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中心村建设为载体
以中心村建设为载体,以村庄整理和农房改造为抓手,打好建设文明和谐农村新社区的攻坚战。
1、要按照统筹城乡建设规划和建设城乡一体新社区的思路,尽快改变传统村落分散布局和农居杂乱无章状况,因地制宜推进村庄撤并和集中农居点建设,搞好中心村新社区规划。要把中心村为载体的农村新社区建设作为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战略重点,在城乡一体化规划布局上形成县域中心城市、中心镇、中心村的空间布局。
2、要把中心村为载体的农村新社区建设作为构建城乡一体化现代社区的突破口,作为缩小城乡差别,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让农村居民共享现代文明生活的战略举措。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都要以中心村社区为基础节点。中心村公共服务要包含社区规划、社区教育、社区医疗、社区文化、社区保洁、社区绿化、社区福利、社区就业等综合服务功能。
3、要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景的发展思路,引导中心村社区发展走特色化、绿色化发展道路。把特色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与绿色村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提升特色产业竞争力与改善人居环境结合起来。中心村新社区建设既要保留农村田园风光、优美生态环境、乡土历史文化,又要引入现代公共服务体系,做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形成现代桃花源式的新农村景观,成为让市民羡慕的美丽花园,让农民自豪的幸福家园。
第二篇:以学习型乡镇建设为载体
甘棠镇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促创先争优
甘棠镇在创先争优活动中,以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为载体,以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为目标,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全局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围绕“三个创新”、“三个突出”,不断激发干部勤奋学习、立足岗位、勇当先进的动力和热情。一是创新学习理念。甘棠镇党委在建设“学习型乡镇”中,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在广大农村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不断强化“终身学习”、“人人学习”、“处处学习”、“时时学习”的意识。二是创新学习机制。把开展集中学习纳入干部考核管理制度,采取每周一轮流学习与每两个月邀请专家授课的形式,通过相互学习工作方法、畅谈理想,学习外面的先进经验和好的工作方式和方法等形式,逐渐形成一种主动学习、自觉学习的良好氛围。三是创新学习方法。克服以往机械灌输的学习方法,尽量采用寓教寓乐的学习方式,如,采取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中心发言与讨论交流、“请进来”与“走出去”等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围绕“三个突出”。一是突出学什么。学习重点要从理论学习和业务技能培训入手,来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在学习的内容上,甘棠镇鲜明地突出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农村各类适用技术这两个重点,增强政府干部为人民服务的业务水平。二是突出怎么学。不管是工作经历丰富的老同志还是刚参加工作的新同事,都要加入学习的队伍,互相学习。坚持落实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以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来带动镇村干部的自觉学习,为创建工作发挥龙头作用。党员干部在学习活动中,坚持先学一步、深学一层,从而带动其他对象的学习,为整体创建工作发挥示范作用;三是突出怎么做。在开展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中,突出学以致用,将领导、同事、专家传授的好的工作方法和政策法规,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增强为民办实事的本领。
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创先争优活动的相互溶合、相互促进,使党
员干部努力学习、热心工作、争当先进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在各项工作中形成了强大合力,为推动甘棠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良性发展创造了组织保障。
孙维
桃
第三篇:以企业文化建设为载体
以企业文化建设为载体,树企业党建工作之根本
党建是基,文化是魂。在集团公司阳光文化引领下,建设集团党委以富有特色的港湾子文化建设,提升党建工作成效,推动党建工作上台阶,使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党建工作相通相融,相互促进,实现了企业党建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营造了企业积极向上、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促进了公司的和谐稳定、健康快速发展。港湾建设集团重组成立后,注册资本5.5亿元,总资产27亿元,固定资产达7.6亿元,年施工产值超过20亿元。常年从业人员4000人,施工能力从千吨级泊位到30万吨级泊位施工,施工区域北到大连,南到福建,西到新疆,公司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施工企业、国家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山东省优秀外出施工企业、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状等荣誉称号。
(一)集合群智,构筑愿景,共商发展大计
