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客观看待中国崛起的政治效应(整理版)
南之默:客观看待中国崛起的政治效应
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先生近日在美国发表的演讲,在中国大陆引发了巨大的辩论。中国学者以及中国的网民对此话题进行了相对而言比较全面的一个辩论。不过,大抵而言,辩论的焦点话题仍然主要集中于中国、美国与东盟国家(亚细安)三者之间的话题。缺少的是应该如何看待引发这场辩论的中国崛起政治效应。的确,从现实上讲,李资政此演讲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中国近年来迅速崛起所引发的东亚政治力量变化,进而在日本政坛变天的诱因之下所产生的政治格局失衡问题。中国崛起不仅成为了引发东亚政治变化的根本原因,也是引发世界秩序重构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对于近日在中国大陆的这场激烈争辩中,笔者认为,重要的是如何客观看待中国崛起的政治效应。笔者认为,此中要为重要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崛起是东亚政治变局的重要因素,但中国崛起只是引发世界秩序重组的一个重要因素,而非唯一因素。二是中国目前尚无力以一国之力主导东亚政治事务,当前的东亚政治格局仍然相当复杂。中国应该对此有较为客观的认识。
我们应当承认中国崛起对世界及东亚政治格局所造成的巨大冲击。但在此前提,我们也必须承认,中国崛起所引发的政治效应,只是目前世界秩序重组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并非唯一的因素。
美国总统奥巴马不久前在匹兹堡G20峰会上宣布G20将取代G8时,事实上就已经表明了奥巴马总统本人及其政府已经默认了后二战世
界秩序已经结束。这意味着世界将进入一个新的重大转变期。中国自然是这种重大转变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显然,并非唯一的因素。印度、巴西、俄罗斯,还有正在积极整合的欧盟,都在一定程度上充当着相同的角色与作用。我们必须认识到,印度和巴西在各自的区域具备较强的影响力。俄罗斯仍是个主要的军事强国,拥有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同时也控制跨越东欧和西欧的天然气管。而近日捷克通过的《里斯本条约》也标志着欧盟在一体化进程中的进一步发展。一体化后的欧盟对世界将产生怎样的影响,也将是难以估量的。
此外,面对世界格局在急剧变化着的现超级大国美国,现在所进行的自我重新定位和角色与力量的调节将使美国在这一过程变成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正如奥巴马总统在G20上所做出的表现一样。G20虽然取代了G8,成为世界经济对话的新平台,但美国却在其中扮演着新旧世界秩序的推动者和链接者的角色。这对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无疑是起着正面的作用。
中国固然是个很重要的因素,但我们必须承认中国目前在这其中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和有限性。这跟中国自身的内部问题和自身的定位有着很大的关系。中国无论是在亚洲还是在世界中所需要扮演的角色以及所采取的战略,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因此,从地区上来看,中国在东亚事务上,仍然并不具备很强的主导性。中国仍然需要与其它国家进行合作,以保证中国周边环境的安全与稳定。特别是涉及朝核问题、台湾问题、日本的军国主义思想、避免军事竞赛等经济、安全、政治问题上,仍然需要美国力量在亚洲的继续存在。
而从另一层面上讲,当前东亚政治格局是相当复杂的。中国、日本、韩国、印度、亚细安和澳洲之间有着日益复杂的战略关系。每一个国家都会尝试找到最具安全、稳定和影响力的位置。因此,我们有必要正确地、客观地认识在此地区各国对于中国有着怎样真实的想法和战略考量。
对于亚细安而言,一个平衡的东亚政治格局,无疑是有利于亚细安的。正如李资政在演讲中所说的:“亚细安缺乏战略分量。因此,所有亚细安国家都欢迎国务卿希拉莉重新开启同东南亚关系的决定。”对于不能再独自处理新的复杂局面的亚细安而言,必然需要借助美国的力量。只有这样,亚细安才有可能继续留在东亚经济和政治演变的中心,才能进行更紧密的整合。否则的话,她将会被边缘化。更何况,平衡大国关系,保持独立的关系一直是东盟国家的外交政策取向。因此,美国力量的存在,自然是其必然的选择。
同样的,这对于目前尚无法以一国之力独自主导东亚事务的中国而言,无疑也是必要的。更何况,中国一直主张的是睦邻友好的政策,也力主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合作与共赢的政治、经济模式。中国的崛起不但需要内政的调节,同样也需要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中国的崛起仍然需要一个过程。但与此同时,也需要我们正确地、客观地看待
中国在崛起过程中所引发的诸多政治效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中国崛起过程中的诸多变数,才能更好地参与到地区与世界事务当中去,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崛起和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大局。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中国要参与地区与世界事务,就必须正确认识彼此,作好全面的认识与评估,客观地看待中国崛起的政治效应。
