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家乡发展中的若干问题(范文模版)

时间:2019-05-15 14:19: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探家乡发展中的若干问题(范文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探家乡发展中的若干问题(范文模版)》。

第一篇:浅探家乡发展中的若干问题(范文模版)

家乡发展中的若干问题的浅探

江永,一座立县于秦,至今已有2200余年历史的湘南小城,虽无令人耳闻的名胜古迹,也匮有文人墨客之游访题记,但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资源以及独特的自然物产资源博得了各方美誉。在这里,我有着无数快乐的时光。

小城江永自古以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有优美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千古之谜江永女书、瑶族古都千家峒、千年古村上甘棠,家乡的“三千文化”成为一直以来家乡的对外名片。香柚、香芋、香姜、香米、香菇“五香”农产品,闻名遐迩,畅销国内外市场。尤其是近年来,“中国最美丽小城”、“最具文化品位的小城”、“国家首批绿色能源示范县”等一顶顶桂冠喜落江永,给充满神奇的家乡倍添令人耀眼的光环。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家乡的发展也亦如此,众多光环与特色的笼罩之下,美丽家乡在发展中的问题也日益折现出来。

一·城镇布局欠合理,规划缺乏科学性

故乡地属南岭山脉的山地丘陵区,都庞岭和萌渚岭环绕四周,中部地势平坦,大体为“七山半水二分半田”,因而家乡大体都是依山傍水而建。在城区建设发展的历程当中,其布局规划缺乏详尽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安排,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中心城区、商业区、住宅区交错分布,界限区分不明显,地域布局欠科学,给小城的发展置下了不小的障碍。集贸市场依河而建,直接导致中心城区河道污染;学校临近工业企业,给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以及学生的学习生活造成了重大的影响;中心城区与老城区交错,限制了新城区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等等······这一系列由布局规划所致的问题成为了城区这一发展中心强大发展的瓶颈。

对策:立足长远,因地制宜,在科学发展中不断修正,积累点点滴滴的改进,以量变促质变,为城区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二·基础设施薄弱、公共设施等配套功能不健全

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城乡的社会、经济、文化、空间的发展过程,也是城乡社会发展的一个终极目标。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需要公共设施等一系列的基础设备为依托,为一体化的进程搭建坚实的根基。故乡小城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有些方面至今仍为空白,有的基础工程质量差,城市自来水工程便是一例。公共设施建设不健全也是小城发展的不足之处。小城现在还没有一处城市公园;没有为群众提供健身娱乐的综合性公共场所;农村图书馆普及面窄······许多文体性场所建设停留在空白和起步阶段。

对策: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多渠道融入资本,保证工程建设质量;

开辟文体场所,加大文体方面建设,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三·农副产品产业机制不健全

家乡是地处我国南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地区,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优势,是典型的农业小城,农业也是小城的主导产业。江永的农副产品在国内一直享有良好的声誉,是小城的一张“活名片”,素有“全国香柚之乡”的美誉。但小城的农业体制没将这张“活名片”用好。

目前,小城的农业管理体制为个体化、单独自由经营。当前小城镇的特色农业,由于市场原因,大部分仅仅满足于自产自销的内需的要求。此时,组织农业产业化,以增强市场竞争力,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引进新技术并加以应用,促使特色农副产品不断销向自身以外的更广的地区,出城,出省,以至于出国已成为打响特色农产品品牌的新途径。这样农民的生产有了保障,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调动起来,青壮年劳动力的向外流失得以减少,增加就业机会,提升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

对策:政府组织,建立特色农副产品产业化试点;

采用先进的管理组织方式,促进特色农副产品效用最大化;

建立和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宣传网站,开辟更广的销售市场;

四·旅游产业品牌意识弱,旅游资源闲置

江永自然资源丰富,全县森林覆盖率为65%,拥有“中国香柚之乡”2个国营农林场和1个自然保护局,是全国南方重点产林县和湖南省重点林区县,素有“杉木之乡”、“绿色宝库”之称。素有“千古之谜的女书文化”、“千年古村上甘棠”,“瑶族古都千家峒”的“三千文化”美誉,近年来被评为“中国最美丽小城”、“最具文化品位的小城”,人文底蕴。江永拥有着上天所赋予的青山绿水,众多奇特的喀斯特地貌风景,加之深厚的文化底蕴、好客的瑶民,不失为亲近自然,观光旅游的好去处。

由于旅游品牌意思薄弱的自身人文因素,许多旅游资源被闲置,没有得到开发利用。加之地处湘、粤、桂三省交界地带,交通不便的自然因素,县内流动人口少,旅客资源难以得到保障,近年来旅游业的发展却难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对策:发挥特色优势,发展三千文化,实施品牌战略,发展壮大旅游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旅游,提高吸引力;

改善交通,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品牌效应;

探到此处,于此时凝望一纸墨香,静静回想家乡的那山、那水、那人儿、那熟悉的一切,我愿送出我的祝福,献出的的力量见证这座湘南小城的一步步成长。衷心祝愿我的家乡,美丽的湘南小城——江永越来越好!

第二篇:关于行政问责制相关问题浅探

关于行政问责制相关问题浅探

孟凡

[内容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了行政问责制的相关问题,文章从“我国实行政府问责制的现实困境”、“造成政府问责制在我国发展困境的成因分析”、“行政问责制的完善途径建议”三个方面对此进行了一番粗浅的探讨,提出了“问责制需要建立良好的行政架构”、“问责体系需要健全”、“问责主体需要改善”、“问责客体需要明确”、“问责范围需要界定”、“问责结果需要多且有效”、“问责救济需要健全”、“问责制实施需要充足的保障”、“问责制与开展政府绩效评估紧密结合”、“重视问责文化建设”的十个方面的完善行政问责制度的相关建议,指出行政问责制对于加强我国政权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行政问责制:困境:成冈:完善途径

