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农村科技信息工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科技拓宽致富路
——**县农村科技信息工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当前,许多以农业为主的贫困地区农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化程度低,农民增收难度大,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步伐缓慢。针对这一现实,**县全面启动农村科技信息工程,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新技术,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促进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增收,取得了人均纯收入连续三年以10%的速度递增的良好效果。
一、健全服务体系,确保信息直通到户
(一)抓机构建设。按照县建中心、乡建站、村建点的思路,成立**县科技信息服务中心,明确为事业性质,划给2个事业编制,实行企业化管理,配备科技人员,规定了七项职能,每年安排2万元事业补助经费,装配了数码相机、激光打印机、复印机、扫描机、刻录机、喷墨打印机等先进设备,安装了宽带,建立了局域网,制作并开通了“**县科技信息网”。同时,启动了乡镇信息服务站和科技信息服务点的建设,落实了专门人员负责,与县科技信息中心签订技术服务、信息共享及目标责任合同。乡镇、专业大户配备了电脑及相关全套设备,选配安装了电脑农业专家系统等实用技术软件,实现了拨号上网。截止目前,已在24个乡镇建立信息服务站,15个村建立科技信息服务点,以县科信息中心为枢纽、乡镇科技信息服务站为骨干、村科技信息服务点为基础的科技信息体系基本形成。
(二)抓规范运作。**县农村科技信息工程严格做到了“七有”:有一套电脑设备,有一套专家系统,有一个统一的管理规章,有统一的服务合同,有统一的标识标牌,有统一的信息发布栏,有统一的技术服务。按照县科技信息中心服务于乡镇、乡村站(点)服务于群众的原则,积极开展业务工作,实行自主经营,有偿服务。县科技信息中心为乡(镇)、村科技信息服务站(点)制定了统一的管理办法,明确了其性质和职能,各站(点)在中心的统一指挥下开展服务,乡镇信息服务站的设备所有权的50%归县科技局所有,乡镇服务站每年向县科技信息中心缴纳一定的技术服务费,县科技信息中心根据乡镇的要求提供各种技术咨询和服务。小康示范村科技信息服务点配备的设备,科技信息示范户享有使用权和管理权,并为当地农户提供信息服务,其所有权归县科技信息中心,由县科技信息中心与各乡、村科技信息服务站(点)签订合同,严格实行目标管理。
(三)抓优质服务。在信息传递上,力求做到“新、实、快”,确保让农民以最便捷的方式,不出乡(镇)就能了解全国各地的最新信息,不出村就能学习最先进的实用技术,坐在家中就能直接接受专家的指导。网络建成后,随时发布大量产品供求、病虫害防治及种养新技术信息,上网学习成为了乡镇机关干部、职工和农民的首选,全县掀起了“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潮,共有360余人通过科技信息示范工程学会并掌握了计算机操作技术,有近2.5万人次通过网络查询信息和技术,有3000余农户通过网络和专家系统掌握了1至2项致富技术,有7500余人次通过网络了解信息从事经营流通,有800余条专利技术、产品供求信息通过网上发布,帮助客户上网查询经济技术信息1300人次,进一步拓宽了各级干部和农民的视野,增长了知识,提高了驾驭市场的能力。同时,通过现代信息高速公路逐步缩小了区位空间距离,先后有广东、深圳、徐州、阿坝等地有关部门查阅我县的网站,咨询**黄羊、银花、石材等特色产业发展情况,了解产品信息,很好的推介了**的知名品牌。大部分乡镇将网上采摘的信息利用板报、广播等形式向农民宣传种养新知识,发布市场信息,有力推动了新科技的普及和运用。
二、搞好“三个结合”,努力实现增收富民
(一)科技信息工作与“三村”建设相结合。始终把科技信息服务站(点)的建设作为“科技兴村”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在各试点村均建立了科技信息示范户,通过示范户发送各类科技信息,开展业务查询,使村民们大开眼界,有效地解决他们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大幅度减少了因技术原因造成的损失。流坝乡金台村二社的科技示范户李新琼不仅自己依靠科技信息发家致富,还主动为大棚蔬菜、食用菌生产和黄羊养殖业主提供咨询服务,拓宽了产品销路,增加了收入。该村村民还通过上网查询各地劳务需求信息,成批有序的组织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人均务工收入近万元。准确便捷的信息成了村民们致富的法宝。
(二)科技信息工作与示范村建设相结合。坚持把科技信息工作作为示范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努力提高示范建设村的科技含量,先后在13个示范村建立了科技信息服务站(点),并以站(点)为依托,利用黑板报、简报、培训会议等方式普及和推广实用科技、最新农业信息,确保户平有一名掌握2至3项实用技术的致富能人,科技示范户占总户数的30%以上,十个试点示范村中90%的劳动力掌握2至3项实用技术,科技示范户占总农户的50%以上。
(三)科技信息工作与产业开发相结合。围绕**黄羊、**金银花和**石材等重点产业,狠抓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搞好信息跟踪服务,搭建电子商务、科技信息、技术市场平台,把农村分户经营与大市场连接起来,缩短时空差距,改善区位劣势,通过招商引资引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是围绕国家“863”计划《**黄羊新品系选育研究课题》实施,加快新品系培育和新技术推广,按照“园区+基地联农户”的运作模式,推进**黄羊产业化发展。二是抓住被列为“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四川)基地金银花规范化种植**科技示范区”的机遇,以金银花GAp核心基地为中心,依靠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抓品种选育,标准制定,全力打造**金银花品牌。三是按照“三集中的原则”,围绕**石材等特色资源的加工,通过招商引智,建立**民营工业园区,利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企业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四是以实施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秦巴山区核桃绿色食品开发标准化栽培》为重点的核桃产业发展科技专项,抓低改技术推广和优质品种选育,加快科技基地建设。五是充分发挥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知名的品牌优势,着力抓优质水稻栽植、优质茶叶栽植和观光农业开发等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壮大绿色产业基地,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三、创新运行机制,增强科技工作实效
