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
指挥社区
关于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社区建设工作,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现就推进和谐社区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建设和谐社区的重要意义
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自治组织体系,加强以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社区环境、社区治安为重点的社区工作,是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的客观需要,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二、建设和谐社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部署和要求,以社区党的建设为核心,以居民自治为导向,以社区服务为重点,以社区文化为载体,以社区稳定为基础,以社区居民满意为标准,积极探索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体制机制,使社区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上发挥服务作用,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上发挥桥梁作用,在创造安居乐业良好环境上发挥促进作用。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始终把服务社区居民、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解决社区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努力增进居民生活幸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居民主体。充分发挥居民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努力扩大居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现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3、共驻共建。充分调动驻社区单位、社区民间组织、物业管理机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在社区建设中的的积极作用,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共享,营造共建和谐社区的良好氛围。
(三)总体目标。
1、居民自治。党组织领导下充满活力的居民自治机制比较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比较健全,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渠道畅通,切实在基层社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其他事务中发挥主人翁作用。
2、管理有序。社区内党组织、居民自治组织及社区民间组织职责明确、制度完善,能有效地开展工作和活动;民主协商机制、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共建机制、民情民意反映机制等健全完善,运转协调。
3、服务完善。社区服务的主要功能完善,各项服务的制度、机
制健全,服务质量较好,能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
4、治安良好。社区安全防范体系完善,群防群治网络健全,综合治理各项工作措施落实,治安状况良好,社区井然有序、和谐稳定,居民群众安居乐业。
5、环境优美。社区内垃圾和污水处理、能源利用等符合环保要求,环境整洁,绿化达标;居民卫生习惯良好,普遍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节约意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6、文明祥和。社区学习氛围浓郁,文化生活丰富;邻里诚信友爱、团结互助;家庭和睦幸福、互敬互爱;居民知荣辱、爱家园,崇尚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建设和谐社区的工作重点
(一)加强社区党建工作,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
1、构建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新时期的社区党建工作,要以为民服务为宗旨,构建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提高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切实履行好社区党组织的主要职责,为创建和谐社区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2、扩大党的工作在社区的覆盖面。不断加大在社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工作力度,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
3、加强社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通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方式,把熟悉城市基层管理和社区建设、德才兼备、务实清廉、实绩
突出、群众公认的党员及时选拔到社区党组织领导岗位上来。
(二)完善社区居民自治,加强居民自治制度建设。
1、健全社区居民自治的组织体系。建立健全社区居民会议、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社区公益性民间组织。
2、健全社区居民自治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社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扩大居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3、拓宽居民民主自治渠道。充分发挥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区居民代表在了解和掌握民意方面的作用,及时倾听居民意见要求,反映居民利益诉求。
(三)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1、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增强社区服务管理能力。
2、提高社区服务信息化水平。加强对社区服务信息平台的整合、升级,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类信息服务。
3、开展社区共建活动。驻社区单位应大力支持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并鼓励和引导本单位职工积极参与社区建设。
(四)加强社区治安防范工作,促进社会安全稳定。
1、健全社区安全防范网络。建立健全社区警务室,加强社区综治工作站、物业保安和群防群治队伍等社区综治队伍建设。
2、完善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等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及时了解居民群众的愿望,排查和调处人民内部矛盾,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初发阶段。
3、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为流动人口的生活与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保障流动人口参与民主自治的权利,促进流动人口同当地居民和睦相处。
(五)繁荣社区文化,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1、推进社区文明创建活动。以倡导文明新风、满足文化需求、普及科学精神、融洽人际关系为目标,扎实推进文明社区创建工作。
2、丰富社区文化活动内涵。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全民健身、科普教育等活动,满足社区居民求知、休闲、娱乐等需求,努力培育各具特色的社区文化、社区精神,努力增强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六)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加强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完善社区环境保护管理制度,进一步做好垃圾处理和节水、节电等工作,着力整治社区乱建房、乱停车、乱发小广告等行为,维护社区环境整洁有序。
2、开展社区环保宣传教育和爱国卫生运动。积极引导居民树立绿色消费理念,动员和组织广大居民参加义务植树、种草、护绿、义务打扫环境卫生等劳动,共同建设绿色、健康、文明的生态型社区。
四、建设和谐社区的保障措施
(一)健全工作体制。加强对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规划指导、综合协调和督促检查。并明确工作内容、工作标准、工作期限、工
作经费,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防止社区“行政化”倾向。
(二)加强社区建设规划。加强社区建设的总体规划,明确目标和重点,分步实施,实现社区建设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加强社区建设的布局规划,把社区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三)加强社区组织阵地建设。社区工作服务用房总面积按不少于350平方米配置。
(四)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民委员会选举办法和操作规程,积极推进社区党组织“两推一选”和社区居民委员会直接选举。
(五)加大公共财政对社区建设的投入。加大对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统筹解决社区开展工作必要的工作服务用房和配套设施。鼓励驻社区单位和社会各界对社区建设的资助、捐赠,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公共服务。
第二篇:推进城市和谐社区建设实施意见
推进城市和谐社区建设实施意见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城市和谐社区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基础作用,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0‟27号)、甘肃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省委办发„2009‟85号)和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城市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市委发„2011‟17号)要求,现就进一步推进我县城市和谐社区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城市和谐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组织体系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加强服务功能建设,夯实基础设施,壮大社区服务队伍,创新社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努力建设“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和谐社区,为建设和谐**发挥基础作用。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服务为先。以社区居民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为目的,以社区居民满意为标准,认真开展和谐社区建设,让社区居民在社区发展中获得更多实惠,在参与和谐社区建设中实现自身发展,真正把加强社区建设工作变为服务居民、造福居民的民心工程。
2.完善功能,夯实基础。着眼完善社区功能,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区工作条件,改进社区管理服务,夯实社区工作基础。
3.整合资源,共驻共建。社区内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事业单位,必须服从服务于社区管理,以社区为主体,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充分挖掘,合理配置社区内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自然社会资源,最大限度实现社区资源共有、共建和共享。
