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汽车产业规划

时间:2019-05-15 14:29: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湖北汽车产业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湖北汽车产业规划》。

第一篇:湖北汽车产业规划

湖北省汽车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武汉、十堰领军汽车产业带

汽车产业一直是湖北省经济产业发展的领军行业,十二五期间湖北省就汽车产业的发展做出了明确规划,以十堰、武汉为代表的相关各市也根据自身汽车产业的发展情况制订了“十二五”期间汽车产业的发展目标。

就湖北全省而言十二五期间,将建成中西部最大汽车产业基地,2012年汽车工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根据湖北“十二五”规划,湖北将投资101个重大项目,投资金额达到1205亿元,依托武汉—随州—襄樊—十堰汽车产业带,以整车生产为龙头,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建设城市圈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着力完善汽车自主研发体系,重点发展发动机、变速箱、机电一体化等关键零部件,形成中西部最大汽车产业基地。预计,到2012年湖北省整车生产能力将达到130万辆以上,其中新能源比例达到10%左右,主要汽车零部件配套能力100万辆以上,汽车产业主营业务收入2000亿元以上。根据武汉市“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武汉市汽车工业将形成180万至200万 辆整车生产能力。其中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产能达20万辆,特种车、专用车和客车等商用车生产能力超过8万辆。未来5年,武汉市汽车工业总产值将突破三千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的20%。此外,该市还将扩大新能源汽车的使用范围和比例,并制定相关优惠政 策鼓励市民个人购买新能源汽车。

据了解,2010年“武汉造”汽车已突破66万辆,汽车产业成为武汉有史以来首个千亿产业。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十堰市规划的汽车产业重点项目包括:1.东风公司“863”计划。到2015年,东风商用车公司总投资100亿元,实现整车产品的升级和能力提升,突出抓好核心总成的研发与生产。形成中重型商用车20万辆、发动机20万台、变速箱20万台的生产能力;2.东风实业公司的汽车及零部件项目。规划投资20亿元,重点发展微型车、经济型商用车、专用车和客车,形成专用车3.5万辆、农用车5万辆、客车1.5万辆、微型车50万辆的生产能力,力争新建微型轿车生产基地,产销量达到5万辆。3.地方整车、专用车和零部件项目。地方汽车及零部件工业要坚持依托东风,力争到2015年地方整车(除东风品牌以外)达到35万辆。

汽车产业是十堰市“十二五”发展的重点产业,“十二五”期间十堰市将着力实施“百万量级汽车城”建设目标。通过培植10大整车企业、10大专用车企业、100家过亿元汽车关键零部件企业,力争到2015年全市汽车产销量突破100万辆,汽车工业产值达到1800亿元,把十堰市建设成为中国最大的商用车和关键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在东风“十二五”规划中,为了实现500万辆的产销目标,东风提出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自主发展步伐的两项重点任务,以及包括自主品牌、合资事业、国外事业、新能源汽车、汽车关键总成、自主创新能力、人才队伍在内的七大重点战略领域。依靠湖北省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东风汽车公司十二五目标将更有保障。

第二篇: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请组织申报微生物制造高技术产业化专项的通知

发改办高技[2009]53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局),国务院有关部门、直属机构办公厅,有关中央管理企业,有关单位: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为加快微生物制造产业发展,推动传统发酵产业优化升级,提高微生物制造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提升我国工业生物制造水平,我委决定于2009-2010年组织实施微生物制造高技术产业化专项。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专项的主要内容

微生物制造是利用微生物细胞或酶的生物催化功能,进行大规模的物质加工与转化的先进生产方式,是基于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具有典型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特征,是解决我国面临的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等问题的重要途径。依据我国微生物制造业的特点、产业技术基础和发展情况,专项重点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对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微生物制造产品及工艺产业化。主要包括:

(一)新型酶制剂产业化。以酶工程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为基础,重点支持1000吨/年规模以上的新型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碱性果胶酶、脂肪酶、蛋白酶的产业化。

(二)新型微生物发酵产品。以微生物分子选育、代谢工程、发酵工程技术为基础,重点支持500吨/年规模以上的高附加值氨基酸、核苷,1000吨/年规模以上的高附加值有机酸和多元醇的产业化。

(三)生物制造工艺示范应用。以新型生物催化与转化技术为基础,重点支持年产万吨级氨基酸、葡萄糖酸,年产千吨级长链二元酸、手性醇,年产百吨级手性医药中间体、甾体化合物的生物制造工艺改造升级与示范。

二、专项的实施目标

通过实施微生物制造专项,提高酶制剂和微生物发酵产品的生产和应用水平,提高原料转化率和资源综合利用率,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延伸微生物制造产业链,大力发展新产品;扩大生物催化技术在食品、饲料、纺织、造纸等重点行业的应用,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能耗,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培育微生物制造产业龙头企业,全面提高我国微生物制造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专项实施原则

为确保微生物制造高技术产业化专项能够取得应有的效果,在专项实施的过程中,要把握以下原则:

(一)鼓励自主创新。着重推动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先进和成熟度较高的成果和自有品牌产品的产业化。

(二)促进产学研联合。重点支持合作关系清晰、合作实体明确、合作任务落实的产学研合作项目,促进我国微生物制造产业技术基础和优势领域的形成。

(三)突出重点,择优支持。选择具有较强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项目,重点支持应用范围广、示范效果好的品种。

四、具体要求和进度安排

(一)各主管部门所报项目,需符合我委颁布的《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令第43号)和本文的有关要求,且已完成项目开工建设的相关准备工作或已开工建设。若项目涉及行业准入制度管理的,要提供有关部门出具的相关许可文件。

(二)主管部门要严格审查项目的产业化基础和申报单位的建设条件。产业化项目应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申报单位(包括技术依托单位)应具备较强的发展潜力和相应的技术开发、经营管理、资金筹集能力。涉及行业准入制度管理的项目要提供有关部门出具的相关生产许可文件。应对资金申请报告及相关附件(如银行贷款承诺、自有资金证明、生产许可文件等)进行认真核实。

(三)国家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所在省市申报项目数量不应超过5项,其它项目主管部门申报项目的数量原则上不超过3项。请于2009年4月30日前,将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具体要求见附件)、项目简介和有关附件等材料一式三份报送我委,并同时完成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网上申报。

(四)在项目主管部门申报的基础上,我委将按照相关管理办法规定的程序、要求等在2009年5月中旬组织专家评选后,择优予以支持。专家评审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特此通知。

附件: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编制要点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

二〇〇九年三月十一日

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编制要点

一、项目意义和必要性。国内外现状和技术发展趋势,对产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产业关联度分析,市场分析,与国家高技术产业化专项总体思路、原则、目标等关联情况。

