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

时间:2019-05-13 21:17: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根据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根据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

第一篇:根据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

根据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上海将于2015年在全国率先实现现代化。[1] 上海作为全国最大的多功能经济中心,不仅在工业、经济等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对全国产生重要的辐射作用,而且随着开埠后的西学东渐以及西方文化影响程度的不断加深,它也相应成为以海派文化为特征的全国文化中心。上海竞技体育,伴随着城市现代化的进程,经过中国传统竞技运动文化和西方现代竞技运动文化的汇合和交融,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竞技体育构架。在21世纪,国际高水准竞技体育比赛,如国际ATP网球大师杯赛、F1汽车大奖赛纷纷在上海拉开帷幕,具有海派特征的上海竞技体育向更高层次发展初露端倪。本文拟就上海现代化进程中对竞技体育发展的要求进行理论分析,提出上海竞技体育的发展思路与构想,为上海乃至全国的竞技体育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1 现代化进程中上海对竞技体育发展的要求

1.1 建设国际大都市对竞技体育发展的要求

从20世纪90年代上海发展定位在“一个龙头,三个中心”,到21世纪之初明确为“一个现代化,四个中心”,即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和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这不仅确立了上海区别于北京、广东等省市的特色,还表明了上海在国内和国际双重聚集、辐射、示范功能的提升。同时要求竞技体育在扩大上海的国际影响,体现新的城市风格,促进上海与世界各国和城市间的交流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21世纪伊始,为把上海建成国际大都市,上海除举办了APEC会议、成功申办2010年世博会等具有重大意义的活动外,还积极引进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商业化运作的单项国际顶级赛事和大型综合运动会。在国际比赛方面,继成功举办国际ATP 网球大师杯赛、斯诺克台球公开赛、男女花剑世界杯赛等比赛后,又成功申办了F1汽车大奖赛、女足世界杯赛、第48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世界龙舟锦标赛等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展现上海形象的国际重大体育赛事;在国内比赛方面,上海举办了2001年全国残疾人运动会,2004年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等大型综合性运动会。根据上海体育事业发展“十五”计划,上海力争举办20次以上亚洲和世界高水平比赛,每年至少承办50次全国比赛,力争举办一次世界级综合运动会。到2010年后,引进亚运会、奥运会等国际大型运动会已成为上海的远期发展目标。

为申办和举办国际赛事创造条件,上海正在或计划建设一批能满足重大国际赛事要求的体育比赛场馆。据上海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料显示,2010年前上海已经建成或准备建设的大型体育场馆有:奥运会标准体育馆、上海国际赛车场、旗忠森林国际网球中心、上海游泳馆、马术运动基地、浦东棒垒球场、室内滑冰设施、橄榄球场等。[2] 这将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上海体育场馆设施条件,成为上海国际大都市进程中提升文化体育设施品味的重要内容。上海积极引进和举办国际国内大型体育比赛、建设现代化体育场馆,对提升上海国际形象、扩大上海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对竞技体育的必然要求。

1.2 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对竞技体育发展的要求

城市综合竞争力包括: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综合服务功能、综合发展环境、综合创新能力、综合管理水平和市民综合素质等6大方面。[3] 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是上海谋求新一轮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主要依靠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高。上海市政府在“十五”计划中就明确提出,要不断提高城市的国际化、信息化、市场化、法制化水平,发挥城市的综合优势,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发展主线,进一步体现了上海坚持“开创性、坚韧性、操作性”有

机统一的发展思路。同时,也将对上海竞技体育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一方面,以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增强上海竞技体育综合竞争能力的发展格局正在形成;另一方面,竞技体育在提高市民综合素质,培育和塑造新的城市风貌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根据上海市对体育事业发展的要求,21世纪上海市竞技体育应着眼于国家利益,以奥运会为最高目标、全运会为基本任务,实施奥运带全运、全运促奥运的战略;着眼于发展代表国际大都市形象的运动强项,巩固优势项目,加强潜优项目,突破弱势项目;着眼于持续发展和提高整体素质,全面提升上海在国际、国内体坛的竞争实力。三个“着眼于”体现了上海全面实施奥运战略,提高竞技体育综合竞争力的发展方向。随着上海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竞技体育的多元功能和作用越来越凸现。竞技体育成绩突出,在国内外大赛上屡创佳绩,为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竞技体育成绩的提高,有利于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国际交流,扩大上海在世界的影响;有利于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激发市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从而增强劳动者的身体素质;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阶层的不断分化,使人们对体育也产生了不同层次的需求,而各种竞技体育项目的引入和开展,可以满足不同阶层市民参与体育的需求;有利于振奋民族精神,培养人们顽强拼搏、勇攀高峰、团结协作、敢于竞争的精神品质;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内需、促进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关于上海竞技体育发展的思考

将上海建设成亚洲一流的体育中心城市,是上海体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其内涵包括:拥有完善的体育基础设施,突出的竞技体育成绩,良好的市民锻炼环境,汇聚、辐射、扩散和示范的功能,逐步对亚洲地区产生辐射作用的体育健身指导中心、体育人才培育中心、体育科教信息中心、国际体育活动中心、体育商务运作中心。为实现这一目标,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对现代化进程中上海竞技体育的发展做一探析。

2.1 建立“长江三角洲区域竞技体育发展中心”

目前,上海已经确立了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发展目标,上海体育的发展目标定位为“亚洲一流体育中心城市”。表明:无论是上海的发展还是其体育的发展,都将不再独立或封闭,上海与世界、周边地区的联系、依赖和互动将更加紧密。从世界和全国的发展来看,以上海为中心城市的长江三角洲区域,已被列为世界6 大都市带之

一、全国3大都市圈的龙头。

从上海竞技体育发展来看,应考虑建立“长江三角洲区域竞技体育发展中心”,即以上海中心城市的技术、信息、赛事、教育等方面的优势,服务、影响和辐射于区域内的周边城市,以及众多的小城镇和乡村。而长江三角洲区域内众多的人口,则可为上海竞技体育提供丰富的后备人才及人力资源储备。建立“长江三角洲区域竞技体育发展中心”,一要以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为基础,因为近代上海移民绝大部分来自江苏、浙江等地,上海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二要充分发挥上海中心城市的影响与作用,以其教育、信息及训练条件、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制定相应的政策来服务、影响区域内的青少年竞技体育发展,形成一系列具有特色的赛事,吸引各地运动员来上海参加比赛;三要建立互惠互利、灵活自由、高度市场化的机制,促进区域内竞技体育人才的充分流动。鉴于目前行政区划方面的障碍,这种流动应建立在不同层次上。

对于当前上海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严重短缺问题,不应单纯归因于上海绝对人口和区域面积的限制,其实上海近代的崛起是以充分自由的人口流动为基础的。因此,不能将上海的竞

技后备人才来源仅限于几百万的本市青少年,应在大力推进“体教结合”的同时,把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聚集结合起来。

2.2 都市体育与竞技体育相结合都市体育往往表现出都市社会经济、文化等的活动特点,同时也反映出都市人参与、欣赏及消费体育等方面的行为习惯。现代竞技体育之所以会产生于工业化时代,并随着现代化的浪潮而遍及全球,成为当前涉及面最广、影响最大的社会文化现象之一,其根本缘由在于城市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形成了人口的聚集。市民良好的教育、较高的经济收入、充裕的余暇时间和较强的消费倾向为比赛提供了稳定的观众和参与者;形成了财富和资金的相对集中,便于修建大型体育场馆和设施;带来了社会结构的高度分化,人们依次建立各种组织,使竞技体育实现了规范化和标准化。

但目前竞技体育倡导“精英体育”的发展理念,不利于都市体育与竞技体育的结合。因此要还竞技体育于市民,促成两者有效结合:一要使竞技体育边缘化,在开展形式上更加贴近市民生活,如近年来上海出现的景观体育等;二要使竞技体育社会化和产业化,让更多的人通过消费或投资的形式参与竞技体育;三要使竞技体育职业化,形成一定规模的竞赛市场;四要发展各种组织,使不同层次的人,以各自的方式稳定地参加和竞技体育相关的活动。

2.3 加快上海竞技体育社会化、产业化进程

近代上海竞技体育能够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重要原因是其建立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基础之上。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上海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形成,一些“成功人士”开始投资办体育学校,兴建运动场,组建体育会、田径队和球队等。近代上海竞技体育大多是由个人或民间社团投资兴起的,政府的投入占极少部分。上海竞技体育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化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国外市场经济发达城市的竞技体育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如,美国许多职业球队的业主是在其他产业领域中创造了巨大财富后入主这些球队的,有些业主已名列美国“富人榜”之中。随着上海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加快和促进上海竞技体育的社会化、产业化进程,是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客观要求,符合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

竞技体育社会化和产业化紧密联系,没有一定程度的社会化,仅靠独家办运动队,竞技体育产业也难以形成规模。目前上海提出要拓宽竞技体育办队渠道,促进市队区办、市队校办、市队企办,鼓励社会以及个人资助、举办的业余训练和体育俱乐部,形成多方协作、多元支撑、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的新格局。努力提高市民喜爱和有社会影响力的球类等集体项目的竞技水平。根据上海经济、技术、管理、信息等方面的社会条件,以及在一个多世纪发展中形成的海派竞技体育文化特点,上海竞技体育应在社会化、产业化发展中,走在全国前列。