始终坚持市场法则和效益原则,大胆创新科技开发机制,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努力推动科技进步,为富民兴县提供科技支撑。
(一)创新投入机制。科技投入是科技进步的必要条件。坚持把科技三项费用纳入财政预算,并按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速度逐年增长。建立**黄羊、优质生猪、石材工业科技开发基金,实行有偿使用,滚动发展。积极向金融部门推介科技项目,鼓励金融部门扩大科技贷款规模。组织企事业单位和广大劳动者开发科技项目,聚集民间资金增加科技投入,使企业和个人逐渐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在科技信息工程建设中,县上在科技三项费用中列支专门经费,用于科技信息中心建设和乡村科技信息站(点)建设补助,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事业补助费,用于网络建设和维护,确保信息工作正常开展。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www.xiexiebang.com网。
(二)创新激励机制。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本是第一资本”的发展理念,坚持县级领导联系拔尖人才制度,逗硬落实技术、物资、资金“三配套”和工作实绩、职称评定、职级待遇“三挂钩”制度,鼓励科技人员到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承包、技术服务,使科技人员在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中尝到“甜头”,得到实惠。**县三洋牧业有限责任公司由18名畜牧科技人员筹资创办,投资350万元建成无公害生猪科技养殖园,按照“园区+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委派畜牧科技人员实行包片联户,与50多户农户签订技术服务和收购合同。该公司年可产外二杂母猪5000头,年出栏无公害生猪4万头,年创产值3000万元,辐射带动全县建成100个优质仔猪基地村、20个DLY优质肉猪基地乡。县上出台了《**县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安排专项资金,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予以隆重表彰,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完善推广体系。按照“提高县一级、加强乡一级、办好村一级”的原则,建立完善县、乡、村三级专业化科技推广服务机构和各类专业协会,推行“支部+协会”、“科技部门+基地+农户”、“科技人员+农户”和“专业协会+农户”的运行模式,着力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县上下派100名科技干部到村任职,充实农村科技干部队伍,对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健全培训体系。面向社会公开选拔具有专科以上学历、有较强责任心、在自然科技方面学有所长的技术带头人,充实到农、林、水、牧等业务部门,聘请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技术人才作为我县科技顾问。充分发挥党校的优势,分期分批培训机关干部和农村干部,使他们成为技术指导明白人;充分发挥职业中学和成人中专校的优势,围绕“三大经济”发展,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现代新型农民和科技带头人,努力壮大科技人才队伍;在中小学开设了农技课程,努力增强全民科技意识,提高科技素质和科技致富本领。
第二篇:沙河市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践与探索
沙河市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践与探索
荣伏林 高志远
实现“少有所学、老有所养、弱有所助、病有所医”的目标,既是广大农村百姓期盼已久的现实愿望,也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根本要求。近年来,沙河市认真贯彻中央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不断深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创新,积极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农村弱势群体救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多方面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让近40万名沙河农村百姓过上了健康幸福的欢乐生活。
一、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让贫困学子重新背起书包
“是国家的好政策让我重新背起了书包。” 高庄中学初二64班学生郭万凯,自幼父母双亡,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两位老人都年过古稀,仅靠几亩薄田和邻居接济艰难度日。虽然郭万凯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中学,但懂事的他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辍学回家帮助爷爷奶奶操持家务。恰逢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实施,高庄校区学校领导了解情况后,将郭万凯纳入到寄宿制贫困生补助行列,并主动到其家中劝其归学,既免除学杂费、课本费,又能享受每年750元的政策补贴,解决了郭万凯的后顾之忧,他再次高兴地重返校园。据他的班主任韩现国介绍,郭万凯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平常学习刻苦努力,学习成绩在全校名列前茅,是全学区考重点高中的希望生。
蝉房乡小汉坡学校的王洁,自幼丧母,父亲体弱多病,经过几次手术后,家里欠了好几万的债,为了维持生计,减少开支,只得辍学,“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让小王洁再次背上了书包。像这样的事例在沙河还有很多,他们既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又都是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的受益者。国家的好政策使他们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安抚和温暖,在他们作文中体现最多就是好好学习,将来“回报社会、感恩中国!”
