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国传统孝文化,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时间:2019-05-14 15:21: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弘扬中国传统孝文化,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弘扬中国传统孝文化,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第一篇:弘扬中国传统孝文化,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弘扬中国传统“孝”文化,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五彩缤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更是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对当时以及现在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大力弘扬中国中国传统文化,对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全体人民平等友爱、安居乐业、融洽相处,社会政治稳定、国家长治久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没有共同的文化纽带和良好的道德规范,社会和谐就难以达成。孝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它宣扬人性的真、善、美,塑造了中华民族精神和国民品性。长期以来,行孝成为美德之首、立身之本、齐家之宝、治国之道,对中华文明的长期赓续发挥了巨大作用。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精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新、弘扬孝文化正当其时。

封建文化中孝道是仅次于忠的道德规范。历代君主基本都是大力推行孝道的,但重点是孝顺的“顺”字,是强调的上下有别。因为圣人说过,“孝慈,则忠”,这话的落脚点是忠;“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话的落脚点是只有孝悌的人才不会犯上作乱。因为他们守住了“道”,道当然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五常”之道了。显然出发点是人顺从纲常等级,不能犯上作乱。目的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我们今天提倡孝道的出发点,我理解是两个方面:一是唤醒人性中美好一面,回报那些养育我们的父母;一是从社会角度提倡一种爱心,一种尊老爱幼的道德。

中国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伦理的支柱、道德的规范。孝在传统文化中,一方面是“善事父母”之伦理意识,体现着亲亲、尊尊、长长、贵老等伦理精神,另一方面,它还具有祖先崇拜、追求永恒的宗法性、人文性宗教意义,从而强化着中国人的家族、宗族意识。“孝”是一颗永远闪耀着人伦之光的璀璨明珠,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汉代以后,董仲舒把“孝”提到了不适当的高度,要“以孝治天下”。同学们,光靠“孝”是治不了天下的。以法治国,以德治国,加起来才能把天下治好。文化大革命中,把“孝”踩入地下,大批孔孟之道、孝子贤孙。我认为,把“孝”捧到天上也好,踩入地下也好,都不过是加到纯真的“孝”上的历史的尘埃,丝毫也不能掩盖“孝”这一颗明珠的光芒。因此我认为,“孝”的本意是好的,是纯净的,是人与生俱来美好的品德。应该正本清源,还“孝”以本来面目,理直气壮地加以提倡。

另外,孝还是中国人珍视生命、保护生命的哲学意识的体现,是中国传统文化内在的、深层的元意识。孝之文化观念不仅对中国传统政治、教化等有深刻影响,而且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民俗、民间艺术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影响。孝文化是形成一切人际关系和谐的价值渊源和价值基础。事亲行孝,历来是做人的根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幸福家庭的道德基础。中国传统孝文化不仅仅是一种通过行为表现出的人伦道德,而且还是一种社会性行为,行孝者对社会公德负责,肩负社会责任。一个家庭如果缺乏孝亲尊老氛围,几代人亲情冷漠,互不相顾,这个家庭的美德建设必然是一句空话,也很难想象这个家庭的成员会热爱国家、奉献社会。孝亲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老年人曾经对社会做过贡献,又为抚养和教育子女操劳终生,他们理应得到社会、子女及其家庭成员的尊敬、关心和照顾。孝亲尊老是晚辈应尽的法律责任和道德义务。子女自觉履行孝敬和赡养老人的义务,不仅能减轻社会的负担,促进生产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家家有老人,人人都要老,人人孝敬父母,个个尊老爱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有了稳固的基础,我们的社会也就有了和谐的基础。

弘扬中国传统孝文化,还有利于构建当代社会道德体系。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与家庭生活、职业生活、社会公共生活相对应,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是社会主义道德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其中,家庭美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枢纽,是社会道德建设的起点,是个体道德化的摇篮,在整个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家庭伦理道德与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中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在中国孝文化的发展历史上,作为家庭道德建设基础的孝不仅具有维持家庭稳定的功能和作用,它对社会道德体系的构建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孝是一种最基本、最起码的道德,是一切道德的出发点,是培养道德情感的着眼点和社会道德的生长点,也是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起点,“如果说,一个人,连父母对自己的‘恩惠’都不愿意报答,甚至虐待父母,我们又怎样期望他会报答社会、国家、他人对他的‘恩惠’呢?这样的人,又怎样可能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呢?”正可谓“百善孝为先”。敬老爱老的美德是黑夜里的一盏灯;是寒冬里的一把火;是沙漠中的一泓泉;是久旱时的一场甘霖。敬老爱老助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我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重视人伦道德、讲究家庭和睦是我们文化传统中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与亲和力的具体体现。中国古代就有“卧冰求鲤”、“亲尝汤药”等24孝的故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成为做人的一个准则。然而我们又必须看到, 孝作为一种家庭或社

