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据E20环境产业研究院最新发布的
据E20环境产业研究院最新发布的《面向未来五年的环境产业战略地图(2014试行版)》显示:中国的环境产业即将进入到一个跨时代的大发展阶段,有这样一些企业将领跑这个时代,它们基本是混合所有制公司,国有股权占主导;它们持有中国环境基础设施领域30﹪-50﹪的资产;它们普遍体现出超强的并购执行力。在战略地图规划的四大方阵中,它们位于第一梯队,属于重资产集团,位居“金字塔”顶端。它们是包括北控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北京首创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光大国际有限公司、桑德集团 有限公司等在内的近20家环境企业。2014年已经过半,这些环境产业第一梯队的领跑企业积极开拓市场,展示出了企业发展的独特轨迹。
北控水务布局先行 “厚积”待“薄发”
北控水务是我国水务行业混合所有制的代表企业。2013年北控水务市场业绩以新增600万吨水平大尺度领先同行,并购突显大手笔,显示出混合所有制的强大活力。资产规模超三百亿、市场总规模近2000万吨/日,实现全国性战略布局,产业龙头地位夯实,其已成为引领重资产型水务产业发展的新旗舰。
2014年上半年,北控水务并购消息不多,但布局先行,快速进入市政设计领域,强势布局海外市场,继续集聚资本,体现出了 “薄发”前的“厚积”力量。
上半年,北控水务与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签订收购协议,收购其公司100%的股权,收购对价为1.81亿元。该项目是北控水务收购的第一个轻资产科技公司,借此快速进入市政设计业务领域,进一步完善产业布局,以配合集团的发展战略。在稳固国内“领头羊”地位的同时,北控水务将进一步布局国际市场。
今年6月1日北控水务宣布其位于新加坡的国际总部成立,冠名北控水务国际有限公司,借此拓展中国大陆之外的海外水务市场,其目前及未来在海外的潜在投资将预计达到20亿新币。北控水务集团首席执行官胡晓勇表示,北控的长远战略之一就是通过国际化发展和业务扩展,增加北控水务在不断发展的国际水行业中的市场份额。此次强势布局新加坡市场,也使业内对今后集团的更大动作充满期待。
首创强势并购 国内外市场“双管齐下”
首创股份是专注、稳健并始终保持着竞争活力的中国水业标杆企业。2013年,首创股份勤练“内功”,不断强化运营管控能力和技术支持能力,内控水平成为国内水务集团中的领先者。同时首创股份积极展开再融资,为2014年的大发展积聚了力量。
有证券行业分析师认为,随着国际经济形势变化,一些海外公司在进行战略收缩,为中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提供了机会。2014年上半年,首创显示出了强大的并购实力,并购之势如疾风骤雨,畅快淋漓。6月,首创股份的母公司首创集团完成了我国环境业海外最大并购案,已顺利完成对TPI集团所属TPI NZ的收购和资产移交工作。据悉,TPI NZ在新西兰当地废物处理行业排名第一,占有新西兰固废处理市场三分之一多的市场份额,是新西兰仅有的2家业务贯穿整个产业链、实现上下游协同的大型废弃物处理服务商。未来,首创集团将继续加大在新西兰环保领域的投入,确保“五年增长计划”顺利实施。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环保产业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总编傅涛认为,首创集团收购TPI NZ这样进行海外资产收购,以投融资切入、做环境服务,是企业海外拓展的最高形式。5月首创股份与葡萄牙国家市政研究中心签署了公司与葡萄牙国家市政工程实验室的《科技
合作框架协议》,就水务发展前沿技术、绩效管理的国际经验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为公司国际化发展积累技术经验。
北京首创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灏在“2014(第十二届)水业战略论坛”上曾表示,未来,首创股份将以并购为主要手段,加大资本运作力度,整合内外部资源,实施区域化布局,打造国内外运作平台。2014上半年,首创股份的区域化布局趋势明显,大力拓展山东市场。公司通过BOT、收购兼并等方式,已收购菏泽、东营、临沂、济宁等市多家水务公司。今年5月,首创股份出资1.02亿收购山东临沂港华水务有限公司51%股权、收购山东梁山海源水务有限公司100%股权。6月,首创股份出资6亿元,设立鲁豫区域性公司山东首创中原环保投资有限公司,进一步增强区域市场影响力。据预测,未来两年,山东省将筹集680亿元资金用于建设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新的投资将进一步扩大首创股份在山东区域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对公司进一步拓展该区域水务项目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光大国际继续领跑固废领域 反向收购拓展水务板块
光大国际是领跑中国垃圾焚烧的主力军。2013年,光大国际继续保持炉排炉焚烧的市场领先,全产业链发展的商业模式进一步清晰,合同环境服务的模式创新在镇江落地,“环境综合治理服务商”的战略定位更为明确,并得到了亚行、世行和国开行等政策性银行的认可和支持。
2014上半年,光大国际先后拿下安徽马鞍山、湖南益阳、常州、南京、山东、宁波、南京等地垃圾发电项目,在垃圾发电以及危废处理领域依然发展正酣。此外,光大国际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陈小平指,危废处理市场有很大发展空间,集团在这方面拥有技术及管理优势,今年会加大力度推进。
相比去年,今年光大国际在水务板块获得突破。1月,光大国际与珠海人民政府签署投资合作框架协议,计划于“十二五”期间在珠海投资30亿元,双方初步选定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及工业废水深度处理作为第一批合作项目。6月,光大国际同意反向收购新加坡上市的汉科环境科技集团 HETG.SI,将把旗下水处理资产--光大水务投资转移至汉科,交易完成后,光大国际将持有78%的汉科股权,并将公司更名为China Everbright Water Ltd。本项合并案完成后,公司将合共运营32座污水处理厂计划以及四个再用水(回收水)项目,新公司的目标是成为中国最大污水处理公司之一。
桑德继续发力固废 进军南亚水市场