据统计,自2007年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实施以来,沙河市共落实改革政策资金达到8376万元,其中上级专款7113万元,沙河配套资金1263万元,受惠学生达到了近10万人,2008年在财政的大力支持下,沙河大幅度提高对农村中小学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额度和人数数量,目前享受该项补贴的人数达到了寄宿生总人数的23%。此外,沙河还坚持每年投入大量的资金支持农村中小学校的危房改造、教育资源整合、教师待遇提高等项目,并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取暖工程建设,改善了农村中小学生接受教育的就学条件。
二、农村低保政策提标扩面---让更多的贫困农民享受保障
作为享受农村低保眷惠的新增人员,沙河市桥西办事处曹一村现年73岁的石琢的看到“补贴存折”里每月增加的60元钱,心里乐开了花。近年来,沙河把做好农村低保救助工作,作为落实中央惠农政策、构建“和谐沙河”的助推器,积极将社会保障政策向农村弱势群体倾斜,使全市农村低保政策在提高补助标准和扩大覆盖面上取得了“双丰收”。沙河农村低保工作的突然发力是在2005年,这年沙河一改过去定额定季度拨付农村低保资金的惯例,以财政预算报告的形式体现当年农村低保资金安排,大幅度增加农村低保投入总量,当年该项资金投入达到了150万元,并使享受低保的农村困难群众人数增加到3000多人。在随后的四年里,沙河延续了这种将农村低保投入列入当年财政预算的形式,逐年大幅度增加对农村低保的财政投入量,其中,2006年增长了一倍达到了300万元,2007年400万元,2008年820万元,2009年虽然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财政收支矛盾加剧,但沙河仍然安排了农村低保资金871万元,保持了对该项资金投入的力度不减。
大量财政资金的投入,为农村低保“提标扩面”工作提供了扎实有效的保障。在2008年,沙河分别在1月份和7月份分两次提高了农村低保补贴标准,农村低保每人每月增加20元,使不同困难程度的低保受益群众补贴标准达到了每人600元/年、720元/年和840元/年。
全市享受农村低保的困难群众人数也从2005年的3000多人增加到了2009年的18100多人。同时,沙河还大力发展“五保敬养”工程,在保持四所省甲级敬老院的基础上,投入大量财政资金重点支持市区和白塔两所中心敬老院建设,努力提高全市五保集中供养率和供养质量,实现“应保尽保”。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让农村百姓都能看得起病
接到1万多元的医疗报销费,李芬的女士激动的热泪纵横,连夸党的政策好。李芬的系沙河市桥东办杜三村人,现年58岁,丈夫因病早逝,家中只有一女,家庭情况困难,2008年因食管恶性肿瘤在沙河市医院住院治疗,前后共花费3万多元,数万元的医药费用使本不富裕的李家更是雪上加霜,当医治好病的李家正在发愁如何偿还因看病欠下的数千元债务时,从新农合管理中心传来了好消息,因李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按照规定国家可为其报销医药费1.2万多元,极大程度上缓解了家庭困难。在沙河像李芬的女士这样尝到“新农合”这枚甜果的农村普通百姓还有很多。
自2007年实行新农合制度以来,全市农村群众积极响应,参合农民人数连续三年大幅增长,今年更是有33.5万农民参合,参合率较去年增长了3个百分点,达到了86%。目前,新农合制度已经遍布沙河290个行政村,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从2007年的286万元,到2008年的428万元,再到2009年的492万元,沙河市逐年加大本级财政配套投入。同时,不断因地制宜、完善制度、循序渐进、创新报销资金的发放方式,采用“一折通”发放,努力增加新农合的财政补助标准、提高住院费补偿比例、降低医药费起付线和提高医药费封顶线。目前,沙河参合百姓的筹资配套标准已经达到100元/人;乡级、市级、域外住院费补偿比例达到80%、60%、50%;市级起付线由400元降为300元,域外起付线由2000元降为市级定点1000元、其他1500元;封顶线提高到30000元。据统计,今年以来,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有79616人次在域内就医,其中70525人次在域内门诊就医,9091人次在域内住院;有1165人次在域外就医,初步实现了“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市”的预期目标。作者单位:河北省沙河市财政局
第三篇:县农村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实施方案
近年来,我县农业科技信息化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基础设施有了较快发展。特别是借助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使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初具规模,信息网络建设实现新的突破,基本形成了以省级平台为龙头,市、县网络为骨干,贯通乡镇、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村、户的信息网络体系。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流通、农村管理和社会服务领域信息化水平
有了较大提高,信息技术在农业各领域得到一定应用。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定,促进全县科技信息网络建设,更快、更好的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服务,根据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文件精神,决定自2006年开始在全县实施“农村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围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以技术创新为动力,突出农业技术信息化、农产品流通信息化、农村管理信息化和农村社会服务信息化四个重点,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全面提高农业科技信息化水平。