会伦理规范, 其功能与作用有值得肯定的东西。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 只有家庭稳定才会社会安定, 而孝道在维系、稳定家庭方面具有任何其它道德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植根于亲子间的血缘亲情, 不仅调节父子关系, 也调节兄弟关系, 成为维系家庭的凝聚力。传统孝道还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推己及人的社会之爱, 提倡关心和爱护全社会的老人。这对于培养人民大众的群体意识、责任意识, 稳定社会秩序, 治理国家等有着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我们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 对传统孝道做出正确评价, 并使之古为今用。道德建设若由孝敬父母、抚爱子女开始,提倡孝文化教育,由尊敬父母进而推广到全社会尊老爱幼,由爱父母推及到爱天下人的父母,先易后难,循序渐进,进而爱祖国、爱人民,扩充到职业生活、社会生活领域的道德建设,把对亲人的爱心化为对他人的爱、对职业的爱、对国家社会的爱乃至对万物的爱,致使强烈的家庭道德责任感,到社会上就转化为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社会环境。党的十八大报告还指出:“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因此,弘扬中国传统的孝文化,加强孝文化的教育,促进社会道德建设的良性运行,对推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更好地向前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中国传统孝文化还具有血浓于水的强大凝聚力,孝文化本身蕴含着的对祖先的崇拜、对亲人的眷顾、对乡土的依恋等等内涵,使孝对人们具有很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它最能唤起人们的孝亲意识,勾起人们思乡寻根之情,我们应当充分利用传统孝道中能有效聚拢人心、整合人力的这一合理因素,将全国人民和世界华人凝聚在一起,为祖国的发展、民族的进步作贡献,为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贡献,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许多专家学者努力从不同的角度探寻我国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途径。中国是在经济基础薄弱、社会化服务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迎来人口老龄化的。在老年人口中,80%以上没有养老金,社会养老保险很有限,这就决定了我国家庭养老仍然起着重要作用。我国的老年人口70%以上还生活在农村,大多数老年人的生活保障能力还比较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还必须依靠家庭成员的扶助而安度晚年。他们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帮助,生活上的照料,更需要精神上的慰藉,因而大多数老年人仍愿意生活在家庭中。家庭养老是迄今为止最古老也是最基本、最重要和最现实的养老方式,是我国最普遍认同的养老模式,它赖以存在的思想基础就是中国传统的孝文化。在这种孝文化的熏陶下,中国的家庭不仅功能齐全、广泛,可以满足每个家庭成员生活各个方面的需要,而且它把每个成员的权利和义务用伦理或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我们在积极寻求社会采取措施应对老龄化社会到来的同时,更多的是呼唤人们的真情良知,加强中国传统孝文化教育,积极倡导尊老、敬老、助老的传统美德,有些人认为外国的社会养老体系健全,认为很好,但是我认为,中国应该永远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这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总之,中国的传统孝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所以今天我们学《弟子规》也好,学《孝经》也好,《论语》也好,我们主要的目的是要把祖先那些孝的智慧转化成现代孝的智慧,能够与时俱进,融入到现代生活,焕发出人的尊严,人性的光辉,提倡孝道文化最根本就是我们,要懂得孝敬父母,懂得感恩,最终是修我们自己的身,练我们自己的心,少做那些蒙蔽孝心的尘土,把自己修好了,才能齐家,才能治国,才能平天下,才能成就我们幸福的人生。

孝,其为人之本也,一个只有懂得感恩父母的人,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人。同学们,让我们学会感恩父母吧!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父母,用一颗真诚的心去与父母交流,不要再认为父母是理所当然帮我们做任何事情的,他们把我们带到这美丽的世界,已经是足够的伟大,且将我们养育成人,不求回报,默默的为我们付出,我们就别再一味地索求他们的付出,感恩吧,感谢父母们给予的一点一滴。

总而言之,在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时期,中国传统的孝文化是万万不能抛弃的,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结合,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结合,大力弘扬中国传统孝文化,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第二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关系探析

李红芹1

(黔西南州委党校兴义562400)

【摘 要】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及其价值观念的最高体现。传统文传化中的“和谐”思想为构建和谐社会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积淀,中国统文传化在天人关系、人际关系等方面包含着丰富的、独具特色的“和谐”元素与智慧。因此,充分汲取和运用中华民族创造的智慧,以社会总体协调发展为出发点,树立和谐思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弘扬“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全球化为背景,融合各民族文化;以实现社会和谐发展为目标,创新传统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和谐思想;和谐社会

纵观古今中外历史文化,人类孜孜以求的梦想就是建设一个富足祥和的社会。而且,中西方的不同论著中也皆含有“和谐”的思想诉求:在古代中国,《周礼》中有“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的精神倡导,儒学中有“中和位育”、“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与建立“大同社会”的基本夙愿等,在西方,古有柏拉图“公正即和谐”的政治学论断,近代有空想社会主义“和谐制度”的理想追求等„„时至当今,社会的和谐依然是人类向往的一种理想状态,具有时代性、前瞻性与创新性的“和谐社会”乃至“和谐世界”构建的提出则断然昭示出“和谐”的精神诉求是我们党与国家在构建国家与社会关系上,以及处理国际间关系交往中不断追求的一个崇高而又神圣的目标: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建立和谐社会”,实现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更推进一步,将其纳入体现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可以说,古之传统思想与今之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渊源关系。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底蕴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巨大思想宝库,“和谐”思想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文化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主张天人和谐,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是我国古代先哲们的理想追求,是其价值观的最高体现。

(一)“天人合一”思想——-构成中国哲人天人观的主旋律。

“天人合一”思想追求天、地、人整体和谐、交融、协调与按自然规律办事。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大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各有不同地论述过“天人合一”,这一思想构成中国哲人天人观的主旋律:如老子主张“顺天说”,荀子倡导“制天说”,《易传》提出天人调谐说等,但总的来说,“天人合一”论强调规律与行动的和谐性,认为人的行为以实现天道之求为已任,应体现宇宙大化之流行,强调人与自然的一致性,认为天道与人道、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与和谐统一。人与自然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之一。只有合理地利用自然,人类所创造的文明才能不断维持和发展,人类社会才能与自然共生繁荣与协调发展,才能适时、适地满足代内需求,实现代际公平。“天人合一”思想为如何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一种方向上的意义与思考。

(二)“中和”思想——-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源流。

《易传》中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里的“厚德载物”就含具有“和”的内涵与理念。儒学强调“以仁为体,以和为用”,其间包含有中和协调的核心思想理念,如孟1作者简介:李红芹(1973-)女 讲师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研究生毕业 专业方向:政治学

子有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曰:“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孔子的学生有若斯认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中和”思想成为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源流。2500 年前西周太史史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它强调的“和”乃是事物的对立统一,是一种“和而不同”,言即,不同的事物按一定方式结合在一起方可产生新事物,而相同的事物则不能够长期持续地发展下去。传统文化的“中和”思想为构建什么样的和谐社会提供了一种思想借鉴。

(三)“大同社会”——-古近代中国执着追求和向往的理想社会形式。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大同和平等的理想。儒家重要经典《礼记?礼运》中指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种“大同社会”强调选贤任能,社会秩序安定有序,人际关系团结诚信和睦,人人能够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生活富足,社会供养有力,成为中华民族执着追求和向往的理想社会形式。不仅古代如此,近代以来,康有为追求的是大同,孙中山的理想也是“天下大同”。“大同社会”为构建怎么样的和谐社会提供了一个基本架构。

