筑走向绿色、科技、创新的主干道。聚集了世界各地的科技主流,来共同探讨所普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为此寻找解决方式,其结果将推动科技建筑的重要性的思想进程,提高人们对建筑市场的认识,对近现代建筑学的发展起着深刻的影响和促进作用。但是。从总体上讲,这次展览在美学上是失败,甚至可以说是审美上的倒退,水晶宫博览会真正的价值在于开创了钢铁和玻璃两种新材料的应用。
第二篇:环境影响与评价
浅谈生态环境影响的预测与评价
摘要:环境影响评价的普遍经验作为一种预见性的环境管理工具, 对它所实现其目的的程度已经产生了颇为激烈的争论, 这一直是衡量环境影响评价的“有效性” 条款, 特别是讨论已经从程序上的执行问题转向到环境影响评价的更实质性目标和其置于更广泛的决策背景。本文首先介绍了生态环境影响的概述,接着介绍了生态环境影响预测,最后介绍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生态环境影响;评价;预测生态环境影响的概述
生态环境影响是指生态系统受到外来作用时所发生的响应与变化。科学的分析与评估这种响应和变化的趋势,称之为影响预测。对这种预测的结果进行显著的分析、人为的判别可否接受的过程,称作影响评估。
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一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其影响发生在开发建设活动的全过程,并且在不同的建设阶段有不同的影响发生。例如公路建设项目,它的生态环境影响发端于勘探选线,重点发生在施工建设期,可能造成诸如对珍稀动物植物的清除、栖息地破坏、景观破坏等不可逆转的影响,甚至连补救措施都不可能实行;而建成营运期又可能因为交通噪声及汽车尾气对沿线动物栖息环境带来影响,并有可能造成生物阻隔,使动物迁栖受影响;由于交通便利使道路两岸逐步城镇化,影响自然景观;而且使外来物种入侵的几率大增;人类对植物的盗伐、对动物的偷猎、对矿产的开采活动也会大大增加,从而影响生态环境。(2)其影响多具有积累性,开发建设活动的积累影响达到一定程度后,就能导致生态系统突然的质的恶化或破坏。例如,三门峡水利工程造成的泥沙淤积对渭河河床的抬升,一场并不大的雨便足以造成渭水泛滥成灾,威胁两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3)其影响有直接作用,亦有间接作用,有显见影响亦有潜在影响,有时间接影响比直接影响造成的影响还大,或潜在影响比显见影响更为重要。例如,对矿山的开采不仅存在对生态的直接破坏,而且可能因为开采不当造成山体塌陷,或因尾矿堆积不当而造成山体滑坡,雨季形成泥石流等,威胁周边居民及生态环境安全。(4)区域性特点。开发建设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无论项目建设还是区域开发,都具有区域影响性质。(5)地域性特点。由于生态系统是有显著的地域性特点,故相同的开发建设项目在不同的地区绝对不会有完全相同的影响。生态环境影响预测
环境影响的预测就是预测工程兴建后可能发生的变化及影响。预测的结果一般有定量分析、定性分析两种。对于一些能用量度单位表示的环境因素,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或物理模型作为定量的预测估算。
2.1环境状况的具体分析
在环境状况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工程的特征,列出与工程有关的环境因素并且加以分析、预测,根据每项因素对环境影响程度的不同有主次地进行分析,根据各自的权重综合平衡评价。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个。
(1)清单法: 将可能影响的环境因素根据作用的大小以表格形式列成清单,这一方法又分简单清单法、分级加权清单法和提问式清单法3 种,分级加权清单法是目前常用的方法。
(2)矩阵法: 将影响环境的因素排在纵列上,将环境效应排在横行上,构成阵列。其中,各项效应对环境因素的正负影响均按不同等级示出其影响的程度。通常,还多采取加权的办法,以识别各项因素对整体环境影响的总和。
(3)网络法: 属于一种流程图的结构,由箭头与方框做有序的组合,用以说明人类活动可能产生的逐渐影响。这一方法的特点是可以形象地反映人类活动———效应———环境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
(4)叠置法: 其做法是先区分影响类型并分别制成环境质量等级分布图,然后再将各分布图叠置起来,进行识别和筛选。
2.2 影响预测方法和技术要点
生态影响预测一般采取类比分析、生态激励分析、景观生态学的方法进行分析与描述。生态影响预测还可以再现状定量调查基础上根据项目建设生态破坏程度进行推算。在进行生态环境影响预测或分析是要注意一下几点:
(1)持生态整体性观念,切忌割裂整体性作“点”或“片段”分析。(2)持生态系统为开放性系统观,切忌把自然保护区当作封闭系统分析影响。(3)持生态系统为地狱差异性系统观,切忌以一般的普通规律推断特殊地域的特殊性。
