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如何有效应对危机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的调研报告
按照矿学习实践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部署,围绕“如何有效应对危机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的主题,我单位党支部书记***带领活动小组同志,于2009年*月*日至*月*日,对工区各工段、部门结合矿井发展实际进行了相关调研。调研中,通过查阅资料、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认真分析了当前煤炭行业面临的形势及制约我矿发展的各类问题,并对如何促
进我矿各项工作的健康平稳开展提出了一些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矿应对经济危机的基本情况及体会
近一个时期以来,由于美国次贷危机诱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不断加深,集团公司、矿井面临巨大困难和挑战。面对严峻经济形势,我矿敏锐把握和认真落实公司等上级一系列会议精神,既看到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和市场困难局面给矿井带来的不利影响和严峻挑战,又认识到国家宏观调控带来的有利条件和集团公司具备战胜困难的能力及潜在优势,排除干扰,趋利避害,采取强硬措施,努力把影响降到最低,实现矿井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此次调研感受让我们最深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不可战胜、无比坚定的信心是应对危机的希望和力量。温家宝总理曾经说过:“信心比黄金还重要”。自全球经济危机铺天盖地直袭煤炭企业的同时,我矿紧跟集团公司步伐,全面开展了“三大讲”活动,大讲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和集团公司战胜危机的优势,切实增强“三种意识”,防止“三种倾向”,确保“三个稳定”,坚定全员战胜危机,取得胜利的信心,为确保渡过难关,保持矿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独具特色的“1346”工作体系是应对危机强有力的文化支撑。我矿提出的“1346”文化内涵持续丰富发展,实现管理由“制约+自觉”的硬约束向“自觉+制约”文化引领的根本转变,达到“无为而治”。企业文化成为凝聚人心,提升管理,焕发职工创新、创造、创业激情的重要源泉和动力。在 “1346”工作体系的引领下,企业文化建设步入全国先进行列,矿井被命名为全国煤炭工业企业文化示范矿,标志着我矿向明星矿井的目标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三是激情涌动的全员创新为应对挑战促进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和活力。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我们蒋庄煤矿在科技创新、自主研发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我们取得了骄人的业绩。面对危机,我们更是将创新作为制胜法宝,全员创新热情日益高涨,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逐步实现了创新数量、质量、科技含量三个方面的新突破。08年以来我矿共评选各类创新成果370余项,其中矸石充填机、管状式皮带机等10余项创新成果填补了矿区空白。可弯曲皮带、皮带机尾整体拖移装置被集团公司领导评价为“掘进专业的革命”;自主设计安装的便携仪智能发放系统,达到了国内技术领先水平。特别是以主要生产系统自动化改造等为重点的“数字矿山”建设,得到了上级领导、有关专家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评价,使我矿成为了全国煤炭工业“数字化矿山”建设的排头兵。在今年1日6日,我矿还在全省煤炭工作会议上专门作了“数字化矿山”建设经验介绍。
四是团结奋进战无不胜的员工队伍是应对危机最牢固的战斗堡垒。在“团结协作、永葆一流”时代精神的鼓舞和鞭策下,我们蒋庄矿全体员工始终保持着永不服输的心态、勇往直前的激情,在困难时期自动自发,迎难而上,顽强拼搏,坚忍不拔,克服了一个个困难,创造了一项项成绩,赢得了一项项荣誉。尽管我们面前还有不少的困难,但我们更有信心,我们的信心来自于这个久经考验的优秀团队所蕴含的巨大创造力,这必将成为我们战胜困难、加快发展、成就未来的根本保证。
二、当前制约我矿平稳健康发展的问题
此次调研,我们共发放调查问卷42份,其中党员32名,职工群众10名,广大党员群众踊跃参与,认真分析形势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当前制约我矿和谐发展的相关问题。整理如下:
一是在当前经济危机的情况下,部分职工还存在信心不足,畏难发愁、思想消极、工作情绪不稳定的现象。
二是在节支增效思想认识、工作力度、工作措施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差距,过紧日子和苦日子的思想还没有牢固树立,与当前的形势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三是有些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管理能力、工作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在一定范围内还存在着决策不当、执行力不强的问题。
四是个别单位员工年龄普遍老化,新生力量短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各项工作的开展。
五是煤炭资源存储有限,非煤发展后劲不足。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把统一思想作为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的首要任务。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已经开始全面深刻地影响到整个煤炭行业的经济运行。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我们要时刻保持警醒意识,坚定必胜的信念,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主动进取,积极应对,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公司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科
学发展观上来,正确认识煤炭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充分认识有利的条件和积极的因素,教育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增强发展意识,坚定发展信心,做到讲大局、讲团结、讲统一,齐心协力,克服困难,共度难关,为我矿的济发展贡献力量。