第二篇:《如何看待中国崛起的经验》观后感
《如何看待中国崛起的经验》的观后感
林毅夫在演讲中主要认为目前的主流经济理论来自于发达国家,但是发展中国家条件和发达国家不一样,发展中国家应该从自己的时间中总结成功和失败的道理。其中中国之所以能崛起是因为他不再如清朝那般故步自封,而是博众家之长,走的不是完全的社会主义道路,而是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但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虽然中国博众家之长,但始终有自己的主心骨,这才没让中国走向西方列强的道路。
这次演讲主要讲中国崛起和其他国家的不同之处,以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四十年的时间里,中国都是高速的经济增长且没有出先爆发系统性经济危机。反观苏联及东欧等国家经济改革却出现了经济崩溃,经济危机等。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没有遵循华盛顿共识。而华盛顿共识的逻辑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好的根本原因是政府干预经济过多。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是拥有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而市场经济制度的先决条件是市场化和私有化,市场化的先决条件是价格放开。但是它失败了,没有遵循华盛顿共识的国家,比如中国缺发展的很好,遵循的国家却没有什么效果,甚至是出现大的经济危机。这是因为华盛顿共识没有搞清楚发展中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以及价格的扭曲到底是因为什么产生的。因为发展中国家某些产业没有自生能力。因此强行在短时间内一步转型到位必然失败。
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后来者优势:经济体高速增长,本质是劳动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因此发展中国家可以借鉴发达国家技术以达到经济的飞速发展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产业都可以发挥后来者优势,因为某些技术发达国家是不会给的,典型代表例如国防。中国采取的策略简单的说即为双轨制:重工业等产业国家扶持,而劳动密集型产业放开市场,同时政府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配合建设。
19金融4班
杨朔
1910821402
第三篇:客观看待干部破格提拔
客观看待干部破格提拔
-------------------------
编辑整理: http:///编辑:王菲 文章来源:新浪
曹 磊
第四篇:客观看待有线电视数字化改造
客观看待有线电视数字化改造
给每一个电视用户简单地加装一台数字机顶盒,让你在看电视的时候手里多握一只遥控器,就完成了有线电视数字化改造了吗?究竟什么是数字化有线电视?它能给用户带来什么好处?
厦门广电网络公司在进行厦门市有线电视整体数字化改造时,所引发的“机顶盒赠送门”事件,之所以让市民严重不满,甚至发展到了法律诉讼、投诉抗议的程度。除了厦门广电网络公司在事件中失信于民的行为之外,我觉得这个“利民工程”未能给多数用户带来实质性的好处,也是引起民众对立情绪的重要原因。
本文试图从技术角度来探讨这一项涉及到千家万户的改造工程的实际意义。“有线电视数字化不是简单的技术提升,而是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广电总局科技司司长王效杰指出,有线电视数字化不是目的,而是要在数字化的有线电视网络上开发多功能业务,真正发挥有线电视网络的宽带优势和普及到千家万户的优势。双向、交互、多功能、多业务,已被我国政府部署为有线电视数字化在‘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方向。”
因此,给电视用户简单加装数字机顶盒,并不是实际意义上的数字电视。一些先期进行整体数字化改造工程的城市,为了能够快速提升数字电视用户的数量,从进度上考虑还没有引入双向互动的机制,许多增值业务没有办法开展,传输网络因此也面临着第二期的双向改造。而从全国范围看,如果其它地区的有线电视网络的双向改造迟缓,就难以形成一张全国性的数字电视传输网络,这势必影响广电系统有线数字电视产业的整体推进。
即便是进行了有线电视网络的双向改造,实现了“双向、交互、多功能、多业务”等功能。由于这些功能一般只有特定对象使用,绝大多数普通电视用户仅仅只是收看电视节目,这些功能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多余的,况且使用这些综合业务功能时还需要额外向网络营运商付费,比如通过有线电视网络提供的宽带服务,就是数字化改造的“多业务”之一,营运商靠这个获利了;电视节目的互动点播功能,营运商也因此获利了。可是没有申请这些功能的用户没有获得任何好处,因此有线电视网络的双向改造的真正受益方是网络营运商,而不是普通电视观众。按照谁受益谁付费的基本原则,所有改造费用,包括机顶盒费用,必须由网络营运商支付。
数字化改造确实能够提升电视信号的质量,这也成为网络营运商向用户宣传数字化效果的最重要卖点。但是,普通用户不会想到的是,信号质量不等于收看效果,大家可能早就发现,数字化改造后,家里电视的收看效果其实没有多少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你家里的电视接收机依然是模拟机器,即使使用了高质量的数字信号,依然还只能达到普通模拟电视机的效果。那么去哪里能够买到真正的数字电视,价格是多少?目前还没有答案!
