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南澳特色、稀有植株的调研报告
摘要 南澳岛由于其特殊地理环境而保留了一些特有植株,但这些植株也因一些人为、非人为原因而渐渐消亡。其中南澳白籽冰糖石榴、白花石榴分别有着其特有的药用、食用价值。本文只要是对在南澳当地了解到的有关南澳石榴业的发展历史、栽培技术以及药用食用价值进行总结,并分析南澳发展石榴种植经济的利与弊,以及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白籽冰糖石榴 白花石榴 食用价值 药用价值 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 s665.4 石榴
1.前言
石榴属植物,是一种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观赏价值与保健功能于一身的优良果树。原产中亚,向东传播到印度和中国,向西传播到地中海周边国家及世界其它各适生地。XX多年前石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经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驯化,在我国逐渐形成了如新疆叶城、陕西临潼、山东枣庄、河南开封、安徽怀远、四川会理、云南蒙自等几个著名的适生栽培区和许多优异的地方品种及丰富的遗传种质资源[1]。
南澳石榴,东南亚一带称为南澳榴,潮汕地区称为澳榴,产于粤东南澳岛深澳古镇,是全国特有的优稀名果,也是历代上京进贡的佳果。栽培的品种有白籽冰糖、白籽一点红、硬枝青皮、软枝青皮、红皮红籽等8个品种,它们均以肉厚皮薄、晶莹多汁、清甜适口、质优果硬,而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还有一种白花石榴,则主要取根药用,有良好的治疗功效。[1]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到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经有关专家学者的考证,确认曾经繁极一时的白石榴花当时仅分布于南澳岛,成为稀有品种,一度濒临灭绝。XX年初,南澳县名优水果研究会着手挽救白花石榴名药。将白花石榴在城镇的沙质土里移出来,引上山坡地的红壤土中种植,目前已经繁殖到一定的规模,挽转了南澳石榴濒临灭绝的处境[2]。
我们渴望了解南澳石榴的历史及濒临灭绝的原因和专业人士请教挽救南澳石榴的办法,探索一个物种的“繁盛-衰亡-繁盛”历程,形成示范作用,为保护其他物种提供方法和依据,增强大家生态保育意识,自觉地投入到保护物种,保护环境的活动中去。同时据我组所了解,我国对石榴的营养成分和保健功能研究甚少,而石榴的营养成分如富含抗氧化剂和保健功能如抗癌作用等近年来已经成为国际上科学家研究的热点问题。那么,南澳石榴的资源利用,是否还停留在食用价值上呢?南澳石榴又能否发展壮大,再次为南澳人民带去经济效益呢?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本着采集样品回校实验的初衷,来到了南澳开展此次调研、采访活动。
2.调研
2.1 走访
在调研途中,我们走访了一些南澳居民,发现其中有好几户居民家中种植有白花石榴,但植株都比较矮小。因其有药用价值,很受居民的喜欢,但据他们说所,并不需要特殊照顾,白花石榴即可很好的存活。
由于居民对白花石榴的认识都比较浅,我组决定改用采访栽培户的方式开展此次调研。
2.2 采访
7月18日早上,我们调研组来到了南澳县深澳镇金山育苗场采访南澳县名优水果研究会会长谢松楷先生。采访内容如下:
调研组:谢会长,我们了解到南澳石榴是比较有特色、比较稀有的,但具体如何有特色、为什么稀有我们并不了解,您可以简单地为我们介绍下吗?
下图为7月18日早,我组到达深澳县金山育苗场
上图为调研组采访谢会长时所照
谢会长:南澳的特色、稀有石榴主要是两种:白花石榴以及白籽冰糖石榴。白籽冰糖石榴开红花,其果皮是青色的;因其籽为白色,看起来像冰糖,而味道也清甜可口,故得名。白花石榴因其所开之花皆为白色而地名,有药用价值。这两种石榴都是南澳所特有的,现在虽然有外地栽培户引进这两个品种进行培植并获得成功,但其成果终究不及南澳原产。
(以下简称谢会长为“谢”,调研组为“调”。)
调:据我们查找到的资料,发现白籽冰糖石榴从建国初期到现在发展较为曲折,请问我们找到的资料是否有真实性,能否简要的介绍下白字冰糖石榴的历史?
上图为白字冰糖石榴果实,因为成熟,果实较小
谢:确实如此。在大概1958年时,国家曾较为重视南澳的白籽冰糖石榴,并有指示涵希望南澳大力发展,所以当时的生产规模较大,产量也很可观。但大概在文革前后时期,由于大规模的种植粮食,这些果树都被挖掉了,也就一直没有再大量种植。直到1984年华南农业大学与本地有关部门进行果树调查时,发现纯种白籽冰糖石榴仅剩一棵,于是才开始培植。
上图为调研组宏文采集样品并在做标记、记录照片
调:那白字冰糖石榴是否比较难以培植,在种植过程中也有着许多的技术要求?
谢:其实白字冰糖石榴并不是很难培植,通过扦插、嫁接都可以成活,虽然成活率比不上其他品种,但还是有50%以上的植株能够成活。至于直接用果实进行培植,由于会产生变异而难以实现。而平时的种植则更是简单,并无需多余的看护。白籽冰糖石榴属耐旱型,平时无需浇灌太多的水,只要注意在结果期适当多浇灌些水即可。同时适当添加一些有机肥料或农家肥,在结果时对果实进行套袋已防止果食蝇可以增加产量以及提高产质。另外有一点是居民家庭种植一般比较容易忽略的问题,就是种植白籽冰糖石榴要注意更换新土。因为白籽冰糖石榴的根系较浅,不适度的更换新土,底层根系容易腐烂;所以适时的翻土、加新土,顺便添加肥料,对白籽冰糖石榴的种植是很有益的。
调:白籽冰糖石榴大概在什么季节开花结果呢,果实大概有多大?经济效益怎样?
谢:白籽冰糖石榴一般在农历三月的初
七、初八左右萌芽,四月中、下旬到五月初开花,果实一般要等到中秋前后才足够成熟、可以采摘。果实平均质量为
以上两图分别为白花石榴的近远照
300—350g之间,最大的可达到约460g。白籽冰糖石榴在南澳是供不应求的,一般中秋前本地居民都会订货,不然是很难买到的。
调:刚刚您说白花石榴有药用价值,主要是指治疗哪方面的疾病?植株的哪些或那个部位药用价值比较高?它是否因比较难以种植才导致稀有?
谢:白花石榴主要是用于治疗肾病,它的根、花、茎、叶都有药用功效,根部药效最好;销路很好,常常供不应求;一般为保证货真价实,采用现挖现卖。也可晒干后再卖。冬季发芽前挖根最佳,通常以煲汤形式食用。
白花石榴的种植并不难,它与白籽冰糖石榴一样是耐旱型,都较易种植。其稀有的原因主要是白花石榴在其他地方种植的植株,其药效远不如在南澳种植的。
调:据您刚才所说,白花石榴与白籽冰糖石榴都比较容易种植,而且销售情况也相当可观,那为什么不进行大规模生产呢?