(4)持生态系统为动态变化的系统观,切忌用一成不变的观念和过去的资料为依据做主观判断。(5)做好深入细致的工程分析,要做到把全部工作活动都纳入分析;把活动全部过程纳入分析;把各种不同的影响形式、内容都纳入分析,筛选重点影响问题作深入分析与研究。(6)做好敏感保护目标的影响分析,要做到对敏感保护目标逐一进行影响分析,并结合上述的工程分析;内容作全部活动、全过程和所有影响形式的影响分析;针对敏感保护目标的性质、保护要求作好影响分析。(7)正确处理依法评价影响和科学评价影响的问题。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主要解决两类问题:一是贯彻执行环保政策与法律,将建设的项目的影响
限定在法规允许的范围内;二是科学的预测实际发生的影响。有时,建设项目能满足法规要求,但不一定实际影响是可以接受的。例如,可以通过调整自然保护 区的功能区而解决建设项目不符合法律的问题,但“调整”并不等于消除了实际影响问题。科学的预测实际发生的生态环境影响是环境影响评价的真谛。(8)正确处理一般评价和生态环境影响特殊性问题。一般评价比较重视直接影响而忽视甚至否认间接影响,重视显现性而忽视潜在影响,重视局地影响而忽略区域性影响,重视单因子影响而忽视综合性影响。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中应充分重视间接的、潜在的、区域的和综合性的影响。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某种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否显著、严重以及可否为社会和生态接受进行的判断。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对生态环境现状进行调查与评估,对其影响进行预测与评价,对其保护措施进行经济技术论证的过程,也可指评价过程。
3.1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是通过评价查清项目拟在地区的环境质量现状,针对项目的工程特性和污染特征,预测项目建成后对当地环境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及其范围和程度,从而制定避免污染、减少污染和防止生态破坏的对策,为项目选址、空间布局、方案制定和结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其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为项目选址提供依据。在项目布局及厂(场)址方案选择中,对拟建项目的环境影响后果以及环境对建设项目的制约因素给予全面考虑。(2)优化建设方案。通过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结果反馈到建设方案研究中去,作为对拟选方案进行优化调整的重要依据。(3)多方案比选的基础。在一个建设项目存在多个建设地点和多种替代方案的情况下,环境影响评价也是进行多方案比选的基础之一。
3.2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
对科学预测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评价时,可采用下述指标和基准:(1)生态学评估指标与基准。在生态学评估中,避免物种濒危和灭绝是一条基本原则,相应地可形成灭绝风险、种群活力、最少可存活种群、有效种群、最少生境区等评估指标和技术,也可评估出最重要生境区、最重要生态系统等以及需要优先保护地生态系统、生境和生物种群。生态学评估是一种客观科学的评估,反映影响的真实性,也是最重要的评估指标。(2)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与基准。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谋求经济与社会、环境、生态的协调,谋求社会公平,谋求长期稳定和代际间的利益平衡等,都是基本原则。与此相应,评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生态的可持续性等,都是重要的评估基准。(3)政策与战略作为评估指标和基准。党的十七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共中央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集中地反映了当代中国的发展战略与政策,可作为基本评估指标和基准,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许多环境政策、资源政策、产业政策,都是重要的评价指标和标准。(4)以环境保护法规和资源保护法规作为评估指标和基准。法规有世界级、国家级和区域级之分。依据法律和规划进行评估,主要需注意法定的保护目标和保护级别,注意法规禁止的行为和活动、法律规定的重要界限等。(5)以经济价值损益和得失作为评估指标和基准。以经济评估不仅评估价值大小与得失,还有经济重要度评价问题,如稀缺性、唯一性以及基本生存资源等,都具有较高的重要值。(6)社会文化评估基准。以社会文化价值和公众可接受程度为基本依据。社会公众可接受为基本依据。社会公众关注程度、敏感人群特殊需求、社会损益的公平性等,都是社会影响评估中应特别注意的。文化影响评估则以历史性、文化价值、稀缺性和可否替代等以及法定保护级别为依据进行评估。
