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管理体制的若干思考
对台江区试行“区管校用”的教师管理体制的若干思考
摘要:文章对福建省在11个县(区)实行“县(区)管校用”教师管理体制试点的理论、政策和实践依据进行分析,并结合台江区特点,对台江区推行“区管校用”急需解决的两个关键性问题进行破解,提出台江区推进“区管校用”实行“四个统一”和加强“三种职能”的设想。关键字:区管校用
均衡配置
教师资源
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福建省2009年将在包括台江区在内的11个县区实行“县(区)管校用”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将区域内的公办学校教职工人事关系收归县(区)管,以推动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制”。笔者对实行“区管校用”试点的依据,以及台江区实行“区管校用”的急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和应对措施进行思考。
一、推进“区管校用”的依据
(一)理论依据:教育公平和教育民主化思潮。教育公平是人类的理想追求,两千多年前我国就有“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孔子的“有教无类”教育理念也表达了人民对平等教育的美好愿望,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教育民主化思潮”成为现代教育发展最大的教育思潮之一,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编著和发行了一部影响实际教育史的书籍《学会生存》提到“真正的教育公平要走向过程和结果公平,走向质量公平,让每一个受教育者都有获得同样成功的机会”。推行区管校用,实现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是保障义务教育过程中学生享有均等的师资条件。
(二)政策依据:新的《义务教育法》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要求》的相关规定。新的《义务教育法》关于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要求和“均衡发展”思想是实行区管校用的教师体制改革的法律依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要求》要求各省、市积极推进在义务教育阶段经费投入、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均衡为推进“区管校用”人事改革提供了直接政策依据。
(三)实践依据:现有“教师轮岗交流”政策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推进了“区管校用”教师管理体制试点的步伐。《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后,在全国范围内铺开了教师轮岗交流。但轮岗交流在操作过程中在各地都遇上了诸多问题和困难。2008年10月到11月,福州市人大常委会高翔副主任和教科文卫委相关人员组成“轮岗交流情况调研组”对包括台江区在内的轮岗交流情况进行调研,发现不少问题和困难。其中有三个典型问题笔者认为是直接由现有“校管校用”条块分割的人事关系造成的:一是“认识尚未到位,消极对待轮岗”,主要表现在不少学校、教师消极对待轮岗,教师轮岗的主动性不强,缺乏教育均衡发展的大局意识,只从评聘中、高级职务的利益角度考虑问题,部分学校优质教师不舍得派,达不到传、帮、带目的;二是“教师待遇存在差距,人事关系不顺”,主要表现在派出去的老师人事关系理不顺,派出校和派入校管理出现真空,教师没有归属感,人心浮动,影响教师队伍的稳 1 定和教师自身的成长;三是“教职工编制不合理,教师互派周转难”等问题。① 这些问题都直接指向人事关系的改革,要求理顺人事关系。人事关系理不顺就无法解决教师校际交流的问题。正是轮岗交流中存在以及发现的这些问题催生了“区管校用”教师管理体制试点的推出。
由此可见在推进“区管校用”试点改革过程中要立足于理顺人事关系、打破现有学校条块分割壁垒,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师资的均衡配置,最终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台江区做为试点就要结合区域特色,解决影响教师校际交流的关键性问题。
二、推进“区管校用”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区管校用”不是简单的将人事关系收归区统一管理,要通过人事关系收归彻底解决影响现有教师轮岗交流的关键原因,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同时,要实现“1+1>2”还要理清县(区)行政部门的“区管”和所在学校“校用”各自职责是什么,破解管理难题。
(一)解决影响教师交流的关键性问题
从调研情况了解到目前影响教师校际交流积极性的原因主要有两类:一是出于对福利工资待遇的考虑,二是出于对人事关系问题的考虑。而由于对后者的考虑仍然是基于后者对前者的影响,所以影响教师轮岗交流积极性的因素归根结底是对“福利工资待遇”因素的考虑。教师的后顾之忧无非是对自身的既得利益或将得利益的患得患失。那么校际交流中哪些因素差异会直接影响教师工资福利待遇?笔者归纳了一下大约有五个差异因素:一是农村和城市学校办学条件差异和人事待遇差别;二是原来学校与轮岗学校之间的交通和生活条件差异;三是优质校和薄弱校福利待遇差异;四是不同学校岗位和职称比例差异;五是不同学校之间的人际关系差异。
在这些因素中,与同为试点的闽侯县 相比,台江区条件是相当优越的,台江区特殊的地理和教育优势为突破这些因素提供了便利条件。一是台江区区域面积比较小,只有18公里,全部处于市中心,学校构成比较单纯,不存在城市和农村学校的区别。二是台江区七所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学平均分布各点,不论纵向或是横向的距离比较,都不会太远,就算是居于台江区最东边的三十八中,到中亭街也只有15分钟的车程,所以交通和生活环境相互之间没有很大的差异。三是得力于台江区区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这几年扶持薄弱校不懈努力,七所中学各项办学条件、教学资源、办学环境并不存在很大区别,因此也不存在很大的薄弱校和优质校的区别,同时去年福州市实行绩效工资制度以来,各校的校策也差不多,全区教师的学校待遇基本相同。四是对于一般教师来学,刚开始实施轮岗交流,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必然有很多不适应,人际关系的考虑也就相应多了,但是如果形成一种长效的政策,几轮之后教师习惯了,这方面的考虑必然就少了。台江区如此优越的外部条件为什么还是存在同其他地方一样轮岗交流的问题,关键因素就只剩下一个:各校岗位和职称设置差异。中高级职务的多寡是关系教师福利待遇的最大的因素,是套在教师头上的最大的“紧骨咒”。现在台江区各校中高级职称设置情况各不相同,有的比较宽余,有的竞争很惨烈,教师绝不会愿意从职数宽的学校轮岗到职数紧的学校。如果在推进“区管校用”过程中能有效同统一岗位设置标准和学校职称结 ①高翔为课题组指导,吴三八为课题组组长,龚陈湛执笔.福州市教师轮岗交流有关情况的调研报告[R].构,在竞聘上岗中能够解决公平问题,就解决了我区师资均衡配置最大的障碍,就不会出现有些学校老师听说夫妻双方要有一方轮岗,竟然打算离婚这种极端“爱校”的现象。
(二)理顺“区管”和“校用”各自的职责。
在《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对县(区)管理职责做了具体的规定和设想。教师的人事关系在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如果没有办法与学校形成有效的分工和合作的话,管理工作量必然增加,工作程序链将必然拉长,行政成本和办事效率都可能受到影响,我想这绝不是教育部门希望看到的。而不少学校的校长也有疑虑:“教师关系在教育局,学校要怎么管理老师,如何督促教师的教学工作?”(永泰一中校长许武昌如是说)②因而在“区管校用”推进过程中台江区必然要有明确分工问题:区管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校用怎么用的问题,以及两者之间的协调问题。成都市“县管校用”工作已经先我省开展,有一些试点区的经验可以进行参照。如成都的都江堰市做法,将“县管”的内容被确定为:建立岗位核定、因岗聘用和因岗定责机制;制定学区内轮岗交流计划,推进教师轮岗交流;对不能胜任教学岗位的教师和合同期满竞聘落聘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将“校用”的职责确定为:聘用教师、加强教师校本培训、强化教师绩效考核。同样在成都的青羊区采用“管用分离”的形式:成立教育人才管理服务中心,由中心与教职工签订人事聘用合同,行使“身份”管理权;学校与教师签订岗位合同,实行“岗位”管理权。③
若是台江区在推进“区管校用”过程中能解决以上两个关键性问题,凭着台江区地理环境和教育资源优势,必然能够很快实现教师在区域内的顺畅流动,实现教师资源均衡配置。
三、推进“区管校用”的若干措施设想 “区管校用”推进过程中要紧紧围绕其根本的目的,有效突破两个关键性问题,实现四个统一和加强三种职能。
(1)统一签定聘用合同。根据区编制部门的编制,由教育局统一与教职工签定人事聘用合同,明确我区教师的系统人身份,学校作为三方出现,明确其使用和管理的职责。
(2)统一教师绩效工资发放标准和绩效考核标准。教育局制定统一标准,由教师所在学校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进行绩效工资发放和年终考核,教育局有监督和审议权利。
(3)统一岗位设置标准和职称结构,统一教师竞聘标准。岗位数量根据区内实际情况在全区内进行统筹,校长职数单列,全区岗位数均按学科设置,打破学校的壁垒进行区级范围内的竞聘上岗,有条件的教师均可以参与。对“老人”为避免出现不公,可以给予适当照顾,规定到离退休一定岁数可以免于竞聘上岗,或是对连续聘用若干轮以上的教师也可以免于竞聘上岗。
