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学评估上课和研讨环节的说明

时间:2019-05-14 14:50: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教学评估上课和研讨环节的说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教学评估上课和研讨环节的说明》。

第一篇:关于教学评估上课和研讨环节的说明

关于教学评估上课和研讨环节的再次说明

省教育督导评估11月份举行。市教育督导室先期对我县此项工作进行了专项督导。肯定了我们的一些做法,也指出了我们需要马上解决的问题。根据市评估组的意见,对上课和研讨的环节再次做出要求。

一、关于上课

1.人人都要准备一节课。要求根据教学进度,从现在起,每一位教师都要准备一节优质课。从教学环节的各个方面精心准备。评估时,随机抽查,抽到哪一位,都要有所准备。可以根据下半年教研活动安排,提前有保留地试讲相关内容。

2.授课教师要准备好研讨材料。这份材料,要结合教育教学实际,结合本学科教材特点,结合课程标准,运用一定的教学理念,特别是根据河北省最近在搞的“双有效”(有效教学、有效学习)实验项目,静心思考教学过程,一定突出教学的有效性。材料不要求回顾教学过程,而是重要详细介绍自己每个教学环节设计的意图以及所依附的教学理念。还要预设出自己上课之后的想法(预设)。

3.各位业务校长、各学科中心组组长,思想上要绷紧一根弦,在面对现实困难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本乡镇的教师资源,一定要统筹好乡镇的“小学科”的教学情况,特别是某些与教学设备投入有关的学科。一定发挥今年新招聘的小学科教师的作用,搞好 1

培训,确保抽到的学校各个学科都要有人上课,不能出现缺科的现象。真正评估的时候,我们说没有教师上课,这是绝对不允许的。重点学校的人员安排要动动脑子。

4.上课要一定按照优质课的标准准备。要精心设计各个环节,特别对教学设备要进行利用。不要认为常态课,就是一支粉笔的课。

5.上课一定要根据学科特点,讲究过程方法,要反复琢磨你这结合通过怎样的过程,引导学生快乐有效地学习。

二、关于研讨

1.授课与研讨是一个整体环节,中间不能割裂。参加研讨的教师必须听课,并做好详细的听课记录,同时对各个环节应做好批注,思考授课教师的授课意图,提出自己的评价主张。听课教师此时大脑要高速运转,调动自己已有的对教材的把握,对课程标准的理解,用一定的思想,来评价每一个教学环节。

2.听课后,学科组长(主持人)迅速组织研讨活动。到研讨室行动要迅速,根据评估组的要求,尽快组织研讨。要注意教师形象,精神饱满,积极快乐地参加研讨。

3.业务校长要配合主持人策划好研讨的主题,进行主题研讨,要与全县、本乡镇本学期的系列研讨主题结合起来,突出主题研讨的联续性。体现我县教学研究的严谨与系统。

4.研讨的形式一定采取圆桌式,授课教师、主持人和记录人员要坐在主要位置。要把研讨记录单(本)带到研讨现场,每个

人都要记录,专门负责记录的人员,要注意系统、概括地记下主要经验和问题,以及评价主张,主持人概括的结论要记清楚。研讨最后,记录人员要宣读研讨结果,分几条提出今后教学中注意的问题和研讨方向。

5.主持人要提前安排好研讨的程序,带好的资料有:听课记录、本学科《课程标准》以及有关的辅导材料,一定要注意拿新课程标准说话。主持人的责任很大,一定要有水准,主持的水平直接影响研讨的成败,要注意调控研讨的节奏,既不像综艺节目的规规矩矩,也不要过于随意。一定注意研讨的学术性。

6.评课教师研讨时,一定要从不同的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不要抓住一个点,深究起来不放,耽误时间。主持人要机智地调控空白点,注意调控研讨内容方向的把握。

7.研讨时自始至终要运用普通话。语言要规范,说专业语汇,不用口头语语言。

8.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重点探讨:

(1)教学设计:教材研究深透,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三维);明确教材编写意图,能充分利用教材和校内、外学习资源设计教学方案,并做好充分的教学预设;对教学重点的突破方式要设计详细,尤其是学生活动方式,教学资源的展示要有充分预设,对所用例题、习题要精选。演示实验开出率达100%,分组实验开出率达到90%以上。

(2)教学技术:以技术为教学服务为宗旨,根据教学活动需

要,科学、合理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继承简便、实用的传统教学手段。

(3)教学方式:符合课堂教学民主化、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要求,教学方式的选择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努力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空间。能够引发学生兴趣,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究。

(4)学习环境:教师平等对待学生、态度亲切,能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能够展示出知识本身的魅力,善于与学生共同创造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教师能够适时提出具有较高思考价值的问题,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和谐。

(5)课堂调控:能根据教学设计组织教学活动,围绕教学目标对课堂活动过程进行有效的引导,做到放得开,收得拢;并能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及时修正教学预设。能发现、利用课堂上生成的课程资源,创新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发展,师生相长。能妥善处理、巧妙利用课堂突发事件。

(6)过程评价:过程评价及时准确,能通过课堂教学过程评价,及时得到反馈信息,引导、调控教学活动;发现问题,及时修正。能采用多样化的、个性化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

(7)教学效果: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形成并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通过学习活动对个人及社会的相关问题开成正确的认识。

9.条件好的学校要考虑展示教学条件的问题。鼓励将研讨课题信息技术化。比如:课的回放技术,交换环节的分解技术,电脑信息录入,电子书籍的运用等等,要根据具体设备,进行创意。还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展示各单位的教研成果。

10.研讨时,尽可能地利用周围的一切资源参与评课与讲解,对于省评估组的领导,要尽量地调动他们的兴趣,让他们说话,视来宾情况定,可以适当地把话语权交给省里的人员。老师们要认真倾听专家的意见,当然也可以与人家深入交流,要注意和谐,不要对某一个问题钻牛角尖。特别是关键的建议,结束时要予以强化,以示尊重。

第二篇:清苑县关于教学评估档案说明

教学评估档案整理详细说明

一、根椐省评估《方案》,教学评估档案资料要从2012年9月查起。所以各中小学,要在学校自评的基础上准备相关档案资料: 1、2014学年各学校教学评估汇报材料 2、2012年、2013年、2014年《教师教学评估报告书》、《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学评估自评报告书》

3、学校教学评估领导机构(领导小组、评估组存档一份,镜框上墙一份)

4、学校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评估实施方案(参考县实施方案)

5、教师本人的档案(1)教师基本情况表

(2)获奖情况(获奖证书复印件)

(3)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教学片断加反思)(4)各级各类报刊发表作品、交流经验、批改作业批语集锦等(5)课题研究的原始档案

6、学校课题研究的档案

二、档案目录说明

按照省评估标准,档案分为五大项17小项加以整理,内容多的可以分开细化。(以下相关的制度均为2015年9月以前)

(一)教学管理

1、管理目标:

(1)学校教学计划(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措施,德育为首的措施,开足开齐三级课程)

(2)校本教研计划、措施

(3)校本教研制度(体现教、学、研一体化和年级组,突出学科组的作用。2015年8月)(4)课堂教学的要求

2、管理机制:

(1)教学管理人员分工 教导主任职责 年级组长职责 学科组长职责

(2)学校教学计划(指导思想、工作目标、主要工作、具体工作安排)学校教学工作总结(近两年的,三个计划、两个总结)

3、教务管理:

(1)图书、仪器、设备管理制度,使用记录

(2)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实验教学的要求、教学设计评价标准、说课评价标准、作业批改的要求,原始资料

(3)学校的班科计划、总结,教研活动记录(近四学期)(4)基本功大赛的排队表(12、13、14三年)

(二)课程管理

1、实施方案:

学校课程实施方案(12年8月、13年8月,14年8月一式两份,上交县教研室一份,存档一份。内容包括:课程设置完整,保证各类课程总课时数,解决好师资、场地、设备经费及其他问题,正确处理好三级课程的实施,符合课改后课程安排,针对本学年小学英语考试和小学数学更改课本的情况采取的措施等。)

2、课程实施:

(1)课程表(两学年),(中学理化生有专任教师,学科演示实验开出率100%,分组实验开出率达90%以上)

(2)地方性课程教学用书入档(《综合实践与创新》《心理健康》,没有校本课程)

(3)河北省义务教育课程及课时安排表(劳技课、体育课必须解决课本问题,任课教师要有符合课改理念的备课。)

3、课程评价:

(1)按时为学生订足订齐教材(订书单)

(2)课程实施方案落实情况总结(2015年7月,课程实施中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及反思,改进措施或努力方向。)

(三)教学条件:

1、教师队伍:

(1)教师基本情况表、毕业证书复印件(全部达标,小学中专以上,中学大专以上。)

(2)教师任课安排表(符合教师岗位设置及学科专业结构设置要求)

(3)教师教学评估结果(优秀率不超过20%,良好率农村达70%以上,县城达85%以上,没有不合格教师)

教学设施:(不入档案盒)

(1)各类功能齐全的教室、实验室、图书室和实践基地(资料图片)使用记录

(2)图书资料、实验器材、文体器材、计算机和多媒体等能满足新课程实施需要(照片、资料、数据、原始登记)

2、教学资料:

(1)教师学科教学用书(《课程标准》、教材、教师用书、教学挂图资料)齐备

(2)学科教学、实验教学、信息技术教学所需教具、实验材料、多媒体课件、光盘等满足实际教学需要(附一览表)

(3)教师所需专业期刊。(所订份数在教师人数的10%以上附一览表)

(四)校本研训:

1、研修规划

(1)教师队伍现状分析

(2)实施新课程中问题分析及反思

(3)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方案(包括目标、计划、措施)

2、组织建设:

(1)校本教研领导机构(校长任组长,上墙、存档)(2)校级领导参与校本教研活动的要求(总校制定下发)(3)校本教研工作奖惩办法

(4)学科教研组、年级备课组(小学单轨可只设学科组,名单上墙,存档)

(5)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培养和选拔使用的具体措施

3、制度建设:(1)校本学习制度

(2)学校领导听课、兼课制度(总校制定下发,每学期听课校长不少于30节;业务副校长、教导主任不少于40节)

(3)学校教研制度(活动时间一周不少于3小时,内容〈小学体现一听一问一议,跟进讨论〉,形式,周几活动)(4)教师自我反思制度

(5)参与教研活动的检查制度(考勤、奖惩)

4、教学研究:

(1)各种形式的《课程标准》、教材培训记录(2)教材培训的心得体会

(3)校本教研中的原始资料(教学设计——修改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评课记录等)

(4)教师教研方面的研讨记录、科研论文、作课案例(5)课题研究的原始资料,学习资料、记录

(6)教师基本功大赛、作课等方面的获奖证书复印件。

(五)评价研究:

1、教学考查:

(1)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实验教学评价标准

(2)教师教学活动考核办法(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听评课、作业批改、问题讨论、考核结果的作用等方面)

2、教师评价:

(1)教师综合评价方案(教师自评、领导同事评价、学生家长评教、专业素质、课堂教学、专业发展方面。)

(2)教师评价制度(时间一年一次,参评人员,评估内容,评估原则,评估结果的作用)

(3)基本功大赛总排队表,学生评教的材料,教学成绩册

3、学生评价

(1)学生综合评价措施(体现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选拔评选办法)

