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海淀区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试行)
海淀区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试行)第一条 为适应新时期社区建设需要,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服务水平高的专业化、职业化的社区工作队伍,提高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精神,按照《北京市加强社会建设实施纲要》(京发[2008]17号)、《北京市社区管理办法(试行)》(京办发[2008]19号)、《北京市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试行)》(京办发[2008]20号)等文件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社区工作者,是指在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专职从事社区管理和服务,并与街道办事处(乡镇)签订服务协议的工作人员。
第三条 社区工作者的基本职责:
(一)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教育和引导居民遵纪守法,自觉履行依法应尽的义务。
(二)执行党组织的决定、决议和社区居民会议的决定、意见,办理本社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维护居民合法权益。
(三)组织、协调社区单位开展区域性共建活动,团结带领社区居民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培育社会组织,调动社会力量开展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活动,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
(四)认真听取并积极反映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做好社区居民的思想疏导工作。
(五)协助政府及有关部门做好与社区居民利益相关的社会治安、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就业服务、帮扶救助等工作。
第四条 社区工作者通过选任和公开招录等方式配备,其人数由区社会建设部门依据国家和北京市有关规定,结合工作需要和社区规模确定,并报市社会建设部门备案。
(一)关于选任的社区工作者:
1.社区党组织中的专职工作者。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和《北京市城市社区党组织工作若干规定(试行)》参加选举当选的,或被任命为社区党组织成员的专职人员,与街道办事处(乡镇)签订服务协议,办理相关手续,纳入社区工作者范畴管理。
2.社区居委会中的专职工作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本市的有关规定参加选举,当选为社区居委会成员的专职人员,与街道办事处(乡镇)签订服务协议,办理相关手续,纳入社区工作者范畴管理。
(二)关于招录的社区工作者:
除上述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选任的社区工作者外,根据工作需要,在社区服务站配备的专职工作人员,纳入社区工作者队伍管理。社区服务站专职工作人员按照专业化、职业化的要求,采取公开招录的办法录用。招录工作在市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由区社会建设部门负责确定招录名额、考试命题及相关的组织实施工作。招录对象应当具备如下基本条件:
1.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政治素质好,责任心强。
2.热爱社区工作,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和业务知识。
3.品行端正,身体健康,年龄在40周岁以下。
4.具有国家承认大专以上学历(应届毕业生须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5.具有本市城镇户口。长期居住在海淀区的常住居民,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
6、一般要持有国家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师、助理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证书。
第五条 关于社区工作者的待遇:
(一)社区工作者的待遇,包括基本工资、职务年限补贴、奖金和其他待遇四部分:
1.基本工资。社区工作者基本工资分三档,正职每人每月720元,副职每人每月640元,一般工作人员每人每月590元。
2.职务年限补贴。社区工作者根据所在岗位、按照在社区工作的实际年限享受职务年限补贴。各岗位起点职务年限补贴分别为:正职每人每月960元,副职每人每月845元,一般工作人员每人每月740元。在年度考核的基础上,对考核合格及以上等次的工作人员每年增长一次年限补贴,增长幅度为每人每月50元。在社区工作未满一年的享受起点职务年限补贴。岗位发生变化的,套新岗位
职务年限补贴标准,其年限以在社区实际工作时间累计,从2000年第四届社区居委会选举产生当月开始计算。
3.奖金。奖金实行总额包干,按照平均每人每年3600元的标准核定总额。奖金发放要依据社区工作者岗位和年度考核情况拉开档次,实行奖金与工作岗位、工作成绩、年度考核挂钩。各街道办事处(乡镇)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奖金发放方案,并报区社会建设部门备案。
4.其他待遇。按照北京市有关规定,社区工作者参加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享受独生子女费和住房公积金。
社区工作者中,社区党组织书记、社区居委会主任、社区服务站站长,享受正职待遇;社区党组织副书记、社区居委会副主任、社区服务站副站长,享受副职待遇;社区党组织委员、社区居委会委员和社区服务站一般工作人员,享受一般工作人员待遇。交叉任职人员,按照“兼职不兼酬、就高不就低”的原则,享受相应待遇。
(二)社区工作者通过国家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获得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证书的,自完成登记注册当月起,每人每月增加职业水平补贴80元;获得助理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证书的,自完成登记注册当月起,每人每月增加职业水平补贴50元。
(三)当选为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成员并全职从事社区工作的离退休人员,享受相应的生活补贴,其标准参照本条第一款规定的职务年限补贴和奖金执行。
(四)社区工作者享受带薪休假。累计满一年不满十年的,年休假5天;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年休假一般在一个年度内集中安排。休假期间享受与正常工作时间相同的工资收入。
(五)社区工作者的其他相关待遇由各街道办事处(乡镇)根据地区实际情况自行确定。
第六条 社区工作者的管理:
(一)实行服务协议制度。
1.服务协议的签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规,由街道办事处(乡镇)与符合条件的社区工作者签订全市统一式样的《北京市社区工作者服务协议》。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成员的服务协议期限与任职届期相同,实行一届一签;社区服务站工作人员服务协议三年一签,视年度考核情况由街道办事处(乡镇)决定是否续签。
2.协议关系的终止与解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规,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社区工作者与街道办事处(乡镇)的协议关系依法终止或解除:(1)服务协议期满,或者所在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站被撤销;(2)双方协商同意解除服务协议;(3)被依法罢免;(4)严重失职、徇私舞弊,给社区工作造成重大损害;(5)严重违反社区管理制度和工作纪律;(6)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7)连续两年考核为不合格;(8)双方约定的其他情况出现。
3.公开招录的社区工作者,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办理退休手续;公开招录的社区工作者退休后纳入社会化管理,按照《北京市基本养老保险规定》(2006年市政府183号令)及相关规定执行。
(二)建立考核评议制度。
1.社区工作者服务期间实行年度考核评议制度。由街道办事处(乡镇)指导各社区成立由居民代表、驻社区单位代表、街道办事处(乡镇)职能科室等参加的考评委员会,每年年终对社区工作者进行年度考核。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
2.考核要以社区工作者的年度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和社区居民满意率为主要依据。考核结果与续聘、晋升、奖金、评先挂钩。对于年度考核优秀的应给予奖励,并优先考虑续聘、晋升及参加各类评先;对于年度考核不合格的社区工作者,街道办事处(乡镇)要采取诫勉谈话、扣减奖金等形式予以惩戒;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应依照有关规定终止或解除协议关系。
(三)完善教育培训制度。
1.按照专业培训、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社区工作者的教育培训机制。社区工作者每年必须参加区社会建设部门按照北京市要求组织的至少一次培训和考试,培训及考试结果计入社区工作者工作档案,不参加培训、考试或考试成绩不合格的社区工作者当年年度考核不能被评为优秀。
2.新招录的社区工作者,须在到任初期接受区社会建设部门统一组织的岗位初任培训。各街道办事处(乡镇)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社区工作者的业务知识培训,并作为年度考核基本依据之一。
3.区社会建设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适时组织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培训,帮助社区工作者通过国家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
(四)健全档案管理制度。
