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施阳光工程强化社会监督的实践与思考(日报)
实施阳光工程强化社会监督的实践与思考
张 霓
党的十七大提出“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推进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要确保公共权力被规范正确使用,最大限度的治理腐败,最好的办法就是对运行公共权力的全过程实行社会化监督,确保公开、透明。
社会监督是指公民个体、社会团体和社会组织依据宪法、法律和法规,运用各种方式对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的监督,又称群众监督、公众监督。社会监督是权力监督制约机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现阶段反腐倡廉、防止权力滥用的可靠保证,也是人民民主权利的具体体现。社会监督作为来自权力外部的监督,能有效保障权力的公共性,有效防范和矫正权力偏离轨道,促进对权力行使者的教育和惩戒,促进和推动形成稳定的社会环境。
近年来,江东区在社会公众关注度高较的一些重点领域实施阳光工程,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力量,不断扩大监督参与面,努力确保公共权力被规范正确使用。
一、江东区实施阳光工程强化社会监督的实践
(一)选人用人阳光化,变“少数人选人”为“多数人选人”。干部的选用一直是社会公众较为关注的热点,江东区在干部的招录和选拔上加强民主和监督,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力。制定出台了《公开招考“阳光面试”工作办法》,规定招考面试过程由区效能及行风监 1
督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代表和社会各界群众代表现场观摩和监督,面试现场亮分,如果面试过程考官打分过高或过低,监督员可以进行质询。同时严格执行考官抽签制和考生旁听制,并对面试过程现场录音录像,切实提高面试工作透明度。该办法实施以来,招考面试的投诉率明显下降。在领导干部选拔使用上,江东区大胆改革、积极创新选人用人模式,让更多的干部群众在干部选拔过程中发挥作用,进一步扩大民主,加强监督,从源头上防止用人的不正之风。
(二)行政事务阳光化,变“暗箱操作”为“透明作业”。社会公众只有了解政府及其部门的有关信息,实行有效开展监督,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江东区对46个党委政府部门的岗位责任进行了重新修订,并通过多种渠道向社会公开政府信息,将政府各部门职责、工作情况、办事依据、办事程序等置于阳光下,让社会公众了解政府有哪些公共权力,方便群众监督。2006年起,江东区启用了行政许可“三公开”系统软件,全区27个部门132项行政许可项目和231项非行政许可和服务事项都在同一平台上进行公开和管理,从而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行为,缩短办理时限,提高服务效率。2006年至2009年,区行政服务中心共通过“三公开”软件办理事项50万件,平均办结时间由2005年底的30.3天缩减到5.7天。
(三)内部事务阳光化,变“领导个别掌握”为“全体监督把关”。一个单位的接待费如何开支、车辆如何使用等等这些往往是一个单位的私事,江东区所做的,就是让这些内部事务在一定范围公开,让广大干部来监督。2005年,江东区修订了《机关内部事务公开工作实施细则》,在全市率先实行机关内部事务全公开,公开内容涉及
5大类28项,把公务接待费、学习培训差旅费、出租房管理收费、工程招投标结果、公用物资采购等干部职工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作为公开的重点,全部实行电子化公开,接受党员群众的监督。实行机关内部事务公开后,干部职工可随时了解本单位尤其是领导干部在公务活动中的经费开支情况,透明度显著提高,也促进了机关勤俭节约的良好风气。
(四)工程建设阳光化,变“外行雾里看花”为“专家审核把脉”。工程领域是容易产生腐败的重点领域,也是当前群众关注的热点。2008年,江东区在全省率先推行重大项目特邀监察员面向社会公开选聘制度,打破地域限制,通过《宁波日报》和区政府网站面向全宁波市公开选聘重大项目特邀监察员。邀请10名在工程预决算、设计、监理、规划、审计、财务、质量安全等领域的专业人员担任江东区重大项目特邀监察员,授权他们参与重大政府投资项目的执法监察、参加有关会议、查阅资料等权力,并对发现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特邀监察员凭借其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及时发现和纠正了一些在建项目存在的管理漏洞,提出了有益的意见建议。由专业人士来监督政府工程,改变了过去工程领域监督“外行监督看不懂”的局面,促进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工程优质、干部优秀。
(五)绩效考评阳光化,变“上级决定好坏”为“公众评判优劣”。对一个部门、一个领导考核,应当以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为依据。2008年底,江东区在宁波市第一次组织“面对面”评议政府部门。由284名基层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100名企业和项目代表组成的评委,对区政府实事工程和重大项目相关的16个部门和单位的服务
态度、服务效率、服务质量以及勤政廉洁等情况进行专项测评。在实地参观,听取项目介绍的基础上,最后当场测评打分。这种“面对面”的测评方式,充分保障了基层代表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保证了测评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此外,江东区组织区内国税、工商、卫生等权力部门的基层站所向服务对象报告工作,并接受服务对象的询问和质询,使与社会公众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基层站所能够更广泛地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由于公共权力受到更有力的监督制约,滋生腐败的土壤和产生不良风气的环境被更有效遏制,领导干部勤政廉政意识不断加强,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的满意度进一步提升。但就当前运用公开来强化社会监督的总体情况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有公开领域不够宽,监督渠道不畅通,体制机制不完善,监督行为不规范等。
二、实施阳光工程强化社会监督的几点思考
实施阳光工程,强化社会监督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地改革和创新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进一步拓宽公开的领域,深化公开的深度,提高办事透明度;进一步拓展社会监督的渠道,丰富监督的形式,提升社会监督的效果。
一是深化公开领域。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党政事务公开制度,确保社会公众获得最大限度的知情权。当前,尤其要对社会公众比较关心的公共决策、人事招考、干部选拔、公共财政预算编制、公共资金使用情况、公共资源分配等事项进行公开,切实增加权力运行的透明度,欢迎社会监督。要积极探索领导干部个人信息公开,完善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将领导干部个人投资情况,配偶子女从业
情况、财产和收入情况、出国情况列入申报范围,逐步探索领导干部财产公开制度。
