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强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监督的思考
关于加强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监督的思考
2005年以来,纪检监察机关立案查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案件167件167人,受党纪政纪处分的村委会和村民小组干部138人。如何强化对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监督,已成为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深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对农村基层党
员干部监督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监督意识不强
一方面是作为监督主体的镇(街道)不同程度地存在不愿监督、不敢监督的现象,认为党(工)委信任的、党员选举出来的一般都不需要怎么样去监督,对监督的内涵和意义缺乏全面和客观的认识,思想和行为上只停留在对有问题者的监督;另一方面是作为被监督者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不强,认为上级党委监督是“不胜任”,群众监督是“找茬”,思想上消极抵触。
(二)上级党委监督力度不够
镇、街道办事处党(工)委对其所属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监督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的问题。其一,监督工作多,监督思想少。注重招商引资、经济发展、计划生育等工作任务完成得如何,而对其所思所想不甚了解,特别对一些深层次的思想问题掌握不够。其二,以领导身份监督多,以组织名义监督少。监督往往依靠领导个人感情和威望,谈话时很少说明是代表组织,对存在的问题,也很少以组织的名义去提醒教育。有的同志反映,从当领导到下台,组织只找他谈过两次话,一次是任职,一次是免职。其三,集中教育多,经常性监督少。即使发现了问题,即便纪检监察部门着手调查,也总是千方百计“捂盖子”,生怕查了案子,乱了班子。党委监督力度不够造成的直接和间接后果是,监督被软化,被弹性化。在一些行政村,往往出现项目引进了,工程上去了,而干部却下去了;群众一上访,村干部的乌纱帽就难保。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原副区长马惠明,因受贿罪被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马惠明在事发后道出了自己的心理话:“如果当时监督及时,对我敲敲警钟,也许我会悬崖勒马,不至于落到今天这一步。”这话多少有点为自己所犯罪行开脱之嫌,但也算得上是迟到的醒悟,值得各级领导干部深思。
(三)党内监督不力
党组织内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被说成不团结,“一把手”批评班子成员怕影响情绪,班子成员批评“一把手”怕被说成有野心,班子成员相互批评怕伤和气,自身有问题批评别人怕引火烧身,结果造成好人主义盛行。个别村长期没有召开党员大会,即使是召开了党员大会或民主生活会,党内生活会也是缺乏原则性,对相互之间存在的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明知不对,少说为佳。
(四)群众监督渠道不畅
首先是情况不明,不易监督,有的村村务大多由党支部、村委会直接研究拍扳决定,普通群众难以了解掌握真实情况,这种暗箱操作的做法在很多村是普遍存在的,有的村还是比较严重的。许多涉及村民利益的事项,必须提请村民会议讨论决定方可办理的,村“两委”、甚至有的村民小组长往往采取先斩后奏的做法,即先定扳后走形式召开村民大会,这是当前群众上访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次是大部分村村务公开流于形式,公开表面的东西多,实质性的东西少,群众最关注的财务收支问题不详细、不具体,监督无从入手。再次是有的村民主理财制度不规范,村民理财小组的职责是负责参与村财务计划的制定,检查村财务计划的执行,审查财务收支的合理性和真实性,每季度末对村一个季度以来的收支进行理财,填制财务收支理财表,由民主理财小组长对村级收支票据签字后到镇农业服务中心(或结算中心)报结,可在实际操作中民主理财小组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履行自己的职能,因此也就没有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
二、加强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监督的对策与建议
防止腐败滋生蔓延,监督是一项重要措施和手段。有权力就必须受到监督,使领导干部习惯于接受监督,让监督成为一种“常态”,杜绝权力不受监督现象。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防止权力被滥用。加强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监督,主要是思想的监督,权力的监督,作风的监督和生活的监督等。监督,关键是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从“注重预防”的角度看,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与事后立案惩罚要结合起来,不可软硬失衡。关于监督,当前现实中的一大问题是事前、事中监督显得十分薄弱,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行政村,当这些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权力处于鼎盛时期,也就是最需要监督制约的时候,权力运作却往往处于虚监、空监状态;而当某些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一旦出了问题。失去了权力和地位,各种监督才纷至沓来。这样一来,监督与需要就显得十分不协调,也就是说,在权力最需要监督的时候,监督的力度不够;在权力已经失去的时候,再来监督,意义已经不大。所以,监督是一个全过程。正确把握监督的时机,强化监督的内涵,创新监督的形式,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
强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监督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和着力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一)发挥党委监督作用
