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请谈谈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看法和理解?家长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可以做点什么?
作业二:
请谈谈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看法和理解?家长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可以做点什么?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素质教育不仅仅是教育制度的事情,制度化的东西在中间发挥的作用只是一个趋向的引导,重要的是实践的科学和艺术性。其实要做到素质教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是对中国教育模式的一种挑战。真正的想进行素质教育就应该从小开始,从小影响孩子的行为、思想。大学生经历了高考,感觉已经从以前读书的日子中走出来了,大多数人已不再像以前那样学习,更注重的是能力的锻炼。所以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也是有一定的道理和作用的。而且如果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对自己要求严格,并坚持不懈的锻炼,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素质教育一定会起很大作用。
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家长应该做什么,如何做呢?这是家长们面临的严峻挑战。我认为,素质教育把时间还给孩子,把时间交给家长,家长就应该把能力和健康还给孩子。大学生已经是成人了,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想法,很多时候都是自己做决定。所以家长在面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就更不知道应该做什么了。在我看来,家长可以相信自己的孩子,在适当的时候给孩子支持和引导,但是家长要注意自己的方式。毕竟大学生已不再像小孩子那样什么都听家长的话。最好还是和自己的孩子多沟通,在沟通中了解孩子。
第二篇:摄影课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
摄影课与大学生素质教育
进入新的世纪,中国开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期,作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宝贵资源和财富的高等教育,也进入了一个重要的战略发展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加入WTO和西部发开发的实施,给高校尤其是西部高校发展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遇,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拓展学科门类、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以“厚基穿宽口径、重应用、高素质”的原则,全方位育人,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总目标,满足国家和社会对高素质专门人才需求的快速增长,同时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
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要“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生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国民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努力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推进教育创新,优化教育结构,改革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形成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体制。”
摄影是作为一门集物理、化学、文学、美学等诸多学科于一体的边缘科学。进行系统摄影基础理论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技术水平、艺术修养,进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心理素质、综合的思维能力和高雅的审美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摄影既是一门综合的技术,更是一门高深的艺术,也是一项时尚潮流,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培育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极为有益。
在大学开设摄影课,主要会使学生得益于以下方面:
一、培养、开发大学生的艺术素质
艺术本身是人们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工具,借助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巧,在精神与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间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的前提下,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在人类的社会生活里,存在着自然美、社会美这两种客观世界的第一性的现实美,也存在着艺术美这种通过人类创造的第二性的反映美。而审美意识和创作活动,就是以艺术美的形式来反映自然美和社会美的中介,是一种人的自由创造的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是人通过情感和艺术技巧规律的屏障,窥透自然之一隅,摄影艺术就是这样的瞬间艺术。而这种瞬间艺术所包含物质世界较多的信息,是其他艺术手段所难以取代的。以有限瞬间的时空艺术来反映自然与生活中广阔的意境,是一个当代大学生所应有的基本艺术素质。大学理科类学生一般注重推理和计算,受艺术的熏陶相对较少,而通过对摄影课程的学习和
