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6把工会打造成枢纽型社会组织
把工会打造成枢纽型社会组织
在5月14日闭幕的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强调:“要深化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社会组织,创新人民团体的活动方式,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体系。”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汪洋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6月3日至9日,省总工会在北京大学举办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高级研修班。同时,省总工会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举办了主题为“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县级工会主席培训班。全省地级以上市和县级总工会主席共250多人分别参加了培训。
近日,省总工会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主席陈宗文接受南方日报采访,介绍了省总工会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工作情况。加强培训,明确新思路
采取“请上来、走出去、送下去”等形式大规模培训全省各级工会干部,明确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思路。
南方日报:能否介绍下省总工会加强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主题培训的情况?
陈宗文: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是一项创新性的工作,必须加强培训,统一全会干部的思想认识,明确工作思路。这次北京大学培训班得到了省委和全总的高度重视。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给予了大力支持,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总工会主席邓维龙提出了严格 1
要求。全总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张鸣起,全总书记处书记、研究室主任李滨生亲临授课。还邀请了北大、人大的专家学者授课,大家普遍反映获益良多。此次培训班的课程内容丰富,突出“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这一主题,精心挑选如《工会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建设有中国特色工会道路的几个问题》、《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几个问题》等培训课程,对创新工会工作思路有重要作用。
到北京大学举办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培训班是省总工会采取“请上来、走出去、送下去”等形式,大规模培训全省各级工会干部的一种方式。“请上来”就是请基层工会干部到省、市集中培训;“走出去”就是到北京等地培训;“送下去”就是编写一批操作性、针对性强的具有广东工会工作特色的工会干部培训教材,遴选一批专家学者、党政领导和优秀工会干部组成讲师团,实施“送教上门”。自省委提出工会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新要求以来,今年上半年,省总工会举办培训班25期,培训3000多人,全省各级工会共培训工会干部11万多人次。我们计划“十二五”期间将全省60万专兼职工会干部全部轮训一遍。
积极探索,找准新定位
立足工会组织特点和优势,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充分发挥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南方日报:省总工会对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有什么样的定位?陈宗文:工会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必须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省总在4月28日专门召开了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研讨
会,邀请社会建设方面的著名专家学者建言献策。专家学者们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工会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功能定位主要是立足工会组织特点和优势,切实履行好维护职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维护职工队伍稳定,充分发挥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这是工会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前提。在此基础上,联系、吸引和团结更多职工服务类社会组织,为职工提供生产生活方面的服务,引导动员广大职工有序有效地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逐步实现职工群众在社会领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
工会建设枢纽型社会组织要做到坚持“四个并重”,即在工作方式上,坚持凝聚职工群众与引导社会组织并重,在工作领域上,坚持生产企业与生活场所并重,在解决诉求上,坚持经济诉求与社会诉求并重,在服务对象上,坚持户籍职工与异地务工人员并重。充分发挥工会在联系社会组织、提供社会服务、协调社会利益、化解社会矛盾等四个方面的重要作用。探索建立以各级地方工会为枢纽,以职工类维权服务组织为对象,以项目化、社会化和市场化运作为主要方式的枢纽型社会服务管理模式,推动建立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广东风貌的社会建设新局面。
设立机构,搭建新平台
成立全国首家省级职工服务类社会组织联合会,充分发挥工会在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引领作用。
南方日报: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省总工会有什么工作新抓手?