(四)“王道思想”——-传统文化人文关怀的思想重心所在。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在继承周公以来的思想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王道思想”,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王道思想,荀子则将其提到了更高一种境界。这一思想强调以民为本,认为君臣关系乃是一种平行的关系,主张“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关心平民疾苦,以不忍之心爱民,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认为水可载舟,也可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一思想包含有重要的人文关怀之意,认为“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仁政”说的立足点。为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为什么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宗旨上的意义和思考。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赋予这一思想以时代价值,将对于党和国家如何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建设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真正实践爱民、利民、为民和富民的宗旨,仍具有可供借鉴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毕竟是中华民族连绵发展的文化命脉,造就了中华古老文明的经久不衰。而且,在与其他文化的接触、碰撞中,也日益显示出其旺盛的生命力与超越民族界限的世界价值取向。近几百年来,一直处于强势地位的西方文化价值取向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导致人与自然的对立与人际关系失衡等人类生存难题。尤其是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国社会在加快发展的同时,也因受其影响而出现诸多的社会不和谐因素。这越来越使人们日益认识到,对立、冲突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和谐共处、相容发展、协调合作才是正确的选择。为此,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掀起了一股股的“新东方文化”研究热潮,期许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积淀来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也开始逐渐萌生。可以说,构建和谐社会思想的提出是力图改变和扭转传统文化式微与社会关系失衡局面的必然结果。

二、传统文化式微与社会关系失衡要求做出“和谐”发展战略选择

(一)传统文化式微

中华民族繁衍了几千年,其间无论发生怎样的变化,文化终究是最深层的决定力量。但是在近代,传统文化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没有能够与时俱进,传统思想文化的地位被削弱。

而且,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文化也悄然登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由于西方文化倡导征服自然、战胜自然,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主人与人类对自然界的索取和掠夺。尽管这种科学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西方科技发展,但由于其在本质上的反自然剥夺了自然本身所具有的发展权,这种观念在实践中必然导致人与自然的不和谐。正如恩格斯所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第二步和第三步都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由此可见,西方文化不断融入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导致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政治取向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文化发展式微。试想一个没有价值观与文化支撑的社会,秩序与稳定能否维持也是个大问题。诺贝尔奖得主1988 年在巴黎发表的一个宣言也不能不令人重新来审视与思考传统文化,他们这样说道:如果人类要在 21 世纪继续生存下去,那就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以前的孔子那里去汲取智慧。因此,要围绕社会和谐发展不断创新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这是实现人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需要,也是积极创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从而实现社会和谐乃至世界和谐的重要战略选择。

(二)社会关系失衡

随着市场经济的形成与发展,特别是随着我所有制结构、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社会利益也必然发生分化,产生新的利益群体,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社会集团不断涌现。在这个政治、经济、思想急剧变革的时期,人的精神文化需求趋于多样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不再盲目崇拜和畏惧权威,不再屈从或被动服从政府机构输出的政策、条令,而是从自身利益的角度现实、理性地去思考和判别自己的利益,有的甚至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道德沦丧也相伴随行,这些都给社会稳定与和谐带来影响。可以说,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的同时,也是各类社会矛盾比较集中、冲突加剧的矛盾凸显期,如道德滑坡,贫富差距日益扩大、贫困、失业等社会病症和社会裂痕诸种矛盾问题,城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社会关系失衡,不和谐的因素空前加大。面对市场经济所产生的上述诸多问题以及当今社会所存在的各种矛盾和危机,让人不得不进行深深思索:怎样处理与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从根本上消除上述不和谐因素与问题?这还需要照顾到各阶层群众的特殊利益,需要主张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成功构建。

和谐社会在一定意义上是针对西方的经济发展涵盖社会发展的现代模式弊端而提出的。它是指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由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以及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而和谐社会构建的过程也就是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协调各种关系、处理各种矛盾的动态发展过程,是人类社会理想的共性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统一,是一个历史的、辩证发展的过程。中国特色离不开中国的特殊国情与文化传统,就此种意义上而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是脱离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底蕴。为此,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要深入研究、发展和整合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批判继承中外思想文化遗产,在兼收并蓄的基础上综合创新发展促进社会发展的先进文化。

三、以整合创新传统文化为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开放与博大的容纳情怀,它哺育、滋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

在中国历史上,每一次的文化大繁荣与交流,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与社会进步。当前我国正在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与“一国两制”制度,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一些制度的建设,都源于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传统文化的有益成果应该而且必须用来为我们的现代化国家建设和服务。尽管其不可能给我们提供解决现在及未来种种问题的现成答案,但其却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其中所蕴含的“和谐”思想,诸如:“己所不欲,勿施予人”,“修己而不责人”,“无为而无不为”等思想,对于化解矛盾、消除冲突、协调关系、促进发展意义很大。这也正是构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为此,有必要在广泛吸收古今中外一切有益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整合、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和智力支持。

第一、创新传统“和谐”思想,以和谐思维为导向促进社会总体协调发展。和谐思维并不排斥矛盾,和乃不同事物之和,即多样性的统一与平衡。只有达到多样性的平衡才能实现“和实生物”。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以协调、平衡的方式稳步推进,以求得社会整体和谐发展的“和而不同”的社会,其实质是强调矛盾的统一和均衡,从而达到总体上的和谐。为此,要充分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实生物”与“和而不同”思想,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突破单一文化思维模式,树立和谐的思维观念,以和平促发展、以发展谋合作,从而实现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处,促使社会总体统一协调与和谐发展。

第二、适应形势的发展,变革传统文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竭力倡导“新东方文化”,这说明“东方文化”在现时代有巨大的价值,但需要根据形势的发展,不断变革。现代意义的“天人和谐”已不是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天人合一”。它强调人对自然的把握。中国传统文化反对人与自然的对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有鲜明的人文精神,却忽视了对自然界本身的认识和改造,而后者恰是西方文化注重的,也是西方文化价值所在。因此,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中西文化的有机融合,需要整合和包容传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促进经济和谐发展以求人类全面和谐发展和世界共赢。由于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能无视其他文化的存在和发展,而要在正确认识和看待文化多样性这一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中不断汲取营养、丰富与发展本民族文化,在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为此,当今世界的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应该尊重和包容其他文化的存在和发展,并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沟通中汲取营养,丰富与发展本民族文化。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当今世界所发生的空前剧烈的变化,如山洪、地震、海啸灾害频繁发生,全球性失业、战争、贫困、疾病等问题和现象此起彼伏、层出不穷,归根到一点,就是一种文化信仰危机使然,是文化观念的偏差造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种关系的失调。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则可以在弥合协调自然与人、社会与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上发挥重要作用。胡锦涛总书记曾多次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要为了人民、发展要依靠人民、发展成果惠及全人类,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其本身就内在地包含了协调各种矛盾、统筹社会和谐发展的思想,是对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一种超越。由于社会的和谐取决于人的和谐,和谐社会建设的主体是人,而人的发展又是以个体为本位的。这就要求我们做工作、办事情都要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着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造就和谐的人的个体,真正实现“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更好、更健康、更全面的发展,才能达成真正的社会和谐。