(4)统一调配。建立区属教师信息库,每年根据区的实际要求和各个学校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师的调配。对于教师在区内的流动要加强有序性,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②③ 教育界人士座谈“县管校用”试点.http:///2009/02/388_44345.html'2009-02-24 “县管校用” 成都将率先打破教师“一校所有制”[N].华西都市报.2009-04-06.一般要求每个教师流动期最短3年,同时与聘用合同同步,以三年周期实行“两小年一大年”的教师调配政策,在小年内实行小幅度的教师轮岗交流,在大年内可以幅度大一点。
(5)加强学校的管理职能、学科的培训职能和区教育局的统筹规划职能。
学校的管理职能:将教师的绩效考核和年终考核依然放在学校里具体执行,减轻教育局负担同时保证学校的管理有底气,同时在教师岗位竞聘、调配过程中要将学校的意见作为主要参考意见。
学科的培训职能:分学科设置岗位,在区的范围内实行教师岗位竞聘,必然加大全区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和竞争,有利于提升学科的整体教学水平,从而实现“区管校用”的最终目的,推进资源均衡和教育公平。在一些学科内可以实行“沙龙教研”,让学科带头人成为沙龙的主持人,定期开展沙龙教研,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当然也可以成立“名师工作室”,让名师带动整个学科教学的发展。
教育局的统筹规划职能:可以集合全区优势对人事管理过程的关键和突出问题进行调研,解决现在学校管理过程中的矛盾,加强对“差师”的统一管理,完善教师聘用的“入口”和“出口”,制定措施对考核不合格的教师进行转岗培训等
参考文献:
[1]唐昊.靠教师“县管校用”难改教育不公[N].新京报.2008-04-08.[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学会生存[M].1996.(通讯地址:福州市台江区曙光路9号福州三十八中
邮编350009电话:83610063)
第二篇:改革单位财政管理体制的思考
改革单位财政管理体制的思考
摘要: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财政单位管理体制及财政供给管理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尚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不仅制约了单位活力和效益的发挥,而且给财政部门的管理工作增添了困难和压力。因此,充分认识和认真研究新形势下财政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特点和出现的问题,积极探索财政行政单位财务管理改革的思路,是当前深化财政改革、加强行政财务管理最重要的工作内容。本文就当前财政行政单位财政管理体制的问题和对策谈一些认识,并提出建议。关键词:财政单位、管理体制、改革
我国行政财政体制的不断发展,以部门预算、财政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为核心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对财政单位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我国财政管理部门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在推动我国财政单位管理体制及财政供给改革,取得了良好成效,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1、财政单位管理体制中的问题
1.1财务管理观念落后
现在很多单位都存在着管理观念落后,管理程序不通顺,管理人员知识技能落后,并且缺少相关的培训,相关监督制度不够完善与会计票据统计不负责任等问题出现。在体制管理上,很多单位缺少相关的责任与管理创新观念,使得财政输出财务调节上出现很多问题,繁多复杂的问题出现很不利于财政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很有可能折损国家财务利益。
1.2忽视财政预算作用
无论是企业还是事业单位,财政预算都是正确的处理财务的一个必要手段。预算可以通过近期情况与将来将要发生的财政问题进行估测的一种手段,能有效的防范将来预期内的风险,得以在前期就执行补救措施,将风险最小化,可以说是将利益最大化。然而很多管理者都忽视这一点的重要性,无视预算的作用,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预算约束力不强,常常会出现预算把关不够严谨,从而造成虚假预算和超前预算,最终造成财务赤字,债务危机等问题。
1.3财务管理人才欠缺
现在很多财政单位出现管理人员老龄化,专业技能不过关,缺少专业人才去
做统计数据工作。很多单位在征用现代会计人员的同时,忽视职业技能的培训,导致技能不过关,素质不良等问题严重。由个人能力造成的财政监管不严谨,票据管理不当,资金流向不明,财政疏漏,乱开支,年结算不准确,结算透支等问题频频出现,导致财政损失不计其数。
1.4管理与监督机构欠缺
相关的财政监督机构不够完善,缺少内部监督体制,不易于建设现代财政单位的监督机构。由于财务管理机构缺少本单位的监督程度,让财政管理本身拥有的支配权利不受监视,长期对财务管理部门的松弛监督,造成资金流向不明,假账等问题的出现,最后损失的是国家财政财产。很多时候监督机构对于财务管理的失职,监督程度不够,检查能力有限,造成机构虚设。另外,项目支出预算编审监督薄弱,绩效观念还未普遍确立,很多时候监督机构在监督上缺少规章制度相关条例,造成财务管理中的问题不断出现。
2、单位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
2.1加强管理,创新现代管理观念
财政管理制度改革的目的在于实现财政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建立一种结构合理、管理规范、约束有力、讲求效率的财政管理新机制,从而在制度上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因此,我国财政单位的财务管理改革是必然的,现在的单位中的财务管理必须要进行彻底的深思,特别是针对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必须要进行新构思,替换陈旧的管理观念。
2.2重视预算作用,充分发挥效力
加强财政预算作用,整顿财政预算中的问题,充分发挥财政预算的补救措施,防风险作用。预算反映了财政支出活动的范围和方向,公共性是其本质特征,任何部门和单位都必须服从预算公共性的要求。完整的预算应包括政府的全部收支项目,不允许在预算规定的范围之外,还有任何以政府为主体的收支活动。只有单位本身知道预算的重要性后才可以给财务管理部门更多的权利和不断的人才输入。而人才不仅是企业的力量源泉,也是事业单位引进新思想,新观念,新力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输入人才的同时也要不断的重视提拔培养他们,不断的让他们在工作中积累大量的经验。
2.3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问题,推进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是财政管理制度改革的灵魂,没有创新,改革将失去前进的动力。财政制度改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坚持正确改革方向的前提下,应当允许、鼓励和支持各地结合实际进行创新,以此推动财政管理制度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
2.4建立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管理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财政绩效评价工作职能已成为财政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绩效评价通过明确财政支出的绩效目标,用一系列指标来细化、强调财政支出所要达到的效果和效益,探索面向结果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丰富了财政资金管理的内容,符合公共财政改革的发展要求。一方面,通过逐步建立起鼓励先进、鞭策落后、奖惩配比的财政支出管理机制,减少并防止无效支出、盲目支出、不规范支出等行为发生,使整个财政资金的配置和运行合理、高效,能有力促进财政资金分配使用效益,并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另一方面,开展绩效评价,可以引导各部门、各单位提高行政效率和能力,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保障公共事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增加财政支出的透明度,从源头上预防腐败,促进党风廉政建设。
2.5加快财政信息化建设,信息系统是财政改革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撑,无论是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收支两条线管理,还是政府采购等项改革,都是以信息系统作为操作平台,信息系统已成为财政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物质保障和基础,是财政管理制度改革提供保障和支撑。因此,要加快改革步伐,就必须以“金财工程”建设为契机,加速推进财政信息化进程。
参考文献:
[1]贾康.“十六大”以来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J].铜陵学院学报.2012(5):3-6.[2]粟宏斌.深化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体会[J].神州.2012(32):23-25.[3]赵一鸣.探索财政资金管理新模式[J].中国金融.2012(24):12-15.[4]张贵英.构建我国财政管理信息化的对策[J].财政监督.2012(11):27-29.