实践,可以显著提高审美观和艺术修养。就是文科类学生,他们刚从中学阶段毕业,多数人对艺术也知之甚少,往往是热爱某门艺术而尚未能人门创作。所以,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有着提高自身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的迫切要求,这是开展艺术教育的有利条件。与音乐、美术作品不同,摄影作品的视觉感受更为真实,而摄影创作又无需花费太多的时间,相比之下,进行摄影艺术创作无须像音乐、美术创作等一开始就要求较厚实的功底作基础。甚至看似普通的一幅摄影作品,只经过了内行简单的几下剪裁,画面删去了杂乱的景物,突出了主体,作品视觉效果大为改观,结果可能成为人人称道的佳作。所以,全国大学生热衷于参加摄影创作的人数远多于参加音乐、美术创作的人数。易于开展群众性创作活动正是高校摄影教育的特点和优势,因而,摄影就成为高等学校中极为重要的艺术教育阵地.二、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摄影既然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其美学价值不言而喻。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欣赏和创造美的教育。摄影用来完成艺术创作,凝聚了拍摄者的审美追求以及对生活的爱憎评价,并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这种具有审美属性的创造活动就是我们常说的摄影艺术。由此可见,摄影在拍摄活动中所获得的图像,是否具有审美属性,是区分纪录手段还是摄影艺术这一不同性质的根本依据。摄影艺术的审美过程可以使人们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去发现独特的美,把从外在获得的知识,内化于人的身心,从而形成稳定的品质和素养。通过照相机这个工具,加上精湛、娴熟的艺术技巧,创造出既具有历史纵深感、又有高度艺术价值的优秀作品。要具备与大学生身份相符的审美能力,创作出具有一定表现力的摄影作品,还要广泛涉猎古今中外的美学、文学、绘画、书法、雕塑、音乐、建筑、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各个文化艺术领域,了解各感知要素的审美特点,逐渐通过观赏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趣,然后建立起个人独特的摄影美学观。通过审美鉴赏活动,细心领会、反复揣摩各种文化艺术的特有语言和表现手法,有益于博采众家之长,丰富想象力,激发艺术灵感,拓展创作时的表现力,对摄影实践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有效地提高艺术素养,使创作活动站在一个高起点上,在实践中逐渐形成自身特有的形象思维方式,审美感受力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而欣赏他人的摄影作品时,又会运用自己独特的欣赏习惯、审美情趣和经验,调动自己的想象力来体验作者在作品中所传递的信息和情感,可能会赋予作品新的意蕴,产生仁者见仁,义者见义的结果。甚至发掘出摄影者在创作过程中未曾领悟到的、含义更深沉、更广阔的思想内涵。以不同欣赏角度、高度得到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评价凝练而成的信息,通过交流,让创作者进一步了解自身创作上的优势、特点、缺陷和不足,得以提高摄制者的艺术趣味,鉴赏能力和创意水平。在技术上也可以围绕艺术构思而对创作时的布局、用光、构图、情感投入、整体动势、内涵真谛等方面重新认识,甚至可能产生质的飞跃。长期反复实践和重新认识,可以使学习摄影者得到丰富的知识、灵敏的思维、高尚的道德情感和顽强的意志品质,最终奉献给社会构思独特,思想内涵深刻,艺术价值不凡,意境深远的艺术精品。在这种感知——创作——再感知的螺旋上升中,也使得摄影者产生更加完善的世界观。
三、摄影有助于丰富情感
照相机没有感情,但使用照相机的人不可能没有情感。比如,高兴是一种欢喜和愉快的感情,高兴起来拍照,按一下快门,尽管还没有看到所拍的照片,但他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就是手拍到的,于是心灵得到满足,高兴的情感便实现了。情感心理学认为,人从儿童到青年,情感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并且在每个阶段情感的表现和发展有各自特点,在不同阶段,摄影活动对情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是互不相同、各有特点的。在儿童阶段,拍摄者由于思想的不成熟和情感的不稳定,表现出的往往是一种主观的、以感情为基础、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在少年阶段,拍摄者在感情上仍然以自我感觉为支柱,但是已开始更多地依赖抽象的思想和内心情感,能够控制情绪并且与思想相互作用。在青年阶段,拍摄者倾向于以个人喜爱的方式来实践他们的社会和知识技能,并且关心他们自己的感情和智能。人的审美情趣有高低雅俗之分不同的人对美的感受欣赏表现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异与年龄学识气质#教育等因素有关识别美与丑善与恶崇高与卑下都需要教育和引导“摄影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的艺术表现对象是自然与社会每一幅成功的摄影作品都表现了作者的情感思想性格等表达了作者对美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通过各种传统和现代的摄影教学手段以美的作品美的形象美的情感为特点从情感上打动学生感之以形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实对美的事物从感知到理解再到欣赏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一个探索更亲密关系的新的情感依恋的阶段,拍摄者感情表露大胆而 艺术的审美心理结构一旦经过物态转化为作品,作为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存在,就表现出受历史影响的审美个性,并被一定时代的观赏者所接受,就具有了某种表现性和可接受性。而一幅摄影作品的完成,既是摄影者创作的终点,又是观赏者欣赏的起点。所以说摄影作品是摄影者溶审美心理和生活经验于
一体的劳动创作成果,其中包涵着摄影者、制作者鲜明的审美个性、内涵与思想,进而溶入观赏者对生活新的感情。摄影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它的艺术表现对象是人、自然与社会,每一幅成功的摄影作品都表现了作者的情感、思想、性格等,表达了作者对美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通过各种传统和现代的摄影教学手段,以美的作品、美的形象、美的情感为特点,从情感上打动学生,感之以形,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实现对美的事物从感知到理解再到欣赏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摄影能让学生主动地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美,留意在生活中遇到的事物,关注现实世界并发掘它具有的价值,尤其是审美的价值。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可以提炼的,可以感动人的美好的事物。虽然我们所处的现实并不是完美的,但它是实在的、活生生的,在各种矛盾中、在现实的冲突与撞击中,才更会显示出生命的活力与真实朴素的美。在摄影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出发,而学生时代的生活最重要的主题就是校园文化生活。我们就可以指导学生从校园生活中挖掘素材,发现现实生活的美。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多举办一些摄影的观摹展示,或是拍摄活动,如以“校园一日”为主题,让学生通过摄影从多方面多角度来体现自己的生活学习、文体活动。让他们自己去观察体验自己的生活,发掘有价值的事物。
