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关键

时间:2019-05-14 17:07: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科学技术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关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科学技术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关键》。

第一篇:科学技术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关键

科学技术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关键

当今世界的竞争,其实质是以经济、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关键:经济是基础,科技是龙头,在当今世界,各个国家都把发展科技列为本国战略重点,在我国,只有实现科技的飞跃发展,才能保障其他各项事业的顺利进行,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说科学技术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关键。

20世纪初发生的以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为核心的科学革命,先后在能源、材料、信息、生物技术等领域,引发了持续一个世纪的一次又一次的技术革命,到20世纪末,一些发达国家开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再一次启动了人类社会新一轮的现代化进程。历史生动地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是由科学技术的革命性进步引发的,科学技术是现代化的发动机。

马克思说:“科学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科学技术作为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的锐利武器,具有内在的革命性。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今天,只有在科学技术发生革命的前提下,社会生产力才会发生革命性的飞跃。从人类文化发展角度看,在人类科学技术实践中产生的科学文化,如认为世界是可知的、提倡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鼓励质疑、尊重实践、崇尚创新等,对人类文化发展则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形成了今天我们熟知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等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正是科学技术内在的革命性,透过其生产力和文化双重属性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启动了人类社会几次现代化进程。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华民族陷入积贫积弱、备受屈辱的悲惨境地。自洋务运动“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技术救国试验,到“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科学”与“民主”的大旗,提倡“科学救国”;从废除科举制度、实行包含科学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新式教育,到提倡“教育救国”;从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提出“欧化”、“西化”等模仿西方社会模式的“现代化”口号,救亡图存,实现民族复兴,成为中华民族志士仁人苦苦追求的目标。

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新中国,对旧中国实行了彻底的改造,使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独立与自主的国家,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政治和社会基础。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新中国就初步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农业体系、科学技术体系和国防体系。“十年**”使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严重影响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改革开放带来了科学的春天,为我国现代化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国经济快速持续发展,到20世纪末顺利实现了经济总量翻两番的目标。当今,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领导集体按照邓小平同志“三步走”的战略构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全面实施了科教兴国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创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传统意义的现代化,是指从农业经济社会向工业经济社会转变的过程。今天的现代化概念,对发达国家来说,主要是指从工业经济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演化的过程;对于发展中国家,则主要是指其加快发展,追赶发达国家的过程。纵观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历史,可以说,科学技术在其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是推动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早在1963年,周恩来总理就指出:“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大发展。”邓小平同志在领导我国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时

也高瞻远瞩地指出:“科学技术要走在前面”,“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这一论断深刻地揭示了现代化的实质,对于我们认识科学技术在我国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进而正确制定我国实现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的50年进程中的科技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要深刻理解和充分认识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要走在前面”,“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这些重要论断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

一是要优先发展科学技术。在以资本和资源为发展基础的工业经济时代,提高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创新能力和适应大工业生产要求的创新效率,保持关键技术和制造工艺的领先,是企业应对剧烈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是国家提高综合竞争能力的关键所在。在知识经济时代,以最新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知识是最为重要的战略性基础资源,是决定生产力水平的首要因素,科学本身是推动技术进步,进而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引擎,高新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将不断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科学和教育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知识基础成为企业、区域乃至国家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平台。如同工业经济时代对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一样,对科技与教育的投入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最为重要的公共性战略投资。

二是要全面认识科学技术对现代化进程的深刻影响。目前,国际学术界对现代化的理解,认为现代化包含生产社会化、经济市场化、社会城市化、政治民主化和文化多元化等方面。尽管这一理解带有西方价值理念的痕迹,但认为现代化不仅包含经济发展,而且也包含社会结构变革、民主与法制建设、文化发展等诸多内涵,是社会的系统演化这一观点,还是有借鉴意义的。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将对经济、社会、文化以至政治等方面产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将不断提高,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科学技术将为维持和改善我们的生存发展环境,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主要的支撑,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有力的杠杆;科学文化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精神文明的基石;科技实力将成为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成为国与国之间政治实力较量的关键和基础,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主要因素。