2.4 形成上海竞技体育的聚集和辐射功能

“建设亚洲一流体育中心城市”,关键要具有聚集和辐射功能。上海竞技体育发展的核心在于人才的聚集,因为只有人才流动与聚集才能带来文化的流动。曾作为移民城市的上海,正是由于世界各国、国内各地的移民的涌入,才形成独具特色的都市文化——海派文化。上海竞技体育以其海派文化的特点,聚集了海内外众多竞技体育人才,并对国内其他地区产生辐射作用。建国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和户籍制度的限制,上海移民城市的特点消失,竞技体育也逐渐失去了其聚集人才和辐射全国的优势。

自20世纪80年代起,上海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20世纪90年代中期,上海逐渐开启了人才流动的阀门。截止2000年,在上海1674万人口中,非上海户籍的常住人口为353万,约占1/5,加上300万流动人口,新上海人的比例已达1/3以上,[4] 上海移民城市的特点正在重新显现,但新上海人参加竞技体育的比例并不高。从美国等竞技体

育水平先进的国家看,各大中城市间竞技体育人才的流动非常频繁,借此吸引、聚集世界优秀运动员,并对世界各国产生辐射与影响。例如,全美冰球联合会(NHL)向所有国家的运动员开放,在美国城市的运动队中,只有不到20%的运动员出生于美国,大约60%的运动员来自加拿大,近30%的运动员来自欧洲国家。随着商业体育组织在全球范围扩展他们的领域并招募不同国籍的运动员,世界城市的竞技体育人才流动将会继续增加。[5] 上海应有更多的运动员参加奥运会、更多的体育明星立足世界体坛,为国争光、扩大上海影响。竞技体育人才的合理流动,将引起高度重视,这是实现亚洲一流体育中心城市建设目标,形成上海竞技体育聚集和辐射能力的必要条件。

2.5 拓宽上海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途径

实现国家的奥运战略无疑是上海竞技体育的主要目标。上海竞技体育正从加强体教结合,在大学和中学试办二、三线运动队,与外省市联合培养等方面,拓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途径。从历史上看,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就拥有学校、社会体育组织、社会球队等多途径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特点。根据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城市特点,上海应不断拓展奥运竞技人才的培养途径。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与资源,形成多渠道办运动队的新格局。在办好一、二、三线运动队的基础上,应加快体教结合的步伐,使学校尤其是大学所办的运动队,真正成为上海竞技体育的一大特色。

另外,根据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要求和亚洲一流体育中心城市的目标,上海要成为竞技体育人才的培育中心,应建立具有较好群众基础并能表现上海特色和传统的球队,以扩大上海在国内外的影响。

目前,世界级大城市均拥有自己具有影响力的运动队或球队。例如,美国最大的20个城市,均有各自有代表性的球队,这些球队以高度的职业化和产业化为基础,同时肩负培养奥运竞技人才的责任。事实上,自奥林匹克运动向职业运动员开放后,职业体育运动已经成为奥林匹克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21世纪,上海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参与新一轮国际城市发展的竞争,施展拳脚的主要舞台是国际市场。[2] 因此,上海的竞技体育发展战略也应与未来城市的发展要求相一致。其中,拓宽上海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途径,把握世界城市竞技体育发展的趋势是一项紧迫的任务。结语

上海已经开始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在此进程中,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亚洲一流体育中心城市目标,是上海竞技体育发展的主要背景条件,也将对上海竞技体育的未来发展产生重要而深刻的影响。据此对上海竞技体育未来发展的思考的出发点还在于:根据上海的城市特性和当前的发展趋势,充分挖掘上海竞技体育海派文化底蕴,在当前和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开拓创新,体现其追求卓越的品格。上海在融入世界、服务全国的发展过程中,既为上海竞技体育的改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条件,也对其如何进一步改革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需要上海竞技体育在发展理念、体制改革、发展方式上,摆脱传统束缚,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加快改革步伐,尽快形成上海竞技体育新的发展机制。

第二篇:中国小城镇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小城镇发屠战略研究

周志田杨多贵(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北京100080)

[摘要】在评价我国小城镇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发展动因,提出了建设和发展小城镇的原则及目标构想,建议确立“小城镇带动战略”,选择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模式。最后,从行政区划、土地流转、融资渠道等角度,为我国小城镇的建设提供了政策建议。建议以深化改革来推动小城镇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进而带动整个农村经济快速、稳定发展。

[关键词】小城镇;发展模式;战略

[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806(20o3)02—0034—04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工业结构的调整,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城市本身有很多新问题需要小城镇来缓解。“乡村城市化”不单纯是解决农村人口过剩和农村现代化的问题,相对城市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随着农村第一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和第二步的“放开农产品价格”的改革,农村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生活不断改善,农村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是,随之而来也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新的矛盾和问题,如家庭承包制的经营方式问题,剩余农产品的销售问题,剩余劳动力去向问题等。这些矛盾和问题,仅仅通过农村自身来解决已经不够了,需要突破农村自身和微观层次,通过城乡协调改革以及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资源重新配置来解决。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加快小城镇建设,对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内需、加快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通过小城镇建设由此而带来的农村人口城市化速度加快,其巨大的潜在的消费市场无疑将会为国民经济新一轮增长提供难得有利的契机。

一、我国小城镇发展规划的原则

小城镇发展规划的原则是制订小城镇发展规划的根本指导思想,要按照城市化发展的客 观规律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从省情、市情、县情、镇情出发,因势利导,促进小城镇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具体讲要遵循以下五大原则:

1.总体性原则。科学的小城镇规划,应当同本地区的县、镇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及长期规 划相衔接,成为发展战略及长期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局部的小城镇规划应当同上一层次的更大范围的城镇体系规划相衔接。也就是说地区小城镇规划应当根据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来制定。同时,随着市场经济发展,金融、劳力、技术、房地产和信息等新的市场体系的逐步形成,小城镇的规划必须考虑到人口、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环境的现状和特点,在综合考虑的基础上做出规划。

2.协调性原则。所谓协调性就是全面协调发展。其中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各个产业与基础设施的协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也包括区域间协调,如该小城镇与周边小城镇、区域内的小城镇的协调。同时,一个地区城镇的规划,还要与国家上一层次有关专项规划如国土规划、交通网络规划、环境规划相衔接和协调。另外,还应注重生态承载力,即考虑入、建筑及环境之间的协调与有机统一,寻求一种动态的平衡,以构成一种人工和生态的良性循环。

3.超前性原则。小城镇建设是关系到千秋万代和现代化建设的百年大计,其规划必须超 越传统观念束缚和小生产意识的影响,必须有科学的超前性,立足“大流通、大市场、大格局”和“面向市场、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高度来编制规划。避免刚刚建设,又感到落后,再花更大的代价重新改建。当然超前性不等于超越客观条件的蛮干,而是要眼光放远,结合当地实际,循序渐进,分步到位。

4.合理性原则。一方面是布局要合理,既包括大中小城市要分布合理,相互衔接,又包 括空间分布要合理。城市太密集的地区应采取分散为主的思路,将重点放在大城市的扩散发

展上。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引导大城市的传统产业向小城市和小城镇转移。促进大城市产业 结构调整和升级,形成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体系。一些城市较分散的地区则应当采取适度集聚的思路,城市相对较少的西部地区的城镇布局则需重点突破。另一方面是规模要适度。“农业规模化、入口集中化、:【业园区化”将成为大多数小城镇发展的必由之路。小城镇究竟确定多大规模为宜,首先应进行区位分析,并据以确定小城镇在县域(市域)或更大范围内所处的地位及作用,确定该镇与周围乡镇的关系,深入了解并分析其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优劣势,然后确定其发展性质和发展模式,进而正确地确定其发展规模。通过全国多个小城镇规模效益分析表明,小城镇入口一般应在3~5万人比较适宜,入平均建设用地一般在100~120平方米为宜。当然,特殊地区情况会有不同。

5.特色性原则。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入文历史、经济结构、增长水平、发展后劲、生活习惯等等都不同,不能照搬别人的发展模式,而必须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因地制宜,走体现自己“本土特色”的小城镇发展路子。一是地方特色。就是要利用山林绿地、河流水面、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和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城市标志来突出地方特色。同时,在规划中应顺应本地环境,如山区城镇建设应当依山就势,顺理成章地组织空间,使之曲直结合,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形成相互衬托的整体环境。如水乡城镇,要通过规划去合理组织水系,使之形成水系纵横、源远流长的空间环境,特别是重视临水的岸际线处理,沿江岸的建筑布置要讲究建筑体量、建筑造型及建筑群体协调,搞好江岸绿化,创造出独具特征、景色宜人的临江景观;二是要有产业特色,就是要根据当地资源和支柱产业发展情况来确定城镇建设的特色。如竹木城、矿业城、旅游城等等;三是建筑特色。要利用城市的道路,区域标志及造型、质感和色彩来构成城镇的个性特色。比如建筑色彩既要与地区气候和环境协调,又要与本地的产业特征相一致。南方比较炎热,色调应采用苍翠浓郁的绿色调、给入以凉爽的感觉。北方气候寒冷,建筑色调应用中等亮度的暖色和中性色,给入以温暖之感。当然具体到每个地区都应有所不同,如山区色调、水乡色调、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风格等等。

