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税改的目标模式与制度安排
农村税改的目标模式与制度安排
摘要:税费改革为解决“三农”问题找到了突破口,但它并不是“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因为税费改革在实践中会不可避免地与现行的农村制度安排发生冲突,从而导致农民减负大打折扣。为此,在进行税费改革时,不应单纯地以减负为目标,仅仅把税费改革单纯地看作清费正税,而应将它同农村其它配套制度改革相结合,正确处理好农民减负、基层政权稳定和农村义务教育顺利实施三方面的关系,并围绕这一目标模式进行制度安排。
近年来,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诸多矛盾日益突显出来,而农民负担沉重则是农村各种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
由于乡镇行政事业机构臃肿、职能交叉混乱、管理体制不顺、财政体制不完善、教育布局不合理、人事制度僵化、村级组织运行成本过大等原因,农村教育普及、机关事业单位运转乃至基础设施建设财政供给不足时都主要依靠向农民收费来维持,给农民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因此,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强农业基础、关心和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做出了农村税费改革的重大决策,即在清理整顿农村现行的各种收费基础上,取消各种不合理收费,使合理合法的收费具有税收的性质。这是解决新时期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战略措施,是得民心、顺民意的德政之举,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但是,“三农”问题的多元性成因决定了农村税费改革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因而在进行税费改革的同时,既要高瞻远瞩,设计好改革的目标模式,又要做出周密全面的制度安排。
一、农村税费改革的目标模式
此次税费改革作为一项制度创新是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中国农村发展这一最终目标服务的。但在具体设计这一制度创新目标模式时还需把握:
1.以史为鉴,防止陷入“黄宗羲定律”的怪圈
黄宗羲乃我国明清大儒,其在对我国自秦朝以来两千多年的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进行系统的研究后指出,单纯的并税在短期内能够使“向来从弊为之一清”,然而它的中长期效果却与初衷相反,势必繁衍出再一次的杂派高潮,这一观点就是财政史上所谓的“黄宗羲定律”,后人用公式表示为:
两税法=租庸调+杂派
王安石免役钱法=两税法+杂派=租庸调+杂派+杂派
一条鞭法=王安石税法+杂派=两税法+杂派+杂派=租庸调+杂派+杂派+杂派
倪元璐税法=王安石税法+杂派=两税法+杂派+杂派=租庸调+杂派+杂派+杂派+杂派地丁合一=……=租庸调+杂派+杂派+杂派+杂派+杂派
这一公式表明,每并税改制一次,新税额中就增加一次杂派,从而形成了一个以原始税额为初值,以杂派为累进值,并税改制次数为级数的累进算术级数,黄宗羲精辟地将此总结为“积累莫返之害”。
黄宗羲定律对现今进行的税费改革的启示在于:无论是税还是费,尽管种类繁多,但是这些税和费已经包括了所有一切能够“巧立”的“名目”,而一旦税费合一,诸名目尽失,恰好为后人新立名目创造了条件。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淡忘了当前的“正税”已经包含了以前的“杂派”,一旦收入不足,便会重新加派税赋。由此可见,不能将税费改革的目标定位为单纯的清费正税,而应该将其与农村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法律意识提高、人力资本培养等方面联系起来,从多个层面采取措施,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与创造性。
2.税费改革不仅要注意短期内使农民减负,还要做到使农民负担长期内不反弹
通过税费改革建立起来的新农村税费制度必须与中国系统化的市场制度相适应,不仅如此,当前农村的税费改革还要有利于推动农村社会市场制度的建设,这一农村税费制度必须能管几十年或者上百年,而不是几年十几年。因此,税费改革要建立分期目标结构,如分别建立前期、中期和远期三级目标体系,将农民减负作为前期目标,中期目标是对前期改革成果进行巩固、完善和总结,同时建立向下一目标的过渡机制,远期目标即最高目标是要建立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具有一致性的税费制度,使农村税费制度规范在整个国家市场经济制度建设的系统之内,成为规范农村利益分配关系的长期稳定的制度。
综上看来,税费改革并不是“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我们必须超越减负看税改。因此,税费改革的目标模式应该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最终目标,以完善“税费改革”为中心,分期分阶段完成税改目标,同时妥善处理农民减负、基层政权稳固与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的关系,对现行的政治体制、财税体制、教育体制和土地制度等基本制度进行配套改革,有效解决农民负担长期不反弹。
二、农村税费改革的制度安排
1.现有的制度安排与税费改革的矛盾
(1)现有利益分配格局与税费改革的矛盾
农村税费制度改革的实质是对农村分配关系进行的一次制度创新,是对农村现有利益分配格局进行调整。在这一调整过程中,利益的变动必然会带来许多新的问题,从而给农村税费改革造成种种困难。