谢:这个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南澳山地较多,比较难以找到较广的区域可以进行大规模种植;二是与海洋养殖、捕捞业相比,白花石榴与白字冰糖石榴种植的经济效益还是比较低的。所以这两个品种目前还是只做保护、保留,并未投入到生产中。
调:那么我们对石榴的利用是不是仍仅限于利用它的食用价值?
谢:是的,目前我们主要还是注重石榴的食用价值。石榴的营养成分和保健功能等虽近年已经成为国际上科学家研究的热点问题,但我们在这领域还尚未深入开拓。所以在这方面,我们需要加快步伐,才能使我们的资源更快更好的得到利用。
3.资料查阅
3.1 南澳石榴的发展
3.1.1深澳镇栽培澳榴已有300余年的兴旺史,故有“榴城”美称金秋成熟之时,澳榴通常每个果体重达0.4公斤左右,单果最重可达1公斤。澳榴品种中尤以白籽冰糖种果皮薄艳、籽粒多肉、清纯味美而最佳,是历代上京进贡的佳果。早在清代,就行销内地,远销台湾、香港、东南亚。清朝末期年销售量达1400余筐(每筐装80至100个果)。
1956年8月,深澳乡红场农业生产合作社从台属王楚泽家栽种于光绪八年(1882年)的冰糖石榴树上摘下一篮果实,敬送中央领导人品尝。国务院办公室还为此致函南澳县:“澳榴质量很好……,希望你们继续大力发展。”信笺以国务院第七办公室名义发出,末尾为周恩来总理的亲笔署名。[2]南澳石榴得此殊荣,受到了空前的重视,当地人大力发展南澳石榴,曾经一度成为南澳的重要经济产物。
3.1.2随着大跃进的到来,全国陷入一片浮夸风中,远离内陆的南澳小岛当然也不能避免。南澳岛几乎把所种的南澳石榴通通拔掉改种粮食作物,以此来跟上潮流,跟其他地方比拼粮食的产量。而文化大革命的兴起,更让人们无暇顾及那曾经给他们带来荣誉和经济来源的南澳石榴,随着时间的流逝,南澳石榴在人们的视线中渐行渐远。直到1984年,南澳石榴才重回人们视线中。有关专业人员在当地进行水果普查时发现深澳镇白籽冰糖纯种就只有台属王楚泽家那株百龄老树了。有的则因品种间自然杂交致使良种严重退化。
3.1.3.1985年春,为了挽救白籽冰糖石榴这种载入《中国果木栽培》一书的珍稀水果,南澳县科研生产部门实行“保护、选育、开发”的综合方针,把王家那株古榴树列为重点名果保护,把发展这一品种作为重要的科研项目,从母树管护、切枝取种、扦插育苗,到果园定植、栽培管理、技术规程等,展开一系列试验工作,精心培育出3000多株新种苗,使珍稀冰糖石榴重展芳姿。经过多年来的精心培育,深澳先期种植的20亩共XX多株白籽冰糖石榴,已陆续进入结果和丰产期,高产试验园平均亩产达1.5吨,产值2.26万元,丰产的石榴树每株挂果超200颗。新结澳榴经省、市科研部门和有关专家鉴定,果实的外形、色泽、籽粒、汁液、风味和糖分具有原品种的特性。目前,白籽冰糖果中珍品向阳逢春,春意盎然,在有关部门的扶持下进入大面积开发种植阶段,朝着基地式的生产方向发展。[2]3.2 石榴的营养成分与保健功能[3]
石榴含有丰富的多酚类化合物(含量因部位不同而有差异),这类化合物具有抗动脉硬化、降低胆固醇、抗氧化和抗辐射等作用。近年来,国内外亦多用以制清凉饮料,国外在开发石榴药用中,诸如预防心脏病、延缓衰老、抵抗肿瘤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同时,随着消费趋势的不断变化,国际上以纯天然、健康、营养和口味纯正为代表的纯果汁、混合果蔬汁也正逐渐成为消费主流,因此纯天然石榴果汁饮品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石榴的营养特别丰富,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果实中含有维生素c及b族维生素,有机酸、糖类、蛋白质、脂肪,以及钙、磷、钾等矿物质。据分析,石榴果实中含碳水化合物17%,水份79%,糖13~17%,其中维生素c的含量比苹果高1~2倍,而脂肪、蛋白质的含量较少,果实以鲜吃为主,也可制成上等饮料。
另外,石榴汁含有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有助消化、抗胃溃疡、软化血管、降血脂和血糖,降低胆固醇等多种功能。可防止冠心病心病、高血压,可达到健胃提神、增强食欲、益寿谈话派延年之功效,对饮酒过量者,解酒有奇效。
石榴可谓全身是宝,果皮、根、花皆可入药。其果皮中含有苹果酸、鞣质、生物碱等成分,据有关实验表明,石榴皮有明显的抑菌和收敛功能,能使肠黏膜收敛,使肠黏膜的分泌物减少,所以能有效地治疗腹泻、痢疾等症,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另外,石榴的果皮中含有碱性物质,有驱虫功效;石榴花则有止血功能,且石榴花泡水洗眼,还有明目的效果。[3]
4.分析
从南澳石榴的发展及谢会长的介绍中,我们可以发现,导致南澳石榴一度消亡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原因。在南澳地理条件适合种植南澳石榴,培植技术已经成熟,而且没有威胁其繁殖的物种存在,只要防止人为的破坏,南澳石榴在南澳大规模种植,完全不成问题。同时南澳石榴能在沙地中种植,对充分利用土地也有积极作用。同时石榴有优秀的保健功能,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南澳在周边地区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有助于它的销售。发展南澳石榴作为经济产物还能缓解南澳的产业结构多样化,减轻南澳多年来以渔业为重对海洋造成的压力。因此我们从南澳石榴发展的优劣势进行分析,探讨南澳石榴发展的可行性。
南澳石榴发展的优劣势
4.1 优势:
1.白籽冰糖石榴石榴为南澳特有,品种优良,果实味道清甜鲜美,广为大众喜欢,有较好的销路;
2.白花石榴随易成活,但唯独在南澳种植,其药效显著;
3.南澳气候宜人,其气温、降水量都较适宜石榴的种植;
4.石榴营养丰富,是绿色食品,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4.2 劣势:
石榴种植季节性较强,受气候影响大,种植户投资时长较长,与海洋养殖、捕捞业相比,营利风险较大;另外果实成熟时间较集中,由于南澳交通并不便利,大量果实难以及时销向各地,屯压在汕头周围城市等地区,可能导致供大于求而价格下降,影响经济效益。而且南澳多山地,对石榴大规模种植并不利。
5.结论及建议
经过将南澳发展石榴种植的优劣势概括之后,我们发现,在南澳大规模种植石榴可能会弊大于利。南澳石榴不仅能够改善南澳产业结构,促进南澳经济多元化,减少风险。更重要的是南澳石榴作为珍稀品种能够继续长存,对其他物种保护有借鉴作用,同时南澳作为经济产物得到发展后,能减轻南澳以渔业为重对海洋资源造成的压力。虽然南澳石榴因其独特性广受欢迎而前景广阔,但是由于交通的限制以及生产所带的较高风险性使得相比之下,海洋养殖与捕捞业优势相当明显。
不过,如果从石榴的营养成分与保健作用入手,不单只靠石榴果实营利,石榴种植业的收益渠道将会被拓展,风险也会随之大大降低,经济效益更将成倍增长。
5.1 种植户联系专业院校或其它专业人士,建立试验基地,试验石榴种植的同时对石榴营养成分进行更深入的实验分析。特别是对如有抗氧化作用的石榴多酚等成分进行深入的定性、定量实验;分析证明其有效性及药用、营养价值或保健作用;
5.2 发展石榴加工技术,可以将石榴果实制作成石榴果汁进行销售。石榴果汁营养价值高,有助消化、抗胃溃疡、软化血管、降血脂和血糖,降低胆固醇等多种功能;同时将果实制作成果汁,也解决了交通不便可能会影响石榴远销的问题;
5.3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发展深加工,对石榴中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制作成石榴提取物、果酱、果冻、浓缩石榴汁、糖浆、甚至石榴酒和马丁尼酒。还可以将石榴叶片加工成石榴茶进行销售;
5.4 发展幼苗培养基地,将幼苗运动环境较恶劣的地区,扩大石榴销售途径。据谢会长介绍,南澳石榴已经在其他地方种植成功,南澳石榴耐旱易种能在环境较恶劣的种植,对该地区的环境及经济都要重要的促进作用。
6.致谢
本次关于“南澳特色、稀有植株的调研之南澳石榴”活动得到了华南师范大学团委以及化学与环境学院的大力支持,队伍指导老师王辉老师更是给我们提供了大量帮助。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也得到了汕头市南澳县名优水果研究会会长谢松楷先生以及南澳县居民的支持,在此对所有支持和协助此次调研的单位和个人表示感谢!
7.致歉
本次调研,我组原计划采集样品回校进行实验分析,并将实验所得数据反馈给南澳县名优水果研究会,为南澳的发展出一份绵薄之力。但最终由于实验设备与仪器的缺乏,以及没有足够的实验经费,我组不得不放弃实验。在此,我组致以深深的歉意。
8.参考文献
[1]吴国良.珍奇品种——三白石榴[j].农村百事通, 1996,(08)
[2]许国.深奥石榴.中国土特产,1996(6):36
[3]杨荣萍,李文祥,武绍波,张宏.石榴种质资源研究概况[j].福建果树, XX,(02)
第二篇:浙江特色小镇调研报告
浙江特色小镇调研报告
特色小镇是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功能、社区特征的发展载体,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情况调研报告,欢迎阅读查看。