二、我国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目标构想

以乡村城市化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科学规划为前提,以进城农民为主体,以深化改革 为动力,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按照总体、合理、协调、特色和可操作性原则,重点发展建制镇,逐步建立起政府精干高效、企业制度规范、市场竞争有序、保障机制完善的适应经济发展的新体制,逐步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规范科学、设施配套、交通方便、环境优美、经济繁荣、各具特色的小城镇体系。通过小城镇的优先发展,带动全国农村工业主导产业群和支柱产业的形成,农业产业化的深入发展,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资源资本向产业资本的迅速转化,从而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的质的飞跃。按照这一思路,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综合 水平,到2010年,我国小城镇建设发展应达到以下目标:通过新建和改造小城镇,使建制镇达到4万~5万个;集镇达到12万~13万个;平均每个城镇区用地达2km以上;城镇人口规模达5万人以上,其中城域人口达2~3万人;人均居住面积达12~15m;自来水普及率达90%,人均日生活供水量达到20m;生活用燃气普及率达60%;电视、电力、通讯入户率达100%;镇内等级公路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1.5km,人均铺设道路面积12m;工业废水处理率达85%;废气处理率达90%;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50%;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3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50%;人均园林绿地面积达lOrn,绿化覆盖率达

30%;全国城市化水平提高到40%以上;农村剩余劳力向小城镇有序转移,使全国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力占农村劳力总数的比重上升到50%以上;全国小城镇工农业总产值和人均纯收入在2000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

三、我国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模式选择

在小城镇建设中,要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地选择各具特色的模式。对不同地区的小城

镇发展轨迹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小城镇建设主要有以下四种模式:

1.“乡镇工业主导型”模式。这类模式又分为两类:一是“资源开发型”。就是利用本地的农业、渔业、矿产等资源优势进行开发,建立起以加工为主的工业及其他相关产业,由小到大最终形成小城镇。二是“传统技术开发型”。这类模式的镇没有资源优势,但有传统技术优势。是依托本地农民的传统技术和加工基础条件,以市场为导向,兴办乡镇企业,发展市场对路的产品逐步发展起来的。如举世公认的“温州模式”就属这类模式。

2.“贸易主导型”模式。这类模式的镇是凭

借本地资源、交通等优势,发展商业、服务业和加工业,以贸易带动而得到发展。这类模式又可分为两类:一是“专业市场带动型”。发挥传统产品生产和集散地的优势,通过改善市场基础设施,扩展市场交易范围,增大市场容量,发展以商品流通为主的专业批发市场和小商城。地处湘中腹地的安化县梅城镇利用“六县通衢、八方集镇”的优势,发展壮大农产品贸易市场,以贸易促城建,以市场求发展,通过引资、集资和转让经营使用权的办法,投资

1.2亿元,完成总建筑面积16万m,建成了一个占地2.5万m的农贸市场,开辟了8条专业街,使市场面积达5万m。1996年市场交易总额达1.5亿元,实现利税200多万元。二是“交通枢纽型”。这类模式的镇一般地处水陆交通要道和省、市、县交界边境,是各地物流、人流的必经之地。利用交通发达、流动人口多、接触信息广和运输成本低的优势,大力发展本地工业和二三产业,带动小城镇发展。

3.“城郊型”模式。这类小城镇处于大中城市郊区,它自己没有资源优势,而是利用城市的 扩散效应,面向城市,主动接受城市的经济、技术、信息和人才等方面的辐射,服务于城市,围绕城市需要发展各具特色的支柱产业。苏州农村小城镇的快速发展,就是利用上海、苏州等城市发展极的扩散效应而实现的。具体扩散为:原材料由城市向小城镇扩散;产品通过城市销售或城市出口;资金、技术和管理通过与城市联营或协作向小城镇扩散;城市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苏州小城镇直接转移;市场信息和人才向小城镇扩散。1996年苏州共有乡镇企业集团4OO多家,总资产达349.98亿元,占全市乡镇企业总资产的40.7%,利税占一半以上。发展外向型企业1968家,外贸供货额583亿元,“三资”企业5750家,合同利用外资100.86亿美元,在境外办企业177家,总投资4607万美元。

4.“风景旅游型”模式。这类小城镇是以风景名胜区为依托,通过与整个风景名胜区的整 体开发相结合,发展小城镇。这类小城镇既是风景名胜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风景区的依托点,建有为游客服务的各类商业、文化、交通、通讯、服务等设施。如武陵源风景区、南岳衡山、岳阳楼、桃花源等风景区附近的小城镇的发展都属于此类。

四、加快我国小城镇发展的战略性措施

1.撤乡并镇,积极推进行政区划调整乡镇规模小有很多弊病,最突出的是乡镇机构多,“吃皇粮”的人多,造成财政负担和农民负担过重。目前我国的乡镇建制无论大小都是五脏俱全,党委、政府、人大、工业农业总公司及下设科室样样有设置,财政供养近百人。这种状 况造成人浮于事现象严重。因此,在撤乡并镇的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有利于发挥小城镇的带动作用,体现城镇带动战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原则。二是尊重历史沿革,方便人民群众生活,保持社会稳定的原则。三是既立足当前的各种公共服务设施,特别是市政基础设施,减少重复建设;又着眼于未来的发展趋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加快户籍管理体制的改革,实行积极的人口迁移政策实行进城人口的市场化安置,即进入小城镇的人口自费安置,这样做不仅不会形成政府的沉重财政负担,而且还会形成小城镇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为进入小城镇人口的市场化安置创造了条件。粮棉等供应市场的放开、房地产市场的形成、劳动保障事业的发展都为进入小城镇的人口提供了条件。另外,逐步建立以居住地划分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以职业划分农业

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籍登记制度,实行城乡户口一体化管理。

3.建立农村承包土地流转制度

农民从土地中摆脱出来,进入小城镇,如何处置原有的承包地,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 此,要建立流转的新土地制度,使用权可以有偿转让,并允许作为生产要素进入市场,那些不愿意经营或无力经营土地的劳力,可以把承包期内的土地使用权作为合作的资本与别人合作,开展新的合作化生产。只有土地使用权在市场交换的流动,才能逐步向种田能手集中,实现规模经营和获取规模效益,也可以避免农村土地的“弃耕撂荒”和“应付田”所造成的土地浪费,解决进入小城镇农民因土地问题而产生的后顾之忧。

4.建立多元投资体制

我们要改变过去普遍存在的小城镇建设单靠国家和集体出资的局面,拓宽投资渠道,建立 多元投资体制。(一)利用政策筹资。一方面就是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收取的城市增容费,城市维护费等税费。另一方面是制订一些有利于小城镇发展的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二)利用土地开发筹资。政府要充分利用土地级差地租原理,按照规划,一次性征成片土地,由政府和国土部门与农民办好征用手续,再由政府分期进行开发,以地生财建镇。(三)利用房地产公司开发商品房筹资。(四)放开经营筹资。就是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把小城镇公共设施建设经营放开。(五)推行市政公用设施有偿使用,以路养路,以基础设施养基础设施。(六)争取专项银行贷款筹资。主要是争取银行对小城镇基础建设的贷款。(七)鼓励农民带资进镇、开店办厂、兴办实业,以劳代资,以资参股。(八)发行股票、债券,采取股份制形式开发建设城镇。■

【参考文献】

[1】Parent,C.2000,SymbolOFADevelopingCity:rheUllebonne

TownHall,FranceIndustriaItalianaDelCemento,v0l(4).No

(1):662—673

[2】R.D.Olson,2001,ConstructionDevelopsTom1Centreand Or-

angeCountywithStyleOrange,CountyBusinessJounral,A一28.

[3]张国平.2l世纪特区城市发展新理念,中国城市经济[J].

2001(1).

[4]蒋正华.展望2l世纪城市发展,中国城市经济[J].2001,(3).

[5]康银劳,袁兰兰.促进西部城镇化发展的政策建议,宏观

经济管理[J],2001,(3).

