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90后我们争当民族的脊梁邓
90后我们争当民族的脊梁
长寿湖中学:初二、一班 邓宇航 指导教师 邓智中
新的生命诞生新的希望,有人说:“90后是幸福的一代”,一直以来,90后是让社会宠爱和忧虑的群体。我却不那么认。我作为一名90后的中学生,我既感到骄傲,又感到有危机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是幸福的一代,90后的我们生在了新时代,接受到了改革开放以来很多新颍潮流的事物,因此我们有思想、有个性、重感情、做事决不是一尘不变的。90年代出生的人已开始步入大学或融入社会,他们同样奉献爱心,他们也需要社会的关爱、支持和理解。
于是,在人们的印象中,我们这代人就被牢牢钉上了以下标签:浮躁、好逸恶劳、做事无恒心、我行我素不顾他人感受、无法跟社会人群友好相处、在父母面前没大没小。认为我们是一群“活得轻松”的人——只会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在父辈的荫护下快乐成长;是一群“被惯坏”的人——他们多是独生子女,集全家几代人的关爱于一身,强调自我价值和个性张扬;是一群“被质疑”的人——许多人吃着洋快餐长大,喜欢在虚拟网络游戏中快意恩仇…… 啊!着实让人担忧。
政治 课堂上,我们感动于鲁迅笔下的“中国脊梁”。正是这些中国脊梁支撑着我们伟大民族,生生不息,历久弥新。毕升、李时珍,郑和他们不求名利,埋头苦干,创造社会财富和灿烂文化,推动历史的前进;李自成,洪秀全等人不怕流血牺牲,起而反抗反动统治;杜甫、鲁讯代表人民利益,不顾个人安危,为解除或减轻人民疾苦而奔走呼号,为民请命;玄奘等人历尽艰辛,奋不顾身,探求佛教教理。先生用深情的笔调,用形象的比喻对在中国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的人树碑立传,受后人敬仰。
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勤劳勇敢、艰苦创业、迎难而上的伟大民族,越是面对压迫、灾难和困苦时,越能表现出无比巨大的力量。中国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已凌受了百年的屈辱,这些历史将永远铭记于我们心中。由此激励后人奋发图强,锐意进取,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90后的一代,经历了1998年的特大洪捞灾害,2003年的抗非碘以及2008年的汶川地震。汶川地震,吾之国殇。看到那些中学生为了他人的生命而不顾个人安危,积极参加营救生命的大行动中;看到那个60多岁的老人,拿着扩音喇叭,用嘶哑的声音喊话;阅读到五千名子弟兵写下遗书开赴灾区、二百名伞兵冒死迫降的新闻时;得知上万名群众在天安门广场上,面对半降的国旗,齐声高喊“中国加油”,响彻天地。令我感动,令我难忘,不仅仅是因为地震造成的断壁残垣、生灵涂炭。更重要的是,我从上述的新闻中,读出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已经深深融注于中国人的心中,正是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激励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自然灾害,这正是伟大的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的根,是我们民族的魂。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脊梁!
汶川地震,吾之国殇。在生与死之间,在毁灭与重建之间,中华民族选择了坚强,用明澈的理性平息感性的心灵;选择了勇气,减轻命运对中国的打击;选择大爱无疆,担当灾后重建的艰巨任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中国挺住缘于中华民族的坚强,中国坚强缘于中华民族的不屈。在我们90后用自己的真情为中华民族鼓与呼的同时,我们90后应积极行动起来增强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
然而,灾难中90后这个年轻的群体也经受了短暂人生中最严峻的考验。在废墟的烟尘中,他们勇敢、独立和坚强的青春形象,令人称赞、更令人喝彩。橄榄绿映衬下的,是一张张稚气未脱的坚定脸庞;圣洁白包裹着的,是一个个娇小柔弱的刚毅身躯。随处可见90后们拿着各种食品用品穿梭于病区与捐赠点之间,随处可见90后们掰开馒头鸡蛋,一点一滴地把食物喂到伤员嘴里,甚至拿着便器为行动不便的伤员接倒大小便。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许多青年还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中,要么参加社会性组织,要么自发携带各类物资前往震区。从帮助搬运伤员,到协助分发救灾物资;从在医院志愿护理,到给予伤员心理抚慰,处处都有青年志愿者的身影。作为一名初一学生,我也尽了我的微薄之力,带头为灾区捐款捐物,献上我的一份爱心。90后的我们并但喜爱幻想、创新,拥有着更广阔的视野;而且我们也是有自己的追求、理想、奉献爱心。年轻朋友们,我们不要仅仅崇敬过去,我们也要憧憬未来,更要奋斗现在。若干年后的我们一定会成为瞩目的焦点,一定会担当起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使命,因为我们堪当大任,定会成为中
华民族的脊梁!