2006年11月13日中办国办《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县委是关键,乡镇是基础。乡镇、街道党(工)委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监督是最实质、最重要、最直接的监督。要按照管理权
和监督权相一致的原则,建立起一套管用、有约束力的机制,使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监督制度化、经常化。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出现问题,要视情况追究乡镇、街道党(工)委领导失察失教的连带责任,从根本上解决上级党委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重用轻管的问题。同时要重点加强四个方面的有效监督:政治上的监督,主要看理想信念是否坚定,对党的最新理念是否真信、真学、真懂、真用;民主作风监督,要解决好独断专行、“一言堂”的问题;权力运行监督,要防止用权上的“私有化、人情化、庸俗化、商品化”;生活交往监督,应积极研究探索具体监督什么,怎样监督的措施办法。
(二)完善党内监督体系
在干部监督体系中,党内监督是最直接最有约束力的监督。党内监督的关键是要认真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要结合干部考察、日常管理、民主生活会等形式,加强民主集中制教育,切实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党内监督的重点是村两委“一把手”,要建立和完善村领导班子内部权力制衡机制,通过合理分权,以权力监督权力,以权力约束权力,科学制衡村两委“一把手”权力过大的问题。一是农村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切实按照《党内监督条例》的规定,认真履行监督职责,严格执行各项监督制度。尤其要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建立健全村级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和民主决策机制。二是要健全领导班子内部监督机制,把村级党组织议事决策程序规范好,防止个人说了算,避免暗箱操作;把党的生活原则坚持好,防止一团和气好人主义;把班子的生活制度落实好,严格民主生活会、述职述廉、谈话谈心等制度,及时发现解决问题。三是要完善党员监督机制,落实发挥好党员“四权”,即扩大党员知情权,将党内事情定期通报作为畅通党组织与党员之间的信息渠道;保障党员的参与权,定期征求党员的意见和建议;实现党员的监督权,定期评议领导班子和“一把手”工作情况;落实党员选择权,村委会、组民小组重大事项通过一定的形式对公布,接受党员的监督,使决策更加民主和科学。
(三)健全教育引导机制
坚持关口前移,健全教育引导机制,实现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有效监督。一是坚持教育为主为先的原则。加强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进行政策法规教育,充分利用党校等阵地,组织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学习政治理论、法律法规等,增强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坚定性,增强依法行政、规范用权的自觉性;加强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进行正确权力观教育,教育和引导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真正认识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不要把权力作为捞取个人资本的砝码,使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权和地位观;加强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警示教育,通过组织收看警示教育片,召开警示教育大会,增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严格自律的紧迫感,在思想上筑起拒腐防变的坚固防线。二是坚持自律和他律相结合。加强对村级组织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监督,必须内外并举、标本兼治。党组织无疑要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严格监督,但作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则要严格自律,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要教育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把组织监督、群众监督和各方面的监督看成是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增强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自觉性。使规章制度、纪律条例以及法律的限制和约束,内化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个人的自律要求。三是要坚持预防和严惩相结合。要使监督的重点从过去重事后追查惩处轻事前防范教育,向事前教育防范和事后严肃查处并重转变。也就是说,一方面要将监督的重心和关口前移,立足于教育防范,采取谈话、诫勉、打招呼、亮黄牌等方式,做到防微杜渐、防患未然,将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另一方面,要坚持从严惩处,加大对违法违纪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惩处力度,增强震慑力,提高监督工作的有效性。
(四)建立联动监督机制