第四、树立共赢观念,营造合作的互惠网络。现代社会是分工与合作、多样化与一体化

统一的社会,特别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人们都深刻感受到国际交流、合作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多样性和合作互补的必要性、重要性。因为,中国是世界的组成部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而且,市场化经济的发展,不仅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还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人们的求胜意识,为此,要收到合作互补的良好效果,需要从独赢朝向多方面合作的共赢观念转变,意即在培养竞争意识的同时,营造合作的互惠网络。这些理念的达成需要我们在汲取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上积极营造和谐的发展环境以促进人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上不懈努力。只有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才能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调节好收入分配关系,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需求,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够得以长治久安,才能为世界和平和共同繁荣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赵甲明.和谐思维探析[J]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5。

[2]晏绍祥.人类之知——-史学启示录[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3]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4]北京大学纪念五四运动七十周年论文集[C]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5]姜汝真.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阐释与现代价值[M]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3]。路日亮.对自然人和社会和谐发展的辩证思考[J] .教学与研究,2005(8)。

联系方式:

手机:***

E-mail:1344009332@qq.com

第三篇:弘扬孝道文化 建设和谐社会

弘扬孝道文化

建设和谐社会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于中华民族传统伦理和实践的各个方面,其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蕴含着十分深刻的和谐意识。在现阶段,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之精华,剔除其封建糟粕,倡导和睦、友爱、安定、团结的人伦美德,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国家前领导人胡锦涛讲话曾说: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如何建“和谐社会”我理解和谐社会就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协调发展,这样的社会就是和谐社会。

我觉得,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有一个问题不容忽视,就是代际和谐和家庭和谐,也就是如何对待老年人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解决得不好,就会影响构建和谐社会任务的完成。而要解决这个问题,离不开一个“孝”字。我认为,“孝”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伦道德的基石,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它始终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当今的时代政治昌明,人民享有充分的民主,自由与开放。没有了原来的父子,师生等关系,都享有平等的关系,谁也不能干涉谁,只能求得良心的发现。弘扬孝道在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从伦理的角度看,和谐社会又应该是一种充满仁爱,到处洋溢着温情、善良和互相帮助的社会。孝文化的道德伦理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起严整的道德秩序,达到心灵的平衡;家庭的稳定;社会的和谐!

所谓的“孝道”凝聚了古代人民父母子女之间的美好亲情。那“父慈子孝”,至今仍是处理两代人关系的良好准则。孔丘把“孝”与“敬”联系起来,他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他要求子女不仅要瞻养父母,而且要尊敬父母,因此,孝敬父母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项传统美德,“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也是历代诗人千古讴歌的永恒主题。由于“左”的影响,特别是“文革”的冲击,一家两代鸿沟断裂;在商品经济浪潮下,不孝子女甚至拒绝瞻养父母的义务。家庭关系的紧张,也成了当前社会不安的一个根源。弘扬儒家孝道中的积极因素,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孝是培养当代人道德素质的起点。

在古代,孝被看作是德之本、教之所由生,这是有其道理的。孝确实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与起点。一切道德和善都源于对他人的关切和爱戴。子女生下来后,最先接触的人际关系是父母,最先从父母那里感受到人间的爱。

爱与奉献是道德的本质。一个自私自利的人是没有多少人性和道德可言的。孝的本质是一种爱与敬的情感与行为,因此,它是一切道德之本源,不仅如此,它还是人们实践道德的起点。父母是自己的生命之所出、是养育自己的人,因此,施爱施敬从亲始,具有天然的合理性。《孝经》指出:“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这话是符合道德逻辑的。谁相信一个不具备“亲亲”德性的人会真心实意地热爱他人?一个人连生他养他的父母都不肯亲爱,能真心实意地热爱他人?一个人连生他养他的父母都不肯亲爱,会真心实意地报效国家?孝不仅是德之本,也是一切教化之本与起点。由“亲亲”启蒙,是人情陶冶、道德升华最基本的手段,也是最有效的途径。那种把“亲亲”教育视为爱民爱国教育的基础,提出作为少儿道德启蒙教育和成人道德终身教育的必修课的观点,是合乎道德教育规律的。

提高全体国民的道德素质,这是当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在此过程中,寻找道德教育的切入点或出发点是重要的。虽然家庭道德,孝道已不能占据像古代那样高的地位了,但每个社会成员仍要在家庭中生活,仍具有为人子女的身份和角色,因此,孝为德之本,教之本,从而也是个人立身行世的根本。在当代社会,我们似乎更加注重人们的社会角色和社会道德,而不甚重视其家庭私德,这当然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中国古代视孝为一切道德之基本,是一种更为深刻的思想,以此为鉴,在对公民特别是少年儿童进行道德教育时,注意培养他们的孝道,以使他们从小具有爱心,形成社会责任感,这对培养“四有”新人显然是更为基础的工作。

二,孝是形成形成和谐社会的精神措施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切人际关系均是以血缘宗法为基础得以展开的,孝成为古代社会一切人际关系得以建立的精神价值基础。从客观的人际关系来看,中国文化认为父子关系是最重要的,通过父子关系直接体现了子孙与祖宗的关系。兄弟关系还是因为双方均是父母所生,夫妻关系也是为了延续宗族的后代而得以建立的,家族、宗族、亲戚等关系均是基于血缘关系而发生的。师生关系是精神关系,老师是精神生命之所在,因而对待师也要像对待父一样。朋友关系也是以道交之。君臣政治关系更是与父子关系有类似的精神机制,因而才有君父和臣子之称。乡里邻里等关系也是因为我们同生同长于一个地方。总之,在古人看来,一切人际关系均是基于父子关系而发生的,从精神机制上看,儒家文化就讲求一个“推”字,要推及于人,要行忠恕之道,如果将对父母之爱敬,对兄长之尊重(即孝悌)精神推及于人,那一定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而处理好一切人际关系。如此不仅会和睦九族,以亲乡里,而且会以君为父而忠君,以民为本而爱民,由追孝祖宗而爱祖国,以师为父而尊师,以长老为父兄而敬老尊长,或因业务职务而顺上,或因同事同学而友长,等等。

