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清初流人对东北教育的贡献定稿
清初流人对东北教育的贡献
唐任安沈月梅胡淑娟
摘 要:东北,现代中国北方的繁荣地区,在几百年前的清初,却仍是一个被人们所畏惧的地方,一个被形容为“山非山兮水非水”的地方。东北的荒芜,使人们对其望而却步,统治者们却将其视为惩罚犯人的一个“好”地方,尤其是清一朝,大批流人被遣戍东北,定居在当时仍是个苦寒之地的东北。这些流人来到东北后或从事家庭教育,或从事书院教育,为东北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关键词:清初,东北,流人,教育,贡献
清初,大批的文人被遣戍东北,面对着东北“牛马仍杂沓,人屋半荒芜”的境况,面对着生存的考验,他们肩不能抗,手不能提,他们所能做的就更多的是脑力劳动。杨宾曾这样记述,宁古塔“盖俗原以文人为贵,文人富则为贾;贫而通满语则代人贾,所谓掌柜者也;
【1】P58【2】贫而不通满语则为人师”。《黑龙江外记》也曾记述,“流人通文墨,类以教书自给”
P89,即从事教书工作是当时东北流人一个重要的谋生手段。流人的教育活动为东北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东北教育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清初东北教育状况
清初东北的教育延续着明末的文脉,但因明清易代,战争频繁,加上满族特有的文化传承,呈现着独有的地域文化特征。
明朝末期,东北地区主要有三个文化区,它们是“辽东边墙之内的汉族聚居区,西段辽
【3】P1186东边墙以西及西北的蒙古族聚居区,东段辽东边墙以东的东北的女真族聚居区”,这
三个文化区由于各自文化的不同,在教育方面所呈现的状况有着很大的差别。辽东的汉族聚居区的教育经过明朝两百多年的发展,在“万历后期,‘辽东幅员二千里,养士三千人’,足
【4】P1203见学校教育已经具有相当规模”。但是这种规模与关内地区相比,仍然是落后不少。
据《中国东北史》中提到,明辽东地区有社学21所、儒学17所、学院仅6所。其中学院均建于明朝,但同时期的关内地区,仅书院就已遍布大江南北,其中以著名的“四大书院”为代表。而同时期的满蒙聚居区,学校教育几乎处于一种空白的状态。“只是在努尔哈赤崛起
【5】P1203之后,女真族的八旗子弟学校才有所发展”。但八旗子弟学校规模不大,一般的女真
平民百姓仍没有学校可以读书。但总体看来,经过明朝两百多年的发展,东北地区的教育事业虽然不是非常发达,但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在东北地区,尤其是教育相对发达的辽东地区,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四子本经,因此教官多是饱学之士(这里饱学主要是指汉文化,其中著名的有张升、王嘉宾等)。而在天命六年,后金进入辽沈地区,女真族上升为东北地区的统治民族【6】P1193。“天命十年十月,努尔哈赤
【7】P1196下令对辽东汉人进行了一次全面‘甄别’”。在这次行动中,“以秀才为主体的‘明绅
【8】P1196衿’,几乎‘被杀绝’”。这种残忍的弑杀行动,带来的不仅是“秀才”们的灭顶之灾,同时对当地的教育事业招致到沉重的打击。
受到战火的影响,东北的教育在清初时期,出现了一个断层。战后的东北经济萧条,到处一片荒凉景象,函可曾描述这种境况“牛车仍杂沓,人屋半荒芜”。从现代心理学上来讲,当人类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才会进一步追求精神需要,而当时东北地区的人民生活困顿,温饱都成为问题,更遑论去进行实施完好的教育,《黑龙江外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10】P85“汉军知习汉书,然能执笔为文者绝少”。可见历经教育的发展与劫难,清初东北地区的教育几乎处于一种空白的状态。【9】P672
二、清初流人受教育的情况
流人这个概念自古有之,那么何为流人?《释文》解释为“有罪见徙者也”。而在历代的记录中,清时期流人的数量远远超出于以往各代。清代,流人或因为文字狱,或因为科场案牵连,或由于派系斗争,或由于反抗清统治者而被遣戍东北,从流人的遣戍的原因中不难
【11】看出,流人中多文人雅士。清代诗人丁介就有诗曰:“南国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辽阳”
P卷一19,半辽阳虽有夸张之嫌,但是当时流人中多文人雅士则不假。杨宾也曾在《晞发堂文
【12】P164集·伍敬玉五十寿序》中提到:“当时是中土之名卿硕彦,至者接踵”。
(一)流人的教育程度
在清朝,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种。而在正式考试前,童生先要经由“县试”录取为秀才,才能入县学。秀才只有经过县学的考试,才有资格去参加乡试。而所谓的县学,正是官府所办的儒学。而许多的流人都是参加过科举考试的,甚至有些还是功名加身的,因此可以看出许多流人本身都受教育程度都是比较高的。
如因文字狱获罪的方登峄在16岁时补县学生,后在康熙23年考中贡生。在清朝,只有成绩优秀的秀才才有机会升入国子监读书,成为贡生。而方登峄在他25岁时就进入国子监这个全国最高学府学习,受到了当时最好的教育。因派系斗争遣戍东北的陈梦雷,12岁中秀才,19岁中举人,康熙九年中进士,官拜翰林院编修。仅一个秀才就需要经过县学的学习、考试,那么这样一位在科举场上屡屡中第的有才之士,其受教育程度可想而知。吴兆骞就是因为在南闱科场案中被仇家诬陷而被遣戍东北。吴兆骞本身饱读诗书,受教育程度非常高,是“江左三凤凰”之一,“生在一个‘兄弟皆名士,诗篇尽擅场’的书香门第与显赫的贵族之家”,“七岁参玄文,十岁赋京都”,“十三学经并学史”,在私塾读书时,一首《胆赋》让先生都不得不赞叹一声“此子将来必有盛名”。与吴兆骞相有似经历的流人还有许多,比如方章钺、孙旸等人。
(二)流人的文化成就
有时候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并非都是有才之士,而清代流人不但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且多有才之士。譬如方拱乾,由于受到南闱科场案牵连,被遣戍东北。他的家族桐城方氏就有“江东华胄推第一,方式簪缨推第一”之称。而他本人更是“成童时即能记《五经》”,七岁能写诗文,23岁时就中举人,“文名震当世”。到了东北以后,笔耕不辍,创作出了大量的作品,如《绝域纪略》、《何陋居集》等等。又如受南北党争牵连遣戍东北的张缙彦,河南新
【14】P87乡人,“幼年颖悟,十岁就能‘博览经文’,‘千言立就’,可见文思敏捷”。他来到东北
后,寄情山水,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如《宁古塔山水记》、《域外集》等等。除了方拱乾和张缙彦,流人中的有才之士还有很多,比如程煐、杨越、祁班孙等。
以上所举只是众多流人中的一小部分,但都是以才闻名于世人。这些有才之士本身都受到过严格的高等教育,他们来到东北后,多从事教育活动,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在对前人文化进行传播的同时还传播了自己的思想,为东北教育的发展注入了一股鲜活的超越地域教育理念与内容的新动力。
【13】P96
三、流人对东北教育发展的贡献
清初,东北流人在东北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为东北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对于这一点,章太炎先生就曾经提到过“初,开原、铁岭以外,皆故胡地也。无读书
【15】P142识字者,宁古塔人知书,由方孝标后裔谪戍者开之”。当时流人主要通过家庭教育和
书院教育对东北教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家庭教育是流人传播教育的开始
文人们是因罪被流放东北,其中很多文人都是才名在外之人,他们来到东北,或为当时
东北的权贵所欣赏而聘为家庭教师,或自己开馆授课,教授弟子。吴兆骞遣戍宁古塔为巴将军所聘,其子吴桭臣就曾记载“予七岁,镇守巴将军聘吾父为书记兼课其二子”。
【17】P296他自己在《归来草堂尺牍》中也曾提到“儿今年在孙家处馆,又有云南沐公之子想从”。
【18】P155程煐“后来还曾被黑龙江水师营领陈光耀聘为家庭教师,‘训课子侄’”。“旧吏陈敬尹
【19】P302【20】P198在将军家处馆,教他儿子”。苗君稷“在盛京,以经史之学教其弟子”。周瑞清,在戍所“授徒自给,不责束脩”。陈梦雷也曾在他的《癸亥春日即事》(其一)中提到