参考文献
[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HJ/T-19-1997)
[2] 周国强主编.环境影响评价导论南.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3] 张书农.环境水力学.天津:河海大学出版社,1985.[4] 宋歌.关于环境影响评价几个问题的探讨.环境保护科学,2006,6:30-34.[5] 刘晓冰.环境影响评价[M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7
第三篇:环境影响与评价期末考试试题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环境影响评价结课考试试题
学号:
姓名:
一、案例分析题
案例一:污水处理厂
某市有一条S河自南向北穿过该城市东部,区间有一支流汇入,出该市后10km进入B县城,市区段为景观用水功能,出市区为农灌用水功能,该河现状水质超标,并由于河流上游建供水水库,使该河水量减少,枯水期有断流现象,该市由于超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水位下降。该市拟在城市东北角建设20×104m3/d的城市污水处理厂一座,收水范围为东城区全部废水,其中包括40%工业废水,采取二级生化处理工艺,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BOD:200;COD:400(单位:mg/L),污水处理厂设计出厂水质:BOD:30;COD:60;NH4-N:15;TP:0.3(单位:mg/L),污水经处理后排放S河。污泥在浓缩池经浓缩、脱水后,加石灰干化处理后交城市垃圾填埋场处置。污水处理场西侧300米为居住区,北侧200米为工厂。问题:
1.为保证S河市区段景观用水要求,提出水环境保护对策。
答:(1)看看污水处理厂污染物设计出厂水质能否满足S河的相应污染物的水质容量,如果不能满足应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厂设计出厂水质,如增加过滤返渗透等工艺处理满足S河的相应污染物的水质容量符合农业用水标准;(2)控制污染源,减少对河水的污染。
2.从环境管理的角度,提出污泥优化处理的措施。
答:对于40%的工业废水应单独处理,其产生的污泥采取压缩、脱水、干化处理后送城市垃圾填埋场处置;对于60%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后其产生的污泥,可用做农肥处理。3.请计算BOD的去除率。
答: BOD去除率=(BOD进水浓度值-BOD出水浓度值)×100%/ BOD进水浓度值 =(200-30)×100%/200=85% 4.若预测BOD在下游20公里处的水质,需要知道哪些参数?
答:需要知道的参数有:污水处理厂的排水量,污水中各种污染物处理后排水浓度设计值,S河流的平均水流量,S河流中与污水处理厂的排水中相应污染物的河流浓度值以及水中相应污染物农业用水的标准值。
案例二:水电站扩建项目
某水电站项目,于2001年验收。现有3台600MW发电机组。安排移民3万人,水库淹没面积100Km2,由于移民安置不太妥当,造成移民有开垦陡坡、毁林开荒等现象严重。改、扩建工程拟新增一台600MW发电机组,以增加调峰能力,库容、运行场所等工程不变。职工人员不变、新增机组只在用电高峰时使用。在山体上开河,引水进入电站。工程所需得砂石料购买商品料,距项目20Km处由汽车运输,路边500m,有一村庄。原有工程弃渣堆放在水电站下游200m的滩地上,有防护措施。问题:
1.项目现有主要环境问题,确定项目主要环境保护目标及影响因素。答:项目现有主要环境问题:
(1)移民所造成的开垦陡坡、毁林开荒等;(2)山体上开河可能造成水土流失;(3)施工期噪声;(4)工程弃渣。项目主要环境保护目标及影响因素:
(1)自然环境。影响因素:移民开垦陡坡、毁林开荒造成的植被减少和山体上开河造成的水土流失;(2)路边500m的村庄。影响因素:施工期噪声;
(3)河道管理范围。影响因素:工程弃渣。
2.生态环境调查除一般需调查外,重点需注意哪些问题的调查?
答:调查受保护的珍稀濒危物种、关键种、土著种、建群种和特有种,天然的重要经济物种等;生态系统完整性、稳定性、生产力等;生态系统与其他系统的联通性与制约问题;水土流失。
3.水电运行期对环境的主要的影响因素。除一般生态调查项目外,还应调查什么?
