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区发展(精选)
论社区的发展与居住区规划
崔然
[摘 要]:通过对居住小区设计中存在的一些现象与社区发展之间关系的分析,提出居住小区建设与社区发展之间的矛盾问题。并引用先进的社区建设理念,提出居住小区设计的一些想法和创意。
[关键词]:社区发展、居住小区、规划。
1.社区的概念与基本特性
“社区”这个概念是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首次提出来的。至今“社区”这个词已有不下一百种解释。一般认为,社区是一种地域性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指由居住在某一地方的人们结成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从事多种社会活动所构成的社会地域生活共同体。
在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工作中所说的社区,不是泛指所有的社区,而是特指城市基层法定社区即是在自然性社区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管理的需要而设置的社区,具有明确的边界和法定的组织管理机构,并由基层政权组织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参与管理。在我国城市现阶段,这样的基层法定社区主要是指市辖区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三个层次的辖区所构成的社区体系,尤其是指街道、居委会辖区。
以单纯的规模角度看,我们规划建设所涉及的居住区、居住小区并没有明确的行政界限作为界定,而是以道路、水体等自然条件为界,建设用地上的原有建筑也大多夷为平地,都应该是从属于街道办事处的社区范围,和居委会的界线有一定的重合。
2.社区发展与居住区规划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社区的变迁和发展是客观存在的。社区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系统。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时时处在复杂的矛盾问题之中,总是老问题解决了,随之出现新问题。社区一直以出现问题—解决问题—出现问题—解决问题„„周而复始的这一模式不断前进,不断运行。由此看来,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居住区的更新和改造,正是一个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发展的良好契机。如何通过居住区、小区的建设使所在社区的各方面功能得以完善,确实是规划设计者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3.居住小区建设模式对设区的影响
要使社区的结构要素协调统一,良性发展,促进社会的正常运行,首先需及时认识社区问题,研究社区问题的实质。只有如此,才能寻找到解决社区问题的办法,使社区问题得以解决,促进社区的健康发展。
城市更新过程中,社区中的大片用地被改建为居住小区。而在小区规划与建设中,设计者往往只重视空间的布局与设施的配套,而对社区的整体环境协调和社区需求等相对抽象的因素很少考虑。导致新建居住社区的和原有社区大环境完全不协调,社区归属感和凝聚力荡然无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封闭、随意的道路设计
社区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社区的空间开放性要求有效高密度的道路网络结构来支撑。而住宅小区的道路往往自成体系,其内部交通道路的设计单纯追求视觉美感而表现出随意性。小区与整个社区的交通之间缺乏统一与协调,外部交通不能引入小区内部,故小区道路无法与城市道路直接、顺畅地相连接。这样,所有的城市交通都只能集中在少数几条城市干道上,而给社区乃至整个城市范围的交通组织造成困难。
3.2小区配套设施不合理
居住区设计一般要求每个小区都配备完整的生活服务设施。目前小区的配套公建采取统一建设的方式,小区中的许多配套公建,尤其是那些商业服务设施本属于市场供给的范畴,并在市场竞争中决定其存亡兴衰。但在每个小区都强制性地配套,对于城市而言属于重复建设,容易造成低水平建设,低效率利用,结果在很多小区不得不改作它途。小区配套设施的完整性与资源配置的市场化趋势相悖,且加大开发成本和居民负担,极易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而居民急需的服务设施却又被忽视;社区则失去了通过用地更新,新设施建设完善功能的良机。