四、培养大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歌德说过:“艺术家对于自然有着双重关系,他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唯物辨证法的最基本原理是“存在决定意识”。一切艺术创作的根基都深植于自然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生活是一切艺术的源泉。任何一个艺术品的创作者都无法截然割裂他所进行的创作活动与生活的关系。摄影艺术是通过塑造特定形象,以具体地反映自然状态和社会生活,表现出创作者思想感情和艺术造诣的摄影作品。而作为生活经历不足的学生,以摄影为媒介,深入生活、体验生活、观察生活更显示出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摄影活动则可以成为学生贴近生活、固化生活瞬间的媒体。创作出来的作品反映了生活,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艺术形象又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会对生活产生文化的飞跃。
从总体看,我国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接触的现代机电设备仍是有限的,特别是文科类学生,对的接触更是偏少,对现代化设备的原理和操作非常陌生。而摄影课程提供了一个实习的机会,使大学生对现代摄影设备涉及的光学、机械、电学以及化学显影、定影等多方面的知识进行系统有机地组合和应用。经过几十课时的理论学习和实习,大学生将会显著地提高应用现代化设备的知识水平,他们学会掌握光学成像、景深以及曝光、显影等的规律,并且了解照相机、闪光灯等设备的大致结构和原理,以及准确使用的操作要领。这对大学生的素质提高有极大的好处。总之,摄影课程短短的几十学时,使大学生逐步熟悉和掌握一些较为复杂的现代仪器设备,为自己的艺术创作目标服务。可以说,很难再找到一门艺术类教育的课程需要掌握和操作如此之多的现代设备。这对于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尤其是文科类大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诸如办公自动化等多方面工作打下了一个基础。
五、培养出具有艺术魅力的意境
当人们欣赏唐代诗人王维的诗画时,常常赞叹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难以言传,只能神会。这种看则无形,实蕴于心的美学概念,古人称为真境、诗境,就是现在大家所谓的“意境”。
意境来自人们敏锐的感受力、丰富的想象力。景与情的交融,会使人产生形象思维的飞跃。以熟练的技术捕捉到的事物瞬间定格,则是以摄影艺术的形式表现出了一个独特的意境,在这个意境中,人的“情”会脱离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成为被赋予特定感情的景象、事物组合而成的以照片形式表现出的艺术形象。在这个艺术形象中,情是景的升华,景是情的基石。意境是摄影艺术创作构思的中心环节,是摄影艺术者不断追求的更高层次。一旦摄影者把自己的主观因素(如情感、理念、个性、经验、气质、风格等)融合到作品中成为凝练的客观影象,在一些情况下能给欣赏者带来某种值得品味把玩的茵韵,并带来
激发想象力的热情和空间,引起思考和内在精神的强烈共鸣,产生具有震憾和冲击力的感受。这种充满思想内涵的瞬间形象,是大学的摄影者所孜孜以求的,需要较长时间的技术培养和艺术熏陶,需要对现实的观察力、对社会的责任感、开阔的文化视野和艺术修养,进而产生价值观念和审美理念的自我超越,这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达到的。
可见,一幅摄影作品的意境是摄影者使用摄影器材,以奇特的构图、和谐的光线、协调的色彩、生动的图象、健康的思想内容构筑起的充满感情色彩的空间,诱导欣赏者进入艺术佳境。这种近似佛教中禅机的意景,以无言图象予人神会,得到启迪、感悟和得到更高境界的精神享受,达到“心灵与心灵相通”,共同领悟到远远超出画面的“无声的诗”。
六、培养预见力和敏捷的动作
人的双眼观察到的是时间与空间长河中动态景象,而照相机则成为时间、空间的裁切刀,裁取其中一段的瞬间景物。而这瞬间景物记录是否得当,是否有艺术的感召力,有赖摄影者对拍摄结果的预见力和敏捷的动作。
摄影者必须学会用照相机取景窗作为眼睛的延伸去观察事物,并逐渐培养出从取景窗内看到拍摄后的完美照片并果断裁取它的能力,才可能减少工作的意外失误、材料的浪费和时间的空耗。
初学摄影时常感到受取景窗的局限,不能框下面对的一切,对作品取舍总怀若干遗憾。而当逐渐熟悉手中相机,使取景窗包容更多的可能与变化时,走向成熟的构图、成像就能够更加敏捷和准确。用一位哲人的话就是“巨匠在限制中得到自由”。
照相机的镜头是以一种直白的方式来揭示世界的真面目,固定历史的瞬间,扩展人类的视野,而摄影者却需要有驾驭这一切的敏锐洞察力,具备预见性的控制能力,同时,去芜取精,使被摄物体留下清晰、准确的影象。摄影者在不改变事物基本真实的前提下,创造性地再现摄影美,而能创造这一切的最终价值则取决于摄影者的观察方式和取裁能力。
提高大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好途径
多年来,对我国大学生的普遍评价起动手能力差,究其原因有师资问题,还更有设备问题。许多实验课的安排也仅有一、二个小时,往往是仪器尚未熟悉,实验却要结束了。而摄影教育却提供了一个极好的途径,使大学生在几年的时间里熟悉摄影设备,经常有机会使用不同的装置。而且,学生们对开展摄影活动普遍是欢迎的,个人的积极性较高,许多大学生也有经济能力购买传统的廉价照相机,放在身边经常使用,熟悉操作,逐步能自如地实现创作的意图。他们要观察光线和景物,根据创作的要求,确定光圈和快门的数值,并在进行聚焦和取景等步骤之后完成拍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个大学生如果能够熟练使用自己的普通照相机拍出一批有一定艺术水平的照片,还能研究和动手排除一些小故障,使设备使用得心应手,这就说明了其科技知识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和艺术创作修养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随着数码照相机的日益普及,大学生们还可以进一步学习掌握用计算机处理数码照片,这又是一个创作的新天地。同时这也是对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一个极好的结合点。
七、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
