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台台长汇报:以制度改革促事业发展
电台台长汇报:以制度改革促事业发展
用户:0797
以制度改革促事业发展
--人民广播电台台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我要汇报的题目是:以制度改革,促事业发展。介绍--人民广播电台十年来走过的改革发展的道路。
1994年元月
28号,在--的上空首次出现了一个全新的呼号——--人民广播电台。从这一天起,--有了自己的市级广播电台;从这一天起,--人民广播电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上了蓬勃发展的崭新之路。我们铭记这一天,不仅是因为历史记录了我们历经艰辛所留下的奋斗足迹,更主要的是从这一天起,--人民广播电台在--市广播电视局党组的支持下,选择了一条充满风险与压力,同时也充满希望的改革之路。
我是19--年初调入电台任台长、书记的。--年电台成立之初,局领导就征求我的意见,希望我能去电台,说老实话,我当时在局宣传科任科长,工作虽不算轻松,但是压力不大,我婉言推辞了。--年底,局领导又再次做我的工作,希望我能去电台工作。我当时是觉得领导说了好几次了,老是推辞实在是有点说不过去了,于是,我决定服从组织的安排,到电台去工作。在我还没有最后答复局领导的时候,局领导还认为我是不是因为舍不得机关的行政编制而去电台这个属于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因此,还对我说,要不,你的编制还保留在机关,你先去电台工作。我这个人有点个性,既然决定了的事情,我是会下定决心去做好的。我当时对领导说,这不行,要去,我就把我的所有关系都转到电台去,不要留什么后路,否则,电台的同志们会怎么看我?你干的好还没什么,干的不好,大家就会说,本来他就不是打算长久干的,编制都还在局里,干不好可以一拍屁股走人。
我到电台时,电台有职工16人除台长、副台长、办公室主任是本局职工调入外,其余13人都是通过面向社会招聘聘用的。虽然进人实行了向社会招聘,迈出了改革的一大步,但是,运行机制还是老套套,还摆脱不了计划经济的框框。我觉得这样不行。既然建台之初局党组就提出“新台新机制”,那就应该真正“新”出来。在改革这个问题上,大家都知道,最敏感、最难改的当属分配制度和人事任免制度,这些都直接涉及到个人的利益,但是,最敏感、最难的,恰恰又是最关键的。我当时是很有一股子冲劲的。当然也不是盲目的冲。于是,我在经过大量调查并请教有关人事部门的专家之后,结合电台的实际,提出了“实行全员聘用,合理设置岗位、进行科学量化,开展双向选择,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收入可高可低的激励竞争机制,科学、合理、优化人才资源”的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年下半年,改革方案开始实施,首先是打破在编人员与聘用人员的界限,实行部室主任聘用制,实行因岗定人、双向选择。由台里聘用部室主任,又由部室主任聘用员工,而员工亦可选择部室主任。我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方案受到全台职工的积极支持,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大大激发了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也给了我极大的鼓舞。
19--年底,我们认真总结了第一步改革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19--年我们又开始了进一步的改革,即实行部室主任竞争上岗,取消保底工资,新闻部、节目部实行量化管理。这个方案在交给大家讨论时,大家都表示赞同,但真正出台了,就“一石激起千层浪”了。因为,这才真正涉及到个人利益了。有个别同志心理不平衡了,由于台里绝大部分同志是赞同这种改革的,个别的意见在台里没有市场,于是,到局里,甚至纪检告状了。那个时候,局里有个别领导对我们这种超前的改革措施也有不同看法,一时间,各种议论都来了,有一段时间甚至有点压的让人喘不过气来的感觉。我那个时候也迷茫了,面对许多批评,我感到很委屈,有些沉不住气了。有一次我甚至写好了辞职报告。正是在这个时候,局党组给了我坚持下去的勇气和力量。局党组肯定了电台改革的做法,并提出要在全局推广我们的经验,当然,也严厉的批评了我退却的懦弱。我要特别感谢--市广播电视局的历届领导,是他们给了我最有力的帮助和支持,一路搀扶着我在广播改革的道路上前行。
电台是个特殊的行业,对人员也有特殊的要求。“人员能进能出”--敞开电台的大门广纳人才;新闻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也为进人设置了门槛。广播虽然仍处于“弱势”的境地,条件比较差,待遇比较低,但是它毕竟是一个阳光产业,是一个重要的新闻媒体。社会地位较高,发展前景看好,而记者、节目主持人又是当今的热门行业,不少人心想之,行往之,总想方设法挤进来。把好“进口”,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我也不是一个生活在真空的人,我有领导、有朋友、有亲戚,还有方方面面的关系。如何带头执行制度,遵守原则,对我尤其需要经受考验。关键是要严格按照制度办事,只要能够遵照制定的制定执行,其实既不会得罪人,又能够吸纳
真正的人才。
我给大家讲两个故事:
19-年8月,一位老领导的亲属想到电台来从事记者工作,当时我就说,可以。但是请他先不着急办理调动手续,先让他到电台来适应一段时间,他自己如果感觉在电台感到满意再办理手续。第二天,这位同志就到电台来熟悉工作了。当他干到第22天的时候,这位同志到我的办公室来找我了,他对我说:刘台
长,有件事我想跟你谈谈。我说:好呀,有什么事情你说吧。他说:我非常感谢电台能够给我这样一个学习锻炼的机会,这段时间我在电台真是学到了很多东西。但是,我经过再三考虑,觉得自己要适应电台的工作,还需要有一个过程。因此,我想我还是先回我原来的单位去,等有提高了,我再考虑到电台来。我说:好。你什么时候觉得自己能够适应电台工作了,你随时来。我欢迎。这个同志为什么会走?我查了一下他的工作情况。虽然这个同志是学文科的,但是新闻写作能力和他的新闻意识还达不到能够胜任电台工作的要求,22天的工作时间,这个同志只发出了三篇稿件,而三篇稿件中,只有一篇是他独立完成的。就算三篇稿件都算他一个人的,按照我们当时的计分标准,这个同志22天,只能获得54块钱的工资报酬。按照这样来工作,一方面他连喝稀饭的保障也没有,另一方面,三个月以后要实行基本分考核,最多五个月就将被淘汰。