①税费改革实质上是通过法律的形式规范农村分配制度,把原来由县乡从农民那里得到的不合理的特殊利益还给农民,也就是由原来向农民收取的1200亿元,甚至更多,减少到500亿元。这是一件说起来很令农民振奋、却是令有些县乡干部极其“恼火”的事。因为县乡有关部门一般都有一定的权力参与向农民收费政策的制定,并共同使用农民负担资金,而且这些部门的收入、职工福利等大多都与向农民收费有关,这种利益关系只会驱使他们想方设法利用手中权力,扩大收费范围,提高收费标准,甚至不惜争权、越权收费,以保住和扩大自身利益。在这种利益驱动下,税费改革这项工作要靠这样的县乡干部“自觉”来完成,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而问题恰恰在于,在目前的政治体制下,税费改革这项工作却只能依靠县乡干部“自觉”完成。这种矛盾的结果必然造成一些地区税费改革动力不足。
②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减弱,无法支撑臃肿的县乡机构的开支和工作人员的工资。虽然县乡机构改革是与税费改革同步进行,但并没有达到大幅度减少行政开支的目标。一方面,是由于被精简的机构和人员规模不够大;另一方面,即便是被精简的那一部分人,他们的待遇却没有减,因此,无法达到减支的目标。以改革后的安徽省为例,乡镇仍有供养人员66万,需要工资49.5亿元,而乡镇所有财力仅46亿元,这样,税费改革后的乡镇财力还是无法负担这些人员的工资。历史和现实的经验证明,只要县乡吃“皇粮”的工职人员存在,就必须保证他们有“粮”可吃,否则他们最终会在农民身上打主意,如他们仍然可以采用虚报产值、收入的办法加重农民负担等。
③税费改革后,农业税附加成为村级费用的唯一合法来源。这些农业税仅能勉强支付村干部工资,一些土地面积小的村甚至不能保证村干部工资待遇,这样势必影响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甚至于影响农村基层政权的稳定。
④税费改革后税费负担不公。一是种地农民和不种地农民税赋不公。农业的计税依据,是农民耕种的土地面积和常年产量。土地面积以农民第二轮承包合同农作物耕种面积为准,常年产量以1994至1998年5年农作物平均产量为准。农业税附加为农业正税乘以一个附加税率。这种新税法的实施反映了两种不公的现象:一是种地人吃亏。单纯务农的农户,受投入成本高、农产品相对价格低、市场波动大等因素影响,常出现种地不赚钱甚至赔钱的问题,这样,真正的种田人即使减轻负担也吃亏。二是地域税赋不公。城郊农民土地少,负担轻;边远山区人均土地面积多负担重。
(2)现有其它制度安排与税费改革的矛盾
①乡村民主法制制度建设落后。长期以来,封建式的乡规族约代替了民主法制,成为人们心目中难以动摇的伦理,这种伦理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维持乡村社会秩序的一种非正式的规
则。而政府对这种非正式规则的依赖虽减少了政府对农村管理的成本,但却强化了这种伦理对乡村社会控制的惯性,成为民主法制建设的巨大障碍,加大了农村改革的成本。
②现有的农村土地制度和经营机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民的税赋能力,降低了农民的纳税热情。乡村两级政权在实施土地承包中的权力过大,与农民的责权利极不对称,农民的土地产权经常受到村社内部和外部的侵犯。同时,由于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是小规模的农户经营,这种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农民与市场信息不对称严重,市场交易能力特别低,难以应对市场变化和有效规避市场风险,因此,造成农业生产低效率,导致农民进行农业经营无利可图,农民几无赋税能力。
③农村现行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限制了税费改革的进一步推行。税费改革前对农村义务教育实行的是由地方政府负责管理和多渠道筹集教育资金的农村义务教育投资模式,地方政府是义务教育的主体并承担着90%以上的义务教育经费。而2002年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以县为主的新的管理体制,县人民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负主要责任。这种制度安排造成的巨大财政缺口仍无法弥补,加之上级政府对县级政府的义务教育事权无法实施及时严格的监督和指导,最终结果就是部分地方政府选择牺牲教育,这样,为了减轻农民负担而进行的税费改革无疑是有失偏颇。
④税费改革后农业税税收制度安排与现实状况存在矛盾。首先,现行的农业税政策,一直沿用的是1958年国家颁布的农业税条例,1994年的财税体制改革,又没有将农业税纳入整体改革方案,客观上允许乡村收费这种预算外资金发展存在,并且游离于财政监督之外,为后来的重费轻税埋下了隐患;其次,由于“政绩数字”之风大行,使得乡镇计税面积与实际耕地面积、计税产量与实际产量、名义税率与实际税率严重脱节。目前,农业税实际税赋仅在2%—4%左右,明显偏低,而且税收要素不准确也会增加决策失误的风险。第三,农业税征收难度大。征收难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现行农业税夏季一次征收,由于现有的公粮订购任务已无增加的余地,而粮食价格则保持在低价位,农民上交的公粮不能完成农业税征收任务,而尾欠征收难度很大。二是税费改革后,农业税征管的法定主体是乡财政所,而乡财政所多为5—10人,征管力量明显不足,征收任务难以完成。三是税费征收过程中,以费核税的问题日益突出。此外,由于农村的法制化程度不高,农民法制观念淡薄,没有主动申报纳税交费的意识。这些都给农业税的征收造成了困难。
2.农村税费改革制度安排的基本设想
(1)进一步完善税费改革的基本内容
农村进行税费改革要按照有利于减轻农民负耽有利于乡镇财政发展、有利于征收管理和
