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我省电镀行业统一规划统一定点基地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的补充规定(试行)》的通知
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我省电镀行业统一规划统一定点基地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的补充规定(试行)》的通知
粤环„2007‟83号
各地级以上市环保局:
根据经省政府同意、我局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快我省电镀行业统一规划统一定点基地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粤环„2007‟8号)的规定,关于电镀企业“具有一定规模”的具体标准及具体实施意见,由我局会同有关部门制订。现将我局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省经贸委等部门制订的本补充规定,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此外,各市在电镀行业统一规划、统一定点工作过程中应统筹规划,充分考虑对相关文件出台前已存在的电镀工业区或电镀企业集中建设区的整合、提升,妥善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
二○○七年十月三十一日
主题词:环保电镀统一规划统一定点意见规定通知 抄送:省发展改革委、经贸委,省环境技术中心,省电镀协会。广东省环境保护局办公室2007年10月31日印发
关于进一步加快我省电镀行业统一规划统一定点
基地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的补充规定(试行)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快我省电镀行业统一规划统一定点基地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现就专业电镀企业(指专门对外接受委托加工的电镀企业)及配套电镀企业(指由于生产工艺需要必须在厂内配套电镀生产线的企业)可以在基地外保留或建设应具备的条件以及申报和审查程序(其中已含“具有一定规模”的具体标准及具体实施意见),提出如下规定:
一、专业电镀企业
(一)在原地保留或改造应具备以下条件。
1、企业2006年电镀生产总产值在5000万元以上,且自动生产线的产值占整个企业的电镀生产总值在70%以上。
2、经清洁生产审核达到国家《电镀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试行)》中的“清洁生产先进企业”要求。
3、企业选址符合当地城市总体规划、国土规划和环保规划等,位于非生态敏感区,厂址周围100米范围内无居民集中居住区,不危及饮用水源安全,纳污水体水质符合相应环境功能区划要求,有环境容量等。
4、企业排放污染物能够全面稳定达标,满足总量控制要求,废水排放口设置在线监测装置,并与省、市环保部门联网,工业用水循环回用率达到60%以上。
5、无因环保问题引发群众投诉的记录。
专业电镀企业不得在基地外新建和扩建。
(二)申报和审查程序。
1、由企业向省环保行政主管部门书面提出确认保留申请,同时抄送企业所在地地级以上市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并提供以下材料(一式八份):
(1)企业的基本情况(包括工艺、设备、规模、产值、污染防治等);
(2)证明企业符合第一条
(一)款的相关文件和资料。
2、省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自受理企业申请之日起60天内,委托省环境技术中心会同省电镀协会和企业所在地地级以上市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对企业提供的材料进行审查和现场核查,提出核查意见。省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将核查情况在广东省环保网进行公示,公示期7天。
3、省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结合公示反馈意见,对申请原地保留或改造的电镀企业提出审查意见。
二、配套电镀企业
(一)在定点电镀基地外改、扩、新建或在原地保留应具备以下条件。
1、在定点电镀基地外改、扩建或在原地保留。
(1)企业2006年总产值在20000万元以上,且电镀车间自动生产线的产值占电镀生产总值的75%以上。
(2)应经清洁生产审核达到国家《电镀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
系(试行)》中的“清洁生产先进企业”要求。
(3)企业选址符合当地城市总体规划、国土规划和环保规划等,位于非生态敏感区,厂址周围100米范围内无居民集中居住区,不危及饮用水源安全,纳污水体水质符合相应环境功能区划要求,有环境容量等。
(4)满足总量控制要求,废水排放口设置在线监测装置,并与省、市环保部门联网,工业用水循环回用率达到60%以上。排放污染物能够全面稳定达标。
(5)无因环保问题引发群众投诉的记录。
2、在定点电镀基地外新建。
(1)企业年总产值在40000万元以上,且电镀车间自动生产线的产值占电镀生产总值的75%以上。
(2)按国家《电镀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试行)》中的“清洁生产先进企业”要求进行设计,建成后应经审核达到“清洁生产先进企业”要求。
(3)企业选址符合当地城市总体规划、国土规划和环保规划等,位于非生态敏感区,厂址周围100米范围内无居民集中居住区,不危及饮用水源安全,纳污水体水质符合相应环境功能区划要求,有环境容量等。
(4)满足总量控制要求,废水排放口设置在线监测装置,并与省、市环保部门联网,工业用水循环回用率达到60%以上。
(二)申报和审查程序。
1、在原地保留。
(1)由企业向当地地级以上市环保行政主管部门书面提出确认保留申请(具体要求由各地级以上市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确定),同时抄送省环保行政主管部门。
(2)地级以上市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在收到申请之日起,60天内完成保留确认。
(3)地级以上市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应在企业通过保留确认后1个月内,将相关情况上报省环保行政主管部门专项备案。
2、在定点电镀基地外改、扩、新建。
应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省级以上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三)已有配套电镀企业的总产值若2006年达不到20000万元以上,但满足第二条第(一)款第1点其余要求,且电镀废水送统一定点电镀基地,或委托有相应资质的专业公司集中处理的,可申请在原地保留,其申报和审查程序按第一条第(二)款执行。
第二篇:关于进一步加快我省电镀行业统一规划统一定点实施意见
广东省环保局粤环【2007】8号文《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我省电镀行业统一规划统一定点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直各有关单位: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珠江综合整治工作的决定》(粤发„2002‟16号)中“对电镀、纸浆等重污染行业,由省统一规划、统一定点,在规定区域内建设”的精神,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省环保局印发了《关于印发广东省电镀行业和化学纸浆行业统一规划统一定点实施意见的通知》(粤环„2004‟149号),要求各地尽快制定实施方案,积极推进电镀行业统一规划、统一定点基地(以下简称“电镀基地”)建设,成效显著。但也有个别地区对电镀基地建设工作重视不够,电镀基地建设中仍存在着选址不合理,运作方式缺乏科学性等问题,个别地区工作进展缓慢,未能有效配合电镀行业的污染整治。为进一步加快我省电镀行业统一规划统一定点基地建设步伐,保障环境安全,经省人民政府同意,提出如下意见,请结合粤环„2004‟149号文,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一、电镀基地建设要求
(一)统筹规划,科学布局