第三篇:关于老年大学管理体制的研究与思考
关于老年大学管理体制的研究与思考
湖北省黄冈市老年大学
关 键 词:老年大学 办学模式 管理体制 新型关系
内容提要:老年大学的发展过程,决定其办学模式的多样性和管理体制的多元化。从现阶段我国各级各类老年大学的属性分析,表现为四类十种,尤以老干部部门主办为最多。管理体制积续的弊端,严重制约了老年大学健康有序地发展。本文以详实的资料,力图从全国各地老年大学成功的经验来证明,构建新型的老年大学管理体制势在必行。
在我国,最初的老年大学的建立,是适应党的干部离退休制度而诞生的新生事物。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口老龄化,老年大学越来越得到政府的重视和大众的欢迎,各级各类老年大学的兴起,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据中国老年大学协会统计,全国现有老年大学(学校)26513所,在校学员达到234万人。其中,省部级单位主办的64所,地(市)级单位主办的367所,县(市)级单位主办的1530所,乡镇主办的8222所,科级单位主办的15105所,大中型企业主办的472所,院校科研单位主办的129所,其他单位主办的624所。经过25年艰苦探索和不懈努力,老年大学在我国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学科、多学制的开放性教育体系,成为具有中国特色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年大学既是新生事物,又有其独特属性,因而决定了老年大学办学模式的多样性和管理体制的多元化,但鲜有关于其体制方面的研究。本文试就我国现行老年大学管理体制作一归纳分析,并进行简要的思考,以期对今后理顺其管理体制,促进老年大学全面协调健康发展有所启迪。
一、我国现行老年大学办学模式与管理体制
从我国第一所老年大学的创立,以及25年来老年教育的发展史,凸现出老年大学的复杂属性和管理体制。分析现阶段我国各级各地老年大学的办学模式和管理体制,主要分为四类十种。
(一)党政主导、财政供给
1、党委主管,即各级党委组织部主管,老干部局主办,财政供给。这是我国现阶段老年大学最多最广泛的一种办学模式和管理体制,是主流,占主导地位。八十年代中期,山东省率先创建全国第一所老年大学后,中央有关部门作出决定,为了进一步加强老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促进老干部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要求各地普遍建立老年大学。各省市自治区遵照中央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实际相继建立和创办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老年教育体系。由各级党委组织部主管,老干部局主办,事业编制,纳入行政管理,财政供给。北京老年大学是我国老年大学体制过渡、变换和发展过程中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一例。该校1987年由市政协、市老龄委、北京社会福利基金会和市老干部局联合创办。1994年迁入市老干活动中心,1997年明确由市老干部局管理,2001年市编办正式批复在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增挂“北京老年大学”校牌。福建老年大学是全国老年大学中构成和级别最特殊的一种模式,老年大学校长由省政协主席兼任,专职常务副校长由省委任命,相关部门在职领导和老同志任副校长或校委会成员。学校由省委老干部局主办,内设办公室、教务处、咨询部均为处级,正式编制15人。山西运城是现行老年大学管理体制的最好诠释。该市县、乡、村三级老年大学共有52所,市级老年大学由市委组织部、老干部局主管。县级老年大学在老干部局的统一领导下,与老干部活动中心合署办公,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乡镇村老年学校由党政统一领导,老年协会、老年体协、关工委等涉老单位联办,一套人马四块牌子,“四位一体”的领导体制。金陵老年大学是全国老年大学的典范,其办学模式独具特色,该校于1984年由南京市政协、市委老干部局、市红十字会创办,实行“省市合办、军民共建、以市为主”的办学体制,由省市和南京军区领导组成金陵老年大学校务委员会,经费由省、市和南京军区给予定额补助。
2、政府主管,分为三种形式:
⑴ 政府直接管理,财政一级预算。哈尔滨老年大学成立于1984年,是我国成立最早的老年大学之一。学校是由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和哈尔滨市人民政府联合办学,以市管理为主,办学中的重大问题由省、市有关领导及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办学委员会协调解决。江西景德镇老年大学由市政府直接管理,列入财政一级预算。该市还在2003年成立市老年教育工作委员会,分管党群工作的副书记任主任,组织部长、常务副市长、分管教育工作的副市长、老年大学校长任副主任,30多个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
⑵ 政府主导,部门管理。主要为老龄、教育、文化三个政府组成部门。上海老年大学由上海市教委主管,由教育界离退休老同志创办和管理,并设有23 2 所分校。北京京教老年大学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主办,市教委老干部处主管,与北京教育老干部活动中心联合运作,教育经费列入国家预算。广州文苑老年大学由广州市文化局党委主管,与局离退休活动中心合办。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老年大学归口老龄委管理。十堰市老年大学归口老龄委管理,实行一套班子、四块牌子(老龄办、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老年体协)的工作格局。株洲市老龄大学由老龄委主管,市、县、社区、乡镇共建老年大学(学校)66所。
⑶ 政府为主,企业投入。广东茂名市油城老年大学创办于1986年,由市政府与茂名石化联合办学,老干部局主管,办学经费由地方财政和茂名石化共同投入,校办为正科级事业单位,定编5人,人员经费由财政全额拨款。
(二)军队主办,自主管理
1、军队自办。军队自主举办老干部大学是老年大学阵营里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管理有序、教学规范、保障有力。三总部、各大兵种、各大军区及省以上军区普遍创办了老干部大学,如总政治部老干部学院、总装备部老干部大学、海军老干部大学、国防大学老干部大学、国防科技大学老干部大学、北京军区老干部大学、成都军区老战士大学、广州军区老干部大学、福建省军区老战士大学等。兰州军区西安老战士大学是由离退休老同志发起,经兰州军区批准于1986年建立的群众性老干部教育组织,原名“西安老战士大学”,1994年改名为“兰州军区老战士大学”。
2、军地共建。湖北省军区老干部大学创建于1986年,由军队主办,分别与武汉老年大学、武汉铁路局军地共建,学校集三种形式于一身,即湖北省军区老干部大学、武汉老年大学湖北省军区分校、武汉铁路局老干部大学。
(三)部门主办、经费自筹
1、机关(群团)主办。机关(群团)举办老年大学是我国老年大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多为中央国家机关部委和省级党政群机关,如中宣部、中组部、铁道部、建设部、商务部、国家发改委、国防科工委、国家广电总局等等。广东省康怡老人大学由广东省妇联主办,于2004年投入1700万元资金修建的,与康怡老人活动中心统一管理。
2、科研院所主办。中科院共建有8所老年大学。武汉分院四个研究所联合办分校,新疆分院与自治区地震局和科委联合开办科技大院老年大学分校,西安光机所与地方联合办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老年大学由该院主办,院政治部主管,经费列入院综合计划预算拨款。
3、大专院校主办。上海师大老年大学(即上海老年大学上海师大分校)由上海师大党委、校长领导,业务接受上海老年大学及徐汇区老龄委指导。南方医科大学原为第一军医大学,于2004年整体移交广东省后改为地方建制,其老年大学仍为院校自主管理。
4、厂矿企业主办。这类老年大学集中在我国国有大型企业,突出表现在冶金、煤炭、林业、铁路、石化、机械、汽车制造等行业,其办学经费全部由企业供给,人员及管理均由企业负责。如东风、一汽、宝钢、首钢、武钢、柳钢、莱钢、太钢、大庆油田、胜利油田、齐鲁石化、九江石化、昌河飞机、玉柴、长春客车、葛洲坝工程局、淮南煤矿、淮北矿业、兖州矿务等等。本溪钢铁公司老年大学1985年创办,由集团管理和投入,集团党委副书记任校长,离退休部门分管,学员近千人。中国耀华玻璃集团公司老年大学由公司党委书记兼任校长,经费全部由企业投入。中国石油勘探院老年大学由院党委书记担任老年大学董事长,离退休职工管理处书记兼任校长。
(四)社会办学、自主管理
1、社会力量联合办学。徐州金山桥教育集团是一所集幼教、小学、初中、高中、成人教育等为一体的大型民办教育集团,该集团已出资创办老年大学。宁波江东社区学院联合百丈街道老年教育中心联合创办老年大学。学校已经开设了中老年养生保健、艺术健美、戏曲表演、书画艺术、歌咏练唱、拉丁舞等六大系列的十一门课程,每年在校学员达1200人次。
2、民间自主福利办学。由中国福利会于2007年创办的全国首所寄宿制老年大学在上海青浦区香樟苑落成,已经建有4幢楼,近400张床位。寄宿制老年大学的创立,将改变传统老年大学走读制形式,满足了不同老年人的需求。广州市岭海老人大学创办于1984年,属民间社团办学性质,由以开展老龄工作为目的的岭海颐老会主办,自筹办学经费,并按“非学历社会力量办学”的规定,交纳交纳营业税、所得税和附加税。
二、现行老年大学管理体制的主要特征及弊端
老年大学既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从它发展演变的过程来看,因其产生的特殊背景、特定对象和特别的历史条件,注定了老年大学的多层体制和多种模式并存的格局。现行老年大学管理体制的主要特征是:
1、机构性质多元化。据有关材料显示,我国现有老年大学公办的占82.1﹪,公办民助的占4.7﹪,民办的占2.2﹪,民办公助的占11﹪。其中,公办的基本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既有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系列管理,也有差额或自收自支 4 事业单位。部委和军队系列性质基本相同,院校和企业管理更是呈现多元化模式。如贵州省省老年大学和七个市(州、地)老年大学从成立起就一直明确为党委政府管理,两个市由老干部局管理,还有军队、企业、高校主办的老年大学。上海市教委、市老干部局、市总工会、市直机关工委主办的老年大学4所,全日制普通高校举办的老年大学9所,区县举办的49所,街镇老年学校212所,居村委举办的老年学校分校(教学点)3744个。