二、目标任务
自2006年开始至2008年,全县300个行政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部分乡镇级以上科技示范园以及科技带头户、[范文为◇好范文 wenmi114.com作者原创作品-转载请加*好范文 wenmi114.com外部链接!注:去掉中间符号在百度搜索第一个网站]涉农企业等,全部安装科技信息村村通软件,实现农村科技信息村村通。届时将建成一个全县以村户为单位,可以与乡镇、县、市以及全国涉农信息网络进行信息互动的科技信息网络。
三、方法步骤
自2006年开始,选择部分条件较好的村(居)建立“农村科技信息村村通”示范点;在玉山、郑山等乡镇建立“农村科技信息村村通”示范乡镇。2007年,全县60%以上的乡镇实现“科技信息村村通”。2008年实现全县农村科技信息村村通。有条件的乡镇可以提前组织实施。农村科技信息村村通网络,硬件建设主要依托组织部门的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系统,软件系统由市科技局开发研制。
资金来源采取分级负责的原则解决,县、乡、村分别负担一定比例,各级财政给予支持。每年的计划补助,可以列入当年的科技计划。
四、组织领导
1、成立___县农村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领导小组,县委、县政府领导同志任组长,各乡镇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科技局。各乡镇也要设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成立农村科技信息村村通管理站,负责本乡镇农村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各级要把农业科技信息村村通工作纳入社会信息化总体规划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2、明确责任,严格考核。农村科技信息村村通工作,要建立起县、乡(镇)、村层次完整、分工明确的组织领导和管理体系,明确各级的责任、目标、任务。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做好规划管理、政策研究、组织协调和指导监督等工作;县委组织部负责网络的运行管理及监督检查,并确保网络的正常运行;县科技局负责“农村科技信息村村通”[本文作者申明:仅提供给☆好范文 wenmi114.com!注:去掉中间符号在百度搜索第一个网站]工程的指导和软件的安装、培训、使用,配合县委组织部对“工程”进行督导检查;县财政局负责“农村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的资金调度、支持和检查,统筹财力,保障重点,并切实监督“农村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资金的使用效益;乡镇管理站结合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星级管理办法,具体管理本乡镇农村科技信息村村通系统;农村信息员负责本村科技信息的发布、传播和管理等工作。各级在每个分别对所属行政区的该项工作进行考核,考核结果记入目标责任制考核成绩。
3、加强领导和督查。要加强对农村科技信息村村通的领导工作,县对乡镇、乡镇对村分别进行检查指导。县农村科技信息村村通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对各乡镇工作的协调的督查,每年要结合星级站点争创及科技进步考核进行总结评比,表彰先进单位和优秀管理员、操作员和信息发布人员。
县“农村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领导小组名单(略)
第四篇:信息化建设实践与探索
信息化建设实践与探索
中国电力财务有限公司
随着现代金融行业的高速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金融企业管理运营水平的重要标志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作为我国金融行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集团财务公司通过信息化建设,有力的推动了公司管理运营、资金管理、客户服务等各方面水平的提升。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信息化也必将成为财务公司战略发展的重要内容。
中国电力财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财”或“公司”)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由中国电力信托投资有限公司改组成立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由国家电网公司控股,注册资本金50亿元,目前拥有东北、西北、华中、华东、华北5家区域分公司和20家省级业务部,员工800余人,经营范围涵盖资金结算、存款、贷款、融资租赁、票据、贴现、债券承销、证券投资以及财务顾问等。中国电财自成立以来,一直高度重视公司的信息化建设,并始终将信息化纳入公司总体战略发展布局之中。经过多年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中国电财建设完成了覆盖全公司的一体化企业级信息系统,实现了业务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主要情况介绍如下。
