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做好基层依法治理业务工作的几点认识(范文)
各区县依法治区县领导小组的办公厅室设在司法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分管局长兼任副主任,日常工作实际上由法制宣传科承担。法制宣传科人手少、事情多、责任重。人手少:多数单位只有科长一个人,少数单位两个人,个别单位三个人,里外上下忙得团团转。事情多:不仅承担一个区域政府的社会法制宣传职能,还要承担区域法治化建设办公室的职能。尤其是作为依法治区县办公室,承担区县委对一个区域法治建设办事机构,日常事务很多。责任重:要对区县依法治理工作承担组织、协调、指导、督促职能,要为党委和领导当好参谋,谋划好一个区域的法治工作全局。因此,要当好司法局的法制宣传科长比较难,要当好依法治区县办公室的法制宣传科长就更难,同时当好这“两个科长”尤其难。如何当好区县依法治区县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法制宣传科长?起码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多努力。
一、要摆正位置,认清职责。
“位置”与“职责”是联系在一起的,摆正位置才能认清职责。“职责”又是与工作“思路”联系在一起的,认清职责才能理清思路。理清工作思路对法制宣传科长来说非常重要。理清了工作思路,才能在繁杂的工作头绪中“拎得清”哪些属于更加重要的工作;才能面对工作尽快形成具体的落实办法。
一说到“位置”,有些人就认为只有领导才有的,其实不然。“位置”不是领导特有的,每一个机关工作人员都有自已的“位置”,这个“位置”就是工作“岗位”。认识“位置”的目的在于扮演好“角色”。法制宣传科长的“位置”主要是扮演好两个角色:一是区域社会法制宣传教育的具体组织者;二是区域法治建设领导办事机构日常工作的负责人。(社会法制宣传教育的组织实施与区域依法治理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督促)实际上是两个“位置”、两种“角色”,两副担子一肩挑。
两个“岗位”有着不同的职责和要求。但是,两个“岗位”有着密切的联系。(1)在工作内容上,普法是依法治理的基础,依法治理是普法的发展。(2)在社会职能上,作为普法,主要是面向社会层面;作为依法治理,主要是面向各级党委政府和机关。(3)在组织机构上,作为普法是主管机关,直接承担社会责任;作为依法治理,是党委和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主要是当好参谋和助手,并不直接面向社会。
二、要热爱法治,自勉自励。
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建设区域法治,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也是一项繁杂艰难的社会工作。一是法治建设在我们国家属于建设性工作,公民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需要培育,对社会各个方面的规范需要渐进完备,执政党与政府转变执政方式和管理方式需要过程,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法治机制的生成需要不断完善。处在这个过程当中的具体法治工作,既有实际推动上的阻力,也有理论创新上的艰难。二是法治建设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区域法治工作既有全国法治水准外部环境制约,也有区域内法治诸环节、诸因素的相互影响。三是全国既没有一个高规格、有权威的领导机构,也没有全国统一的地方法治领导机构和推进模式,不能形成有效互动,推动力量不大、推动效能较低。但是,国家的崛起和民族复兴唯有功走法治的道路。这就需要大批的有志有能、不计个人得失之士。所以,作为区域法治领导办事机构日常工作的主要承担者——依法治区县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法制宣传科长,必须热爱法治事业,不计名利,甘于奉献。
因为现阶段法治工作的艰难特性,当好法制宣传科长,做好依法治区县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还必须做到“四勤”。一是做到“勤于学习、勤于思考”。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推进一个区域的法治化建设,既有空间上的特定性,也有时间上的特定性,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照,必须要加强理论上的学习和研究,从前人和外地的经验中吸取养分,启迪智慧,特别要研究法治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学习前人和别人的东西必须要联系本地区实际,针对本地区法治建设中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因此,不仅要学习,而且要思考。古人云:“学而不思则,思而不学则殆”。只有遵循学习的规律,才能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二是做到“勤于工作、勤于总结”。我们不仅要从书本上向别人学习,更要注重通过实践向自已学习。实践是理论之源。区域法治建设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就必须要有“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和智慧,既要运用已有的理论和经验指导