街道办事处(乡镇)应健全完善自2000年第四届社区居委会选举以来产生的社区工作者的工作档案,建立数据库。档案内容包括:社区工作者本人的基本情况、在社区工作起始时间、岗位变化情况、考核评议、培训和表彰等情况。社区工作者档案关系可由劳动或人事部门的中介服务机构进行代理,代理费用由街道办事处(乡镇)预算安排。
(五)实行弹性工时制度。
为方便居民群众利用工休时间在社区办理相关事务,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可实行弹性工时制,在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和确保满足群众服务需求的前提下,各街道办事处(乡镇)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相对灵活的上下班时间和各班次的工作人数,安排好工休时间和节假日工作值班。
(六)探索职业资格制度。
新任社区工作者特别是招录的社区服务站专职工作者,一般要持有国家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已在社区工作者岗位工作未取得职业水平证书,并将继续在社区工作者岗位工作的人员,应自2009年起五年内取得国家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
第七条 社区工作者的表彰奖励。区委、区政府对在社区建设中做出显著成绩的优秀社区工作者给予表彰奖励。根据社区工作者的工作实绩和群众评价,对工作业绩突出、居民群众满意度高的社区工作者,分层次、分系统地进行评选表彰,充分调动广大社区工作者的积极性。
第八条 目前已在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从事社区管理和服务的专职人员,其签订的聘用合同继续有效,可按照本办法有关规定享受相应待遇(其待遇从2008年1月1日起调整。具体待遇调整见《海淀区社区工作者待遇调整暂行办法》(海政办发〔2009〕1号))。自2009年第七届换届选举后,符合本办法有关规定的人员,统一实行服务协议制度,享受本办法规定待遇。未达到选任或招录条件的,各街道办事处(乡镇)应进行妥善安置。
第九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试行。区社会建设部门负责具体解释。
第二篇:海淀区社区管理办法(试行)(模版)
海淀区社区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北京市社会建设大会关于加快推进社会建设的精神,加强社区建设,规范社区管理,发展基层民主,完善社区服务,促进社区和谐,依据《北京市加强社会建设实施纲要》(京发〔2008〕17号)、《北京市社区管理办法(试行)》(京办发〔2008〕19号)、《北京市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试行)》(京办发〔2008〕20号)的要求,结合海淀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本办法所称的社区,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社区居民委员会(以下简称社区居委会)辖区。
社区居委会的设立、撤销、规模调整,由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政府(地区办事处)提出,报区政府决定。
第三条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社区群众在社区的共同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社区党组织的领导,完善社区民主自治管理,强化社区服务功能,探索新型社区治理模式,整合社区资源,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第四条 基本原则。
(一)坚持合力共建的原则。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要求,发挥党的领导和政府主导作用,发挥居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调动驻社区单位和各类社区组织的积极性,形成社区建设的整体合力。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始终把广大社区居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社区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社区管理水平和办事效率,满足社区居民需要。
(三)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区分不同类型的社区,实行分类指导,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既要树立特色典型,突出重点,又要关注薄弱环节,既要着眼长远、整体推进,又要立足当前、稳步实施,促进社区建设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四)坚持改革创新的原则。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不断完善社区治理模式,创新社区服务项目运作机制。
第五条 工作目标。
(一)着力创新基层社区管理体制。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切实加强基层社区管理。
(二)着力推进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健全社区就业、社会保障、公共卫生、救助服务等各类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城乡社区服务水平。
(三)着力完善社区建设工作机制。探索社区准入工作机制,减轻社区负担;建立社区长效运行机制,保证社区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建立社区参与共享机制,动员社会各界参与社区建设。
(四)着力培养专业化、职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录用、培训、考核工作,提升社区工作者办理社区事务能力,使之适应社区建设发展形势。
第二章 组织体系
第六条 社区组织体系包括社区党组织、社区自治组织、社区服务站、社区各类社会组织等。
第七条 社区党组织是党在社区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区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社区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社区党组织由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在街道(乡镇)党工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和执行党中央、上级党组织和本组织的决议,团结、组织干部群众努力完成社区各项任务。
(二)讨论决定本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中的重要问题和重大事项。
(三)领导社区自治组织,支持和保证其依法充分行使职权,完善公开办事制度,推进社区居民自治;领导社区服务站和各类社区服务组织开展社区服务工作,创新社区服务机制,提高社区服务水平;领导社区群众组织,支持和保证其依照各自的章程开展工作。
(四)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把工作重点放到凝聚群众力量参与和谐社区建设、共同创造幸福生活上来。
(五)加强社区党建协调工作,指导社区社会组织党组织、新经济组织党组织开展党建工作;组织、协调驻社区单位党组织开展区域性党建工作,促进资源共享。
(六)加强社区党组织自身建设,做好社区党员的教育管理和发展党员工作;与有关部门搞好社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
第八条 社区居民会议是社区居民依法行使民主管理权利的组织形式。社区居民会议有三种组成形式:由本居住地区全体十八周岁以上的居民组成;由每户派代表组成;由居民小组代表组成。其主要职责是:
(一)制定和修改本社区《居民自治章程》和《居民公约》。
(二)讨论、决定本社区建设的发展规划和计划,并监督实施。
(三)听取、审议社区居委会的工作报告和财务收支情况报告。
(四)对社区居委会及下属委员会、社区居委会成员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民主评议。
(五)依法补选和罢免社区居委会成员,确认社区居委会成员的辞职申请。
(六)决定居住在本社区的流动人口是否参加居民会议及参加的比例和名额。
(七)讨论本社区建设管理和涉及本社区居民利益的其他重要事项。
第九条 社区居委会是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由本居住地区居民依法选举产生。其主要职责是:
(一)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二)召集和主持社区居民会议,定期向社区居民会议报告工作,执行社区居民会议的决定,完成社区居民会议提出的各项任务,教育、引导居民遵守社区居民会议的决定、《居民自治章程》和《居民公约》。
(三)依托社区服务站办理本社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便民利民服务活动。参与协调处理涉及社区成员利益的重大事项,开展共驻共建,整合社区资源,管理和维护本社区居委会财产,经社区居民会议讨论同意,筹集本社区公益事业资金,定期公开收支账目。
(四)组织开展社区教育、文化、科普和体育等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教育居民争做文明市民、创建文明社区。
(五)指导、监督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工作。
(六)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及时了解社情民意,向人民政府或其派出机构反映居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七)参与对本市各级政府和街道办事处相关工作的监督评议。
(八)结合本社区实际,完成其他工作任务。
第十条 社区服务站是政府在社区层面设立的公共服务平台,在街道办事处的领导和政府职能部门的业务指导下开展工作,同时接受社区党组织的领导和社区居委会的监督。社区服务站是非营利性公共服务机构,原则上要与社区居委会分设,要坚持“依法、公开、高效、便民”的工作原则,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其主要职责是:
(一)代理代办政府在社区的公共服务。主要是协助政府职能部门办理本社区内各种公共服务事项,把政府公共服务延伸到社区,实现政府职能重心下移。
(二)组织开展社区公益服务。主要是协助社区居委会办理本社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三)组织开展社区便民利民服务。主要是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动员社会力量,开展服务,方便居民生活。