以整治电镀类企业(包括电镀生产企业和企业内电镀车间,下同)环境污染和整合社会资源为目标,以解决区域性、结构性、行业性污染,消除环境安全隐患为重点,根据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发展要求和环境管理的需要,量力而行,统筹规划,科学布点。
(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对现有的电镀生产企业,经清洁生产审核达到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环保总局《电镀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试行)》(以下简称《指标体系》)规定的清洁生产企业要求,不危及饮用水源安全,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满足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的前提下,可适当延期搬迁进入电镀基地,具体搬迁时间由各地级以上市政府确定,但最迟应在2010年底前完成。其中,具有一定规模,达到清洁生产先进企业要求,选址合理,当地环境容量可以接纳的电镀生产企业,经省环保部门会同省经贸委确认后,可以不受上述时间限制,可在原地保留或改造,但不得扩建。各地应结合电镀行业统一规划、统一定点工作,制定行政区域内内电镀行业环境整治计划,落实电镀生产企业搬迁时间。
对企业内电镀车间,若该企业具有一定规模,达到清洁生产先进企业的要求,选址合理,当地环境容量可以接纳,不危及饮用水源安全的,可在原地保留或者建设(含改、扩、新建)。对新建的企业内电镀车间项目,其环境影响报告书须报省环保部门审批;对现有企业内电镀车间,须经所在地级市环保部门验收确认后,向省环保部门专项备案。企业内电镀车间不得承接对外电镀加工业务。
以上关于“具有一定规模”的具体标准及具体实施意见,由省环保局会同有关部门另行制订。
除上述可以保留或者建设的电镀项目(含企业内电镀车间),其余凡新、扩、改、迁建的电镀项目一律进入电镀基地。各地不得审批在电镀基地外建设电镀项目。对无环境容量的地区,电镀基地必须削减污染负荷,满足环境容量,只能接纳该地区现有电镀类企业入电镀基地经营,不得新增电镀类企业。对环境容量较小的地区,电镀基地以满足环境整治目标为前提,配合现有电镀类企业整治,以搬迁现有电镀类企业为主,实行生产量等量淘汰,总量平衡,污染物削减量须达到40%以上。对环境容量较大的地区,在满足区域电镀类企业入电镀基地的情况下,可以引进新的电镀项目。
(三)科学选址,确保水环境安全
1、电镀基地的选址建设,必须符合《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4-2020年)》、《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6-2020年)》、流域水质保护规划,以及当地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环保规划的规定。原则上,电镀基地要求设置在已经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告的省级开发区内,不得以建设电镀基地为名圈地、占地;电镀基地内的项目建设应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应实施保护饮用水源优先、总量(容量)控制和资源优化原则,不得在城市建成区、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环境敏感区域建设电镀基地,并应尽量避开或者远离居民集中区、学校、医院、连片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及耕地等环境敏感点,避免电镀基地建设、运营扰民,确保环境安全。东江流域上游市的电镀基地环境影响报告书在报省环保部门审批前,应先征求下游有关市的意见。
2、电镀基地的废水及其污染物排放总量,必须根据当地所能容纳的污染物总量来确定。同时,应满足所在区域大气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不得在饮用水源保护区,环境质量不能满足功能区划要求、又无法解决环境容量问题的水体,以及城镇自来水厂取水口上游5公里范围内设置排污口。
(四)实行准入制度,严格项目把关
1、设定企业入电镀基地条件,实行严格的环保准入制度。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清洁生产要求的电镀类企业,不得审批其进入电镀基地。
2、电镀基地以配合整治现有电镀类企业为重点,通过整合搬迁促进电镀产业的优化升级,摒弃落后的生产工艺,采用低毒、无毒电镀工艺和清洁生产技术,实行全行业节能、降耗、减污和清洁生产审核,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进入电镀基地的电镀类企业至少应达到《指标体系》规定的清洁生产企业要求。鼓励电镀类企业提高清洁生产水平,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企业内部废物回收利用,提高水重复利用率。
3、电镀基地应积极推广使用无氰电镀,对已有成熟无氰的电镀工艺(如镀锌等),禁止使用含氰电镀;对镀金、银、铜基合金及镀铜打底工艺等尚无成熟无氰替代工艺的,在无氰电镀工艺成熟时即行替代。
4、电镀基地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由省环保部门审批,进入电镀基地的电镀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由地级以上市环保部门审批,并报省环保部门备案。
(五)高起点建设,科学管理
1、要贯彻循环经济理念,尽量延长生产链,实现资源的充分综合利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电镀基地;要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效能建设,实施功能分区,实现产业化经营。
2、按照“清污分流、雨污分流、循环用水”的原则,优化设置给、排水系统,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60%以上;鼓励研究、开发和使用电镀废水处理新工艺。
3、实施集中供热、集中治污、集中控制。基地必须配套建设集中供热设施,推行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燃煤则须按规定控制燃料的含硫率,并配套脱硫设施,脱硫效率达到85%以上。
必须建设集中式废水处理厂,统一规划建设废水收集、输送管网,各电镀类企业建设废水收集暂存池,通过管道输送到基地废水处理厂统一处理。
4、按规定制定环境风险事故防范和应急预案,落实有效的事故风险防范和应急措施,确保环境安全。
5、建立健全电镀基地和电镀类企业的环境管理档案,建立区域环境监测、监控体系和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实施动态化管理,提高基地环境管理水平。
二、实施程序和时间进度
(一)编制实施方案。以地级以上市为单位,由各市环保部门编制电镀行业统一规划、统一定点实施方案,该实施方案中应有对本地区的电镀类企业进入电镀基地提出明确时间要求的内容,报当地政府审定,并抄送省环保部门。各地务必于2007年3月底前完成实施方案编制工作。
(二)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电镀基地环境影响评价在大纲阶段应进行多址比选,确定选址推荐方案。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完成后,附上当地电镀行业统一规划、统一定点实施方案和当地政府意见,报省环保部门审批。
(三)报地级以上市政府批准实施。电镀基地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经省环保部门批复同意后,电镀基地项目方可报地级以上市政府批准建设。
(四)强化环保验收。电镀基地的环保“三同时”现场管理按照辖地管理的原则,由当地环保部门负责。电镀基地和电镀项目竣工后,应按规定及时办理竣工环保验收手续,其中电镀基地及其污染集中治理设施竣工环保验收由省环保部门负责;电镀项目的竣工环保验收,按管理权限谁审批谁验收。
三、加强领导,加快推进电镀基地建设
各地级以上市政府对基地的建设要发挥主导作用,组织电镀基地的建设规划和选址,制定政策和措施引导电镀类企业进基地,安排资金扶持,加快基地的建设步伐。对符合进入电镀基地条件的企业,各市可采取一定的补偿措施,鼓励其进入电镀基地。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对电镀基地建设给予技术指导。
各市环保部门要抓紧编制电镀行业统一规划、统一定点实施方案,积极推进电镀基地建设。正在修编地方环境保护规划的地级以上市,环保部门可结合地方环境保护规划的修编将电镀行业基地的规划与实施方案纳入环境保护规划的修订内容。在方案编制期间,要主动参与和指导各电镀基地选址的可行性研究,实行多址比选,避免电镀基地选址的不合理。