二是强化舆论监督。要充分借助新闻媒体和网络了解社情民意,揭露各类违纪违法行为,营造舆论监督氛围。首先,要鼓励各类新闻媒体加强对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的跟踪报道,鼓励广大网民参与监督。对干扰舆论监督的行为,要坚决纠正,严肃查处。其次,应当建立和完善党风廉政建设新闻发布会制度,及时向社会和群众通报情况。最后,要建立和完善舆论监督反馈制度,对媒体上曝光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要及时调查处理,并将处理结果通过媒体向社会反馈。此外,还要组建新闻评论员和网评员队伍,积极引导舆论监督,把握正确的舆情方向,最大限度地发挥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和正面影响。
三是完善参与机制。要搭建有效的平台,使社会公众有效参与政府政策制定、行政决策出台、行政执法等,确保社会公众在权力运行中事前参与、事中监督、事后评价。首先要完善听证制度,扩大实施范围,规范代表的产生方式,保证参与者的广泛代表性,确保听证活动公开透明。其次要调动专业力量,聘请各类专业领域的志愿者,组成“监督员”队伍,对工程建设、财政资金、资源环保等权力集中、资金密集的重点领域增强,提高监督的专业化程度。最后,要创新评价机制。要充分运用网上评议、民意调查、公众满意度测评等手段,积极引入独立的民间研究机构或其他第三方来进行绩效评价。
四是规范监督行为。要努力引导社会公众按照法律规定,以理性的方式、制度化的程序开展监督。首先,要加强社会监督的法制建设
和制度建设,保障合法的监督权利,减少监督的无序性和随意性。其次,要加强社会公众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技能的教育与培养,不断培育社会公众“理性”思维能力和习惯,要积极培育社会监督组织,建立各类专业的咨询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培育民间的维权机构、咨询机构,或建立独立监察员制度,形成具有一定组织约束的社会性监督网络,促进监督行为有序化、科学化。最后,要建立监督激励机制,通过对监督有功者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形成良好的监督环境和氛围,促进和鼓励社会公众有序参与监督。
第二篇:强化监管 保障阳光工程规范实施
强化监管 保障阳光工程规范实施
强化监管 保障阳光工程规范实施
强化监管 保障阳光工程规范实施
——2005年xx市阳光工程工作汇报
xx市阳光工程办公室
2005年,xx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工作在省的正确领导和省阳光工程办公室的统一布署下,我市认真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进一步创新
“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工作机制,使我市“阳光工程”工作逐步向有序化、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2005年阳光工程完成任务情况
2005年,我市进一步加大阳光工程的实施力度,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体系,狠抓工程监管。共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万人,其中引导性培训xx万人,职业技能培训万人(阳光工程示范性培训万人,结业率100;转移就业16924人,占职业技能培训人数的95);完成培训补贴性投资万元;由xx所培训机构完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全市累计外出务工162万人次,农民务工总收入65亿元,占全市农民纯收入的%,成为我市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充分发挥政府推动作用。
为落实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从强化领导入手,着力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1、抓规范管理。2005年是阳光工程的规范管理年,为了高标准、高质量地抓好这项工作,我们主要从四个环节进行了规范管理。一是及时下发了《关于转发《关于在全省开展阳光工程规范管理年活动的通知》的通知》(商阳光办[2005]2号);二是签定目标责任书。为确保任务完成,市政府与各县(市)区签定了项目管理责任书,将各县(市)区阳光工程培训工作列入考核目标,实行目标管理,建立了相应的奖惩制度;三是举办了项目管理培训班。6月23日,市农业、财政、劳动、教育、建设等阳光工程领导小组成员联合举办了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项目管理培训班,2005年市阳光办举办了项目管理培训班、信息监管培训班及工作会议共计7次,对各县(市)区阳光办、培训机构负责人和网络管理人员进行了系统的培训和工作安排;三是召开专题会议。7月14日我市召开由全市农业、财政、劳动、教育、科技、农办,建设
等局委负责人参加的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会议,会议传达贯彻了省阳光工程座谈会议精神,市委副书记xxx和副市长xxx对抓好阳光工程工作都作了重要指示。为我市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规范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2、抓规划布局。根据国家六部委《2004至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结合我市工作实际,市政府下发了《xx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制定了《2004—2010年商丘市农民工培训规划》,对全市转移培训工作做了全面规划。就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重点等工作标准和要求作出具体部署和安排,并将各个指标分解落实到各县(市)区,进行严格的考核。
3、抓宣传引导。为了使“阳光工程”深入民心,家喻户晓,我们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在春节前后务工农民返乡高峰期,市、县、乡三级积极组织
人员利用快板、河南坠子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了集中宣传。此外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媒体(制作专题片,开辟专栏),出动宣传车、刷写墙标和制挂过街横幅等形式,进行了有深度的和广度的持续宣传。部分县(市)区组织取得突出成绩的外出务工人员及其家长现身说法,开展巡回演讲。05年7月10日,市阳光办下发了《xx市阳光工程宣传活动月实施方案》(商阳光办〔2005〕3号)文件,规定活动时间为2005年7月1日至8月1日。市农业局局长、市阳光工程办公室主任xxx同志就阳光工程培训答记者问,并刊登在xx日报农村版上,市农业局副局长xxx在电台“行风热线”上电话接访了农民关于阳光工程培训的有关问题。把我市的阳光工程宣传活动推向了高潮。据统计,2005年,全市共出动宣传车160余辆次,张贴宣传画、宣传标语3000多张(条),制挂过街横幅3600多条,举办各类讲座34期,接待咨询人数万人次,编发简报
92期,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引导作用。
4、抓扶持政策落实。一是各县(市)区从本地实际出发,出台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就业政策,对参加培训的农民工采取发放培训券的形式进行直接补贴,让受训农民直接受益。二是充分利用xx农业信息网,建立农民工培训人才资源库,设置农民工培训、就业专栏,建立农民工培训档案,供用人单位从中选择。同时,做好跟踪服务和就业指导工作,定期调查并公布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逐步建立上下贯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资源信息体系。