一是纪检部门要坚决依纪行使监督职能,要研究新情况,探索新路子,不断强化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权力运行的有效监督。其中比较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要坚持实行廉政诫勉谈话制度,镇、街道主要领导和纪检部门每年要有重点地同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开展诫勉谈话,对有违纪苗头的,及时提醒;对存在一般问题的,进行批评,限期改正。二是要发挥审计部门的职能作用,要对村两委“一把手”建立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坚持年度审计与任期审计相结合,任期内年度经济责任审计和离任审计相结合,凡离必审、先审后离;凡用必审,先审后用。重点审计“一把手”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经济项目的决策经营情况、遵守财经纪律情况、个人的经济收支情况等。审计结果存入个人廉政档案,作为干部考察的内容和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审计制度可以适当延伸到村民小组长一级。三是纪检、审计、信访、公安等部门要加强联系和沟通,统一组织监督检查活动,通过合作,形成监督合力。四是要强化群众监督,采取走访、信函、设立举报电话、聘请党风廉政建设监督员等形式,全面、准确、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干部的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的情况,做到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权力运行到哪里,领导活动延伸到哪里,情况就掌握到哪里,监督就实行到哪里。五是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努力做到防微杜渐。
(五)深入推进村务公开
中办国办《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意见》明确规定,村级组织要把各级政府支农惠农政策、社会各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项目、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资金及其使用情况、农村集体资产和资源处置情况,以及对村干部的民主评议、考核和审计结果等事项,纳入公开的内容。乡镇要把贯彻落实村务公开制度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切实加强工作指导和监督检查,坚决防止和纠正不公开、假公开、不及时公开等问题。众所周知,村务公开是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等民主权力的重要措施之一。近年来,由于村务公开问题引发群众集体越级上访事件屡见不鲜。所以,要进一步规范村务公开的内容、形式、程序、时限,不断提高村务公开的质量和水平,使村务公开成为农村一项基本工作制度。在公开的内容上,要因村制宜,注重实效,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政策和工作都要公开;在公开的方式上,以便民、利民为基本,采取群众点题、党员与村民代表质询、村“两委”与群众互动的方式;在公开的时限上,群众什么时间需要,就什么时间公开,建立村务公开责任追究制度。同时要发挥好民主理财小组的监督作用,并将监督结果定期公开。总之,通过村务公开,将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特别是村级组织“一把手”的工作切实置于群众监督之下。组务组帐公开工作也要逐步推开。
(六)强化自我监督意识
自觉接受监督,真心实意请大家的眼睛都盯着自己,这就好比把自己的言行举止无遮无挡地置身于大庭广众之下一般,多少会有点“不自在”,或者“别扭”的感觉。然而,却是开明之举。作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本来就应该自觉接受监督、真心诚意地欢迎监督,这是确保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正确行使权力的关键所在。但是在实际中,在监督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问题上,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影响了监督的效果。比如,有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认为,对他们进行就是对他们不信任,就是跟领导过不去,甚至有的会给监督者“穿小鞋”、“炒鱿鱼”。这样,谁还乐于、敢于监督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是否敢于实施监督、乐于接受监督,其表率作用是举足轻重、不可低估的。而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有了强烈的接受监督的意识,不仅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监督可以更到位、更有效些,而且对村其他班了成员监督的力度可以更大一些、实一些。倘若所有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都有了“先从监督我开始”的意识,党内监督、群众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等就会形成合力,发挥出整体效能,确保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能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第二篇:加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加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朱文勇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要根据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调整组织设置,改进工作方式,创新活动内容,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使基层党组织都紧密联系群众,充分发挥作用。认真贯彻这一要求,必须在把握和分析农村基层党员队伍建设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党员教育的方式方法,以党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来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
