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通信工程专业知识体系的研究.doc
通信工程专业知识体系的研究
摘 要: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决定着人才的培养方向,而知识体系决定着专业人才的培养内容。本文阐述了通信工程专业的主要知识体系,即电路与电子知识领域、信号传输交换基础知识领域、计算机应用知识领域、通信系统和网络知识领域,每个知识领域由若干个知识模块组成。该知识体系能指导通信工程专业学生迅速建立奋斗目标,也能为该专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全面了解本专业情况提供参考。
关键词:通信工程专业 知识体系 知识单元 知识点
通信工程专业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同属于电气信息类学科(0806)。根据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原则,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通信系统和通信网方面的基础理论,组成原理和设计方法,受到通信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现代通信系统和网络的研究、设计、开发和工程应用的基本能力。该专业的基础知识体系由4个知识领域组成,即电路与电子知识领域、信号传输交换基础知识领域、计算机应用知识领域、通信系统和网络知识领域。每个知识领域由若干个知识模块组成,每个知识模块由若干个知识单元组成,每个知识单元又由若干个知识点组成。
1.电路与电子知识领域
电路与电子知识领域主要包括5个知识模块,即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系统与逻辑设计、高频电子线路、EDA技术。
电路分析基础包含的知识单元为:电路元件、电路定律与简单电阻电路分析,电阻电路的分析方法与电路定律,稳态正弦电流电路分析,线性动态电路分析,二端口网络。
模拟电子技术包含的知识单元为:绪论,半导体二极管及基本电路,半导体三极管及放大电路,场效应管放大电路,功率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器,反馈放大电路,信号运算及处理电路,信号产生电路,直流稳压电源。
数字系统与逻辑设计包含的知识单元为:逻辑代数,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触发器,时序逻辑电路,脉冲波形产生及整形,半导体存储器,A/D、D/A转换。
高频电子线路包含的知识单元为:绪论,高频小信号放大器及电子噪声,高频功率放大器,正弦波振荡器,振幅调制与解调,变频器,角度调制与解调,反馈控制电路。
EDA技术包含的知识单元为:绪论, EDA设计流程及其工具,FPGA/CPLD结构与应用,原理图输入设计方法,VHDL设计,VHDL结构与要素,VHDL基本语句。
2.信号传输交换基础知识领域
信号传输交换基础知识领域主要包括8个知识模块,即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DSP技术,电磁场理论、微波技术与天线、通信原理,信息理论与编码、现代交换原理。
信号与系统包含的知识单元为: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连续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离散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连续系统的频域分析,拉普拉斯变换分析,离散系统的Z域分析,系统函数,状态变量分析。
数字信号处理包含的知识单元为:绪论,时域离散信号和时域离散系统,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离散傅立叶变换(DTF),快速傅立叶变换(FFT),数字滤波网络和状态变量分析法,无限脉冲响应数字滤波器的设计,有限脉冲响应数字滤波器的设计,其它类型的数字滤波器。
DSP技术包含的知识单元为:绪论,TMS320C54X的硬件结构,TMS320C54X的指令系统,汇编语言程序的开发工具,TMS320C54X的程序设计,TMS320C54X片内外设。
电磁场理论包含的知识单元为:矢量分析,电磁场中的基本物理量和基本实验定律,静电场分析,静电场边值问题的解法,恒定磁场分析,时变电磁场,正弦平面电磁波,导行电磁波,电磁波的辐射。
微波技术与天线包含的知识单元为:微波的频率范围、特点及应用,均匀传输线理论,规则金属波导,微波集成传输线,微波网络基础,微波元器件,天线辐射与接收的基本理论,线天线,面天线。
通信原理包含的知识单元为:绪论,随机过程,信道,模拟调制系统,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数字带通传输系统,新型数字带通调制技术,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同步原理。
信息理论与编码包含的知识单元为:绪论,信源与信息熵,信道与信道容量,信息率失真函数,信源编码,信道编码,加密编码。
现代交换原理包含的知识单元为:电信交换概论,交换单元与交换网络,电路交换技术及接口技术,存储程序控制原理,分组交换与帧中继技术,信令系统,ATM交换技术,路由器及IP交换技术,光交换技术。
3.计算机应用知识领域
计算机应用知识领域主要包括以下知识模块:C语言程序设计,VB程序设计,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技术等。
C语言程序设计包含的知识单元为:概论,基本数据类型,表达式,顺序结构程序设计,选择结构程序设计,循环结构程序设计,函数,数组类型,结构体类型和共用体类型年,指针类型,文件类型。
VB程序设计包含的知识单元为:绪论,面向对象程序设计,VB程序设计基础,内部控件和内部常用函数,三种控制结构,过程,图形图象与鼠标、键盘事件,控件数组和菜单、工具栏、对话框,文件操作,多模块程序设计及调试。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包含的知识单元为:概述,微处理器的结构,指令系统,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存储器系统,输入输出,串并行通信和接口技术,中断控制器、DMA控制器和计数器/定时器,D/A及A/D转换接口。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技术包含的知识单元为:概述,MCS-51系列单片机的结构,MCS-51单片机指令系统,程序设计,中断系统,定时器/计数器,串行IO接口,MCS-51系统的扩展,单片机系统的接口技术。
4.通信系统和网络知识领域
通信系统和网络知识领域要包括以下知识模块,即光纤通信,移动通信,计算机通信网,微波与卫星通信,多媒体通信等。
光纤通信包含的知识单元为:概论,光纤和光缆,通信用光器件,光端机,数字光纤通信系统,模拟光纤通信系统,光纤通信新技术,光纤通信网络。移动通信包含的知识单元为:概论,调制解调,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组网技术,时分多址数字蜂窝网,码分多址移动通信系统。
计算机通信网包含的知识单元为:计算机通信网概论,计算机通信网的协议体系结构,数据通信接口及链路控制,局域网与广域网技术,网间互连技术及设备,网络接入技术,网络工程。
微波与卫星通信包含的知识单元为:数字微波中继通信概述,数字信号的调制与解调,数字微波的收发信设备,微波传播,数字微波通信的总体考虑及线路参数计算,卫星通信的基本理论,卫星通信的多址技术,编码技术和信号处理技术,卫星通信网,卫星通信线路计算与卫星通信系统举例。