责任编辑曾振凡

维普资讯http://www.cq

第三篇:中国现代化论文

对中国现代化的一点思考

摘要: 本文主要针对什么是现代化、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及意义、中国现代化的阶段划分进行了描述及理论介绍,同时就笔者自己掌握的文献资料从探讨我国现代化存在的问题的角度,对我国现代化存在的不足与现状提出了一些观点与看法,同时结合实际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与构想。党的十七大提出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主题,这一主题的核心就是发展,现代化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必经阶段。党的十六大也提出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因而加大对我国现代化的研究力度是当前的趋势与重点。

关键词:中国现代化,内涵,体制,理性,小政府、大社会,公民素养

一、定义

当前我国正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重要时期。那么到底什么是现代化?现代化的涵义又是什么呢?笔者通过翻阅相关书籍及文献,找到了如下几种定义。第一种认为所谓中国现代化是指近代中国社会资本主义化的历史进程,亦称中国早期现代化或近代化;也有的学者认为现代化是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引发的社会生产方式与人类生活方式大变革,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动力,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是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过程。还有的观点认为现代化(近代化),是相对于传统农业社会而言,其过程就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工业社会或知识社会)的变迁过程,主要包括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工业化及思想科学化、理性化。吴增基等人认为社会现代化是指一种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特殊社会变迁过程,是以科学技术进步为先导,以工业化、城市化为主要内容,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变迁过程。上述的定义有的是国内通行历史教科书的观点及一些主流公认的定义,比较具有权威性。笔者在网上找到了一些笔者认为比较完整的关于现代化的解释。

“首先社会现代化是一个高度综合的概念,它有四层含义。第一、社会现代化是社会领域的一种革命性的社会变迁,它包括: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两次转型,社会生产力和生活质量的持续提高,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的根本转变,国民文化和健康素质的大幅度提高,社会福利和社会公平的根本改善以及国际地位的变化。第二、社会现代化也是一个长期的有阶段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18到21世纪的400年里面,世界社会现代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第二个阶段是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变;在22世纪还有新的发展。第三、社会现代化是一场持续不断的国际竞赛,它包括:不同国家、不同民族追赶达到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竞赛,以及国内社会生活、社会结构、社会观念、社会制度的深刻变革。第四、社会现代化有国际、国内,相对和绝对两层概念。社会与经济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为什么?因为社会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人认为所谓的社会就是人类社会,人类社会是一个大概念,无所不包,而我们研究的社会特指社会领域,是小社会,它包括人口与健康、学习与工作、休闲与福利等12个分领域。在国家现代化里面,社会现代化、经济现代化都是国家现代化的组成部分,没有经济现代化,没有社会现代化,也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同时经济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基础,而社会现代化是我们的目标,社会现代化、人的全面现代化是我们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我们的目标是要提高全民族、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

笔者认为这一阐释更加具体与全面,笔者比较认同这一解释。

二、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关于现代化的内容,吴增基等人认为现代化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经济发展的现代化、社会组织功能的现代化、社会生活空间城市化、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与教育的发达等。吴增基等人的观点主要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所以其关于现代化的定义非常具体与全面且注重社会性,而官方历史教科书的解释则是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工业化及思想科学化、理性化,即工业、农业、国防及科学的现代化。既然现代化的内涵如此丰富,那发展现代化的具体意义体现在哪里呢?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及最大的为数不多的社会主义国家,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等。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承担着多重任务,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我国发展的必经阶段和必然战略。

三、中国现代化的阶段与进程

反思中国的现代化,最早可以推论到洋务运动时期。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现代化共经历过起步阶段(1840-1895)、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腾飞阶段(新中国成立后)。这一划分是从现代化发展程度与速度上来区分的。如王思斌等认为,参照罗荣渠等人的分析,中国的现代化大致经历了四个大的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即从洋务运动经维新变法到立宪运动,大约半个世纪;第二个阶段是从1911年辛亥革命到1949年革命;第三阶段是从1949年到1979年改革开放;第四阶段是从1979年迄今。这一观点比较成熟,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同及官方的认可。

四、中国现代化的现状及反思

从上述的一些比较成熟的定义及相关理论,我们可以发现现代化的核心是发展——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发展、文化的发展等等。发展是一个褒义词,代表着文明与进步。我们新一代领导人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更是大大扩大了发展的内涵。

当今,研究中国现代化已成为很多学者的主要研究课题,而这一研究又由于得到国家的极高的关注度,因而现在关于现代化的研究观点、理论、著作层出不穷,可谓硕果累累。可以说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我们已取得了很丰硕的成果,理论非常成熟。可是,反思我国当前的发展现状,很多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甚至西方国家都没有遇到的问题在我国不断涌现,严重威胁着我们的现代化发展。

我们先来看看我国的现代化程度到底有多高,以下是摘自网上的一篇研究报告。中国社会距离现代化有多远?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在对大量数据、图表进行研究分析后发现,中国等61个国家仍然属于社会欠发达国家。根据城市化、平均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等指标计算的社会水平综合年代差,2001年中国与英国、美国、德国、瑞典和法国5国的差距超过80年。

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国际差距略小于经济现代化。研究者发现,根据人均GDP、农业劳动力比重等指标计算的经济水平综合年代差,2001年中国与美国等7个国家的差距超过100年。

2003年中国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为73分,排世界109个国家的第57位;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指数为28分,排名第59位;综合社会现代化指数为25分,排名第60位。中国社会水平距离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非常明显。

“2003年的中国处于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期,大约为城市化的中期。中国社会现代化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组长何传启研究员说。

在反映社会现代化水平的90个指标中,中国有人口增长率、死亡率、抚养比、小学入学率、青年识字率、失业率等8个指标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当,平均预期寿命等17个指标与世界中等水平大体相当,其他指标的国际差距较大。在过去50年里,多数时期中国社会现代化快于经济现代化。

专家预计,按照1980年至2003年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的年均增长率测算,中国完成第一次社会现代化大约需要15年。

研究同时发现,2003年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指数排名世界前10位的国家依次为挪威、瑞典、美国、丹麦、英国、芬兰、日本、荷兰、瑞士和澳大利亚。根据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指数分组,挪威等20个国家属于社会发达国家,西班牙等33个国家属于社会中等发达国家,泰国等17个国家属于社会初等发达国家。

从以上的报告中我们可以对比其他的亚洲国家,我国当今的现代化程度依然很低。实际上,我国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其实在学者们的论文著作与研究里都发现过也提到过,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因而不可避免地走了很多本可避免的弯路,当然这另一方面也和学者们的研究偏于理论化,注重于解释及描述对比性研究,很少提出比较有效的针对措施或解决方案及建议有关。其次,国家大的政策上对于经济现代化的片面关注导致了其他方面现代化发展的失调,结果又严重阻碍了我国现代化的整体的健康发展。第三,笔者认为中国的体制改革没有跟上经济改革的步伐,体制上的缺陷导致效率的极度低下,相关制度的不健全导致社会不公与社会矛盾的加剧等众多的社会问题。如果体制改革不实行,不进行体制现代化,现代化的速度与质量将会大打折扣。第四,笔者认为我国现代化的关键还是人的现代化,可是我国的公民素质、创新能力却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GDP的不断增高而相应地提高。只有国人具有较高的现代化所需的素质,形成一种理性的社会风气与氛围,改变传统文化中的以人情关系为主导的价值取向及思维习性,如此方能从根本上向社会的现代化迈进。

五、感悟与思考

在这里笔者就自己对于中国当前现代化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几个角度作出了一些反思与思考。

1、学者的研究偏于理论化,缺乏实用性,转变成生产力和实施的规划的比率较低。

关于学者们的研究不被关注的问题,这一点笔者所掌握的资料较少,而且这方面的研究也较少。但笔者结合日常的观察及自己的思考认为,这一点除了政府机构应加强反思以外,还有就是学者们的相关研究应该更加注重实用性,使自己的研究更加贴近地区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且要注意与政府机构等互相配合,为政府的规划及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及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与相关的数据分析。当前我国的科学研究转化为生产力的比率及程度较低,笔者认为这一点值得政府及我们学者的深入思考。

2、政府的大政方针及规划的偏向性过大,导致现代化发展的不平衡。

笔者认为政府这些年的发展规划过分偏向于经济的发展,即对于经济指标、GDP等数字的追求,而忽视了社会、民生、公共福利、公共事业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因此国家在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时就提出了六个统筹的思想——要统筹区域发展;要统筹城乡发展;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要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要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可见这一问题近几年也逐渐得到了国家与政府的重视。但是,地方政府的发展观仍然没有多大的改善,从近几年各地频繁发生的群体性事件我们可以看出,地方政府对于地区发展存在的巨大误解对于社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同时也加剧了各种社会矛盾的恶化。改变地方各级政府错误的政绩观及地区不科学的发展模式就显得很重要了,这方面的尝试就需要我们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加强对各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与调查,在掌握了充分的地区实际资料后通过科学分析摸索出适合地方发展的能使社会得到整体和谐发展的新路子。这一点需要我们政府的支持与配合,需要政府改变以往的观念,加深对于科学发展观、对现代化、对长远规划及地区规划的理解,而不再是以往的拍脑袋决策,正如毛主席所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对当地的各种实际情况调查了解清楚后,才能进行科学的分析预测及制定科学的规划从而推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整体和谐发展,加快地区现代化进程。

3、体制的滞后制约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

笔者认为体制上的改革没有跟上经济改革的步伐,反过来又严重阻碍了整体的发展。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整体功能的发挥依赖于部分功能的发挥,但整体的功能并不等于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部分的构成结构对于整体功能能否得到最大程度的的发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实行城乡两元发展模式,通过把农村变为原料供应地和“剥削”农村形成资本的原始积累来发展城市与工业化。而当前我们已在进行市场经济的建设,经过了20多年的改革,市场经济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其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及我国因此取得巨大成就已有目共睹,但是存在的问题依然很多,最大的一点就是体制跟不上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国家大政方针的支持及观念的深入人心,还需要相关配套设施的提供。因而为了实现市场经济的正常进行,体制的建构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尽管我国在体制改革上亦有所进步,但是由于涉及到的利益群体太多甚至关系到国本,因而国家的体制改革这一动作就比较保守与滞后了。然而,近几年的社会现状昭示了实行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人民群众对于这一点的呼唤与要求的呼声不断高涨。

为什么当前社会充斥着对富人的仇恨或憎恨,人们对于商人的看法依然停留在几千年前的“无商不奸”的状态?很多人认为这是由改革开放时领导人提出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福”的政策及政府不合理的分配制度导致的中国当前贫富悬殊过大导致的。笔者并不完全赞同这一观点,尽管有这方面的原因。我们都知道香港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尽管香港的经济很发达,但是其社会贫富悬殊也是相当大的,但为什么就很少听说香港有仇富的现象或极端事情发生呢?这时因为在香港每个人都拥有平等的机会,大家在社会上生存时是站在基本相同的起跑线上,只要你勤奋努力有能力你就可以成为百万千万甚至亿万富翁。而我们的社会则不是如此,很多人富起来不是靠努力而是靠投机靠关系靠手中的公权或权钱权色交易,因而导致了人们及社会舆论对于富人的这一看法与观点。我们且不谈这一观点的合理性,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现象?一言以蔽之:体制的弊端!