为加快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推进小城镇差别发展与特色发展,提高新型城镇化干部队伍理论与实践水平,新型城镇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浙江大学举办了“特色小镇建设浙江经验”研修班,全市各乡镇主要负责同志及相关部门人员共65人参加了培训,除聘请专家和当地领导进行授课以外,还组织学员赴玉皇山南基金小镇、丁兰智慧小镇、西湖云栖小镇等特色小镇现场考察,与当地政府官员、企业高管进行咨询互动,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浙江特色小镇建设情况
规划建设100个特色小镇是浙江省委省政府为推动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和城乡统筹发展,贯彻国家新型城镇化和产城融合发展战略作出的重大决策。
今年5月,浙江省出台《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用五年时间通过“自愿申报、分批审核、考核、验收命名”,创建100个特色小镇的目标,对特色小镇的概念及如何创建等作了具体规定,目前,浙江省首批37个特色小镇按照3年近期5年远期的规划正在稳步推进,其中约三分之一的特色小镇建设已初具规模。如杭州西湖云栖小镇,依托阿里巴巴、富士康等优势平台资源,集聚各类涉云企业近300家,涵盖APP开发、互联网金融、数据挖掘等多个领域。宁波市江北动力小镇,以高端海洋工程动力装备制造业为主导产业,发展新材料、机电与电子、信息与控制、新能源等上下游配套产业,打造了国内一流的高端海洋工程动力装备制造业。再如杭州市龙坞茶镇,以“龙井茶文化产业”为主导,集乡村旅游与民宿体验、文创产业及文化商业、运动休闲产业、养生健身产业于一体,成为全国最大的西湖龙井茶集散地和最具茶文化竞争力的特色小镇之一。
——什么是特色小镇:“特色小镇”与“特色镇”,虽均有一个“镇”字,但指向却不尽相同。“特色镇”更注重行政地域概念,乡镇一级的意味更加浓厚;“特色小镇”则是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具有社区特征,传承和展示独特地方文化的载体。“特色小镇”区块概念更强,它既不是行政区划单元的“镇”,也不是产业园区的“区”,而是产业发展载体,是同业企业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企业社区,是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空间边界明确的创新创业空间。一个乡村、一个园区、一个区域,均有可能成为特色小镇的建设对象。通过培育特色小镇,集聚人才、技术、资本等资源要素,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实现“小空间大集聚、小平台大产业、小载体大创新”,从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产业发展导向:根据浙江省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特色小镇将聚焦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支撑浙江未来发展的七大产业,兼顾茶叶、丝绸、黄酒、中药、青瓷、木雕、根雕、石雕、文房等历史经典产业,坚持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
——具体要求:
空间规范围,特色小镇规划面积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建设面积一般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
运作方式,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原则,规定每个特色小镇都要以企业为主推进项目建设,凸显了企业投资主体地位。
投资规模,每个特色小镇原则上3年内须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左右(不含住宅和商业综合体项目),金融、科技创新、旅游、历史经典产业类特色小镇投资额可适当放宽。此外,浙江省还要求所有的特色小镇必须建设成为3A级以上景区,旅游产业类特色小镇则要按5A级景区标准建设。
——政策支持:
在组织协调方面,建立了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由常务副省长担任召集人,省委宣传部、发改委、经信委、科技厅、财政厅、国土厅、建设厅、商务厅、文化厅、统计局、旅游局、省政府研究室、省金融办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办公室设在省发改委,为创特色小镇建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在土地资源保障方面,对纳入创建名单的特色小镇,新增的建设用地由各地先行办理农用地转用及供地手续。对如期完成规划目标的特色小镇,按实际使用指标的50%给予配套奖励,信息经济、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类特色小镇则按60%奖励。3年内未达到规划目标任务的,加倍倒扣省奖励的用地指标。
财政支持方面,特色小镇在创建期间及验收命名后,其规划空间范围内的新增财政收入上交省财政部分,前3年全额返还,后2年返还一半。
二、浙江省推进特色镇建设的几点启示
目前,浙江省通过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城镇化发展水平已跃居全国前列,全国千强镇浙江已占三分之一。浙江特色小镇的发展思路,为我市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如下:
一个产业(一个特色)。特色小镇以一个产业为龙头,拉长产业链,做真正的产业集聚。浙江提出,特色小镇必须是产业特色明显、自然资源丰富或历史文化悠久的地区,在全省乃至全国同行业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并将其打造成为产业集中、专业化强、富有特色的地方特色产业集群。同时,注重引进资本、技术改造,不断提高产品档次与竞争力。在这方面,我市虽然也强调“一镇一业、错位发展”,但实际乡镇产业集中度较低,有的虽有特色产业,但市场优势不明显,产品档次以低端为主,如头桥镇医疗器械特色产业主要生产一次性输液产品,杭集镇日化特色产业主要生产宾馆一次性洗漱用品等。
一个主体(一个投资主体)。浙江提出,每个特色小镇均应明确投资主体,投资主体可以是国有投资公司、民营企业或混合所有制企业,政府重点做好特色小镇建设的规划引导、资源整合、服务优化、政策完善等工作。因此,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政府只提供规划、土地指标、税收返还(有税收才有返还),不但减轻了政府负债压力,也厘清了政府与企业的责任与分工。如杭州西湖云栖小镇以阿里巴巴为战略合作伙伴,打造基于云计算产业的特色小镇;嘉兴海盐核电小镇围绕秦山核电站,与中国核工业集团共建“中国核电城”;衢州龙游红木小镇则由年年红家具(国际)集团公司投资80亿元建设等。这种以企业为投资主体的运作方式,有效解决了城镇化融资难的问题。
一个区域(打破行政管辖权)。此次浙江出台的《关于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意见》的最大突破,就是明确了特色小镇既可以设在市区内,也可以依托乡镇传统特色产业设在乡镇工业区或者某行政村里,且面积一般不超过3平方公里,体现了“小而精”的理念。如杭州市9个特色小镇中有5个位于城市区域内,这既有利于提高投资密度,又有利于节省土地资源。相比我市城镇化的传统理念,重点抓乡镇经济发展,容易忽略城市对城镇化引领带动以及城市产业对农业人口的吸纳作用,如江广融合地区虽属市区范畴,但也可成为城镇化的重要载体与平台。
一个运作方式(市场化运作)。特色小镇是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功能、社区特征的发展载体,是同业企业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平台,也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推进创业创新的重要举措。在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对特色小镇的发展具有关键的意义。浙江明确以市场化运作为主,借助企业招引企业,通过产业集聚产业,政府主要做好规划编制、完善政策、设施配套、评估奖惩等,大部分特色小镇成立了管委会,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开展沟通协调与服务,不直接干预企业的市场行为。
三、对推进我市乡镇特色发展的建议
当前我市乡镇经济实力总体较弱,2014年全市乡镇GDP在25亿元人民币以下的占50.7%,GDP在10亿元人民币以下的占15.49%,急需要通过特色发展,做优做特进而做大培强特色产业,强化产业就业支撑能力,实现转型升级。
