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环保局:关于中国水污染环境治理需要的解决方案研究
一、政府行为与决策决定环保成效及未来发展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指出,每个人在追求自己的私人利益的时候,也就不知不觉地为普遍利益服务。在市场经济范围内,个人的利己行为对社会利益的贡献是正面的。
但是,环保产业却是例外。宏观来看,无论是社会、国家还是个人或某个特定团体在谋求财富利益的时候,都需要有
个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资源,这是共同的基础;而从微观的角度,恰恰是相反的。作为个人或某个特定团体来讲,面对有限的环境资源,为了努力创造个体的财富,则最终以通过抢占资源、破坏环境而达到目的。因此,环保产业是一个宏观需求与微观需求对立的产业。环保产业很难用一般市场模式去套用。生搬硬套的套用之下,就会出现很多南辕北辙的政策悖论。
因此,环保产业不能简单地把它推向市场化,而需要政府积极地加以干预。也因此,政府对环保产业的总体治理思路,是决定中国环保政策成败的关键所在。
过去十多年的环境保护(污水治理)效果不尽人意,也许,是政府的总体环保治理思路出错了!
二、现行总体环保治理思路应进行适时调整
中国污水治理的总体思路,概括而言就是:每个城市(县镇)建立一个污水厂。用管网将全城的污水收集到污水厂,集中处理之后,排入江河湖海。这就是集中式污水处理思路。一直以来,集中式的处理模式就被广泛的应用,各级政府已经将环保与大型污水厂建设划上了等号。
但是,中国这么多年来的环保治理越治越污,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当属集中式处理这一总体思路了。
1、管网建设,中国城市不堪重负
从各种口径的数字测算,大概可以得出一个概念,配套的污水收集管网投资成本大概是污水厂的3-5倍,平均算4倍吧。如此一来,我们不难算出一个行业收益率:按照1000元/吨.天的污水厂投资成本,加上4000元配套管网投资,每天每吨的污水治理投资成本在5000元左右;作为这个投资的补偿,即使按照0.8元/吨的居民排污费征收,每吨每天污水治理毛利大约在0.2元,以此补偿5000元的投资成本,年回报率仅有1.46%,远远低于社会平均资金使用成本。换句话说,这个产业根本不具备市场化的基础。
政府硬要将这个没有市场化根基的产业推向市场,政府就不可避免地要背负起污水治理社会总投资成本的80%(管网钱),而仅仅将那20%拿出来市场化。这种严重失衡的投资结构,给本来就不算富裕的国家财政造成重大的负担。毫无投资回报可言的管网投资,是国家财政权衡之后所不愿意负担的。于是,很多九五计划的污水处理厂拖到十五,十五拖到十一五……
大量的污水处理厂因为配套管网建设跟不上而无污可治,成为晒太阳工程。污水从污水厂旁边流过,大量污染物依然直接进入河流湖海。
2、管网建设,中国农村无法实施
我国是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是城市人口的两倍多,农村的村落分散,地广人稀,生活污水和农副业产生的污水污染源分散难以大规模收集,经济落后,配套设施不完善,禽畜养殖污水往往不经任何处理直排周边水系或污染渗透底下水。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无法实施。
一项以保护全国环境为目的的国策,假如在全国占2/3以上人口的区域无法实施,那我们很难想象这项国策最终能够完成历史使命。这就是中国,中国就必须考虑农村问题。
3、综合国力支撑不了集中式治污模式
以下这组数据对比,能够使我们量化理解上述的第1,2 问题。
在现行的集中式治污模式总体思路之下,大量的面子工程和在管网建设、污水厂的建设过程中产生各种暗箱操作不断的产生,腐败、漏洞滋生使得一个产业无法自身完成市场的良性循环。最终的结果是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却见不到成效,造成国家资源的大量浪费。这个结果已经被这么多年环境治理历史结局所证明。环保产业因此被称为一个尴尬的朝阳产业。
也许,是时候重新审视一下这个被历史事实证明了是错误的但仍然被写进了未来国家规划之中的治污思路。其实,错误不难发现,难的是纠正错误的勇气。
三、解放思想,认清主要矛盾,寻找一线阳光
既然管网建设我们投资不起,那么,不建管网又如何?这一下子可以节省下80%的投资成本。不建管网,将一个污水厂化整为零,就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基本思路。起码,这个思路应当可以在农村或者经济不发达的城镇,取代现有的集中式污水处理思路。
化整为零(分散治理),是中国环境保护(污水治理)的必由之路!
以下是化整为零(分散治理)思路所包含的5个核心要点,就当是给国家的五个建议:
1、一厂多点,节省管网:
--化整为零,突破中国污水治理资金瓶颈
目前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普遍采用的工
艺为普通活性污泥法、氧化沟法、sbr(间歇式活性污泥)法、a-b法等,与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所采用的技术与工艺几乎在同一水平上,必须配套大规模的管网来收集污水进行集中式的治理,投资费用十分高昂。
正如上一节所论述,管网的建设成本占整个污水处理项目社会总负担的80%左右,而这一毫无效益可言的财政负担,在我国现阶段经济承受
能力之下,就成为了完成污水治理目标的最大障碍。
突破这一障碍的方法,就是在经济实力不足以投资建设管网的地区,将一个规划中的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分成几个,分别建设在城市纳污水系周边,原有城市排污口相对密集的地方。这样,利用城镇原有纳污管网,就能够既解决污水处理问题,又大幅度节省新增管网建设投入。
一厂多点,可以理解为将一个厂分成几个分厂或者几个车间,各自独立完成污水处理任务。只不过这几个车间依据城镇原有排污口所在分布在不同位置。
理解小单元污水处理思路,也就同时解决了中国农村污水处理问题:村村自建污水厂。
当然,集中式处理模式主要考虑的是一个规模效应问题,也即是说,单位投资成本因为建设规模的扩大而下降。因此,一厂多点要考虑的技术因素就是如何寻找可以突破规模效应的低成本技术。这是下面第二个问题要讨论的。
2、因地制宜,丰俭不拘
--灵活应用多种生态技术,追求最优性价比(最高削减系数)
要做到一厂多点或者实现农村的小规模污水处理单元,就必须应用单位投资成本和单位运行成本不受规模效应影响的技术。而这种技术体系,是存在的。这方面的技术实际上已经是十分成熟的,其中涵盖了:接触氧化法,人工湿地,泛氧化塘(稳定塘)等等。
依据各地污水自然汇集形态,因地制宜,选择:小型的接触氧化,人工湿地,或者稳定塘等不同模式,再通过添加高效的人工基质的办法极大地提高这些成熟工艺的处理效率。这种将水体自净能力极大提升的生态技术思路,最大限度减少污水汇集土建成本,依据不同的污水承载水体,添加不同量的基质就行。因此,完全突破了规模效应的束缚,单位投资成本和营运成本,甚至比号称拥有规模效应的各种活性污泥法还要低得多。
评判一项技术是否适合中国国情,我们认为,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性价比,也就是说单位投资成本每天削减的有机污染量。我们用一个公式描述:
α(削减系数)=c/(a+b)
其中:
c = 每天系统削减的cod总量
a = 系统总投资(包含土地、管网、污水厂)按照8年折旧计算出的每天投资总额
b = 系统每天营运总费用
α(削减系数)= 系统单位投资加营运的削减总量
削减系数,应依据污染源污染浓度,横向比较应用。
削减系数公式为:α(削减系数)=c/(a+b)
其中:c = 每天系统削减的cod总量;a = 系统总投资(包含土地、管网、污水厂)按照8年折旧计算出的每天投资总额;b = 系统每天营运总费用;α(削减系数)= 系统单位投资加营运的削减总量(削减系数,应依据污染源污染浓度,横向比较应用。)