作为中国环境产业的民营企业标杆,桑德在2013年走过了20年的光辉历程。2013年,桑德国际在北京水处理市场取得突破性进展,小城镇污水处理模式在陕西、福建、江苏等地落地,全国布局战略卓有成效。桑德环境则依托强大的融资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在垃圾处理、危废处置、餐厨垃圾处理、再生资源等多个领域签订18项合同,日处理能力增长约7500吨。
2014年 桑德集团 继续集聚力量,上半年已经展示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5月桑德国际收购广东省东莞市虎门绿源水务有限公司,作价2.02亿元。6月桑德国际收购目标公司通辽市桑德水务97.8%股权,代价为1.92亿元。桑德水务主要业务为中国通辽的污水及再生水处理厂运作建设-运营-移交(BOT)项目。桑德集团 也将在国际化道路上阔步前进,桑德
集团 董事长文一波称,桑德下一步将集中进军印度、印尼、孟加拉国等市场,其中印度是未来最大的污水处理设施需求市场。
文一波表示,桑德将继续在固废领域发力,集中发展静脉产业园,最快明年成为中国最大的垃圾收运、处理一体化企业。作为国内固废处理龙头企业,桑德环境布局固废发展版图,率先向环卫领域延伸业务,将环卫一体化市场作为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2014年桑德环境拟投1.5亿元与全资子公司湖北合加、自然人赵耀、自然人陈京山分别设立毕节市碧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湖北桑德环保有限公司、魏县德尚环保有限公司、湖南桑德污泥处置有限公司、昌邑致美环卫有限公司等五家子公司,加快在全国固废版图领域的布局。
中国水网盘点认为,未来五年这些重资产集团将以规模化为其发展特点。2014年上半年第一梯队企业的发展已经呈现出了规模化以及国际化的发展趋势,2014年下半年这些企业又将如何开拓疆土、规划市场?中国水网将继续关注。
第二篇:据阿里巴巴研究院发布的
据阿里巴巴研究院发布的《电子商务发展指数报告》显示,泾县电商发展指数位于安徽省县域首位。为进一步了解我县电商发展情况和前景,1月19日上午,县委书记郭金友就电子商务工作进行专题调研。县委常委、副县长余艳,县委常委、纪委书记陈卫东,县委常委、副县长高勋炳及县商务局主要负责人陪同。
郭金友先后来到皖南(泾县)名优特农产品直营中心、安徽雅昌宣纸艺术品有限公司、安徽泾县润发梳业有限公司缘木轩天猫旗舰店,实地参观,了解电商的运营过程、销售收入、市场前景。
皖南(泾县)名优特农产品直营中心所直营的商品绝大部分为泾县本地名优特农产品。虽然刚刚起步,但2014年已经实现销售收入超过300万元。安徽雅昌宣纸艺术品有限公司主要在网上销售泾县宣纸艺术品,近年来实现年销售收入过千万大关。郭金友听完介绍,非常高兴,勉励企业继续创新工作方法,取得更大业绩。在安徽泾县润发梳业有限公司缘木轩天猫旗舰店内,该企业负责人介绍说,自今年元月份以来,通过电商,每天的业务量达到了百万。
据了解,2014年,我县大小电商达1000余家,网络交易额超亿元。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部分电商企业负责人谈了自己对发展电商的意见和建议。
在听取大家的发言后,郭金友指出,加快电子商务发展是扩大居民消费、保持经济增长动力的有效途径,对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各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发展电子商务,可以带动就业、物流业、地方税收、技术培训等,各级各部门要顺应、适应和引领电商发展新趋势,抢抓机遇,加快电商产业发展。要加强领导,主动作为,要成立发展电商领导组、成立泾县电子商务协会,解决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大力营造电子商务发展的氛围。要强化政策、人才等要素保障,不断优化电商发展环境,积极搭建电商企业与生产企业、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对接平台,推进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挥行业协会和电商龙头企业作用,加快形成电子商务发展合力,为全县扩内需、促创新、调结构、惠民生注入新活力。(阿里巴巴研究院近日发布的《电子商务发展指数报告》显示,泾县电商发展指数位列安徽县域第一位。近年来,在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时期,泾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牢牢抓住机遇,积极采取措施推进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
强化政策引导夯实电商发展支撑点。泾县认真贯彻落实《商务部关于促进电子商务应用的实施意见》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的实施意见》,将电子商务产业定位县域经济转型的重要部分。通过开展电商调研,掌握电商发展状况,探索电商发展工作思路,研究制定电子商务扶持重点和相关配套政策。注重人才培养构建电商发展关键点。泾县把“人的发展”摆在首要位置,形成人才发展“新思路”。制定《泾县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泾县公开引进紧缺人才方案》,营造尊重人才、吸引人才、服务人才、培养人才、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和运行机制。坚持电商人才培育和泾县实际相结合、业务培训和企业需要相结合的原则,积极与周边大专院校、专业培训机构、电商企业和行业协会在人才培育中合作,逐步推进电子商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
深化典型培育把握电商发展着力点。开展电商示范企业创建工作,树立典型示范。以红星宣纸、大南坑兰香、汀溪兰香等特色企业为重点培育对象,创建电商示范企业,积极给予企业专项扶持资金,引导企业做大做强。组织县内电商企业参加“特色中国、安徽馆”巡回培训会、安徽名茶电子商务培训会、推介会,使企业更深入学习电商技术知识,拓宽发展思路,指导企业依托泾县丰富的特产资源,抓住发展机遇,紧跟电商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泾县依托宣纸之乡的优势,结合当地特色农产品茶叶和木梳,在网上拓展销售渠道,做大做强本土特产,目前网商已达几百家,今年将实现网上销售额1亿多元。汀溪兰香茶业有限公司获首批“安徽省电子商务示范企业”殊荣。作者:陈海春 编辑:刘月
一是确立主体责任单位,构建合理电商管理体制。目前,我市电子商务产业主要由团市委牵头负责。外地多是由主管商业的部门或供销部门负责,更有利于牵头制定人才培养、平台建设、仓储物流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建议借鉴外地做法,由商务部门牵头具体负责电子商务产业,构建更加合理的电商管理模式。