各地要高度重视基地建设工作,各有关部门互相配合,在各自职能范围内,研究制定促进电镀基地建设的政策和措施,积极推进电镀基地建设;基地的建设和运营应走市场化道路,可以通过BOT、TOT等形式,由有资质的专业公司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实行专业化管理。要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依法查处和取缔违法建设、违法排污,以及选址不合理、威胁饮用水源安全的电镀类企业和电镀基地;加大环境整治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力度,凡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达不到清洁生产要求、不能达标排放和满足总量控制要求的电镀类企业,一律予以取缔淘汰;对符合进电镀基地条件的电镀类企业,要制定计划和措施,引导其进入电镀基地经营。省环保局将把各地电镀行业统一规划、统一定点和电镀行业环境整治工作,纳入环境保护任期目标责任考核和珠江综合整治考核范围,并将会同省有关部门对各地电镀行业整治工作进行专项督查。
第三篇:关于进一步加快我省电镀行业统一规划统一定点
关于进一步加快我省电镀行业统一规划统一定点 基地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的补充规定(试行)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快我省电镀行业统一规划统一定点基地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现就专业电镀企业(指专门对外接受委托加工的电镀企业)及配套电镀企业(指由于生产工艺需要必须在厂内配套电镀生产线的企业)可以在基地外保留或建设应具备的条件以及申报和审查程序(其中已含“具有一定规模”的具体标准及具体实施意见),提出如下规定:
一、专业电镀企业
(一)在原地保留或改造应具备以下条件。
1、企业2006年电镀生产总产值在5000万元以上,且自动生产线的产值占整个企业的电镀生产总值在70%以上。
2、经清洁生产审核达到国家《电镀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试行)》中的“清洁生产先进企业”要求。
3、企业选址符合当地城市总体规划、国土规划和环保规划等,位于非生态敏感区,厂址周围100米范围内无居民集中居住区,不危及饮用水源安全,纳污水体水质符合相应环境功能区划要求,有环境容量等。
4、企业排放污染物能够全面稳定达标,满足总量控制要求,废水排放口设置在线监测装置,并与省、市环保部门联网,工业用水循环回用率达到60%以上。
5、无因环保问题引发群众投诉的记录。专业电镀企业不得在基地外新建和扩建。
(二)申报和审查程序。
1、由企业向省环保行政主管部门书面提出确认保留申请,同时抄送企业所在地地级以上市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并提供以下材料(一式八份):
(1)企业的基本情况(包括工艺、设备、规模、产值、污染防治等);(2)证明企业符合第一条
(一)款的相关文件和资料。
2、省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自受理企业申请之日起60天内,委托省环境技术中心会同省电镀协会和企业所在地地级以上市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对企业提供的材料进行审查和现场核查,提出核查意见。省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将核查情况在广东省环保网进行公示,公示期7天。
3、省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结合公示反馈意见,对申请原地保留或改造的电镀企业提出审查意见。
二、配套电镀企业
(一)在定点电镀基地外改、扩、新建或在原地保留应具备以下条件。
1、在定点电镀基地外改、扩建或在原地保留。
(1)企业2006年总产值在20000万元以上,且电镀车间自动生产线的产值占电镀生产总值的75%以上。(2)应经清洁生产审核达到国家《电镀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试行)》中的“清洁生产先进企业”要求。
(3)企业选址符合当地城市总体规划、国土规划和环保规划等,位于非生态敏感区,厂址周围100米范围内无居民集中居住区,不危及饮用水源安全,纳污水体水质符合相应环境功能区划要求,有环境容量等。
(4)满足总量控制要求,废水排放口设置在线监测装置,并与省、市环保部门联网,工业用水循环回用率达到60%以上。排放污染物能够全面稳定达标。
(5)无因环保问题引发群众投诉的记录。
2、在定点电镀基地外新建。
(1)企业年总产值在40000万元以上,且电镀车间自动生产线的产值占电镀生产总值的75%以上。
(2)按国家《电镀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试行)》中的“清洁生产先进企业”要求进行设计,建成后应经审核达到“清洁生产先进企业”要求。
(3)企业选址符合当地城市总体规划、国土规划和环保规划等,位于非生态敏感区,厂址周围100米范围内无居民集中居住区,不危及饮用水源安全,纳污水体水质符合相应环境功能区划要求,有环境容量等。
(4)满足总量控制要求,废水排放口设置在线监测装置,并与省、市环保部门联网,工业用水循环回用率达到60%以上。
(二)申报和审查程序。
1、在原地保留。
(1)由企业向当地地级以上市环保行政主管部门书面提出确认保留申请(具体要求由各地级以上市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确定),同时抄送省环保行政主管部门。
(2)地级以上市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在收到申请之日起,60天内完成保留确认。(3)地级以上市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应在企业通过保留确认后1个月内,将相关情况上报省环保行政主管部门专项备案。
2、在定点电镀基地外改、扩、新建。
应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省级以上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三)已有配套电镀企业的总产值若2006年达不到20000万元以上,但满足第二条第(一)款第1点其余要求,且电镀废水送统一定点电镀基地,或委托有相应资质的专业公司集中处理的,可申请在原地保留,其申报和审查程序按第一条第(二)款执行。
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我省电镀行业统一规划
统一定点基地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直各有关单位:
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关于进一步加快我省电镀行业统一规划统一定点基地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七年一月二十三日
主题词:环保 电镀基地△ 意见 通知
抄送:林木声副省长,省人民政府,各市、县环保局。广东省环境保护局办公室 2007年1月23日印发
关于进一步加快我省电镀行业统一规划
统一定点基地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直各有关单位: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珠江综合整治工作的决定》(粤发„2002‟16号)中“对电镀、纸浆等重污染行业,由省统一规划、统一定点,在规定区域内建设”的精神,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省环保局印发了《关于印发广东省电镀行业和化学纸浆行业统一规划统一定点实施意见的通知》(粤环„2004‟149号),要求各地尽快制定实施方案,积极推进电镀行业统一规划、统一定点基地(以下简称“电镀基地”)建设,成效显著。但也有个别地区对电镀基地建设工作重视不够,电镀基地建设中仍存在着选址不合理,运作方式缺乏科学性等问题,个别地区工作进展缓慢,未能有效配合电镀行业的污染整治。为进一步加快我省电镀行业统一规划统一定点基地建设步伐,保障环境安全,经省人民政府同意,提出如下意见,请结合粤环„2004‟149号文,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一、电镀基地建设要求
(一)统筹规划,科学布局
