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潘窑社区的现实与思考(王士杰)
潘窑社区的现实与思考
新兴办事处潘窑社区 王士杰 内容摘要:十七届三中全会的闭幕,再次为新农村建设吹响了号角。在进入潘窑社区工作后,我以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会议精神为指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社区基本实际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社区两委班子成员的介绍,通过与各组组长的交谈、与居民加强沟通和了解、对老村长、组长的拜访,使我对基层现状有了更深的了解,特别是对潘窑社区有了更直接清楚的认识,即了解到她风风火火、蓬勃发展的过去辉煌,值得村民炫耀的往事,也了解到了她近十年缓慢发展,举步维艰的艰难历程。这些引发了我对潘窑社区的思考,制约其发展主要由以下几个问题:
(一)交通问题;
(二)经济基础薄弱;
(三)资金缺乏;
(四)产生惰性思想等。作为新一届社区两委班子成员我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对未来的工作进行了展望,对今后的工作进行规划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努力发展社区经济;
(二)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三)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面对未来充满信心,我相信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不断努力一定会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为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2008年10月在市委的统一组织下,经层层选拔我有幸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带着激情和梦想来到了潘窑社区。在社区领导的安排下很快安定下来,转换角色开始工作。工作中一边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1
熟悉国家法律法规对农村的政策,学习新农村建设的有关会议精神和文件;另一方面与居民加强沟通和了解。一个月来,通过社区两委班子成员的介绍,通过与各组组长的交谈,通过与社区居民的沟通和了解,通过对老村长、组长的拜访,对社区的基本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对社区未来的发展作一些还不太成熟想法的展望。
一、基本情况
潘窑社区处于魏都区最南郊,南贴许昌县,北临许由路,东靠京广铁路,西挨许繁路。社区由两个自然村构成:潘窑和五里岗。其中潘窑村五个小组,五里岗一个组共六个组。社区现有人口1125人,约500余户。社区地处郊区,现有耕地900余亩,以农业种植和外出务工为主。2003年10月由以前的农村村委会改为现在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功实现村改居,居民由农村人向城市人转变,同时将社区居民纳入城市低保和医保对象,对家庭困难、无劳动能力居民发放低保金,社区现有低保户110户。
目前社区安定和谐团结,社区两委班子成员6人,其中党支部3人,现有党员51人。社区两委班子成员个人致富能力强,管理能力强,班子成员团结一心。
二、辉煌过去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发的大门,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村办企业、乡镇企业异军突起,风风火火,开展得如火如荼。潘窑村在村委会的领导下,集全村之力于1976年创办了许昌市潘窑机械厂。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村民迅速摆脱一穷二白的苦日子,生活有
了很大的提高。通过近十年的发展,机械厂于1986年更名为新华造纸机械设备厂,通过改造设备,改进经营管理,机械设备远销全国各地。有了自己的机械厂,经村委召集开村民大会讨论又办起了造纸厂,产业发展由上游造纸机械设备厂向下游造纸厂转换,实行产业转移,通过近二十年的发展,两厂为村创收近百万元,被授予魏都区十大信贷单位。村办企业兴起的同时也给村民带来了实惠,成果由全体村民共享,村民不用发愁工作,直接进厂,在工厂里可以每月领到工资,还能领到福利补贴,全村吃水用电全免费,并且夏收夏种秋收秋种费用由集体负担,使村民更早的感受到社会主义的伟大优越性。近三十年,村民人人有事干,集体企业红红火火,整个村庄安定团结,村民人人得实惠,生活安居乐业。
三、十年缓慢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完善,国家在发展经济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加大了对环境的保护。由于造纸行业属于高污染行业,所以造纸机械设备厂从97年开始不景气,失去了昔日的繁华,加上机械设备老化,科技含量不高,市场占有率逐步减少,勉强维持生产。造纸厂由于当时上马行动仓促,并没有考虑到污水处理。几年后,污水无法处理,严重影响造纸厂的运转,在市场残酷而激烈的竞争中,逐渐处于劣势,加上当时经济不景气,银行加强资金信贷监管,贷款困难,缺乏流动资,造纸厂最终无法维持下去,于2001年破产倒闭。机械设备厂也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沉没,2006年对外出租。工厂倒闭后,大部分工人失去工作,一部分继续在家务
农,一部分开始闯荡,有的做起小生意、有的外出务工。工厂红火时的实惠也随着集体工厂的破产而烟消云散。由于道路的交通不便,近十年整个村庄在发展中艰难前行,发展的速度放慢,经济状况逐渐落后于附近村庄,但仍由一些人仍然陶醉于集体工厂红火时的幸福时光里,生活在过去美好生活而现实虚幻的世界中。
四、思考与展望
在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全社会都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务实工作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在新的形式下如何对城市涉农社区开展工作引发我久久的思考,同时又值两委班子换届选举,对于今后的工作必须进行规划与展望。通过近一个月的调查与了解,对影响社区发展的因素有了初步的了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交通问题。制约潘窑社区发展的最大瓶颈问题是交通问题。由于许由路与京广铁路立交的修建使社区交通十分不便,十多年前川流不息,人来车往,而如今已鲜有人经过,西面许繁路的整修使社区的交通更显不便。最大的交通问题是从东到西没有一条直通的路,只有一条窄窄的不太直的混凝土路,整个社区好像被放到了角落里无人问津,招商引资无人愿意进入。目前成为影响社区发展的最大问题,同时也是影响社区居民出行的最大问题。
(二)经济基础薄弱。由于村集体工厂倒闭十多年,集体经济基础一下子没有了着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由于集体经济发展不
强,对社区各项工作的开展造成很大的困难,也影响到社区环境和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
(三)资金缺乏。经过十多年的沉寂,社区人一直苦苦追求经济发展,由于资金匮乏,一直找不到合适的项目,发展社区经济举步维艰,困难重重。
(四)产生惰性思想。受工厂红火时的影响至今一些人无法接受工厂破产倒闭的现实,不敢面对现实,仍然沉醉于过去,不去主动找工作,创事业,寻找致富门路。一些人还是停留在大集体时代,不思进取。
由于交通不便、经济基层薄弱、资金匮乏等原因,对即将开展工作的新一届社区两委班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村官必须为社区经济发展着想,为居民生活条件、生活环境的改善去努力奋斗。展望未来,我们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努力发展社区经济。由于八十年代集体经济红火,村民生活无忧无虑,长期形成了一种等、靠、要的思想,不思进取,一直等待旁观,不去想法致富。通过与居民交谈了解,他们也想做点事,但是财力有限,受多方面影响,心有余而力不足,希望社区干部带领头,集大家之力共同发展。作为新一届社区干部责任重大,必须想方设法整合社区现有资源,引导居民发展社区经济。
(二)改善居民生活条件。集体经济时村中各路都装了路灯,由于集体企业的不景气,无法维持庞大的开支,又拆了路灯。为向“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努力,改善居民的生活环
境,需要下一步采取居民一事一议,共同努力使“光明工程”照遍整个社区。