另外一个故事:同样是199-年的-月,一位赣南师院的女学生找到我,要求到电台担任记者工作。我把电台工作的要求和考核机制向她做了介绍,同时也看了她的一些作品。当时我想,一个女同志要从事记者工作,其困难要比男同志要大,电台的机制比较活,也比较严,可能会把她吓回去。当时,我对她的写作水平还不是那么看好,说心里话,我不是太想要她。但是,电台的制度规定是人员能进能出,大门是敞开的,“门槛”也基本上达的到,没有什么特别好的理由来拒绝她,她自己又特别倔强,说,你台长只需要给我三个月的试用期,试用期满后,你如果仍然感觉我不适应,或者我达不到台里的要求,按照台里的规定我心甘情愿,自觉自愿的接受辞退。这个女同志三个月之后没有走,留下来了。连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200--年还担任了电台新闻部主任的职务。
这些年来电台在探索地市广播电台生存发展的改革之路上越走越快,在加强体制创新、分配机制创新、用人机制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的基础上,还创新节目内容、节目结构,创新频率特色。提出了“广播”变“窄播”,“主题”加“个性”,让节目“走”出去的办节目思路,使广播节目的宣传更加有针对性、节目特色更加鲜明,收听率和节目质量不断提高。同时,我们把“宣传创优、改革创新、节目创特、经营创效”引入电台的日常工作当中,加大改革力度,完善激励机制,在全省地市电台中率先办起“台长热线”,虚心听取社会各界对办好节目的意见和建议。从200--年开始,台里进一步扩大了量化考核面,除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实行档案工资外,其他人员一律根据工作实绩进行量化考核;并充分利用大专院校和社会各界的人才资源,以“借力省力、合理用力、发挥优势、展现特色”的思路,用听众的思路激活节目,用创新的思路振兴电台,提高广播媒体整体创新的内在动力。
精品,是广播的灵魂。所谓精品,就是办节目的质量,节目的社会反响。一个电台,节目不上档次,没有有影响力的节目主持人,有影响力的栏目、作品,没有一个庞大的听众群,那一切都是空的。在完善各项制度的同时,我们重视加强节目的管理,从优化节目设置、明确节目定位、丰富节目内容、强化节目经营理念、加大节目质量监控力度、树立广播良好形象入手,办精办活各类节目,重点加强新闻信息含量,突出服务特色,建立了节目听评制度和新闻选题研讨和好稿评优制度,有效地提高了宣传质量。我们提出了“把节目办到听众身边”的口号,让节目走出播音室,开展“送广播下乡”等大型户外活动,培育听众市场,让听众“走近”广播,“走进”广播,发挥广播的贴近性和亲和力,扩大广播的社会影响力。
在事业发展中,我们始终抓住“发展”这个“牛鼻子”不放松,不断研究新技术,适应新形势,以改革促事业建设。200-年,在局党组的支持下,多方筹资60多万元,在全省设区市电台中率先购置了广播数字音频工作站编播系统,更新了全固态发射机,提高了广播节目的制作传输质量。
广播的改革,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套用,只能是在吸取兄弟台站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台的实际情况进行探索。制度的建立,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但是制度的落实,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制度是靠人去落实的,作为台长,是制度的制定者之一,同时也是制度的带头执行者。
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为了激励职工不断提高业务素质,我们在“上大台、出精品制度”中就有一条:当年没有撰写论文,没有获得省以上优秀作品奖的,不能评先。要求职工做到,我们当台长的首先要做到。为此,我带头撰写论文,积极参与创作。作到了每年都有一篇以上的论文在专业杂志上发表,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作品在省以上评选中获奖。自199-年至200-年,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世界》等省以上杂志发表论文16篇,作品获得省以上奖励46个,其中,有全国广播电视奖一等奖三个,三等奖6个,全省一等奖18个。领导的表现最具带头作用,在全台的努力下,宣传质量不断提高,精品力作不断涌现,从199-年至20-年,全台有14件作品在全国获奖,其中一等奖3个;有110件作品在全省获奖,其中一等奖32个,在省级以上专业杂志发表论文31篇。建台10年中,电台连续五年被评为全省“创三好”台站一等奖,一次评为特等奖,获得全市、全局“先进党支部”、先进单位的锦旗、奖牌16面。
改革使电台充满朝气,充满活力,也使电台成为一座锻炼人、培养人的熔炉。这些年,从电台走出去许多同志,有的成为博士生、硕士研究生,有的走上了其他部门或其他单位的领导岗位,有的现在担任了上级或沿海发达省市电台、其他新闻媒体的骨干主持人、记者、编辑,也有的经过电台几年的磨练,下海经商搞得红红火火。虽然这些同志离开了电台,但是不管他们现在身在何方,他们与电台仍然保持着深深的感情,跟我保持经常的联系。外地的,只要回来,都要回到台里看看,本地的,只要有空,都要到台里坐坐。即便是因违反制度被台里辞退的同志,虽身在他乡,过年、过节也总要打个电话,送上一句情意深厚的祝福。在这里,我深深的感谢曾经和我共同走过电台艰苦岁月的以及现在仍然和我一起在为电台的发展倾心尽力的同志们,我的兄弟姐妹们,是你们用心血和智慧,浇灌了电台这棵大树;我深深的感谢局党组的同志们,是你们用热情和关心,扶持着电台一天天走向壮大;我深深的感谢广大的听众朋友们,是你们用宽容和爱心,帮助着电台一步步走向成熟。我记得电台的创始人之一,我们的老总编在电台创业之初,面对低谷的广播,曾说过:不信春风唤不回。我们说,广播的春天一定会繁花似锦,万紫千红。
第二篇:以发展促融合,以融合求发展[范文模版]
以发展促 融合,以融合 求 发展
根据 2016 年秋初等教育学院的工作思路,我院在校党政领导下,围绕示范校建设目标,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专业建设为重点,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抓手,深入推进综合改革,加快示范校建设项目,开展文明学校创建活动,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以评促建,努力 构建教 学 质量工程系统
(一)以第三方专业评估为契机,加强专业建设
为更好地迎接 2018 年第二轮评估,初等教育院四个专业于 2016 年 11 月15 日在教学楼 A306 会议室接受为期一天的第三方专业评估。
开展专业评估是改善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此次评估,使大家充分认识加强专业建设的重要性,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冷静地分析本专业的优势及不足,尤其是一些新办专业,通过此次评估检查,找到自己专业追赶的目标。