(2)学生评估手册(加入有代表性的若干册)

(3)学生的作业批改(本学期的作业本要注重学生评价流激励性、指导性)

(4)学生获奖情况(作文、书法、绘画、演讲、讲故事、艺术节等)

4、命题研究:

(1)学校各种考试的命题、研究参考的其他试题(3)各级各类考试的试卷分析及获奖证书复印件

5、质量评价

(1)学校教学方面获奖情况(县、乡表彰情况,奖状可用照片)(2)中考成绩分析、小六期末考试成绩分析(3)全乡学校成绩表、中考成绩表(4)乡教师成绩表(5)优胜奖证书复印件

注:以上均为各单位共性的制度、措施、资料等,各学校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再加入自己特色的资料入盒,档案资料尽量充实,有说服力。

第三篇:教学评估需要说明的几点

教学评估需要说明的几点

一、抽查学校的确定

省教学评估具体要抽查多少所学校由评估组决定,县域推荐与评估组抽取的比例为1:2,并且侧重对农村和偏远学校的考察。

二、被抽查学校需要提交的材料

被抽查学校要提交《学校教学评估报告书》、《学校教师任课情况、评估结果统计表》、《学校教学评估工作纸》、《学校课程表》。

三、学校教学评估的五个主要考察面

1、听校长的汇报材料:校长要亲自汇报,要凸显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亮点和特色。

2、看课堂教学:评估组根据学校《课程表》随堂听课,或者是根据《学校教师任课情况、评估结果统计表》随意点教师、点学科听课。

为此提出四点建议:①课程表要符合《河北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②每位教师、每个学科都要有充分的准备;③建议乡镇、学校要根据省教学评估的具体时间,发挥学科教师的群体智慧,提前把每位教师、每个学科的课研讨好、打磨好;④评估前可以试讲,但评估时绝对不能在同一个班上同一节课。

3、观校本教研活动:校本教研重点看教师团队的研讨水平,活动中要有业务素质较高的主持人,要有合适的记录人,要体现校本教研“个人实践与反思、同伴交流合作、专业引领“的三个要素;整个活动过程要真实、自然、可信,不能有表演痕迹;规模小的学校、教师少的学科,提倡由教育中心(或学校)提前做 好预案,采用联片教研(或相近学科联合教研)的方式进行。

4、查学校的档案资料:教学评估检查的学校比较少(2008年省教学评估时检查了10所学校),看档案资料比较详细,因此要重视教学评估档案资料建设。教学评估档案资料要单列,要按照《学校教学评估标准》的5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建档;每一个二级指标至少要有一个档案盒,有些二级指标如教务管理、教学研究等可以有两个甚至多个档案盒,以充分佐证工作开展情况。

另外评估组还要查阅被听课教师的教师成长档案和读书笔记等,以了解教师的成长及评估结果。教师成长档案要包括学历证书、成果证书、评估结果,等等。

5、与师生座谈:评估组就县域、学校评估标准中需要做师生访谈的指标进行调查。通过与师生座谈,了解、验证学校教学、教研、教学评估等工作的开展、落实情况。因此要让老师、学生进一步了解学校的一些常规工作,如教学评估、课程设置、校本课程等,以方便评估组与师生座谈。

四、教学评估的十个主要观测点

1、县域教研:县域教研规划,县域教研领导力,县域教研先进性,县域教研创新性。

2、课程:校长的课程领导力,课程管理,课程设置,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3、教学:校长的教学管理,教学管理水平。

4、教师队伍:专业结构,年龄结构,专业对口情况,教学能力,学习能力,专业发展状况。

5、教学水平:学校教学的水平,学科、学段之间教学水平的分布状况。

6、校本教研:校本教研规划,校本教研实施,校本教研水平。

7、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教育质量的监测意识,评价与管理的关系。

8、学生发展:国家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学生发展,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的学生发展,学校教育中的学生发展。

9、教学技术:教学技术的应用意识,应用水平,教学软技术的开发与利用,教学技术的应用效果。

10、均衡发展状况:校长队伍均衡,教师均衡,优势教育教学资源均衡,教研与培训机会均衡。

五、教学评估的二十四个主要观测内容

1、学校内、外组织了那些教师培训活动;培训活动经费总计是多少?

2、对教学考查、奖惩的具体要求和办法。

3、教学研究的管理制度、要求和具体措施;全校教师基本情况汇总表。

4、学科带头人管理办法。

5、课程方案或计划。

6、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办法。

7、教研工作计划、制度;教研工作总结;校领导听课记录。

8、某一课题的完整资料。

9、教学管理办法。

10、县域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具体措施。

11、学校、教师考核管理办法;试卷分析。

12、班容量符合我省一般规定。

13、学生每天不少于1小时的校内体育活动时间。

14、有检查学生课外书面作业的措施。

15、学校学年课程(包括国家、地方、校本)实施方案。

16、教师岗位学历合格率情况。

17、开全开足国家课程,演示实验开出率达到100%,分组实验开出率达到90%以上。

18、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激励机制健全,特色鲜明。

19、开展学生文化、体育健康、社会实践活动计划和措施;社团文化建设。

20、初中学生按时毕业率达到97%以上。

21、教学研究制度能保证每位教师每周不少于3小时的教研活动时间。

22、实施公平、公正、科学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科成绩考试和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23、每年一次教师教学评估,并作为教师工作考核、任用的依据和标准。

24、学科《课程标准》及教学用书、挂图、教具、实验材料等,能满足实际教学的需求。

第四篇:关于教学评估档案整理工作的几点说明和建议

关于教学评估档案整理工作的几点说明和建议

教学评估档案资料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反映、体现,是教学评估工作的重要依据。为做好教学档案整理工作,充分发挥教学档案在评估过程中的作用,促进我县教学评估工作的顺利进行,我就如何进行档案的收集和整理做几点说明和建议。

一、评估档案资料范围

归档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管理、课程管理、教学条件、校本研修、教学评价五个方面。归档的重点是教学、教研、科研、课程实施等工作中形成的各种资料,特别是过程性资料。

二、归档原则

(一)归档的评估档案资料包括教学工作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资料,但应是对今后的教学工作具有参考价值、对评估工作具有凭证作用的资料。如有的学校对立项课题的有关问题作了调查问卷,但没有数据统计,没有分析报告,把原始的问卷、放进档案盒完事,这样的第一手资料对于课题研究是毫无疑义,毫无价值的。根据档案材料的重要性和价值确定了保存年限,在指南中作了说明:一般日常工作档案,如教研活动记录、培训资料、专题活动资料、常规检查记录等,保存3年;有一定参考价值,但时效性较差,如各种教师评估表、试卷、试卷分析等保存10年;有较高价值,属于学校发展记载、人事档案,如规章制度、长远规划、教师任课表、基本情况统计表等,永久保存。

(二)归档的评估资料,必须能反映和说明学校教学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保证完整、准确、系统;具有真实性、针对性、系统性、有效性。

(三)归档的评估资料,必须遵循其自然形成规律,保持有机联系,符合教学、教研、管理等各项工作成套性特点。

三、评估档案资料的质量要求:

(一)档案资料所记录的信息、说明的情况及内容应齐全完整、具有真实性、针对性、有效性、统计性。

1、每学期教研活动的档案资料首先应包括:本学期教研计划及安排表、每次教研活动的记录及相关资料、学期教研活动总结。(注:教研活动的安排表要与活动内容一一对应。)

2、一次教研活动的档案要包括活动记录(总结),相关资料(如听评课的教研活动,要有讲课人教学设计、个人反思,听课教师评课稿,还可以有照片和课件光盘、课堂录像资料等)(评课稿不同于教师的听课记录)

3、一次专题活动的档案要有实施方案(通知中包括方案的也可以),活动中的文字、影像资料、活动总结(如四中青年教师过关课活动档案:方案、评价标准、记分表、教学设计、课后反思、评价小组结论报告,活动总结)

4、教研活动的记录,要按教研室下发表样,逐项记录准确。从三个方面对教研活动记录表加以解释。(1)活动主题:注意“主题”和“题目”的区别。如:“听评某某老师的数学”这只是个题目,不是活动的主题,主题是以通过课例要解决的问题。可以这样表述:听评某某教师的数学课《 》——关于七八年级知识衔接的问题。(2)活动总结中“解决的问题、达成的共识、下一步的设想”不一定面面俱到。也不能死搬硬套象回答问题一般,还可以把其它有价值的、生成性的问题加以记录。(3)活动过程是教研活动程序的记录,每个环节要记录主要内容,每个人的发言要记录要点,所形成的总结要与过程记录有内在联系。在查看一些学校的档案中就发现,过程记录中教师各说各话,到了总结中达成了共识,两层皮现象严重,看上去很不真实。(思考:教研活动的目的性,实效性。)

5、主题教研活动档案要有对“主题”的分析,从“主题”的形成、研究的目标、研究的视角或问题、学习资料、研究活动记录及相关资料、研究总结等方面进行资料收集。

(二)每一份档案资料都应有单位、作者或单位、部门落款,并注明形成时间。

(三)采用装订的案卷,要用线装订,结实、整齐、美观,去掉金属物。

(四)每一卷(盒、册)都应填写卷内目录。

(五)照片档案应有附加主题说明,注明拍摄时间、地点、人物等内容。

四、评估档案资料的整理:

(一)形成积累

1、学校根据本单位历年(主要为2008年以后)文件资料形成规律,挑选最能反映本校教学工作水平内涵的资料进行组卷。(“指南”中三级目录的最后一级目录给出了每方面归档的范围、种类,具体的目录名称要根据档案具体内容来编写。)

2、建立教学档案预立卷工作机制。教学档案的预立卷是指有关责任人,把分散在教师和管理人员手中的教学资料及管理资料,收集后存放在预先分类设置的档案盒中以备正式立卷归档使用,这是做好档案工作的基础。在操作中坚持“谁经手、谁负责,谁主办、谁预立卷” 的原则。重视教学档案预立卷的基础工作将会使档案管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立卷

应按评估指标体系结构顺序,适当照顾文件资料的问题、时间、重要程度及其他的自然形成规律,保持其有机联系,分类组卷,便于查找利用为原则。

具体程序如下:

1、检查案卷的文件成分,文件是否收集齐全,是否与评估指标内涵有直接关系。如:学校获奖情况是学校管理能力的体现,应属于教学管理中的管理能力指标体系。而教师获奖证书等照片或复印件,是教师队伍素质的反映,则属于教学条件中的教师队伍指标体系。

2、检查案卷文件的联系,纠正案卷之间文件归卷不统一,相互混淆、重复或拆散文件联系的现象。在各指标体系中最易混淆和重复的是有关“规章制度”,有关教学管理的制度和校本研修的制度、教学评价、课程管理的制度等,要归到相应指标体系的档案内。

再就是不能把同一项活动有关的资料,分散到多个指标体系中,也不能这个活动的档案资料这样排序,那个活动的资料那样排序,要统一。

3、检查文件的价值,察看各案卷中文件是否能反映和说明教学工作的过程和效果。如主题研活动档案,有的学校把教师听评课记录放入,我看价值就不大。还有的学校把大量从网上下载的学习资料原封不动的装入教研活动或校本培训档案中,又有什么价值?如果要保存也应该是进行整理,如注明出处、作者、学习的段落、文章中可借鉴的地方等,其它有关记录都要与之相关。