有利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4大原则进行,具体改革内容包括:①坚决取消那些由部门内部利益驱动造成的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完善原有农业税政策,新增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税,保留那些经过法律程序按规定针对农民某个特定行为而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对这类费用实行“谁受益谁付费”的征收方式。②为了最大限度地体现公平税赋,可以按照农民从事的职业身份将农村居民分为几种类型,一是农业户,二是兼业户,三是专门从事工商个体及私营户主。然后按照各个类型合理确定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的计税标准。另外,征收的形式应以货币税为主,征实为辅,这符合现阶段农村经济的实际情况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征税对象应是户籍在乡镇行政区域的农村人口,包括离土不离乡,离土离乡从事非农生产经营的农村人口。③在农业税税率的设计上不仅要合理确定税基,还应避免过高或过低两种极端情况。要广泛发动农民群众参与,通过查田定产,重新核定计税面积和计税常产,以此作为农业税及其附加的计税依据。④所有的税与费应完全归到财政部门管理,即使是某些特定收入,如关税、规费由某些部门收取,也仅仅是一种“代收”与“代征”。
(2)其它配套改革措施
①继续积极稳妥地推动乡镇机构改革。乡镇机构臃肿,财政供养人员过多,是农民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进行乡镇机构改革,压缩行政经费,使总供给与总需求达到均衡,乡镇机构改革总体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按照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增强服务功能,减少机构设置的原则,科学设置乡镇机构,合理核定人员编制,建立职能高效、运转协调的乡镇机构和公务员队伍。同时,在乡镇机构改革中,各部门不得干预乡镇机构改革,应确保乡镇机构改革顺利进行。
②推进农村教育体制改革。推进税费改革的同时应相应进行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首先,对农村中小学校,最基本的就是要做到“三北,即保工资、保运转、保安全。要建立按时足额保障教师工资发放的长效机制,同时,建议中小学教师工资应参照本地区水准实行按区分类发放,而不是全国统一的标准。其次,要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并重点加大对中西部特别是贫困地区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第三,要从实际出发,加大中小学布局调整力度,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提高教师素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第四,要严格执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的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收费标准和收费制度,绝不能巧立名目乱收费。
③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就总体而言,农民在各种乱收费面前仍然处于弱势地位,这种弱势地位,客观上助长了农村乱收费现象的存在。为了使税费改革顺利进行并最终进入法制化管理轨道,需加强农村组织与制度的建设:①彻底实行村民自治,完善一事一议制度。
②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增强保护农民自身利益的能力。③建立规范的合作管理组织。④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农村各种事端,在农村尽快普及民法,同时国家要加大农村政策供给,尽快建立保护农民各种权利尤其是参政权利和财产权利的司法机制。
④推进土地制度和经营机制的改革。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稳定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加快土地流转,给农民完整的土地权利,使农民真正成为土地流转的决策者;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经营的组织化程度,畅通农民获得市场信息的渠道,提高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⑤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采取“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形式多样、农民自愿”的原则,多渠道、多层次、多方式地兴办养老、医疗、生育、伤残等保险,将其与税费改革相结合,双管其下,也不失为减轻农民负担的一条好途径。
⑥加强对乡村债权债务的清理整顿,并区别历史遗留的债务和税费改革后新形成的债务。全国县乡村欠债是一个普遍现象,特别是内陆农业大省尤为严重,债务中大部分为民间借债,债主又多为县乡干部和干部家属。由于农村费改税后实行干部收税,因而如果不找到化解农村债务的办法,就有可能是干部收税,装进自己的腰包(截留还债),使财政收入成为一组数据而已。这不仅会使政府和基层组织停摆,还有可能因讨债引起巨大的震荡。因此,对历史债务要坚持“谁收益,谁负当的原则,区别情况,分类解决,确实属于公益事业形成的债务应由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还款原则和计划,由农民逐年偿还;而对于税费改革后新形成的债务,未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的应坚持谁借谁还的原则。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有智:农业主导型乡镇财政税、费、债的调查与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1999.06