举例计算说明:
某a污水处理厂:
集中式处理,活性污泥法处理工艺,日处理量为1万吨,cod进水300mg/l,出水cod≤50 mg/l。投资费用管网3500万+污水厂建设1000万,工程占地15亩(按均价15万/亩计)营运能耗0.6元/吨。
置换削减系数公式为:
c=(300 mg/l-50 mg/l)=250 mg/l·d10000吨/天=2500000 mg/l
a=(管网3500万+污水厂建设1000万+土地费用225万)÷8年折旧÷365天=16182元/天
b=(0.6元/吨10000吨/天)=6000元/天
2500000 mg/l
则α(削减系数)=--------------= 113 mg/l·元
22182元
如进水量在5000d/t的话,则该系数公式为:
c=(300 mg/l-50 mg/l)=250 mg/l·d5000吨/天=1250000 mg/l
a=(管网3500万+污水厂建设1000万+土地费用225万)÷8年折旧÷365天=16182元/天
b=(0.6元/吨5000吨/天)=3000元/天
1250000 mg/l
则α(削减系数)=--------------= 65 mg/l·元
19182元
某b污水处理厂:
分散式就地处理,一厂多点,节省管网阿科蔓处理工艺,日处理量为1万吨,cod进水300mg/l,出水cod≤50 mg/l)。投资费用管网零+污水厂建设合共800万,工程占地10亩(直接利用暗涵、地埋式兼容绿化用地等等,节省用地,按均价15万/亩计)营运能耗0.3元/吨。
置换削减系数公式为:
c=一半达标(300 mg/l-50 mg/l)=250 mg/l·d5000吨/天=1250000 mg/l
一半削减70%(3000.70)=210 mg/l·d5000吨/天=1050000 mg/l
合计:c=1250000+1050000=2250000 mg/l
a=(管网0+污水厂建设1000万+土地费用150万)÷8年折旧÷365天=3938元/天
b=(0.3元/吨10000吨/天)=3000元/天
2250000 mg/l
则α(削减系数)=------------= 324 mg/l·元
6938元
如进水量在5000d/t的话,则该系数公式为:
c=一半达标(300 mg/l-50 mg/l)=250 mg/l·d2500吨/天=625000 mg/l
一半削减70%(3000.70)=210 mg/l·d2500吨/天=525000 mg/l
合计:c=625000+525000=1150000 mg/l
a=(管网0万+污水厂建设500万+土地费用75万)÷8年折旧÷365天=1969元/天
b=(0.3元/吨5000吨/天)=1500元/天
1150000 mg/l
则α(削减系数)=--------------= 332 mg/l·元
3469元
332 vs 65,分散治理削减系数是传统污水处理模式的5倍。
而实际情况会令这个差距更加大,因为,很多地方实际污水量要比规划少得多,在规模效应之下,污水厂建设通常远远大于实际污水收集量。这样一来,实际的投资削减系数就会下降到60-70。只有分散式的一厂多点的15%左右,优劣更加明显。
削减系数越高,表明这种技术体系单位投资效率越高。我们提出削减系数的概念,旨在提出一种新的技术评判模式,这种评判模式有助于中国发掘性价比最优的污水治理技术。
我国城市经济能力尚不强,何况广大的农村地区。对于城市污水处理后的出水要求应根据我国国情,制定相应适当的标准,不必一律向发达国家看齐,要求绝对的达标。发达国家的城市污水厂出水标准也是随经济能力逐步提高的,象污水处理事业发达的美国在七十年代主要采用膜法,70%的污水处理厂采用高负荷生物滤池,其原因主要是它的造价低、运行稳定、能耗小。后来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出水标准提高,生物滤池不能满足要求,才逐渐采用活性污泥法等。因此我们应在适当的标准的基础上,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削减系数最高的技术工艺。
3、理清主次,锁定目标
--达标与削减结合,完成总量削减目标
在集中式治理模式之下,污水厂达标似乎成为了环保各界唯一的目标。而忘记了,总量削减才是我们国家总控的目标,点上的达标是实现总量削减的手段。
手段与目标不清,产生了很多奇怪的现象。
例如,南方某城镇,全镇污水自然汇集到城东流入一个饮用水源。省里环保局要求镇政府将污水引导到城西建一个污水厂,然后排入另外的水系,以此保护城东的饮用水源。初衷是好的。
但是,镇里财政困难,无力承担数千万元的管网和污水厂建设。镇里提出首先在城东投资数十万元建一个泛氧化塘,用人工基质提升处理能力,使污水大幅削减进入饮用水源;第二步,在省里拨下管网钱之后,再在城西建污水厂。这样分两步走,既是镇里力所能及的,又有效保护了饮用水源。
结果,省里环保部门与建设部门扯皮,以镇里的这个方案不符合污水厂建设规范,不符合饮用水源保护条例为由,否决了。于是,镇里污水继续合法地流入饮用水源。
这是一个多么悲哀的结局,我们的应用水源被各部门依法污染着。这就是手段与目标错位之下的政策悖论。
因此,环保部门和建设部门应该解放思想,理清手段与目标的关系,不能做出以手段为由阻碍了目标的达成。
这一点,与上述第2点的削减系数息息相关。假如目标清晰,则会鼓励各级政府量力而行,选择地方政府负担得起的削减系数最高的技术工艺,完成总量削减的任务。而假如各职能部门机械地围绕手段工作,则会领到地方政府停工待料,等待上级政府拨款,而因为我们本文第一章节提到的国力原因,这个等待将会遥遥无期,污水继续依法直排!
另外,流域总量削减总体目标的监控应该是流域断面。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以后另文讨论。
4、科学规划,长短兼容
--提高污水处理单元的兼容性,减少污水厂重复建设
集中式治理模式并非不可行,而仅仅是与中国目前的国力所不相符而已。那么,我们在提倡以分散式治理思路解决目前中国总体国力之下的污水治理问题的同时,还需要考虑的是未来的发展,也就是说,当我们的国力强大到一定程度,或者某些地方经济发展到可以支持建设大规模集中式污水处理厂的时候,该如何操作?
这里涉及到的是一个未雨绸缪的超前规划问题。
我们认为,这个短期污水分散治理,未来污水集中处理的长短期兼容思想,应该被制订到一个区域的长远建设规划里。
具体而言,我们建议在建设规划里,对未来集中式污水处理厂的工艺选择,应选择与分散式模式可以兼容的工艺,以便暂时用在分散式治理工艺里(如稳定塘)的人工基质,可以被用作集中式污水处理厂的填料。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复建设的资源浪费。诸如此类。
那么,这种思路之下,也许生物固着法(接触氧化法)应该是较优的选择,而不是活性污泥法。
5、保护生态,发展循环经济
--最大限度的保持水态原貌
水是城市活的灵魂,如果我们进行错误的城市水系改造,必将导致城市特色流失,功能萎缩,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人对环境的友好。这是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5月30日举行的首届城市水景观建设和水环境治理国际研讨会上阐述的观点。
集中式的污水处理思路,实际上很大程度改变了一个流域原有的水态,城内河网历史上往往都有纳污功能,将污水截走,也就使之失去了补水。很多城市的内河干涸都是来自于污水被截走。
分散治理的思路,基本上不改变原有水态,只是实现污水削减净化后排回内河,甚至在 河中治污,这样就最大程度地保持了水态原貌,从而保护了原有生态,起码不至于以保护环境之名破坏生态。
从循环经济的角度出发,分散式治理思路比起集中式处理思路更加具有可操作性。以集中式之理思路处理完的污水,应该处在整个流域的下游,要实现中水回用,就需要再建回用管网以输送回城。从经济的角度来讲,建管网收集污水尚且不是我国国力所能承受得起的,更遑论建设回用管网?