【22】P401“读书课业儒生事,牛马行藏圣主恩。”反映了他在沈阳的教学情况。通过以上例子,不难看出,流人在当时的东北教育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二)书院教育使东北教育长足发展
起初文人流放东北,多从事家庭教育,但是到了后来随着东北经济的复苏,教育也开始得到发展,家庭教育已不能满足当时的知识学习的需要,于是更多的,流人走进书院进行授业传道。据史料记载,江西王雨亭霖在齐齐哈尔时“教授八旗义学”
【24】P1850【23】P89【21】P266【16】P324。“著名学者马瑞辰‘因公获罪,委书院山长’”。王性存至戍所后,“当地官员‘重其学’,延聘他主讲
【25】P265【26】P251‘经义书屋’”。朱履中,“后为吉林将军富俊所聘,主讲于吉林之长白书院”。
【27】P401陈梦雷在《癸亥春日即事》(其二)中提到:“陪京佳气自葱芊,比户销兵讲诵弦。”
这里的“诵弦”是学校教育的代称。从中不难看出在东北书院教育的教学中流人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较于流人走入书院进行教学,流人建立书院对于东北教育发展贡献更大。其中银冈书院就是流人促进书院教育发展的一个标志。银冈书院的前身是流人郝浴在遣戍铁岭时所创办的“致知格物之堂”,后郝浴官复原位回朝时将其更名为“银冈书院”,并增购225亩土地作为办学资助。从此,银冈书院越办越大,成为关东最大的书院,也是清代著名的五大书院之一,在东北教育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东北清代的文化明珠。
东北地区的教育从流人从事家庭教育开始发展到后来的流人从事书院教育,也即从个体的教育发展成为集体教育,从其发展的历程中我们不难看出流人的到来对东北地区教育的发展贡献卓著。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东北“文盲”的数量不断的减少。王性存被聘主讲经义书屋,于是“穷边荒徼,始有弦歌之声”。随着流人在东北教育活动的展开,东北教育开始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态势。教育活动的开展和发展,对当地人民的思想是一次洗礼,同时对地域文化素养的提高和普及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吴桭臣曾有过这样的描述:“穷边
【28】P338子弟,负耒传经,据案弦诵,冰冰乎冰山雪窖之乡,翻成说礼敦诗之国矣”。
四、清初流人对推动东北教育发展的意义
清初被流放到东北的的流人,身处异域,生活困顿,命运多舛,但对当地教育的发展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首先,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促进了东北地区多领域的发展。通过流人的教育活动,为东北地区培育了大量的人才,李兴盛先生在《东北流人史》中谈到延宪时说:“其弟子后多显
【29】P266达”。流人吴兆骞在提到得意门生陈光启时亦曾自言:“敝门人闽中陈昭令,名光启,秀而嗜学,北州少年,以为之冠。”又言:“文采风流,绝类南士。”这一大批人才,从事着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业,从各个方面推动了东北地区的进步与发展。
其次,传播了汉文化,对东北人民思想上进行了“开荒“,提高了当地人民的文化素质。随着流人在东北频繁的进行教育活动,东北人民受教育的机会大大增加,东北地区的文盲数量也大大减少。随着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东北人民精神生活与原来相比更为丰富,除了老师讲授的课程外,还可以自己进行阅读、创作,不仅开阔了东北人民的视野,而且提高了东北人民的思想意识以及认知水平,使当地人民的文化修养得到一个很大的提高。【30】P211【31】P21
2第三,促进了东北教育的发展,对当地的学风产生了深远影响。学风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学校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原则;二是指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的集体表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流人在东北进行的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对于东北地区学风的发展也起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流人对于东北教育事业的推进,东北地区受教育者越来越多。而老师很容易成为学生的模仿和崇拜的对象,这些流人知识的渊博与厚重,治学的精神与态度,做人的儒雅与修养,被许多东北的学子们纷纷效仿与敬仰。谢国桢先生在《清初东北流人考》一书中在评价徐梦雷时就曾提及:“慢慢的,人们也知道他学问之渊博,执经问业者因之接踵而至„„一般士子经则震循循善诱,都知道向学,遂开了东北治学的风
【32】P157气。”
最后,推广了读书的风气,促进了东北地方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加速东北地区的汉化,形成了东北所特有的东北文化。流人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对东北地区的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流人来到东北后,他们自身亦受到了东北本土文化的影响。陈之遴就曾说过“殊方风俗渐相安”。这种文化渐渐融合的现象,无疑提升了东北地区地域文化的品格与内涵。清初,除了流人以外,极少有文化素养高的知识分子主动前往东北这一荒芜之地。在这样的情况下,流人的到来对于东北来说带来了新鲜的文化条件与氛围。当时流人中的文人,来到东北往往会携带许多书籍,这些在中原地区并不珍贵的书籍,到了东北却变得异常珍贵。杨宾曾这样记载“宁古塔人每年一次,往高丽会宁府互市······而书特贵。康熙初,姚琢之
【34】P48-49以明季遗文易牛一头”。在流人的讲学中,也往往是以这些文本为讲学内容的。
总之,随着流人的不断增加,他们对东北地区教育的范围以及影响不断地扩大,他们不仅使汉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播与普及,同时在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融合提升的过程中,形成了东北特有的文化精神。流人们在“八月中即下大雪,九月中河尽冻,十月地裂盈尺。雪才到地,即成坚冰,虽向日照灼不消”的陌生而又艰苦的生存之地,忍受着“家门倾覆,【36】P338颠沛流离,迫远戍穷荒”的巨大人生灾难,从得以生存起步,他们开馆授课,书院教
学,渐至开拓出东北治学的处女地,为东北地区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使得东北这块地区从昔日的“冰山雪窖之乡”变成了“说礼敦诗之国”。
参考文献
【1】【34】杨宾.柳边纪略.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25年.【2】【10】【23】西清.黑龙江外记.广东:广雅书局,光绪庚子年.【3】【20】【30】【31】李兴盛.流人名人文化与旅游文化.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4】【5】【15】【18】古文双.黑龙江名人.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6】【7】【8】【12】【13】【14】【24】丛佩远.中国东北史·第四卷[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9】李兴盛.中国流人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11】刘献廷.广阳杂记[M].北京: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1997.【16】【17】【19】【28】【35】【36】吴桭臣.秋笳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21】【25】【26】【29】李兴盛.东北流人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22】【27】【33】张玉新.清代东北流人诗选注.沈阳:辽沈书社,1988.【32】谢国桢.明末清初的学风[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作者单位:湖州师范学院