与居民的交谈中了解到一些组下水道长期淤积,根本无法使用基本废弃,碰到下雨污水横流,严重影响到居民生活,由于受资金等因素影响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对今后的工作要求我们在居民关心的问题上多下功夫,多做文章,多为居民办实事办好事。
(三)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居民生活虽然解决了温饱,正向小康迈进,但是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十分匮乏,活动形式单调,内容单一。要求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要结合社区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居民对戏曲的热爱,组建社区文化小分队,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使社区两个文明再上新台阶。
农村工作繁琐而复杂,需要去耐心的做工作,与群众多沟通交流,而非常好的一面是居民是那么的朴实善良,他们需要的是真真实实的实惠,我们能为他们办一点实事他们就非常感激。因此我们需要去不断努力多为居民办实事办好事。我相信在上级各级政府的领导与关心支持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社区干部的不断努力,一定会带领好居民早日过上富裕的生活,为全面建设小康生活增砖添瓦。
第二篇:课件制作理论与技巧 潘天士编著
传统教学的优势和不足
传统教学指利用粉笔,黑板,教学挂图,实物焦距与简易电化设备(电视机、录音机,幻灯片等)进行教学的模式,过去的百十年中,传统教学一直在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
传统教学的优势:
传统教学过程的优势:老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便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因而有利于科学知识的系统传授,并能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能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营造一种良好的育人氛围,特别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道德修养的提高以及学生个性品质的完善。
传统教学的不足: 但在社会日趋合作化,信息技术普及的今天,传统教学过程也有其不足之处—教学过程不够生动,信息量小,学生对所学学科了解不深,对学习缺乏兴趣;现行的教科书存在内容较抽象,结论性的内容太多,只是较陈旧、不能很好联系实际等问题;现慈宁宫的教学方式与手段,已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影响与限制了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教师授课的因材施教问题,教学经验成果的封闭性,教师与学生交流的狭隘性,教师完全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认识主题作用,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和创造性人才的成长(按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绝大部分是知识型人才而非创造性人才)。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这一教学的中心环节,是教师需要着手解决的关键问题。
课件教学的优势与不足:
课件的优势: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学过程轻松,简便,直观,形象,利用文字,声音,图形和动画等手段改进教学语言的描述方法,突出教学重点,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形象直观,生动逼真。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的难点结构,灵活补充各种课外知识,增加了信息传播的密度,更准确,更快速,更搞笑的向学生传授教学只是,充分跳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感性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教授能力,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努力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实践证明,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应是充分利用认知心理学原理,使学生通过多个感觉器官来获取相关信息,提高教学信息传播效率,增强教学的积极性,生动性和创造性,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其表现如下:
1、运动多媒体教学课件授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我国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步入乐之者,”兴趣的力量是巨大的,作为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和艺术潜力,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以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主题作用,这是因为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大量视听信息,动态表现手段来冲击学生的思维兴奋点,使教学内容表现得丰富多彩,形象生动,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创造性地进行学习。
2、运动多媒体教学课件授课有利于突出教材重点,难点,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准确合理地处理教材,安排教法,是影响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其中重要之处是如何突破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达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目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可将抽象复杂的理论形象地表现出来,以解决教材的重点、难点;多媒体课件更能发挥学生的认知潜力,加快获取知识的进度,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可减少教师教学准备的重复性;同时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结合,使信息检索更加方便快捷,为教师的备课和教学研究提供极大便利。
3、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授课有利于因材施教,由于多媒体教学课件采用图形界面和窗体操作,使人机交互能力大大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具有自主决策权利,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能力状况,选择适当想学习进度,可按要求选择内容,控制节奏,及时反馈学习信息,真正做到教学信息的双向交流,实现了因材施教的目的。
4、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授课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多媒体课件给课堂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的活动将不再像以前那样,只凭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或加上简单的电教手段即可完成。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的操作,还要能够熟练地运用多媒体手段设计和实施叫徐额,科学的选择和编辑教学课件,知道学生运用多媒体进行学习等。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授课,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将会被打破,教师将更加深入教学活动的核心,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得以充分发挥。