2、领导体制趋同化。现行各级老年大学的领导体制比较趋同,这也是共性,即两种模式:一是校务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普遍为三种类型:①校长由同级党政在职领导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副职兼任,或同职级离退休老同志担任;②校长由党委组织部长或老干部局长兼任;③校长由老干部局副职兼任、或设专职校长。三种类型对应副校长分别为组织部分管部长、老干部局长、副局长兼任或设专职副校长,宣传、教育、文化、人事、劳动、卫生、民政、财政等部门领导为校务委员会成员。二是实行董事会负责制,这是民办或联办学校的惯用模式。如武汉老年大学即是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3、人员构成多样化。老年大学管理人员的构成因地而异,但主要也是三种形式:一是公办学校全部为在职在编人员;二是企事业单位主办的老年大学除在职人员外,还聘请一部分老同志参与管理;三是民办学校以老同志为主管理。如武汉老年大学管理人员由12名在编的中青年和26名老同志组成。聘请117名各科别教师,其中教授61人、副教授41人、讲师15人。兰州老年大学成立于1987年,属民办公助性质,人员全部为聘用。
4、经费来源差异化。由于老年大学性质的多元化,造成其办学经费的来源渠道千差万别。一种是公办学校由各级财政列入预算,一种是部门内部安排、财政定补,一种是企事业自筹、列入营业外支出,一种是面向社会接受捐赠并适当收取学费。如北京海淀老龄大学是1984年创办的北京市第一所老年大学,属民办公助性质,办学经费以创收为主,政府预算外补助为辅。河北邯郸市峰峰矿区老年大学由企业举办,财政每年定额拨付专项经费,并适当给予支持。
纵观我国老年大学二十多年的发展史,由于对其本质属性、功能定位比较模糊,加之办学行为的规范性不够明确,以至老年大学的管理体制积续了许多弊端。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职能界定不清,管理呈现无序状态。从上述分析来看,各级各地老年大学有党委、政府部门主办的,有企业、事业单位主办的,有社会团体主办的,还有个体民办的,形式多样,形态各异,可以说社会中的各个阶层、各种组织都 5 可以参与创办老年大学。这是一个很好的发展势头,对于我国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这些老年大学的主管部门各有所别,行政管理不统一,区域之间、上下之间联系不畅,致使各级党委、政府职责不清,界定不准,方向不明,管理呈现无序状态。
(二)机构性质不明,“三定”难以落实到位。各级党委老干部部门是老年大学的主要创办者和实践者,也是中国特色老年教育的生力军,我国县级以上老年大学大都是由老干部局创办和主管,也一直纳入党委系列事业单位管理。但随着机构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建立,老年大学因定性不明、定位不准而受到冲击,一些地方老年大学机构“三定”难以落实,编制、级别和工作人员参照公务员管理受到影响,积极性受到伤害。
(三)管理体制不顺,阻碍老年教育发展。我国的老年大学最初诞生于民间,逐步过渡到以官办为主体的地位,并且形成了党委主导、老干部门主管、相关部门配合的良好工作格局。但是,由于老干部门管理的对象特殊,履行的职责有限,针对性、专业性、实效性存在差异,加之形势的发展,老龄人口的增长,单纯依靠老干部门显得有些力量单薄,步履艰难,阻碍了老年教育事业健康、科学地发展。
三、探索建立新型的老年大学管理体制势在必行
我国老年大学建设已走过了二十多个春秋,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与社会的进步、形势的变化和时代的发展仍然很不适应。因此,探讨建立新型科学、规范有效的老年大学管理体制,是新形势下确保老年教育健康、科学发展和与时俱进的重要举措,是发展老年教育事业,推进全民教育的有效途径。
第一、从站在政治高度出发,探索建立新型老年大学管理体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老年大学是加强老年群体思想政治建设、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重要形式和载体,是党和政府联系老干部、凝聚老年人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促进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重要阵地和场所。党中央十分重视老年大学工作,中央领导同志先后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要指示。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中都强调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江泽民同志多次为老年大学题词和批示。胡锦涛同志指出,要更好地关心老干部,不仅要保证他们老有所养,而且要为他们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创造条件。习近平同志在今年老同志迎春茶话会上强调,要高度重视和切实 6 改善老干部精神文化生活,办好老干部活动中心和老年大学。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来自各个方面的力量,而老年群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老年大学这个载体,既让老年人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重视和关怀,同时引导他们不断加强思想政治修养,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为改革开放、促进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因此,探索建立新型的老年大学管理体制,理顺对应关系,加强老年大学建设,为老同志提供参与社会、融入社会的阵地,是团结老同志,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
第二、从形势发展变化出发,探索建立新型老年大学管理体制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
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口1﹒26亿,占总人口的10﹪以上。到2025年将达到2.8亿,占总人口的18.4﹪,这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在社会变革不断加快,生活方式不断改变、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形势面前,在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并趋于健全的情况下,老年教育已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探索建立新型的老年大学管理体制,实施规范化管理,是实现健康老龄化,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
第三、从自身建设角度出发,探索建立新型老年大学管理体制是各级老年大学的迫切需要。
当前我国各种类型的老年大学,无论是公办、企办还是民办,既没有科学权威的管理体系,也没有严格统一的发展规划。从宏观上看,各级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在谋篇布局,事实上绝大多数老年大学都是在靠老领导的威望和自身的能量多方求助,寻找支持,形成“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无序状态。这种状况往往使办学单位力不从心,很难使其走向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轨道。只有建立一套与老年大学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才能保持老年大学的办学活力,推动我国的老年教育事业上新台阶。
四、关于建立新型老年大学管理体制的构想
毋庸讳言,在我国老年大学的发展进程中,还受到教育属性模糊、资金投入不足、社会认识不够、教学规范滞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管理体制不顺则是制约各级各地老年大学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积极探索建立新型老年大学管理体制,努力构建一个领导重视、形式统一、联系密切、管理有序的老年大学管理体制,是发展老年教育事业,推动老年大学健康、协调发展的根本所在。
(一)建立统一的老年教育综合管理机构。老年大学创建初期的管理形式是符合当时的客观实践,也是十分可贵和行之有效的,并且为老年教育积累了丰富 7 的经验,作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但随着形势的发展,老年大学的社会功能发生了显著变化,老年教育的服务范围与老干部部门职责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原有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老年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地发展,因此必须尽快建立全国统一、上下对口、职权分明、名副其实的老年教育综合管理机构,专门负责全国各类老年大学的管理与协调工作,为新形势下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根据多年来的实践和历史经验,这个组织应由中央组织部牵头,宣传、教育、文化、体育、民政(老龄)、财政、人力资源等有关部门参加,其办公室设在中组部(老干部局)。县以上各级相应成立该机构,办公室均与各县以上所属老年大学合署,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各级负责辖区内老年教育协调、管理、指导工作。贵州、安徽、武汉等省市的经验充分证明了成立老年教育综合协调管理机构是成功的、有效的。贵州省早在1999年就成立了由省委分管副书记、组织部长、分管副省长任正副组长,各有关厅局和省老年大学领导为成员的老年教育工作领导协调小组,其办公室设在省老年大学,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两种职责。办公室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负责对全省老年教育工作的指导,作出规划、安排部署、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推动老年教育事业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全省9个市(州、地)、88个县(市、区)都建立了相应机构,并把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当地老年大学,从而形成了省、地、县三级老年教育管理体系。安徽芜湖市成立的老年教育委员会,由市委分管副书记任主任,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和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分管副主任、副市长、副主席及市老年大学校长为副主任,市委老干部局和财政、民政、教育、文化、体育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各县区和镇相应成立了老教委。芜湖的实践也证明,老年教育委员会作为协调、指导和推动老年教育工作的领导机构,工作扎实,卓有成效,为该市老年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安徽省成立“农村老年教育专业委员会”,统筹农村的老年教育工作。武汉市硚口区成立老年教育指导委员会,负责统筹规划和指导全区老年教育工作,区老干部局为全区老年教育的主管部门,负责全区老年教育工作的组织与综合协调工作;区老龄委为全区街及社区(村)老年教育工作的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街老年教育目标完成情况检查考核工作;区老年大学抓好校内教学和管理工作,对街老年学校和社区(村)老年分校实行业务指导。区教育局、财政局、文体局和文明办等部门和单位都须履行职责,大力支持老年教育工作,推动老年教育事业发展。区老年教育指导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老干局局长兼任,副主任由老龄委主任兼任,区老干局、老龄委、老年大学派专人参加办公室工作,“三老”协调配合、齐抓共 8 管,共同推进全区老年教育工作。各街成立了街老年教育工作委员会,其办公室设在街社事办或文化站,具体负责抓好街老年学校的建设和管理,负责指导和推进本街各社区(村)老年分校的工作。