虽然在中国古代,父子关系也存在着不平等的片面性,但纯粹从子德义务的角度倡导人们自身首先要有爱心与责任感,并认为这是处理一切人际关系的价值基础,这是有合理性的。如果每个人都能像爱自己父母那样爱别人、爱人民、爱国家,多尽爱的责任,多做“爱的奉献”,那么就一定会促进社会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这样,必定会使社会风尚敦睦纯厚,如曾子所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和安宁。“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有爱心和责任感,在家孝父,已养成对权威的服从习惯而少有暴戾之气,多有和顺之德,故不会犯上作乱,这显然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安宁。

在家庭关系上,由于一些人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念的滑坡等原因,一些不孝子孙,不但不尽赡养义务,反而虐待老人,掠夺老人财物,干涉老人婚姻,侵犯老人的合法权益。”要理直气壮地提倡孝。孝是调节代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剂良药,我们应当还孝以本来面目。

孝道的当代意义,兼纯、厚、爱三重意义,而爱是其中最本质的意念。现在的学者喜欢谈人文精神,爱说人文关怀等学术词语,究其实质,所谓的人文精神无非就是“以人为本”的理论体系;所谓人文关怀也无非就是关怀他人、尊老爱幼的道德承担。在这个意义上,孝就是人文精神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人文关怀最基本的道德底线。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孝道具有非同小可的当代意义。

所谓道德底线,我认为孝是人之为人最基本的道德底线,也是人类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内容。如果不孝顺自己父母,不可以忠于民族、国家,现在看来,坚持底线也是困难的。所谓底线,是不能越过的东西,但是现在很多人没有道德的底线,比如说假奶粉事件,充斥着欺诈、假冒、伤害,从道德意义上来说,作案者该受到十倍的严惩。人人都没有道德的约束,社会将会怎样?

构建和谐社会,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体现在父母子女关系上,充满爱心具有普遍意义;古希腊有一个寓言故事,父母老了以后,子女就成了父母的拐杖,也即父母的第三条腿。充满爱心、责任心,孝敬父母,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思想理念。

优秀的传统不是我们身上应该洗掉的污垢,实际上传统对一个民族来说是流淌在血管里的血液。越是民族的,就也是世界的。历史是最好的过滤器,它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精华。以孔子,曾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并不是什么玄妙的高不可攀的东西,恰恰相反,儒学在本来的意义上时最贴近生活,最大众化,最人民性。圣人在告诫人们;他们所讲的都是一些关于“愚夫愚妇”的道理,是生活中最普通的道理,使我们每时每刻都能遇到的道理,圣人所强调的是尊重生活,尊重常识,就是脚踏实地从您身边的一件件小事,去体会人生的道理和意义,圣人讲:“君子为道也,不远人”是圣人儒学最核心的观念。“我从众,不远人”就是不远于普通的人的普通生活,不远于每时每刻都发生着,持续着的普通生活。关键普通,达到生活的最高境界,儒家称之为“圣人”。儒家的圣人和释家牟尼和耶稣基督不同。圣人并不具备非凡的法力;圣人不能够创造奇迹,圣人也不需要创造奇迹,圣人仍是普通人,所不同的是:圣人在平凡的生活中,体会到了生活中不平凡的意义。您能够在与亲人的相聚中,感受到一种美感与和谐吗?那么您是一位儒者;您能够在与邻里和同事的相处中感受到一种关怀与欢乐吗?那么您是一位儒者。这些看似平常简单,但做到不容易。圣人还告诉我们:要尊重这种生活,也告诉人们要尊重自己的生活,要认真的,始终如一地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

三,当今时代需要“孝”。

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达1.59亿,占人口总数的12%。中国的老年人是全世界的五分之一,是亚洲的二分之一。从总体上讲,他们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而且,中国的老龄化以每年3.3%的速度在增长。据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称,中国从1999年就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14年老龄人口将达到2亿,2026年达到3亿,2037年超过4亿,2051年达到最大值,之后一直维持在3~4亿的规模。可见,中国养老问题形势在现在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都将十分严峻。

目前,我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教育水平越来越高,医疗条件也有改善,但一些人认为,人老了,不中用了,是包袱累赘,因而对老年人冷漠歧视。联合国世界老年人大会要求人们公平友善地对待老年人。2004年3月,预防年长者自杀亚太地区会议在香港召开,根据保守的估计,一年有25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其中55岁以上的老年人和准老年人占了20%,特别是农村的老年人自杀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5倍。在我国老年人自杀原因中,家庭原因是引起自杀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农村的老年人,不懂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自杀成为他们最后的也是无奈的抗争。所以说,老年人需要“孝”。我们的青年人和儿童也需要“孝”。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应当精心培养,但是现在的问题是由于我国不得不长期实行计划生育的国策,家里形成“四个老人,一对夫妇,一个孩子”的“四二一”的家庭结构,人们由于爱幼的本能而且隔代更甚的规律,我们的儿童往往被娇惯溺爱,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很容易成为以我为中心、淡化亲情回报、缺少社会责任感和对他人冷漠的人。这对孩子们形成健全的人格是很不利的。因而,我认为应当以孝道为切入点,加强儿童的思想教育,让他们从小就懂得孝敬父母,做一个有良心的人。

《诗经》上说:父母生我、养我、出入抱我并且照顾我,长大又教育我,父母的恩德无以言表。山东曲阜孔庙有一篇《劝孝良言》,把父母对儿女的爱描写得生动感人。在这里我节录了一部分 “十月怀胎娘遭难,坐不稳来睡不安。儿在娘腹未分娩,肚内疼痛实可怜。一时临盆将儿产,娘命如到鬼门关。儿落地时娘落胆,好似钢刀刺心肝。把屎把尿勤洗换,脚不停来手不闲。每夜五更难合眼,娘睡湿处儿睡干。倘若疾病请医看,情愿替儿把病担。三年乳哺苦受遍,又愁疾病痘麻关。七岁八岁送学馆,教儿发奋读圣贤。衣袜鞋帽父母办,冬穿棉衣夏穿单。倘若逃学不发奋,先生打儿娘心酸。十七八岁订亲眷,四处挑选结姻缘。养儿养女一样看,女儿出嫁要庄奁。为儿为女把账欠,力出尽来汗流干。倘若出门娘挂念,梦魂都在儿身边。千辛万苦都受遍,你看养儿难不难!”父母如此待我们,我们怎可对他们不孝、不敬呢?

