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完善人大监督制度提升实效思考建议

时间:2019-05-14 13:26: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创新完善人大监督制度提升实效思考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创新完善人大监督制度提升实效思考建议》。

第一篇:创新完善人大监督制度提升实效思考建议

随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任务越来越重,对人大监督工作要求越来越高。近些年来,地方人大监督工作有了较大进展,但监督不到位、效果不明显的问题还很突出。监督不力仍然是地方人大工作的薄弱环节。要从根本上扭转监督不力的现状有赖于监督制度的创新。

一、地方人大监督不力的主要根源

(一)监督方向不定位

权力法治要求,法律赋予的权力必须得到认真的执行,新创设的权力必须纳入法治的轨道。人大监督权力在法治方向上的游离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法律赋予的监督权力没有得到很好的运用。在现有监督方式中,地方人大运用频率较高的是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工作报告、执法检查、视察和调查、工作评议或述职评议、受理人民群众的申诉控告和检举等,而法律规定的如询问、特定问题调查、质询、罢免和撤职等刚性监督手段却很少运用,甚至搁置不用。

二是大量运用的探索性监督方式缺乏具体的法律依据。近十多年来,地方人大常委会在行使监督职权过程中,探索和尝试了多种新的监督方式,如代表评议、述职评议、执法责任制、错案追究制、个案监督、任职演说、法律监督书或审议意见书等。但是,这些新的监督方式不是法律设定的,在现行的宪法和法律中找不到任何具体的规定,而且带有行政工作方式的痕迹和随意性。有人把这种运用宪法和法律以外的监督方式戏称为“大路”不走走“小路”。其中有的监督方式,部分专家学者和司法工作者存有质疑。

(二)监督程序不完善

宪法和地方组织法对地方人大监督程序的规定过于原则,缺乏明确的、可操作性的规定,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对监督对象的了解缺乏有力的组织支持。如县级人大监督预算执行情况、对预算进行初审的工作主要由财经工作委员会承担,而财经工作委员会一般只有1人,工作人员大多不具备足够的财政、审计、税收专业知识;况且审计机构又设在政府,人大缺乏专业化、科学化的辅助机构去充分了解预算执行的合法性、真实性,结果是政府怎么报,人大就怎么批,预算监督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

二是监督程序难于启动。按照立法法和地方组织法的规定,地方人大常委会对越权、违反上位法或规定不适当的规章应予以改变或撤销;县级以上地方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本级人民政府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但法律没有具体规定审查程序由谁来启动,通过什么方式来启动。最有积极性启动程序的是利益受到或可能受到相关政府规章、决定、命令损害的公民、企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但法律还没有明确规定这类行政相对人有向地方人大提出审查建议的权利。因此,越权、违反上位法或规定不适当的规章和违法的“红头文件”,就罕有被地方人大撤销的。

三是时间要素没有保证。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监督方式都是在会议上行使的。但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会议会期往往比较短,议程多,代表或者常委会组成人员即使提出监督方面的议案,一般也很难进入法律程序。有些地方人大常委会规定,“一府两院”的有关工作报告必须于常委会会议召开半个月或七天前报送人大常委会,以便于常委会组成人员熟悉情况或开展调研,但由于这一规定缺乏法律权威性,实践中大多没有得到严格执行,常委会组成人员有时甚至是到了会场才看到报告,审议质量和效果可想而知。

四是处置、惩戒程序缺位。法律对不监督或不服从监督行为没有明确规定追究责任,如审查、审议“一府两院”工作报告未通过怎么办?对受质询机关的答复不满意,又怎么办?法律都没有规定,以致监督主体不愿或不敢大胆行使监督权,监督对象借口法律依据不足抵制或消极对待人大监督。