以整治电镀类企业(包括电镀生产企业和企业内电镀车间,下同)环境污染和整合社会资源为目标,以解决区域性、结构性、行业性污染,消除环境安全隐患为重点,根据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发展要求和环境管理的需要,量力而行,统筹规划,科学布点。
(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对现有的电镀生产企业,经清洁生产审核达到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环保总局《电镀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试行)》(以下简称《指标体系》)规定的清洁生产企业要求,不危及饮用水源安全,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满足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的前提下,可适当延期搬迁进入电镀基地,具体搬迁时间由各地级以上市政府确定,但最迟应在2010年底前完成。其中,具有一定规模,达到清洁生产先进企业要求,选址合理,当地环境容量可以接纳的电镀生产企业,经省环保部门会同省经贸委确认后,可以不受上述时间限制,可在原地保留或改造,但不得扩建。各地应结合电镀行业统一规划、统一定点工作,制定行政区域内内电镀行业环境整治计划,落实电镀生产企业搬迁时间。
对企业内电镀车间,若该企业具有一定规模,达到清洁生产先进企业的要求,选址合理,当地环境容量可以接纳,不危及饮用水源安全的,可在原地保留或者建设(含改、扩、新建)。对新建的企业内电镀车间项目,其环境影响报告书须报省环保部门审批;对现有企业内电镀车间,须经所在地级市环保部门验收确认后,向省环保部门专项备案。企业内电镀车间不得承接对外电镀加工业务。
以上关于“具有一定规模”的具体标准及具体实施意见,由省环保局会同有关部门另行制订。
除上述可以保留或者建设的电镀项目(含企业内电镀车间),其余凡新、扩、改、迁建的电镀项目一律进入电镀基地。各地不得审批在电镀基地外建设电镀项目。
对无环境容量的地区,电镀基地必须削减污染负荷,满足环境容量,只能接纳该地区现有电镀类企业入电镀基地经营,不得新增电镀类企业。对环境容量较小的地区,电镀基地以满足环境整治目标为前提,配合现有电镀类企业整治,以搬迁现有电镀类企业为主,实行生产量等量淘汰,总量平衡,污染物削减量须达到40%以上。对环境容量较大的地区,在满足区域电镀类企业入电镀基地的情况下,可以引进新的电镀项目。
(三)科学选址,确保水环境安全
1、电镀基地的选址建设,必须符合《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4-2020年)》、《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6-2020年)》、流域水质保护规划,以及当地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环保规划的规定。原则上,电镀基地要求设置在已经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告的省级开发区内,不得以建设电镀基地为名圈地、占地;电镀基地内的项目建设应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应实施保护饮用水源优先、总量(容量)控制和资源优化原则,不得在城市建成区、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环境敏感区域建设电镀基地,并应尽量避开或者远离居民集中区、学校、医院、连片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及耕地等环境敏感点,避免电镀基地建设、运营扰民,确保环境安全。东江流域上游市的电镀基地环境影响报告书在报省环保部门审批前,应先征求下游有关市的意见。
2、电镀基地的废水及其污染物排放总量,必须根据当地所能容纳的污染物总量来确定。同时,应满足所在区域大气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不得在饮用水源保护区,环境质量不能满足功能区划要求、又无法解决环境容量问题的水体,以及城镇自来水厂取水口上游5公里范围内设置排污口。
(四)实行准入制度,严格项目把关
1、设定企业入电镀基地条件,实行严格的环保准入制度。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清洁生产要求的电镀类企业,不得审批其进入电镀基地。
2、电镀基地以配合整治现有电镀类企业为重点,通过整合搬迁促进电镀产业的优化升级,摒弃落后的生产工艺,采用低毒、无毒电镀工艺和清洁生产技术,实行全行业节能、降耗、减污和清洁生产审核,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进入电镀基地的电镀类企业至少应达到《指标体系》规定的清洁生产企业要求。鼓励电镀类企业提高清洁生产水平,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企业内部废物回收利用,提高水重复利用率。
3、电镀基地应积极推广使用无氰电镀,对已有成熟无氰的电镀工艺(如镀锌等),禁止使用含氰电镀;对镀金、银、铜基合金及镀铜打底工艺等尚无成熟无氰替代工艺的,在无氰电镀工艺成熟时即行替代。
4、电镀基地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由省环保部门审批,进入电镀基地的电镀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由地级以上市环保部门审批,并报省环保部门备案。
(五)高起点建设,科学管理
1、要贯彻循环经济理念,尽量延长生产链,实现资源的充分综合利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电镀基地;要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效能建设,实施功能分区,实现产业化经营。
2、按照“清污分流、雨污分流、循环用水”的原则,优化设置给、排水系统,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60%以上;鼓励研究、开发和使用电镀废水处理新工艺。
3、实施集中供热、集中治污、集中控制。基地必须配套建设集中供热设施,推行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燃煤则须按规定控制燃料的含硫率,并配套脱硫设施,脱硫效率达到85%以上。
必须建设集中式废水处理厂,统一规划建设废水收集、输送管网,各电镀类企业建设废水收集暂存池,通过管道输送到基地废水处理厂统一处理。
4、按规定制定环境风险事故防范和应急预案,落实有效的事故风险防范和应急措施,确保环境安全。
5、建立健全电镀基地和电镀类企业的环境管理档案,建立区域环境监测、监控体系和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实施动态化管理,提高基地环境管理水平。
二、实施程序和时间进度
(一)编制实施方案。以地级以上市为单位,由各市环保部门编制电镀行业统一规划、统一定点实施方案,该实施方案中应有对本地区的电镀类企业进入电镀基地提出明确时间要求的内容,报当地政府审定,并抄送省环保部门。各地务必于2007年3月底前完成实施方案编制工作。
(二)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电镀基地环境影响评价在大纲阶段应进行多址比选,确定选址推荐方案。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完成后,附上当地电镀行业统一规划、统一定点实施方案和当地政府意见,报省环保部门审批。
(三)报地级以上市政府批准实施。电镀基地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经省环保部门批复同意后,电镀基地项目方可报地级以上市政府批准建设。
(四)强化环保验收。电镀基地的环保“三同时”现场管理按照辖地管理的原则,由当地环保部门负责。电镀基地和电镀项目竣工后,应按规定及时办理竣工环保验收手续,其中电镀基地及其污染集中治理设施竣工环保验收由省环保部门负责;电镀项目的竣工环保验收,按管理权限谁审批谁验收。
三、加强领导,加快推进电镀基地建设
各地级以上市政府对基地的建设要发挥主导作用,组织电镀基地的建设规划和选址,制定政策和措施引导电镀类企业进基地,安排资金扶持,加快基地的建设步伐。对符合进入电镀基地条件的企业,各市可采取一定的补偿措施,鼓励其进入电镀基地。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对电镀基地建设给予技术指导。各市环保部门要抓紧编制电镀行业统一规划、统一定点实施方案,积极推进电镀基地建设。正在修编地方环境保护规划的地级以上市,环保部门可结合地方环境保护规划的修编将电镀行业基地的规划与实施方案纳入环境保护规划的修订内容。在方案编制期间,要主动参与和指导各电镀基地选址的可行性研究,实行多址比选,避免电镀基地选址的不合理。
