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增长与GDP增长关系的探讨

时间:2019-05-14 17:40: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税收增长与GDP增长关系的探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税收增长与GDP增长关系的探讨》。

第一篇:税收增长与GDP增长关系的探讨

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我国税收稳定快速增长,国家财政实力显著增强。从1994年~2007年gdp和税收对比情况看,税收增长与gdp的增长并不保持同步。大多数年份税收的增长速度超过gdp的增长速度,但也有一些年份税收的增长速度低于gdp的现价增长速度(以下简称gdp增长速度)。如1994年~1996年税收增长速度低于gdp的增长速度,2000年~2007年税收的增长速度高于gdp的增长速度。

我们认为,gdp增长速度与税收增长速度不存在直接的、量的对应关系,两者不能简单地比较,影响税收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应作具体分析。

一、gdp的增速与各税种对应税基的增速并不存在直接的、量的对应关系

经济增长是税收增长的基础,但影响税收增长的最主要因素是各税种对应税基的增长。由于gdp与各税种的税基增长速度不一致,gdp的增长并非在任何条件下都与税收增长呈正相关关系。具体来讲,以销售额或销售量为税基的税种与gdp一般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如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城建税、资源税。当经济处于上升期时,gdp增长较快,这些税种的税基一般较快增长;当经济处于下行期时,gdp增速减缓,这些税种的税基的增速一般也会减缓。另外,一些税种与gdp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但相关度比较小,如企业所得税,其税基是企业的利润,与经济发展的质量密切相关,但其增速与gdp增速的关联度很小;还有一些税种与gdp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如财产税、行为税等税种,与财产的存量和行为发生的数量等密切相关,与gdp没有直接的数量对比关系。

当反映主要税种税基的经济指标(如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交通运输、金融保险、邮电通讯、建筑业、文化体育业、娱乐业、房地产业等的营业收入,烟、酒、汽车、成品油等大宗消费品的销售量(额),企业利润,进出口额,证券交易额等)的增长速度高于gdp增长速度时,税收的增长速度就会高于gdp的增长速度。反之,税收的增长速度就会低于gdp的增长速度。

一般而言,在经济恢复增长或快速增长时期,反映税基的经济指标会快于gdp的增长。相应地,税收的增长速度也会高于gdp的增长速度。如1999年~2007年,国家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而采取的调控措施逐步发挥作用,经济出现恢复性增长且增速逐年加快。这一时期,主要税种税基的增长速度高于gdp的增长速度,从而税收增长速度也高于当期的gdp增长速度。

当经济增长放缓时,反映税基的经济指标的增长速度会低于gdp的增长速度,从而使税收的增长速度低于gdp的增长速度。如1994年~1996年,国家为防止经济过热而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的效果逐步显现,经济增速逐步回落。这一时期,主要税种税基的增长速度低于gdp的增长速度,从而税收的增长速度也低于当期的gdp增长速度。

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国民经济出现减速运行态势。相应地,税收增长速度开始大幅度回落。10月份,税收开始出现10年来罕见的负增长。2009年及今后一两年,我国经济发展将面临许多挑战。从保持平稳、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我们初步判断,与2005年~2007年的经济增长相比,今后一两年,国民经济仍将处于相对低速的运行态势。主要税种的税基,如工业增加值,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烟、酒、汽车、成品油等消费品的销售量(额),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建筑业等的营业收入、企业利润,进口额和证券交易额等的增速,都会低于同期gdp增速。国家为保增长而采取的减税政策也将直接影响税收增长,从而会使2009年起2年到3年的税收增长和1994年~1996年一样,低于gdp增长。

二、gdp的增长结构与税收的来源结构并不直接对应

gdp由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构成,gdp增长速度是第一、二、三产业的平均增长速度,而作为我国税收主体税种的流转税主要来源于第二和第三产业,来源于第一产业的税收比重较小。gdp增长结构和税收来源结构的差异造成了税收的增长与gdp的增长并不直接对应。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增长一般快于gdp的增长,从而造成税收的增长快于

gdp的增长。在工业增长速度下滑时,部分年度第二产业的增速会低于gdp增速,从而造成税收增长低于gdp增长。

三、反映经济总量的gdp增长与经济质量的变化并不同步

gdp的增长反映的是经济总量和规模的扩大,这种扩大既可以是粗放式低质量型的,也可以是集约式高质量型的。在经济总量维持稳定的情况下,当经济质量和企业效益整体提高时,与经济质量密切相关的所得税收入增速会超过gdp增速。反之,当经济质量和企业效益整体下滑时,所得税收入增长幅度会低于gdp增

长幅度,甚至可能会下降。

四、gdp与税收核算方法存在较大差异

按照支出法(投资、消费、净出口)核算的gdp,在对净出口的核算方法上和税收的核算方法存在较大差异。在支出法中计入gdp的是净出口额(出口额减去进口额),出口额在核算gdp时是增项,进口额在核算gdp时是减项。在税收统计中,进口额提供的进

口税收(关税和进口环节税)对总收入是增项,出口带来的出口退税对总收入却是减项。在经济繁荣时期,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一方面使得进口税收增加,另一方面国家在此情况下为缓解外贸顺差而实施的降低出口退税的调控措施,将使出口退税减少,从而使进出口环节税收增长进一步高于gdp增速。当前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衰退迹象日益明显,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造成进口税收下降,而国家为稳定出口而采取的提高出口退税率的措施,会造成税收的大规模减收,一降一升,使进出口环节税收增速低于gdp增速。

五、税收政策调整会对税收产生直接影响

税收政策的调整、税种的开征、停征等,直接导致税率和税基的变化,会对税收产生直接影响,但这种变化与gdp的增减是没有关系的。

六、税收征管水平的变化对税收产生直接影响

税收征管能力的增强和征管水平的提高,可以在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增加税收,从而提高税收的增长速度。但这种变化与gdp的增减变化同样没有任何关系。

此外,还有一些影响税收的因素与gdp并不相关。比如,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的调整会影响企业和居民收入水平,从而对所得税产生影响,而这种变化与gdp没有关系;部分累进或累退制税种以及税收与gdp的统计口径差异也会造成税收与gdp增长速度的不一致。

综上所述,税收增长速度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税收增长与gdp增长并不存在直接的、量的对应关系。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税收的增长速度可能高于gdp的增长速度,也可能低于gdp的增长速度。由于人类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变动性以及政府宏观政策的灵活性,税收与gdp增长不同步是必然的,税收与gdp同步增长则是人们的主观臆想。

第二篇:我国财政收入与GDP增长的对比分析

我国财政收入与GDP增长的对比分析

2011级经济学基地班 魏雪

摘要:1996年以来,我国财政收入与GDP均实现了较快增长。1998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提出构建公共财政基本框架,20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健全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2007年十七大提出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了财政收入的大幅度增长,并导向良性循环。财政收入是政府实现合理的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在明确政府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重,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提高GDP增长率。财政收入增长与GDP增长相辅相成。本文通过分析1996年-2011年历年财政收入数据与GDP数据,分析现状及两者之间数据增长的关系与差异,并分析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提出促进财政收入及GDP合理增长的对策。