5、多媒体教学课件是扩大教学规模,实现远程教学的基础。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许多学校建立了校园网,通过校园网可把教师、实验室和办公室连在一起,教学活动不再局限于狭小的教师空间,师生可在网上进行教学和交流,多媒体课件是扩大教学规模,实现远程教学的基础资源,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网络教学势在必行。
6、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授课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实现素质教育。目前,现代化教育的中心是素质教育,随着教学改革中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也越来越多,各学科的教学课时数也不断被压缩,多媒体课件在这种背景下发挥了无与伦比的巨大有事,它可以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以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要。
总之,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教学改革已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开发课件到教学活动之中,成为当今教学领域发展的主流,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开发,利用必须复合当前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的需要,以现代化教育技术理论为知道,重视课件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试验,只有这样才能开发高水平的多媒体课件,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全面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目前课件制作中存在的一些不足现象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目前课件制作中还存在以下的一些不足现象;
1、课件设计与课堂教学不相适应。目前,课件的创作和使用开始普及,但不同学校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相当多的学校只有计算机教师掌握了课件制作技术,普通任课教师则对计算机和课件知之甚微。课件开发模式大多是任课教师写稿本,计算机教师设计制作课件,这其中就存在着任课教师和计算机教师的交流的障碍。由于彼此在认识与理解上的偏差,任课教师旺旺受技术局限,不知如何用课件的方式描述教学内容,课件制作者又不了解学科教学的你,因而实际做做出的课件总是难以符合热呢教师的原意,至于软件开发商生产的课件的与教学脱钩的现象就更严重了,甚至无法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其实,最理想的课件应是创意与制作都由使用者完胜,然而,真正懂得课件制作的任课教师太少了。
2、课件使用限制了教师的个性的发挥,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在上课前需要贝壳,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教学私立是教师只是掌握的程度,理解教材和了解学生的结果,是有个性的。如果课件将导入、教学思路与风格无法发挥,融于课件中教学思想,教学思路,表现风格,体系结构和教学技巧的运用与自己的风格可能相去甚远,若加上教学对象的差异,课件的弊端就会暴露无遗,教师在备课时还要熟悉课件,必须丢掉许多自己的思路去适应课件,教学效果旺旺不好。因此,制作的课件是否有开放性,能否重新编排,是衡量课件质量的重要指标。
3、课件制作偏离了教学规律。课堂教学的实质是教师、学生、教材、媒体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换与传递的过程,是诸方面共同组成一个动态系统。这就要求课件的设计制作者必须从新的角度去研究和探索课件的开发,通过富有创意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无限遐想和创新思维,为学生营造一个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空间。教学方式要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来选择,不同教学媒体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数学的方程求解,物理公式的推到等,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就不一定比教师与学生一起边推导边板书效果好;语文中诗歌,小说的欣赏等形象思维方式还是常规教学方式更有明显的优势;化学实验教学用多媒体课件有时就比实际演示更直观更有说服力。但实际情况是,目前有不少教师制作的教学课件,不分重点、难点就将整节课的教案或板书都搬进课件,很少估计到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规律。学生只能跟着教师或者课件的思路走,没有参与教学过程和思考问题的时间,这种课件实际上是使用心的技术来进行传统教学的方式,不仅失去了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意义,甚至教学效果还不如传统教学方式。
4、课件表现手法华而不实。很多学校并不是把课件作为常规教学的手段,只在研究课,公开课等活动中使用。在课件制作时精雕细琢,过分追求界面的没关,一个课件往往需要几个星期甚至数月才能完成,常常在课件中大量使用图像,声音和视频,甚至插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图片,画面背景复杂,按钮繁多,令人目不暇接。似乎只有如此,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产生浮躁情绪,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有些课件过于追求动态效果,往往在小处大做文章,动画满天飞,声音时时响,看似热闹,其实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
此外。课件中容易出现的教学资源的浪费、教学思路的混乱、教学观念的陈腐等,都是目前课件开发和教学中常出现的问题。
发扬优势,克服不足
从上述两种方式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多媒体的优势是显著的,有利于开拓失业,激发想象力,训练思维,激励学生探究更多的未知领域,丰富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由于对只是的被动记忆和存储者变成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合乎学生的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对教师来讲,是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上的历史性变革,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最不再适合信息时代的要求。教师要学会运用个多媒体技术收集网罗对教学有用的信息,经过筛选、加工、处理,以生动、灵活的表现形式展现给学生,这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1、优化教学思想
2、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贯彻实施教学思想
3、优化教学手段,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4、不断更新教学思想
课件不不文本、如想和动画的简单播放,而是教育思想与教学艺术的体现。课件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填鸭式”的照本宣科只是教材或资料的复制而已,不能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制作课件的设计者要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彦波的只是结构和创造性的先进的教育思想,也就是说课件的制作必须让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学领导设计和编制脚本,这就需要软件制作人缘的紧密配合和乐于奉献,还要充分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的学习转向创造性思维训练。