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供更多优质服务。鼓励和支持在校大学生、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登记失业人员、复退军人、失地农民、城市困难人员、残疾人等自然人开展网络商品交易及相关服务。放宽企业名称、经营场所和经营范围的登记条件,提供更多便捷服务。高效利用扶持资金,一方面要发展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另一方面要扶小扶弱,孵化更多的电子商务小企业,在全市营造更加浓厚的电子商务发展氛围。
三是发挥特色产业优势,建设全省农特产品展销中心。我市农产品资源丰富,拥有徽菜熟食、皖南山珍、竹木加工、中药保健、高山绿茶、茧丝绸等特色农产品,线下市场已经涌现出华卫集团、詹氏山核桃、汀溪兰香等一大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议以此为突破口,着重开发地方特色农产品,线上线下同时规划,建设集购物、电商体验、展示、宣传、物流配送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产品展销中心,实现差异化发展,全力建设全省农特产品展销中心。
四是发挥地域区位优势,打造皖东南商务物流仓储中心。我市地处皖苏浙三省交汇处,仓储成本优势巨大。随着一批重点交通项目陆续开工建设,交通优势将进一步凸显。目前已经吸引了四方网仓、顺丰等快递物流企业入驻,应及时抓住机遇,将我市打造为皖东南地区电子商务物流仓储中心。
五是发挥高校协会优势,加强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积极引进外地人才,注重培养本地的电商人才。充分发挥合工大、职业技术学院的功能,开设电子商务等相关专业,培养电子商务技术人才;适时成立网商协会,融入全省网商大家庭,发挥成功网商示范和号召,带动有志于电子商务的人士,组织电子商务创业培训,引导他们走上电商创业之路。只有高校和协会共同行动,培养各种类型的电子商务人才,形成合格的人才梯队,才能保证电子商务良性发展。
六是注重结盟周边城市,共同构建电子商务城市群。融入城市群发展电子商务产业,结合我市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特点等,充分发挥仓储、特产优势等,积极跟进芜湖、杭州、上海等周边城市电子商务构建进程,丰富产品资源、拓展销售覆盖,并寻求在优势产业电子商务建设过程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市委办公室信息科)
第三篇:文档-成都新材料产业研究院
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
转移的指导意见
国发〔2010〕2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产业转移是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形成合理产业分工体系的有效途径,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当前,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的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不仅有利于加速中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而且有利于推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在全国范围内优化产业分工格局。为进一步指导中西部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完善合作机制,优化发展环境,规范发展秩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际国内产业分工调整的重大机遇,以市场为导向,以自愿合作为前提,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着力改善投资环境,促进产业集中布局,提升配套服务水平;着力在承接中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着力加强环境保护,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着力引导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促进产业和人口集聚,加快城镇化步伐;着力深化区域合作,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实现东中西部地区良性互动,逐步形成分工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增强中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减少行政干预。遵循市场规律,尊重各类企业在产业转移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注重规划和政策引导,改善投资环境,完善公共服务,规范招商引资行为。
——坚持因地制宜,加强分类指导。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立足比较优势,合理确定产业承接发展重点,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引导产业集聚,推动重点地区加快发展。
——坚持节能环保,严格产业准入。加强生态建设,注重环境保护,强化污染防治,严禁污染产业和落后生产能力转入;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高产业承载能力。
——坚持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突破发展瓶颈,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发展活力和动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强区域互动合作,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实现良性竞争、互利共赢。