4、检查案卷文件数量,一个案卷一般不超过100 页。对同一问题文件数量多的,宜酌情适当分卷,问题单一,文件数量少者可组薄卷。一般按类别、次数、时间进行分组。如:某一学科组的一学期的教研活动记录,首先每次活动结束后,把本次的活动资料都整理齐全,在前面附加上一张封面(见下图),封面注明:教研组、教研主题、时间。

再附一张“目录”(见下图)

学期末,按时间先后排列每次活动的档案进行组卷。

5、卷内文件排列顺序

(1)结论性资料在前,依据性资料在后。如调查分析报告在前,调查问卷在后。

(2)统计性数字资料在前,基础性原姓资料在后。如教师基本情况统计表在前,基本情况登记表在后。

(3)时间早的在前,时间晚的在后。如活动计划、方案在前,活动记录跟后、活动总结在最后。、填写卷内文件目录

(1)顺序号:以卷内文件排列先后顺序填写的序号。(2)题名:即文件标题,一般应照实抄录。有标题或标题不能说明文件内容的文件,可自拟标题。

(3)责任者:形成该文件的单位或对该负责任的署名者。

7、装订。(“指南”中对于以学期还是学年装订作了说明,但学校要根据档案资料的多少分学期或学年收集装订。某一项的资料较少,可以按学年装订,如一学期的资料较多,可以分卷装订。装订完后,按保管期限正确填写。)

8、装盒、填写盒目标签和盒内目录。附:

1、主题教研活动的流程及案例。

2、评课稿的写法

如何开展主题教研活动

一、什么是主题教研

主题教研,就把平常教学中遇到急于解决的、大家感到困惑的问题,经过整理、归纳、提炼,筛选出具有典型意义和普遍意义的问题为学校教学研究的主题,教研组的教师围绕主题开展的一系列教学研究活动。是以问题为驱动、以课例为载体、有着鲜明主题、人人参与互动的教研方式。

(i9Q.p3iH(I/Y0教研活动围绕这个主题进行。研究中可以将这个教研主题分解为若干个分题。

比如:有些学科,由于学年段教学重点不同,学生情况不同,学校的学科教研组难以形成一个共同的主题,可在年段中设立教研主题,如小学数学、语文。例如:

主题:有效识字的研究(小学低年级语文教研组主题)分题:(1)提高学生课堂识字兴趣的研究;

(2)在生活中培养识字兴趣的研究;

(3)低年级识字方法的研究;

(4)用汉字汉字构字规律指导学生识字的问题研究;

(5)巩固学生识字效果的方法和策略研究。

二、主题教研过程 1.筛选问题,确立主题

研究始于问题,问题是校本主题教研的出发点和开展主题教研活动的起点。教研组内的每位教师,将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整理出来,填入“问题记录表”,问题记录表由学校自行设计,要记录发现这个问题时“我经历的教学现象”,“我的分析思考”、“我存在的困惑”等。提供给教研组。包括日常学习、备课、上课、辅导、批改作业,试卷讲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1)问题的设计要与教学实践直接联系,是教师最棘手的教学问题,是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实际的问题。

(2)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典型性,是共性问题。

(3)问题要有潜在的价值,解决后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改进教学行为。(4)问题的设计还要有解决的可能性,难易程度适中。主题的确定

教研组将教师提交的问题进行分类,经过充分商讨,根据问题的轻重缓急,筛选问题、拟定所要研讨的主题供教师集体研讨。

教研组长阐明本次活动要研究的问题。讲述问题的提出背景,研究该问题的意义,教师从不同角度、不同切入点,共同探索这个问题。

2.专题学习,提高认识

要让每人围绕主题学习有关理论,参阅有关资料,一方面为做课老师的备课提供问题的解决策略,另一方面也为听课老师提供理论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视点,让老师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分析课例,防止分析研究在低水平上重复而无深度。在学习的基础上,教研组成员将初步共识和教学设想写成问题解决初步方案。

3.集体备课,课堂实践

教研组集体备课,研究怎样把自己的设想变为课堂教学的现实,并通过课堂教学对预设进行验证。在课堂观察中,听课老师要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预先设定的主题上,围绕主题尽可能全面的收集课堂信息。

4.主题研讨,反思教学。主题研讨会是主题教研活动的关键环节,执教者反思,反思的问题有“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我做到了吗?”“我能不能做得更好?”同伴议课,则是围绕主题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等方面展开讨论。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5.及时总结,生成问题,继续研究。

讨论是有效的教研活动,然而行为跟进更重要,将研讨中所发现的新问题,作为下次专题研讨的子问题。对不能达成共识的问题,实施系列跟进研究。跟进研究需在进一步学习教育理论、提高每位成员研究能力的基础上进行。这就要求我们及时总结,既总结达成的共识,也要注意争论的焦点,这样,既能对以前取得的经验在理论上升华,也为下一步试验及时发现问题,预想解决措施。“预想——试验——总结——再预想——再试验——再总结”这个行为要体现在整个研究过程中。

语文主题教研活动案例

朗读教学指导的策略研究

一、主题产生的背景:

1、课标要求

新课标指出 “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可见朗读教学不仅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主要手段。因此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2、教学困惑

自新课程在我校实施以来,我校语文教研组也多次开展了阅读教学研讨活动,很多老师在朗读指导有效性方面做了各种尝试,有成功也有失败。怎样的朗读教学是最佳的,这个问题一直让我们教研组成员颇感困惑。

3、名师启发

2004年10月,我们有幸听了几位小学语文名师的教学,感受最深的是全国阅读教学观摩课一等奖获得者王自文老师指导朗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一环节。在课堂上,我们没有听到王老师的一次讲解,没有听到王老师的一次范读,有的只是王老师通过音乐激发学生的情感,抓住学生生成的体验,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将情感融入古诗与诗人产生了共鸣,走进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南宋,走进遗民的世界,体会沦陷区老百姓的辛酸,于“一年又一年”中发出悲愤的呼喊。一滴“泪”,一个“又一年”,让我们感受到了名师名课的魅力所在,究其原因:

1、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找准指导朗读的切入点;

2、教师对课堂生成资源的把握。于是,一次围绕“朗读指导的策略研究”主题的校本教研活动在我校语文教研组中产生并展开了。

二、理论学习,提高认识

为了让老师们从语文教学的源头去寻找朗读指导策略的理论依据,形成新的理论高地。同时,让老师们有意识地边学边实践,使实际经验和教学理念相互摩擦、相互碰撞出创新的思想火花。我们组织语文教师带着问题,围绕主题,重新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并围绕专题印发《朗读教学学习资料汇编》供教师学习。

两个星期后,我们召开了“朗读指导的策略研究”讨论会。针对“用怎样的策略去指导朗读才是有效的?”大家各抒己见,意见不一,争执不断。经过讨论,我们提出了几个假设:

1、以重点词、句、段的朗读指导为突破口,带动全文的朗读及理解。

2、朗读指导要遵循学生情感发展的规律,先理解感悟,再进行感情朗读。

3、教师要抓住课堂生成资源,对学生朗读及其体验的抒发及时进行指导提升。

三、以课例为载体,研究实践

课程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以课例为载体有利于聚焦课堂、改进教学,所以根据教研组讨论出来的几条朗读指导策略假设,用课堂教学的实践来印证假设,于是选定了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浅水洼里的小鱼》一课,由林老师执教。选定课例后通过集体备课,反复说课、论课,让林老师在研讨会上公开教学,展示过程,为教研组研讨活动提供了靶子,让大家有的放矢。

四、集体评议,反思教学

反思教学是教研活动的关键环节,反思的形式有执教者的反思、同伴的反思与专家的反思,通过参加教研活动不同层次人员的反思、讨论,形成集体智慧。

活动描述(研讨活动)12月9日,瓯海区教师教育与科研中心在我校举行校本研修研讨会,为我校校本教研搭建了展示的舞台,赢取了与专家、同行零距离对话的机会。会场上,说者意气风发,听者心潮澎湃,气氛十分热烈,可以说是达到智慧的碰撞,情感的交流。活动也因此延续到中午12点。具体过程分五大板块:课堂展示活动、背景介绍、教者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现将研讨现场整理如下:

教研组长介绍主题产生的背景 执教者反思:

《浅水洼里的小鱼》是人教实验教材第三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就是教育学生爱护小动物。成百上千的小鱼儿被海水送进了海滩上的浅水洼,多么可怜!而文中小男孩的行动却令人肃然起敬。他将小鱼儿一条一条地捡起来,用力扔向大海。他不是凭着一时的好奇在玩着一种游戏,而是在执着地完成一项使命。这么多的小鱼,他是捡不完的,但他在尽力地捡着,扔着。在他眼里,一条小鱼就是一个生命,捡一条小鱼就是挽救了一个生命啊!读了这篇课文,我万分的感动,想把这份感动与学生一起分享。所以选择了这一课!上完课后,我感觉这堂课有这么几点值得思考:

1、语文教学不是一种告诉,而是一种体验,所以在课堂上体现了“以读为本,边读边悟”。这篇文章寓意深刻,靠老师讲是行不通的,而应该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充分地感受,才能激起情感之弦。所以在课上我是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和关键词让学生体会小男孩的想法,帮助学生探究小男孩“明知捡不完还要捡”的根本原因,从而促进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2、教学需要充分预设,也需要即时生成,在课堂上要做到随学而导。其实我这堂课的设计在专家的点拨之后那是一个融会贯通的整体。可以说预设的非常充分。当学生找小男孩捡鱼扔鱼的句子后,我随即提出“你发现了什么?”这是一个开放的问题,学生的发现也是千变万化的:有发现小鱼多的,有发现重复出现的“不停的”,有发现很多个“在乎”的,还有发现小男孩动作的……所以在设计教案时我做好了充分的预设。不管学生如何发现,教师要随学而导,引导体会文章的内涵,充分做到以生为主,教师充当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

3、以生为本,指导朗读。可理想与现实总是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在教学过程中,年轻的我们总会顾此失彼。今天的课上为了让学生能充分地体会到小男孩对小鱼生命的在乎,我下了很多工夫,却忽视了激发学生对小男孩的钦佩之情,从而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去关爱生命!而且在“随生而导”这一点上,也留下了最后的遗憾。因为通过先前的学习,学生对小鱼回到大海后的快乐已经能感同身受了。但是我在结尾却再让学生观看小鱼回到大海以后的快乐情景,有画蛇添足之嫌。其实我也就是浅水洼里的一条鱼而已。因为我所具有的一些新理念就如浅水洼里的水一般少。如果我不加紧学习的话,那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所以我们就更需要象今天这样的校本教研活动的机会来锻炼自己,促使自己不断地进步。虽然说这次活动是教师教育和科研中心在我校举办的一次区级的活动,而事实上呢,我的这堂课并不是一堂观摩课,更不是一堂示范课,而只是我们学校一次校本活动中一堂普通的课、平常的课而已。所以我不奢望自己上得有多成功,我只是给大家树起一个靶子,让大家有“的”放矢,那么我的任务就算完成了。敬请各位老师“向我开炮”!也请各位老师和专家多提宝贵意见,帮我一把,送我一程,让我这条痛苦的小鱼离新课程的海洋更近一些!