第三篇:现实条件下扁平化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现实条件下扁平化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和税收信息化的推进,传统的税收管理观念、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面临着巨大的冲击。怎样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创新管理理念,推行科学高效的管理方式,已成为税收管理和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性和现实性问题。
一、扁平化管理的理论趋向
传统管理理论认为,一个管理者由于精力、知识、能力、经验的限制,所能直接而有效地管理的下属人数是有限的,这个限度称为“管理幅度”。当一个组织的人数确定后,由于有效管理幅度的限制,就必须增加管理层次,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呈反比。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当外部环境要求组织快速应变时,多层次管理就难以有效运作,不仅效率及其低下,而且容易产生指令失真、肌体失康等现象。
解决这一难题的最有效办法就是扁平化。当金字塔状的组织形式被“压缩”成扁平状,组织中间没有太多的管理层,决策层的意图和策略就会很容易传达到操作层,操作层的反馈也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回到决策层。扁平化管理因层次少,能够提高信息传递速度和效率,便于下级增强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加上下级之间的了解和沟通。另外,扁平化得以大行其道还有其他深层原因,一是分权管理成为一种普遍趋势,金字塔状的组织结构是与集权管理体制相适应的,而在分权的管理体制之下,各层级之间的联系相对减少,各基层组织之间相对独立,扁平化的组织形式能够有效运作;二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出现,使传统的管理幅度理论不再有效。因为在传统管理幅度理论中,制约管理幅度增加的关键,是无法处理管理幅度增加后指数化增长的信息量和复杂的人际关系,而这些问题在计算机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面前变得不再难以逾越。
二、扁平化管理的现实操作
事实上,随着近年来税收征管改革的不断深化,在专业化、集约化、信息化、规范化的统一要求下,国税部门的组织结构已日益呈现出扁平化的发展趋向。原有的一线征收机构大幅度收缩,实现了以县(市、区)局为单位的集中征收,直接从事征收管理的人员由原来的60%上升到90%以上,基层的概念已经扩展至县(市、区)局,成为了税收管理的基点。基层的重新定位,改变了以前多层次的基层组织机构的设置格局,在实现税收执法权上收、分解、制约和规范的同时,实现了基层组织机构的大幅精简,同时还使系统人、财、物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既实现了专业化分工,又大大提高了县(市、区)局基层组织的行政管理效能。
基层征管机构的进一步收缩,并不是简单地将基层人员、办税场所等征管要素向县(市、区)局靠拢。在基层税务机构的设置上,要根据征管组织机构服从服务于税收征管工作需要的原则,按照重组后的业务流程,打破机关与基层的界限,压缩管理层级,下移权力中心,本着对外有利于方便纳税人,对内有利于明确责任、分权制约的原则,重组征管组织机构。要做到“依法、求实、效能、规范”。依法,就是严格按照《税收征管法》和其他有
关规定设置机构,否则就没有法律地位。求实,就是在设置机构时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目前的纳税环境、纳税人状况和税源分布情况。效能,就是基层税务机构的设置要有利于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尽量减少决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迟延过程。纳税人多、税源大的地方,要有相应的机构进行管理和服务;税源小、分散零星的地方要撤并、收缩机构,依法实行委托代征。规范,就是统一内外设机构的名称、级别和职能。
随着税收征管改革的不断深化,目前,国税系统已建成了功能齐全、协调高效、信息共享、监控严密、安全稳定的信息管理系统,税收管理和行政管理都广泛地应用了计算机手段,国税系统与工商、地税等部门的网络连接也具有了一定基础,信息化建设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如何依托和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征管机制、提高管理效能、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纳税服务,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根据我国进入构建和谐社会时期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要求,依照税收征管的客观规律,应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积极稳妥地实施税收征管业务重组,构建“征管业务流程化、组织机构扁平化、管理方式集约化”的现代税收征管运行新机制。当前,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管理模式是推行虚拟扁平化管理。
虚拟扁平化是在传统层级结构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快速和“集群式”的方式传递指令,不必经过管理层次逐级传递,达到快速、准确发布指令的目的,避免失真和损耗现象。同时,当组织的执行层任何地方出了问题,也能确保被及时发现并得到有效修正。
根据这一管理理念,2004年,即墨市国税局为配合全方位税收质量管理体系(OQM)在全系统的推行,加快质量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设计开发了《即墨市国税局全方位税收质量管理系统》,充分发挥了信息化手段高效、规范、透明、共享的先进性和优越性,构建起一个完整公开的扁平化政务信息源,提高了政务工作的透明度,推进了虚拟扁平化管理的进程。一方面,各级领导可以自上而下地对每个工作岗位的状况进行直接的监控和了解,为科学决策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所有工作人员可以自下而上地了解上级工作部署、讲评内容和管理建议,对于执行计划、落实指令、促进工作都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系统运行一年多来,各项数控、效能指标得到了大幅提高,充分显现了虚拟扁平化管理在提高管理效率、促进工作落实等方面的先进性和有效性。
当然,我们也认识到,在扁平化推行过程中,当管理幅度扩大到一定程度后,上级对下级的平均指导和监督时间会相应减少,现代化信息技术在使虚拟扁平化成为可能的同时,所能提升的仅仅只是信息的传递能力,并不能带来信息处理和决策能力的提升。由此可见,扁平化管理对领导管理水平和下属工作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干部队伍素质的总体提高才是最为关键的。不仅决策层的反应能力、计划能力、决策能力、组织能力、人事能力、激励能力、协调能力、纠偏能力的高低能够影响其管理的效果,而且操作层的执行能力、理解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高低,也都可能影响到工作的效果。
第四篇: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现实思考与对策
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现实思考与对策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范魁元 董晓烨 日期:2009年08月20日 访问次数:
801 者:范魁元 董晓烨(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既是提高高校教师道德素养、形成优良师德风尚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高高等教育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师一生中需要接受多种多样的教育和道德影响,但最主要的是职业道德。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师,身负教书育人、传道授业的双重重任。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师的天职。然而,当前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还参差不齐,高校教职业道德建设亟待得到加强。、当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文认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应该具有以下几项职业道德:一是积极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具有身教育、甘为人梯的精神;二是广博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严谨治学,勤于进取;三是较强的教教学能力,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四是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敬业乐业,勇于创新;五是成稳定的教师人格魅力,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六是较强的合作能力,互相尊重,团结协作;七是强的法律意识,依法执教,德识统一;八是健康的身心素质。
目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总体情况来看,应该说,大多数高校教师都能够自觉地按照国家和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要求,恪守教师职业道德,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推动了我国的教育事业断向前发展。然而,在当前的现实条件下,也有部分高校教师,为谋求个人私利而逐渐放松了教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放松了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具体而言,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方面主要在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先,责任心不强。例如,有的教师对教材钻研不深,备课不认真,上课马马虎虎,教学效果不理,师生评价较差,知识不更新,年年捧着老教材,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和教学质量;有的教师对职工作敷衍了事,热衷于第二职业,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其中,主次颠倒;有的教师只要有适的机会,随时跳槽,甚至连档案都不要。
次,忽视了教师的“育人”职责。从教育的角度考察,高等教育主要有两大功能:一是教育的社会功,二是教育的育人功能。这两大功能之间是相互促进的,育人功能是社会功能的基础,社会功能育人功能的表现。而有些教师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教书”,只要完成了书本知识的讲授,也就算成了自己应尽的职责,从而忽视了自己更为重要的“育人”职责。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有些教师不愿从事学生思想工作,课余时间与学生接触少,不愿花力气去研究和掌握学生心理,不能针对学生行个别教育。
次,不能做到“言传身教”。教师是学生的表率,其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教师要时刻反省自己的言行,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然而,有些教师,口头上讲的是共产主的道德,而实际信奉的却是利己主义思想;在课堂上讲的是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而实行动中却是为了个人私利而不择手段。这样,教师就失去了其在学生中应有的表率作用。
四,服务意识较差,敬业精神欠佳。大多数青年教师都没有系统地、认真地学习过教育科学理论、育教学能力等方面的知识,缺乏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教学法以及教师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知,再加之学历提升等问题的干扰,服务意识较差,敬业精神令人担忧;中年教师职业道德观念较,是一批不可多得的中间力量,但负担过重,面临着知识的不断更新、担负着社会和家庭带来的可推卸的责任;老年教师虽然服务意识较强,有敬业精神,但不乏一些人存有“昔日媳妇熬成婆”心理,企图坐享其成。
述问题的存在,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要切实改进和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对部分教要因势利导,促进其向积极方面转化。、当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成因分析
是传统师德尊严的影响。传统教育中教师的“夏楚二物,收其威也”的严厉形象为当前教师种种“违执教提供了依据。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具有无上威严的,教师的训导是必须绝对服从的。这种深蒂固的思想在中国流传千年,它深藏在人们的头脑之中,不知不觉地在教师从教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是市场经济的冲击。市场经济大潮冲击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它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学校这片“净,物质利益的诱惑消磨了人们的情感世界,一部分人的暴富也拉大了人们生活之间的差距,教师业便受到了冲击。教师“跳槽”,课余经商之风盛行,有的教师“人在曹营心在汉”,无心致力于教育教学,对学生漠不关心,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是教师的职业角色遇到了新的挑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师色,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学生需求的多样性上,他们要求教师由“单一角色”向“多重色”转变。学生要求教师不仅是“经师”,而且是值得信赖的“人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人的指导者、生活的朋友。目前,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意识到角色转换的重要性,仍然抱着传统的“师尊严”,因而师生矛盾较大。
是教师的专业地位遇到了挑战。目前,关于教师这一职业是否为专业的问题,已经基本得到了一的看法,即教师职业是专业,至少是“正在走向成熟的专业”。可见,教师属于专业技术性职务,没~5年时间难以熟悉业务。现在,社会成员急功近利思想严重,价值取向多元化,成才、获利机更加广泛。于是,部分教师的专业思想发生了动摇,特别是青年教师不安心教育事业,急于转行获取高学历。这种情况直接影响到高校教师队伍的稳定和业务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当前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
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一个塑造人格的系统工程。在这一复杂的系统中,既要使教师加强自身修,追求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力,又要使教师在这一基础之上,不断陶冶情操,完善自身的心理素质,觉不断地从整个社会生活中吸取精神营养,充实自己。因此,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要以思想教为主,辅之以行政措施,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通过有效的途径把教师规范内化为教师的师德识,进而成为教师的道德行为。那么,如何进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加强道德建设呢?