3.3文化冲突
小区的规模性给旧城改造项目的社会目标造成冲击。旧城的社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建筑形式和街巷空间,它们并不是一个静止的历史断面,而是缓慢地演化更替、推陈出新。这种自然更新是小规模、连续性、渐进式、分散型和局部地进行着的,只有这样,城市的文脉才不会在强大的外力冲击下断送。然而,居住小区所具有的规模性恰恰与之矛盾,动辄十几公顷的开发规模,如期落成的时间限制,以房地产商为主导的开发机制,不可持续的开发模式等等使都市旧城改造中文化传承、社区特征等社会目标付诸东流。将小区模式应
用于旧城改造中,违反了城市发展连续性、渐进式、分散型的规律。
4.适宜居住的社区理念
上文谈到了现代居住小区设计对社区发展的负面影响。那么,什么样的社区才是适宜居住的社区呢?它的空间特点又表现在哪方面呢?在这里我们引用“社区适宜居住性”理论思想的内容,即在城市和社区发展建设领域,以下10个方面构成了适宜居住型社区最重要的部分:
4.1吸引人的以步行为主的公共领域
以步行交通为主的社区是人们希望工作、居住和休闲娱乐的地方。只有在轻松的步行过程中,人们才能最大限度地感受到社区居住环境的优雅,也才能促进社区社会活动和交流,当然更有利于社区居民的健康,也才能够改善交通拥堵而节约能源,减少污染。
4.2机动车速度低、交通量小和没有交通堵塞
社区内的街道市社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是不幸以及机动车的交通通道,也是休闲散步的公共领域,是城市的绿化空间、景观空间等等。在交通问题严重影响社区和城市的发展的今天,人们无一例外的希望社区没有交通堵塞,街道清洁、安静和怡人。
4.3适宜的、经济和位置优越的住宅
住房是社区增长中最重要的部分,它是人使用交通工具、服务、教育和消耗各种资源的重要因素。没有单一的住宅形式可以服务于今天多样化的所有家庭的需要。建设不同的住宅,可以支持社区内更多样化的人口,实现不同阶层家庭的更公平分配,建设和谐社区。还可以通过加建、改建等使现有社区逐渐增加密度,而不必大规模的改变社区环境。
4.4方便的学校、商店和服务设施
不同于现代住宅小区配套商业设施,服务设施的应与住宅相混合,以增加社区的多样性,增加社区的活力和适宜居住性。
4.5方便的社区公园和开敞空间
社区必须为居民提供相应的公园和开敞空间。
社区公园和开敞空间是社区环境最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改善社区景观,改善环境,提供休闲娱乐场所,增加社区凝聚力。方便的公园和开敞空间还是人们增进社会交往,培育社区感的重要的步骤之一。
4.6清洁的自然环境
清洁的自然环境包括清洁的街道,社区公园和社区建筑。保护社区内的自然环境和景观,将社区与自然环境有机连接,保护有意义的自然景观和开敞空间。
4.7丰富、整齐的社区景观
建筑要有地方特点和独特的风格,多样化和高质量,防止千篇一律。建筑必须符合人的尺度,通过合理组织社区建筑,创造丰富多彩的街道景观。
创造一系列各具特色的绿色开敞空间是社区景观的重点,增加社区景观的效率,避免空旷的单调空间。
4.8社区能够被所有人接受并感觉安全
社区应使所有居民都有一种归属感。倡导社区的和谐,混合不同类型的住宅,容纳社会各阶层的居民,使所有人都感到家的感觉。
安全是产生社区感的最重要前提,配备适当的安全设施应是必不可少的措施。此外,改进社区照明,提供防盗设施,也有不小的帮助。
4.9强调当地文化、历史和生态
社区文化、历史和生态需要具有独创性。重点要创建社区中心,提高社区中心的形象。同时增强城市设计,提倡使用地方的建筑风格和地方景观,增加公共领域的特色,重点突出当地有特点的建筑和景观,保护有地方特色的商业和服务业。
4.10环境促进人们相互交流形成社区
创造居民愿意访问、停留和社交的场所。重要的步骤是创造吸引人的步行街道,公园和公共空间,将人们吸引到社区的空间来,增加居民的社区活动,提高社区的凝聚力。
5.居住小区社区环境的改善措施
5.1设计因素的措施
居住小区的设计应设计者的发挥使其给社区发展带来有力的因素,主要表现在: ①尽量在居住小区的设计中保持社区和城市的多样性。
②通过延长城市的街道网络,土地使用和建成环境的形式,保持新建居住小区与社区的连续整体性。
③了解并尊重周围已建成社区,并在建筑和公共空间上与之形成整体效果。
④通过整齐的街道设计形成连续的街墙,并设计步行导向的服务设施以提供街道的生气和安全。