4.政府主导,共同参与。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关系,充分发挥党委和政府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设施建设、财力投入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尊重社区居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区工作,形成社区建设的合力。
5.扩大民主,和谐共享。坚持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居民自治,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逐步实现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依法维护社区居民的政治权力和民主权力。
6.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立足社区居民迫切要求解决和热切关注的实际问题入手,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和谐社区建设。
(三)主要目标
通过开展城市和谐社区建设,到“十二五”末,全县四个社区均建设为和谐社区。城市和谐社区的标准是:
1.居民自治。社区居民在社区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事务中当家作主,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程序完善,形成党组织领导下充满活力的居民自治机制,成为“民主社区”。
2.管理有序。社区居委会依法管理,各类组织体制合理、职责明确、民情反映、民主协商、矛盾调处等各种机制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完善,社区居民遵纪守法,社区单位共驻共建,成为“法治社区”。
3.服务完善。社区服务设施齐全、服务机构完备、服务队伍健全、服务内容多样、服务手段创新,能为社区居民的个性化需求提供满意服务,成为“惠民社区”。
4.治安良好。社区安全防范体系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工作全面落实,社区秩序井然,居民群众安居乐业,成为“平安社区”。5.环境优美。社区内建筑、设施、能源、绿化等符合环保要求,环境卫生整洁,居民普遍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生态社区”。
6.文明祥和。社区居民崇尚学习,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普遍开展,文化生活丰富,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蔚然成风,人际交往诚实守信、和睦相处,成为“人文社区”。
7.信息共享。社区通过信息数字化平台,最大限度与单位部门及每个住户实现有机连接,使社区管理更加有效,文化更加丰富,服务更加全面,成为“数字社区”。
二、完善社区组织体系
(一)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加强新建居民区的社区党组织建设和社区流动党员管理,健全党组织网络,积极推行“把支部建在楼宇”、“把党小组建在单元内”,实现党的活动和工作全覆盖,达到“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的“五好”目标。指导社区内具备条件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及时建立党组织,开展党组织活动,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大力推进社区党组织成员“两推一选”(上级党组织、党员和居民推荐、社区党员代表大会选举),把熟悉基层管理和社区建设、德才兼备、密切联系居民、热心公益事业的党员选拔到社区党组织领导岗位上来。逐步推行社区党员采取差额选举的办法产生社区党组织书记和委员。
(二)加快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全覆盖。充分考虑公共服务资源配制和人口规模管理幅度等因素,按照便于管理、便于服务、便于居民自治的原则,科学设置社区居民委员会。非封闭型管理社区,应重新调整划分。加快城乡结合部、城中村、工矿企业所在地、新建住宅区、流动人口聚居地的社区组建工作。新建住宅区居民入住率达到50%的,要及时成立居民小组或由相邻的社区居民委员会管理,实现社区居民的全员管理和无缝隙管理。
(三)健全社区居民委员会下属的委员会。调整充实社区社会保障、居民委员会下属的委员会设置,建立有效承接社区管理和服务的人民调解、社会保障、治安保障、公共卫生、计划生育、群众文化、残疾人康复与服务、刑释解教人员帮教、社区矫正等各类下属的委员会和组织,切实增强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居民开展自治活动和协助乡镇人民政府及其派出机关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探索建立公益性岗位安排居民小组长、楼院、门栋长机制,选好配强居民小组长、楼院门栋长,积极开展楼院、门栋居民自治,推动形成社区居民委员会及其下属的委员会、居民小组、楼院门栋上下贯通、左右联系的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体系新格局,促进建设和谐社区工作的全面开展。
(四)加强社区社会组织建设。进一步放宽和降低登记条件,简化登记程序,落实备案制度,培育、发展、规范社区服务类、慈善类、公益类、管理类、教育类、文体类等社会组织。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部门对口培育、社区居委会牵头组织、居民广泛参与的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参与社区管理,服务居民群众,推动社区发展的重要载体功能。社区社会组织要率先开展居民医疗保险费征收、就业再就业登记、环境卫生整治、残疾人权益保障等服务项目,深入开展爱心超市、一对一帮困济弱结对帮扶活动,大力倡导社区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积极组织社区社会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服务文体活动。
(五)健全规范社区服务组织机构。健全完善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民委员会为主体、其他社区服务组织、驻社区企业和单位积极配合、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社区服务组织体系。县组织、人社、民政部门会同沙河镇进一步界定社区职能职责,制定完善社区服务准入制度,规范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对应由乡镇、县直部门单位承担的职能职责,确需社区协助配合完成的,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事随人走”的原则,通过签订协议、购买服务、项目管理的方式,有偿委托社区服务组织承担。加强社区居民委员会对住宅小区物业服务的指导和监督,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要积极支持、配合社区居民委员会开展工作,并接受其指导和监督。
三、强化社区服务功能
(一)健全社区服务体系。突出社会保障服务和便民利民服务,积极开展面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困难户、优抚对象等群体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逐步建立健全覆盖社区全体成员、服务主体多元、服务设施完备、服务网络健全、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会化社区服务体系,努力实现社区居民困有所助、难有所帮、需有所应。
(二)全面推进公共服务进社区。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要求,整合政府部门在社区的办事机构和服务资源,创新服务方式,建设集行政管理、社会事务、便民服务为一体的社区综合服务平台,推行以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文化、教育、体育为主要内容的“一站式”公共服务模式,推进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向社区延伸和拓展,方便社区居民,使居民在社区享受到快捷、便利、优质的公共服务。
(三)大力开展社区自助互助服务活动。充分发挥社区居民委员会及下属委员会和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老龄等群团组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优势,大力倡导开展社区公益服务、志愿者服务、群众性互助服务活动。采取奖励、补贴、委托或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扶持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社区社会组织积极承接政府公共服务工作,实现政府公共服务和社区自助互助服务的有效对接互补。
(四)积极推进社区服务社会化。建立社区服务社会化引入机制,扶持、培育和发展贴近社区居民的服务项目,整合县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公共资源,推动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公园、体育馆、学校等公共服务单位免费向社区居民开放,为社区居民提供学习文化、体育健身、医疗服务等场所。鼓励和扶持社区内及周边有关单位和实体按照资源共享、共驻共建、互利共赢的原则,提供多方位社区服务。鼓励和扶持相关企业和个人开发餐饮购物、公交物流、医药保健、家政中介等社会服务。对非赢利性社会服务项目,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降低开办门槛、简化审批手续。对赢利性商业社区服务项目,工商、税务等部门要落实优惠政策,促进社区服务向产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支持社区开展自主性服务,方便居民日常生活。
四、改善社区基础设施
(一)着力解决社区办公服务用房。认真贯彻落实民政部、中组部等10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社区组织的工作房、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和管理的意见》(民发„2005‟85号),将社区居民委员会办公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社会发展相关专项规划,并与社区卫生、警务、文化、体育、养老等服务设施统筹建设,每个社区办公用房面积达到500平方米以上,满足社区正常办公和提供公共服务的需要。县财政局、审计局会同沙河镇对建设资金来源、产权归属和使用管理方式等作出明确规定。新建住宅小区和旧城连片改造居民区的建设单位必须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要求,将公共服务设施、治安防控配套建设纳入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同步建设。县住建局要按照规定的配套建设指标对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审查,不符合要求的不予批准。工程的设计、施工及验收使用,应广泛征求社区居民委员会及沙河镇人民政府的意见。未按规划要求建设社区居民委员会办公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的,不能通过验收。验收合格后,建设单位要按规定将社区居民委员会办公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无偿提交所在的社区居民委员会管理使用。社区公益性服务设施的供暖、水电、天燃气、电信等费用按照居民使用价格标准收取。
(二)重点抓好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坚持新建、改建、扩建相结合,统筹规划、有效整合社会资源,着力建设以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为主体,各类专项服务设施相配套的社区服务设施网络,重点推进“一站式”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实现社区公共服务全覆盖。沙河镇政府要规划建设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居委会要整合办公、服务用房等设施,设立综合性服务站。各类社区服务设施要尽可能整合资源,整体建设,集中使用,综合利用,一室(场)多用,一体多能,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三)积极推进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按照统筹规划、实用高效的原则,依托政府门户网站、有线电视网络、电话系统,优化整合政务信息、就业服务、职业培训、社会保障、困难救助、民政优抚等政府服务信息,大力开发法律服务、家政物业、文化教育、休闲娱乐等社会资源信息共享服务,推进政府电子政务、网上办事和社会公共服务进社区。加强社区居委会办公和服务自动化、现代化建设,加大对社区信息化办公硬件的投入,满足社区信息化办公的需求,力争到2013年,城市社区达到标准化信息办公目标。实现各项管理、服务与辖区居民住户的网络对接。着力建设县政府相关部门和沙河镇政府、社区三级综合性社区信息化管理网络平台,提高社区信息化管理水平。