各地要高度重视基地建设工作,各有关部门互相配合,在各自职能范围内,研究制定促进电镀基地建设的政策和措施,积极推进电镀基地建设;基地的建设和运营应走市场化道路,可以通过BOT、TOT等形式,由有资质的专业公司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实行专业化管理。要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依法查处和取缔违法建设、违法排污,以及选址不合理、威胁饮用水源安全的电镀类企业和电镀基地;加大环境整治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力度,凡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达不到清洁生产要求、不能达标排放和满足总量控制要求的电镀类企业,一律予以取缔淘汰;对符合进电镀基地条件的电镀类企业,要制定计划和措施,引导其进入电镀基地经营。省环保局将把各地电镀行业统一规划、统一定点和电镀行业环境整治工作,纳入环境保护任期目标责任考核和珠江综合整治考核范围,并将会同省有关部门对各地电镀行业整治工作进行专项督查。
第四篇:关于印发广东省电镀行业统一规划统一定点实施意见的通知粤环 [2004]149号
广东省环保局粤环【2004】149号文《关于印发广东省电镀行业统一规划统一定点实施
意见的通知》
广东省环境保护局文
件
粤环 [2004]149号
关于印发广东省电镀行业统一规划统一定
点实施意见的通知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珠江综合整治工作的决定》(粤发〔2002〕16号)精神,加强电镀行业的环境管理,有效防治电镀污染,根据省府领导同志批示,现就电镀行业实施“统一规划、统一定点”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有效控制全省电镀行业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障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促进我省水资源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二)编制原则
1、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引导、鼓励企业清洁生产,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统一规划、集中控制原则。省制定原则和指引,地级以上市具体实施统一规划、定点工作。
3、重点保护饮用水源原则。在影响城乡居民饮用水源水质安全范围内,不得规划、定点建设电镀项目,确保饮用水安全。
4、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新建企业和老企业有所区别,以集中建设为主,零散老企业按需要经治理达标后适当保留,限期搬迁进入定点电镀工业基地。
5、坚持“谁污染、谁治理”和“污染者付费”相结合的原则。
二、目标和任务
(一)目标1、2006年起,新建专业电镀项目(指对外提供电镀加工服务、非附属配套生产的电镀项目,下同)全部进入统一定点的电镀工业基地建设、生产和经营。
2、到2005年底,实现电镀企业污染物排放全面达标。不能全面达标的电镀企业,一律关闭、淘汰。
3、到2007年底,全省专业电镀企业全部集中进基地,实现清洁生产,废物全面综合处理,废水重复利用率达60%以上,全省电镀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02年减少15%以上。
(二)主要任务
1、合理规划全省电镀行业布局
原则上每个地级以上市设1-2个定点基地,部分沿海地级以上市根据需要可增设1个定点基地,不得在城区、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以及特殊保护区域设定点基地。各定点基地选址要符合城市总体
规划和区域环保规划、流域水质保护规划要求,建设与管理必须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法律法规和总量(容量)控制要求,在基地建设的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报告书经省环保局批准后基地方可开工建设。
凡新、扩、改、迁建的专业电镀项目全部进入统一定点的电镀工业基地建设、生产和经营。现有专业电镀企业和必须配套建设电镀工艺生产线的新建企业,必须符合国家和省的产业政策以及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具有一定规模,选址合理,并符合清洁生产要求,实现污染物排放全面达标。不符合上述要求的现有专业电镀企业,逐步清理、调整进入定点电镀工业基地。
电子、灯饰、五金等特殊行业必须配套的电镀工艺生产线或电镀车间,必须加强综合整治,淘汰含氰电镀工艺等对环境不友好的工艺,必要时设置独立的电镀废水处理装置,将电镀废水单独处理,或采取集中处理措施,保证各种污染物全面稳定达标排放;对废水实施深度处理,提高水的回用率;对固体废物实施回收综合利用,引导这些行业上规模、上档次,集中生产。严把配套的电镀工艺生产线或电镀车间的审批,防止借配套电镀工艺的名义建设专业电镀企业。
2、规范定点电镀工业基地建设,实施污染物集中控制
各定点电镀工业基地必须按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高起点规划、建设与管理,并创造条件实现产业化经营。基地应具备一定规模(建议在10万~50万平方米之间),统一规划设置废水收集、输送管线,配套先进、完善的电镀废水分类集中处理设施和在线监测、监控系统,电镀废水处处理运行由有污染防治设施营运资质的单位承担,废水经深度处理后回用,废水回用率达60%以上;无组织排放废气经充分收集吸收处理后达标排放;实现固体废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回收综合利用。
3、大力推行清洁生产
鼓励研究、引进、推广无毒、低排放新电镀技术,积极推进企业进行电镀生产工艺和废水处理工艺改革,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实现全行业节能、降耗、减污。进入电镀基地项目(包括新建及搬迁项目)最低应满足二级清洁生产技术指标(清洁生产具体参考指标参见附件:电镀行业清洁生产技术要求)。
三、主要措施
(一)纳入计划,督促实施
各地要按照规划目标确定的时间要求完成电镀行业的统一规划、统一定点工作;要指定有关部门负责,结合当地的环境保护规划、总量控制计划以及改善环境质量的要求,提出专业电镀企业进入基地具体计划,经地级以上市环保局审查、省环保局确认后报当地政府批准实施。要加强对已有电镀企业的执法检查,督促电镀企业履行治理职责,实现全面达标;对经限期治理仍不能实现达标排放的企业,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实施关、停、并、转、迁。
(二)通力合作,齐抓共管,狠抓落实
各地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通力合作,狠抓落实。发展改革部门应将电镀行业统一规划、统一定点工作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城市建设部门要依法做好核发一书两证(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作规划许可证)工作;国土部门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对规划定点征用土地提供支持;环保部门履行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严格执法,加强跟踪监督检查。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指导基地建设、跟踪监督落实,促进意见顺利实施。各地要制定并组织实施有利于统一规划统一定点的政策,适当对已有企业进入基地提供优惠政策。
(三)严把建设项目审批关,有效控制新污染源
认真贯彻国家、省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和水质保护政策法规,把好审批关。除定点基地外