三是要正确理解何为“科学技术要走在前面”。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科学技术走在前面不但是指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要适度超前,更重要的是要求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自近现代科学产生以来,科学本身就一直是国际化的,科学知识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国内领先没有实质性的意义;在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技术要素在世界范围内快速流动,技术创新与转移成为超越国界的活动,填补国内空白将成为过时的概念。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只有具有国际竞争力,才能真正走在前面。

现代化的基本内核和动力源是科学技术。在我国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推动了经济现代化,进而推动政治、社会、文化和人的现代化。基于对典型国家的现代化基本指标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科学技术对现代化的作用强度平均达到62%以上,但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这是制约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原因。

我国科技社会的发展程度及现代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约为它们的三分之一,主要差距是人均R&D支出低、大学普及率低和人均教育经费低、每百万居民申请国内发明专利数低。低水平的科学技术水平导致了我国现代化进程缓慢。

因此,我国在科技发展推进现代化道路上面临的主要任务是:①在科技自身的发展进程中,面临着科技转移和科技创新的双重任务。②在科技经济方面,面临着发展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双重任务。③在科技文化的建设方面,面临着发展近代科技文化和构建现代科技文化的双重任务。④在科技体制的建设方面,面临着开展技术创新和科学创新的双重任务。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是,到建国100周年前后,全面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使国家创新体系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运转高效,科技创新能力成为我国综合竞争力中最具优势的重要因素之一,科技整体水平跻身世界强国行列。在我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精神的今天,明确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以引导我国广大科技人员为我国实现现代化努力奋斗,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才能真正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进而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科学技术要走在前面——试论科学技术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路甬祥

“建成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 《周恩来选集》下卷 “科学技术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机制”—— 张云霞

第二篇:农民法律意识的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的关键

农民法律意识的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的关键

陈庆立 副局长 全国人大办公厅

内容提要:现代化的本质不仅是经济与科技的现代化,也不局限于所谓的理性现代化,而应是以法制现代化为核心的社会现代化。“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农为民本,本固民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而建设小康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在农民,所以实现农村现代化便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同样,没有中国农村的法治化,没有农民的法治化也就没有整个中国的法治化。制度的法律化是现代国家进步发展的必然选择,制度现代化的本质是法制现代化。所以,农民法律意识的现代化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我国能否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焦点与关键。

关键词:现代化 农民法律意识 关键

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几代人的不懈追求,也是全国人民万众一心的奋斗目标。本文拟先论证现代化的本质是制度现代化,进而提出制度现代化的本质是法制现代化。在这个理论前提下,结合我国现代化的中期目标,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分析我国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小康社会是全方位的,是包括物质、经济、法治等在内的综合发展的社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就一直致力于建立民主和谐的法制化社会,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经过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多年的摸索和努力,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农村的法律和制度体系,但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城市与农村的法制化进程出现了较大的差距,农村的法制化进程明显落后于城市,已成为中国法制进程中的薄弱环节,其中又以农民法律意识淡薄与农村法制化推进缓慢表现尤为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农村法制现代化的关键就不仅是正式制度的建立健全,而是以法律意识为核心的非正式制度的改善,所以如何加强农村的法制化进程,实现农民法律意识的现代化已成为当代中国法制化的当务之急。

一、理论前提:现代化的本质是法制现代化

现代化是世界各国普遍追求的理想和目标,但人们对于现代化的理解却不尽相同。有的学者强调现代化是人类经济福利水平和科技水平的高度发达(R·R·帕尔默和J·科尔顿),有的学者则认为现代化是人类理性发展的新阶段(A·R·德赛)。当然,经济、物质、技术水平和人类理性本身的高度发达都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但这些并非现代化的关键。

1.现代化与制度现代化

经济、物质高度发达的社会并不必然都是现代化的社会,典型的例子是海湾一些国家,这些国家的人均GDP水平和人们的物质福利水平都排在世界前列,但他们仍处于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他们的高收入、高福利都是建立在其丰富的石油资源上。人类理性的高度发达也不是现代化的根本,因为人类理性不能靠理性自身来把握。