目录

1、内容摘要

2、关键词

3、正文

4、参考文献

关于行政问责制相关问题浅探

起源于英国的责任政府观念标志着现代政府理念的诞生。所谓责任政府,起初是强调政府应对议会负责,后来发展成政府要对选民负责的相关制度,其实质是强调政府的权力应受到限制。因此,责任政府是在政府权力有限的前提下才得以成立的观念。从20世纪80年代近期开始,责任政府利问责制问题日益受到中国学界的广泛关注。原因在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化,原来计划经济时期的政府运行方式的弊端日益彰显出来,人们开始思考政府改革和政府运作方式的发展走向等问题。

自2003年“非典”时期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先后有将近2001位官员因重大责任事故、恶性违法事件而“下课”或遭严厉处分。如此大规模的免职、引咎辞职浪潮被人们称为“问责风暴”。随着问责制在一些地方的推行,要求建构责任政府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责任政府”作为一种新的政治概念开始步入我国政治生活。要实现责任政府关键在于建构一套完善的政府问责制度。但目前,政府问责制作为新事物尚处于启动阶段,还有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需要深入分析和探讨。笔者试就这一问题发表几点粗浅的意见。

一、我国实行政府问责制的现实困境

虽然“问责”已经成为人们所熟悉的字眼,但是,政府问责制在我国的发展还很不完善,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具体来说,包括以下方面。

(一)关于政府问责制的法律不完善

目前,我国尚无全国统一的关于政府问责制的法律,各地标准不一,甚至无法可依。关于问责制的法规、条例多散见于一些政策、文件中。这些规定在问责的范围、惩处的尺度等方面都不尽相同。中央已出台的几部关于约束党政领导干部的法律、法规,但其对问责制的指向尚不明显,有的虽已规定了对违法行为进行追究,但如何追究,由谁来追究等问题尚无章可循。另外,在问责实践中,尚有违背宪法及其他法律程序的情况存在。如2005年,我桃江县一县属高级中学学生在放假后搭乘无照超载机帆船回家,机帆船因撞上河中挖砂船挖砂后堆积的石堆,造成发生船只倾翻,8名学生落水,其中死亡三人的恶性事故。事后,该县属高级中学校长被撤销职务,予以行政记大过处分。但该校长对处分结果不同意,认为自己处分过重。向上级有关部门提出申诉,但后来还是作出了维持原处理意见的结论。

(二)政府责任的划分、运用及评估标准不明确

在行政权责的划分方面,我国既面临着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职权范围交义、权责界线模糊的问题,也面临着各级政府部门内部权责划分不清、争夺权力、推卸责任等问题,在对责任进行追究时,就会出现被迫究部门责任缺位。在政府权责运用方面,目前仍存在独立性权力与共享性权力范围的模糊性及权责运用失衡之间的矛盾。

(三)同体问责力度弱,作用不明显

在行政实践中,政府内部的下级在执行上级的决策过程中往往出现擅自更改政策、随意变通政策以谋取部门或私人利益,遇事互相推诿,“踢皮球”的现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问题。对这些不负责任的行为,政府内部的上级部门应该追究下级部门的责任,进行同体问责。但事实上,同体问责的力度非常弱,效果也不明显。如2008年1月,我国南方发生了一场有史以来从未遇到的罕见的冰雪灾害。在抗击雪灾的过程中,我县有些单位部门及领导对执行县委、县政府的指令不果断,办事拖拉,造成了灾害程度加重,损失加大的严重后果。事后,县纪委、监察部门依法处理了渎职干部8人,其中3人受到开除党籍、行政降职的处分,一名擅离职守的交警受到了开除公职的处分。

(四)异体问责发展缓慢

异体问责主要是发挥人大的作用。人大的问责主要是指全国和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政府部门及其公务员的责任监督与追究。虽然宪法及地方组织法中都明确规定了人大对政府的监督权力,但在实际的异体问责中,人大监督权的发挥是不充分的。究其原因,并不是因为人大不具备监督及问责政府的权力,而在于人大的这部分权力要么被政府或党的权力所覆盖出现倒置;要么是人大在此方面认识不到位,工作力不足,其主要原因在于人大缺少明确的、可操作性强的制度化与程序化的规定。

二、造成政府问责制在我国发展困境的成因分析

造成政府问责制在我国发展中出现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传统的原因,也有政治体系发展不健全、配套制度与改革相对落后的原冈。

(一)责任型政府建设不完善

政府问责制是保障实现责任政府目标的重要制度,是实现责任政府的途径和手段。责任政府是政府问责制发展的目的和最终归宿,只有在责任政府的框架下,政府问责制才有意义和生命力的。从这个角度说,目前,政府问责制在我国的发展困境也是与责任政府建设不完善有关的。责任政府建设不完善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政府本位”、全能政府的痕迹仍然存在。第二,责任观念淡薄。第二,责任控制机制不完善。

(二)政府问责的政务公开尚未规范化

政务公开,即将行政程序、行政职权等除涉及国家机密的内容外向公民公开,公民有权根据自己的需要了解政府的行政信息。目前,在我国所公开的政务信息中,尚缺乏对问责情况的规范化公开。在已发生的几起问责事件中,只是将问责结果告知公众而缺乏对具体问责程序的公开,暗箱操作仍是处理问责事件的常用方法。

(三)公民参与问责的热情不高

现阶段,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虽有觉醒,但公民参与问责的热情还不高,并且受客观条件不足的制约。首先,公民对参与问责的认识还存在误区;其次,高昂的问责成本抑制了公民参与问责的热情。最后,公民参与政府问责的渠道过于狭窄,信息不畅通。

三、行政问责制的完善途径建议

毋庸置疑,从政治文明建设、政治体制改革等角度加以衡量,行政问责制仍有进一步建设和完善的空间。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也可为国家出台问责制度提供建议。

(一)问责制需要建立良好的行政架构

问责制是个历史概念,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相对于集体负责制而言,问责制就是一种首长负责制。我国宪法和法律明确规定了各级政府实行首长负责制,这是实行问责制的法律基础和前提条件。但是,在行政机构内部,如果仅仅有行政首长负责制,而没有明确的、具体的内部职能分工,那么,问责制有可能成为权责不明的制度。所以,问责制的稳健推行需要完善政府行政结构,进一步细分各级政府的职责。