多媒体通信包含的知识单元为:多媒体通信技术概论,音频信息处理技术,图像信息处理技术,流媒体技术,多媒体通信网络技术,多媒体用户接入技术,多媒体通信终端技术,多媒体通信同步技术,多媒体通信的应用。
5.结束语
我院通信工程专业从2000年开始招生,通过通信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和主要知识体系的教育和宣传,能使相关学生和教师了解该专业的培养方向和培养内容,能为学生迅速完成角色转换、设计自己大学期间的奋斗目标奠定基础,实践表明:该知识体系符合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 胡波,李宏伟,李卫兵,等.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中国大学教学,2006(5),42-43
[3] 朱明放,王宏涛.关于我系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的思考.教育科学研究,2003,31(2),26-28
[4] 张凯斌,孙林.论跨世纪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应把握的几个主要问题.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0(4).基金项目:
第二篇:通信工程应用型本科培养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
通信工程应用型本科培养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
张燕,董昕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四川 成都,6100
31摘要:本文分析了通信工程本科专业的人才需求现状,结合实际情况,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及素质拓展等多方面,对通信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培养体系的改革和创新进行了探讨。
关键字:通信专业、应用型本科、改革和创新
独立学院是采用新模式新机制办学的本科院校,区别于传统公办高校,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体现。在就业市场激烈竞争的背景下,如何构建区别于学术型本科院校及技能型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是摆在独立院校面前的重大课题。作为学院的传统优势专业,我院通信专业自开办以来,结合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通信工程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体系,并在实际培养过程中不断优化,取得了明显成绩。
1.人才培养定位
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可大致分为研究型和应用型两类,应用型又可以细分为工程应用型、技术应用型和技能应用型。研究型人才,要求富有创新能力和研究兴趣,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主要承担发现规律、创新知识的重任;应用型人才,要求把发现、发明、创造变成可以实践或接近实践,主要承担转化应用、实际生产的任务。诸如电子科技大学等重点本科院校,其人才培养定位多偏于研究型人才。
成都学院创办之初,通信专业作为其母体高校电子科技大学的传统优势专业,其教学规划、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均依附母体高校,培养体系基本沿袭电子科技大学。随着学院的不断发展,我们也在不断分析自身特点,有效针对实际情况调整定位,突出自己的特色。首先,从生源来看,独立院校招收的三本学生,不可否认与母体院校生源有相当差距,在知识结构、综合素质、认知深度、学习主动性方面存在较大不足。其次,从行业需求来看,通信是一门和工程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学科,更多地需要应用型人才,毕业生进入公司主要承担着通信产品和通信网络的开发设计和工程应用的任务。经过分析实践,基本确定了应用型本科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什么?),以此为基础,在实践中积极探索通信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体系。
作为本科层次应用型通信人才,其专业核心能力应包括以下几点。
(1)掌握通信领域的核心技能和主流知识。核心技能包括软硬件技术的应用,主流知识包括通信原理、信息处理、编码理论、通信电路、通信网络和通信系统等。
(2)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通信行业标准的制定、产业资源、网络链接、业务服务均在逐步整合,其国际化趋势明显,这就要求通信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外语基础。
(3)较强的新知识学习能力。通信技术日新月异,从业人员需要接触许多未曾学习过的新知识。
(4)卓越的工程应用能力。即具有算法思维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工程素质。
2.人才培养思路
通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坚持 “以学生为本,以学院发展为重”的办学宗旨,坚持在办学过程中实施“面向行业,面向就业,面向市场”,不断推进教育创新和管理创新,实施培养目标多元化,培养模式多样化,全力培养有系统理论基础和工程实践能力,具备可持续发展潜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科技人才和技术领军型应用人才。要把通信课程教学和项目制、课程设计、企业实习、毕业设计、学生社团培养、竞赛活动、大学生创新设计、认证教学、职业培训等新型教学实践和工程能力结合起来,建立多渠道培养模式。学生通过多途径的学习,可反复锻炼知识运用能力,增强教学效果。为确保这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需要采取以下保障措施。
(1)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要想将学生培养成应用型人才,教师自己首先要成为应用型人才。“双师型”教师可以由两条途径获得:1)吸收企业部分高学历高层次人才成为高校教师;2)高校教师参加企业举办的高级培训班,或者直接参与企业的开发、研究和生产任务,并完成相关调研工作。
(2)推进教材改革与建设。编选教材时尤其要注意:1)增强其应用性、适用性,比如通信网络的规划、设计与优化内容在一般的规划教材中很少涉及,但这部分知识是本科层次应用型通信人才在实际工作中用得较多的知识;2)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保持其先进性。例如在本的培养方案修订中,就增加或增强了通信组网技术、3G通信网络、电信业务开发等目前主流通信业务的相关课程内容。
(3)改革教学方法。可以引入利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理实一体教学法、兴趣牵引法、职业模拟实训法等适合本科层次应用型通信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
