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张红斌的教学反思
教师的取与舍——一堂公开课后的教学反思
新学期的开始,我从一个新的小学科学老师来到红荔小学,随着教学的开始我的教学也过了一月。三月我就进行了我的新老师亮相课,我上了一堂五年年级的科学亮相课:“种子和幼苗”在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做到遵循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评价等方面给学生更大的选择机会和创新空间,努力做学生科学学习的伙伴和激励者、科学教学的调控者。
一、注重从学生已有经验→需要出发。
课堂教学开始就以谈话的方式导入新课,提出了“种子每个人都知道的东西,听到种子你第一个想到的是什么,关于种子的知识你还知道哪些?”通过学生的回答及时地了解他们的认知状况,并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思路,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故意不做解答,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授人以渔”,同时为本节课的探究活动作好铺垫。
二|、扎实地做学生学习的伙伴和激励者、科学教学的调控者。从课堂教学开始我就用大屏幕显示出课题,“种子和幼苗”先通过提问世间“谁的力气最大?”,把问题提到我们这节课要学的种子上,种子的力量最大,这是为什么通过课件图片初步了解种子的力量。然后就是和学生一起种子的结构,种子的结构决定了种子的特性,然后再一起什么时候的种子力量最大,提出问题?发芽的时候力量最大,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鼓励学生勇于和教师争论,对教师的观点提出质
疑。整堂课中我也尽量与提问的方式语气和学生共同探讨相关问题,并对提出不同观点的同学给与表扬和鼓励。如我所期望的一样,在这堂公开课教学中,学生勇于提出问题,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疑惑,积极探讨。
三、较好地发挥了多媒体课件对课堂教学的辅助功能。
课前根据教科书上呈现的活动情景并尽多从网上找素材制成了课件,课堂教学中呈现给学生,不但直观形象还激发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另外教材中提到了种子什么结构长成幼苗什么部位,单从课本种的插图学生很难理解,我便从网络中搜集相关图片,制成了多媒体课件。通过课件的播放,学生较好地理解了种子的基本结构,种子需要什么条件才可以发芽,理解种子各结构在发芽的过程成各有什么作用,长成幼苗每个部位又长成什么植物什么的部位。重要的理解种子的子叶在种子发芽过程中起什么作用。在本堂课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作用,实现了信息技术与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
四、自身课堂语言素质和科学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开放的课堂和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提高以及课外阅读量的增大,学生对科学知识的了解和对科学探究的欲望都日益强烈,在课堂教学中我深刻感受到自己所了解的科学知识面还过窄,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还不够充分有时候不能很好的点拨和引导。另外教学内容过于充足,教师不能很好做到引导学生动手能力,课前教学实验没有提前指导学生准备,另外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还不是很流畅,缺少丰富的感情色彩,这些都是在今后的教学中亟需提高的。
在这次公开课教学中自身还存在许多不足,评课的过程听到各位领导和听课的老师更多批评和指正,将成为我以后成长的动力。
第二篇:化学教学反思张亚红
化学教学反思
张亚红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每上完一节课,都有不同的体会、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感觉。有时通过自己查找有关材料解决自己教学中存在的疑惑,有时通过同行们探讨来达到对某一个问题的一致看法,有时通过学生反馈建议来达到对教学的改进,有时通过实验解决存在问题,有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本节课中成功之处等。总之,教学后的反思,是每一位教师都会经历的环节,它完善了每一位教师学科知识体系,同时,也是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捷径。下面,就有关平常教学中所反思的内容,举几个教学案例。
案例一
通入Ca(OH)2与SO2通入Ca(OH)2中实验现象相同。