二、项目技术基础。成果来源及知识产权情况,已完成的研究开发工作及中试情况和鉴定年限,技术或工艺特点以及与现有技术或工艺比较所具有的优势,该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对行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三、项目建设方案。项目的产能规模、建设的主要内容、采用的工艺技术路线与技术特点、设备选型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建设地点、建设工期和进度安排、建设期管理等。

四、项目投资。项目总投资规模,投资使用方案、资金筹措方案以及贷款偿还计划。

五、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节能与原材料供应及外部配套条件落实情况等。其中节能分析章节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的通知》(发改投资[2006]2787号)要求进行编写。

六、项目法人基本情况。项目法人的所有制性质,主营业务,近三年来的销售收入、利润、税金、固定资产、资产负债率、银行信用等级,项目负责人基本情况及主要股东的概况等。

七、项目财务分析、经济分析及主要指标。内部收益率、投资利润率、投资回收期、贷款偿还期等指标的计算和评估,项目风险分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

八、项目招标内容(适用于申请国家补贴资金500万元及以上的投资项目),并填写招标事项核准意见(见附表),主管部门提出初审意见并盖章。

九、资金申请报告附件:

1、银行承贷证明(省分行以上)文件;

2、项目法人近三年的经营状况(包括损益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和项目法人自筹资金保证落实文件;

3、地方、部门配套资金及其它资金来源证明文件;

4、前期科研成果证明材料(需经权威机构认证或出具技术检测报告、专利证书等);前期科研成果的成熟度,应能够满足产业化试验或产业化示范的要求;

5、相应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意见;

6、城市规划部门出具的城市规划选址意见(适用于城市规划区域内的项目);

7、有关部门出具的产品生产、经营许可文件等;

8、土地、重要原材料以及其它所需证明材料;

9、政府投资项目需提供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准文件,企业投资项目需提供核准或备案的批准文件(在有效期内且未满两年);已开工项目需提供投资完成、工程进度以及生产情况证明材料;

10、项目单位填报对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内容和附属文件真实性负责的声明。

第三篇:厦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推广应用规划

厦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推广应用规划

(2018-2020年)

2018年1月

目录

前言.....................................................................................1

一、发展基础与环境...............................................................2

(一)发展基础....................................................................2

(二)发展短板....................................................................4

(三)发展环境....................................................................5

二、总体要求..........................................................................6

(一)指导思想....................................................................6

(二)基本原则....................................................................7

(三)发展目标....................................................................8

三、重点任务..........................................................................8

(一)提升新能源整车产业..................................................8

(二)发展新能源关键零部件配套体系................................9

(三)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网络.............................9

(四)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11

(五)加快技术研发创新....................................................12

(六)鼓励模式创新...........................................................13

(七)培育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14

四、立足优势节点推进重点项目............................................15

(一)支持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其配套系统项目....................15

(二)推进新能源汽车电池与电机项目..............................15

(三)创建绿色智能交通城市.............................................16

五、保障措施........................................................................16

(一)健全组织保障...........................................................16

(二)完善配套政策...........................................................17

(三)加强融资保障...........................................................18

(四)营造发展氛围...........................................................18 附件:厦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项目表...............20

新能源汽车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实现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是厦门市“十三五”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的重要内容。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新能源汽车创新要统筹规划。为落实总书记指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2〕22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35号)、《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工信部联装〔2017〕53号)、《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全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促进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闽政办〔2017〕110号)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0)的通知》(闽政〔2017〕36号),加快我市新能源汽车的规模化生产及推广应用,促进产业快速发展,现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发展规划意见。本规划以2017年为基期,规划期限为2018-2020年。围绕“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和 “十三五规划 ”目标与任务,以建设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城市环境为抓手,推动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一、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发展基础

目前,我市有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企业2家,新能源客车产能2万辆,涵盖新能源大中型客车、轻客以及各类专用车。2015-2017年,新能源客车销量累计2.6万辆,产值超过200亿元。此外厦门钨业依托电池、稀土材料的技术优势,正加快在新能源车的电控、电池及电机设备等领域的扩张。

1.整车企业。厦门金龙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金龙集团”)其旗下在我市有厦门金龙联合、厦门金旅两家新能源客车整车企业,年产能达到2万辆。2016 年新能源客车销售量1.6万辆,市场占有率在国内同行业列第2位,产品出口泰国、新加坡、以色列、西班牙等国家和地区,具备较好的品牌效应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2.“三电”系统关键零部件。厦门金龙集团依托集团内的国家级客车试验中心,具备新能源客车整车和核心零部件的研发、测试、检测条件,通过全资子公司厦门金龙新能源科技公司掌握新能源客车“三电”核心技术。厦门金龙新能源科技公司开发的产品通过迭代更新,其技术已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并与厦门法拉电子、宏发电声、丞信电子在汽车电容、高压继电器、汽车电控系统等领域展开合作,一体化设计的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厦门钨业立足稀土永磁材料优势,正在加快新能源汽车永磁电机研发,由稀土永磁材料向下游应用技术转型。目前已通过和世界知名的电机制造商日本爱知电机株式会社合作生产新能源汽车电机,成为宝马、奔驰、通用、本田、日产等知名客户的供应商,2016年占有全球新能源汽车空调电机市场的25%份额。此外在电池材料方面,厦钨目前拥有镍氢电池负极材料(贮氢合金)和锂电正极材料两大产品线以及一个电池回收生产线,其中贮氢合金产品是国内唯一能出口车载动力电池材料的厂家,市场份额连续几年在国内处于第一位置,锂电正极材料年产能18000吨,年销售16500吨,产销量位居国内前列,服务于松下、三星、ATL、BYD等国内外知名电池客户。

3.其他配套。在充电设施建设方面,我市2015-2017年建成公共区域充电桩超过1800个,其中厦门金龙特来电在我市已建成并上线投入使用共计890个,其中自营543个、市公交集团场站347个。此外厦门闽光电气实业有限公司采用自有技术已在厦门建设运营14个新能源汽车充电站,共有充电桩117根。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箱专用自动灭火装置研发应用方面,中汽客汽车零部件(厦门)公司所生产的新能源车配套设备具有广泛应用前景。新页微电子在电动汽车无线充电领域具有较强优势,是国内、国际电动汽车充电标准主要制定单位之一,其无线充电芯片与充电方案技术已达到国际水平。晟硕科技在金属密封制造,金属结构制造以及有色金属压延加工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规模和优势。

4.推广成效。截止2017年9月底,我市共推广新能源汽车12143辆。公交车方面,全市公交车目前保有4325辆,其中新能源公交1570辆,占比36.3%。巡游出租车方面,目前出租车保有5962辆,其中 新能源汽车954辆(含换电模式运营)。网约车方面,目前保有6872辆,其中新能源汽车1489辆。分时租赁方面,厦门目前主要有4家分时租赁运营商,均采用纯电动汽车,目前市场已投入500辆。其他方面(含私人和其他领域),新能源车7630辆。