(二)问责体系需要健全

完善问责制是一种含义广泛的制度。它不仅仅是指行政机构内部上级对下级的问责,是一种建立在法律制度基础之上的、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的制度。从内部来看,问责制首先是一种首长负责制的具体化,是对行政首长违反行政义务,乱用行政权力的一种处分。在行政机构内部,上下级之间,问责制是一种层层承担责任的制度设计。从外部来看,问责制的内容更加广泛,它首先表现为公众对政府机关和政府官员的问责,同时还表现为人大机关、政协、各民主党派对政府机关及其官员的问责,从更深层次来看,问责制还包括司法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官员的问责。

(三)问责主体需要改善

当前问责主体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在问责的启动上,目前还仅限于党政机关,这实质上是一种“越俎代庖“,而少有由人大或公众等其他主体来启动。二是在问责客体的汇报上,责任人究竟应该向领导个人报告,还是应面对更多的上级领导班子或是应在更大范围内公开报告,还有待于明确。三是在调查核实上,目前主要是由纪检、监察、审计机关来完成的,而人大并没有发挥显著作用。实际上,这些失职官员是人大任命的,人大有权组织专门委员会进行调查和处理。鉴于当前人大和公民两个主要问责主体缺位比较严重,因此,改善当前问责主体的重点应该是:一是完善人大问责。把宪法赋予人大问责政府官员的形式——询问、质询、罢免、特定问题调查、弹劾权,通过规范程序加以保证,使之具有可操作性。二是完善公民问责,包括如何启动公民问责程序,要求问责的公民达到多少数量和比例时就可以问责等等。

(四)问责客体需要明确

问责客体不清,根源于责任主体的职责不清。拥有清晰的权、责、利是问责的前提。由于我国目前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造成官员的责任归属难以认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问责制的实施。

在党政之间、不同层级之间、正副职之间的责任划分上有时并不明确,一些部门“齐抓共管”、“集体决策”的事情,个人责任的判定就相当棘手,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待于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实践中的不断探索。比如,一个地方出了该问责的事,要承担责任的到底是党委还是政府?如果需要政府承担,需要几级政府承担?具体又是政府中哪个部门来承担?哪些领导要负责任主管领导还是分管领导?责任主体不清,导致的后果相当严重。当出现问题,需要问责,但追究起来往往无从下手。有时仅为“以平民愤”而去问责,这样的问责,可能出现“替罪羊”,可能该受问责的人没有被问责,其结果难以令官、令民心悦诚服。

(五)问责范围需要界定

问责范围应该如何恰当界定值得探讨。政府机关行政人员的何种行为应该被问责?何种行为可以通过别的途径给予约束?一个有效的问责,其范围不能过于宽泛,也不能过于狭窄。

行政问责与规范行政行为的其他法律法规之间关系如何协调统一,以达到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作用,值得研究。如行政问责办法与《行政许可法》之间关系如何来处理?我们不能把所有规范行政行为的希望都寄予行政问责之上。而要明确行政问责更多的只是党纪政纪监督的一种补充、一种完善。

(六)问责结果需要多且有效

问责制度是法律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行政官员的选任,到行政官员的监督,再到行政官员的问责,最后还需要行政官员向受害人承担民事或刑事责任。所以,行政官员失职是原因,而问责是必然结果。行政官员在承担了行政处分责任之后,如果法律有规定的,还应该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和刑事责任。避免被问责官员“保留原级别,由组织上重新安排工作”或“一地失职,异地为官”等现象发生。只有这样,问责制度才能够真正发挥作用。

(七)问责救济需要健全

如果法律或制度赋予了个人一项权利,但是当这种权利受到侵害之后没有任何行政和司法保障,那么这种权利就是无效的。对被问责官员,我们还要注重保护他们的权利,赋予其充分、平等的陈述申辩机会,为他们提供充分、多样的权利救济途径。近年来的问责之所以被称作“风暴”,除喻其严厉、果断之外,恐怕还在一个侧面说明,问责程序设计上尚缺乏理性上的规范,现行行政救济法规中对受到处分的官员的救济办法尚处于薄弱甚至真空状态。强调对行政责任的救济主要源于两种思考:一是当前行政问责在我国尚未形成一整套成熟健全的制度,在问责过程中难免出现偏差和失误。二是行政问责的对象与现存的行政救济法规的对象存在着较大错位,在对被问责官员的权益保护上还不充分。既要避免被问责官员“一地失职,异地为官”,也要注意到被问责官员不一定是画上了政治生命的句号。

(八)问责制实施需要充足的保障·

问责制是政府制度责任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多方面的有机配合,问责制的顺利实施需要有充足的保障。这里只是对信息保障和制度保障作一说明。首先,问责制度必须建立在信息充分基础之上,必须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为此,必须建立和完善信息公开制度,使政府信息公开成为一种制度化、法律化的行为,让政府时刻处于公众的视线之内,政府官员的一举一动都能受到公众的制约。其次,必须尽快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具体是两个方向:一是通过制度健全,实现问责制的刚性化、硬化,产生真正的约束力;二是通过制度的健全,实现问责制的细化、量化,具有可操作性。当前亟待建立健全的法规制度有《行政程序法》、《信息公开法》和《国家监督法》等。此外,还要健全决策听证制度、新闻发言人制度、绩效评估制度、经济处罚问责制、一事一议问责制、公民知情权制度、舆论监督制度、引咎辞职制度、责令辞职制度和向公民法人道歉制度等。

(九)问责制与开展政府绩效评估紧密结合一方面,政府绩效管理与评估是行政问责的基础和前提,行政问责要以绩效评估指标作为依据。目前,由于政府绩效评估还不到位,因而行政问责也受到影响。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紧建立政府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把问效与问责结合起来。另一方面,通过行政问责,有利于整肃吏治,优化公务员队伍,造就一批高素质的行政人才。行政问责程序化后,可以从源头上对政府及其行政官员的权力、职责进行必要的约束和规定,防止和阻止其滥用、误用、不用公共权力的失职行为,将压力与动力、权力与责任、能力与效力有机地统一起来,任其职,就要负其责、尽其力、操其心。这样,势必能够促进行政官员工作作风的转变,提高责任政府的绩效。