我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初步提出了“培育一批工业主导型、城郊农业型、生态休闲型、文化旅游型、商贸物流型特色镇”,结合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的经验与启示,我市下一阶段推进乡镇特色发展有两条路径,对比如下:推进特色镇建设其优势是符合省“十三五”规划对乡镇发展的要求,若“十三五”期间我省出台特色镇建设扶持政策,我市可迅速对接争取,且乡镇整体推进组织领导有力,打造成功后对乡镇自身转型升级推动作用明显;不足之处是乡镇整体推进投入大、周期长,在各乡镇现有经济结构下,形成显著特色困难,我省是否出台扶持政策具有不确定性。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其优势是从规划策划以及建设规模、周期和投入等方面来看易于打造,其形成的特色更加集中和显著,示范效应明显,且有成法可学;不足之处是小镇建设更多依靠市场运作,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缺乏省级政策支持的背景下,地方招商引资压力较大。
当前,随着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的不断上升,整体推进特色镇建设难度较大。而各乡镇在原有基础上,打造特色小镇,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与原来发展特色、发展基础和发展需求形成良好的互动,形成一种新的区域经济形态更加符合当前乡镇发展实际需求,符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
下一阶段,建议以特色小镇建设为抓手,配合以下措施,进一步加快我市乡镇特色发展和优化提升。
一是完善城镇规划体系。在《扬州市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2015-2020年)》、《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基础上,加快推进《扬州市新一轮镇村布局规划》、《扬州市城乡统筹规划》及各县(市)规划编制工作,学习浙江省特色小镇做法,启动编制重点中心镇、特色镇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扩大“美丽乡村”村级规划编制范围,形成市、县(市)、镇(乡)、村四级较为完整的城镇规划体系。
二是出台乡镇特色发展工作意见。围绕培育特色小镇,出台培育相关工作意见,针对我市产业优势和特色,按照自主申报、专家评审、市新型城镇化领导小组批准等程序,培育一批工业主导型、城郊农业型、生态休闲型、文化旅游型、商贸物流型、科技创新型、金融服务型特色小镇,打破行政区划,在市区、县市城区的周围或部分乡镇,探索设立一批特色小镇进行培育。如宝应县曹甸镇可围绕教玩具产业设立“教玩具小镇”,仪征市月塘镇可围绕茶叶种植加工和捺山生态公园打造“生态休闲小镇”,江广融合地带可围绕信息和文化产业打造“信息小镇”、“文化小镇”等。
三是完善工作协调推进机制。进一步发挥市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能作用,整合成员单位资源力量,制订完善加快城镇特色发展和优化提升的政策意见。同时推动各县(市、区)出台相应配套政策,建立健全特色小镇组织领导机构等。借鉴浙江特色小镇创建模式,研究制订我市特色小镇创建标准、考核办法,探索引入第三方机构对创建成果进行客观评估。
四是完善配套扶持政策。市级特色小镇范围内的建设项目整体打包列入市级以上重大项目的,所含子项目可享受重大项目优惠政策。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出让收益共享机制,将建设用地不紧张的一般乡镇通过土地增减挂钩获得的建设用地指标,有偿转让给所在县(市)的特色小镇所在地。按照节约集约的原则划定边界范围,对确需新增建设用地的,所在市和县(市)国土部门可适当给予指标倾斜。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按照市区每年1亿、县(市)每年5000万的盘子,分别设立市区和县(市)特色小镇培育专项引导资金,按照20%的比例给予补助,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公共事业、特色产业项目建设,优先考虑特色小镇需要。对特色产业集中区规划范围内的新增财政收入上交财政部分,前3年全额返还、后2年减半返还。推动商业银行、市金融集团、小贷公司为小城镇提供中长期贷款,各级财政视项目情况给予利息补贴。
五是加大改革创新探索力度。继续鼓励和支持县(市、区)和乡镇申报国家、省级新型城镇化及相关试点,重点支持高邮市、氾水镇、月塘镇、邵伯镇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做好试点总结提炼及深化拓展工作,将培育特色小镇工作与国家、省新型城镇化试点各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以点带面、创新现行,在全市乡镇中发挥好引导和示范作用。
第三篇:吕梁特色农业调研报告
吕梁市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对策建议
近年来,我市立足农业资源优势,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认真组织实施“8+2”农业产业化振兴计划,实现了农业农村经济较好发展。2013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6.92亿元,比2010年的77.49亿元增加39.43亿元,增长50.9%;2013年粮食总产量115.85万吨,比2010年的104.27万吨增加11.58万吨。2014年粮食产量预计121.51万吨,创造了2005-2014年粮食生产保持十年连续递增的新记录。
一、我市特色农业发展主要特点
(一)特色产业优势凸显。全市按照“传统产业上档次、特色产业上规模、产业化经营上水平”的总体思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以实施“8+2”农业产业化三年振兴计划为抓手,推进产业特色化、布局区域化、基地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基本形成了红枣、核桃、马铃薯、食用菌、畜牧、林下中药材、小杂粮、蔬菜八大特色主导产业格局。红枣经济林达到200万亩,成为全省最大的红枣生产基地;核桃经济林300万亩,占全省的50%、全国的7%;马铃薯面积90万亩,其中脱毒马铃薯69万亩;我市利用野生中药材资源分布广、种类多的优势,人工开发种植中药材品种达32个,种植面积已达8万亩;小杂粮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210万亩左右,占全省小杂粮面积的23.5%,享有“杂粮王国”之称;蔬菜面积30万亩,其中设施蔬菜4.37万亩;食用菌作为新型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仅2013-2014年两年,我市共发展食用菌1976万棒,品种包括平菇、金针菇、香菇、杏鲍菇、双孢菇、白灵菇等十余种;畜牧养殖方面,狠抓标准化规模健康养殖和品种优化,呈现出猪、牛、羊和禽类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已建成各类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648个,规模养殖比重达到养殖总规模的30%左右。2013年猪牛羊存栏达到132万头(只),特别是今年实施的黄牛改良和湖羊、藏香猪引进,使我市品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二)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000户以上,农产品加工总量达到135万吨,销售收入完成100亿元左右。基本形成文水、孝义禽类加工,文水牛肉加工,汾阳、孝义核桃加工,柳林、临县、兴县、交城红枣加工,兴县杂粮加工和汾阳、文水白酒生产等农产品加工格局。其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00多个(国家级4户、省级45户、市级99户),农产品加工“513”工程龙头企业49户(省级梯次企业7户、市级13户、县级29户),“513”工程龙头企业销售收入80亿元,占到农产品加工销售总收入的80%。龙头企业从业人数4.5万人、带动农户42万户,为农民工提供就业岗位2.2万个,龙头企业对 特色产业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拉动作用。
(三)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共同发展的农业生产经营机制逐步形成。截止2014年10月底,发展种粮大户473户,使种植户生产和经营方式得到进一步的规范;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6503家(种植业1617家、林业436个、畜牧业 3257、渔业9个、服务业358个、其他826个),入社农户数13.1万户,占总农户数的13.1%,带动非成员农户数18.98万户,带动率19%,其中示范社1162个(国家级64个,省级184个,市级258个,县级656个);发展各类家庭农场309个,经营土地54243亩,其中:耕地27668亩,四荒及其他面积30595亩。新型经营主体的形成和发展,推动了特色产业的规模健康发展。