政治体制的改革,法律制度的改革,教育制度的改革,医疗的改革,政府机构的改革,监督体制的改革等等,对体制的改革已成为了共识,这一点就需要国家领导人尤其是中央政府能否有这样的魄力与能力,大刀阔斧又小心翼翼地进行体制改革,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保证改革的顺利实现。

在这一点上,笔者认为可以向清末洋务派的领袖李鸿章学习,尽管其行为本质是在旨在维护封建统治和官僚阶级利益,但是我们不能否认洋务运动着实是中国现代化的开端。

李鸿章作为汉官,掌握了满清朝廷的诸多大权,虽不是权倾朝野可也是国家的支柱大臣,他搞洋务运动办海军办近代企业修铁路建轮船招商局等等对内需要运用各种手腕来平衡慈禧太后、顽固派大臣、满清贵族、洋务派的利益关系及面对来自各方的舆论压力,对外则要与各虎视眈眈中国企图瓜分中国的列强周旋,结果硬是在有着几千年封建统治传统与深受保守势力与思想控制的中国开展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的较大规模的实务运动,从而开始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且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洋务运动作为中国现代化运动的起点,是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的。在文化观念意识上,洋务思潮冲击了传统的封建价值观念、建立了“以工商立国”的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观念意识;在社会经济方面,洋务派通过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以机器生产为标志的先进生产力,在社会经济、军事、文化教育诸领域推进了现代化运动,或多或少地改变了传统社会的若干特征,使古老的中国终于向开放和现代化迈进了一步。因此,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运动的一个重要阶梯。”虽然最后这一运动由于各种原因不可避免地失败了,但是这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笔者因此认为,中央政府应在加强自己的权威的同时,可以效仿李鸿章的政治手腕,充分利用各种利益集团及势力间的矛盾及舆论的支持来推动体制改革的进行。

4、理性思维的缺乏与理性社会的未形成,公民素养偏低等制约了现代化的深层次发展。

笔者始终认为我国现代化的关键还是人的现代化,然而我国公民基本素养的水平这么多年却没有多少显著提高。公民现代素养的高低,对于社会的整体现代化起着理念与价值观指导的作用。当人们开始理性地思

考身边的人和事及用理性思维来判断或从事自己的工作及理性地看待社会时,很多社会问题将会避免,社会的凝聚力与整合程度也会增强,这样方能高效地组织和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到改革与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去。

当前我们提倡的主流基本价值观并没有真正被理解与接纳,人民大众需要重塑自己的价值观。然而在当前的中国社会,受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我们的社会依然是一个人情社会、关系社会,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法治社会或理性的现代社会。人们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是熟人社会关系社会而非在认识到自己状况的原因后寻求该对此事负责的政府机构或相关的社会组织求助;人们犯错误或犯事后想到的不是去承担相应的责任与后果或使危害降到最小,而是思考怎样去逃避责任是否能通过熟人社会关系社会寻找特权庇护等等。

当然这一定程度上和我们的法制不健全及市民社会不发达有很大原因。政府在这一方面也应负较大的责任。当前政府在倡导“小政府,大社会”的理念,然而也一样缺乏落实,政府对于人民的控制已深入生活的各个方面,但由于政府组织的内在缺陷无法兼顾很多区域,因而在控制人民的同时却没有为人民的生活提供相应的福利与帮助及各项权利的实现,结果引发众多的社会问题与矛盾。本该为人民服务代表人民大众利益的自治组织如居委会、村委会等直接成为了政府控制人民维稳的一级行政机构。

大社会的服务较之于政府更为全面,具有公民互助性质与自愿性,更容易使人们增强归属感与尊严感,同时也能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市民社会的形成能为公民提供较好的利益诉讼途径与增强抗风险性,同时亦能促进公民权利意识、主人翁意识、互助意识等现代化素养的培养与形成,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社会的理性化与公平正义的实现,以及保障作为弱势个体的公民权利的实现。

笔者认为建设一个理性的现代社会的主要途径有:

一、教育,即提高公民的受教育程度,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和权利意识,这是核心;

二、政府要践行“小政府,大社会”的理念,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与配套体制,推动市民社会的建设,即鼓励各种自愿互助或维权等形式或性质的公民组织的成立与建设,通过完善各种民间组织从而替代政府的社会功能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作用。在这一方面需要政府的指导同时需要学者们的积极研究与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市民社会。在实现公民现代化的基础上,最终才能实现社会的整体现代化。

六、小结

当前关于中国现代化的研究不可胜数,这一研究题目涵盖的范围也是相当的广,而且也会随着世界及我国实际发展情况而不断变化。同时,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也是非常有意义的。笔者在这里只是就自己所掌握的一点资料与情况对我国现代化从很宽泛的角度作出的一点看法与思考,很不成熟同时也可能存在很多错误,望各位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 吴增基,吴鹏森.现代社会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3】 作者不详,洋务运动与中国现代化.《湘潭大学学报》社科版,1990年第3期.

第四篇:中国二十一世纪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

更多请登录淘学谷在线学习网

(一)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是跨世纪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历史的崭新一页――知识经济时代即将来临。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是一个工业、农业、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和生活水平都比较落后的国家,为了迎接跨世纪的挑战,跟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战略步伐,还需我们为下一代铺上一条知识经济的高速公路,架起一座知识经济的桥梁。马克思在《关于自由贸易的演说》一文中指出:“人与人全面的依存关系,受到日益扩大的世界市场的力量支配”。又说“在现代条件下,到底什么是自由贸易呢?这就是资本的自由流动的自由贸易,加速了社会革命”,也就是国家依赖世界市场,市场依赖自由贸易,贸易依赖经济发展。而发展又靠什么呢?靠市场的拉动力,靠信息的推动力,靠人才的智慧力,靠科学的生产力。总之,要靠人们的知识,知识就是资本,就是财富,就是生产力。1998年以来,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曾五次强调知识经济的重要性,“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美国总统克林顿也曾四次强调了知识经济为美国的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美国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浪潮中,经济增长连续进入了第八个年头,有四分之一的功劳归功于信息技术革命,目前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依然充满活力。

根据我国目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是否进入了知识经济发展时代呢?回答是还不具备知识经济条件,主要原因是:一是国民文化素质低,知识资本不足,人才资源缺乏;二是工业基础起点低,金融资本不足,自然资源缺乏;三是科研成果转化率低;无形资产流失严重有形资产浪费很大,知识产权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四是农业高科技水平低,农业基层地位薄弱,人均占有粮食还低于先进国家标准;五是市场机制不完善,法制不健全,与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要求还有很大距离。为了探索进入知识经济强国之路,迎接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高潮的到来,我们首先应做好知识经济的准备工作。

第一、准备阶段

我国目前处于知识经济启蒙阶段,要改变“四低两不”的现状,还需做好起步前的准备工作。首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大教育和科技投入,增加知识经济含量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强调对人民的终生教育”,对职工的“终生培训”,正规教育和职业教育并驾齐驱,培养出一批知识型管理人才,训练一批技术型职业工人,造成一批具有现代科学知识、能够自主创新,市场竞争力强的知识经济型企业家和科学家,建设知识经济人才库和科技园,为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做好人力资本的准备。

其次,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开辟利用信息资源,启动经济快速增长是知识经济的核心要素。没有信息网络传播和利用,要获得新知识,推广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网络技术的普及为发展知识经济提供了机会,中国的互联网络数据库,准备在二十一世纪竞争中赢得自己的国际领先地位。全球化的今天是受创造和交流知识驱动的,信息技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了新了机遇。显性知识易于书面整理和计算机存储,而隐性知识则难于掌握,它存储在人们的脑海里,是人们取得经验的体现。美国在过去四年中无形资产38%―62%,主要是知识资本增长的结果。二十世纪经济发展速度面临最大的挑战,莫过于信息网络传播的速度和知识资本增加的需要。