二、因地制宜承接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依托中西部地区产业基础和劳动力、资源等优势,推动重点产业承接发展,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产业发展新优势,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三)劳动密集型产业。承接、改造和发展纺织、服装、玩具、家电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其吸纳就业的作用。引进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和先进技术工艺的企业,吸引内外资参与企业改制改组改造,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管理模式,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建设劳动密集型产业接替区。
(四)能源矿产开发和加工业。积极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大力发展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和精深加工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在有条件的地区适当承接发展技术水平先进的高载能产业。加强资源开发整合,允许资源富集地区以参股等形式分享资源开发收益。
(五)农产品加工业。发挥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和产业资本,承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六)装备制造业。引进优质资本和先进技术,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发展壮大一批装备制造企业。积极承接关联产业和配套产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提高基础零部件和配套产品的技术水平,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所需的重大成套装备制造,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七)现代服务业。适应新型工业化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新形势,大力承接发展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产业。积极培育软件及信息服务、研发设计、质量检验、科技成果转化等生产性服务企业,发展相关产业的销售、财务、商务策划中心,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依托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及省会等中心城市,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培育和建立服务贸易基地。
(八)高技术产业。发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承接发展电子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创新要素对接,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研发中心,支持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产业“孵化园”,促进创新成果转化。
(九)加工贸易。改善加工贸易配套条件,提高产业层次,拓展加工深度,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加工贸易企业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加快形成布局合理、比较优势明显、区域特色鲜明的加工贸易发展格局。发挥沿边重点口岸城镇区位和资源优势,努力深化国际区域合作,鼓励企业在“走出去”和“引进来”中加快发展。
三、促进承接产业集中布局
加强规划统筹,优化产业布局,引导转移产业向园区集中,促进产业园区规范化、集约化、特色化发展,增强重点地区产业集聚能力。
(十)引导转移产业向园区集中。把产业园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加强园区交通、通信、供水、供气、供电、防灾减灾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园区综合配套能力,引导转移产业和项目向园区集聚,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发挥园区已有重点产业、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吸引产业链条整体转移和关联产业协同转移,提升产业配套能力,促进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
(十一)规范发展产业园区。统筹规划产业园区建设,合理确定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形成布局优化、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特色明显的产业园区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产业园区扩区升级。支持发展条件好的产业园区拓展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相融合。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园区,大力推进园区整合发展,避免盲目圈地布点和重复建设,防止一哄而起。
(十二)发挥重点地区引领和带动作用。按照推动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在中西部地区着力培育和壮大一批承载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经济实力雄厚的重点经济区(带),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发挥规模效应,提高辐射带动能力。