一,从提高高校教师自身素质入手,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先,应加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教师职业道德基本知识。通过有计划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能使广大高校教师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观,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辨别真善美、假恶丑,不断提高道德认知水平;通过学习教师职业德规范知识,提高教师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自觉性,正确处理待遇与工作态度的关系,发扬为教献身的精神和勤奋严谨的治学态度。其次,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业精神,通过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刻苦磨炼自己,努力提高道德实践能力,把“为自与“为他人、为集体、为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实现己的人生价值。再次,应模范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公民的基本要求,同时应从执法高度,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教师资格条例》等有关教师职业道德方面法规条款的规定。后,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努力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如著名教育家卢梭所言:“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因此,教育部要把那些热爱教育事业,勇于献身教育事业的有志之士选拔到教育工作中来。
二,从优化外部环境入手,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先,应努力创造条件,使全社会真正做到“尊师重教”。一方面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众传媒应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为己任,大张旗鼓地宣传先进、伸张正义、弘扬集体主义神,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使高校教师更加热爱教育事业,将“教书”与“育人”融为一体,把“教书”育人”视为个人道德行为的准则,积极主动地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另一方面国家应有效落实教育优发展的战略地位。在教师待遇、职称晋升、出版书籍等方面给予足够的支持,鼓励优秀人才去从高等教育事业,使高校教师真正成为人人羡慕的职业,形成良好的尊师重教的社会环境。其次,家应加大对教师道德行为的行政约束力度。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应针对高校教师职道德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具有倾向性的问题,以及教师职业道德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不断提出新求,完善新规范,制定实施考核细则。再次,要加大依法治教力度,依法加强师德建设,建立和善教师职业道德的制约、激励和监督机制。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强师德标准和规的制定工作,使教师有法可依,提高教师依法执教、依法育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从根本上促使师践行“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道德要求;要进一步强化师德管理,定期进行检查、考核和督导评,建立和完善教师师德档案,并把师德与教师评比先进、职称评定、晋级挂钩,实行一票否决制。后,要建立促进师德实现的保障体系。要解决好教师的经济待遇,这是教师能够安心从事教育工的保证;要切实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这是教师充分发挥主人翁作用的重要条件;要逐步建立和断完善教师人才的激励机制、竞争机制等,满足教师的高层次需要,这是教师创造性工作的根本证。
三,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要抓好五个关键环节。
是职业道德教育要与教学、科研相结合,克服“两张皮”现象。要在开展教学、科研、培养人才的同,把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有机地融入其中。二是职业道德教育要与工作作风建设相结合,领导表率范。要切实加强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讲道德、讲修养,为教师做好表率。三是行为规范教育要与道德人培养相结合,自律、他律并举。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要经过他律到自律再到培养高尚职业道人格,循序渐进的过程。高校教师道德素质的提高,归根到底要靠自律,即依靠内心信念来约束己,这也是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的应有之义。四是行为引导要与服务教师相结合,做到情理相融。校教师队伍的成长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工作条件,如住房、报酬、科研设备等等,通过务和引导,努力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在小家和大家、个人和集体间架起连心桥,暖人心、得人、稳人心,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五是面上教育要与多层次要求相结合,高教育实效。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要着眼多数,区分层次,鼓励先进,循序渐进。要从教师切感受出发,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注重多层次、多侧面地把先进性与广泛性结合起来,合实际开展教育,提高教育实效。
之,高校是精神文明的窗口,高校教师肩负着培养和造就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时代要求校教师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只有社会、高校、高校教师都重视和研究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题,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环境,才能逐步使教师把职业道德内化为自觉行动,成为真正人师”的典范。
第五篇:生命教育的理论探究与现实思考
生命教育的理论探究与现实思考
[摘要]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J.Donald Wakers)首次提出了生命教育(LifeEducation)的思想。近半个世纪以来,生命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已在全球迅速传播和落实。我国大陆是为贯彻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首先在辽宁省和上海市开始大面积实施生命教育。近年来,我国一些学者也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生命教育上,促进生命教育研究不断深入。本文旨在对生命教育的涵义、内容及原则等做更明晰的理论探究,对生命教育的需求、途径及保障等做更深入的现实思考。
[关键词]生命教育;涵义;内容;原则;需求;途径;保障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1―0009―04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四川省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一瞬间,房倒屋塌,生命消逝!一时间,山河呜咽,举国同悲!但让我们欣喜的是在这次特大地震中,安县桑枣中学2300多名师生却无一伤亡!这一“奇迹”从表层看,得益于这所学校常年坚持组织学生紧急疏散演习;从深层看,更得益于他们对人生命的关注、热爱与尊重。2008年9月1日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CCTV-2)播出了《开学第一课》“知识守护生命”节目。由此,我国主流媒体也加入到了生命教育宣传与推广的行列。有全社会的认同、关注与支持,中国生命教育的春天即将到来。
一、生命教育的理论探究
(一)生命教育的涵义
“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一词原本是在美国上个世纪60年代作为社会中的吸毒、自杀、他杀、性危机等危害生命的现象的对策而出现的。可以说,生命教育起初是以死亡教育的形式出现的。通过生命教育唤起人们对生命的热爱,消解对生命的威胁。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开始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思想,并很快波及到许多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一种新的教育思潮。近年来,我国学者对生命教育研究的热度也呈逐年递增之态;对生命教育内涵的理解也呈百家争鸣之势。下面就列举一些学者对生命教育内涵的诠释。