把安全生产作为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的重中之重。越是在生产经营困难的时期,越要以超常的措施、超常的精力、超常的力度抓
好安全。抓好了安全,就是对我们战胜当前困难的最大促进和激励。要必须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坚持以人为本的高度,牢固树立警钟长鸣、警示高悬、慎言成绩、常抓不懈的思想,充分认识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极端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把安全生产工作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做到思想上不松懈,工作上不松劲,措施上不减弱,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实、抓好。
把转变管理人员作风作为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管理人员要发挥好带头模范作用,进一步提高工作悟性,善于创新理念,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管理人员要带头勤俭办矿,带头过紧日子,带头防止和克服对当前的金融风暴不以为然、畏难发愁和产生新的等靠要思想,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为战胜困难、应对危机提供强有力的保证。要执行好管理人员下井跟班带班制度,坚守岗位、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围绕安全、稳定两大重点,认真抓好党风廉政建设、隐患排查、现场管理以及走访慰问等工作;要加大的管理人员日常督查考核力度,严格兑现,促使各级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上下协力、共渡时艰的良好局面。
把自主创新持续创新作为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的活力源泉。大力实施“科技兴安”战略,向科技创新要安全。根据现在经济形势,要立足于实践,着眼于实用,致力于实效,坚持不靠引进靠自主,不靠投入靠工作,以改造利用现有设备设施为主,进行节约型、精典型、实用型、规范型的技术创新。特别要注重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人才队伍,对有突出贡献的创新人才给予重奖,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努力造就一批高素质技术人才队伍。
把节能减排作为保持平稳发展的强大动力。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既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点战略部署,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矿井的重要举措,也是矿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既是矿井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必须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严格执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各项规定,不该花的钱一分都不能花,把钱用在安全生产、环保节能和发展民生上。严格分解预算指标,突出抓好材料费管理考核,坚决杜绝预算外支出,降低生产成本。严格控制办公费、会议费、招待费、差旅费、车辆使用费等可控费用,千方百计降低非生产性开支。加大废旧利废力度,对于废旧物资和设备,能修复利用的坚决修复利用,能内部调剂的调剂使用,最大限度地减少投入。
把促进和谐改善民生作为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时刻做到以人为本,以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尽最大努力安排好职工的生活,尽最大努力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特别是在子女就业、困难职工救助等方面,给职工以最大的关爱、关怀,为职工群众创造一个和谐的生活、工作环境,使职工群众心情舒畅,生活质量逐步提升。严格落实信访稳定责任制,及时排查职工中存在的倾向性问题,超前引导,及时疏导,做好一人一事的思想工作,维护矿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第二篇:保持工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工作措施
保持工业经济平稳健康运行采取的措施
1、努力保持工业经济平稳发展,力争实现工业经济运行低开高走。坚持紧抓牵动全局、带动力强的大企业,紧抓有市场、有效益、发展前景好的成长型企业,引导企业应对市场变化,加快企业设备更新换代和技术创新,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2、深入企业调研,加大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停产、半停产企业的帮扶力度,准确把握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及时协调解决企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确保企业尽快转“正”,实现扭亏为盈,使其尽快启动和满负荷生产。
3、做好“挖潜增效”工作。协调有关部门,认真排查增长源,挖掘工业增长潜力,推进工业项目建设,对新投产的企业重点扶持使之尽快达产达效,形成实际生产能力。同时,加大规模以下企业的培养力度,使其符合限上企业的标准条件。对大北农、金达新型建材等9家规模以下企业,年内分批次纳入规模以上统计,通过扩大增量提高总量。
4、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着力解决企业融资难题。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加大对发展前景好的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解决企业资金问题,确保企业正常生产。
第三篇:关于应对金融危机保持西部经济平稳发展
今年以来,西部地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全面落实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和相关政策措施,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经济企稳向好的势头日趋明显。但西部地区经济总量小,产品处于产业链低端,生产方式比较粗放,自我调整能力弱,目前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保持西部地区经济平稳较