2010年9月12日
第二篇:民族脊梁
民族脊梁
B09331周焕花
国为重,家为轻,开创航天事业;名不趋,利不近,耕耘无悔人生。
--题记
随着神舟飞船的顺利升天,一种豪迈向上的民族精神在神州大地升腾激荡,一股爱国激情在亿万华夏儿女心中涌流,激励人们昂然踏上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注视着飘扬于太空的五星红旗,那金黄的星魂,鲜红的底色辉映着每位中国人的肝胆,几千年的梦想,几千年的誓言汇成中国人心中不朽的灿烂银河。
“神舟”遨苍穹,伟大精神贯长虹。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千千万万航天人报效祖国,为国争光而付出的艰辛凝结成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这是一种凝聚力和使命感的象征,是一种民族精神的延伸和扩展。“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勇于攀登,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大局观念,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科学品质”,是航天人为新世纪的主创者留下的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不畏艰苦,国家至上的爱国献身精神
中华儿女自古以来就有着火热的拳拳报国之心,拥有着国民同心、母子同血的挚言,那航天征程中的累累硕果就是我们无数航天精魂的化身,“发展航天,人生能有几回搏。”是航天工作者骨子里不变的誓言。
在惊雷乍起的荒漠,在“神舟”冲天的戈壁,不知隐藏着多少不为人所知的人生故事。仅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烈士陵园,就长眠着500多名年轻的生命,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24岁,同样也是他们--自强不息的中国航天人,把中华民族的崭新高度镌刻在太空。
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的钱学森老先生不仅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更是中华民族爱国精神的身体力行者。当钱学森闻讯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便期盼着早日赶回祖国,并向美国方面提出回国申请。但归途布满荆棘,美国政府对钱学森夫妇的政治迫害接踵而至,移民局抄了钱学森的家,还把他本人关在特米那岛上长达14天,身心受到极大摧残。一句“被美国政府拘留,今已五年,无一日,无一刻,不思归国参加伟大的建设高潮”,不知饱含了多少凄苦,但却丝毫动摇不了钱学森满腔的爱国热情,誓报祖国的热忱之心。也由于钱学森等一批优秀科学家回国效力,中国的导弹、原子弹发射时间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
载人航天精神熔铸了一面“不畏艰难险阻,敢于献身奉献,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镜子。
大力协同,自主创新的独立协作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
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强国富民的重要基础,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是党中央在1960年8月由于中苏关系恶化,苏联从中国撤走所有指导专家,带走所有图纸资料之际,对航天工作者的评价。
一九六零年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不正是我们自主创新,独立自强的凭证吗?此后我国仿制的苏联“P—2”导弹首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自行研制的中近程火箭成功发射,成功发射第一枚生物火箭等一系列航天成就无一不在昭示着中国人自主创新团结协作的精神;“神四”发射时遇到强雪低温,航天人创造性的用110床军用棉被为火箭御寒,20多台大功率空调24小时不间断给火箭和飞船送暖,使产品一直处于理想的温度环境之,最终成功发射的成就与航天人的独立创新协作精神是分不开的。
若说独立是前提,创新是途径,团结则是力量。大到一个民族,小到一个团队甚至是个人价值的实现,要想构筑一面不倒的防护墙,团结就是将零散的块块瓦砾化为一体的强力胶。回首过往,载人航天精神早已根植于亿万中国人的内心。距离我们最近的就是2008年5月12 日汶川大地震,废墟底下的7651个亡灵,未知个在命运翻云覆雨的掌心中等待重生的生命,一夜间浩荡生死边缘,这该是怎样一种所不能承担的悲凉?又有谁来救赎?中国上下大团结,我们能做的不只是祈福,更多的是爱的递送,亿万中国人携手抗争,所有的手握起来就是温暖,就是力量,让沉睡的人们安好,让安好的生命继续光彩夺目。
载人航天精神昭示了一条“团结协作,自主创新,独立自强”的路子。
尊重科技,勇于攀登的求实进取精神
从东方红一号卫星高歌云霄,到神舟载人飞船遨游星河,再到“嫦娥奔月”“天宫神八”交会对接,每一步技术的飞跃都离不开航天工作者求真务实,不断进取的品质。
科技容不得一粒沙子,是航天人面对科技的唯一态度。“神舟三号”由于发现一个接点信号不通,所有的插座全面检查,结果发现74个插座全有问题,克服更换任务中的重重困难,延迟发射三个月,最终“神三”完美升空。这为以后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示范:尊重科学的务实精神,勇于攀登的进取精神,不畏困难的坚毅精神。