12全文查看
第三篇:强化监管 保障阳光工程规范实施
强化监管 保障阳光工程规范实施
强化监管 保障阳光工程规范实施
——2005年xx市阳光工程工作汇报
xx市阳光工程办公室
2005年,xx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工作在省的正确领导和省阳光工程办公室的统一布署下,我市认真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进一步创新
“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工作机制,使我市“阳光工程”工作逐步向有序化、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2005年阳光工程完成任务情况
2005年,我市进一步加大阳光工程的实施力度,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体系,狠抓工程监管。共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xx.8万人,其中引导性培训xx万人,职业技能培训11.8万人(阳光工程示范性培训1.8万人,结业率100;转移就业16924人,占职业技能培训人数的95);完成培训补贴性投资xxx.6万元;由xx所培训机构完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全市累计外出务工162万人次,农民务工总收入65亿元,占全市农民纯收入的xx.8%,成为我市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充分发挥政府推动作用。
为落实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从强化领导入手,着力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1、抓规范管理。2005年是阳光工程的规范管理年,为了高标准、高质量地抓好这项工作,我们主要从四个环节进行了规范管理。一是及时下发了《关于转发《关于在全省开展阳光工程规范管理年活动的通知》的通知》(商阳光办[2005]2号);二是签定目标责任书。为确保任务完成,市政府与各县(市)区签定了项目管理责任书,将各县(市)区阳光工程培训工作列入考核目标,实行目标管理,建立了相应的奖惩制度;三是举办了项目管理培训班。6月23日,市农业、财政、劳动、教育、建设等阳光工程领导小组成员联合举办了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项目管理培训班,2005年市阳光办举办了项目管理培训班、信息监管培训班及工作会议共计7次,对各县(市)区阳光办、培训机构负责人和网络管理人员进行了系统的培训和工作安排;三是召开专题会议。7月14日我市召开由全市农业、财政、劳动、教育、科技、农办,建设等局委负责人参加的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会议,会议传达贯彻了省阳光工程座谈会议精神,市委副书记xxx和副市长xxx对抓好阳光工程工作都作了重要指示。为我市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规范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2、抓规划布局。根据国家六部委《2004至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结合我市工作实际,市政府下发了《xx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制定了《2004—2010年商丘市农民工培训规划》,对全市转移培训工作做了全面规划。就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重点等工作标准和要求作出具体部署和安排,并将各个指标分解落实到各县(市)区,进行严格的考核。
3、抓宣传引导。为了使“阳光工程”深入民心,家喻户晓,我们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在春节前后务工农民返乡高峰期,市、县、乡三级积极组织人员利用快板、河南坠子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了集中宣传。此外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媒体(制作专题片,开辟专栏),出动宣传车、刷写墙标和制挂过街横幅等形式,进行了有深度的和广度的持续宣传。部分县(市)区组织取得突出成绩的外出务工人员及其家长现身说法,开展巡回演讲。05年7月10日,市阳光办下发了《xx市阳光工程宣传活动月实施方案》(商阳光办〔2005〕3号)文件,规定活动时间为2005年7月1日至8月1日。市农业局局长、市阳光工程办公室主任xxx同志就阳光工程培训答记者问,并刊登在xx日报农村版上,市农业局副局长xxx在电台“行风热线”上电话接访了农民关于阳光工程培训的有关问题。把我市的阳光工程宣传活动推向了高潮。据统计,2005年,全市共出动宣传车160余辆次,张贴宣传画、宣传标语3000多张(条),制挂过街横幅3600多条,举办各类讲座34期,接待咨询人数2.6万人次,编发简报92期,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引导作用。
4、抓扶持政策落实。一是各县(市)区从本地实际出发,出台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就业政策,对参加培训的农民工采取发放培训券的形式进行直接补贴,让受训农民直接受益。二是充分利用xx农业信息网,建立农民工培训人才资源库,设置农民工培训、就业专栏,建立农民工培训档案,供用人单位从中选择。同时,做好跟踪服务和就业指导工作,定期调查并公布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逐步建立上下贯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资源信息体系。
(二)资源共享,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质量
为整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资源,促进培训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多层次、多渠道开展阳光工程培训,市阳光办下发了《关于做好培训基地认定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做好培训基地认定工作的紧急通知》等文件,并在商丘日报上公布了培训基地认定的条件。在2004年的基础上对全市xxx所具有独立法人
资格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包括公办、民办),重新逐一进行摸底登记,通过自愿申报、公开招标和认真审查,认定xx所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为商丘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市政府与承担阳光工程培训任务的xx所培训学校签定了项目管理合同书。并按统一授牌、统一编号、统一建档进行了规范管理。xx家培训机构都严格按照培训任务和审定的收费标准进行了招生培训,并建立了比较完备的阳光工程学员花名册、培训台帐和转移就业台帐。