有学生就此提出了自己看法:SO2溶解度很大,若SO2通入Ca(OH)2速率较大,就有可能使SO2+Ca(OH)2=Ca(HSO3)2,也就无法看到现象中出现的浑浊。针对上述观点,我就着手做了有关CO2与SO2通入Ca(OH)2溶液中的实验,结果发现SO2通入Ca(OH)2并不像书中描述的那样使之变浑浊又变澄清,而是一直保持澄清,后来,经过多次改变外界条件,如SO2进气速率及浓度大小控制,才能看到浑浊。
案例二
生物与化学中均提到的一个知识点:碘遇淀粉变蓝色。
有学生提出,淀粉与I2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这里面是否还存在I2?为此,我们经过探讨,得出应存在I2,并通过实验得以验证。
实验设计为:将饱和氯水逐滴滴入KI淀粉溶液中至过量。
观察到现象:①溶液先呈蓝色;②Cl2继续通入,蓝色消失→无色。
原因:①+2I-=I2+2Cl-I2遇淀粉变蓝色。
②5Cl2+I2+6H2O=2IO3-+COCl-+12H2
案例三
在有关习题教学中,就能充分地意识到对题型归纳总结的重要性。其中在讲到酯的水解问题时,我就给学生归纳出主要三种考题,如①有一有机物分子式为,在稀酸作用下水解生成A和B,其中A最终可被氧化成B,求C4H8O2结构简式。②有一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4H8O2,在稀酸作用下水解生成A和B,其中A最终能氧化成C,且B和C互为同系物,若C能发生银镜反应,写出C4H8O2的结构简式。③有机物甲的分子式为C9H18O2,在酸性条件下甲水解为乙和丙两种有机物,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同质量的乙和丙的蒸气所占体积相同,则甲的可能结构有几种?以上三种题型,解题关键可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提到的水解生成醇和酸,其中醇能最终氧化成酸,须满足醇中所含C原子与酸中所含C原子相同,且形状一样,并要使生成醇,羰基在碳链端点。另一种是提到酸水解生成醇和酸式相等,就要要求醇中所含C原子数与酸中多一个。通过上述归纳总结分析,学生对这一类型题目就能较好地掌握。
若平常教学中,能够随时记录这些点滴教学,自己将会受益菲浅。
第三篇:张斌思想品德教学设计
第一课
《爱在屋檐下》
第一框 我知我家
肥西上派初级中学
张斌
一、教材分析
(一)学习目标明确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家的含义。
2、知道家庭的特点及家庭关系的确立。
3、明白亲子关系是不可选择的。
4、了解父母的特点、家人的优秀品质,自己应为家庭作贡献。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认识、分析自己家庭的能力。
2、培养学生感受并发扬良好家风、学习并继承家人优秀品质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家庭、热爱父母的情感。
2、引导学生继承家庭的良好传统,学习家人的优秀品质,增强对家庭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家”的含义理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与父母的关系不可选择”
(三)教学内容分析
本框内容主要涉及两个问题。
1、家庭关系的确立,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家”的内涵。
2、亲子关系不可选择,引导学生明白与父母的亲情,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二、学情分析
1、现实生活中,学生之间存在相互攀比的现象,一部分学生因父母普通而看不起父母、嫌弃家庭、更谈不上感恩。针对这一心理,有必要引导学生正视现实,感谢父母恩情。
2、就大多数学生而言,父母子女关系的确立基于血缘关系。生命是父母给予的,这种关系不可选择、无法改变。
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感激父母给予生命,体会父母子女感情的天然和纯真。
3、家庭是学生最熟知的第一个环境。特别是作为独生子女不懂得珍惜家庭的温暖和亲情是很普遍的现实问题。
因此,需要通过对家庭温暖和亲情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对家庭的责任意识。
三、教学思路 [课前准备] 材料准备:全家福照片一张;家庭访谈记录;谈谈我的家风;说说父母的优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畅言中歌曲《我想有个家》,营造和谐温馨的氛围,体现对家的一种渴望。
引导思考:想要有个什么样的家?在你们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特别想家、想父母的时候?你回家的感觉是什么?
二、明确本节课重点内容
1、家庭的含义及特点?
2、家庭关系确立的四种途径?
3、家庭结构有哪几种类型?
4、家庭有哪些社会功能?
5、父母与子女关系的特点?
6、我们对待家庭该如何做?