而分散式治理要发展水资源循环经济就容易实现得多,污水经过就地处理,就能实现就地回用,所需要的,无非是在稳定塘或者人工湿地或者接触氧化池里,多放点人工基质,令它们的处理能力再深度提升而已。
总结而言,我们认为,中国目前应当在中国现有国力条件下,量力而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推行分散式污水治理模式,实现全国水污染总量削减的根本目标。本文权当抛砖引玉,引起各界对此问题的关注,以推动中国水资源治理思路的良性变革。
第二篇:中国水污染环境治理需要的解决方案
中国水污染环境治理需要的解决方案
一、政府行为与决策决定环保成效及未来发展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指出,每个人在追求自己的私人利益的时候,也就不知不觉地为普遍利益服务。在市场经济范围内,个人的利己行为对社会利益的贡献是正面的。
但是,环保产业却是例外。宏观来看,无论是社会、国家还是个人或某个特定团体在谋求财富利益的时候,都需要有个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资源,这是共同的基础;而从微观的角度,恰恰是相反的。作为个人或某个特定团体来讲,面对有限的环境资源,为了努力创造个体的财富,则最终以通过抢占资源、破坏环境而达到目的。因此,环保产业是一个宏观需求与微观需求对立的产业。环保产业很难用一般市场模式去套用。生搬硬套的套用之下,就会出现很多南辕北辙的政策悖论。
因此,环保产业不能简单地把它推向市场化,而需要政府积极地加以干预。也因此,政府对环保产业的总体治理思路,是决定中国环保政策成败的关键所在。
过去十多年的环境保护(污水治理)效果不尽人意,也许,是政府的总体环保治理思路出错了!
二、现行总体环保治理思路应进行适时调整
中国污水治理的总体思路,概括而言就是:每个城市(县镇)建立一个污水厂。用管网将全城的污水收集到污水厂,集中处理之后,排入江河湖海。这就是集中式污水处理思路。一直以来,集中式的处理模式就被广泛的应用,各级政府已经将环保与大型污水厂建设划上了等号。
但是,中国这么多年来的环保治理越治越污,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当属集中式处理这一总体思路了。
1、管网建设,中国城市不堪重负
从各种口径的数字测算,大概可以得出一个概念,配套的污水收集管网投资成本大概是污水厂的3-5倍,平均算4倍吧。如此一来,我们不难算出一个行业收益率:按照1000元/吨.天的污水厂投资成本,加上4000元配套管网投资,每天每吨的污水治理投资成本在5000元左右;作为这个投资的补偿,即使按照元/吨的居民排污费征收,每吨每天污水治理毛利大约在元,以此补偿5000元的投资成本,年回报率仅有%,远远低于社会平均资金使用成本。换句话说,这个产业根本不具备市场化的基础。
政府硬要将这个没有市场化根基的产业推向市场,政府就不可避免地要背负起污水治理社会总投资成本的80%(管网钱),而仅仅将那20%拿出来市场化。这种严重失衡的投资结构,给本来就不算富裕的国家财政造成重大的负担。毫无投资回报可言的管网投资,是国家财政权衡之后所不愿意负担的。于是,很多九五计划的污水处理厂拖到十五, 十五拖到十一五……
大量的污水处理厂因为配套管网建设跟不上而无污可治,成为晒太阳工程。污水从污水厂旁边流过,大量污染物依然直接进入河流湖海。
2、管网建设,中国农村无法实施
我国是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是城市人口的两倍多,农村的村落分散,地广人稀,生活污水和农副业产生的污水污染源分散难以大规模收集,经济落后,配套设施不完善,禽畜养殖污水往往不经任何处理直排周边水系或污染渗透底下水。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无法实施。
一项以保护全国环境为目的的国策,假如在全国占2/3以上人口的区域无法实施,那我们很难想象这项国策最终能够完成历史使命。这就是中国,中国就必须考虑农村问题。
3、综合国力支撑不了集中式治污模式
以下这组数据对比,能够使我们量化理解上述的第1,2 问题。
在现行的集中式治污模式总体思路之下,大量的面子工程和在管网建设、污水厂的建设过程中产生各种暗箱操作不断的产生,腐败、漏洞滋生使得一个产业无法自身完成市场的良性循环。最终的结果是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却见不到成效,造成国家资源的大量浪费。这个结果已经被这么多年环境治理历史结局所证明。环保产业因此被称为一个尴尬的朝阳产业。
也许,是时候重新审视一下这个被历史事实证明了是错误的但仍然被写进了未来国家规划之中的治污思路。其实,错误不难发现,难的是纠正错误的勇气。
三、解放思想,认清主要矛盾,寻找一线阳光
既然管网建设我们投资不起,那么,不建管网又如何?这一下子可以节省下80%的投资成本。不建管网,将一个污水厂化整为零,就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基本思路。起码,这个思路应当可以在农村或者经济不发达的城镇,取代现有的集中式污水处理思路。
化整为零(分散治理),是中国环境保护(污水治理)的必由之路!
以下是化整为零(分散治理)思路所包含的5个核心要点,就当是给国家的五个建议:
1、一厂多点,节省管网:
--化整为零,突破中国污水治理资金瓶颈
目前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普遍采用的工艺为普通活性污泥法、氧化沟法、sbr(间歇式活性污泥)法、a-b法等,与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所采用的技术与工艺几乎在同一水平上,必须配套大规模的管网来收集污水进行集中式的治理,投资费用十分高昂。
正如上一节所论述,管网的建设成本占整个污水处理项目社会总负担的80%左右,而这一毫无效益可言的财政负担,在我国现阶段经济承受
能力之下,就成为了完成污水治理目标的最大障碍。
突破这一障碍的方法,就是在经济实力不足以投资建设管网的地区,将一个规划中的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分成几个,分别建设在城市纳污水系周边,原有城市排污口相对密集的地方。这样,利用城镇原有纳污管网,就能够既解决污水处理问题,又大幅度节省新增管网建设投入。
一厂多点,可以理解为将一个厂分成几个分厂或者几个车间,各自独立完成污水处理任务。只不过这几个车间依据城镇原有排污口所在分布在不同位置。
理解小单元污水处理思路,也就同时解决了中国农村污水处理问题:村村自建污水厂。
当然,集中式处理模式主要考虑的是一个规模效应问题,也即是说,单位投资成本因为建设规模的扩大而下降。因此,一厂多点要考虑的技术因素就是如何寻找可以突破规模效应的低成本技术。这是下面第二个问题要讨论的。
2、因地制宜,丰俭不拘
--灵活应用多种生态技术,追求最优性价比(最高削减系数)
要做到一厂多点或者实现农村的小规模污水处理单元,就必须应用单位投资成本和单位运行成本不受规模效应影响的技术。而这种技术体系,是存在的。这方面的技术实际上已经是十分成熟的,其中涵盖了:接触氧化法,人工湿地,泛氧化塘(稳定塘)等等。
依据各地污水自然汇集形态,因地制宜,选择:小型的接触氧化,人工湿地,或者稳定塘等不同模式,再通过添加高效的人工基质的办法极大地提高这些成熟工艺的处理效率。这种将水体自净能力极大提升的生态技术思路,最大限度减少污水汇集土建成本,依据不同的污水承载水体,添加不同量的基质就行。因此,完全突破了规模效应的束缚,单位投资成本和营运成本,甚至比号称拥有规模效应的各种活性污泥法还要低得多。
评判一项技术是否适合中国国情,我们认为,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性价比,也就是说单位投资成本每天削减的有机污染量。我们用一个公式描述:
α(削减系数)=c/(a+b)
其中:
c = 每天系统削减的cod总量
a = 系统总投资(包含土地、管网、污水厂)按照8年折旧计算出的每天投资总额
b = 系统每天营运总费用
α(削减系数)= 系统单位投资加营运的削减总量
