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三位一体税务户籍管理体制的思考
从现行税法体系来看,我国并没有提出完整的税务户籍这个概念,仅仅将税务登记证制度视为税务户籍的管理。
笔者认为,税务户籍就是记录每个纳税户的基本情况和生产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主要纳税信息,并将各类信息负担于纳税户中具体责任人的管理载体。可以建立一个纳税户籍、税务登记证、涉税自然人(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财务人员、办税人员、代理人、投资人)身份证三位一体的税务户籍管理体制。
第一,纳税户籍记录一个纳税户的基本情况和基本纳税情况。从开始登记、一些基本情况变动直至消亡后的登记造册。在此要对纳税资料进行特别说明:纳税资料应视为只是记录纳税户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办理纳税情况的过程,是纳税户籍的信息源。而其产生的年终汇总纳税额与管理分局评估出的违法行为、稽查局检查出的违法行为才是纳税户籍登载的内容。
第二,税务登记证作为可流动的税务户籍证明,同现行税务登记证一样设正本、副本。正本供纳税人经营时亮证使用,悬挂于经营活动场所的明显位置,内容可以基本不变。副本在纳税人外出经营或办理纳税事项时使用,内容应增加纳税户涉税自然人身份证号码和照片,改变副本作用不大的现状,供可查询部门查询身份及涉税情况。
第三,涉税自然人是纳税户涉税信息的负担人。税务机关可以以自然人现有的居民身份证号码为基本号码,终生唯一。税务机关对自然人首次参与到纳税户涉税事宜开始进行登记,并可以以证件的形式进行授予,与副本配合使用。登记人范围为: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财务人员、办税人员、代理人、投资人等。涉税身份证记录相关涉税人员在某时某地,担任何涉税职务时受到过何种处罚及其在职时按责任分担的违法责任。涉税身份证信息产生后直至该自然人消亡,涉税自然人的所有涉税行为全程在税务机关的监控下。
随着税务系统办公信息化的快速发展,金税工程网络已经成功拓展了税收监管面,应该说把税务户籍管理全部纳入信息化管理已经具备了条件。因此,应充分利用金税工程网络资源,并结合金税三期的网络建设,在国家税务总局建立税务户籍信息化管理系统。根据税务户籍的定义,系统主要记录纳税户基本情况(包括违法行为)、内部重要涉税自然人的组成情况、涉税自然人的违法情况。可以适当考虑记录奖励情况。任何税务机关都可录入、查询纳税户、涉税自然人的涉税违法行为。
在建立了税务户籍信息系统管理平台后,使纳税户和涉税自然人的违法行为长期记录在发展的履历中,对其发展必将造成重要的影响。因此,如何减少漏管现象是管理的关键。
第一,变部门联系为约束型。现行的法律法规规定的各部门联系都是粗放的建议协作型的。如《税收征管法》规定了工商机关应提供相关信息,但并没有规定对不提供者将给予何种处理等。所以国家应尽快颁布法律,特别是加快税收基本法的制定,相应提高税法的位阶,把部门联系从协议型变为约束型。
第二,适度开放系统权限。通过法律的制定,实现各部门之间的网络连接,税务机关针对各部门信息的需要,开放相关操作平台,让各部门直接录入其办理证件等的信息。如税务机关对工商机关开放工商登记信息平台,工商机关在办理了登记户后,就将信息直接输入工商登记信息平台,这样税务机关就可以直接了解工商办理证件的情况。
第三,将逃税行为记入税务户籍。税务户籍系统的重要功能就是记录纳税户和涉税自然人的违法行为。税务机关在查找和登记过程中,区分一些非纳税户和涉税自然人主观因素的漏管外,将这种违法行为一律记录到系统中去,达到监管的目的。同时,可以拓展税务户籍信息运用的范围,在部门之间形成联合管理。如作为银行信贷的资信度,上市公司投资人信息披露,海关重点监控对象等。
第二篇:对税务稽查“执行难”的几点思考
执行是税务稽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税务稽查查处成果的最后环节。自2005年平谷地税稽查局成立以来,税务稽查执行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执行难”仍是困扰当前税务稽查工作的重要问题。稽查部门依法通过立案、检查等规范程序完成生效的法律文书,而最终不能及时有效地执行,不仅造成国家税收收入的流失,而且直接影响税收法律的权威和税务机关的形象。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执行难”问题已成为税务稽查工作中的当务之急。
一、税务稽查案件“执行难”的表现
(一)涉“困”案件和特殊案件使税务稽查执行陷入困境
涉“困”案件即涉及濒临破产、面临倒闭、严重亏损、举步维艰企业的案件。如某地税局2005年前未执行完毕的18件案件就属于此类情况。这些关停企业拥有的可执行财产不足或根本没有可执行财产,使执行机关无从下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且这些企业往往是下岗职工多、离退休职工多,一旦强制执行,被执行人会借机将企业的矛盾转嫁给税务机关,很有可能引发上访闹事、暴力抗法,造成社会不良影响。还有一些特殊的欠税人也无法执行。如我区某物业公司,给我区1000多户居民提供供暖服务,欠缴税款20多万元,但他的财产多数都是锅炉房等,如果强制执行会造成居民停暖,社会不和谐现象,无法强制催缴税款。
(二)对个别被执行人逃避执行的行为无法实施有效监控