(二)发展短板

1.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较弱。我市具备较好的电子技术发展基础,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对整车电池、电机、电控的核心技术掌握,与国内行业发展水平相比,差距较大,研发投入较少,投入的资金和人才难以突破瓶颈。

2.整车制造自动化程度不高。整车企业基地分散,产能局限,规模难以突破,在工业4.0等项目上,受到厂区限制条件无法实现整体提升,应对新能源汽车新一轮的制造变革难以跟进。

3.零部件配套体系不完善。我市新能源整车零部件配套企业专业水平较低、规模较小,多为贸易商,自主研发制造体系不成熟。导致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的自制率和自配率低,难以抓住新能源汽车产业转型升级与产业技术变革发展机遇,以及支撑整车产业发展。

4.行业高层次专业人才需求缺口大。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竞争激烈,从事新能源汽车整车及“三电”系统的高级管理人才和研发人员、技术工人紧缺,我市的房价、生活消费水平和人才政策较全国不具优势,人才流失严重,同时行业高层次专业人才引进难、留住难。

5.基础设施滞后。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难度较大,涉及多个主管部门,社会停车场利益群体分散,停车矛盾突出,配套政策未能切实落 实,影响我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

(三)发展环境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各汽车工业发达国家共同的战略取向。汽车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汽车产业链价值远高于其他产业。当前,国际新能源汽车已进入产业化的快速推进阶段,国内新能源汽车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开始加速发展且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1.新能源汽车进入快速产业化阶段。传统汽车所带来的全球范围内的能源短缺和大气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世界主要汽车工业发达国家达成共识,通过制定国家能源战略、提高节能排放标准、实施重大研发工程、推出市场扶持政策等一系列措施,引导和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快速提升、成本持续下降、产品稳步增多。2016年全球主要国家新能源汽车销售超过80万辆,我国销售达到50.7万辆,中国占全球新能源总销量50%以上,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2.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力度持续加大。2010年,我国将新能源汽车产业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从国家战略高度予以大力支持。国务院2012年出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国发〔2012〕22号)、2014年出台《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35号),新能源汽车产业开始加速发展。从推广新能源车辆购置补贴政策、政府及公共机构采购、扶持性电价、到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等中央扶持政策不断完善。地方扶持政策也在加快落实,资金配套、车辆上牌和使用、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营等方面的扶持政策 不断出台,如《厦门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办法》(厦经信能源〔2015〕133号)、《厦门市2016年新能源非公交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办法》(厦经信能源〔2016〕435号)、《厦门市2017-2020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办法》(厦经信能源〔2017〕374号)、《厦门市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布局规划(2015)》和《厦门市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专项规划(2016-2020)》等政策。进入“十三五”后,新能源汽车发展已经公认不可逆转,由导入期进入成长期。

3.新能源企业产业技术加速突破。几年来,通过各级、各部门和相关企业的共同努力,产业快速增长,取得了明显成效。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电动汽车整车、动力电池、电控系统、驱动电机以及上下游产业链投资明显加速,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产业关键技术快速发展,整车技术稳步提升,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性能指标不断提高,成本显著下降。

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企业引入社会资本,加大投资,扩大规模,加强研发,国外的新能源企业也都在中国快速布局。积分制度和碳排放管理的实行,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我市应根据国家和福建省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抓住历史机遇,加强规划引导,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做大做强。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国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中国制造2025”总体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抓住国家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战略机遇,结合“美丽厦门战略规划”,打造新能源汽车推广应 用的优势环境,以新能源整车生产企业为产业龙头,以新能源汽车为载体,在我市重点区域及行业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配合我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推进我市汽车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安全、环保、质量、效益为中心,促进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优化升级,提升“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指定用车”的品牌附加值;突出我市新能源客车品牌优势,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拉动相结合。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激励作用,为产业发展提供政策和资金保障。在建立打造适宜新能源汽车应用的城市环境的同时,支持产业和资本层面的合作,支持产业与各高等院校的合作,引导社会资本、技术和人才投向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和效益提升。

2.坚持技术驱动与推广应用相结合。发展新能源整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与扩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并举,大力培育和扶持本地优势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推广应用,结合重点推广应用领域及重点推广应用规划项目,积极利用市场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开拓国内外市场,以市场应用带动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可持续性发展。

3.坚持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相结合。引导和推动新能源整车企业发展关键技术,加强商业模式创新和品牌建设,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推动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发展,通过“两化”融合标准体系贯标和试点示范,大力提升我市新能源汽车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生 产管理水平。大力推行智能制造,关键智能制造装备的应用,促进我市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改造。

4.坚持机构调整和深化改革相结合。以新能源汽车为着力点,优化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巩固客车行业领先地位。以现有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为核心,优化产业基地,形成产业优势。引导优势电子信息产业、高等院校和新能源整车企业协同创新,提升产业纵向协同及横向合作的效率。

(三)发展目标

落实国家和福建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以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基础,结合“总部经济”发展策略,融入“一带一路”和“海西”核心区优势,到2020年,力争形成一个产业格局,带动一批相关企业,实现一个目标突破,即形成一个总部基地+两个制造基地+一条配套集群的产业格局,将湖里区作为新能源客车总部基地(总部集团、科技研发中心、信息中心、销售中心等),打造集美区、海沧区两个新能源客车制造基地和关键核心零部件配套集群,形成一批拥有自主核心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在国内拥有领先地位,国际上拥有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整车和相关产业龙头企业,继而实现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产值突破500亿元。

三、重点任务

(一)提升新能源整车产业

依托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龙头企业,推动我市产业链提升发展。重点突破新能源车型正向开发和车身轻量化技术应用,加强新能源汽 车系统集成技术创新,提升整车性能,通过智能制造项目降低制造成本,根据我市新能源汽车应用推广的需求开发适用且具备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推动我市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新能源汽车融合发展,密切关注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动态,对新一代智能网联汽车的产品研发。加快推动新能源车建设项目,以产学研合作项目,带动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整体提升发展。新能源汽车产品方面,根据“一个枢纽、两个交通圈、三个城市”的交通运输发展目标,结合空港、码头、快速公交、轨道交通接驳、物流等领域的发展,为打造“绿色智能交通城市”提供新一代高性能的新能源智能网联车辆。

(二)发展新能源关键零部件配套体系

以金龙集团的三电零部件产业和厦门钨业的新能源电机产业为核心,推动金龙新能源科技、法拉电子、宏发电声、丞信电子、新页微电子等企业在汽车电容、高压继电器、汽车电控系统、充电系统等领域展开合作。支持厦门钨业在电池正极材料和对稀土永磁材料向下游应用技术延伸,大力发展车用永磁电机产品。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技术创新,以及厦门大学在电池材料方面的研究成果,鼓励“政产学研用金”联动,引导企业努力突破新能源汽车整车和“三电”系统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加大研发和检测能力投入,促进新能源整车、动力电池系统、电机系统、整车控制系统、动力系统总成等研发和突破。