⑤建筑风格和体形的设计强调变化呼应,创造强烈的地方感。
5.2细节设计的措施
在现代居住小区的设计中,细节的考虑同样会对设区的整体环境改善带来巨大的影响:
5.2.1交通平息:
通过改进道路的物质规划设计,而不是简单得使道路曲线化而令道路更加安全舒适。主要措施有:在汽车可能加速地段设置速度障碍;利用道路瓶颈的设计,减缓车速,并改善道路景观;加大交叉路口的人行部分,以减缓车速并减少步行者的通过时间。
5.2.2小区公共设施的分类设置:
小区配套公建的性质,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社会公益性质,面向小区居民,例如文化活动站、公共厕所、各类行政管理机构的业务用房等;二是社会事业性质,如幼儿园、中小学等;三是商业、服务业性质,如商店、收费停车场等。这三种性质完全不同的配套公建,理应有不同的建设与提供方式:第一类公建属公共品,可在小区范围进行考虑设置,但应照顾小区外居民的使用;第二类公建属社会基础设施,应由使用者和城市政相同资源的容量决定是否在本小区新建;第三类公建属经济实体,应由市场调节其供给。
5.2.3整齐的绿化和适宜的照明设计
对于以居住为主的社区,绿化应该用来软化一些硬铺装地区,通过提供降温、减低太阳光和帮助形成公共空间以及界定街道边界,来势居民感到舒适。同时层次丰富、整齐的绿化还可以帮助社区提高档次,并提高公众对社区的自豪感。
而照明则可以提升社区的亲切、愉快的气质。在社区中心的活动区已高杆灯照明为主,可以为居民提供温馨的氛围;而亮度较低的庭院灯则能表现柔和、恬静的夜景范围。
居住小区作为我国比较成熟的一种住宅设计模式,有明显的长处值得借鉴,并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但是,没有哪种模式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品,在城市规划和设计领域, 通过研究与探索,便可以使居住小区的设计手法得到丰富和完善,创造富有地域特色,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符合群众审美情趣的多元化的住区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吕文明 《社区规划理念下的居住区规划探讨》
2、赵蔚 赵民 《从居住区规划到社区规划》[j] 城市规划汇刊 2002(6)
3、朱锡金 《面向新世纪的居住区规划问题》
4、吴铎 《论社区规划》
第二篇:社区发展概况
文章标题:社区发展概况范文
***社区经济实体大致分为五大类:木材深加工企业、饮用水生产企业、餐饮业、文化娱乐业和商业。这些企业经营规模有大有小,效益有多有少。在市场经济中,各类企业自我管理、自我完善、协调发展。
**木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1998年,是我国有控股企业,拥有固定资产2000万元。该公司实行现
代企业管理方式,现有员工632人,内设大型车间四个:原材料加工车间、集成材加工车间、细木工板车间、实木家具门窗车间。产品远销日本、韩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年获纯利润234、5万元。该公司不但积极追求经济发展,同时也注重社会效益。企业不断开展新产品,并努力扩大经营规范,平均每年安置下岗职工46人。
**木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是股份制私营企业,属招商引资项目,注册资金1200万元,固定资产600万元,年创利润115、6万元,平均每年安置下岗职工132人,为社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
**供水处由大连金州万利商贸有限公司投资兴建,负责全县饮用水的供应。企业拥有固定资产总额3406万元,管道铺设总里程96公里,年生产合格饮用水219万吨,是大兴安岭地区第二大供水企业。
其它较大规模的私营企业有:金碧酒店,年纯利润5、6万元;川福楼酒店,年纯利润4、3万元;金水湾洗浴中心,年纯利润12万元。此外,还有明珠批发商店等四家较大的商业企业。
***社区为了繁荣社区经济,大力宣传县政府的招商引资政策,努力扩大招商范围。同时,调动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大力发掘经济的有利因素,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社区全体工作人员正以扎实的工作态度,执着的敬业精神,竭诚为社区经济发展服务。
《社区发展概况范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社区发展概况范文。