在案件执行中,有相当一部分被执行人挖空心思逃避执行,其手段趋向隐蔽、复杂。有的公开账户空挂,隐秘账户运行,或采取一个法人及其家属注册好几个公司,A公司财产挂B公司的户,公款私存或私款公存,造成财产主体不明,权属不清,摆下迷魂阵。如我区有一家宾馆欠缴税款3万余元,为躲避缴纳而注册了好几家以他家人为法人的公司,采取财产转换的方法躲避执行;而有些不法个体商户为逃避执行,则采取一年一废业、一年一开张、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手法,让税务机关摸不准去向;有的干脆转移财产,溜之大吉,跑到外地改头换面继续干。
(三)依法义务协助、配合税务机关行使执行的个别部门和机构存在消极应付的现象
个别职能部门对协助税务稽查执行工作不理解、不支持,对协助、配合执行消极对待,当协助执行单位与执行对象有利害关系时,就无故推诿、拖延,甚至主动向被执行人通风报信,使之转移财产,逃避执行。有的金融机构为使自己赢得客户信赖,吸引企事业单位多来立户,公开承诺为立户者保密,保证不向任何机关透露,致使税务机关难以依法进行查询,个别金融机构甚至以各种借口拒绝税务机关依法冻结、扣缴被执行人的款项。协助单位配合乏力,影响了税务稽查执行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对“神通广大”的纳税人执行难
一些外资企业、重点企业因为与地方政府利益有关联,因此政府或有关部门往往十分关注涉税案件的企业,采取直接或迂回的途径影响税案的执行。有的国有企业居功自傲,凭着层层保护伞视税法而不顾;有的规模较大的私营企业关系网密布,拒不执行。
二、税务稽查案件“执行难”的原因
(一)纳税人纳税观念淡薄是执行难的思想根源。虽然在近年来,我国加强了税收法律、法规的宣传,但是人们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法制观念不强,税法观念就更为淡薄。
(二)是对有关法律规范不了解、不理解,导致对案件的处理(处罚)决定有异议,不服税务机关作出的决定,表现为不配合税务机关的工作。
(三)明知自身涉税违法行为不当以及税务机关所作处理(处罚)决定的正确,但抱着抵触的心理不配合税务机关的工作,甚至抗拒执法,拒不执行税务机关的决定。
(四)税务稽查执行工作有待进一步规范。由于我们的执行工作本身不够完善,还缺乏健全的机制和秩序,以致个别部门、个别人员执行不规范,使得执行工作难中添乱,乱中积难,这也是形成“执行难”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从实践中看,执行工作的不规范表现很多。比如,有些执行人员工作方法过于简单,对待纳税人“冷、横、硬、冲”,对其陈述和申辩置之不理,造成被执行人有抵触情绪,给执行工作带来麻烦,直接影响执行工作的顺利进行;有的工作责任心不强,机械执行,不能按期、按质、按量地完成执行工作任务。
三、解决税务稽查案件“执行难”的措施
(一)加强税收宣传,优化执行环境
进一步加强税法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依法作出的税务案件处理决定书必须最终执行的广泛共识,促进全社会增强知法和守法意识。借鉴法院执行宣传的经验,利用全国税收宣传月活动,充分运用传媒工具,以扩大税务稽查执行工作在社会中的影响和效果,取得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对抗拒执行和妨碍执行的人要依法进行处罚,以案释法,边执行,边宣传,做到执行一案,宣传一片,达到警示和教育一大批被执行人的目的。
(二)争取政府的支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
税务部门应积极主动与政府沟通,让政府领导“吃透”税收法规、政策,从而作出与税收法规相符的决策,支持税收工作。加强与银行、工商、法院、公安等部门的合作,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形成严密的协税护税体系,以保证税务稽查执行落到实处。
(三)健全税务稽查执行法规,提高执行质量
1.进一步建立健全税案执行的法律法规,当前特别要贯彻落实好《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提高税务稽查执行的立法质量,根据法律的原则性规定,增强法律条文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对现有的执行规定,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该修订的予以修订,该补充的予以补充,该废止的予以废止,使执行规定适应时代的要求,防止规定滞后带来的负面影响。
2.加快税收执法信用体系建设,对未执行完毕的违法纳税人要记录信用档案,对其法定代表人和经营业户要进行信用跟踪,加强税收信息交换,防止被执行人溜到外地以逃避执行。同时对拒不执行和妨碍执行的纳税人,要对其丧失税收信用的行为进行曝光,以加强信用监督力度,维护税法的统一。
(四)加强队伍建设,讲究执行艺术,提高执行水平
1.严格按照执行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要求,选调政治素质好,业务熟练,责任心强,作风过硬,公正廉洁的税务人员担任执行人员,对不适合做执行工作的人员要坚决调离。
2.加强对执行队伍的科学管理,加强作风建设,严肃执行纪律,使执行人员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行使权力,坚决不办“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
3.抓紧执行业务教育和培训,努力提高执行人员的业务素质,以便提高工作效率,着力提高协调能力及解释、宣传和疏通的本领,提高执行水平。