(二)加快老年教育立法,将其列入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告诉我们,当某一新生事物刚刚兴起,虽然它并不完美,但首先要强调发展。当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要规范其行为,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这是事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老年教育事业也不例外。根据《教育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及有关法规,老年教育也须制定相应法规,对老年大学的隶属关系、资金渠道、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办学规模、课程设置、考核办法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各级政府根据国家法规,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实施细则,使老年教育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的轨道。1999年,中组部、文化部、教育部、民政部、全国老龄办共同印发了《关于做好老年教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四个不变”的原则,即不改变现有的老年大学行政隶属关系,不改变现有的正确的办学方向,不改变现有的经费来源渠道,不改变现有的科学的办学模式。天津市颁布的《天津市老年人教育条例》是我国第一部有关老年教育的地方性法规,上海市则制定了《上海市老年教育机构设置的暂行规定》、《上海市关于加强老年教育工作的意见》等,这些为我国老年教育立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经验。2005年苏州市人民政府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年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老年教育实行“党委领导、政府主管、分级管理、区域为主”的管理体制,将老年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依法规范各级各类老年学校的建设与管理,建立老年教育事业基本统计制度,建立财政分级负责和多元化投入机制,确立市老年大学实行“公办民助”办学体制,由市教育局主管,按教育规律办学,作为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来管理,其办学经费由财政划拨。各市区、镇(街道)老年教育经费列入预算。以此为标志,该市从真正意义上将老年教育纳入了终身教育体系。徐州市人大常委会于2007年颁布《徐州市老年教育条例》,明确市教育局为全市老年教育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老年教育工作的规划和指导。从而将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有利于学习型社会的形成,有利于老年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使老年教育有法可依,做到不以人废,不以人存,稳定发展。
(三)理顺以老干部部门为主体的老年大学管理体制。现阶段我国老年教育的办学主体是各级老干部部门举办的老年大学,据统计,在全国县以上公办老年大学中,约70﹪为老干部部门主办。因此,老年教育的领导职责,历史地落到 9 了老干部部门的肩上。如湖北、浙江、福建等省、市、县三级老年大学均为老干部部门主管。但是,二十多年来,许多地方老干部部门主办的老年大学,主要是市县两级老年大学受历史原因的影响,至今发展缓慢,停滞不前。一是机构不全,人员较少;二是资金缺乏,场地狭小;三是设施老化,设备不足;四是教学单一,管理粗放。这些问题,归究起来,与老年大学的管理体制不顺有相当大的因素。因此,探索新型的老年大学管理体制已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而山东济南、山西太原等地的实践经验证明,只要理顺体制,加强领导,强化管理,一切矛盾就会迎刃而解,老年大学的工作就会生机勃勃,活力充沛。山东济南市委明确规定,市老年大学隶属市委组织部,由市委老干部局协助管理,为全额拨款正局级事业单位。山西太原市委常委会议确定市老年大学由市委老干部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市委老干部局是老年大学的主管单位。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兼任老年大学校长,市委老干部局局长为老年大学第一副校长(主持工作)。
(四)建立以政府行为为主导的办学管理体制。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龄人口的迅猛增加,未来十年,老年大学的求学人数将会呈快速增长趋势。这将给老年教育带来严峻的挑战。老年教育是一项福利事业,具有极大的社会公益性,它兼顾教育与文化娱乐等多重特性。因此,从教育范畴讲,政府行为同样是老年教育事业发展的决定因素。党中央审时度势,站在战略的高度,对老年教育事业十分重视。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各地要重视发展老年教育事业,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大对老年事业的资金投入。《教育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 规划》、《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等,都对老年教育作出了明确规定和要求。可以说,我国老年教育事业已经进入一个重要的历史发展机遇期。在这个关键时期,单靠一个部门、一种社会力量是无法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必须依靠政府强大的支撑和推动。从国内外经验来看,特别是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各级政府应当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不仅要从政策上予以倾斜,更重要的是从资金方面充分保障,从而推动老年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上海市实行“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实行政府主管、分级管理、区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建立由教育部门牵头的老年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市老年教育工作,从而理顺了领导体制。
(五)建立职责明晰、运转通畅、科学合理的老年大学管理体制。老年大学管理体制包括领导体制、管理机制、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等等。首先,领导体制是学校管理的根本基石,其合理与否关系到管理人员才能的充分发挥,关系到 10 学校管理效率的提高。就领导体制而言,有德高望重的老领导参与,是老年大学管理体制的一大特色。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些老年大学出现了集体领导但又无人负责的现象,出现了管理者年龄增高、体力不济的现象。因此,建立由党委领导、政府主办、涉老和教育部门参与的新型管理体制,已成为各级老年教育工作者的共同愿望。其次,建立完善的工作机构,创新管理机制,是深化老年大学变革的根源。目前老年大学管理机构存在职权不分、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效率不高的现象,只有下决心理顺和改革现有的管理体制,建立较为齐全的教学管理制度,形成精干、高效的管理队伍,才能适应新形势下老年教育的迅猛发展。第三,建立科学的人事制度和劳动分配制度,健全激励机制,提升社会地位,是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办好老年大学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作 者:雷焰中(黄冈市委老干部局副局长)
岳秋玲(黄冈市老年大学办公室主任)李 洁(黄冈市老年大学办公室副主任)
联系电话:0713—8386171(办)
E-amil:lijie182@163.com
地 址:湖北省黄冈市延年路三号(市老干部活动中心)
邮 编:438000
第四篇:关于老年大学管理体制的研究与思考
关于老年大学管理体制的研究与思考
黄冈市老年大学
关 键 词:老年大学 办学模式 管理体制 新型关系
内容提要:老年大学的发展过程,决定其办学模式的多样性和管理体制的多元化。从现阶段我国各级各类老年大学的属性分析,表现为四类十种,尤以老干部部门主办为最多。管理体制积续的弊端,严重制约了老年大学健康有序地发展。本文力图从全国各地老年大学成功的经验来证明,构建新型的老年大学管理体制势在必行。