学习第一网才能船员招聘网

再次,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领导,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何谓知识经济?知识经济的含义、内容和特征是什么?是每个人都应明确和回答的问题,所谓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其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是:(1)在知识经济的影响下,以知识为资本的经济发展模式,制造业转向知识密集产品,伴随而来的是柔性制造系统时代,在市场竞争中劳动力成本的作用降低了。(2)在知识经济的发展中,投资方向正由有形资产向无形资产倾斜,无形资产占的比重越来越多,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3)在知识经济的作用下,当代经济竞争正从有形竞争转向无形竞争。产品中蕴含的知识量成为竞争的基础,决定胜负的关键,知识产权成为竞争中最有利的武器。(4)在知识经济发展模式中,知识、科技先导型企业成为经济活动中最具活力的经济组织形式,代表未来发展的方向。(5)建设以市场化、自由化、信息化、全球化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体系。因此,我们应提高对知识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认识,经济增长依赖于新知识的发现、传输和利用,知识经济最突出的现象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我们的思想认识不能停留在传统经济概念中,各级干部和每个企业领导者都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按照中国国情观察世界经济发展动态。在当今社会中,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知识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知识是科教兴国的本钱,世界有64%的财富是依赖于知识经济积累起来的,知识正在成为真正的资本和首要的财富。因此,各级领导都应该重视知识人才,都要提高对知识经济的认识,切实加强领导,为企业内外创造知识资本的良好环境。抓好各种基础设施建设,组织精干力量,在科技前沿不断开拓,建立由本国科技力量支撑的高精尖技术产业,集中力量,集中资金,加以突破,敢于面向世界参与竞争,并打进和占领国际市场。第二,起步阶段

知识经济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开始时是信息技术革命,80年代兴起了高新技术革命,90年代国际竞争重点转移到经济科技领域,加快了经济知识化的步伐。据专家估计,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已从本世纪初5%―20%,提高到20年代至90年代的70%―80%,跨世纪时将提高到90%。从上述情况看,我们国家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经过一番准备之后,我们才能循序渐进,开始起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高新技术园区,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以北京、上海、深圳等一些大城市为依托,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中小城市工业进程。以沿海带动中西部现代化发展步伐,以城市带动农村发展乡镇企业,实现城乡一体化,形成一个跨学科、跨地域、上下贯通、左右联接、多种经济成份敢于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工业体系,逐步把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变为技术密集型企业,把教育、科研和企业联接起来,再转变为知识密集型企业。国家鼓励科研人员把专利作为投资带到生产企业,放宽科研人员去企业任职和开发专利所得的报酬。国家对科研成果转化为商品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开发创新产品的风险投资提供部分资助和税收方面的优惠。国家要调整科研开发政策,适应知识经济发展,国家、地方、企业的科研机构打开壁垒,早期参与,共同研究,联合开发,使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商品的周期缩到最短时间。

二、建立高新农业园区,加大农业开发投入。为了长期稳定农业的基础地位,要制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村经济知识含量的政策。制定农民采用先进实用技术,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政策。鼓励支持技术人才,多出成果,出好成果。支持科技示范户、示学习第一网才能船员招聘网

范村、示范乡、示范县,利用植物基因工程技术,使粮食、棉花、油料、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优质化、高产化、促进农业生产上质量、上档次、上水平,提高科技含量附加值。政府财政重点保证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推广普及,加速传统农业向科技型农业转变的投入,保证我国粮食生产尽快登上万亿斤的台阶,使种植业、养殖业和畜牧业有一个新的大发展,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能占有一席之地。

三、建立网络服务园区,发展基础设施产业。知识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网络服务的基础实施,发展基础设施产业,必须加强企业内科研结构和企业外市场体系建设。在跨世纪期间,要把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放在第一位:建立知识商品化的“催化剂”――信息互联网络。知识不仅是个人财产,也是社会共同财富。天空人间的信息高速公路。就会使“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成为现实。把人的知识作为商品进入市场,封闭地知识成果交易和公开地科研成果转化,就会变成经济增长率成倍上升的“催化剂”,建立经济全球化的“顺风耳”――电话通讯网络,任各国的经济动态、商情变化、科技信息瞬间传遍世界,确保人类知识共享,促进经济不断发展,建立贸易自由化的“千里眼”――电视商业网络,在家庭走遍世界市场,与商家的贸易往来可在屏幕里完成,使商品流转速度加快;建立金融国际化的 “流水阀”――资本市场网络,从国内到国际银行系统,从股票交易到债券市场都要有“流水阀”,维护世界经济新秩序,把筹集的资金向不发达国家倾斜,敦促全球经济平衡发展,建设世界经济新市场;建立国民经济“大动脉”――交通运输网络,把陆地、海洋、天空的立体交叉的高速公路网与世界各地联接起来,使各国之间的经济尽快接轨,互惠互利,更加健康快速发展;建立生产企业“先行官 ”――能源电力网络,加快水电、火电、风能、地热、潮夕、太阳能„„等电网建设步伐,为工农业生产提供满负荷动力,为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供更多的能源。总之,我国“六大网络”系统设施建成后,将会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第三,腾飞阶段

中国要在经济实力上,赶上西方发达国家水平,必须首先在我国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上下一番苦功夫,逐步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内地与边疆差别、沿海与内地差别,要用20年的时间,在技术创新实力上赶上美国,人民生活水平基本超过小康。

一是挖掘人力资源潜力,建立人类知识工程库。二十一世纪把人力资源问题的研究作为头等大事,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劳动力已达8亿多,供过于求的现象还要持续一段时间,要发挥人口众多的优势,使从事研究开发的科学家、工程师达到总人口的4‟,要做到人尽其力,各尽所能,必须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结合起来,以技术密集型为主。我们要走“头脑”强国之路,从新技术开发到转化为新产品上市,需要把不同知识、不同素质、不同能力、不同专长的人科学地合理的组合起来,把“众智”、“众力”作用发挥出来,也就是把人类知识工程库全部利用起来,我们的知识经济一定会腾飞。

二是健全金融产业体系,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轨。为增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后劲为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腾飞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我们要建立内外债结构合理,外汇储备实力增强,免受国际金融风暴冲击的金融体系。国内外债券、股票、保险等资本市场要和国际资本市场接轨,要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千家万户联网,优化投资环境,促进知识经济发学习第一网才能船员招聘网

展,银行存贷信誉程度普遍提高,人民币汇率稳定,币值坚挺,成为国际货币的一员,降低投资风险程度,实现企业少投入多产出的良性循环,银行个人储蓄存款要比现在再增加一倍,股票市场机制健全发展,债券投资受到人民普遍欢迎,保险真正成为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是完善商品流通网络,促进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我国国内市场潜力很大,扩大内需,沟通城乡贸易,是发展商品流通的主要渠道,实现世界经济一体化,贸易自由化,溶入国际社会大家庭,加入国际贸易组织,平等互利,优势互补,中国才能全面实现与世界经济接轨。马克思在《关于自由贸易的演说》一文中指出:“自由贸易制度加速了社会革命,也只有在这种意义上,我才赞成自由贸易”。又说:“自由贸易扩大了生产力”。加速网络市场建设,扩大内需,增加出口,是我们主导方针,保证进出口平衡或略有顺差,是我们对外贸易基本原则。2000年世界贸易总额将增至15―16万亿美元,而我国要占5%是我们对外贸易的奋斗目标。

四是建立知识管理系统,抓住机遇和挑战不放过。在知识经济中,离开了知识管理,就不可能具有竞争力。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它的核心是重视人的知识价值。人与信息结合导致知识的产生,这种知识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一旦这种知识变为管理才能,就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就会把一个企业全体人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就会把知识链条每一个环节联接起来。知识管理不是一门专业技术,而是一门社会科学,它能借助知识力量,调动社会各阶层力量,抓住机遇与挑战,实现信息化、全球化的战略目标。

第四,建成阶段

人类将在二十一世纪下半叶全面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重要标志。随着信息科学技术产业的发展,“两高”(高新工业技术产业和高新农业技术产业)“一优”(以优质服务的信息产业为主带动起来的其他服务业)的产值将占总产值70%以上,使中国在21世纪30年代建成为知识经济大国,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走完了万里长征第一步,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任务;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万里长征第二步,进行了改革开放,提前实现了国民经济翻二番的战略目标;江泽民领导中国人民走进了万里长征第三步,提出了“知识经济和建立创新体系”的宏伟蓝图,就是把化学、物理学、基因学、电子工程学和宇宙空间学等领域形成和更高层次的创新,变成知识经济的前提与基础,并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上下一翻苦功夫,是实现知识经济大国的必由之路。

一是开发智力资源,把人们的想象力变为科学。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而不是物,因为人的潜能是无限的,人有探索真理的天赋,有五彩缤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把想象东西变成科研成果,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商品,打进国内外市场,增加社会财富,使科教兴国真正成为全民族的共识和实际行动,这就需要科学家、政治家去唤发人的头脑强国之路。

二是开发海洋资源。我国海岸线比较长,内海海域也比较辽阔,开发海洋资源是有很大潜力的,深入研究海洋大气环流对人类的影响,为解决防灾减灾提供一些科学依据,研究开发海洋生物资源――鱼类、贝类、虾类„„,植物资源――海带、海藻„„,矿产资学习第一网才能船员招聘网

源――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以及其它已发现和未发现的资源,以补充陆地资源短缺和枯竭的问题。