摄影有助于开发心智潜能直觉是萌发创意灵感的基本内在动力。直觉思维是摄影艺术创作和拍摄活动的根本思维方式。摄影拍摄和艺术创作时的心理(思维)过程可分为动机和动力(为什么拍)、题材和对象(拍什么)、表现手法(怎样拍)三个阶段。“为什么拍”,是指要调动起拍摄望和审美激情,对将来熟悉或不熟悉的拍摄内容进行预测,这个预测主要是靠直觉感,当端起相机面对纷繁无序、丰富多彩的客观事物时,就要思考“拍什么”,即使面对已确定好的拍摄对象,也要判断何时按门,这个思考判断也是靠直觉感。当然,这三个阶段是一个完整连续的、有时是很短暂的过程,直觉思维的发生是一种自觉与不自觉的行为,是一种说不清楚、道不明白的心理感觉。摄影对象所具有的唯一性、整体性、现场性、瞬间性的特征又制约和规定着摄影的思维方式,所以摄影者在按动快门的瞬间,怎样构图、怎样曝光、怎样变换角度、怎样调换色彩等一系列技术及艺术技巧的处理,都主要靠直觉来把握,这种靠直觉思维来拍摄的方法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抓拍。直觉思维要求一种异常敏锐的直觉眼力,这种眼力是由各种力(物理力、生理力以及理智力、感受力、意志力等)的相互作用所维普资讯产生的一种“合力”,是人的摄影活动和人在生活中形成的感性积累、情感体验积累和知识经验积累。直觉思维使拍摄者处于一种非自觉、非理性的状态,这种自觉不自觉的状态发挥了人的右脑功能,从而可以有效地开发和培养人的心智潜能。众所周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存在着一些明显的薄弱环节,特别是独生子女人数越来越多,这一群体从小被呵护太多,在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与人交往等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足和误区。据各地抽样调查统计,有明显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约占到总体的15%一20%,这严重影响着高校的学习生活和校园稳定。改变这个现状需要从多方面做工作,而积极开展摄影活动也是引导改善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一个好途径。通过摄影选修课及学生社团活动,几乎各个高校都成立了学生摄影的协会或摄影兴趣小组,还每年组织多次外出拍摄活动。关注并引导好这一活动会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在共同的志向及爱好下一起外出开展拍摄活动,这和教学规定的实习有所不同,大学生们不受框架限制也没有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的被动感觉。这又和一般的假日旅游有所不同,有的是创作要求对景物的仔细观察和体验,以及构思创作的激情。活动中,既有人在山水或异乡之中的新奇和快乐,也有遇到吃、住、行、设备不足、体力不支等意外困难的苦恼。通过互相帮助和个人体力、意志的磨练,克服了困难,又深刻地观察并溶人在共同的生活之中,人的感情会起变化,团队中同学间的友谊在加深,共同克服困难使集体主义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得到培养并上升为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大学生积极参加摄影实践活动!在消除心理障碍改善心理素质方面也受益颇多 由于摄影选修课的普遍开设以及大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在大学生中已形成了较广泛的摄影爱好者群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成立了学生摄影协会或摄影兴趣小并经常组织外出拍摄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游历名山大川观察风士人情等摄影实践活大学生们更加关注社会增强了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了人际沟通能力 活动中还会经常遇到吃住行设备不足体力不支等困难通过团队成员的互相帮助和个人体力意志的磨练克服了困难!加深了团队中同学间的友谊既陶冶了情操培养乐观开朗的性格!又培养了坚韧不拔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团队协作精神!潜移默化中个人的心理障碍也会逐步得到消除和矫正.我国从80年代后期蓬勃兴起的教育改革中,把素质教育放在了很高的地位。现在我国实行的是沿用了几十年的应试教育,严重脱离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应付考试和升学为目的的违反教育科学规律的一种教育模式。它片面强调灌输结构并非合理的书本知识,忽视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的全面发展,使智育目标狭隘化,阻碍个性发展,酿成严重的考试弊端。而素质教育则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素质教育中的素质包括智力因素(文化、技能、认知、需要等)与非智力因素(品德、感情、意志、性格等)。素质教育中重视的是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同步发展,也是重视人的个性差异的教育,是在人所具有的基本素质基础上,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使其人格得以完善与自由和谐发展的普及性教育、大众化教育。
八、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进行摄影艺术创作,重要的不是结果,而在于时时处处闪现的创造的火花。照相机、感光材料的不断进步,为摄影家解放了双手,使他们能更多地专注于艺术,专注于创造,即使一个初学的儿童也能很快地进入创造的阶段,也正是因为摄影技术的普及性,艺术创新要求更高,难度更大。一种有作为的创造状态必定是充满创造性思维的,一百个优秀的摄影师从同一个位置拍摄同一对象,可以得到一百张不同的照片,同样,一个优秀摄影师
从同一个位置拍摄同一个对象,也可以拍出不同的空间关系结构的影像。摄影艺术表现的视域广度和感知映像的丰富(借助摄影媒介特性获得的客观、主观世界),是其他视觉艺术无法比拟的。
九、摄影有助于培养动手能力
作为一种工具,照相机包括各种应用附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无论大学生还是中小学生都可根据自身智力和经济条件,选择不同类型的合适机型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照相机实际上是一个“高级玩具”,它充满了知识性、趣味性、实验性和创造性,它集物理、化学、机械、电子、电脑、材料、数学等学科为一身,融科技常识和专业学问为一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那丰富的功能,可靠的效应,便于入门,充满了趣味;它那复杂的性能,神奇的奥秘,引发人们探索的欲望。重要的是,它可以培养并充分展示人的创造能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从而“解除相机烦琐的操作,全面释放创作空间”(佳能相机广告语)。所以,在素质教育中,选择摄影工具来培养人的实际操作能力及动手能力是很合适的。摄影教育作为一种学习美、感知美、创造美的教育活动,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并提高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实践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思维离不开实践。摄影教师要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根据他们的专业、个性特色进行引导,启发他们的思维,让他们打开思路,增强信心、拓展创新思维空间,并做到举一反三。创新不只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这种浅显的诠释。作为艺术创新更多的突破是该艺术门类在某一新的领域中的巧妙结合,这就需要个性的张扬和丰富的想象。每个人都是社会上不同的点,都有着不同的知识结构、不同的潜质等,这些都有利于摄影的艺术特性在多学科的渗透和交融中得到充分的展现和发挥。通过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审美意识及造型能力的开发培养训练,以强化学生对摄影的理解和表现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十.培养大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健康高雅、广泛深厚、稳定专