(三)监督体制不协调

体制问题是导致人大监督不力的深层次原因,其中影响最深刻的是领导体制的问题。领导体制主要表现为党和国家机关在决策、执行、监督中的关系上。党政关系表现在我国政治制度的方方面面,从国家政策的决策、执行、监督过程的角度看,体现为“党政双轨行政”的独特结构,即党组织不仅具有与政府机构相对应的严密的科层制,而且具有从决策、执行到监督的系统功能,“党组织在进行政策制定以后,继而控制和参与这些政策的实施……与政府部门一起履行执行功能。”①实际工作中突出表现为:党政领导“一肩挑”,党政联合决策、行文,党政合署办公等。人大监督对象是“一府两院”不包括党委。由于党委和政府联合发文作出决策、决定的现象仍大量存在,对这种党委行为和政府行政共为一体的做法,人大难以监督。

二、创新地方人大监督制度的建议

人大监督工作创新要以制度创新为归宿。十七大报告指出,要着重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同样,创新地方人大监督就是要把我们的一些成功的做法形成制度,制定成法律法规,使其具有权威性、稳定性和统一性。从权力、程序、体制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使其更符合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始终保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确的发展方向。

(一)权力法治化。权力法治意味着必须执行法定职权,必须将一切可行的监督方式纳入法制轨道。首先是宪法和法律已经规定的监督方式,如询问、质询、特定问题调查、撤销规范性文件、撤职、罢免等,要消除顾虑,敢

于运用。广东等地尝试运用质询、询问权,不仅没有造成负面影响,而且很好地促进了政府工作,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其次,正在探索的监督方式合适与否,应有明确态度。一项新的监督方式尽管在实践中有些效果,但如果长期没有纳入法律的范畴,不仅影响其实施的权威性,而且会影响人们对法治的信心、对法律的信仰,也对人大加强监督工作不利。因此,国家立法机关对代表评议、述职评议、个案监督、审议意见书、法律监督文书等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要进行甄别和总结,尽快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或制定统一的监督法,将其规范起来,确立其法律地位。

监督权力能不能得到有效行使并达到目的,还有赖于程序的科学、合理和完善,地方人大之所以在宪法和法律之外探索监督工作的新方式,原因之一就是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监督方式尽管无可挑剔,但程序不完善,运作起来极不方便。相对而言于实体权力来说,程序问题是个更重要的问题,要把程序建设从司法领域扩大到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的运行中。

(二)程序规范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体正义主要体现在反映人民意志,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上。但是,无论实体的设计是如何美妙,如果在程序的设计及其运作不符合实体的目的时,再美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体也会变成虚幻。程序对于人大监督的意义在于,程序具有定向展开、过程不可逆、管理和决定的非人情化的特性,“人大监督一旦依照程序进行,无论程序参加者还是外界的什么力量,都难以左右程序的运行……随着程序过程向前推进,人大监督则一步一步地得到实现”。②针对人大对监督对象的了解缺乏组织支持和有效方式的问题,建议效法欧美、日本等国审计机关隶属议会的做法,把审计部门划归人大常委会领导。建议将立法听证扩展到监督领域,在监督工作中引入听证制度,由监督对象、专家学者和利害相关人进行质证和辩论,以公开、直接的方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保证监督的民主性和公正性。

针对监督程序难以启动的问题,要明确赋予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有关监督议案、质询案的权力。当然,完整意义的监督权不能由个人行使,只能由常委会行使。而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提监督议案权只是部分地行使监督权,还不能说他具有监督权,具体运作方式可借鉴美国参议院的做法,“一个议员与若干名议员联名,只要按议案固定格式填上一段表达自己愿望的文字,并将其投入议案箱或交给在场主管议案的职员即算正式提出。”③议案提出后由主任会议决定是否列入会议议程。这样,即能保证监督议案提得出、监督程序便于启动,又能防止监督议案过多过滥、影响监督的严肃性。对地方政府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的审查程序,可立法赋予利害相关人有向地方人大提出审查建议的权利。

(三)体制科学化。“党政双轨行政体制”与合理的人大监督是不完全相容的。当前,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就是要在党委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的格局下,充分发挥人大的职能作用,特别是发挥人大监督的作用。人大监督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党的领导。因为,其一,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功能不仅是立法而为社会分配价值,重要的是它具有开展最高权威性的国家监督的功能和优势。其二,人大监督与加强党的领导的目标是一致的,宪法和法律是党领导人民通过立法机关制定的,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法制化、定型化,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人大保证宪法、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就是遵从人民的意志,实现党的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工作,既是制约,防止其滥用权力,又是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高行政效能,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