三、新课讲授
1、家是什么?P4
材料一:在美国某城市,一个醉汉躺在街头,警察把他扶起来,认出他是当地的富豪。警察说:“我送你回家吧。”“家?我没有……家。”警察指着远处的一幢别墅说:“那不是你的家吗?”富豪说:“那……是我的房子。”
材料二:某国内战期间,一个中年男子与家人离散,几十个亲人丧生。后来,他打听到5岁的小女儿还活着,几经周折,冒死找到自己的亲生骨肉。悲喜交加的他紧紧搂着女儿,泪流满面地说:“我又有家了。”
想一想:读了上述故事,你能说说家是什么吗? 设计意图:爱家要知家,爱父母要知父母。
(1)导入“家”的教学内容;(2)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3)体验家的最大特点是什么;(4)暗示学生感受自己从家中得到了什么,培养爱家、爱父母的情感。
2、“家”的遐想 活动内容:
请用一种水果来描述你对“家”的感觉?根据你的理解,究竟什么才是家?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自己从家中得到了什么,培养爱家、爱父母的情感。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归纳:
家是一个地理位置,是我们的生活住所、人群集合体……但它又不同于这些,它最大的特点是“有亲人,有亲情”。
思考题一:家庭的含义及特点?
3、我说我“家”
活动内容:学生相互展示“家庭照片”,介绍自己的家。教师建议:
(1)选取故事时要注意兼顾各种“家”的类型。
(2)在“家”的介绍中,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家庭关系的建立、家庭结构的类型和家庭功能。
(3)关于家庭的类型,教材只提及四个概念,学生看完后没什么印象。可以请学生写出自己家里都有哪些人?写完后请学生说出黑板上写的家庭各属于什么类型?然后再从书本中查找、理解。
4、家庭的功能
读一读P5可让学生讨论在家里或与家人都有过哪些活动?并写到黑板上,然后归类。
思考题二:家庭关系确立的四种途径? 思考题三:家庭结构有哪几种类型? 思考题四:家庭有哪些社会功能?
5、亲子关系不可选择
材料一:(能力培养与测试探究二)
诺贝尔奖得主贝克特的剧本《结局》中,有这样一段:
汉姆对父亲吼:“混帐!你为什么生下我?” 父亲:“我不晓得。” 汉姆:“什么?你不晓得什么?” 父亲:“我不晓得生下的会是你!”
设计意图:说明子女与父母之间是无法选择的,关系无法割舍。
材料二:有一年年轻人向一位智者抱怨自己父母的平庸、家境的平凡。智者问:“假如有人用100万换你强健的四肢,你愿意吗?” 年轻人回答:“不愿意。” 智者再问:“假如有人用1000万换你明亮的眼睛,你愿意吗?” 年轻人摆手:“不愿意。” 智者接着问:“假如有人用1亿元换你健康的生命,你愿意吗?” 年轻人连连摇头:“不愿意。” 智者说:“那就快感谢你的母亲吧,她一次性馈赠给你超过一亿一千一百万的巨额财富。” 设计意图:
1、着重解决部分学生看不起家长、嫌弃家庭、不懂父母恩的问题。
2、有的学生不会感受爱,身在父母的呵护中却不知福、不知道爱父母,因而应该引导学生理解父母亲情。
3、培养学生辩证看问题的能力。注意事项:
(1)这一活动的结论,在教材的相关链接中已有答案。指导学生开展这一活动,可以提供相关具体实例(家贫出孝子、出才子的事例,家长地位不高但品德高尚的事例等)予以引导。
(2)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家庭隐私,不宜强迫学生谈自己不愿意别人知晓的家事。
(3)可以对学生中相互比家长地位高低、金钱多少的问题予以剖析。
(4)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平等意识,不能因为家境的差别而自傲或者自卑。
思考题五:父母与子女关系的特点?
4.家庭树的活动
活动内容:根据教材填写家庭树,知道自己与家人、亲戚的血脉关系。想一想:自己的家庭属于什么类型?