快发展的良好势头,是坚定不移地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客观需要,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对于扩大国内需求、挖掘发展潜力、拓展回旋空间,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西部地区要坚定信心,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更加注重推进结构调整,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深化改革开放,化解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牢长远发展基础
扩大铁路网规模。加强西部铁路客运专线、区际通道和“三西”煤运通道建设。强化既有线路扩能改造,加快神朔线扩能改造和兰渝、南广、贵广、太中银等一批重点铁路建设。开工建设西安至宝鸡客运专线、西安至安康铁路增建二线等。
加快干线公路网和水运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银川至武汉、西安至合肥等8条西部开发干线公路建设。开工建设连霍高速安西至星星峡段、库尔勒至西宁西部通道敦煌至当金山口段等重点公路。加强西部地区国省道改造,继续实施西部地区乡村“畅通工程”和“通达工程”,重点解决乡镇、行政村通公路和乡镇通沥青(水泥)路问题。继续开展农村乡镇客运站、农村公路渡口码头改造和渡改桥等专项建设。进一步推进长江黄金水道、北部湾沿海港口等水运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枢纽机场和支线机场建设。加快推进西安、成都、重庆等区域枢纽机场改扩建,以及阿尔山、固原、吐鲁番等支线机场建设。完善干线机场功能,新开工建设一批支线机场,积极促进支线航空发展。
大力推进实施重点水利工程。继续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防洪工程建设,支持“润滇”、“泽渝”、“兴蜀”、“滋黔”等水源工程建设。加大四川都江堰、宁夏青铜峡、内蒙古河套等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力度。开工建设四川亭子口、内蒙古海勃湾、西藏旁多等水利枢纽工程。
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西气东输二线、骨架电网、农村电网改造等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完善西电东送电网。推进宁东等大型煤电基地建设,尽快竣工投产发挥效益。
加强城镇、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重庆、成都、西安等西部中心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加快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做好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大力推进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推动西部地区统一电子政务网络建设。
做好重点项目储备和前期工作。抓紧做好中亚、泛亚、南亚等国际运输通道规划研究。加快国家高速公路、西安-成都和重庆-贵阳-南宁等铁路通道以及中国至周边国家(地区)铁路通道前期工作步伐。推进陆上能源资源战略安全大通道建设。开展引汉济渭、重庆观景口、新疆布尔津河西水东引一期工程、卡拉贝利水利枢纽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
二、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巩固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成果。组织实施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规划,落实基本口粮田、农村能源、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补植补造和退耕农户培训等各项措施,解决退耕农户当前困难和长远生计问题。做好荒山荒地造林工作。完善退牧还草政策,加快实施退牧还草工程,扩大实施范围,加强人工饲草地、牧区水利和棚圈建设,以建促退推动草畜平衡和舍饲圈养。
继续推进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扎实推进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保护、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设、甘肃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甘肃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等重点工程。抓好黑河、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推动黄河、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和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加快编制祁连山水源涵养区、青藏高原东南缘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加大云南迪庆两江流域生态保护力度。推进石漠化水土流失治理。
强化环境综合治理。加大丹江口库区及上游、三峡库区、黄河中上游、滇池等重点流域、区域水污染防治力度,继续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做好环境监测,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和工业污染治理。深化第二批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支持建设一批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快淘汰和关闭浪费资源、污染严重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积极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重点地区土地开发与复垦。推进灾区建筑废弃物等资源化。
三、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发展特色农业。积极改造中低产田,大力发展旱作农业、节水农业。启动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建设一批高标准基本农田