关键词:财政收入增长 GDP增长 对比分析 合理增长

财政收入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担负着保障国家具有全局意义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科学、国防、行政、外交等各项经费的供给,对支援少数民族地区、调节各级地方预算和救济地方重大自然灾害等,也起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从财政收入与GDP的相互关系来看,经济决定财政收入,财政收入有反作用于经济。这样的关系决定了财政收入必须与经济增长相协调,最终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而衡量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国内生产总值即GDP。对财政收入与GDP增长进行对比分析,才能明确近些年来财政收入增长的合理性,以实施合理的财政政策,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促进GDP的合理、有效、快速发展。

自1996年以来,我国相继实行了以下财政政策:1998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提出构建公共财政基本框架,20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健全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2007年十七大提出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并实现了财政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

现状分析

财政收入与GDP对比***0000财政收入GDP************年份2011 通过1996年-2011年的数据分析,由上图可以看出财政收入和GDP收入均有加快增长趋势,且财政增脏速度明显快于GDP增长速度。这与经济决定财政收入 及政府实施的有效财政政策是密切相关的。

通过散点图可以看出,财政收入增长与GDP增长呈现显著正相关。GDP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新创造价值(增加值)的总和,财政收入是GDP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的结果。从初次分配看,各部门创造出增加值后,一部分以税收等形式上缴财政,形成国家财政收入;一部分以折旧、利润等留在企业,形成企业收入;一部分以报酬、津贴、福利等形式支付给劳动者形成劳动者个人收入。从再分配看,初次分配中的企业收入和个人收入又通过增值税,所得税等税收形式上缴国家财政。因此,财政收入归根结底来自GDP,GDP增长是影响财政收入增长的主导因素。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25.00%20.00%比重15.00%10.00%5.00%0.00%******10年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上图可以看出,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1996年-2002年,2009年以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增加最快。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我国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引导经济恢复发展,2009年经济增长持续回升,政府开始采取稳健的财政政策,财政收入增加。由此也可以看出GDP是影响财政收入的最主要因素。同时,财政收入的调节也会对GDP的增加产生重要影响。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以以往积累的财政收入为基础,扩大政府投资,促进经济增长。根据凯恩斯理论,政府投资主要通过乘数效应刺激经济增长。扩大政府投资主要依靠财政支出和转移支付两个方面,政府投资直接形成有效需求和购买力,一方面政府投资以乘数级效应增加国民生产总值,另一方面通过转移支付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增加他们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以财政收入为基础的政府投资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09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09年第一季度便开始了大规模投资计划,这些投资引导和带动社会投资增长,从而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增长,为我国的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从这个角度讲,增加财政收入,是政府调节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财政收入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对比30.00%比率20.00%10.00%0.00%财政收入增长率GDP增长率************年份从上图可以看出,1996年-2011年财政收入增长率明显高于GDP增长率,受08年金融危机影响,政府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减少税收,增加支出,从而导致09年财政收入增长率明显下降,但仍高于GDP增长率。GDP

财政收入增长与GDP增长的差异性

财政收入主要源于税收,税收与经济活动密切相关。从理论上讲,经济税源的规模应与GDP规模相匹配,财政收入增长也应与GDP保持基本同步。但我国财政收入影响与GDP增长并不完全同步。

一是税收政策因素。财政体现了政府意志,不仅有组织收入的职能,还有调剂社会资源、营造社会和谐的职能。因此,财政收入深受国家分配政策的影响。正确理解和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合理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前提。严格控制政府性基金收入的增长,继续税费改革,坚决取缔滥收费。二是产业结构因素。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主要部分,而经济结构决定着税源分布,进而影响财政收入。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了一产低税或免税、二产税负适中、三产稳税的税收政策,因此三次产业间、不同行业间的税赋相差较大,尤其是产业结构的变动对GDP的宏观税赋影响较为明显。从税收结构看,由于“十一五”以来,中央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并逐步减免了农业税,致使第一产业税收占比重明显降低,二三产业占比重不断上升,成为全国税收的主要来源。“十一五”以来,全国工业增加孩子明显高于一三产业,导致其对应的经济税源增幅必然高于GDP,由此产生的税收也明显高于GDP增幅。可见,第一产业增加值偏高,是我国财政收入相当于GDP比例偏低的重要原因。财政收入增长快于GDP,与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产业增长较快密切相关。

因此,我国应根据经济发展形势,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财政收入的合理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是核算原则与税收入库因素。GDP核算采取权责发生制原则,即在经济活动

2011中,只要权责发生改变,就应进行统计。但税收入库则是实际发生的征税额,采用的实际收付制。统计与入库的时间往往不一致,导致税收与GDP不一致。统计核算原则与税收入库的另一个差别,就是并不是所有计入GDP的项目都要进行征税,而进行纳税的项目也并不是都计入GDP。例如,教育、卫生等部门。并且,由于最近几年房地产市场相当火爆,居民的自有住房市场价值应该是相当大的,但在现行的税收体制中并没有对未出租的居民住房的虚拟价值进行征税。此外,目前我国设置的财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等税收主要针对经济存量,与当年GDP并无对应关系。

第三篇:浅论税收超高速增长的可持续性

文章标题:浅论税收超高速增长的可持续性

税收超高速增长原因一般认为是三大因素:第一大因素是经济的增长总量与质量。经济增长的总量指标又主要包括GDP的增长率和工业增加值增长率。许多研究都论证了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的正相关性,但是从中国的实际运行情况看,有些年份,例如1997年~2000年,这种相关性的程度要比2001年以后的年份要低。第二大因素是强化税收征管带来的税收增长。笔者赞成这样的观点:随着征管体制的完善,税收征收率不断提高,税收征管因素在税收增收中所占份额将越来越小。第三大因素是一些特殊因素,包括政策变化、收费改为税收、进出口贸易状况等,这些特殊因素在中国目前体制不完善的时候,对税收增长也起到一些明显的影响。上述因素的变化,使得税收增长的波动与经济增长不完全同步。

一、中国税收超高速增长的可持续性

中国税收超高速增长可持续性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二是税收负担率的限制,三是引起税收超高速增长特殊因素的变化。

1.中长期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测。

根据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对国内生产总值(GDP)历史数据的修订,中国1979年~2004年GDP年均增长率为9.6,2005年GDP增长率为9.9。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些研究报告对中长期中国经济增长率的预测:“十一五”期间年均经济增长速度将保持在8左右;2010年~2020年间,年均经济增长速度将保持在7左右。中长期经济增长速度相对于以前将呈现有所放慢的趋势。另一份报告的分析认为:目前我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为9.1,2005年~2010年GDP的潜在增长率将呈逐年下降态势,潜在增长率将维持在8.3左右。GDP增速有可能从2004年的10.1深度回落到2009年的8左右。上述报告的结论基本相同。结论是从中长期看,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将呈现放缓的趋势。

2.税收负担率的限制。

税收负担率(税收总收入占GDP比重,即宏观税负)从1995年的9.8提高到2005年的16.9,共提高了7.1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71个百分点。从“十五”期间看,税收负担率从2001年的13.8提高到2005年的16.9,税负率提高了3.1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62个百分点。按照“十五”期间税收负担率的提高幅度,预计在“十一五”末期,我国的税负率将达到20左右。税收负担率的提高是近些年中国税收超高速增长的直接结果。或者说,税收的超高速增长是宏观税负提高的直接条件。

值得说明的是,税收负担率仅是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中的主要部分,尽管我国税收收入占全部财政预算内收入的90多,但是从企业来考察,其负担的政府收入还包括社会保障缴费、非税的政府收入以及收费等。一些专家的计算是:2004年我国的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19,加上社会保障收入,我国政府收入占GDP比重将近23。也有专家估计,在这种计算的口径上,再加上预算外收入,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7左右。