现代化的关键是社会制度的现代化。人类经济福利、科技水平的高度发达,人类理性的进步,是人类现代化的外在的、直接的表现,而这些成就和进步,只有在现代化的制度体系中才能取得。正如塞缪尔·亨廷顿明确指出的,现代化意指社会有能力发展起一种制度结构,它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挑战和需求。M·霍尔朋在《政治发展的速度与代价》中也深刻地总结道,现代化包含着人们用以组成其社会一切制度的变革,即包括政治的、社会的、经济的、知识的、宗教的和心理的制度在内的变革。可见,从本质上而言,现代化的进程就是社会制

155 度的现代化进程。

无论是科学技术的创造和发明,还是科学技术的大规模应用,都需要一个与其相切合的条件和基础,需要一个内在机制,这个机制就是制度。从古至今,科学技术的进步并不是都能推进生产力的发展(如中国的四大发明),生产力的发展也并不是都要依赖科学技术的进步(17世纪的荷兰和英国的先后崛起并没有工业和农业技术上的变化),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引进先进设备低效使用的例子也随处可见。其中原因是生产力系统除了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外,还包括制度要素。

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能动因素是人,而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是由制度决定的。李斯特1841年通过对西方诸国经济史的对比考察指出:“历史还教导我们,个人的生产

①力大部分是从他所处的社会制度和环境中得出来的。”中国在西汉时期就发明了牛拉双铧犁,一拉就是两千多年没有多大变化,其深刻原因,就是没有建立一套有效地激励和保护创新的制度。

西蒙·库兹涅茨指出:“生产能力的提高是建筑在先进技术基础之上,并且进行先进技

②术所需的制度上和意识形态上的调整。”不难看出,先进技术是生产能力长期提高的基础,而先进技术所需要的制度则是基础的基础。

2.制度的法律化

任何一个现代国家,其重要的政治和经济制度,都需要通过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这是由法律的特性所决定的,也是由法律与政治和经济的关系所决定的。法律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结合体。重要的、主要的制度在现代国家都已经或必将法律化。所以,制度现代化的核心是法制的现代化。

就法与政治制度的关系来看,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它的长期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民主、法制、效率、活力四者是以法制为中心的,这是因为民主政治是法治政治。高效的体制必须法制化。法制是民主和效率的调节器,增强政治体制的活力有赖于法制。政治体制活力的源泉在于公民、公务人员和政治领袖的信心、智慧、创造力、积极性。法制则是开发这些活力源泉,并使它们持久奔流的基本前提。法制不仅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内容,也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保障。以法为根据和先导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方法;政治体制改革的成果只有用法的形式加以确认,才能巩固和推广。

再谈一下法与经济制度的关系。现代国家的经济制度通常都要通过法律来确认和维护,在普遍实行市场经济的现代国家,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已成为一种共识。在道德、行政、法律等众多的规则中,法律规则是最具有权威性和强制力的规则,因而法律就应得到最大多数的尊崇。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运行过程,实质上就是经济法治化的过程。这是因为市场经济主体的确立需要法治化,市场经济的存在需要法治化,市场经济的运行需要法治化,市场经济的管理需要法治化,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法治化。

从法律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我们不难看出,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社会法治化,说到底其实就是法制的现代化。

二、农民法律意识的现代化是农村现代化的关键

现代化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每个国家都会设立自己各个阶段发展的战略目标,有中期的也有长期的,这一个又一个目标的实现,就是现代化的进程,也是一个国家高速发展的文明进步的标志。①② 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98页。

西蒙·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发现与反映》,载《现代经济学论文选》第二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64页。

156 1.我国现代化的中期目标是小康社会的实现

我国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确立了分三步走的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从长期来看,我国现代化的目标是国民经济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从中期(21世纪头20年)来看,是小康社会的实现。

“小康社会”的概念是邓小平首先提出来的。小康目标的提出,经过党中央领导集体和理论界的研究论证,是一个科学的设想。这一设想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得到了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四次会议的充分肯定;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上它得到具体化,并确立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指出: “从新世纪开始,我们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大在小康社会理论问题上的历史贡献就是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指出: “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2.法制现代化是小康社会的核心内容 邓小平同志和江泽民同志所说的小康,不只是一个解决生存性物质消费的小康,未来的 “小康社会”,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生态等在内的全方位、综合性的社会发展概念。