(三)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网络

落实充电基础设施“十三五”规划和《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停车设施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厦府〔2016〕155号)。到2020年,建成与我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数量相适应的充电设施网络,确保满足我市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需求。

1.做好规划布局落实政策要求。将充电设施网络建设和配套电网建设纳入城市整体规划,根据《厦门充电基础设施2016-2020年规划》(厦府办〔2016〕130号)文件要求落实规划布局。到2020年,基本建成适度超前、车桩相随、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城市核心区公共充电服务半径力争小于2公里。严格落实厦府〔2016〕155号文件要求,新建住宅停车位应100%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大型商场、超市、医院、学校、文化体育场馆和交通枢纽、驻车换乘(P+R)等公共停车设施应当配套建设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安装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的车位比例不低于10%。设立新能源汽车专用充电停车位,加快充电设施建设。

2.规范流程打通瓶颈。规范充电设施网络建设涉及规划、土地、电力等部门的审批建设流程,加快部分规划、改造进度。在社会公共停车场和住宅物业等产权主体,引导谁建设谁收益,解决有需求、有条件、难落地的瓶颈。

3.完善供电配套及电价政策。根据我市充电设施网络建设规划,落实供电配套和改造项目,完善我市新能源汽车充电优惠政策,推动充电设施运营商改造10KV高压专变接入供电网络,解决已建项目报装独立电表,提高目前已建成充电桩的使用率。

4.引导多方投入。目前我市除厦门公交集团外,主要充电运营商有厦门金龙特来电、国网厦门电动汽车、厦门闽光电气实业公司、厦门市政空间运用公司。鼓励社会资本和引进国内领先的充电网络运营企业参与我市新能源充电设施网络的规划建设运营。

(四)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

以打造适宜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城市环境为重点,结合政府示范及社会用车的先行效应,扩大我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通过公共领域的普及应用带动私人购买,引导民众绿色出行,降低城市整体碳排放量,宣传我市新能源客车品牌。2018-2020年,我市推广新能源汽车数量占新增及更新的汽车总量比例高于福建省要求的3%、4%、5%。

1.加大公交、旅游景区、政府机关和公共机构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扩大新能源汽车在公共服务领域应用规模,加大在城市公交、环卫、物流、邮政、机场、景区等公共领域推广应用力度,鼓励公共机构和私人消费者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城市公交车方面。2017年底前更新投放422辆纯电动公交车;2018年,更新投放784辆纯电动公交车;2020年,全市城市公交车基本更新为新能源汽车。公路客运车方面。2020年,全市适宜应用新能源汽车的公路客运车实现电动化率达到50%。城市出租车方面。2020年,全市城市巡游出租车、网约出租车等城市出租车电动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鼓励新增和更新的车辆采用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车辆实现电动化。城市专用车方面。2020年,全市城市环卫和物流等城市专用车实现电动化率达到50%以上。私人乘用车方面。2020年,全市私人新能源乘用车累计推广超过2.06万辆。

2.推动企业和私人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对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按中央和我市相关文件规定分别给予国家和地方补贴。2017-2020年,对购买一手新能源汽车且在我市注册上牌的购车者,市财政按照中央财政同期补助标准的50%给予补助。鼓励公共停车场、旅游 景点、商场、物业等管理区域内设置一定比例的新能源汽车专用停车位,政府投资的公共停车场(点)停放新能源汽车2小时以内免费,鼓励社会停车场(点)对新能源汽车停放给予优惠。对新能源汽车在我市“四桥一隧”等进出岛通道收费给予一定优惠,具体优惠标准参照省高速公路执行。为新能源物流车发放允许在市内道路通行的通行证。如出台汽车限购限行等政策,新能源汽车不列入限制范围,并在全市范围内启用新能源汽车专用号牌。

(五)加快技术研发创新

1.加快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加快新能源汽车初级、中级、高级自动驾驶研发,并根据我市整体交通运输规划提供限定区域的示范运行。加快车端智能互联、“互联网+”应用,结合企业大数据应用及车联网增值服务,实现车联网服务二次销售。

2.推动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依照《中国制造2025》,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和关键零部件制造企业的柔性生产,精益制造,提升制造品质,实现传统新能源产业相关制造企业的转型升级。

3.完善新能源整车企业运行监控平台应用。根据《关于进一步做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工信部装〔2016〕377号)和《关于做好福建省新能源汽车运行监测管理平台数据接入工作的通知》(闽经信函产业〔2016〕17号)文件要求,在我市销售的新能源整车企业需具备新能源汽车运行监控平台,完善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状态、行驶里程和充电量,以及公共领域运营的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等关键系统故障和紧急情况预警实时监测系统,在我市建设运营的公共充电站(桩)企业也需具备平台监测管理 能力,并实现与国家、省级平台的数据接入。

4.加强创新能力建设。

鼓励企业建立完善自主研发体系,支持企业在境内外收购核心技术和优势企业,设立跨省、跨国研发中心,支持企业建立一批国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室和重点实验室,支持我市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牵头,联合国内有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上下游企业,按照工信部、省经信委有关文件要求,建设新能源汽车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厦门大学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源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厦门客车整车和电池系统及智能网联配套关键产品研发中心等研发中心建设。

(六)鼓励模式创新

1.推动社会资本进入新能源汽车应用市场。鼓励金融机构根据新能源汽车行业特点,确定合理的授信权限和审批流程,创新金融产品,满足新能源汽车生产、经营、消费等环节融资需求。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上市、配股、定向增发、并购重组、发行债券等多种形式,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支持社会资本进入汽车金融、分时租赁、充电设施建设和运营等领域。在公共服务领域,鼓励市内汽车及零部件龙头企业联合融资租赁金融机构,发展公交车、客运车、出租车等新能源汽车融资租赁运营模式,加快传统燃油车更新步伐;在私人使用领域,支持纯电动汽车分时租赁、整车租赁以及按揭购买新能源汽车等商业模式;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鼓励建设及运营企业通过采取融资租赁、发行债券等方式拓宽多元融资渠道,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步伐。2.推进智能服务平台建设。大力推进“互联网+智能汽车+充电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智能化水平,提升运营效率和用户体验满意度,促进电动汽车与智能电网间能量和信息的双向互动。鼓励围绕用户需求,运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为用户提供充电导航、状态查询、充电预约、费用结算等服务,拓展平台增值业务。

(七)培育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

1.推进新能源汽车人才补贴政策。对企业新引进落户的全日制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员,以及获得教育部认可的硕士以上学位归国留学人员,符合我市《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人才强市战略的意见》(厦委发〔2017〕16号)有关条件的,按规定给予发放生活补贴。对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符合《福建省引进高层次人才评价认定办法(试行)》(闽委人才〔2015〕5号)、《厦门市引进高层次人才住房补贴实施意见》(厦委发〔2016〕5号)条件的,可按规定给予住房等补助。鼓励企业设立首席科技官等岗位,按不同的薪酬标准给予补助。新能源汽车产业企业可参照重点领域精准引才(外国人才)工作相关政策给予支持,对能实现重大技术突破的高层次人才、团队实行“一事一议”,从人才、科技、工业等专项经费中给予支持。