。加强四川成都平原、陕西关中平原、内蒙古河套地区、宁夏沿黄地区、甘肃河西走廊等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积极推进优质棉、糖料、油料、烟叶、水果、花卉、茶叶、蚕桑、马铃薯、畜产品、中药材、天然橡胶等生产基地建设,建成一批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培育一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支持陕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甘肃天水航天育种示范区和广西、云南亚热
带农业示范区建设。扶持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提高产业化水平,加强农业农村先进实用技术转化应用和科技服务。
推进工业优化升级。组织实施和认真落实国家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积极发展技术引领型产业,提高航天航空、现代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国防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发展规模和水平,推动陕西阎良民用航空、甘肃金昌新材料、四川成都生物、德阳重大装备制造等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优化发展资源利用型产业,促进能源化工及矿产资源加工业集约发展,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建成新疆独山子石化1000万吨炼油、100万吨乙烯项目,加快长庆、涩北等一批重点油气产能建设。逐步建设鄂尔多斯、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四川盆地石油天然气的开发、综合利用和外输基地。进一步加大企业技术改造步伐,提升技术水平和产品竞争力。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在西部地区部署国家科技基础设施,继续建设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持科研院所、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围绕西部地区面临的共性关键问题开展科技攻关。继续保持和加大对西部高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发挥国防工业科技优势,鼓励军民结合、军地结合,支持绵阳科技城发展。
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区基础设施,积极发展自然生态旅游、乡村民俗旅游,培育和开发一批精品旅游景区线路。继续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及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程。积极培育电子商务服务业,着力发展文化、会展、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外包。加大地方金融资源整合力度,大力完善地方法人银行机构的公司治理,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到西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推动村镇银行等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发展,扩大西部地区农村小额贷款覆盖面。
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发挥东部地区资金、技术、人才、管理优势和西部地区资源、市场、劳动力优势,引导东部地区产业向西部地区梯度转移。依托交通干线、枢纽,选择一批具备一定基础条件的城市开展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试点,推动建立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园区和东西部地区互动产业合作示范园区。严把产业政策关、环境保护关和资源集约利用关,防止落后产能向西部地区转移。研究制定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具体政策。国家审批、核准的重大产业项目优先在西部地区布局。
四、加强民生工程建设,促进社会和谐
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快城市廉租住房建设,加大国有林区(场)、垦区、矿区棚户区、城市棚户区以及中央下放地方煤矿棚户区的改造力度。扩大游牧民定居工程和农村危房改造试点范围,加快完成边境一线地区茅草房、危房改造。推进边远地区乡镇教师、医务人员周转房建设。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逐步取消公益性建设项目县及县以下资金配套。力争用2-3年时间,基本解决西部地区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到2010年基本实现乡镇通沥青(水泥)路、建制村通公路。加快发展小水电代燃料及农村沼气。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支持西部地区大宗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等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连锁经营向农村延伸。建立农村客运政策性补贴制度。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继续增加扶贫资金投入,落实对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的措施。加大整村推进力度,提升产业化扶贫水平,积极稳妥地推进移民扶贫工作,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优先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扶贫开发,加大对特殊类型贫困地区扶持力度。制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办法。
做好农民创业就业工作。在总结四川南充、甘孜和甘肃甘南等地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选择部分条件成熟的县(市),扩大农民创业促进工程试点范围。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设,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星火科技培训、雨露培训计划。引导农民有序外出就业,鼓励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提高非农收入。