第三篇:社区发展简介材料
扩渠道 优结构 强管理代办业务又好又快发展
——岳阳市邮政局邮政代办业务发展纪实
近几年,岳阳邮政本着方便百姓、服务政府,为自身发展谋出路的宗旨,与数十家合作伙伴真诚合作,成功锻造了邮政社区“缴费一站通”品牌,实现了“政府满意、市民满意、企业获益”的多赢局面。目前,我们邮政社区服务站共计285个(其中市区89个,县局196个),每个月平均代收各类费用已达5000万元左右,为企业年创收700万元以上,安置下岗人员再就业200多人,真正取得了社会效益与企业效益的双丰收。下面就我局社区“缴费一站通”的发展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正确定位,树立社区服务站的发展方向。
2002年,我局在全省率先建立社区服务站的初衷是将邮政经营、投递平台前移,实现邮政服务无缝隙覆盖,初期的邮政社区服务站要负责社区居民的邮件收投,但代办业务较为单一,主要以移动代办为主。这种模式运行一段时间后,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投递不到位,用户投诉接二连三,业务量太小,入不敷出,难以维系,站点人员纷纷要求退出。面对这些问题,我局认真总结得失,就“如何正确定位邮政社区服务站,使之整合、承载和释放各种资源从而实现多赢”展开了积极思考和仔细探究。在进行市场调查过程中,我们获得一条重要信息:老百姓对各行各业特别是水、电、收视等费用的缴费不方便进行投诉和指责的很多,引起了政府的重视。为此,我局立即对代收费市场进行了专项调查。通过调查得知,岳阳市代收费市场相当巨大,岳阳市
1居民通信费用市场规模每年达8亿元以上,居民电费(含农电)超过5亿元,居民水费、有线电视费、天然气使用费等超过2亿元,交通罚款等费用超过3亿元。调研结果使我们欣喜地看到邮政代收费业务大有可为,于是,我局创新思路,制定了以下岗国企人员为主的邮政社区联网代收费可行性方案,并积极向市政府汇报,得到了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与支持,并为此组织召开了专题会议和新闻发布会,明确了社区服务站的发展方向。
二、项目叠加,不断丰富社区服务站的业务品种。
我局邮政社区服务站重新定位后,不再负有投递职责,主要是以代收费、代放号为主。为进一步提高社区收益,推动社区服务站又好又快地发展,从2005年6月开始,我局就把代收业务正式从市区邮政储蓄网点剥离出来,全部交社区服务站代收。同时为加速实现代收项目的叠加,我局成立了由局长亲自挂帅,业务、技术、管理等部门参加的公关团队,制定项目营销政策,积极有效地开展项目营销。先后攻下市区水费、市开发区电费、农电费,君山农电费,临湘电费、水费,华容电费等几个大项目。至今,我们在邮政社区已叠加了代收移动、电信、联通通信费,自来水水费,城区电费、农电费,开发区电费、农电费,有限电视收视费等10多个项目,代收额平均每年达到了6亿元。代收城区天燃气费项目已进入实质性运作,非税收入代收营销工作也已达成合作意向,代收规模不断扩大,满足老百姓日常生活缴费的公共服务品牌形象基本形成。
2009年3月,我局为推动速递物流业务快速发展,有效应对民营
快递公司的市场竞争,率先在全省实现社区服务站全面代理EMS业务,并给与社区服务站20%代理费的发展政策。代理之初,月代办额3000元左右,目前社区服务站月代理速递EMS业务在6万元以上,并以10%的速度不断增长,预计2010年可突破100万。
三、强化管理,有效规避业务发展风险。
强化资金管控,杜绝代收资金上缴风险。我局设立了社区服务站风险保证金与担保人担保制度,根据社区地域发展与代收水平,分别收取社区风险抵押金1-2万元,要求必须有一名局内正式职工作担保,并在协议上签字生效。同时出台了几条硬措施:其一是设立了两名对账员,一名负责与各代收合作单位对账,一名负责与各网点对账,做到日清月结;其二是各网点的代收资金全部采用商务汇款的方式(免费),这样可及时监控各网点的资金上缴情况,便于中间业务对账员及时核账;其三是各网点代收资金必须在次日14:30前汇入岳阳市邮政局中间业务账户,否则将关闭该网点的代收系统。通过这些管理方式和制度很好地确保了代收资金的安全。
强化经营规范的管理,杜绝违规经营行为。社区发展到现在,渠道优势凸显,不少单位个人未经我局同意,私自与社区服务站商谈业务,尤其以放号、专营厅建设等现象较为突出,对我局代理通信业务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为此,我局专门指派两人,对社区站进行全面清理整顿,对有悖于我局社区业务发展管理的社区采取经济处罚、取消代办资格等方式进行监管,同时与各家通信运营商进行谈判,对那些未经我局同意就私自在社区建设的专营厅进行收编,统一归口我局管理,并在战略合作协议上予以明确。