(四)大力改善社区公益设施。加强社区公益设施建设,拓宽社区居民委员会与政府部门、相关企事业单位的沟通渠道,建立和完善解决社区内道路、垃圾、污水、供暖、供水、供电、供气、节能环保等实际问题的良性互动机制,推进社区实现“净、绿、亮、美”。提倡采取共驻、共建、共享、共管的方式,挖掘和整合社区资源,突出抓好社区党员活动室、老年人活动中心、工青妇组织活动室、青少年活动室、残疾人康复室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社区综合活动场所建设,合理规划布局一定面积的居民室外活动场所和健身路径,为丰富社区居民文娱健身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五、加强社区工作队伍建设
(一)配齐配强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按照因事设岗、一岗多责、一专多能的原则,通过依法选举、公开招聘等方式,配齐配强社区居委会及其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社区居民委员会专职工作人员配置5以上人,纳入编制范畴,工资由县财政统发。辖区人口较多、社区管理和服务任务较重的社区居民委员会,可适当增加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鼓励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等社会优秀人才到社区担任专职工作人员,鼓励党政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在职职工或退休党员干部、社会知名人士以及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参与社区居民委员会选举,通过法定程序担任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逐步实现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根据社区管理与服务工作的需要,增加并且稳定公益性岗位聘用人员,承担社区专项工作。
(二)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社区招聘人员工资福利不低于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基本工资、生活补贴、各项社会保险所需资金纳入县财政预算。积极把优秀社区居民委会成员和工作人员培养发展成党员,推荐符合条件的优秀社区专职工作人员担任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劳动模范,对工作成绩突出,居民满意的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和工作人员,给予宣传、表彰和奖励。加大从优秀社区工作人员中考录公务员和推荐担任社区、乡镇、机关、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力度,积极为他们施展才华、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三)发展壮大社区志愿者队伍。积极培育和发展社区志愿者组织,建立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和服务激励机制,广泛动员社区党员、共青团员、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教师、青少年学生以及身体健康的离退休人员参加志愿者队伍,优化志愿者结构,壮大社区志愿者队伍。创新邻里互助、单项服务、包户服务、设点服务、定时探望等志愿服务形式,力争用3至5年时间,使社区志愿者注册人数占到本社区居民人口的5%以上。
(四)加强社区工作人员教育培训。根据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社区工作需要,制定完善社区工作人员培训规划,纳入全县干部培训整体规划,丰富培训内容,创新改进培训方式。鼓励支持社区工作人员立足岗位、自学成才、支持他们参加社会工作等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和学历教育考试,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六、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沙河镇党委、政府、县直有关部门要切实把和谐社区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健全完善“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民委员会主办、社会各方支持、居民广泛参与”的和谐社区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成立由党委、政府领导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和谐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指导和谐社区建设工作。民政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搞好综合协调和服务。组织、宣传、综治、人社、计生、建设、卫生、文化、公安、司法、教体、科技等部门,要根据和谐社区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加强对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指导和服务。发改、财政、商务、税务、工商、金融等部门和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能职责,进一步完善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促进社区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工会、团委、妇联等群团组织要积极参与和谐社区建设。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要广泛开展和谐社区共建活动,形成全社会人人关心、支持和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的良好局面。
(二)强化驻区单位联建责任。建立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驻区单位共驻共建机制和社区工作议事机制,定期研究资源共享、社区共建有关事项。驻区单位要将文体、教育等活动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积极为社区建设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要进一步明确驻区单位在推进社区建设工作中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统一领导、条块结合、各负其责的激励考核机制。在和谐社区建设中要把驻区单位履行社区建设责任情况纳入创建条件之中,主动听取社区和社区居民对驻区单位的意见建议,把驻区单位履行社区建设责任纳入对部门单位考核内容。
(三)完善投入机制。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支持的和谐社区建设投入机制,将和谐社区建设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保证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机构建设、社区工作人员生活补贴以及社区党组织、居民委员会和群团组织开展管理与服务工作等必要的经费。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和民间组织以多种方式参与和谐社区建设。建立县财政保障社区工作经费投入增长机制,确保社区工作正常运转。社区要建立社区经费专帐,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要建立居务公开制度,及时向社区居民公开资金使用情况,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四)增强工作活力。引导驻社区单位、物业机构和社区民间组织参与社区事务管理,建立健全共建机制、协商机制和指导监督机制,发挥各级各类组织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作用。重视解决城乡结合部、新建小区、沙河镇“村改居”的社区管理缺位问题,实现社区组织、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的全覆盖。在搞好对城镇户籍居民服务的同时,发展完善对辖区内流动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的服务。社区居委会在做重要决策时要广泛征求居民群众和驻社区单位的意见,积极推行重大事项民主协商和投票表决制度。健全居务公开制度,规范居务公开的内容、形式、时间和程序。社区内公共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项目、公益事业规划要听取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意见,保证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强化社区服务管理创新,积极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完善社区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维护居民合法权益和社区正常生活秩序。
(五)积极开展和谐社区创建活动。建立和谐社区共建机制,政府各部门、驻社区各单位要主动与社区居民委员会开展共建活动,并确定一名负责人作为和谐社区建设联络员,各部门、驻社区各单位每年至少要为结对共建的社区居民委员会办2至3件实事,共建情况与单位创先评优结果相挂钩,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和谐社区创建的良好氛围。健全完善和谐社区示范考核评价体系,分级指导,分层创建,落实标准,促差推优,努力使创建活动成为落实各项政策、解决实际问题、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过程,推动全县和谐社区建设深入开展。
第三篇:民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
一、充分认识进一步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和人居的基本平台,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加强社会管理的重心在社区,改善民生的依托在社区,维护稳定的根基在社区。实践证明,和谐社区建设事关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贯彻落实,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城乡基层的和谐稳定。当前,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我国正处在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重要时期,社区日益成为各种利益关系的交会点、各种社会矛盾的集聚点、社会建设的着力点和党在基层执政的支撑点。做好和谐社区建设工作,对于保障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满足普通居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对于夯实我们党的执政基础,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各地民政部门要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的高度,把和谐社区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更大成效。
二、进一步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总体思路和目标要求