4.讲究执行艺术,正确处理好执行工作与其他工作、其他方面的关系,既要坚决,又要慎重;既要积极,又要稳妥;要坚持依法执行与文明执行的辩证统一,把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在充分发挥税法威慑力的同时,要着重做好教育、联系、疏导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把握适度,掌握时机,加强横向联系,促进执行工作深入开展。
第三篇:对烟草国际化管理体制及运营模式分析思考
是集团军作战,还是游击战?是中国烟草国际化管理体制和全球运营模式要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众所周知,中国烟草的一个巨大优势是行业管理体制。本文主要分析如何充分发挥这一优势,设计科学的全球运营模式,做到“活而不乱”。
一、中国烟草国际化的管理体制分析
1、中国烟草的管理体制
中国烟草
国际化的管理体制涉及三个层次:
一是烟草行业的管理体制。包括烟草专卖制度和行业资产管理体制。随着国务院有关文件明确由中国烟草总公司对所属企业国有资产行使出资人权利,理顺了烟草行业资产管理体制。
二是国际业务管理体制。2006年8月,国家局对原中国烟草进出口(集团)公司成员企业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并实行属地化管理,在省级工业公司均成立了进出口部。2008年8月,中国烟草进出口(集团)公司正式更名改制为中国烟草国际有限公司,并进行了相应的职能调整,明确在“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过程中,由进出口公司为开拓国际市场主体向以中烟国际为主导、以卷烟工业企业为主体开拓国际市场转变。
三是中烟国际自身和卷烟工业企业的管理体制。以卷烟工业企业为例,国务院有关文件明确要求,“要加大省级工业公司公司制改造的力度,探索建立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并选择省级工业公司与所属卷烟工业企业进行合并重组试点,逐步形成总公司、卷烟工业企业二级母子公司体制。”按照这一要求,国家局、总公司决定在直接从事卷烟生产经营的省级工业公司探索建立董事会,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依法行使出资人权利,履行出资人义务。按照姜成康局长提出的“探索中起步、实践中完善”的总体要求,2007年选择广东、湖南、湖北、浙江四家省级工业公司作为试点,拉开了省级工业公司实施公司制改造的序幕。从中烟工业公司到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决不仅仅是简单的名称变更,它反映了行业在探索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法人治理结构方面的基本思路。
总体上看,通过近年来的改革调整,初步理顺了烟草行业管理体制,新体制符合企业国际化的基本规律,必将促进中国烟草国际化的发展。
2、从中国领先的国际化企业成功经验看中国烟草国际化管理体制的合理性
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是中央管理的、跨国经营的综合性大型企业,是中国规模最大、最具实力的水利水电建设企业,在中国各大区域分别设有17个全资企业和10个控股企业。
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积极推进国际化战略,为此,在2004年12月专门成立了中国水电建设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作为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国际化经营战略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负责整个集团的海外业务,共享集团公司的资质、业绩和形象标识,与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海外事业部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实行战略和经营管控双轨制。经过四年多的发展,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的国际业务取得突破发展,在国际上树立起“中国水电建设第一品牌”的良好形象,在以总营业额排名的2008年全球最大225家承包商的排行榜中,中国水电集团位列第32位,目前在世界上32个国家分别设有33个经理部、代表处和分公司。
对比发现,目前中国烟草国际化的管理体制与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国际业务的管理体制是类似的。因此,初步判断,中国烟草的国际化管理体制方向是正确的。
二、中国烟草国际化的管控模式分析
在科学的管理体制下,中国烟草还需要精心设计全球管理系统,以便将跨国和跨地区的业务整合并标准化。目前,许多中国企业因为没有将核心职能,如供应链管理、市场营销等作为全球资源统一整合并集中管理,导致这些国际化的中国企业并没有从全球化中获得应有的收益。一些企业的海外分子公司与中国总部联系较少,一些企业未能从海外收购中获得运营的协同效应,等等。海外分子公司独立运营在短期是可以解决问题的,但长期如此会阻碍整体规模效益及协同效应的实现。
借鉴ibm《中国企业全球化路径研究》的观点,笔者认为:在设计全球运营模式的时候,中国烟草需要深入思考以下问题:
(1)如何在全球、地区及国家层面上设计企业组织结构?
(2)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布局采购、生产、物流、销售和服务的网络?
(3)如何进行跨国和跨地区的资源整合及分配?