削减系数,应依据污染源污染浓度,横向比较应用。
削减系数公式为:α(削减系数)=c/(a+b)
其中:c = 每天系统削减的cod总量;a = 系统总投资(包含土地、管网、污水厂)按照8年折旧计算出的每天投资总额;b = 系统每天营运总费用;α(削减系数)= 系统单位投资加营运的削减总量(削减系数,应依据污染源污染浓度,横向比较应用。)
举例计算说明:
某a污水处理厂:
集中式处理,活性污泥法处理工艺,日处理量为1万吨,cod进水300mg/l,出水cod≤50 mg/l。投资费用管网3500万+污水厂建设1000万,工程占地15亩(按均价15万/亩计)营运能耗元/吨。
置换削减系数公式为:
c=(300 mg/l-50 mg/l)=250 mg/l·d10000吨/天=2500000 mg/l
a=(管网3500万+污水厂建设1000万+土地费用225万)÷8年折旧÷365天=16182元/天
b=(元/吨10000吨/天)=6000元/天
2500000 mg/l
则α(削减系数)=--------------= 113 mg/l·元
22182元
如进水量在5000d/t的话,则该系数公式为:
c=(300 mg/l-50 mg/l)=250 mg/l·d5000吨/天=1250000 mg/l
a=(管网3500万+污水厂建设1000万+土地费用225万)÷8年折旧÷365天=16182元/天
b=(元/吨5000吨/天)=3000元/天
&n
bsp;1250000 mg/l
则α(削减系数)=--------------= 65 mg/l·元
19182元
某b污水处理厂:
分散式就地处理,一厂多点,节省管网阿科蔓处理工艺,日处理量为1万吨,cod进水300mg/l,出水cod≤50 mg/l)。投资费用管网零+污水厂建设合共800万,工程占地10亩(直接利用暗涵、地埋式兼容绿化用地等等,节省用地,按均价15万/亩计)营运能耗元/吨。
置换削减系数公式为:
c=一半达标(300 mg/l-50 mg/l)=250 mg/l·d5000吨/天=1250000 mg/l
一半削减70%()=210 mg/l·d5000吨/天=1050000 mg/l
合计:c=1250000+1050000=2250000 mg/l
a=(管网0+污水厂建设1000万+土地费用150万)÷8年折旧÷365天=3938元/天
b=(元/吨10000吨/天)=3000元/天
2250000 mg/l
则α(削减系数)=------------= 324 mg/l·元
6938元
如进水量在5000d/t的话,则该系数公式为:
c=一半达标(300 mg/l-50 mg/l)=250 mg/l·d2500吨/天=625000 mg/l
一半削减70%()=210 mg/l·d2500吨/天=525000 mg/l
合计:c=625000+525000=1150000 mg/l
a=(管网0万+污水厂建设500万+土地费用75万)÷8年折旧÷365天=1969元/天
b=(元/吨5000吨/天)=1500元/天
1150000 mg/l
则α(削减系数)=--------------= 332 mg/l·元
3469元
332 vs 65,分散治理削减系数是传统污水处理模式的5倍。
而实际情况会令这个差距更加大,因为,很多地方实际污水量要比规划少得多,在规模效应之下,污水厂建设通常远远大于实际污水收集量。这样一来,实际的投资削减系数就会下降到60-70。只有分散式的一厂多点的15%左右,优劣更加明显。
削减系数越高,表明这种技术体系单位投资效率越高。我们提出削减系数的概念,旨在提出一种新的技术评判模式,这种评判模式有助于中国发掘性价比最优的污水治理技术。
我国城市经济能力尚不强,何况广大的农村地区。对于城市污水处理后的出水要求应根据我国国情,制定相应适当的标准,不必一律向发达国家看齐,要求绝对的达标。发达国家的城市污水厂出水标准也是随经济能力逐步提高的,象污水处理事业发达的美国在七十年代主要采用膜法,70%的污水处理厂采用高负荷生物滤池,其原因主要是它的造价低、运行稳定、能耗小。后来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出水标准提高,生物滤池不能满足要求,才逐渐采用活性污泥法等。因此我们应在适当的标准的基础上,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削减系数最高的技术工艺。
3、理清主次,锁定目标
--达标与削减结合,完成总量削减目标
在集中式治理模式之下,污水厂达标似乎成为了环保各界唯一的目标。而忘记了,总量削减才是我们国家总控的目标,点上的达标是实现总量削减的手段。
手段与目标不清,产生了很多奇怪的现象。
例如,南方某城镇,全镇污水自然汇集到城东流入一个饮用水源。省里环保局要求镇政府将污水引导到城西建一个污水厂,然后排入另外的水系,以此保护城东的饮用水源。初衷是好的。
但是,镇里财政困难,无力承担数千万元的管网和污水厂建设。镇里提出首先在城东投资数十万元建一个泛氧化塘,用人工基质提升处理能力,使污水大幅削减进入饮用水源;第二步,在省里拨下管网钱之后,再在城西建污水厂。这样分两步走,既是镇里力所能及的,又有效保护了饮用水源。
结果,省里环保部门与建设部门扯皮,以镇里的这个方案不符合污水厂建设规范,不符合饮用水源保护条例为由,否决了。于是,镇里污水继续合法地流入饮用水源。
这是一个多么悲哀的结局,我们的应用水源被各部门依法污染着。这就是手段与目标错位之下的政策悖论。
因此,环保部门和建设部门应该解放思想,理清手段与目标的关系,不能做出以手段为由阻碍了目标的达成。
这一点,与上述第2点的削减系数息息相关。假如目标清晰,则会鼓励各级政府量力而行,选择地方政府负担得起的削减系数最高的技术工艺,完成总量削减的任务。而假如各职能部门机械地围绕手段工作,则会领到地方政府停工待料,等待上级政府拨款,而因为我们本文第一章节提到的国力原因,这个等待将会遥遥无期,污水继续依法直排!
另外,流域总量削减总体目标的监控应该是流域断面。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以后另文讨论。
4、科学规划,长短兼容
--提高污水处理单元的兼容性,减少污水厂重复建设
集中式治理模式并非不可行,而仅仅是与中国目前的国力所不相符而已。那么,我们在提倡以分散式治理思路解决目前中国总体国力之下的污水治理问题的同时,还需要考虑的是未来的发展,也就是说,当我们的国力强大到一定程度,或者某些地方经济发展到可以支持建设大规模集中式污水处理厂的时候,该如何操作?
这里涉及到的是一个未雨绸缪的超前规划问题。
我们认为,这个短期污水分散治理,未来污水集中处理的长短期兼容思想,应该被制订到一个区域的长远建设规划里。
具体而言,我们建议在建设规划里,对未来集中式污水处理厂的工艺选择,应选择与分散式模式可以兼容的工艺,以便暂时用在分散式治理工艺里(如稳定塘)的人工基质,可以被用作集中式污水处理厂的填料。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复建设的资源浪费。诸如此类。
那么,这种思路之下,也许生物固着法(接触氧化法)应该是较优的选择,而不是活性污泥法。
5、保护生态,发展循环经济
--最大限度的保持水态原貌
水是城市活的灵魂,如果我们进行错误的城市水系改造,必将导致城市特色流失,功能萎缩,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人对环境的友好。这是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5月30日举行的首届城市水景观建设和水环境治理国际研讨会上阐述的观点。
集中式的污水处理思路,实际上很大程度改变了一个流域原有的水态,城内河网历史上往往都有纳污功能,将污水截走,也就使之失去了补水。很多城市的内河干涸都是来自于污水被截走。
分散治理的思路,基本上不改变原有水态,只是实现污水削减净化后排回内河,甚至在 河中治污,这样就最大程度地保持了水态原貌,从而保护了原有生态,起码不至于以保护环境之名破坏生态。
从循环经济的角度出发,分散式治理思路比起集中式处理思路更加具有可操作性。以集中式之理思路处理完的污水,应该处在整个流域的下游,要实现中水回用,就需要再建回用管网以输送回城。从经济的角度来讲,建管网收集污水尚且不是我国国力所能承受得起的,更遑论建设回用管网?