1.组织学习放假前,我系组织各专业带头人学习专业评估标准,对各观测点进行细化,就各专业特点进行归纳和总结,然后利用暑假期间动笔撰写评估报告。开学后开始比较全面的材料要点的整理。包括教师档案的建立、师资队伍的统计、实践教学、课程建设、教学质量监控、基本教学文件的归档等,基本覆盖各个观测点的全部内容。
2.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解决的是“培养什么规格的人,如何培养”的问题,是纲领性文件。本学期我院积极跟踪考察毕业生质量,及时了解各专业岗位对专业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要求,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方案中尤为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注重构建系统的基础知识、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训、实习构成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本学期我院对四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检查、完善,修订了 2016 级人才培养方案。
3.课程建设准备。
对于四个专业,我们将基础课程进行了一般建设,核心课程进行了重点建设。现利用网络技术,教师们踊跃开始报名制作微课,这些课程在课程标准的制定、课件的制作、教案的编写等方面都进行了修订,成效显著。
4.说课程预演 先由教研室组织教师进行小范围推荐,再进行说课程试讲。通过这次活动,大部分教师在教案准备、课件制作、课堂教学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提高。尤其是青年教师,都十分重视本次活动,这无疑有助于提高我系的教育教学质量。但同时也暴露出了教师在教学环节上的一些问题,如课件的制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说课形式仍需下大功夫。
5.评估材料的准备 在评估专家进校前,我院根据评估报告的观测点进行分类整理材料。从指导性方案到具体操作文件,从数据统计到具体支撑材料,专业带头人和教学秘书齐心协力,尽最大可能做好备查材料。
(二)
抓住 契机,融合创新 求发展
本学期我院开始实行两校区条块结合管理,两校区通过多次互动交流,就系部发展、专业设置、课程计划、实习实训、二级经费等管理问题进行了讨论,永春校区的教学在磨合中也日趋规范化。同时,以示范校建设为为契机,按照《示范校项目建设规划》和学校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明确分工,落实责任,积极参与,密切配合,全方位推进我院项目建设,确保完成各项建设任务。
1.修订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
要求老师认真学习小学“新课程标准”及国考标准,深入钻研教材,修订课程标准及制定考试大纲。强调互相听、评课,共同研讨、评议,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本学期组织中青年教师、两校区课堂教学观摩交流开放周活动。本次的教学开放周活动,本着践行示范校建设教学评价的要求,对课堂教学的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通过两校区评课交流,有利于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为接下来的二轮评估做好准备。
2.做好课程建设 进一步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目前省级精品课程 1 门,校精品课程 8 门,本学期开展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特色教材建设,努力做好小教、特教、播音等三个专业的部分在线微课制作,目前已完成 39 节课的录制工作,从而加快优质课程资源的辐射与共享。苏碧洋副教授与永春校张美兰老师结合国考相关知识点,做好心理学课程的校本教材的研究与开发。
3.加强数据平台建设 数据平台的填报对于评估或办学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强化一线教师的数据意识,尤其是永春校区的数据填报,紧抓数据源头,规范采集数据,采取多种措施,规范数据管理,检查维护数据,确保数据真实有效。
4.组织开展专业调研 进一步完善专业结构与优化整合,逐步建设一个符合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专科层次的专业群,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组织开展专业调研,优化专业结构,推进小学教育专业群建设,做好心理咨询专业前期调研工作。
5.做好专业建设项目申报 为更好的服务社会体育产业,充分发挥学校人才、技术、设备设施等方面的优势,我院、公教部、永春校区积极申报泉州市体育教育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并于 2016 年 12 月获批 20 万建设资金。该项目将秉承市场为导向,培养体育产业所需人才,培养具有体育产业经营管理、创意设计、体育市场营销、体育中介服务等方面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同时,还充分利用我院完善匹配的体育实训装备,面向小学体育教师、企业人员、社区居民和体育运动爱好者等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有效推动全民健身工作的开展。
6.规范两校区教研活动 规范并创新两校区教研活动,做到“五有”(有计划、有主题、有主讲、有记录、有检查),确保教研活动的数量和质量,定期(期初、期中、期末)做好系部教学督导工作。
7.加强校内外基地建设与见实习管理 本学期主要加强 2016 级、2015 级四个专业的见习工作管理,做好 2014 级三专集中实习、顶岗工作及 2012 级五专的顶岗安排,专业之多,见实习单位为历年之最,尤其还跨校区管理,困难多,任务重。为保证实习安全与质量,严格实习成绩的考核与评定,两校区实行统一管理,以保证见实习单位管理的规范性及学生实习的质量。此外,本学期还新增校内特教专业实训基地多感光实训室及校级实践基地 3 间:晋江求聪中心小学、麦子黄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泉州市婚庆行业协会等;正在进行筹备的为特教专业的资源教室。
7.加强制度建设,提升人才培养管理水平加强党政联席会议制度,院部大事由会议决策,加强院务公开制度,院务公开、透明;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系列教学管理文件,做好档案的完善工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管理水平。