(4)如何实现全球的财务、产品研发、市场营销的计划、控制和管理?等等。
在全球运营模式中,需要高度关注流程创新。无论是核心职能(通常包括制造、供应链管理、销售、市场)、非核心职能(如财务、会计、人力资源),还是it支持系统,都需要全球整合并达成标准化,同时又能保持灵活性,适应当地需求。通过这样的流程改造,企业管理得以实现规模效益、加强管控能力、合理分配成本、并提高对全球用户的服务水平。
中国烟草国际化的道路上荆棘密布,要想在全球市场上与那些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跨国烟草巨头同台竞技,中国烟草要发挥管理体制的优势,尽快克服全球运营的挑战,建立能够驾驭复杂性的全球管理架构,实施科学的管控模式。
第四篇:关于对我市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思考
关于对我市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思考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要求,这是摆在我们面前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重大课题。
社会建设和管理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社会建设主要是动员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功能,构建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社会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就是尽快建立健全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新型社会管理体系,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合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我市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基本现状
近年来,我市按照“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东向发展、奋力崛起”的思路,不断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推动了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同时,社会建设和管理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涉及到民政工作的诸多方面,从全市民政部门在促进社会建设和管理中所做的工作来看,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1、建立了城市低保工作制度。自1997年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经过试点、扩面、完善和提标的四个过程,坚持保障对象有进有出、保障标准有升有降的原则,整体工作有了新的发展。同时采取突出重点、分类施保、完善程序、动态管理、配套政策等,有效地发挥了“第三条保障线”的兜底作用。到2004年底累计保障城市贫困人口****万人次,发放保障金****万元,保障面达9.5%。建立了经常性社会化扶贫济困的长效机制“爱心救助超市”,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促进了改革,维护了社会稳定。
2、建立了救灾救济工作机制。针对我市救灾工作实际,建立健全了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经费分级负担的救灾工作制度。在认真总结1991年、1998年和2003年救灾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逐级完善了救灾工作预案。加强了救灾款物的管理和使用。整理、出版了《2003年救灾工作资料汇编》。对六十年代精减下放退职职工和职业制武装警察有关情况进行了调查和统计,并建立定期救济档案。开展了“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对农村医疗救助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
3、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在农村五保供养和特困群众生活救助的基础上,按照整合资源、分类施保、逐步提标、有序推进的原则,率先在全省出台了《***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试行办法》,确定最低保障标准为年人均720元,凡家庭上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均可纳入保障范围。据调查,全市农村低保人口将有48209人,预计年发放保障资金1700万元。
4、建立了五保供养机制。全市现有五保对象15115人,其中集中供养1136人,分散供养13979人;新划入的七个乡镇为3789人。全市乡镇办农村敬老院46所。全市13所敬老院被评为省一级敬老院,20所敬老院被评为省二级院,在全省居于前列。同时坚持集中居住、分散供养、兑现政策、提高质量的原则,基本解决了五保老人的生活和住房问题。
(二)依法自治,城乡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1、社区建设得到稳步推进。按照试点引路、突出重点、整体推进、逐步完善的基本思路,因地制宜地进行了社区体制改革。目前,全市建立新型社区188个(其中,村改居26个),社区工作人员1750人。随着城市社会工作的全面推开,社区功能、基础设施、民主制度、社区服务、示范活动等工作得到了逐步加强、完善和开展,“四有”目标基本实现。妥善落实了社居工作人员的生活待遇。全市已有28个村实施或完成了“村改居”工作,推进了城镇化进程。
2、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得到建立和完善。以贯彻中办发17号文件为契机,全面规范村务公开的内容,提高村务公开的质量,村务公开工作继续向纵深发展。研究制定了《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办秘[2004]97号),从22个方面对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尤其对“六规范一满意”做了进一步的细化和量化,增强了可操作性。全市村村都建立了村务公开栏,按照统一公开时间、形式、内容、程序和资料管理的原则,保障了村民的知情权。广泛开展了民主法制示范村创建活动,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3、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得到依法组织开展。按照村民委员会的有关法律法规和省的统一部署,1999年、2002年和2005年对我市村委会进行了三次换届选举工作,保障了村民的民主选举权利,新当选的村委会成员年龄结构、文化素质和工作能力都有了新的提高,“一肩挑”、交叉任职、连选连任等出现了新的变化。通过三届选举,进一步加强了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建设,提高了村民的自治水平,促进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三)双拥工作不断深入,优抚安置政策得到落实
1、双拥工作持续深入开展。适应双拥工作的发展,按照“巩固成绩、保持荣誉、标准提高、奋力争创”的工作思路,逐步完善双拥考评办法,制定《关于做好我市今后三年双拥工作的实施意见》,修定《淮南市双拥工委成员单位职责》。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双拥宣传活动,建立了“安徽省国防教育基地”。开展了6批全市双拥模范单位的命名表彰活动,加强对76个军民共建对子的管理工作,双拥工作获得了新的发展,先后四次和五次荣获全国、全省双拥模范城称号。
2、优待抚恤工作水平得到逐步提升。全市有重点优抚对象5114人,其中城市1113人,农村4001人。坚持标准高、优待面广、兑现及时的原则,逐年建立和完善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实行“双重保障”和“三重保障”,在全省率先实施了重点优抚对象医疗减免政策。积极做好困难企业军转干部的特困救助工作。加强了市烈士陵园的管理和维护工作。
3、退役士兵安置任务得到基本完成。针对安置工作出现的新形式,采取“政府安排、自谋职业、有偿转移和依法督办”等办法,安置任务得到基本完成。军供和军休工作有了新的发展,市军休所荣获“全国军队离退休干部安置建房服务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四)拓宽领域,社会福利和专项社会事务工作得到稳步推进
1、创新社会福利工作方式。从2001年开展的星光计划到2004年底,全市有各类星光老年之家113个,其中社区82个,乡镇敬老院31个。积极发行社会福利彩票和开展为孤残儿童手术康复的“明天计划”。认真贯彻实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及配套的实施细则。按照我市老龄工作发展的五年规划,积极发展和丰富老龄事业。慈善事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捐赠规模仅在起步阶段。
2、加大推进殡改工作力度。开展殡改工作集中宣传,对全市经营性公墓的管理情况进行全面检查,继续加强对全市丧葬用品市场的监督、管理和定期检查。改建了市殡仪馆。市第二公墓正在兴建之中。乱埋乱葬现象有所控制。
3、完成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和地名设标工作。完成了和****县七个乡镇的行政区划调整工作,我市新增区域面积475.5平方公里,新增人口18.8万人。开展了乡镇区划调整工作,将袁庄街道和田集乡合并调整为田集街道。堪界工作除新划入的部分外均得以堪定,边界地域社会稳定。主干道地名设标工作基本完成。