一、积极有效,往往是衡量一个人兴趣品质的标志,一个人的兴趣品质又往往影响着这个人的心理智能能否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发展。比照绘画、音乐等其它艺术形式,摄影具有的易学、易会、易见效果的特色,充分体现“寓教于乐”、“寓教于学”的精神。摄影教学本身就具有愉悦教学的功能,它可以使学习变成精神享受,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学习的快乐,学生在赏心悦目的视觉愉悦中,能够比较容易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从而消除一般教学的枯燥性与乏味性。同时,教师可以用图形、图像媒体和多媒体为手段进行教育,使教育内容可见度大为提高,教育内容更加直观、生动,教育的信息量大大增加,增强学生观察问题、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显著地提高教育效率,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法国人达盖尔在1839年8月19日发明的银版摄影术,至今已经一个半世纪了,其技术的发展已进入了数码电子时代,给世界留下了无数传世摄影佳作。随着时代的发展,已从玄术之堂进入了千家万户,渗入了人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是人们艺术创作的依托,又是工作的技能和助手。包含了光学、机械、电子、化学等一系列高速发展科学技术。其工作原理、操作技术、构图艺术、适用范围等,应该是一个当代大学生所掌握的。
然而作为普通大学教育中的摄影课,虽然是边缘学科,就摄影而学摄影是远远不够的,也是不可能学好的。而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才是至关重要的。所以,科学地设置课程,成了摄影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从技术方面要学习照相机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学习感光材料、曝光技术与技巧、摄影滤光镜、暗室技术与技巧、数码摄影技术等;艺术方面要学习摄影构图、光线处理、色彩构成、人像摄影、风光摄影、新闻摄影、广告摄影、显微摄影、司法摄影等;还要学习相关的修养课,包括艺
术概论、美学、绘画、中外美术史、大众传播学、法律、计算机、语文写作、外语、哲学等等。由此可见,构建一个合理、完善的摄影教学体系涉及到的知识面很宽,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得到的是综合性知识,全面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使大学生一专多能、爱好广泛,既有扎实的文化科学知识基础,又有一定的工作技能,也有审美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以超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可塑的发展潜力、敏锐的洞察力、强健的体魄和超前的领先意识,去适应正在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中竞争与发展的需要。
摄影课与大学生素质教育
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 化学工程与工艺
09-01班 540904020156
朱楠
第三篇:公共利益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
公关礼仪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
学院:矿业工程学院班级:采矿10-1姓名:李显德
学号:1072101103
摘要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全面,公关礼仪教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作出了重要贡献,发挥了特殊的教育作用,现代公共关系礼仪教育已成为大学生教育的一种新颖而有意义的方式,为素质教育开辟了新的途径。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相信每个人都经历交往、交际中的尴尬,如着装不当,举止失礼,不会说话„„事情虽小,但常常挫伤我们的自信,影响我们的形象。所以学习公关礼仪对于培养大学生沟通的能力,规范大学生基本行为,加强大学生社交能力,拥有良好的形象有很大的益处。加强大学生公关礼仪素质的培养,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构建和谐社会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公关礼仪大学生素质影响
公关礼仪是社会组织在与公众交往过程中必须遵循的礼仪规范,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问、人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用以沟通思想,联络感情,促进了解,达成共识,构造和谐环境,最终塑造良好组织形象的一种行为准则。它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塑造组织成员的个体形象,表现所在组织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体现组织的总体特征与风格。因此,它成为组织成员获得自尊与自信、社会组织获得承认与支持,以及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的重要手段。
我国是一个礼仪之国,有着优良的礼仪文化传统,素称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礼尚往来,并形成了优良的道德文化传统,所倡导的忠诚爱国、勤劳勇敢、博爱怜悯、尊老爱幼和扶助伤残等思想,在规范人们的言行和陶冶人们的伦理道德以及提高人们的公关社交能力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当代,我国在接受了科学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经历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洗礼后,具体到中国的国情,又实行了对外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外交策略,对内也进行了党风政风的整风运动和新时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最典型的就是现在我国所提倡的“八荣八耻”教育,这