(四)品牌建设及农产品认证工作步伐加快。全市立足特色农业资源优势,积极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大力扶持农业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建设,增强了农业竞争力,农产品品牌建设及质量安全认证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品牌知名度逐步提升。获批“汾州核桃”、“柳林红枣”、“汾州香小米”、“冀村长山药”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12个;被国家有关部委授予临县 “全国红枣之乡”、“中国红枣产业龙头县”、“中国枣业十强县”,汾阳市 “全国核桃之乡”、“中国名特优经济林核桃之乡”、“山西省核桃基地”,柳林三交镇“中国红枣第一镇”等称 3 号。二是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取得新进展。目前,全市共认证“三品一标”标准化面积60多万亩,其中:无公害认证农产品120个,面积40万亩;绿色食品10个,面积6万亩;有机农产品15个,面积2.5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10万亩,地理标志产品12个。通过品牌建设和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知名度、农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为加快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市特色农业得到长足发展,但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还存在差距和不足。主要体现在:
(一)农业总体发展水平低,生产规模小。我市大部分地区仍然沿袭着“靠天吃饭”的传统生产方式,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农业结构调整虽然有了新进展,但传统农业生产格局没有改变,比较效益低下,传统农业转型比较难。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虽然不断发展壮大,但农业产业化带动能力总体偏低,大部分农户和大户种植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全市龙头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档次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弱,整体带动能力不强的问题。农民合作社虽然已发展到6503户,但合作社成员平均23.4户,远低于全国80户的水平;加入合作社农户10.0755万户,占农户总数的9.13%,低于全国17%和全省 10.5%的农户入社率;我市合作社带动率为16.45%,低于全省25%的水平。品牌建设和农产品认证工作虽然加快,但认证率低,农业的发展潜力还没有真正挖掘出来。目前,全市通过“三品”认证的基地面积约60万亩左右,不足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0%。
(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目前,全市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仍然集中在产前和产中,而产后的资金、技术、信息、加工、运输、销售、管理等综合性服务比较薄弱,内容比较单一,形式比较简单。同时,随着市场化的不断发展,农产品市场竞争激烈、情况复杂,农民对农业社会化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由于服务收益较低、科技人才缺乏、农业示范区、生产基地建设薄弱、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少、服务手段简单等原因,公益性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相对滞后,服务体系不健全,无法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特别是在公益性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农机装备服务和金融服务等方面已经不能满足现有需求。
(三)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滞后。目前,我市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12个、农贸市场32个、集贸市场68个,这些农产品流通体系基本处于原始落后的自发状态,流通基础设施薄弱、市场主体规模小、流通环节多、流通信息服务滞后、农产品流通体系不完善,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 的发展,成为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瓶颈,加快推进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势在必行。
(四)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农业企业融资难。农业企业要发展,最主要的问题是资金。目前,国家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和措施,对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引导和推动农业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扶持力度不够大,资金困难仍然是制约农业产业发展壮大的主要瓶颈。农业企业融资难体现在:一是招商引资难。农业项目属于微利项目,投资回收期长,回报低,对外商的吸引力小,招商效果不明显。二是争取贷款难。部分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不强、产品技术含量低、企业抗风险能力弱,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且有效担保缺乏,金融信贷风险高,争取贷款难。如:部分企业土地通过租赁、流转获得,无法做为抵押;即使有抵押能力的企业,由于抵押能力弱,单笔贷款数额很小。
三、对策建议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就必须明确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的转型升级。总体思路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以产业发展规划为引导,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一体化经营,促进农业产业化带动能力大提升。按照“集中扶持、重点突 破”的思路,要在品牌建设和产品认证工作、农产品流通和市场销售等薄弱环节加大扶持力度,延长农业产业链,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在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上寻突破;要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步伐,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突破;要全面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完善地方配套措施,加大政府财政投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加快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辐射带动更多的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体系,在促进农民持续快速增收上寻突破。
根据我市实际,围绕“农民收入翻番这一目标,在调整优化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快速增收三大突破”,今后特别是“十三五”期重点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是强化规划引导,优化产业布局。根据全市特色产业优势及发展现状,按照“区域化、规模化”的要求,统筹规划,科学布局,重点以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布局结构和功能结构的调整为中心,形成主导产业、主导产品、主导企业、产业集群、产业园区规模化与基地化的产业主线。同时,要规划布局好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市场和农业旅游等产业。
二是落实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一系列优惠政策,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思路,拓宽资金渠道,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投入力度,并在土地、水电、税收方面给予优惠;用好专 项发展基金,重点扶持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市场建设、主体培育、品牌建设、特色宣传、网络信息等的发展,引导和推动我市特色农业健康快速发展。