(三)强化监管,切实规范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管理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涉及面宽、工作量大。市农业局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工作的主管部门、牵头单位,为抓好抓实该项民心、德政工程,在政府的统筹下,密切协作各部门,狠抓了阳光工程各项制度管理,保证了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向有序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1、严格执行公示制度。以发《通告》的形式,将通过严格审核确定的培训单位、培训计划、培训专业、收费标准及资金补助等情况在各县(市)区的乡、镇、村和车站、商场、农贸市场等公共场所张贴,并在商丘日报和xx农业信息网上公布了市阳光工程办公室监督电话和xx个培训基地的名称、地址和联系电话,接受社会监督。
2、认真实行“第一节课”制度。在各培训机构开办培训班的第一节课上,各县(市)区“阳光办”的工作人员都要到培训班给参培学员讲课,让农民学员明白阳光工程涵义、实施阳光工程的重要意义及如何实施等内容。尔后检查培训机构与学员签定的培训就业合同书,并对其发放补贴标准的培训券,让受训学员真正感受到政府的关怀。
3、严格资金管理制度。在市财政足额下拨中央、省、市财政补助资金后,各县(市)区对下拨的资金实行专帐、专户、专人管理。培训机构完成培训任务后,要凭检查验收合格报告,培训转移台帐等材料到财政部门兑付培训券。坚决杜绝资金挤占、挪用现象的发生。
4、坚持培训月报制度。县(市)区都配备了专职信息统计人员,每月5日前定时向市阳光办报送培训内容、培训人数、结业人数、转移就业人数和就业去向等材料。每月8号市阳光办向省阳光办报告全市的阳光工程进展情况,较好地完成了信息报送任务。
5、强化系统监管制度。为认真落实今年“阳光工程”学员管理透明化、网络化的要求,市阳光办要求各县(市)区阳光办及属地化管理的各个培训机构都要配备电脑及上网设备,明确专职网络管理人员。各县(市)区阳光办督促培训机构对已转移学员及时上报转移台帐,做到学员进厂,名单上网。同时各县(市)区安排专职网络人员,对各培训机构学员上网情况进行定期查看,发现问题及时上报解决,充分发挥网络系统监管功能,提高了商丘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管理网络化水平。
6、强化督导监管制度。一是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各县(市)区阳光办和培训基地,检查核实项目落实情况,每季度召开一次各县(市)区阳光工程负责人参加的培训工作督导会,总结、交流培训中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2005年共组织专项检查5次,及时纠正存在问题,对弄虚作假、不执行项目有关规定、不按期完成培训任务等各种违纪违规行为,视其情节给予限期整改、通报批评。二是检查指导承培单位使用微机上网情况,按要求及时把转移出去的农民工上网登记、是否有有登记错误的,及时提醒上报更正。三是检查承培单位建立培训台帐及学员转移安置台帐。同时市阳光工程办公室还不定期对每个县(市)区的项目完成情况进行电话抽查,有效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抓转移就业,积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培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就业。在引导农民工外出就业方面,我们首先积极发挥各级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和民间组织就业机构的积极性,指导外出务工农民成批结队外出务工,统一联系用人单位,统一时间运送务工人员,使过去“散兵游击”变为“正规部队”,变过去的无序流动为今天的有序转移。据统计,在我市去年输出的162万人次中,政府部门指导性转移输出农民工达17万人次,民间组织就业机构引导性输出达92万人次。如:xx县xx乡王xx村原来有5个人在常熟打工,从事服装加工业,后来发展成为个体私营业主。由于他们的带动,该村有600多人学了技术到常熟务工,年收入达360余万元,劳务输出成为该村一大支柱产业。其次,加强跟踪服务,切实解决了转移劳动力的后顾之忧。全市各级劳务输出机构及培训基地对50人以上的外出务工群体都有专人管理。管理人员除监督履约情况外,还采取巡回检查和寄慰问信等方式,掌握务工人员的思想、工作、生活情况及用工单位的意见和要求,并定期召开外出务工人员家庭代表座谈会,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困难和要求,在农忙季节组织互助组,支援务工者家属,帮助他们抢收抢种,扫除外出务工的后顾之忧,从而形成了一人带四邻,一户带全村的良好局面,既稳定了输出队伍,又增强了劳务输出的吸引力。
(五)保障农民权益,充分发挥“阳光工程”的最大效益
农民受益是实施“民心工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我们工作的根本目标。为此,我们通过保障“四权”,让参训农民实实在在受益,充分发挥了“阳光工程”的最大效益。
一是保障政策知情权。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网络、明白纸等形式,让广大农民知晓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相关规定和优惠政策;通过宣传表彰“十佳劳务输出能手”和“十佳农村致富能手”,来激发更多的农民参加培训。
二是保障培训选择权。我们重新认定的xx所学校承担了 培训任务。把培训时间、培训人数、培训地点、收费标准、财政补助标准、联系人、联系电话等内容,以《通告》的形式张榜公布,为农民参加培训提供多种选择。
三是保障补助经费使用权。我们采取的培训代金券管理办法,农民培训,政府补贴,让农民用钱不见钱,保证了财政补助资金一分不少地直补到了参培农民身上,05年7月13日市财政局下发了《关于下达2005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性任务和补助资金的通知》(商财字[2005]208号),确保了农民直接享受政府补贴的实惠,提高了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也加强了对承培单位培训和就业工作的监督管理。
四是保障合同就业权。只要学员愿意,入学后均可与学校签订培训就业合同,凡参训合格的农民,培训机构都履行承诺,安排就业,并且跟踪服务,为农村劳动力培训后就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取得的成效
(一)提高了我市农民的整体素质。我市农民外出务工的人数多,受教育程度比较低,其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2.8,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3.6,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0.7,达到中专以上文化程度仅占2.9。由于缺乏专业技能,致使大多数外出务工农民只能从事建筑、养殖、种植、运输、缝纫、家政服务、仓储、捕捞等工种和行业,工资待遇很低。提高务工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既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一是通过引导性培训,提高其遵守法律、法规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和选择就业的能力。二是通过技能培训,大大地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能力和就业的竞争力。三是通过农业科技培训,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