第二篇:关于做好基层依法治理业务工作的几点认识(精)
关于做好基层依法治理业务工作的【论文集】几点认识
各区县依法治区县领导小组的办公厅室设在司法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分管局长兼任副主任,日常工作实际上由法制宣传科承担。法制宣传科人手少、事情多、责任重。人手少:多数单位只有科长一个人,少数单位两个人,个别单位三个人,里外上下忙得团团转。事情多:不仅承担一个区域政府的社会法制宣传职能,还要承担区域法治化建设办公室的职能。尤其是作为依法治区县办公室,承担区县委对一个区域法治建设办事机构,日常事务很多。责任重:要对区县依法治理工作承担组织、协调、指导、督促职能,要为党委和领导当好参谋,谋划好一个区域的法治工作全局。因此,要当好司法局的法制宣传科长比较难,要当好依法治区县办公室的法制宣传科长就更难,同时当好这“两个科长” 尤其难。如何当好区县依法治区县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法制宣传科长?起码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多努力。
一、要摆正位置,认清职责。
“位置”与“职责”是联系在一起的,摆正位置才能认清职责。“职责”又是与工作“思路”联系在一起的,认清职责才能理清思路。理清工作思路对法制宣传科长来说非常重要。理清了工作思路,才能在繁杂的工作头绪中“拎得清”哪些属于更加重要的工作;才能面对工作尽快形成具体的落实办法。
一说到“位置”,有些人就认为只有领导才有的,其实不然。“位置”不是领导特有的,每一个机关工作人员都有自已的“位置”,这个“位置”就是工作“岗位”。认识“位置”的目的在于扮演好“角色”。法制宣传科长的“位置”主要是扮演好两个角色:一是区域社会法制宣传教育的具体组织者;二是区域法治建设领导办事机构日常工作的负责人。(社会法制宣传教育的组织实施与区域依法治理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督促)实际上是两个“位置”、两种“角色”,两副担子一肩挑。
两个“岗位”有着不同的职责和要求。但是,两个“岗位”有着密切的联系。
(1)在工作内容上,普法是依法治理的基础,依法治理是普法的发展。
(2)在社会职能上,作为普法,主要是面向社会层面;作为依法治理,主要是面向各级党委政府和机关。
(3)在组织机构上,作为普法是主管机关,直接承担社会责任;作为依法治理,是党委和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主要是当好参谋和助手,并不直接面向社会。
二、要热爱法治,自勉自励。
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建设区域法治,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也是一项繁杂艰难的社会工作。一是法治建设在我们国家属于建设性工作,公民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需要培育,对社会各个方面的规范需要渐进完备,执政党与政府转变执政方式和管理方式需要过程,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法治机制的生成需要不断完善。处在这个过程当中的具体法治工作,既有实际推动上的阻力,也有理论创新上的艰难。二是法治建设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区域法治工作既有全国法治水准外部环境制约,也有区域内法治诸环节、诸因素的相互影响。三是全国既没有一个高规格、有权威的领导机构,也没有全国统一的地方法治领导机构和推进模式,不能形成有效互动,推动力量不大、推动效能较低。但是,国家的崛起和民族复兴唯有功走法治的道路。这就需要大批的有志有能、不计个人得失之士。所以,作为区域法治领导办事机构日常工作的主要承担者——依法治区县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法制宣传科长,必须热爱法治事业,不计名利,甘于奉献。
因为现阶段法治工作的艰难特性,当好法制宣传科长,做好依法治区县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还必须做到“四勤”。一是做到“勤于学习、勤于思考”。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推进一个区域的法治化建设,既有空间上的特定性,也有时间上的特定性,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照,必须要加强理论上的学习和研究,从前人和外地的经验中吸取养分,启迪智慧,特别要研究法治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学习前人和别人的东西必须要联系本地区实际,针对本地区法治建设中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因此,不仅要学习,而且要思考。古人云:“学而不思则,思而不学则殆”。只有遵循学习的规律,才能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二是做到“勤于工作、勤于总结”。我们不仅要从书本上向别人学习,更要注重通过实践向自已学习。实践是理论之源。区域法治建设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就必须要有“摸着石头过河” 的勇气和智慧,既要运用已有的理论和经验指导实践,更要在实践中创造新的理论。在实践中创造理论也有规律,其基本的就是善于对“工作”进行及时的、深刻的 “总结”,善于发现“规律性”的东西。