【35】P324【33】P122
第二篇:东北教育考察报告
东北教育考察报告
这次考察学习,我们受益之处有四点:一是亲自听了现代杰出教育家魏书生的课;二是盘锦市魏书生教育思想研究所蔡所长关于《魏书生教育思想漫谈》的报告;三是大连市新课程实验研究办公室副主任的报告;四是各个学校教育教学方面的教育特色和管理经验。
下面我从感知新理念、感受新特色、聚焦新课程三个方面将我自己的所见所闻和见解向大家作以汇报。
一、感知新理念
深化教书育人的教育思想
我首先认为:魏书生的教育思想不仅激荡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浪花,而且,更重要的是点燃了人生对理想追求的火花。
听了盘锦市魏书生教育思想研究所蔡所长关于《魏书生教育思想漫谈》的报告和魏书生给初三学生上的常规课,参观了魏书生展览馆。我感到:魏书生在课堂上既没有滔滔不绝的讲述,也没有电教设施的运用;既没有设计精彩的板书,更没有学生各抒己见的激烈讨论。但是,魏书生的教学质量却名副其实地出奇的好,这并不是名人效应的结果,反而是魏书生的教育思想和课堂艺术不仅仅是体现在课堂上,而是体现在课前、课后和课外,不仅仅是体现在教书上,而是体现在育人上,不仅仅是体现在教师的如何教上,而是体现在学生的如何学上,不仅仅是看学生在课堂上如何学,而是看学生在课前学得怎么样,所以,魏书生的课堂艺术的魅力主要表现在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积极性的调动、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效果的检测上。
我还认为,魏书生民主与科学的教育思想落实在教材的使用上,主要表现在,他不仅带着教材走近学生,更可贵的是带着学生超越教材,他的学生都有教师的教学参考书,这是他把课堂教给学生,在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探究能力方面的具体的、大胆的尝试和所取得的成功经验。我想:学生得到了教师讲课的秘密武器——“教参”,他们在自学的过程中,仅仅是因为文化程度的限制把“教参”当成了“学参”去探究,去体验当教师的感受,也就是像老师一样在“备课”的过程中,通过自学、预习,在课前已基本上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剩下的就是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所不能解决的疑惑和问题,更需要教师进行点拨。这就是魏书生课堂教学艺术魅力之精华,他工夫不在课上,而在课前、课后和课外,他是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需要与学生商量着学习,如其说是听魏书生给学生上课,倒不如说是看学生给魏书生上课。其实,我们的学生也有类似这样的课辅读物,而且,是每人一本。什么《英才教程》啊等等。但是,我们的老师总是怕学生早知道,讲课时先把书收起来,生怕自己讲课时,学生已经知道了不听讲。这就是观念问题,我们不仅调动不起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反在压抑。只知道一桶水和一碗水的灌输关系,不知道把学生变成抽水机,让他们主观能动地去抽水、去获取新知、攀登新高。
在课堂上,魏书生在教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也不忘记学生的应试能力的培养,这是他民主与科学教育思想最最实在的凝聚点。我想: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应该是和睦相处的,素质教育应该包含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实质上也应该由应试教育这样终结性的评价——考试,作为单方面的评估。如今,在没有废除考试制度,而在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的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不进行应试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极不现实和极端错误的。魏书生讲求的是实际和实效相结合,他教的三八班同学在紧张的应考复习阶段,还获得了全校三项第一的奖状,这就不难看出魏书生教育思想,无论是从内涵或是从外延上讲,不仅实事求是,而且,也是与时俱进的。
因此,综观魏书生的教学全过程,我感到魏书生的教学,不仅仅是师生之间简单的教与学的互存关系、双边活动,而存在着一种普普实实的教学组织环节和组织形式。我自己认为:就单从魏书生这一节课而言,就始终渗透了
“六步教学法”,而且,他总是,走下讲台让学生自主、探究、分组、合作学习,俯下身子与学生互动、交流、点拨、互助学习。
所以,我们应该深思熟虑地思考:我们学习魏书生要学习他什么?应该如何学?我想:如果,单单学他深入教学兼上几节课,那是无可非议的,但,这不是根本,解决不了实质性的问题。要想一时半会儿地学到魏书生的真经,那又是异想天开的事情。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洋思经验倒是魏书生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结晶。江苏省泰兴市的实验中学(洋思中学)的校长蔡林森,当年带着自己的十几位教师,在盘山中学一住就是半个月,他们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回去琢磨了近十年,构建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效果极佳、闻名全国的教学模式。我们仅仅是短暂的一天时间,仅仅是通过听一个报告、听一节课、看一个展览,就想学到真经,必须学到点子上,拿出十倍于洋思的勇气、精灵和毅力,才能取得成功。
我认为:学习魏书生的教育思想,领会他的教学艺术,首先,应该学习他的做人,具有一种创新的思维、行动和高效的与时俱进的精神,像雷锋一样把每一件平平凡凡的事情,不厌其烦地、尽职尽责地、持之以恒地做好,把他当作是一种享受;其二,是必须在教书的过程中,重视育人,从平平常常的“七个一”的细微处做起,教会学生学会做真人;其三,是在教学中,咬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和掌握不放松,重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其四,是在民主与科学的教育思想实践中,必须实事求是地、辨证地看待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必须明确没有高质量的应试成绩的素质教育,是底下的、劣质的教育,没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单纯应试教育,是贻害学生一生的不健康、不健全的教育。
二、感受新特色
创建特征明显的特色教育
在沙河口区中心小学、郭庄子中学、辽河小学的考察中,以及在与大连市新课程实验研究办公室副主任的交流中,我受到的启发是:特色教育必须是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展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形成规模、达到群体化的、有目标、有理念、有理论、有规划、有措施、有教师、有资源、有实践、有效果的、特征明显的、满足学生需要、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活动。
参观沙河口区中心小学时,车一行到大门口,我就有一种受蒙骗的感觉,似乎以为大连市给我们随便安排一个很普通的学校来应付。很普同的大门,校园里大部分是沙子铺的地面,马蹄型布局的楼房的外部墙壁和校园墙壁上全都涂的是土红色。但是,一进实验楼,却叫人十分惊异,不仅刚才的误解荡然无存,反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真正领悟了什么是特色教育,看到了特色教育的特征。产生了一种强烈的、精神振奋的学习、借鉴和创造性完善、改进我们的特色教育框架的思路和干劲。