(四)培育和壮大社区公益性服务组织,支持和引导社区社会组织积极发挥作用。
(五)及时了解反映社情民意。通过各种渠道,及时了解和反映社区居民意见和建议,并努力解决存在的问题;积极支持和配合社区居委会依法开展社区居民自治、开展人民调解,提供法律服务,维护社区和谐稳定。
(六)定期向街道办事处、社区党组织汇报工作,向社区居委会通报工作,接受社区居委会和居民群众的监督和评议。
为确保社区规范化建设顺利推进,实现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站职能分开的目标,社区服务站建站工作应依据 “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的原则,制定试点工作方案,在先期开展试点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推出成功模式予以推广。
在建站过程中,各街道办事处(乡镇)应选择规模在1000户以上的社区作为试点,把“居站分设”、明确职责作为重点予以落实。要在试点过程中,逐步将社区服务站与社区居委会的职责分开,大力推进社区服务站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
在建站过程中,要把整合各类协管员队伍进入社区服务站开展服务作为重要内容,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对所安排的协管员队伍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各街道办事处(乡镇)负责统筹协管员队伍的管理与考核。
在建站过程中,应着力整合政府各职能部门在社区设立的各类站(室),通过设立窗口、定期接待等方式逐步过渡到社区服务站内,实行有效整合。政府各职能部门下沉到社区的各项行政性、事务性工作,除有特殊要求外,统一在社区服务站内办理,不再单独悬挂各种站牌。
在建站过程中,要把社区服务站作为社区服务体系中最基础的环节,充分借助北京市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网平台,为社区居民提供及时、便捷的社区服务。
第十一条 调研社区居民需求,结合社区建设实际,大力发展社区志愿服务类、慈善公益类、生活服务类、社区事务类、文体活动类社区社会组织;通过购买服务、政府补贴、政府奖励、委托管理等多种方式培育和扶持社区社会组织;深入开展对优秀社区社会组织的表彰奖励推广工作,树立典型,引导社区志愿者组织和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公益性、福利性、群众性活动,开展各种自助、互助的社区志愿服务。
第十二条 业主委员会是物业管理区域内代表全体业主按照“民主、自治、自律、公益”的原则对物业实施管理的组织,是业主大会的执行机构。业主委员会按市场规则聘请物业服务企业对房屋及配套的设施设备和相关场地进行维修、养护、管理,维护相关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和秩序。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作出的决定,应当告知相关的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站,并接受社区居委会的指导与监督,听取社区服务站的意见和建议。
第十三条 驻区单位是推进社区建设不断发展的重要力量。充分发挥驻区单位数量众多、资源集中的优势,借智、借力、借势,积极引导动员高等院校、部队大院、驻区社会单位参与社区建设,共商社区事务,共享社区资源,共建社区家园。
第三章 治理机制
第十四条 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完善居民自治和严格依法办事的有机统一,构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符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求的社区管理新模式,形成政府调控机制与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与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协同力量互动的社区治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对社区进行有效覆盖和全面管理。
第十五条 建立健全多元治理机制。着眼提高社区运行效率,理顺和规范社区组织体系各主体之间的关系,推动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社区自治组织为基础、以社区服务站为依托、以社区社会组织为补充、驻社区单位密切配合、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现代社区治理结构。
第十六条 建立健全居民自治机制。推进社区自治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完善社区居民自治规章制度,培养居民自治意识,强化社区自治过程中社区居委会的主体地位,规范社区民主决策程序,提高民主决策水平。完善社区居民会议、社区事务公示、居务公开等制度,健全民主监督制度。组织居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人士有序开展监督评价活动,建立健全评议监督体系。研究解决居住在社区的流动人口参与社区居民自治的有效途径,明确社区居委会内设委员会的工作体制、工作职责,发挥其作用。
第十七条 建立健全社区准入机制。要按照《海淀区社区建设工作准入办法》(海政发〔2005〕38号)的有关要求,坚持政府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治的原则,进一步调整社区规模,理顺和规范政府部门与社区的关系,减轻社区居委会工作负担。建立健全以社会建设部门牵头的社区准入工作机制,对政府行政性职能和工作进行梳理,属于政府部门和单位承担的行政性职能和工作,原则上不得转移给社区居委会,不得以行政命令方式向社区居委会直接分派任务和下达指标,不得随意在社区设机构、挂牌子。对于社区居委会法定职责之外、确需依托社区居委会办理的行政性工作,应确保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及政策指导,并与区社会建设部门协商同意后协调落实。
第十八条 建立健全社区项目管理机制。全面推行社区项目化管理模式,建立合理、科学的财力保障机制,根据社区居民的合理需求和意愿,开展对社区项目的设计、开发、实施、评估。鼓励、倡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区管理项目的运作,提升社区管理能力,提高社区服务效率、实现基本供需对等、整合社区资源。
第十九条 建立健全社区资源共享机制。加强协调机制的建设,充分利用联席会、协调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的议事协商方式,调动驻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热情。发挥驻区单位数量众多、资源丰富的优势,按照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引导其服务社区。
第二十条 建立健全社情民意表达机制。全面建立并完善社区事务民意协调机制,畅通民意诉求表达渠道,创新工作方法、工作制度,引导社区居民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个人意愿。
第二十一条 建立健全表彰激励机制。区政府对在社区建设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根据社区建设的实绩、水平和群众评价,对工作成绩突出、居民满意度高的社区工作者、基层组织、社会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评选表彰。
健全激励措施,探索激励办法,促进社区志愿服务经常化。
第四章 服务支持
第二十二条 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规划、街道组织、社会参与、社区落实的原则,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覆盖社区全体居民、服务主体多元、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质量优良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服务体系,努力实现社区居民困有所助、难有所帮、需有所应。
第二十三条 推进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促进政府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乡镇)工作与社区工作的有效衔接,大力推进以社区就业、社区卫生、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区文体、计划生育、治安管理为重点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使政府公共服务覆盖社区。
第二十四条 构建社区服务基础平台。建立健全社区服务网络,加快社区便民服务网点和商业服务设施建设,增强社区服务功能,推动社区服务产业化发展。规范社区物业管理和服务。
第二十五条 完善社区服务运行模式。建立健全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和项目运作相结合的社区服务新型运行模式,推进社区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
第二十六条 加强社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和管理。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资源整合的原则,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通过购买、租赁、置换、改扩建等方式,改善社区居委会办公和活动用房条件。要结合社区居民需求,规划和配置好社区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社区各类组织应当合理利用社区服务设施,不得擅自改变其使用性质。
第二十七条 整合各类社区服务资源。以内部设施开放为立足点,加大表彰奖励和资源统筹力度,提高驻区单位内部设施面向社会的开放率。以培育扶持社区服务组织为切入点,鼓励社区服务组织发挥专业特点和优势参与社区服务。以吸纳社区周边服务商为基本点,为社区居民特别是为弱势群体提供服务。
第五章 队伍建设
第二十八条 切实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完善以培养、选拔、使用、激励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乐于奉献、符合专业化、职业化发展趋势的社区工作者队伍。
第二十九条 推进社区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进程。在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的同时,通过强化录用、培训、考核、奖惩,逐步优化社区工作者的年龄结构、知识层次、业务素质,探索社区工作者职业资格制度,实现社区工作者职业水平、能力、培训、考核与待遇的“四挂钩”,促进社区工作者队伍逐步实现专业化、职业化。