1.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有关生命的教育课,其目的是通过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生命的发展等知识的讲授,让他们对生命有一定的认识,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抱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并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对社会及他人,尤其是残疾人的爱心,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朱永新《生命教育――让教育回家》)
2.生命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生命与人生问题的教育。(郑晓江性命教育的概念、内容和原则)
3.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有关生命的教育,学校的生命教育是指通过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生命发展知识的教授,让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以及对他人的生命抱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并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对社会及他人,尤其是残疾人的爱心,使中小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王学风《中小学生命教育论纲》)
4.一般而言,生命教育就是有关生命的教育。其主要就是教导学生去认识生命、珍惜爱护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从而实现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伍红梅《浅谈高校生命教育》)
5.所谓生命教育,是指指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价值,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激发学生对终极信仰的追求,滋养学生的关爱情怀。(张云飞《呼唤生命教育》)
6.生命教育就是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以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通过选择优良的教育方式,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使其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掌握创造智慧的人的一种教育活动。(王兆生 赵云红《从焦虑视角探寻与解读生命教育》)
7.生命教育,不仅为全人教育的理念,亦为具体的教育方案或课程,目的为促进个人生理、心理、社会、道德及灵性各方面的均衡发展,以建立自己与他人、环境以及宇宙的相互尊重与和谐共处的关系,协助其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以期达到健康和正面的人生。(郑洪冰《生命教育的意义与内涵》)
8.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关于生命的教育。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而广义的生命教育则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怀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赵爱荣《关注教师――生命教育的深层视角》)
9.生命教育是培养学生在个人理智、情感、意志和身体各方面的平衡发展及与自己、他人和环境建立互相尊重、能沟通和负责任的关系,最后达致成熟和快乐的人生为目标的训练。(周惠贤杨国强《香港的生命教育――文化背景、教育改革与实践方向》)
10.生命教育即全人教育。生命教育的意义是指“深化人生观、内化价值观、整合行动力”的一种有关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理想与实践的教育。(台湾大学孙效智教授)
我国各位学者对生命教育内涵的理解可谓见仁见智。大陆学者多立足于生命观对教育的价值观、教育目的及课堂教学进行了多层次、多维度的探讨,偏重于某一侧面的理性思辨;港台地区学者多针对人类生态环境恶化和青少年自杀、他杀现象日益严重的现实,侧重于对学生进行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但无论我国港台地区还是大陆地区的认识,他们都有一个出发点,即生命教育应从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着手,帮助青少年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热爱并发展独特的生命,并使自己的生命与宇宙和自然和谐的发展。
笔者以为,生命教育是关于生命的教育,是旨在帮助人认识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保护生命、尊重生命、升华生命的一种教育活动。通过进行生命教育,可以美化人的生命,让教育回归本真,使人更好的体验和感悟生命的意义,促进肉体生命的强健和精神生命的升华。
(二)生命教育的内容
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受众应该是全体公民。对学校生命教育而言,从教育对象划分可分为教师生命教育和学生生命教育;从教育内容划分可分为认识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保护生命、尊重生命、升华生命六个核心内容。
教师生命教育应关注教师自身生命意识的觉醒。目前,我国学校生命教育经常将教师生命教育忽略不计。事实上,只有教师自身生命意识的觉醒,才能用生命去呵护生命,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感动生命,用生命去引领生命,用生命去润泽生命。任何生命都只会在积极的生存方式和体验中萌生与绽放。教师作为生命的个体,也应该主动地在教育过程中,心存对自己的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体验的期盼。教师要善于从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中获得一种生命的体验与满足,一种生命的创造与成长,感受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快乐,得到生命的一份满足和升华。教师自身
的生命价值与意义也要在其中得以体现和延伸。教师,不仅要点燃学生的生命之火,也要点燃自己的生命之火;教师,应该是一种使人类和自己都变得更加美好的生命存在的形式。只有自身生命意识的觉醒,教师才能充满生命活力,才能以自己的生命体验为人师表,并促进学生生命的健康成长。
学生生命教育要形成各学段有机衔接、循序递进和全面系统的教育内容体系。如:小学阶段着重帮助和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自身的生长发育特点,初步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初中阶段着重帮助和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掌握自我保护、应对灾难的基本技能;学会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悦纳自我、接纳他人;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学会欣赏人类文化。高中阶段着重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引导学生形成文明的性道德观念;学会用法律和其他合适的方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学会尊重他人、理解生命、热爱生命;提高保持健康、丰富精神生活的能力,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大学阶段要着重培养学生对婚姻、家庭的责任意识,形成正确的生死观念,学会立足社会、欣赏生命、敬畏生命、升华生命,为自己幸福人生奠定坚实基础。
(三)生命教育的原则
学校实施生命教育要注重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应遵循以下原则:
1.知行统一原则
生命教育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生命知识的传授,让学生理解生命教育的内涵,又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实践中融知、情、意、行为一体,使学生丰富人生经历,获得生命体验,拥有健康生命。
2.循序渐进原则
学生的生命情感和人生态度的建立和形成是有规律的,在教育内容的设置上,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接受程度,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与他们的成长、发展、学习、交往密切联系的内容,并进行科学地组织、编排。学生在很多认识上会存在反复现象,因此生命教育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一般要经过体验、认识、感悟、迷惑、再体验、再认识、再感悟,直至形成―定的价值标准。
3.教育渗透原则
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渗透生命教育,这种渗透包括学科教学渗透、学校管理渗透、校园文化渗透等等。因此,学校实施生命教育,既要抓好生命教育的实验教学,又要使生命教育有机渗透在学校管理和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让生命教育理念融入新课程之中。
4.“三助”结合原则
“三助”指自助、互助与援助。自助重在引导学生进行自救、自律与自我教育;互助重在开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等各种帮助;援助重在强调教师、家长和社会机构等的积极引导和主动帮助,包括引导学生增强求援意识和应对技能。通过自助、互助和援助的有机结合,形成互动互补效应,为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搭建开放式的发展平台,营造生命教育的良好氛围。