建设集团党委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载体,使党建工作更加融入中心工作,促进中心工作。在发展进程中,公司党委转变思路,把公司文化精神、理念、目标的提炼过程,变为发动员工积极参与、集思广益、共谋企业发展的过程,变为员工自我教育促进、参与企业管理的过程。发动员工积极行动起来,主动参与到企业建设发展中,共话企业发展目标愿景,共谋发展良策。一是提高认识,与企业共命运。公司党委积极发动员工共同分析企业发展形势、市场动态,强化了全体员工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思想愿望。二是集思广益,献计献策,提出共同愿景目标。在全体员工广泛讨论基础上,公司酝酿提出了“以水工建设为主体,积极延伸产业链、多元产业并举”的发展战略,又明确提出了“争取进入国家特级承包企业的行列”的企业发展目标,1立即得到了广大员工的高度认同,成为公司上下共同奋斗的目标。这一战略思想提出的过程,也是引导员工进行思考、自我教育的过程,进一步加深了广大员工对公司未来发展深层次的思考,增强了危机感和紧迫感,达到了思想认识的再提高,增强了党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号召力。
(二)以人为本,营造和谐,激活创业激情
党建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研究解决人的思想、观念、政治立场问题;构建港湾特色文化,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和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是为党建工作提供好的平台和载体,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与公司建设管理相结合,渗透到公司工作的各个环节。
一是构建学习的平台,打造学习型企业。公司制定了“以岗用人,人岗匹配;以岗定薪,岗变薪变;考核定绩,奖罚有依;按需培训,共同发展;以人为本,持续改进”的四十字人才建设方针,完善了公司梯队人才队伍建设机制,为员工搭建干事立业的平台。引导员工特别是青年员工树立“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全新理念,制定学习计划,确立学习目标,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结合公司工地点多、面广,人员分散不好集中的实情,公司配备了视频会议系统,使公司驻大连、威海、天津、福建、新疆等外地员工能够同步参加公司组织的各项学习活动,及时传达落实上级精神;建立了“共创共享、和谐港湾” QQ群,及时交流学习心得、工作体会。公司还以“以我所长,助你成长”为主题,开设了“阳光课堂”,利用工余时间,选定有成熟经验的施工管理人员讲课,传授施工经验,建立了一种梯队人才培养的培训方式,加速青年员工成长。
二是建设三支队伍,打造高素质团队。公司紧紧抓住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三个关键环节,着力建设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技能操作人才三支队伍建设,着力打造高素质团队。公司与河海大学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目前已有30余人顺利通过了河海大学港航学院组织的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工程硕士班学习,大大提升了公司的专业水准。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上,定期组织员工参加建造师、核算员、安全员等取证考试工作,每年定期统一对员工进行岗位考核,末位淘汰,优秀员工进入公司人才库,完善技术骨干等高层次人才培养、选拔、聘任与管理,进一步加大优秀专业人才破格晋升和表彰奖励力度,逐步形成适应公司发展、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在一线技能操作人才队伍建设上,加强岗位培训和技能竞赛,同时公司分配政策向一线“技能高、责任强、贡献大”的员工倾斜,并对有重大贡献、爱岗敬业的人员予以嘉奖,公司员工队伍思维更加开阔、业绩更加突出,形成了一个懂市场、精管理,技术精良、热爱事业的高素质团队,构成了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元素。
三是传递企业温暖,共创未来、共享阳光。一方面党委落实关爱员工制度,从员工思想上、生活上、结婚、生病工伤、员工亲属亡故、外出施工员工家庭困难等等方面关心关注;另一方面对表现出色、考核优秀的员工,公司给予精神和物质鼓励,给予员工自我价值实现的肯定。同时,还组织不同形式的员工家属答谢活动,通过种种活动方式增进员工家属对企业的关心、支持,增强了员工的家园意识和归属感。再就是公司重视员工文化生活,建设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建设了职工之家,在各主要基层分公司、项目部建设了篮球场、文体活动室,配备了必要的文体活动设施。
(三)规范标识,强化外化,提升市场形象
视觉识别系统是企业精神和企业理念的表象化、视觉化,是企业品牌的特征符号。建设集团是我港率先开发、宣传、推广、应用自有企业VI视觉识别系统的单位之一,公司logo设计理性严谨、稳健可靠、活力创新,深刻体现公司的行业属性及特点,蓝红白三种颜色既象征理性、科学与智慧,又象征热情奔放、创新与发展,深受广大员工喜爱。为加大公司标识理念的宣贯和规范应用,公司党委先后颁发了《关于公布、实施公司VI识别系统的通知》,印发了《企业VI识别系统管理手册》,组织了识别系统宣贯的集中培训辅导,并加大力度对公司办公用品、员工服装、办公环境、广告宣传、企业车体外观等统一规范;对于公司各施工工地、分公司项目部,公司制定了《建设集团工地形象建设基本规范》,并将是否规范使用企业VI标识作为基层单位绩效考核的基本内容,营造了更加井然有序的生产建设现场,优化提升了公司整体形象,特别是公司各驻外分公司、项目部,以鲜明规范的公司品牌形象,以及安全文明、高效有序的工地现场建设,强化了公司品牌的冲击力和影响力,公司在秦皇岛、大连、威海、烟台、青岛、莱州、天津、福建、新疆等地均留下了坚实足迹,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山东港湾品牌业内小有声望,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和企业归属感明显增强。
独具特色的港湾文化活动和公司党建工作融为一体,逐步塑造着“一流文化、一流人才、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质量、一流服务、一流企业”的山东港湾品牌。在港口阳光文化的引领下,山东港湾建设集团这个文化氛围浓厚、年轻朝气蓬勃、锐意改革,执着奋进的港口施工企业,必将为日照港跨越发展奉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第四篇: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推进美育教育