第三十条 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充分总结奥运志愿服务积累的宝贵经验,实施海淀社区志愿服务品牌战略,着力建设参与广泛、形式多样、活动经常、机制健全,与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相衔接的社区志愿服务体系,完善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
第三十一条 提升社区各类服务组织从业人员素质,通过多种优惠政策和措施,吸引各类专业技术机构和人才参与社区服务,壮大社区服务队伍,提高社区服务组织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水平。
第六章 运行保障
第三十二条 加强对社区管理的领导保障。区委、区政府要加强对社区建设工作的领导,将社区建设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整体规划,要建立健全社区建设工作统筹协调机制,依托区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督促、检查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社区建设各项工作。
区社会建设部门负责贯彻党委、政府关于社区建设的工作部署,牵头制订全区社区建设总体规划、相关政策,统筹协调和监督社区建设相关工作,提出加强社区建设的意见、建议,推广社区建设先进典型经验,指导基层开展社区建设工作。
区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支持和参与社区建设。
各街道办事处(乡镇)负责组织实施本辖区社区建设工作,负责领导、指导、协调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站明确职责,整合资源,解决困难,负责本辖区社区工作者的培训,负责搞好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健全社区服务网络。
第三十三条 加强对社区建设的投入保障。
(一)加大政府财政投入。统筹安排社区信息化建设、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资金,不断加大投入比例。
(二)建立多渠道资金筹集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对社区建设事业的捐赠和投入,建立政府支持、社会力量捐助的社区发展资金来源渠道和长效机制。
(三)加强社区管理专项经费的落实。落实社区工作者待遇相关政策,确保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站的工作经费、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管理、运营、维护经费、社区公益事业专项补助资金及时到位,建立健全社区建设投入增长机制。
第三十四条 加强对社区建设的政策保障。根据北京市社会建设大会关于加强社区建设工作的有关要求,结合区情实际,进一步做好社区建设的规划部署工作,明确社区建设的工作目标、指标体系和保障措施,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政策,研究政府购买服务、转移支付、定项补助等不同财政扶持政策,加强对社区建设经费的管理与监督。进一步充实、完善社区管理工作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制定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加强对社区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为社区建设各项工作提供政策保障。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五条 区有关部门应根据本办法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试行。
第三篇:北京市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试行)
北京市社区管理办法
发布时间:2010-12-15 来源:北京社会建设网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社区建设,规范社区管理,发展基层民主,完善社区服务,促进社会和谐,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本办法所称的社区,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社区居民委员会(以下简称“社区居委会”)辖区。
社区居委会的设立、撤销、规模调整,由所在区(县)政府决定。
第三条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居民群众在社区的共同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健全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增强社区民主自治功能,促进社区和谐稳定,努力为建设繁荣、文明、和谐、宜居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奠定基础。
第四条 基本原则。
(一)加强领导,形成合力。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要求,发挥党的领导和政府主导作用,发挥居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调动驻社区单位和各类组织的积极性,形成社区建设的整体合力。
(二)以人为本,服务群众。以社区群众的需求为导向,以社区群众的参与为动力,以社区群众的拥护为准则,使社区群众在社区建设中得实惠,让社区成员共享社区发展成果。
(三)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正确处理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不断完善社区管理方法,不断创新社区服务方式。
(四)分类指导,循序渐进。根据社区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既要着眼长远、整体推进,又要立足当前、稳步实施,促进社区建设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第五条 工作目标。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要求,坚持服务功能完善、居住环境舒适、治安秩序良好、文化生活丰富、管理手段科学、人际关系和谐、公众参与广泛的工作标准,努力做到区域规划好、设施配置好、服务效能好、资源效益好、群众反映好。
第二章 组织体系
第六条 社区组织包括社区党组织、社区自治组织、社区服务站及社区各类社会组织等。
第七条 社区党组织是党在社区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区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社区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社区党组织由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在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和执行党中央、上级党组织和本组织的决议,团结、组织干部群众努力完成社区各项任务。
(二)讨论决定本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中的重要问题和重大事项。
(三)领导社区居民自治组织,支持和保证其依法充分行使职权,完善公开办事制度,推进社区居民自治;领导社区服务站和各类社区服务组织开展社区服务工作,创新社区服务机制,提高社区服务水平;领导社区群众组织,支持和保证其依照各自的章程开展工作。
(四)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把工作重点放到凝聚群众力量参与和谐社区建设、共同创造幸福生活上来。
(五)加强社区党建协调工作,指导社区社会组织党组织、新经济组织党组织开展党建工作;组织、协调驻区单位党组织开展区域性党建工作,促进资源共享。
(六)加强社区党组织自身建设,做好社区党员的教育管理和发展党员工作;与有关部门搞好社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
第八条 社区居民会议是社区居民依法行使民主管理权利的组织形式。社区居民会议有三种组成形式:由本居住地区全体十八周岁以上的居民组成;由每户派代表组成;由居民小组代表组成。其主要职责是:
(一)制定和修改本社区《居民自治章程》和《居民公约》。
(二)讨论、决定本社区建设的发展规划和计划,并监督实施。
(三)听取、审议社区居委会的工作报告和财务收支情况报告。
(四)对社区居委会及下属委员会、社区居委会成员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民主评议。
(五)依法补选和罢免社区居委会成员,确认社区居委会成员的辞职申请。
(六)决定居住在本社区的流动人口是否参加居民会议及参加的比例和名额。
(七)讨论本社区建设管理和涉及本社区居民利益的其他重要事项。
第九条 社区居委会是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由本居住地区居民依法选举产生。其主要职责是:
(一)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二)召集和主持社区居民会议,定期向社区居民会议报告工作,执行社区居民会议的决定,完成社区居民会议提出的各项任务,教育、引导居民遵守社区居民会议的决定、《居民自治章程》和《居民公约》。
(三)依托社区服务站办理本社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便民利民服务活动;参与协调处理涉及社区成员利益的重大事项,开展共驻共建,整合社区资源,管理和维护本社区居委会财产,经社区居民会议讨论同意,筹集本社区公益事业资金,定期公开收支账目。
(四)组织开展社区教育、文化、科普和体育等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教育居民争做文明市民、创建文明社区。
(五)指导、监督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工作。
(六)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及时了解社情民意,向政府或其派出机构反映居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七)参与对本市各级政府和街道办事处相关工作的监督评议。
(八)结合本社区实际,完成其他工作任务。