为完善人大监督体制,使其能够协调有效运行,一要实现党的领导的法治化,依法分清并确定党的权力和人大的权力,对于本行政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法制建设和涉及全体公民整体利益的重大决策,凡是依法应当提交本级人大或人大常委会讨论、决定的,都必须提交本级人大或常委会经过法定程序进行讨论或形成决议决定,并由人大督促政府贯彻落实。二要摒弃党政联合决策、联署行文的方式。党委其实完全可以不与政府联署而另发文件,以免党政不分,造成被动。而且,党政合发文件,使党的政治领导行政化,实际上降低了党的领导权威,变成政府行为的工具或附庸,显然失当也失策。三要加强人大的组织建设,合理设置人大的政治资源,人大常委会的主要领导人在党内应有相当位置,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配置,要以年轻化、知识化、德才兼备为标准,并提高专职委员的比例,提高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整体工作素质、职业忠诚度和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增强人大的生机与活力。

第二篇:人大监督制度及其创新[推荐]

人大监督制度及其创新

来源:作者:

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国家权力机关的重要职权。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监督权是贯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监督表现为按照一定形式和程序进行的各项具体监督制度,要使监督制度发挥更大的作用,关键在于不

断改进和创新。

宪法监督制度

宪法规定,全国人大监督宪法的实施,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全国人大组织法还具体规定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的工作之一就是“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交付的被认为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的命令、指示和规章,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的决定、命令和规章,提出报告”。

从实施情况看,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始对备案的地方性法规和行政法规进行审查工作。但由于没有建立专司宪法监督的机构,宪法监督实际上没有很好开展起来。(1)宪法监督是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对一切违宪行为进行纠正和制裁的强制行为。违宪是一种国家行为,特指国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违反宪法和国家机关及其组成人员的职务行为违反宪法。宪法监督的内容主要包括审查有关国家机关的规范性文件的合宪性,纠正国家机关及其组成人员违反宪法的职务行为。(2)建立专司宪法监督的专门机构。许多同志建议建立宪法监督委员会,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领导下开展违宪审查工作,提出对违宪行为的处理意见,以议案的形式报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建立这一机构既符合我国国家体制,又保证了违宪审查工作的经常性。(3)建立和完善宪法监督的程序。我国实施宪法监督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审查规范性文件。对此立法法作了一些规定。二是受理违宪控告。在这方面还没有法律规定,需要对谁可以提出违宪控告、谁受理和承办违宪控告等问题作出具体规定。

执法检查制度

多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为了保障宪法和法律的有效实施,逐步建立了对法律实施的检查监督制度。执法检查成为人大法律监督的一种重要方式。这一监督制度,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1)执法检查的主体是人大常委会,专门委员会也可以单独安排执法检查,协助人大及其常委会进行法律监督。有的地方人大常委会同“一府两院”搞联合执法检查,混淆了监督的主体和对象,是不妥当的。人大执法检查的对象是执法机关,主要检查监督法律实施主管机关的执法工作,督促“一府两院”及时解决法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2)检查要有重点,如可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某些法律执行中存在比较多的问题,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来确定检查重点。

(3)力避形式主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力求掌握第一手材料,把执法检查的过程变成体察民情、反映民意的过程。

(4)要把听取和审议执法检查报告正式列入常委会会议议程,并认真行使审议权,必要时可以提出质询案或作出有关决议。

(5)完善审议反馈制度。执法检查报告和常委会的审议意见应及时转交法律实施主管机关。有关机关改进执法的情况和效果要在规定期限内向常委会作出反馈。

(6)对检查中发现的重大违宪违法案件,可以组织深入调查,必要时可以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根据调查结果作出严肃处理。