进一步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工作,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把握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央关于社区建设的一系列重要决策和部署,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服务居民、造福群众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作为基本目标,把统筹推进城乡社区建设作为重要方针,把创新体制机制作为根本动力,把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社区组织体系和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作为基础保证,把和谐社区示范创建活动作为重要载体,推动和谐社区建设在范围上得到新拓展,在质量上得到新提升,在群众满意度上实现新飞跃,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力争用五年的时间,把全国80%以上的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到建党100周年时,把所有城乡社区全面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进一步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健全以基层群众自治为基础的新型社区管理体制机制,不断提高基层治理水平。加快城乡接合部、“城中村”、工矿企业所在地、新建住宅区、流动人口聚居地的社区党组织和自治组织的组建工作,健全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城乡社区组织体系。积极推进街道管理体制创新和农村综合改革,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和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应急管理体制机制。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加强对吸毒人员、刑释解教人员以及流浪儿童、服刑人员的未成年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的管理、监督和教育,加强和改进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以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管理,实现城乡社区的“无缝隙”管理。积极推广、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社区网格化管理,提升社区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深入开展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重要内容的实践活动,健全城乡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推进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适应城乡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拓展基层群众自治范围,扩大城市居民委员会直接选举的覆盖面,完善农村村民委员会直接选举制度。选齐配强农村村民小组长、城市居民小组长、楼院门栋长、村(居)民代表,形成村(居)委会及其下属的委员会、村(居)民小组、村落、楼院、门栋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城乡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体系。广泛开展院落、楼座、门栋自治及邻居节等睦邻活动,强化村(居)民委员会和村(居)民代表对政府公共服务的监督和评议,增强民主的实效性。建立健全共青团、妇联、残联、老年协会等群团组织在社区的机构,大力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区社会组织,发挥其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适当放宽社区社会组织的登记条件,降低门槛,简化登记手续,及时办理备案手续,并在活动场地等方面提供帮助。积极探索业主自治与居民自治的有效衔接,认真研究物业管理机构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的方式和途径,切实维护社区居民和业主的合法权益。建立城乡社区党组织主导的群众维权机制,引导社区居民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进一步完善以民生需求为导向的新型社区服务体系,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生活水平。充分发挥行政机制、互助机制、志愿机制、市场机制的作用,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社区居民的社区服务体系,满足居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服务需求。依托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积极推进以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治安、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文化、教育、体育为主要内容的政府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促进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范、整合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功能作用,提倡“开放式办公、一站式服务”,合理设置服务窗口,优化工作流程,规范服务标准,鼓励开展全程委托代理、全年无休假等便民服务。大力推行社区公共服务事项准入制度,凡属于城乡基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职责范围内的事项,不得转嫁给村(居)委会;凡依法应由村(居)委会协助的事项,应当为村(居)委会提供必要的经费和工作条件;凡委托给村(居)委会办理的有关服务事项,应当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依托社区养老机构和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逐步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大力推行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尽快建立健全以区、县为单元,以社区、街道为依托,全国统一的社区志愿者注册管理系统。研究制定社区志愿者在升学、择业、晋升等方面的激励措施,鼓励和引导社区居民广泛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培育发展社区志愿者组织,依托社区服务中心(站),在街道(乡镇)、社区(村)建立志愿者服务站,健全社区志愿服务网络,力争用3-5年的时间,实现社区志愿者注册率占居民人口10%以上的目标。鼓励社区内或周边单位向社区居民开放内部食堂、浴室、文体和科教设施,支持驻社区单位和社区居民开展邻里互助等群众性自我服务活动,为低收入人群、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城市流浪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等提供各种服务,发展慈善事业。鼓励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兴办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城乡社区服务业,推进社区商业服务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鼓励企业以连锁经营、品牌加盟等服务业态进社区。进一步完善社区便民服务设施,加快发展家政服务业,深入实施以“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为主题的“双进工程”。充分挖掘社区资源,鼓励开设具有一定规模的社区居民食堂或就餐点,为社区居民提供卫生方便的就餐送餐服务。引导社区居民树立节能环保观念,积极推动社区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剩余物资的调剂互换。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化运作等方式,对社区组织开展的公益性服务和社会力量兴办的微利服务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鼓励通过社区网站、呼叫热线、短信平台和有线数字电视平台、电子阅览室、信息服务自助终端,为社区居民提供“一网式”、“一线式”综合服务。
(三)进一步繁荣以增强社区凝聚力为宗旨的城乡社区文化,不断提高社区居民文明素质。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普及工作,从城乡社区存在的具体问题入手,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推进廉政文化教育进社区,推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与和谐的人际关系、邻里关系。加强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社区建设方便居民读书、阅报、上网、娱乐、健身等活动场所。充分挖掘社区文化资源,广泛开展各具特色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着力丰富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利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民族传统节日,广泛开展节日民俗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发展社区教育,倡导终身学习理念。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利用社区资源为社区内中小学开展素质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方便,不断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不断增强社区居民体质。重视社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立健全社区心理咨询网络,加强对居民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要从看得见、摸得着、见效快的问题入手,对社区人居环境进行整治,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区。健全社区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广泛发动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环保活动,普及社区防灾减灾知识,倡导义务植树护草,文明饲养家禽和宠物,自觉养成节约能源资源、爱护环境、讲究卫生的习惯。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推行计划生育居(村)民自治,搞好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少数民族聚居的社区要利用公开栏、宣传统筹为重点的社区党建工作,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
(四)进一步加强以城乡统筹为重点的社区党建工作,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城乡社会结构变化的实际,在所有符合条件的城乡社区、居民区、楼宇、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农村专业生产合作社、专业协会、产业链、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相对集中点等建立不同形式的党组织,加快建立开发区、新建住宅区、城中村、村改居地区社区党组织,明确各种新型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的关系,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领导体系。对尚不具备成立党组织条件的地方,通过设立党员联络服务站、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党建工作,消除社区党建的盲点和空白点,使社区党建工作覆盖到社区的各个层面。广泛开展党员设岗定责、依岗承诺、创先争优、帮扶困难群众等活动,构筑社区党员联系和服务居民的网络。主动抓好社区党员的学习培训和实践锻炼,及时将社区退休人员、复转军人、大中专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流动人口中的党员,纳入社区党员教育管理服务范围,促进形成城乡一体、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党组织配合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进一步发展党内基层民主,继续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动员和组织广大党员积极参与基层事务的民主管理和志愿服务,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做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表率。适应城乡基层工作的特点,建立健全以党组织为核心的社区党建工作协商议事机构,围绕地区性、群众性、公益性工作,协调解决社区建设中的重要问题。按照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社区民意反映机制、科学决策机制、日常沟通机制和应急机制,确保全面准确及时地了解社区居民的呼声和驻区单位的意愿,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在城乡社区管理和服务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五)进一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不断扩大农村社区建设的覆盖面和受益面。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选择不同类型的农村地区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工作。