社区居委会可下设若干居民小组。居民小组在社区居委会的领导下,协助做好本区域范围内的工作。居民小组可根据社区实际,采取楼委会、院委会、楼门自治小组等不同组织形式。
第十条 社区服务站是政府在社区层面设立的公共服务平台,在街道办事处的领导和政府职能部门的业务指导下开展工作,同时接受社区党组织的领导和社区居委会的监督。其主要职责是:
(一)代理代办政府在社区的公共服务。主要是协助政府职能部门办理本社区内各种公共服务事项,把政府公共服务延伸到社区,实现政府职能重心下移。
(二)组织开展社区公益服务。主要是协助社区居委会办理本社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三)组织开展社区便民利民服务。主要是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动员社会力量,开展服务,方便居民生活。
(四)培育和壮大社区公益性服务组织,支持和引导社区社会组织积极发挥作用。
(五)及时了解反映社情民意。通过各种渠道,及时了解和反映社区居民意见和建议,并努力解决存在的问题;积极支持和配合社区居委会依法开展社区居民自治、开展人民调解,提供法律服务,维护社区和谐稳定。
(六)定期向街道办事处、社区党组织汇报工作,向社区居委会通报工作,接受社区居委会和居民群众的监督和评议。社区服务站是非营利性公共服务机构,要坚持“依法、公开、高效、便民”的工作原则,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将各区(县)现有的社区工作站、社区居民事务办理站、社区事务代办站等社区事务办理服务机构,逐步整合过渡为统一的社区服务站,逐步实现与社区居委会职能分开,逐步在全市形成统一形象标识、统一项目设置、统一运行流程、统一服务规范、统一资源调配的公共服务网络。
适应工作需要,社区服务站要确保一定面积的工作用房。社区服务站原则上按每500户居民配备1名专职工作人员标准执行。社区服务站一般设站长、副站长各1名,原则上专设,也可由社区党组织或社区居委会负责人兼任;社区服务站工作人员面向社会公开招考,与街道(乡镇)签订服务协议,纳入社区工作者管理,其工作绩效接受社区居委会
和居民群众的监督评议;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相关人员与社区服务站工作人员可视情况适度交叉任职。
第十一条 社区社会组织在法律允许范围内,按照各自章程,自主开展活动,充分发挥其扩大参与、提供服务、反映诉求和规范行为等方面的作用。对具有公益性质、服务居民的政务类、服务类社会组织,应简化登记手续,并以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予以扶持。
第十二条 社区志愿者组织积极引导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公益性、福利性、群众性活动,开展各种自助、互助的社区志愿服务。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站对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要加强指导、协调和支持。
第十三条 业主委员会是物业管理区域内代表全体业主按照“民主、自治、自律、公益”的原则对物业实施管理的组织,是业主大会的执行机构。业主委员会按市场规则聘请物业服务企业对房屋及配套的设施设备和相关场地进行维修、养护、管理,维护相关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和秩序。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作出的决定,应当告知相关的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站,并接受社区居委会的指导与监督,听取社区服务站的意见和建议。
第十四条 驻社区单位充分利用自身条件,发挥各自优势,主动配合、支持所在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开展工作,教育、引导本单位职工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共商社区事务,共享社区资源,共建社区家园。
第三章 治理机制
第十五条 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完善居民自治和严格依法办事的有机统一,构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区管理新模式,形成政府调控机制与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与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协同力量互动的社区治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对社区进行有效覆盖和全面管理。
第十六条 建立健全多元治理机制。着眼提高社区运行效率,理顺和规范社区组织体系各主体之间的关系,推动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社区自治组织为基础、以社区服务站为依托、以社区社会组织为补充、驻社区单位密切配合、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现代社区治理结构。
第十七条 建立健全居民自治机制。积极推进社区自治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培育居民自治意识,完善社区居民自治规章。健全社区居民会议制度,规范社区民主决策程序,提高民主决策水平。进一步完善社区议事协商会议和社区事务听证会制度,研究解决居住在社区的流动人口参与社区居民自治的有效途径。健全社区居委会内设委员会的工作体制,明确职责,发挥各委员会的作用。
第十八条 建立健全工作准入机制。坚持政府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治的原则,进一步理顺和规范政府部门与社区的关系,减轻社区居委会工作负担。属于政府部门和单位承担的行政性职能和工作,原则上不得转移给社区居委会,不得以行政命令方式向社区居委会直接分派任务和下达指标,不得随意在社区设机构、挂牌子。对于社区居委会法定职责之外、确需依托社区居委会办理的行政性工作,应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及政策指导,并与同级社会建设部门协商同意后协调落实。
第十九条 建立健全资源共享机制。充分利用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内部设施资源,为社区居民服务。按照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积极引导社区内或周边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将内部服务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完善社区功能。
第二十条 建立健全民意表达机制。推行民情信箱、民情热线、民情日记、民情联络员、民情恳谈会等工作方法,健全完善分片包户、居民接待日、网上论坛等制度,充分发挥楼(门、院)长、居民组长、居民代表、社区志愿者的骨干作用,引导居民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个人意愿,进一步畅通民意诉求渠道。
第二十一条 建立健全监督评价机制。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组织居民有序开展监督评价活动。完善社区事务公示制度,公开办事制度和办事程序,保障居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充分发挥社区内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作用,对社区事务进行有效监督。完善评议标准、评议方法,逐步建立健全评议监督体系。
第二十二条 建立健全表彰激励机制。市、区(县)政府对在社区建设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根据社区建设的实绩、水平和群众评价,对工作成绩突出、居民满意度高的社区工作者、基层组织、社会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评选表彰。
健全激励措施,探索激励办法,促进社区志愿服务经常化。
第二十三条 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完善社区各项规章制度,包括社区党组织工作制度、社区居委会工作制度、社区服务站工作制度、业主委员会工作制度、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和参与制度等,实现社区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第四章 服务支持
第二十四条 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规划、街道组织、社会参与、社区落实的原则,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覆盖社区全体居民、服务主体多元、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质量优良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服务体系,努力实现社区居民困有所助、难有所帮、需有所应。
第二十五条 推进公共服务进社区。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促进政府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工作与社区工作的有效衔接,大力推进社区就业服务、社会保障服务、救助服务、公共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文化教育体育服务、公益法律服务、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治安服务以及环境绿化美化服务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使政府公共服务覆盖社区。第二十六条 增强社区服务功能。改造提升老旧居住区便民网点和商业服务设施,确保新建、改建居住区按规定比例设置便民利民服务网点。继续重点开展面向社区老年人、儿童、残疾人、贫困户、优抚对象、下岗失业人员、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等的帮扶救助服务。扶持社区家政服务,加快发展社区配送服务、代理服务,鼓励通过特许直营或连锁经营等方式,推动社区服务产业化。规范社区物业管理,维护业主合法权益,提高物业服务水平。
第二十七条 推广社区“一门式”服务。依托社区服务站,在社区开办“一门式”服务窗口,方便居民办事。
除法律、法规明确规定需在社区独立设置的工作平台外,逐步将其他各类工作站(所、中心)、活动站(室)等统一纳入社区服务站,由社区服务站按照“一窗多能、一岗多责、定岗定责”的原则统筹配备工作人员,完成相关工作任务。