二、搭建平台 ,促进优质团队的 建设(一)
加大内培外引力度,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充分调动行业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教学工作,外聘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和教学改革的形式更加多样化。专业教师和行业兼职教师“结对子”,为行业兼职教师全程参与教学和课程改革搭建了平台,促进了校地的深层合作。
聘请泉州电视台戴安玉编导、传媒公司赵红星主播、初幼教科曾志安老师、东海湾实验小学陈志清老师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技术人员独立承担实践性强的教学工作,同时为独立授课兼职教师配备 1 名校内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理论等方面相互学习和指导,相互促进。
(二)
积极创造条件,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为适应教育教学不断发展的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改善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和学历结构,根据专业课程建设需要,本学期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派教师参加进修、考察、培训,本学期外出学习的老师有连翔、江桂熔、苏碧洋、王艳荣、孙影等;尤其在特殊教育专业建设上,积极做好师资建设规划,拟申请一名特教专业教师;此外,还邀请台湾方面儿童戏剧表演家钱康明教授来我系讲座,以拓展师生的专业视野,提高实践技能水平,进而促进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提高我系的办学水平。
(三)
搭建良好 的科研平台,培养科研梯队
科研与教学是高等学校的两个重要职能,同时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本学期教师能重视科研活动,积极撰写论文,黄曙阳、张桂凤、郑晓春等老师还获校学术论文一二等奖;重视研究所的建设与管理:连翔老师积极申报学前特殊教育研究所并组织召开首次例会;儿童文学教育研究所继续以“课题研究”为引领,发挥“教学、研究、引领、服务”的四大工作职能,研究所郑晓春老师常下小学基地、社区开设讲座,服务社会。
三、促进融合 ,学生管理 推陈出新
我院本学期与永春师范实行实质性合并。为了更好地做好学生工作,主要完
成以下工作:
(一)
活动导向,实践育人。构建基于第二课堂、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活动性课程体系,包括入学教育、劳动周、道德讲堂、团会观摩、每周班团会、歌咏比赛、师范生技能赛个人全能赛、系运动会、校运动会、诗文朗诵赛、迎新生晚会、迎新年晚会和课本剧比赛等活动性课程,实现知行合一,营造良好的积极向的文化氛围。
本学年开展班会 17 次、团会 16 次、团会观摩 4 次、道德讲堂 6 次,主题广泛。细致推选入党积极分子,做好积极分子考察工作,本学年团总支推荐优秀的团员作为党的发展对象 66 人。
以专业为依托,服务两个文明建设。《向阳花开》创意设计接连获得市一等奖、省一等奖,在挑战杯全国赛中获得二等奖;15 级学生张佩微作为福建省高校组唯一的代表征战教育部主办的全国“学宪法,讲宪法”演讲总决赛,最终斩获三等奖。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立项申报《心系聋童,与爱同行——学前听障儿童同伴交往行为的研究》也收到良好成效。此外,今年我们还通过历次的见实习、六一活动、周末互动等搭建起一个展示自我、学习发展的平台,同时在交流中也让我们进一步思索特殊教育专业如何拓展社会服务职能、构建有效的社会服务模式,真正做到立足行业及地方特点,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及层次,从而进一步扩大该专业的社会影响力。
(二)探索 两校区 学生管理新模式 以“一岗四责”,条块结合”为管理脉络,逐步形成清晰而灵活的管理机制。密切联系永春校区“管委会”的,发挥他们的地域和人文优势,科学优化跨区域学生管理模式,做到突发事件有预案、常规工作有条理,确保两个校区师生的安定稳定。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让他们逐步做到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自我提升。此外,两个校区管理人员能加强交流与协调,做到主动管理与走动管理相结合,延续初教院良好的教风学风,将百年老校文化渗透学生心田。
(三)做好奖助贷勤管理。
1.构建“奖、助、免、补、俭”五位一体的学校资助体系。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各项程序,公平、公正、合理地配置资助资源。
2.通过发放各类奖助学金,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刻苦学习,自强自立,奋
发成才,回报社会。
3.分年级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详细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状况。
4.积极开拓校内、校外勤工助学途径,为更多学生提供更多勤工助学机会。
5.做好两校区新生入学教育。做好新生入学接待、军训工作,同时做好师德教育、专业教育、养成教育、职业生涯教育。
(四)重视安全管理
1.开展安全大检查百日行动。推进学校安全管理工作进一步做深、做实、做好。以防火、防盗、防意外事故为重点,进行经常性的安全检查和专项检查活动,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及时发现并消除事故隐患,确保师生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进一步创建文明安定的环境,为师生的学习和生活创设良好的环境。
2.增强全校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进一步加强安全意识教育,充分利用升旗、广播、宣传栏、墙报、班团会等宣传阵地,增强我系师生的安全意识、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加强学生自我防范意识教育,培养学生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结合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优良传统教育。