4、加强了民间组织管理工作。到2004年底全市共有社会团体208个,民办非企业单位247个,其中建立党组织社团25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6个。按照“培育典型、示范引导、突出主体、绩效明显”的思路,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有了新的发展,登记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达25个,服务“三农”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二、对社会建设和管理存在问题的思考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愈趋多样化,社会问题增加,社会矛盾增多,社会管理的难度加大。社会管理的法规亟待完善,社会管理的体系亟待健全,社会管理的体制亟待创新。因此,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的体制创新,是抓住发展机遇期,实现富民强市、奋力崛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基础和促进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是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实现“四个”尊重、构建和谐淮南的必然要求。面临新的形式、新的情况,民政部门在社会建设和管理中所承担的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为此要充分认识到当前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还不健全,财政投入自然增长机制没有建立,救助水平偏低,网络还不能适应工作开展的需要;二是社区建设工作的基础还不牢固,服务功能还不健全,部分社区的办公用房还没有妥善解决好;三是村务公开工作还不够扎实,部分村走形式的现象依然存在;村民的法治观念比较淡薄,宗族门头势力干扰选举和重选举轻管理监督现象依然存在;四是非农入伍数量不减,城镇退役士兵安置难度加大,自谋职业率较低,部分越战士兵、抗美援朝老战士、8023部队核辐射人员上访等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五是城乡社会福利机构还不得到很好发展,社会化程度推进难度较大,关爱老人的活动处于初级阶段;六是行政区划还不见合理,部分区划规模较小,乡镇建制较多,村的规模小和数量多,制约了社会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开展;等等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社会建设和管理工作中加以探索和加强。
(一)多轮驱动,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的社会管理格局中,党委领导是根本,政府负责是前提,社会协同是依托,公众参与是基础。只有这几方面有机结合,才能健康有序、科学有效地进行社会建设和管理。坚持党委领导,是社会管理的根本原则。在社会管理格局中,党委领导主要体现在: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以宽广的眼光观察社会,正确把握时代的要求,准确判断社会发展的形势,制定符合实际的政策;支持政府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社会事务;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不断改善领导方式和方法,提高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实行政府负责,是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必然要求。在新的形势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在构建和谐淮南的进程中,应更加注重发挥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职能作用。实现社会协同,是整合社会管理资源的必由之路。要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加强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分工、协作以及不同社会组织之间的相互配合,这是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必要环节。利用民间组织植根于民间的优势,发挥它们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和规范行为等方面的作用,这是健全社会管理体制、有效配置社会资源、加强社会协调、化解社会矛盾、加快发展社会服务、多方满足社会需求的必要途径。依靠公众参与,是社会管理的有效实现形式。要大力培育公众的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不断拓宽公众参与的渠道,规范公众参与的行为。要使公众真正懂得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实现社会和谐,最终要靠自己。
(二)依法自治,充分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增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合力实践证明,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重心在基层。要通过加强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建设,发挥其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在基层形成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管理体系,从而增强依法自治意识,共同参与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完善村民自治,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实行村民自治,按照“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的要求,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加强协调、提高实效。一是要完善制度体系。针对我市农村实际,认真贯彻淮办秘[2004]97号文件精神,不断完善“四个民主”和村务公开及其实施办法和操作规程,建立和规范村务公开栏,开展示范引导活动,切实提高村民自治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为实施村民权利提供制度保证。二是要健全组织体系。在完成第六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后,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活动,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加大力度建立健全以村委会、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村民理财小组为主体的村民自治组织体系,加强其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通过多种途径,处理好村委会与村党组织、与乡镇政府之间的关系,增强整体管理社会的合力。三是要加强村民自治与农村其它各方面工作的协调和配合。村民自治是农村基层工作的源头,并融入各项农村工作之中。为此要结合实际,将村民自治与发展农村经济、开展农村基层党建、建设农村精神文明以及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增强村民自治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化解矛盾的能力,发挥村民自治的整体效果,把我市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城市居民自治是城市基层民主的基本制度,是城市基层社会建设和管理的统一体。一是完善居民自治,增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合力。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居民自治,是增强基层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合力,构建和谐社区的根本措施。不断完善社区居民的自治功能,健全社区党组织和社区群众自治组织、居民会议、社区协商议事会等制度,吸纳社区内各方面人士参与社区管理,培育各类社区民间组织、志愿者组织,形成社区管理的合力。适时进行我市首届社区居委会的换届选举工作,开展培训工作,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增强社区居民自治意识和参与意识,开展“居务公开”活动,拟建立公开栏162个,让社区居民享有充分的知情权、管理权、监督权,维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二是整合社区资源和社区服务,搭建为居民服务的综合平台。这是健全和完善社区管理体制的关节点,也是增强社区认同感和凝聚力的立足点。随着旧城改造的推进,目前我市有31个社区面临办公用房被拆迁或正在拆除,没有工作地点,为此需要进行资源整合,驻区单位要积极提供社区办公用房。同时,还要不断拓展社区服务的内容,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社区服务资源,重点发展面向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老年人、残疾人和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积极开展自愿者服务。完善服务方式和手段,整合服务内容,在田家庵区开展建立“数子社区”示范服务,逐步实现社区服务的网络化、信息化,提高群众的满意率和参与率。三是丰富社区文化生活,创造文明和谐的社区氛围。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学习型社区建设和“星光老年之家”户外活动场所建设,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为他们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积极开展“十佳市级文明社区”评选工作,丰富社区文体活动,开展和谐社区、文明社区、文明楼院建设,创造和谐共处、方便舒适、整洁优美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的社会建设和管理水平。