一思想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普遍的推广,在人情观念淡化、物质势利浓厚和全民信仰严重缺失的中国,起到了警醒国民和“大范围、高层次、多维度”地提高我国公民道德修养和公关礼仪能力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生力军,是国家稳定和发展的中坚力量,但是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除了要掌握必须的科学文化知识外,还必须懂得一定的社交礼仪。我们大学生固然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但是也应该注意自己的礼仪和形象的建设。说小一点,它是我们个人修养的问题,说大一点,它关乎着我国日常生产和生活的正常运行,关系着社会稳定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我们既要继承先辈们优良的德育传统,又要学好与公共关系和社交礼仪等方面有关的科学,并以它们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进行自身礼仪习惯的培养和个人形象的塑造。
现今大学生在学校内存在许多礼仪道德问题。例如学生对老师的“师生情”淡薄,对老师或者是相关的管理人员不够尊敬,或者用一些同学的观点就是“不买帐”,对身边的同学也存在着一定的偏见,特别是在大学中,大家都是来自于祖国天南地北的,必定随身携带着本地方、本民族的一些风俗习惯,我们大学生就如同生活在一个小小的社会中一样,必须处理好与各方面的关系。对周遭的同学应该给予足够的让步和尊敬,要尊重身边其他人的民族生活习惯,这就包括对同学和老师方言的尊敬和对他们的地方感情给予必要的认可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敬,但是我们必须先要尊重他人,这就是我国礼仪文化中的“礼尚往来”。大学生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否则我们的公关礼仪建设很可能就会走很多弯路,有时甚至是“事倍功半”。通过老师在公共关系课上对仪表、仪容、仪态、服饰、语言、交往、求职应聘等礼仪的介绍,我们也可以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原来,世界上最难推销的产品不是汽车,而是我们自己,大学生是应该学点公关,当然不是为了摆设和装饰,更多的是为了应用。其次,在言谈举止这一方面,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公关礼仪。我们要在日后交际中学会把握交往的技巧、艺术、原则,了解公众的行为特点,学会与各种类型和特点的公众友好相处。与人谈话的时候,注意做到表情更加自然,语气更加和蔼亲切,表达更加流利得体。动作不太大而适当得体的的手势想必也会给彼此的交流增添一点乐趣的。对于自信不足,我们要从行走的仪态中获得改观.不再额首凹胸,显得无精打采,尽量昂首阔步,收腹挺胸,以给人一种自信的感觉。还有,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保持微笑,因为我相信笑容是最美丽的公关仪态。再者,就是在一些能力上的锻炼来提升自己的公关素质。比如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学会协调各类公众关系、收集信息,制定公关计划与方案、组织实施各类公关活动及大型专题活动,进行有效传播沟通.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从容地应对,以有效地解决问题,这是应变能力的要求。而通过传播沟通与公众建立良好的关系,能写会说,能很好地运用语言传达组织的有关信息,与公众有效沟通,是对公关人员的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这些都是最基本而又必不可少的公关能力,我会在平时中有意识地去培养,寻求适当的机会锻炼自己,争取在这些能力上获得提升。最后,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公关人员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常常需要面对各种难题、矛盾和困境,为此良好的心理素质必不可少。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坚强的意志,成熟的思维方式,开放的性格,广泛的兴趣爱好和良好的气质都是良好公关心理的基本内容,都是我们需要加强和锻炼的项目。总之,作为当代大学生,要塑造良好的公关形象,不仅培养良好的公关素质,还要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真正做到多多学习,少些休闲娱乐;多多思考,少些空谈;多多交流,少些埋怨,学习和知识,会给人带来智慧,让自己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同时还有利于提高个人品味,因此这也不失为一大公关法宝。
加强大学生公关礼仪素质培养有很大的必要性。首先,公关礼仪素质的培养是大学生成长的需要。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际关系的发展史,人类越进步,人类的社会化程度就越高,人们也就越加需要运用公关礼仪来调节和维护正常的社会生活。如今,大学生的年龄增长和生活环境不断在发生着迅速的变化,从中学来到大学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从家庭走向学校过着相对独立的生活,在个性不断显现、自我逐渐张扬的同时,他们更加渴望获得真正的友情,展开更多的人际交往和社会交往,为了成功、有效、和谐、愉快和持续地与他人和社会进行接触,公关礼仪素质成了他们实现建立友情,发展友谊和了解社会的钥匙,成为他们完成社会化的纽带和桥梁。其次,公关礼仪素质的培养是大学生成人的需要。公关礼仪属于伦理道德范畴。人品重于文凭,在人品塑造中,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是关键,而公关礼仪素质又是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提