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推进美育教育
摘 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从美育入手,以美启真,以美入善,以美化情,构建“文化校园”的德育教育新机制;探索学科课程中渗透美育的途径与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和审美情怀;打造优美校园环境,陶冶学生情操;形成求真、向善、爱美的校园风气,提高办学质量。
关键词:校园文化;德育美育;教育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培养学生的欣赏、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能力,同时促进其德、智、体、美、劳等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美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从美育入手,以美启真,以美入善,以美化情,构建“文化校园”的德育教育新机制。
一、构建“以美养德”的德育模式,提升德育工作实效
(一)以“德育美学观”的理论为指导
“德育美学观”的实质就是将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经过审美化改造,成为“一幅美丽的画”、“一首动听的歌”。
(二)从美的视角切入,以欣赏型德育活动为抓手
一是自我养成,展示美丽的我。从最基本的做人的道德规范入手,将做人的道德规范分解为不同阶段目标,让学生每学期自选目标自己养成,学校政教系统督促、指导、帮助,重点抓“三带、五好、五不”行为习惯养成和搞好组织建设、活动建设、特色建设。三带:把孝敬带给师长,把礼仪带进校园,把善良带给同学;五好:站好队,行好礼、做好操,写好字,读好书;五不:怪发不进校,杂物不乱扔,楼道无喧哗,出言无脏话,玩耍无损伤。搞好组织建设:召开好少代会、团代会、学生会竞选会,加强团队和学生会干部的培养等。搞好活动建设:组织好每周的升旗仪式,结合各种节庆日和学校的中心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美的团队活动。加强特色建设:打造学校团队活动特色,为学校“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育人模式建设添砖加瓦、增光溢彩。
二是自我参与,展示美丽的我。重点利用每天早读时间开展“感受中华文明??弘扬中华文化”的主题活动,让学生诵读中华经典古诗文,学习书法,感受传统文化的美,陶冶学生性情;精心设计,开展每学年评选校园美育之星、评选校园感动人物等活动,提高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是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从民族精神中汲取美的食粮。可通过专题节庆活动,通过仪式(入学式、毕业式)教育活动,有机融入爱国情感、历史文化和基础道德等教育内容;通过礼仪教育,学会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的礼貌规范,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三)落实德育为先理念,构建全方位德育课程体系
把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班队会、年级会、校会等纳入学校德育课程体系,着重探讨实践其内容美和形式美;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等内容融于德育课程之中。
(四)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铸造美的育人之师
进一步完善班主任工作量化考核制度;举办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开展评选“美丽班主任”活动,使班主任学有榜样,干有方向。
二、加强学校课程美育因素的开发建设,倾力建造美的课堂,努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一)着力推进美育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整合校内外资源,挖掘美育特色项目,扩大美育特色项目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影响与作用,使学校美育特色项目逐步转化为学校特色课程;优化拓展型课程的实施。拓展型课程与学校“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科研课题紧密结合,与团队、学生会活动和各种形式的学科竞赛紧密结合,为学生搭建展示个性、合作竞争的多彩舞台。
(二)深化教学研究,构建美的课堂
以学生发展为本,以优化课堂为目标,积极探索“乐学、美学”与“乐教、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美育观的指导下,探讨研究课堂教学美育渗透的作用和方法,开展构建美的课堂的各种形式的教学教研活动。
(三)多种激励,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提高
以教师发展为着力点,引导教师参加校本研修、积极参加省市区及学校的各类教学研讨、课堂竞赛等活动,推进骨干教师奖励机制,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师资源,自培特色教师。
(四)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建美的育人环境
1.精神文化建设。倡导“务实、善导”的优良教风;培育“勤学、好问”的良好学风,逐步形成“尊师、爱生”的优良校风,熔铸学校师生的自强不息精神。
2.环境文化建设。按照“绿色、高雅、美丽、和谐”的原则,建设优美的环境文化,创造有利于师生工作、学习、生活和娱乐的优美环境。
3.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利用教师节、国庆节、一二.九运动等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以及学生入学、毕业等重要时机,开展主题教育,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团结主旋律。
4.注重景观建设,美化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建设要从创建优美校园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入手,校园的整体布局要体现教育性和艺术性;校园板报的内容、教室的布置、艺术作品的悬挂、校训、校风等景观布置,都要体现出师生员工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观等精神文化。