三是以科技示范为引领,加快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启动实施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创建工作为契机,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合作,利用先进、适用的科学技术,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为我市特色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在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产品研发、农业生产资料配送、农产品流通体系、企业品牌建设、信息服务等方面搭建各类农业生产服务平台,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政策法律咨询、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市场信息、动植物疫病防控、病虫害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种养过程监控、农机跨区作业等服务,重点发展信息技术服务、特色宣传、检疫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售后服务等,不断调整服务的方式和内容。做好组织协调工作,着力营造良好的发展平台,加快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四是依靠龙头带动,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按照扶优、扶大、扶强和动态调整的原则,选择一批经营水平好、经济效益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引导龙头企业围绕干果、杂粮加工、畜禽屠宰、肉类加工、食用菌加工、中药材加工等特色产业跨 区域经营,提升产品研发、精深加工技术水平和装备能力,并延伸储藏、运销、服务链条。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参股、合作等方式,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广大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关系。积极支持大型龙头企业改制上市,增强龙头企业的融资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从管理、财政、金融和税收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支持合作社的发展,特别是要把国家扶持合作社的一系列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培养和发展一批熟悉农村政策、善于经营管理的合作社带头人,规范内部管理,健全机制,提升合作社管理水平;支持引导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流通;鼓励合作社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及入股等方式流转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扩大生产规模,实行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规范化管理,满足市场需求,增加农民收入。
五是建立完善市场体系,打通农产品流通和销售渠道。要把构建现代化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作为拉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尽快制订全市公益性批发市场发展规划,统筹公益性市场建设,加快形成不同层级、布局合理、便民惠民的公益性市场体系,培育一批全市和区域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全面实施农产品市场流通升级战略,不断加大投入,扩大市场规模,提高市场档次,形成具有鲜明 特点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有效把农业和农民引入市场流通领域,给特色农业发展注入生机活力。以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骨干,在交通便利、产业生产和加工的中心区域建设一批集展销、批发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市场,同时建设产地小型农产品集贸市场、集配中心。推广“网订店取”、“网订店送”等新型配送模式,为全市农产品提供安全、便捷、畅通、高效的销售平台。
第四篇:开展特色教育调研报告
一、考察主题:开展特色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二、概述:
20xx年12月12日下午,教师学校培训部组织全区中小学副校长和教务主任、德育主任到铁西区进行考察,重点考察了沈阳市铁西区127中学、清乐中学两所学校。
127中学是一所具有现代化特色的教育、教学、管理示范名校,学校历史悠久,教学设施齐全,设备先进,学校规模大,办学质量好,环境优美;走进清乐校园,“兰风、梅骨、剑胆、棋心”八个字便会映入眼帘,这是清乐建校伊始的德育最高目标,其寓意在于培养学生具有“兰之风雅、梅之傲骨、剑之利胆、棋之心智”。诗意隽永的育人境界道出了清乐创业者对莘莘学子的期待,也展现了其自身的精神追求。多年来,清乐人以兰之风梅之骨蕴蓄着凌云壮志,凭剑之胆棋之心谱写了辉煌篇章。
考察期间作为沈阳市科技教育特色示范中学的代表,李洪涛校长在会上介绍了127中学科技特色教育办学经验及所取得的成效;清乐中学教务主任代表学校向我们全体考察人员介绍了学校围绕“围棋”抓特色特长教育,将“围棋”的立足点放在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上,使学生的智商情商都得到了提高。
总而言之,127中学和清乐中学,以先进的办学理念,科学的管理模式和突出教育特色,谱写了现代教育辉煌篇章。
三、几点体会
(一)树立全新的办学理念
在考察期间,我们感受最深的就是:要办好一所学校,必须要有全新的办学理念和先进的教育思想。
1、树立现代的教育观。现代的教育,就是学校不要把学生当作贮存器,不能只关注学习,要多关注学生的情感,多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现代教育提倡鼓励性观念,让学生体验成功,用成功和表扬激励学生奋进。127中学“以科技教育为引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清乐中学倡导的“兰风、梅骨、剑胆、棋心”,无不体现了先进的办学理念
2、现代的学习观。学习是学生的首要任务,让学生学习好,首先要发挥学生的内在动机;其次学生学习不能仅限于课堂,还要开展多渠道、多途径的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同伴互助,情感沟通。事实上学生的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远远小于情感因素,学生只有在平等关爱的环境里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3、现代课程观。127中学和清了中学都根据自己学校的特色编写了校本教材,设置了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特色的体现,它是培养学生个性特长的基础,具有高质量的校本课程才能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才能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4、现代的教学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现代教学观强调教师为学生学习服务,学生的学习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因此,教学要延伸到课堂之外的活动,动员一切资源和手段为教学服务。
(二)科学的管理模式
127中学和清乐中学的管理模式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根本要求是在发展中要统筹兼顾。
这两所学校以“科技益智”和“围棋益智”的特色管理落实到了实处,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管理,科学的管理最终赢得的是科学的发展。因此,他们在追求科学发展的同时,谋求科学的管理。
“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是学校的办学宗旨,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生活,学会做事”是127和清乐中学的共同特点。正是他们有了科学的特色管理,才使学校以百倍的信心、昂扬的斗志、蓬勃的风姿和创新的精神走向辉煌!