税收负担率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是比较合理的?目前尚没有明确和肯定的数量标准。笔者看到的一份对深圳市企业税收负担的测算报告,其按照一定时期的企业应纳税额占企业同期增加值的比例作为企业税收负担率,这种税收负担率是名义税负。计算的结果是,全市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平均总体税负为22.48,而全市平均的企业税前的主营业务利润率是12.86。这篇报告的结论是,我国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目前的税收负担已超过最优水平。笔者认为,这个结论尽管有它的局限性,但可以初步得出的判断是,中国目前的企业名义税负是比较高的,它可能已经超过了企业的利润水平,如果企业的实际税负接近这个名义税负,可能会对企业的经营造成损害。

3.特殊因素的变化。

近些年税收超高速增长的特殊因素,主要包括三个:一是税收征管的加强。税收征管的信息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使得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从税收流失严重到税收征收率不断提高,强化征管成为税收超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从长期看,不能将强化税收征管作为支撑税收增长的手段,当税收征管手段得到完善后,这一特殊因素将渐渐消失。二是外贸依存的提高与进口的增长,随着我国进出口贸易的高速增长,进口环节的税收在近些年的增长速度年均达到30以上(除2005年外),在税收超高速增长中的权重很大。但是这一特殊因素也是不可能持久的,2005年来自进口的税收增长已经明显下降。三是费改税因素,这是依靠将收费方式改为税收而产生的税收增加。从政府总收入来看,应该变化不大,所以它只能作为税收增长偶然和特殊因素。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的结论是:中国税收的超高速增长是一个特殊阶段,这个特殊阶段主要依赖于这个阶段经济的高速增长,强化税收征管,税收负担率恢复性的提高。但是由于受到经济增长趋缓和税收负担率的限制,从长期看,税收的超高速增长是不可能持续的。在“十一五”期末,税收的超高速增长将进入与GDP增长基本同步、略高于GDP增长率的高速增长阶段。从长期来看,在税收征管体制改革基本完成、税收征管效率和水平大体稳定

之后,税收增长率会基本与经济增长水平相一致,税收的增长状况也应该相对稳定,税收负担率将基本稳定在20左右(不包括社会保障收入)。

二、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保持税收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若干建议

1.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树立税收适度增长理念。

从实际工作和政府财政支出的需求角度,很容易形成不断追求税收高增长的倾向。从政治家的需要来看,容易产生的偏好是税收增长越快越好,税收收入越多越好。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提早说明税收的高速增长是有限度的。理论的分析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都说明,税收的增长从根本上讲应该与经济增长相适应,中国目前的税收超高速增长只是一个特殊的阶段,不能作为长期追求和保持的目标。我们的目标应该是在税收制度和征管体制基本完善后,税收增长应基本稳定在一个适度的水平上,大体是与GDP增长同步,并略高4个~5个百分点左右。理由是,中国的增值税是我国税制中最主要的税种,其收入占全部税收的比重在40以上。这一税种直接与工商业增加值有关,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后,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间,每年大体相差2个百分点左右。由于统计方法和口径的调整,近些年二者之间的差距扩大到了6个百分点左右。由于增值税的增加大体在正常情况下,占全部税收增长权重的50甚至更高,再加上物价因素,所以税收增长率在正常的与GDP增长同步情况下,会高于GDP增长4个~5个百分点。

2.加强研究税收负担率提高对经济的影响。

在目前难以科学、准确地定位宏观上的合理税收负担率的情况下,需要经常跟踪研究税收负担率的提高对经济的影响。目前在实际中,情况是非常复杂的。确实既存在着税收负担率不断提高的情况,也存在着税收负担率的名义增长与实际增长不一致的问题。即在税收负担率不断提高的表象下,由于存在大量的税收优惠政策,税收先征后返情况,以及地方政府财政补贴支出等情况,在宏观税收负担率提高的同时,企业的实际税负水平究竟是否提高,需要进行更加精细的研究。

由于税收连续多年的超高速增长和税收负担率的逐步提高,关于税收负担问题也成为经济学界的热点话题。笔者认为,提出这个问题以及担忧是无可非议的,但是能够有道理地说明和作出科学的判断确实十分难。所以更应该加强这方面的调查研究。

3.在税收征管体制不断完善的前提下,通过税制改革和完善,适当调整降低某些主体税种的名义税率或者实际税率。

目前随着税收负担率的提高,已经形成了实际税负向名义税率靠近的情况和趋势。如果单独将中国主体税种的名义税率与国际上作比较,这些名义税率不是处于高水平,但也不是处于低水平。在近年来一些OECD国家不断实行减税、调低所得税税率的趋势下,相比较我国的所得税税率处于相对比较偏高的水平。考虑到中国的非税收收入,以及预算外政府收入的大量、普遍存在,透明度差,法制环境和规范管理还不到位等情况,我们不得不对实际税负接近名义税率后,纳税人的承受能力产生疑虑。许多企业家讲,如果每个企业都照章依法纳税,大多数企业可能都难以承受。所以,笔者认为,在第二个建议的基础上,在税收征管体制不断完善后,征管效率提高到一定稳定水平的情况下,增值税的转型改革,保持原名义税率不变,转型为消费型增值税将自动降低原来的实际税负。通过合并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将新的企业所得税名义税率降低5个百分点左右,并通过调整所得税前的扣除项目标准,使得企业的所得税实际税负也有所降低,从而通过保持税收负担率的合理水平,促进税收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也形成税收制度与征管体制之间的相互协调。

《浅论税收超高速增长的可持续性》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浅论税收超高速增长的可持续性。

第四篇:GDP增长的背后如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GDP增长的背后如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201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极为复杂,各类自然灾害和重大挑战极为严峻。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回升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国民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根据测算,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去年增长了10.3%,增速比上年加快了1.1个百分点。分各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了11.9%,二季度增长了10.3%,三季度增长了9.6%,四季度增长了9.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049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86481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171005亿元,增长9.5%。

去年国民经济集中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一,农业生产稳定增长,粮食连续七年增产。粮食总产量相对于去年增长了2.9%。二,工业生产平稳增长,企业效益大幅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去年增长了15.7%,增速比去年加快4.7个百分点。三,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投资结构继续改善。四,消费平稳较快发展,热点商品销售旺盛。五,市场物价同比上涨,食品价格涨幅较大。六,进出口总额较快发展,贸易顺差有所减少。七,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农村居民搜如增速快于城镇。八,货币供应量稳定增长,人民币存款贷款增量减少。由此来看,去年我国国民经济处于由回升转向稳定增长的关键时期。也大体实现了2010年的计划目标。

就去年人们生活水平来说,呈现着不断提高的趋势。“十一五”计划以来,我国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条件、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国各地努力争取大政策,落实各项惠民措施,积极解决“四难”,大力改善民生。不论是城镇还是乡村,老百姓都能真真切切感受到他们的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

一、生活条件极大改善,居民幸福感越来越强。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就巴中市来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现有住房总建筑面积由2005年不足25平方米提高到2010年的32.63平方米。其中,一半以上居民住上了新居。99.51%的居民用上了自来水,80.73%的居民家庭有厕所和浴室,82.31%的居民用上了管道天然气或沼气,28.55%的市民家庭安装了空调等设备。