三是开发宇宙资源。和平利用空间是当今世界大多数政治家的共识,知识经济时代,主要是利用空间发展经济的时代,是人类共享空间之乐的时代,信息传播、电视传播、无线电通讯、航空运输通道、人造地球卫星、宇宙空间培育良种等等,这些只是和平利用空间的开始,为知识经济发展提供一些快捷优质服务条件。探索天体的秘密,开辟新的疆土,向宇宙深处挑战是知识经济时代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四是开发陆地资源。揭开地球尚未揭开的秘密,开发地球尚未开发的资源,提高现有各种资源利用率是知识经济时代和重要任务。陆地已发现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供养人类是有一定限度的,爱护资源,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提高综合开发荒山野岭,沙漠滩涂,增加植被,防治沙土流失和沙漠化继续漫延的认识。矿产的开采,防止滥采乱挖,把有限的资源开发出更多更新的产品;土地的利用,防止乱用滥占,把每一寸土地留给后人生存;水源的保护,防止以污染水资源、浪费水资源为代价换取的经济增长速度的现象再度发生,目前该是唤醒人们对江河湖泊保护意识的时候了,对地上水和地下水综合开发,合理利用,把饮用、发电、灌溉的水利规划要纳入领导的重要议事日程,要科学论证南水北调工程的重大课题,解决北方干旱地区农业灌溉缺水问题。五是开发基因资源。探索大自然尚未揭开的秘密,仍然是科学家的艰巨任务,利用基因技术,实现人类和动植物活的构造基因组的转变,是去其糟粕,留其精华的优化组合,也是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共同愿望。运用克隆技术,在生物基因工程研究上要有更大的突破,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为人类生产合格的、适口的肉蛋奶产品,同时还可以把转基因技术利用到保健、防病、医疗中去,使常规方法不能治疗的疾病得到康复。运用高新技术,在植物基因工程研究上要有更大的进展,利用各种植物基因组合技术培育出抗病毒、产量高、品质优的小麦、稻谷、玉米等品种为我国粮食自给有余作出更大的贡献。运用纳米技术,在人类基因工程研究上要有所突破,希望能破解人体30亿对碱基的排列组合,发现与疾病有关的基因组,开发出治疗疾病新方法,用基因疗法医治病变基因组织,期待能找到治疗癌症和艾滋病的新途径。通过探索人类从诞生到死亡的生命秘密,将对医学和生物学以及对人类延年益寿产生重大影响。

(三)在知识经济中,高科技领域跨学科研究是跨世纪发展的主要动力,我国在深圳等主要城市建设的高新技术园区,在大企业立设立的博士后研究站,为我国培养一大批高知识高科技人才,并拿出一定数量的世界水平的科研项目,可以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根据国国情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参与下个世纪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竞争,要和西方世纪打交道,特别是和美国这样的国家打交道,不能不谨慎小心,不能不注意把握分寸,不能不运用国家政策调解力量,集中资源和财力,发展我国“两高一优”的知识产业。

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金融产业,要注意内外债结构合理,不能乱举债,不能把引进外资形成泡沫经济,使银行坏帐超过限度。要建立适合国情的金融监管机制,适度增加外汇储备额度,阻止国际金融炒家的游资投机,是我国在知识经济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学习第一网才能船员招聘网

三、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内环境是保持改革开放和持续发展的前提。在国际,要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能过份相信世界真的有百分之百的市场自由竞争。在国内,要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关系,正确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和老职工养老保险问题。应对职工过去的劳动贡献有所补偿,以消除下岗人员对政府和原企业的依赖,特别是对30年以上工龄的职工,应在国有资产原始积累中,拿出一部分对老职工进行补偿,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需要,是维护改革声誉,保证社会公平的需要。在这方面,国家拿出点改革成本也是应该的。

四、环境保护对我国知识经济发展面临最严峻挑战,绿色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河水泛滥已造成灾害;城市空气污染相当严重,特别是燃煤烟气排放和汽车、拖拉机,摩拖车尾气排放已成为公害;江河湖泊水污染更为严重,人畜难以饮用,生物难以生存,如不加整治,鱼、鳖、虾、蟹„„将会灭绝,从现在起应该引起全社会认真加解决的问题。

五、坚持不懈地抓好反腐败斗争,彻底清理整顿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官僚主义作风,彻底清理国有资产原始积累流失的去向,对新的原始积累组合来路不明,要一查到底,对查出的贪污、腐化、堕落分子绝不手软,按着法律程序严惩不待,要彻底纠正职工就业,干部任免的不正之风,建立健全职工安排就业、干部任免的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总之,我们的跨世纪宏伟蓝图和跨世纪战略目标,只要有国际的和平环境和国内的社会稳定,只要有科学家和企业家对知识经济发展的远见卓识,艰苦奋斗,在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同心同德,齐心协力,我们的蓝图一定会实现,我们的目标一定会达到,也是完全可以达到的。

学习第一网才能船员招聘网

第五篇:中国快递行业竞争力战略研究

中国快递行业竞争力战略研究

一、前言

最近中国出台的十大振兴产业中包含了物流业,由此可见物流业作为朝阳产业,受到政府的重视之大,在国家的重视之下,相关物流产业的政策对物流业的发展也非常有益,在这样的一个大好时机下,中国的物流业应该利用这个契机努力发展自身。作为物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快递产业,它具有高收益,高潜力的特点,但是快递业怎么能在走得更远、更好,这是每个快递业从业者要面临的问题。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快递业的发展现状描述,从快递业的宏观和行业环境对快递业的竞争力进行全面的分析,寻找适合中国快递业发展的竞争战略。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对快递市场的宏观和行业环境进行了分析,对国内学者研究成果进行描述,进而提出快递行业的发展战略。自1979年中国引进快递业起,快递业在中国己经发展了30多年。中国快递市场基本形成了三大市场板块,即国际快递、国内异地快递及同城快递,主要有国有、民营和外资快递三大市场主体,有规模不等的快递企业约3万家。目前中国快递业出现了国有、民营、外资多经济主体、多种运输方式相互竞争的市场状况。

面对来自国外快递企业的激励竞争,我国快递企业的机遇与挑战并存,要想在日以激励的市场竞争中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我国物流企业就必须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选择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竞争力战略。

二、主题

国内快递市场发展现状

(一)宏观环境分析

1、政治环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社会政治保持长期稳定,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人民安居乐业,稳定的政治环境有利于各个行业健康发展。物流业成为国家十大振兴产业之一,受到政府重视,作为物流业的分支,快递业同样受到国家重视,因此国家对于快递业的配套设施也加大了资金和精力的投入,政策方面,对于快递业也有了适当的放宽。但是目前仍然存在严重的多头管理、条块分割和快递领域政企不分的现象。各快递业管理机构服务于本部门和本地区,相互之间缺乏横向联系,各部门,各地区各管一块,将社会物流过程分割开来,形成分段式管理模式,并容易引起部门、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现象,导致快递市场人为分割,难以形成社会化快递系统和完整的快递网络。并且,政府政策,资金更多地倾向于支持大型的快递企业。同时我国快递业法律

法规仍不健全,导致很多时候企业运作无法律条款约束,造成市场竞争混乱。

2、经济环境

经济全球化与一体化趋势明显,各国之间加强相互往来,致力于和平发展和以发展经济为主旋律的综合国力的提升,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快递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

2007年7月,出国家邮政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开展的全国首次快递服务业统计调查公析结果。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快递服务业发展目前呈现出几个新趋从被调查企业的从业人数、业务量、业务收入的发展情况看,快递服务的总体规模增长迅速。2006年与2005年相比,快递服务表现出非常强的活力,在需求的拉动下从业主体数量出现了快速增长,新增快递法人企业404家,增幅为20%。所有被调查快递企业的从业人员数量增长36.3%,快递业务量增长22.4%,快递业务收入增长25%。从数据卜看,快递服务规模的增长与6DP增长密切相关,2005年至2006年,大体上GDP增长1%,快递规模增长2.5%。相关数据表明,快递服务需求旺盛,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国民经济及第三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

3、社会环境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跨国贸易的往来越来越频繁,整个社会更易于接受新思想、新思维,接受国际化全球化的理念。现代快递的服务就发生在每个人的身边,伴随着学校教育和政府、企业的进一步推动,现代快递业服务理念的不断发展与渗透,形成一批有特色的快递企业。

4、技术环境

对于技术环境的关注越来越引起快递业的重视,合理运用先进的设备、管理方法、信息系统和网络,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同时还能够提高快递企业的管理水平。因此,企业必须关注技术环境的变化,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改革开放来,我国的快递产业从起步、发展,现已渐具规模,快递也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比较迅速。但是问题仍普遍存在:(1)各种快递设施及装备的技术水平较低,快递作业效率不高。(2)设施结构不尽合理,不能充分发挥现有快递设施的效率。(3)快递设施和装备的标准化程度较低。(4)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低。

(二)行业环境分析:

目前,中国的快递市场主要有三大竞争主体,第一是国有快递企业,包括中国邮政EMS、中外运、民航快递、中铁快运等,这些企业以其背景优势和完善的网络而在中国的快递产业中处于优势地位。第二是民营快递企业,既包括顺丰速递、申通快递等大中型快递企业,这些企业占据着一些地方市场,同时以一些城市为中心向其他地区渗透;也包括国内数目众多的小型快递企业,这些快递企业

以其规模小、成本低、体制灵活、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占据了当地一定的市场份额,往往以同城快递和省内快递业务为主要盈利方式。第三是外资快递企业,包括DHL、FedEx、UPS、TNT等跨国企业,对于这些企业来说,丰富的经验、雄厚的资金以及完善的全球网络而使其拥有强大的竞争优势。