5.“三方”共融原则
“三方”即对学生教育离不开的学校、家庭及社会三方场所。生命教育既要发挥学校教育的积极引导作用,又要积极开发、利用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从而形成生命教育的合力。
二、生命教育的现实思考
(一)生命教育的需求
《论语?尧曰》中“不知命,无以为君子。”意思是说一个人只有对生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面对现实,顺应现实,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可见,在生命教育概念未出现的古代,人类对生命教育的探索就已开始,只不过那时对生命教育的需求是潜在的。实际上,人类对生命教育的需求,是时时的、处处的,是穿越时空,是永恒的。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但随之而来有些青少年的道德观念模糊与道德自律能力下降,一些反生命的行为诸如吸毒、自杀、自残、侮辱与伤害他人生命以及网络成隐、心理问题等日趋严重。此外,校园伤害、意外事故等威胁青少年学生人身安全的各种因素,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此,对生命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越来越紧迫。
我国卫生部门在2007年“世界预防自杀日”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自杀在中国人死亡原因中居第5位,15岁至35岁年龄段的青壮年中,自杀列死因首位;有近30%的中学生在走进校门的那一刻,感到心情郁闷、紧张、厌烦、焦虑甚至恐惧。
2008年10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7080名大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89.3%的大学生有过极度心理体验,比如极度失望、极度愤怒、极度孤独等,但仅有8%的大学生寻求过帮助。同时,55.1%的大学生认为高校应该加强生命教育。
这一个个数据,这一项项调查让我们触目惊心的同时,更让我们反思今天的教育。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在《生命教育的温情诠释与追求》一文中进行了深情的诉求:教育因生命而发生,生命才是教育鲜活的家。然而,在应试教育日甚一日的今天,教育的真义被遮蔽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失落了,教育成为“训练”的代名词,成为塑造“单向度的人”的工艺流程。教师,那一群苦恼而又无助的工匠,还在如陀螺般麻木而冰冷地旋转;而学生,则成了一群“无目的的升学者”和“非本意的就学者”。他们可以不喜爱任何科目,只求考得高分;他们可以不喜欢学习,只求从学习中取得利益;他们的童年期被压缩得很短,取而代之的是不合时宜的早熟与冷漠。我们的教育正在经历着“工业化”、“标准化”、“工具化”的寒冬,肆虐的功利主义之风吹裂了孕育生命的土地,理想主义的太阳被无边的黑暗吞噬,我们是那样从未有过地期盼着,期盼着那个让生命自由呼吸的季节,期盼着还生命以尊严、给生命以幸福的良善的教育。
(二)生命教育的途径
学校生命教育要有机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门学科、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应该遵循一定原则,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注重实效。
1.生命嫩育课
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列入学校课程计划。在课时计划里安排一定的生命教育课,做到定师资、定课时、定教材,使生命教育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中重点实施。
2.学科教学
结合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在课堂教学的设计、组织、评价方面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结合学科内容有机地融合生命教育内容。
3.专题教育
开展生命教育专题活动,列入综合活动计划。生命教育要充分利用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法制教育等专题教育形式,开展灵活、有效、多样的生命教育活动。
4.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学生体验生命成长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利用班团队活动、节日、纪念日活动、仪式教育、学生社团活动、军训、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开展生命教育活动,让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
5.文化渗透
校园文化渗透生命教育,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学校在环境规划改造过程中充分考虑到生命教育,规划建设生命教育园地,并在楼道、墙壁等处布置生命教育的主题内容,使校园时时处处渗透生命教育,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
(三)生命教育的保障
1.行政保障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颁布后,辽宁省与上海市教育行政部门率先在全国启动生命教育,2008年黑龙江省也将生命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教育行政部门应成为生命教育的发动者与引领者。目前,作为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已受到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已列入全国中小学教学计划。我们期待着,具有完整意义的生命教育,在不久的将来也会得到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从而形成生命教育得以顺利实施的强有力的行政保障。
2.理论保障
倡导教育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的专家学者及中小学校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开展生命教育的理论探究与实施生命教育的实验探索,为生命教育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保障。
3.实践保障
要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特点,积极开展生命教育的实践探索,形成具有区域和学校特色的实践成果,并及时推广先进经验,为生命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实践保障。
4.资源保障
要多方面地开发和利用校内外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加强生命教育的软件建设,积极开发图文资料、教学课件、音像制品等教学资源;利用网络、影视、博物馆、图书馆、自然和人文景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社会资源,丰富生命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为生命教育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
5.队伍保障
学校要建立校长负责制,强化校长生命教育意识,把生命教育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确保生命教育实效。对全体教师进行有关生命教育基本知识和必备能力的基础培训,促进教师生命意识的觉醒。为生命教育提供强有力的队伍保障。
6.社会保障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协调社会资源,提供充足的教育设施和条件,为学生的健康安全营造良好的环境,开展适合中小学生体育健身、消防安全、动手实践等的生存训练活动。家长要发挥在家庭教育指导中的重要作用,科学地对孩子进行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教育和指导。社区要建造适合青少年锻炼运动的场所或设施,让学生利用节假日及寒暑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生命教育提供强有力的社会保障。
7.环境保障
加强央视、各大报纸、核心期刊、重要网站等主流媒体对生命教育的宣传、导向与探究。在办学理念中融入生命教育的元素,在校园文化中积淀生命教育的底蕴,从而形成生命教育的生态环境,为生命教育提供强有力的环境保障。
8.监督保障
加强督导评估。要把区县、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效果作为对区县、学校的督导、评估指标之一,把教师开展生命教育的实绩作为教师考评、表彰的重要依据。为生命教育提供强有力的监督保障。
肖川教授在《生命教育:为幸福人生奠基》一文中写到:“我十分欣喜地看到:直面教育、直面人生,以成全每一个富有个性的人的发展为自己价值导向的‘生命教育’新理念,正成为越来越多以教育为天职的人们的共同旗帜。”乐瑰琦老师在《过程改革呼唤生命教育》一文中写到:“生命受之父母、成于社会,凝聚众多情感,寄寓无限希冀。生命教育是漫漫人生路上的必修课。”
生命教育应成为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素质教育。只有远离浮华,摈弃形式,注重实效;只有举全国之力,被民族所思,根植于每一个人的心田,生命教育的春天才会绽放所有人的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