2.推进新能源汽车企业产城融合发展。以集美区灌口镇为重点,推进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企业产城融合发展,对产业集聚园区,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的情况下,配套建设面向园区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特色的汽车小镇。

3.完善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体系。引导本市高校和职业学校合理调整和设置新能源汽车相关专业,鼓励校企开展联合办学与人才定向 培养,采取订单式、现代学徒制等方式培养汽车技能人才。

四、立足优势节点推进重点项目

立足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与推广应用优势节点和未来发展潜力,重点推进厦门厦钨新能源汽车电池与电机项目、金龙新能源汽车整车技术研发与配套项目以及加快绿色智能交通城市建设。

(一)支持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其配套系统项目

围绕金龙集团现有生产基地,带动配套零部件企业落户。完善制造工艺,扩大产能,提高企业研发水平,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降低制造成本,增强综合竞争力,形成动力电池、电机等零部件配套完整的产业集群。加快布局智能网联汽车研发和生产,打造新能源客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基地。

推动金龙汽车新能源、宏发电声、法拉电子等厦门市新能源汽车电控(含整车控制系统、电机控制系统、辅驱控制系统、高压管理系统等)和动力电池成组PACK系统的关联企业形成有力的产业合作联盟,培育一批电机电控、动力电池系统、关键核心器件和原材料骨干企业。完善制造工艺,扩大产能,提高企业研发水平,掌握核心技术,降低制造成本,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二)推进新能源汽车电池与电机项目

支持厦门厦钨发展新能源汽车电池材料和稀土永磁材料等新能源材料产业,推动其在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项目发展。目前厦钨电池产品涵盖钴酸锂、三元材料、锰酸锂、磷酸铁锂、高镍材料、前驱体等全系列新能源材料产品,并拥有一整套钨、钴、镍废料的综合回收 独特工艺,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原料支撑。此外厦钨还建立了年产6000吨世界领先的永磁材料生产线,产品也进入了变频空调、风力发电、新能源汽车、伺服电机等中高端领域。未来10年,厦钨计划在我市新能源产业领域投资超过95亿元进行产能扩大、企业并购、建设研发中心等。随着该系列项目的推进,将促进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技术创新。

(三)创建绿色智能交通城市

围绕“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和 “十三五”规划目标与任务,加快新能源汽车示范线路、网联汽车推进,打造以新能源汽车为载体的便捷、高效、绿色、安全、智能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1.推广新能源汽车应用。在公交BRT全封闭式线路(第一码头-前埔)、厦门景区、游客集中区,采用智能汽车进行示范运营。在植物园、环岛路、园博苑等景区逐步采用新能源汽车作为景区内用车(L3级别2020年)。

2.打造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小镇。在集美灌口镇打造绿色交通生态镇,结合灌口汽车工业城和灌口旅游生态镇,打造智能网联汽车的示范小镇。

五、保障措施

(一)健全组织保障

建立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专项工作组,由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召集人,副召集人由市经信局领导担任,成员由经信、发改、科技、财政、交通、建设、规划、金融、公安等有关部门以及相关区级领导 组成,明确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分工,建立工作推进协调机制,统筹协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专项组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局,具体承担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工作指导、协调和督查,落实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工作和各项保障措施,统筹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二)完善配套政策

1.新能源汽车和充电桩政策。我市目前2017-2020的新能源汽车推广补贴政策、充电规划和充电设施建设补贴政策均已出台,后续将按国家和我省在新能源行业发展过程的政策调整逐步完善。我市将扩大新能源汽车在公共与私人汽车领域的应用规模。

2.新能源汽车使用便利政策。市公安、交通、市政、建设、发改、商务、税务、质检、保监及银行等部门和单位,做好税费征收、保险购置、罚款缴纳、车辆检验、公路收费、停车收费等相关系统升级、制度调整等工作,配套出台新能源汽车优惠措施,完善相关政策体系,落实新能源汽车“不限行”等差异化便利政策,保证新能源汽车所有人和驾驶人享受更多、更好的便捷服务。

3.新能源核心技术研发政策。支持企业加强整车、“三电”系统及关键零部件研发,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化整车核心能力建设和研发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对提高动力电池能量密度、降低电池成本达到一定标准的企业,给予相应的财政资金奖励。

4.工厂技改和智能制造的政策。将继续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加大对新能源汽车技改与智能制造项目的投资,围绕“节能降耗、安全生产、两化融合、柔性生产、无人化生产”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方向,加大财政资金对新能源车相关企业工艺技术改造、节能减排、信息化、智能化改造等各类技术进步项目的扶持力度。建立新能源车技术改造与智能制造项目库,对省市重点项目实行“绿色通道”,强化要素保障,实施分级管理和动态跟踪,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

(三)加强融资保障

支持企业设立新能源汽车产业投资基金,利用市产业引导基金、重大科技专项、研发创新和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转型升级专项资金和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等,加大对新能源汽车整车和关键零部件研发、产业化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夯实产业基础。拓展新能源汽车产业重大建设项目融资渠道,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完善政银企合作机制,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适应新能源汽车行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和贷款评审制度,创新金融产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上市、新三板等资本市场融资,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四)营造发展氛围

加大新能源汽车应用的宣传力度,提高我市“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指定用车”客车品牌的知名度。利用官方广播、电视、平面媒体、网站等载体以及海峡车展,普及新能源汽车相关知识,在政府行政中心以及政府宣传资源,配合企业宣传新能源汽车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提高公民环保、绿色出行意识,引导消费者逐步选用新能源汽车。定期邀请国内外新能源汽车行业知名机构、专家、学者在我市高等院校开办讲座研讨,营造节能减排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氛围,利用政府资源引导创建有利于新能源汽车商业化推广的市场环境,引领省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消费。

附件:厦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项目表

第四篇:湖北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

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

2013课题指南

说 明

一、《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课题指南》(以下简称《课题指南》),旨在引导和激励我省社科理论工作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坚持以研究经济社会问题、现实发展问题、湖北地方问题为主的原则,把湖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研究作为主攻方向,突出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加强具有湖北特色的优势学科建设,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规律,全面推进理论创新,繁荣和发展湖北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地为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服务。

二、《课题指南》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湖北发展专题研究,第二部分为基础理论与学科建设研究。课题分类既以学科为基础,又不受学科限制,强调多学科交叉研究。对于 1 第一部分,研究者一般应在所列题目中选择,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自选题目。对于第二部分,根据学科发展自行选题,《课题指南》不提出具体参考题目。研究者以专著、研究报告、论文等成果形式申报课题。