(二)促进了我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实实在在增加了农民收入。实施阳光工程项目以后,效果最明显的就是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凡经过阳光工程培训的农民工绝大部分都已转移就业,而且比普工工资每月高200-300多元。许多学员和家长反映,经过职业技能培训的比没经过培训的相对来说就业稳定、待遇好、工资高。因此,大批的学员在培训单位踊跃报名,参加培训后外出务工,都得到了实惠。如:在虞城县中华技校培训后输送到xx昆山桦晟电子厂的xxx,女,今年20岁,现在每月工资1200多元。在xx县蓝天技校培训后输送到xx深圳佳冠华电子有限公司的xx,女,今年21岁,现在每月工资1300多元。而且她们的工作、生活情况稳定,每次往家寄钱,家长和乡邻都感到十分的欣慰和羡慕。xx县xx乡xx庄村经过培训后外出务工人员达到418人,占该村劳动力的60,2005年农民外出务工收入达到508万元,占全村总收入的56,年收入万元以上的家庭就达到100多户。xx县xx韩楼村,全村1206人中有500多人经过引导性培训后,在大连搞仓储,收入十分可观。外出务工的农民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快车道。
(三)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更加深入民心。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实施,农民反响非常大,都感到通过学习长了见识,开了眼界,学到了技术,感受到了国家和政府对农民的关心和支持,享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怀。xx县一农民用快板说唱道“各位朋友听我言,过去一年不平凡。皇粮国税成历史,农民种地还奖钱。“阳光工程”送温暧,学习技能前途来。党的政策真是好,幸福生活比蜜甜、比蜜甜!”表达了他对阳光工程等支农惠民政策的感激之情。大家普遍反映阳光工程是“农民满意、企业满意、政府满意”的德政工程。
四、存在问题及下步打算
虽然我市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部门县(市)区领导认识不到位,导致阳光工程办公室办公条件差,没有办公经费,缺少必要的办公设备,如电脑,传真机等。
2006年,我们将认真贯彻中央、省有关指示精神,结合本市实际,重点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抓好部门协调。主动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和协作,发挥好牵头作用,形成工作合力,共同做好阳光工程培训工作。
二是突出就业主题。把培训机构的就业推介能力、就业培训能力作为项目管理的重点,把农民是否真正转移就业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是加强监管,注重实效。要突出任务落实、监督实施、资金使用、检查验收等重点环节,做到环环相扣,一丝不苟。确保培训质量和转移效果。
四是创新培训方式,探索培训新模式。(1)进一步搞好校校联合、校企联合、校乡联合的联合办学方式。(2)继续把学校办到乡镇,让农民方便学习。(3)大力推行“贷款培训、就业还贷”,“免费培训、就业还款”的培训方式和“企业出资”办培训的办法,切实解决农民培训经费不足的问题。
第四篇:关于强化目标责任考核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强化目标责任考核的实践与思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建立科学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为正确地评价干部和更好地选拔任用领导干部提供依据,以建立健全全面、客观、公正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总结近年来干部政绩考核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走访县乡干部、村组干部及群众,开展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实地调研等形式,对我县考核评价方法进行了调研思考。
一、近年来我县对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工作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一)主要做法及效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政绩考核,把其放到事关全县经济建设,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高度加强管理。2003年县委成立了县考评委员会及办公室,制定印发了《宜君县工作目标量化考核实施办法》,对考核的内容、原则、方法及程序、考核结果的评定和应用、考核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纪律作了具体的规定,把考人和考事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考核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主要做法是:建立一个体系、突出两个内容、落实三个机制、抓好四个环节。建立一个体系即是根据县委、县政府年初确定的总体目标,按照各乡镇和部门的工作特点及承担职能任务的不同,以领导班子的岗位责任目标为基础,形成了一个上下贯通、纵横结合、紧密相连的目标责任体系;突出两个内容即是重点目标和共性目标。一是重点目标:考核县委、县政府分解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以及有关重点任务目标;二是共性目标:领导班子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内容;落实三个机制即是目标责任机制、考核评价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目标责任机制即明确工作目标;考核评价机制是对实绩考核目标完成情况和被考核对象的实绩作出综合评价;激励约束机制是县委依据考核结果实施奖惩;抓好四个环节即是指标编制、指标分解、考核评价、考核结果运用。指标编制是根据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当年工作重点等编制考核指标;指标分解是将考核指标采取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办法分解到各乡镇和部门;考核评价实行分类确定目标、分类考核,做到定量考核与定性分析、考人与考事、集中考核与党建、综治、精神文明、纪检等部门平时了解掌握情况、群众测评与领导评价相结合;考核结果运用是将考核结果作为奖惩、培养、调整、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我县近几年实施的《考核办法》,是一种导向明显、操作性强、结果较可靠的干部政绩综合考核评价办法,这套考核评价体系在我县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一是通过考核,教育和引导全县干部树立了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有力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二是树立了正确的用人导向。坚持以考核结果为依据、以实绩和能力选拔任用干部,在干部队伍中树立了用群众满意的干部,凭实绩、能力用干部的用人导向,引导干部在提高自身素质和真抓实干上下功夫。三是考核吸收了往年考核经验和做法,使领导干部考核体系更加科学,考核结果的满意率明显提高。四是能及时发现问题,实行干部诫勉。通过民主测评和民意调查,多渠道了解、掌握情况,能及时发现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存在的不足,通过诫勉谈话等形式,纠正了干部在思想、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不足,更好地培养和爱护干部。五是减少了部门到乡镇考核的次数,不仅为乡镇领导干部减少了许多应酬和不必要的开支,而且改变了多个