3.强化值日导师值班。院领导带班,辅导员、秘书分别下到宿舍楼、教学楼值班,确保学校安定、稳定。
(五)
践行核心价值观,深化“文明学校”建设
二级学院作为创建省级“文明学校”的主阵地,在初教学院和初教党总支的计划中均对创建工作做了部署,党政联席会还分阶段对创建工作进度做了再动员,过程性材料积累已成为常规,创建氛围愈发浓厚,呈现出人人参与文明学校创建的喜人局面。此外,我们完善了“五必访“制度”,学习了新的工会条例,认真组织教代会代表审议相关会议材料,积极建言献策,做好困难职工和生育女职工的慰问工作。郑晓春老师被推选为市教育系统“敬业奉献道德模范”候选人,初教学院工会被评为“省五一劳动先锋岗”。
四、存在不足及改进措施
(一)我院不少教师科研目标、定位还有偏差,科研积极性不高,缺乏主动性,没有确立明确、稳定的研究方向,没有理顺科研和教学的关系,整体科研能
力较弱,甚至科研成了一些教师晋升职称的瓶颈,因此教师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急待提高。
(二)两校区管理仍在磨合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进一步改变教师观念,明确职责,加强规范管理。此外,小教专业三专一年级在永春校区,不便泉师院本科自学考试专升本的教学与管理。
2017 年 1 月 1 日
第三篇:浅析以优质服务促信用社发展
浅析以优质服务促信用社发展
随着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金融企业要想长效发展,不仅要提升硬件设施和创新业务,最重要的是提供和创造优质服务。只有大力发展优质文明服务才是信用社立社之本,强社之路。
一、提高认识,树立服务意识。要把“服务第一”、“客户第一”、“信誉第一”的思想贯穿于我们的工作中。
客户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为客户办理业务,是客户给银行提供了一个服务的机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只有你心中有客户,客户心中才会有银行。俗话说:“客户是水,信用社是船,失去客户,只会搁浅。”在我们的工作中100次良好的服务,难抵一位职工的一次不良服务给信用社造成的损害。作为信用社的员工应该树立“社兴我荣,社衰我耻”的思想,从我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把优质服务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用优质服务去赢得市场、赢得竞争、赢得信誉、赢得效益。
二、创造最佳服务环境,从员工仪表、待人接物、业务技能抓起,大力提高我们的服务质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富丽堂皇的外部装璜固然重要,但优质、温馨的服务环境应是我们达到的目标。一个良好的环境,会使人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工作中要注意员工的仪容仪表,抓好环境卫生,分区管理,责任到人,地面干净,桌面整洁,墙面漂亮,窗明几净。员工的一举一动代表着信用社的形象,面带真诚的笑容,欢迎顾客的到来,热情地办理业务。站立服务是敬待客户、相互沟通的一种方式,也是优质服务的重要体现。每天从接待第一位客户到送走最后一位客户,都应做到“四主动、五突出”,即:接待客户要做到客户临柜主动打招呼,存款拿不定主意主动当参谋,取款额度大主动帮包装,客户遗失物品主动帮寻找;对待客户突出一个“礼”字,说话和气突出一个“美”字,关心客户突出一个“帮”字,认真负责突出一个“准”字,讲求工效突出一个“快”字。
服务质量是进入市场的“通行证”,是开拓业务的“吸铁石”,是优质服务的最终目标。员工素质是提高服务质量的基石,没有过硬的本领,就难以实现优质服务,难以达到让客户“高
兴而来,满意而去”的效果。员工的业务技能培训将是一项长抓不懈地工作。以客户满意为准则,以优良的设施、优秀的素质开展全方位、多元化服务,创一流效率、一流信誉、一流业绩,满足不同客户不断变化的多方面、多层次的业务需要,不断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三、开办公益服务,全面推行优质服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居民的投资渠道不断增多,人们在接受直观的金融服务同时,渴望更多地了解金融知识,我们要利用人才优势,充分掌握各种金融信息,有条件的地方可开通金融咨询热线,在帮助居民选择储蓄种类的同时,开展其它金融信息咨询。多开办兑换残钞和大小钱、识别假币、复算利息等服务。金融公益服务不在于收益大小,要看到它对改变我们在社会公众的印象大有益处。
四、团结协作,加强内部服务,共同开展对外优质服务
加强内部服务是促进对外服务的原动力,只有内部服务意识增强了,上下级之间、机关与基层之间、经营网点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才能建立起良好、和谐的关系,从而增强整体凝聚力和战斗力,更好地开展对外优质服务。
第四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推进社会事业发展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推进社会事业发展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政策规定,我们组织人员深入部分事业单位,采用召开座谈汇报会、个别谈话、查阅有关资料、分析干部队伍基本情况等方式,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特别是领导人员选拔、任用和管理制度改革情况进行了重点调研,掌握了相关情况和问题,进一步明晰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和思路。
一、市直事业单位基本情况
目前,庆阳市共有市直县级事业单位48个(不含具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其中正县级建制37个,副县级建制11个;全额拨款单位30个,差额拨款单位10个,自收自支单位8个(实行企业化管理7个);设党委18个,总支8个,支部22个。截至2007年6月底,市直县级事业单位共核定编制5823名,在职干部职工5312人,其中县处级干部182人,科级干部891人,一般干部630人,工人2435人;共有退休职工688人。
市直事业单位共配备县处级领导干部164人(正县57人,副县107人),非领导职务干部18人。其中大学及以上学历51人,大专80人,中专及以下33人;35岁及以下1人,45岁以下47人,46岁至55岁88人,56岁及以上28人。