第二十八条 创新和规范公共服务提供方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合同外包”、“项目委托”等多种形式,将部分公共服务转交给专业化社会组织或社会机构承担,逐步实现公共服务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推动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服务社区。
第二十九条 完善服务设施。以社区常住人口规模、地域面积和功能定位为基本依据,采用新建、改造、调整、共享等多种方式,规划和配置好社区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充分考虑新建社区与原有社区、中心地段社区与边缘地区社区、商务区与纯居住区的不同条件和不同需求,实行统筹兼顾、合理配置。确保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与住宅区建设、旧城改造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检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鼓励社会各界将自有物业无偿或廉价提供给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使用。社区各类组织应当合理利用社区服务设施,不得擅自改变其使用性质。
第三十条 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数字社区。整合各类服务热线、呼叫热线、信息系统和资源,规范新建系统、调整在建系统、改进已建系统,加快互连互通,逐步实现“一网式”、“一号式”服务,构建市、区(县)、街道(乡镇)、居委会四级社区工作信息化平台。加快推进信息亭、信息服务自助终端等设施建设,实现协同服务、便民利民。
第五章 运行保障
第三十一条 加强统筹协调。市、区(县)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社区建设、管理、服务工作的领导,将社区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整体规划,精心组织实施。建立社区建设工作统筹协调机制,在市、区(县)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由市、区(县)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日常协调工作。各相关职能部门、人民团体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社区建设工作。
(一)市、区(县)社会建设部门负责贯彻党委、政府关于社区建设的工作部署,牵头制定本市、区(县)社区建设的总体规划、有关政策并组织实施;统筹协调和监督社区建设的相关工作;提出加强社区建设的意见、建议;开展调查研究,总结推广社区建设的先进典型经验;指导基层开展社区建设工作。
(二)市、区(县)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的职责,支持和参与本地区社区建设。
(三)街道办事处负责组织实施本辖区社区建设工作规划和计划;领导社区服务站办理社区公共服务和公益事业等工作;依法指导社区居委会开展社区自治,指导和监督辖区居委会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整合辖区内社区建设资源,协调解决社区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监督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在社区开展的工作;负责本辖区社区工作者培训;搞好社区设施建设、管理;建立健全社区服务网络。
第三十二条 加强社区物业管理和服务。市、区(县)物业行政管理部门与街道党工委、街道办事处、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建立沟通渠道,及时了解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在社区内的工作情况,支持、配合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做好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
第三十三条 加大社区建设经费投入。按照“费随事转”的原则,凡属政府事权范围内的事项,原则上由政府投入。下列社区建设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管理。
(一)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的工作经费。
(二)社区工作者的工资、福利待遇。
(三)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管理、运营、维护等经费。
(四)社区信息网络建设及管理、运营、维护等经费。落实社区公益事业专项补助资金。建立社区建设经费增长机制,适当增加对财力相对薄弱区(县)的转移支付。
第三十四条 建立社区多元投入机制。探索建立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社会化与产业化相结合的社区事业投入和发展机制,广泛吸引社会力量和社会资金兴办社区基础设施。完善公共财政政策,研究转移支付、定向补助等不同的财政扶持政策,在社区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加大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
第三十五条 加强对经费使用的管理和监督。健全社区各项工作经费的财务管理制度,规范社区工作经费的核定、审批、使用等各个环节,强化专项资金审计监督,确保社区各项经费到位,做到专款专用。社区实行财务公开,收支情况定期公布,接受居民监督。对政府投入经费及接受无偿捐赠所形成的国有资产,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由各级政府进行监督管理,具体使用者负责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第六章 队伍建设
第三十六条 切实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完善以培养、选拔、使用、激励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拓宽选人视野,优化人员结构,提高队伍素质,努力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乐于奉献的社区工作者队伍。第三十七条 推进社区工作者的职业化、专业化进程。社区工作者特别是新招录的社区服务站工作人员,一般要持有国家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师、助理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证书或北京市社区专职工作者执业资格证书(有效期内);在岗社区工作者未取得职业水平证书的,应鼓励其通过岗位培训、学历教育等方式取得职业水平证书。
建立健全社区工作者的录用、考评、教育培训等各项制度。
第三十八条 规范社区工作者的工资待遇。根据社区工作者的岗位、工作年限、工作实绩,确定其相应的等级工资待遇,落实各项社会保障措施。随着全市和各区(县)经济水平的提高,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收入水平。
第三十九条 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支持、动员、激励国家公职人员、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员、教师、青少年学生以及身体健康的离退休人员等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按照社区志愿者的特长组建多种类型、多个层次的社区志愿者队伍,形成功能齐全、方便快捷的社区志愿服务网络。积极推行社区志愿者注册制度。
第四十条 提升社区各类服务组织从业人员素质。积极吸引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参与社区服务,壮大服务队伍,加强岗位职业培训,努力提高社区服务组织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水平。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一条 市有关部门应根据本办法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各区(县)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实施细则。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试行。
第四篇:《北京市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试行)》
北京市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适应新时期社区建设需要,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服务水平高的专业化、职业化社区工作队伍,提高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精神,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社区工作者,是指在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专职从事社区管理和服务、并与街道(乡镇)签订服务协议的工作人员。第三条
社区工作者的基本职责。
(一)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教育和引导居民遵纪守法,自觉履行依法应尽的义务。
(二)执行党组织的决定、决议和社区居民会议的决定、意见,办理本社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
(三)组织、协调社区单位开展区域性共建活动,团结带领社区居民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培育社会组织,调动社会力量开展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活动,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
(四)认真听取并积极反映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做好社区居民的思想疏导工作。
(五)协助政府及有关部门做好与社区居民利益相关的社会治安、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就业服务、帮扶救助等工作。
各区(县)、街道(乡镇)可根据社区工作者的不同岗位,按照责任、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原则,制定社区工作者岗位职责的详细规定。第四条