三、申请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的课题负责人同只能申报一个课题,且不能作为课题组成员参加其他省社科基金项目的申请;课题组成员最多只能同时参加两个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的申请。在研的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负责人,不得申报此次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

四、省社科基金项目采取“以奖代补”的资助办法,《课题指南》发布后,申报者应根据指南要求开展研究,在《申报公告》规定时间内,将研究成果报送我办,我办将组织专家对研究成果进行评审,择优立项。

五、申报工作具体要求详见省社科规划办发布的《关于做好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3申报工作的通知》。

第一部分 湖北发展专题研究

一、湖北政治建设专题研究 1.“中国梦”研究

2.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党的群众路线研究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 4.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研究 5.协商民主制度研究

6.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研究 7.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研究 8.网络问政研究 9.服务型政府建设研究 10.政府绩效管理研究

11.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 12.农村基层政权建设问题研究 1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问题研究

14.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问题研究 15.干部竞争性选拔问题研究 16.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方法研究

17.“两型”社会建设创新能力评价标准体系研究 18.“五个湖北”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研究 19.法治湖北建设的路径与对策研究 20.湖北宗教问题研究 21.湖北知识产权问题研究 22.“三公”问题研究

23.湖北农村法律保障问题研究

二、湖北经济建设专题研究

1.“五个湖北”建设与湖北跨越式发展研究 2.中三角发展战略研究 3.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 4.湖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策研究 5.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6.“四化同步”协调发展研究 7.经济发展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8.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研究 9.新兴消费产业培育研究 10.湖北改善需求结构问题研究

11.湖北内生性竞争力成长政策支持体系研究 12.湖北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研究 13.湖北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14.武汉城市圈“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15.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实验区发展路径研究 16.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发展路径研究 17.湖北“壮腰工程”发展战略研究 18.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研究 19.汉江流域综合开发研究 20.湖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 21.湖北低碳绿色经济发展研究

22.环境、能源约束下的湖北工业增长模式研究 23.提升湖北开放型经济水平研究 24.湖北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 25.湖北城镇化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研究 26.加快发展湖北现代服务业问题研究 27.培育湖北国际知名品牌对策研究 28.湖北现代流通业发展对策研究 29.湖北纺织业发展研究

30.湖北国企改革路径与对策研究 31.农业现代化问题研究

32.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研究 33.湖北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研究 34.湖北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

35.湖北民营企业自主创新与综合竞争力问题研究 36.湖北技术创新的知识体系建设

37.湖北食品质量安全规划与监管问题研究 38.湖北长江经济带水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 39.湖北中小企业发展研究 40.湖北科技产业化问题研究 41.湖北汽车产业创新发展研究

42.金融改革与创新研究

43.湖北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建设及管理研究

44.国有资本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研究 45.武汉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立机制及模式研究 46.湖北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与发展研究 47.湖北推进民生财政建设研究

48.湖北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构建研究

三、湖北社会建设专题研究 1.加快湖北社会事业建设问题研究 2.湖北社会管理创新研究 3.社会诚信问题研究

4.湖北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

5.湖北城乡基层政府维稳机制创新研究 6.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研究 7.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研究

8.后金融危机背景下湖北就业问题研究 9.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研究 10.湖北人口问题研究 11.湖北农民工问题研究 12.湖北民间舆情监控机制研究 13.湖北城乡社区管理和服务对策研究 14.湖北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 15.湖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研究 16.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就业能力培养研究 17.湖北社会服务机构建设研究

18.社会管理创新视野下青年志愿者队伍建设研究 19.湖北城乡基层社会矛盾化解研究 20.湖北留守青少年问题研究 21.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研究

22.湖北山区少数民族贫困现状调查研究 23.社会心理变化及发展研究

24.湖北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25.湖北老龄化社会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26.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公共服务模式创新研究 27.湖北新型农村医疗卫生保险制度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

四、湖北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专题研究 1.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研究 2.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 3.生态文明建设的湖北模式研究 4.湖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5.楚文化与当代湖北人文精神研究 6.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规律和创新研究 7.湖北发展文化研究 8.湖北文化软实力研究

9.湖北文化体制改革及创新研究 10.荆楚文化“走出去”战略研究

11.新媒体语境下湖北媒介转型与发展研究

12.湖北文化创新能力提升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 13.湖北网络文化产业研究 14.湖北城市精神和品牌研究 15.湖北基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

16.湖北文化消费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17.多元文化视角下影视创作与批评研究 18.湖北数字出版产业集群研究 19.湖北农村文化建设问题研究 20.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研究 21.湖北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开发研究 22.文化产业安全问题研究 23.湖北美丽乡村建设对策研究

24.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问题研究 25.湖北凤文化研究 26.湖北孝文化研究

27.炎帝文化研究 28.荆楚文化比较研究 29.湖北文学创作研究 30.湖北水文化建设研究 31.和谐企业文化研究

32.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绩效研究 33.民族语言生态及其保护模式研究 34.湖北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35.三峡地区语言民俗研究 36.鄂西文化开发与利用研究 37.湖北民俗文化的发展对策研究

38.土家族原生态文化挖掘、保护与开发研究

39.武陵山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与开发研究 40.湖北禅宗文化发展研究

第二部分:基础理论与学科建设研究

本专题不设置具体条目,鼓励申报各学科理论前沿和学科建设中的重大选题;鼓励以各级各类学科研究基地为平台进行申报;鼓励申报2012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未立项者根据省社科规划办项目资助额度和具体要求自行调整后转 9 报本湖北社科规划项目,优先扶持我省有优势、有特色的学科领域申报成果。

第五篇:浅析湖北经济学院校园规划1

城市规划

课题名称:浅析湖北经济学院校园规划

作 者: 樊当 班 级: 项管Q0941 学 号: 090703033

共青团湖北经济学院委员会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

浅析湖北经济学院校园规划

摘要:大学校园建设的优劣,与校园规划设计的水平直接相关。本文从大学校园自身及其所处城市的角度探讨了湖北经济学院校园规划中的总体布局、道路结构、校园生态环境的现状等内容,分析了该校校园规划存在的问题,并从解决校园土地浪费、合理布局校园道路、提高景观植物的多样性和层次性等方面提出了完善湖北经济学院校园规划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字:校园规划;湖北经济学院;生态环境

引言

今天的大学校园规划具有双层含义:它既指一个大学的事业发展规划和学科发展规划,又包含了在具体建设技术层面上的校园及环境规划设计的内容。大学校园建设的优劣、质量不仅涉及一个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规模标准、经济指标等重要问题,而且还直接与校园环境规划设计的水平相关。大学校园及其建筑的品质不仅体现在其特定的地域性、历史性、文化性、艺术性等方面,而且还突出反映在其特有的学术氛围上。这些特性直接影响着人材培养的环境及其规划设计。此外,校园规划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通过实践,需要对原有规划进行调整与修正。