如前所述,民主政治是法治政治,高效的体制必须法制化,法制是民主和效率的调节器,增强政治体制的活力有赖于法制。从现代化是制度现代化和法制现代化的角度来看,我国小康社会的目标,其核心正是法制现代化。我国近年来经济飞速发展的事实是有目共睹的,而如何完善发展精神文明,使之不阻碍乃至促进物质文明的继续高速发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从这个大处着眼,我国现代化的途径就必然是以法治来促进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市场化的发展。

3.全面小康重点在农村:法制现代化要走群众路线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的国家,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必须加强和完善农村的法制建设。只有农村法制建设得到加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才有基础和保障。没有农村的法制现代化,中国的法制现代化是不完整的,甚至都不能称为现代化。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社会迫切要求加快法治进程,走上“自上而下”推进法制现代化的道路。新的法律不断颁布,电视中法制频道和节目的收视率不断提高。然而,流行于普通百姓之中的观念依然是“打官司”就是在“打关系”。后发展国家法制现代化选择政府主导的道路是理所必然的,但是,这个“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必须调动参与现代化过程的绝大多数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起来,才能最终实现。中国的法制现代化之路没有广大老百姓的参与,尤其是没有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参与,永远只能停留在上层和表层,而无法走进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

4.农村法制现代化的关键是农民法律意识的现代化 从依法治国的主体看,农业和农村法制建设在影响着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国9亿多农民是依法治国主体中最庞大的群体,所以农业和农村立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农民问题,始终是决定党的事业顺利发展的根本问题,而中国的现代化,实质上就是“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即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民主化和法制化。

据初步统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已经制定并颁布了20多部农业和农村经济方面的法律,国务院颁布了40多部农业行政法规,同时,地方人大和政府也制定了一大批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初步形成了以《农业法》为核心的农业法律体系 157 框架。这些法律、法规涉及农林牧渔各业,涉及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环节,涉及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调整,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初步做到了有法可依。

在我国现代化过程中,农民、农业和农村也被卷入了市场经济的洪流中,发展市场经济是我国农村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是,反观目前我国农村的法制现状,我们不仅为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担忧,也为农村法制现代化的发展担忧。

这种担忧不是对法律制度建设的担忧,而是对人们法律意识的担忧。因为从立法的角度来看,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较完备的农业法律体系,但是“徒法不能自行”,只有法律法规,而人们没有正确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还是会不遵法、不守法。那么法律法规就会成为一纸空文。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农民法律意识落后,所以,这个法律体系往往被人们规避或扭曲,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当前我国农村法制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历史传统的禁锢,农民的法律意识较淡薄。也许我们还能举出更多存在的问题。如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农村法制教育困难重重,法律服务缺乏支持系统;由于文化背景的影响,农民不知法、不懂法、不守法等等,实际上所有这些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归于农民法律意识的薄弱。

法制是民主和效率的协调器,也是民主和效率的助推器。农民法律意识的薄弱,阻碍的不仅是农村法制现代化的进展,同时也抑制和影响着农民积极参与生产和生活、积极创新谋求发展,整个农民阶层的信心、智慧和创造力都得不到充分发挥,进而阻碍了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新制度经济学认为,用以界定、规范和协调人们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经济制度”由“正式约束(正式制度)”和“非正式约束(非正式制度)”两部分组成。正式制度是人们自觉地、有意识地创造出的一系列法规、政策和规则,从宪法、各种成文法和不成文法到各种政策规定、实施细则,最后直到个别交易活动的个别契约。非正式约束则是指一个社会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逐渐形成的社会文化传统和行为规范,包括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道德伦理、风俗习惯等等。诺斯在理论上说明了非正式约束对于实际的制度变迁过程具有重要影响,实际制度变迁过程总是正式约束变化与非正式约束变化的统一和互动的过程。从长期来看,个人行为的非正式约束决定着正式约束的演变,即使一个经济体的正式制度结构有了整体性的改变,其实际结果如何也要取决于新建立的正式制度同那些只能

③逐渐改变的非正式行为规则之间的互动关系的变化。非正式约束的状况及变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正式制度变迁是否顺利乃至成败。