同伴互助

詹谢芳(三年级语文教师):我从教师的引导语来谈今天这节课。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但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和引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起着主导作用。在这节课中,林老师以很艺术的生成性语言诠释了新课程下教师的主导作用,让朗读指导的有效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1)、当学生出现认识上的“偏差”,走入“误区”时,林老师及时予以“引导”,在“引导”中将朗读指导纳入正轨。(2)、当学生思路不清,认识肤浅时,老师及时“开导”,在“开导”中深化朗读指导。(3)、而当学生有了正确的学习态度,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或感受深刻时,老师及时予以“肯定、引领”,在“引领”中让朗读更为有效。比如在自由读正确课文的第一段后几句“它们被困在水洼里,回不了大海了。被困的小鱼,也许有几百条,甚至几千条。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小鱼都会干死。”后,指名学生读了,此时林老师提示学生“读着读着,从这段中感受到什么?”学生们有的说很伤心,有的说小鱼很可怜,有的说很难受、不忍心等,林老师及时予以肯定“老师听了很感动。”再引领“把自己感受到的伤心、难受、不忍心通过读表现出来。”此时的学生个个都极为投入,指名读时更是跃跃欲试。在读中,老师又引领:“当你读到吸干时,你仿佛看到什么?”学生说:“我仿佛听到小鱼在说„快逃啊!‟”“当你读到蒸干时,你仿佛看到——”“小鱼在苦苦挣扎”学生说。“难受吗?让我们一起把小鱼的痛苦说出来吧!”林老师正是利用了这种强化机制激发和维持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更主动地投入到朗读中去,或难受,或伤心……让听者为之感动。(4)、其实教师的评价语言又是极为丰富多彩的,除了通过口头语言及时生成评价指导朗读外,林老师又通过表情语言、肢体语言,调动全身的每个细胞参与对学生的评价。通过恰如其分的神态、动作,极富感染力的语言等,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时而点头微笑,时而点头赞许,时而弯腰等待……林老师就是这样以真情感染学生,在真情洋溢的课堂中,让朗读效果发挥得淋漓尽致,而这也恰恰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曾双霜(四年级语文教师):我想从找准朗读指导的切入点方面来谈谈林老师的课。林老师从文本的人文内涵出发,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抓住了课文的第一段和后面描写小男孩捡鱼扔鱼的重要片段来展开阅读教学,打破了逐段串讲、四平八稳的程序模式,把有限的课堂时间花在最值得品味研究的词句上,显得大气十足。最后,又用引读的形式引出小男孩和叔叔的对话,整个教学流程一气呵成,浑然一体,有着行云流水般的韵致。林老师的巧妙,就是抓住最容易引动学生情感心弦的“敏感点”,或者说文本的“特写镜头”,展开语言学习,让学生在感悟语言中体会人文精神,在体会人文精神中学习语言表达艺术。正是因为有了对文本的这种艺术化处理,才会使今天的课堂书声琅琅,情意浓浓,才会使朗读指导获得成功,孩子的朗读体悟才会那么深刻真切。

胡忠洁(三年级语文教师):听了曾老师的评点,我想到一个问题,二年级的朗读指导是抓重点词句先感悟再朗读,那我们三年级平时也是这样指导,高年级还是这样,是不是我们的朗读指导都一样,没有年级特点,没有提高呢?

林晓茜:我认为不一样。因为每个年级的篇章不一样,文本是随年级的升高加大难度,所以理解难度是有差异的。虽然指导的方式一样,但学生能力不一样,品味到的内涵不一样。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生成的内容会更多,更深刻。

徐晓洁:我也感觉是有区分的。因为在高段,我们让学生抓重点词句感悟再朗读是对这种方法的运用,我们更强调的是学生会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而今天的二年级课堂更多的是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这种方法。

董晓群(一年级语文教师):说到低中高年级指导方式的不同,我想从一个人学习语言的规律来讲谈谈。我想一个人学习语言,总是先理解字词,再到句、段、篇章。这个规律过程是一样的,不管你的年龄多大,水平多高,都要遵循这个规律。我认为林老师今天的做法是可取的。接下来,我想回到今天我们研讨的主题,从情感发展的角度谈谈林老师这堂课。这堂课朗读指导的成功,在于林老师始终能紧紧抓住情感这条主线指导朗读。

(1)定好情感基调——蓄情。“转轴拨弦三两声”,讲的便是拭弦定调的事,一开始林老师就利用第一段让孩子谈感受,有的说自己很伤心,因为小鱼快要死了……,有的说觉得小鱼很可怜,因为小鱼就要跟我们说再见了……孩子们已经很自然地进入了深刻的角色体验中,他们为小鱼揪心,担忧之情溢于言表。然后,她又请孩子们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在这种情感内驱下的朗读使孩子的心与小鱼的命运紧紧地拴在了一起。“如果你看到小鱼搁浅了,你又会怎么做呢?”这一问题,又撞击了学生的情感积蓄,使他们的心灵成为与文本情感息息相通的对应物,并以灵动的情感状态步入下面的阅读佳境。

(2)创设表情佳机——泻情。随着情感积蓄加深,情势加剧,会出现“情满而意发”的现象。林老师就是善于抓住学生易于动情的“泻情”点,创设好泻情的佳境佳机,培养学生的传情能力。如:反复引读“当他看到第一条鱼,他弯下腰……看到第二条苦苦挣扎的小鱼,他弯下腰……他看到第三条小鱼,他弯下腰……他就是这么不停地弯腰,不停地捡……小男孩你不累吗?”就是在这样反复的引读中,一股强烈的情感电流撞击着每一个孩子的心房。这一段平淡无奇的文字已经演化为一个感人的特写镜头,成为永不褪色的底片留在孩子的脑海里。林老师就是这样具有机智的课堂调控能力,善于抓住文本的空白点,善于捕捉课堂情绪的制高点,在师生对话中,让孩子们自然地转变角色,走进了小男孩的内心世界。三维目标的融合在此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教育,显得不落半点痕迹,真正做到了“润物细无声”。成功地完成了从泻情到移情的心里历程。这时学生的情绪体验达到沸点,课堂里涌动着一股激情,跳跃着一颗颗爱心。那种“喷薄而出”似的迸发式的朗读感动了孩子们自己,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当然,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美中不足的地方更会引起我们的思考。我觉得有这么一个问题值得探讨:林老师认为“文中的小男孩不是一时兴起在玩一种游戏,是在挽救一个个生命。”但是我认为作为一个孩子,他可能无法把自己的行为提升到这么一个高度,他只是出于一种非常朴素的愿望,一颗十分纯真的童心。文中的“叼念”是最能体现这种内涵的。“叨念“就是不停地自言自语,不应是“豪言壮语”似地吼出来。我们成人的英雄情结或者说英雄式的思维模式才会导致理解的偏差。所以在老师的默然赞许下,学生的朗读一次比一次激昂,声音一次比一次地响亮。其实学生已经体会到“叨念”是自言自语地说,那么老师就应马上抓住这个课堂生成点,指导朗读。

董老师以诗一般的语言,从朗读指导要遵循学生情感发展这一角度进行评议。评议时,该老师出口成章,滔滔不绝,神情并茂,引得大家的阵阵掌声。而且,她提出的“叨念”一词的朗读指导引起争论,形成讨论的新焦点。林晓茜:我开始觉得也是这样自言自语。可是,在后来的试教中,学生总是越读越响,越读越激情,我也被同化了。我想小男孩不是坐着叨念,而是捡一条,用力扔一条,再叨念一次,在扔的时候,自然会很大声。

陈淑(教学副校长):我想课堂上出现学生叨念的声音一次比一次响,可能是因为老师让学生一起叨念。因为二年级的学生在齐读的时候,表现欲望特别强,总想超过别人,所以叨念的时候声音越来越响。再说,齐声叨念也不符合生活实际。我认为这里应该个别读更恰当。

张克(二年级语文教师):我想提个问题:叨念是不是就一定是轻声的呢?我认为文中的小男孩的叨念也有赌气的成分,因为男孩看到这个叔叔竟然站着无动于衷,袖手旁观,任由自己一人捡鱼扔鱼,大声未免不可。

叨念这个词语到底该怎么指导朗读呢?是一定根据词义自言自语呢,还是让学生自由感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还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当学生的体验感悟与文本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是,教师该如何处理呢?主持人将问题抛向专家。

专业引领

潘月娟(温州市小学语文教科研员):我感觉到今天的焦点在“叨念”这个词上。现在,你们把这个难题抛给我,我也是一边听你们,一边学习,一边思考。我认为语文教学是品语言文字的,它不是说“我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我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柯孔彪在全国重庆会议上讲到 “鼓励学生在读懂全文的前提下发表自己的见解。个性化强调的是阅读个体的不可替代性,而不是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学生要在先理解作者思路和文本价值取向的前提下,有根据地说话、有条理地发散,不能让学生养成浮光掠影地读书、不假思索地说话的坏习惯。”这个问题就是说对阅读的理解,它应该是有根有据的。在我看来,“叨念”这个词的意思,第一是“重复”,第二“声音要轻”。根据当时当地的心情来说,首先是重复。这一点,老师今天引导得很好。“如果让你去叨念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你会叨念多少次呢?”学生说 “我要叨念成千上万次,因为有成千上万条鱼”。这就体现了“叨念”蕴涵着“重复”这层意思。另外一个是“自言自语”。这一点,孩子们理解得多好啊:“我的心里在说话”“我在心里自己跟自己说”“我的心在说话,而不是嘴巴在说话”。今天的孩子们阅读理解能力真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真强。“我的心在说话”那么,我(学生)可以重音轻读吗?可以。

二年级低段朗读要从篇到句到词到重点词句,然后指导朗读。但是,要注意,这个点一定要回到整体当中来,不能把它孤零零地提出来挂在那儿。“叨念”这个词怎么读,要把这个词语读出感情来,读出什么来,那是不行的。只有把个体放到语言这个大背景中,和大人对话起来。这样,孩子们的多元理解才能够体现出来,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才能融为一体。今天“多元理解”这个点,我认为是不够的。

那么关于朗读技巧这一点,《新课标》明确指出“学习有感情地朗读,必须把情感性因素和朗读技巧因素融为一体”,也就是说你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应该融入到情感当中,“隐而无痕”。

梧田第二小学的校长也不由自主地加入研讨的行列中,并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卢燕舞 : 我读过《浅水洼里的小鱼》原文。这篇文章是外国文学作品,原旨在呼唤成人那颗冷漠的心,来关心身边的世界,关爱所有的生命。文章整个场景是很平静的,小男孩只是静静地做,大人受到感动,不存在小男孩的生气和愤怒。

张浇娇(瓯海区小学语文教科研员):我为我们梧田一小这一次教研活动感到感动。这次教研活动有预设,但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生成。刚才潘老师对“叨念”讲了很多。从潘老师的话里,我理解到文本价值取向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去理解一个教材,如何深入地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价值取向呢。我个人的看法应该是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他有他所想要表达的价值取向。我记得有一句话是“阅读是教师、学生、作者和文本的对话过程”,我们作为老师,要引导学生去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不能偏离作者原先要表达的价值取向,而去无根据地发挥、无限地扩散。这就是潘老师刚才讲到的“先要理解作者的思路,再有根据地发散。”把这篇文章放到单元主题里来看,我觉得文本的价值取向是关注生命、在乎生命。〈〈新语文天地〉也有这篇文章,它的题目就是〈〈谁在乎〉〉。谁在乎啊?小男孩在乎。在乎什么啊?在乎生命。我觉得让孩子们理解到这个层次上,这是基本的基调,然后让孩子们有更多的理解,有更多的扩散。但是若扩散得太离谱了,或提升到口号性的思想教育,我觉得也没有必要。因为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两个和谐统一毕竟是以工具性为基础。