(三)强化管理,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和规范行为的作用,增强管理社会的功能
依法管理社会组织,是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社会和谐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必要手段。在社会建设和管理进程中,社会组织要以民间组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核心,以提高民间组织能力建设为重点,推进管理体制创新,建立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到位、作用明显的民间组织发展体系;建立法制健全、管理规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民间组织管理体系。从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高度,充分认识民间组织的地位和作用,着力培育发展经济类、公益类、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和社区民间组织,引导科、教、文、卫、体以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涌现的新型组织。目前,我市的民间组织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规模小、示范能力还不突出,为此我们提出要在近1-2年内培育出10个具有相当规模、较强辐射能力、示范带动作用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和5个服务社区、方便群众、示范标准的社区民间组织。加强对民间组织活动的依法监管,加大对非法和违法、违纪民间组织的查处力度,保证民间组织的健康发展。加强民间组织自律机制建设,坚持和完善归口登记、双重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提高管理和服务能力。健全以民间组织章程为核心的自律和内部管理制度。完善以“诚信”为重点的信息披露、社会评估和失信惩罚制度。加强民间组织的党建工作,确保民间组织正确的发展方向。
(四)整合资源,健全适应经济发展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要“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救灾工作预案。在各县区完善救灾工作预案和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经费分级负担制度基础上,建立以灾害应急机制为主体,社会动员机制相配套的灾害救助体系,全面落实救灾应急预案,提高灾害紧急救助能力和减灾救灾综合协调能力,一旦发生灾害,要全力保证受灾群众的衣、食、住、水、医等基本需求和灾区的人心安定、社会稳定。大力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初步建立了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和灾民救助制度为基础,以临时救助、社会互助为补充,以医疗、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相配套,以优惠政策为支撑,形成政府责任明确,社会参与广泛,运转协调、资金落实、管理规范、网络健全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城乡低保要科学界定保障标准和保障范围,真正发挥兜底作用;积极开展每年一度的社会捐助活动,做到互助互济;加大五保供养力度,提高和改善其生活水平;结合实际,积极开展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工作,多渠道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加快推进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目前,我市已经进入老龄社会,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3.1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0%以上;残疾人约有13万。每年还有相当一部分孤儿和弃婴需要社会和福利机构抚养。老年人、残疾人、孤残儿童这一庞大的特殊群体,对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和可持续发展将产生巨大的挑战和深远的影响。尤其是随着“家庭小型化”,使养老、助残、救孤服务需求日益增加。对此必须加快社会福利事业发展,逐步有计划地改造农村敬老院,建立市县(区)两级老年公寓,大力推进福利事业社会化,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运行机制市场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队伍专业化与志愿者相结合的新格局。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事业,发行福利彩票筹集社会福利金,研究“民办公助”、“公办民营”办法,提高民办民营的水平,务求在扩大社会参与上有新的突破。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宣传“扶危济困、一方有难、八方援助”的传统美德,着力营造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慈善事业的社会氛围。大力发展社会工作和社会服务,形成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的整体合力。
(五)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区划和地名在社会管理中服务作用,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行政区划是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基础,是区域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单位要素。实现区域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根本要求,县(区)、乡镇、村(居)三级的区域和谐是构建和谐淮南的基源,而区划乃是工作的基础。从建市以来,形成了现有的区划建制。从我市现有的行政区划来看,为6个行政单元;从构建大城市的规模和人口来看,框架组合是不够的;从城市发展“三度”(外向度、扩展度、聚集度)来看,构建大城市人口应达到600—800万人;GDP达到800—1000亿元,必须对我市现有的行政区划进行战略性调整。从城市的长远规划来看,世界60个大城市,长远规划都在100年以上,200个具有活力的中等城市规划也在80年以上,从我市发展来看,规划的前瞻至少要在50年左右,立足长远,具有战略前瞻性的规划,才能保持城市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才能达到自然、开放,融入社会、经济、人文于一体的运行态势。从城市聚集度来看,也必须进行城市行政区划调整,现有的五个行政区域经过适度调整可作为四个区域单元来进行划分,保留潘集区、田家庵区,建立山南新区和西部城区。同时,将凤台县和潘集之间形成一个新区,做到区划总数不变,区域带动能力增强,真正达到互动的目的。此时,由现在的47个乡镇调整为30个,街道由现在19个调整为15个,真正实现东进南扩、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目的,从而达到经济、文化和社会的互动。同时,我们建议市委、市政府要高度重视地名命名和设标工作,尤其是地名的命名工作,做到统一命名、统一管理、统一发布地名信息、建立全市地名名称数据库,彻底改变目前我市地名不统一、管理不规范、命名随意性的问题,逐步提升我市的城市形象和品牌意识,为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提供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的重大任务,需要在理论上认真研究,在实践中深入探索,在推进中不断完善,为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保证。
第五篇:对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深化的思考
对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深化的思考
内容摘要