市直事业单位共核定内设机构277个,自设机构54个,科级干部职数505人,现有科级领导干部711人,科级非领导职务180人;委任786人,聘任105人;大学及以上286人,大专265人,中专及以下340人;35岁及以下213人,45岁以下387人,46岁至55岁228人,56岁及以上63人。
二、市直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进展情况
近年来,市委以增强事业单位活力、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为目标,通盘考虑,稳步实施,在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改革试点工作初见成效。2005年4月,市委成立了事业单位和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制定下发了《市、县区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市县区事业单位和乡镇机构改革试点人员分流实施办法》、《关于贯彻〈甘肃省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合同制管理办法〉的通知》,确定4个市直事业单位开展以推行全员聘任制、搞活内部分配机制为主要内容的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3个单位基本完成了试点任务,其中市种子管理站、市陇剧团分流人员18人。同时,有15个单位的244名中层干部进行了竞争上岗,12个单位推行了科级干部聘任制。二是机构整合迈出了步伐。市上成立了由相关部门组成的调查组,先后两次对市直257个事业单位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提出了市直事业单位机构整合的分类框架和初步意见,对一些职能弱化、交叉甚至丧失存在意义的单位进行了撤、并、简、转,一次性撤并整合了33个事业单位,其中撤销14个,合并10个,整体转企3个,转社会中介组织与主管部门脱钩3个,压缩3个。三是相关配套改革逐步推行。实行了事业单位编制总量控制和“空编使用审批卡”制度,逐步推行了编制实名制。在事业单位推行了“凡进必考”制度,为市直事业单位招考工作人员93名。在部分事业单位推行了分配制度、职称制度改革和岗位合同管理,市直共有7个县级事业单位推行了全员聘任制,12个单位实行了绩效挂钩工资,2个单位落实了养老保险制度,其他单位合同制工人全部落实了养老保险制度,调动了干部职工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市直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虽然全市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上做一些工作,但总的来看,改革还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改革内在动力不足。由于长期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国家办事业,国家管事业,国家养事业”体制,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存在“官本位”、“国家人”、“铁饭碗”、“大锅饭”等陈旧观念,改革的氛围尚未真
正形成。在调研座谈中,虽然干部职工普遍认为人事制度改革是大势所趋,但在思想上有疑虑,怕出乱子、怕担风险、怕丢权力,怕失去既得利益和生活依靠,怕改革“一刀切”影响单位长远发展,持等待观望态度的人居多。部分主管部门认为,改革是组织人事部门和事业单位自己的事,组织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不高。二是政策不配套,改革工作难以操作。目前,党政单位人事管理有《公务员法》、《干部任用条例》,企业有《劳动法》,而事业单位分类管理制度尚未建立起来,政策规定不健全、不配套,没有形成一套系统、完整的人事管理法律法规体系。2000年,国家先后颁布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和《关于加快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对事业单位改革提出了原则性意见,但此后没有出台具体的实施办法,各地基本处于局部的、探索性的状态,一直没有大的突破。特别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与之配套的分配制度、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机构编制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相对滞后,人事制度改革单项推进困难很大。由于缺乏可操作性,大多数单位只是做了一些调研摸底工作,缺乏整体的部署和具体的举措,试点工作也因人员分流、分配制度改革等难点问题无法真正解决而出现停滞。
三是改革瓶颈难以突破,聘用制度未能触及根本。目前全额预算事业单位实行工资统发制度,工资直接进入个人账户,事业单位缺乏分配的自主权,无法落实绩效挂钩,使人事制度改革失去了应有的激励作用。绝大多数事业单位没有建立或落实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养老保险制度,退休人员包袱沉重。人员出口不畅,安置难度大,造成部分干部职工抵触情绪大,严重阻碍了改革的顺利推进。从调研情况看,由于国家尚未出台相关的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岗位设置管理等办法,7个已实行了全员聘用制的事业单位,虽然职工也与单位签订了聘用合同,但未进行科学的设岗、定岗,也没有相关的配套管理政策,实际上实行的依然是身份管理,没有真正实现用人机制的转变。
四是事业单位缺乏用人自主权,专业技术人才短缺。当前,全额预算事业单位的用人权在人事部门,差额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用人权在主管部门和人事部
门,加之机构编制、人员流动等政策制约,使事业单位没有用人权自主,管理机制不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优秀人才“引不进、调不成、留不住”的现象。近年来转业干部、退伍军人等政策性安置人员大多数进了事业单位,造成事业单位想要的人才进不来,进来的却干不了事。目前市直事业单位只有2156名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40%,且年龄老化、青黄不接、技术层次低,影响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