这所学校除了外观上保持了学校地面铺垫沙子与学校名字沙河口相一致的特征,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围绕学生的发展共建校园文化体系,在创新与落实这两个点上做文章的实质内涵上。他们的管理模式是以规范为基础、以人文为特征。不是高压似的、强制式的管理,文化氛围比较浓厚,表现出一种比较宽松的人文性,包括文化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民主、平等等特征,废除了对三好学生的评选,对学生进行特长评估,推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卡,对教师推行扬长似的纪实考核、记名打分。
他们以创造教学为主旋律。进行全方位的课堂教学改革,在多媒体教室我们听了一节《风筝》的艺术课,又似乎感觉到教师和学生不是在上课,而是在玩耍,学生有静也动,静得十分专心、动得十分自由,整个课堂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双边活动,学生思维敏捷、发言踊跃、爱好自主、欣赏自由,或观赏不同形状、花色的风筝,或用彩笔给风筝涂颜色,或跟着教师学做风筝,都是在自我选择的自主意识下进行的。
他们形成和确立了书画、演唱两个主题为内容的艺术教育活动,每年举办一次欢乐周,从有一个很高的起点出发和很低的切入点入手,设计了以六个分支主题为旋律的中国文化系列主题活动方案。离开这所学校时我将录音笔放在会议桌上没有拿,5分钟以后,老师让学生送给我们,这是对他们特色教育下德育工作,以及学雷锋活动一个有力的鉴定。
郭庄子中学第一次接待了我们河南的客人,在这里使我感受到了网络教学的艺术魅力、更进一步加深了特色教育的印象、看到了科研兴校的巨大动力、感知了学校竞争的发展局势。我自己感到:这所学校有一支勇于改革、善于创新、有科研意识和能力的领导班子。他们用“有高尚的教育爱心、有丰富的科研成果、有独特的教学风格”的名师具体标准来建设教师队伍,他们还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用先进的思想理论武装人,用真情真爱来关心人,用实实在在的利益激励人,用有效的机制来制导人。同时,他们有效地抓住了先进的教育技术,推进校园信息化,找到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把一个相对弱的学校变成了强校。
辽河小学是以环境保护为特色的,他们对学生整个在校的学习、生活,实行了程序化的管理,一切都按学生的发展需要定性、定位、定区、定量、定序,进行严格的量化考核。比如说,这一班学生清洁区、活动区、通行的楼道都有固定的位置。他们还创建无声走廊,校园里有很多形状不一的花坛,花坛里有很多适宜寒冷气候生长的花木,在干枯的草坪上铺垫的是假草坪,冬季让人看着仍然是翠绿清爽,待草木发芽了再揭去假草萍也就与大自然接轨了。他们经常开展绿色环保活动,开阔学生视野、增强环保意识。
三、聚焦新课程
落实主体教学的教育思想
我们这次考察学习,焦点就是集中在新课堂实验上,虽然,没有听上一节出色的示范性的优质课、解决问题的研讨课,但我们从实实在在的常规课中,解决了许多我们感到疑惑的问题,例如:如何调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如何激活学生分组、讨论学习的方式和效率、如何提升课堂设疑、质疑问题的层次和价值等等问题,特别是新课程实验中所遇到的新课程评价标准、新课程与老教材的处理、教师素质、课程资源等等认识和操作性的问题,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理解和答案。
在大连市软件园听了两节课、观看了升旗仪式、听了校长的经验报告。老校长的敬业精神、办学思路、用人之道,教师的本身素质、课堂艺术,学生的思变能力、学习习惯,以及课堂上的过程评价都深深地打动了我。无论是听哪一节课,我的总体感觉是:教师讲得少,学生活动得多。学生是圆心,教师是半径,老师围着学生转。例如:在大连市软件园双语学校听了两节七年级两个班两个老师,讲的同一个内容《丑小鸭》的新课程实验课。一开始上课都有一位同学在讲台上演讲,接下来是几位同学针对刚才演讲进行评议,和我们不同的是他们在语言评议完后还有等级评价,是五分甲级或是五分乙级,由全班同学现场定级,学习班长记录备案,和魏书生不同的是,他们今天演讲定出明天演讲的同学,鼓励认真准备,明天演讲超过今天的同学。魏书生则是在演讲的前两分钟,给某一个学生确定一个演讲内容,仅仅经过唱军歌、口头作文这么一个短暂的时间,这位同学就要很快地通读、熟记演讲的内容,根本没有加工润色的时间,对这位同学和全班同学来说,内容是新鲜的,关键在于演讲技巧和欣赏水平了,这一切都在同学们不知不觉中,既增长了见识、锻炼了才干,又为学生学习创造了环境,激发了兴趣。
两位教师也都重视字、词、句、篇知识点的落实和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以及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例如:作者的生平,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站起来从有关学习资料上读出来的,相应地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检测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不要小看学生的读,他比教师从教参上搬到教案上,再口授给学生的方式好得多,最起码学生能够通过这个机遇展示一下自己的思维、概括、表达能力,享受一下成功的快乐。所以,在课堂上,凡是学生能够怎么样的,教师就不要怎么样了。
《丑小鸭》这篇课文很长,两位教师也都采用让学生接力朗读的方式,在扫除朗读过程出现的字词障碍中,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同时,又叫学生把学过、或读过的安徒生童话罗列在黑板上。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新课程的弹性很大,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超越教材的范围,要靠学生的理解能力、阅历面的宽窄和教师的业务能力、知识水平来确定。
在天津市郭庄子学校听了一节历史网络课,教师利用解放战争的知识网站,在微机室给学生上了《蒋家王朝的毁灭》这节内容。学生在电脑上可以随意点击鼠标,选择浏览自己想欣赏、了解、掌握的文字、图片、录像资料,然后,在讨论区里进入讨论室,输入文字展开讨论、交流练习题的内容。学生完全是在一种情绪高涨、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的愉快环境下,通过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进行了自主性很强的探究性的学习。
从获得的滨湖小学的录像资料中,我还看到:这所学校从忠诚(爱国、爱党、爱校、诚实——热爱祖国热爱党、雷锋精神大发扬、从小学做小主人、诚实勤劳是方向)、勤奋(爱学、会学、活学、优学——学习知识善思考、勤学好问多探讨、学习方法讲科学、活学优学效果好)、健美(爱美、学美、寻美、创美——是非分辨情操美、爱好广泛学习美、体魄健壮自然美、发挥特长创造美)、创新(开拓、进取、奋发、向上——敢字当头不守旧、开拓进取精神好、博采众长情趣广、潜心探索创一流)四个方面严格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品质,而且,他们的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动手能力十分强。
对学生、对教师、对课堂的评价标准、评价过程,是我们探究的和急需解决的最敏感的热点问题,专家们作了点拨,这些学校也都积累了成功的实践经验。例如:沙河口区中心小学对教师除了进行纪实考核、记名打分外,还进行了非量化性的考核,给教师建立工作档案、发展档案,教师的教案、听课本等等文字性的资料,集中归类保存,作以展示,大家公开看、公开评。据大连市新课程实验研究室副主任介绍:为了配合新课程实验,他们尝试两套试卷,新课堂实验所倡导的评价,在中考里都有所体现。一些学校还在学生中建立个性档案,比如成长的脚印等等。
这次东北教育考察,我还有两个意外收获:一是我找到了我们提出的“惜时增效”课题的理论依据,魏书生说:“珍惜课堂教学时间,就等于珍惜学生的生命”,盘锦市第一完全中学的学风是“惜时、乐学、求真、进取”;二是在整个考察过程中,我始终带着数码摄像机、录音笔和笔记本电脑,不仅摄、录了珍贵的音视频资料,而且在笔记本电脑上撰写了一篇考察消息和三篇《走近魏书生》、《由雷锋精神想到了镇党委书记陈乐孝同志的讲话》、《赏析魏书生课堂教学艺术》足足有16000字的考察笔记,分三次租用公用电话和借用双语、郭庄子两个学校的网线发在我们的《枫叶教育》网上,第一次尝试和体验了异地上网提交信息的快乐,不仅及时通过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传播了最前沿的教改信息,而且,我们的网上办公系统引起了郭庄子中学领导的兴趣和关注。