强化服务管理,树立品牌形象。社区服务站的服务水平与服务形象也代表了岳阳邮政的形象,我局设立了专人对社区服务站的服务质量进行检查与整治,并由人力资源部制订专门的培训计划,对社区代办人员进行服务礼仪、服务规范、业务操作等方面进行系统培训,切实提高代办人员的服务能力与水平。同时加强与合作单位的联系,征求对方对我们社区日常服务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意见,并将相关意见通报到社区,加以改进。
四、有力支撑,切实解决社区发展中的各种困难。
一是技术支撑。在整个邮政社区服务站建设及项目营销过程中,我们遇到的困难前所未有。在与城区供电局合作代收电费前,对方有关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对我局的系统、网络及资金账务管理不大信任,认为技术上不可能联网实时收费,同时反复讲与某银行合作后存在的历史账务问题。为了消除对方的疑虑,显现我们代收的优势,尽快实现代收电费的突破,在未签订合作协议的情况下,我们的技术人员通宵达旦,日夜加班,通过不懈努力,成功开发出电力方代收前置软件及本方代收系统。经过3个多月的试运行,获得城区供电局的肯定,主动前来与我局签订了合作协议,并专门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宣布撤消全部的自办收费网点。目前我局代收电费量占总代收量的50%以上,约为移动代收量的3倍左右,且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我们正是充分利用技术上的优势,自主开发和应用了区域性中间业务平台,组建了社区站代收系统,在此平台上陆续开通了代收移动、电信、联
通话费、城区电费、自来水费、有线电视费等十多项代收业务,同时加强了日常网络设备的维护力度,将社区服务站纳入到自有网点的范畴来进行维护,为拓宽社区站代收业务种类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确保了网络运行的稳定顺畅。
二是政策支撑。为稳定社区队伍,我局根据业务发展需要,不断调整业务发展政策,组织社区业务发展竞赛。本主要通过代收费增幅指标、月放号基本任务两个指标分档进行考核,设立了基本任务奖、月奖、季度奖、明星社区奖等多个奖项,与完成档次一一对应,鼓励社区通过规范服务、加强营销,有力推动自身业务发展。同时,针对不能完成基本任务的社区进行经济处罚,触动极少部分社区固步自封、不思进取的业务发展陈旧思想。奖罚都在每月的社区经营分析会上进行兑现。
三是对县局的业务发展支撑。每年,市局形成专业发展指导意见下发到各县市局,同时按季度组织专业业务发展竞赛,按年组织“兄弟杯”移动业务发展竞赛,渠道建设发展竞赛,对单位班子与专管员进行相应考核。按季召开全市专管员会议,对前一段工作进行总结,对下一步工作进行部署。
五、几项业务简介。
一是代理EMS业务。由我局与市速递物流公司签订代理协议,代理费用为30%(其中20%返还给社区,10%留现业局)。速递物流公司负责对社区进行业务培训辅导、门头设计装修、邮件的收取、系统数据的录入、服务投诉的受理、业务发展竞赛组织;我局负责社区服
务站代理权限的审批,代理资金的收缴与划拨,代理费用的结算及社区代理费用的发放。
二是代收费业务。所有代收项目资金必须于次日14:30分之前存入我局指定的账户,对账人员进行对账审核,对未及时上缴资金的社区进行催缴与相应的处罚。同时对上缴的资金按合作协议对相关单位进行划拨,目前各单位划拨频次为:移动1次/天、电信3次/月、联通2次/周,水、电、有线3次/月;收入结算频次为:移动、联通、电信、有线1次/月,水、电1次/季;各业务代办佣金标准:均按代收量1%标准执行(电力单笔超过1000元的按0.3%)。
三是代放号业务。代放号业务基本酬金25元/户由社区坐扣,坐扣部分的资金由代办分局采取借支备用金的方式进行周转。超任务奖励按相关文件进行提取,在社区经营分析会上兑现。
这几年,我局邮政社区服务站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还存在诸多不足,如天燃气、代售公交IC卡、县局农电代收与有线代收等项目虽有所突破、但仍未实现有效叠加,部分社区违规经营行为依然存在等等,与省公司的发展要求和兄弟单位还存在着一定差距。今后,我局将继续努力,在渠道建设、项目开发、业务叠加、经营管理上做好文章,把邮政社区服务站建设得更好更强,把“缴费一站通”品牌打造得更响更亮,推动岳阳邮政代办业务健康快速规模发展!