部门多把尺子考核乡镇的状况。六是有效地解决了副职不负责、副职无压力的状况、同类型干部难比较的问题。以前干部的考核格次除过优秀外,大部分干部为称职,优秀与优秀、称职与称职干部难于比较,工作无压力,实行目标责任量化考核后,每名干部的综合得分一目了然,差距突显,形成班子成员、干部之间相互竞争的氛围。进一步加大了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责任和工作积极性,激发了进取精神,也增强了领导班子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促进了县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二、考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主要原因。
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一些进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和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的不断涌现,现有的考核体系又凸现出了许多不足和问题,尤其是对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和省、市委《目标责任考核试行办法》,在实绩考核运行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需要改进、完善的问题。
1、考核指标的设置不够科学。
目前我县对干部的实绩考核指标主要是依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需要所确定的,各单位在考核指标设置上独立性不强,考核指标的全面性不够,考核指标个性化不足。
2、实绩考核的具体指标明确难。现行干部政绩评价方式,以定性为主,方式单一,指标笼统,经济等硬性指标相对容易量化考核,而精神文明建设等软指标不容易量化考核;同时由于考核人员不固定,使考核人员对实绩考核的标准上掌握不一致。
3、个别谈话实效不大。个别谈话的质量、可信度是考核工作的基础,取决于考核者和谈话对象双方的素质。而考核人员往往是临时抽调的,对被考核单位情况可能不甚了解,再加上时间的限制,谈话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还相对存在个别谈话中“了解情况的不愿讲,不了解情况的讲不出”的局面,很难真实、可信地考准干部各方面的真实情况。
4、考核评价方法不够科学。政绩的多种形态决定了政绩考核方法和评价途径的多样性要求,即不同类型的干部政绩应该采取合适的政绩考核方法,不能以一种方法来考核评价各种形态的政绩,但目前的考核评价方法、手段比较单一,不够多样、科学。
三、强化目标责任考核的对策和建议
(一)抓好干部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干部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树立正确政绩观的能力。一是抓好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使干部树立正确的群众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二是加大干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教育培训的力度,以改造世界观为着力点,加强宗旨意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使干部自觉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正确的政绩观,目前重点是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政绩为谁而树”的问题,使广大干部真正懂得树政绩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谋利益;二是要解决好树什么样的政绩问题,使广大干部真正懂得树政绩就是要树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绩,要经得起群众、实践和历史检验;三是要解决好“靠什么树政绩”的问题,使广大干部真正懂得树政绩就是要将人民群众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尊重客观规律,提高领导水平,脚踏实地工作,俯首为民办实事。
(二)建立科学的实绩考核指标体系,解决“考什么”的问题,推进考核目标的科学化。考核是指挥棒,考核指标是指挥棒的方向。政绩考核的核心是考核指标和评价标准,即“考核什么”的问题。现阶段正确的政绩标准,关键是要以评价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点,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和谐发展的新理念。设计的考核指标既要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又要防止考核指标设计过细过繁,群众难以考评的现象发生;既要突出反映经济增长和效益的考核,又要防止不适当地突出数字指标,单纯注重数字增长等偏向;既要考核有形的“显”绩,又要考核无形的“潜”绩。针对宜君而言,考核指标设置要围绕加快“生态、富裕、和谐宜君”建设,从加强资源环境、强化经济发展、抓好精神文明和社会事业、突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考核,实现宜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三)坚持全方位考核,解决“怎么考”的问题,促进政绩考评的科学化。
实绩考核评价体系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否考实评准干部的工作绩效。有了科学的实绩考核评价体系,才能把绩效考核目标的完成情况准确、全面地反映出来。
1、坚持三个统一,考实考准实绩。实绩考核一是要统一原则。要坚持科学发展、突出重点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做到显绩考核与潜绩考核相结合,定期考核与日常动态考核相结合;坚持定量考核和定性考核相结合的原则,把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扩大民主,群众公认的原则,把社会评价、群众评价和领导评价与考核统一起来。二是要统一考核方法。一方面要处理好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的关系,只有把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使干部实绩考核更科学、更合理。另一方面要注意运用辩证的方法看待干部实绩。正确分析干部取得实绩的主客观因素,防止那些因客观条件好而主观不努力的干部“坐享其成”;正确分析干部个人在整个工作完成中的作用和因素,防止“大锅饭”。三是要统一考核标准。要根据乡镇和部门的不同特点,分别制定《乡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和《县级机关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在内容上,既体现共性目标,又体现乡镇和部门的个性特点。既有定量指标,又有定性指标,既分清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又注意两者的统筹兼顾,使考核结果客观、公正、准确。