最后,我想说一下,我们学山东高密更新了教育理念;学江苏洋思掀起了课堂教学改革的高潮;学华东五市加快了信息技术建设的进程。而东北教育的经验告诉我们:学习、工作、尽责、助人是享受,干好教育也是享受。因此,我们必须实实在在地高举魏书生民主与科学的教育思想大旗,走科研兴教、特色兴校、信息强校之路,开创“整体推进、特色明显、全面发展”的灵宝教育新局面。
第三篇:东北教育考察报告
东北教育考察报告
3月5日,我们在教体局刘**、李**等领导的带领下,一行33人,考察、参观、学习了辽宁省盘锦市第一完全中学、实验中学(盘山中学)、辽河小学、大连市软件园双语学校、沙河口区中心小学、天津市郭庄子中学和滨湖小学等7个学校、听了11节课和两场专家报告、以及7个学校校长的经验介绍,于3月12日满载而归。
这次考察学习,我们受益之处有四点:一是亲自听了现代杰出教育家魏书生的课;二是盘锦市魏书生教育思想研究所蔡所长关于《魏书生教育思想漫谈》的报告;三是大连市新课程实验研究办公室副主任的报告;四是各个学校教育教学方面的教育特色和管理经验。
下面我从感知新理念、感受新特色、聚焦新课程三个方面将我自己的所见所闻和见解向大家作以汇报。
一、感知新理念深化教书育人的教育思想
我首先认为:魏书生的教育思想不仅激荡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浪花,而且,更重要的是点燃了人生对理想追求的火花。
听了盘锦市魏书生教育思想研究所蔡所长关于《魏书生教育思想漫谈》的报告和魏书生给初三学生上的常规课,参观了魏书生展览馆。我感到:魏书生在课堂上既没有滔滔不绝的讲述,也没有电教设施的运用;既没有设计精彩的板书,更没有学生各抒己见的激烈讨论。但是,魏书生的教学质量却名副其实地出奇的好,这并不是名人效应的结果,反而是魏书生的教育思想和课堂艺术不仅仅是体现在课堂上,而是体现在课前、课后和课外,不仅仅是体现在教书上,而是体现在育人上,不仅仅是体现在教师的如何教上,而是体现在学生的如何学上,不仅仅是看学生在课堂上如何学,而是看学生在课前学得怎么样,所以,魏书生的课堂艺术的魅力主要表现在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积极性的调动、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效果的检测上。
我还认为,魏书生民主与科学的教育思想落实在教材的使用上,主要表现在,他不仅带着教材走近学生,更可贵的是带着学生超越教材,他的学生都有教师的教学参考书,这是他把课堂教给学生,在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探究能力方面的具体的、大胆的尝试和所取得的成功经验。我想:学生得到了教师讲课的秘密武器——“教参”,他们在自学的过程中,仅仅是因为文化程度的限制把“教参”当成了“学参”去探究,去体验当教师的感受,也就是像老师一样在“备课”的过程中,通过自学、预习,在课前已基本上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剩下的就是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所不能解决的疑惑和问题,更需要教师进行点拨。这就是魏书生课堂教学艺术魅力之精华,他工夫不在课上,而在课前、课后和课外,他是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需要与学生商量着学习,如其说是听魏书生给学生上课,倒不如说是看学生给魏书生上课。其实,我们的学生也有类似这样的课辅读物,而且,是每人一本。什么《英才教程》啊等等。但是,我们的老师总是怕学生早知道,讲课时先把书收起来,生怕自己讲课时,学生已经知道了不听讲。这就是观念问题,我们不仅调动不起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反在压抑。只知道一桶水和一碗水的灌输关系,不知道把学生变成抽水机,让他们主观能动地去抽水、去获取新知、攀登新高。
在课堂上,魏书生在教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也不忘记学生的应试能力的培养,这是他民主与科学教育思想最最实在的凝聚点。我想: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应该是和睦相处的,素质教育应该包含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实质上也应该由应试教育这样终结性的评价——考试,作为单方面的评估。如今,在没有废除考试制度,而在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的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不进行应试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极不现实和极端错误的。魏书生讲求的是实际和实效相结合,他教的三八班同学在紧张的应考复习阶段,还获得了全校三项第一的奖状,这就不难看出魏书生教育思想,无论是从内涵或是从外延上讲,不仅实事求是,而且,也是与时俱进的。
因此,综观魏书生的教学全过程,我感到魏书生的教学,不仅仅是师生之间简单的教与学的互存关系、双边活动,而存在着一种普普实实的教学组织环节和组织形式。我自己认为:就单从魏书生这一节课而言,就始终渗透了“六步教学法”,而且,他总是,走下讲台让学生自主、探究、分组、合作学习,俯下身子与学生互动、交流、点拨、互助学习。
所以,我们应该深思熟虑地思考:我们学习魏书生要学习他什么?应该如何学?我想:如果,单单学他深入教学兼上几节课,那是无可非议的,但,这不是根本,解决不了实质性的问题。要想一时半会儿地学到魏书生的真经,那又是异想天开的事情。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洋思经验倒是魏书生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结晶。江苏省泰兴市的实验中学(洋思中学)的校长蔡林森,当年带着自己的十几位教师,在盘山中学一住就是半个月,他们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回去琢磨了近十年,构建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效果极佳、闻名全国的教学模式。我们仅仅是短暂的一天时间,仅仅是通过听一个报告、听一节课、看一个展览,就想学到真经,必须学到点子上,拿出十倍于洋思的勇气、精灵和毅力,才能取得成功。
我认为:学习魏书生的教育思想,领会他的教学艺术,首先,应该学习他的做人,具有一种创新的思维、行动和高效的与时俱进的精神,像雷锋一样把每一件平平凡凡的事情,不厌其烦地、尽职尽责地、持之以恒地做好,把他当作是一种享受;其二,是必须在教书的过程中,重视育人,从平平常常的“七个一”的细微处做起,教会学生学会做真人;其三,是在教学中,咬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和掌握不放松,重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其四,是在民主与科学的教育思想实践中,必须实事求是地、辨证地看待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必须明确没有高质量的应试成绩的素质教育,是底下的、劣质的教育,没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单纯应试教育,是贻害学生一生的不健康、不健全的教育。
二、感受新特色创建特征明显的特色教育
在沙河口区中心小学、郭庄子中学、辽河小学的考察中,以及在与大连市新课程实验研究办公室副主任的交流中,我受到的启发是:特色教育必须是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展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形成规模、达到群体化的、有目标、有理念、有理论、有规划、有措施、有教师、有资源、有实践、有效果的、特征明显的、满足学生需要、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活动。