(7)同其他监督形式相结合。如把执法检查、实行执法责任制、开展执法评议三者结合起来,把执法检查同舆论监督结合起来。

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的制度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的工作报告或专题汇报,是国家权力机关开展工作监督的基本形式。这一制度,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1)常委会听取工作报告,要从程序上作一些具体规定。如规定提前把报告稿送给代表、委员,不能临会才发;规定有关部门负责人不仅在会上作报告,还要到会面对面听取意见,回答询问;规定工作报告未被批准要作出适当处置等。

(2)建立工作报告审议反馈制度,切实改变“会上议一议,会后无声息”的状况。一些地方人大常委会在听取和审议专题报告后,向有关机关提出“审议意见书”的做法值得总结和推广。目前“审议意见书”或“审议意见”存在着整理不规范、报送无程序、办理不得力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总结经验,通过法定程序,使“审议意见书”这一形式走向规范化、法律化。

审查和批准计划、预算制度

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审查和批准国家的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是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政府进行工作监督的重要内容。国家权力机关的计划、预算监督,虽然有一些法律规定,但实施中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提前介入,对计划、预算的编制工作进行监督。

(2)在人代会上,变笼统的全面审查为切实的重点审查,并可考虑建立计划、预算修正案制度。

(3)加强计划、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建立和健全经常性经济监督制度。主要是进一步规范对计划、预算

部分调整和变更的审查和批准;重视和加强审计监督;建立健全各项经常性监督制度。

受理申诉、控告、检举制度

法律规定,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人大可以受理人民群众对“一府两院”及其工作人员的申诉和意见。

受理对法院、检察院所处理的重大典型案件的申诉、控告、检举,通常叫作个案监督。

一是要坚持集体行使职权的原则。委员长会议、主任会议负责处理常委会的重要日常工作,专门委员会可以协助人大及其常委会进行监督工作。它们可以承办人大及其常委会交付的个案监督的具体事宜,但不能代替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监督处置权和决定权。

第二,要坚持事后监督的原则。但如果程序严重违法,如严重超期办案、超期羁押、越权办案,不及时监督可能会带来严重后果的,人大也可以采用适当方式进行监督。

第三,要对个案监督的范围作出规定和界定。

询问和质询制度

“询问”是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知情权”,对被询问者是一种带督促性质的监督。“质询”从表面上看也是行使知情权,实践中多是对不适当行为(包括违法失职行为)提出质询案,对被质询者是一种责成纠正不适当行为的性质。法律对这两种监督手段都作了程序规定。还可以考虑,对任何启动质询程序,哪些问题可以质询,质询答复不满意如何处置等,再进一步作出具体规定。

特定问题调查制度

全国人大议事规则和地方组织法对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都作了详细的规定。但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的程序在宪法、全国人大组织法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中都没有具体规定,在现实中不便操作。

因此,参照全国人大议事规则关于全国人大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的程序,建议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期间,委员长会议或者1/5以上的常委会组成人员联名,可以提议组织关于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由委员长会议提请全体会议决定。

罢免和撤职制度

“罢免”和“撤职”是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处置权的主要方式,是人大监督手段中最严厉的一种。

1982年宪法、全国人大组织法及地方组织法除了规定罢免对象外,还初步规定了提出罢免案的程序。全国人大议事规则就对提出罢免案的主体、罢免的对象和提出罢免案的程序都作了具体规定。

按照地方组织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可以撤消本级人民政府个别副省长、自治区副主席、副市长、副州长、副县长、副区长和由本级人大常委会任命的人民政府其他组成人员,人民法院副院长、庭长、副庭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检察员,中级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分院检察长的职务。但对撤职的程序未作出规定,实践中不便操作。为了加强地方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建议参照人大代表提出罢免案的程序和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议案的程序,对地方人大常委会提出撤职案的程序作出具体规定。

近年来,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原则和精神,勇于实践,大胆探索,在监督工作方面创造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形式。

工作评议组织代表评议“一府两院”的工作,简称工作评议或者代表评议。

述职评议从20世纪80年代末,一些地方人大常委会根据宪法、地方组织法的有关规定在工作评议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为由常委会会议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工作人员的述职报告。现在全国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普遍开展了述职评议。