四、改善承接产业转移环境 完善基础设施保障,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破地区封锁,消除地方保护,为承接产业转移营造良好的环境。
(十三)完善承接地交通基础设施。加强区域间交通干线和区域内基础交通网建设,加快发展多式联运,构建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促进物流基础设施资源整合和有效利用,完善现代物流体系,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
(十四)强化公共服务支撑。发展跨区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完善公共信息、公共试验、公共检测、技术创新等服务平台,规范发展技术评估、检测认证、产权交易、成果转化等中介机构。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区域间信用信息共享机制。
(十五)改善营商环境。规范政府行为,防止越位和错位,不得采取下硬性指标等形式招商引资,清理各种变相优惠政策,避免盲目投资和恶性竞争。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推进依法行政,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法制环境,保障投资者权益。
五、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将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容量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依据,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推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十六)严把产业准入门槛。产业承接必须符合区域生态功能定位,严禁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和高耗能、高排放等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转入,避免低水平简单复制。全面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承接项目的备案或核准严格执行有关能耗、物耗、水耗、环保、土地等标准,做好水资源论证、节能评估审查、职业病危害评价等工作。加强承接产业转移中的环境监测。
(十七)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强耕地资源保护,防止在承接产业转移中侵占基本农田。制定相关行业建设用地控制标准,推广多层标准厂房建设,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用地密度。加强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建立和推行用水定额管理制度,大力提高废污水处理回用率。鼓励企业采用节能、节水、节材、环保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生产流程及实施相关项目建设,降低单位产出的能源资源消耗。鼓励和支持承接产业转移园区发展循环经济。
(十八)加大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产业园区污染集中治理,建设污染物集中处理设施并保证其正常运行,实现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大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力度。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实现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完善节能减排指标、监测和考核体系。加强对生态系统的保护,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六、完善承接产业转移体制机制
完善政府管理与服务,提高行政效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区域合作向纵深发展,创新产业承接模式,探索建立合作发展、互利共赢新机制。
(十九)深化行政管理和经济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审批,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服务效率。推动相关行政许可跨区域互认,做好转移企业工商登记协调衔接。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发展和完善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市场,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加快资源型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
(二十)创新园区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鼓励中西部地区通过委托管理、投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与东部沿海地区合作共建产业园区,积极探索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支持中西部毗邻地区之间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资源整合、联动发展。(二十一)加强区域互动合作。推动建立省际间产业转移统筹协调机制、重大承接项目促进服务机制等,引导和鼓励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有序转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搭建产业转移促进平台。提升各类大型投资贸易会展活动的质量和水平。在中西部条件较好的地方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充分发挥其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做好产业转移与对口支援、对口帮扶工作的衔接。