参观沙河口区中心小学时,车一行到大门口,我就有一种受蒙骗的感觉,似乎以为大连市给我们随便安排一个很普通的学校来应付。很普同的大门,校园里大部分是沙子铺的地面,马蹄型布局的楼房的外部墙壁和校园墙壁上全都涂的是土红色。但是,一进实验楼,却叫人十分惊异,不仅刚才的误解荡然无存,反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真正领悟了什么是特色教育,看到了特色教育的特征。产生了一种强烈的、精神振奋的学习、借鉴和创造性完善、改进我们的特色教育框架的思路和干劲。
这所学校除了外观上保持了学校地面铺垫沙子与学校名字沙河口相一致的特征,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围绕学生的发展共建校园文化体系,在创新与落实这两个点上做文章的实质内涵上。
沙河口区中心小学,虽然楼房建于解放前1926年,是日本人修的,貌不惊人,但内部装修却十分讲就,地板砖、木墙裙、单是那走廊里不同内容的布置和安排,就足以显示出这所学校与众不同的特征来。所有的教室里,课桌都排布在教室的后面,多余的空地都留在教室的前面,以便上课时学生活动游戏用。更有趣的是他们完全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和身心发展出发,把所有的走廊都以求知廊、睿智廊、英语廊、启慧廊、红领巾廊、立志廊、行政廊等为主题,进行了艺术设计和人文布置,给学生营造了思维和创新的空间环境。
他们的管理模式是以规范为基础、以人文为特征。不是高压似的、强制式的管理,文化氛围比较浓厚,表现出一种比较宽松的人文性,包括文化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民主、平等等特征,废除了对三好学生的评选,对学生进行特长评估,推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卡,对教师推行扬长似的纪实考核、记名打分。
他们以创造教学为主旋律。进行全方位的课堂教学改革,在多媒体教室我们听了一节《风筝》的艺术课,又似乎感觉到教师和学生不是在上课,而是在玩耍,学生有静也动,静得十分专心、动得十分自由,整个课堂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双边活动,学生思维敏捷、发言踊跃、爱好自主、欣赏自由,或观赏不同形状、花色的风筝,或用彩笔给风筝涂颜色,或跟着教师学做风筝,都是在自我选择的自主意识下进行的。
他们形成和确立了书画、演唱两个主题为内容的艺术教育活动,每年举办一次欢乐周,从有一个很高的起点出发和很低的切入点入手,设计了以六个分支主题为旋律的中国文化系列主题活动方案。离开这所学校时我将录音笔放在会议桌上没有拿,5分钟以后,老师让学生送给我们,这是对他们特色教育下德育工作,以及学雷锋活动一个有力的鉴定。
郭庄子中学第一次接待了我们河南的客人,在这里使我感受到了网络教学的艺术魅力、更进一步加深了特色教育的印象、看到了科研兴校的巨大动力、感知了学校竞争的发展局势。我自己感到:这所学校有一支勇于改革、善于创新、有科研意识和能力的领导班子。他们用“有高尚的教育爱心、有丰富的科研成果、有独特的教学风格”的名师具体标准来建设教师队伍,他们还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用先进的思想理论武装人,用真情真爱来关心人,用实实在在的利益激励人,用有效的机制来制导人。同时,他们有效地抓住了先进的教育技术,推进校园信息化,找到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把一个相对弱的学校变成了强校。
辽河小学是以环境保护为特色的,他们对学生整个在校的学习、生活,实行了程序化的管理,一切都按学生的发展需要定性、定位、定区、定量、定序,进行严格的量化考核。比如说,这一班学生清洁区、活动区、通行的楼道都有固定的位置。他们还创建无声走廊,校园里有很多形状不一的花坛,花坛里有很多适宜寒冷气候生长的花木,在干枯的草坪上铺垫的是假草坪,冬季让人看着仍然是翠绿清爽,待草木发芽了再揭去假草萍也就与大自然接轨了。他们经常开展绿色环保活动,开阔学生视野、增强环保意识。
三、聚焦新课程落实主体教学的教育思想
我们这次考察学习,焦点就是集中在新课堂实验上,虽然,没有听上一节出色的示范性的优质课、解决问题的研讨课,但我们从实实在在的常规课中,解决了许多我们感到疑惑的问题,例如:如何调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如何激活学生分组、讨论学习的方式和效率、如何提升课堂设疑、质疑问题的层次和价值等等问题,特别是新课程实验中所遇到的新课程评价标准、新课程与老教材的处理、教师素质、课程资源等等认识和操作性的问题,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理解和答案。
在大连市软件园听了两节课、观看了升旗仪式、听了校长的经验报告。老校长的敬业精神、办学思路、用人之道,教师的本身素质、课堂艺术,学生的思变能力、学习习惯,以及课堂上的过程评价都深深地打动了我。无论是听哪一节课,我的总体感觉是:教师讲得少,学生活动得多。学生是圆心,教师是半径,老师围着学生转。例如:在大连市软件园双语学校听了两节七年级两个班两个老师,讲的同一个内容《丑小鸭》的新课程实验课。一开始上课都有一位同学在讲台上演讲,接下来是几位同学针对刚才演讲进行评议,和我们不同的是他们在语言评议完后还有等级评价,是五分甲级或是五分乙级,由全班同学现场定级,学习班长记录备案,和魏书生不同的是,他们今天演讲定出明天演讲的同学,鼓励认真准备,明天演讲超过今天的同学。魏书生则是在演讲的前两分钟,给某一个学生确定一个演讲内容,仅仅经过唱军歌、口头作文这么一个短暂的时间,这位同学就要很快地通读、熟记演讲的内容,根本没有加工润色的时间,对这位同学和全班同学来说,内容是新鲜的,关键在于演讲技巧和欣赏水平了,这一切都在同学们不知不觉中,既增长了见识、锻炼了才干,又为学生学习创造了环境,激发了兴趣。
两位教师也都重视字、词、句、篇知识点的落实和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以及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例如:作者的生平,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站起来从有关学习资料上读出来的,相应地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检测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不要小看学生的读,他比教师从教参上搬到教案上,再口授给学生的方式好得多,最起码学生能够通过这个机遇展示一下自己的思维、概括、表达能力,享受一下成功的快乐。所以,在课堂上,凡是学生能够怎么样的,教师就不要怎么样了。
《丑小鸭》这篇课文很长,两位教师也都采用让学生接力朗读的方式,在扫除朗读过程出现的字词障碍中,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同时,又叫学生把学过、或读过的安徒生童话罗列在黑板上。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新课程的弹性很大,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超越教材的范围,要靠学生的理解能力、阅历面的宽窄和教师的业务能力、知识水平来确定。
在天津市郭庄子学校听了一节历史网络课,教师利用解放战争的知识网站,在微机室给学生上了《蒋家王朝的毁灭》这节内容。学生在电脑上可以随意点击鼠标,选择浏览自己想欣赏、了解、掌握的文字、图片、录像资料,然后,在讨论区里进入讨论室,输入文字展开讨论、交流练习题的内容。学生完全是在一种情绪高涨、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的愉快环境下,通过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进行了自主性很强的探究性的学习。
从获得的滨湖小学的录像资料中,我还看到:这所学校从忠诚(爱国、爱党、爱校、诚实——热爱祖国热爱党、雷锋精神大发扬、从小学做小主人、诚实勤劳是方向)、勤奋(爱学、会学、活学、优学——学习知识善思考、勤学好问多探讨、学习方法讲科学、活学优学效果好)、健美(爱美、学美、寻美、创美——是非分辨情操美、爱好广泛学习美、体魄健壮自然美、发挥特长创造美)、创新(开拓、进取、奋发、向上——敢字当头不守旧、开拓进取精神好、博采众长情趣广、潜心探索创一流)四个方面严格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品质,而且,他们的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动手能力十分强。