孝文化——难道不是一个意义隽永而常新、古色古香而魅力长存的话题么!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是人生最大的遗憾,人生在世,无论多大年龄上没有了父母,他都成了孤儿。他走进这个世界的门户和他走出这个世界的屏障都随之塌陷了!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界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孝的动人,让英雄低头,硬汉流泪。作为人能被世间的亲情打动就是孝之端,人之始。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弘扬孝文化,释放出孝文化在双文明建设中的能量,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任务。

大量事实证明,人与人关系的紧张,从家庭不睦到社会不和,都从反面提醒人们儒家伦理思想的积极意义。我们需要提倡仁爱,克服人情淡漠;提倡诚信,克服欺诈;提倡孝道,克服不孝父母;提倡恕道,克服只管自己不顾别人;提倡富而好礼,缓解贫富对立;-------这些我们都可以从儒家伦理思想宝库中找到相应的道德力量。因此,为了建立和谐社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我们需要全面认识儒家的伦理思想价值,继承发扬传统优秀道德。

第四篇: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作答模拟题:以法制为切入点建设和谐社会

【背景链接】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中共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标准表述】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具体表现为农村与城市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社会与经济和谐发展,政治与经济和谐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和谐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

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法制化、规范化,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对策措施]

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完成五方面任务

第一,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

二要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困难地区的扶持。

三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

2四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五要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强化政府责任,严格监督管理,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六要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

七要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节约能源资源,依法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生产能力,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

第二,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一要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

二要完善法律制度,夯实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三要完善司法体制机制,加强社会和谐的司法保障。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发挥司法维护公平正义的职能作用。

四要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收支结构,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加大财政在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投入。

五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加强收入分配宏观调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六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生活。适应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就业方式多样化,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三,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一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

二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要坚持正确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

四要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

第四,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

一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人民服务是各级政府的神圣职责和全体公务员的基本准则。按照转变职能、权责一致、强化服务、改进管理、提高效能的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机构设置,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二要推进社区建设,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

三要健全社会组织,增强服务社会功能。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完善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的政策,发挥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

四要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适应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统筹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关切。

五要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

六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广泛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落实到基层,确保社会治安大局稳定。

七要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和国防建设,保障国家稳定安全。

第五,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也是团结和睦的社会。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

一要增强全社会创造活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使全社会创造能量充分释放、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业活动蓬勃开展。

二要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三要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团结,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四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第五篇:弘扬孝文化责无旁贷

弘扬孝文化责无旁贷

作者:陈克锋

来源:《鲁南商报》

点击数:395

更新时间:2008-3-4

——访临沂市孝文化研究会会长于兴和

记者:临沂市孝文化研究会,经过较长时间的酝酿和筹备,正式成立,这预示着临沂文化的蓬勃与兴盛又加入了一股新的生力军。那么,成立孝文化研究会,我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什么?

于兴和 :孝敬父母、尊敬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当继承和发扬。我国自古以来,历代都提倡孝为先。汉朝就有“举孝廉”选拔官吏的规定,不孝敬父母的人不能当官。“二十四孝”的故事已流传几千年,至今仍在民间传颂。孝道已成为华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筑华夏之邦的根基和柱石。这个传统美德已融汇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中。对每个人来说,无论职务高低,也不论贫穷和富有,孝敬父母就会得到人们的尊重,不孝敬父母就会受到社会的唾弃。因此,对这一传统美德应当挖掘、整理、弘扬,使其发扬光大。

记者:与国内其他地方相比,临沂在挖掘、整理、弘扬孝文化方面,有哪些独特的优势?

于兴和 :临沂有丰富而深厚的孝文化资源,应当很好地挖掘、整理、弘扬。我国流传的“二十四孝”中,临沂就有王祥等七孝。

去年,我们几位同志去淄博市学习经验,他们为了弘扬孝文化,根据一个民间传说,就搞了一个孝文化旅游节,并将“二十四孝”塑了像,建了一个“孝园”供游人参观,诸如此类的事例,都能给予我们有益的启示。相比之下,临沂在这方面底蕴更深厚、更丰富,更应当进行深入地挖掘、研究,大力弘扬。

记者:当今社会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和谐”,那么,结合实际,请您谈一下临沂市孝文化研究会的成立,有何深远的意义呢?

于兴和 :孝敬父母、尊老敬老,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党中央自十六大就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十七大对此又作了进一步的强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就能促进社会和谐、国家和谐,进而推动世界和谐。成立孝文化研究会,弘扬孝文化是符合十六大、十七大精神的,这就要求我们对建设和谐社会尽一份责任,做一点贡献。

从现实社会状况来看,很需要对孝文化进行大力弘扬。当今社会上有许多孝敬父母、关爱老人的好典型,需要我们去总结,去宣扬,使其形成广泛的社会舆论,树立尊老敬老的良好风气。同时,也应看到,不少地方也确实存在不孝敬父母,甚至打骂虐待老人的丑恶现象。在物质生活方面,不少地方,尤其在农村,年轻人同老人相比,在吃、穿、往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在精神方面,不尊重老人,甚至轻视、歧视老年人的现象时有发生。就拿对老人的称呼来说,什么“老头子”、“老家伙”、“老东西”甚至“老糊涂”、“老不死的”这些伤害老年人的语言经常听到。使用歧视性语言,反映了个人道德素质的低下和人文精神的缺失。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从教育入手,加大宣传力度,造成浓厚的社会舆论,使其从思想深处,从感情上解决孝敬父母,关爱老人的问题。

记者:随着社会发展和老龄化的到来,尊老敬老方面出现哪些新情况、新问题?临沂市孝文化研究会将如何作为?