第四篇:中国农村社区发展模式
中国农村社区发展模式
摘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需要明确建设目标,合理定位建设模式。本文在评述目前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的基础上,从湖北老河口市农村社区建设经验出发,侧重于从实践的角度解读老河口实践的经验与启示,进而对老河口实践进行总结,拟建构“两型”社区这一农村社区建设的创新模式。
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必须明确农村社区建设目标,合理定位、适时创新建设模式,探索和选择具有地域特色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认真研究并审慎地回答这一问题迫切需要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给予深入探讨。本文旨在对湖北省老河口农村社区建设典型经验的调查和总结的基础上,探讨农村社区的目标定位和模式选择、创新问题,探索既符合民主政治发展,又依据中国农村实际情况而定位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这对于正处在初步探索和发展之中的农村社区建设引向深入,落到实处,具有重要意义。
一、已有的实践模式及其研究评述。
我国近年兴起的农村社区建设,虽还处于试点探索阶段,但已在各自的探索实践中形成了诸多卓有成效的建设模式,概括起来大致分为以下几种典型模式:
(一)、江西模式:“一会五站”。
作为欠发达省份的江西是全国农村社区建设的“第一块试验田”,在实践中创造性地把农村社区建设的落脚点放在了自然村落,摸索出了符合江西农村特点的建设模式。“一会五站”是江西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的核心,具体而言,是在村落社区中成立以老党员、老干部、老农民、老教师、老复员军人和无职党员为主体,热心村落社区建设的志愿者参加的村落社区志愿者协会。通过志愿者协会下设社会互助救助站、卫生环境监督站、民间纠纷调解站、文体活动联络站、公益事业服务站和科技信息传递站,组织村民开展各类活动。在村落社区建设中,强调坚持自愿参与、量力而行、服务村民、互帮互助、形成合力、公道正派的原则,社区建设不背负任何的硬性任务、指标,也不给村民添任何麻烦。
(二)、秭归模式:“组织再造”。
杨林桥镇是湖北秭归县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的典范。杨林桥镇地处山区,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受到当地运行良好的“红白理事会”等农民自组织协会的启发,杨林桥镇领导人提出了划小村级管理单位,撤销村民小组改建社区的工作方案。“组织再造”是秭归杨林镇社区建设模式的内核。
按照“地域相近、产业趋同、利益共享、规模适度、群众自愿”的原则,全镇14个村成立社区306个,互助组1034个。每个社区30个左右农户,设理事长1人,理事2一4人,共“海选”出理事会成员1028人,建立了“村委会互助组生活-生态”庭院农业生产循环。所谓庭院经济,指的是农民以房前屋后的土地、水面和空间为基础,充分利用庭院设施等优势,从事种植、养殖、加工、服务等生产经营活动的一种经济形式。
近年,老河口各地形成了几种典型的庭园经济模式:一是养殖型庭园经济,因地制宜推广以猪、牛、羊、鸡、兔为主的养殖型庭园经济,推动农村养殖业发展。温岗村引导农户利用当地丰富的草地资源发展庭园养兔,每户平均养殖30只种兔,每年为农户增收1000多元;
二是种养结合型庭园经济,积极发展农业循环生产。在273户建有沼气池的柴店岗村,推广户平圈养3一5头猪、1个沼气池、70一140平方米菜园的“猪沼菜”庭园经济模式,形成了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链条模式,每年节约农药化肥250元,出栏6一10头肉猪,种3茬蔬菜,可为农户增加收入3000元;三是长短结合型庭园经济,积极发展立体农业。指导农户充分利用庭园空间,推广长短结合、高矮结合的种植模式,使农户房前屋后花果飘香,不仅形成了“林在村中、村在林里”的良好生态环境,还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为农户增收 2000多元。
(三)、“三位一体”,繁荣社区文化,培育社区归属感。
第一,培植农村中心文化户。老河口文化中心户建设采取“1 + 1”或“1 + X”的模式,即一个“文化科技屋”加一个商店、或一个诊所、或一个加工厂等经济实体,以商养文、文商互补。让农户自主经营,依托实体发展,赋予了“文化科技屋”和“文化中心户”强大的活力。李楼镇柴店岗村村民王宗岭开的小商店原来只是卖些日用品,生意一般,自从办成了“文化中心户”,在村里的扶持下,他买了很多科技文化书,免费向村民开放,村民隔三岔五就到他那里去,看书、借书,交流各方面知识,营业额也随之增加了上千元。如今,老河口农村,像王宗岭这样的“文化中心户”成了农民学习的课堂,甚至很有可能走出一条适合农村未来农村图书馆建设的新路。
第二,建设社区文化平台。2007年来,老河口发展文化科技中心户115个、农家书屋4个,兴建标准化村文化活动室5个、村级文化体育场7个,电脑、图书、音像资料、健身器材、报纸杂志在社区扎根、留在农民身边,有力地促进了社区文化活动的发生与发展。计划到“十一五”末,老河口100%的乡镇建有符合标准的成人文化技术学校,60%的乡镇达到文化先进乡镇标准,98%的村建有村级文化活动室,100%的村有文化中心户;85%的乡镇建有体育健身中心和体育指导站,50%的村建有体育基础设施,社区文化载体、文化大舞台将得到有力搭建。