一、中国电财信息化总体情况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电财信息化已经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形成了“以一体化平台为基础,以应用系统为核心,以保障体系为支撑”的SG186企业信息化体系。其总体内容主要包括一体化平台、业务应用及信息化保障体系:一体化平台就是建成“纵向贯通、横向集成”的一体化企业级信息集成平台,实现公司上下信息畅通和数据共享;业务应用就是建成适应公司管理需求的业务运营、客户服务、财务管理、协同办公、人力资源、综合管理等六大业务应用,提高公司各项业务的管理能力;信息化保障体系就是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信息管控等六个信息化保障体系,推动信息化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在一体化信息平台方面,信息网络形成了公司光纤专线和备份链路的广域专网,规范和统一了网络出口和网络安全管理,实现了公司总部、25家分支机构以及集团成员单位的网络互连。按照国家A级机房标准建设了生产数据中心和测试培训中心,使得业务数据能进行充分共享和安全管理。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统一部署,完成了“两地三中心”数据级容灾。完成了数据交换系统的安装部署,实现与国网系统的数据级联。全面实公司核心业务系统的一体化应用集成,实现了业务间流程协同作业,人力资源系统、综合管理系统、协同办公系统实现了门户级集成。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的典型设计建设了企业门户,实现了分公司虚拟门户、即时通讯系统的有效集成,实现了审计系统、办公系统、内部网站等多种应用系统集成和单点登陆。
在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方面,中国电财按照“业务应用一体化、应用部署集中化”的技术策略,实现核心业务系统数据、应用大集中和综合管理系统的部署大集中。核心业务系统是支撑公司业务经营和管理的生产系统,覆盖中国电财25家分支机构,涵盖了业务运营、客户服务以及财务管理三大应用,实现了公司业务“在线运营、在线管理、在线监控”的目标,全年通过系统处理集团资金结算量超过10万亿元。推进资金结算系统建设,构建企业集团到14家商业银行的统一资金结算通道,搭建了集团统一高效的“资金池”,有力支撑集团的资金集中化管理与集团化运作。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统一部署,积极推进ERP系统实施,在国网金融平台首家完成试点上线及单轨验收,顺利完成项目实施和人资、财务两个专业基础应用,实现SAP与核心业务系统、财务管控系统应用集成,初步实现“人财一体化”和“业财一体化”。积极推进协同办公系统、人力资源系统、审计管理系统、纪检监察管理、企业年金管理系统的推广实施,成为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内的首批试点或推广应用单位。
在信息保障体系方面,中国电财针对不同的体系制定了不同的建设方针和原则,并进行了科学的整合。在制定完成中国电财“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并首批通过国家电网公司组织的示范评审,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全面建设中国电财SG-ERP的工作目标与发展思路。建立了符合ISO20000国际运维标准、覆盖全公司范围的“两级三线”信息运维体系,有力保障了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基于金融行业特征和中国电财信息化的发展历程,确定了“以统一管理为龙头,集中建设与优质服务为两翼”的信息化管理管控模式。遵循“立足财务公司特征、遵循国网相关要求、借鉴商业银行标准”的建设原则,按照定时间、定人员、定方案、定措施的“四定”工作方法,开展信息化评价考核体系建设。按照“从项目中来,到项目中去”的原则,着力解决信息化项目中的关键技术、难点技术和重大问题,依赖有效的管理机制、人才组织和资金资源保障进行技术研究的构建。按照“集中统一领导、把握关键技术、发动业务部门、培养运维团队”的策略,构建信息化人才队伍,形成了层次鲜明、科学合理的人才队伍体系。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电财信息化工作得到了国资委、国家电网公司、银监会、财务公司协会等上级单位的高度肯定与认可,先后荣获“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SG186工程建设示范单位”,“国资委央企首批信息化示范工程”、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及二等奖、第十五届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二等奖等荣誉,连续4年荣获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初步建立了一套“安全稳定、架构合理、功能完备、标准规范”的一体化企业级信息系统,有力支撑了集团资金管理与财务公司经营管理的各项工作。
二、推动信息化与业务深度融合,支撑财务公司创新发展
作为国家电网公司的直属金融机构,中国电财具有独特的内外部环境。从外部环境来看,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两化融合”在金融行业的具体体现,就是要实现业务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中国电财的业务运营具有典型的金融行业特征,业务主要围绕结算、信贷和中间业务开展,服务对象限于国家电网公司及成员单位。同时作为集团的直属单位,在内部管理、组织人事、行政和审计等方面,要遵循和执行集团统一的管理要求。从内部环境来看,中国电财通过公司总部、分公司和省级业务部三级机构,直接服务于国家电网公司总部及网省公司,向电网企业提供资金结算、信贷,财务顾问等金融服务,形成了国家电网公司统一的资金管理平台,有力的提高了国家电网公司的整体效益和资金管理效率。作为财务公司,中国电财要适应符合行业监管的信息化要求,同时与多家商业银行建立合作关系,为国家电网公司提供融资和资金管理支持,支持电网建设,成为连接集团和银行的纽带和桥梁。
面临内外部环境要求,在公司信息化建设初期,中国电财按照国网公司信息化SG186工程总体要求,结合公司金融行业特征,提出了“以一体化平台为基础,以应用系统为核心,以六大信息保障体系为支撑”的SG186企业信息化体系,明确了信息化发展思路:一是按照“业务应用一体化、应用部署集中化”的架构策略,自主建设应用系统;二是在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公司总部大集中模式的实现,支撑日常业务的有序开展;三是信息化建设与服务并重,通过集中建设、分级服务的模式,实现集约化管理下的高水平的客户服务。
中国电财在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SG186工程总体技术框架下,采取自主建设与达标贯标两条路线并行的技术策略,最终要建设一个既符合集团统一要求又有财务公司自身特色的信息系统。回顾信息化建设发展过程,主要分为“支撑、协同、融合”三个阶段。