(十)重视问责文化建设

问责文化是问责制的灵魂,问责的落实有赖于在政府官员乃至整个社会中形成一种问责文化氛围。问责文化的形成和逐步强化是问责制能否继续完善发展的基础。只有将问责文化内化于人们的潜意识中,才能使问责成为一种自觉的意识体现在人们的日常行为中,才能使官员更能积极面对社会的诉求和迅速回应公民的需要。在具体的措施上,首先可以加强对新入职和在职官员的问责教育,提高官员问责的意识,使得行政首长和公务员牢记肩负的责任,明确怎样履行职责,知道履行职责不到位的后果。其次,考虑到问责文化的建设具有长期性且需要一定社会文化基础,政府可以通过制定长期的问责文化发展战略并通过各种有效的的宣传教育来达到加强问责文化建设的目的。发展战略的制定要具有前瞻性和全局性的战略眼光,不仅着眼于现任行政官员,而且要从更高更厂的角度着眼于从整体上提高公民的责任意识,为问责制的推行提供广泛而深厚的问责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张创新、赵蕾《我国行政问责的制度化》,《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2、毛政相《问责制必须走向制度化》,《理论探讨》,2005年第1期。

3、王成栋《政府责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

4、张康之《公共行政中的责任与信念》,《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

第三篇:中学生法制教育浅探

中学生法制教育浅探

邓小平同志早在1986年就指出:“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我们必须通过法制教育,使他们认识什么是合法、什么是违法,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不断规范言行,不侵权、不违法,不做法盲。

一、中学生违法犯罪现状及原因分析

1.违法犯罪现状。(1)犯罪数量近年来呈上升趋势。(2)犯罪年龄渐趋低龄。在受到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当中已满 14岁不满16岁的人数逐渐增多。(3)犯罪形式结伙作案。模仿影视片中的黑社会组织,成立帮派或团伙。一些中学生由于过早辍 学,无所事事,浪迹公共场所,三五成群,拉帮结伙,违法犯罪活动。(4)犯罪动机突发单纯性。由于中学生社会经验少,考虑问题比较简单,犯罪动机单纯,很少有预谋,突发性犯罪比较多。

2.违法犯罪原因。原因有多方面,如:(1)家庭教育缺失或不当。表现在父母为家庭经济而操劳奔波,忽视了“家庭是第一个课堂”、“父母是第一位老师” 的作用,传统道德教育被弱化,缺乏思想沟通,容易造成“代沟”;离异单亲家庭对儿女造成心理伤害;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不尊重孩子的人格,造成孩子的心理畸形;溺爱孩子,对孩子的要求“百顺百依”,重视孩子的物质需求,忽视孩子的思想道德教

养,助长了孩子的任性、自私、奢侈不良品德。“问题家庭出问题少年”,确实不无道理。(2)学校方面由于受应试教育的牵制,重智育轻德育,忽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意志品质、个性心理的教育,忽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教师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少数成绩好的学生身上,放松了对多数学生的教育,部分学习差的学生无心向学,最终滑向违法犯罪的深渊; 教师教育方式不当,如体罚、变相体罚,处事不公正,容易产生“问题学生”; 校园缺乏人文气息,死气沉沉,等等。(3)社会不良环境的负面影响。如社会上的赌博、腐败等现象,网络、影视、书刊的暴力色情等精神鸦片的毒害。(4)由自身因素造成。中学生涉世不深,辨别能力差,往往不分好坏,盲目地模仿;一些中学生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差;不思学业,没有刻苦学习的毅力;一些中学生好逸恶劳、无事生非,心理幼稚,缺乏法制观念,等等,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刺激,就很容易走向犯罪道路。

二、加强法制教育的思考

法制教育是中学生通过学法、知法、形成法制观念的过程。目的是让他们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行为规范,同时让学生明白法律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来规范公民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来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中学生违法犯罪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中自身原因是最根本的原因。“出淤泥而不染” 正是充分说明自身主观原因(法律意识)所起的决定作用。如何提高中学生的法律意识呢?我认为在课堂有效教育中,法制教育要与行为规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多方面联系起来进行教

育。

1.把法制教育与行为规范教育紧密联系起来

教育中学生首先要从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做起。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中学生最基本的道德规范要求,是法律在中学生身上的最基本要求的体现。教师要非常重视中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习惯是一种无意识心理的反应,依靠习惯的力量来调节自己的行为是道德的一个重要特点。个体的习惯一旦形成,就能自发地支配着人的言行举止。教育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要从身边小事做起,用道德规范、法律规范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逐步树立法治意识、法制意识,用法约束自己的行为,培养遵纪守法的习惯。不良行为在某些中学生身上出现,例如说谎、说脏话、辱骂他人、小偷小摸、打架斗殴、损坏公共财产、索要他人财物、赌博、进入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营业场所、懒惰、不尊重老师和家长、随地吐痰、大声喧哗、爱慕虚荣、早恋等,教师要以反面事例来唤醒学生:“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要让学生明白,平时那些不易让人察觉的恶习久而久之就有可能引你走向犯罪的深渊,任何违法犯罪都是从违纪违规开始的,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渐进演化过程。因此要“一日三省吾身”,反思自己,时刻注意日常生活细节,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2.把法制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联系起来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内心深处经常会出现各种矛盾的情感体验:喜悦与烦恼、开朗与沉默、社交与孤独、大胆与怯懦等,心理结

构不成熟、不稳定,社会阅历浅,对问题认识直观、肤浅、偏面、易受感染性。心理学家称青春期是人生的“危险期”。中学生违法犯罪有不少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贪图享受、不思进取、不劳而获的不良心理,逞强好胜心理,从众心理,嫉妒心理,报仇和反社会心理,缺乏关爱失落心理,等等,都有可能引起违法犯罪。教师要对中学生进行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咨询,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利用体育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等形式,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场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要倾注“师爱”,融洽师生关系。心理学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传承,需要在良好的心理认同的基础上进行。“心理认同”则容易入耳、入脑、入心,形成“共振”效应。因此教师要努力做到和风细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打开他们心灵的窗户,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良心理,进行心理疏导,消除心理冲突,培养学生的心理挫折能力,帮助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心理、健康的道德情操及自我调节能力,避免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此外,要把法制教育渗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举一些中学生由心理问题引发的违法犯罪案例,来证明:一个心灵扭曲、人格不健合的人容易导致违法犯罪。