于兴和 :诸如,如何从过去完全的农业计划经济社会的孝道转到适应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现状上来;如何在解决对老年人物质赡养的同时,搞好精神赡养的问题;在人口、户型发展变化,青壮年外出务工、父母在家庭生活的物质保证和精神慰藉如何解决,以及对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孝道如何继承和发扬,等等。这里面既有思想认识问题,也有客观现实问题。对此,我们都要去调查研究,提出建议,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和助手。

记者:目前,青少年的心灵状态令人担忧。据重庆市公安部门的统计,在刑事案件作案人员中,青少年占49%,且作案手段呈成人化、凶残化倾向。弘扬孝文化,对青少年将起到怎样的效用?

于兴和 :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他们成长的环境受到某些不健康因素的污染和破坏是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弘扬孝文化,在社会上促进和谐、树立正气,就是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也就是对青少年的关心和爱护。

记者:作为一个民间的群众性的社团组织,入会者大体是什么情况?作为会长,您对今后的工作有何设想?

于兴和 : 入会人员非常广泛,省级老领导苗枫林、王宗廉应邀作为研究会的特邀顾问,临沂几位老领导应邀作为研究会的顾问、名誉会长,一些学者、教授和基层工作者也加入进来,对我们研究孝文化是极为有利的。我们一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以科学发展观研究、传承、弘扬孝文化,促进民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作为会长,我一定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在顾问、名誉会长的指导下,充分组织发挥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和会员的主观能动性,把研究会的工作做好,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鲁南商报》记者:陈克锋

临沂市孝文化研究会成立

2008-03-03

3月1日上午,临沂市孝文化研究会成立,同时开通中华孝道网。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田友梅、副市长王晓嫚、市政协副主席颜廷瑞及部分市级老领导出席成立大会。

王晓嫚在讲话中指出,临沂孝文化源远流长。孝文化研究会的成立,为孝文化研究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必将对我市孝文化研究与弘扬工作产生重大影响。希望研究会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推出一批理论成果、文艺精品、孝文化教育基地及新时期实践孝文化的典型,不断将我市孝文化研究引向深入,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临沂孝文化品牌。要不断挖掘孝文化的时代内涵,把弘扬孝文化与弘扬沂蒙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为建设“大临沂、新临沂”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临沂供电公司开展孝文化教育活动

------------------

http://www.xiexiebang.com

时间: 2008-10-27

发表评论>>

临沂兰山区耿学伟区长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词 十月的临沂,秋高气爽,阳光灿烂。10月25日,兰山区白沙埠镇孝河文化广场上,锣鼓喧天,彩旗飘扬,人潮如涌,万众期待的首届中国临沂孝河文化节在这里隆重开幕了!

开幕式由中共临沂市兰山区委宣传部长王全慧主持。中共临沂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丁凤云、兰山区委书记李沂明、区委副书记、区长耿学伟等领导、各地嘉宾、中国网络媒体临沂行记者以及地方媒体记者出席了开幕式,来自全国各地的王氏后裔与各界群众10000多人参加了这次活动。在热烈隆重的气氛中,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丁凤云庄严宣布:首届中国临沂孝河文化节开幕!顿时,宽阔的孝河文化广场凯歌高奏,掌声雷动,彩球飘舞,变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孝河文化节是兰山区白沙埠镇举办的一次盛况空前的文化活动。显示了白沙埠镇党委政府依托历史文化、繁荣文化产业、促进旅游开发、带动经济发展的远见卓识。开幕式上,还举行临沂市道德教育基地授牌仪式、孝星王祥动漫形象展示、中国网络媒体临沂行走进孝河文化节授旗仪式。

首届孝河文化节划分为若干个系列活动,除开幕式外,还包括由王羲之铜像揭幕仪式、万名群众同书万“孝图”、孝河莲藕品藕大赛、荷花笔会、孝文化研讨会、大型文艺演出等8个主题活动和14项配套活动组成,共设立一个主会场4个分会场,各项活动创意新颖,异彩纷呈,吸引了许多省内外的嘉宾和各界人士前来观看。此次孝河文化节将持续2天,10月26日举行闭幕式。

本次孝文化接以“书圣故里、魅力孝河”为主题,以“文化活动、经贸活动、旅游活动”为主要内容。白沙埠是书圣王羲之、孝圣王祥的故里,这里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浓厚的孝德文化氛围。孝子王祥卧冰求鲤、侍奉继母的故事感动和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王祥卧冰求鲤的孝河也成了历史敬仰的孝贤圣地。本次文化节的举办重新挖掘王祥的亲孝故事,并以此为契机,打造孝河文化,振兴旅游产业,从而带动白沙埠镇各项经济的快速发展。

俗话说:“百行孝为先,孝为德之本”,走进白沙埠,你会感觉到处处都洋溢着孝文化的氛围。白沙埠中心小学就把“孝文化”搬上了课堂,把一个个感人的孝子故事编成教材、印成壁画,从小培养孩子们孝敬的美德,让孩子们从小知孝、懂孝、做孝,用一颗感恩的心来对待周围的人,白沙埠小学的办学特色也值得推广。在此举办的“孝河荷花书画笔会”也让参加文化节的人大开眼界,来自省内外47位书画名家当场挥洒笔墨,纷纷留下自己的墨宝,文化节期间共展出200余件书画作品,给文化节增添浓浓的文化特色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受了孝文化的魅力。

走出“书画笔会”走进孝园,这边的“莲藕品藕大赛”更是给文化节增添了几分乐趣。来自孝河周边4个村子的藕民,纷纷拿着自己最大最脆的藕宝来参加比赛,评委更是忙的不亦乐乎,根据藕的重量和口感紧张的评选,最终东孝友村的王氏后裔王友绪以单只藕2.365公斤的重量和脆甜的口感,摘得了本次“藕王”的桂冠。