(一)基础环境建设阶段,实现信息化对业务的“支撑”
以业务数据大集中和信息网络全面覆盖为标志,实现信息化对业务的支撑。在信息化建设初期,由于未建立起有效的需求管理机制,且各部门和分支机构对业务系统建设需求把握不足和配合不够,主要以信息部门为主推动信息化建设。信息部门通过主动加强与业务部门的沟通协调,提高项目开发效率,加大信息化建设宣传力度,积极推动系统建设工作,取得以下成果。
业务系统建设方面,中国电财主要开展了业务运营系统的建设工作。业务运营系统(CPFBOS)是中国电财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中的核心重点内容,主要依据金融行业特征,借鉴先进金融企业成果,采取自主建设的方式,以满足公司业务需求。核心业务系统的建设目标可概括为“建设四个平台,体现四个原则,实现三个在线”。四个平台即支撑核心业务数据中心的基础信息平台、运营客户服务系统的客户服务平台、进行统一业务管理的业务运营平台和进行业务分析和决策支持的管理决策平台。2006年,中国电财自主建设了业务运营系统项目一期工程,信息化对业务的推动作用逐步显现。2007年,核心业务系统实现全部机构应用大集中和数据大集中,实现了从“应用大集中”到“当日日结”到“跨机构业务”的三大步跨越,以“数据大集中”为模式的系统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信息基础设施方面,2005年,建立了覆盖全公司的广域网络,实现了公司总部与所有分支机构网络的互联互通,公司集中式数据中心初具规模,基本形成公司“互连互通、分级管理、统一出口、安全可靠”基础网络平台,构建了坚实的信息化基础环境。
(二)业务环境建设阶段,实现业务与信息化的“协同”
以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SG186工程为指引,实现业务与信息化的协同。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公司上下对信息化工作在思想观念和工作态度上取得了一致、企业内部形成了较好的信息化建设氛围,业务需求管理机制不断完善,信息化建设从以支撑业务运营向整合业务渠道转变,信息部门与业务部门各司其职,共同推动,将公司信息化建设同各部门、各单位的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形成推动信息化建设的强大合力,不断推动信息化建设向前发展。
在一体化平台方面,公司信息网络、数据中心、数据交换、应用集成全面实现,企业门户投入试运行。在应用系统方面,不断提升和优化业务运营系统,深入开展技术架构优化工作,搭建了基于企业服务总线(ESB)的SOA系统架构,增强了对业务拓展、客户差异化服务等需求的支持能力;以需求管理办法为抓手,建立业务需求窗口期、业务需求评审会等工作机制,提升需求管理水平。推进资金结算系统并纳入国家电网公司财务信息化建设环节,成为国家电网公司资金集中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成协同办公、企业门户、人力资源、审计管理、纪检监察等系统的上线应用,实现了信息化对公司各类综合业务的全覆盖。在保障体系方面,信息化管控体系得到加强,监控中心三期完成,完成运维体系详细设计,建立了过渡期业务系统运维模式;信息安防体系、技术研究、人才队伍、评价研究体系基本建成,标准规范体系得到全面加强。在国家电网公司首批通过信息化SG186示范单位测评并通过竣工验收。
(三)信息全面整合阶段,实现业务与信息化的“融合”
以企业信息架构管控为抓手,实现业务与信息化的融合。经过多年建设,中国电财信息化实现了重要核心业务系统的开发上线,但原有信息化建设管理方式缺乏统一企业架构约束,尤其是涉及到跨专业、跨部门、跨机构的业务需求,容易出现“局部功能最优,整体效率下降”的情况,导致需求不稳定、系统功能重复开发等情况。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国电财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管理模式的转变,实现从项目管理向架构管控与项目群管理转变,主要做法如下。
坚持架构引领。结合国家电网公司架构管控要求,有效融合公司发展战略,协同推进公司企业级流程架构设计。构建全面和完整的企业级架构蓝图,形成以统一企业架构为依据、以项目可研为前提、以项目储备为基础的信息化建设管控体系,抓住项目可研、概要设计与架构遵从测试“三个关键点”,确保信息化项目对整体架构的遵从,从全局高度实现对信息化企业架构的管控。实现业务驱动。经过多年信息化实践,业务部门积累了一定的项目管理实践基础,具备了实现专业归口项目管理的条件。以业务为主导,建立以业务部门为主导的项目管理方式,发挥业务部门在专业和资源上的优势,实现具体项目管理工作从信息部门主导向业务部门主导转变。确保技术支撑。信息技术部门进一步加强信息化项目群管理,确保各信息化项目有效服务公司战略发展目标,充分运用架构管控手段,确保各项目推进方向与公司战略发展目标保持一致,确保项目群各项目的协调发展,对整体资源进行统一规划、控制和协调,确保各信息化项目关键路径的有序衔接与高度协同,确保信息系统之间接口标准的规范统一与高效集成。
三、信息化建设经验与体会
信息化本质上是管理变革,而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要企业领导层高度重视,把握正确的方向和定位,采用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就能确保信息化取得成效,为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是明确方向定位。坚持信息化服务企业发展战略。中国电财信息化始终坚持围绕公司发展战略,不断适应公司各阶段战略目标,提出各阶段信息化建设规划并不断进行滚动修订。满足行业监管标准。高度重视信息系统风险,对照银监会《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风险评价和分类监管指引》要求,开展信息系统评价,公司将信息系统风险纳入公司经营风险统一管理;落实银监会《银行业重要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规范》要求,完善公司信息系统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按照银监会《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和《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要求,聘请国家安全权威认证机构对公司客户服务系统进行安全评测认证。满足集团主管标准。深入开展信息化SG186工程建设,与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建设步伐保持一致并达到先进行列;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达标贯标。