而分散式治理要发展水资源循环经济就容易实现得多,污水经过就地处理,就能实现就地回用,所需要的,无非是在稳定塘或者人工湿地或者接触氧化池里,多放点人工基质,令它们的处理能力再深度提升而已。
总结而言,我们认为,中国目前应当在中国现有国力条件下,量力而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推行分散式污水治理模式,实现全国水污染总量削减的根本目标。本文权当抛砖引玉,引起各界对此问题的关注,以推动中国水资源治理思路的良性变革
第三篇:城市水污染治理研究
城市水污染治理研究
为更好更快地完成我市“十一五”水环境治理目标,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和城市,现将长三角几个兄弟城市(上海、宁波、杭州、常州)在水环境综合治理方面的成功经验总结如下,以供有关部门参考。
一、长三角城市对水污染治理的政策、规划等方面的经验 长三角的几个城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十分重视和坚持水环境的整治和水文化建设,在领导决策、政策制定、规划实施层面上都有良好的经验,主要体现在:
1、领导力度大,由市委市政府领导亲自负责,任务具体,责任明确。如上海的苏州河治理,从1988年开始,经历了十几年、三届政府的持续推进,每届政府都是市长亲自抓,每季度召集一次会议听取汇报并协调工作。
2、科学决策,制定合理目标。上海、杭州等城市的经验都充分证明:截污、治污是水环境治理的根本之策和长久之计,是水景观改造、水生态修复的前提。同时截污、治污也是耗时长、难度大、花钱多的工程。污水收集、输送系统,污水处理设施只能脚踏实地、坚持不懈逐步建设。
3、统一规划,分区分步实施。上海等城市由水务部门牵头,会同规划等部门共同编制“水环境规划、水景观规划”等详细的规划,为全市水污染治理和水环境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有所侧重,做到分区分步实施以达到预定目标。如上海按照“三年一轮”的步骤,前两轮治理主要集中在城区,第三轮突出以城郊为主。杭州的运河治理则按截污治污、生态绿化和休闲文化三个阶段来建设。
4、完善机制,合理统筹治水。在组织方面,从市到区一级都有专门的机构负责治水工作。建设实施中,推行污水治理市场化建厂、政府主导建网,河道整治市区分工的原则。出台了污水收集补贴政策,建立并完善了区、镇级排水收费机制。
5、加强管理,落实岗位责任。在强力推进污染治理措施的同时,各个城市都注重加强管理。在加强排水管理和污染源管理的基础上,上海结合下岗工人再就业工程,按流域划分单元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建立了近万人的河道专业保洁队伍,对各个河道进行日常保洁,取得了良好效果。
6、创新思维,加强前期规划研究。按照“安全、资源、环境”的理念,将水务工作由传统的工程水利向资源环境型水务转变,并做好前期规划研究工作,由水务部门与规划部门共同编制“水资源规划、水环境规划、水景观规划”及进行相关的专题研究。
二、长三角城市对水污染处理采取的措施。
长三角城市对水污染处理的措施可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根治城区内河道水体污染排放和负荷,即完善收集系统,提高污水处理标准;其次是搞活水体,补充水量,提高水环境容量;再次是进行河道生态与景观建设,构建城市自然、亲水、开放的滨水空间。具体措施如下:
1、截污治污,建设并完善污水收集管网,提高污水处理能力。以上海的苏州河整治二期工程为例,按照“以治水为中心、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方针,基本建成苏州河上游地区和中下游水系污水收集系统,新建污水管道115公里、泵站14座,截流污水11万立方米/日;完成沿线2座合流污水泵站改造,并建成2座雨污水截流调蓄池,增加雨污水调蓄能力3.24万立方米,在全国污水治理中尚属首创;建成河口双向控制水闸,进行苏州河水系综合调水。苏州河水质稳中趋好,成为龙舟竞渡和市民休闲的新选择。
2、整治河道,沟通水系,调活水体。各地政府严格执行落实河道整治规划,大力开展征地拆迁工作,还河流以空间,做到“能宽则宽、能湾则湾”,提高水环境容纳量,为打造生态景观型河道创造条件。在整治河道的同时,长三角城市还充分利用当地水网密集的优势,合理调配水资源,从水质较好的水体引水进入水质恶化的水体中。以杭州西湖为例,1986年建成了从钱塘江引水至西湖补水工程,后因钱塘江水质恶化、咸潮以及环西湖截污不能彻底等影响,西湖水质污染严重。经科学论证分析,综合采取了以下措施:a)对原引水工程进行水质处理后排入西湖(30万立方米/日),处理工艺是加药、混合、絮凝、沉淀,使出水水质基本符合地表水三类标准。b)对局部流入西湖的并被污染的长溪桥流域水系,结合自然地形,采取常规污水处理工艺和人工生态湿地相结合的办法。污水处理站一般日处理量1000-1500立方米,雨季处理量3000立方米,完全地下式设置,占地约400平方米(上面为休息亭,下为污水处理站,既处理了污水,又
有良好的生态景观效益,)人工湿地占地约5万平方米。c)增加西湖出水口,引西湖水进入周边市政雨水管,尽可能消除西湖水水体死角,使引水与配水更加合理,更好地改善水质。
3、革新理念,生态治水。宁波市由1999年开始的“三江六岸”综合治理工程,按照“看不见的堤防,靠得牢的城防”和生态水利理念,突破了传统的堤型设计,通过沿岸建造配套的小型广场、绿化走廊、近水亲水平台(国内独创了防浪板与亲水平台相结合的设计),不仅改善了城市环境,还提升了两岸土地价值,促进了房地产业的繁荣发展。所采取的生态治水措施包括:生态驳岸、种植水生植物、投放本地鱼种和螺蛳、扩大水面形成人工湿地、生物浮岛等。
4、发展科技,提高治水效益。为探索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处置方法,常州市热电厂利用已有的燃煤设备进行技术研发,利用发电供热工作中的热能来焚烧污水厂的污泥。04年9月在20吨/日焚烧试验的基础上,由江苏省科技厅主持对燃烧流程、排放尾气等项目鉴定成功后,05年10月底可处理200吨/日的污泥的污泥处理改造项目竣工。进场污泥要求:含水率《85%,污泥内颗粒粒径《10cm;政府投入成本:98元/吨污泥(包含工程投资、运行、税收、利润等),按照1000吨污水产生1吨污泥计算,每吨污水所产生的污泥处理成本为0.098元/吨污水。污泥焚烧产生的烟尘经比利时有关机构检测后,重金属、二恶英含量均在控制指标内。
5、分类整治,注重实效。以上海市为例,对暂时没有污水收集系统或系统不完善的,采用沿河排管等方式,建设了2236个截流井
和大小三格化粪池、52个固定废弃物收集点,减少污水和垃圾入河。对水质改善不稳定的,采用曝气增氧、人工湿地、水生植物浮床、复合酶、生物膜等各种水质净化技术;对有调水条件但水动力不足的,新建了木渎港、虬江等外围泵闸5座,新增引排动力140立方米/秒,提高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
第四篇:中国水污染现状及治理
中国水污染现状及治理
摘要:
分析目前我国水污染的现状及成因,提出治理水污染的措施,以改善我国目前严峻的水污染形势,促进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水污染 防治
一、水污染的定义
水污染指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中,使水质和底泥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造成水质恶化,降低水体的使用价值和功能,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二、我国水污染的主要来源
1、工业废水
在工业生产中,热交换、产品输送、产品清洗、选矿、除渣、生产反应等过程均会产生大量废水。产生工业废水的主要企业有初级金属加工、食品加工、纺织、造纸、开矿、冶炼、化学工业等。
2、生活污水
生活污水是来自家庭、机关、商业和城市公用设施及城市径流的污水。新鲜的城市污水渐渐陈腐和腐化使溶解氧含量下降,出现厌氧降解反应,产生硫化氢、硫醇、吲哚和粪臭素,使水具有恶臭。生活污水的成分99%为水,固体杂质不到1%,大多为无毒物质,另外还有各种洗涤剂和微量金属;生活污水中还含有大量的杂菌,主要为大肠菌群。另外生活污水中氮的磷的含量比较高,主要来源于商业污水、城市地面径流和粪便、洗涤剂等。
3、医院污水
一般综合医院、传染病医院、结核病院等排出的污水含有大量的病原体,如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结核杆菌、致病原虫、肠道病毒、腺病毒、肝炎病毒、血吸虫卵、钩虫、蛔虫卵等。这些病原体在外环境中往往可生存较长时间。因此,医院污水污染水或土壤后,能在较长时间内通过饮水或食物途径传播疾病。此外,水体中贝类具有浓缩病菌和病毒的能力,故水体污染后,生食水中贝类有很大的危险。
4、农田水的径流和渗透