据了解,本次文化节还有工农业优质产品博览会、经贸洽谈签约会、民间秧歌表演、《王祥卧鱼》专场演出、十大孝星颁奖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首届中国临沂孝河文化节,体现了临沂市兰山区白沙埠镇特色文化资源的繁荣发展,全面展现了白沙埠的崭新形象,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让我们感受浓郁孝文化氛围的同时,也看到了一个风光秀丽、活力四射的明星乡镇——白沙埠镇。(王文才 朱林)临沂孝文化百花齐放

发布:2008-01-15 13:45:27 来源:琅琊新闻网

《王祥卧鱼》剧照 记者 梅鲁生 摄影

山东孝道看临沂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国二十四孝,临沂就有七孝,孝文化渊源流长。孝道观与时俱进,内涵不断创新丰富,如今,有了“中国孝道看山东、山东孝道看临沂”的说法。倡导敬老风尚,山东领全国风气之先,各市地孝子、好媳妇等评选活动此起彼伏,一个新型敬老爱亲群体形象鲜活地立体呈现,诸多故事朴实无华、感人肺腑。孝文化基地在山东遍地开花,亲情教育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活动比比皆是。

临沂市兰山区白沙埠中心小学坐落在荷香飘逸、如诗似画的千年孝河之畔,和风娓娓倾诉着“孝圣”王祥卧冰求鲤、惊天地泣鬼神的千古绝唱。校方组织编辑出版了《卧冰求鲤白沙埠镇民间故事汇编》,利用这本智慧闪烁的本土教育教材,每周一节,对学生系统实施孝道教育。学生通过读孝书、画孝图、讲孝事、写孝文、唱孝歌、比孝果,正确理解把握孝文化内涵,以求净化灵魂、启迪智慧之良效。孝文化教育不仅点亮校园生活,王家亭倾心创作的孝道题材长篇小说《孝悌格天》等一大批文学作品也感染着群众。

临沂精心打造的大型新编柳琴历史戏《王祥卧鱼》作为第五届中国临沂书圣文化节闭幕式的压轴戏,绝艳惊人,感人至深,柳琴戏中倡导和赞歌的孝道更是催人深思与反省。作为临沂市委宣传部精品工程之一,《王祥卧鱼》是临沂文化产业昂首挺进过程中的一个宝贵结晶。

孝文化的新使命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它的神圣使命。孝文化所承担的,是促进社会和谐。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羔羊跪乳,乌鸦反哺,何况人乎?微观而言,新孝道文化所要达到的,是使每一个子女心存感恩,对老人给予物质保障、精神慰籍。

我们无法回避这样一个事实: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悄然而至,人们对“孝”的需求极为迫切。山东已形成“八人行,必有一老”的人口结构。临沂市60岁以上老年人约129万,总量位居全省首位。

人类文明进程发展到今天,孝文化的使命早已超出“反哺”范畴,在解决“老有所养”的前提下,逐步向“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更高层次发展。

育人助人,是孝文化核心使命,在经济大潮涌动的今天,如何创意开发孝文化产业,也成为各界人士思考的热点问题。“银发住宅”的开发、“老年人用品博览会”的举办等一系列构想或实践,既能满足老年人消费需求,培育老年用品的专业品牌,又服务了夕阳一族。

临沂市民高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孝道思想,已经超越时代和地域,有着恒久魅力。“如同世界每个角落需要阳光一样,孝道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应成为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

孝文化研究 要形成合力

孝文化研究、挖掘和利用必成合力,这是临沂文化产业发展的呼唤和趋势。

临沂有孝文化资源丰厚,优势独具,积极发掘与利用,可以教育后人。搞好孝文化研究,挖掘临沂历史文化积淀,创建临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挖掘、搜集、整理王祥等七大孝子的有关历史文物、遗址、遗迹,保护优秀文化遗产,打造以王祥故里为中心的孝文化教育旅游基地;编辑出版有关文学艺术作品,搜集、整理当代临沂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助残扶孤的典型人物事迹,营造崇尚孝道、共建和谐的浓厚氛围。

孝文化 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如何正确地继承和弘扬孝文化?孝文化应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如今时代的“孝”即“敬老爱亲”,弘扬孝文化,就是要在全社会形成尊老、敬老、爱老、侍老的社会风尚,创造家庭温馨,促进民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为建设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我国新法规《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首次规定,公务员不尽孝将被惩戒。这一条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全面、系统规范行政惩戒工作的专门行政法规,并首次对行政机关公务员的个人“孝道”作出具体规定。《人民日报》报道的山西永济市7个子女不赡养老人,被纪检部门分别被惩戒,对孝道缺失行为敲响警钟。这些现象都预示着继承和弘扬孝文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同时,也呼唤着敬老爱亲在国家大法上有更为明确的界定和奖惩规定。

记者 陈克锋

下载弘扬中国传统孝文化,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弘扬中国传统孝文化,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弘扬孝文化演讲稿

    篇一:孝道与感恩(演讲稿) 孝道与感恩文化 孝与感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元素,是中国人品德形成的基础,是一个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多元文化体系。孝与感恩是中......

    多管齐下弘扬孝文化

    多管齐下弘扬孝文化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自古以来,孝顺父母和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当下“不孝”之举却屡见报端,社会影响恶劣。究其原因,则在多个方面:一是中国社会......

    发挥政协优势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共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人民政协作为中国人民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同......

    弘扬生态文化促进生态州建设

    弘扬生态文化促进生态州建设——****局***“五五”普法交流材料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我叫***,彝族、37岁、中共党员, 1994年在云南省武装森林警察总队服兵役,1998年进......

    弘扬传统美德 建设和谐社会范文合集

    建设和谐的社会,求得安定团结的生存环境,可以说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的强烈愿望,也是无数中国人世代奋斗的理想目标。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华传统美德中,很多内容也是围绕着这个目......

    党风廉政建设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之探.

    党风廉政建设与促进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建设之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个崭新命题,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弘扬孝亲文化倡议书

    弘扬“孝文化”倡议书 各位教师、学生及家长朋友: “百善孝为先,行孝教为本”。一个“孝”字,饱含了我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一个“教”字,左边是“孝”字,右边是“文”字,蕴含的就是......

    弘扬孝道文化 创建和谐社会

    弘扬孝道文化 创建和谐社会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大力提倡和弘扬“孝道文化”,评选县、市级“孝道明星”,为推进当地公民道德意识,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