一、现状分析 我县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可以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从正面来看,主要有三方面值得肯定:,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情况良好。各镇(街道)及各行政村都较为重视对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并将其纳入工作日程。特别是能充分利用基层党校这一阵地,对镇内的党员进行每年至少两次以上的培训。第二,支部活动较为正常。支部活动基本上都能按照要求定时开展,做到经常化、制度化。第三,农村党员先进性发挥的载体设计较为有效。特别是“三先制度”、农村无职党员“两定两评”、党员联户等载体设计较被认可,并在实践中对党员更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从反面来看,主要存在两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党员教育缺乏吸引力。党员教育手段相对滞后,支部内的党员老少不一,教育形式又较为单一,难以适应行政村规模调整后的现实需要。在“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中,支委会、党员大会能正常开展,但党小组会和党课方面重视程度不够。从教育的效果看,流于形式的较多,一些教育与党员的思想实际脱节,缺少生动性和吸引力,缺乏针对性和说服力,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党员的积极性。二是党员先进性作用发挥还不够。党员在农村中的影响力在削弱,在群众中的威信在降低,讲话没有份量,作用发挥甚至等同于一般群众,这些既是
许多群众对党员的看法,同时也被大多数党员自己所承认。
二、主要原因 上述问题的存在,既有来自外部环境和党员干部观念层面的影响,又有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制约措施等方面的影响。具体地说,主要有:
1、外部环境的影响。日益开放的环境,对农村党员理想信念和思想作风带来新的冲击。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客观上把党员置于
一个十分复杂的大环境中。“窗口打开,苍蝇也会随之而入”。一些与党的基本思想有悖的意识形态,消极落后的思想观念就会乘虚而入。面对这样的形势,有些党员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在思想作风、政治立场、行为方式上发生蜕变。特别是在农村,有相当一部分党员理想信念发生动摇,党性认识模糊不清,党员在基层的模范带头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2、思想观念的冲击。市场经济平等自主,竞争求利的特点,对农村党员的价值观念和组织纪律观念提出新的挑战。市场经济要求任何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都必须遵守等价交换的原则,在经济活动中有充分的自主性,减少各种制约和运行层次。这对于强化人们平等观念和民主意识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一旦等价自主原则渗入到党员政治生活,就会使一些党员的价值观念、行为取向走向庸俗化,组织纪律观念淡化,破坏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当前,农村党员务工经商已相当普遍,在政治生活中,会有意识无意识地把市场经济等价自主的思想照搬过来,只要民主,不要纪律,只要权利,不要义务,党员过组织生活,要误工补贴在农村已不是个别现象。同时竞争求利的原则,一方面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但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会渗透到党员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中去,致使有些党员在商品、金钱、利益等物欲驱动和“随俗”、“从众”
心理诱导下,在政治生活、工作交往、人际关系中放弃党性原则。
3、方式方法的单一。基层党员教育工作措施不力,效果不佳,给改进党员教育方式、内容带来新的课题。农村党员教育效果不够理想,可以说是当前一个比较普遍性的问题。从客观上分析,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外出务工经商党员的增多,要召集全体党员进行集中教育,实际操作上有难度。而且近年来,上级布置的各种教育活动,如农村集中性教育,主要由镇(街道)一级负责实施,对村党支部往往只有任务要求,缺乏具体操作和目标考核,造成“上面热,下面冷”的局面,而且教育对象一般只抓到村干部为止,普通党员由于量大面广,很难涉及到,从而影响教育质量。从教育自身来看,对党员的专题教育少,以会代训多;形式多样的学习少,读报、读文件的多。许多农村党员反映,不少教育活动缺少一种吸引力和感染力,党员参加这些活动,更多的是从遵守组织纪律出发,感受不到参加后有明显的收获,在参加了一些教育活动后,思想上原先存在的困惑,特别是一些“疑点”、“疙瘩”,并没有得到解决。
三、对策与措施
1、科学制订教育计划。首先,在制订教育计划前要对党员队伍作一次全面调查,了解党员队伍现状,听取广大党员对教育的要求和意见,以此作为制订计划的主要依据;其次,教育计划要按制订,并分解到季度、月份,在实施过程中根据需要进行调整,要建立反馈机制,了解受教育党员的满意度和不足之处,不断加以改进,使教育达到更好的效果;第三,要围绕当前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热点,农村群众普遍关注的难点,提前考虑,设计每次的教育主题,研究制订详细的教育计划,注重可行性和操作性,使整个党员教育纲举目张,方向明确,便于
实施。
2、合理确定教育内容。江**同志曾指出:“切实加强和改进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提高素质,增强党性,使党员成为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献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带领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实绩的先进分子。”这是新时期党员教育的指导思想。依据这个指导思想,我认为,当前对农村党员要进行四方面内容的教育:一是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教育。学习邓**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二是形势任务和党的方针政策教育。当前尤其是要加强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学习教育,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三是科技知识教育。大力加强农村党员科技和文化知识教育,帮助党员学习农村实用技术,带领群众搞好科技兴农和科技致富,有条件的可在课堂教育的同时,进行实地操作和现场观摩。四是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要加强理想和宗旨、党性和纪律、权利和义务等方面的教育,使广大农村党员进一步明确新时期党员应具备的条件、职责