二、致富途径呈多元化,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呈多元化增长趋势,致使居民收入快速增加。一是陆续开工建设的重点项目。二是农产品价格的上涨。粮食、蔬菜、生猪等价格的上涨,带动产业收入增长,尤其是近年来,大力发展产业园区,一批新兴的、有特色的产业蓬勃发展,农民收入明显提高。三是各项惠农政策如粮食直补、综合补贴、购机补贴等落到实处。

三、家庭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居民生活质量大大提高。“不光要看数量,还要将质量”,这是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通过开展家电下乡及最近的以旧换新活动,销售额是以往同期水平的2倍多。一方面是国家的各项惠民措施的拉动,另一方面说明市民的购买能力的确在提高。更重要的是,很多高档商品都是由乡镇的顾客买走的。”这是国美电器巴中分店负责人易利国所说的。调查数据显示,一百户城镇居民中,拥有洗衣机96.27台,拥有电冰箱91.25台,彩色电视机、移动电话的数量分别达到了116.72台和185部。由上述数据可见,人们生活水和质量上的确了一个很大的台阶。人们的消费意识发生了根本转变,人民生活水平也从温饱型真正开始迈向小康。

随着2010年GDP增长10.3%的同时,物价同比增加了3.3%的较大幅度。人们生活水平是提高了,可是人们真的感觉到幸福了吗?

近30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比较繁荣,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一年一个台阶,已跨入世界第二,这是很让国人骄傲自豪的。然而在《福布斯》“全球最幸福的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屈居125位。中国人为何觉得如此不幸福呢?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中国经济总体规模较大,国民收入不高,特别是人均国民收人较低。

第二、中国总体财富不错,但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分化,差距巨大。2009年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8199元,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32736元。2009年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0.5,超过联合国规定0.4的警戒线,也超过美国等发达国家。中国收入最高的20%人群与收入最低的20%人群的收入比高达35倍,而发达国家仅8~9倍(《中国经济周刊》2008年)。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到33.3∶1,如果把福利、补贴等考虑进去,城乡收入差达到6倍左右。社会90%的财富集中在不到的人手里。第三、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低,物价上涨过快,人们消费能力和生活水平总体较低基本,国民基本需要难以得到满足。就拿住房这种基本需求来说,2010年来中国房价持续高涨,老百姓想拥有基本住房几乎是一种奢望。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等一线城市,买一套房得花掉一家人几十年的积蓄,有甚者要二、三代人的努力,很多人为了房子得当一辈子房奴(这些城市的工资待遇同房价无法比拟)。本月17日在北京举行“中国城市发展高层论坛”上,建设部原副部长杨慎坦言,中国房价太高,特别是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没有很好地解决,已经成为中国住房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样,对于旅游、文化、社交等需求都很贵,很多老百姓享受不起。台湾国民党副主席蒋孝严,于7月11日在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国共论坛)上指出,大陆风景名胜票价非常高,不应收取高额费用。在台湾,景点往往低收费甚至不收费。

第四、社会保障等福利不健全。中国的福利制度不健全,很大一部分适齡人群,特别是城市基层(就业和失业的)、农村、农民工、私营单位就业人员,根本难以享受到应有的社会保险等福利待遇。没有社会保障,哪有生活幸福如意?

第五、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法定节假休息少,工资待遇低,是一些私营工矿企业、服务业存在的普遍现象。看看经常暴光的煤矿企业老板,“采带血的煤,赚带血的钱”,沿海加工企业的血汗作业模式。2008年暴光的九龙纸业榨取工人劳动,去年富士康员工通过连续跳楼事件唤社会关注他们工作强度和低廉的工资待遇,本田中国工厂员工因为不满工资待遇而连动罢工„„

由此可见,即使国民经济提高了,可是人们却不觉得幸福。另外,物价上涨,人们对通货膨胀也就更加担忧了。去年自然灾害多发生,部分国家遭遇干旱和洪灾造成粮食减产,因而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对中国国内价格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些自然灾害引发食品供应紧张,导致物价上涨进而引起通货膨胀、2010年中国进行了价格调整,电、水、天然气价格都上涨,从而更加剧了通货膨胀。内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结合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的上涨,成本因素导致物价上涨推动通货膨胀。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成本、农资成本不断上涨,同时城镇对农产品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这使得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成为长期趋势。加上发达国家物质产业的比较优势在长期内丧失,物质产业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并且持续拉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逆差;全球化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物质产业转移出现了加快趋势,随着发达国家制造业的主体转移的加速,发达国家对主要发展中国家的物质产品需求越来越强烈,对发展中国家的商品与生产要素价格形成越来越大的拉动作用,对中国的商品与生产要素价格形成越来越大的拉动作用,从而形成由外部需求拉动导致抬高商品价格水平和生产要素价格水平的通货膨胀。另外从深层原因来分析,一、货币供应量增加:2010年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69.6万亿元,同比增长19.0%,增速比6月末高0.5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24.4万亿元,同比增长20.9%,增速比6月末低3.7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存款增长较快,9月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同比增长19.8%,增速比6月末高1.2个百分点。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速稳中趋升。9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8.5%,增速比6月末高0.3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6.3万亿元,同比少增2.4万亿元。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继续小幅上升,9月份非金融性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

率为5.59%,比6月份上升0.02个百分点。9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7011元,比2010年6月19日升值1.89%,比2009年年末升值1.90%。(央行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然而制造业不振,10万亿的信贷投下去,但是没啥产业值得投资。再加上我们的市场监管体系有漏洞,游资所到之处,绿豆、青菜等等农产品全都一路看涨。其中40%资金为政府投融资平台,项目数量达到3800多个,而2010年前十个月又新增信贷7万亿元,又新上一批项目,仅钢材生产规模预计就达7亿吨,比去年新增1800多万吨。” 美国华尔街金融海啸后中国实施的经济刺激政策,货币量发行太多,理论上超过GDP两倍,市场流动的货币偏大,当货币供应偏多的时候物价自然要上涨。再加上中国的市场经济不太规范,中央政府调控房地产后,社会上的很多游资从楼市退出后对农产品进行严重炒作。在当前流动性过大的情况下,资本的保值增值投资性需求造成了通货膨胀。

二、国际游资的流动:2010年随着中国经济慢慢的复苏回暖,人民对经济的信心增加,中国的大国崛起,也让国际商品市场体现着13亿人需求的变化,今天,中国已经成为海外铁矿石最大买家,全球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全球最大的铜消费国。“尤其是中国的建筑行业和制造行业,对原材料的需求量巨大,这也是在世界范围内出现大宗商品价格通货膨胀现象的主要原因。”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加剧了世界金融市场的动荡,而美元贬值则以一种更为“诡谲”的方式向全世界输出通胀,首先,美元的贬值推动了以美元计价的商品价格上涨,其次,为了对冲美元贬值风险,国际风险资本投资黄金和原油等大宗商品保值,增加了大宗商品需求,导致价格屡创新高,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课题组《当前价格走势与未来趋势分析》的报告指出,因美元币值变动导致原有期货价格涨幅提高了109%,而中国对全球大宗商品需求旺盛,自然会受到美元贬值的巨大影响。因此物价有所上涨。

“什么物价都涨,就是人们工资不涨。”这是调查中大多数人们普遍认同的一个观点。经济繁荣往往并不意味着民众福利的同步增长,在我国现有的收入分配格局下,居民的收入增长长期低于经济增速,并无法分享太多的增长果实。而且,经济增长总是会带来物价上涨,通货膨胀会在悄无声息间吞噬普通民众的财富。2010年的通货膨胀让人印象深刻,如果仅从物价指数看,2008年的通胀程度其实远远超过去年,但是民众却在今年感受到更多压力,原因在于2008年的物价上涨主要集中在猪肉和石油等少数品种,而2010年则是全面开花,小到蔬菜,大到房价,几乎无一不涨。

