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中国电子政务建设与行政信息透明化关系评价
对中国电子政务建设与行政信息透明化关系评价
论文摘要:政务信息公开制度的实行将有力地推动中国电子政务的建设。然而,政务信息透明庋的升级必然对固有的利益格局产生冲击,而组织电子政务建设的主体却是行政官员。因此,如果将行政信息透明化引入到对行政官员的绩效评价机制中,可能是促进电子政务发展的一项有效措施。
论文关键词:电子政务;公开化;效率;新公共管理;透明化
一、导言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旨在提高公共管理机构效率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兴起。其基本理念是将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引进公共管理领域。与之相适应,管理主义模式、企业家政府和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开始盛行。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成为新公共管理实践的催化剂,另一方面,新公共管理运动也带动了信息技术向全社会迅速、全面地渗透。于是。二者的结合促进了电子政务的发展。
中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全面铺开。是以1999年由中国电信和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组织的“政府上网工程”为重要标志。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又制定了全国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化建设的5年规划。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一五”规划》中,中国政府进一步提出,到2010年要将政府门户网站发展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渠道,50%以上的行政许可项目实现在线处理,网上申报纳税额占纳税总额的比重达5O%。截止到2007年1月,中国以gov.cn注册的政府域名数达28575个。『1】大多数政府网站基本实现了通过网络向社会、公民发布信息的功能。
然而.在中国电子政务建设取得局部进展的同时,也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城乡、地区和行业之间的数字鸿沟扩大;随着电子政务“前台”提供信息量的丰富与“后台”政务服务相对滞后之间张力的加大,打破“信息孤岛”的迫切性也愈加突出;二是电子政务建设的硬件投入与预期效果之间的差距显著:三是绝大部分政府网站的应用限于简单的信息服务。汪向东教授(2007)将这类现象归结为“信息化建设不等式”,翻即信息技术装备与信息化能力、应用水平和实施效果之间的脱节。
如何看待中国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的困境并探讨促进电子政务发展的动力机制,正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二、文献简述
中国电子政务的全面建设至今不到十年。但围绕着电子政务的相关理论、实施过程及结果评价三个层次,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
关于中国电子政务的相关理论,主要侧重于电子政务的基本特点与发展趋势。电子政务实质上是信息技术在公共管理领域的一个运用与反向推动过程。鉴于中国的信息化发展水平
存在地区、城乡和行业间的显著失衡,姜奇平研究员(2002)认为中国特色的信息化应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跨越式发展中注重以富民为核心的利益均衡。网汪向东教授(2002)以中国行政效率低下为切入点,认为电子政务方案将极大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并可缓解熵值不断增大的趋势。姚公安(2005)建立了一个公共行政管理系统的耗散结构模型,从物质、能量和信息三个维度进行了分析,认为电子政务系统的维持成本相对较低。
本论文转载于论文天下:http:///product.free.10021607.1/
从电子政务的发展模式看,姜奇平和汪向东(2004,2005)从行政生态学的角度,提出中国电子政务的主要发展空间在于适时、全面地进行政府流程再造和建立服务型政府。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双棱柱型”的电子政务模式是中国更为务实的选择。周斌(2007)从整合政府与公众的沟通、政务流程优化、提供个性化服务的角度分析了电子政务的实施特征。姚国章(2003)认为电子政务应最大化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水平,资金、技术等问题交由社会解决。
从电子政务在中国当前的应用评价方法看,颜佳华等(2005)采用了可有效减少主观影响因素的BP神经网络法来评价电子政务体系。同时也指出,该方法在选取指标和学习样本方面仍需深入改进。陈冬林(2005)运用AHP方法来确定评价电子政务指标的权重系数。AHP方法由于判断矩阵本身的主观性,对评估的有效性会产生重要影响。雷战波等(2006)认为,目前关于中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标准、方式都有待改进。