第三,开展特色活动,增强教育实效。老河口积极推进“孝心献老人”、“文明市民”、“星级家庭”、星级文明户”等评选,大力推进“文化中心户”、“美德在农家”、“政策、道德、法律、文化、科技、卫生六进家”、“婚育新风进万家”以及生态文明村、文明城镇等群众性创建活动,普及文明行为常识,增强农民文明意识,在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的耳濡目染、身体力行中培育了农民的“生活共同体”理念以及社区归属感。
二、河口社区建设的绩效及经验。
老河口经过两年的农村社区建设,形成了宝贵的举措与经验,与其他的社区建设模式相比,其成效及其对当前农村社区建设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挖掘内部资源,低成本建设农村社区。在农村社区建设中,需要投入相应的人、财、物开展社区建设,“等、靠、要”、完全依赖上级的转移支付是行不通的。与此同时,农村集体经济薄弱、负债累累也是不争的事实。2001年,农业部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全国村级负债1483亿元,平均每个村负债20万元。取消农业税以后,国家给村一级一定的转移支付,主要用于村干部的工资和必要的办公支出,几乎没有其他机动的开支。
(二)、贴近农民生活,激发农民参与在社区建设中,长期以来导致的政府包办、代办倾向以及农民参与的被动性,再加上农民自身在经济上的弱势地位,“人微言轻”、“边缘化”使他们往往远离社区建设。正如美国社会政治学家安东尼·奥罗母所言:“处于较高社会经济地位的人参与政治的比例必然要比处于较低社会经济地位的人们高些。这种差别,确实可以反映出那些较低社会地位的成员在各方面的不利条件,诸如仅享有较低级别的信息和较少的闲暇时间”。大多数社区农民的弱势降低了其参与社区建设的效能感。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建设农村社区必须依靠农民,凝聚农民的建设动力,不然的话,类似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时,由于忽视底层民众的动员和参与而导致乡村建设运动失败的现象很可能重演。
(三)、倡导生态发展,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建设农村社区必须以尊重自然生态规律为前提。“如果不尊重自然规律,违反客观规律而任意活动,那就一定不能达到预期目的。” 正如有关学者所言,“生态规则是明确无情的:大自然必须受到保护,否则我们人类将灭亡”。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归根到底是协调人类居住与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资源之间的和谐关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社区。
(四)、坚持经济致富与文化脱贫相结合文化属于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所决定。具备经济基础的社区文化建设才是一场循序渐进的行动,否则的话,即使偶尔产生文化建设轰动效应,也只不过是表面光鲜,实际价值甚少。不可否认的是,文化又具有相对独立性,能够反作用于经济。研究表明,文化贫困及其产生的贫困文化往往是影响当前农村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将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与农村经济增长相结合,在建设农村社区文化的过程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培育农民的创新创业精神等现代观念,也可以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而农村经济的增长也可以为建设农村社区文化提供持续发展的充足财力。
老河口农村社区将社区经济发展与社区文化繁荣结合起来。现代农业与庭院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区经济致富,给社区居民带来的看得见的利益,激发了他们建设社区文化的热情;在开展社区文化建设中,摒弃抽象的文化建设,结合农民迫切的生产生活需求,在文化活动的开展中传播农村科技、法律、卫生等知识以及党与政府的相关政策。农村社区经济致富与文化脱贫相辅相成,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让社区文化建设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
三、结论:“两型”社区的创新模式
基于以上分析,老河口社区建设模式创新的启示意义显而易见。与此同时,我们也有必要对老河口实践做进一步的发掘和阐释,并建构一种新的建设模式──“两型”农村社区,这对于明确农村社区的建设方向、模式定位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两型”农村社区是本文试图超越简单的或“标准的”个案、模式视角,而以整个农村社区建设发展为着眼点,对其当前与未来发展的若干定位问题进行深度研究,去把握一般事实和探寻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尝试性提出的社区建设模式框架。“两型”农村社区是针对我国当前农村社区建设的目标定位和模式创新问题而提出的概念,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村社区”。资源节约型社区是指整个农村社区建设、发展建立在资源稀缺、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在政府投入、村庄公共收入以及农民自身收入有限的背景下,建设农村社区的核心是节约资源,并尽可能“低成本、高收益”地建设农村社区;环境友好型农村社区是指农村社区的发展以人