快递市场的迅速发展导致快递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目前中国快递企业高度分散,尤其是众多民营快递企业形成了一种接近完全竞争的自由竞争状态:企业规模小、数量多、市场集中度低、企业进退无障碍。外资快递企业不断的进入中国,尤其是全球快递产业的四大巨头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不断攀升,使中国现有的快递企业面临严峻的形势。

国内快递业竞争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学者对快递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快递产业的竞争力现状分析、快递产业的发展趋势、快递产业的竞争力策略研究。在中国快递产业的竞争现状研究方面,陈世阳(2007)认为中国的快递市场是一个发展中的市场,目前已经形成国营、民营和外资三大市场主体,国有快递网络的自我转型与民营快递企业的市场扩张,并伴随着外资跨国公司的市场拓展和竞争,是现在中国快递市场竞争结构的主要特点。1田雪、张方生(2007)认为中国快递市场由于法律法规空白,政府监管和行业协会缺位、企业诚信缺失以及客户沟通渠道不畅导致中国快递产业诚信缺失,产业整体声誉狼狈。¨2沈群力(2007)详细分析了民营快递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几个特征,如企业数量多和规模小、企业过度集中于三大经济圈及部分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等。3周扬(2007)研究了中国民营快递企业的发展历程及市场分布和规模,总结民营快递企业迅速发展的三大因素为低成本扩张模式,贴近市场的运营模式以及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得出未来民营快递企业的发展面临选择,要么独立发展,要么寻求战略投资者,甚至被外资收购的结论。4张峰(2007)分析了邮政体制改革对民营快递企业的影响,指出邮政法的出台具有深远影响,未来快递业充满变数,希望邮政法及相关部门能为中国快递业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5关于中国快递业竞争对策方面,陈谊(2000)通过比较了中外快递业的竞争策略,提出了中国快递业今后应该在原有的网络优势的基础上认识差距,加大科技投入。进一步优化客户服务,并实行差异化的市场定位等建议。6夏辉、金润圭(2007)指出快递属于竞争性商业服务,但由于行政垄断性和自然垄断性,快递业又表现出极强的垄断特点。入世过渡期满后,中国政府应该积极引入竞争机制,打破邮政垄断,寻找垄断和竞争的最佳结合点,来加快邮政改革和民营快递企业的健康发展,以增强民族快递业的国际竞争力。7田雪(2007)认为,新的发展环境要求民营快递企业的成长不应当拘泥于以往的循序渐进式的经营方式,而应当善于借势,广泛利用和整合外部资源,为我所用,即实行合纵连

横策略。8苗俊杰、陈翼等(2007)认为快递业能否乘势而起,某种程度上取决于邮政体改能否为各类所有制企业营造一个公平的竞争平台。9孙冰(2007)认为邮政政企分开缓和了邮政与民营快递企业之间的关系,外资对中国快递业的普遍看好和大举进入使国内快递面临压力,《邮政法》是平定“内乱”的关键,邮政和非邮政企业都应该改革,主要在机制体制上改革,对于民营企业,加盟或连锁等松散的合作方式不利于长远发展,需要考虑直营。10

在快递产业的发展趋势方面,曹允春(2007)通过研究国际四大快递巨头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后,指出世界快递业提供的服务正从商务文件和小包裹递送,向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方向延伸。11徐勇(2007)认为,中国特许加盟式快递企业向快运模式转型或重组是必然趋势。12

快递业发展战略

(一)快递行业的法制法规完善

为了快递业又好又快发展,快递行业必须有健全的法制法规,政府应该尽快建设快递业的标准化体系。从税收政策到快递设备货件、加盟管理等都要有统一的标准。在市场环境方面,政府应该一视同仁,给包括国有、民营和外资企业在内的各类市场主体营造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对所有快递行业实现同业同策。

(二)实行并购联盟战略

金融危机之后,国有、民营、外资快递企业之间激烈竞争的格局正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对于大企业来说,需要通过并购小企业来扩充他的网络:而对小企业来说,单靠自己的实力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并购联盟是实现企业扩张和发展的捷径,是市场经济下资源优化配置作用的表现和结果。它不同于企业通过自身不断积累的渐进式发展模式,它给企业带来的更多是跳跃式甚至是几何数级的发展。

对于不同企业形式,并购联盟模式也是不一样的,对于中国邮政EMS的并购联盟应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使邮政EMS成为全球快递市场的有力竞争者为主要目标。具体说来可以采用的并购模式为纵向并购国外中小快递企业、横向或纵向并购国内快递企业。国有非邮政快递企业主要处于国内异地快递市场,其并购模式应以纵向并购为主,横向并购为辅。该类企业在市内配送和终端服务能力比较弱。它未来发展和并购联盟的趋势,应该以完善扩大终端网点为重点,纵向收购那些网点众多的民营企业或者与之联盟。民营快递企业主要存在于国内异地快递和同城快递市场,由于所处的市场环境不同,因此采取的并购模式也有所不同。在国内异地快递市场上,民营快递企业应以纵向并购为主,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在同城快递市场上,民营快递企业间应以横向并购为主,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

规模经济。

(三)集中化战略

对于企业来说,产品数量最大化不一定能带来效益最大化,更重要的是边界损益量,当规模(业务量)超越边界量值的时候,产品量越大收益反而呈现负增长的趋势。此外对于不同的快递企业,它覆盖的运输网络是不同的,各个业务领域所拥有的资源优势也是不同的,因此企业应该按照80/20原则,集中优势力量抓住给企业带来80%利益的20%业务领域。对于企业自身有优势的运输网络和服务产品,除了提高自身发展力度,也可以通过并购联盟,获得资源,使得优势更优,对于那些网络承载能力弱、覆盖面小、终端网点不足、利润比较少,甚至亏损的领域,可以选择适时放弃。

三、总结

本文从快递业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别从快递业的宏观和行业环境分析,从政治、经济、社会、经济、技术、行业角度,分析现有快递业的发展情况。此外在国内一些学者对快递业发展的建议的基础上提出一些自己对中国快递行业发展的建议和竞争战略,并且针对国内不同的快递企业,提出适合该类企业发展的战略。此为对于政府,本文也提出建立标准化体系,及同业同策的建议。

四、文献综述

1陈世阳.我国快递业现状及对策叨.中国水运,2007(9):194---,195.

2田雪,张方生.我国快递行业诚信体系建设研究叨.集团经济研究,2007(8):336~337.

3沈群力.民营快递企业的市场状况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7(10):73~74.

4周扬.国内民营快递业发展状况调查叨.市场周刊,2007(4):40~41. 5张峰.快递快跑【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7(12):17~21.

6陈谊.从中外快递业竞争看我国快递业今后的发展策略川.中外企业家,2006(4):58~61.

7夏辉,金润圭.试论入世过渡期后中国快递业的政府制度设计【J】.当代财经,2007(6):95~98.

8田雪.中国民营快递企业的合纵联横术明.中国市场,2007(15):70~72. 9苗俊杰.快递业“盯紧”邮政体改叨.嘹望,2007(30):48~49.

10孙冰.邮政系统实现政企分开,外资巨头磨刀霍霍——中国邮政与民营快递如何化敌为友?明.中国经济周刊,2007(21):40~41.

11曹允春.四大快递在中国发展历程与WTO后展望【J】,空运商务,2007(11):31~35.

12徐勇.特许加盟式民营快递将向快运转型叨.中国物流与采购,2007(14):56~57.

13国内快递市场增长迅猛年产值逾400亿.中国投资咨询网.(http://

www.xiexiebang.com.c.om.cn/free./200803/lingshouhang ye001.htm),2008.07.22.

下载根据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word格式文档
下载根据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汽车业民族品牌战略研究……

    中国汽车业民族品牌战略研究——兼回答墨菲问题摘要:汽车品牌是一个汽车企业的无形资产,是汽车企业核心价值、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实施汽车品牌战略,是汽车企业实现发展的重要手......

    “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关于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建议(5篇)

    “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关于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建议 作者:福建办荐来源:驻穗办信息点击数: 226更新时间:2013年11月16日【收藏】 一、课题一:城镇化发展空间规划......

    中国现代化的论文

    班级xx 姓名:xx 学号:xxxxxx 中国现代化的思考 摘要:①现代化的定义;②中国现代化的历程;③现代化带来的成就;④贫富差距;⑤小结 正文: 一、何为现代化 从历史的角度透视,广义而言,现......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本站推荐)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长期发展的基石,也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重要标志。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经过千锤百炼沉淀下来,对于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在党......

    浅谈中国的现代化(精选5篇)

    浅谈中国的现代化现代化,什么是现代化呢?现代化常被用来描述现代发生的社会和文化变迁的现象。根据马格纳雷拉的定义,现代化是发展中的社会为了获得发达的工业社会所具有的一些......

    论中国法制现代化

    论中国法制现代化 仲康 引言 法制现代化代表着人类弃旧图新的意志和愿望,是指人类社会伴随着从人治社会向现代法治社会的转型而相应地由传统法制向现代法制转化的历史过程,......

    中国法律现代化及其意义

    中国法律现代化及其意义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根据我国《国家赔偿法》的规定,行政赔偿的主体是( ) A.实施了违法侵权行为的公务员 B.实施了违法......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我来自历史文化名城遵义,遵义以其独特的红色旅游文化,小吃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及少数民族文化而闻名国内外。那就让我在这介绍一下我的家乡遵义吧。一说到遵义,就不得提到它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