2、加大平时考核力度,达到考核形式的科学性
在考核工作中,必须建立完善科学严密的考核方法,既要注重集中考核的有效性,又要努力体现平时考核的基础作用。考核应形成集中考核、平时考核、社会评价“三位一体”的格局。一要实行季度考核,每季度对达到完成时限的任务和重点目标、重点项目实施阶段性考核,并将考核结果记入实绩档案;二要实行半年分析,对目标运行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并针对分析出的问题要求有关部门进行整改;三要实行跟踪督促检查,对重点、重大指标随时检查,掌握任务目标进展情况,在每次督促检查结束后,并向目标实施单位发放督办单,要求该单位认真剖析未完成原因,重新核定目标的完成时限,督促目标单位进行整改;四要实行实绩登记制度,明确专人对督促检查过程中形成的资料数据进行登记,实行微机管理,为年终考核积累资料。
3、增加考核的参与度、透明度。
一要拓宽渠道,扩大群众参与面;二要合理确定谈话范围,增加群众的参与度;三要民主测评和民主评议相结合,增加考核的准确性。
4、加大对履行岗位职责的考核力度。在实绩评价时,根据班子成员职责、分工、权力等情况,科学地按职责划分干部实绩,走出“正职的实绩等于副职的实绩之和”、“分管领导的实绩等于分管部门实绩之和”的误区。具体操作中:要对班子成员进行认真分析,分清班子集体与成员个人的工作实绩,正确评价干部的实绩。考核组应结合被考核单位的实绩目标,既注重了解其工作思路、落实措施及效果,还要了解其工作中努力程度和依赖的客观条件,并提出考核意见。
(四)科学运用考核结果,解决“考与用”的问题。要坚持规则在先、奖罚分明、能上能下的原则,把政绩评价结果与领导班子的奖惩、调整和领导干部的升迁、降免紧密联系起来,做到褒有章、贬有据,充分发挥实绩考核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良性机制。因此,考核结果要在以下四个方面运用:
一是在评优树模上运用。各类集体和个人的评先评优必须要以政绩考核结果为依据。二是在公务员考核上运用。将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结果直接转化为公务员考核结果。三是在选人用人上运用。考评结果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四是在经济奖惩上运用。经济奖惩不仅对优秀集体和个人要实施奖励,而且要对考核成绩进步显著的集体和个人也要实施奖励,这样才能增强所有被考核单位和个人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五)加强考核队伍自身建设,解决“由谁考”的问题。
1、建立高素质的考核人员队伍。干部考核队伍在考核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要适当增加考核部门的人员编制,保证考核工作经费,以确保平时督促检查的需要。在组成考核组时,要广开渠道,精心挑选思想政治素质好、党性原则和工作能力强、政策理论水平高、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熟悉干部业务、了解工作情况的同志,组成知识互补、结构合理的高素质考核队伍。
2、加强培训,提高考核人员业务水平。要不定期地组织考核人员进行岗位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做到考核工作的程序、方法、艺术、步骤了如指掌,并娴熟运用,进一步提高考核队伍科学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第五篇:领导干部社会监督制度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领导干部社会监督制度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江苏省睢宁县构建领导干部社会监督网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以加强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监督为重点,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因此如何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使领导干部不敢懈怠、不敢腐败、不敢专权、不敢失责,是摆在各级组织部门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去年以来,江苏省睢宁县进一步畅通干部监督渠道,落实群众对干部监督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在领导干部社会监督制度化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在全县构建了涵盖公民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团体监督的领导干部社会监督网。
一、主要做法
(一)坚持公民监督
1、实行干部监督进社区制度。在科级干部居住较集中的社区挂放 “干部监督意见箱”,公布监督举报电话,发挥社区群众的监督力量,强化领导干部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在对拟提拔干部的考察过程中,在干部居住的社区张贴考察预告,公开电话、网络等监督渠道,接受所在社区群众的监督。
2、实行干部监督进家庭制度。建立领导干部“家庭监督岗”,将领导干部的配偶聘请为“特约监督员”,负责提醒、监督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的行为,帮助领导干部把好廉政关,守牢自律门。同时在对拟提拔干部的考察过程中,组织部门主动征求其家庭主要成员的意见,并把家庭主要成员意见作为干部使用的参考依据,做到不孝者不用,不齐家者慎用。
3、建立民意调查制度。为体现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正确导向,探索扩大干部群众参与干部监督工作的有效途径,睢宁县委组织部新增民意调查 1
工作环节,让干部群众参与评价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每年采取发放无记名民意调查表的方式,向县处级领导、县委委员、县纪委委员,县及县以上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部分离退休老干部及服务对象征求他们对全县科级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的评价意见及任职建议,作为干部使用的重要依据。
4、实行领导干部联系方式公开制度。坚持在网络、报纸等媒体公开县四套班子领导和科级干部的办公电话、手机号码,加强党委政府和群众的联系,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每个工作日必须有人接听电话,其他时间尽可能接听。领导干部外出工作时,要安排专人做好电话接听工作,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接听和耽误接听。
5、坚持干部监督信息员制度。坚持从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干部和群众代表中聘请干部监督信息员,赋予信息员干部监督权。通过召开信息员会议、发放征求意见表、走访信息员等方式,主动征求信息员对领导干部的意见和建议。
6、畅通信访举报渠道,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公开干部监督信箱、24小时监督电话,畅通来信来访、电话、网络“三位一体”的监督渠道,建立健全便利、安全、高效的举报机制。对群众举报反映的问题,性质严重、内容具体、线索清楚的,认真调查核实和处理。实名举报的,对举报人的情况要严格保密,并将调查处理情况以适当方式向举报人反馈。