法国著名艺术家罗丹说过:“美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实施美育的具体途径相当广阔,只要我们用心,还会有办法等待我们去探索。
第五篇:以小城镇建设为载体促进新农村建设
以小城镇建设为载体促进新农村建设
小城镇是“三农”工作的物质载体,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点,是亿万农民安居乐业的家园,直接体现着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状况、农村面貌、农民生活乃至农村文明的总体水平。加快小城镇建设,造就城乡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体系,应作为推进我县城镇化进程,带动全县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战略措施。
一、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意义
小城镇是农村和城市之间联系的纽带,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基层载体和重要堡垒。在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中,应坚定不移地加快小城镇发展,坚定不移地把优先发展小城镇作为重要抓手,把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繁荣小城镇经济作为制定经济社会政策的重要原则,形成城乡一体的工作格局和推进机制。
(一)小城镇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载体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增加,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而转移接受这样一个量大的群体,城市是无法负担的,而积极促进小城镇的发展则有利于加快和大规模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避免向大中城市盲目流动,减轻城市的压力。同时农村人口进镇工作定居,有利于广大农民逐步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缩小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
(二)小城镇辐射带动周边农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城镇是集生产、生活、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空间系统,在其周围散布着广大的农村,小城镇对于周边的农村具有辐射的功能。农民生产生活资料的获取、信息的获得、精神生活的享受很重要的途径即来自于小城镇。因此,小城镇的发展,将辐射带动周边农村农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城乡差距的缩小。
(三)小城镇促进城乡交流,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小城镇可以加强城乡之间的联系,成为城乡生产资料、信息、劳动力等交
流与共享的平台。对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把城市和农村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城乡之间多方面的联系,促进城乡共建共享等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我县小城镇建设现状
近几年来,我县十分重视小城镇建设,通过科学规划、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分类指导、整体推进措施,努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增强小城镇内涵,提高小城镇品位,塑造小城镇特色,加快构筑农村新型小城镇体系步伐,部分乡镇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比等,但在实际工作中仍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认识上有差距。突出表现在:有些地方还没有把小城镇建设摆到应有的战略位臵,广大干部群众对小城镇建设在促进农村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有的乡镇因缺资金对搞好小城镇建设存有畏难情绪,缺少发展新思路,造成工作被动;个别乡镇关起门来搞建设,难以形成大开放、大发展的格局;有些地方存在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缺少长远眼光,制约了小城镇建设上档次、上水平。
(二)规划滞后。据调查,全县9处乡镇,已完成新一轮小城镇总体规划的乡镇有3处;总体规划通过评审的只有1处乡镇;总体规划经过乡镇人代会通过并报县政府审批的只有2处乡镇。从上述情况看,一是规划不健全。个别乡镇只是口头规划,致使小城镇建设无章可循、无序发展。二是总体规划缺乏连续性和权威性。多数乡镇的总体规划还没有经乡镇人代会审查并报县政府审批,因此规划不具有法律效力,造成建设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三是没有编制详细规划。导致小城镇建设布局不规范,特色不突出,基础设施不配套。
(三)政策落实不到位。近年来,随着小城镇建设进程的加快,乡镇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如土地使用、各种收费等,但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
(四)融资渠道不畅。主要表现是:⑴财政实行分税体制政策后,分灶吃饭、自筹平衡,乡镇财政普遍吃紧,小城镇建设资金很难列入预算。⑵银行对小城镇建设贷款较少。⑶从小城镇建设工程中收取得
土地出让金、基础设施配套费、城市维护建设税等很少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⑷小城镇建设经营程度较低。有关部门、企业和个人投资少,利用外资开发小城镇的力度不大,民间资金潜力挖掘不够。这些因素,导致小城镇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增强紧迫感,加强宏观指导。