摘要:当前,深化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建立适应社会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社会主义公共行政体制为目标,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以服务政府建设为切入点。其中,完善体制机制是谋求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完善体制机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政府管理创新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行政管理 体制改革 政府管理 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经历了5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从改革的结果看,改革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行政思想、政府职能、行政组织、政府管理方式和行政权力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当前我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其外在必要性和内在必要性。其外在必要性主要表现在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文化体制变迁、适应世界行政生态环境变化、造就优秀国家公务员;其内在必要性主要表现在,它是政府行政管理本质的需要。当前我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其具体目标是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因此,我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渐进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和借鉴性原则,从更新思想理念、抓住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核心、进一步调整机构设置、搞好行政管理体制的配套改革、创新政府的运行机制和运行方式、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等方面进行改革并最终促进行政体制的发展!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现实意义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推进以政府转型为重点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巨大动力支持。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这一总体目标的确定,为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才能解决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一直存在着投资盲目扩张、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社会事业
发展不充分等突出矛盾和问题,直接影响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之所以会长期存在且不断发展,根本原因在于体制机制不顺,特别是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不顺。主要是政府机构设置不合理、政事企不分、政绩考核体系不科学、公务员选拔任用制度不合理,等等。未来一个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影响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矛盾与问题仍然严重存在并且有加剧之势。要遏制并最终解决这些根本性问题,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建立起惠及十几亿人口的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加快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2、行政体制改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所谓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谋求经济、社会、环境几个方面的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建立在以人为本基础上的发展。这就要求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协调一致,统筹兼顾才能谋求这种和谐。而能完成这一任务的必然是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只有在行政管理体制完善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实现协调一致,统筹兼顾,否则谈不上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
3、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制度保障。我们应清醒地看到,我们所处的现阶段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机遇与挑战并存,能否获得发展,需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制度支持。例如,推进国企改革,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需要政府职能转变,为各类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
4、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环节。对外开放的广度、深度、质量与水平都与行政管理体制状况直接相关。对外开放带来的挑战,首当其冲的是对政府管理规则和管理能力的挑战。抓住机遇,应对与化解风险,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迫切要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使政府管理的内容、方式及相关制度与国际通行做法相衔接。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统筹好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增强在不断扩大开放条件下促进发展的能力。
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难点
1、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和改革的攻坚阶段,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为制约各项改革的突破口和瓶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各项改革的整体性和配套性更强了,难度也更大了。特别是在深化全面改革的过程中,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既关系到经济体制改革,又关系到政治体制改革,处于改革的中心环节,因此如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各项改革就很难深入。
2、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对切身利益的关注度越来越强,这与政府能够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形成矛盾。在我国现阶段加快工业化的进程中,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的需求不断提高,期望值也不断增强。但是,我国具有特殊的国情,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彻底改变。同时,由于财力有限,政府能够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只能逐步增加和提高,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也只能逐步加快步伐。这种状况,与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要求和期望值形成了反差。同时,人民群众不仅要参与改革,也要求分享改革的成果,希望尽快获得看得见的物质利益。这就要求在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处理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既要引导群众参与改革,又要教育群众着眼于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而这是一个棘手的难以解决的问题。
3、政府管理由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直接管理的方式向主要以经济的、法律的手段进行间接管理转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要更新政府管理理念,彻底抛弃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和官本位的思想,实现由政府主体向市场主体的转变。其次,要改变运用行政手段直接干预经济活动的做法,变微观管理为宏观管理,主要运用经济的法律的手段进行管理,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全面实行依法行政。再次,要尊重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而这一切,都需要有一个过程,需要不断加大改革的力度。
4、新形势下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成了改革的对象,对政府自身的要求高了。
长期以来,政府处于主导的地位。随着改革的深入,角色发生了变化,本身成了改革的对象,需要大幅度地减少和放弃自身拥有的权力和利益,切实加强自身建设,这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为,改革越深入,对建设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的要求就越高,政府的形象和绩效不是由政府部门自己决定的,而是要看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如果政府部门和公务员的素质不高,服务意识不强,不依法行政,或者滥用权力,人民群众就会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监督和制约。