和义务,确定今后努力方向。
3、积极探索分层教育。按照党员身份、职业、年龄、文化等情况,对不同层次的党员实行分类教育。在个体和部分党员教育上,坚持因人施教的原则,即根据党员从业特点,努力做到“岗位不同,要求不同”。如对党员干部侧重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廉洁自律教育;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党员,侧重进行党的农村政策、勤劳致富教育;对企业职工党员侧重进行业务知识教育;对个私企业经营者党员侧重党的理想、信念、党员标准和企业经营管理知识教育;对外出务工党员侧重进行组织纪律、宗旨观念教育。根据年龄特点,举办农村老党员、离退
休党员读书班、座谈会。根据党龄特点,开办建党积极分子培训班、预备党员培
训班、新党员党的基本知识讲座。
4、不断创新教育方法。在形式上要实现“扬弃”,即在摒弃形式主义,继承党员教育好的传统形式和方法的同时,注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创造具有当前农村特色的新教育形式和方法,由强调集中统一转为灵活具体安排,由偏重系统灌输转为注重联系实际教育;由单一式教育转为多形式教育。主要可采用四种
方式:
(1)“三会一课”。这既是一种制度也是党员教育的一种传统形式,通过组
织生活和党课的形式,对农村党员进行教育。
(2)集中培训。利用基层党校、农函大,把党员集中起来进行封闭式教育,培训时间短则一二天,长则十多天。也可运用现代教育手段进行教育,如开办有
线电视党校,开设网上远程教育。
(3)活动教育。通过开展以教育为目的的各种专题教育,使农村党员在活
动中接受教育。
(4)个别教育与自我教育。除常规性、大规模的教育活动外,基层党组织要根据党员各自不同的情况,对党员进行个别教育,帮助党员明确党员标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引导党员进行自我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党
员的政治素质、文化水平和致富能力。
5、严格落实教育机制。坚持和完善四个“一”制度。即:每月开展一次“党日活动”,组织党员学习传达上级精神和大政方针,讨论支部重大事项,交纳党费,开展为民服务,外出参观考察等。每次可确定一项或几项内容;每季度一次党课教育,可根据各地实际和当前形势确定教育内容;每半年一次汇报交流,由镇(街道)组织基层支部汇报半年来党员教育情况,收到的效果,存在的问题及下步教育计划;每年一次总结评比,把党员教育列入支部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理顺关系,解决党员教育管理部门职责不清的问题。党员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党委各部门都担负着一定的教育职能。一直以来,组织、宣传、纪委三个部门都设有党员教育职能科室,由于没有理顺关系,工作中时常出现各自为阵,各抓各的现象,使基层党组织无所适从,或者只是唱“独脚戏”。把本来紧密联系的党员教育和党员管理割裂开来,既影响党员教育的效果,也影响了党员管理的效果。因此,要
制定切实可行的党员教育分工制度。从党员教育这一工作的自身特点和内在规律出发,合理配置党员教育工作的各种力量和资源,由党委统盘规划,三个部门具体落实。组织部门侧重于党员的发展、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宣传部门侧重进行党的理论、形势任务和时事政策教育;纪检部门侧重于党风党纪和组织纪律教育;各级党校充分发挥党员教育主阵地作用,搞好党员轮训工作,做到有分有统,密切配合,提高党员教育效果。建立党员教育的效益评价标准,搞好评估,提高教育质量。党员教育的效益评价标准是检验党员教育工作效果的客观尺度,也是改进党员教育工作的客观依据。当前在把握标准、搞好评价上,应处理好一对关系,明确三项内容,把握四个标准。首先要处理好政治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和“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原则。把政治效益作为农村党员教育工作评估的标准。其次要明确三项内容。从具体操作上看,可以从基层党员教育硬件设施,党员教育工作机制,党员教育实施情况三方面分解细则,进行评估;第三要把握四个标准。一是看党员教育是否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二是看党员教育是否促进农村的稳定;三是看党员教育是否有利于党员队伍建设;四是看党员教育是否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要把是否促进农村思想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党员示范带头作用的发挥作为检验教育成效大小的根本前
提。
第三篇:加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加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要根据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调整组织设置,改进工作方式,创新活动内容,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使基层党组织都紧密联系群众,充分发挥作用。认真贯彻这一要求,必须在把握和分
析农村基层党员队伍建设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党员教育的方式方法,以党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来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