(4)搞好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开展与企业的紧密合作。一方面积极寻求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内校外实习基地。目前己经建立了多层次的实习基地,实习内容涵盖电子产品的焊接、加工,通信产品的生产、调试以及通信工程类设备的运营、维护等。另一方面通过建立校企联合实训中心开展与企业的紧密合作, 实现优势资源共享, 构建教学、科研、生产、培训为一体的人才培养平台,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 加强对学生工程实践、工程应用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实现毕业生“就业有优势、深造有基础、发展有空间”。
3.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创新
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通信专业领域应用能力为主线,根据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素质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构建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处理好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系, 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关系,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力求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应用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3.1 理论课程设置
理论教学体系以本专业人才的理论知识要求为主线,由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所构成,主要包含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
公共基础课既要突出理工特色,又要立足于本校学生特点。在 “必需、够用、管用”的原则下,适当调整部分课程门数和学时数。一方面,对与专业体系无关的内容适当删减,减轻学生负担;另一方面又要适当加强专业相关内容,比如通过专业英语课程加强学生通信
方向英文文献的阅读能力,这一点在实际工作中非常重要。
专业必修课程执行精品教学的理念,按照专业内核, 精炼教学内容。对《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数字电路》等通信专业基础课,审视教学内容,注意知识内容的基础性与系统性,加大课程整合力度,搭建课程平台,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程度,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专业选修课则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灵活设置。专业选修课是培养学生专业兴趣,确定未来就业方向的重要过程。长期以来,很多学校和老师都忽略了对学生兴趣的引导,实践证明,兴趣是成功的开始,当学生对某个具体的方向感兴趣并深入下去后,往往能获得极高的回报。因此,在专业课程设置上采用由浅入深,逐步深入的培养体系。首先通过一些基础的、简单的、综合性的课程引导对某个专业方向进行初步了解,这个过程中特别注意对学生兴趣的引导,然后在此方向设置后续的专业课程。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在少数比较有兴趣的方向进行深入,避免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过多的方向上,最终归于平庸,缺乏特色。在这个过程中,实践证明,绝大部分学生对实践课程的兴趣远大于纯粹的理论学习,所以大幅加强实践环节就成为必由之路。
总的说来,在理论课程设置上,围绕专业核心能力,加强理论课程内容的整合和更新,明确基础与专业知识的内涵,努力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理论课程体系。以基础性与应用性为出发点, 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络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软硬件设计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实践实训环节设置
通信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必须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践环节应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验证到设计,由单一的实验内容到综合实验的基本思想,实践内容尽量贴近实际工作需要,加强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除毕业设计外,相应的专业实验、实践教学主要可分为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专项综合实践、课外学生创新等几个部分。
对《数字电路》、《通信原理》、《单片机原理》等专业主干课程的基础性实验,主要利用实验箱开展。基础性实验相对较容易,可以增强学生信心,加强对理论学习的巩固和理解,同时使学生熟悉、掌握各种仪器仪表的使用,如示波器、信号源、频谱分析仪、误码仪的原理及使用。
综合性实验项目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各种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一种方式是系统仿真,通过MATLAB、Systemview等常用仿真软件,构造一个完整的通信系统,例如2.4G无线收发器、WCDMA扩频通信系统等。这种实验方式有助于学生形成通信系统的整体性概念,对不同学科的知识点融合效果非常明显。另一种方式是分析模仿型实验。针对通信系统中的某个功能模块进行,主要培养学生分析单元电路、模仿设计功能模块的能力。该实验系统多采用可编程逻辑器件实现,这样将EDA技术和通信原理相结合,锻炼学生综合设计、开发能力,分析掌握实验用通信集成电路的使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专项综合实践是实践环节中最重要,也最贴近实际工程的环节。此环节的具体实现方式有主要有三种。第一种,在院内通过专周实训的方式完成一个小的通信产品设计及制作,比如收音机、红外线收发器等第。这个实训一般在一些必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完成之后开设,让学生通过对所学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完成一个小的成品设计。实践表明,这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知识融会贯通大有益处。第二种,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交换机、光传输设备、3G基站等真实设备,模拟真实的网络运营过程,积累工程实践能力。为此,学院投资建设了具有全国一流不平的现代通信实训中心,配置了华为最新的实际商用通信设备,模仿真实的通信运营商网络环境。实践证明,这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效果非常明显,在实际工作中能很快上手,适应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第三种,通过在企业实习的方式,让学生能接触真实的通信企业工作环境,提高职业素养。一方面,学校联合一些通信企业,形成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到这些单位参观和顶岗实习,给学生提供机会进行职业素质的训练,增强工程应用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另一方面,也鼓励学生在假期自己寻找一些实习机会,累积实际的工作经验。这种实习的方式,对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效果非常明显。总的说来,专项综合实践就是贴近企业的真实工作方式,尽量让学生多累积实际的工程经验,提高职业素养。