全省范围内不得再审批定点外的新建专业电镀项目,所有新建专业电镀项目一律进入“统一规划、统一定点”的电镀工业基地,违者将按照省监察厅、环保局《关于贯彻〈中共广东省纪委、广东省监察厅关于对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行为党政、纪政处分的暂行规定〉的意见》(粤环〔2004〕41号)查处。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推行清洁生产,建设项目污染物要排放达到国家和省规定的标准要求,努力做到增产不增污或增产减污。
(四)加强监督管理
加强现场监督检查,安装在线监控(监测)系统,按照国家环保总局《2003~2005年污染防治计划》的要求,对现有电镀企业和拟定点电镀工业基地分期分批实施废水排放量、主要污染物及设备运转情况的在线监控,杜绝企业偷排污染物行为,确保企业排放污染物不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对各定点基地的电镀企业及已有电镀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审计,积极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争取到2010年一半以上定点基地获得认证。
进一步加强电镀行业产生的危险废物的管理,电镀行业的废水处理污泥和所有电镀中使用的危险化学品包装物必须送有资质的定点单位进行处理,并严格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防止造成二次污染。
(五)各级经贸部门会同物价、环保、建设部门制定鼓励定点工业基地废物集中处理设施市场化营运的政策,提高污染治理的专业化水平,鼓励有资质的单位为电镀企业提供废水及废渣集中处理服务。
第五篇:关于印发《广州市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
关于印发《广州市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
中共广州市委办公厅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州市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区、县级市党委和人民政府,市直局以上单位:
《广州市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广州市委办公厅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九年四月二十五日
广州市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意见》(中发〔2008〕14号)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07〕21号)精神,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工作部署和市委市政府文化惠民措施,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进一步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强化区域文化教育中心地位,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结合广州市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明确工作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1.进一步提高对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体的重要举措,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也是我市努力建设成为全省“首善之区”的迫切任务。目前,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有较大距离。主要表现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总量不足,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文化发展差距较大,服务体系尚未覆盖全社会;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服务内容、形式以及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创新;基层(街镇)公共文化服务队伍有待进一步稳定和加强;部分区(县级市)文化事业经费没有达到“不低于当地财政总支出的1%”的要求。对此,全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有重点分阶段地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抓紧抓好。
2.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统筹规划、重心下移、加大投入、因地制宜为原则,以社区和农村为重点,着力完善城乡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着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充分体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共享性、协调性和多元性,打造全国性的公共文化建设示范区,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为强化我市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地位,建设全省“首善之区”提供强有力的文化保证。
3.目标任务。2009年基本实现城乡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全覆盖,建成城市“10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到2010年基本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功能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具备较强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基本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较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2020年形成服务优质、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下坚实基础。
二、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推进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工程。优先加快社区(村)文化室建设。在填补未建社区(村)文化室空白的基础上,推进农村文化室配套建设“农家书屋”、“绿色网园”,配备一批群众文体活动设施;推进社区(村)文化室与社区(村)居(村)委会、党员远程教育站、科普宣传室、老年人服务站点、人口文化中心、居民健身场所等集中设施,综合利用,共建共享,其文化室的建筑面积应不少于200平方米(有条件的地方应增加面积),宣传橱窗面积不少于10平方米,活动内容包括书报阅览、书画、文娱、健身、音乐欣赏、互联网服务、科普讲座等。把市、区(县级市)文化中心、资料由牛仔裤品牌(http://cn.nzzhuang.net/)收集
街镇文化站、社区、农村文化室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认真落实“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要求,目前先行按照房地产开发小区、老城区、政府保障型住房小区分类推进,配套建设的公共文化设施统一移交辖区政府进行调配。
推动街镇文化站升级改造工作。2009年,全市文化站85%达到省一级站以上的标准。组建集书报刊阅读、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普教育、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街镇综合文化站,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人员和相应的设施设备,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就近便捷开展公共文化服务。街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用地由政府优先保障,日常管理由街镇负责,业务由区(县级市)文化部门指导。中心镇要按广州市行政区的二级文化馆标准建设综合文化站。新建街、镇三年内必须建立文化站,街镇撤销,合并的要保留或整合原有的文化阵地和相关设施。