五是领导选任制度单一,缺乏竞争激励机制。当前市直县级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全部实行单一的委任制,这虽然有利于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和正确执行上级政策,有利于干部的交流培养和统筹管理,但也存在选才视野较窄、个别领导人员群众认可度不高、竞争激励不够等问题。与党政单位相比,事业单位干部提拔机会少,培训机会少,市直有4个单位10年没有提拔过副县级干部,15个单位5年以上没有提拔过副县级干部。在现有县级干部中,普遍存在交流少、知识结构不合理、年龄老化等问题,有14个单位班子成员平均年龄超过52岁,有37人任现职或在本班子任职超过10年,有24人任副县级职务满10年,除教育、卫生、林业系统外,其他事业单位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县级干部只有14人,仅占16%。市直3个试点单位虽然进行了部分人事制度改革,但领导人员仍实行委任制,没有实质变化。根据有关规定,事业单位不配备非领导职务干部,加之事业单位中层管理人员的职务晋升政策不明确,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工资待遇和工作积极性。
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根据十七大提出的“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要求,我们认为,当前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必须贯彻“积极稳妥、分类指导、抓点带面,整体推进”的方针,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人才观,把贯彻党的大政方针与大胆探索结合起来,积极理顺人事管理体制,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搞活选人用人制度,推进事业单位人员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
范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促进各项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
1.县级事业单位人员管理制度改革,必须贯彻干部“四化”原则和“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唯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群众公认、注重实绩、注重贡献原则,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和政事分开、分类管理的原则;坚持群众路线,依法办事,保证干部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2.根据事业单位的不同类型、不同情况,逐步改革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单一的委任制模式,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规定程序,引入竞争机制,扩大职工参与面,规范干部任用提名制度,逐步推行聘任、选任、考任等多种选拔任用制度。对行政执法类事业单位,参照党政机关领导人员进行管理;对社会公益类、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领导人员,按照“新人新政策、老人老办法”,实行双轨制,逐步取消行政级别,在什么岗位享受什么待遇,形成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人员能出能进的机制。
3.建立健全事业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任期制、任期目标责任管理制度和任期目标考核制度。事业单位班子每届任期3至5年,届满后,按照规定程序组织换届。主管部门与事业单位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主要领导与班子副职签订任期目标责任书。建立适应事业单位特点、能够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在届中、届未按述职述廉、民主测评、民主推荐、个别谈话、实绩评估等程序,由主管部门进行严格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任用、奖惩挂钩。对自收自支单位,可以自主决定分配制度,对差额拨款单位,可以分类实行绩效工资、奖励工资。
4.建立健全宏观管理与自我约束机制。实行领导人员交流任职、回避、离任审计、诫勉谈话和函询、述职述廉等制度,加强教育培训特别是业务培训工作。
主管部门着重搞好宏观管理,搞好协调服务,放开微观管理,进一步落实事业单位用人自主权和分配自主权。
5.事业单位中层管理人员全部实行竞聘上岗。对有条件的,按照按需设岗、竞聘上岗、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实行聘用制度,以岗定酬、合同管理,实现中层干部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由单纯行政管理向法制管理,由国家用人向单位用人,由行政依附关系向平等人事主体转变。
6.建立与聘用制度相配套的解聘、辞职制度,在完善社会保障基础上形成人员退出机制。特别对富余人员和落聘人员,要采取离岗、提前退休、下派村组挂职锻炼、专业技术人员归队、脱产培训、鼓励自谋职业等方式,做好安置工作,实现“无震荡”改革。
7.加强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组织领导,实行先试点、后扩大,先入轨、再完善的改革思路,分类选择3—5个单位进行试点改革,在取得经验后,由组织、人事、编办、财政、劳动保障和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共同研究制定分类改革实施意见,整体推进改革。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正确处理人事制度改革与各项配套改革的关系,做到同步推进,配套实施,保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取得实效
第五篇:改革开放促进了佛教事业的发展(推荐)