在我国,最初的老年大学的建立,是适应党的干部离退休制度而诞生的新生事物。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口老龄化,老年大学越来越得到政府的重视和大众的欢迎,各级各类老年大学的兴起,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据中国老年大学协会统计,全国现有老年大学(学校)26513所,在校学员达到234万人。其中,省部级单位主办的64所,地(市)级单位主办的367所,县(市)级单位主办的1530所,乡镇主办的8222所,科级单位主办的15105所,大中型企业主办的472所,院校科研单位主办的129所,其他单位主办的624所。经过25年艰苦探索和不懈努力,老年大学在我国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学科、多学制的开放性教育体系,成为具有中国特色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年大学既是新生事物,又有其独特属性,因而决定了老年大学办学模式的多样性和管理体制的多元化,但鲜有关于其体制方面的研究。本文试就我国现行老年大学管理体制作一归纳分析,并进行简要的思考,以期对今后理顺其管理体制,促进老年大学全面协调健康发展有所启迪。
一、我国现行老年大学办学模式与管理体制
从我国第一所老年大学的创立,以及25年来老年教育的发展史,凸现出老年大学的复杂属性和管理体制。分析现阶段我国各级各地老年大学的办学模式和管理体制,主要分为四类十种。
(一)党政主导、财政供给
1、党委主管,即各级党委组织部主管,老干部局主办,财政供给。
这是我国现阶段老年大学最多最广泛的一种办学模式和管理体制,是主流,占主导地位。八十年代中期,山东省率先创建全国第一所老年大学后,中央有关部门作出决定,为了进一步加强老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促进老干部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要求各地普遍建立老年大学。各省市自治区遵照中央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实际相继建立和创办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老年教育体系。由各级党委组织部主管,老干部局主办,事业编制,纳入行政管理,财政供给。北京老年大学是我国老年大学体制过渡、变换和发展过程中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一例。该校1987年由市政协、市老龄委、北京社会福利基金会和市老干部局联合创办。1994年迁入市老干活动中心,1997年明确由市老干部局管理,2001年市编办正式批复在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增挂“北京老年大学”校牌。福建老年大学是全国老年大学中构成和级别最特殊的一种模式,老年大学校长由省政协主席兼任,专职常务副校长由省委任命,相关部门在职领导和老同志任副校长或校委会成员。学校由省委老干部局主办,内设办公室、教务处、咨询部均为处级,正式编制15人。山西运城是现行老年大学管理体制的最好诠释。该市县、乡、村三级老年大学共有52所,市级老年大学由市委组织部、老干部局主管。县级老年大学在老干部局的统一领导下,与老干部活动中心合署办公,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乡镇村老年学校由党政统一领导,老年协会、老年体协、关工委等涉老单位联办,一套人马四块牌子,“四位一体”的领导体制。
2、政府主管,分为三种形式:
⑴ 政府直接管理,财政一级预算。哈尔滨老年大学成立于1984年,是我国成立最早的老年大学之一。学校是由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和哈尔滨市人民政府联合办学,以市管理为主,办学中的重大问题由省、市有关领导及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办学委员会协调解决。江西景德镇老年大学由市政府直接管理,列入财政一级预算。该市还在2003年成立市老年教育工作委员会,分管党群工作的副书记任主任,组织部长、常务副市长、分管教育工作的副市长、老年大学校长任副主任,30多个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⑵ 政府主导,部门管理。主要为老龄、教育、文化三个政府组成部门。上海老年大学由上海市教委主管,由教育界离退休老同志创办和管理,并设有23所分校。广州文苑老年大学由广州市文化局党委主管,与局离退休活动中心合办。十堰市老年大学归口老龄委管理,实行一套班子、四块牌子(老龄办、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老年体协)的工作格局。
⑶ 政府为主,企业投入。广东茂名市油城老年大学创办于1986年,由市政府与茂名石化联合办学,老干部局主管,办学经费由地方财政和茂名石化共同投入,校办为正科级事业单位,定编5人,人员经费由财政全额拨款。
(二)军队主办,自主管理
1、军队自办。军队自主举办老干部大学是老年大学阵营里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管理有序、教学规范、保障有力。三总部、各大兵种、各大军区及省以上军区普遍创办了老干部大学,如总政治部老干部学院、总装备部老干部大学、海军老干部大学、国防大学老干部大学、国防科技大学老干部大学、广州军区老干部大学、福建省军区老战士大学等。
2、军地共建。湖北省军区老干部大学创建于1986年,由军队主办,分别与武汉老年大学、武汉铁路局军地共建,学校集三种形式于一身,即湖北省军区老干部大学、武汉老年大学湖北省军区分校、武汉铁路局老干部大学。
(三)部门主办、经费自筹
1、机关(群团)主办。机关(群团)举办老年大学是我国老年大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多为中央国家机关部委和省级党政群机关,如中宣部、中组部、铁道部、国防科工委、国家广电总局等等。广东省康怡老人大学由广东省妇联主办,于2004年投入1700万元资金修建的,与康怡老人活动中心统一管理。
2、科研院所主办。中科院共建有8所老年大学。武汉分院四个研究所联合办分校,新疆分院与自治区地震局和科委联合开办科技大院老年大学分校,西安光机所与地方联合办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老年大学由该院主办,院政治部主管,经费列入院综合计划预算拨款。
3、大专院校主办。上海师大老年大学(即上海老年大学上海师大分校)由上海师大党委、校长领导,业务接受上海老年大学及徐汇区老龄委指导。南方医科大学原为第一军医大学,于2004年整体移交广东省后改为地方建制,其老年大学仍为院校自主管理。
4、厂矿企业主办。这类老年大学集中在我国国有大型企业,突出表现在冶金、煤炭、林业、铁路、石化、机械、汽车制造等行业,其办学经费全部由企业供给,人员及管理均由企业负责。如东风、宝钢、大庆油田、齐鲁石化、昌河飞机、玉柴、长春客车、葛洲坝工程局、淮南煤矿等等。本溪钢铁公司老年大学1985年创办,由集团管理和投入,集团党委副书记任校长,离退休部门分管,学员近千人。中国耀华玻璃集团公司老年大学由公司党委书记兼任校长,经费全部由企业投入。
(四)社会办学、自主管理
1、社会力量联合办学。徐州金山桥教育集团是一所集幼教、小学、初中、高中、成人教育等为一体的大型民办教育集团,该集团已出资创办老年大学。宁波江东社区学院联合百丈街道老年教育中心联合创办老年大学。学校开设了六大系列十一门课程,每年在校学员达1200人次。
2、民间自主福利办学。由中国福利会于2007年创办的全国首所寄宿制老年大学在上海青浦区香樟苑落成,已经建有4幢楼,近400张床位。寄宿制老年大学的创立,将改变传统老年大学走读制形式,满足了不同老年人的需求。广州市岭海老人大学创办于1984年,属民间社团办学性质,由以开展老龄工作为目的的岭海颐老会主办,自筹办学经费,并按“非学历社会力量办学”的规定,交纳交纳营业税、所得税和附加税。
二、现行老年大学管理体制的主要特征及弊端
老年大学既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从它发展演变的过程来看,因其产生的特殊背景、特定对象和特别的历史条件,注定了老年大学的多层体制和多种模式并存的格局。现行老年大学管理体制的主要特征是:
1、机构性质多元化。据有关材料显示,我国现有老年大学公办的占82.1﹪,公办民助的占4.7﹪,民办的占2.2﹪,民办公助的占11﹪。其中,公办的基本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既有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系列管理,也有差额或自收自支事业单位。部委和军队系列性质基本相同,院校和企业管理更是呈现多元化模式。如上海市教委、市老干部局、市总工会、市直机关工委主办的老年大学4所,全日制普通高校举办的老年大学9所,区县举办的49所,街镇老年学校212所,居村委举办的老年学校分校(教学点)3744个。
2、领导体制趋同化。现行各级老年大学的领导体制比较趋同,这也是共性,即两种模式:一是校务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普遍为三种类型:①校长由同级党政在职领导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副职兼任,或同职级离退休老同志担任;②校长由党委组织部长或老干部局长兼任;③校长由老干部局副职兼任、或设专职校长。三种类型对应副校长分别为组织部分管部长、老干部局长、副局长兼任或设专职副校长,宣传、教育、文化、人事、劳动、卫生、民政、财政等部门领导为校务委员会成员。二是实行董事会负责制,这是民办或联办学校的惯用模式。如武汉老年大学即是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3、人员构成多样化。老年大学管理人员的构成因地而异,但主要也是三种形式:一是公办学校全部为在职在编人员;二是企事业单位主办的老年大学除在职人员外,还聘请一部分老同志参与管理;三是民办学校以老同志为主管理。如武汉老年大学管理人员由12名在编的中青年和26名老同志组成。聘请117名各科别教师,其中教授61人、副教授41人、讲师15人。兰州老年大学成立于1987年,属民办公助性质,人员全部为聘用。
4、经费来源差异化。由于老年大学性质的多元化,造成其办学经费的来源渠道千差万别。一种是公办学校由各级财政列入预算,一种是部门内部安排、财政定补,一种是企事业自筹、列入营业外支出,一种是面向社会接受捐赠并适当收取学费。如北京海淀老龄大学是1984年创办的北京市第一所老年大学,属民办公助性质,办学经费以创收为主,政府预算外补助为辅。河北邯郸市峰峰矿区老年大学由企业举办,财政每年定额拨付专项经费,并适当给予支持。纵观我国老年大学二十多年的发展史,由于对其本质属性、功能定位比较模糊,加之办学行为的规范性不够明确,以至老年大学的管理体制积续了许多弊端。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职能界定不清,管理呈现无序状态。从上述分析来看,各级各地老年大学有党委、政府部门主办的,有企业、事业单位主办的,有社会团体主办的,还有个体民办的,形式多样,形态各异,可以说社会中的各个阶层、各种组织都可以参与创办老年大学。这是一个很好的发展势头,对于我国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这些老年大学的主管部门各有所别,行政管理不统一,区域之间、上下之间联系不畅,致使各级党委、政府职责不清,界定不准,方向不明,管理呈现无序状态。