部门执法责任制由人大常委会组织和推动行政执法部门和司法部门明确自己主要执行的法律、法规,并通过一系列制度保证执法责任到位。

发出法律监督书这是一些地方人大常委会从实践中创造的一种较为严厉的监督形式。所谓法律监督书,是指人大常委会依照一定程序向同级“一府两院”及其工作人员发出的限期纠正违法行为的一种法律性文书。

上述监督形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制定人大监督法时还应把地方人大的监督经验吸收进来。

第三篇:三个“更加注重”提升人大工作实效

三个“更加注重”

提升人大工作实效

在新时代背景下,人大工作具有更高的使命,如何让人大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所作为,提高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在调查研究、跟踪问效,发挥代表作用上下功夫。

一、更加注重代表作用

人民代表大会的主体是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代表工作。代表是人大的宝贵资源也是人大的生力军,如果进一步调动代表、委员的积极性,对于提升人大工作质效有着积极作用。重点是四抓:抓平台,保持代表小组活动的经常性、连续性、广泛性,让其履职有平台;抓培训,提高代表素质和水平,拓展知情知政渠道,让其履职有能力;抓管理,不能放任自流,组织代表向选民述职、评选优秀代表,大力宣传典型,让其履职有动力;抓办理,做到件件有答复、事事有回音;保证代表的建议顶用、说话管用,让其履职有信心。

二、更加注重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一切职权的基础,也是每一位人大工作者应有的“看家本领”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无论是审议发言、工作评议还是专题询问、代表约见,都需要有充分的调研作为支撑,才能具有针对性、实效性。一要有合适的选题。重点的调研课题不能过多,不能贪大求全。要重点围绕政府主抓的,人民群众关注的,并且切入点不能太大,能够予以解决的。

同时调研不能走过场,不能走程序。着力提高调研质量,每一份调研报告,都要做到掌握情况充分详实,研究思考深入透彻,指出问题直中要害,提出建议切实可行,要多提建设性意见,针对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拿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如果限于阅历、水平可以邀请专家、委员协助,甚至可以提交常委会组成人员审议时共同探讨。

三、更加注重跟踪问效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抓落实是视察、调研监督的根本。各有关部门的规定动作是否到位,调研报告、审议意见、视察通报、决议决定、会议纪要是否落实到位,有多少转化为政府的决策,都需要人大跟踪落实,抓落实关键在看一府一委两院是否有具体的措施,对重点工作、时间跨度比较长的,可以每年跟踪监督,对当年可以解决的具体问题,年底建议听取落实情况汇报。

总体来说,工作在精不在多,每一项工作不仅要做成,还要做出成效、做成精品,具有较强的指导性、操作性;每一项任务,都要认真负责,都要做到掌握情况充分详实,研究思考深入透彻,指出问题直中要害,提出建议切实可行,每一项监督,要坚持善始善终、把握有度,推动问题真正得到解决,真正体现人大机关的与时俱进和水平提升。

第四篇:创新监督工作方法 提高人大监督实效

创新监督工作方法 提高人大监督实效

创新是人大工作的动力源泉,是提高监督实效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稳步推进,人大工作领域不断拓宽,监督内容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参与度不断提升,对人大监督工作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新形势对人大监督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也为人大监督工作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笔者认为,要创新监督工作方法,提高人大监督实效,必须做到“三个三”。坚持“三走”

走下去。人大工作者要坚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要到经济发展一线去,加强对重点工作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民生工程实施、强农惠农政策落实等的监督,推动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执行力,确保政策落实到位,确保项目顺利实施。要到困难多、矛盾大的地方去,针对工业新型化、城市现代化、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深入调查研究,提出有力度、有深度、有高度的调查报告,为党委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要到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中去,宣传党和政府的主张,搜集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合理反映不同方面的利益诉求,做好察民情、聚民心、集民智的工作,为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贡献力量。

走出去。要带着课题走出去,到先进地区学习考察,了解重大项目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的好做法、好