Riley(2003)认为在电子政务发展的初期,既没有证据证明ICT将提高公民参与政府决策的程度.也没有证据表明ICT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媒介工具。同盛辉(2004)认为应谨慎对待电子政务,并从政务信息的网络环境、法律制度、部门协调、绩效评价体系方面总结了中国电子政务的困境所在。同实际上指出了公共管理领域存在的“效率悖论”。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行政官员往往与他们为之服务的公众的利益不一致(布坎南)。由于技术的复杂性和制度改革的复杂性,处于信息资源优势的一方有更多的机会采取有利于既得利益群体的措施,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实施电子政务的预期效果。斯蒂格利茨(JosephEStiglitz,1999)担心的是,相对于公众被剥夺及时获取信息的权利,更糟糕的是行政官员会利用对信息的控制来扭曲信息以从中获益。杜治洲等(2005)分析了电子政务可能造成的三个不利结果,一是体制内政策主体的官僚化与集权化:二是过量信息的供给可能引起政策执行过程的阻滞,尤其在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务并存之时,政府及其部门之间的协作能力可能会下降;三是信息安全隐患。网上述文献从信息化的背景、应用和绩效评价角度探讨了中国当前电子政务的进展情况,本文在此基础上,分析当前制约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制度层面的部分原因与缓解路径。
三、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路径选择
本文所讨论的电子政务,是广义层面上的电子政务,①并把分析基础建立在以下三个假设之上:一是通过电子方式来降低沟通成本,本质上是通讯技术(ICT)在公共管理中的一个应用,与人类历史上先后出现的其他通讯技术手段的基础作用并无本质区别二是中国不同于西方的政治——行政二分制;三是就中国电子政务目前的发展特征看,处于从提供信息到通过电子系统处理政务的过渡期。相当于联合国提出的五阶段模型——起步、强化、互动、交
易和无缝阶段——中的强化到互动的转折期;或者类似美国四阶段模型中的第一、第二阶段的过渡期。
(一)电子政务、政务信息公开与利益格局的调整
电子政务建设,就制度范式而言,必定是一个渐进式的改良过程;就技术范式而言,电子政务又是一个开放性的网络系统,基础作用在于提供给公民与其代理人——政府官员之间一个易于进行沟通和制约的互动平台。旨在使代理人能及时反映并解决被代理人的利益诉求,同时被代理人能够对代理人的业绩做及时、广泛的评价。所以,正如托马斯·杰弗逊所言“信息是民主的货币。”从公共管理的角度看,政务信息公开系统的建立与完善将具有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意义。据统计,目前社会信息总量的80~90%以上为政府所控制。不公开的政府信息中,除少数真正的国家机密外,绝大部分是可以公开的。
实际上,中国政府在近五年来,已经开始将政务信息公开的工作“提速”。在2004年4月的政务公开会议上,中国政府明确表示要向社会公开与人民群众利益相关的各类事项。2008年5月1日.中国政府开始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自此,电子政务建设的制度基础——政务信息公开制进入起步阶段。
然而,从行政信息公开制度的建立到全面贯彻二者之间并不存在一个无摩擦的“快车道”。反而是一个充满了阻力的多方博弈过程。产生巨大阻力的深层次原因在于,无论是行政制度的改良还是在信息开放性建设过程,行政系统中既定的权力配置格局必然会受到相应的震动。以较为成功的美国电子政务的建设为例,从1992年开始,因电子政务方案的全面实施四年之内联邦政府员工减少了24万人。2000多个办公室被关闭,200个联邦项目和执行机构被撤消。开支减少1180亿美元,16000多页的行政规章被作废。
在对居民和企业的服务方面,联邦政府的200个部局确立了3000多条新的服务标准。简化了31000多页的各种规定。搠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遇到了强大的阻力。正如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指出,官僚主义的文化对电子政务的巨大阻力,尤其是电子政务带来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会使某些有私心的官员竭力阻碍电子政务。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情况更不容乐观。据联合国2004年的调研数据,发展中国家将近35%的电子政务项目完全失败,大约50%的项目部分失败,完全成功仅占15%。周宏仁(2002)认为,电子政务是一场改革,在某些方面甚至是一场革命。没有强有力的政治领导.个人和集团的利益无法触动,资源包括信息无法共享。电子政务在整体上不可能成功。
本论文转载于论文天下:http:///product.free.10021607.2/
使问题更加复杂的一点是,直接推动和控制这一变革的力量正是行政官员。哈贝马斯也认为,在许多方面.政治一行政领域恰恰是借助于技术来防止公众监视的。网络技术的复杂性、专业性,使技术精英、政治精英与公众在获取、支配和利用政策信息方面依旧存在严重失衡。这一点在发展中国家体现得尤为突出。如何减少实施行政信息化过程中的阻力,甚至能够化阻力为动力,成为推动当前电子政务建设的关键。本文的基本设想是寻找一种简单的补偿机制,使那些因实施电子政务导致传统的控制权力受到影响的行政官员得到其他方式的补偿。
(二)评价机制与透明度建设
对于行政官员的补偿。要充分考虑到对电子政务的需要与供给因素。从电子政务的需求方面看,主要来源于广大公民历来的参政议政诉求,是“主权在民”思想的现代体现方式之
一。因此,这是一个长期而稳定的需求,并将随着民主机制的完善和公共管理水平的提高,不断得到更为实质性的尊重。
从电子政务的供给方面看,由于其“公共品”的自然垄断性。行政官员实质上承担了推动电子政务建设的直接_32作。这就决定了电子政务的供给规模与质量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供给方的努力程度。然而。按照公共选择理论或者尼斯卡宁模型的分析,供给方——行政官员的行为动机并非是公众利益最大化,而是部门规模或者预算最大化。换言之,在行政官员的行为函数中,组织规模扩大与个人晋升是主要的解释变量。由此,协调这种矛盾的可行思路是将行政信息透明度的建设纳入到行政官员的绩效评价中。即将政务透明度因素作为驱动行政官员行动的内生变量,形成一个“帕雷托改进”方案。理论上讲,该方案可同时有利于广大公民参与公共管理事务的需求,以及行政官员改善自身业绩的需求。更严谨一些的表述是,将透明度内化到对行政官员的业绩评价机制中来。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来自公共管理机构中权力主体的过多抵制。