陈淑:朱老师,我们在前几次准备活动中,对学生的朗读进行前测和后测,但是效果却不明显。我们在想是不是朗读指导效果无法测呢,还是有更好的办法进行科学的前测和后测? 朱跃跃(温州市教研员):你们刚才提出的问题“朗读要不要前测、后测,怎样前测、后测才能做到科学、合理、有效”,我也没做过专题性的研究。但是,我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因为语文本身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所以说语文要不要前测、后测,怎样前测、后测才能做到科学、合理、有效。这要求我们根据不同的课文,不同的教学要求,不同的教学目标来进行。如:苍南实验小学研究的是识字教学,他们的前、后测就比较容易测出来。他们是以八个学生为目标,开始设计了几个题目,测八个学生会读的词有几个、会认的有几个,意思明白的有几个,会组词的有几个。一堂课上好后,他们再对八个学生测一下,看看八个学生在原由基础上有什么提高、发展。像这样的教学任务、这样的课文内容,是比较容易测出来的。像朗读,也就是你们所碰到的问题,我觉得不要强求。每种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都不一样,因此我觉得:课堂观察也不一定强求一律必须采用定量观察,必须时间要观察精确。我们都要因时因地因事而宜。

我还想提一点,这堂课研究的是朗读教学的有效性,观察视点必须紧紧围绕朗读教学。你们观察的是朗读指导方式、学生投入状态、朗读时间分配,做得都比较好。但我觉得把朗读的评价观察表放进去,意义不大。一个方面,我们的评价不仅朗读这一块要关注,其它语文教学中,特别是我们课堂对学生的评价语,每堂课老师都要关注到这一点。我觉得朗读有效性的研究,老师朗读指导方法上观察切入点可再细一点,比如引语,刚才有老师就讲到林晓茜老师的导语导得真好,好在哪?好在她在碰到学生有问题时,就是把错误变成美丽,这也就是在朗读指导过程中,老师机智的一种体现。刚才,潘老师讲到的朗读技巧的指导非常重要,有几种朗读方法,即朗读方法的种类、朗读方法的类型等等。你们可以紧紧围绕朗读有效性设计几个比较容易观察的、操作的观察视点。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我们继续去研究。

归纳共识 生成问题

徐晓洁(教研组长小结反思):首先,我代表语文教研组感谢为本次教研活动开课的林晓茜老师,感谢她带来的可怜的《浅水洼里的小鱼》,善良、执着、爱护生命的小男孩,不仅为我们的教研培训提供了一个载体,也让我们这群浅水洼里的小鱼向新课程的大海又靠近了一步。再次,还是感谢,感谢市教研员潘月娟老师、市教科所朱跃跃老师、区教研员张浇娇老师、区教师进修学校杨玉琴老师等几位专家的到来,为我们的教研活动指明了方向,促使我们更快地成长。最后,我还要感谢我们的语文老师,在繁忙的教学之外,在繁重的班主任工作之余,还积极参加教研活动,真的谢谢你们。今天我们围绕“朗读指导有效性之研究”展开研讨,从教材的主体性艺术处理、学生的情感熏陶和角色体验、教师的引导作用、抓重点句的朗读指导方法等角度对《浅水洼里的小鱼》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价,让我们收获了不少。这让我们看到,要做到教师的朗读指导有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朗读的指导训练层次。抓准切入点和突破口,如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朗读指导,设计层层深入的朗读指导,必要的朗读技巧的指导也是需要的,使学生的朗读体验层层深入,获得提高,但是最后还是要回归文本。

2、会课堂倾听,注重学生独特的朗读体验,注重学生的情感走向。在课堂没有认真倾听学生的朗读,那么对学生的朗读评价只能是敷衍了事,往往错过指导的最好时机。小学生情感丰富,各种有创造性的独特的朗读随时会冒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学会课堂倾听,不仅听出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还要看懂学生的表情,甚至要读懂学生的心灵。

3、明确教师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定位,重视教师的“导”。当学生的认识出现偏差走入误区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当学生的思路不清,认识肤浅时,教师要及时开导;当学生感受深刻,见解独特时,教师要及时肯定、引领。同时,在课堂中不仅要注重口头语言评价,也要注重肢体语言、表情语言对学生的影响。

同时,今天的研讨会上,我们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如:

1、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的朗读指导有何区别?

2、当文本的理解、教师的理解与学生的感悟有所矛盾冲突时,该怎么办?

3、阅读理解怎样把握多元理解?

4、语文的教学前测和后测有没有必要?

5、朗读技巧的指导是否有必要?

大家也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得到了专家的解疑。我们下一次的教研活动就以如何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多元解读为主题。

活动反思

1、校本教研的针对性有利于填补理论与实践间的鸿沟

校本教研与教师的工作紧密相联,强调教师解决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实际的问题。我们关注课堂上学生的需要,选择了“朗读指导有效性”这一主题,思考新理念如何落实到教学实际,持续关注课堂上的教学问题。它来源于教师实践中的困惑,是通过教师自主选择,并在专家指导帮助下自主开展的探索活动,因此,它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学习,再也不会一拿起书就想睡,在听课过程中思维也在不断地碰撞,所以说校本教研的开展能最直接地促进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将新理念直接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校本教研的科研性使教师成为行动实践者、专业研究者

在学校组织下,根据提炼出的教学问题参与校本教研的教师都要寻找资料,带着问题、需求去与文本交流对话、感悟、探究,进行从个人设计到教学协作组参与的合作设计再到由专家参与的合作设计,这样的以教学设计为中心的教学研究。接下来的则是将“设计”付诸实践的教学行为,包括上课、说课,力图解决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力图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这样才能发现新问题、总结经验,即基于教学事件的教学反思。

这样“一个课例、三次设计、两次听课、两次讨论、多维反思”的课例研究,环环相扣,我们教师始终行动着,实践着,也收获着,具备了问题意识,培养了敏锐的洞察力,在实践中享受着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专业成长的快乐。

本次的教研活动虽已结束,但我们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指导还在继续,我们的语文教研活动还要继续,我们的校本教学研究还将继续,永不停息!相信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我们学校的校本教研之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精彩!

小学数学校本主题教研活动案例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开放性(计算题)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本组的校本教研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市级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开放性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为载体,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经过实践,校本教研给我们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一是唤醒了教师的教研主体意识。我校开展的专题式校本教研活动,要求教师以研究的眼光审视教学过程,彻底摆脱指令性课程模式下的消极情绪和被动心态,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问题的思维习惯。二是培养了教师的教研对话交流精神。校本教研的三个要素是个人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自我反思,是教师与自我的对话,促进了教师个体教育智慧的生成;同伴互助,是教师与同行的对话,激活了教师群体的教育智慧;专业引领,是教师把实践与理论进行对话,与优秀教师对话,与专家对话,促进了教师教育智慧的可持续发展。下面记叙我们数学学科的一次主题式校本教研活动案例,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教研活动概况。

◆ 教研主题: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开放性(计算题)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 活动时间:2007年3月-4月 ◆ 组织负责:郑贤聪

◆ 内 容: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数学》双册 ◆ 课例执教:涂晓芹 等

◆ 活动成员:小学数学教研组全体成员

◆ 活动目标:

1、培养学生计算的多样性、灵活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开放性,进而改善课堂教学质量。

3、提高教研组成员的互助能力,实现教师专业成长。

二、教研具体流程与评析。

步骤一:发现教学问题、确立教研主题。·时间:2007年3月13日 ·地点:五楼会议室

·对象:全体参与主题教研的老师

研究始于问题。校本教研的问题如何发现,主题如何确定?我们认为,它是来自对新课标的理解,来自教学中的困惑,优秀教师的启发,以及教育科研的需要。我们这次活动的主题就是这样产生的。

1、新课标要求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育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于是一种新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开放性教学就应运而生了。目前,开放性教学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和研究的热点,2、教学困惑

召集全体教研组成员讨论数学学科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下面教学问题:曾多次开展了计算教学研讨活动,很多老师在计算教学有效性方面做了各种尝试,但总是有多数学生计算正确率不高,计算方法单一和死板,不会用不同的方法验算。这个问题一直让我们教研组成员颇感困惑。

3、课题研究需要

开放式教学有利于发掘学生的潜能;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克服传统“封闭式”教学的不足,适应开放的社会教育的要求。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要重视开放教育思想,实现教育观念的现代化;重视开放教学目标,着眼学生整体的素质化;重视开放师生关系,体现教学气氛的民主化;重视开放教学内容,力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重视开放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灵活化;重视开放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思维的发散化。因此,我们以市级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开放性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为载体,进行校本教研,以期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同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通过此次的讨论,我们教研组成员对解决的方案提出了以下的初步设想: 产生问题的因素 1、教材因素。

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

1、教材存在着主观划

一、教学的内容是激发学生产生学过于分散、远离学生的直接经验和生活世界的问习兴趣的一个重要的因素,而良题。采用了“调整”、“合并”、“补充”等方好的学习兴趣能提高教学的有法进行结构重组,激活。效性。

2、对单调、乏味的教学内容(将以符号为主要载体的书本知识),通过改进教学手段或教学形式,重新激活、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率。

2、教案预设因素。

呆板的教学模式和单一化的课堂教学结构

1开放教学目标,张扬学生个性。

2、巧创 开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运用变式教学,开放教学的研究形式,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4、开放性练习题设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3、学生因素。和思维方式对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有影响。

1、通过课堂教学评价等环节,激励学生改学生原有的学习习惯、学习基础变原有的学习习惯。

2、开放教学的空间形式,引导学生思维的发散化。

4、教师因素。影响到教学的有效性。

1、开放教育思想,实现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综合素质开放学习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2、共同备课、相互听课、评课共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步骤二:寻找理论依据,学习理论知识,合理设计教学。·时间:2007年3月20日~3月27日 ·地点:五楼会议室

·对象:全体参与主题教研的老师

一、寻找理论依据,学习理论知识

为了让老师们从数学计算教学的源头去寻找开放性策略的理论依据,形成新的理论高地。对解决教学问题的设想提供依据,了解本次校本主题研究的可行性同时,让老师们有意识地边学边实践,使实际经验和教学理念相互摩擦、相互碰撞出创新的思想火花。我们组织数学教师带着问题,围绕主题,查找了如下的资料进行学习,并结合我们学科的特点进行讨论。结果整理如下:

(理论依据):

1、政策依据:我国基础教育司制定的《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是一个历史范畴,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都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革” ;“教科书应体现科学性、基础性和开放性”。而《课标》在“教学建议”中也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问、学生问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

2、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强调学习过程、直觉思维、内在动机。开放式课堂教学的重要立足点就是真正实施“学生是学习主人”的理念。