二是掌握科学的工作方式方法。系统建设与安全运维并重。系统建设与安全运维并重是指信息安全理念贯彻落实到信息化建设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全过程;系统建设与安全运维并重,特别是数据大集中,集中了数据,也集中和放大力风险,所以在系统建设和安全运行发生冲突时,要确保安全第一;信息安全的关键在预防,要做好安全规划和有效的防范计划;做好应急预案,组织演练是应对信息安全事件的重要措施。学习借鉴成功经验。核心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借鉴商业银行和同行成功经验,发挥专业咨询公司的技术优势,包括借鉴银行体系架购和系统设计思想;引入专业咨询机构,业务系统需求分析引入毕博咨询,业务系统项目监理所引入IBM公司;在业务系统项目建设前,走访中石油、中石化、华能等财务公司,学习借鉴成功经验。遵循客观规律、探索科学有效方法。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尊重规律,不断探索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包括遵循软件开发的一般规律(需求-设计-开发-测试-试运行-验收-推广应用-评估-效益分析-持续优化);在系统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有效方法,如引入高水平监理,实施项目质量和过程控制;组织开展安全测评和认证,提升系统品质和客户信任度;关键阶段组织集中攻坚,短期内度过问题井喷期等。三是信息化须具备良好的外部环境。领导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关键要素是领导重视、业务配合、认识到位、方法科学、组织有序。没有领导层的重视,就无法保障信息化建设的人财物资源,信息化建设只能是一纸空谈,没有广泛的员工参与,就无法保障信息化建设落到实处。业务流程规范。规范化是信息化的前提,企业战略、业务和信息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业务模式决定信息系统的架构,只有规范、统一的业务流程才能转变稳定系统需求、系统功能,信息化才能推动业务管理跨越式发展。推进管理变革。信息化推广应用是一个变革的过程,但实施变革过程中会有一定时期的动荡过程。特别是大型应用系统上线前,都应该进行主动的变革管理,同时,信息技术部门应该积极改善和优化系统,各业务管理部门要加强引导、正确认识、主动适应。
第五篇:天然林保护工程实践与探索
木材减产后天然林保护工程区
采取了哪些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
王鹏
内容提要: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后,作为国有四大林区之一的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各林业局面对木材减产给企业带来的压力,根据本局实际情况,如何转变思想,调整产业、产品结构,为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打好基础,为促进可持续发展发挥作用,缓解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使天然林资源切实得到保护,森林植被得以恢复,林区的生态环境与林区经济得到快速恢复和发展。
关键词:调整结构措施可持续发展
森林与湿地、海洋并称为地球的三大生态系统。森林保障着人类和生命的延续,给世界带来了文明。森林具有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提供林木产品和林副产品的作用。由于人类对森林资源的掠夺性采伐和破坏。近些年,随着洪水泛滥、风暴肆虐、沙漠扩大、沙尘暴的频频袭来,于是,人们将视线逐步聚焦在保护生态的屏障——森林上。保护森林,保障生命线成为时代的一种强音。
在人们的大声疾呼中,1998年9月,国家启动了天然林保护工程试点工作。2000年,工程正式启动。作为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满归林业局,在过去的5年时间里,于390295公顷的施业区内,有声有色的进行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
一、伐木人到看林人的转变
保护生态,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这是天然林保护工程的目
标,基于此,木材减产就成为摆在林业产业工人面前的新课题。减产就意味着减少收入,减产就意味着多年从事林业生产的工人要转行。但是满归林业局能从大局着想,木材生产计划由1997年28.6万立方米调减到2003年的17.2万立方米,调减幅度为39.8%。钱从哪里来,人往何处去。面对这一严峻的现实,满归林业局首先从作好森林管护工作做起,把全局按林场划分为8个管护区,安排950人,对施业区内372 244公顷的林业用地进行了全面管护。在各干线、支线、分界线、沟系等主要路口,合理设置站点,建立管护站36个,配置了相应的办公设施。并结合本局实际情况,制定了符合实际、内容详细、操作性强的涉及工程管理、生产、营林、资源管理、森林管护等方面的实施细则管理办法25个。实现了林业产业工人由“砍树人”到“护林人”的转变。
二、调整产业结构安置富余人员