本文所强调的通过透明度来促进电子政务建设,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电子政务系统全面公布公共管理机构的具体职能;二是对于行政官员的定期、持续和详细的绩效评价,并将绩效结果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照。这一评价结果虽然不会直接影响到行政官员的晋升,但对于远远落后于一般业绩水平的行政官员必定会产生强大的舆论压力,同时对于真正得到民众支持的行政官员是一个巨大的支持。
1.职能界定的公开与具体化。中国电子政务建设面临的主要经济社会背景是,中国仍然处于工业化中前期。无论是内部的经济结构、经济规模还是外部的国际竞争局面,都面临巨大的压力。就经济结构的性质而言,中国仍是一个“二元”社会经济混合体,同时面临着信息化带来的挑战;就规模总量而言,总量虽然不断增加并位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水平却相当落后。总量与平均水平的位次差距明显;就外在压力而言,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实际上更不利于发展中国家。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中国必须加快工业化的进程,意味着要快速提升社会经济分工的精细化。因此,公共管理组织将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协调社会各利益群体的任务。在现阶段,韦伯式官僚制基础上的电子政务系统可能更适合当前中国的情况,因为这种模式并不触及现有政务职能划分,是一种单纯技术手段的应用,如政府上网工程。为此,首要工作是在公共管理组织系统内部完善“科学管理”的精神和实施细节,不只是停留在转变职能的提法本身,或者是对行政职能的粗线条描述。因此,电子政务建设的重点在于以政务信息公开化促进职能明晰化。
这种选择的主要依据在于。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政治——行政的二分程度上的显著差别,决定了电子政务建设的重点完全不同。对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现在的主要问题是行政——政治边界已经划分得过于精致。以致官僚阶层的权力过大.已开始侵蚀公民及其代理人的权力边界,现在不得不反过来强调行政与政治的结合,所以流程再造方式的电子政务恰能顺应这一客观需要。相应的选择是基于公共选择式官僚制上的电子政务模式。因此,如果中国的电子政务试图一步到位进行流程再造式的电子政务建设,最理想的情况是在个别发达城市可能取得成功,但就全国范围内。由于信息化水平差距显著。所以这种
模式将不会取得实质性进展。正如随着“华盛顿共识”的破产,“北京共识”得到了更多的认可一样,中国在电子政务的建设中只有更加务实,才会更加稳健。
2.绩效评价。在明晰职能的基础之上,电子政务除了提供一般性的政务信息之外,更重要的是及时反映行政官员的绩效,主要内容包括三点:(1)明确行政官员在任期内的总目标。该目标的设定首先要具备现实性,其次应考虑到完成目标需要运用的资源规模,因为过高或者过低的指标不是过度消耗资源就是闲置资源;(2)能够分解为定期考核的具体子目标,并联系完成目标过程中所动用的资源,据此评价实际完成目标与预期目标之间的比例和质量;(3)持续评价。现代通讯手段的最大功能正是可以及时、广泛地把行政官员的政绩予以公布。电子政务的建设可以进一步加强公民与行政机构的联系和沟通平台,尤其是涉及到行政官员绩效的问题。此外,无论行政官员是否能够实现预期的目标,建立在绩效评价基础上的电子政务系统本身已经体现了尊重公民知情权的公共管理伦理。
四、结语
在公共管理领域是否会“复制”生产领域的“索洛悖论”(Solow’S Paradox)。实际上是“电子政务黑洞”的另一个提法。索洛悖论的提出源于美国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TFP)下降之间的矛盾。中国的“电子政务黑洞”则是由于近十年来政府在ICT方面的投入与政府绩效之间的冲突。如何在公共管理领域缓解这一矛盾,一个初步的结论是通过提高政务信息的透明度,以政务建设推动电子政务的全面前进。进一步讲,中国只有在政务透明度建设不断推进的前提下,公民对电子政务才会产生更加广泛深入的需求。这种社会需求的巨大力量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的电子政务向下一个阶段迈进。
本论文转载于论文天下:http:///product.free.10021607.3/
第二篇:国家电子政务工程项目建设亟需与评价并行
国家电子政务工程项目建设亟需与评价并行
作者:孟秀转孙强 于秀艳来源ITGov中国IT治理研究中心
我国电子政务工程建设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十二金工程的项目绩效一直缺乏系统科学的评价。2007年,国家发改委颁布的《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提出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要进行事前的可行性评价、事中的项目管理控制和事后的项目后评价,但由于电子政务的投资评价是一个“世界级和世界范围内的难题”,项目投资前的经济论断和项目建成后评价至今为止仍然缺乏一套公认的评价标准体系。“没有评价,就没有管理”,缺乏公认的项目评价标准已经成为制约国家电子政务工程项目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可见,国家电子政务工程项目评价是项目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建设亟需与项目评价并行。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的事前评价和事后评价解决的分别是“值不值得做的问题”和“做的怎么样的问题”,目的是促进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决策科学,杜绝存在形象工程等问题。但如何对国家电子政务工程进行评价,至今为止还没有一套广为接受的衡量标准。