小城镇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任何时候都应以经济的发展促进小城镇的建设。坚持把小城镇建设、发展乡镇企业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三位一体求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的良性互动。小城镇的核心问题还是经济发展,应立足当地资源条件、环境优势、人文特色等,继续调整农业结构,积极发展畜牧业,大力发展小城镇二、三产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要根据自身条件、竞争环境、市场需求及变化趋势,通过知识学习、技术积累和人才培育,做出相应的战略性产业选择,帮助小城镇实现长期效益的最大化,形成小城镇的独特魅力和吸引力。
从长远考虑,应当在小城镇构建合理的城乡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框架,形成城乡互动的产业发展格局。一方面要引导乡镇企业把适合于在小城镇发展的产业和产品向小城镇集中;另一方面,引导技术成熟、产品成型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采取技术转移、设备转移、兼并联合、设立子公司或建立新厂等形式,向小城镇转移。
(二)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发展小城镇,规划是前提。规划在发展中居于龙头地位,小城镇发展离不开规划水平的提高。应当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强化“科学规划”的理念,要坚持有利于吸纳人口、有利于节约耕地和环境保护、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原则。按照改造镇中村、合并小型村、缩减自然村、拆除空心村和节约村庄占地总量的要求,优化小城镇布局规划,合理布臵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合理布臵教育、医疗、文化等服务设施,并与小城镇外部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交通道路、产业园区、水利设施等专项规划相衔
接。
为了解决小城镇发展中遇到的农民居住分散、生活配套设施欠缺、宅基地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应根据小城镇的区位特点、经济状况和村庄实际,有针对性地推进小城镇村庄整治进程。坚持由点到线到面,逐一推进, 切不可一哄而起,乱铺摊子,盲目攀比,脱离实际,人为造成。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农民的意愿,因势利导地推进小城镇建设。
(三)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充分运用市场机制配置小城镇建设用地
大力推进土地的有偿使用,集聚小城镇建设资金。小城镇国有建设用地,除法律规定可以划拨方式提供外,都应以出让等有偿使用方式供地。对经营性用地要以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方式配臵,凡可竞价的,要一律以招标、拍卖方式供应,同时,积极推广小宗地招标、拍卖出让土地的经验。加强集体建设用地管理。对已经列入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的集体土地,必须纳入城镇用地统一管理、统一转用、统一开发、统一供应;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的小城镇集体建设用地,也要统一规划、加强管理,严格控制建单门独院住宅,提倡建设楼房。
对已合法取得的集体建设用地的调整、改造,要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占用农民集体的土地必须真正做到依法补偿。不得人为压低补偿费用。在小城镇执行国家土地政策这个问题上,应当完善土地承包政策,推进承包地使用权流转,确保进入小城镇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解除进入小城镇的农民在土地经营权上的后顾之忧,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中失地不失利、失地不失业,让农民在小城镇发展中得到实际利益。
(四)落实优惠政策,降低进镇门槛。
为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适度集中,要制定一些有利于集中的优惠政策,特别是要为农民进镇购买房地产提供便利。借鉴一些发达地区的经验,对那些在城镇有固定住所、职业和固定收入来源的人员,不分本地外地,都可以进城落户,享受本地居民一样的待遇,通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农民进镇的户籍障碍。
(五)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引进人才。
资金不足是发展小城镇的最大制约因素。必须解放思想,大力推进投资体制的建设方式的改革,运用市场机制,拓宽融资渠道。一些发达国家的小城镇建设投资是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开发商、建房者等共同承担的。一部分投资是政府行为,大部分投资是市场行为。为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应借鉴他国经验,改革我国投资体制,逐步形成国家、集体、个人、外资等多元投资格局。人才紧缺、技术落后是制约小城镇发展的又一因素。从实际出发,适当增加开发和引进人才、技术的投入,积极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实施科技兴镇战略。由于小城镇的经济基础薄弱,商业利润空间较小,单纯依靠市场的力量难以吸引足够的资金,应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相对集中地向小城镇基础设施投入,避免“雨打沙滩万点坑”。同时,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注意引导直接受益的农民对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资投劳,吸引各种社会资金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政府引导,农民和集体投入为主体,社会力量多方支持,合理、稳定和有效的小城镇建设资金投入机制。
(六)加强文明建设。
发展小城镇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适应广大农民的需要,抓好教育、医疗、文化、教育、娱乐场所的建设。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还要抓好法制建设,搞好社会治安,使小城镇建设沿着有序、健康的轨道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