对学生、对教师、对课堂的评价标准、评价过程,是我们探究的和急需解决的最敏感的热点问题,专家们作了点拨,这些学校也都积累了成功的实践经验。例如:沙河口区中心小学对教师除了进行纪实考核、记名打分外,还进行了非量化性的考核,给教师建立工作档案、发展档案,教师的教案、听课本等等文字性的资料,集中归类保存,作以展示,大家公开看、公开评。据大连市新课程实验研究室副主任介绍:为了配合新课程实验,他们尝试两套试卷,新课堂实验所倡导的评价,在中考里都有所体现。一些学校还在学生中建立个性档案,比如成长的脚印等等。
这次东北教育考察,我还有两个意外收获:一是我找到了我们提出的“惜时增效”课题的理论依据,魏书生说:“珍惜课堂教学时间,就等于珍惜学生的生命”,盘锦市第一完全中学的学风是“惜时、乐学、求真、进取”;二是在整个考察过程中,我始终带着数码摄像机、录音笔和笔记本电脑,不仅摄、录了珍贵的音视频资料,而且在笔记本电脑上撰写了一篇考察消息和三篇《走近魏书生》、《由雷锋精神想到了镇党委书记陈乐孝同志的讲话》、《赏析魏书生课堂教学艺术》足足有16000字的考察笔记,分三次租用公用电话和借用双语、郭庄子两个学校的网线发在我们的《枫叶教育》网上,第一次尝试和体验了异地上网提交信息的快乐,不仅及时通过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传播了最前沿的教改信息,而且,我们的网上办公系统引起了郭庄子中学领导的兴趣和关注。
最后,我想说一下,我们学山东高密更新了教育理念;学江苏洋思掀起了课堂教学改革的高潮;学华东五市加快了信息技术建设的进程。而东北教育的经验告诉我们:学习、工作、尽责、助人是享受,干好教育也是享受。因此,我们必须实实在在地高举魏书生民主与科学的教育思想大旗,走科研兴教、特色兴校、信息强校之路,开创“整体推进、特色明显、全面发展”的灵宝教育新局面。
第四篇:包豪斯对现代设计教育的贡献
包豪斯对现代设计教育的贡献
来源:Arting365.com作者:发布时间:2006-05-18
包豪斯对现代设计教育的贡献
包豪斯(Bauhaus)作为一种设计体系在当年风靡整个世界,在现代工业设计领域中,它的思想和美学趣味可以说整整影响一代人。虽然后现代主义的崛起对包豪斯的设计思想来说是一种冲击、一种进步,但包豪斯的某些思想、观念对现代工业设计和技术美学仍然有启迪作用,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工业设计道路的方向的选择是有帮助的。它的原则和概念对一切工业设计都是有影响作用的。弗兰克·皮克(FrankPick)认为:“……必须制定一种压倒一切的科学原则和概念,来指导日用品的设计,象建筑方面那些指导房屋设计的原则那样。”
包豪斯前后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19—1925年),魏玛时期。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任校长,提出“艺术与技术新统一”的崇高理想,肩负起训练20世纪设计家和建筑师的神圣使命。他广招贤能,聘任艺术家与手工匠师授课,形成艺术教育与手工制作相结合的新型教育制度;
第二阶段(1925—1932年),德绍时期。包豪斯在德国德绍重建,并进行课程改革,实行了设计与制作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优异成果。1928年格罗皮乌斯辞去包豪斯校长职务,由建筑系主任汉内斯·梅耶(HANNS MEYER)继任。这位共产党人出身的建筑师,将包豪斯的艺术激进扩大到政治激进,从而使包豪斯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政治压力。最后梅耶本人也不得不于1930年辞职离任,由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 ROHE)继任。接任的密斯面对来自纳粹势力的压力,竭尽全力维持着学校的运转,终于在1932年10月纳粹党占据德绍后,被迫关闭包豪斯;
第三阶段(1932—1933年),柏林时期。密斯·凡·德·罗将学校迁至柏林的一座废弃的办公楼中,试图重整旗鼓,由于包豪斯精神为德国纳粹所不容,面对刚刚上台的纳粹政府,密斯终于回天无力,于该年8月宣布包豪斯永久关闭。1933年11月包豪斯被封闭,不得不结束其14年的发展历程。
包豪斯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是它的两大特点至今不能被人忘记:一是决心改革艺术教育,想要创造一种新型的社会团体;二是为了这个理想,不惜做出巨大的牺牲。包豪斯的创办者兼校长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亲自制定了《包豪斯宣言》和《魏玛包豪斯教学大纲》,明确了学校目标:一要挽救所有那些遗世独立、孤芳自赏的艺术门类,训练未来的工匠、画家和雕塑家,让他们联合起来进行创造,他们的一切技艺将会在新作品的创造过程中结合在一起;二要提高工艺的地位,让它能与“美术”平起平坐。包豪斯声称,“艺术家与工匠之间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艺术家就是高级工匠……因此,让我们来创办一个新型的手工艺人行会,取消工匠与艺术家之间的等级差异,再也不要用它树起妄自尊大的藩篱”;三要把包豪斯与社会生产、市场经济紧密结合起来,把自己的产品与设计直接出售给大众和工业界。包豪斯声言,他们将“与工匠的带头人以及全国工业界建立起持久的联系”。
按照《宣言》和《大纲》,包豪斯建立了自己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包豪斯体系。这个体系的主要特征是:
一、设计中强调自由创造,反对模仿因袭,墨守陈规;
二、将手工艺同机器生产结合起来;
三、强调各类艺术之间的交流融合;
四、学生既有动手能力,又有理论素养;
五、将学校教育同社会生产挂钩。从以上介绍看,在包豪斯发展的每一步,都有一个能够跟上时代步伐、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思维代表人物,这个人物就是包豪斯这艘驶向远方航船的舵手。我们不难想象,如果没有政治原因,包豪斯至今仍然
会生活在我们的时代。包豪斯的创始人格罗皮乌斯,针对工业革命以来所出现的大工业生产“技术与艺术相对立”的状况,提出了“艺术与技术新统一”的口号,这一理论逐渐成为包豪斯教育思想的核心。
包豪斯以前的设计学校,偏重于艺术技能的传授,如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前身——设计学校,设有形态、色彩和装饰三类课程,培养出的大多数是艺术家而极少数是艺术型的设计师。包豪斯则十分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与设计素质的培育,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设计师的要求,他们建立了“艺术与技术新统一”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开创类似三大构成的基础课、工艺技术课、专业设计课、理论课及与建筑相关的工程课等现代设计教育课程,培养出大批既有艺术修养、又有应用技术知识的现代设计师。实用的技艺训练、灵活的构图能力、与工业生产的联系,三者的紧密结合,使包豪斯产生了一种新的“艺术+技术”的设计风格,其主要特点是:注重满足实用要求;发挥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和美学性能;造型简洁,构图灵活多样。包豪斯艺术方向和艺术风格使它成了二十世纪欧洲最激进的艺术流派的据点之一。
格罗皮乌斯有一个很重要的思维方式:从本质上讲,美术与工艺并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活动,而是同一个对象的两种不同分类。艺术家比较注重艺术理论,容易接受新思维,他们教育学生,一定能胜过旧式工匠。这类艺术家可以向学生强调并解释一切艺术活动的共通要素,让学生了解到美学的基础。他们可以利用自身的经验,帮助学生创造出新的设计语言。基于这一点,格罗皮乌斯聘任了画家约翰·伊顿、里昂耐尔·费宁格(LYONEL FEININGER)、雕塑家格哈特·马克斯(GREHARD MARCKS)、穆希(MUCHE)、施莱默(SCHLEMMER)、克利(KLEE)、施赖尔(SCHREYER)、康定斯基(KANDINSKY)和莫霍利--纳吉(MOHOLY--NAGY),他们在1919年到1924年之间,陆续来到了魏玛,这些人极富原创性、同时也极擅长自我表达。他们全都有兴趣研究基本问题的理论。除开这些艺术家,格罗皮乌斯还聘请了许多作坊大师,他们在各自的工艺类别上,都是技艺精湛的人。艺术家激励学生开动思想,开发创造力,作坊大师教会学生手工技巧和技术知识。