新制度经济学的上述理论,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我国农村法制现代化的关键不是完善立法、改变正式制度,而是通过普法、法制宣传教育和加强农村中小学法律教育等方式来实现农民法律意识的转变,改变农村的非正式制度。这是由于我国的农村社会是处于长期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以自给半自给经济为特征的农村社会,先进的工业文明对农民、农村的影响要小,而落后的封建传统对农民、农村的影响要深。所以以法律意识为核心的非正式制度的状况和变化,是我国农村各种正式制度顺利施行的关键所在。当我们采取“自上而下”的现代化模式,通过立法在较短的时期内建立起一个较完备的农村法律体系后,接下来更重要、更困难的现代化,就是走群众路线,使“自上而下”的立法能够“下”得去,并通过培养和激发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智慧,实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互动。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法制宣传教育尤为重要,它是一项政府主导、适应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全社会尤其是广大农民的参与,才能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素质。我国的“五五”普法已全方位启动,并与“十一五”规划同步实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它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只有这个互动真正动起来了,我们的现代化才能最终实现。只有农业和农村法治建设的进程加快了,整个依法治国的进程才会加快;只有依靠政策和法制解决好农 ③

D.C.North,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Cambridge etal.,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158 民问题,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才能加快现代化的整体进程,从而大大提高整个依法治国的整体水平。

当然,实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者的互动仅是我国现代化的形式要件,仅仅是我国现代化的一个新的起点,现代化的进程仍需要我国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辛勤工作。但是,没有这个互动,没有这个起点,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道路恐怕更加漫长。

参考文献:

[1] 卓泽渊《法的价值论》,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2] 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3](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4] 李蕊《农村法治建设与现代法律意识》,山东社会科学,2000年第三期。[5] 戴健林《中国农民的法律心理:一种本土化的解释》,人大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1998年第二期。[6] 樊纲,《渐进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版。[7] 刘炳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8]《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9] 刘振伟《万世根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4月1版。[10] 李萍《依法治国重在制度建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年1月1版。[11] 潘维、贺雪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念与实践》,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6月1版。

159

第三篇:什么是科学技术

什么是科学技术

钱伟长

科学技术总的来说有两类:一类是了解、认识、解决社会问题的,这是社会科学和社会技术;一类是了解、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这是自然科学技术。

了解、认识社会有很多方法,最最基本的是调查研究。认识以后,作出许多结论,这是社会科学中的理论部分,如政治学等等。管理社会、改造社会,这是社会技术,比如法律学,我认为就属于社会技术,管理社会总得有个规格,这等于自然科学里的规范一样。全部管理科学应该属于社会技术。

自然科学技术实际上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数学,是计算数量和分辨空间位置的许多概念的基础和它的理论,是一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运用的衡量工具;第二部分是自然科学,是人们观察自然现象总结出来的许多共同规律;还有一部分是技术、工程。

工程与技术不同。技术是人们制造工具和进行生产的方法,有的是根据已知的原理创造出来的,有的可能还并不了解它的原理,比如中国人发明指南针的时候,并不知道它的原理,可我们已经用上了。人们在改进技术的过程中,逐渐总结出它的规律,把它的原理弄清楚了,这就成为科学了。工程是综合了许多技术为一个总的任务服务的,比如建筑工程是盖房子的,其中需要很多技术,如采光、取暖、供水、结构的设计等等。所以工程师一定要有组织能力。一个人不可能样样精通,但至少有关各方面都知道一点,其中有一门是精通的,他要组织精通各种技术的人跟他合作,来完成一个总的任务。

在社会科学里,政府的管理工作实际上也是属于工程的,它要综合所有的社会技术,还要借助于自然科学技术管理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所以我想,管理科学应该叫工程。

现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很多是交叉的。许多社会方面的问题,要靠自然科学技术来帮助更清楚地进行分析研究,比如经济问题的研究,既有社会方面的问题,也有技术方面的问题,跟数学方面关系尤为密切。至于像计算机的运用,更难说它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了,在教育问题上,一个好的教师要循循善诱,这就需要懂得心理学,而心理学就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的。所以,现在我们要大力发展交叉学科。讲科学发展的趋势,这也是一个大趋势。国家的进步,包括生产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搞自然科学技术的人要懂得一点社会、社会的科学技术,搞社会科学的人也要懂得一点自然科学,这样才能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最先进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四篇:李克强:实现医保覆盖,“死角”是关键