除了以上三种实践环节为每位同学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外,我系还成立了实验中心,全天开放,学生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到相应的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通过经费支持、联系老师定期举行讲座等方式,支持科技创新协会等学生社团组织,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互相学习,共同提高;鼓励、支持学生参加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等学生科技活动竞赛,这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途经;通过项目制或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等方式,由老师指定或学生自主指定课题,学生合作共同完成,其中课题的设计性灵活度很大,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给优秀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研究的环境,展现新思维、新设计的舞台,提高学生主动思维、实际动手能力。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体现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的具体框架。总的说来,通信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思路主要是:教学计划增加“柔性”, 减少“刚性”,减少理论性必修课的比例,适当减少总学分和课内总学时,大力加强实践、实训环节的比例。在新修订的通信专业培养方案中,实验实训部分的学时占到总学时的1/3以上,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效果是非常明显。
4.总结
虽然通信行业发展的如火如荼, 但目前对于独立学院而言,对通信专业培养模式的研究还处于一个探索的阶段。怎样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的培养模式,培养出符合信息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提高我院通信工程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乃当务之急。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实习实训及素质拓展等多方面对学生的培养体系进行了改革和探索,具有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希望此文能够对独立学院的通信工程专业的建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参考文献
[1]许学梅等,《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课题研究报告》,北京联合大学信息学院,2004.10:32-37
[2]王志明,《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报告》, 南京工程学院,2004.10:6~14
[3]朱高峰,《面向21世纪的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国学位与教育研究,2002.4:1-4
[4]程建芳,《借鉴国外经验强化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中国高教研究, 2007.8:54-55
[5]周宇,王国红,徐铁峰,《地方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国高教研究,2009.1:92~93
[6]王文鼐等,《独立学院通信类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研究》,成功(教育),2010.12:217
[7]王隽,林晓勇,张玲华等,《通信高校核心竞争力模型研究》,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vol30.No3:27~29
第三篇:_国有企业人员培训体系研究.
72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5年 1月下
摘 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迅猛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 的不断完善下,我国的国有企业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现 如今的企业竞争重要的便是科技竞争与人才竞争。人才是创造经济 和产生高效率的关键因素。因此人员培训和专业教育便变得尤为重 要。本文便就我国国有企业中的人员培训的发展趋势和人员培训中 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进一步提出国有企业人员培训的相关策 略,以使我国的国有企业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 :国有企业;人员培训;专业人才;培训策略
经济学诺贝尔获奖者西奥多·舒尔茨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 提出了人力资源的相关理论,在该理论中将人才的培养作为企业和 国家的发展根本,他认为专业人才是企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也 正因如此所以西奥多·舒尔茨将物质、人才、信息和资本作为企业 发展中的重要资源。时代不断向前发展,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 断提高。因此在注意引进专业人才的同时也应注重对人才培养的重 视,这不仅有利于企业的不断发展、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且有利于 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人才自身来看,加强人擦培养可以提高 企业员工的专业素质、以使得自己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要,为企业 的经济效益做贡献。