答:库区:泥沙的排泄,适流水的鱼类的迁移,物种多样性问题:脱水段:影响两栖类、鱼类物种,生态用水,民用、工业用水,整个流域的生物多样性,完整性,及岸上动物的迁移。除此外,调水区的生态,交通道路的对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景观的影响、过鱼设施等。
4.弃渣场位置是否合理,及拟采取的措施(现有电站整改措施)。
答:不合理。应采取搬迁。弃渣场不能设在水库下游的滩地上,发电排泄的水量大,易阻塞河道、行水等问题。
二、论述题
谈谈你对环境影响评价的认识。
答:随着人类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对自然的改造也不断加深,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类无止境的从自然界获取,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发达国家经济建设起步早,也较早的发现了环境问题,而采取了很多环境保护的措施。我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只是注重经济发展,而忽略了环境问题,目前环境问题已日益突出,直接影响了经济的稳步增长,因此环境保护刻不容缓。为了更好的控制环境问题,环境影响评价应运而生。环境影响评价是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跟踪监测的方法和制度。环境影响评价有很大的潜力促进可持续发展。但是,由于环境影响评价涉及到环评人员对项目环境影响的科学认识,决策者的决策过程,以及建设者、公众的利益等因素,因此环评是一个包含科学认识与价值判断的复杂过程。因此,环境影响评价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很大的阻力。但是,无论如何,我们全社会都应该重视环境影响评价,关注环境问题。
第四篇:洪水影响评价报告审批
洪水影响评价报告审批
事项名称:洪水影响评价报告审批 设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第三十三条 收费标准:本项不收费 数
量:无数量限制 许可时限:20个工作日
许可程序:市水务局防汛办公室受理(3)→组织审查(7)→主管领导审查(2)→领导审签或集体决定(4)→送达(4)申报材料: ①申请书;
② 建设项目所依据的文件;
③由具有相应水利设计资质的设计部门完成的洪水影响评价报告; ④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涉及河道与防洪部分的初步建设方案;
⑤占用河道管理范围内土地情况及该建设项目防御洪涝的设防标准与措施; ⑥说明建设项目对河势变化、堤防安全、河道行洪、河水水质的影响以及拟采取的补救措施。
受理科室:防汛办 办结科室:防汛办
第五篇:交通影响评价课程论文
目录
1.项目背景
2.主要内容 3 技术特点
3.1 适用范围 3.2 与法定规划关系 3.3 两阶段交评 3.4 建设项目分类
3.5 交通影响评价启动阈值 3.6交通影响程度评价指标
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技术标准
项目简介:
为统一规范城市和镇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促进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的协调发展,受建设部委托,进行行业标准的编制。《标准》提出了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工作的主要内容,并对相关技术内容和要求进行规定,如交通需求分析、交通影响程度评价与结论等;规范和明确交通影响评价与城镇法定规划之间的关系,明确交通影响评价的定位;明确了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的主要技术参数的规定和要求,规定了启动阈值,评价范围与年限、时段与评价日,影响程度评价指标等关系到编制和管理等的关键技术参数定义、取值范围和推荐值,保证交评成果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规范了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的相关技术术语。《标准》是我国城乡规划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详细介绍: 1 项目背景
在2000年左右,国内一般大城市首先引进了国外交通影响评价技术,尝试开展建设项目的交通影响评价工作,作为土地开发项目决策的重要内容和协调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发展重要环节,对城市开发项目新增交通需求给周围的交通系统运行带来的影响进行评估。2002年,开展交通影响评价工作成为“畅通工程”实施的重要内容之一。2004年5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对城市建设项目进行交通影响评价。
但是,由于国内交通影响评价工作起步时间短,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欠缺适合国情的统一技术标准;分析方法宏观,分析结果精度不够;评价结论的客观性存疑;多数城市技术力量欠缺等。迫切需要符合国情的统一技术标准与指导手册。
2006年,《城镇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技术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编制工作正式启动。作为行业标准,编制标准的目标是通过分析不同类型城市交通影响评价的主要技术指标、参数,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建立国内交通影响评价的技术标准框架和准则,并提出交通影响评价工作的技术要求。2 主要内容
本标准的主要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建设项目分类;5.交通影响评价启动阈值;6.交通影响评价范围、年限、时段与评价日;7.交通需求分析;8.交通影响程度评价;9.交通改善措施与评价。附录包括交通影响评价报告主要内容和机动车服务水平分级。
3.1 适用范围
目前,我国的交通影响评价实践主要在特大城市,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机动化水平的提高,城市交通问题正逐渐向中小城市(镇)蔓延。因此,综合考虑城市现状交通状况与发展前景、土地开发规模和强度、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规划基础资料的完善程度、城市具备的交通咨询技术能力等多种因素后,《标准》将交通影响评价的适用范围确定为:城市和规划城镇人口规模10万人以上的镇。