五、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优先发展教育。进一步普及巩固九年义务教育,继续支持并尽快完成西部地区剩余42个县的“两基”攻坚任务。争取3年内基本解决农村“普九”债务问题。支持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继续实施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和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大危房改造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基础能力建设,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基本实现每个地级市和30万人口以上的县有1所独立设置的特殊教育学校。继续支持高等教育发展,逐步提高西部高等教育资源短缺地区的高考录取率。
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区域卫生规划,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在县医院标准化等医疗卫生专项建设经费中给予西部地区更大倾斜。大力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扩大参合农民受益面,提高受益程度。加强重大疾病、地方病预防控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等工作。加快妇幼卫生、基层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稳定低生育水平,扩大少生快富工程实施范围。
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西新工程第四期、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流动舞台车和农村电影放映等工程建设,提高县级文化馆、图书馆等级标准。做好西部地区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大遗址保护,加强重点文物保护工程等建设。加强抢救性文物、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保护工作。继续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落实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困难群体就业的政策,努力提高就业水平。进一步扩大各项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加强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全面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实行先保后征。提高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适当提高城市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
加大人才开发力度。进一步完善西部地区人才开发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体制机制。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培养一批农村实用人才、专业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等西部开发急需的各类人才。鼓励和支持设立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西部人才开发资金渠道。积极引进智力,大力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到西部地区创业。增加中央财政资金投入,对长期坚持在基层工作的教师、医务人员给予奖励,对符合国家有关政策的支援西部边远贫困地区的教师、医务人员给予资助。完善干部交流机制,引导人才向西部地区流动,鼓励社会志愿者到西部基层服务。
六、统筹区域发展,积极培育经济增长极
推动重点经济区率先发展。积极推进成渝、关中—天水、广西北部湾等重点经济区成为引领和带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加快重庆、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步伐,推动关中—天水经济区率先构建创新型区域,支持西安建设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推动广西北部湾地区开发开放,加快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积极推进广西钦州、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建设。研究设立西安陆港型综合保税区的可行性。开展成渝经济区、陕甘宁革命老区、内蒙古呼包鄂、新疆天山北坡等重点地区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积极推进跨区域城市一体化建设,加快成渝城乡一体化以及西安—咸阳、乌鲁木齐—昌吉等城市一体化进程,引导各类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
引导资源富集区可持续发展。抓紧在青海柴达木、内蒙古鄂尔多斯、四川攀枝花、新疆准噶尔、贵州六盘水等资源富集区开展循环经济区试点,推进资源有序开发。加大矿产资源勘探力度,形成一批能源、矿产资源重要接替区。加快甘肃白银、宁夏石嘴山、云南个旧、陕西铜川、重庆万盛区等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研究制定资源富集区可持续发展指导意见。
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发展。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西藏、新疆、宁夏以及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对贵州南部、广西北部、云南东部以及新疆南疆三地州、武陵山区、川北地区、甘南地区等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探索开发模式。支持发达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劳务输出对口支援工作。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发展的扶持力度,扶持一批特困人口集中的民族自治县发展县域经济。进一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计划,组织编制边境地区开发开放规划。增强革命老区自我发展能力,重点解决好革命老区的交通、水利、教育、卫生等突出问题,鼓励依托能源、矿产、农业、红色旅游等优势,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开展《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编制前期工作。
推动重点边境城镇跨越式发展。加快重点边境口岸城镇建设步伐,完善边境经济合作区功能,扩大边境互市贸易规模,提高出口加工水平。积极推动广西东兴、云南瑞丽、新疆伊宁、内蒙古满洲里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资源能源开发利用合作,建成沿边开放的桥头堡。