我国广大农村,习惯使用未经处理的人畜粪便、尿液浇灌菜地和农田。过几十年来,化肥、农药的用量在迅速增加,土壤经施肥或使用农药后,通过雨水或灌溉用水的冲刷及土壤的渗透作用,可使残存的肥料及农药通过农田的径流,而进入地面水和地下水。农田径流中含有大量有病原体、悬浮物、化肥、农药及分解产物。农药种类繁多,性质各异,故毒性大小也不相同,有的农药无毒或基本无毒,有的可引起急慢性中毒,有的可能致癌、致突变和致畸,有的对生殖和免疫机能有不良影响。
5、废物的堆放,掩埋和倾倒
一些暂时堆放于露天的废物可以因雨水淋湿或刮风等原因被带入水体中,一些废弃物人为倾倒进入水体,一些难于处置的废弃物被人们掩埋在地下深层,但
如地下处置工程设置不当或不加任何处理填埋,会影响处置地区周围的地质与环境,使被处置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引起水体污染。
三、我国水污染的现状
我国水环境面临着水体污染、水资源短缺和洪涝灾害等多方面压力。水体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短缺,水生态环境破坏促使洪涝灾害频发。目前我国七大水系、主要湖泊、近岸海域及部分地区的地下水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且具有影响范围广,危害严重,治理难度大等特征。
从总体上看,我国重点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进展还比较缓慢,取得的成果十分脆弱。在实践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充分说明,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流域水污染防治仍面临严重挑战。如:
黄河、长江流域水环境问题亟待解决。由于人类活动的作用力,使黄河的环境、长江问题日趋严重。目前,黄河水量少,自净能力弱,水环境处于危机之中。在西部大开发中,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将进入较快增长时期。黄河的水污染必然使沿岸的水资源短缺“雪上加霜”。长江上游沿岸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这一地区的污染物排放量迅速增加,污染问题随之加重,特别是三峡库区及其上游的水质不断恶化。
城市生活污水逐年增加,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和工业建设不协调,导致基础设施长期超负荷承载。特别是城市环境保护基础设施,仅仅在近几年才开始兴建。全国绝大多数城市的污水处理能力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要。随着人口迅速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生活污水产生量大幅度增长。但是,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地方财政因无力支付污水处理费用,常常使建成后的污水处理厂不能正常运行,环境保护投资不能有效发挥环境效益。
大量的面源污染问题尚未找到解决途径。城市污水处理正在逐步加快步伐,但是,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农药、化肥、畜禽养殖污染量大面广,有一定治理难度。而且由于农药的大量流失,造成严重的水体污染。全国化肥使用量也在成倍增加。同时,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镇企业的发展也一直是困扰农村环境的一大难题。在全国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有所控制的情况下,乡镇企业排污量却在增长,这将对水环境构成严重威胁。
经济政策不配套,污染治理资金严重短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全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环境已经不能奏效。但是,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尚未建立,多元化的环境保护投资体制难以形成。作为促进污染防治的重要经济手段排污收费制度,目前还很不完善,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不协调,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四、我国水污染形式严峻的主要原因
1、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企业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工业发展中,水消耗量大、利用率低。污染物排放量大,超过水环境容量。
2、水污染防治立法不够健全,执法不够有力,干部群众环保和守法意识不高。
3、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环境容量不相适应,也是造成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以往在确定地区产业发展方向、地区生产力布局时,往往忽视区域环境容量。我国主要江河出现的严重流域性水污染,在很大程度上与流域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有直接关系。
4、自然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水环境问题的恶化,增加了水污染防治的难度。我国北方地区气候也明显变暖,华北地区冬季气温上升,地表径流减少,蒸发量增大,发生旱灾的机会增多。由于河道径流减少,水体自净能力下降,加剧了水环境恶化导致特大洪水灾害的发生。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南多北少,相差悬殊,水资源分布与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布局极不协调。这些因素也是导致水环境问题突出的重要方面。
五、水污染的防治对策
1、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在重点企业推进清洁生产,降低排放强度,减少工业污染,缓解环境压力。工业污染防治是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首先要做到淘汰和关闭一批技术落后、污染严重、浪费资源的企业,其次要开展循环经济实践。实行清洁生产,在企业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使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
2、推广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加强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农田施用化肥和农药的淋失,是造成农业污染源的主要原因。所以我们应合理施肥,即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又不过量,并且实施节水灌溉,,减少化肥的流失,合理使用农药,严格按照农药用量施用,研发广谱抗病、虫、草害的农药,倡导采用低毒高效低残留农药,开发推广和应用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等。
3、加快城市污水管网建设进度,全面提高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促进水污染防治工作,努力改善水环境。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收集管网建设应该做到规划先行,合理确定污水处理设施的布局和设计规模,确保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城镇建设发展同步。
4、保护水环境,加大水源地保护,防止对水源地污染。在水源地保护区内严格限制各项开发活动。做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确保重点流域水污染物减排任务按期完成。
5、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坚决惩处各类违法排污行为。继续开展清理整顿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行动。
第五篇:中国水污染及其治理措施.