2.周洁红,柴彭颐:我国农村税费改革的基本设想与现实选择[J],《浙江金融》,2000.10
3.李昌平:农村税费改革面临4大挑战[J],《中国改革》,2001.10
4.刘玉兰: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成效、问题和思考[J],《经济体制改革》,2001.05
5.何征修:税费改革是减轻农民负担的法治途径[J],《农村经济》,2000.02
6.刘 炜:农村税费改革实施的制度障碍和政策选择[J],《学术交流》,2003.06
7.陈贺菁:黄宗羲定律对我国农村税费改革的启示[J],《价格月刊》,2003.06作者: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安雅娜 蒋永穆 徐传波 来源:《农村经济》2004年第2期
第二篇:中小学生德育目标与模式探讨
中小学生德育目标与模式探讨
作者 钟雯怡
摘要
“心理—道德教育”模式是把心理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进行有机整合,以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是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与方法。在实际操 作中,应正确认识心理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关系,坚持以思想道德教育为导向,以心理教育为基础,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和价值观。
关键词
道德教育 /现状/
方式
最近,教育部根据不同教育阶段学生身心特点、思想实际和 理解接受能力,对德育进行整体规划,对不同年级阶段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逐步提高要求标准,使德育要求更加系统化。这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同学们只有了解和牢记德 育目标要求,明确努力方向,才能更加主动、自觉地接受德育教 育,深刻理解德育的内容和要求,并在实践中锻炼成长,成为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一、德育工作的现状
目前我们学校的德育大多似乎已经变成了扣分的代名词,从进学校大门开始,扣分就一直伴随着学生:进出校门没有带卡会扣分;发型不合乎要求要扣分;校服穿着不配套要扣分;中午不在教室休息要扣分;在教室休息时,大声说话或下棋也要扣分;饮料带进教室要扣分……扣分已经深入到了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让学生高度紧张,同时也让班主任们提心吊胆,生怕哪里一疏忽就被扣分,每周的班级评比就倒数。总而言之,学生累,老师也累。
我常常想,德育的目的是不是就是让学生紧张,让老师喊累?这样的扣分形式是不是德育的最佳方式?且不说这样繁多的清规戒律是否合理,单是这样动辄扣分的方式又能有多大的成效呢?更何况这些规定的合理性还值得商榷,因而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二、什么是德育?
导致这种有令难行,或令行不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更多地反思这种现状:为什么学生有抵触心理?是我们的要求太苛刻,还是我们的要求远离了学生的实际?是我们不了解学生,还是学生真的难管?是学生的思想变得太快,还是我们的方式太陈旧?是我们对学生要求得太多,还是学生太过自我?德育是应该做在问题出现之后,还是应该做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德育到底是什么?它是关于人的科学。人是活生生的,是有思想和感情的,那么德育就要改变过去那种以事、以任务为本,把学生作为被改造的客体的模式,改变学生一切服从老师、服从学校的局面,就要给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给学生说话和辩解的机会;就要建构把理解、关心、尊重、自主作为活动准则,以人为本的新型的人性化德育模式。
三、当前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倾向性问题。
有这样一份调查可以显示出当前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一些问题。
1、学生的道德观日趋现实,并且不少是以个人为中心。
有69%的学生赞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说法,而只有2%的学生赞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有13%的学生赞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说法。在对待学校中的作弊现象时,有34%的学生认为这是一种不诚实的道德问题,而有42%的学生则认为作弊是出于无奈并不一定是道德问题,有19%的学生认为最好不作弊但偶尔有一两次也无妨,甚至有6%的学生认为人人都可能作弊,为此没有什么大错。
2、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功利化的倾向。
在讲究人与人的对等关系时,有些学生则更多地认为是等价交换、是相互利用。15%的初中学生和19%的高中学生认为“各人自扫门前雪”的说法是有道理的。有的学生还认为“只讲索取,不讲奉献是渣滓;而多讲奉献,少讲索取,则是傻子。
四、对当前中小学德育现状的分析
1、理论上空谈、操作上注重知识的灌输和简单的行为机械练习。这个应该是我们一贯的通病:重理论而轻实践。