三、突显教育特色
127和清乐中学坚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一是形成“办学特色”选准了教改“突破口”。并表现出具有独特的、优化的、稳定的教育特征,二是形成“办学特色”的实质是为了创办特色学校,由“突破口”带动学校实现整体优化。三是以特色创名校,学校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始终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生存求发展、以发展求效益的工作思路。
四、意见和看法
特色学校必须依据先进的教育理论,从实际出发,对学校的发展做出全面的设计,把建设一整套的学校文化模式和营造独特的学校组织作为学校文化理想的追求。因此,特色学校具有全面、整体优化和相对稳定等特点。首先,特色学校具有全面性。这意味着一所学校的综合个性的形成,并成功地营造出一种区别于他校的特殊的学校文化氛围。它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在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与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发展为前提,通过创造性劳动,个性化地贯彻教育方针的结果。其次,特色学校应具有整体性,这是一个学校整体优化的系统工程,表现出一所学校的全局优化及整体效能。再次,特色学校应具有相对稳定性。从学校特色到特色学校,它是在遵循教育规律,结合本校实际,顺应时代要求,以特定的办学价值观为总体的办学思想指导下,由学校全体成员参与的办学实践活动,它的形成有一个孕育、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可见,稳定性就是指办学独特风格的形成,并且学校成果能够长期地显示、保持和发展,能够经受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并在校内外产生深远的影响,它标志着学校教育个性和管理个性的成熟。具体表现在办学目的、宗旨、培养目标、组织管理和运作以及教育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上,核心是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然而,稳定并非绝对不变,创办特色学校
是个不断积累、完善的工作过程,是不断继承发展、改造调整、自立自强的结果,体现了学校群体在办学理念和主观追求上达到完美的统一,并且日趋成熟,形成相对稳定的态势。
第五篇:民族风情特色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众所周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人类文明及农耕文明发祥地之一。中国古代科技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还曾创造出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和城市文明,创造出世界上独具特色的文学艺术、哲学、史学、教育等精神文明成果。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生命力最强、曾经最发达的文明,在整个世界文明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县是**西北部边境**县,草原文化古迹大县,也是**等游牧民族生息繁衍之地,历史悠久。这里地形地貌复杂,拥有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如草原神石城、木斯岛冰川、红山湖、雅丹地貌神秘大峡谷等,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位于**地区**县境内,距**县城18公里,**的柏油路与著名景区喀纳斯湖相通,西联哈国斋桑县,交通十分便利,这里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他们的民族餐饮、服饰、民族歌舞、婚娶节庆文化等独具特色,具有浓厚的民族丰韵和文化参考价值,这里有较多的文化古迹,开发文化旅游潜力巨大,这些种种的资源和**文化古迹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近年来,**县委、政府加大对人文文化和文化古迹的开发力度,做强本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把**县的文化建设当成一项重要的工程来抓,取得了瞩目可喜的成绩。目前,在县域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县的文化建设,我认为应该主要侧重于五个方面:突出一个重点;建设两个基地;打造三个品牌;坚持以人为本;开发文化旅游景点。
一、突出一个重点。
重点就是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越是民族的东西,越是世界的东西。2003年10月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涵盖五个方面的项目:〈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并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中的非物质性涵义,是与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基本需求的物质生产相对而言的,是指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为目的的精神生产这层涵义上的非物质性。
所谓非物质性,并不是与物质绝缘,而是指其偏重于以非物质心态存在的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及其结晶。它的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工作原则: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2007年5月24日,在成都召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论坛上,数10位国内外专家发表世界上首个国际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言——《成都宣言》,以唤起全世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保护和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37位专家共同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现代文明冲击和被世人遗忘的严峻形势。宣言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基因,是确定文化特性,激发人类创造力的重要因素。虽然,我国的非物质文化起步晚,但动作大,影响大,投资力度大。我县也不例外,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下,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力度较大。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伊犁**自治州的“**族阿依特斯”被录入。我县在现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族动物模拟舞阿尤毕”。为此,我们不能停留在取得的成绩上而应更加加倍努力,积极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通知》(国发[2005]42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5年4月26日)和《关于加强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4]18号)的文件精神,提高认识,明确指导思想;强化责任,加强领导;加大力度,全面管理。政府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文化旅游发展计划,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广泛吸纳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开展保护工作;要加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人才培养,切实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和总体目标,解决突出问题。在保护的基础上,正确利用和开发,不断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推动我县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两个基地。
(一)以五乡两镇为中心建立**族民俗风情文化基地。