一、现状分析我县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可以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从正面来看,主要有三方面值得肯定:第一,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情况良好。各镇(街道)及各行政村都较为重视对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并将其纳入工作日程。特别是能充分利用基层党校这一阵地,对镇内的党员进行每年至少两次以上的培训。第二,支部活动较为正常。支部活动基本上都能按照要求定时开展,做到经常化、制度化。第三,农村党员先进性发挥的载体设计较为有效。特别是“三先制度”、农村无职党员“两定两评”、党员联户等载体设计较被认可,并在实践中对党员更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从反面来看,主要存在两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党员教育缺乏吸引力。党员教育手段相对滞后,支部内的党员老少不一,教育形式又较为单一,难以适应行政村规模调整后的现实需要。在“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中,支委会、党员大会能正常开展,但党小组会和党课方面重视程度不够。从教育的效果看,流于形式的较多,一些教育与党员的思想实际脱节,缺少生动性和吸引力,缺乏针对性和说服力,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党员的积极性。二是党员先进性作用发挥还不够。党员在农村中的影响力在削弱,在群众中的威信在降低,讲话没有份量,作用发挥甚至等同于一般群众,这些既是许多群众对党员的看法,同时也被大多数党员自己所承认。
二、主要原因上述问题的存在,既有来自外部环境和党员干部观念层面的影响,又有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制约措施等方面的影响。具体地说,主要有:
1、外部环境的影响。日益开放的环境,对农村党员理想信念和思想作风带来新的冲击。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客观上把党员置于一个十分复杂的大环境中。“窗口打开,苍蝇也会随之而入”。一些与党的基本思想有悖的意识形态,消极落后的思想观念就会乘虚而入。面对这样的形势,有些党员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在思想作风、政治立场、行为方式上发生蜕变。特别是在农村,有相当一部分党员理想信念发生动摇,党性认识模糊不清,党员在基层的模范带头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2、思想观念的冲击。市场经济平等自主,竞争求利的特点,对农村党员的价值观念和组织纪律观念提出新的挑战。市场经济要求任何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都必须遵守等价交换的原则,在经济活动中有充分的自主性,减少各种制约和运行层次。这对于强化人们平等观念和民主意识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一旦等价自主原则渗入到党员政治生活,就会使一些党员的价值观念、行为取向走向庸俗化,组织纪律观念淡化,破坏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当前,农村党员务工经商已相当普遍,在政治生活中,会有意识无意识地把市场经济等价自主的思想照搬过来,只要民主,不要纪律,只要权利,不要义务,党员过组织生活,要误工补贴在农村已不是个别现象。同时竞争求利的原则,一方面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但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会渗透到党员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中去,致使有些党员在商品、金钱、利益等物欲驱动和“随俗”、“从众”心理诱导下,在政治生活、工作交往、人际关系中放弃党性原则。
3、方式方法的单一。基层党员教育工作措施不力,效果不佳,给改进党员教育方式、内容带来新的课题。农村党员教育效果不够理想,可以说是当前一个比较普遍性的问题。从客观上分析,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外出务工经商党员的增多,要召集全体党员进行集中教育,实际操作上有难度。而且近年来,上级布置的各种教育活动,如农村集中性教育,主要由镇(街道)一级负责实施,对村党支部往往只有任务要求,缺乏具体操作和目标考核,造成“上面热,下面冷”的局面,而且教育对象一般只抓到村干部为止,普通党员由于量大面广,很难涉及到,从而影响教育质量。从教育自身来看,对党员的专题教育少,以会代训多;形式多样的学习少,读报、读文件的多。许多农村党员反映,不少教育活动缺少一种吸引力和感染力,党员参加这些活动,更多的是从遵守组织纪律出发,感受不到参加后有明显的收获,在参加了一些教育活动后,思想上原先存在的困惑,特别是一些“疑点”、“疙瘩”,并没有得到解决。
三、对策与措施
1、科学制订教育计划。首先,在制订教育计划前要对党员队伍作一次全面调查,了解党员队伍现状,听取广大党员对教育的要求和意见,以此作为制订计划的主要依据;其次,教育计划
第四篇:加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加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则必须在把握和分析农村基层党员队伍建设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党员教育的方式方法,以党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
从目前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调查来看,还存在:党员教育缺乏吸引力。党员教育手段相对滞后,支部内的党员老少不一,教育形式又较为单一,难以适应村(社区)规模调整后的现实需要。从教育的效果看,流于形式的较多,一些教育与党员的思想实际脱节,缺少生动性和吸引力,缺乏针对性和说服力,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党员的积极性。党员先进性作用发挥还不够。党员在农村中的影响力在削弱,在群众中的威信在降低,讲话没有份量,作用发挥甚至等同于一般群众。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有效的解决措施
(1)科学制订教育计划。要对党员队伍作一次全面调查,了解党员队伍现状,听取广大党员对教育的要求和意见,以此作为制订计划的主要依据;其次,教育计划要按制订,并分解到季度、月份,在实施过程中根据需要进行调整,要建立反馈机制,了解受教育党员的满意度和不足之处,不断加以改进,使教育达到更好的效果。
(2)合理确定教育内容。当前对农村党员要进行四方面内容的教育:一是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教育。二是形势任务和党的方针政策教育。三是科技知识教育。四是党的基本知识教育。
(3)不断创新教育方法。可采用四种方式:(1)“三会一课”。这既是一种制度也是党员教育的一种传统形式,通过组织生活和党课的形式,对农村党员进行教育。(2)集中培训。利用基层党校,把党员集中起来进行封闭式教育。