高公关礼仪素质也就关系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养成。对大学生而言,举止庄重,进退有礼,仪容客观,执事谨敬,文质彬彬,稳健主动,不仅能塑造良好个人的形象,还会获得他人和组织认可与尊重,成为其社会化完成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大学生中确实存在着高学历教育和低素质表现相矛盾的现象,对此,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特别强调把“明礼诚信、团结友善”作为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正说明了加强大学生公关礼仪素质培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最后,大学生公关礼仪素质的培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文明礼仪,诚信公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内容,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基本条件。大学生在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中,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中的公关礼仪素质的培养,能引导大学生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自觉形成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动力。他们会将职业活动中的文明风尚带到社会经济生活中,为经济建设服务;带到人们的家庭里,实现人们的安居乐业和安定团结;扩大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上,规范各行业的社会形象和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和组织之间的关系。而这些影响力,对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水平,防止和抵制不文明习气的蔓延都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
大学生可以通过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锻炼自我的礼仪修养。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在校生活中提升能力的一个平台,如:各种团队形式的知识竞赛、文艺表演和组织的校内外公益活动等等,都无不蕴含着对公关意识的培养和对公关礼仪知识、习惯、能力、要求的探索与学习。这种在做中学的过程,实质上构成了大学生们潜移默化、陶冶情操、提高公关礼仪素质与能力的良好环境。其次要注重平时生活的礼仪修养。最后要完善公关礼仪素质的考核机制。目前,高校每年都应用综合测评体系对大学生进行一年一度的测评。从该体系设置的评分标准来看,应当加大德育素质的比重,同时应更加明确公关礼仪素质的类别、标准和要求。这种明确公关礼仪素质的考核机制,将有助于激励大学生提高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把他律转化为自律,把强制转化为自制,从而形成个人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和品质。
当然,大学生礼仪素养的提高,仅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得到家庭和社会的大力配合才好。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大
学生的礼仪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总之,礼形于外,德诚于中。加强大学生公关礼仪素质的培养必将是一项意义深远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赵昆.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J].中国农业教育,2006(2)
[3] 李小茹.加强当代大学生礼仪修养的意义和途径[J].2007(2)
[4] 赵梅礼.仪教育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性[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6(1)
[5] 黄菊良.大学生礼仪修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
第四篇:浅谈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当今高等教育发
展中,要抓好大学生素质教育,不仅仅要注重外语、计算机和各项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首要的是从思想上加强素质的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已经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希望能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入手分析,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及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
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上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总和,指的是每个民族为了生存和发展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狭义上的文化,是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仅把观念形态的精神文化视为文化,它包括社会道德伦理、政治思想、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科学技术、民俗风情、思维方式等。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学术界一向有不同看法。一种观点认为,“传统文化”是在过去的一个很长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指西周至清中叶这三千多年历史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文化。另一种观点认为,“传统文化”是指从过去一直发展到现在的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融的过程中,渗透了各时代的新思想、新血液……综合上述观点。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根据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文学作品所提炼出的理论化和非理论化的、反映中国伦理价值取向的,且长时间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的社会精神。
二、目前我国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对于明清四大名著,很多大学生只是看过一、二部,《唐诗三百首》一般都看过,但是真正仔细体会过的却是少之又少,对于《尚书》、《春秋》、《四书五经》等,接触过的同学基本上达不到10%。可见当代青年大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的贫乏程度。传统文化知识的缺乏就导致他们对我国古代文明的不了解,而不了解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就使当代年青大学生缺少民族自豪感、缺乏自信心,同时也缺乏爱国心。
那么,目前的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如此缺乏,追究教育过程,问题何在呢?