以上途径能帮助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健康的道德情操及自我调节能力,避免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3.把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紧密联系起来

“法制”是国家政权建立起来的法律和制度。“道德” 是一定社会

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是法制的基础,法制服务于道德,道德教育是法制教育的基础。因此,中学生的法制教育应落实“德育为首”原则,改进德育方法,增强德育实效,突破法制教育的框架,与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密切联系起来:(1)礼仪教育,使学生讲礼貌、懂礼节;(2)行为规范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社会主义“八荣八耻”荣辱观教育,树立和强化正确的价值观;(4)健康教育,使学生成为身心健康的人;(5)安全教育,提高学生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6)感恩教育,使学生学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他人,感恩社会,知恩图报;(7)社会公德教育,增强文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8)环境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环境道德意识和保护环境技能,培养他们具有正确的道德认识、高尚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7)法制教育:针对学生认识能力和意志力不足的特点,以法律常识为主要教育载体,从认识不良行为的危害入手,使学生增强守法观念,对学生进行法律价值和法律信仰的理念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自觉守法、护法和维权意识。目标是使中学生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

第四篇:中美企业文化浅探

中美企业文化浅探

作者:邢小丽编辑:studa090420

论文关键词:中美企业;企业文化

论文摘要:本文分别通过对中美两国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现状和特点的比较,探讨在不同国家文化背景下的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又称“公司文化”)概念由美国管理学者彼得斯和沃特曼在合著的书中系统提出的。两位管理专家根据对美国最成功企业所作的调查研究分析指出:在经营得最成功的企业里,居第一位的并不是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利润指标,不是科学技术,而是“企业文化”。

一、美国的企业文化

(一)美国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经过70年代石油危机和货币危机之后进入80年代,美国的传统制造业受到很大的冲击,企业竞争力日益下降。而日本却仅凭一种更先进的管理模式安然无恙。这使得美国的企业管理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开始对日本模式进行研究,纷纷赴日取经,挖掘日本企业成功的秘密。“赴日淘金”热潮,引发了美国理论界对企业文化的深切关注,以及对美国本土企业文化的深刻反思,认识到企业文化这种“软件”所发挥的重大作用,试举例加以说明。

美国德克萨斯州一家电视机厂,因经营不善而濒临倒闭,老板决定请日本人来接管。七年后,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日本人靠什么?就是靠尊重人的优秀企业文化。表现在:第一、接管之初,新任经理把员工们召集在一起,不是指责嘲笑他们的失败,而是请他们喝咖啡聚会,向每位员工赠送一台半导体收音机。第二、日本经理主动地拜会工会负责人,希望“多多关照”,力图使美国工人解除心理戒备,在感情上与日本人靠拢。第三、工厂生产有了起色以后,日本经理把以前被该厂解雇的老职工全部找回去重新任用,以培育工人们的“报恩之心”。

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的企业形成了符合企业经营哲学和经营战略的企业文化。

(二)美国企业文化现状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文化根基浅,僵化的传统不多,全社会都重视突出个人的作用。这种文化在企业里,首先表现为尊重个人的尊严和价值,以及对员工的充分信任。“品质第一,顾客至上”也是构成美国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美国企业文化的特点

1、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

2、提倡竞争和献身。福特公司的前总裁亨利.福特说:最高职位是不能遗传的,只能靠自己去争取。

3、奖励创新。3M公司的成功在于创新有绝招,招招都很妙。3M公司不轻易扼杀一个设想,如果一个设想在3M各部门找不到归宿,设想者可以利用15%的工作时间来证明自己的设想是正确的。

4、利益共享。美国最大的连锁店沃尔玛公司、希尔顿公司,均将一部分股份作为工资或福利分给职工。

(四)美国企业文化的成功典范

美国企业文化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迅速发展,许多企业都建立了其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并凭此形成了企业强大的凝聚力,如IBM、摩托罗拉和朗讯等。

我们看看摩托罗拉以“人本管理”的企业文化:摩托罗拉公司自成立之日起,它的根本宗旨就是尊重人性,为员工、客户和社会做有益的事情,并将之作为指导企业发展的最高准则。其之所以在全球取得巨大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它坚持了人本管理。在摩托罗拉,人的尊严被定义为:实质性的工作;了解成功的条件;有充分的培训并能胜任工作;在公司有明确的个人前途;及时中肯的反馈;无偏见的工作环境。

二、中国的企业文化

(一)中国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1、解放前民族资本企业中萌芽的企业文化

中国近代工业创建以来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民族资本企业,代表了中国早期具有独立商品生产经营组织性质的企业文化的萌芽。

2、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的企业文化

这一时期我国企业文化具有三个特点:第一、政治性。第二、伦理性。第三、主动性,如“铁人精神”就是这一时期企业文化的代表。

3、改革初期转型阶段的企业文化

主要有三个特点:第一、信仰模糊化。第二、不适应性。第三、非平衡性。

(二)中国企业文化现状

近20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企业文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正不断加强,使得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大价值,许多企业也开始有意识地培育企业文化。其现状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残酷的事实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唤醒了众多的企业领导人“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意识。②诚实守信乃为人之道,立身之本,是企业精神第一要义,目前正逐步渗透到企业文化的核心层。

③“学习型组织”的企业文化已受到更多的关注。

(三)中国企业文化的特点

第一,从内涵上看,还缺乏严格意义上的企业价值观,企业核心理念尚未形成。第二,从结构上看,尚停留在表层和中间层,对企业文化的三个主要板块,即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形象之间缺乏通盘考虑,没有形成一个整体。

第三,从状态上看,我国的企业文化,明显具有“发展不平衡”的特征。

第四,从内容上看,我国企业文化具有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为价值导向的基本特征。中国企业文化还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

一、中国企业文化的基础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其他分支文化,诸子百家,包括兵法、谋略等也都被企业文化分别的吸收。如:兵家的管理思想──深谋远虑等。