陈宗文:汪洋书记多次强调,要重点探索社会组织枢纽型服务管理模式,把工会等群团组织打造成为枢纽型社会组织。省总工会牵头于5月16日成立了全国首家省级职工服务类社会组织联合会(下称“联合会”)。联合会可以充分发挥工会在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引领作用,凝聚、吸纳更多职工服务类社会组织形成完善的社会服务网络,对加快构建“小政府、强政府,大社会、好社会”的社会管理格局有重要意义。
目前,联合会有团体会员和个人会员89名,团体会员包括职工类协会、公益服务组织、法学研究机构、行业协会、职工帮扶中心和服务中心;个人会员包括社会律师、专家学者、新闻工作者、协会工作人员、工会干部。今后将重点在培育发展和规范引导职工服务类社会组织上下工夫,着力加强与社会服务类、工商经济类、文化培训类等社会组织的联系与合作,进一步强化政治上的主导作用、业务上的龙头作用和管理上的服务作用。同时,将全省710个职工服务中心吸纳进联合会,通过多种渠道筹集2亿元服务职工,增强工会组织的凝聚力。
强化服务,落实新举措
强化服务职工的理念,认真总结推广理光公司工会工作经验,着力推进“心灵驿站”建设,积极拓展为职工服务新平台。
南方日报: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省总工会还有什么新举措?陈宗文:工会参与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主要是做好联系职工和服务职工工作。一是强化服务职工的理念,继续深入推进“四个一
万”工程。今年以来,省总工会在全省广泛开展推进“四个一万”工程、服务职工在基层活动。到目前为止,已有1.2万多名工会干部深入到3万多户企业调研,投入资金1.23亿元为职工和企业办了一大批实事好事。下一步,要进一步推进“四个一万”工程,通过多种渠道筹集帮扶资金2亿多元,扎扎实实为职工群众办好十件实事。二是认真总结推广理光公司工会工作经验,切实加强企业工会建设。5月24日至25日,按照汪洋书记的重要指示,省总工会在深圳召开了全省加强企业工会建设现场会,总结推广理光公司工会经验。我们将进一步健全企业工会组织,推进企业民主选举工会主席工作,加强企业工会组织规范化建设,把企业工会打造成职工信赖的群众组织。
三是着力推进“心灵驿站”建设。省总工会于5月24日在虎门镇举行了广东工会推进“心灵驿站”建设启动仪式,同时为全省首家“心灵驿站”建设示范点——东莞市虎门镇“幸福虎门·心灵驿站”职工活动中心落成进行挂牌。省总工会将大力推进“心灵驿站”建设,开展心理宣传、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心理援助活动,给广大职工提供温馨的心理服务,帮助减轻工作、生活压力,促进职工全面发展。
四是积极拓展为职工服务新平台。省总工会积极鼓励创新,各级工会结合地方特点,突出特色服务,不断拓展工会服务新平台。比如广州市总工会设立社区工会工作站,委托专业社工机构进行日常服务和管理。中山市总工会成立义工总队,工会干部、工会义工与困难职
工开展“结对子”帮扶,为困难职工解决实际问题。佛山市总工会大力推进企业工会的民主化和规范化建设,目前全市共有近200家企业工会实施了直选,有效提升了工会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省总将总结推广各地好的经验和做法,把服务职工工作做深、做细、做实。
第二篇:学习枢纽型社会组织展开工作2
学习枢纽型社会组织展开工作
一、1、“枢纽型社会组织”是在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搭建一个“民管民”的服务管理枢纽平台,这样的社会组织被称为“枢纽型社会组织”。
2、我们作为枢纽型组织应该:
依靠群团力量破局“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 最大限度地把各阶层、各领域的妇女群众凝聚起来;
二、今后在活动中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扎扎实实的把情况了解到,把妇女的需求理解好,把困难和问题找出来,把妇女群众的实事办好。以活动的有效开展推动妇女的服务工作。
三、学习贯切全国妇联枢纽型组织建设,系统开展学习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我县创先争优活动的进一步推进展开一系列学习。
第三篇:把自己打造成珍珠
把自己打造成珍珠
有一个自以为是全才的年轻人,毕业以后屡次碰壁,一直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他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没有伯乐来赏识他这匹“千里马”。于是,他对社会感到非常有失望,伤心而绝望之下,来到海边,打算就此结束自己的生命。
一位好心的渔夫正好路经此地,从大海中救起了他。渔夫问他为什么要走绝路,他告诉渔夫说自己得不到社会的承认,没有人欣赏和重用他,活着也没有什么意思。渔夫听了微微一笑,弯下腰,随手从脚下的沙滩上捡起一粒沙子,让年轻人看了看,然后就随便地扔在了地上,对年轻人说:“请你把我刚才扔在地上的那粒沙子捡起来。”
“这根本不可能!”年轻人说。渔夫没有说话,从自己的口袋里又掏出一颗晶莹剔透的珍珠,也是随便地扔在了地上,然后对年轻人说:“你能不能把这颗珍珠捡起来呢?”“当然可以!”“是啊,捡起一颗珍珠是很容易的,因为它太与众不同了。”渔夫接着说,“但你为什么不想一下,自己现在到底是一颗珍珠还是沙粒?如果你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你又怎么可以苛求别人把你当成是一颗珍珠呢?”年轻人蹙眉低首,一时无语。
古希腊人把“能认识自己”看作是人类的最高智能。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自我认识的程度,对自身发展而言,尤显重要。
很多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普遍存在“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目标,不清楚自己的职业方向。例如,许多大学生并不了解企业,甚至对自己能做什么也不太清楚,你问他“能干什么”,他就说“干什么都行”。实际上,干什么都行就是干什么都不行。二是对自身价值缺乏准确判断,过高估价自己,导致选择失误。曾经有一位同学,过五关斩六将进了一家大型企业,在集中培训时,他提出了两个条件:一是不去车间实习而要求外派上海做市场,二是工资待遇比别人高一档,因为自己考核成绩非常优秀。结果企业人事主管不得不遗憾地解除了与这位同学的合约。
有道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切狂妄和自卑都产生于对自己不正确的认识。职场中,有的人事业成功了,就以为自己很了不起,没有什么干不了的事;事业失败了,受到挫折了,又容易灰心丧气,自暴自弃,这都是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结果。所以,每个人都要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不要抱怨无人赏识,你要做的,就是先把自己打造成一颗耀眼的珍珠!