李克强:实现医保覆盖,“死角”是关键

来源:人民网

日期:2013-01-22 分享 |

[导读]医改要直面城乡和区域两大差距中国最大的差距是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医改直面这两大差距,从保基本开始,从强基层起步,向农村和中西部倾斜,因而得到了广大群众拥护。——李克强在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全体会议时强调

李克强:用改革的最大红利让广大人民受益

李克强指出,医改是我国社会领域的重大改革,既涉及民生又事关发展。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健康,又联系到居民消费,许多国家扩大内需、调整结构、推动转型,都把医改作为重要抓手。通过三年多努力,医改取得的阶段性明显成效超出预期,但面临的问题和困难难以逆料,要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探索。

卫生部目前已将20种疾病纳入大病医保范畴,今后这一范围仍将逐步扩大。李克强就此指示,对于那些中等收入家庭难以承受的疾病,对于那些一个大病就返贫的家庭,要靠政府、慈善机构、保险机构共同努力,今后要走三管齐下、共同救助的路子。

中国农村居民20种大病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将提高

记者15日从全国农村居民重大疾病医疗保障工作现场推进会获悉,儿童白血病、终末期肾病、肺癌等20种重大疾病医保“报销”比例将进一步提高。新农合、大病保险、民政救助等改革措施的叠加,将有效避免农村居民发生家庭灾难性医疗支出。

循序提升 从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到农村居民大病保险

2012年8月30日

由国家发改委、卫生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中国保监会联合制定的《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正式公布,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根本性的解决办法,这将“使绝大部分人不会再因为疾病陷入经济困境”。

城乡居民大病保险

一,保障对象

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的参保人。

二,资金来源

从城镇居民医保基金、新农合基金中划出,不再额外增加群众个人缴费负担。

三,保障标准

患者以计的高额医疗费用,超过当地上一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为判断标准,具体金额由地方政府确定。

四,保障水平

保险实际支付比例不低于50%;原则上医疗费用越高支付比例越高。

五,承办方式

政府部门确定报销等政策,通过招标选定承办的商业保险机构。

2013年

农村医保扩充大病保障范围

2013年,我国农村医疗保障重点将向大病转移。肺癌、胃癌等20种疾病全部纳入大病保障范畴,大病患者住院费用实际报销比例不低于70%,最高可达到90%。

目前,新农合制度已覆盖约8.12亿人,覆盖率达98%以上。今年,新农合全国人均筹资达到340元,其中各级政府补助增加到人均280元,新农合总筹资额可达到2700亿元。

“农村居民重大疾病医疗保障”与“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有何区别?

6部门指导意见要求利用部分新农合基金、城镇居民医保基金向商业保险机构购买大病保险,在参合(保)群众患大病发生高额医疗费用的情况下,对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补偿后需个人负担的合规医疗费用给予保障。大病保险政策是以参合(保)群众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作为报销标准,而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机制是以病种作为切入点。

在已开展大病保险试点的地区,将优先把20种重大疾病纳入大病保险范围,先由新农合按照不低于70%的比例进行补偿,对补偿后个人负担费用超过大病保险补偿标准的部分,再由大病保险按照不低于50%的比例给予补偿。对于符合救助条件的贫困居民,还将与民政部门的医疗救助工作相衔接。我们将力争通过相关改革措施的叠加,有效避免农村居民发生家庭灾难性医疗支出。

报告称全国每分钟就有6人被诊断为恶性肿瘤

全国肿瘤登记中心日前发布的《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披露,全国每年新发肿瘤病例估计约为312万例,平均每天8550人,全国每分钟有6人被诊断为恶性肿瘤。我国居民一生罹患癌症的概率为22%。这主要是源于我国的人口老龄化。

据统计,全国肿瘤发病率为285.91/10万,发病率无论男女,城市均高于农村。从年龄段上看,40岁以上年龄组发病率快速升高,80岁年龄组达到最高,城市和农村变化趋势基本相同。