包豪斯的新思维还体现在包豪斯的宣言中:“建筑家、雕刻家和画家们,我们都应该转向应用艺术……艺术不是一种专门职业。艺术家和工艺技师之间在根本没有任何区别。艺术家只是一个得意忘形的工艺技师。在灵感出现并超出个人意志的珍贵片刻,上苍的恩赐使他的作品变成为艺术的花朵。然而,工艺技术的熟练对于每一个艺术家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真正创造想象力的根源即建立在这个基础上面……让我们建立一个新的设计家组织。在这个组织里面,绝对没有那种足以使工艺技师与艺术家之间树立起自大障壁的职业阶级观念。同时,让我们创造出一幢将建筑、雕刻和绘画结合成三位一体的新的未来殿堂,并用千百万艺术工作者的双手将其矗立在云霄高处,成为一种新信念的鲜明标志。”
包豪斯在纳粹统治时期,遭到了难以避免的关闭命运,但是它的教育思想并没有停止,逃避纳粹压迫、寻求新发展的包豪斯教育家格罗皮乌斯在英国居留三年后,又于1937年赴美国任哈佛大学建筑系主任。密斯·凡·德·罗1937年赴美国,任教于伊利诺工业技术学院,希尔伯西摩和彼得汉斯等也前往该校任教。1937年包豪斯的教师莫霍利--纳吉,在芝加哥筹建了“新包豪斯”(THE NEW BAUHAUS),继续弘扬德国时期的包豪斯精神。后来更名为“芝加哥设计学院”(SCHOOL OF DESIGN IN CHICAGO)。以后又与伊利诺工学院合并,成为美国最著名的设计学院(INSTITUTE OF DESIGN)。芝加哥设计学院一象被认为是包豪斯设计与教育思想在美国的前沿阵地。dolcn.com
1953年被称为战后包豪斯的德国乌尔姆(ULM)艺术学院建立,地点就在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诞生的小城市乌尔姆,平面设计的重要人物马克斯·比尔(MAX BILL)担任第一任校长。在他和教员的努力下,这个学院逐步成为德国功能主义、新理性主义和构成主义设计哲学的中心,虽然学院已经关闭多年,但是它所形成的教育体系、教育思想、设计观念直到现在,依然是德国设计理论、教学和设计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乌尔姆致力于设计理性主义研究,几乎全盘采用包豪斯的办学模式,它的最大贡献是完全把现代设计
——包括工业产品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平面设计等,从以前似是而非的艺术、技术之间的摆动立场坚决地、完全地移到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来,坚定地从科学技术方向来培养设计人员。
包豪斯的办学宗旨是培养一批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他们既能认清20世纪工业时代的潮流和需要,又能充分运用他们的科学技术知识,创造一个具有高度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新环境。正如格罗皮乌斯所说:“设计师的第一责任是他的业主。”又如纳吉所说:“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所以,它在艺术设计教育的诸多方面做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一,打破了将“纯粹艺术”与“实用艺术”截然分割的陈腐落后的教育观念,进而提出“集体创作”的新教育理想;二,完成了在“艺术”与“工业”的鸿沟之间的架桥工作,使艺术与技术获得新的统一;三,接受了机械作为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创造工具,并研究出大量生产的方法;四,认清了“技术知识”可以传授,而“创作能力”只能启发的事实,为现代设计教育建立了良好的规范;五,发展了现代设计风格,为现代设计指示出正确方向;六,包豪斯坚决反对把风格变成僵死的教条,只承认设计必须跟上时代变化的步伐。
包豪斯的教育模式是在基础课上,把平面,立体结合的研究,材料的研究,色彩的研究独立起来。并牢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在设计里采用了现代材料,以批量生产为目的,创立具有现代主义特征的工业产品设计教育。包豪斯进行了平面设计的功能探索,并且采用了手工工作室制度。
包豪斯的教育思想也影响了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1942年成立的圣约翰大学建筑系,一开始就引进包豪斯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强调实用、技术、经济和现代美学思想,成为中国现代主义建筑的摇篮,开创了中国全面推行现代主义建筑教育的先河。它的影响不仅反映在圣约翰大学建筑系的人才培养上,也反映在一系列建筑作品,包括大上海都市计划的制定。1951年,圣约翰大学解散,各系并入有关院校,包豪斯的教育思想和设计理论在同济大学得到延续。后来包豪斯的教育思想和设计理论被当成西方资本主义的东西遭到批判,包豪斯的设计与教育思想在中国逐渐被淡化。
包豪斯的教学思想和方法给美国的中学美术教育输入了新的血液。一些来自包豪斯的教师带来的观念对美术教学课程计划的影响日渐增强。这些影响包括对艺术中技术因素的兴趣、对设计元素的关心、对材料的实验态度,并促进人们越来越关心对艺术的多种感觉方式,激发人们将审美态度与环境相结合。其具体结果是摄影术和照片的运用增多,材料的运用更广泛,而且建筑也被接受为美术教学计划的一个固定内容。
对工艺美术的影响,则反映在田自秉的《工艺美术概论》一书中,田自秉在书中写道:“20世纪初的包豪斯工艺思想体系……主张艺术与工业结合。认为在工业十分发达的时代,应当利用科学成果,在工业技术的基础上,创造合乎功能的新的工艺美。机器产品虽然单调枯燥,但是机器只是工具,我们应当解决机器生产与艺术表现的矛盾,使设计、生产、经济得到有机的统一。包豪斯的工艺思想,重视现代材料、现代技术、现代结构的应用,并由现代工业直接创造美学价值,这对工艺美术创造,适应时代发展,结合生活需要,工艺美术新领域的开拓,工艺思维的启迪,具有重要的价值。但是,包豪斯工艺思想强调工艺美是体现功能和运用结构的必然结果,并认为传统是阻碍机器产品设计的因素,因而认为功能就是美,并忽视民族文化传统的作用。”
包豪斯的出现,是现代工业与艺术走向结合的必然结果,它是现代建筑史、工业设计史和艺术史、艺术设计教育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包豪斯的成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在教育模式上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紧随社会进步,不断更新观念,积极创立新思维。
1919年4月1日在德国魏玛建立的国立包豪斯学院,开了现代设计教育的先河,其知识与技术并重,理论与实践同步的教育体系至今也影响着世界设计教育。在我国,设计教育尚处起步阶段,因此需要健全而实
际的理论指导,否则与迅速发展的经济、文化形势极不相适。为了能给人们创造一个更加美好、舒适而合理的生活和生活环境,需要培养更多的设计艺术人才,同时也需要加强全民的设计意识,提高审美能力,结束“不懂设计的领导决定设计方案,设计师仅仅是美工”的历史悲剧,因此,加大设计教育的力度势在必行。
第五篇:对德育工作的贡献
我自任职以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在学生德育工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学校德育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在班主任工作方面,本人深入细致的对每一位学生进行了解,懂得他们的学习、家庭、生活情况。学生厌学、有退学念头了,我及时和他们谈心;有时候还进行家访,和家长谈心,有同学间闹矛盾了,经过我的教育,使他们以朋友相处。多少学生在我循循善诱的教育下走向正确的人生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