一、现代企业的发展趋势 1.企业大学的发展 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中预测到,在今后的企业发展中企 业将会将职业培训和员工的再教育更大程度的纳入企业的人才建设 中去。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早在第二次大战前便开始了企业大学的建 设工作,在我国企业大学则与近几年各个成立。但随着我国经济发 展的不断向前推进,我国的企业大学教育也在不断地发展,海尔、联想、TCL等五十多个国有企业也相继加入企业大学的行列。
2.生产与培训的结合 我国国有企业在加强人员培训时很注重与高校的结合,他们通 过院校的优质资源为企业培养更为优秀的企员工,促进企业的长久 发展。
3.培训的外包 在现代国有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仅将人员培训作为人力 资源管理的一部分。同时,社会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培训机构, 这些机构往往具备比企业更为先进的教育经验和培训经验,因此在 现代国有企业中更多的将人员培训下放给专业的培训机构去进行,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优化资源配置,而且有利于企 业培训的有效性。
二、企业人员培训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对员工重视度不足 虽然现如今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培训以是越来越多人所关注的 问题,但是在实际中,某些国有企业却仍旧运用传统的组织形式, 不仅没有建立相关的员工培训体系和培训人员,而且有的企业还将 人力自语那管理机制与后勤部门合并,使其缺乏独立性和专业性。在管理者方面,有的管理者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并不重视,对员工的 认识度还停留在数量的角度,对员工的质量提升没有进行过多的关 注,他们更加注重设备的提升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对工作方法和员 工的专业素质没有进行过多的关注。同时一些企业领导走入培训误 区,将培训仅仅定性为思想上的培训而忽视了技能的提升。
2.企业培训经费投入不足
目前国有企业对人才培养的经费不足,主要是由以下几点原因 造成的:第一,管理者思想理念错误,管理者认为对人才的培养不 如直接去市场上招聘更为专业的人才,用招聘来代替培训;第二, 员工流动性高,国有企业培训体系不完善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人 员的高流动性,企业管理者担心他们在提高员工技能的同时流失 了专业的人才,员工可能会因为技能的提升而选择跳槽;第三, 传统培训体制的问题,在传统体制中,培训更多的是注重眼前的 效益而忽视长久的发展,这使得培训缺乏持久性,以至于企业对其 缺乏信心。
3.培训机制的落后 我国国有企业的培训体系建设不足。第一是对培训效果检测 的忽视,致使员工在回到工作岗位后并没有显著的技能提升;第 二是考核手段单一,以考核成绩而非实际应用为主;第三是评估 缺乏专业性,大多数企业没有建立完整的评估系统,缺乏有效的 培训数据。
三、国有企业人员培训体制的完善对策 1.转变培训理念 国有企业应树立现代培训理念,提高员工的培训质量,这是提 高企业培训体系建设的基础。在企业管理者角度企业管理者应当做 到以人为本,树立长效发展策略,努力提高企业员工的专业素质, 建立高品质人才队伍,提高企业的持续发展动力。在企业员工方 面,企业员工应重视培训,努力利用这一机会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的能力,使自己获得更大的提升。
2.增加培训经费的建设 虽然目前国有企业存在人才流动较大的问题,这也致使一部分 企业不愿花高价加强人才培训,但通话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只有员工 的整体素质上升,企业才可以更好地发展,保持持久活力,企业的 长久发展才是留住人才的根本。因此企业应注意加强员工的培训经 费,并注意在培训中选择优质的培训机构,为企业的经济发展提供 帮助。
3.完善培训机制 针对员工的培训应该有针对性和规范性。在这一点上我们一是 要注意对员工培训效果的检测,员工培训不同与学校教育,它更注 重的是专业能力的提高和实践技能的提升,因此对员工的检测应该 以实践检测为主;第二,应建立完整的评估体系,对员工的学习情 况进行系统的、权利的测定,以确保培训的有效性。第三。虽然国 有企业内部有着人员培训的诸多问题,但是人员培训以愈加被人们 所重视,越来越多的领导开始实行员工培训机制,也引进了相关的 专业体系,但同时我们也应当注意这些体系与我们企业发展的匹配 性,适当、合理的对国美外的优秀人员培训体系进行借鉴和吸收, 内化为己用。
四、总结
总之,国有企业的员工培训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这些不足影响着企业的员工培训的发展,降低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能力和人才培养能力,制约着企业的进步。因此解决国有企业的人 员培训问题使我们目前所应当注意的。本文就国有企业的人员培训 的机制建立、人员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做了一个浅要的分 析,对国有企业的人员培训状况做了了解,以期望国有企业的人员 培训可以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美]Michael J Marquarde.创建学习型组织5要素[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国有企业人员培训体系研究 贾 赟 胡云鹏 孙丰收
(中石油西部管道兰州输气分公司,甘肃 兰州 730000 DOI:10.13768/j.cnki.cn11-3793/f.2015.0183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5年 1月下 [2] 赵曙明, 吴慈生.中国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调查研究
[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3,(3 :48-50.[3] 李荣生.从外企与国企的培训比较看国企培训变革[J].中国培 训,2005,(5 :22-23.[4](美 爱尔文 ·戈尔茨坦凯文 ·伏特.组织中的培训[M].北京:清
华大学出版社,2002.一、设计初衷
干部考评工作是每个企业重要的人事管理手段,已经形成了相 对固定的执行模式,考评结果在晋职选拔、推先评优、薪酬奖惩等 方面发挥了较为积极的作用。但随着企业内外形势的发展和职能分 工的变化,考核重心掌握不均衡,考核时效性不强,考核奖惩标准 导向性不完善,绩效指标挂靠不均衡等问题也逐渐显现。为此,对 企业干部考评工作重新进行构思,借鉴信息化手段,建立新的干部 考评模式。
二、实现目的
整合现有考评资源,构建考评中心,实现数据的集中管理和 应用;建立日常工作记录,实现干部月度常态化考评;分解挂靠单 位、个人绩效,实现个人、单位、公司三者责任统一;推行无纸化 办公,以信息化手段替代书面填报,便于数据查询和分析。
三、考评指标分类
参照通用德、能、勤、绩的综合考评指标,将指标分为素养指 标和绩效指标两类。
德、能、勤为素养指标,主要考量干部思想品行、技能才干、敬业尽责等内容:德主要涵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内 容;能主要涵盖组织协调、业务技巧、创新能力等内容;勤主要涵 盖掌握实情、贯彻落实等内容。
绩为绩效指标,主要考量干部工作实效。指标设定受干部分 类、岗位性质、工作分工不同影响而有所差异,并进行差异化考评 和管理。
四、干部性质分类及指标设定