让医保覆盖不留死角

重视大病为新农保加分

实来看,还不能建立一个面向“大多数”的高质量医保,那么针对“极少数”,为特殊病种提供特殊保障,也就在情理之中。也只有这样,农民才会“小病不再拖,大病敢去治”。当然,我们还希望新农合能够进一步扩容提质,比如把肝癌这样的恶性病,纳入大病保障范畴。以此为新农合继续加分,为农民带来更多新希望。

完善医改,救济每一个“胡镓豪”

类似于胡镓豪的父母所罹患的尘肺病,是不是已经纳入了大病保险之内?《指导意见》对于大病并没有明确的划定范围,但却明确地表示要以新农合的参保内容为基础,而根据目前许多地方的医保政策,尘肺病属于职业病的范畴,不在新农合的报销范围之内,而是由患者的务工单位或者由相关的职业病商业保险负责报销,而农村居民由于打零工,难以申请工伤保险,胡镓豪的父母就是由于处在医疗保险的夹缝中才更加陷入困境的。

大病医保“惠民含量”当循序提升

对制度轮廓的勾画,终须落脚于细节性践履。医保的本质是“服务”,延长人本关怀的触角。所以,在现实践行中,于程序制定、信息联网等方面多下工夫,减少折腾,也规避农民患者因信息隔膜等吃亏,很有必要。

农村大病医保“提标扩面”,以惠民为依归,也会折现为社会进步的增量。当然,它离“臻于至善”还有差距,在向前迈步的基础上,它需要更纵深化的循序提升。

第五篇:教师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

教师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

要打造高效课堂,教师是关键因素。学校要积极组织教师学习教学先进理念,探索有效教学,千方百计创建高效课堂。可教育实际往往不容乐观,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学校应该从教师素质上下工夫。

一、提升专业化水平是根本

1、校内武装校外充电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

学校要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让老师学习提高,比如集中学习,下发资料教师自学、网站学习等组织形式。选派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或骨干教师赴兄弟学校或者省市内名校,学习集体有效备课、打磨课的方法、领略名师课堂教学风采、聆听专家型教师的教学反思和指导,和同行共同研究课例的学习最有效。因为这种内容的学习教师最愿意接受,也愿意去研究微观的教育教学问题。让这些学习成果内化为教师自己的东西后在校内进行了专题讲座、课堂教学演示和课例研究,学校就形成了良好的研究氛围和学习氛围。

2、课堂实践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途径。

学校深入开展了以“汇报课、展示课、参赛课和研究课”为主的“四课”研究活动。以理论学习与课例研讨相结合、现场研讨与网上论坛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研究。一是同课异构。为了寻求提高课堂教学有效的最佳方法。学校以“同课异构”的形式,开展了课堂教学活动。与其他职业学校开展了“如何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的探讨活动。双方教师共同观摩研讨课,并以“各门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模式”开展了网上交流的活动,讨论出各门课程有效教学基本模式。二是名师引导。每学期学校所有专业带头人亲自示范,为全体教师展示示范课。让全体教师达成共识,高效课堂就是要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的师生共同发展的生态性课堂,就是追求效果、效益、有序的教学,就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发展。学校教师在学习、模仿名师的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同时,努力进行改进和创新,力争形成教师教学的个性特长,一批教师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迅速成长。

3、“青蓝工程”培养新秀。

为培养一支素质较高的骨干教师队伍,发挥优秀骨干教师在创建高效课堂中的模范作用和辐射效应,学校开展骨干教师评选活动。通过学习宣传、自主申报、教学竞赛、全面考核、评议决定五个环节,给参赛者一次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

二、实效性备课是基础

为了提高备课的实效性,学校对其有明确要求,要求备课“四处留痕迹”:教材上留痕迹、教参上留痕迹、教案上留痕迹、作业上留痕迹,要求备课组共同研究并制定学案等等。

1、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指教师以团队为纽带,既有分工,又有合作,设计出既凸显教学共性与个性特色,又达到资源共享的生态教育理念的文案。集体备课的实施原则是——四定、六备、六统一。“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由备课组长指定教师,以内容为单位,通过FTP传到校园网上,同组每位教师到学校网下载、推敲,到集体备课时发言,主备人为中心发言人。“六备”:备思想、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学法、备教学过程。“六统一”:统一进度、统一目标、统一重难点、统一每一节课授课的共性内容、统一课件、统一作业与单元检测试题(学案和课后作业题,作业难度分二个层次)。