七、深化改革开放,构建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
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提高行政效率。强化社会公共管理和服务,构建责任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优化发展环境,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快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加快推进资源税改革,进一步完善矿产资源补偿费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研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先期在青海“三江源”等大江大河源头区、生态位置极为重要的区域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建立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进一步完善西部大开发长期稳定的资金渠道。
加强东中西部地区互动。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机制创新、互利共赢的原则,鼓励东中部地区设立各类区域合作专项资金,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推动东西部地区共建长期稳定的能源及矿产资源开发基地。建立和完善各类跨行政区的区域经济协作组织和行业性组织。继续建设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西部国际博览会等东西部地区互动平台。积极推动东部发达地区对口帮扶西部贫困地区工作。加快建立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东中西部地区协调互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开展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加大引进国际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力度,提高西部地区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支持国际资本通过创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投资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重点项目和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引导、鼓励和支持西部地区企业积极参与对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区域合作组织的平台作用,广泛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和中亚区域经济合作。建立中亚投资经贸合作示范中心,加快霍尔果斯国际合作中心、凭祥综合保税区建设。大力发展边境贸易,积极探索边境地区开发和对外开放的新模式。
八、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全面完成规划任务
全面推进民生工程恢复重建。实施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优先保障灾区群众的住房建设,2009年底基本完成农村居民住房重建任务,全面启动城镇住房重建工作。抓好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恢复重建。重视解决边远贫困地区群众的困难。
加快基础设施和产业恢复重建。优先安排干线公路、农村公路、县乡公路客运站、通信、电网和供电设施等建设,积极推进农村饮水和新建城镇水源工程建设。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和生态修复,做好受损堤防、水库的除险加固和堰塞湖治理,确保汛期防洪安全。结合群众就业推进产业重建,加快农业生产设施和农产品市场恢复,促进旅游业振兴。
加强综合协调。完善综合协调机制,切实解决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加强督促检查,落实财税、金融、土地、环保、产业等方面政策。统筹用好政府投入、对口支援、社会募集、国外优惠紧急贷款、企业自筹等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工程质量。完善对口支援实施方案,做好项目、资金、物资等衔接工作。完成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中期评估,根据实际及时调整、充实和完善,开展灾区长期稳定发展规划研究。
九、加大投入力度,落实组织保障
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中央资金投入要继续向西部地区倾斜,逐步增加对西部地区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中央扩大内需新增投资继续向西部地区倾斜,重点投向西部地区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灾后恢复重建等领域,增加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通过政府投入带动银行贷款和社会投资,引导民间资本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
狠抓政策和工作落实。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结合实际,按照职能分工,切实落实好各项任务。发展改革委要积极做好综合协调,完善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措施,研究解决西部大开发的重大问题,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关于应对金融危机保持西部经济平稳发展
第四篇:县应对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调查
捭阖从容天地宽
----县应对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调查
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隆化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有为,迎难而上,化危为机。2008年,在宏观经济增速下滑的情况下,全县经济仍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高速增长,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全部财