高等学校根据其自身的学科层次结构的不同,有自己不同的发展和办学模式。就目前而言,高校的改扩建不外乎以下几种形式:原校就地扩建;异地设分校;整体搬迁重建新校。湖北经济学院的建设就是后一种形式。

一、湖北经济学院校园规划概述

湖北经济学院校园规划体现的两个基本原则:一是组团式的规划模式,即以相关院系建筑群为组团,内部合理布置教学楼、学生宿舍及组团级的体育和生活服务设施。而行政楼、图书馆、公共教学楼则作为整个校园的中央核心区集中布置,为各个群体提供相应的活动场所。该校园主要布局为两区一轴五片。(如图1)

(一)两区

以中兴路为分界线分为东区和西区,东区为湖北经济学院本部学生主要生活区,西区为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及专科学生主要生活区。

(二)一轴

2 东西向的经世路、济民路正对校园东大门,形成一条东西向的景观主轴线,通过绿化花坛水景和各式开敞空间等景观元素,强化主轴线作为校园礼仪性的景观大道,同时延伸至生活区,作为校园主要的步行空间,在主轴线的中间布置图书馆作为整个校园的中心,成为整个校园的标志亦为整个周边地区的标志之一。

(三)五片

东西两区生活区的运动片和居住片,相对于校外汽车的噪声影响,腾龙大道内环的汽车噪声影响较小,规划将需要安静氛围的学生宿舍区安排在生活区的南部,学生宿舍的北面布置运动中心。教学区分为三片,由东向西依次为行政教学综合片、实验中心综合片,文体教学综合片,教学区的三片和生活区是隔河分开的,其中沿河刻有10座中外著名经济学家的塑像,各院系的行政办公楼分别布置在三片。

图1:湖北经济学院校园总体规划图

二、校园规划特色

(一)人车分流步行者优先

随着大学校园中机动车数量的迅速增加以及教学网络的立体交叉,妥善处理车行和人行的组织尤为重要。扩展步行系统,减少汽车污染,做到人车分流、互不干扰是湖北经济学院校园道路交通设计的关键。其具体手法是将校园主体建筑群和核心区安排为步行优先区,主要机动车交通布置在人流比较集中的核心区以

3 外乃至整个校园的外围地块,以创造一个宁静、安全充满学术气氛的校园环境。

在湖北经济学院新校区规划中,公共中心及各学院组成的核心区外围形成环状机动车道,将最大面积的建筑与交通串联起来,形成通畅高效的车行交通系统。由生活区到教学区的通道分段采用台阶模式,限制机动车辆的通行,以及联系1、2号教学楼的二层风雨走廊和各院落内部的步行道共同构成了安全畅通的步行交通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流与车流的冲突,达到人车分流、步行者优先的目的。

(二)丰富与生动的交往共享空间

本着“环境育人”的思想,大学的交往活动有助于促进学生思想感情的交流,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和心理归属感。在湖北经济学院的校园规划中,根据交往活动的不同建立了多种类型、多层次的社交共有空间,并与园林意境相结合,共同构成点线面相结合的、丰富的校园共享空间框架。

湖北经济学院的校园规划中,规划的交往共享空间分成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以中心广场为核心的各个生态林,第二层次是各宿舍与教学楼单元之间的绿地及各条纵横交错的连接轴,第三层次是运动场及操场,第四层次是建筑单体内部的中庭、平台等室内园林交往空间。这种以广场和院落为主要特征的交往共享空间,结合特定的地段环境文脉,形成了充满时代气息的湖北经济学院校园文化环境。

(三)生态型园林式的绿化景观

湖北经济学院校园的绿地系统规划首先要保护好用地内的植被、山体和水系,以尽量少破坏自然环境为宗旨,同时增加绿地系统的生态功能,保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给师生提供一个生活、学习的良好生态空间。

湖北经济学院新校园所在之处,环境优美,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因而利用现有的水系来建构绿化景观系统,体现绿色生态意识。环状绿化隔离带有效地减少了汽车噪声污染,各功能分区之间以及教学单元和生活单元之间也布置了大面积的绿地,与中央水面一起共同调节校园小气候。

规划对原有水体整理修饰,结合自然,人工砌筑,使之成为校园中最亮丽的景观。将人文精神融汇到亭、廊、铺地、广场等人工造景中,与自然风貌交相辉映,形成一步一景、景景精彩的校园景观特色。

三、校园规划中存在的不合理地方

(一)校园预留用地开发不到位,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湖北经济学院校园建设缺少宏观考虑、有序规划,大面积征地建设,造成大量农田被占用,而由于各方面原因,校园土地利用不充分,浪费现象突出,不注重土地使用效益,与我国国情很不符合。如学校东面及东南面的腾龙大道以外校园界限以内的大片土地至今荒废,杂草丛生,甚是荒凉。校园边界处十分杂乱,不仅浪费了土地资源,还影响了校园容貌。(如图

2、图3)

图2:校园预留土地

图3:校园边界地区

(二)校园道路布局局部不合理,道路视觉景观较差

校园是一个人口聚集的地方,每一处规划都要考虑到人的因素。在湖北经济学院的校园规划中,有些地方太过拘泥于中方的对称美,尤其是道路的设置上,局部规划未考虑到学生的懒惰性,缺乏人性化,大都采取垂直型的道路,导致很多地方应该弯曲的没有弯曲,影响了师生的出行方便,如1号教学楼与2号教学楼处,规划中采取垂直交叉的道路布局,通往1号教学楼的门还需拐一个90度弯,给许多“懒惰”的学生的出行带来了不变,于是学生便从草丛上斜线踩过以抄近道,这就导致了草坪的损坏,环境的恶化。(如图4、图5)

图4:1号教学楼拐角处草坪上的小路

图5:1号实验楼拐角处的砖块小路

(三)远离市中心,自身配套设施差

湖北经济学院建设校址位于武汉市江夏区藏龙岛内(如右图),原是农田,距市中心较远,周边比较荒凉,相关的配套设施都跟不上,比如幼儿园、小学,初中等教育机构、大型的商业中心等都不能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师生外出比较麻烦,并且会引发相关一些列的不安全事情发生。

(四)植物配置缺乏层次性、多样性

我国园林植物资源举世闻名,木本园林植物约l00 属,7 000余种,草本 园林植物也很丰富,如著名的菊属、翠菊属、报春花属、紫堇属等。

但湖北经济学院校园中,用于校园绿化的植物种类仅有60 余种,且集中在有限的22 科内(其中蔷薇科就有20 余种),且树种规格较小,低矮的乔灌数量相对较多,校园植被的荫蔽度差,对校园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大打折扣。绿地面积较大,但草坪植物种类单一。有关研究显示:植树和种草坪的投资比例为1 : 10,而产生的生态效益比为30 : 1,在吸收颗粒物方面,树木是草坪的3 倍以上;而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的功能则是草坪的5倍以上。因此,虽然草坪使绿地面积短期内迅速增加,但实际上与种树相比,校园绿地的生态效益却在下降。校园植物多样性不足,影响生态群落结构层次的丰富性和功能的稳定性。