二、不同文化的交流渗透成为普遍现象,如“顾客至上”、“产销统一”等。

(四)中国企业文化案例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入世以后,企业文化越来越受到我国企业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海尔、联想等在企业文化方面做得比较成功。如联想的企业文化

联想的企业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 提倡爱国主义。“联想人与联想精神”,这个问题是联想文化的主旨。“爱国主义精神”

是这种主旨的体现。

② 提倡合作精神。联想对合作精神有近乎苛刻的要求。联想套用计算机术语,把善于与人合作的部门和人称“界面友好”,反之则“界面不友好”。

③提倡拼搏精神。“把5%的希望变成100%的现实”是联想拼搏精神的直接反映。④强调以信为本。联想文化主要是提倡两种信誉,一是个人的信誉,要求是:踏实做事,说到做到,点滴积累;取信于用户,取信于同仁,取信于上级,取信于下级,取信于政府。二是公司的信誉,要求是:以用户效益求公司效益;宁可损失金钱,绝不丧失信誉。⑤提倡服务大众。联想集团提出“客户效益第一,联想效益第二”的服务观念,并把这种观念纳入到企业文化建设的范畴里。

三、中美企业文化比较分析

美国企业文化的特点是“理性主义企业文化”,表现为浓烈的个人主义,以自身利益为第一位,讲究“求实、求生存”,它着意创新的精神、功利主义和重视制度管理,在企业管理及处事中讲究原则性,“法治”观念较强。而中国则是强调群体和谐,注重个体对群体的责任、奉献和服务,个人归属意识强,注重协调感情,它着意创新精神、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在企业管理及处事中以情为重、忽略制度和条例管理,“人治”观念较强。

中国的企业文化建设刚刚起步,广泛地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显得尤为必要。要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就要立足中国文化背景,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着手,在借鉴国外企业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加强中国的企业文化研究和对实践的理论指导,使中国企业文化发展适应中国的企业管理实践和现代化进程。

第五篇:高校德育浅探

高校德育浅探

摘要:本文从高校失位的道德教育、“两课”教材教法及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等三个方面来阐述高校德育的现状;同时从质量标准、德育工作队伍、课堂教学、网络教育、课余活动、社会实践、生活指导、监控体系等方面的建设来确立高校德育教学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高校德育现状途径和方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社会对高级专门人才的要求也由知识型向素质型、实效型过渡。这种对人才综合素质的高要求,在标准上不仅要有宽厚扎实的知识和能力,还要具有较高的诚信、勤勉、踏实等道德品格素质要求。也就是说现在高校需要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其次,要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遵纪守法观念;再次,要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加强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精神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作为高校德育工作者,围绕这个目标,必须按照邓小平同志倡导的“三个面向”的总要求,树立大学德育要面向现代化的新思路和新观念,即德育工作要注意吸收和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中优秀的成果和成功经验,鼓励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

1、高校德育的现状

1.1 高校道德教育的失位

在我国,大学的评估和排行主要是看各校的生源、师资力量、学科建设、科研成果等等。这些无不反映了评估大学水平的“知性取向”。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方式,主要是依据本科生生源、研究生报考人数和录取率、学生的外语考试成绩、教学设备、就业率等一系列量化的指标。这些知性方面的数量化导致各高校对知性取向的崇奉,其负面效应是大学逐渐走向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这实质上是把大学当成了企业,把教育当成了生产过程,把学生当成了产品,忽视了学生是活生生的人,忽视了对学生品质的全面考察。总之,现有的评价体制造成了对学生道德教育的忽视⋯。有学者认为现代大学之着重“知性取向”,使伦理教育或价值教育在大学的课程中已失位或消失,在最好的情形下也是边缘化,这是因为在科学知识的文化范典下,价值体系及观念被视为不是“知识”,以是,伦理教育或价值教育在大学知识的庙堂中的位置也就不确定了。在知性取向下,“两课”教师队伍不稳定,不断有人转到其他专业或部门,坚守阵地的一些人经常感受到不被重视的无奈。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水平滞后,一些辅导员的人文素质和思想素质较差,无法有效地展开工作;一些人忙于报考研究生,提升层次,多数人并不热衷于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学科教师不愿兼任班主任,因为班主任工作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而在年终考评、职称评定中无足轻重。

1.2 “两课”教材教法脱离学生实际

“两课”是高校德育的主渠道,但优秀教材少,现有教材大多数理论性强,观点陈旧。如《思想道德修养》教材,有的版本有“树立崇高理想”一讲,但没有“适应大学生活”的章节;有的版本倡导“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但不进行“就业指导”。讲到“情爱论”,一般的教材只是泛泛提及,但就“性”的责任和道德认识多是避而不谈;讲到“道德论”,一般教材依然是恪守传统,对网络道德、科技道德、环境道德很少讲到。又如《形势政策》科目,没有适时的教材,每学期集体备课,写出两个教案,但形势、政策变化很快,有些教师不关注热点,就很难讲好课。教法单一,尽管德育教学改革强调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采

用了不少好的教育方法,如多媒体教学,社会实践,但总体收效甚微。德育的对象是有个性、有差异、有思考判断能力的个体。但一个教师每节课要面对许多个学生,讲授法必然是主要的,每学期面对数十乃至上百位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就不可能真正落到实处。道德教育的基本模式仍是沿袭传统的集体灌输式方法,即“我讲你听”的说教式,忽视启发和个别教育,比较强调外部管理的作用,而忽视学生的内在需要动机和自我教育。学生被当成‘美德袋’,教师与学生缺少互动,从而难以真正唤起学生的道德认同感。

1.3 个别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下滑

教学是一项严肃的工作,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只有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乐于奉献而又学识渊博的人才可能做到为人师表、诲人不倦。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在招生规模扩大教师短缺的情况下,不少高校把教师的学历、职称、成果当作奖罚、晋级的重要依据,从而忽略了对其教育理念、职业道德的考虑。一些教师追名逐利,见利忘义,玷污了教师的尊严。主要表现在:

一、灰色收入,少数学校乱收费,乱推销参考书,有的教师敬业精神下降,把主要精力放在第二职业上;-、学术腐败,有的人为评职称、提干在别人的文章里挂名,有的人干脆让别人代笔“著书立说”;