(二)机构性质不明,“三定”难以落实到位。各级党委老干部部门是老年大学的主要创办者和实践者,也是中国特色老年教育的生力军,我国县级以上老年大学大都是由老干部局创办和主管,也一直纳入党委系列事业单位管理。但随着机构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建立,老年大学因定性不明、定位不准而受到冲击,一些地方老年大学机构“三定”难以落实,编制、级别和工作人员参照公务员管理受到影响,积极性受到伤害。
(三)体制不顺,阻碍老年教育发展。我国的老年大学最初诞生于民间,逐步过渡到以官办为主体的地位,并且形成了党委主导、老干部门主管、相关部门配合的良好工作格局。但是,由于老干部门管理的对象特殊,履行的职责有限,针对性、专业性、实效性存在差异,加之形势的发展,老龄人口的增长,单纯依靠老干部门显得有些力量单薄,步履艰难,阻碍了老年教育事业健康、科学地发展。
三、探索建立新型的老年大学管理体制势在必行
我国老年大学建设已走过了二十多个春秋,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与社会的进步、形势的变化和时代的发展仍然很不适应。因此,探讨建立新型科学、规范有效的老年大学管理体制,是新形势下确保老年教育健康、科学发展和与时俱进的重要举措,是发展老年教育事业,推进全民教育的有效途径。
第一、从站在政治高度出发,探索建立新型老年大学管理体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老年大学是加强老年群体思想政治建设、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重要形式和载体,是党和政府联系老干部、凝聚老年人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促进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重要阵地和场所。党中央十分重视老年大学工作,中央领导同志先后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要指示。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中都强调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江泽民同志多次为老年大学题词和批示。胡锦涛同志指出,要更好地关心老干部,不仅要保证他们老有所养,而且要为他们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创造条件。习近平同志在今年老同志迎春茶话会上强调,要高度重视和切实改善老干部精神文化生活,办好老干部活动中心和老年大学。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来自各个方面的力量,而老年群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老年大学这个载体,既让老年人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重视和关怀,同时引导他们不断加强思想政治修养,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为改革开放、促进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因此,探索建立新型的老年大学管理体制,理顺对应关系,加强老年大学建设,为老同志提供参与社会、融入社会的阵地,是团结老同志,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
第二、从形势发展变化出发,探索建立新型老年大学管理体制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
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口1﹒26亿,占总人口的10﹪以上。到2025年将达到2.8亿,占总人口的18.4﹪,这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在社会变革不断加快,生活方式不断改变、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形势面前,在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并趋于健全的情况下,老年教育已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探索建立新型的老年大学管理体制,实施规范化管理,是实现健康老龄化,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
第三、从自身建设角度出发,探索建立新型老年大学管理体制是各级老年大学的迫切需要。
当前我国各种类型的老年大学,无论是公办、企办还是民办,既没有科学权威的管理体系,也没有严格统一的发展规划。从宏观上看,各级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在谋篇布局,事实上绝大多数老年大学都是在靠老领导的威望和自身的能量多方求助,寻找支持,形成“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无序状态。这种状况往往使办学单位力不从心,很难使其走向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轨道。只有建立一套与老年大学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才能保持老年大学的办学活力,推动我国的老年教育事业上新台阶。
四、关于建立新型老年大学管理体制的构想
毋庸讳言,在我国老年大学的发展进程中,还受到教育属性模糊、资金投入不足、社会认识不够、教学规范滞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管理体制不顺则是制约各级各地老年大学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积极探索建立新型老年大学管理体制,努力构建一个领导重视、形式统一、联系密切、管理有序的老年大学管理体制,是发展老年教育事业,推动老年大学健康、协调发展的根本所在。
(一)建立统一的老年教育综合管理机构。
老年大学创建初期的管理形式是符合当时的客观实践,也是十分可贵和行之有效的,并且为老年教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作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但随着形势的发展,老年大学的社会功能发生了显著变化,老年教育的服务范围与老干部部门职责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原有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老年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地发展,因此必须尽快建立全国统一、上下对口、职权分明、名副其实的老年教育综合管理机构,专门负责全国各类老年大学的管理与协调工作,为新形势下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根据多年来的实践和历史经验,这个组织应由中央组织部牵头,宣传、教育、文化、体育、民政(老龄)、财政、人力资源等有关部门参加,其办公室设在中组部(老干部局)。县以上各级相应成立该机构,办公室均与各县以上所属老年大学合署,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各级负责辖区内老年教育协调、管理、指导工作。贵州、安徽、武汉等省市的经验充分证明了成立老年教育综合协调管理机构是成功的、有效的。贵州省早在1999年就成立了由省委分管副书记、组织部长、分管副省长任正副组长,各有关厅局和省老年大学领导为成员的老年教育工作领导协调小组,其办公室设在省老年大学,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两种职责。办公室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负责对全省老年教育工作的指导,作出规划、安排部署、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推动老年教育事业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全省9个市(州、地)、88个县(市、区)都建立了相应机构,并把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当地老年大学,从而形成了省、地、县三级老年教育管理体系。
(二)加快老年教育立法,将其列入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
根据《教育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及有关法规,老年教育也须制定相应法规,对老年大学的隶属关系、资金渠道、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办学规模、课程设置、考核办法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各级政府根据国家法规,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实施细则,使老年教育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的轨道。天津市颁布的《天津市老年人教育条例》是我国第一部有关老年教育的地方性法规,上海市则制定了《上海市老年教育机构设置的暂行规定》、《上海市关于加强老年教育工作的意见》等,这些为我国老年教育立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经验。徐州市人大常委会于2007年颁布《徐州市老年教育条例》,明确市教育局为全市老年教育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老年教育工作的规划和指导。从而将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有利于学习型社会的形成,有利于老年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使老年教育有法可依。
(三)理顺以老干部部门为主体的老年大学管理体制。
现阶段我国老年教育的办学主体是各级老干部部门举办的老年大学,据统计,在全国县以上公办老年大学中,约70﹪为老干部部门主办。因此,老年教育的领导职责,历史地落到了老干部部门的肩上。如湖北、浙江、福建等省、市、县三级老年大学均为老干部部门主管。但是,二十多年来,许多地方老干部部门主办的老年大学,主要是市县两级老年大学受历史原因的影响,至今发展缓慢,停滞不前。一是机构不全,人员较少;二是资金缺乏,场地狭小;三是设施老化,设备不足;四是教学单一,管理粗放。这些问题,归究起来,与老年大学的管理体制不顺有相当大的因素。因此,探索新型的老年大学管理体制已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而山东济南、山西太原等地的实践经验证明,只要理顺体制,加强领导,强化管理,一切矛盾就会迎刃而解,老年大学的工作就会生机勃勃,活力充沛。山东济南市委明确规定,市老年大学隶属市委组织部,由市委老干部局协助管理,为全额拨款正局级事业单位。