2、集体磨课。学校实行集体磨课制度,在教研组活动时间内安排年级集体磨课时间,校长亲自参予,分管领导、教研组长及各年级备课组长皆参加。教研组分别从“教”要有效、“练”要有效、“学”要有效’“精致教学,提高效能、尊重差异,分层教学”这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磨课研究。讨论出集体磨课的操作程序和基本流程。基本程序:个人初备,集体磨课,修正教案,课后交流、及时反思。基本流程:确立课题——组内讨论——确定主备(讲)人(形成初案)——集体磨课(形成共案)——个性化设计(形成个案)——教学实践——课后交流、反思。

三、实效性上课是关键

1、控制讲授时间,学生主宰课堂。要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必须确保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有效性,必须培养学生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评价课堂教学时控制教师在一节课内的讲授时间很有必要。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思维方式、兴趣爱好和发展潜能实施教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的学生确立与之相符的学习要求和学习目标,从而在问题情景设计、教学过程展开、练习安排等方面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获得必须的知识,形成必备的能力。

2、构建生态课堂,改变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加强沟通,精心组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充分有效地利用现代教学策略和资源,根据专业特点,运用不同方式组织、引导学生开展全员参与、自主学习,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研究、猜测、归纳、操作等方法获取学习经验。

3、落实学习常规,培养良好习惯。学校狠抓学生的学习常规训练,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抓学生的课前预习,培养学生在教师未讲之前的自主学习、探究的习惯。抓学生的课堂实习实训管理,要求上课前要做好各种准备,让学生紧跟教学思路,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完成当堂的学习任务。抓作业落实,学生要做到先审题,后做题,再检查,作业要书写规范、整洁等等。

4、组织当堂练习,减轻学生负担。要求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当堂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练习,选择各种不同的练习方式进行知识巩固。要求一课一练,课堂作业当堂反馈。课外作业也要精心选择设计、批改和讲评,凡是要求学生做的,教师必须先做。课外作业以课外大量阅读积累、收集准备资料和动手实践操作为主,禁止机械重复无效的练习。

课堂的高效是相对与低效而言的,“高效率,大效益,好效果”是高效的内涵。教师的生命价值更主要地是体现在课堂上,让我们共同努力,将高效课堂的打造真正落到实处。

下载科学技术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关键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科学技术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关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材料将成我国实现制造业强国关键支撑

    石墨烯新材料将成我国实现制造业强国关键支撑 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将联合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组织“军民两用新材料技术对接交流会暨2016石墨烯在军工领域......

    现代化物流管理如何实现

    物流管理系统规范如何实现现代化 物流在这个电子商务盛行的时代,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良好的物流管理系统,不但利于物流企业对车辆货物的管理,更重要是可以......

    浅析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

    浅析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 摘要:目前,我国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变革的转型时期,积极进行现代化农业建设,并已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由于我国的现代化农业建设起步晚,所以......

    严隽琪: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现代化的关键

    严隽琪: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现代化的关键 国家发展,教育是基础;教育发展,教师是关键。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先导,也是实现我国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而教师队伍建设又是实......

    农村小学如何实现现代化教育

    农村小学如何实现现代化教育 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世界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越来越多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什么是现代化教育?怎样才能培养现代化的人才?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如......

    深化改革实现企业档案管理现代化

    深化改革实现企业档案管理现代化 论文摘要:新形势下,转换观念,更新设施,培养新型的档案人才,加强企业档案利用,让档案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是实现企业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重要......

    齐抓共管是关键

    齐 抓 共 管 是 关 键 ——对“阳光村务工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陈发兵 “阳光村务工程”建设,是指通过积极推进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村务监督......

    领导带头是关键[本站推荐]

    领导带头是关键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发挥表率作用,是中央规定的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要指导原则,也是确保教育活动取得成效的关键。最近,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带头参加先进性教育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