三、考试舞弊,个别教师在英语四、六级考试中的舞弊行为屡禁不止。虽然这些现象只是极少部分人,但严重败坏了教师的形象。

总之,深入思考学校德育失位的原因,理解学校德育缺陷之真正所在,是为了在实践中改革发展,找到更好的推进高校德育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2、高校德育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2.1 质量标准建设

从宏观层面上,国家在规定学业标准的基础上,规定思想道德修养标准,建立高校德育质量认证制度。从微观层面上,高校应结合实际,制定德育教学计划,为学生构建优化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明确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并形成科学的质量标准体系。

2.2 德育工作队伍建设

这是高校德育质量队伍建设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高校专业课老师要认识到对大学生品德教育不仅仅是德育工作者的任务,在做好知识传授的同时,也要做人师。抓好德育质量建设,两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建设,当前亟待解决的两个问题:一是数量不足。如按教育部有关标准,辅导员和学生比例为1:150,但有的高校一个辅导员带五六百个学生。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辅导员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偏低,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二是整体素质须提高。这并不是提高学历结构就能解决得了的,而应该提高思想、文化、道德、心理等综合素质。一个辅导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应包括三种基本知识和三种基本能力。三种基本知识是指辅导员应掌握较为专业的教育学、管理学和人文学科的知识。三种基本能力是指辅导员应具备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能力和职业指导的能力。专业化和职业化是加强高校学生辅导员建设的有效途径。专业化应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高校应在原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大学生的特点和辅导员工作的实际,开办能培养高水平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高校辅导员专业,进行人才培养和理论研究;二是从事高校辅导员的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化的理论和实际能力培养,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加强专业的继续学习和培训;三是现在高校大多数未经过专业化教育和培训的辅导员队伍,应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来逐步提高辅导员的自身素质,并通过一定形式的认证来达到辅导员工作的实际需求。职业化也应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人员应经过专业的学习和培训并达到职业的基本要求,即应具备三种基本知识和三种基本能力;二是高校辅导员工作应成为一种职业,保持辅导员队伍的相对稳定性,逐步建立辅导员工作的进入、考核、晋级、淘汰等机制;三是应规范高校辅导员的继续

学习和培训,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和大学生的特点对辅导员进行期的考核和淘汰。J广大教师要以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行和人格魅力来教育和影响学生。

2.3 切实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建设

高校一定要加强和改进德育课程建设,加强大中小学德育课程相衔接研究。不断改进教学形式和方法,使学校的德育课成为大学生喜爱的课程,真正成为大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觉悟的主渠道。关于教学方法建设。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辩论法、研究法、参观法、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小品表演法。教学方法选择必须受到以下几个客观因素的制约:① 教学目标。② 教学内容。③ 教学对象。④教学方法本身的特点。⑤ 教学时效的要求。要优化德育教学方法应符合以下条件:① 坚持系统性原则。② 坚持启发性教学。③ 坚持内容和方法的统一。④ 坚持时间和效率的统一。⑤ 发挥教学方式的整体优势。

2.4 把网络教育作为德育教育在课外延伸的重要途径

广义地说,除了课堂教育外,课下进行的各种形式的德育方式,都属于德育的课外延伸。但是由于互联网络已经进入当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又是网络使用和操作的主要群体,因此利用互联网络对大学生实施课外德育教育就应该成为各位同仁关注的重要途径,而且无论你是主动地关注,还是被动地关注,互联网络对于大学生的影响都是无时不在的,主动能够掌握时机。上网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和一种校园时尚。在这种情况下,封闭管理和听之任之都是不可取的。只有因势利导才是正确的选择。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首先培养一支精通网络原理、技术、特点,又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能够根据时代的要求、德育目标和大学生自身实际,在网上开辟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栏目,设计教育教学软件,开设道德课程,让德育工作进入网络;能够及时洞察学生在网上的反映和表现出的思想动态,给予有针对性的解答;能够利用网络,针对具体对象具体问题,与学生交流,成为大学生的网上朋友。同时,实施网络教育还需要政府在网络管理和控制上给予支持,制定、完善有关法律,规范网络操作,严格把好网络信息关,从源头上堵塞有害信息的输入和传播,使网络成为德育教育的第二课堂。

2.5 大力加强大学生课余活动的主阵地建设

要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弘扬主旋律,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参加生产劳动实践。重视隐性教育作用。隐性教育是指通过无意识的、间接的、内隐的教育活动,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的教育方式。它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特定活动之中,使受教育者在良好的参与中,在满足美的需求和兴趣的同时,领悟出生活的价值和真谛,得到心灵的感化、情操的陶冶和哲理的启迪,从而端正学习、工作和生活态度,谨慎审视人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教育。隐性教育无需在课堂上集中灌输讲授,它蕴藏在优秀的教师、进步的课程设置、高层次的办学方向、先进人物的榜样示范作用及良好的社会环境之中,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增加隐性教育的内容,淡化被教育者受教育的意识,寓教于乐、寓教于文、寓教于境、寓教于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之中,会使思想政治工作收到良好的效果。

2.6 把社会实践作为德育体验的重要途径

在社会处于转型期的年代,人的价值观更加多元化。面对国内、国外的各种思想和思潮的影响,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德育观点,确立正确的人生取向,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把教育和社会生产力相结合更进一步表述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也明显地说明社会实践在学生德育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开展社会实践可以让大学生充分理解书本上的观点,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课堂教育。同时,更加全面深刻地感受人生真谛、增加奉献社会的责任意识,锻炼适应社会的实际能力,提高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应该特别指出的是在改革的今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实