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合理安排市县域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聚集、社区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统筹城乡社区干部培训,引导城市人才向农村流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全面提高财政保障农村公共事业水平,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统筹城乡社会管理,推动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体制创新。加快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每个社区应有一个统一标识的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具备办公、管理、服务、活动等多种功能。坚持服务农民、依靠农民,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推行社区化管理,初步具备农村社区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化解等功能。拓展村民自治范围,探索农村社区建设与村民自治衔接配套的有效方法。大力推进政府公共服务向农村社区延伸,开展农村社区志愿服务,积极扶持和发展农村社区商业服务,构筑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农民志愿服务和互助性服务、市场商业性服务相衔接的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在城乡单位、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之间开展结对帮扶活动,鼓励社会各类组织和个人以资金、技术、信息、智力、技能等方式参与农村社区建设,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良好氛围。
四、切实加强进一步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一)把和谐社区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党中央、国务院责成民政部门牵头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工作,是对民政部门的信任和重视。各级民政部门要不负重托,采取有效措施,把推进和谐社区建设作为解决民生、维护民利、落实民权的一件大事来抓。主要领导要率先垂范,经常研究部署,提出指导意见;分管领导要抓好落实,经常进行督促检查,提出决策建议;班子成员要明确责任,密切配合做好相关工作。民政部门要切实履行好自身职责,为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参与和谐社区建设搭建平台、提供服务,带头搞好行政和社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整合,在推进城乡和谐社区建设中发挥示范作用。
(二)推动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地民政部门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进一步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协同、居民参与的社区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已建立社区建设领导协调机构的地方,应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调整充实领导力量,明确各有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尚未建立的,应向当地党委、政府提出建议方案,尽快成立统一的社区建设领导协调机构,切实加强对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要积极推动市(地)、县(区)、乡镇(街道)党委和政府把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纳入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经常研究和谐社区建设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积极引导各地把和谐社区建设纳入领导班子绩效考核和科学发展考评体系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财政投入力度,确保有人做事、有钱办事、有地方办事。
(三)切实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根据党的政策和国家有关法律的规定,对城乡社区党组织、群众性自治组织以及其他需要选举产生的基层组织成员实行民主选举,把热爱社区工作、群众拥护的人,选进社区组织的领导班子。提倡社区党组织成员与自治组织成员通过民主程序实行交叉任职,鼓励年轻干部和大中专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建功立业。加大从优秀社区工作者中考录公务员力度。及时组织对新当选或新任社区工作者开展业务培训和岗位轮训,每人每年受训时间一般不少于20小时,不断提高他们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关系、开展群众工作、处理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逐步推进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化、职业化,继续推动落实社区党组织成员、群众性自治组织成员及其聘用的服务人员的生活补贴、工资、保险等福利待遇问题,建立完善城乡社区工作经费和人员待遇正常增长机制。对成绩突出、居民满意的社区工作者,要及时给予表彰和奖励,鼓励他们在社区工作中创造优秀业绩。
(四)继续深入开展和谐社区示范创建活动。各地民政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强化对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指导,为党委和政府当好参谋助手。要以城市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和“农村社区建设试验全覆盖”创建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完善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指导标准,改进和完善评估方法,努力实现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创建活动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要研究制定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管理办法,丰富创建内容,拓展创建途径渠道,不断深化示范单位创建活动。要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和协调,为和谐社区建设提供政策支持。要进一步健全社区共驻共建机制和社会参与机制,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合力。继续坚持一手抓推进、一手抓研究的成功经验,加强和谐社区建设的理论研究和舆论宣传工作,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理论研究和决策咨询,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推动社区建设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利用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和谐社区宣传教育活动,扩大和谐社区建设的影响,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建设和谐社区的良好氛围。
第四篇:民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
民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
来源: 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 时间: 2009-11-25 10:54
民发〔2009〕16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各计划单列市民政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
近年来,各地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部署和2005年民政部在吉林省长春市召开的全国社区建设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推进和谐社区建设,为加强和改进基层社会管理、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社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基础作用,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根据刚刚闭幕的全国和谐社区建设工作会议精神,现就进一步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进一步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和人居的基本平台,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加强社会管理的重心在社区,改善民生的依托在社区,维护稳定的根基在社区。实践证明,和谐社区建设事关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贯彻落实,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城乡基层的和谐稳定。当前,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我国正处在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重要时期,社区日益成为各种利益关系的交会点、各种社会矛盾的集聚点、社会建设的着力点和党在基层执政的支撑点。做好和谐社区建设工作,对于保障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满足普通居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对于夯实我们党的执政基础,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各地民政部门要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的高度,把和谐社区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更大成效。
二、进一步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总体思路和目标要求
进一步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工作,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把握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央关于社区建设的一系列重要决策和部署,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服务居民、造福群众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作为基本目标,把统筹推进城乡社区建设作为重要方针,把创新体制机制作为根本动力,把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社区组织体系和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作为基础保证,把和谐社区示范创建活动作为重要载体,推动和谐社区建设在范围上得到新拓展,在质量上得到新提升,在群众满意度上实现新飞跃,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力争用五年的时间,把全国80%以上的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到建党100周年时,把所有城乡社区全面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进一步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健全以基层群众自治为基础的新型社区管理体制机制,不断提高基层治理水平。加快城乡接合部、“城中村”、工矿企业所在地、新建住宅区、流动人口聚居地的社区党组织和自治组织的组建工作,健全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城乡社区组织体系。积极推进街道管理体制创新和农村综合改革,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和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应急管理体制机制。