(4)严格落实教育机制。要坚持和完善四个“一”制度。即:每月开展一次“党日活动”,组织党员学习传达上级精神和大政方针,讨论支部重大事项,交纳党费,开展为民服务,外出参观考察等。每次可确定一项或几项内容;每季度一次党课教育,可根据各地实际和当前形势确定教育内容;每半年一次汇报交流;每年一次总结评比,把党员教育列入支部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
第五篇:加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矗要根据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调整组织设置,改进工作方式,创新活动内容,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使基层党组织都紧密联系群众,充分发挥作用。认真贯彻这一要求,必须在把握和分析农村基层党员队伍建设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党员教育的方式方法,以党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来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
一、现状分析
我县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可以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
从正面来看,主要有三方面值得肯定:第一,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情况良好。各镇(街道)及各行政村都较为重视对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并将其纳入工作日程。特别是能充分利用基层党校这一阵地,对镇内的党员进行每年至少两次以上的培训。第二,支部活动较为正常。支部活动基本上都能按照要求定时开展,做到经常化、制度化。第三,农村党员先进性发挥的载体设计较为有效。特别是“三先制度”、农村无职党员“两定两评”、党员联户等载体设计较被认可,并在实践中对党员更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从反面来看,主要存在两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党员教育缺乏吸引力。党员教育手段相对滞后,支部内的党员老少不一,教育形式又较为单一,难以适应行政村规模调整后的现实需要。在“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中,支委会、党员大会能正常开展,但党小组会和党课方面重视程度不够。从教育的效果看,流于形式的较多,一些教育与党员的思想实际脱节,缺少生动性和吸引力,缺乏针对性和说服力,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党员的积极性。二是党员先进性作用发挥还不够。党员在农村中的影响力在削弱,在群众中的威信在降低,讲话没有份量,作用发挥甚至等同于一般群众,这些既是许多群众对党员的看法,同时也被大多数党员自己所承认。
二、主要原因
上述问题的存在,既有来自外部环境和党员干部观念层面的影响,又有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制约措施等方面的影响。具体地说,主要有:
1、外部环境的影响。日益开放的环境,对农村党员理想信念和思想作风带来新的冲击。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客观上把党员置于一个十分复杂的大环境中。“窗口打开,苍蝇也会随之而入”。一些与党的基本思想有悖的意识形态,消极落后的思想观念就会乘虚而入。面对这样的形势,有些党员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在思想作风、政治立尝行为方式上发生蜕变。特别是在农村,有相当一部分党员理想信念发生动摇,党性认识模糊不清,党员在基层的模范带头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2、思想观念的冲击。市场经济平等自主,竞争求利的特点,对农村党员的价值观念和组织纪律观念提出新的挑战。市场经济要求任何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都必须遵守等价交换的原则,在经济活动中有充分的自主性,减少各种制约和运行层次。这对于强化人们平等观念和民主意识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一旦等价自主原则渗入到党员政治生活,就会使一些党员的价值观念、行为取向走向庸俗化,组织纪律观念淡化,破坏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当前,农村党员务工经商已相当普遍,在政治生活中,会有意识无意识地把市场经济等价自主的思想照搬过来,只要民主,不要纪律,只要权利,不要义务,党员过组织生活,要误工补贴在农村已不是个别现象。同时竞争求利的原则,一方面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但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会渗透到党员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中去,致使有些党员在商品、金钱、利益等物欲驱动和“随俗”、“从众”心理诱导下,在政治生活、工作交往、人际关系中放弃党性原则。
3、方式方法的单一。基层党员教育工作措施不力,效果不佳,给改进党员教育方式、内容带来新的课题。农村党员教育效果不够理想,可以说是当前一个比较普遍性的问题。从客观上分析,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外出务工经商党员的增多,要召集全体党员进行集中教育,实际操作上有难度。而且近年来,上级布置的各种教育活动,如农村集中性教育,主要由镇(街道)一级负责实施,对村党支部往往只有任务要求,缺乏具体操作和目标考核,造成“上面热,下面冷”的局面,而且教育对象一般只抓到村干部为止,普通党员由于量大面广,很难涉及到,从而影响教育质量。从教育自身来看,对党员的专题教育少,以会代训多;形式多样的学习少,读报、读文件的多。许多农村党员反映,不少教育活动缺少一种吸引力和感染力,党员参加这些活动,更多的是从遵守组织纪律出发,感受不到参加后有明显的收获,在参加了一些教育活动后,思想上原先存在的困惑,特别是一些“疑点”、“疙瘩”,并没有得到解决。
三、对策与措施
1、科学制订教育计划。首先,在制订教育计划前要对党员队伍作一次全面调查,了解党员队伍现状,听取广大党员对教育的要求和意见,以此作为制订计划的主要依据;其次,教育计划要按制订,并分解到季度、月份,在实施过程中根据需要进行调整,要建立反馈机制,了解受教育党员的满意度和不足之处,不断加以改进,使教育达到更好的效果;第三,要围绕当前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热点,农村群众普遍关注的难点,提前考虑,设计每次的教育主题,研究制订详细的教育计划,注重可行性和操作性,使整个党员教育纲举目张,方向明确,便于实施。