七、强化人力资源支撑和就业保障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强人才开发和就业服务,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
(二十二)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加快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步伐,健全职业教育培训网络,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推进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落实就读中等职业学校逐步免学费政策和职业培训补贴政策。支持职业院校面向产业转移需要,新增和调整相关专业,定向培养中高级技工和熟练工人。落实农民工培训补贴政策,切实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
(二十三)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培育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鼓励各地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建设适合农民工租住的住房,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返乡创业,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机制。
(二十四)引进高层次人才。创新高层次人才引进、使用、激励和服务保障机制,积极为高层次人才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推动人才合理流动,实行来去自由的政策,吸引东部沿海地区和海外高层次人才根据本人意愿在中西部地区落户。
八、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
为进一步改善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引导和支持产业有序转移和科学承接,在财税、金融、投资、土地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二十五)财税政策。中央财政通过加大转移支付等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区改善民生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化产业承接环境。对中西部地区符合条件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公共基础设施项目贷款实施财政贴息。对投资中西部地区国家鼓励类产业和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的项目,在投资总额内进口的自用设备,按规定免征关税。完善和规范物流企业营业税差额纳税办法。
(二十六)金融政策。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产业转移项目提供信贷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为东部地区企业并购、重组中西部地区企业提供支持。支持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参与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的投融资活动。鼓励和引导外资银行到中西部地区设立机构和开办业务。有序推进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工作。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企业集合债券和上市融资。
(二十七)产业与投资政策。修订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目录,强化对产业转移的引导和支持。根据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实际,研究制定差别化产业政策,适当降低中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门槛,适当下放核准权限。根据《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修订情况,加快修订《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增加劳动密集型产业类别。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产业转移项目,根据权限优先予以核准或备案。支持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鼓励省级技术改造等财政专项资金优先用于符合条件的产业转移项目。支持中西部地区根据产业发展和自主创业的需要,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二十八)土地政策。在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的支持力度,优先安排产业园区建设用地指标。严格执行工业用地最低出让价标准,进一步完善体现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最低价标准实施政策。探索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和年租制度。
(二十九)商贸政策。支持在条件成熟的地区设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或保税监管场所。支持有条件的沿边地区设立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培育和建设一批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对加工贸易重点企业给予贷款支持。加大对“大通关”建设和口岸建设的支持力度,推进中西部地区与东部省份的区域通关改革。