因此,积极开展国家电子政务工程项目评价标准研究,以评价引导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将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评价纳入电子政务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中,成为当务之急。
ITGov中国IT治理研究中心作为国内IT投资评价研究的肇知者、推进者和领导者,早在二十一世纪伊始,就已经开始关注电子政务项目评价的研究,先后承担了国家审计署《衡量IT项目有效性和投资成功的效益指标体系》国际合作课题、北京大学为新基金《服务型政府电子政务绩效评价研究》、《中国电子政务运行机制最佳实践研究》等课题;发布了《中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价指引》、《云计算商业价值评估》等研究成果;出版了《信息化绩效评价》、《服务型政府路径转型——电子政务系统绩效评估与闭环管理》、《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水平测评》等多部专著,填补了国内外该领域的空白。
在ITGov中国IT治理研究中心自主创新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价研究成果的指引下,ITGov先后承担了国家工商总局“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效能评估”、国家审计署的“国家审计信息系统评价”、北京市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广州市电子政
务绩效评估、广州市“百项政府服务网上办理工程评价”、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法院电子政务运维绩效评价”等电子政务绩效评价项目的实施工作。
至今为止,ITGov已经先后承担中央部级、省级、副省级、市级政府部门,超过一百家政府机构的电子政务评价工作,ITGov倡导的电子政务评价理念已成广泛共识,ITGov电子政务绩效评价方法体系已经成为事实上的标准。
注:
《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项目建设单位应依据项目建议书批复,按照《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要求》,招标选定或委托具有相关专业甲级资质的工程咨询机构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报送项目审批部门;项目审批部门根据电子政务项目验收后的运行情况,可适时组织专家或委托相关机构对建设项目的系统运行效率、使用效果等情况进行后评价。
第三篇:浅谈电子政务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之间的关系(写写帮推荐)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 第一篇:
题目:浅谈电子政务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之间的关系
作者中文名: 梁俊山;
作者单位 :忻州师范学院政史系;
文献出处 :中国信息界, 编辑部邮箱 2010年 03期
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CJFD收录刊
关键词
:电子政务;政府;
信息资源;管理;
第二篇:
题目: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结构及发展趋势作者中文名:宋恩梅
;
作者英文名:Song Enmei;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文献出处:图书情报知识, 编辑部邮箱 2010年 03期
期刊荣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ASPT来源刊CJFD收录刊
关键词: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阶段模式;价值链;
摘要:结合电子政务发展的阶段模式,分析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阶段结构,探讨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职能和导向的转变问题;以电子政务主体模式和价值链理论为基础,分析四种主体模式下信息资源管理的价值生成,提出基于流程和主体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价值链结构;指出资源及功能整合的电子政务集成、公共—私人合作的管理方式将成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
第三篇:
题目:电子政务下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作者中文名:郑丽娜;
张艳婷;
作者单位: 长春师范学院图书馆;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
文献出处:内蒙古科技与经济,编辑部邮箱 2009年 01期
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CJFD收录刊
关键词: 电子政务;政府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管理;
摘要:文章通过对国外电子化政府发展成熟度较高的美国、加拿大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分析,引出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第四篇:
题目:内外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绩效评估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作者中文名: 王新才;吕元智;
作者英文名:Wang Xincai Lv Yuanzhi;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文献出处:
图书情报知识, 编辑部邮箱 2009年 02期
期刊荣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ASPT来源刊CJFD收录刊关键词: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绩效评估研究;现状;趋势;国内外;第五篇:
题目:我国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绩效审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中文名: 王新才;吕元智;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文献出处: 情报科学, Information Science, 编辑部邮箱 2009年 05期
期刊荣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ASPT来源刊CJFD收录刊
关键词: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绩效审计;问题;
摘要:针对当前我国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绩效审计活动中存在的审计主体独立性不够、法制不健全、理论研究滞后、信息效用难以量化以及审计风险较大等问题,从构建独立的审计模式、健全绩效审计运行机制、完善绩效审计理论与方法、提升社会绩效审计意识、培育专业审计人才队伍等方面给出了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
第六篇:
题目:
“阳光政府”建设下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
作者中文名: 梁潇
;
作者单位: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法学教研部
;
文献出处:重庆行政,编辑部邮箱 2009年 05期
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CJFD收录刊
摘要: <正>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是信息时代民主和法治的重要内容。在现代社会,政府掌握了大量的信息资源,如何通过信息资源管理的有效利用并公开政府信息已经成为现代国家重视的问题。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涉及公民权利和政府权力之间的平衡,涉及传统观念和现代理念的冲突和选择,其对于实现“阳光政府
”的意义也十分重大。
第七篇:
题目:基于J2EE的城市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系统设计
作者中文名:桂鹤松;
作者单位: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文献出处: 中国商界(上半月),编辑部邮箱 2009年
05期
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关键词:
J2EE;框架;模块;
摘要: 本系统来源于基于J2EE的城市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系统设计和开发,以此来探讨和分析基于J2EE的企业级应用的相关技术以及关键技术的优化。建设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有效地汇聚整合各类政务信息资源,实现共享,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公众,是当前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任务,可以推进和深化电子政务应用,提高政府网站群建设水平,对于保障人民民主权利,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等具有积极意义。
第八篇:
题目: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现实进展与未来走向
作者中文名: 黄霄羽;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文献出处: 北京档案, Beijing Archives, 编辑部邮箱 2007年
06期期刊荣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摘要:<正>纵观全球,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从80年代起得到了迅猛发展。这种发展与西方国家的政府改革浪潮密切相关,也是全球社会信息化建设推进的重要结果。笔者选择较
第九篇:
题目:从文书消减法看美国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得与失
英文篇名:从文书消减法看美国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得与失
作者中文名: 樊晓峰;崔旭;
作者单位: 西安外国语大学图书馆;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文献出处: 图书馆学研究,编辑部邮箱 2006年 12期
期刊荣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ASPT来源刊CJFD收录刊
关键词:文书消减法;美国政府;信息资源管理;
摘要:从文书消减法的屡次修订分析了美国政府在信息资源管理中的经验与教训,指出信息资源管理只有与政府行政服务目标相一致才能实现政府信息资源高效管理的目的。
第十篇:
题目:试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
英文篇名:
The Management of Govern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作者中文名: 冯卫红
;
作者单位: 河南省总工会职工技术协作办 郑州
;
文献出处: 中州大学学报, 编辑部邮箱 2005年 01期