2、合理确定教育内容。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切实加强和改进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提高素质,增强党性,使党员成为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献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带领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实绩的先进分子。”这是新时期党员教育的指导思想。依据这个指导思想,我认为,当前对农村党员要进行四方面内容的教育:一是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教育。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二是形势任务和党的方针政策教育。当前尤其是要加强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学习教育,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三是科技知识教育。大力加强农村党员科技和文化知识教育,帮助党员学习农村实用技术,带领群众搞好科技兴农和科技致富,有条件的可在课堂教育的同时,进行实地操作和现场观摩。四是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要加强理想和宗旨、党性和纪律、权利和义务等方面的教育,使广大农村党员进一步明确新时期党员应具备的条件、职责和义务,确定今后努力方向。
3、积极探索分层教育。按照党员身份、职业、年龄、文化等情况,对不同层次的党员实行分类教育。在个体和部分党员教育上,坚持因人施教的原则,即根据党员从业特点,努力做到“岗位不同,要求不同”。如对党员干部侧重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廉洁自律教育;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党员,侧重进行党的农村政策、勤劳致富教育;对企业职工党员侧重进行业务知识教育;对个私企业经营者党员侧重党的理想、信念、党员标准和企业经营管理知识教育;对外出务工党员侧重进行组织纪律、宗旨观念教育。根据年龄特点,举办农村老党员、离退休党员读书班、座谈会。根据党龄特点,开办建党积极分子培训班、预备党员培训班、新党员党的基本知识讲座。
4、不断创新教育方法。在形式上要实现“扬弃”,即在摒弃形式主义,继承党员教育好的传统形式和方法的同时,注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创造具有当前农村特色的新教育形式和方法,由强调集中统一转为灵活具体安排,由偏重系统灌输转为注重联系实际教育;由单一式教育转为多形式教育。主要可采用四种方式:(1)“三会一课”。这既是一种制度也是党员教育的一种传统形式,通过组织生活和党课的形式,对农村党员进行教育。(2)集中培训。利用基层党校、农涵大,把党员集中起来进行封闭式教育,培训时间短则一二天,长则十多天。也可运用现代教育手段进行教育,如开办有线电视党校,开设网上远程教育。(3)活动教育。通过开展以教育为目的的各种专题教育,使农村党员在活动中接受教育。(4)个别教育与自我教育。除常规性、大规模的教育活动外,基层党组织要根据党员各自不同的情况,对党员进行个别教育,帮助党员明确党员标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引导党员进行自我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党员的政治素质、文化水平和致富能力。
5、严格落实教育机制。坚持和完善四个“一”制度。即:每月开展一次“党日活动”,组织党员学习传达上级精神和大政方针,讨论支部重大事项,交纳党费,开展为民服务,外出参观考察等。每次可确定一项或几项内容;每季度一次党课教育,可根据各地实际和当前形势确定教育内容;每半年一次汇报交流,由镇(街道)组织基层支部汇报半年来党员教育情况,收到的效果,存在的问题及下步教育计划;每年一次总结评比,把党员教育列入支部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理顺关系,解决党员教育管理部门职责不清的问题。党员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党委各部门都担负着一定的教育职能。一直以来,组织、宣传、纪委三个部门都设有党员教育职能科室,由于没有理顺关系,工作中时常出现各自为阵,各抓各的现象,使基层党组织无所适从,或者只是唱“独脚戏”。把本来紧密联系的党员教育和党员管理割裂开来,既影响党员教育的效果,也影响了党员管理的效果。因此,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党员教育分工制度。从党员教育这一工作的自身特点和内在规律出发,合理配置党员教育工作的各种力量和资源,由党委统盘规划,三个部门具体落实。组织部门侧重于党员的发展、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宣传部门侧重进行党的理论、形势任务和时事政策教育;纪检部门侧重于党风党纪和组织纪律教育;各级党校充分发挥党员教育主阵地作用,搞好党员轮训工作,做到有分有统,密切配合,提高党员教育效果。建立党员教育的效益评价标准,搞好评估,提高教育质量。党员教育的效益评价标准是检验党员教育工作效果的客观尺度,也是改进党员教育工作的客观依据。当前在把握标准、搞好评价上,应处理好一对关系,明确三项内容,把握四个标准。首先要处理好政治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和“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原则。把政治效益作为农村党员教育工作评估的第一标准。其次要明确三项内容。从具体操作上看,可以从基层党员教育硬件设施,党员教育工作机制,党员教育实施情况三方面分解细则,进行评估;第三要把握四个标准。一是看党员教育是否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二是看党员教育是否促进农村的稳定;三是看党员教育是否有利于党员队伍建设;四是看党员教育是否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要把是否促进农村思想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党员示范带头作用的发挥作为检验教育成效大小的根本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