加强各区(县级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现各区(县级市)有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或博物馆,其中图书馆、文化馆全部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各级图书馆应设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支中心、未成年人书刊阅览区、未成年人电子阅览区和盲 文及盲人有声读物阅览室;各级文化馆应设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电子阅览和投影室、展览厅、老年人活动室、未成年人活动室以及主要艺术门类的活动及培训场所。同时,将文化广场的建设纳入各区(县级市)城市建设规划,因地制宜建设不同规模的文化广场。2010年,实现城区居民平均每千户拥有一个标准的文化活动(包括健身休闲)户外广场,每千人拥有面积不少于150平方米。(由各区、县级市政府牵头组织实施,市、区(县级市)两级宣传、发展改革、规划、文化、新广、财政、建设、国土房管、人口计生、科技、信息等部门配合)
2.推进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工程。全面完成广州歌剧院、广州新图书馆、南越王博物馆整治工程及南越王宫博物馆等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任务。(由市文化局牵头组织实施,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规划局、市建委、市国土房管局等单位配合)
3.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巩固已有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成果,消灭覆盖盲区和增强覆盖效果,在区(县级市)文广新局监督指导下,以区(县级市)新闻中心和广播电视台为建设实施单位,依托珠江数码集团有限公司、镇广播电视站(有线电视维护站),构建以有线电视网络为主体,无线覆盖为保证,卫星地面接收设施为补充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确保2010年完成广州市第一套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建设任务,扎实推进农村有线电视网络建设,提高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以卫星接收方式解决边远、居住分散地区农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难等重大工作。(由市新闻出版和广电局牵头组织实施,市财政局、市信息办、广州电视台、广州电台、珠江数码集团有限公司和各区、县级市政府及新闻中心、广播电视台配合)
4.推进数字家庭建设工程。以建设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为契机,加快推进数字家庭技术、应用、业务和体制创新,以有线电视数字化为切入点,率先实现三网融合,利用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等资源,加快推进集娱乐、商务、信息为一体的内容与业务平台的集成,使数字家庭平台成为公共文化信息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市信息办牵头组织实施,市新闻出版和广电局、各区、县级市政府和珠江数码集团有限公司配合)
5.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做好设备购置、日常运行、资源建设、软硬件平台建设、技术管理人员培训和数字资源加工与整合等工作。提高网络速度,加快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文化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发展优秀网络文化,不断丰富电子图书、舞台艺术、知识讲座和影视节目等数字资源。国家投资、资助或拥有版权的文化产品要无偿用于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加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级分中心的建设。切实推进区(县级市)支中心和街(镇)、社区(村)基层服务点建设。以街(镇)网点建设为重点,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有线电视网为依托,建设遍及城乡的服务网络。到2010年,实现12个区(县级市)建有支中心,全市100%的街(镇)、社区(行政村)建有基层服务点。(市级分中心由市文化局组织实施,区级市中心和基层服务点由各区、县级市政府组织实施,市、区(县级市)两级财政局等单位配合)
6.推进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实施电影“2131”工程,全面开展公益性数字电影定点或流动放映。采取“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采购、农民受惠”的原则,由市、区(县级市)、镇三级财政投入资金购买数字电影技术服务,实现从2009年起每个行政村每月最少放映1场数字电影的目标。(由市新闻出版和广电局牵头组织实施,各区、县级市政府配合)
7.推进“农家书屋”建设工程。按照政府资助建设、鼓励社会捐助,农民自我管理的要求,以全国“农家书屋”建设标准(图书1500册、报刊30-50种、音像制品100种)建设“农家书屋”。到2010年,在全市农村行政村(有条件的可延伸到自然村)、农村转制社区,以及外来务工人员工作和居住相对密集的社区,建成“农家(社区)书屋”,并在有条件的地方配套建设“绿色网园”。“农家书屋”、“绿色网园”要与农村文化室
配套建设,“绿色网园”、“社区书屋”在城市人口密集的社区可视财力适当增加,其日常维护管理经费由镇(街)自筹解决。(由市新闻出版和广电局牵头组织实施,市精神文明办、市文化局、市财政局和各区、县级市政府配合)
三、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1.积极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坚持开展“文化进社区”和“文化下乡”活动。重点办发社区“周周乐”群众广场文化活动和乡村“文化大篷车”巡演活动。各级文化馆(群众艺术馆)建立并实施群众文化辅导员进社区(农村)、包片辅导制度。各级文化馆(群众艺术馆)每年免费为群众演出、举办各类活动50场(个)以上,并明确面向未成年人、老年人以及外来务工人员的专题文化活动的比例。各级图书馆每年举办各类讲座、辅导、培训、展览等活动不少于20个;各街镇文化站每年开展演出、展览、培训等文化艺术活动12次以上。各村(社区)“农家(社区)书屋”每年开展以阅读为主题的群众读书活动4次以上。群众文化工作人员每年要有36天以上深入街镇、社区和农村开展培训、辅导、调研。各博物馆全年开放时间不少于10个月,并积极参与社区、农村文化建设,每年举办讲座、培训、巡展等博物馆文化活动。市属专业艺术院团要制订每年送戏下乡的计划,每年为基层群众送演出100场以上。鼓励各演出团体为低收入居民、外来务工人员及其他特殊群体免费或低价演出。城市公园要为群众性文化活动提供方便。(由市文化局牵头组织实施,市市政园林局、市新闻出版和广电局和各区、县级市政府配合)
2.打造公益文化活动示范品牌。集中举办一系列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文化活动。重点办好都市热潮、广州民俗文化节、粤港澳粤剧日、农村文化欢乐节、广州十三行文化节、广州水乡文化节、岭南书画艺术节、广州乞巧文化节、香雪荔枝文化节、白云风采、公益文化春风行、羊城之夏、广州讲坛、羊城学堂等一批示范性文化品牌活动。各区(县级市)要按照“一区一品”的要求,结合本辖区实际,确定1个常年举办的文化活动,坚持不懈,培育成为特色鲜明、群众认可、效果突出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由市委宣传部牵头组织实施,市文化局和各区、县级市党委宣传部、文广新局配合)