目前一些城市在进行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改造的时候,急功近利,采取了拔苗助长的方式,引起了民众的不满和反抗情绪。这种做法,严重损害了数字电视这一新技术的本来形象,也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值得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第五篇:理性客观看待经济社会热点问题
理性客观看待经济社会热点问题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我是公管系2012级艺术翻译班的xxx,很荣幸今天能够代表我们组上台演讲。
社会热点是一面多棱镜,不仅能聚焦社会焦点变化,更能折射社会矛盾的消长和时代的变迁。最近我在网上看到过一个调查,随机访问3400位城乡居民。从物价、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社会保障、食品安全、生态环境、反腐倡廉等19个方面选出他们感受最强烈的、最关心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2014年,市民最关注的民生问题排在首位的是医疗问题,房价和食品安全问题。
今天我们就主要探讨一下医疗问题和房价问题。
我想问同学们知道绵阳的“走廊医生”吗?四川绵阳市人民医院女医生兰越峰,因多次反映所在医院“过度医疗”而被迫沦为“走廊医生”长达22个月。她之所以受到医院的打压仅仅是因为她不愿意让病人做不必要的检查,不愿意过度医疗,这明明是一件医生应该做的事,但却得到如此结果,这让更多的病人和病人家属对医院感到愤懑不平。因此近年来层出不穷的医患冲突让医患矛盾成为无法回避的话题,近七成的网友认为医患关系紧张,医生被打、医院被砸等类似的报道让原本不融洽的医患关系变得更加紧张。同时看病贵,床位费、护理费上涨,让原本自费的病人表示压力更大,同时医疗负担重、医保覆盖面较低,仍是不容回避的现实。
我今天要讲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房价。网上有人说,现在人们见面问的不是吃饭了没而是买房了没。我想起了之前在微博上被网友们转载的一个帖子称,爷爷娶奶奶只用了半斗米;爸爸娶妈妈只用了半头猪;我结婚却要用爹娘半条命!是啊,过去十年,中国楼市、房价一直保持了高速增长,但中间也经历了约四次调整。但是,虽然房地产调控屡屡出台,但始终收效甚微。在最近召开的两会上,房地产必将成为民生热点的主要议题,房价在两会之后的走势也将成为人们最关注的焦点。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会针对不同城市情况分类调控,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强调了调控,并且会针对不同城市情况分类调控,但政府从未提及“打压”,只针对“遏制过快上涨”。在行业人士看来这是如此积极的一个信号,作为购房者最担心则是房价越调越高。
有人说,他最想生活在新闻联播里,因为那的人都买得起房,吃得起饭,看得起病。但是我想说中国梦实现的过程取决于我们每个人为这个国家为这个社会去积极地努力,去积极地奋斗,通过改变我们自己,结束抱怨,去付出我们的艰苦努力,去圆每一个人的梦想,你有光明中国才有光明,我们生活的社会才会越来愈好。总有一天,我们的中国梦不能只存在在新闻联播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