你的家庭成员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
在你的家庭中,有什么好的家风和传统? 设计意图:
一是爱家要知家,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家庭,更爱自己的家。二是让学生了解家人的好品质,好的家风,发扬好的家风。这是对学生的行为引导。三是暗示学生要为家作贡献。教学建议:
这是学生了解自己家庭的一部分。对这个活动,不一定要求学生写出,可以让学生思考。因为这可能涉及学生的隐私。个别家庭属于问题家庭,则不必让学生讲,必要时可通过家庭的不可选择对这些学生加以开导。
对于好的家风、好的传统、家族里出的的名人,则可以让学生讲,因为这是荣耀的事。思考题六:我们对待家庭该如何做?
四、课堂小结
我知我家
一、家庭关系的建立
1、家庭的含义及特点
2、家庭关系确立的四种情形
3、家庭结构的类型
二、与父母的关系不可选择
1、与父母的关系不可选择
2、与父母的感情是最自然的一种亲情
3、要了解父母,了解家人的好品质,了解好的家风
五、选用课时优化作业
完成能力培养与测试P1—P2练习。
第四篇:(张斌)浅谈参与式教学
浅谈“参与式教学”
楚雄州元谋县物茂乡小学 张斌
2008年12月,参与式教学法在我县正式启动、实施,至今已三年。现将我实施参与式教学的成长过程及我对参与式教学的理解与体会叙述如下。
一、参与式教学的涵义
参与式教学法是一种合作式的教学或协作式教学法,这种方法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其中的积极成分,加强教学者与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学习者能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将这种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刚实施参与式教学之初,许多老师都是一知半解,抬起半截就跑。我也不例外,刚开始采用参与式教学发教学时,效果甚微,有时候我机械地运用参与式教学的模式,把学生弄得乱糟糟的:小组工作调控得不好,有不少学生忙于玩、乐,有一部分学生忙于自由讲话,还有一部分学生忙于做小动作„„尽管各小组长和纪律监督员不时对这层学生进行提醒,甚至批评,但是起不到多大效果,我经过整改后,随意讲话、玩乐的现象没有了,但还是事与愿违,因为近一半的学生,他们只是表面上的参与,如游戏、活动、动手实践等,他们似乎是很主动,事实上,有相当一层学生根本不动脑筋,只知道为了游戏而游戏,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动手而动手,他们不会倾听老师的要求和提示,不会倾听同学的发言,一堂课下来,玩得挺开心,知识 却不知多少,预设的教学内容完不成。有时候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又恢复原样:近乎“满堂灌”的老方法。
后来,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改进,不断地向别人请教,不断地取长补短,终于逐渐进入了角色。为了达到参与,首先就大班学生而言,我将全班学生根据需要分成不同的小组,每组少至3至4人,有时6至7名学生不等,各小组内又进行角色分工:小组长、计时员、监督员、记录员、管理员、汇报员等,适当时候角色互换;就坐位而言,各小组环绕而坐,有时候根据需要也面对黑板正向而坐;另外就学习氛围而言,我努力设计有趣的学习情景,努力营造一些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参与;就教师角色而言,我尽量只充当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旁听(观)者等的身份;就教学手段而言,我也是想尽办法,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就教学激励机制而言,我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等方法,尤其是在教师的评价上,我对学生的评价都是尽量赞美、夸奖、激励,也有对学生的批评,但是都是采用期望性语言、提示性语言和委婉的批评行语言„„实施下来,效果一年比一年好。现在,我已理解了参与式教学的真正内涵。“参与”是指全体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行动和思维的共同投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参与式教学的整个过程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发展为中心展开的,教师和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习和交流的过程。教师是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也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引导者,还是学习活动的旁观者。教师虽然设计了学习活动及学习过程,但学习的“答案”却是开放的,是由参与 者的自由行为、自主精神与合作态度等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它是发散的,是多元的,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创造价值。参与式教学活动,凸现了“以全体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体现教育公平,承认个体差异,协同发展认知与非认知因素,以促进个性发展为支撑点。
二、如何有效的引领学生参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自主学习是就学习过程的内在品而言的,它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的学习,简单地说就是“我要学”,合作学习相对的是个体的学习,独自的学习,是一种学习的组织形式,简单地说就是“小组互助性学习”;探究学习是就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而言的,它相对的是接受学习。简单地说就是探索,研究问题的过程三者常常相互渗透在一起的。在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如何选好“切入点”,也是一个很关键的环节。切入点在内容上应该是那‘牵动全身的发’,在形式上应该能激发学生思考,能搭建文本和学生已有知识结构之间关系的“桥”。