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后,木材产量锐减,大量的转产人员无法安置,“独木”支撑的格局很难维持企业的经济。面对木材产量调减给企业带来的压力,满归林业局根据企业的实际,在木材的深加工、精加工、提高木材和剩余物利用率方面做文章,让有限的木材资源在企业内部增值。2000年提出了“一体两翼”(即以木材生产为主体,以林产工业、多种经营为两翼)的发展思路,投资200万元,建成了一条年产20亿支的雪条棒生产线,安排就业人员近1000人。林产工业从小到大,逐步形成了合理的生产布局;2001年确定到“十五”期末,木材生产、林产工业、多种经营的经济结构比例要达到3:4:3的经营格局,把林产工业的发展提到了重要的战略地位。为合理有效地利用好有限的木材资源,本着“优材优用,劣材优用,综合利用”的原则,对林产工业项目进行合理布局,确定林产工业要向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发展。形成了以利用小材小料、剩余物加工雪条棒、圆棒、卫生筷子、木珠工艺品等产品为主的劳动密集型基地,以生产科技含量较高的细木工板、集成材、均质刨花板等人造板为主的技术密集型基地。2003年满归林业局提出要全面加快工业化强企、产业化富民的建设进程,加大了林产工业建设力度。着重建设了以三和人造板厂为核心的林产工业园区,以形成群体优势和综合功能,扩大林产工业的影响力。继华茂木制品厂、兴达木业厂、三和人造板厂、木珠工艺品厂成立后,又将干燥材和细木工板从三和人造板厂剥离出来,成立了东深木制品厂。加大了雪条棒、卫生筷子、均质刨花板和木珠项目工艺的改进力度,在提高生产效率和提高产品附加值上下功夫。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程度和加工深度,拉长产业链条。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品,注重产品开发,提高产品质量,大力开拓市场,努力抓好销售,增强林产工业产品的整体竞争能力,进一步发挥林产工业的主导作用。仅2003年林产工业总产值达3467万元,占林业局工业总产值的29%,林产工业销售收入达到了3232万元。现在林产工业从业人员达到了3000人,安置了富余人员,保持了地区稳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十分显著。
三、发展多种经营扩大就业渠道
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后,林业产业由单一的木材生产结构向多
种经营、多业并举立体开发森林资源转变。满归林业局把工业化强企,产业化富民作为发展经济的基本思路。在多种经营发展上,按照“重点抓多经,突出在家庭,全力促富民”的总体思路,把多经作为各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积极推进产业化进程,全面规划建设种、养、加基地,建立了食用菌、特色蔬菜种植、森林鸡、肉牛、柳编和仔猪等多种经营六大基地。同时,还建立了纯净水厂、纸箱厂、制氧厂等多种经营项目。尽全力安置好人员就业,抓好转产项目的建设增强企业后劲。使多经成为职工就业和致富的主要渠道之一,实现了多种经营产业化、效益社会化。
四、加快主辅分离辅业改制
满归林业局根据的自身条件将具备经营能力和经营条件的单位,逐步推向市场,实行股份制经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逐步改变“一股独大”的局面。根据天然林保护工程的要求,依据一次性安置的相关政策,对1062人进行了一次性分流安置,对企业用工进行了清理整顿,使职工队伍由“天保工程”前的6000余人减至4000余人,规范了用工管理,减轻了企业负担。
五、合理的森林采伐是森林培育的必要手段
森林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整个大自然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农、牧业的生产是与林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的。没有林业就不会有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同时木材又是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但相对于其他资源而言,森林又有它的特殊性,一是可再生,二是无污染。林木在形成过程中,不但不污染环境,而且有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根据满归林业局森林资源分布的特点一方面幼、中龄林的生长量比较大达335450立方米,占林分总生长量的59.1%。过熟林面积42300公顷,蓄积4499616立方米,成过熟林生长量为168483立方米,占林分总生长量的29.7%。另一方面幼林面积、蓄积增长幅度大,针阔比合理,因地处大兴安岭西北坡具备较好的天然更新条件。但是成过熟林的损耗严重,每年都有大量的过熟木倒地自然腐朽。因此,对于大量成过熟林木,应及时进行人工处理,既能减少资源的浪费,又能降低森林的火险等级。天然林保护工程要求禁伐是必要的,但由于森林的生长周期长,如果完全排除合理的人为干扰,森林世代更替和生长周期将更长。根据林分状况,采用不同的采伐方式,可以优化林分树种结构和年龄结构。林分在生长过程中,采取透光伐、疏伐、生长伐等不同的抚育采伐措施,可以促进林分的生长,提高林分的质量和数量,还可获得大量的木材。
六、强化森林经营提高森林数量和质量解决木材需求问题
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核心应当是森林经营。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后,一方面给森林带来了休养生息的难得机遇,另一方面却给企业带来了诸多困难,全国各主要林区全面实行限产、停产,这必将导致木材产品在市场上的短缺,而国民经济发展建设对木材的需求量不断地增长,长期为重要物资供应中的短线。因此,按照森林分类经营的原则,因地制宜,科学区划,进一步推进森林的集约经营。强化森林经营,提高森林数量和质量,把以木材为主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才能
使林业产业步入良性循环。实现森林资源越采越多,越采越好,发挥森林的生态作用。
在天然林保护工程的东风指引下,只要我们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强调土地的利用和森林的保护、培养和利用。制定好恢复和扩大森林资源的长远规划,大力开展林业科学研究,提倡木材的综合利用事业。森林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地球上的石油、煤炭等天然资源,尽管个别地区蕴藏丰富,但总有告竭之日,唯独森林是能够更新的天然资源,只要青山常在、永续作业就能够永久造福于人类。
附:
作者简介:王鹏,男,1972年12月生,大专文化,助理工程师。工作单位:满归林业局营林生产部
通讯地址:内蒙古根河市满归林业局营林生产部
邮编:022363电话:0470—5379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