3、系统理论认为:任何一个整体都大于各部分之和。开放式课堂教学,就是要求在时空上开放,与外界进行多渠道的信息交流,从而使信量倍增,有效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效率。

(理论学习材料):《数学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解读》、《走进新课程》,并围绕专题组织教师观看了“计算题教学”方面的光碟录相等影像资料。

(讨论要点): a、教学的内容与选择的题材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得教学内容吸引学生。b、教师的语言要简练、清晰,不要重复发布。c、预设提问目的性要明确,避免出现无教学目的教学提问。d、预设教学目标、情境和练习题设计要开放。e、学生思考问题时,教师考虑到学生在不同时段的学习状态,留有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f、设计评价时,要鼓励学生解决问题多样性和参与性,以提高评价的有效性。

二、分析教材、提出教学设想。

在获得理论知识支持之后,我们教研组对三年级下册的《笔算乘法(不进位)》一课进行讨论,涂晓琴老师备课。详情见附1《教案设计》

步骤三:课堂观察记录 ?时间:2007年4月3日 ?地点:温州育英学校三(1)班

?人员:全体教研组成员及校教科室人员等

简要说明:本节课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教学的有效性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详情请见附件《课堂教学设计》。

步骤四:集体评议、反思教学。

反思教学是教研活动的关键环节,反思的形式有执教者的反思、同伴的反思与专家的反思,通过参加教研活动不同层次人员的反思、讨论,形成集体智慧。

一、执教者反思

从理性的角度分析,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作为数学四个学习领域之一“数与代数”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数的计算),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虽然在乘法进位的方法、笔算的顺序和数位的对齐方面已有了一定基础,但计算作为最根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该是我们教学的重点。所以本节课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在弄清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同时培养学生用“旧知”解决“新知”的学习方法及善于思考的学习品质,养成认真计算的学习习惯,其中教学重难点仍是理解乘数是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算理。

有很多专家和教学实践人员从反思新课程理念出发,提出一堂好课应追求“真实、朴实、扎实”。于是我就从这三个方面来进行教学设计,摈弃传统的小学计算教学常常通过机械重复、大容量的训练,只重视计算的结果,不重视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和计算方法的概括。避免课改初期,大张旗鼓地开展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计算教学中过分强调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课堂上遍地都是“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不同的算法吗”“你喜欢怎么算就怎么算”,减少了很多必要的练习,导致课改初期学生计算的能力整体下滑。那么,计算教学应该如何扎实而不失灵活,我们一线教师又应该如何在传统教学只重计算结果和课改初期只重计算方法这两个极端中寻求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呢?

为此,我在这堂课做如下几点尝试:

一、创设一个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具体情境

一般情况下,计算的引入有两种基本途径:一是通过适当的现实情境引出数学问题,它的优势在于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能调动学生的相关的生活经验,促进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同时还有利于揭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让学生逐步感悟学习数学的实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一是常用的“由旧引新”切入主题的方法,即由复习旧知识过渡到新问题,激起学生认知冲突的方法。它的优势在于虽没有现实背景为依据,但它却沟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给学生创造了“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处于“探究——收获”的这一情感体验中,使之能自觉主动灵活地处理问题。这样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计算课“清清爽爽一条线”远比“模模糊糊一大片”要强得多。我之所以采用创设的情境的方法引入新课,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我们的情境选择本身就比较简单,学生能够从问题情境中快速的直接梳理出数学信息,而不会在情境中兜圈子,进而引发学生思考,有利于揭示数学的规律或反映数学知识的实质。二是在形象化情景的帮助下,学生直接列出算式24×12=?有利于学生顺利进行思维过程,展现思考方法;三是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来看,学生能从“认知-冲突”到“新知-尝试”经过“交流-理解”达到“巩固-掌握”。

二、在技能训练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要教学生学会,并促进会学,就“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计算教学同样要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重视并加强思维训练。对此,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1.学生探索,教师引领。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已有经验基础上,围绕中心问题(24×12=?)展开解决,达到计算方法多样化,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同时,教师引领学生进竖式计算行算法的优化,从实用性和普遍性两个层面对计算方法和算理进行全方位的比较,从而更加深刻地掌握竖式计算;在竖式计算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理清:a、掌握乘的顺序。b、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得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2.设计开放题,发散思维。那些机械性、程式化的练习很难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真正的发展,大训练量的练习充其量是使学生变成解题的标准件。为此,本课中设计了很多具有一定思维空间的练习和问题。这些问题能够促使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获得不同的解释。这些练习能够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会从解题过程中获得不同层次提高。有些练习则要求学生发现规律,运用规律。这些开放习题不但对原有的教材内容进行了补充,还促进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同时也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

3.关注数学意识的培养。计算课不仅仅关注计算,更要关注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把计算教学提升到一种数学素养的层次上来组织教学,这不仅仅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趋势,也是整个数学教育领域的发展趋势。本节课我们在估算方面也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特出表现在从围绕中心问题(24×12=?)展开解决时,我鼓励学生先估算,学生呈现多种多样……这些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方面应该说是很好的尝试。

三、我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实际教学中,我在“组织全班讨论、交流各类方法,提出自己的疑问一起解决”这一环节上,在处理上有不当之处。学生出现多种计算方法,有拆因数法,有正确的坚式计算,也有错误的坚式计算,组织讨论时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观察黑板上同学的算式,你有什么意见或不同看法可以提出来。”于是学生就从错误的坚式入手,说明它的错误点,导致再去观察其他坚式时出现了重复现象,破坏了层次感。其实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上,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带领学生从横式即拆因数法出发逐一去分析,将错误的方法放在最后处理,这样层次感更强些,才能符合学生认知的特点。

以上就是我关于新课程背景下的《笔算乘法(不进位)》上课后的一些粗浅思考,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同仁批评指正。

二、同伴评议

接着,教研组的老师们就涂老师的这堂研讨课,展开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老师们对涂老师成功实施了预设策略进行了热情的表扬,如:

(1)叶建燕老师从“教材的艺术性处理”角度评价“抓数学生活化的策略”:涂老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创设一些贴近生活的情境,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如教学例题(过渡语):不仅书店门口喜气,书店里面也非常热闹,我们一起去看看吧!电脑呈现主题图动画(出示书店一角)

(2)应琴媚老师从“学生的思维走向”角度评价“抓学生思维多样性的策略”:她认为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矗在教学中,涂老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涂老师始终能紧紧抓住思维发散性这条主线指导计算,例如:在计算24×12=?的方法。

(3)郑贤聪老师从“教师的角色定位”角度评价“把握课堂生成的策略”:新课标指出,教学是师生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要求教师对文本进行静态的弹性预设的同时,更要追求课堂现场的有效生成.唯有追求课堂的动态生成,才有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涂老师以很艺术的生成性语言诠释了新课程下教师的主导作用,让计算方法指导的有效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4)陈向红老师从“认识新课程的理念”角度评价“应正确、合理地,根据不同的教材特点,灵活地贯彻新课程的思想”。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新课程下的教学重视学生的算法多样化,但不能一味地强调多样化而不进行优化。不优化的直接结果要么是学生一种方法都掌握不了,要么是新知识学习得不牢固。涂老师十分重视学生是怎么算,展示其富有个性特点的思考过程;又引导学生不断经历、不断反思,自觉修正、内化算理,从而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算法。(5)严三蕙老师从“算理和算法的“简单”与“复杂”辨证关系”角度评价。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计算教学中,也存在着要正确处理好“简单”与“复杂”的关系。从内容来说,算理是复杂的,算法是简单的;从教师来说,算理促算法是复杂的,直接呈现是简单的;从学生来说,弄清算理是复杂的,掌握算法是简单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家的眼光来正确理解算理与算法之间的关系。在简单的算法中,孕伏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在复杂的算理中,有明了的本质。涂老师能通过创设情境、直观呈现等方式合理引导,把复杂的算理简单化,让学生清晰地掌握算理的本质;通过变式练习方式,引导学生对简单的算法进行深入地思考,理解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内涵。在计算教学中,让学生掌握技能、理解算理,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但是有表扬也有批判,更有激烈的争论。吴淑英老师提出如在开放的支点上,应在于实现知识的建构,开放性教学还要让学生经历收敛思维,只有发散思维而没有收敛思维犹如身在汪洋大海不知何处是岸。小学数学常用的归纳方法是经验归纳,它虽然简便、快速、有效,但教材中通常用一个特殊的例子进行知识的归纳,以偏概全。为了提高归纳的正确性,要发散思维多举例并使所举的例子尽可能地有代表性。如计算出24×12的得数,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想出用多种方法计算时,应即使引导学生选择最佳方法。涂老师认为不一样,学生生成的内容会更多,更深刻;他们会区分的,更强调的是学生会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王秀华老师对此的看法是开放的课堂难以驾驭,易 “放”难“收”,经常无法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出现这种现象,往往是因为课前预设不够吗?不是,是课堂缺乏有效调控。在学生津津有味的探索多种计算方法与教学时间相矛盾时,又应该怎样来引导?引起了老师们激烈的争论。

三、专业引领

在听涂老师的公开课后,有机会听到现场教科室人员的评议。

(1)教科室主任:参加数学组的一次主题式校本教研活动,感到收获很大,既是因为涂老师精彩的课堂演绎,更是因为教研组深刻的课后反思和分析。本次活动也充分说明,理论指导下的自觉实践是搞好教学研究保证,丰富的课堂实践和深刻的教学研讨,扎实、有效的教研活动的关键。

下面就新课程计算教学我谈两点看法:

一是坚持给具体的计算知识创设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生活情境,充分丰富学生的数学经验。传统的计算教学非常重视知识的铺垫、讲解和练习,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知识的来源,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往往框定在人为编造的应用题上,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有专家形象地称为“斩头去尾烧中段”;因此,从这样的角度去分析,强调计算教学的“生活化”就有很大的合理性。给具体的计算知识创设合适的现实生活情境,有利于学生的数学理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当然,情境创设不能仅仅满足于“生活化”的层面,我们更要注意情境的“挑战性”。因此,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时,需要注意“生活味”与“数学味”的统一,不能让生活味冲淡了数学味,要让学生能从情境中引出恰当的数学问题,让情境激发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地去进行探索,只有这样的具有思维张力的情境才是好的情境。另外,需要注意情境创设的“丰富性”,例如,就加减法的现实情境而言,除了“聚合”和“比较”外,还有“增加性变化”和“减少性变化”两种比较特殊的情况。

二是坚持扎扎实实搞好“双基”教学。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是中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对于计算教学而言,掌握算理、算法,形成熟练的计算技能,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因为学生的数学学习中经常会碰到计算。“双基”教学,既要重视学生熟练的计算技能的形成,更要重视学生对算理的深刻理解;正是对算理的分析、讨论、比较和辨析,训练了学生的思维。问题的困难之处在于,我们有时很难判断学生是否深刻理解了算理。例如,课后的观察充分说明了问题的复杂性。通过课堂教学,大部分同学似乎理解了算理(会正确笔算乘法(不进位)),但仍然有个别同学不能正确计算。这个例子说明,计算教学中讲解算理,除了教师的“正面示范”外,更为重要的是要针对学生的错误思维进行辨析、讨论、交流,使学生认识到错误所在,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深刻理解