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突破了50亿、30亿、8亿和3000元,比上年分别增长了17.2%、29.6%、100.1%和15.1%,创历史最好水平。今年第一季度,经济下滑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全县工业企业由去年10月份的近八成停产,到目前八成以上企业复产达产,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企业是经济的细胞,税收的源泉,就业的平台。在危机面前,隆化县把救企业作为应对危机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在危机面前,政府坚持与企业共渡难关,主动化解企忧虑,帮助他们辩证认识形势,不轻信传言,不盲目恐慌,克服无所适从心态,通过政企联席,银企联姻,政府注资等实际行动,把政府的信心转化为企业的信心。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县委县政府决定对风险小、潜力大、贡献多的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县财政筹资7600万元注入企业,由此带动银行融资3600多万元,拉动企业自筹资金3亿多元,一些在危机初期停工停产的企业在短时间内复产,最大限度冲抵了危机的负面影响,实现了政府、企业、就业、稳定多赢的局面。一位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危机中政府及时援手,提振了企业的信心,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和能力走出经济困境,迎来经济发展的一片“艳阳天”。
金融危机中一些企业生产虽然受到了影响,但在政府的有力支持和引导下,企业在资源整合、技改扩能、节能降耗、自身管理等方面却完成了很多过去想做而不能下决心做的事情,推动了全县工业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国鑫矿业公司在复产的同时,又投资1200万元,重新组建了马钢有限公司,转产矿山企业生产所需的铸件和小型机械,年可创利税1000多万元;投资2000万元,建立鑫丰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为一些小企业解决部分资金困难,两个公司的成立既缓解了企业当前的困难,也为今后发展增添的后劲;顺达矿业新上尾矿库高浓度输送项目,年可节电6000万度,节水36万吨。政府还采取鼓励强强联合,关停违规企业等措施,对企业和资源进行整合,全县共整合铁选企业10余家,新组建了多个集团化企业,使资源、资金、技术的合理配置程度明显增强。
隆化县还为企业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严格规范有审批权、有行政执法权部门的收费行为,对各类行政许可事项和收费项目,能取消的取消,能减的减,能缓的缓,把优惠给足企业,为企业创造宽松优越的政策环境。依法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严厉查处打击侵犯企业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为企业创造公正有序的法制环境。减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提高服务水平,为企业提供务实高效的服务环境。
从某种意义上讲,保就业的重要性高于保财政。就业不仅关系到一个人、一个家庭,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隆化县人多耕地少,就业渠道相对较窄,每年有7万多名青壮劳动力到外地打工,约占全部青壮年劳力的三分之一,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外出务工人员大量减少,就业难度加大,县委、县政府采取有力措施进行解决。2008年下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鼓励全民创业建设创业型社会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从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围绕“百姓创家业”推动全民致富,以家庭为单位,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只要合法经营,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都鼓励支持其发展。围绕“能人创企业”推动个体私营经济发展,鼓励城乡居民中有一定资金积累、懂市场、善经营、肯吃苦的人创办实体。围绕“老板创大业”推动产业做大做强,鼓励企业老板进行二次创业,延伸产业链条或投资其它行业。围绕“回乡创新业”,出台优惠政策,引导鼓励在外务工人员,发挥创业技能,回乡发展创业。太平庄乡在外务工人员利用积累资金,回乡创办了鸡场、猪场等20多个项目,投资总额2000多万元,带动500多名农民就业。隆化县积极引导企业特别是有条件的企业,克服当前困难,勇担社会责任,扩大就业规模,分担就业压力。隆化县鸿兆集团是县内最大的商贸流通企业。去年底,在政府扶持下,新建了2万多平米的大型超市,并积极发展乡镇连锁店,新增500多个岗位,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隆化县着力整合社会和部门力量,建立多渠道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民工的就业指导、职业介绍和就业信息服务,收集适合农民工的岗位信息,通过多种渠道及时发布。充分挖掘社会中介机构的信息源,加大对农民工就业动态的监测,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预见性。同时健全多功能的就业培训体系,针对农民工的不同需求,开展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培训。有针对性地进行
技术培训,加强职业道德、法律知识、维权意识、劳动纪律及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教育,建立“中介机构+培训基地+农民工输出地”的培训模式,使农民工的培训和就业联系更紧密。
农民增收和财政增收,是党委、政府的重要责任,越是在困难时期,越要把促增收作为工作的落脚点。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内有本地采矿企业受困,外有大批农民
工返乡,农村经济发展陡增变数,摆在县委、县政府面前的压力和严峻形势可想而知。隆化县委、县政府“有形之手”果断出击,适时推动,从高度关注“三农”问题入手,立足实际,咬住重点项目不放松,化危机为转机,对在建项目加快进度,对库存项目超前“消费”,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引导返乡农民工就地就业和自主创业,有效缓解了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确保了全县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和居民收入的稳步增加。