(三十)科教文化政策。鼓励东部地区转让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跨区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促进中西部地区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大对产业园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知识产权运用以及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的支持力度,提高集成创新和再创新能力。鼓励东部地区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与中西部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在中西部地区建立研发机构和中试基地。支持中西部地区高等学校提升人才培养与创新服务能力,结合产业转移重点办好特色专业。支持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振兴发展,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历史文化资源,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引导和支持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大任务。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工作指导,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中西部地区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完善各项配套措施,有序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加强协作配合,在政策实施、体制创新等方面给予指导和支持,注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推动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健康开展。
国 务 院
二○一○年八月三十一日
第四篇:电信研究院发布移动终端白皮书
工信部电信研究院发布移动终端白皮书(2012)和云计
算白皮书(2012)
电信研究院2012-04-13 13:51:00
近年来信息通信技术革新日益活跃,以移动终端和云计算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和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一直以来,工信部电信研究院高度重视移动终端和云计算领域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为了充分发挥“政府智库、行业平台”的作用,电信研究院结合多年的研究基础向行业推出《移动终端白皮书(2012)》和《云计算白皮书(2012)》,旨在全面、系统的总结移动终端和云计算的发展状况、特征及变化趋势,并于2012年4月13日在北京隆重举办了白皮书发布会,来自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媒体的近两百位嘉宾参加了会议。
在本次发布会上,工信部总工程师王秀军致辞,并对我国移动终端和云计算的发展、监管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电信研究院专家对两份白皮书进行了详细的解读,电信研究院院长曹淑敏和两位主讲专家与到会嘉宾进行了交流互动。与会嘉宾对两本白皮书的内容表现出了很高的关注度,并对白皮书的研究水平普遍给予了较高评价。
《移动终端白皮书》从移动终端的范畴和架构体系、现状和趋势、国内外移动终端发展状况、我国移动终端知识产权体系与安全评测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并首次系统披露了部分关于移动终端的客观、公正、准确的数据。白皮书认为,移动终端作为简单通信设备伴随移动通信发展已有几十年的历史,自2007年开始,智能化引发了移动终端基因突变,根本改变了终端作为移动网络末梢的传统定位,移动智能终端几乎在一瞬之间转变为互联网业务的关键入口和主要创新平台,新型媒体、电子商务和信息服务平台,互联网资源、移动网络资源与环境交互资源的最重要枢纽,其操作系统和处理器芯片甚至成为当今整个ICT产业的战略制高点。移动智能终端引发的颠覆性变革揭开了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序幕,开启了一个新的技术产业周期。
《云计算白皮书》从云计算内涵与架构体系、国内外云计算应用现状及趋势、云计算的产业体系和发展现状、我国云计算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白皮书认为全球云计算的发展已经从概念炒作走向实际应用,发达国家在产业链布局和应用上处于领先位置,我国云计算应用出于初创待发阶段,存在较大的创新和发展空间,未来云计算应用将向标准化、产业化和安全化方向发展。白皮书提出了重点突破云计算关键技术、推动形成完整产业链和自主发展的规模产业化能力、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云计算应用、统筹推进云计算的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化、保障我国云计算发展和应用安全等若干发展措施建议。
两本白皮书将在电信研究院网站(/u/2618726865)与行业专家进行互动。电信研究院今后还将选择信息通信技术产业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展开深入系统研究,以白皮书的形式向全社会公开,为更好地推动产业发展、服务政府和社会公众做出持续努力。
第五篇:成都新材料产业研究院工作汇报(修订)
成都新材料产业研究院
工作汇报
成都新材料产业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自2011年建立以来,在成都市科技局、新津县政府的领导、关心和支持下,在上届研究院班子的带领下,以“整合资源、推动创新、促进产业”为宗旨,克服困难、努力奋进,基本形成了招智引技与创新企业孵化、创新研发与公共技术平台建设服务、战略研究与决策咨询以及科技综合服务四大业务体系,奠定了目前良好的工作基础。为充分发挥研究院在“服务新材料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地方新兴产业发展”方面的作用,围绕新材料产业功能区的建设发展需求,以“话语权与价值建设”为核心,研究院将坚持业已形成的业务体系,进一步深化新材料产业服务功能建设,做实新材料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和创新企业孵化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近期工作情况