(2)教科室工作人员有的指出了要鼓励学生在先理解教材编排意图和文本价值取向的前提下,有根据地、有条理地发散,不能让学生养成浮光掠影地、不假思索地写一些计算方法的坏习惯;有的认为严格教学要求是计算教学的前提。在教学中,我们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计算教学,不能随意地弱化和拔高计算的要求,保证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有的也从教研活动的观察谈了两点指导意见:数学教学的课堂观察不一定要强求一律采用定量观察,要因时因地因时而宜;可以紧紧围绕计算方法指导有效性的主题设计比较容易观察、便于操作的视点去继续研究。

四、归纳共识,生成问题 教研组长郑贤聪老师围绕本次活动主题“小学数学(计算题)开放性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将大家的共识进行总结归纳,提出以下几点供大家在计算题开放性课堂实践教学中应用或改进:(1)关注开放问题的指向性

:有许多教师认为,提出“你们发现了什么”“你们观察到什么”等宽泛的问题,不给学生暗示思考方向,任由学生海阔天空地观察、思维、表达,更能体现教学的开放性,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2)关注自主探索的高效性:开放的课堂.要确保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高效性,需要教师精心选择探索材料,确保预设活动的科学性,在教学的关键处组织学生探究,提高教学效益。(3)关注操作材料的结构性:有许多案例由于材料呈现结构不同,所取得的课堂效益也截然不同。开放的教学不是放开的教学,不是学生漫无目的的学习,而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出发,认真进行教学预设,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组长又将活动中大家争论的焦点问题进行提炼,为下次教研活动服务。

五、活动反思

(1)抓住细节,聚焦重点

教研活动中的讨论,不是漫无边际、天马行空的,而是要抓住课堂教学中的现象,尤其是一些重要的细节,从而聚焦重点,引发教师的深度思考。例如在教学计算24×12=?的方法时,学生津津有味的探索多种计算方法与教学时间相矛盾时,又应该怎样来引导?引起了老师们激烈的争论。

(2)观点碰撞,智慧共享

这次主题式的校本教研活动我们自我感觉是比较成功的,当时的研讨不光是三年级数学组的老师积极主动参与,更吸引了数学教研组和其他学科的教师情不自禁地参与。发挥引领作用的不单是骨干教师,所有教师在讨论中都发表了真知灼见。会场内人人洋溢着激情,碰撞出灵动的思维火花,我们看到了教师的群体智慧被激活了,教师的生命活力在涌动着。

(3)民主平等,文化支撑

在研讨会场上,我们看到说者意气风发,不但敢说而且会说;听者心潮澎湃,不仅善于赞赏更敢于质疑,相互间洋溢着的是一份民主平等、信任融洽的教研氛围,这是我们学校一直营造新型教研文化的结果。因为校本教研需要一种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的共赢的教研文化来支撑,我校一直提倡人文关怀,尊重和保护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专业自信心,为教师创造务实、民主、宽松的教研环境,加强教师间的沟通、交流和对话。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开放性(计算)课堂教学如何才能更有实效,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很多,只要我们多研究、多思考,就一定会在实践中走出一条扎实有效而又不失灵活的、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计算教学的成功之路。相信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我组的校本教研活动会越有特色、有个性、有实效,越来越精彩!

评课稿的写法 评课稿撰写要求

一、标题

评课稿是一篇独立成篇的文章,应该有自己的标题,尽量不要直接以《×××评课稿》为标题,可以把它作为副标题。

二、内容结构

一般来说,一篇完整的评课稿应该包括三个部分:

1、课堂教学回顾。

首先,应该交代清楚这节课的背景资料。比如:××年××月××日,在××地方听了×××老师的一节×年级××课,本课所使用的是××出版社××教材等等。

其次,客观地描述课堂教学行为、事件,作为评课的基础。如果没有对课堂教学的客观描述,读者和评委就不清楚你是依据什么而做出的评价与判断,也无从对你所作的评价的价值作出判断。缺少课堂行为的客观描述是评课稿的一大忌讳。大家切记:教学行为的客观描述是源、是本、是基础。

2、事件分析。针对你所描述的客观事件,运用你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对学科的理解进行分析、判断与评价。这种分析与评价是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上的,可以涵盖教育与教学、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方方面面。凡是你觉得有话可说的地方,都可以进行描述与评价。分析与评价是评课稿的主体内容。

3、总结归纳。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分析与评价,你可以对这堂课或者某些教学行为提出你的教学建议,归纳出对自己的启示,从中找出自己可以借鉴地方或者引以为戒之处,最好能够从理性的角度给予提升。总结与归纳是评课稿撰写点睛之处。

三、撰写评课稿容易出现的问题

1、重教师轻学生、重教轻学

我们在评课时习惯阐述教师的言行,很少剖析学生的言行,很少去洞察学生学习时的神态、习惯,体察学生的心灵、情绪。即使提到了学生,也只是蜻蜓点水一掠而过。评课的视角局限在教师的角色意识里。

2、重形式轻目标

教学形式应服务于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运用的任何教学形式都要从完成教学目标出发,根据教学目标选择相应的策略与方法,这是最基本原则。因此,我们在评课时不能够仅仅停留在课堂的表象之上,不能够只看运用了什么方法、手段,而要看这些方法、手段是否为达成教学目标而选用。

3、重面面俱到轻特色剖析

对一节课的评议可以从整体上去分析评价,但决不是面面俱到,而需要有所侧重。如果一篇评课稿从教学目标,教材处理,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基本功,教学效果,教学个性和教学思想诸方面上去综合分析,难免会流于泛泛而谈,浅平乏味,触及不到实质问题。要尽量根据每一次的听课目的和课型特点,在突出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择其要领重点评述。所以,评课稿的撰写无须求大、求全,可以从小处着手,以小见大、入木三分。

4、重宏观理论轻事实联系和重事实轻理论 这两者看似矛盾,但却恰恰同时存在。

教学思想支配教学行为,教学行为是与进行思想一致的。我们在评课时离不开对这两方面的评价,在实际评价中往往会出现两种看似矛盾的现象。

一是评课中很少运用学科学习的规律和学生学习本学科过程中的心理特点来评价课堂,评课看不出学科特点,过多使用“素质教育”“创新理念”“双主并重”“和谐民主”“人文精神”“生命学说”等等这些放之四海宏观的理论。或者是空谈理论,不是以事来论理,很少结合课堂教学现象。这样的评课就显得空洞无物。二是缺少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有关理论作为支撑点,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而是就事论事,只从教学的基本技能、教学手段的运用等显性现象进行探讨,缺乏通过这些现象分析其背后所体现的教学理念。这样的评课就缺少了深刻性。

评课稿实例及分析:

紧扣考点 分析考题 点拨考法

——评冯老师的初三思想品德复习课

(课堂教学回顾)4月10日,冯老师上了一堂初三思想品德复习研究课,这节课围绕重庆直辖10周年这个专题,根据课标要求和中考热点对相关知识点进行了复习。综观本堂课,我觉得体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事件分析)

一、本节课围绕新课程标准设置教学目标,注重利用现有教材,结合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体现出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设计,符合课标要求。冯老师注意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获得生动的感性材料,通过训练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达到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二、冯老师的课堂教学设计结构合适,过渡自然,脉络清晰。他先通过和学生一起讨论今年下半年的热点话题(党的17大、香港回归10周年、重庆市直辖10周年等)很自然地引入了重庆直辖10周年这个复习课题;然后通过过去与现在的图片资料对比,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请学生用一句话进行概括;这很自然地就引入到让学生谈自己感受到的重庆市(家乡)的变化(成就);接着又引导学生去探讨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以及如何继续促进重庆发展的办法;最后安排学生去寻找重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方法。这样,一堂井然有序的复习课就在师生热烈而轻松的互动中有条不紊地完成了。

三、冯老师善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特别是在让学生讨论“重庆市直辖10年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时效果尤为明显。他要求学生四人一组,每个小组负责探讨一章内容,结合重庆市取得的成就,在其中找到相关的知识点作为答案。在分组学习学生集体探讨,一人记录,最后一人总结发言。这样就在分组学习时做到了有目标、有分工、有要求、有合作,将任务细化后,加上教师的巡视辅导,就避免了学生盲目求多的问题,提高了小组学习的效率。

四、冯老师注意对解题方法进行点拨,既让学生把握知识内容,又激活学生的思维,同时他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主动出击去分析考题。比如在讨论“请针对重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你的解决方法”时,他就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对解题思路和方法进行点拨。通过点拨,学生很容易明白,这就像看病和开药方一样,先谈病症,再结合理论与实际情况设计治疗方法,如果平时不关注社会生活,不尝试用理论知识去解决问题,这种问题是很难作答的。在讨论完“重庆市直辖10年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时,他又引导学生分析考题,“这个知识点我们还可以从哪些别的角度或方式来提问?”同样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激活自己的思维。

五、也许是今年我校的课堂时间从45分钟改到40分钟,造成了冯老师对本课的时间分配上有点估计失误,教学时间稍显有点前松后紧,如果冯老师将时间分配得更合适一点,或者在后面将时间调整一下,本课的效果应该更好。

(总结归纳)综上所述,本节课应该是一堂体现新课标“三维目标”,结合学生生活及社会实际,能起到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激发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题效率的优质复习课。(过于简单,未提出相应意见和建议,个别建议放在了事件分析内阐述了,如“第五”)

评课稿(没有拟题目)

(课堂教学回顾)今天上午能够一次听到我们煤山区的三位英语前辈给我们展示的优质课,我感到非常的荣幸。我们的中青年教师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加上肯吃苦,肯钻研,最终在课堂上自身素质的提升都得以充分的体现。下面我就老师的这节课,谈谈我的个人思考。(未交待清楚所听课是什么课,谁作的课等)

(事件分析)这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经历围绕“最喜爱的学科”这一话题灵活运用所学单词及句型进行对话,通过本课学习既要让学生掌握学科的表达,学会谈论自己最喜爱的事物或询问他人最喜爱的事物,并给出理由的以what,why 等特殊疑问句及答语,又要复习表示品质的形容词的用法,并通过语言实践活动来提升自己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为下节课的引入和任务的完成打下坚实的基础。老师执教的是一堂清晰实在,扎实系统,动静结合的英语课。教师能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充分考虑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本课的教学设计和组织上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1、导入,充分调动起学生兴趣。良好的开头对一堂课的成功与否,起着关键的作用。本堂课一开始,教师就用活动导入新课,使学生的注意力在最短的时间里,被激活。接着教师利用引出新词教学,自然、清晰、有效。

2、关注教学方法,体现了一个活字。老师的教学方法灵活,新单词呈现形式多样。应该说整堂课中,教师在引入新词时,都是比较新颖而又自然,而且具有生活化的。老师还注意利用实物,图片,卡片,身体语言,表情动作等作为教学资源,创设讲解,操练和运用英语的情景。老师能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关注教学过程,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实的去感受知识,体验知识,积极参与,努力实践,在活动中学会用语言表达交流,较好的体现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

3、教学活动的设计丰富多彩,有效,训练方式多样,有全班活动,师生互动,小组活动,双人活动,个人活动等,在活动中突破难点,在活动中发展能力。教师为了巩固本课的内容,精心设计了多个活动,内容非常丰富。不但使单词、句型的操练面广,练习次数多,而且还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参与热情,将热闹的形式与有效的语言实践有机结合。