中国水污染及其治理措施
中国水污染及其治理措施
摘要:水是生命之源,是万物生存发展之本,遏制水污染,保障水安全,是现阶段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而中国的水污染程度日益加深,已危害到了人民的健康和国民经济,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水污染应该引起我们每一位地球人的高度重视。
本文对水污染概念做了大概的解释,呈现了水质的分类标准,概括性的描述了我国的七大河流、湖泊、海洋和地下水的污染现状,并对这些水污染提出了相关的治理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水污染 水污染分类 水污染现状 治理方法 建议措施
目 录
一、水污染概念及分类...................................................................................................................1
(一)水污染...........................................................................................................................1
(二)我国水质等级标准的划分...........................................................................................2
二、中国水污染现状.......................................................................................................................2
(一)中国七大流域水污染现状...........................................................................................3
(二)湖泊水污染现状...........................................................................................................4
(三)海洋水污染现状.........................................................................................................6
(四)地下水水污染现状.......................................................................................................7
三、水污染治理及措施...................................................................................................................8
(一)水污染治理的基本方法...............................................................................................8
(二)水污染对策...................................................................................................................8
0
中国水污染及其治理措施
引 言
我国是水资源时空分布严重不均的国家呈现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状态,虽然我国总体水资源不少,但人口数量多,基数大,人均占有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由于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使我国的水污染问题日益凸显,水污染的恶化使水资源短缺雪上加霜。不但在水量上缺水,现在更加重了在水质上缺水。这些水污染问题主要表现在:污染范围从陆地河流、湖泊蔓延到近海水域,从地表延伸到地下;污染介质也从一般污染物扩展到多种有毒有害污染物。这些变化,无疑使得水污染的防治和治理难度更大。
我国江河流域普遍遭到污染,且呈发展趋势。城市河流污染形势更为严峻。七大水系污染成都由重到轻的顺序为:辽河、海河、淮河、淮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北方的水污染相对比南方严重。全国的大型淡水湖泊和城市湖泊均达到重度污染和重度污染,滇池、巢湖、太湖的磷和氮污染严重,富营养化问题突出。近岸海域污染也日益加重。近20年来城市地下水质普遍观测到恶化趋势。
因此,水污染问题已经成为现阶段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对我国人民健康和经济发展照成了极大的危害。为了控制我国江河湖海及各种地下水和饮用水的水污染,减少以至于消除水污染造成的灾害,继续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则必须采取中和有效的战略措施防污减灾。
①
一、水污染概念及分类
(一)水污染
水污染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称为水污染.水的污染有两类:一类是自然污染;另一类是人为污染。
① 刘瑞聆 <<从水污染的分类看水污染防治法的调整范围>> 中国海洋大学[G]
中国水污染及其治理措施
污染物主要有:未经处理而排放的工业废水;未经处理而排放的生活污水;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的农田污水;堆放在河边的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水土流失;矿山污水。
(二)我国水质等级标准的划分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依据地表水水城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我国水质按功能高低依次分为五类:
I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II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III类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城及游泳区。
IV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触的娱乐用水区。V类 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其中,I类水质良好,地下水只需消毒处理,地表水经简易净化处理(如过滤)、消毒后即可供生活饮用。
II类 水质受轻度污染,经常规净化处理(如絮凝、沉淀、过滤、消毒等)后,可供生活饮用。
III类水质经过处理后也能供生活饮用。III类以下水质恶劣,不能作为饮用水源。
二、中国水污染现状
据环境部门监测,全国城镇每天至少有1亿吨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全国七大水系中一半以上河段水质受到污染,全国 1/3 的水体不适于鱼类生存,1/4 的水体不适于灌溉,90% 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50% 的城镇水源不符合饮用水标准,40%的水源已不能饮用,南方城市总缺水的60% — 70% 是由于水源污染造成的。
中国水污染及其治理措施
在我国,只有不到11%的人饮用符合我国卫生标准的水,而高达65%的人饮用浑浊、苦碱、含氟、含砷、工业污染、传染病的水。2亿人饮用自来水,7000万人饮用高氟水,3000万人饮用高硝酸盐水,5000万人饮用高氟化物水,1.1亿人饮用高硬度水。
(一)中国七大流域水污染现状
我国江河流域普遍遭到污染,且呈发展趋势。对全国5.5万千米河段的调查表明,水污染严重而不能用于灌溉(即劣于V类)的河段占23.3%:2.4万千米的河段鱼虾绝迹,占45%;不能满足III类水质标准的河段占85.9%,其生态功能严重衰退。
我国七大流域普遍受到污染,其中辽河海河较为严重,珠江长江较为良好。相对来说北方的水污染比南方严重。各流域的主要污染物为有机物、氨氮和挥发酚,其次为重金属,特别是累积在沉积物中的重金属;林外还发现了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三致”性合成有机物。
调查表明,海河、辽河的干流,均有一半河流的水质劣于V类。松花江水系每年接纳含汞、氰化物、联苯胺、苯、石油类等污染物的废水量为30亿立方米。珠江水质较好,1997年全干流监测断面中仅8.3%属于V类及劣于V类,其余河段基本以II类及III类为主,但广州段干流较为特殊,均以V类及劣于V类为主。长江江水质总体比较良好,但长江流域收纳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量分别占全国总量的45%和35%,城市附近的岸流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污染,和对周边城市生活的用水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在水质变化上,北方的河流污染居高不下,污染程度远高于南方。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所有河流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海河有机物污染最重,辽河污染较重,黄河淮河干流基本符合III到V类水要求,长江和珠江基本符合II类水要求。
然而,随着中国人口的不断增加,经济不断的发展,以及城市化加快等因素,生活污水的排放越来越严重,工业废水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农业生产产生大量的 ② ②钱易 刘昌明 <<中国江河湖海防污减灾对策>>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M]
中国水污染及其治理措施
农药和化肥以及城市生活垃圾的堆放造成了水污染雪上加霜,到21世纪,中国的流域水污染的危害已经远远超过洪涝、干旱等灾害。2009年对七大水系污染情况的一个水质调查如下:
从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长江珠江水质总体较好,I到III来水都占了将近80%,黄河I到III类水占了62%左右,二松花江和辽河I到III类水占35%左右,淮河和海河的水质最差,看到这些数据我们应该反省一下我们的行为,为我们自己的健康及下一代人的健康着想,赶紧节约用水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控制水污染的进一步加重,同时大量建水污染处理厂,对水污染的处理加大投资以减少水污染带来的人民健康及经济损失。
(二)湖泊水污染现状