7、坚持和完善社会评议制度。坚持开展“倾听您的声音”、软环境硬治理、评选最不满意执法机关、最不满意基层站所等一系列社会评议活动,采取现场接听群众热线电话、组织群众对有关部门进行评议等方式,畅通民意
传递途径,对在评议中群众不满意的单位负责人严格问责,做到“干部好不好,群众说了算,干部干不干,按照群众意见办”。
8、坚持党务公开和政务公开。要求各单位通过网络、报纸、广播电视、会议、文件以及简报、通报、机关局域网、宣传栏等形式公开本单位的有关工作。尤其在人事任免、大额财务支出、重点项目工程等重大事项以及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事项的决策和实施过程中,除保密事项外,坚持群众想知道什么就公开什么,把公开的主动权交给群众,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二)强化舆论监督
1、严格执行办理媒体反映事项有关制度。对群众通过各种媒体反映的干部有关事项,责任单位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办理媒体反映事项的暂行规定》的要求,确定受理媒体反映事项的主管领导,认真办理,在规定的时限内给予答复,接受群众的监督。
2、建立健全网络监督机制。全面实行网络发言人制度。全县科级单位指定一名领导班子成员担任本单位的网络发言人,负责对网络上反映的涉及本单位的事项,进行调查、处理,并及时答复,答复期限不超过48个小时。健全网络举报制度,设立专门的干部监督电子信箱,方便群众举报,同时也可通过网络,加强与群众的交流和沟通。
3、建立新闻通报制度。根据工作需要,适时向新闻媒体通报干部有关情况,接受舆论监督。对典型案例,通过新闻媒体曝光,切实发挥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
4、建立健全舆情分析机制。通过组织系统舆情分析和群体性突发事件预
警处理体系,面向全县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部分离退休老干部和县直机关、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发放《舆情问卷》,收集全县干群关心、关注、议论的热点、焦点问题和有重大影响事件的信息,及时进行梳理、归纳、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领导干部中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形成舆情分析报告,作为县领导决策的参考依据。
(三)加强社会团体监督
实行与社会团体定期联系沟通制度。县委组织部定期召开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参加的联席会议,交流干部有关信息,分析干部队伍状况,研究干部监督工作,加强信息沟通,拓展监督范围,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干部监督网络,切实增强监督的合力和实效。
(四)完善责任追究制度
县委组织部加强对通过社会监督渠道反映事项的督查督办,对拒不接受社会监督的、不认真处理通过社会监督渠道反映的问题的、或搞形式主义、弄虚作假、走过场、欺上瞒下的,责令限期改正,对相关责任人给予批评教育。造成严重后果的,根据《睢宁县领导干部问责办法》、《睢宁县公务人员问责办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二、总体成效
近年来,通过全面推进对领导干部社会监督制度化建设,全县在干部群众的监督意识、基层领导班子的总体形象和机关的工作作风等三个方面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具体体现在:
1、干部群众的监督意识明显增强。自我监督、相互监督、协同监督、全程监督等观念已被广大干群所了解和认同。一方面,干部增进了对社会监督的性质、作用和意义的了解,头脑中始终绷紧了监督这根弦,对自我监督约束意识进一步加强了;另一方面,科级领导干部监督下属及班子成员之间接受相互监督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进一步增强。同时,群众参与对领导干部监督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提高。
2、基层领导班子团结务实、廉洁自律的良好形象得到进一步确立。以前在少数乡镇和县直单位领导干部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工作中不愿干事、不敢担责,生活中不注重学习、追求个人享乐的不当之风,通过加强社会监督后,这种不良风气得到了有效遏制。领导干部在办事方面也加大了公开性和透明度,在工作之余大都能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变被动监督为主动接受群众监督。目前,各基层领导班子的整体战斗力和凝聚力得到有效加强,班子成员之间更加团结,干群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
3、机关工作人员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利用“双休日”等闲暇时间进行“充电”,已成为当前绝大多数机关干部的自觉行动,昔日那种业余时间无所事事、一心扑在牌桌上的现象正在日趋减少。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在机关干部中得到进一步张扬,机关作风明显改进,工作效率也明显提高,“建诚信机关,做诚信干部”的氛围已开始形成。
三、几点体会
1、社会监督是防止和纠正选拔任用干部工作中不正之风的需要。干部制度改革的目标是要努力创造一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选拔干部的环境,建立一个使干部能上能下,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而加强干部社会监督制度化建设,是保证这一机制能够健康运转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社会监督,既从领导干部的“工作圈”内了解了其“工作
本领”的大小,又从“工作圈”外了解了领导干部的社会公认度,有利于发现其他考评方式难以发现的问题,有效地避免了干部“带病上岗”、“带病提拔”等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干部管理工作中的问题,有利于干部工作逐步走向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的轨道,为实现“突破睢宁”的战略目标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2、社会监督是保护干部,防患于未然的需要。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干部出问题往往出在“八小时之外”。睢宁县通过实行领导干部社会监督,切实加强对干部“八小时之外”行为的监督,通过全面借助社会监督成果,多渠道、多层次地了解和掌握干部的真实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并及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对于防止或减少干部犯错误,避免小错酿成大错,将腐败现象遏制到最低限度是十分必要的。
3、社会监督是提高党内监督整体效应的需要。对一些“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执纪执法部门管不到的干部,或确有问题,但一时又查不清的干部,通过社会监督,不仅可以让他们养成自我约束、自我警戒的良好习惯,组织部门还可以根据社会监督情况及时给予告诫、建议调整职务和工作,从而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达到提高党内监督整体效应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