以尊重科学为基础,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取得新的突破,以勇于攀登为引向,在现有成就的基础上不断进取登上更高的平台。从一九六二年我国航天事业崭露头角,从人造卫星到载人飞船,这一系列令人惊艳的创举都源自我国航天人尊重科学、勇于攀登的求实进取的精神。在钱老提出搞“两弹”的初期,曾经一段时间有遭到一些人的误解,认为搞“两弹”是个错误,花那么多钱,没有用来发展生产,转而投资对人们生活没有现实价值的、不可预测的航天工程,是钱老带领航天工作者坚持不懈,凭着对科学的执著,开拓进取;凭着对民族的热爱,求真务实,凭着航天精神的支撑,不断攀升,使中国航天技术跃居世界第二。
载人航天精神奏响了一支“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不畏艰辛”的曲子。
艰苦的条件锤炼了中国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的精神,严酷的挑战铸就了中国航天人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崇高的使命焕发了中国航天人特别能攻关的精神,团结奋斗培育了中国航天人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而航天人为我们留下的航天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坚挺不屈的脊梁。
涓涓细流,终汇江河。五十六颗星辰映衬着中华民族的梦魂;五十六双眼睛期待着中华民族的未来。看那碧波万顷的大海,风沙茫茫的草原和那密不透风的丛林,他们用各自的特色展示着中国人的雄魂壮志,作为新一代的主创者,我们要继承并传递载人航天精神,用更壮丽的业绩展现民族气魄。
第三篇:民族的脊梁
民族的脊梁
资环学院2010级地理科学专业陈品宇2010012586
鲁迅曾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而我想说,中国的脊梁最核心的还是“忠贞爱国”的人,这就是中华魂。
回眸历史中国历经五千年而不倒,那是因为爱国主义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俄而回首,你会看见: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曾经踌躇满志,为了仕途而走上漫漫苦学路。国家处于多事之秋,山河破碎,国土沦丧,你挺身而出。出使元营,不幸被拘,真州逃脱,辗转福州,救国于奇耻大辱里,救民于水深火热。干戈寥落,欲立意中兴;苦苦作战,却大势已去。高官厚禄,你不曾动摇;锦衣玉食,你不曾低头。惶恐滩头,零丁洋里,涛声依旧,叹息不再。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那如日月惊天的一身正气,至死不渝的爱国忠心,救存图亡的报国宏愿,恰似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你会看见:史可法,二分明月故臣心。清兵入主中原,南明偏安一隅。梦萦中,无限大好河山;现实中,江山风雨飘摇。朝内,明皇帝声色犬马,醉生梦死,没有丝毫亡国恨;朝外,多尔衮秣马厉兵,虎视眈眈,挥鞭直破扬州城。苦苦抵御,外援断绝,何去何从?铁骑下,洪承畴叛了;诱惑中,钱谦益降了。可忠臣不侍二主,史可法守护了心灵的空间。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他坚贞不屈,绝不投降,欲以身殉国,却无奈被俘,但英勇就义。长歌一
曲,赞不尽你忠君爱国的情操;长诗一首,叹不完你铮铮铁骨的品格。弃一官而得天下秋,伟哉史可法。
爱国是一种崇高而神圣的情怀,中华魂集聚在这里,虽然近代中国的脊梁有所弯曲,却不曾被摧毁,因为有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之呐喊呼号。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他们筑成坚固的长城,戍守自己热爱的热土。
于是,你会明白,诗人艾青为何会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那是因为我热爱这片土地”。
于是,你也会明白邓小平同志为何满怀深情地诉说“我是中华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生在自己挚爱的热土,而离开了她,才知道自己有多爱她。于是,你更会明白这样的爱国情怀:改了国籍,改不了民族心。
无数的爱国心汇聚在一起,中华魂紧紧相随,在新时期爱国主义进一步普及的形势下,这使我相信,中华民族没有理由不崛起,中华民族的脊梁没有理由不挺起,中华民族没有理由不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四篇:民族的脊梁
观《钱学森》电影有感