第四篇:把盒饭打造成亿元大餐
把盒饭打造成亿元大餐
“吃了么?”是熟人相见时常见的问候,张旭豪领头的“饿了么”公司却以它为商机,把盒饭成功搬到网上卖。
2008年4月,张旭豪还是上海交大的在读研究生。一天晚上,他和同学康嘉回到宿舍已经晚上十点多,感觉肚子饿了。他们便给几个餐馆打电话定餐,但都没有订上。“这外卖,为什么不能在晚上送呢?不如我们卖外卖吧。”
一句话,把两个人的创业梦想激活了,他们决定开发一个网络订餐系统,把盒饭搬到网上卖。
12万元的启动资金是他们东拼西凑来的。刚开始,他们一边承揽餐饮店的送餐服务,一边做市场调研。为扩大业务,两人在宿舍里安装了热线电话,当接线员又当调度员。
几个月下来,已有17家饭店愿意将外卖业务承包给张旭豪。为了让这17家店入伙,张旭豪和康嘉费尽了苦心。第一家餐厅让他们上门跑了20趟才谈妥,两人花费数万元,自行印制了一万本“饿了么”外送广告小册子,内容囊括了17家餐厅的菜单,在校园和街道上分发。
在广告的推动作用下,“饿了么”业务猛增。那段时间,他们每天要接150-200份订餐单。
2008年9月,“饿了么”团队开始研发订餐网络平台。为了更专业,张旭豪先通过校园BBS招来软件学院的同学入伙。用了半年左右,他们开发出了首个订餐网络平台。在网址注册上,他们没有用“www.xiexiebang.com”,而用“ele.me”(“饿了么”的汉语拼音)组成,网站订餐可按需实现个性化功能,比如顾客输入所在地址,平台便自动测算周边饭店的地理信息及外送范围,并给出饭店列表和可选菜单。
网络订餐系统初运营时,已有30家加盟店支持,日订单量达500-600单。可那段时间,张旭豪和康嘉却因为过于奔忙劳碌而“后院起火”:先是一名窃贼光顾了他们的宿舍,将电脑等财物一掠而空;接着,一位送餐员工在骑车送外卖途中出车祸;随后,又有一辆配送外卖的电动车被偷;公司核心成员中有两人选择退出,引起团队动荡。
重重压力下,张旭豪不得不撤销热线电话和代店外送,让顾客与店家在网上自动下单和接单。
为了给网站造势,张旭豪不停地参加各种创业大赛,以扩充创业本金。2009年10月,“饿了么”网站在上海慈善基金会和觉群大学生创业基金联合主办的创业大赛中,获得最高额度资助10万元全额贴息贷款。12月,网站在欧莱雅大学生就业创业大赛上,获得10万元冠军奖金„„ 获得资金的“饿了么”网如鱼得水,到2009年底,订餐平台已拥有50家餐厅进驻,日均订餐交易额突破近万元。
为了网站的发展,张旭豪招来同校的电脑高手汪渊做网站技术总监。汪渊专门编写了一个小软件,可在校内BBS上给每个会员用户自动群发站内消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发了六万条。“饿了么”网站因此访问量大增。
靠线上和线下广告吸引学生订餐容易,但吸引更多饭店加盟绝非易事。多数店家保持半信半疑的态度:“我在你的网上开个页面,放几份菜单,你凭什么就要抽8%?”对此,张旭豪的策略是:“谈,不停地谈,谈到老板不想跟你再谈,也许就谈成了。
”他们每天出门“扫街”,最忙时一天要“扫”100多家饭店,最难谈的饭店,“谈”了40多个回合才拿下。
2010年5月,网站2.0版本成功上线。“饿了么”不仅攻下华东师大,连附近紫竹科学园区也被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顾客群从大学生拓展到企业白领。仅隔一个月,“饿了么”就推出了超时赔付体系和行业新标准。9月,“饿了么”全上海版上线,合作餐厅超过千家,单月最高交易额达到了百万元。
2010年11月,手机网页订餐平台上线,订餐业务不仅覆盖了全上海,目标还直指杭州、北京等大城市。2011年3月,“饿了么”注册会员已超过两万人,日均订单3000份。这一战绩,很快引起了美国硅谷一家顶级投资公司高度关注,接洽数次后,“饿了么”成功融得风险投资100万美元。
2011年7月,“饿了么”相继成立北京和杭州等两大城市分公司。预计不久,“饿了么”订餐业务就会覆盖上海、杭州和北京三大城市中所有高校和主要写字楼。截止目前,立志把盒饭生意做成餐饮业的“淘宝网”的张旭豪,带领团队把“饿了么”打造成亿元“大餐”的梦想已经成为了现实。
第五篇:把幸福打造成文化
把校长的工作打造成幸福的事业——参加首批校长挂职学习前的思考