我国大量的湖泊也遭受严重的水污染。其中以水体富营养化和外界污水的大量排入最为严重。在我国35个较大湖泊中,有17个已遭严重污染,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呈现富营养化的湖泊占总湖泊面积的5%,二到1989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富营养化湖泊占总湖泊面积的35.7%,到九十年代我国东部的湖泊几乎全部富营养化了,可见湖泊的污染在30年来的增长之快。
中国水污染及其治理措施
全国的大型湖泊和城市湖泊均达重度污染或中度污染,大型湖泊的污染由重到轻依次是滇池、南四湖、洪泽湖、太湖、洞庭湖、镜泊湖。滇池氮磷污染严重,水体富营养化突出,全湖水质均劣于V类。巢湖的氮磷污染也十分严重,西半湖区呈现重富营养化状态,全湖水质均劣于V类。太湖的有机污染前几年有所下降,但是近几年氮、磷勿让和乡镇污染仍然十分严重,全湖呈现中富营养化状态。巢湖每天要吞进来自城镇的污水50万吨,其中80%来自合肥市,每天排出污水40.1万吨,巢湖的污染还来自农田,巢湖四周均为农田,农民施用的化肥、农药,雨后随着水土流进巢湖,每年约有20-25万吨。由于巢湖浅而含氧丰富,总氮总磷超标过多,湖水富营养化十分严重。富营养化的巢湖,养肥了湖内100多种水藻。从60年代到80年代,各类水藻成倍增长,每到夏秋两季,水藻以惊人的速度滋生疯长,聚集成湖靛水藻繁殖得快,死得也快,死后便腐烂发臭,造成湖水二次污染,严重败坏水质,影响湖中各类生物的正常生长。最严重时湖水呈粘稠状,渔船难行,水波不兴,形成冻湖。2000年七月太湖还出现过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蓝藻爆发,可见这些湖泊的污染程度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所想象的。
2012年的调查显示如下,滇池为重度付营养化,达责湖和白洋淀等为中度富营养化,洪泽湖、南四湖和太湖等为轻度富营养化,鄱阳湖和洞庭湖等为中营养,抚仙湖和泸沽湖等卫贫营养化。
中国水污染及其治理措施
(三)海洋水污染现状
全国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近海大部分海域为清洁海域;远海海域水质保持良好。
2008年,近岸海域监测面积共281012 km2,其中Ⅰ、Ⅱ类海水面积212270 km2,Ⅲ类为31077 km2,Ⅳ类、劣Ⅳ类为37665 km2。
按照监测点位计算,全国近岸海域水质与上年相比略有上升,Ⅰ、Ⅱ类海水比例为70.4%,比上年上升7.6个百分点;Ⅲ类海水占11.3%,与上年持平;Ⅳ类、劣
③
Ⅳ类海水占18.3%,下降7.1个百分点。
四大海区近岸海域中,黄海、南海近岸海域水质良,渤海水质一般,东海水质差。北部湾海域水质优,黄河口海域水质良,Ⅰ、Ⅱ类海水比例在90%以上;辽东湾和胶州湾海域水质差,Ⅰ、Ⅱ类海水比例低于60%且劣Ⅳ类海水比例低于30%;其他海湾水质极差,劣Ⅳ类海水比例均占了40%以上,其中杭州湾最差,劣Ⅳ类海水比例高达100%。
海洋污染的日益加重主要表现在赤潮发生的频率上升和范围扩大,自20世纪60年代以前,我国渤海曾发生过三次赤潮,70年代为9次,80年代上升到了74次,二道1990年一年居然发生了34次,1999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赤潮大爆发,赤潮面积达到了6300km2,时间之久达到了9d。可见我国的近海近五十年来污染速度在加快,水质在变差,但是还没有达到很糟糕的境界,所有我们应该在没有出现最糟糕情况是引起高度的重视。
海洋污染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包括陆地污染和海洋内部污染两大类。陆地污染主要是入海河流夹带了大量的污染物直接进入海洋,除此之外还有沿海城市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和工业农业污水的排放;而海洋内部污染主要是海洋石油的开采和油轮造成的,近海渔业的养殖也会带来一定的污染。④ ③钱易 刘昌明 <<中国江河湖海防污减灾对策>>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M]
④ 江曙光 <<中国水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天津市水产研究所 天津 300202 [G]
中国水污染及其治理措施
(四)地下水水污染现状
为满足不断增加的用水需求,中国地下水开采量以每年25亿立方米的速度递增,由于地下水占到水资源总量1/3,全国城市供水中有30%的人饮用地下水,北方城市有59%的供水源于地下水。北方城市饮用地下水多余南方城市,而在北方地下水开采比较严重造成了大量的地下水漏斗,由于这块地区比周围地区地,在压力和重力的作用下周围的水流向这块区域,这样将更容易遭到污染。由此看出地下水市人们重要的饮用水来源。然而导致一些地区地下水储存量正以惊人的速度减少,同时许多地区地下水遭受到了严重的污染,使中国的地下水出现危机。专家称全国有90%的地下水都遭受了不同程度污染,而60%的地下水遭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目前最容易受到污染的是浅层的地下水,由于地表水的污染比较普遍,自然造成浅层地下水污染也比较普通。地下水的污染由浅到深、由点到面,由城市向农村扩张,地下水的污染日益加重。再加上一些工业将污水打压到深层地下,且深层地下水治理起来难度很大,需要花几千年的时间甚至更长。可见地下水正严重的呈恶化趋势。但是我们却没有管理地下水的法律,只有管理地表水的法律。
下面我们来看2010年全国地下水的污染状况:
据2010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调查情况分析,全国地下水中极差用水占17%,较差用水占了40%,将近占了一半,较好用水占5%,良好用水占28%,优良用水仅占10%,由扇形图可看出,中国地下水已经收到了严重的污染。
⑤ ⑤ 《调查显示中国地下水污染严重 农村人受害最直接》 来源:新华网 2010年9月8日
中国水污染及其治理措施
三、水污染治理及措施
(一)水污染治理的基本方法
废水处理的目的就是对废水中的污染物以某种方法分离出来,或者将其分解转化为无害稳定物质,从而使污水得到净化。一般要达到防止毒物和病菌的传染;避免有异嗅和恶感的可见物,以满足不同用途的要求。
废水处理相当复杂,处理方法的选择,必须根据废水的水质和数量,排放到的接纳水体或水的用途来考虑。同时还要考虑废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残渣的处理利用和可能产生的二次污染问题,以及絮凝剂的回收利用等。
废水处理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废水中污染物的性质、组成、状态及对水质的要求。一般废水的处理方法大致可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及生物法三大类。
物理法:物理处理的对象主要是悬浮态和部分的胶体回收废水中的污染物。如用沉淀法除去水中相对密度大于1的悬浮颗粒的同时回收这些颗粒物;浮选法(或气浮法)可除去乳状油滴或相对密度近于1的悬浮物;过滤法可除去水中的悬浮颗粒;蒸发法用于浓缩废水中不挥发性的可溶性物质等。
化学法:化学法就是利用化学反应去除水中的污染物,处理对象主要是无机物质和少数难以降解的有机物质。主要有化学吸附、化学沉淀、氧化还原、水解等过程而使污染物浓度降低。
生物法:生物法是用微生物的生化作用处理废水中的有机物。例如,生物过滤法和活性污泥法用来处理生活污水或有机生产废水,使有机物转化降解成无机盐而得到净化。
以上方法要结合水污染的程度,数量和水质来使用,还要考虑回收的水用于干什么,综合考虑废水回收的成本,经济价值来选取治理方法。市三种方法取长补短,相互补充,共同来达到较好的治理效果。
(二)水污染对策
尽管近二三十年来,中国在水污染防治方面列出了一系列的法律,但是并没有把水资源作为国民经济发张的一个重要条件,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过度。只顾
中国水污染及其治理措施
眼前的经济利益,而没有为长久利益做打算,使水资源不仅出现了量上的紧缺,同时也出现了水质上的紧缺,这样将严重影响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所有应该采取有力的措施,同时加大治理力度。
第一,严格依法治水,制定并实施有效的法律、规章制度。如在法律层次上将水污染防治真正纳入国民经济发展之中,节约用水、清洁生产等应纳入法律;对于违法排放污染物、造成极大污染危害的责任者应该实施刑事惩罚。实现废水资源化利用,工业的废水排放量还要增加,如果只重视末端治理,很难达到改善目前水污染状况目的,所以我们要实现废水资源化利用。
第二,强化对饮用水源取水口的保护,有关部门要划定水源区,在区内设置告示牌并加强取水口的绿化工作。定期组织人员进行检查。从根本杜绝污染,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第三,加大污水治理的投资。加大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治理力度,大力建设污水处理厂。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对于改善我国水污染状况有很大的作用。目前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的速度也在不断被加快,而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工业污水厂却没有明显的增加,增加的速度远远小于污水的排放速度。这必然会导致水环境质量的下降。因此建设更多的污水处理厂是迫在眉睫的事。当前我国城镇生活污水的排放总量已经超过了工业废水,治 理水污染问题必须将城镇生活污水的治理摆放在水污染治理的首要位置。
第四,采取有利于水污染防治的经济政策。水资源应该被看做市珍贵的自然资源之一,水资源应与其他资源得到同等的待遇,排放污水者应负担水污染的外部成本。根据各地方条件正确确定水资源价格。全面推行征收污水处理设施运行费,排污1收费标准应根据能维持城市废水处理厂运行的原则确定,同时制定和实施有关的财政和税收优惠政策,扶持和促进清洁生产。
最后,加强公民的环保意识。改善环境不仅要对其进行治理,更重要的是通过各方面的宣传来增强居民的环保意识。居民的环保意识增强了。破坏环境的行为就自然减少了。⑥ ⑦
⑦
⑥姚诚 《污染现状及其治理措施》 环境监测中心站 江苏南京 210013[G] 董金华 《我国水污染现状及处理措施研究》 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 广东佛山 528216
中国水污染及其治理措施
参考文献
[1]刘瑞聆 <<从水污染的分类看水污染防治法的调整范围>> 中国海洋大学[G] [2]钱易 刘昌明 <<中国江河湖海防污减灾对策>>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M] [3]《调查显示中国地下水污染严重 农村人受害最直接》 来源:新华网 2010年9月8日
[4]钱易 刘昌明 <<中国江河湖海防污减灾对策>>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M] [5] 江曙光 <<中国水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天津市水产研究所 天津 300202 [G] [6]姚诚 《污染现状及其治理措施》 环境监测中心站 江苏南京 210013[G] [7]董金华 《我国水污染现状及处理措施研究》 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 广东佛山 528216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