经验,取其所长,促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要带着议题走出去,结合听取和审议常委会专项工作报告、代表视察、执法检查内容,组织外出学习考察,开阔视野,拓宽思维,使常委会的审议意见更具可行性,重大决策更具科学性。要带着专题走出去,破解当前人大工作中存在的审议意见落实难、财政预算审查难、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难等突出问题,进一步改进监督方法,提升监督实效。

走上去。加强与上一级人大的联系,积极参加上一级人大组织的各类活动,主动接受上一级人大的工作指导,不断完善监督程序,规范监督工作,提高监督水平。加强与上级部门的联系,利用自身资源,主动牵线搭桥,争取资金,争取项目,争取政策,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做出新贡献。加强人大机关干部培训,选派年轻干部到先进地区挂职锻炼,进一步解放思想观念,更新监督理念,优化监督方法,促进人大工作与时俱进。

落实“三制”

评议制。开展专项工作评议是近年来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职权的创新之举。要选准评议议题,将全局性的中心工作、阶段性的重点工作、事关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作列为评议议题。要规范评议工作,精心制订评议方案,选准评议内容,严格评议程序。要提升评议实效,评议前,参加评议的代表要广泛搜集意见和建议,认真做好评议发言准备;评议时,被评议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应到会听取意见,并认真回答常委会组成人员和

评议代表的询问;评议结束前,组织评议的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代表进行专项工作“满意度”测评,测评结果当场宣布;评议结束后,及时形成评议意见书,送达被评议单位研究处理,并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整改到位,向常委会作出专题报告。

公开制。公开是监督法规范的一项重要原则,目前要做好深化细化工作。要深化公开内容,强势推进财政预算公开、监督工作公开、重大事项公开,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真正为人民谋利益。要拓宽公开渠道,由公开监督结果向公开监督过程发展;由通过人大杂志、公报和报纸、广播、电视等公开,到召开新闻发布会、互联网实时接受咨询;由向代表公开到向群众公开,让群众全过程参与常委会监督工作。要完善公开制度,对监督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做好深化细化工作,制定实施细则,明确公开内容、范围、程序、时间等,使公开工作正常化、规范化。

问责制。要树立问责意识,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常委会询问和质询、特定问题调查等权力,问责是人大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是树立人大监督权威、增强监督实效的有力手段。要明确问责范围,对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不力,办理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代表建议不积极,因失职造成损失者,实施问责。要规范问责程序,由人大代表或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对行政、司法机关的问责请求,在人代会期间经主席团决定由被问责机关派有关负责人到会答复,在闭会期间经常委会议或主任会议决定由被问责机关出面答复。对答复不满意,可以启动特定问题调查,直到

作出相应处理。

实施“三查”

督查。要突出督查重点,督查人大常委会决议决定执行、专项工作报告审议意见落实、重点代表建议办理、重要信访交办件的处理等情况。要灵活督查方式,可以要求“一府两院”书面报告办理结果,可以结合代表视察、执法检查、工作调研等进行督查,督查结果要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通报并向社会公布,接受监督。要提高督查实效,对超过承办时限或超过报告时间的,由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统一发出督办催办通知;对办理工作敷衍了事、落实不到位或者效果不理想的,要求重新办理,必要时可以责成有关部门作出书面说明或予以通报批评。

审查。预算审查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目前,预算审查存在着例行公事、走过场的现象。要深入调查研究,强化财政预算草案论证,全面评估、详细分析、深入研究主要指标、项目和科目,使预算编制符合实际,更加科学合理可行。加大审查力度,不仅做好会中审查工作,更要强化经常性审查,通过人大与财政部门联网,实行实时在线监督;不仅要审查具体收支项目,更要关注财政管理体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要推进预算公开,政府公共支出、基本建设支出、行政经费支出预算和执行情况等都要公开,更好地促进预算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检查。即执法检查,这是保障法律法规正确实施的有效手段。

目前,关键要在提高执法检查实效上下功夫。要选准检查内容,可选择操作性强、实施中存在问题多、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法律条款作为执法检查的内容。要深化检查工作,既要组织集中检查,也要实行突击检查和暗查暗访,全面掌握第一手真实材料。要扩大检查效果,举一反三,完善法律法规,健全体制机制,更好地推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