此外,城市中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或者影响到交通运行的项目施工及交通管理措施也会对城市交通的运行产生影响,需要开展相应交通分析、评价工作,以确定施工或交通管理对交通系统的影响大小,有针对性的制定交通方案。同样还有城市详细规划阶段的交通分析,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4月1日施行)中特别规定了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的交通分析要求采用交通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分析城市用地布局与中微观交通系统规划之间的关系,以协调城市土地开发规划与交通系统的建设。这些研究、分析工作均不属于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的范畴,但研究的内容、研究的过程、需求分析的方法、采用的评价标准等可参考《标准》。3.2 与法定规划关系
《标准》明确了交通影响评价必须以城市和镇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作为依据进行编制。作为以城市和镇建设项目为对象的交通影响评价,不仅其工作对象的方案与建设要符合法定的城市(镇)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规划要求,而且评价工作本身所需的评价范围内有关土地利用、各种交通系统规划、建设等基础资料也应当来源于经依法批准的城市和镇的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当评价范围内的综合交通规划、专项交通规划等非法定规划的内容与相应范围内总体规划或详细规划的内容有出入时,也应当以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为准。当交通影响评价建议的交通改善措施涉及到相关法定规划的修改时,也必须依法遵循法定规划调整和修改的相关程序。
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属于对城市和镇小范围地区的交通进行分析,在交通需求分析中难以把握那些需要在较大范围内分析才能确定的交通出行参数,如方向分布、过境交通等,因此,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的交通需求分析应与法定的城市和镇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以及纳入城市和镇法定规划的相关综合交通规划、专项交通规划和分区交通规划等衔接。3.3 两阶段交评
由于目前详细规划阶段的交通分析普遍偏弱,因此有必要在选址阶段就对重大建设项目对交通系统的影响进行科学的分析,以便在项目建设的前期协调好土地开发与交通之间的关系。因此,按照规划建设管理程序,对于对交通影响较大的建设项目,应在项目论证的前期,即选址或土地出让阶段也进行交通影响评价,其它项目可在报建阶段进行交通影响评价。
不同阶段的研究目的和技术要求有所差异,因此,标准就两阶段交通影响评价的启动阈值、评价年限、范围、影响程度评价指标等做出了详尽的规定。3.4 建设项目分类
建设项目分类是交通影响评价工作管理和交通需求预测的基础。《标准》中依据用地类型和建筑物使用功能确定了11个大类的划分,要求城市和镇在大类基础上按照本地建设项目交通出行特征进行中类划分。并给出了推荐的中类划分。城市和镇宜在中类基础上按照建设项目的交通出行特征划分小类,并应通过分类调查确定不同类别建设项目的出行率等出行参数。这样,依据用地类型和建筑物功能确定大类,在大类基础上按照项目的交通出行特征进行划分中类,各地依据本地特征进一步划分小类,既实现了建设项目分类向上与用地分类的兼容,便于管理部门操作,也实现了向下与建筑分类的兼容,同时兼顾了技术上的共性和各城市可能存在的交通出行特征上的巨大差异性,以满足交通分析的需要。3.5 交通影响评价启动阈值
交通影响评价启动阈值,即建设项目是否需要进行交通影响评价的门槛条件。本标准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标准的可操作性,实现了可用性与科学性的结合。
本标准确定的启动阈值具有以下特点:
·阈值体系完整,覆盖了全部建设项目类型;
·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将复杂的交通分析简化成便于管理部门实际操作的建筑规模等,具有很强的可用性;
·阈值与建设项目分类对应,便于管理部门的操作;
·根据实践中需要在不同阶段展开交通影响评价的情况,对选址阶段和报建阶段的启动阈值进行了详细规定; ·充分研究了国内进行交通影响评价城市的情况,标准与部分城市现有的管理规定基本兼容,同时又能易于向中小城镇推广,并为城市根据各自的情况进行调整预留了接口。3.6交通影响程度评价指标
交通影响程度的评价结果,是判断项目实施对交通影响的程度以及改善措施的重要依据,也是相关管理部门最终对项目方案进行决策的基础。因此,交通影响程度分析是交通影响评价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标准》确定的影响程度评价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基于对国内城市的实地调研和对比分析国内外相关资料,制定适应于国内城市特点的交通影响程度评价方法;
·由于国内不同地域的城市发展差异大、交通构成复杂,不能照搬国外仅仅以机动车进行评价的方法与指标体系。在评价方法、指标、评价内容上充分考虑中国城镇的交通特点国情,以多种交通方式评价为核心,在评价指标中充分考虑了对机动车、公交、停车、行人、自行车多种交通系统的评价,适应不同类型城市、不同类型建设项目的评价要求。尤其是公交优先已经成为中国城市交通发展的国策,在评价体系中突出了对公共交通系统的评价。
·总体来说,虽然现在对打城市来说在评价指标的选取和计算上既考虑了交通影响评价工作科学性的需要,又考虑了目前国内交通影响评价的实际技术状况,有利于编制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技术过渡。总结: 本文阐述了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技术标准在实际中的应用和发展,交通需求预测理 论(四阶段法)的局限性及发展趋势以及非集计理论的研究状况及未来发展等等。体会到对这些知识的学习还需再深入、再灵活,达到融会贯通。参考资料:
(1)任福田,《交通工程学》,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年7月(2)陈雨人.博士论文,《道路规划和道路设计中的环境影响评价》,1996(3)林俊,《交通运输项目经济分析》,人民交通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