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隆化县着眼于“快、准、促、帮”四个字,选准项目建设这一突破口,通过尽快开工一大批重点项目,并促进工业企业投产达效,以扩大投资促进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促进就业,以就业帮助农民增收,最终实现全县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今年上半年,借助国家实施经济刺激计划的有利时机,全县新建和续建重点项目60个,总投资158亿元,项目建成后,可增加税收15亿元,新增就业岗位1600多个,一批批重点项目的开工建设,为隆化经济的突围赢得了时间。
隆化县还注重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把企业对财政的贡献作为帮助企业融资的重要标准,通过对资金的高效调配,引导企业增资扩产,多出效益、多创税收;用好项目建设资金,重点投向能够带动财政增收的大项目、好项目以及见效快的项目,依靠项目的竣工投产促进财政增收。为解决隆东矿区缺水问题,隆化县先后投资5000多万元,谋划并实施了“隆东调水”工程,满足了隆东工业小区生产用水问题。2008年,隆东小区创税收近6亿多元,占到了全县全部财政收入的70%以上。
通联:隆化县委宣传部 傅雨时
第五篇:县应对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调查
捭阖从容天地宽----县应对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调查
在危机面前,政府坚持与企业共渡难关,主动化解企忧虑,帮助他们辩证认识形势,不轻信传言,不盲目恐慌,克服无所适从心态,通过政企联席,银企联姻,政府注资等实际行动,把政府的信心转化为企业的信心。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县委县政府决定对风险小、潜力大、贡献多的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县财政筹资7600万元注入企业,由此带动银行融资3600多万元,拉动企业自筹资金3亿多元,一些在危机初期停工停产的企业在短时间内复产,最大限度冲抵了危机的负面影响,实现了政府、企业、就业、稳定多赢的局面。一位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危机中政府及时援手,提振了企业的信心,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和能力走出经济困境,迎来经济发展的一片“艳阳天”。
隆化县还为企业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严格规范有审批权、有行政执法权部门的收费行为,对各类行政许可事项和收费项目,能取消的取消,能减的减,能缓的缓,把优惠给足企业,为企业创造宽松优越的政策环境。依法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严厉查处打击侵犯企业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为企业创造公正有序的法制环境。减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提高服务水平,为企业提供务实高效的服务环境。
从某种意义上讲,保就业的重要性高于保财政。就业不仅关系到一个人、一个家庭,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隆化县人多耕地少,就业渠道相对较窄,每年有7万多名青壮劳动力到外地打工,约占全部青壮年劳力的三分之一,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外出务工人员大量减少,就业难度加大,县委、县政府采取有力措施进行解决。2008年下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鼓励全民创业建设创业型社会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从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围绕“百姓创家业”推动全民致富,以家庭为单位,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只要合法经营,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都鼓励支持其发展。围绕“能人创企业”推动个体私营经济发展,鼓励城乡居民中有一定资金积累、懂市场、善经营、肯吃苦的人创办实体。围绕“老板创大业”推动产业做大做强,鼓励企业老板进行二次创业,延伸产业链条或投资其它行业。围绕“回乡创新业”,出台优惠政策,引导鼓励在外务工人员,发挥创业技能,回乡发展创业。太平庄乡在外务工人员利用积累资金,回乡创办了鸡场、猪场等20多个项目,投资总额2000多万元,带动500多名农民就业。隆化县积极引导企业特别是有条件的企业,克服当前困难,勇担社会责任,扩大就业规模,分担就业压力。隆化县鸿兆集团是县内最大的商贸流通企业。去年底,在政府扶持下,新建了2万多平米的大型超市,并积极发展乡镇连锁店,新增500多个岗位,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隆化县着力整合社会和部门力量,建立多渠道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民工的就业指导、职业介绍和就业信息服务,收集适合农民工的岗位信息,通过多种渠道及时发布。充分挖掘社会中介机构的信息源,加大对农民工就业动态的监测,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预见性。同时健全多功能的就业培训体系,针对农民工的不同需求,开展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培训。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培训,加强职业道德、法律知识、维权意识、劳动纪律及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教育,建立“中介机构+培训基地+农民工输出地”的培训模式,使农民工的培训和就业联系更紧密。农民增收和财政增收,是党委、政府的重要责任,越是在困难时期,越要把促增收作为工作的落脚点。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内有本地采矿企业受困,外有大批农民工返乡,农村经济发展陡增变数,摆在县委、县政府面前的压力和严峻形势可想而知。隆化县委、县政府“有形之手”果断出击,适时推动,从高度关注“三农”问题入手,立足实际,咬住重点项目不放松,化危机为转机,对在建项目加快进度,对库存项目超前“消费”,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引导返乡农民工就地就业和自主创业,有效缓解了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确保了全县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和居民收入的稳步增加。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