然而通胀的影响又绝非仅仅物价上涨,从大方面讲包括以下几点:

一:钱在未来可能更不值钱。换成经济学家的语言来说,那就是发生了通货膨胀。一百元人民币在五年以后尽管面值还是一百元,但通货膨胀使得它的实际购买力下降为八十元或者更低。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通货膨胀一般产生两大重要后果:一是货币购买力下降,二是财富重新分配。通货膨胀是经济增长最为危险的恶魔,这一公认的经济增长的“恶魔”,既可能使中国经济增长遭受重创,也可能促成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深层次改变。

二:小型企业将被淘汰出局。通货膨胀将会导致的存贷利率上调,对负债率较高的房地产行业来说,债务将会加重,影响较大。这样会迫使一些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降低成本,从而也将会起到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作用。另外,在这段时期内,有些小型企业将会在竞争中被淘汰出局或者被大型同类企业吞并。

三:普通人也要做到理财高手。“通货膨胀给老百姓带来的影响最主要的是百姓手上的钱的购买力在下降。”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以前100元能买的东西,现在要花100多块钱才能买到。千千万万的老百姓将要付出更多的金钱,才能维持和原来一样的生活水准。总的来说,物价不断上涨,百姓手上的钱在不断贬值,通货膨胀给百姓带来的影响逐步显现,比如粮食,肉类的价格在上涨给普通百姓生活已经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另外,通货膨胀导致银行利率上升,其中贷款利率的提高,给百姓购买房子带来了更大的压力,房价将可能继续保持上涨的趋势。作为普

通人,生活在通货膨胀这种处境之下,则必须学会生存的智慧了;为避免因通货膨胀而受到损害,就要求每个普通人都得努力把自己锻造成斤斤相争的理财好手。

四:对国民经济影响。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货膨胀的物价上涨,使价格信号失真,容易使生产者误入生产歧途,导致生产的盲目发展,造成国民经济的非正常发展,使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发生畸形化,从而导致整个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当通货膨胀所引起的经济结构畸形化需要矫正时,国家必然会采取各种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结果会导致生产和建设的大幅度下降,出现经济的萎缩,因此,通货膨胀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②对收入分配的影响。通货膨胀的货币贬值,使一些收入较低的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使广大的居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当通货膨胀持续发生时,就有可能造成社会的动荡与不安宁。③对对外经济关系的影响。通货膨胀会降低本国产品的出口竞争能力,引起黄金外汇储备的外流,从而使汇率贬值。

回顾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GDP快速增长,G DP增长率也逐步上升。1978年GDP为3645.2亿元,GDP指数100.0,人均GDP为381元。1986年GDP值跨上了一万亿元的台阶,同比1978年GDP增长率达8.9%。人均GDP是963元。1993年GDP值达到35333.9亿元,GDP指数400.4,增长率为14.0%,人均GDP 达2998元。2007年GDP值达249530.6亿元。增长率也有很大的提高。再到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去年增长了10.3%,增速比上年加快了1.1个百分点。人均GDP反应了中国人们的富裕程度,总量GDP反映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由上述数据可看出,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正走向扩大化,人们较以前也更加富裕了。

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中,研究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回顾“十一五”,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间,中国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汶川地震等一系列历史罕见的严峻挑战,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结构调整也取得了积极进展,为“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十二五”《建议》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包括经济发展、结构调整、居民收入、社会建设和改革开放五个方面。《建议》提出今后五年我国发展的目标,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长短结合,把“十二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重大阶段性目标紧密衔接,与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紧密衔接。二是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更加明确了调整经济结构和保障改善民生方面的目标。要求切实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品。

坚持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保障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首先增加居民收入,建立城镇居民增收入长效机制,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建立健全收入分配调节体制。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建立健全居民收入增长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生活质量与全市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不断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再者,改善居民消费结构,积极拓宽消费领域,更新居民消费观念,强化消费市场监督管理。加快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促进以住房、交通、通信、卫生保健消费为热点的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加快由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由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向追求高档需求转变,由重视生活水平提高向重视生活质量提高转变。最后,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加强基础管理工作,健全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2011年3月5日,两会在京召开,对如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给予了相当的关注:

热点话题一:稳定物价严防通胀在过去的一年里,一些商品价格的快速上涨,使网络上出现了诸如“豆你玩”“蒜你狠”“糖高宗”“棉花掌”等一批“热词”。今年的网络“两会调查”

中,这些字眼被网民频频提及,呼吁国家拿出强有力措施稳定物价。网友“灰菜鸟”说:稳定物价严防通胀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保证。要打击不法游资对一些民生商品的疯狂炒作。全国人大代表徐境人说,这反映了广大网民期待国家严厉打击投机炒作行为的呼声。希望政府今后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稳定物价,保障民生。

热点话题二:提高收入增长工资连续几年的统计报表中,居民收入增长低于税收和GDP增速的情况引起了网民的关注。在今年网络“两会调查”中,不少网民呼吁要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力度,让更多的人享受到经济增长的成果。网民“大地园圃”说:工资收入应该和国家经济发展协调增长,建设和谐社会也体现在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提高上。全国人大代表李培根说,近几年群众关于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的呼声很高,政府也开展了一些收入分配改革的试点和探索。今年国家要研究提高个人所得税薪酬的起征点,这将实实在在让群众得到实惠。

热点话题三:增加就业岗位 促进就业公平去年,部分地方在招考公务员、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过程中,发生了一些暗箱操作、营私舞弊事件。今年新华网、新浪网“两会调查”中,网民除了继续关注和呼吁增加就业岗位外,“促进就业公平”也成为就业话题的新热点。网民“乡土味”说:现在一些事业单位都是先招聘后公开,让很多符合条件的人根本就没有参加的机会。全国政协委员柯锦华说,在就业压力大的背景下,公平显得尤为重要,应该进一步增强公务员考录和企事业单位招聘的公开透明度,加强监督,严防“萝卜招聘”事件的发生。

不仅如此,刚刚制定好的“十二五规划”也就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了具体规划 :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不低于经济增长,劳动者报酬增长不低于企业收入增长。规范工资分配秩序,合理调整企业收入占比。着力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和社会优抚对象待遇水平。继续加大惠农政策力度,积极推进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建立防止工资拖欠长效机制,努力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到2015年,全市社会保障体系将全面构成,基本实现城乡全覆盖。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70万人、121万人、35.5万人、30万人和20万人;农村养老保险参保覆盖率达到70%以上,各类保险待遇水平平均增幅达到

7.6%以上,按时足额发放率和支付率均达到100%。

实施社会福利与救助。加强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注重向弱势群体和低收入群体倾斜。通过实物配租、租赁补贴等方式,基本解决1.5万户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完善以零就业家庭为主体的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工作机制。多渠道投资兴办福利机构,积极发展慈善事业。到2015年年末,完成200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程,培训转移农村贫困劳动力3万人,完成1500户上学难、就医难、行路难等自然条件恶劣、生存环境艰苦贫困户的移民搬迁,稳定解决10.5万农村低收入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统筹促进城乡就业。我市在“十二五”期间将坚持扩大就业和促进全民创业并举。建立健全公共投资带动就业增长的机制。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中小企业,积极开发公益性和基层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岗位。强化政府对就业工作的指导和促进作用,统筹安排好高校毕业生、城镇新增劳动力、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失业人员就业工作。”