2、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情况了解不足,造成德育效果不理想。国外一些学者曾经作过统计调查,认为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外界对学生的主要影响因素的排列顺序是:家庭、学校、社会、同学和媒体;而从那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传媒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影响顺序则逐渐转变为:同学、媒体、社会、学校、家庭。当前的教育工作者,还是过多地强调学校和家庭的教育作用,而忽略了其他因素的作用,这种教育是成效不大的。
3、德育过多地成人化,学生的主体被忽视。德育被过多地以成人的观念、成人的标准来要求中小学生,使德育要求不切合实际,脱离了学生的年龄特征与他们自己的成长需求,非常的空。在学校德育中,学生一直是出于被动的地位,学什么,怎么学,甚至为什么学都是由大人、社会和老师来决定,学生成了等待加工的产品。
4、只偏重学校德育,而且途径方法单一呆板。学校教育是德育的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但不是唯一的,还有家庭、社会、同学群体等,也都可以成为德育的辅助方面。
5、德育与实际生活严重脱节。反思我们的学校德育,其实只是在教授和推广社会伦理,还不能说是进行德育教育。这样的教育排斥了生活的偶然性、掩盖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压抑了学生的需要。它远离了生活真实,与生活严重脱节,它不是为了学生的生活,只能称是为了社会目的进行的伦理教育。
五、德育工作急需转变
中小学德育工作有它的规律性,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必须遵循其规律,采取科学的态度,重视过程,使德育教育入心入耳达到预想的目的。
一、学科渗透,拓宽途径,全方位育人。
挖掘中小学各科教材的德育因素,是每个教师必须履行的职责。在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科和德育教育有机结合,从教材中挖掘德育资源,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拓宽途径,坚持正面教育,自我教育,面向全体,课堂渗透。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一门课程,必须要增强意识,时刻牢记思想政治课在本质上是一门德育课。语文课是特殊的潜隐课”,在思想教育方面,具有明显的教育性优势。语文课:
(一)以人育人。如云周西村的刘胡兰,三九一高地的邱少云,舍身炸暗堡的董存瑞从他们身上可以体中华民族精神之博大,爱国思想之精神。
(二)以事育人。如阿累的《一面》是写鲁迅先生送书给青年卖票工人的故事,让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和卖票青年积极向上的进取态度。
(三)以理育人。如《劝学》一文论述了学习应持的态度以及学习可以改变人性的道理。
(四)以景育人。如《天山景物记》通过写景状物,激发读者萌生爱国之情,无形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五)以情育人。如《百合花》一文开启学生感情闸门,使之受到感染和熏陶,产生一旗高树万旗红的效果。
(六)以文育人。语文教材中爱国主义、人生真谛、自我价值、理想情操、社会公德等教育因素无所不容,这些都是借助语言文字凝结在人、事、情、景之中,从而具备了思想教育、净化灵魂的潜在可能。理科教育要注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帮助学生学习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艺术课程要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学校必须改变课堂教学重智轻德的倾向,寓教育于教学之中,逐步达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完美境界。
二、常抓不懈,推陈出新,加大教育力度。
在实施德育教育过程中,要做到更新观念常抓不懈,方法思路要推陈出新,加大教育力度和广泛,要加大养成教育的力度。为了配合德育教育,学校和家庭要紧密配合,成立家长委员会,召开学生家长会,针对当前中小学生娇、懒、任性等坏习惯,要求中小学生在家里起 “道德品质监督台”,促使学校、家庭、社会在中小学生德育教育上找到结合点。克服中小生在家不听话、任性、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孝敬颠倒等坏习惯,使中小学生理解父母的辛苦,融洽和密切两代人的关系。
三、拓宽渠道,利用活动,寓德于教。
利用丰富多彩的少先队、班团活动、第二课堂、德育基地活动、远足、科技文艺体育节活动,渗透德育教育。每周一升旗仪式上的国旗下讲话内容、每周的主题班会和每天的课前谈话,是对中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好机会。还可根据我国的重大节日,领袖和英模人物的诞辰或逝世纪念日,重大事件纪念日,大好河山,矿产资源等,编写演讲材料,读书报告会、罪行申讨会、宣誓会、演讲会等,根据形势和中小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德育教育。在蓝天白云下,面对庄严的国旗,使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升华;在呐喊助威的赛场上,集体主义精神得于发扬,班级凝聚力明显加强;在长途跋涉的远足中,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的花朵处处绽放
四、以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育人。