三、要抓住特点,摸索规律。
任何事情都有其内在规律。做好依法治区县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法制宣传科长,也有一些基本的、共性的内在要求。
(一)思考问题取“高位”。作为依法治区县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法制宣传科,实际上承担着办公室的全部工作,是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的承担者。其工作应是向区县委和领导小组负责,而不直接向社会负责,是党委、领导进行区域法治化建设的参谋和助手。因此,在思考问题时,应该做到“忧党委、领导所忧,思党委、领导所思”,要从区域法治化建设的全局着眼,谋划推进法治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只有这样,才能“跳出法治看法治”,正确把握法治与中心工作、法治与其它工作的关系,提出党委、领导中意的意见,谋划出符合区域整体形势的规划,组织开展好有利于全局发展的法治工作。
(二)协调各方舍“本位”。作为依法治区县领导小组办公室,大量的工作是“协调”。“协调”中内涵着“组织”,“组织”离不开“协调”。善做“组织”工作必是将“组织”寓于“协调”之中,善做“协调”工作必是通过“协调”最大限度起到“组织”的效用。做好“协调”工作,最忌本位主义,不要过多考虑本部门利害得失,要在谋取区域法治建设的成效中凸现出部门工作地位;做好“协调”工作,也不要“拉大旗作虎皮”,以势压人,招人反感;做好“协调”工作,要着眼考虑全局利益,也要尽量选取能够兼顾部门、单位利益的角度,因为,全局利益具有感召力,部门和单位自己利益具有同心力,容易取得更好的“协调”的效果。
(三)指导督促要“到位”。认真履行法治实践中的指导职能,是作为依法治区县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法制宣传科的一项重要职责。需要指导的机关部门和其他单位,都是与司法行政要么平行、要么不相隶属。但是,这里所说的“指导”,其身份不是司法行政,而是依法治区县领导小组办公室。身份虽然合法,但毕竟是非常设机构,工作推动力相对较弱。因此,在履行其“指导和督促”职能时一定要把身己摆上位置,要“到位”,不能“弱化”,更不能“虚化”。只有坚持把工作做实,指导和督促的职能才能得到强化,法治建设的效果渐显现,反过来又为依法治区县领导小组办公室履行“指导和督促”职能营造良好环境、创造更好基础。
(四)具体工作不“越位”。依法治区县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为一个地区党委和领导推进区域法治化的办事机构,其职能十分明确,即“组织、协调、指导、督促”,责任的方向是向上,工作的性质是宏观而非微观,不能去做本应由各职能部门去做的工作,不能干扰司法、不能自行执法,也不包办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各个单位自身的法治建设,否则,就是越权、“越位”。这一点,无论是从工作实质上,还是从工作的方式方法上,都应禁忌。
第三篇:关于做好基层依法治理业务工作的几点认识
各区县依法治区县领导小组的办公厅室设在司法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分管局长兼任副主任,日常工作实际上由法制宣传科承担。法制宣传科人手少、事情多、责任重。人手少:多数单位只有科长一个人,少数单位两个人,个别单位三个人,里外上下忙得团团转。事情多:不仅承担一个区域政府的社会法制宣传职能,还要承担区域法治化建设办公室的职能。尤其是作为依法治区县办公室,承担区县委对一个区域法治建设办事机构,日常事务很多。责任重:要对区县依法治理工作承担组织、协调、指导、督促职能,要为党委和领导当好参谋,谋划好一个区域的法治工作全局。因此,要当好司法局的法制宣传科长比较难,要当好依法治区县办公室的法制宣传科长就更难,同时当好这“两个科长” 尤其难。如何当好区县依法治区县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法制宣传科长?起码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多努力。
一、要摆正位置,认清职责。“位置”与“职责”是联系在一起的,摆正位置才能认清职责。“职责”又是与工作“思路”联系在一起的,认清职责才能理清思路。理清工作思路对法制宣传科长来说非常重要。理清了工作思路,才能在繁杂的工作头绪中“拎得清”哪些属于更加重要的工作;才能面对工作尽快形成具体的落实办法。一说到“位置”,有些人就认为只有领导才有的,其实不然。“位置”不是领导特有的,每一个机关工作人员都有自已的“位置”,这个“位置”就是工作“岗位”。认识“位置”的目的在于扮演好“角色”。法制宣传科长的“位置”主要是扮演好两个角色:一是区域社会法制宣传教育的具体组织者;二是区域法治建设领导办事机构日常工作的负责人。(社会法制宣传教育的组织实施与区域依法治理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督促)实际上是两个“位置”、两种“角色”,两副担子一肩挑。两个“岗位”有着不同的职责和要求。但是,两个“岗位”有着密切的联系。(1)在工作内容上,普法是依法治理的基础,依法治理是普法的发展。(2)在社会职能上,作为普法,主要是面向社会层面;作为依法治理,主要是面向各级党委政府和机关。(3)在组织机构上,作为普法是主管机关,直接承担社会责任;作为依法治理,是党委和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主要是当好参谋和助手,并不直接面向社会。