为本,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健康、环保和谐为主旨,追求一种人的生存、社区经济和社区发展与社区环境的良性互动的友好方式,从而实现农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在农村社区建设框架下把二者的内涵统一为一个整体的概念,即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农村社区。
要澄清这些概念,发现其重要的和连贯的意义,只有借助对观察对象的逐步分析。最后,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全国各地自然地理条件、资源禀赋、风俗习惯等不尽相同,以及发展水平等多方面的差距,农村社区建设不可能有统一的适用于所有村庄的模式,也就是说农村社区建设在应然与实然层面上都是多元性的现实与实现。因此,我们对模式的理解就不能陷入误区,即认为模式就是供模仿、复制的榜样或典型。事实上,从发展模式的定义来看,任何一种被总结出来的模式,都有其典型性与特殊性,都是与特定的主体相对应的。对模式的分析,其意义主要在于从经验事实中加深对发展的内在逻辑及规律的认识和理解,通过他人模式来反思和分析自身行动的合理性,以便针对自身的实情,探索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路径。笔者通过对老河口实践的总结与分析,提出了农村社区建设的新模式──“两型”农村社区的意义便在于此。
关键词:农村社区;“两型”社区。
第五篇:**社区发展集体经济经验交流
**社区发展集体经济经验交流
一、社区背景
**社区位于**街道最东侧,毗邻**许村,2008年撤村建居,下设四个居民小组,居民户口286户,人口1450人,全村共有党员41人,村两委成员6人。2016年社区通过土地整治项目直接获得土地整治回购款约6000万,然而由于社区未能享受村级留用地相关政策,村级存量资产已无潜力可挖,大量现金搁置,集体经济发展进入瓶颈期。2018年社区经营性收入仅55.19万元,远远不足以维持社区正常开支,如何打破现有格局,壮大社区集体经济已迫在眉睫。
二、工作思路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创新的精神,跨越的步伐,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努力壮大社区集体经济。
三、主要做法
村级集体经济是巩固农村基层组织的根本保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物质基础。我村坚持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增强村级基础设施、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资产,多措并举,不断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
(一)稳定投资,确保集体资金保值增值。
为了能让土地回购资金保值增值,2018年初经社区班子讨论,并经居民(股东)代表讨论通过,对社区集体资金5500万按照区农业局与区农商行规定的人民银行利率上浮40%进行定期一年存储,届时到期利息可达100余万元,仅此收益将是2018年社区全年经营收入的2倍。
(二)购置房产,进一步提高集体经济经营收入
2019年7月,社区召开居民(股东)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在余杭区购置优质房产的决议。社区通过中介公司帮忙查找,并现场实地查看,初步确认临平广宇鼎悦府商铺、星桥经纬美耀湾商铺、临平伟鹏家电商业城、未来科技城EFC写字楼、莱茵知己、理想家园等在内的多个房产,年收益率普遍在2%-5%不等。
四、基本成效
村级集体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提高了社区集体经济经营收入,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不仅为村里开辟了稳定的收入来源,而且通过资源的统筹调配,发展平台的统一搭建,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二)、夯实了新农村建设物质基础。
社区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在财政资金投入有限的情况下,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较好地解决了资金短缺问题,为社区基础设施兴建、人居环境改善、快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撑。
(三)、保障了基层组织正常运转。
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村级班子为民办事能力,通过一系列发展经济措施,村集体经济收入提高,调动、鼓舞了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能动性,增加了村级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为顺利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在农村的方针政策,维护农村和谐稳定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