可见,GDP增长之后我们有了更多的机会来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从消费结构,到就业,从工资到福利保障,林林总总的民生问题已经成为我党我国现阶段的大课题。

GDP增长的背后,要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我们要坚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

发展成果。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积极扩大就业。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位置。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方针,贯彻落实积极就业政策。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引导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中小企业,支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鼓励全民创业,促进多种形式就业。强化政府公共就业服务职能,加快建立政府扶持、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搞好劳动保障技能实训基地建设。完善和实施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加强就业培训等相关优惠政策。加大政府投资开发公益性岗位力度,完善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制度。加快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就业立法进程,建立促进扩大就业长效机制。建立适应劳动保障服务功能发展需要的信息网络。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基本形成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加快推进离退休人员由社区组织管理。全面实现失业保险市州级统筹,S扩大失业保险参保面。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运行机制,妥善解决困难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医疗保险问题。完善工伤保险政策,扩大生育保险覆盖面。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办法。加快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加快社会福利、救济、优扶安置和社会互助等保障事业社会化,规范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和社会扶助体系,建立市(州)、县(市、区)、乡(镇)三级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实现全省每个乡镇建有一所农村福利服务中心(农村养老院)。

3、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进一步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推进劳动关系调整的市场化、法制化。充分发挥工会等社会团体作用,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加强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建设。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加强对垄断行业国有企业收入分配监管,建立预防和解决拖欠工资问题的长效机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调整最低工资标准,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建立规范的公务员工资制度,加快福利待遇货币化。维护社会和谐发展。

4、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条件和质量。努力改善城乡居民衣食住行条件,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创造环境优美、适宜人居的生活环境。

5、积极培育消费热点。优化消费结构,拓展消费领域,改善消费环境。鼓励住房、汽车、通讯、教育、旅游、文化娱乐、健康安全等服务消费和休闲消费。努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提高农民消费水平。扩大消费信贷领域和规模,规范消费市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6、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强化各级政府扶贫职责,完善扶贫开发机制。整合政府扶贫资金,加大扶贫投入,加强以工代赈,逐步提高扶贫标准。把贫困村作为扶贫重点,因地制宜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加强劳动力就业转移培训和产业化扶贫。更加注重对贫困家庭子女的扶助,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和成长环境,减少贫困代际传递。采取社会救助和设立专项贷款等措施,防止因灾、因病、因学返贫。

我国GDP虽然不断增长,但随着物价等的不断上涨,人们的生活压力依然很大,人们的生活水平并未真正得到全面提高,因此,只有我们努力做好这些工作,才能真正达到全面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目标。

第五篇:天津滨海新区前三季度GDP增长20范文

天津滨海新区前三季度GDP增长20.1% 记者从天津滨海新区发改委获悉,今年(2012年)以来,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新区各单位全力推进“十大战役”、“十大改革”,扎实开展“调惠上”活动,努力遏制经济下行趋势,新区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今年前三季度,新区完成生产总值5060.65亿元,增长20.1%。

主要经济指标快速增长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96亿元,同比基本持平;第二产业增加值3526.21亿元,增长21.9%;第三产业增加值1527.48亿元,增长15.9%;三次产业比重为0.1∶69.7∶30.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587.44亿元,增长15.1%;财政收入1202.3亿元,增长24%,其中地方财政796.2亿元,增长25.1%,一般预算收入545.5亿元,增长27.3%;固定资产投资3414.08亿元,增长25.3%;利用外资68.58亿美元,增长16%,利用内资456.22亿元,增长32.2%;外贸进出口619.91亿美元,增长21.8%,其中外贸出口238.56亿美元,增长19.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4.97亿元,增长15.2%。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快速增长,实现了“稳中求进、稳中求好、稳中求快”的目标。

“十大战役”稳步推进

南港区域,南港工业区填海造陆70平方公里,6个通用泊位投入使用,中石化LNG、壳牌润滑油、液体化工码头等10多个项目开工,聚丙烯酰胺、陶氏化学等20多个项目签约落户。轻纺经济区,滨海3号开张纳客,招商服务中心投入运行,中矿等6个项目投产,兰德、德昱等35个项目在建,罗莱家纺签约落户。

临港经济区,累计围海造陆近113平方公里,北京粮油仓储物流项目竣工,太重二期、春金棕榈油、金正阳物流中心等11个项目开工,金天源食品科技、白油等18个项目竣工。

新区核心区,泰达MSD核心区整体竣工,滨海文化商务中心接近尾声,时尚广场动感街区项目动工。新一轮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成效,海河外滩公园整治完工,海滨大道塘沽段等3条道路立面整治完成90%,14个社区整治完成90%。

中心商务区,响螺湾浙商、五矿等5栋商务楼宇竣工。于家堡金融起步区开工面积达220万平方米。中投发展等11家总部类企业入驻,茱莉亚音乐学院项目签约。

中新天津生态城,8平方公里起步区基本建成,天津医大生态城国际医院、儿童体育公园等项目开工,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滨海外国语学校迎来首批100多名新生。各类注册企业累计700多家。

东疆保税港区,航运物流企业加快聚集,普罗旺斯一期等3个项目基本完工,北疆等3个物流项目开工。进出口规模达到42亿美元,增长1.9倍,进出区保税货值92亿美元,增长1.8倍。

滨海旅游区,新增注册企业103家。欢乐海魔方、东方文化广场等项目加快建设,高42.3米的妈祖像落成,航母主题公园逐步扩建升级,接待游客6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近9000万元。

北塘经济区,一期企业总部基地完工,万达信息北方总部、永旺永乐物业集团等近10家企业进驻办公,人行征信中心、阳光红岩投资实业集团等3家总部近期入住。北塘古镇成为都市旅游新亮点。

西部区域,西区开发基本完成,天保国际商务园建成,渤龙湖总部经济区建设与招商同步加快,一汽整车和发动机生产等10个项目准备开工,瑞普生物等20多个项目开工,三安光电等30多个项目已经投产或将要投产。

中心渔港,陆域一期基础设施、陆域二期道路工程、海域二期基础设施基本完工,综合服务中心、蓝白领公寓等建成。滨海新区塘沽前三季度农户租房收入同比增长33.79% 从国家统计局塘沽调查队获悉,前三季度天津滨海新区塘沽农村居民家庭期内现金收入为人均16585.95元,同比增长14.90%。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现金支出13392.26元,同比增长40.82%,支出占收入的比重为78.50%。

外出从业收入同比增长22.42%

1-9月份,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6385.97元,同比增长21.67%,家庭经营收入为人均8282.53元,同比增长10.87%,财产性及转移性收入大幅增长,其中租房收入同比增长33.79%。

今年(2012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外出从业收入为3728.96元,人均同比增长22.42%,占工资性收入的58.39%。据农民工抽样调查显示,截至2012年第三季度,本区外出打工人数同比增加10.94%,月平均工资同比增加34%。据了解,相对于外出就业,农户更倾向于在本乡镇甚至是本村内的企业务工。

建筑业收入缩水三产收入增加

受二、三产业的影响,家庭经营收入平稳增长。1-9月份,人均建筑业收入为1624.09元,同比下降12.60%,占家庭性收入的比重为19.61%,比去年同期降低5.26个百分点。这是由于近年来本区建筑业利润空间压缩,部分农户已开始转行。