3.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进一步贯彻《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公示制度,将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服务目标、内容、时间和程序向社会公开并作出承诺,推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或优惠开放。进一步发挥工人文化宫等文化设施在职工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各级文化馆(群众艺术馆)要加强对基层的辅导、培训等服务,每周向群众开放时间不低于48小时,做到开放时间尽量与群众上班、学生上学时间错开,节假日应延长服务时间。图书馆和博物馆要创新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市设中央图书馆,各区(县级市)设图书分馆,开通方便市民阅读的全市图书通借通还系统,并通过设立流动服务点、数字图书馆、流动图书车等形式,实现全市各级各类馆外服务点超过400个,不断延伸公共图书馆服务。鼓励有农村的区(县级市)图书馆配置流动图书车。各级博物馆要提高展示传播水平,努力满足公众需求。(由市文化局牵头组织实施,市新闻出版和广电局、市体育局和各区、县级市政府配合)
4.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完善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制度,落实文物工作“五纳入”(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做好文化遗产定期维护工作,保存完好率不低于95%。全面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普查,建立健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和文物资源数据库,争取更多项目纳入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和保护传承办法,建立保护体系和机制,落实传承保护措施和传承人保护计划。到2010年,全市建成30个以上的民族民间艺术之乡。加强古籍保护工作,初步形成我市古籍保护工作体系。(由市文化局牵头组织实施,市规划局、市财政局和各区、县级市政府配合)
四、切实加强领导,创新体制机制,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1.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将其纳入地区总体发展规划,纳入党委、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干部考核体系,根据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总体规划制定本地区的实施计划,加大人、财、物等方面的投入,精心组织,形成合力,切实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由市委宣传部牵头组织实施,市文化局、市新闻出版和广电局等单位和各区、县级市政府配合)
2.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各级政府要认真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责,按照“政事分开、政资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由以往的单位管理、一般事务管理、具体实体管理向行业管理、依法行政、社会化管理转变。重点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和标准的执行,加强对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和项目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深化公益性文体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创新运行机制,着重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改革上下功夫。
建立公共文化事业投融资机制,充分利用公共文化事业的品牌效应和社会影响,探索市场运作办法,鼓励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建立文化事业共建共享长效机制。(由市文化局、市编办和和区、县级市政府牵头组织实施,市人事局配合)
3.完善投入机制。继续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重点向基层文化建设特别是社区和农村文化建设倾斜。各级文化事业经费不低于当地财政总支出的1%,并将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博物馆、文化馆、文化站等各项经费纳入部门预算,为公益性文化事业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扩大政府投入公共文化的比例,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公共文化实体、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稳定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由市委宣传部牵头组织实施,市财政局、市文化局、市新闻出版和广电局等单位和区、县级市政府配合)
4.完善政策法规。全面实施各项文化法律法规,推进文化立法进程,完善我市地方性文化法规体系。加紧《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广州市文化馆(站、室)管理办法》等法规的起草调研工作,依法对公共文化进行规范化管理。大力推动落实《广州市居住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标准》,完善各级文化设施和文化服务的测评体系,规划、利用好配套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将其作为考核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质量、效率和水平的重要量化指标,对公益性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活动以及公益性文化单位进行绩效评估。建立激励机制,对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成效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扬和鼓励。认真研究制定扶持群众文化发展的有关政策,为群众文化事业营造健康发展的政策环境。(由市文化局牵头组织实施,市法制办、市规划局、市人事局、市建委等单位和各区、县级市政府配合)
5.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各级文化馆(群众艺术馆)、文化站和综合文化站均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各区(县级市)要切实落实广州市编委《关于广州市镇、街道文化站人员编制的通知》(穗编字〔1997〕92号)精神,并根据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人员队伍建设,确保编制和人员到位,保障基层文化站、广播电视站以及“农家(社区)书屋”、“绿色网园”工作的开展。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从业人员上岗培训制度,加强规范化管理,完善基层文化干部的职称评定、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评定和聘用机制。通过公开招聘等办法,吸引各类优秀人才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发展。进一步落实《广州市社区文化辅导员工作管理办法》,培育和发展群众业余文体团队,形成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专兼职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由市委宣传部、市编办、市人事局牵头组织实施,市文化局、市新闻出版和广电局、市财政局和各区、县级市政府配合)
主题词:公共文化建设意见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