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CJFD收录刊
关键词: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记录管理
;
摘要:政府信息资源是指一切产生于政府内部或虽然产生于政府外部但时政府活动有直接影响的信息资源。“电子政府”是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新动向。
第十一篇:
题目:电子政务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
作者中文名: 胡冉;武继山
;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 北京
;
文献出处: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编辑部邮箱 2005年 03期
期刊荣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ASPT来源刊CJFD收录刊
关键词: 电子政务;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一站式服务;政府网站导航
;摘要: 电子政务是社会环境和技术条件下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新形式。电子政务的最大特点是互动性和服务性。通过分析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存在的问题,总结了三种能体现电子政务特点的管理模式。
第十二篇:
题目:关于加强济南市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若干思考
作者中文名: 黄澜;
作者英文名: HUANG Lan;
作者单位:济南市信息中心;
文献出处: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编辑部邮箱 2005年
04期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关键词:
信息资源管理;整合资源;门户网站
;
第十三篇:
题目:美国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法规扫描
作者中文名: 刘芃;
文献出处: 秘书, ,编辑部邮箱 2005年 04期
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CJFD收录刊
第十四篇:
题目:对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思考
作者中文名:姜瑞其;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信息管理系 广东广州;
文献出处: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编辑部邮箱 2005年 06期
期刊荣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ASPT来源刊CJFD收录刊
关键词: 政府;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资源管理;
摘要:信息资源管理活动起源于政府机构,但由于一些原因,政府中的信息资源管理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从政府信息资源的内容入手,在对一些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目前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而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第十五篇:
题目:我国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演进
作者中文名:刘焕成;
作者单位: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信息科学系 郑州;450015;文献出处: 图书情报知识,编辑部邮箱 2003
年 04期
期刊荣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ASPT
来源刊CJFD收录刊关键词: 中国;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电子政务;
摘要:本文论述了我国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起源,探讨了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兴起,研究了电子政务时代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
专业: 档案
学号:2009104195
姓名:黄港澳
第四篇:中国国家安全策略与大国关系——行政论文
中国的国家安全战略与美日关系
姓名:黎军华班级:机械2012-08班学号:20120788关键词
国家安全问题中美关系中日关系加强建设
摘要
当前,大国关系正在调整,一超独大的局面仍然存在,多极格局尚未形成,和平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举国迎敌的局面短期内不会出现。但是也要看到,随着中国的和平发展,我们面临的安全形势,进入新世纪以后越来越复杂。因此要客观辩证地看待我国当前的安全形势。面对复杂的安全形势,我们要保持冷静的头脑,积极应对挑战,努力维护和平发展的大局。
正文
一.我国面临的国家安全问题