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加强对吸毒人员、刑释解教人员以及流浪儿童、服刑人员的未成年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的管理、监督和教育,加强和改进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以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管理,实现城乡社区的“无缝隙”管理。积极推广、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社区网格化管理,提升社区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深入开展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重要内容的实践活动,健全城乡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推进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适应城乡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拓展基层群众自治范围,扩大城市居民委员会直接选举的覆盖面,完善农村村民委员会直接选举制度。选齐配强农村村民小组长、城市居民小组长、楼院门栋长、村(居)民代表,形成村(居)委会及其下属的委员会、村(居)民小组、村落、楼院、门栋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城乡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体系。广泛开展院落、楼座、门栋自治及邻居节等睦邻活动,强化村(居)民委员会和村(居)民代表对政府公共服务的监督和评议,增强民主的实效性。建立健全共青团、妇联、残联、老年协会等群团组织在社区的机构,大力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区社会组织,发挥其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适当放宽社区社会组织的登记条件,降低门槛,简化登记手续,及时办理备案手续,并在活动场地等方面提供帮助。积极探索业主自治与居民自治的有效衔接,认真研究物业管理机构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的方式和途径,切实维护社区居民和业主的合法权益。建立城乡社区党组织主导的群众维权机制,引导社区居民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进一步完善以民生需求为导向的新型社区服务体系,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生活水平。充分发挥行政机制、互助机制、志愿机制、市场机制的作用,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社区居民的社区服务体系,满足居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服务需求。依托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积极推进以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治安、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文化、教育、体育为主要内容的政府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促进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范、整合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功能作用,提倡“开放式办公、一站式服务”,合理设置服务窗口,优化工作流程,规范服务标准,鼓励开展全程委托代理、全年无休假等便民服务。大力推行社区公共服务事项准入制度,凡属于城乡基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职责范围内的事项,不得转嫁给村(居)委会;凡依法应由村(居)委会协助的事项,应当为村(居)委会提供必要的经费和工作条件;凡委托给村(居)委会办理的有关服务事项,应当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依托社区养老机构和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逐步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大力推行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尽快建立健全以区、县为单元,以社区、街道为依托,全国统一的社区志愿者注册管理系统。研究制定社区志愿者在升学、择业、晋升等方面的激励措施,鼓励和引导社区居民广泛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培育发展社区志愿者组织,依托社区服务中心(站),在街道(乡镇)、社区(村)建立志愿者服务站,健全社区志愿服务网络,力争用3-5年的时间,实现社区志愿者注册率占居民人口10%以上的目标。鼓励社区内或周边单位向社区居民开放内部食堂、浴室、文体和科教设施,支持驻社区单位和社区居民开展邻里互助等群众性自我服务活动,为低收入人群、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城市流浪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等提供各种服务,发展慈善事业。鼓励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兴办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城乡社区服务业,推进社区商业服务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鼓励企业以连锁经营、品牌加盟等服务业态进社区。进一步完善社区便民服务设施,加快发展家政服务业,深入实施以“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为主题的“双进工程”。充分挖掘社区资源,鼓励开设具有一定规模的社区居民食堂或就餐点,为社区居民提供卫生方便的就餐送餐服务。引导社区居民树立节能环保观念,积极推动社区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剩余物资的调剂互换。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化运作等方式,对社区组织开展的公益性服务和社会力量兴办的微利服务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鼓励通过社区网站、呼叫热线、短信平台和有线数字电视平台、电子阅览室、信息服务自助终端,为社区居民提供“一网式”、“一线式”综合服务。
(三)进一步繁荣以增强社区凝聚力为宗旨的城乡社区文化,不断提高社区居民文明素质。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普及工作,从城乡社区存在的具体问题入手,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推进廉政文化教育进社区,推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与和谐的人际关系、邻里关系。加强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社区建设方便居民读书、阅报、上网、娱乐、健身等活动场所。充分挖掘社区文化资源,广泛开展各具特色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着力丰富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利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民族传统节日,广泛开展节日民俗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发展社区教育,倡导终身学习理念。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利用社区资源为社区内中小学开展素质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方便,不断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不断增强社区居民体质。重视社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立健全社区心理咨询网络,加强对居民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要从看得见、摸得着、见效快的问题入手,对社区人居环境进行整治,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区。健全社区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广泛发动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环保活动,普及社区防灾减灾知识,倡导义务植树护草,文明饲养家禽和宠物,自觉养成节约能源资源、爱护环境、讲究卫生的习惯。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推行计划生育居(村)民自治,搞好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少数民族聚居的社区要利用公开栏、宣传栏等,广泛宣传民族政策,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
(四)进一步加强以城乡统筹为重点的社区党建工作,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城乡社会结构变化的实际,在所有符合条件的城乡社区、居民区、楼宇、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农村专业生产合作社、专业协会、产业链、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相对集中点等建立不同形式的党组织,加快建立开发区、新建住宅区、城中村、村改居地区社区党组织,明确各种新型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的关系,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领导体系。对尚不具备成立党组织条件的地方,通过设立党员联络服务站、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党建工作,消除社区党建的盲点和空白点,使社区党建工作覆盖到社区的各个层面。广泛开展党员设岗定责、依岗承诺、创先争优、帮扶困难群众等活动,构筑社区党员联系和服务居民的网络。主动抓好社区党员的学习培训和实践锻炼,及时将社区退休人员、复转军人、大中专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流动人口中的党员,纳入社区党员教育管理服务范围,促进形成城乡一体、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党组织配合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进一步发展党内基层民主,继续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动员和组织广大党员积极参与基层事务的民主管理和志愿服务,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做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表率。适应城乡基层工作的特点,建立健全以党组织为核心的社区党建工作协商议事机构,围绕地区性、群众性、公益性工作,协调解决社区建设中的重要问题。按照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社区民意反映机制、科学决策机制、日常沟通机制和应急机制,确保全面准确及时地了解社区居民的呼声和驻区单位的意愿,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在城乡社区管理和服务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五)进一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不断扩大农村社区建设的覆盖面和受益面。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选择不同类型的农村地区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工作。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合理安排市县域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聚集、社区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统筹城乡社区干部培训,引导城市人才向农村流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全面提高财政保障农村公共事业水平,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统筹城乡社会管理,推动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体制创新。加快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每个社区应有一个统一标识的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具备办公、管理、服务、活动等多种功能。坚持服务农民、依靠农民,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推行社区化管理,初步具备农村社区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化解等功能。拓展村民自治范围,探索农村社区建设与村民自治衔接配套的有效方法。大力推进政府公共服务向农村社区延伸,开展农村社区志愿服务,积极扶持和发展农村社区商业服务,构筑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农民志愿服务和互助性服务、市场商业性服务相衔接的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在城乡单位、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之间开展结对帮扶活动,鼓励社会各类组织和个人以资金、技术、信息、智力、技能等方式参与农村社区建设,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良好氛围。