根据企业干部岗位工作性质和承担职责,将干部划分为综合服 务型、业务型、生产服务型、生产型四类。
综合服务型干部以办公室、行政部、后勤部等综合职能部门干 部为主,主要考核定性绩效评价指标。干部个人根据岗位说明书和 部门重点工作分解自我月度指标并通过信息系统上报,月底通过自 评和主管测评方式互动进行。
业务型干部以销售部、供应部、采购部、航运部等承接对外业 务的部门干部为主,选考指标除定性绩效评价指标外,还涉及管辖 区域或负责业务具体完成情况等定量指标,由部门主管进行月度总 结和考评。
生产服务型干部以生产调度中心、技术研发部、安机部等与生 产车间联系紧密,为生产车间提供服务保障的部门干部为主,考核 指标按权重比例挂靠生产单位的具体绩效指标,相关考核结果在设 定权重比例后可通过数据中心后台自动生成。
生产型干部以生产单位和绩效承包单位干部为主,以单位、条
线的定量绩效指标完成情况作为考评指标,相关考核结果在设定权 重比例后可通过数据中心后台自动生成。
五、数据来源与提供
干部考评体系建立后,根据指标数据来源、收集难易程度,责 任判定结论发布等情况将数据提供单位或部门分为三类,分别是通 用数据提供单位、专项绩效数据提供单位、内部分解数据提供单位 三类。
通用数据提供单位涉及办公室、安机部、后勤部等单位,信 息以素养指标为主,由上述单位定期或不定期对信息进行录入和维 护,相关信息可在数据库后台自动指向责任个人,或指向责任单 位,由责任单位落实至个人。
专项绩效数据提供单位涉及生产调度中心、企管部等单位,信 息涵盖安全、质量、生产、工艺等生产指标,成本、绩效、考核、审计、财务等管理指标,以及销售、采购、物流等业务指标,相关 数据可由上述单位进行收集和上报,并进行责任判定和权威上报。
内部分解数据提供单位主要涉及生产分厂以及独立核算绩效 单位的综合管理科室,主要涉及专项数据的分解、内部考核数据 确认等。
六、主要功能实现
干部考评软件依托现有干部信息系统的资源,可实现干部个人 基础数据的导出与导入,在根目录和框架下,对干部考核信息进行 管理,主要下设三个功能模块,分别实现个人自评、单位考评、公 司考评的功能。通过相互信息转接和挂靠,最终实现干部考评工作 的常态化、信息化目的。
个人自评模块为基础管理模块,维护端口开放给干部个人,干 部通过对照工作说明书和单位职责,每月固定填报常规工作项目和 重点工作项目,次月月初可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自评,评价结论以 定性评价为主。
公司考评模块是数据来源模块,维护端口具有两类维护权限, 一类开放给相关综合部门和生产单位的信息管理员,定期或不定期 更新维护数据,对公司判定的各类数据及时登录,数据输入后可直 接链接个人信息,也可链接单位信息。
单位考评模块是关键核心模块,承担承上启下的功能,对下, 可对个人自评模块提示的工作计划、完成情况进行确认和评价,对 上,可对公司考评模块转接的内容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和挂靠个人, 同时可对各考评信息设置和调整权重。
以现有运行的干部信息系统,计划开发的干部考评系统为基 础,开发或整合干部专业化测评系统、后备干部管理系统、干部培 训管理系统的资源模块,实现资源的共享共通。
企业干部考评软件的构思和功能实现 刘长龙 张 瑜
(江苏永钢集团有限公司,江苏 张家港 215628 作者简介:刘长龙(1980-,本科,中级经济师,江苏永钢集团有限 公司。
DOI:10.13768/j.cnki.cn11-3793/f.2015.0184
第四篇: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研究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研究
【摘 要】随着政务部门信息化的快速发展,部门间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的需求越发强烈,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就是为满足政府部门间多业务、多数据结构的信息资源交换、转换及共享需求而建立的。论文从实际应用出发,对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顶层架构、组成及功能等内容进行了研究与阐述。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among the departments of government,govern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 sharing and business collaboration needs become more intense.The establishment of govern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 sharing system is to meet the needs of government departments,such as multi service,multi data structure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exchange,conversion and sharing needs.From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this paper makes a research on the top-level structure,composition and function of the govern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s sharing system.【?P键词】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目录
【Keywords】govern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 sharing system; catalog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5-0083-03
引言
随着电子政务的不断发展,大部分政务部门都建立了满足自身业务要求的应用系统,沉淀了大量的政务信息资源,但是这些信息资源只是限于部门自身业务使用,没有在不同政务部门间实现共享,形成了一个个政务信息资源的孤岛。建立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实现可靠性高、快速、扩展性强、安全性强、大容量的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共享,满足多部门、多领域、多业务及多数据结构的政务信息共享已经成为一项非常急迫的工作,也是促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重要基础。共享体系顶层架构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体系是以数据的获取与存储作为底层的支撑,以数据交换、挖掘、管理和运维作为整个体系架构的核心部分,在此基础上对城市提供多样化的应用,促进大数据产业发展。
2.1 数据层:政务数据的来源
政务数据来源广泛、结构多样,一是基于传感器、GPS等现代信息技术产生的实时数据,如空气、环境等数据;二是交通、医疗、卫生、教育、社保、民政等业务的传统结构化数据以及在此基础上延伸、扩展后形成的海量非结构化数据;三是基于互联网产生的政务新数据,如政府网站、政务微博、微信、论坛等数据[1]。
2.2 支撑层:政务数据资源的云化
支撑层采用云计算的架构,通过集约化的云环境、网络设施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等,利用虚拟化技术将大量相同类型的数据资源集聚成为资源池。