曾经的中国经济落后,国力衰落,保受帝国主义的欺辱。而现在的中国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国防力量日益强大,在世界上占据重要的一席。目前我国的国家安全问题主要有三点:一是外源型,指来自外部的安全威胁。大国兴起,必然遇到强势国家的遏制和打压尽管我们是和平发展,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固有的排他性,仍不愿别的国家强大起来,改变世界实力对比,使我国面临的安全威胁陡然增加。美国“重返亚太”、在我周边摆棋布子,挑起争端,日本等国的军国主义者和狂妄政客占我领海、侵我岛屿的野心膨胀,使擦枪走火、局部冲突的可能性增加;美国在我周边煽风点火、威逼利诱,制造局部热点,影响我和平发展的安全环境。二是内生型,指来自我们内部的安全威胁。改革发展已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和矛盾凸显阶段。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结构失调、自主创新滞后、核心竞争力不足,严重制约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在调整过程中,如果稍有不慎,会引起经济下滑、失业加剧、利益矛盾冲突,甚至带来社会动荡;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对环境重视不够,造成土地污染、水源污染、空气污染等各种环境恶化,由此引发不稳定因素的可能性不断增加。三是交织型,指内外因素交织联动引发的安全威胁。改革开放深化的环境和现代信息手段,使境内外的敌对势力极易互相勾连,通过各种方式,制造安全危机。当前,国际恐怖主义组织、极端宗教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内外勾结和恐怖袭击活动,已进入新的阶段。
面对复杂的安全形势,我们要保持冷静的头脑,积极应对挑战,努力维护和平发展的大局。
二.中美关系
美国加速推进“两洋战略”:微调亚太再平衡 重返欧洲
对“亚太再平衡”战略进行微调
“重返亚洲”是奥巴马第一任期对外战略的核心,无论是最初备受争议的“战略转向”,还是后来相对委婉的“亚太再平衡”,表面上的调整无法掩盖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的本质。美国国务卿的首次出访,历来被视为美国外交的风向标。前任国务卿希拉里,曾打破延续多年的惯例,将首次出访目的定在了亚洲,从而吹响了美国“重返亚太”的号角。美国新任国务卿约翰克里,把上任后的首次出访地点选在了欧洲。种种迹象表明,奥巴马在他的第二任期开始,已经着手通过加强美欧传统盟友关系对“亚太再平衡”战略进行微调,进而加速推进“两洋战略”,巩固和强化其全球霸主地位。与此同时,中美战略关系正遭遇更为严峻的挑战。冷战结束至今,中美关系几经波折。9·11事件爆发后,反恐成为美国全球战略的首要任务,而中国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一心一意谋发展。双边关系呈现“复杂相互依存”局面,基本稳定的战略格局维持了十年之久。进入本世纪第二个十年之后,中美实力差距缩小,结构性矛盾凸显。两国在经济、政治、国际安全等领域的若干利害冲突呈逐渐扩大、激化的趋势,彼此戒心加重、疑虑增多。最近,美国高调宣布“重返亚洲”,进一步加强针对中国的军事部署,推动“跨太平洋经济伙伴计划”;一些美国政界人物视中国崛起为美国最大的外部挑战,指责中国在某些国际问题上拒绝与美国合作是为削弱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这些动态在中国民众和政治精英中引起很大反响,许多人据此认为,美国的长远战略意图就是遏制中国,阻止中国发展强大,所以中国应当在国际上对美国实行强硬的反制措施。希望加强中美合作的两国人士,纷纷对中美战略互信降至低点深表忧虑。
习近平主席在曾经会见美国前财政部长保尔森时指出,“历史证明,中美关系的本质是互利共赢,两国共同利益和合作需求远大于分歧。”这反映了中方对于中美关系的一种创新型的思维方式。用这种思维方式观察可以发现,在某些中美双边领域存在的长期争论不休、看似无解的难题,在某些国际安全问题上两国立场的差异,并不能从根本上妨碍两国在全球金融、贸易、能源、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地区热点等问题上的交流与合作,也不能扭转两国社会交往不断扩大以及在教育、文化、科技等领域相互取长补短的长期趋势。只要中美双方继续在各领域、各层次不断扩大“利益汇合点”,构建“利益共同体”,就能建立起一种基于战略互信的全球伙伴关系。
总之,作为希望中美关系好好发展,我想阐明自己三个主要观点。第一,中美关系正面临严重考验和战略互信的缺失,“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第二,两国关系的不稳定将造成双方都难以承受的巨大利益损失,并危害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安全。同时,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两国间日益增加的共同利益,也为双方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第三,必须坚持“中美关系的本质是互利共赢”的新型战略思维,既正视双边关系中的困难与障碍,又努力摈除不利于发展共同利益的陈旧思维,逐步建立积累战略互信。
三.中日关系
我们就平时表现出来的中日矛盾归纳为以下4个主要方面:
1,中日之间的夙怨;
2,中日之间的领土之争;
3,中日之间的影响力的相互制约;
4,中日之间的资源之争;
中国和日本在上上世纪开始发生严重冲突,最主要的是甲午战争以及上世纪三十年代发生的侵华战争。日本通过战争侵占中国领土,屠杀中国人民,掠夺中国资源,延滞中国的进步。中国对日要求反思历史,重视历史教训,日本则有意涂改历史,淡化历史罪恶。这在两国人民的感情上形成对立。中国重视历史,主要是求得道义上优势,防止日本的军国主义抬头。日本篡改和淡化历史,主要是想卸掉历史的罪恶感,包袱感,形成所谓的“正常国家”。在日本还有一股势力对待历史的看法与世界潮流的价值观背道而驰,对于历史不是涂改和淡化的问题,而是美化和肯定的问题。尽管中国提倡在承认历史的前提下往前看,但日本则大搞在篡改和美化的条件下往前看。日本把二战战犯的的神位供奉在神社,从首相到平民前往参拜,就这一件事就让中国人民的感情上过不去。特别是在像德国领导人因二战向波兰向以色列人诚心忏悔的时候,日本丝毫未被触动。正因为此,中国和日本之间在感情上产生了严重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又导致了对未来两国关系的深深忧虑。日本确实有狼子野心,其文化的突出表现为樱花与剑,美则美矣,而一旦面临某种现实,就会立即变得穷凶极恶!