四、切实加强进一步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把和谐社区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党中央、国务院责成民政部门牵头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工作,是对民政部门的信任和重视。各级民政部门要不负重托,采取有效措施,把推进和谐社区建设作为解决民生、维护民利、落实民权的一件大事来抓。主要领导要率先垂范,经常研究部署,提出指导意见;分管领导要抓好落实,经常进行督促检查,提出决策建议;班子成员要明确责任,密切配合做好相关工作。民政部门要切实履行好自身职责,为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参与和谐社区建设搭建平台、提供服务,带头搞好行政和社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整合,在推进城乡和谐社区建设中发挥示范作用。
(二)推动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地民政部门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进一步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协同、居民参与的社区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已建立社区建设领导协调机构的地方,应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调整充实领导力量,明确各有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尚未建立的,应向当地党委、政府提出建议方案,尽快成立统一的社区建设领导协调机构,切实加强对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要积极推动市(地)、县(区)、乡镇(街道)党委和政府把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纳入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经常研究和谐社区建设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积极引导各地把和谐社区建设纳入领导班子绩效考核和科学发展考评体系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财政投入力度,确保有人做事、有钱办事、有地方办事。
(三)切实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根据党的政策和国家有关法律的规定,对城乡社区党组织、群众性自治组织以及其他需要选举产生的基层组织成员实行民主选举,把热爱社区工作、群众拥护的人,选进社区组织的领导班子。提倡社区党组织成员与自治组织成员通过民主程序实行交叉任职,鼓励年轻干部和大中专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建功立业。加大从优秀社区工作者中考录公务员力度。及时组织对新当选或新任社区工作者开展业务培训和岗位轮训,每人每年受训时间一般不少于20小时,不断提高他们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关系、开展群众工作、处理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逐步推进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化、职业化,继续推动落实社区党组织成员、群众性自治组织成员及其聘用的服务人员的生活补贴、工资、保险等福利待遇问题,建立完善城乡社区工作经费和人员待遇正常增长机制。对成绩突出、居民满意的社区工作者,要及时给予表彰和奖励,鼓励他们在社区工作中创造优秀业绩。
(四)继续深入开展和谐社区示范创建活动。各地民政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强化对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指导,为党委和政府当好参谋助手。要以城市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和“农村社区建设试验全覆盖”创建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完善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指导标准,改进和完善评估方法,努力实现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创建活动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要研究制定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管理办法,丰富创建内容,拓展创建途径渠道,不断深化示范单位创建活动。要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和协调,为和谐社区建设提供政策支持。要进一步健全社区共驻共建机制和社会参与机制,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合力。继续坚持一手抓推进、一手抓研究的成功经验,加强和谐社区建设的理论研究和舆论宣传工作,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理论研究和决策咨询,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推动社区建设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利用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和谐社区宣传教育活动,扩大和谐社区建设的影响,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建设和谐社区的良好氛围。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二十三
第五篇: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
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加强城镇和谐社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和《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等文件要求,加快推进我旗和谐社区建设工作,实现幸福鄂托克建设的总体目标。现结合地区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和谐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㈠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性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随着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社区逐步成为社会管理的中心、人民群众生活的家园、基层民主政治的舞台、社会稳定和谐的载体,和谐社区在地区改革、发展、稳定中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㈡和谐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构建富裕、宜居、和谐的幸福鄂托克为目标,切实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坚持政府主导、共建共享的原则,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健全社区服务体系,将其真正建设成为广大居民群众满意的社区,为构建幸福和谐鄂托克奠定坚实基础。
㈢和谐社区建设的总体目标
以“居民自治、服务完善、环境优美、特色明显”为目标,力争用3年的时间将我旗90%以上的社区建设成为全市新型标准化社区。
二、和谐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
㈠以人为本、服务居民。坚持以不断满足居民的社会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为宗旨,把服务社区居民作为社区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㈡资源共享、共驻共建。充分调动社区内机关、团体、部队、企业事业组织等一切力量广泛参与社区建设,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资源共有、共享,营造共驻社区、共建社区的良好氛围。
㈢责权统一、管理有序。改革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社区组织,明确社区组织的职责和权利,改进社区的管理与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㈣扩大民主、居民自治。坚持按地域性、认同感等社区构成要素科学合理地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逐步实现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㈤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突出地方特色,从居民群众迫切要求解决和热切关注的问题入手,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社区建设的发展目标。
三、社区建设的基本目标任务
㈠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按照“一社区一支部”的目标设置社区党的基层组织,实现党组织和工作全覆盖。推进社区党组织以“两推一选”、“公推直选”方式产生党组织书记和班子其他成员,提倡社区党组织书记和居委会主任“一肩挑”、社区专职党组织成员和居委会成员“交叉任职”。将退休人员、复转军人、大中专毕业生、失业人员、流动人口中的党员归属所在社区管理。力争使社区党组织全部达到“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的“五个好”目标。
㈡完善社区自治组织建设。社区居委会原则上按照1000户左右的规模设置,每500户居民配备一名社区居委会成员。新建小区要及时划定社区范围,按照法定程序成立社区居委会。社区居委会要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依法组织开展居民自治,协助政府及其派出机构维护社会治安,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信访稳定、公共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残疾人康复与服务等工作,向政府反映居民的意见、建议和要求。社区要建立健全人民调解、治安保卫、文教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会、妇联、青少年工作等下属委员会或组织,大力发展社区民间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促进社区工作的全面发展。
㈢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拓宽社区干部来源渠道,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选聘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工作能力强、热爱社区工作的优秀人才,经法定程序后到社区“两委”任职,标准化社区配备3-4名工作人员。社区“两委”要做好社区管理、信访稳定、人口和计划生育、治安保卫、人民调解、环境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工作。成立“社区志愿者”协会、志愿者工作站,大力开展社区志愿者注册管理工作,广泛开展服务活动,充分发挥志愿服务作用。