四、针对完善校园规划不合理之处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校园土地的整治利用,提高校园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现在的大学,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外向性、社会性特征,这些特征反映在校园规划中,就是要求校园不仅要满足培育人才的需要、还要满足高校与企业,高校与研究机构共同发展的需要;而这又促进加强了校园功能和校园空间的城市化倾向。这些倾向给校园土地的整合提供了条件,也给校园土地的集约指明了方向:

1、为了增加收入,更好地规划建设好校园,大型文体设施可以投向社会,向社会开放。大学的科研部分也可以向社会转化,对于科研用地、也可以进行合适的整合,达到土地的集中利用。

2、校园预留土地的使用上,在新的规划未出台之前,6 可以用来进行植被的培养,等待规划出台、建设之时,可以将培育的植被移植到校园内其他地方种植,这样不仅可以减少预留用地上的荒凉、美化校园环境,也可以提高植被的荫蔽度、减少绿化校园的成本。

3、加强学校边界土地的整治和利用。在学校边界地带可以建立生态景观林,既可以美化校园环境,还可以减轻来自校外的灰尘污染和噪声污染。

(二)坚持以人为本,合理布局校园道路,强化道路视觉景观

校园道路是一个学校的动脉,是联通学校各个场所的关键要素。在校园道路的规划中,不能只考虑道路的通达性和美观度,其实更多的要考虑道路的实用性和人性化,比如:

1、在修建主要道路的同时,根据人流情况,可以在草坪中间适当的铺设一些砖块道路,截弯取值,既能方便广大师生的出行,也能减少草坪的损坏、降低成本。

2、沿道路提供能强化和烘托特定校园环境氛围和特征的景规,并形成体系性的整体道路标识和视觉参考物。

(三)完善相关配套设施,提高全校师生的生活幸福指数

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可以提高师生及附近居民的幸福指数。

1、在校园规划中,可以利用空闲土地建立大学附属幼儿园、中小学等教育机构,不仅为学校职工服务,还可以向社会开放,原有的后勤服务在市场化的今天也可以走向社会;教工与学生居住也伴随办学形式多样化向社会开放,允许社会力量参与。

2、提高学校商业街的档次和校医院的服务水平和级别。

(四)科学配植各种植物,提高景观植物的多样性和层次性

1、植物配置。

配植大乔木时,选择树种要有乡土性、针对性;种植树种应考虑植物生态群落景观的稳定性、长远性、美观性。树种选择在生态原则的基础上,力求变化,创造优美的林冠线和林缘线;配植大乔木时,要有足够的株行距,为求得相对稳定的植物生态群落结构打下基础,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景观植物配置的多样性

植物材料既是生态造景的素材,也是观赏的要素;位于分解者之上的植物能将太阳光、水转化为有机物并产生氧气,所以应正确选择树种特别是多用乡土树种,因为乡土树种是自然生态历史演变的结果。科学地配植各种植物有利于发挥植物的特性。

3、乔灌花草合理结合

7 将植物配置成高、中、低各层次,既丰富植物品种,又能使三维绿量达到最大化,使放出的氧气和制造的有机物更多,有益于人类的健康。总体上要体现植物配置的层次性、多样性及植物配植的功能性。对于一个植物群落我们不仅要注意它的物种组成,还要注意物种在空间上的排布方式,也就是空间结构!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的是植物在垂直高度上的分化情况,它取决于植物的高低大小,主要受光照强度的递减所决定。上层的植物喜光,中层的植物半喜光或稍耐阴,下层的植物就比较耐阴。这些都为我们的植物配置工作提供了依据,应当遵循这些规律,乔灌草的搭配,就是注意群落的垂直结构。植物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的是植物在水平方向的分布情况,从河流两岸的自然植物分布情况看,在水中生长的是水生植物。在靠近水边的地方生长的是比较耐水湿的植物,在离岸边稍远的地方生长着稍耐水湿的植物,在远离水的地方生长着喜旱生植物。因此,人工植物群落的布局和栽植要遵循群落演替规律。

五、结束语

大学校园生态规划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观念,齐心协力相互配合,共同营造。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职责,只有营造生态校园,高校才能为现代化的生态城市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并促进自身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海泽,李 玲,牟瑞芳.高校校网景观生态的空间格局分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6,18(1):14~16.

[2]王梅.基于生态规划理念的大学校园规划[J].山西建筑,2006,32(2):16~17.

[3]陈岳堂,高志强.论高校生态校园规划[J].高等农业教育。2004,8(8):42~43.

[4]柴薇.生态校园规划探讨[J].缘色料技,2011,44~45.[5]汤鹏.个性化校园设计—武汉理工大学新校区校园规划[J].华中建筑2006,166~168.8

下载湖北汽车产业规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湖北汽车产业规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湖北军民结合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

    湖北军民结合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公开版)2008-1-15目 录 前言 一、军工民用产业发展现状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总体思路 (三)发展目标 1、总体发展目标......

    湖北白云边公司营销规划

    湖北白云边公司营销规划 一、背景分析 湖北省白云边酒厂成立于1952年,1994年成立白云边股份有限公司。现公司拥有完善的酿造、包装、科研、质检等生产技术设施。湖北白云边公......

    【优质共享】2014年中国汽车产业园区规划研究报告目录

    【三顾咨询】汽车产业园区规划报告目录分享 2014年中国汽车产业园区规划研究报告目录 第一章 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1第一节 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1 一、 发......

    汽车产业“十二五”规划,六大问题待解(优秀范文5篇)

    汽车产业“十二五”规划 六大问题待解 汽车业的“十二五”规划草案出炉,扶持新能源汽车与鼓励兼并重组是重点,刚刚过来的5年,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一汽车消费大国,跨国车企巨头无不......

    2018年新能源汽车产业结构调整

    2018年年百万辆时代来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将转向市场驱动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初具规模,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业内人士预计,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7......

    专用汽车产业发展考察报告

    关于对XX市专用车产业发展的考察报告 6月1日-4日,由XX市政府办牵头,组织科学技术和工业信息化局湖南XX专用汽车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并邀请XX省经信委特邀专家、XX林科大教授XXX......

    汽车产业电子商务平台简介

    汽车产业电子商务平台简介 阿里巴巴的B2b、京东的B2c、淘宝的C2C是电商1.0的代表,而电商2.0将更贴近生活,进一步与实体经济融合,以综合的产业链优化解决方案实现整个行业的电子......

    税收政策支持汽车产业振兴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税收政策,着力于培育汽车消费市场、引导和推动汽车产业重组、支持企业自足创新等,为汽车产业振兴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培育汽车消费市场 在培育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