中日之间还在亚洲的影响力问题上相持不下。日本是传统的经济大国,也是科技大国,过去很长时间里都是军事大国,日本在亚洲的传统影响力大于中国,但其领土狭小,资源匮乏,又是一个很脆弱的国家,难以承当起亚洲大国的重任。中国领土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实力也奋起直追,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整体实力经济大国,中国在亚洲的影响力日益强大。这就挑战了日本在亚洲的历史地位。美国的奥巴马说不想做世界第二,难道中国就胸无大志仅仅甘于亚洲第二吗?为此,中日之间必有一番较量,事实上早就开始较量了。
日本是资源贫乏的国家,它必须依靠大量进口,尤其是石油,矿石,煤炭等这样的战略物质,日本的进口方向主要是中东地区,澳洲,南美,也从中国进口大量煤炭。而这些地区与资源都与中国的需要重叠。不仅是对资源的获得,还有资源物质运输方面的通道安全,譬如说运输中东石油的必经之路马六甲海峡,还有中国的南海地区,等等,中日双方都在对相关国家施加影响,这种影响说白了也是一种争夺。争夺的常态是互相容忍,但争夺激烈的时候,需要用战争解决。
四.感想
第一,要加强统筹。我国安全机构和职能长期分散在政府和军队的各个部门,建立灵敏高效的统一指挥协调机制是当务之急,这次三中全会决定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意义重大,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大举措。
第二,要加强力量建设。一是加强国家安全研究力量建设。现在对国家安全重大问题的预测应对研究、计划实施研究、法律法规研究等,都很薄弱,重视程度也不够。因此,一定要大力加强研究力量建设,既要加强专门研究机构建设,更要发挥社会智囊力量的作用,支持社会有识之士和智囊组织的发展,逐步成长起中国特色的兰德公司,为国家安全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
三是加强国家安全信息获取力量建设。除加强情报和安全部门建设外,凡涉及国家安全工作的部门,都要有自己的信息队伍,严密关注安全动态,真正做到提前预警,及时报告,预先防范。
参考文献:1.《当代中国发展战略问题研究》许义文国家安全战略辽宁教育出版社
2.《中国国家安全战略构想》中国国家安全利益所面临的威胁时事出版社
3.《中美战略关系新论》中美关系总论时事出版社
第五篇:可持续发展与建设美丽中国的关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地位,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宏观战略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态势和人群众新期盼作出的战略新部署。实际上,建设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内在一致性。把握生态文明内涵,从生态文明理念树立和生态文明智慧融入两条路径,建成生态环境美丽中国和社会和谐美丽中国。
生态环境美丽中国建设需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同。社会和谐美丽中国建设需要学习生态系统文明智慧,探析社会问题产生的生态根源,构建稳定的生态关系。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1]。生态文明的含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从广义角度理解,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迄今最高的文明形态。它既包含人类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安全的意识、法律、制度、政策,也包括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组织机构和实际行动。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这种文明形态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等各个领域,是体现人类取得的物质、精神、政治成果的总和。从狭义角度理解,生态文明是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对应。生态文明是人类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积极成果,表现为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建立在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文明形态,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首先强调以人为本原则,同时反对极端人类中心主义与极端生态中心主义。生态文明则认为人是价值的中心,但不是自然的主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生态文明关系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在依靠生态治理技术进步的同时,也需要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需要协调各种利益关系。这必然是一个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过程。十八大报告要求,“生态文明建设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习总书记强调,把握总布局,要在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它各方面的建设。协调推进,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要求。
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相连,但当下,由工业投资项目立项引发的“不美丽”时有发生,中国近年环境群体性事件呈爆发性增长之势。
走向美丽,不仅在发展中要抑制毁坏生态的冲动,还要面对随之伴生的民众权利意识觉醒,但法治文化淡薄的现实;面对群体、地域间利益矛盾凸显,但社会管理模式不适配的现实;面对环境问题背后所要求的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问题。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必将是艰辛的实践历程,正如十八大报告指出,要“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
历经多年的高速发展,自然资源几近用竭,环境承载问题迫在眼前。应当对生态文明建设在现代化建设布局中的地位有新的认识,处理好建设“四个中心”与建设生态文明的关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向生态建设求效益、求发展、求文明。应当将生态文明的要求放到整体战略的高度,在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协同推进。
参政党职责,为建设美丽中国献计出力。
社会与法制是民革的重点关注领域,与生态文明相关的新能源、循环利用也是上海民革长期关注的问题。如报废汽车、废旧润滑油的回收利用、生活垃圾的利用、污水能量利用、光伏建筑一体化的推动等,民革都曾提出过建议。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民革将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关心循环应用产业,关心利旧的行业发展政策规范建立,关心生活废弃物的分类、回收,也关心控制、减少浪费的新生活运动;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方位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