按照成都市科技局的整体部署和要求,研究院于今年9月起归属成都生产力促进中心管理,业务上受市科技局和新津县政府的指导。中心与研究院在8月底完成了管理、工作和人员交接。研究院近期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1、完善内部管理。修订了《财务管理制度(暂行)》等,新增了《会议制度(暂行)》、《合同管理办法(暂行)》、《物资管理办法(暂行)》等共计7项内部管理制度或办法,进一步强化了研究院的规范化管理。
2、改善工作环境。在新津县科技局的协调下,研究院新增了一间办公室,调整了办公区划,增加党工活动室和图书阅览室;新设了研究院标识墙和宣传墙等。
3、建设人才队伍。针对研究院业务发展需求,正在开展专门人才的招聘工作。
4、开展产业服务。一是围绕新材料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成立了专门工作组,编制了工作方案,收集整理了第一批新材料企业,开展了项目转化需求与基地功能布局的前期调研。二是组织新材料企业参加了由四川省科技厅、中英创新合作计划办公室(ICUK)联合举办的“中英新材料成果项目对接会”。三是初步完成了四川省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检验检测能力现状调研。四是汇集、整理市科技局、新津县政府等相关扶持政策,开展了成都市、新津县创新驱动政策汇编工作。
二、下一步工作思考
坚持上届班子努力工作构建的业务体系,紧紧围绕新材料产业功能区建设需求,依托成都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各类科技创新服务资源和服务功能,加强研究院的人才队伍建设,深化产业研究与决策咨询、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企业孵化与创新综合服务,积极推进新材料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做实新材料成果项目的转化落地和产业化服务,推动新材料产业功能区的建设。
1、产业研究与决策咨询
目标:初步形成一个数据库、编制一个统计性年鉴和一个产业发展分析报告、适时发布专题分析报告
(1)在研究院前期工作基础上,以建设“新材料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为契机,今年年底启动建设新津新材料产业功能区产业动态发展基础数据库,并逐步形成成都市新材料产业动态发展基础数据库。
明年初,先期编制新津新材料产业功能区产业全域图(含细分行业领域、产业链以及产业链上各企业名录)。
(2)以该数据库为基础,在明年第一季度末,编制成都市2013新材料产业统计年鉴。以年鉴数据内容为主要依据,开展一系列相关产业分析研究,并以第三方蓝皮(综合性)、绿皮(倡导性)或红皮(警示性)书的形式适时发布相应的产业分析报告,并为政府发展产业的决策和扶持政策编制提供支撑。
(3)在上述工作基础上,明年下半年适时发布成都市2013新材料产业发展分析报告(含新材料产业功能园区专题)。
(4)配合新津县科技局,做好“芳纶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集群发展研究”的编制工作。
2、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与转化基地的载体建设 目标:完善已有的平台,新建必需性平台,发挥平台实效;积极推进基地建设
(1)以集成创新的系统思路和产业方法,在继续建设完善现有的高分子材料合成中试平台、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测试分析平台以及新材料文献信息检索系统的同时,在今后两年逐步建设电子功能材料、轨道交通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领域有本地科技产业基础或优势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既为新津县创建成都市创新驱动试点示范区提供载体支撑,又为新材料产业集群的构建和企业创新孵化提供公共服务。
(2)按照成都新材料成果转化基地建设三方协议和补充协议的内容,主动配合成都技术转移集团,开展基地建设前期的需求调研分析、基地功能布局规划编制、合资公司筹建、土地招拍挂投标准备以及基地的报建材料准备等工作,并为基地建设积极开展项目的发现、筛选、评估与推介工作,力争储备一批有意向落户的企业或项目。
(3)与成都技术转移集团深入合作,利用成都生产力促进中心的资源,积极引入国内外知名专业投资基金,探索“基金+管理公司+专业孵化器”的模式推动新材料产业功能区的建设和发展。
3、企业孵化与创新综合服务 目标:建设科技创新服务新津工作站,打造新材料产业高端论坛
(1)积极配合新津县科技局建设成都科技创新服务新津工作站,依托成都生产力促进中心,采取面对面、一对一等手段,通过政策服务、投融资产品服务、培训与项目对接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管理咨询服务等,解决企业在创新创业全过程中遇到的资金、技术、市场、人才等问题,切实助推地方产业和经济的发展。
(2)在原“材料创新大讲坛”的基础上,创新组织举办并打造一个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高端论坛会议,既可宣传天府新区新材料功能区及新津县形象,抢占国内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高地,又能拉动地方新材料产业的建设和发展。
4、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
人才队伍是研究院的核心竞争力。研究院计划在未来三年,逐步引入至少3名硕、博士或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建设1-3名专业首席研究员或行业首席分析师,建设3-5人具有硕士或中级职称以上的研究员和分析师队伍,建设若干有行业和企业服务经验的业务销售人员,全院在职职工达到约20人。
三、面临的困难
1、研究院现在免费租用新津农业孵化园第二层部分、约200平方米区域,地理位置、周边和办公环境已不能满足研究院的业务开展和上述工作规划目标的实现,特别是造成引进和留住人才出现困难,希望新津县政府能协调并另行安排与研究院未来发展相适应的办公场所。
2、关于研究院的县级配套工作经费,也希望新津县政府能够力所能及地给予支持。
成都新材料产业研究院
2013年1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