社区工作者通过选任和公开招录等方式配备,其人数由各区(县)依据国家和北京市有关规定,结合工作需要和社区规模确定,并报市政府主管部门备案。
(一)关于选任的社区工作者。
1.社区党组织中的专职工作者。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和《北京市城市社区党组织工作若干规定(试行)》参加选举当选的、或被任命为社区党组织成员的专职人员,与街道(乡镇)签订服务协议,办理相关手续,纳入社区工作者范畴管理。
2.社区居委会中的专职工作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本市的有关规定参加选举、当选为社区居委会成员的专职人员,与街道(乡镇)签订服务协议,办理相关手续,纳入社区工作者范畴管理。
(二)关于招录的社区工作者。
除上述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选任的社区工作者外,在社区服务站配备的专职工作人员,也纳入社区工作者队伍管理。社区服务站专职工作人员按照专业化、职业化的要求,采取公开招考的办法录用。招录工作在市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由各区(县)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组织实施。
招录对象应当具备如下基本条件:(1)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政治素质好,责任心强。(2)热爱社区工作,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相关业务知识。(3)品行端正,身体健康,年龄一般在40岁以下。(4)具有大专以上(应届毕业生大学本科以上)学历。(5)具有本市城镇户口。第五条
社区工作者的待遇。
(一)社区工作者的基本待遇,包括基本工资、职务年限补贴、奖金和其他待遇四部分。
1.基本工资。社区工作者基本工资分三档,正职每人每月720元,副职每人每月640元,一般工作人员每人每月590元。
2.职务年限补贴。社区工作者根据所在岗位、在社区工作的实际年限享受职务年限补贴。各岗位起点职务年限补贴分别为:正职每人每月 960元,副职每人每月845元,一般工作人员每人每月740元。在考核的基础上,对考核合格及以上等次的工作人员每年增长一次年限补贴,增长幅度为每人每月50元。在社区工作未满一年的只享受起点职务年限补贴。岗位发生变化的,套新岗位职务年限补贴标准,其年限以在社区实际工作时间累计计算。城八区从2000年第四届社区居委会选举产生当月开始计算,其他区(县)从2003年第五届社区居委会选举产生当月开始计算。
3.奖金。奖金实行总额包干,按照平均每人每年3600元的标准核定总额。奖金发放时应由街道(乡镇)根据社区工作者岗位和考核情况拉开档次。各区(县)还可根据本区(县)实际,适当上浮社区工作者奖金标准。
4.其他待遇。按照市有关规定,社区工作者参加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享受独生子女费和住房公积金。各区(县)还可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社区工作实际,适当增加其他待遇,具体项目及标准报市政府主管部门备案。
社区工作者中,社区党组织书记、社区居委会主任、社区服务站站长,享受正职待遇;社区党组织副书记、社区居委会副主任、社区服务站副站长,享受副职待遇;其他工作人员,享受一般工作人员待遇。交叉任职人员,按照“兼职不兼酬、就高不就低”的原则,享受相应待遇。
(二)社区工作者通过国家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获得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证书的,自完成登记注册当月起,每人每月增加职业水平补贴80元;获得助理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证书的,自完成登记注册当月起,每人每月增加职业水平补贴50元。各区(县)可根据实际,在此基础上适当提高职业水平补贴标准。
(三)在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中全职从事社区工作的离退休人员,享受相应的生活补贴,其标准参照本条第一款规定的职务年限补贴和奖金执行。
(四)招录的社区工作者,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办理退 休手续;通过选任方式产生的社区工作者,可根据工作需要,至本届任职期满后再办理退休手续。社区工作者退休后纳入社会化管理,按照《北京市基本养老保险规定》(市政府令第183号)及相关规定执行。第六条
社区工作者的管理。
(一)实行服务协议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等法规,由街道(乡镇)与符合条件的社区工作者签订服务协议。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成员实行一届一签;社区服务站专职工作人员服务协议期限由各区(县)研究确定。《北京市社区工作者服务协议》文本由全市统一式样,各区(县)根据需要,可在协议文本中做出补充规定。
(二)建立考核评议制度。社区工作者服务期间实行考核评议制度。由街道(乡镇)指导各社区成立由居民代表、驻社区单位代表、街道(乡镇)职能科室等参加的考评委员会,每年年终对社区工作者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考核要以社区工作者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和社区居民满意率为主要依据。根据考核结果,按照有关规定对社区工作者实施奖惩。
(三)完善教育培训制度。按照专业培训、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社区工作者的教育培训机制。市有关部门负责制订培训方案和培训计划,组织编写培训教材和师资培训。根据全市统一安排,区(县)组织社区工作者每年参加一次集中培训,培训结果计入社区工作者工作档案,并作为考核评议的依据之一。
(四)健全档案管理制度。街道(乡镇)应健全完善社区工作者的工作档案,建立数据库。档案内容包括:社区工作者本人的基本情况、在社区工作起始时间、岗位变化情况、考核评议、培训和表彰等情况。城八区社区工作者的工作档案从2000年第四届社区居委会选举产生时开始建立,其他区(县)的从2003年第五届社区居委会选举产生时开始建立。社区工作者档案关系由所在区(县)指定的服务机构进行代理。
(五)实行弹性工时制度。为方便居民群众利用工休时间在社区办理相关事务,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可实行弹性工时制。在确保满足群众服务需求和保证每周工作时间不少于40小时的前提下,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相对灵活的上下班时间和各班次的工作人数,安排好工休时间和节假日工作值班。
(六)探索职业资格制度。适应社区工作专业化、职业化需求,逐步建立健全职业资格制度。社区工作者特别是新招录的社区服务站工作人员,一般要持有国家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师、助理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证书或北京市社区专职工作者执业资格证书(有效期内);已在社区工作者岗位工作未取得职业水平证书的人员,应鼓励他们通过岗位培训、学历教育等方式取得职业水平证书。第七条
社区工作者的表彰奖励。市、区(县)党委、政府对在社区建设中做出显著成绩的优秀社区工作者给予表彰奖励。根据社区工作者的工作实绩和群众评价,对工作业绩突出、居民群众满意度高的社区工作者,分层次、分系统地进行评选表彰,充分调动广大社区工作者的积极性。第八条
目前已在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从事社区管理和服务的专职人员,其签订的聘用合同继续有效,可按照本办法有关规定享受相应待遇(其待遇从2008年1月1日起调整)。自下届换届选举后,符合本办法有关规定的人员,统一实行服务协议制度,享受本办法规定待遇。目前已在社区服务站工作的相关人员,可按照本办法第四条第二款有关规定参加公开招录,符合条件的,录用为社区工作者,并与街道(乡镇)签订服务协议,享受相应待遇;未达到招录条件的,或通过在岗培训、逐步使之达到条件,或通过转岗进行妥善安置。各区(县)要根据实际,制定具体过渡办法。第九条
在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中兼职从事社区工作的人员,也应给予一 定补贴。其待遇和相关管理规定由各区(县)根据具体情况研究确定。第十条
社区工作者待遇经费由区(县)财政负担。第十一条
各区(县)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实施细则。本办法施行后,国家另有规定的,按照有关规定执行。第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试行。《北京市社区专职工作者管理意见》(京人发〔2002〕89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京民基发〔2005〕298号),自本办法试行之日起,自行废止。
第五篇: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
沈阳市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社区工作者管理,提高社区工作者队伍的整体素质,加速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专业化进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沈阳市社区工作暂行办法》的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社区工作者是指以下人员:
1.依法选举产生、享受政府补贴的社区居民委员会专职成员;
2.通过招聘、享受政府补贴的社区专职干事;
3.经上级党组织任命,或经党员(代表)会议选举并经上级党组织批准在社区专职从事党务工作的人员。
第二章
社区工作者的产生
第三条
社区居民委员会专职成员通过“面向社会、定岗竞争、公开招贤、择优入围、依法选举”的原则,由社区成员大会或社区成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每届任期三年。
第四条
实行社区工作者招聘制度,每年由各区、县(市)组织补充社区工作者职位进行招聘。
取得国家社会工作职称并符合本办法其他规定条件并经面试合格的可直接聘用。
第五条
社区专职干事实行聘任制。专职干事招聘后,由街道办事处与其办理履行试用手续,试用期为三个月。试用期满,考核合格的履行正式聘用手续,聘期与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任期相同。
第六条
社区居民委员会专职成员一般应在本社区内长期居住的居民中产生。必要时,经区、县(市)民政部门批准也可适当扩大选择范围。
第七条
社区居民委员会专职成员和社区专职干事应由街道办事处分别颁发社区居民委员会《当选证书》或《社区专职干事聘任证书》。
第八条
专职党务工作者依据组织部门的有关规定产生。
第九条
换届选举中,凡经过公开招选的社区工作者,连续三年考核达到称职以上标准且符合年龄要求的社区工作者,均不再进行重新考试,可直接依法参加选举或续聘。