良好的育人环境,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起着一种持久的隐性教育作用。这种影响暗示教育是一种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它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
五、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培育他们的健全人格。
要对中小学生的进行抗挫折教育。教师和家长应创设一定限度的挫折情境,如野炊、夏令营、家务劳动等,让学生感受挫折,领略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的复杂,从而锻炼培养他们抵御挫折的能力。对中小学生青春期教育要“堵”、“疏”并举,一方面要堵住污染纯洁心灵的“黄源”。另一方面加强对青春期学生的性教育和心理疏导,使他们破除对性的神秘感。教师还要经常教育中小学生注意培养自己的控制能力,让清醒的理智驾驭奔放的青春激情。教师和家长要经常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指导,让学生既敢于承认以往的失败,更要树立必胜的信心,并尽量在人多的地方多表现自己。教师还应引导中小学生学会运用一分为二的科学方法来评价自己,对自己的心理发育水平进行评价测试,六、对学生实施德育评估,促进德育工作科学化。
可采用通过思想品德课着重考查“知通过德育评定活动着重考“行”,然后把“知”和“行”考查的结果综合起来,作为学生的思想品德成绩的评定。在评定活动管理上,既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管理自己,另一方面坚持以教育为主的指导思想,不在 “惩办”上着眼。
总之,加强中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育人工程。教育是对人的工作,只要是对人的工作就是长期的、细致的。学生的道德品质是从无到有,从外部调节到内心自觉,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起来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效地对中小学生开展德育工作在中小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学校德育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为此,应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倡导道德领导,建设精神家园,让全体成员在共同的价值追求下,团结在一起,把学校的奋斗目标转化为大家的自觉行动,真正实现“学校无小事,事事受教育;学校无闲人,人人都育人;学校无空地,处处能育人”的目标,开创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培养出德才兼备,人格健全的新世纪人才。【参考文献:】
1、《中小学德育纲要》--------------教育部1993年颁布
2、《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
3、《校访---一种新的家校沟通方式》-----------2005.5《教学与管理》
4、《将德育引入新境界》--------------徐吉志
5、《师爱的力量》--------------------朱先云
第三篇:泰勒目标模式
泰勒的目标评价模式的七个步骤
1)确定教育目标或课程目标
首先我们要确定教育或课程推进过程最后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这实际上是一个目标系统,这个目标系统在我们的课程计划中要有步骤地体现出来。课程的具体目标应当是在总体目标指导下提出来的能够使我们教学进行实际操作的目标。
(2)以具体行为和具体内容的方式阐述每一个目标
在教学和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想使每一个具体目标都具有可操作性,我们就要提出我们所认可的行为目标(behavior objectives)。有了行为目标,我们才能在教学中进行具体操作,才能在评价过程中依据这些目标实施具体的评价活动。
(3)确定使用目标的情景
目标只有在具体的情景中才能够体现出它的具体内容、目标指向和目标特点,所以我们要确定目标使用的情景,如在什么情况下实现某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有什么样的人参加,等等。
(4)确定情景呈现的方式
在具体的教学和课程实施中,我们要明确目标情景用什么方式呈现。(5)确定获取信息的记录方式
如何收集、提取和分析信息,以及在提取过程中使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来实现目标,这些在我们的评价设计中要有实质性的设定
(6)确定如何赋分
我们要确定评价所使用的计分方法(scoring)、计分单位和计分形式,还要确定在赋分过程中的权重问题。
(7)确定获取样本的手段
在评价过程中,只有提取样本和证据才能进行有效的评价。获取样本需要一定的手段,这些手段可以是实施的措施,可以是收集信息的工具。
第四篇:小班9月份主要目标与活动安排(定稿)
上月情况分析
新入园的孩子情绪不稳定,他们对新环境和设施不熟悉,个别孩子哭闹现象严重;多数孩子不会自己吃饭,不喜欢用幼儿园的水杯和毛巾,但对从家里带来衣服、玩具感到亲切。很多孩子喜欢听故事、听音乐,喜欢玩新鲜的玩具。他们对成人有强烈的依恋,喜欢和固定的老师交往,怕见生人。由于他们情绪易受环境的影响,所以,他们很容易被有趣的事物吸引,注意力容易转移。
月重点工作
1.熟悉幼儿园的环境,逐渐认识常用物品及标记,尝试着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2.在轻松的生活环境里,培养幼儿愉快的情绪,逐渐摆脱焦虑情绪。
3.开展主题活动:《开心宝宝》。
4.结合教师节和国庆节,激发幼儿爱老师的情感,并让幼儿感受节日的愉快气氛。