改革开放促进了佛教事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的春风使我县佛教事业象百花盛开,绚丽多彩。广大信教人员高举爱党、爱国、爱教的旗帜,认真贯彻《宗教事务条例》,坚持佛教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适应,使佛教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一、改革开放促进了佛教事业的发展佛教事业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提高
回顾我县佛教工作的进程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新契机,我们佛教人士十分感谢党的好政策,赞叹政府好领导为我们佛教工作架桥铺路,搭设平台,确定了大云寺为合法的佛教活动场所,克服了过去没有合法组织,没有活动场所的弊端,并组建了县佛教协会,使佛教在有组织的前提下努力工作积极活动,保证了工作质量,提高了活动水平,增强了自身的业务素质,壮大了佛教队伍。目前佛教活动小组由一个发展到四个,居士由建会初不足50人发展到近200人,信士由100人发展到近500人。近期还有70多名人员培训合格准备皈依佛门给佛教注入了新的力量。在业务上信众由过去只会读《早晚课》发展到现在能读十多部经典,有的还钻研大专佛学教材,有四名优秀居士被选入市佛协领导班子。会员文化程度也不断提高,由过去老龄化、不识字发展到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占65%以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20%,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占10%,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5%。政治觉悟较前有了
·1· 很大提高,有的居士给协会捐彩电、DVD、喇叭等;有的信士给大云寺做贡桌、功德箱、桌裙、围帘、标幅、拜垫等。还有的拾金不昧,有的慷慨解囊布施财物,好人好事层出不穷。
二、认真学习,不断提高
在县委统战部和县民族宗教事务局的正确领导和精心指导下,特别是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鼓舞下,我们始终把学习作为行动的先导,把政治学习放在佛教工作的首位,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正确的政治原则,使佛教工作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为我县的经济建设服务,进一步达到了佛教净化人心,规范人们道德行为的目的。居士们自觉坚持每月两次集中学习和三至五次分散学习,人人都有政治学习笔记和业务学习笔记,并把自觉学习、互相学习和集体学习形成了日常自觉习惯。自己发心印刷各类佛经资料,相互赠送佛教光盘磁带,互相交流学习心得体会。人人懂得了宗教政策,个个明白了佛教仪规和佛教常识,使全员的思想觉悟和业务水平较前有了很大提高。由过去单纯的书本学习达到了作为上的飞跃,由单纯的信仰达到了理念上的转化,由一味的去烧香礼佛转到了精神文明教育的升华。大家把“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当好人”作为修练的原则,把“干实事、行善事、做好事”作为修练的作风。并把“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有益于人民大众的人”作为修练的方向。没有一个居士参与“法轮功”反动组织和少许不法分子的非法活动。大家进一步认识到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佛教,佛教更
·2· 应该在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发展,不断完善,才能不负历史使命,与时俱进。
三、树立佛教形象,重在实际行动
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我们把党的宗教政策始终贯穿于佛教的具体工作中去,使佛教工作达到了与社会环境相适应,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与精神文明建设相适应,与每个人的具体工作和生活细节相适应,与每个人的思想观念和认识水平相适应。在目前还没有专业教职人员,没有活动经费,没有报酬来源的情况下。我们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自己筹钱搞活动并积极参加义务劳动,不断开展公益活动,让佛教走向社会,让社会认识佛教。我们贴近党的宗教政策,利用基层乡村庙会之机积极宣传党的《宗教事务条例》十多场次,受教群众上万人,向有关信教群众赠送《佛教从心开始》等书刊上千本、赠送有关佛教光盘、磁带上百件,对信教群众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让他们懂得佛教,热爱佛教,发挥佛教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居士们踊跃向大云寺筹建捐款1710元,并利用周边县市佛教法会之机向外发送大云寺的宣传资料3000多份,让外地了解了我县的佛教情况,让我们学习了兄弟县市的佛教经验,增进了相互交流。围绕保护生态环境这一主题,我们依照佛教放生仪规,放生活鱼300多条,让它们回归了自然,让人们增强了保护动物的意识。围绕“扶贫帮困,献爱心”活动,向地震灾区捐款1000多元。围绕“尊老爱幼”这一主题,我们在党原乡完颜洼
·3· 召开了尊老爱幼演讲会,给因暴雨受灾的完凤英老人捐衣、捐药,当场捐款300多元。围绕“集资建校,支援教育事业”这一主题我们给高平镇塬尚小学修建捐资400多元。围绕“下乡支农,扶贫帮困”活动,我们帮助城关镇杨柳村困难户乔会英家挖羊粪拥玉米5亩;帮助丰台乡佛居士吴秀玲家锄麦草15亩;还参加了党原乡高丰村地膜埔设等支农活动,锻炼了居士,让居士了解了农民不畏辛苦,勤俭持家的农村生活。学习了农民科学种田,勤劳致富的精神。围绕从俭办丧事活动,我们经常组织居士,“往生助念”,不收一分钱,弘扬了佛法,破除了封建迷信和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现象,受到了群众的赞扬。
总而言之,是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促进佛教事业的发展,今后我们将继续迎着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在党的十七大精神鼓舞下把我们的佛教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泾川县佛教协会(杨博睿)
2008年9月19日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