二、要热爱法治,自勉自励。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建设区域法治,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也是一项繁杂艰难的社会工作。一是法治建设在我们国家属于建设性工作,公民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需要培育,对社会各个方面的规范需要渐进完备,执政党与政府转变执政方式和管理方式需要过程,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法治机制的生成需要不断完善。处在这个过程当中的具体法治工作,既有实际推动上的阻力,也有理论创新上的艰难。二是法治建设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区域法治工作既有全国法治水准外部环境制约,也有区域内法治诸环节、诸因素的相互影响。三是全国既没有一个高规格、有权威的领导机构,也没有全国统一的地方法治领导机构和推进模式,不能形成有效互动,推动力量不大、推动效能较低。但是,国家的崛起和民族复兴唯有功走法治的道路。这就需要大批的有志有能、不计个人得失之士。所以,作为区域法治领导办事机构日常工作的主要承担者——依法治区县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法制宣传科长,必须热爱法治事业,不计名利,甘于奉献。因为现阶段法治工作的艰难特性,当好法制宣传科长,做好依法治区县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还必须做到“四勤”。一是做到“勤于学习、勤于思考”。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推进一个区域的法治化建设,既有空间上的特定性,也有时间上的特定性,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照,必须要加强理论上的学习和研究,从前人和外地的经验中吸取养分,启迪智慧,特别要研究法治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学习前人和别人的东西必须要联系本地区实际,针对本地区法治建设中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因此,不仅要学习,而且要思考。古人云:“学而不思则,思而不学则殆”。只有遵循学习的规律,才能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二是做到“勤于工作、勤于总结”。我们不仅要从书本上向别人学习,更要注重通过实践向自已学习。实践是理论之源。区域法治建设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就必须要有“摸着石头过河” 的勇气和智慧,既要运用已有的理论和经验指导实践,更要在实践中创造新的理论。在实践中创造理论也有规律,其基本的就是善于对“工作”进行及时的、深刻的 “总结”,善于发现“规律性”的东西。
三、要抓住特点,摸索规律。任何事情都有其内在规律。做好依法治区县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法制宣传科长,也有一些基本的、共性的内在要求。
(一)思考问题取“高位”。作为依法治区县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法制宣传科,实际上承担着办公室的全部工作,是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的承担者。其工作应是向区县委和领导小组负责,而不直接向社会负责,是党委、领导进行区域法治化建设的参谋和助手。因此,在思考问题时,应该做到“忧党委、领导所忧,思党委、领导所思”,要从区域法治化建设的全局着眼,谋划推进法治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只有这样,才能“跳出法治看法治”,正确把握法治与中心工作、法治与其它工作的关系,提出党委、领导中意的意见,谋划出符合区域整体形势的
第四篇:浅谈做好基层司法工作的认识
浅谈做好基层司法工作的认识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司法行政工作经历了一个起伏曲折的发展过程。纵观我国司法行政工作的发展历程,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做了大量工作,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作为一名即将走入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中的一员,我对如何做好基层司法工作有着自己的一些想法。基层工作即农村工作,当我们走向工作岗位首先将要面临的就是农村有限的工作条件和文化层次较低农村群众,在这样的条件下把基层司法工作做好是摆在我们面前最大的难题。
一、加强农村法制基础设施建设
司法所作为基层政权组织,它与基层公安派出所、人民法庭共同构成了我国乡镇一级的政法组织体系,共同担负着维护基层社会稳定、保障法律正确实施、完善基层法治建设的重要使命。经2004年我国司法部对全国司法所调查数据中80%以上的乡镇司法所没有自己的办公楼或是危楼,人员编制严重不足,群众办事找地难、找人难,有的甚至无处可寻,时常让司法工作处在一个流于形式的尴尬局面,这些客观的条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基层司法工作的开展。俗话说:“筑巢引凤”,面对人手不够,经费不足,司法所的很多工作都只能浮在表层,无法深化、细化,工作职能无法充分履行、业务无法全面拓展。可见基础设施建设是做好司法工作的前提,是引来更多优秀人才聚集乡镇、服务乡镇的必要条件。加强农村法制基础软、硬件设施建设在基层迫在眉睫,同时,也是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开展好工作的必备条件。