5.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入盥洗室,学习解小便、洗手,学习独立进餐、擦嘴,并把餐巾、碗、勺放在指定地点,安静地就寝。
月教育目标
1.知道自己上幼儿园了,对幼儿园产生亲切感和安全感,喜欢老师和小朋友,逐渐习惯和适应集体生活,会高高兴兴上幼儿园。
2.喜欢幼儿园,喜欢老师、同伴及幼儿园其他工作人员。
3.能听懂并学说普通话。
4.喜欢听故事、看表演,翻阅图书,简单理解其表达的意思。
5.乐意参与集体游戏活动,感受集体活动的快乐,减轻入园焦虑,乐意上幼儿。
6.学习相应的行为规则,逐渐适应集体生活,增进与老师、同伴的情感。
月工作准备与建议
区域活动:
开放区域:生活区、娃娃家、语言区、美工区
娃娃家:提供同类的布娃娃、毛绒玩具、塑料食物、婴儿用品等2-3份,模仿照顾娃娃、收拾屋子等。
生活区:
1、喂小动物:将纸板箱装饰成小动物,嘴部挖空,用教大的塑料勺子将塑料泡沫块、干蚕豆、玻璃珠等作为食物给小动物喂食,锻炼手眼协调能力。
2、扣纽扣:准备缝有各种纽扣的小衣服,供幼儿解开、扣上。
美工区:
1、海绵画:把海绵切成各种形状,蘸上颜料,在纸上轻拍、挤压或摩擦。
2、撕报纸:随意撕、粘。
3、橡皮泥塑:提供橡皮泥、模具,供幼儿压印或捏塑。
语言区:
1、一页一页翻书看,看护图书,不撕书不卷书。
和同伴友好地看书,不争不抢。
2、提供各种与主题相关的图书和幼儿从家中带来的图书,供幼儿阅读。提供玩具电话机两部,供幼儿自由交谈。
环境创设:
3.墙饰主题为“开心宝宝”,拍下小朋友开心的笑脸并张贴。
4.在墙面上设置“我与好朋友手拉手”展板,每个幼儿的照片旁都贴有一长条皱纸,让幼儿根据意愿与自己的好朋友连“线”粘贴。
家长工作:
1.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介绍小班幼儿入园的适应性方法。
2.了解幼儿家庭情况及生活习惯,建议家长有意识地向孩子介绍幼儿园的愉快生活,激发幼儿想上幼儿园的欲望。
3.及时向家长反映孩子在园情况,特别是适应幼儿园生活方面的情况建议家长根据幼儿适应情况,逐步延长幼儿在园时间。
小2班9月份主要目标与活动安排
月教育活动
主题名称
活动内容
涉及领域
健康
语言
科学
社会
艺术
开心宝宝
小动物和大灰狼
小碗
小乌龟上幼儿园
小手拍拍
谁和我一样
绕毛线
找小猫(1)
我的朋友在哪里
点名时间
木头人
手指谣
百宝箱
你喜欢上幼儿园吗
找小猫(2)
天天午睡身体好
吹泡泡
我该怎么办
高高兴兴上幼儿园
告诉妈妈
小动物找家
有礼貌的猪宝宝
开火车
好朋友
我爱我的幼儿园
猜朋友
朋友树
小兔找朋友
碰一碰
一起玩
第五篇:社会实践之税改后农村变化的调查报告
惠农政策农民得实惠
公益事业农村令人忧
——关于税费改革后农村变化情况的调查报告
寒假期间,学校号召我们搞好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回家后我苦于不知调查那方面内容好。此时,爸爸提醒了我,让我了解一下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民的生活变化情况,我眼前一亮,觉得这是一个好题材。以减轻农民负担为主旨的农村税费改革,是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的又一次重大改革。为锻炼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了解社会,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决定到爸爸所在单位**乡对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的变化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通过调查使我了解到,农村税费改革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农民负担几乎为零,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干群关系变得和谐了。但同时也带来不少新的问题,且是急需解决的问题。那么,税费改革后都取得了那些成就,又出现了哪些问题,根据调查情况整理如下
一、税费改革后取得的成就
1、农民负担减轻了。我所调查走访的**乡现有28个行政村村43个自然屯,8185户,耕地面积25万亩,农业人口28818人。税费改革前,全乡农业税495万元,人均171 元;各项附加费121万元,人均42元;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农业税和土地承包、教育附加等各项费用。全乡户均减轻负担 752元,人均减轻负担213。现在,乡政府不再向各村收取任何费用,农民负担几乎为零。
2、村干部职数减少了。税改前**乡各村每个村的定补(定额补助工资)干部9—12人,全乡定补干部最多时高达324人,三
职干部(书记、村长、会计)工资每人高达一万多元,每个村的工资人头费4万多元。税改后,乡党委、政府对村干部进行精减,实行干部兼任制,每村只有村干部5—7人。现在,全乡只有村干部172人,减幅达53%,全乡减少村干部开支55万多元。干部精简了,但工作效率提高了。
3、生活水平提高了。一是电话进入寻常百姓家。全乡28个行政村,除**村因地处偏远,其他28个村电话普及率达54% 我走访的**、**等村普及率 达65 % 以上。和我年龄相仿的年轻人中,很多都用上了手机。二是电脑已成为新婚年轻人的时尚用品。走访中了解到,有很多年轻人在新婚时要买一部电脑作为新婚礼品。三是彩电 开始普及,我走访到的农民家庭一多半已经用上了彩电,全乡80% 的村屯都上了有线电视。
4、干群关系改善了。税费改革以前,农村税费征收是农村工作的难点。拖欠、拒交税费现象较多。在这种情况下,乡村干部在征收中只好采取行政命令方式开展工作,因此伤害了部分群众的感情,干群矛盾较为突出,在**村就发生了轰动一时的村民枪击村干部事件。农业税取消后,由于不再向农民收取任何费用,乡村干部也从以往催要钱粮的繁杂事务中解脱出来,由收费型干部转为服务型干部,从而拉近了干群距离,密切了党群关系,缓和了干群矛盾。