学校在4月24日组织中小学生近千人观看了《钱学森》这部电影,在观看中同学们深受感动。钱学森那坚持不懈、追求科学的精神打动了每个同学的心。他是一位热爱科学的人,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人攀登,他是知识的宝藏,他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他用一生对正义的追求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对祖国和人民的庄严承诺。他用一生对科学的探索证明了一个知识分子对科学理论的攀登永无止境。2009年10月31日这位可敬可爱的人民科学家离开了我们,带着对未尽科学事业的眷恋和对祖国人民的无限热爱离开了我们。但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他的精神指引我们不断开拓。钱学森同志从1945年决定赴美留学时就下决心学成归国报效祖国,让祖国更加强大,人民生活更加有尊严,内心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正是这种决心和志向支持着他在美国政府的干涉下,甚至一度将他投入监狱的困难情况下排出万难冲破层层阻碍,最终回到了祖国。正是这种爱国爱人民的精神品质指引着他勇攀科学的高峰,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把中国的航天事业国防事业引向一流,真正使国家更有尊严,人民更有尊严。爱国是一种境界,是一个人实现自身价值的基础,也是一个人不断发展的不竭的内在动力。
钱学森同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把一生投身科学研究事业,兢兢业业,为国防科学事业奉献了毕生心血,从回到祖国那一刻起到最终去世他始终没有停止研究和思考,把一生中最宝贵的一段时光奉献给了国家,奉献给了科学,用惊人的毅力和坚持感动了中国,感动了世界。
我们一定要秉承钱学森同志精神在新时期实现自身价值。首先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应有无比的自豪感并深爱着我们的国家和人民,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具备的品质,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我们必须具备的素质;其次面对丰富的物质社会,我们不能迷失自我,更应沉着应对,用心钻研,只有这样才能让社会更有希望,让国家更加富强,才能肩负好历史所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最后我们应学会谦虚待人,给与别人关心和帮助,学会协作学会共赢。学会韬光养晦,不断继承和发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钱学森同志是民族的脊梁,是国家的栋梁,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他的事迹感动了中国,也感动了世界。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对科学谦虚谨慎孜孜不倦对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不会被人们忘记,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沿着老人的足迹不断前进,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2012年4月26日
第五篇:民族脊梁----钱学森
民族脊梁
大千宇宙,浩瀚长空,全纳入赤子心胸。惊世两弹,冲霄一星,尽凝铸中华豪情。钱学森,一个简简单单的名字,却让亿万中华儿女感动。他以那严谨和勤奋的科学态度在航天领域为人类的进步做出卓越的贡献,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科学家的人格本质。更让我们感动的是那酷爱自己的祖国,酷爱她的语言、土地和人民,是钱老90年风雨岁月矢志不渝的赤子情怀。
辛亥革命爆发两个月后,钱学森在上海诞生,民族的危难成为他人生最初的纪忆。为了救国,中学毕业的钱学森和当时许多有志青年一样,选择工科作为人生奋斗的方向。大学时一第三名的成绩成功考到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铁道门,大学毕业时有成功考取清华大学公费留学生。20多岁的钱学森来到美国之后,举目无亲,孤单一人。他几乎把他的所有精力都放在了科学研究上。到美国后不久就成为了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的学生,并很快成为冯·卡门最得意的弟子。与导师共同完成高速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课题和建立“卡门-钱近似”公式,在二十八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
此后的几年里钱学森在科学上的研究不断进步,也有了美满的家庭。看似幸福的钱学森心里一直有一个遗憾,那就是没有办法回到自己的国家。在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后,钱学森一直想要回到中国,为新中国的建设奉献出自己的力量。然而,他的这一想法却遭到了美国政府的强烈反对。原本的幸福生活瞬间被打乱,自己也遭到软禁。这对于一向高傲的他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五年的时间,尽管在美国受到特工的监视,尽管被软禁,尽管被关进监狱,尽管不能再工作,钱学森都从未忘记回到祖国的怀抱。钱学森从未放弃过自己回国的想法。终于在中国政府的努力下,成功的回到了他魂牵梦绕的祖国。
在刚刚建立的新中国,一切都需要重新开始。面对新中国技术、人才、工业等各方面的空白,钱学森带领科研人员从仿制入手,根据现有技术和条件逐步研究、完善,奠定了中国导弹的基础。他甘心放弃了在美国的优厚生活待遇,甘心受苦。只是因为心中对于祖国的未来的牵挂,他无时无刻不希望着中国未来的强大。
钱老将他的所有心思都放在了祖国的国防事业。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是真正的民族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