三、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促进政府管理创新的基本措施
1、推进政府职能的转换。推进行政层次和行政机构改革,政府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身份:一是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当然提供公共产品并不等于自己去生产);二是良好社会环境的创造者,“人民创造财富,政府创造环境”;三是人民群众公共利益的维护者,而不应该受某些利益集团的左右。在这个前提下,改革和完善政府职能要突出理顺“四个关系”: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理顺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关系;理顺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的关系。要明晰政府边界,凡应由企业、市场、社会组织决策的事情应严格由他们决策,政府不应“越俎代庖”。凡是应该由政府承担的事情,政府责无旁贷,不能“缺位”。针对当前政府工作存在的“错位”现象,要强调由“经济管制型”转变为“公共服务型”,即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上来。各级政府要有意识地做到不干预微观经济活动,不包办企业决策,不代替企业招商引资。同时,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精神,探索新的行政管理体制架构,以解决层次、层级过多的问题,推进行政审批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根据政府与事业单位分开的原则,稳步推进社会事业领域的体制改革。
2、推进与行政管理相关的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在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与之相关的宏观管理体制,从宏观上解决好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深化并进一步推动、形成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建立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机制;第二、建立有力的政策执行机制; 第三、完善协调机制;第四、建立健全危机管理和应急机制;第五、形成高效有力的行政监督机制。如:推进政务公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政务活动的透明度加强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完善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建立舆论监督的有效运作机制。监督机制上各监督机构之间建立起经常有序的相互协作制度,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提供的便利条件互通情况、互用旁证材料、联合办案,加强各监督主体间的协调,进而变分散监督为合力监督,以协同监督资源,增强行政监督的整体合力。财政体制改革方面,可以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按照“财权和事权相对称”的原则,科学界定中央政府与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责权。
3、确保行政权在法治的轨道内运行,解决好政府应当如何依法行政和依法办事的问题。科学合理的政府职能、政府规模和政府结构,应当通过法律加以确认,否则很难固定;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应当通过法律加以规范,否则没有保障;更重要的是,行政权的行使应当纳入法治的轨道,否则便会滥用。法律是国家布大信于天下,也是政府布大信于天下。要保证法律真正得到普遍遵守和严格执行,政府必须首先受制于法,行政权必须受到全方位、全过程的严格监督和制约。因此,一定要真正把依法行政作为政府工作的龙头和基本准则,充分认识到它对行政行为的合法、公正和高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具有全局性、根本性和长期性的影响,认真贯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努力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
4、着力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政府公务员队伍,解决好政府应当为谁服务、如何服务的问题。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能见物不见人,见机构不见人。公务员是政府管理的主体,反映着政府形象,体现着政府作风,代表着政府声音。同时,公务员又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者和实施者,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活的灵魂。如果没有
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政府公务员队伍,就不可能建立一个完善的行政管理体制,建立了也不可能有效运转。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政府公务员队伍应当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把为谁服务、如何服务作为加强政府公务员队伍与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来抓。要严格按照《公务员法》的规定,通过激励和约束两种机制,实践锻炼和培训提高两条途径,不断培养并强化政府公务员为人民服务的施政理念和优良作风,切实提高政府公务员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的行政能力,真正把政府公务员培养成人民的公仆,把人民政府建设成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5、建立健全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体系。政府绩效的主要标准是公众利益的维护程度和提供公共服务的满意程度,科学的政绩观就是要建立起一套科学、全面和客观的绩效评估体系,促进公共管理的目标实现。绩效评估考核是一面旗帜,具有评价功能、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政绩可以定义为政府部门在积极履行公共责任的过程中,在讲求内部管理与外部效应、数量与质量、经济因素与伦理政治因素、刚性规范与柔性机制相统一的基础上,获得的公共产出最大化。只有建立一个包括评估管理机构、相关管理人员、监督机构、公民、评估对象在内的多元化的评估主体结构,同时,通过科学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才能保证行政部门绩效评估的有效性,从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四、延续传统文明,推进政府文化创新
1、倡导政府文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政府文明,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不断更新政府管理思想,突出时代意识、民族特色、社会价值,建立社会成员参与监督行政决策和管理的机制,建设廉洁、高效、民主、法制、公平、正义为核心内容的现代行政文化。
2、重构行政道德。行政道德主要体现在行政主体的修养和道德行为上,体现在行政人员在行政活动中对职业道德、基本道德范畴的认识、观念和态度上。重构社会主义行政道德,必须弘扬传统行政道德体系中的精华,积极借鉴吸收外国行政道德中适合中国国情的有益成分,建立高效从政、一心为政的道德规范并贯穿于全部行政活动中。就是要摆正行政人员与公众的道德关系,陶冶行政人员道德情操,锻炼行政人员的毅力,树立行政人员公正、社会至上、勇于负责的强烈责任感。
3、重视行政价值。价值观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行政价值观则是价值在行政领域的具体化,它从根本上决定了行政活动的基本走向。以 “为民”、“做事”为目标的行政价值观,必然引导形成开拓进取、奋发向上的行政作风;而官僚行政、保守行政、涣散行政,导致行政价值观念混乱,制约着人民对政府的信任。目前,当务之急是确立正确的行政价值取向,建设一
种民主与效率相一致、稳定与发展相协调的行政价值观,树立稳定、健康、和谐的行政心理和与现代行政管理要求相适应的考核评价标准,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多元化的行政价值评价体系,为建设现代行政文化提供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
目前,全党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呼声大、期望值高,正面临良好的改革机遇,对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应当继承发扬和自我完善。深入调查分析发现,干部管理使用上单靠理想、信念、党性、觉悟是靠不住的,必须要有刚性措施和办法。而现今沿用的干部管理体制几十年一贯制,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大锅饭,现行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着滞后不实用的现象。因此,必须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并以此着手,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从而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并最终实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