二、开展农村法制宣传进村入户
法制宣传教育是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从1985年开始实施的第一个五年普法开始至今“六五”普法近三十年,司法行政工作人员始终肩负法制宣传教育的重任。为进一步提高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覆盖率,广泛普及法律知识,针对基层农村群众文化水平、法律意识普遍偏低的实际情况,把法制宣传进村入户当做司法所日常工作来做,在农村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教育活动,真正做到提高群众法律知识。通过把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与普法宣传相结合还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司法所作为地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通过发挥其法律参谋和助手作用,有利于促进基层政府依法决策、依法行政,推进依法治理工作,有利于广泛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增强群众的法律意识,提高广大群众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从而推进基层民主与法制建设进程,引导群众通过法律程序解决纷争。司法所也是地方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机构、社区矫正的执行机构,通过搞好帮教和服务,引导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开创新的生活,从而避免重新犯罪。司法所还是法律援助的工作机构和法律服务在基层的管理监督机构,通过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有利于化解矛盾,体现党委、政府给人民群众的关爱,密切干群关系,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
三、做好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解
矛盾纠纷排查是基层司法所掌握矛盾动态、遏制事态发展、积极调处解决的前提,作为一名基层司法工作人员及时掌握辖区内的动态是维护稳定,有效遏制纠纷恶化的重要手段。在工作中要积极的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与群众建立良好的互信关系,提高司法所及司法工作人员的社会公信力,工作中不能只说不做、只排查不解决,流于书面形式、应付工作需要。农村矛盾纠纷排查是司法工作人员与群众面对面、心连心的良心活,是化解矛盾、调解纠纷的关键活,只有做好纠纷排查工作才能更好的发挥司法工作人员人民调解的作用,才能最大限度的化解群众矛盾纠纷,防止重大恶性事件、民转刑事案件的发生,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
四、提高法律素养增强为民意思
法律素养的高低不仅仅体现在提高法律知识的层面上,同时还体现着司法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情操,一名好的司法工作人员不仅要具有过硬的法律知识基础、丰富的工作经验而好的职业道德情操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条件,司法工作人员利用自身的职务之便谋取不正收入,乃至知法犯法,漠视为人民服务这条宗旨,从中获取利益之事也是时有发生。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当通过树立良好典型,表扬先进等形式不断提高司法人员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廉洁为民的高尚品德,不断提高法律素养,转变自身法律观念,做以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系群众的传声筒,建立工作监督机制,创新服务平台,做一个默默无闻的挖井人,为群众送去源源不断的清泉,这才是基层司法工作人员真正的价值所在。
第五篇:如何做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
如何做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机构,健全制度
1、加强对普法领导。学校把“六五”普法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六五”普法规划,成立“六五”普法领导小组,由学校一把手任组长,亲自抓此项工作,分管领导具体抓,并以此作为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按照《规范》的要求,配合履行职责,实行依法行政,依法治教,其他部门相互配合,齐心协力,齐抓共管。