㈣加强社区服务建设。按照“政策引导、分类指导”的原则,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到社区兴办服务设施,开展社区服务,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覆盖社区全体成员、服务主体多元、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服务体系。加强和规范社区服务业的管理,加快社区服务市场化、产业化步伐,做大、做强社区服务业,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社区服务品牌。加强街道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建设,积极开展“创建充分就业和谐社区”活动,努力开发社区就业岗位,对就业困难人员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和援助。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市困难群体的应保尽保。加强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加快老年人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关心关爱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下岗职工等社会困难群体的生产生活,促进社区家庭、邻里之间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善。积极开展科技、文化、医疗、法律、体育、养老助残和家政服务进社区活动,大力兴办社区服务设施。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和“以现居住地为主、现居住地和户籍所在地互相配合”的原则,加强对社区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
㈤加强社区计生卫生建设。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原则,建立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主体的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以主动服务、上门服务、连续服务为主要内容,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精神疾病的诊疗服务。鼓励、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把符合条件的社区居民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㈥加强社区环境建设。以小区绿化、美化、硬化、净化、亮化为突破口,探索建立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绿色社区和生态社区。教育和引导社区成员积极做好街巷保洁、爱国卫生、环境保护、能源节约等工作,按照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搞好社区绿化工程,建设绿色家园。要保持街巷道路、排水设施、路灯等基础设施功能完好,营造优美和谐的社区人居环境,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㈦加强社区治安工作。深入开展“法律进社区”和“平安社区”创建活动,积极推动平安社区警民共创工作,建立以社区民警为主导,社区治保会和物业保安为依托,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的群防群治治安管理网络,提高治安管理水平。公安机关各派出所要向辖区内各社区推荐1名有基层工作经验,热心为社区居民服务的包片民警,协调和组织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㈧加强社区信访稳定工作。建立社区信访联系责任制,加强社区信访联络员队伍建设,夯实社区稳定基础。完善社区矛盾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减少人民内部矛盾的发生。做好社区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教育和管理工作。切实维护好妇女、儿童、未成年人和残疾人的合法权益。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和争创无“传销活动”、“ 法轮功”、“黄赌毒”现象存在的文明社区。进一步密切与社区居民的联系,畅通社情民意联络渠道,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推进和谐社区建设。
㈨加强社区文化体育教育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居民学校、社区图书室和文体活动场所的作用,教育和引导社区居民学科学、学文化,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素养。加强对社区文化骨干的培养,经常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满足居民对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社区要全部建立图书室,采取购买、捐赠、“图书银行”等方式,扩大社区图书室存书量,每个社区图书室存书量不少于2000册;建立科普活动场所及科普画廊和宣传栏,向社区居民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法律、法规,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建立适合不同人群需求的社区文化学校并经常组织活动,使社区居民受教育率达到50%以上;配备必要的活动器材,组织开展以社区中老年人为主、吸引青少年参与的文化队伍,广泛开展具有社区特色的文化活动,建设适宜青少年上网的“社区绿色网吧”;积极开展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在社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积极开展好“邻居节”活动,增强邻里关系,营造和谐氛围。加强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建立社区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加强社区健身骨干队伍和社区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建立社区体育辅导站,为全民健身运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四、理顺管理体制,为加强社区建设奠定基础
㈠积极开展居民自治。建立健全以社区居民会议、居民代表会议制度为主体的社区居民自治组织体系,按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要求,积极开展社区居民自治工作,实现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不断扩大社区直选的范围,维护广大社区居民的选举权;通过座谈会、听证会、民意调查等形式,广泛听取社区居民意见,保障社区居民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涉及社区居民利益的重大事项实施民主决策,维护社区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决策权;完善以社区居民公约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民主管理制度,公开社区事务,引导社区成员依法参与社区管理,保障社区居民对社区事务的管理权;建立社区居委会向社区居民会议或社区居民代表会议报告工作制度、民主评议社区干部制度和社区事务公开制度,维护社区居民的监督权。
㈡理顺社区管理关系。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加强对社区工作的指导与支持,保障社区居委会依法开展自治活动,减少对社区事务的行政干预。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将工作任务和经费一并交给社区,实现社区事务管理责、权、利的统一。
五、加大投入,为加强社区建设创造条件
㈠社区办公经费和社区工作者补贴等纳入财政预算,由劳动部门牵头制定相关政策,确保用3年时间,使全旗社区工作者工资达到1200元/月。棋盘井、蒙西地区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社区办公经费和社区工作者补贴由地区本级财政承担。
㈡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加强城镇和谐社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内党发〔2008〕18号)和《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等文件要求,要把社区办公服务用房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根据目前我旗“一旗三镇”发展格局,力争用三年时间完善乌兰镇、棋盘井镇、蒙西镇社区建设工作。由旗规划局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合理布局全旗标准化社区,全面落实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和公建配套项目,新建社区标准为每个社区总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建设面积达120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场所,社区设立办公室、办事大厅、活动室、医疗处置室、计生服务室、阅览室、棋牌室、多功能室等场所。
由规划局具体负责,全旗新建、在建小区社区居委会和服务用房必须与开发建设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已建成小区居委会办公服务用房未达标的,通过购买、租借、置换、改造、扩建、新建等办法解决。老社区办公服务用房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旧城改造区的社区办公用房按不低于1200平方米标准建设,由开发商无偿提供。社区办公服务用房的产权归社区所有。
六、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社区建设提供保障
㈠加强社区建设的组织领导。要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协同、居民参与”的要求,抓好社区建设各项工作的落实。成立全旗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此项工作的督导和调度,各地也要成立相应组织,要把加强社区建设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件大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关部门、有关单位要围绕社区建设工作大局,以开展“标准化”社区创建活动为契机,按照各自职能制定促进社区建设工作的具体措施,找准工作切入点,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进一步提升全旗社区服务水平。全旗社区建设工作由旗民政部门牵头,负责制定社区工作制度、考核办法等社区工作细则,确保社区建设工作有效开展。
㈡加强进城农牧民社区化服务管理。根据我旗“收缩转移、集中发展”的战略目标,大量农牧民将转移至城镇工作生活,为了给进城农牧民群众创造和谐、有序、文明的生活环境,必须全面提高进城农牧民社区化服务管理水平。
1、成立组织机构。进城农牧民社区化服务管理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重点是移民小区),坚持 “人住哪里、哪里负责”原则,各镇人民政府要成立进城农牧民服务管理领导小组,制定完善的工作细则,配备能力较强的社区工作人员,具体负责进城农牧民社区化服务管理工作。
2、建立基础信息资料库。各移民小区要建立进城农牧民基础信息资料库,掌握进城农牧民基本信息,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更新信息,为进城农牧民提供就业指导、技能培训、计划生育、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保障等全方位的社区化服务,逐步实现进城农牧民的规范化服务管理。
3、积极开展各类进社区活动。根据进城农牧民的文化水平偏低、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的现状,通过“幸福鄂托克大讲堂”进社区、职业技能培训进社区、文化活动进社区、就业帮扶结对进社区等活动形式,提高进城农牧民的文化知识、思想道德、职业技能水平,丰富进城农牧民的业余生活,为进城农牧民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4、完善移民小区物业管理办法。各移民小区物业服务管理引入市场化管理机制,要选用服务水平、管理能力高的物业公司进行服务管理。社区居委会要加强同所在移民小区物业公司的协调,制定完善移民小区物业管理办法,全面提高进城农牧民社区服务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