几年的校长职业我努力着、奋斗着、探索者。学校逐步形成了鲜明的办学文化,教师逐步形成了国师特有的氛围,学校似乎走向了“平稳期”或说是“高原期”;办学目标和模式、学校文化等似乎都处于一种较高发展水平,很难突破现有办学模式,学校保持平缓运行。那么怎样走出“平稳期”或“高原期”?必须反思现有教学模式,即确立学校新的发展目标,突破思维定势,这样才有更广的视野,更大的压力。2010年区政府、区教育局实事之一——校长挂职锻炼,似一股春雨滋润了我几年当校长的困惑和踌躇,渴望学习,渴望洗脑,渴望交流,今天受教育局的厚爱我们将走进名校、聆听专家讲座、深入课堂、深入教师及学生中间,亲身感受杭州的教育。转变自己的观念,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素养。近年来,“学校文化”这个词汇在我们的视野中凸显,关于它的讨论也渐渐热烈起来。我一直认为文化建设要有记忆,没有记忆就没有积累,没有积累也就没有文化。优秀而有生命力的学校文化是需要精心构建的,必须在理念上精心提炼,在实践上长期培育才能形成。优质学校的稳定性就在于形成了优良的学校文化,它是一所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当前,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校文化存在着同质化的现状。这种同质化的现状,在理念上往往提出的是大致相同的口号,在实践上表现出的往往是大致相同的校园布置,大致相同的学校活动。这种口号式的文化,我认为是一种“伪文化”,只是贴在墙上,并没有真正成为学校的灵魂,表面上搞得红红火火,热热闹闹,但实际上并没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基于这一认识,我校把“文化立校”作为群体的奋斗目标,几年来我试图从文化的根本上重塑国师街小学教育的内涵与品质。如何做到确立管理文化,如何加大精神引领的力度,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如何增强教师职业幸福感,如何让规范管理与人文管理激情共舞——作为学校的掌门人,这些问题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理想的校园是让教师诗意的栖居,是让孩子快意的成长。如果教师有对自己职业生涯的幸福感,并且让这种幸福感不断提升,那么,教师的所有教育教学行为就会充满深情、饱含热情、喷薄激情,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就会充满智慧的火花,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强大力量,会在有形与无形中影响学生、感动学生、激励学生,教育不能光追求给孩子“满分”,还要让孩子“满意”,使孩子“满足”。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喜欢学校,喜欢学习,而这种喜欢将是深入持久的。教师职业的幸福感更需要优秀学校文化的熏陶,需要教育平台的搭建,从感受“做教师的幸福”,到“幸福地做教师”,最终“做幸福的教师”,需要校长不断地去营造一个幸福的教育场,这样的幸福感才是高尚而弥久的。
把制度化管理有序之美与人性化管理的和谐之美升华成学校管理的内涵,引导师生接受幸福、感受幸福、传递幸福,不管是“家”文化、“和”文化,还是“善”文化、“勤”文化.......归根结底是
要把幸福打造成学校的一种文化,根植在每个人心里,正是学校管理追求的目标,但与此同时也成为我管理中的困惑与瓶颈。有一句话让我有一种发自心底的触动——校长,应成为学校的精神领袖!这需要怎样的底气,怎样的豪气,正是带着这样的不安与憧憬,带着困惑与思考,带着问题与追求我对这次学习机会格外的珍惜与感谢,我希望借着这次为期两个月的挂职培训完成职业生涯的“蝶化”,希望校长素养的提升带来的是学校文化的提升,带来的是师生获得成长的幸福。
国师街小学
武亚琴201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