第十条
社区工作者需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1.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认真执行党和政府的有关政策、规定,诚实守信,爱岗敬业,身体健康、年富力强,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适应岗位的专业知识和组织管理能力。
2.具备大专以上学历;
3.新任社区专职干事年龄应在四十岁以下(续聘人员可不受此年龄限制),须持有由沈阳市民政局、沈阳大学社区学院共同颁发的社区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2014年起,没有社区工作者职业资格或社会工作职称证书的,应退出社区工作岗位。
4.具备本市城镇居民户口。
第十一条
社区工作者基本职责
1.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依法组织居民开展自治活动,教育居民遵纪守法,自觉履行法定义务;
2.实施本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办理本社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
3.组织、协调社区单位开展区域性共建活动,团结带领社区居民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开展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活动,努力营造管理有序、文明和谐的新型社区;
4.做好社区居民的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反映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
5.协助政府及有关部门做好与社区居民利益有关的社会治安、公共卫生、劳动保障、帮扶救助等有关工作。
第三章
社区工作者的管理
第十二条
全市社区工作者实行全员实名制管理。
第十三条
社区工作者按照工作岗位、工作绩效、工作年限和岗位有别、鼓励先进的原则,根据市的总体规定,实行不同的补贴标准。
第十四条
社区工作者在任职期间,以区、县(市)为单位实行统一的补贴标准,并由区、县(市)民政部门根据市定总体补贴标准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自行确定。取得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称的,可适当增加补贴。
第十五条
社区工作者的社会保险按市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
节假日及带薪年休假等参照企业职工标准执行。其休假时间按照从事社区工作实际年限计算。
第十七条
社区居民委员会专职成员在职期间,由区、县(市)民政部门和街道办事处根据《沈阳市社区工作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考核管理和业务指导。
第十八条
社区居民委员会专职成员在任期内,必须依法履行合法程序方可做出调动或罢免决定。
第十九条
社区专职干事由所在社区居民委员会管理,接受政府及街道办事处相关部门业务指导,调动或解聘需按照相关规定办理批准手续。
第二十条
社区党务工作者依据组织部门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第二十一条
街道办事处应建立社区工作者档案,区、县(市)民政部门应建立社区工作者台账并报市民政局备案。
第四章
社区工作者的考核
第二十二条
社区工作者的考核由街道办事处负责组织实施。考核实行半年考核、年终考核,以两次评定的综合结果作为评定全年工作的依据。考核实行居民评议、上级业务部门评议、社区工作者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居民评议的比率占40%、上级业务部门评议的比率占40%、社区工作者互评的比率占20%进行综合确定。
社区工作者的半年、年终考核应与日常考核相结合。
第二十三条
居民评议在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组成考核组,在充分听取全体社区成员代表、楼(院)长、单元组长、居民组长意见的基础上,形成居民评议意见。
第二十四条
街道评议应当由区、县(市)及街道相关业务部门根据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形成考核意见。
第二十五条
社区工作者互评是以社区工作者在社区居民委员会会议上对工作进行述职的基础上,由本社区的社区工作者之间进行评价,形成社区居民委员会的考核意见。
第二十六条
居民、业务部门评议、互评三种考核意见综合后形成最终考核结果。
第二十七条
考核主要内容:
1.社区工作者的政治立场、思想道德和工作、生活作风情况;全心全意为社区居民服务,维护群众利益,为群众解决问题的情况;廉洁自律,秉公办事,团结协作等方面的情况。
2.社区工作者对相关工作的政策、规定熟悉、掌握情况,自觉熟练运用政策、规定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本职工作需要的文化、专业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情况;对责任范围内工作职责、居民构成、居民需求的熟悉、掌握情况;组织和带领群众开展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完成工作目标的情况。
3.社区工作者的工作态度,有热爱社区工作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有为居民服务的耐心、细心和精心,有刻苦的钻研精神和顽强的进取精神,遵守工作纪律等方面的情况。
4.社区工作者在规定时限内完成工作的数量、质量、效果、效率及个人在完成工作任务中所发挥的作用等方面的情况。
第二十八条
社区工作者的考核可分为优秀、称职、告诫和不称职四个等次。其中,优秀等级不超过本街道社区工作者总数的20%。
第二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即确定为告诫对象: 1.政治业务素质较差,勉强适应本职位要求的;
2.对所担负的工作任务不能全面完成,其中某项工作经常出差错的; 3.纪律松弛,无故连续缺勤五天或一年内累计无故缺勤十天的; 4.其它经综合评鉴后,介于称职与不称职等次之间的。
确定为告诫等级的告诫期为三个月,告诫期满考核合格的定为称职,不合格的定为不称职。
第三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即确定为不称职: 1.政治、业务素质较差,难以适应工作要求的; 2.工作责任心不强,不能完成工作任务的; 3.百家情知晓率低于98%的; 4.在工作中造成严重失误的;
5.无故连续缺勤十天或一年内累计无故缺勤二十天的; 6.连续两次考核为告诫或连续两年内的四次考核中有两次为告诫的。
第三十一条
社区工作者经年终考核评定为优秀、称职的,应分别给予不同等次的奖励。
第三十二条
一年内的半年、年终的两次考核中,有一次被评定为告诫的,取消年终奖励资格,接受专门培训,培训期间适当减发补贴;培训后视情况对其工作进行调整。
第三十三条
被确定为不称职等次的人员,按规定予以罢免、解聘。
第三十四条
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或连续三年被评为称职的,在下届换届选举中,同等条件下优先作为候选人或优先聘用。
第五章
社区工作者的培训
第三十五条
社区居民委员会专职成员和专职干事均需经过专业培训,每年至少参加40课时的业务培训,经考试合格并取得专业证书后持证上岗。专业培训由沈阳大学社区学院负责组织实施。
第三十六条
各区、县(市)和街道办事处均应配合社区学院建立社区工作者培训档案,对培训情况进行详细记载,培训不合格的按照考核不称职论处。
第六章
社区工作者的退出
第三十七条
本社区五分之一有选举权的居民或三分之一以上的社区代表联名,可以要求罢免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罢免要求中应提出罢免理由。被提出罢免的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有权提出申辩意见。
第三十八条
社区居民委员会专职成员发生下列问题之一,应建议予以依法罢免:
1.违反党的政策、规定和国家法律、法规,存在违法、违纪行为的;
2.经综合考核评定为不称职的;
3.因本人行为不利于社区开展工作或造成不良影响,违反职业道德,以权谋私优亲厚友,违反规定办理低保、救助等待遇的;
4.居民满意率低于60%或不能按时完成本职工作、经批评教育后仍不能改正的;
5.因本人原因不能坚持正常工作的;
6.存在其它不适合社区工作问题的。
第三十九条
社区专职干事发生前款问题,不适合继续从事社区工作的,由区、县(市)业务主管部门或由社区居民委员会提出,经街道办事处批准后予以解聘。
第四十条
社区党务工作者发生问题,依据组织部门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四十一条
社区工作者被罢免、解聘、撤职后,报区、县(市)民政部门备案后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布。
第四十二条
因居住变迁、工作变动或其他原因要求辞去职务的,应当以书面形式提出,向社区成员会议或社区成员代表会议通报并报区、县(市)民政部门备案后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布。
第四十三条
社区工作者有十天以上未参加社区工作且未说明理由的,可视作自动离职。
第四十四条
社区工作者对考核结果和罢免、解聘等处分决定有异议的,应在接到相关决定起十日内以书面形式向本街道办事处提出复议申请。街道办事处在接到申请后,应在十日内以书面形式将复议结果通知申请人。
第四十五条
社区工作者对复议结果仍不服的,可在接到复议结果通知书三日内,以书面形式向同级政府民政部门提出申诉。同级民政部门应在一个月内以书面形式将复核决定通知申诉人。同级政府民政部门的复核决定为最终裁决。
第四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社区工作者与其所在社区的关系自行解除,其所享受的各种待遇即终止:
1.社区居民委员会专职成员被依法罢免;
2.专职干事被解聘;
3.社区工作者在职期间因所在社区撤消;
4.社区工作者在职期间受到公安司法机关刑事处罚或严重行政处罚;
5.社区工作者在职期间参加邪教组织;
6.社区居民委员会专职成员任期届满,在新一届社区选举中没有当选;
7.社区专职干事聘任期满没有被续聘;
8.社区工作者在职期间到达法定退休年龄;
9.专职党务工作者被上级党组织解除职务;
10.社区工作者自动离职;
11.存在其它应予以终止关系的。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七条
各区、县(市)可依据本办法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第四十八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2006年下发的《沈阳市社区工作者管理暂行办法》同时终止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