**县的五乡两镇有**族独有的民俗活动。41个行政村都有各自不同的习俗、礼仪、节庆、节令并且正在形成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地域文化。除已经由自治区级批准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外,还有许许多多民族民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存。如历经九代、传承千年的**族民间舞蹈“哈熊舞”,“黑走马”等,这些民间民俗活动至今仍留存于乡村,并代代传承。此外,包括民间的一些传统民俗文化遗产应有尽有,在外人看来,**族人民
天天跳舞,月月过节,年年喜庆,一波接一波。而内涵丰富的民俗文化已经逐渐引起全国文人墨客的重视和参与。所以,抢救、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和开发民间民俗文化是我们工作的当务之急。从以上内容来看,这里基本上形成了一个民俗活动基地,有着建立****族民俗风情文化基地足够成熟的条件,我们要抓住机遇,千万不能错失良机。
(二)以**为
中心建立旅游休闲度假文化基地。
****地处中国**县与**斯坦国交界处,距**县城18公里,号称“**西北对哈第一大门”。**的柏油路与著名景区喀纳斯湖相通,西联哈国斋桑县,交通十分便利。国门景区地势平坦,草木茂盛,界河两岸生长着茂密的白杨、絮柳等,景色宜人,国门构成**景区独有的风景。游人来到此处观光,可清新感受到异国风光;通过**还可以清楚的看到邻近哈国斋桑县风景,斋桑县境内风光旖旎,旅游资源丰富,拥有美丽的斋桑湖,湖边沙滩与有名的库尔勒“黄金海岸”相比毫不逊色。游客既能欣赏诱人心醉的异国风光,又能领略哈国独特的亚欧交融自然生态和民俗风情。**在秦汉时,呼揭、匈奴相继驻牧于此。魏晋南北朝时为柔然、突厥薛延陀部等民族驻牧。隋唐之际,为西突厥葛逻禄牧地。唐王朝先后设大漠、阴山、金山都护府管辖其地。五代宋、辽时期,克烈、乃蛮等部在此游牧。西辽曾在此设西部招讨司。公元1204年,蒙古铁木真征服乃蛮,乃蛮西迁,斡亦刺惕部崛起,本地为窝阔台封地,设尚书省、行省,公元1762年,清设“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统辖天山南北路,本地属将军治下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管理,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县佐,1930年,**县佐升格为县,属阿山道管辖,1954年**隶属**地区。无论是历史文化、商业文化、古道文化,还是大众教育文化以及以文学和传统书画艺术为主体的高雅文化,各种形态的民间文化,已形成多元文化基因和恒久的生命力,当属文化之乡的行列。总之,这里的交通、饮食、通讯等等已具备建立文化基地的条件。
三、打造三个文化品牌。
(一)打造“**历史古迹”文化品牌。
**县是**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名胜古迹、历史文化众多。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森塔斯石人像以及托海阔拉斯岩画,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在历史的长河中,**族人民及其先民们在草原上创造了灿烂的牧业文明,他们留在岩石上的岩画,留在荒蔓草地上的遗址及遗物记载了人类的繁衍,叙述着他们的历经沧桑,不断战胜自然、创造古代文明的过程。已发现的岩画可分为敲凿、磨刻、彩绘数种,其中敲凿画最多,盛行于青铜及铁器时代。**喀尔交牧场的克孜尔库拉地方的岩画面积较大。岩画处于悬崖陡壁之上,采用阴刻手法,题材广泛,刻有黄羊、狐狸、大头羊、骆驼、马、牛、犬、射弓箭的人物等。是人类生殖、狩猎、劳动、征战、娱乐及其他各种活动的真实纪录。加克别依特古墓:位于**县城南部,距托普铁热克乡12千米,地处拉斯特河滩,是古墓遗址,周围树木成荫,夏季风景秀丽。占地面积24平方米,高3.5米,用铁皮做成半球型墓顶,有月牙标志。加克,清官吏,死于1914年。此墓当年6月开始兴建,10月竣工,十年**中被破坏,现仅存遗址。经恩斯汗别依特古墓:位于托斯特乡政府东南9千米的一山谷内,地势平坦,四周有围墙,形如毡房(蒙古包),经恩斯汗是清末地方官吏,艾林郡王之父,王公衔,1910年去世。经恩斯汗墓建于1913年,12柱土块结构,内葬经恩斯汗公爵和其长女帕孜依。1969年秋,在**县拉斯特(什汗塔勒)挖掘渠道时发现文物,据初步考证,属1883左右蒙古亲王(**称“萨尔王”)的坟墓中的殉葬品,共22件。1986年,地区档案处拿走了一部分文物。据推测,这些由黄泥、酥油拌和,通过模范刻制出来的模块,主要内容是佛像、经幢、钱币等类物品。因为蒙古族信奉藏传佛教或喇嘛教,这些物品可能是有祭祀意义的殉葬品。这些文化遗产和历史遗物真正打造出了“**历史古迹”在**的文化品牌。确认历史遗留古迹,打造“**历史古迹”文化品牌,不但对丰富我县的文化内涵有积极作用,而且对全世界展示边境游牧民族文化有积极意义;不但对推动全县旅游业的发展有积极作用,而且对推动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打造“**族动物模拟舞阿尤毕”文化品牌。
“**族动物模拟舞阿尤毕”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阿尤毕是**族独有的民俗活动,其中的傩文化现象引起多方的关注。他们用舞蹈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具有浓郁的草原民族生活特点,其中有模拟动物动态特征和生活习性的舞蹈(又称似兽舞蹈),比如熊舞(阿尤毕)刻画着狗熊的动态,黑走马(卡拉角勒哈)表现草原上骏马的矫健,还有天鹅舞、山羊舞、鹰舞等。这都是能歌善舞的**人结合牧区生活和劳动生产创造的舞蹈。“阿尤毕”当年实际上就是**在托依(聚会)时“逗乐子”的一个活动。为了制造喜庆的氛围,人们模仿熊的步态、捕食、睡觉等动作而创造了这种舞蹈,因为表演者特殊的化妆和诙谐的的动作赢得了大家的喜爱。作为一种民间舞蹈,“阿尤毕”的奇特之处在于它是模仿动物的舞蹈,尤其是模仿哈熊。追溯**传统,狩猎曾是一项重要的任务。**猎人过去常年游走在哈熊等猎物出没的地方,经常观察熊的各种习性特征,积累了丰富的狩猎经验。为了欢庆捕猎的胜利,猎手们模仿着熊的各种动作,把狩猎的情景编成了“阿尤毕”(即哈熊舞),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阿尤毕”在形势规模上既有延续性,又有群众参与的广泛性。表演有一定的节奏和顺序,参与群众十分虔诚和踊跃,与乡村文化、生活时序紧密结合,有明显的动物模仿功能。内容丰富多彩,极富民族地方特色,其艺术内涵、音乐、表情、颂词、服饰、礼仪等特色鲜明。即表现了**族的文化个性,又体现了多元文化共生共荣,相互影响、交融的民族和谐现象。通过打造“**族动物模拟舞阿尤毕”品牌,可以带动当地民间传统舞蹈,**族饮食,民居等文化和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可以推动**族阿依特斯文化的开发和建设。
(三)打造“自然风光度假旅游”文化品牌。
**地形地貌复杂,拥有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如乌拉斯特河谷避暑疗养度假村、草原神石城、木斯岛冰川、红山湖、雅丹地貌神秘大峡谷等;这些自然景点可以作为象征**县旅游文化的形象品牌,由县委、政府扩大**草原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的影响力、宣传力和透明度,在现有的初级规模的基础上再次提升,与周围的文化景区、文化中心点、农家园(乐)等有机的结合起来,上下连动,共同开发,点面结合,齐抓共管,真正打造出自治区较有影响的而且辐射面较广的“自然风光度假旅游”文化品牌。
四、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观,建设文明和谐富裕的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人的因素是干好工作的第一要素,没有强有力的文化旅游干部队伍那就是竹笼子里打水——一场空,根本上还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目前,我县文化旅游队伍人员现状的分析也是非常重要的。文化队伍年龄过大,专业人员缺乏,现有工作人员对现代化信息知识了解度欠缺,而且专业水平不高,文字功底较底,社会实践经验不足,加上业务经费少,办公条件较差,没有室内活动场所、参观展厅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制约,使文化工作遇到很多棘手的难于开展工作的局面和问题,建议县委、县政府认真研究和考虑此问题。改变调入不能调出、有编制不能进、长期有病不能退的现象,加大文化体制改革力度,真正把会管理、懂专业、善思考、有魄力的适用在合适的岗位上。说实话,我们的文化队伍也处于濒危状态,工作分工,任务明确,但不能按期完成。所以,我们干好工作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该增的增,该减的减,该上的上,该下的下,向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转变,转变用人理念。
五、开发旅游景点。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旅游业以不断增长的势头迅速发展。我国旅游业自1986年正式纳入国民经济计划,已20多年;1998年12月国家已将旅游业列为经济发展的龙头或支柱产业予以优先发展。旅游景点(区)作为旅游吸引物,是游客外出旅游的主要动机所在。旅游景点(区)所依托资源的价值大小、景点接待服务质量的高低等,直接影响着游客外出旅游过程中的整体感受。旅游景点有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资源、文物、森林园区。观光旅游、度假旅游、生态旅游是旅游资源开发的三大领域。我县可以开发的而且条件较成熟的旅游景点有**族民俗风情(熊舞阿尤毕)、边境自然景区、历史文化古迹、边陲国门观光、****跨国旅游等。根据以上景点,我县以建设五个**为主线,可以做大做强文化旅游文章,要总体设计,尽快规划全县旅游线路。线路就是产品。
总之,文化旅游业是全社会的事业,不是单靠旅游部门来实现来解决的问题,所以,要统筹安排,共同协作,齐抓共管是最关键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