2.3平台层:政务信息资源的存储、处理、共享与运维
政务信息资源的存储是基础信息资源的汇聚,包括人口、法人等基础数据库和主题数据库;数据资源的处理是将海量的政务信息资源进行分类、聚集、清洗,实现对政务数据的活化;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是通过交换共享平台,整合原来分散在各领域的政务信息资源,满足各部门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的需求,实现共享云业务协同;政务信息资源的运维是通过数据管理和数据运维平台,强化数据资源规范化、资产化管理[2]。
2.4 应用层:政务数据资源的价值挖掘与应用
应用层是数据具体领域的业务需求,主要分为政务应用和对外开放的数据资源,服务对象具体包括政府部门、共享平台、开放平台、事业单位、社会公众和企业机构等。在政府应用领域、公共服务领域等开展大数据应用,利用数据融合、模型构建等技术,揭示数据的内在关联性,提高政府决策对数据的占有与分析能力。共享体系组成及功能
3.1 交换体系
交换体系的功能是在不同地域、不同部门、不同层级之间实现可靠性高、扩展性强、安全性强、快速、大容量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支撑“多证合一”、“两证整合”、“低保核查”等业务的正常开展,主要功能有交换流程配置管理、数据交换、交换节点管理、交换桥接等[3]。
3.1.1 前置交换子系统
它负责在各个部门业务数据库与数据共享平台进行信息资源的传输,他首先从各个部门业务库抽取政务信息资源,传输给中心节点,然后从中心节点收取信息资源,并发送给相应业务部门数据库。前置交换子系统由网络通信系统、操作系统、交换信息库、前置交换环境、交换服务配置工具等组成。前置交换系统主要提供以下功能:
前置Agent服务:前置Agent主要是提供代理的功能。Agent是一个独立的运行单元,负责对在前置机上的数据源如数据库、文件等,交换服务,接口服务等进行管理与监控。管理包括服务的启动、停止、状态的汇报,数据源的管理,如数据库连接状态,表结构的采集,元数据的跟踪等。前置Agent还提供与中心交换平台的命令通道,负责接收平台的指令,汇报管理信息等功能[4]。
部门交换信息库:部门交换信息库的功能是为数据交换提供数据库,它是各部门的业务系统与数据交换平台之间数据流动的中转站。部门的结构化数据存储其中,他一般选择现在市面上流行的关系型数据库。
3.1.2 交换传输子系统
前置交换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由交换传输系统来完成,它完成把需要交换的信息进行打包、转换成特定的格式、传递到目的方、对交换的信息进行解包等动作,他通常由并行适配器系统、消息总线系统、安全保障体系、管理与监控平台等四部分组成。
并行适配器系统:它对数据的处理是基于时间驱动实现的。他对各种组件进行连接并形成数据流,进而在应用系统、信息系统或者中间件之间进行连接,他由连接系统框架和连接组件即适配器组成,采用以数据流向为主线,组件化体系结构。
消息服务总线系统:他的主要功能就是对信息服务进行横向的扩展、对消息服务进行大规模分布式处理。他通过采用消息传输的机制来实现异构系统间的通讯,他为不同应用系统间的信息交换提供可靠的信息转换、信息传输等集成环境,实现不同系统间的松耦合的体系架构。
安全保障系统:采用完全符合国家对相关平台的安全要求,考虑到以后的扩展需要,系统需要留出安全体系接口。
管理与监控系统:他是采用B/S架构基础和JMX管理标准的管理平台。用户可以在不同地点对应用集成平台进行必要的管理,他在统一的门口下将不同系统的管理服务集成起来。他能够支持标准的服务接口,各种新服务的管理模块根据需要能够便捷地插接到管理平台中,管理功能能够根据需要任意扩展[5-6]。
3.1.3 交换桥接子系统
桥接系统是为了解决政务部门信息共享中存在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它实现部门业务系统信息库与前置交换信息库(或交换平台)之间双向安全、可靠的信息交换和同步;实现不同网络环境下的桥接,包括直连连接、网闸连接以及实时、定时的桥接;系统支持各种格式数据,包括数据库、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内容的桥接。系统提供桥接流程运行状态监测和交换流程控制等功能[7]。
3.1.4 管理监控子系统
建立该系统的主要目的是对业务流程管理服务器和流程进行监控和管理,对平台的监控和日志管理,对应用适配器系统配置的部署和更改以及运行状况等内容的监控和管理,系统具有如下功能:
用户管理:系统根据需要设立了不同的管理员,并通过角色对用户的权限进行控制,不同的用户被分配给不同的角色,用户的角色不同拥有的权限也不一样,系统还可以对角色的权限进行调整以达适应不同应用场景下系统对用户权限定于的要求。
桥接核对:系统通过统计发送端的发送总量、新增数据量、更新数据量、删除数据量和接收端的接收总量、新增数据量、更新数据量、删除数据量,对数据的发送和接收进行数据核对,统计数据发送过程中的偏差,当偏差统计结果0时,监控平台会发出预警。
桥接监控:系统对发送服务和接收服务进行监控,当有一个服务出现问题后系统就发出警报,异常情况包含:数据在传输和写入过程中出现的情况、数据库异常等。
桥接管理:功能包含桥接服务的创建,桥接服务的部署、修改、启动、停止等操作,桥接服务的绑定。
3.2 目录体系
目录系统的功能是帮助信息资源需求者发现其所需的信息资源所在部门、获取途径、获取方式、该信息资源的更新频率等。信息资源拥有者可以通过目录系统注册自身的信息资源,也能够对信息资源进行删除、修改等维护,目录系统提供批量导入功能。目录可以按照多角度、多维度进行分类并在目录系统中进行展示,可以分为部门目录、主题目录、需求目录、开放目录等,用户可以根据需多内容进行增加、删除、修改。将目录系统跟共享系统实现对接,用户可以通过目录系统向信息资源拥有者提出共享申请,信息资源拥有者审核通过后,通过共享系统共享信息资源。结语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体系是实现政府部门间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是实现“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关键,现在各地都开展了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建设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也面临着很多问题,所以对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体系进行深入的研究,明确其系统架构与功能就变得非常必要。
【参考文献】
【1】穆勇,彭凯,等.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龙建.政府基础信息资源跨部门共享机制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2013.【3】马殿富,章晓杭.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总体框架探索[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05(11):14.【4】魏飞.科技情报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构建研究[J].科技风,2015(02):5-6.【5】周宏仁.论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策略[N].中国信息导报,2003-06-09.【6】冯惠玲.政务信息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7】匡晓红,汤丹,刘志峰.一种引擎驱动的电子政务数据交换平台[J].计算机时代,2015(1):78-80.