践教育,要始终以大学生关注与困惑的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社会实际与我国国情结合起来安排实践内容和实践场所,让学生真正深入第一线,在企业发展中创立经济人生,在农村、农民中洞察中国国情。通过多渠道的汇集融合,酿就大学生对我国社会发展方针政策的认同感,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7 把大学生活指导作为德育指导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生活指导是对大学生活中遇到的各类学习问题、交流问题、择业问题、青春期成长问题、社会问题进行理解、指导和开导,比较心理咨询这一教育形式更具全面性,比较学生管理部门的职能更具亲和性、沟通性,是适合于当今竞争性、开放性、多样性较强时代高校德育教育的有效形式。实施这种形式,要建立高校大学生活指导机构,邀请有关大学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教授或社会学家担负指导,建立定期指导机制、指导方式,环境场合和具体对象可灵活恰当选择,要特别体现因人施教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和精神,真正把关爱、感情、知识连同问题一起解决在学生的心里。这种德育形式的主要任务,就是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大学生的生存能力、抗挫折能力、接受挑战的能力,帮助他们始终以积极的、奋发的、不气馁的精神状态直面人生,以友善的、团结的、忘我的态度对待人生。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指导者一定要从大学生普遍关心的共性问题、不同成长经历、不同生活环境造就的不同心理个性出发,坚持立足学习和生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善于运用榜样、教训和身边人的经验得失等有代表性的有说服力的现实生活进行教育,并注重升华到一定的德育理论高度,使现实和德育结合起来;要善于发挥指导者自身作为方面,学者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洞察、准确预见等优势,为学生指明方向;要善于创造确切适当的施教环境,激发学生进行辩论、讨论,澄清思想观念,从学生的争辩中加以引导,水到渠成地达到深刻认识社会、人生和自我目的。大学生活指导目前还是一种全新的德育教育形式,还不够成熟,有着很大的探索空间和探索价值,我们广大高校德育工作者都应能不懈努力,争取使之日臻成熟。

2.8 监控体系建设

保证和提高德育教学质量既要有学校外部监控,更要有学校内部的自我监控。(1)德育质量监控体系的内涵。德育质量的概念要比“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的含义复杂、广泛得多。传统的德育质量管理是采取标准化输入控制,即对德育主讲教师授课资格进行审定控制,如果其资格符合讲授课程的要求,就将该门课程的教学全权赋予该教师。后逐步发展到输入与输出控制,即除了对德育教师资格控制外,再把学生的课程测试结果作为德育教学质量的输出加以控制。现在已发展到对德育教学全过程进行控制,力图使课程教学“黑箱”逐步变为“灰箱”或“白箱”。使德育教学质量管理从封闭转变为开放,从单一受控对象转变为多元受控对象,从单门课程控制转变为多层次综合控制。应该说,多数高校对输入与输出环节的监控还是基本有效的,但缺乏揭开“黑箱”的有效手段,除了听课及定期的质量检查外,基本上处于“无为而治”的自在状态。从信息第一时间的获得到决策结果的及时反馈,在很多情况下是滞后的。(2)德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环境。外部环境:学校的德育质量是在开放的环境中形成的,是学校、社会、家庭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许多外部环境因素必然介入进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德育质量。主要因素有:国家和政府对学校德育教学的有关政策与法规、社会对知识价值的态度取向、社会对学校办学水平的认同程度、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科学技术进步的速度、学生家庭所在地区的经济和文化状况、家长本人受教育的程度、家庭中的学习氛围等等。内部环境:德育教学质量监控是学校管理系统的子系统,学校的各项工作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德育教学质量监控。影响德育教学质量监控的内部环境包括教学的基本条件、校风与学风、学术氛围、管理水平、后勤服务保障能力、校园自然环境等因素。德育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受外部和内部环境的双重制约。从各高校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外部环境越来越有利,关键是要努力营造一个更有利的内部环境。(3)德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组成。德育教学质量监控就是有目的地对教学质量系统进行评价、监

督和施加作用,使德育质量达到预期目的。德育质量监控体系主要由德育教学质量和监控两部分组成,其中德育教学质量由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以及由教与学质量进而形成的课程质量、学科专业质量、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等组成;监控部分则由评价、反馈、纠偏与激励等组成。

总之,现代教育不但要让学生学会生存,而且还要让他们学会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社会、关心人类。德育的出发点不是禁锢人、束缚人,而是创造条件使人得到全面发展。德育在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摒弃那些与时代发展不相称的德育模式、德育方法,以学生为本,使德育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与时代紧密结合,努力增强德育的实效性,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孟蕴华运用多种评价方法,提高高校德育实效性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5年1月

[2]王英高等学校大学生德育教学的思考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

[3]刘会平高校德育教育途径初探平原大学学报2005年4月

[4]王爱云高校德育的现状与思考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5年4月

下载浅探家乡发展中的若干问题(范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探家乡发展中的若干问题(范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网络诗歌浅探

    齐 齐 哈 尔 大 学 毕业设计(论文) 题 目 学 院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成 绩 2015年6月25日 I 摘 要 网络诗歌的出现,打破了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诗坛沉寂如死水的画面,逐......

    词语释义浅探

    词语释义浅探 袁州区竹亭中学 李根元 说明: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纯属个人观点,不全甚至不妥之处可能很多,目的既是希望对学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授之......

    高中物理教学浅探

    高中物理教学浅探 高中物理教育,是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高一层次的基础教育,高中物理的教学宗旨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科学知识、审美情趣和身体心理素质,......

    关于我国的法律移植问题浅探

    法律移植(legal transplant),是比较法学中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在世界各国法律相互交叉融合的过程中,如何正确对待及研究法律移植,是我国法律能否与世界接轨的一个重要方面.关于法......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浅探(5篇)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浅探 现代教学理论特别强调“教会学生学习”。一种教学理论只有构建起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才能普及、推广,转化为教学实践。1994年上半年,笔者受STS教育......

    发展中的家乡

    发展的毕节美丽的家园 ——读《毕节试验区建设》有感 地伟小学六年级杨波 今天,学校组织我们阅读了《毕节试验区建设学生读本》,我看了整整一天,对我们毕节地区20年来的探索和......

    三年级习作指导浅探

    三年级习作指导浅探 摘要:三年级是小学作文的启蒙阶段,习作时,我降低要求,让学生对习作有信心;鼓励课外阅读,积累好词佳句;大胆交际,提高口头作文能力;讲究方法,有层次进行习作训练;注......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艺术浅探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艺术浅探 初中教师面对的是12~16岁的青少年。历史课堂上,他们愿意听、乐于记形象性强的人物事迹和故事。教 师授课时就应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因势利导。讲历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