5、惠农政策多了。取消农业税后,党中央、国务院接连不断出台惠农政策,使全乡农民获取了莫大的实惠。安上级政策,2005年**乡在全乡28个行政村中认真落实了粮食直补和良补政策,农户每亩地可得粮食直补资金12.8元,2005年全乡共为种粮农民兑付补贴资金307万元,其中:粮食直补316元、水稻良种补贴86
万元,全乡户平均补贴491 元。2006年,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学生实行“两免疫补”政策,全乡1921名中小学生直接得到实惠,农民负担更加减轻。2008 年国家又提高了农民粮食补贴金额,农民将受到更大的实惠。
二、税费改革后农村工作出现的新问题
税费改革后,农民获得了实惠,农村出现可喜的变化。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新问题。
1、公益事业建设停滞不前,甚至退步。税改前村集体通过提留统筹、机动地等方式筹款来充实集体经济,从而完成一些公益事业建设项目。税费改革后,集体经济没有收入来源,财力下降,集体经济越来越薄弱,无力投资公益事业建设,对农村公益建设项
目,只能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筹集建设资金。但是,许多村民对 “一事一议”积极性不高,往往是议而不决。现在全乡300多公里的乡村道路,除由上级负责的乡路外,去余村与村之间的道路,路面坑洼相连,村内街道雨天泥泞不堪,车辆行走困难,但乡村两级“政府”因囊中窘迫,也只能望路而兴叹。修路尚且如此,更何谈其他公益项目了。
2、村集体债台高筑,自身已无力化解。在**乡农村经济管理站了解到,全乡28个行政村,有26个村有外债,债务少的村外欠30多万元,多的200多万元,全乡各村负债2868万元。平均每村债务达102万元。这些债务多是政策性因素造成的,有的是搞玉米大双覆或种植经济作物搞优惠政策造成的;有的是为上交税费抬款形成的。取消农业税后,村里不能向农户收取任何款项,村里办公经费通过转移支付得到一定弥补,但数额有限,仅能维持村级工作运转,村集体没有其他经济来源,致使村级债务难以化解,沉重的村级债务,阻碍了公益事业的发展,也直接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已成为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的重大隐患。从2003年起至2007年6月,全乡有7名村主任因村里的陈欠被债权户起诉到法院,其中有3名村主任因无钱还款被拘留过。
3、农民高度关注土地,人地矛盾难解决。由于取消农业税及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惠农政策的落实,农民种田的积极性比较高,许多原来不要地的农户现在要地种粮,由此引发一系列土地矛盾,一是减人不减地、增人不增地引发的纠纷。自土地承包到户以来,减人的土地没有调减下来,新增人口无耕地现象比较普遍,户与户之间土地不均。增人没增地的农户强烈要求增加承包地。二是在土地承包到户过程中,为发展村集体经济,不少村留有机动地。这些机动地有的承包给了本村农户,还有的以抵债方式交给债权户耕种,且合同一签就是十几年。大多数农民强烈要求收回机动地,重新分配到户,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然而,村集体经济又无力收回外包地,人地矛盾因此而激化。三是以前因政策不统一而没有分到地的农户,按国家政策应该分给土地,而村里现在又缺少地源,引发的与村干部的纠纷。**村有12口人应分而没有得到土地,而村里只有23亩机动地,村组干部只好通过做工作,12口人平均分这27亩地,但矛盾还是没有最后平息。
4、现行政策让利农民,导致村集体难以收取农户陈欠。税费改革前,全乡农户欠村集体款项1931万元,税费改革政策明确规定“暂停向农民催收改革前税费尾欠”,实施粮食直补政策后,又明确规定“不准用粮补资金抵扣任何税费和款项”,两项政策产生的负面影响较大。许多以往积极纳税的农户认为,老实人吃亏,消极欠税户占了便宜,在广大群众中产生了对待上级布置的工作消极
对待的思想。致使许多诚实的农民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愿再尽自己的义务,由此加大了农村工作的难度。陈欠不能回收,村集体无钱搞公益活动,严重影响农村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解决上述问题的几点想法
在走访调查中,了解到了上述问题,我的思绪很乱,党中央的好政策给农民带来了实惠,可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应该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经过痛苦的思索后,心中好像有了眉目,既然是改革,就不可能一路通途,必然会伴随新的问题而生。对解决上述问题也有了自己的一些粗浅的想法。
1、公益事业建设要上下齐管。税改后农村集体经济已无其他来源,靠村集体搞公益建设也只能是纸上谈兵,上级财政必须拿出部分资金用于搞农村的公益事业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村集体也不能完全依赖于上级,重点还要靠自己,要搞好“一事一议”,但搞好“一事一议”的前提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让农民的腰包再鼓一些,农民的兜里有钱了,在搞“一事一议”就容易了。
2、国家要出台新的债权债务政策。鉴于目前农村集体经济的现状,由于政策性原因造成的债务,国家要有针对性地解决,该免的免,该补的补。另外,对村民欠集体的债务,国家要出台集体回收债务的强有力的政策和可操作性的措施,这样即可以化解一部分债务,又能给老老实实履行义务的农民一个宽慰。
3、对三十年不变的土地政策作微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大政方针可以不变,土地承包三十年的总体政策可以不变,但可以出台小调整的政策,主要是死不去,生不添政策的调整,这样可以用有限的地源来缓解无地农民的矛盾,从而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