在建筑业收入降低的同时,第三产业收入同比增长17.10%,从运输业生产支出可以看出农户从事运输业比较稳定且潜力巨大。本地区运输业不但是拉动第三产业增长的主动力,更是家庭经营性收入的核心,本期运输业收入上涨15.17%,所占家庭经营性收入的比重为79.70%。批零贸易业、饮食业收入同比上涨37.04%。随着物价的上涨,经营成本也提高了。

农户租房收入同比增长33.79%

由于外来外务工人员的增多,房租收入增长迅猛。随着塘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落户数量也越来越多,落户地点也逐渐向街乡镇及企业集聚的工业园区延伸,并吸引着大量务工人员,农户租房收入同比增长33.79%。由于塘沽城区距农村较近,处于城郊接合部且交通便利,但城区房屋租金高,外来务工人员选择租住近郊以降低生活成本。据抽样调查显示,塘沽100户样本中有房租收入的有23户,所占比例为23%。

村民现金消费同比增长40.82%

今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现金支出13392.26元,同比增长40.82%,支出占收入的比重为78.50%。同时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大幅增长,同比上涨66.75%,占总支出的比重为59.08%。八大类生活消费支出全面上涨,其中,农民购买食品类商品普涨,粮、油、菜、禽、蛋、水产品及烟、酒价格均不同程度上涨。预计今年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将有新的突破,农村居民家庭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增长较快,并且工资性收入所占总收入比重逐渐提高。

滨海经济发展破浪前行 前三季度GDP增幅超20% 内容提要:天津北方网讯:今年前三季度滨海新区生产总值(GDP)预计超过5000亿元,增长超过20%,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或持平。在国际、国内经济面临诸多困难的形势下,滨海新区“调惠上”活动成效显著,大项目、“小巨人”、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发展迅速,功能区建设加快,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天津北方网讯:记者从滨海新区获悉,今年前三季度滨海新区生产总值(GDP)预计超过5000亿元,增长超过20%,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或持平。在国际、国内经济面临诸多困难的形势下,滨海新区“调惠上”活动成效显著,大项目、“小巨人”、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发展迅速,功能区建设加快,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前三季度,滨海新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0587.44亿元,增长15.1%。财政收入1202.3亿元,增长24%。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414.08亿元,增长25.3%。实际利用外资68.58亿美元,增长16%;实际利用内资456.22亿元,增长32.2%。外贸进出口619.91亿美元,增长2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4.97亿元,增长15.2%。

今年以来,滨海新区大项目、“小巨人”和楼宇经济发展迅速,150个项目建成,210个项目开工,37家总部企业落户注册,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4021家,新增小巨人企业235家,43个商业楼宇投入使用。一批新的大项目好项目落户,长城汽车、钜宝电子等一批新投达产企业新增产值280亿元。三星系列企业、嘉里粮油等一批大企业净增产值600多亿元。康师傅方便面等总部企业净增产值近100亿元。对外开放成效明显,大众汽车变速器、空客二期和欧洲直升机等120多个项目签约落户,新增注册项目804个中,外资项目占285个。

滨海新区服务业发展加快,实现商品销售总额9300亿元,增长21.5%。港口货物吞吐量3.5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916.1万标箱,分别增长5.5%和7%。机场旅客吞吐量612.23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4.26万吨,分别增长7.7%和4.7%。各类金融租赁企业完成80架飞机、26艘离岸船舶和6台发动机租赁资产合同。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滨海新区“调结构、惠民生、上水平”活动深入开展密不可分。今年以来,滨海新区500余名干部、138个工作组深入基层和企业开展帮扶活动,解决各类问题3719个,问题解决率96%。

下一步,滨海新区将瞄准行业龙头和总部企业,强化商业楼宇招商,掀起新一轮招商高潮,确保中远散货物流总部等近60个项目落地,加快高银117大厦等600多个大项目建设,确保大众汽车变速箱等40个项目早开工、富士康等50个项目早投产。

前三季度天津滨海新区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82家

■外资招商对象向服务密集型企业转变,主要为高科技企业、创业企业、低碳企业和融资企业等,前三季度,新区新批外商投资企业共计282家,累计合同外资108.01亿美元,同比增长10.27%;累计实际使用外资68.58亿美元,同比增长16%

■内资领域,新区将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形成“二产”聚集高地。前三季度,内联引资到位项目数累计519个,实际到位额456.22亿元,同比增长32.18%

记者昨日(23日)从天津滨海新区商务委获悉,今年(2012年)前三季度,新区新批外商投资企业共计282家,累计合同外资108.01亿美元,同比增长10.27%;累计实际使用外资68.58亿美元,同比增长16%;内联引资到位项目数累计519个,实际到位额456.22亿元,同比增长32.18%。新区招商引资仍保持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

据了解,今年以来,新区落户企业项目、引资额呈持续稳定增长态势。如9月份,新区新批外商投资企业共计28家,合同外资9.63亿美元,同比增长8.74%,实际使用外资6.34亿美元,同比增长21.96%。内联引资实际到位项目74个,实际到位额45.3亿元,同比增长23.69%。

据介绍,目前新区外资招商对象正在从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服务密集型企业转变。今年新区吸引落户的外商主要为高科技企业、创业企业、低碳企业和融资企业等,呈现高端、高质、高新的发展趋势。美国、欧盟地区等各主要投资来源地区对新区外商投资继续保持增长态势。而在产业分布方面,前三季度落户新区的外资及其项目中,高投资额重大制造业项目加速落户。如空客二期和欧洲直升机、大众变速箱、陶氏特种化学、爱信AW变速箱等众多制造业项目,投资总额都超1亿美元。而卡特彼勒天津公司等企业实际使用外资超过5000万美元。在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的同时,新区注重加快提升金融、文化创意、航运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规模和水平。如美联信、法兴等来自欧美等国家融资租赁企业相继落户,中联重科融资租赁等企业实际使用外资超过5000万美元,成为推动新区现代服务业吸引外资的一股新生力量。

而在内资领域,新区将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形成“二产”聚集高地,这也成为了新区招商引资的重要砝码。如近两年来,航空航天是新区成长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在新区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已经聚集了众多国字号大企业大集团。而随着中粮食品营销、中国环球影视、华信总部、罗莱家纺等一批优质项目相继落户新区,也必将进一步推助新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前三季度滨海新区塘沽观光游览支出同比增3.74倍

今年(2012年)一至九月份,天津滨海新区塘沽城市居民家庭收入稳步增长,人均家庭总收入达到30713.73元,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其他商品和服务八类消费均有不同程度的涨幅,其中参观游览同比增长3.74倍。

随着滨海新区全面开发开放的逐步深入,本地区经济的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客流量、物流网络、信息等资源增长促进了居民增收。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塘沽城市居民人均家庭总收入达到30713.73元,同比增长12.62%,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042.08元,同比增长12.02%,人均消费性支出达到18574.73元,同比增长12.82%。

前三季度,塘沽食品类消费为人均6923.45元,同比增长14.11%,下馆子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儿,在外饮食消费额同比增长16.64%。今年1-9月份,200户样本居民家庭中购买衣物鞋品单笔消费超1000元的达162笔,其中有一件68000元的貂皮大衣,奢侈品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庭。网购的兴起,一定程度冲击了传统的购衣方式。据统计,1-9月份,塘沽衣着类人均消费额为2518.78元,同比增长10.26%。