(四)建立以政府行为为主导的办学管理体制。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龄人口的迅猛增加,未来十年,老年大学的求学人数将会呈快速增长趋势。这将给老年教育带来严峻的挑战。老年教育是一项福利事业,具有极大的社会公益性,它兼顾教育与文化娱乐等多重特性。因此,从教育范畴讲,政府行为同样是老年教育事业发展的决定因素。同时我国老年教育事业已经进入一个重要的历史发展机遇期。在这个关键时期,单靠一个部门、一种社会力量是无法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必须依靠政府强大的支撑和推动。从国内外经验来看,特别是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各级政府应当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不仅要从政策上予以倾斜,更重要的是从资金方面充分保障,从而推动老年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五)建立职责明晰、运转通畅、科学合理的老年大学管理体制。
老年大学管理体制包括领导体制、管理机制、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等等。首先,领导体制是学校管理的根本基石,其次,建立完善的工作机构,创新管理机制,是深化老年大学变革的根源。第三,建立科学的人事制度和劳动分配制度,健全激励机制,提升社会地位,是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办好老年大学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执笔:雷焰中(黄冈市委老干部局副局长)
岳秋玲(黄冈市老年大学办公室主任)
李 洁(黄冈市老年大学办公室副主任)
中国老年大学网 2008-07-15
第五篇:有关检察机关司法警察管理体制问题的思考(定稿)
检察机关司法警察管理体制问题的思考
深州市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大队
检察机关司法警察工作是检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办案秩序、保障办案安全的一支重要的武装力量。新形势下,司法警察工作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如何适应当前中政委司法体制改革的大局需要,探索、推进司法警察管理体制的改革,更好的发挥司法警察的职能作用,更优质的服务于整体检察工作,日益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目前检察机关司法警察队伍管理,普遍存在“机构设置不健全、人员配备使用不到位、人员构成不合理、履行职务错站位”的突出问题。这具体表现为:有的基层院至今未设有法警机构;有的法警机构的人员没有编队管理,高检6%标准人员编制没有落实;现有干警未能实现集中统一培训,更普遍的存在“文化层次不高、人员老化、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低”的情况。由于人员的不能高度集中、统一协调管理,法警的整体实践能力受到限制,法警职能作用的发挥大打折扣,检警混用实际造成的是检察官与法警职责的不够分明,形成了办案工作中时时出现的推诿与扯皮现象,其最大弊端就是造成了检察机关人、财、物的内耗与浪费,消弱了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的有效发挥,背离了检察机关神圣的宪法定位。因此,必须着手进行改革。
一、实现司法警察规范化管理,应当以构建“集中管理、分散使用”的管理模式为中心内容,确保法警工作保障性的实现
“集中管理、分散使用”管理模式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专门机构实行法警的集中编队管理,在检察长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二是检察业务与法警业务分开,由法警专司警务工作,法警队根据法警人员的具体情况和全院业务工作的需要合理调度警力;三是各业务部门的用警须按规定的程序申请,经检察长或分管负责人审批,并履行相应法律手续,司法警察方可执行任务;四是根据警务工作需要严格条件录取法警。法警队根据部门工作实际及特点,独立地对法警实行统一培训、统一管理、统一考核。
确立这种管理模式首先是由法警工作的专业性特点决定。法警工作是具有技 能性、危险性的工作,其业务、体能的综合需要与检察官不同,法警实行军事化管理,强调绝对服从、高度集中,只有从检察队伍中分离出来,才能有效地进行培训,以适应工作需要。也只有如此,才能按警务工作需要调配适合人员做警察工作,其次是完善检察机关内部制约机制的需要决定。检察机关在探求如何依法办案、正确履行检察监督职能过程中,先后推行了“诉侦分离”、“诉捕分离”等制度,“检警分离”同上述制度一样,都是检察机关内部制约机制的重要内容。客观上看,由于检警不分,侦查人员集调查取证、传唤拘传、搜查押解等事务于一身,既不能避免违纪违法现象发生,又不能保障侦查人员自身安全,而检警分离,各司其职,本身就构成相互的监督制约,防止违法违纪,保证公正执法。第三,由安全办案的保障需要决定。切实保证办案安全,防止和杜绝办案安全事故发生是高检院、省院一直强调的重要工作,检讨办案安全事故发生虽然有多种原因,但主要还在于有警不用或无警可用。办案安全制度疏于形式,无人执行;或虽有法警协助,但缺乏严格管理和严格责任追究,违规办案责任心差。近年来,在推行司法制度改革、树立新型司法理念过程中,重视了对检察人员办案中存在的“重实体轻程序”、“重打击轻保护”观念的纠正,但对司法警察职能在贯彻程序法中的重要性和作用缺乏明确的认识,从来没有把规范司法警察工作和发挥警察职能作用当作重视程序的重要内容来考虑,导致长期忽视法警工作,发挥不了法警的保障作用。
二、实现司法警察的规范化管理,必须围绕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来进行
制度建设是司法警察工作规范化的保证,法警编队独立管理,其职能职责、出警用警、执行职务、警务值班、处理突发事件等,都需依章办事、严格程序,制度建设乃是司法警察工作规范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第一,建立司法警察工作目标管理制度。要明确分工,确定责任。要确立院领导、法警队负责人和司法警察的各自工作目标,要根据警务工作中送达法律文书、警务保障、安全保卫、内勤工作、看管和押解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保护本院受理侦查案件现场、搜查追逃、协助执行等具体业务,具体确定到位、确定到人,符合“职责明确、分工合理、协作配合”的要求,形成“谁的职责谁履行、谁 2 的工作谁负责,谁的问题追究谁”的工作格局。
第二,建立司法警察工作运行管理制度。一是要作出司法警察出警程序规定,严格规范用警。从申请出警、派警、用警反馈等各个环节规范司法警察执行警务的各种行为,并以各项审批表、执行职务派警令、反馈意见表等表格为载体记载用警的全部流程。二是要针对警察具体执行职务作出细则规定,其中有对现场保护、执行传唤、拘传、参与搜查、协助执行拘留、逮捕的规定;提押、押解、看管的规定;送达法律文书、案卷的规定,警务值班、处发突发性事件预案以及使用警械枪支的规定等。其内容基本涵盖司法警察工作的各个方面,并应有很强的操作性,形成相对完整的警务工作制度体系。
第三,建立司法警察工作考核评比制度。要在确定的工作目标、任务、职责的基础上,对司法警察工作进行细化、量化,确定司法警察工作各项内容的分值,通过比较总分的高低反映司法警察工作规范化建设水平,并对警察人员实行“绩效挂钩”,以实绩评先、用实绩选人,增加法警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认真履行职责。
第四,健全作风纪律和业务技能培训的各项制度。用中政委、高检院作出的各项廉政、勤政规定,严格要求警务人员,不断增强警务人员防腐拒变能力,树立公正执法的意识。制定司法警察内务管理规定,把司法警察的着装配戴、警容风纪、出勤、请假等作为执行纪律的大事来抓,增强组织纪律观念,树立形象,文明执法、文明办案。制订以岗位技能练兵为主要内容的培训、考察、考核制度,进行法律知识、检察业务和队列、擒敌拳、提押、实弹射击等基本技能的培训和训练,使其成为一熟、两懂、三会的合格警务人员。
三、实现司法警察工作规范化管理的新途径是加强办案工作区的建设
办案工作区是检察机关专门用于讯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询问证人、接待来访等工作,由司法警察负责办案安全警械的专用区域。警务区规范化建设,就是要通过加强办案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侦查办案工作科技含量,发挥司法警察职能作用,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强化检察官和司法警察在办案中的协作配合,实现检察机关人力、物力和技术资源的有机整合,推进检察机关执法办案工作的规范 3 化和现代化。
第一,办案工作区建设的提出是由于长期以来,检察机关的办案在一种缺乏规范的工作场所下进行而导致不断出现办案安全事故。为安全办案提供一个规范的场所,不仅能有效防止安全事故发生,落实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要求,也能够对检察机关办案行为进行全方位的监督,从制度上保证程序公正的实现。司法警察的规范化建设,不单是以集中编队统一管理的实现为标准,为司法警察的业务工作提供其符合管理和履行职责要求的工作平台,也是规范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二,办案工作区应当是具有高科技、数字化的证据采集固定功能的系统建设。首先它应是一套证据采集系统,是每一起自侦案件录音录像、亲笔供词、讯问笔录、证人证言、物证书证的全部记载;在办案工作区内的办案取证活动在全方位监控下进行,为固定证据、保留证据、出示证据提供程序保证。其次它应是技术设备使用的管理系统。活动全程录像、视听资料专人保管,结案后交档案室保存。不仅保证取证客观真实,也杜绝不文明办案行为发生。
第三,办案工作区是具有高效率指挥功能的网络建设系统。在实现与基层院办案工作区监控系统对接后,上级院能真正成为指挥中心,实行远程指挥,并能及时进行案情研讨、协查联络、证据展示和侦查人员的调度。
第四,办案工作区的建成,将使检警一体化、上下级办案一体化、技侦一体化得以实现。有利于发挥上级检察机关的案件线索统筹调控作用、侦查指挥组织作用、案件质量审查把关作用、办案安全预防控制作用。特定的环境与规范化管理,促进干警司法理念的转变,增强提高政治、业务素质的紧迫感,造就一批集技术、业务、侦查三种能力于一身的复合型检察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