(总结归纳)听完这节课后,给我留下印象深刻的还是我们的老教师特别重视基础语言知识。对于基础的语言知识能讲得透,练到位。也重视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讲知识点时,能结合语境,提供情境,这对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大有帮助。还有就是,多媒体使用得当。虽然简单,但很实用。

另外,值得商榷之处也有几点:

1、语言训练活动层次不高。大多是语言形式上的操练,所谓的“交际活动”限于明知故问的层次,达不到语言交际的层次。

2、英语思维与汉语思维同时存在,相互干扰。偶尔汉语组织教学,好像省事,其实反而浪费时间、精力,不利于学生形成用英语思考英语的习惯,更影响交际速度。

3、交际面有时过窄,很难训练到全部。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有听的份,没有说的机会,这是大班的局限,有些活动为了顺利进行而局限于“好学生”身上,许多的英语学困生被遗忘。时间长了会使学生讨厌英语并放弃英语的学习。不少学生依靠自己顽强的意志力在坚持学。

4、任务型教学活动设计质量不是很好。活动要求有时不是很明确;活动设计不能从学生生活经验,兴趣爱好出发;活动形式往往单调、缺乏趣味性;学生开小差,搞其它动作。

5、尚老师认为,在课前完成板书可以节省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是,面对一览无余的板书,学生可能会因为缺乏新奇感而对所学内容丧失兴趣。事实上,板书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它的动态生成性。富有生命力的板书应根据教学的进程,随着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而不断生成。因此,教师在呈现板书时,要掌握时机,富于灵活性。具有提示性的板书,可在课前完成;具有启发性的板书,应在课中呈现;具有结论性的板书,应在分析、归纳和总结环节呈现。所以我认为尚老师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欠妥。

6、可在巩固练习中加入口头作文练习

7、教师语言不是很丰富。其实这也是我们较多老师的一个毛病。我们说当我们老师有足够多的input(输入)的时候,学生才能有out put(输入)。这可能就需要我们老师平时多多进行阅读,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几点建议

1、千方百计、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人说“掌握一门外语就比其他人多活了一辈子”。因为你比别人多了解另一种语言背景下的政治历史、天文地理、民风世俗、风土人情等等。向学生多介绍经典音乐、视频、英文佳作等。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兴趣。

2、在课堂上注意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在基础的语言形式训练上提升交际品位,为学生创设丰富的语言环境,让学生产生交际的愿望和机会,使交际具有实际内容和实际意义。教师往往被考试所左右,只要考试不考或少考就不去训练。“说”被无限期的搁置;“听”停留于表面。“读”与“写”被突出地重视,导致学生学到的是“哑巴英语”“聋子英语”。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听说领先,读写跟上,使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得以均衡发展。

3、要继续学习,不断充电,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与人文素养。在牛津大学有这么一段话恐怕没有一个老师或学生不知道的。

Why study?

The more I study,the more I know.The more I know, the more I forget.The more I forget, the less I know.So why study? 英语中有一句谚语: “ Never too old to learn.”意思也就是 “终身学习”。以上所谈到的种种问题有些也是我自身存在的。提出了建议,也是希望与大家共勉,不当之处或不同看法望多交流。

最后我想说的是,课堂教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它值得我们用智慧,热情去孜孜以求地追求.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遇到艰辛遇到痛苦和矛盾,但最终它带给我们的是探究的快乐,让我们携起手来为了教学这门艺术痛并快乐着吧!谢谢

第五篇:备课和上课的环节的主要内容

备课的几个基本环节。

1.备教材。备教材是指认真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以了解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了解教材的结构体系及其与前后课程的关系,明确教材的重难点,并借助有关参考书弄清疑难之处和有关问题的来龙去脉。在此基础上根据课时安排、学生情况和设备情况等精选教学内容,编写学期教学计划。

2.备学生。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教师要想教会学生,必须先了解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里的问题和困难。备学生的目的是为了做到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的具体需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也就是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了解学生的内容包括他们的思想、情绪、知识和能力基础、思维特点和思维水平、学习方法、爱好和对教学的期望等。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照顾大多数的原则,确定教学的起点和难点,同时考虑相应的教学措施。例如,根据学生的程度不同,备课时设计适当的问题提问适当的学生,要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怀和自己在学习上的进步。备课时,还可以考虑如何有意识地结合每次教学,解决一两个学生的问题,以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一次解决一两个问题,一个学期下来也就能解决不少问题。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密切师生关系都有很大的好处。另外,应该注意学生在学习上的爱好、特长,收集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建议和反映。在备课时,应根据学生的合理意见,改进教学方法,使之更切合学生的需要。3.备方法。备方法就是解决如何教的问题,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以实现教学目标。什么是恰当?适合就是恰当,恰当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可以接受,最终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并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在认真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期教学计划,着重备好教学过程中的以下六个环节:(1)落实基点。落实本课的基本知识点、基本技能训练点及其与思想教育的基本结合点,明确思维能力和心理素质培养点以及学法指导点和科学方法训练点等;

(2)突出重点。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知识和能力要求以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重点;

(3)突破难点。明确课堂教学中的知识难点、能力训练难点,有突破难点的措施和方法;

(4)析异点。明确本节课中的知识点与以前或与其它学科的知识点间的联系与区别;

(5)激发疑点。提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并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适当的设疑;

(6)体现特点。能够体现本节课的特点,反映了学生特点和教师的教学特色。以实现课堂教学素质化的要求。

4.设计和编写教案。教案是上课的主要依据,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去编写,可详可略,形式多样,便于加强课堂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在编写教案时要考虑好以下几个方面:

(1)设置疑问。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施教方法,便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评议表达能力,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来设置,要掌握好提问时机,且要难易适度,要具有启发性,并注意如何及时评价学生的回答,以便保持良好的课堂氛围。

(2)设计好练习,使学生能够对本节课教师所讲的内容和方法进行实践和操作,在此过程中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和技能。如在教授汽车专业课时,就要针对它们的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动手能力。因此,在编写教案时应设计好相应的练习并留有学生动手练习的时间。

(3)设计好课后作业。课后作业不一定都选取教材上现成的习题,也可以自编习题。习题一定要做到精选,要有针对性,是本节课教学目标的最好体现,同时体现能力和技能的培养。

(4)设计好板书内容。所设计的板书应是主要教学内容的展示,是知识形成过程的展示,是知识间逻辑关系的展现,以便于学生记笔记和课后复习,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5.准备教具。包括各种演示模型、挂图、投影片、自制教具、现场教学实物及工量具、各种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等。为保证实际操作中的成功率,教师在上课前应将所用手段事先操作一遍。总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备好课是关键环节之一。在抓备课环节这一关时,目的要明确,要求要具体,措施要落实。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综合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练习的多样性,明确教师“教”的任务,学生“学”的方向。力争在备课环节的优化中做到教与学的结合,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一节课能否上好不是偶然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备课。我们坚信:在备课上花一分精力,在教学里就有一分的效果。

上课几个基本环节:

1.导课。即导入教学内容。导课是安定学生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和建立知识间联系的教学活动。常用的导课类型有:联系旧知导课、设置悬念导入、审清题意导入、创设情境导入、实物演示导入、直接导入、故事导入、利用名言警句进行导入,等等。无论选取哪种形式进行导入,都要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启发性和趣味性,要有助于学生明确将要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导入的语言要精练,设问或讲解能引人入胜,激起情趣,发人深思。导入的时间要适度,时间一般2—3分钟,否则喧宾夺主,影响新课的教学导入是教师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精心的再创作活动,是教学的首先环节。好的导入设计和运用是教学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特别是新授课)导入语必须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迅速指向所学内容。导入的类型和方法的选择因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而定,不可随意草率。导入除认真设计导入语外,在教学中,还要有教师的态势语的积极配合,使教师的语言与情感融为一体。

2.新授环节。新授环节是上课中的主体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抓住教学重点、难点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把提问、讲解与学生读书、思考、讨论、探究有机结合,实现师生和生生间的互动,使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协调发展。这一教学环节一般要经过检查预习和围绕教学重难点分步实施教学的过程。这里着重就分步实施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讲解和指导的方法进行阐述。(1)提问。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向学生设置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及其言语反映,以实现教学目标的行为方式。有人认为,一节好的课是一连串的好的问题的设计。可见在教学中,提问是有重要意义的。

(2)讲解。讲解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直接运用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启发思维,表达思想的教学行为。教师通过准确、形象、具体、生动的课堂讲解,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全面而广泛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可以把学生难以解决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可以把学生感到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可以把学生看不到的情景,变得栩栩如生。教师的讲解,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陶冶感情,提高审美情趣等,都有着深远影响。在新授环节中,教师除必要的提问、讲解外,还要有必要的板书,更为重要的是把读书贯穿到课堂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在读书中思考,讨论和探究问题,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3)结课。即课的收尾,也称断课,或教学小结。它是在完成某项教学任务后,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和转化升华的教学行为。结课虽然在一堂教学中只占三、五分钟,却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结课如同聚光灯一样,将学生的知识聚集起来,进行归纳、小结,帮助他们完成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了然于心,永志不忘。

结课的方法有很多,如总结式、表演式、欣赏式、抒情式、悬念式、延伸式、畅想式、激发式,等等。结课方法要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而选择,以求得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下载关于教学评估上课和研讨环节的说明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教学评估上课和研讨环节的说明.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备课和上课环节的主要内容(合集5篇)

    备课和上课环节的主要内容 一、 备课环节的主要内容 1.备学生 我们常说“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随着时代的进步,教师的教育思想也要不断改进。......

    上课的基本环节(共5篇)

    上课是教师依据教案在课堂上所进行的师生间双向互动活动。在这种双向的互动活动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要为学生的学服务。上课,从课型上看,可分为新授课、练......

    比赛环节说明(致评委)

    English speech contest requirements: 比赛环节说明: 1. Prepared speech: According to the theme to prepare a speech freely. Give a draft and a speech without your......

    关于演讲笔试环节的有关说明

    关于演讲笔试环节的有关说明 演讲、笔试由“竞争上岗工作组”负责组织实施。 一、演讲 演讲顺序由抽签决定。时间5-8分钟。 演讲内容主要为个人自我介绍。主要包括:1、近两年......

    教学设计环节要求说明

    教学设计环节要求说明 教学设计是对教学的一个总体规划,是保证课堂教学有序、有效推进的前提。完整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一、教材分析: 分析本课内容的组成以及......

    2014年中考数学考试说明研讨材料

    2014年中考数学考试说明研讨材料 为了避免走弯路,提高复习效率,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由本地区教育部门制定的《中考考试说明》,要非常清楚《考试说明》中的考试性质、考试内容、考......

    尔雅通识选修课上课说明

    尔雅通识选修课上课说明 各位报名尔雅通识课的同学: 尔雅通识课已经开课近一月时间,但仍有大部同学还没有在网上注册,现将有关情况说明如下,请大家及时注册,早日学习。 1. 注册网......

    毕业生实践环节手册填写说明

    建筑工程系毕业生 《毕业生毕业实践环节手册》填写要点1、封皮:不能有空项,学号要求写完整的11位学号,毕业设计题目要与最终提交的毕业设计的名称一致,实习单位指导师傅与手册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