因水价上调、物业管理费用的提升,塘沽居住类同比增长8.42%。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同比增长18.26%。

同时,塘沽医疗保健人均消费额为1027.96元,同比上涨6.67%。在一季度此类消费呈现负增长的情况下,三季度大幅上扬,同比增长92.46%。另外医疗器具和保健器具分别增长了8.74倍和3.03倍。

交通和通信类同比增长19.38%,由于汽车、智能手机等产品的普及,燃料费用、手机互联网流量费大幅增加,1-9月份燃料类上涨54.98%,电信费同比增长20.04%。

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类同比增长1.99%。虽然总体上此类消费与去年同期持平,但体育用品类消费增长3.36倍,表明人们的业余生活丰富,注重健康。参观游览同比增长3.74倍,团体旅游增长59.87%,说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旅游消费额逐年增加。成人教育费增长2.1倍,其中学车费用及职称教育等为主要构成。此类消费总体增长相对较缓的原因在于电视、电脑、相机等娱乐设备趋于饱和,且此类商品的质量提升,更新周期变长,导致此类商品购买趋缓。

此外,其他商品和服务类同比增长22.87%。其中化妆品同比增长1.38倍。

三季度滨海新区 产品合格率99.41% 昨天,滨海新区公布2012年第三季度监督检验产品质量通报。本季度对全区194家企业生产的337批次产品进行了监督检验,合格335批次,合格率为99.41%。

据了解,本季度计划对电动自行车、小功率电机、灯具、建筑外窗、橡胶制品、音视频设备及元件、危险化学品包装物及容器、塑料编织袋、劳防用品、阀门、散热器、低压配电箱、电线电缆、燃气器具、铝合金型材、电信终端及电子信息产品、开关及插座等产品进行监督检验。除两个批次阀门产品不合格外,其他产品均为合格产品。

天津前三季度gdp 日新报10月23日讯10月22日,从天津市统计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天津市已经渡过了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最困难的阶段,初步顶住了金融危机的冲击,出现了企稳回升的态势,全市经济运行呈现出逐季回升的良好势头。据初步测算:前三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完成4997.02亿元,增长16.3%,增幅继续处于全国前列。居民消费平稳增长。前三季度,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10790元,增长9.9%。

房地产投资516.69亿元

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02.52亿元,优势产业投资快速增长。全市工业投资1458.30亿元,其中,机械装备制造、石油及化学、生物医药、环保、汽车等优势产业投资增幅均在50%以上。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大,完成投资1086.14亿元,增长55.3%,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提高,完成投资516.69亿元,增长17.0%,增幅比上半年提高3个百分点。

城市居民人均支出破万元

前三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98.13亿元,增长21.2%,增幅比上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批发零售业零售额增长20.9%,住宿餐饮业零售额增长23.1%。汽车、石油及制品、家具、建材等商品旺销。居民消费平稳增长。前三季度,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10790元,增长9.9%。其中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交通和通信类支出增长较快,分别增长21.3%、15.7%和17.2%。随着家电以旧换新措施的落实以及商家不断推出促销活动,城市居民人均家电支出增长12.9%。CPI下降1.3% 前三季度,全市新增就业31.6万人,增长2.2%,其中安置下岗失业人员8.83万人,增长17.4%。前三季度,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为581.91亿元,增长9.0%,人均劳动报酬29237元,增长7.2%;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132元,增长11.6%,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0345元,增长11.4%。前三季度,城市居民消费价格下降1.3%,降幅比上半年扩大0.3个百分点。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仍呈“四升四降”格局。其中,烟酒及用品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食品类处于上涨区间,分别上涨4.6%、2.7%、0.7%、0.5%;居住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交通和通信类、衣着类价格出现下降。

逾900亿内资流入天津

尽管有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但加快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效应正在显现,吸引了国内外资金纷纷涌入。前三季度,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442家,合同外资额101.36亿美元,实际直接利用外资65.14亿美元。制造业利用外资增长快速,实际到位外资增长48.2%。前三季度,全市实际利用内资915.73亿元,增长31.6%。大项目带动作用明显,新批及增资超亿元大项目占全市内资到位总额的比重达到81%。制造业引资增势强劲,实际利用内资增长96%。来自环渤海地区投资到位资金增长73.4%,占全市到位总额的46.7%。

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5%

前三季度,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5.0%,增幅比上半年提高0.1个百分点。批发零售业和其他服务业对全市服务业发展拉动作用突出。批发零售业增加值完成496.36亿元,增长18.4%,其他服务业增加值654.02亿元,增长15.0%,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增长较快。金融业增加值303.45亿元,增长17.1%,房地产业增加值175.01亿元,增长16.5%。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和住宿餐饮业发展加快。全市港口吞吐量达到2.8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637.30万标准箱。机场旅客吞吐量422.24万人次。

不过,前三季度,外贸出口继续下降。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456.16亿美元,同比下降27.4%。

滨海新区前三季度工业总值增一成

据初步核算,并经国家统计局评估审定,前三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完成4997.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6.3%,增幅比上半年提高0.1个百分点,继续处于全国前列。滨海新区龙头带动作用突出。前三季度,新区完成工业总产值6018.73亿元,增长10.6%。天津口岸进出口总额为889.50亿美元,其中外地经由天津口岸进出口的货物总额占到58.1%。一批重点项目竣工投产,有力地支撑了新区的快速发展。前三季度共有新疆特变电工、大火箭民品项目、中科院微生物研发中心等66项竣工投产。天津港、海滨大道、天津大道、国道112线等道路工程正在抓紧施工。中新生态城、南港工业区、滨海高新区、响螺湾和于家堡中心商务区等功能区建设不断提速。

下载税收增长与GDP增长关系的探讨word格式文档
下载税收增长与GDP增长关系的探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历年GDP增长数据统计(1949-2008)

    中国历年GDP增长数据统计(1949-2008) (1977—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 1977 10.7% 1978 11.7% 1979 7.6% 1980 7.8% 1981 5.2% 1982 9.1% 1983 10.9% 1984 15.......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现代金融发展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内在作用机制,现代金融发展理论通过说明各种金融变量的变动及金......

    FDI与经济增长关系相关文章读后感

    FDI与经济增长关系相关文章读后感 国际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是以控制企业经营管理权为核心,以获得利润为目的的投资活动,其特征是投资者拥有对企业的经营管......

    地方政府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地方政府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政府支出是指各级政府的支出,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政府购买,如政府花钱修建道路、设立法院、提供国防、开办学校等。这部分计入GDP。另一部分不......

    稳增长专题

    中国经济面临的环境复杂严峻,下行压力加大。因此,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1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上半年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要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稳增长放......

    农民收入增长

    农民收入增长“九连快”是如何实现的 董峻 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908元,同比增长10.4%,增幅比城镇居民人均现金消费支出增速快3.3个百分点。农业部将按照中央的部署,继续努力拓宽农民增收......

    关于税收收入超GDP增长的调研文章5篇范文

    “十五”以来,我国税收收入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态势,且增速一直高于gdp增速(见附表)。因此有人认为,这是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过于偏重政府的结果。事实上,从1994年新税制确立以来,国家......

    投资、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解读

    投资、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1) 摘 要:在外部需求减弱的背景下,要实现保增长的工作目标,必须要扩内需。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增长模式是依靠投资和出口推动,美国发生的金融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