三、认识参与式校本研修。
校本研修是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的整合,是学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培训教师、教学研究、教师教育、自我修炬为一体,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地,以本校教师为主体,紧密结合本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培训资源,实现为本校办学目标服务的一种研修活动,教师的自我发展包括自我反思,同伴帮助,专业引领。对于我们这些刚踏上讲台的新教师来说,在我们身上,还有很多地方要有待加强和提升。这就要求我们要多向经验丰富的教 师们虚心学习,这样才能不断进取。
四、以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开发推进参与式教学
课程资源是具有多样性和多质性的,但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是课程资源,只有那些进入课程,与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才是现实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可成为课程资源。对于农村地区,课程资源也占有一定的优势:有村镇文化环境优势,有民俗风情活动资源优势,有真实的自然社会生产活动资源优势。总之,农村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要我们广大教师善于去开发和利用,并积极实现各学科甚至是各学校间的资源整合和共享,以此继续推进参与式教学。
总之,通过三年多的参与、体验,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改进,不断地向别人请教,不断地取长补短,我的参与式教学的教育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教学效果也越来越好。但我还会继续研究、学习和探索,继续向别人请教,继续刻苦钻研,在教育的堤砍中不断向上攀登。
附作者简介:
张斌,男,傈僳族,1977年9月生于云南元谋,汉语言文学专业,函授本科文凭,小学一级教师,现任教于元谋县物茂小学。联系电话:***,姓名:张斌 性别:男 职称:小学一级 学历:本科(汉语言文学)
单位:云南省楚雄州元谋县物茂乡小学
电话:***
通讯地址:云南省楚雄州元谋县物茂乡小学 邮编:651311
第五篇:比例尺教学设计 张 红
比例尺教学设计
安宁市实验学校
张
红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第30-31页。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比例尺。
2、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尺实际意义,了解比例尺的含义。
3、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4、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逐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教学难点: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探究体验法 学习方法:观察法、比较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8米=()分米
12分米=()厘米
0.8米=()厘米
2千米=()米
4千米=()厘米
1000厘米=()米
3000000厘米=()千米
60000000厘米=()千米
二、独立探究、合作生成
1、教师:请同学们在自己纸上画出长9米,宽7米的教室地面平面图。
学生感到质疑,根据学生的质疑引导学生运用以前学习过的知识-------图形的缩放画出来。(让学生起来说。)
2、教师:你的想法很对,跟笑笑同学的想法一样(用课件出示第31页笑笑家的平面图),从图中你发现的什么新问题?(比例尺1:100)
让学生分组对比例尺1:100是什么意思进行讨论。
让学生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与理解。教师引导学生统一认识。
3、揭示比例尺的意义。
教师:比例尺是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比例尺(板书课题)
二、自然生成、进行应用
1、教师补充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2、教师:你们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比例尺?
让学生说一说。
3、认识比例尺特征:
(1)课件出示中国地图的比例尺、学校平面图的比例尺……
教师:通过观察,你们发现比例尺有什么特点?(比例尺一般写成前
项是1的比)
4、运用知识,尝试解决问题:
教师:现在请大家量一量平面图中笑笑卧室的长是()厘米,宽是()厘米。
算一算笑笑卧室实际的长是()米,宽是()米,面积是()平方米(1)学生独立完成。(2)汇报算法
三、解决问题、巩固提高
1、算出笑笑家的总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在父母卧室南墙正中有一扇宽为2米的窗户,在平面图上标出来。
3、出示练习
四、总结深化、活化知识
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收获。
五、研究性作业
1、完成第30页的思考题。
2、试画自己家庭的住宅平面图,并计算一下每个房间的面积。板书设计:
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图上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图上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