2、建立工作制度。(1)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主要任务是专题研究依法治校工作领导小组提交的教育法制工作计划。(2)依法治校工作领导小组例会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依法治校工作领导小组例会,研究制定教育法制工作计划,协调组织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法律咨询服务、排解法律纠纷等重大活动。(3)学法用法考试制度。对国家新出台的法律法规特别是与教育直接相关的法律法规,每年组织一次学习考试,以考促学。(4)落实专项经费,专款专用,确保普法宣传教育工作正常运作。(5)加强普法队伍建设,加强与校外兼职法制副校长的沟通,共同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二)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法律意识
1、重点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校领导干部要学习和掌握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理论。重点学习和掌握《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教育法律法规、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等重要法律等法律法规,学习国家新颁布的法律法规和地方法规。努力提高领导干部的现代法治理念,牢固树立四个观念,即:社会主义的人民主体观念、社会主义的法律价值观念、社会主义的法律至上的观念和依法行政的观念。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教育的法律法规,从而转变管理观念和手段,由注重依靠行政向注重运用法律手段转变,实现依法管理、依法治教。
2、全面提高教职工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全体教职工要结合师德建设,加强对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理论、教育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学习。每年自学时间不少于40学时。重点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以及《教师资格条例》等与自身权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开设法制讲座、进行法律知识考试等形式,强化广大教职工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的观念,权利和义务对等的观念,从而更加自觉地履行教书育人的法律义务,更加有效地行使参与学校管理、监督学校事务的权利,当好主人翁。
3、切实提高全体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学生要完成列入教学计划的法律课程学习,特别要学好《宪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国家和省市禁毒禁赌条例等与青少年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法律常识课要做到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
(三)积极推进依法治校,努力提高教育执法水平
1、依法制定和完善学校章程及各项规章制度,实现学校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依据国家和地方新出台的法律法规,淘汰原有制度中相冲突的条款,在原有制度中增加相应的新条款或重新制定有关规章制度。
2、加强民主管理。进一步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校务公开制度,充分发挥“教代会”在参政议政方面的作用。在教代会闭会期间,由工会委员会定期召开教代会代表会议,讨论学校的重大决策。进一步建立健全学校重大事项和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事项的议事、决策和监督程序,实行校务公开。
(四)营造普法氛围,行之有效地开展普法工作
1、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活动,开展法律知识竞赛;举办法制图片展览;充分发挥广播室、电视、报纸、校园网、画廊、黑板报等宣传教育方面的作用,办好法制专栏或专题节目,扩大法制宣传的覆盖面;举行法律知识征文活动;举办法律知识专题讲座,努力提高普法工作的实效性。
2、形成工作合力充分发挥“两课”作用,做好普法宣传工作。政治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使法律法规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出现在课堂,让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学校将利用班会课有计划有步骤向学生宣传法律法规。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在联系广大师生员工方面的优势,依靠他们来调动各自所联系群体的积极性,形成全员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充分发挥学校保卫部门在整治校园环境、维护校园稳定方面的积极作用,坚持法制教育和法治实践紧密结合,从而达到普治并举,整体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