第五篇: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研究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研究
一、农村信用体系的涵义
随后人类根据时代、背景以及学科的不同,赋予了信用多种多样意义。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对信用做出理解: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理解“信用”,它实际上是指借贷双方的关系;从法律的角度理解“信用”,它实际上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当事人之间的一种关系,但凡“契约”规定的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不是当时交割的,存在时滞,就存在信用;第二层含义是指双方当事人按照“契约”规定享有的权利和肩负的义务;而在信用创造学派的眼中,信用即为货币,货币就是信用,信用创造货币,信用形成资本。笔者认为农村信用体系大体是指金融机构,借贷者以及农村基层政府三者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金融环境,其中农村中小企业为主要借贷者。
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相对于我国城镇的信用体系,农村信用体系显然有许多更不完善的地方,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用体系的建设缺少法律的保障和制约
主要集中体现在立法不健全和执法力度低两个方面,我国不仅缺少关于农村信用的具体法律法规以及各项失信行为的详细惩罚措施,而且对失信行为的制裁不足,不仅使失信行为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有效遏制,甚至滋长了一些个人和企业的恶意失信,从而加大了信用风险。
(二)缺少信用综合管理机构和信用数据库的建设
目前我国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基本上覆盖到了全国,总体而言农村地区已纳入到征信体系当中。但是在收集、整理、核准、评估、查询信用信息等方面难度较大。这是由于目前农民的经营形式多,许多农户存在多种经营,半数的农户存在人口临时流动。最终导致农户信用信息原始资料调查采集困难且信息多变而且真伪较难辨别。
(三)农村信用中介机构建设的不完善
虽然在部分发达地区的农村金融机构较为多样,类型更为丰富,但事实上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只设有农村信用社这一单一的金融机构来作为信用中介。农户贷款渠道选择性单一,只能在当地农村信用社贷款,发生异地贷款的可能性很少。除此之外,一些社会中介机构的自身信用就较差,经常提供虚假错位信息和不真实的评估审计等等,往往会误导广大农民和乡镇企业,加大信贷风险。
(四)农户自身认知的局限性
根据农业普查结果,我国大多数农民对于金融知识的了解甚少甚至一些农户缺乏基本金融常识。调查显示,在一些地区,仅有大约十分之一的农户对于网上、电话、手机银行等存在了解,但大部分都未操作过;约一半的农民不会使用ATM机;72%左右的农民不知道信用卡的功能,甚至有一部分农户不知信用卡为何物,更别提一些金融衍生产品,信贷款种类和政策了。最为重要的一点是许多农民自身根本没有学习和了解的欲望。
(五)农村金融信息提供服务滞后
农村现有的信息提供服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农民对于金融知识的了解,但是仍然无法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相同步。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现有的金融信息交流渠道不畅,信息利用率不高,信息资源配置不完善,信息网络化进程较慢。笔者在进行调研中发现,绝大部分农户不会去当地金融机构或者上网主动了解金融知识,而金融机构也很少有主动为农户提供金融信息服务的。
三、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措施
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为完善其建设发展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快征信立法,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目前我国的法律中并没有为农村信用体系提供直接依据的法律法规基础,而征信立法可以依法规范金融机构、农户、乡镇企业,政府等金融市场参与者的行为,为信用参与者提供透明、统一、稳定的指导标准,保障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社会信用活动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建立统一的农村信用信息系统平台,提高信息整体质量
以人行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平台征信系统为依托,加快农村个人征信系统建设。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研发一套完善的农村信用信息基础数据采集模式,建立独立的农村信用信息数据库,包括金融信贷信息、税务、司法判决、交通、电信、水电费等一切与企业及个人有关的信用交易信息,构建起涵盖农牧户全部信息的共享系统。把征集范围扩展到每一个有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使每个公民都能有自己的信用档案并且农户信用档案要符合科学性和实用性
(三)建立符合农户特点的评价体系
农户信用评价就是在农户信用档案的基础之上,运用数学、运筹学、计量经济学等定量分析工具,加入专家分析判断,提炼信用评价标准,以简明的符号或分值标识农户偿债能力和意愿。农户信用评价是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开展农村信贷活动的前提条件,只有通过其的全面推广,才能改善农村的金融生态环境,达到在信贷风险的前提下,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四)完善农村信用担保机制
一方面我国农村的信用担保机制的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关于担保行为的法律法规及制度建设尚不完全,担保机构和担保组织发展缓慢,担保的方式范围和作用有限;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较低,仍然以小农经济为主体,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我国的乡镇企业自身规模较小,收到资金流动不足、资产状况不佳等因素的影响,发展也受到一定的制约。为了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广大农户的收入,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要求我们完善农村信用担保机制,推动担保机构的市场化公司化。成立农户联保协会,推动农户自保联保的形式。扩大担保机构的服务范围,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农村市场。发挥政府的作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制度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