第五篇:做到“五个必须”提升县级人大监督实效

做到“五个必须”提升县级人大监督实效

国家宪法和法律赋予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工作职能就是监督,监督工作是人大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如何使人大监督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是县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面临的重要课题。

1、会前必须加强培训。人大常委会要把强化会前培训作为提高常委会审议质量的有效抓手,常委会召开前,结合会议审议议题开展学习培训,为委员和代表依法审议讨论相关工作报告提供指导和参考,使大家在审议发言时做到有的放矢、抓住关键,提出既符合法律、政策规定,又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有效提高常委会审议质量。

2、调研必须广泛深入。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要把调查研究作为做好人大工作的基本方法,作为提高视察检查工作水平、提高监督实效的基础工作来抓,结合议题内容,深入部门、街道、企业开展事前调研,通过实地察看,听取汇报,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广开思路,广纳言路,听取民意,详细掌握第一手材料,把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作为监督中发现问题的来源,查找发展中监督的热点问题,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报告,为党委决策,人大常委会行使职权提供参考。

3、审议必须议深议透。会议审议是人大监督不可缺少的程序和环节,是体现人大监督成果的关键所在,审议质量的高低决定着监督的效果,为提高会议效率,要求发言要紧扣会议主题,不讲空话套话,不讲与会议议题无关的话。每次根据调研或检查所掌握的情况对政府及其部门报告进行深入探讨分析,谈成绩实事求是,说问题不遮不掩,提建议切实可行。

4、工作报告必须票决。通过对“一府两院”工作报告实行投票表决的方式,增强人大监督工作的民主性、权威性和实效性。对人大常委会提出的审议意见,坚持跟踪督办,要求“一府两院”在收到审议意见两个月后,向人大常委会书面报告有关审议意见的办理情况,对审议意见回复不及时或整改不到位的,继续跟踪监督,使监督工作落到实处。

5、监督必须贯穿全程。事前监督有利于推动政府工作,保证工作顺利实施;事中监督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较好地实现整改;事后监督有利于跟踪督办,增强监督实效。在监督工作中,人大及其常委会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各环节相互衔接,多措并举,发挥监督合力,以此提高监督工作实效。

下载创新完善人大监督制度提升实效思考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创新完善人大监督制度提升实效思考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创新发展思路 提升工作实效[精选]

    创新发展思路提升工作实效 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科技服务 ——在市科协六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2012年2月9日) 徐瀚文 各位委员、同志们: 现在,我向大会......

    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思考建议

    现在普通民众面临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是不容置疑的。看看大、中城市里看病的有多少是本市居民,再看看大医院里看病的有多少是附近的市民,至少都有40%,这就可见一斑。我国......

    关于增强人大信访监督实效的几点思考

    关于增强人大信访监督实效的几点思考监督实效是人大信访工作的灵魂,只有增强实效,人大信访工作才能服务大局,关注民生,才能取信于民,赢得民心。近年来,我县人大常委会认真贯彻落实......

    提高人大执法检查工作实效的思考

    提高人大执法检查工作实效的思考执法检查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经常性工作。它有三项功能:一是监督功能,它是各级人大加强法律监督、推进宪法和法律在本地区得到遵守和执行的......

    完善镇级人大工作机制对策建议思考13

    完善镇级人大工作机制对策建议思考镇级人大工作是近年来强化基层人大工作的一个热点问题。XX年,党中央转发了《中共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加强县乡人大工作和建设的若干意见......

    对完善人大选举制度的几点思考

    对完善人大选举制度的几点思考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而选举制度又是这一根本制度的基础。1953年我国的第一部选举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完善乡镇人大制度的思考

    完善乡镇人大制度的思考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处在民主政治的最基层,但它的组成人员约占全国各级各类人大代表的80%,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

    提升检察建议运用实效问题的探讨(定稿)

    提升检察建议运用实效问题的探讨 杜文海 [摘 要]社会治安实行“综合治理”的方针后,检察建议得以广泛运用和发展。但在检察实践中,部分检察建议的运用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未能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