首先,教育目标单一。当代中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要想在这样的社会上有立足之地,要求大学毕业生有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和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各项技能,如外语、计算机等等。由此造成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的目标上越来越体现出发展经济的强烈愿望,而忽视了在发展人的个性和心理潜力方面的作用。在学校教育中强调学校传播文化知识的功能而忽视其教化功能,特别是在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上的重要功能。
其次,教育内容单薄。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缺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教材,更有很多院校根本不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
再次,教育方法单一。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单向的传授为主,注重教师的讲解,不够重视学生的参与和实践过程。教学过程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方法,忽视学生的潜在能动作用,忽略学生的接受心理,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往往摆出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向学生灌输,把教育者、受教育者之间平等的双向交流变成居高临下的教导,听起来冠冕堂皇,可就是不能滋润受教育者的心田,结果授、受双方缺乏情感上的共鸣,受教育者不为所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在教育中不能够因材施教,不考虑学生的特点,一律采取灌输的方式是无法收到好的教育结果的。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长期以来,在高等学校过于注重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而对于做人做事基本的道德品质,学校教育引导的力度还不够。中国古代教育以道德教化为先,道德教化诉诸个人内心修养,并重在践行,中国传统文化是“德性”文化,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古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广博而深邃,富有很强的哲理性,其道德学说规范并制约着中国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所谓“仁者爱人”等是传统文化所期许的道德修养的最高精神境界。孔子要求“臣事君以忠”,“君使臣以礼”,要求为人者要尽“孝悌”之道,和“忠信”之礼,尽管有着特定的时代和阶级的内涵,但这种重视教人明人伦关系,崇尚和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可借鉴。除以上内容外,可供借鉴的还有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以德治国,修身为本的重德精神;各族一家,协和万邦的宽容精神;“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
第五篇:浅析摄影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浅析摄影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姓名 李新梅
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
学号 540902030123 学科 摄影
浅析摄影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在2l世纪,社会最需要的不仅仅是在某方面拥有特质的“狭义”的人才,更需要能够全面适应2l世纪竞争需要的在个人素质、学识和经验、合作与交流、创新与决策等不同方面都拥有足够潜力与修养的“广义”的人才。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就成为了高校教学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各样的选修课丰富了学生的第二课堂,有效 地活跃了学术气氛,优化了育人环境;同时,对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陶冶高尚的情操,养成高雅的文化鉴赏品位,形成高校良好的文化传统和稳定的办学风格,均具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中,摄影是一门含化学、光学、机械学等理工科知识,又有文学、美术、艺术、色彩学、社会学等人文学科知识的学科,它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摄影选修课的开设有利于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摄影课程不仅仅局限于该课程本身,它与其他技术学科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比如,在拍摄取景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空间和几何构 图能力;在曝光和快门的使用上,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光学知识和用色能力;在照片的后期处理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和多媒体知识。所以,学生学习摄影的过程,实际上是培养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整合和应用能力摄影课程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摄影教学和摄影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创新思维、审美能力、思想品质和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摄影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自然交汇的结晶。是了解、认识、反映社会现实的形象化手段,是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摄影者通过画面的构思、色调的均衡、场景的剪裁给观赏者带来美的享受,使观赏者真正得到心灵的满足。与此同时,通过对摄影器材的了解,我们可以接触到现代科学各个领域,拓宽知识范围,提高艺术修养。因此,摄影不仅仅是会摆弄照相机,而是一种包括应用科学、想象与设计、专业技巧和组织能力的综合过程。素质教育相对于应试教育来说.是一场革命。它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将摄影艺术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内容,对高校学生进行摄影知识和 摄影艺术的教育,既是一种科技活动。又是一种美学教育。所以。对大学生开展摄影艺术教学活动,不仅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而且有助于丰富素质教育的内容.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一、摄影教学有助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据近年全国高校大学生素质调查发现。现在不少大学生外语好、数理化好、经济头脑好。但对地理、历史、传统文化等人文方面的知 识了解不多,也没有很大的兴趣,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在这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而摄影教学有着趣味性极强的愉悦式的教学过程。它可以使学习变成一种精神享受。它以形象展示,以情动人。学生在赏心悦目的视觉语言中比较容易掌握所学的知识,从而消除一般教学中的枯燥与乏味。这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人文科学知识的积极性,改变理工科学生对人文科学缺乏兴趣的局面.在没有压力和强迫感的情况下.增强学生自觉学习人文科学和审美 知识的内在动力。其次,综合性强。“以人为本”的摄影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懂得人生,用反映先进文化的摄影艺术美的瞬间去显示学生张扬个性的绚丽色彩和精神世界。而且在客观上引导和激发学生主动地培养、加强人文与审美方面的素养。因为人文素质的高低、文化底蕴的厚薄、美学素养的差异都将制约着学生摄影作品的水平,这不仅仅是靠精通技法和造型元素就能解决的。唯有提高各学科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重视文学、哲学、美学方面的修养。了解历史和社会现状及时代特征,了解社会文化、审美习惯、传统道德。才能够用照相机准确地记录和反映社会的发展变化;唯有深入了解社会文化艺术,具备深厚的生活积累、文化功底、文化积淀、人文素养才能拍摄出寓意深刻的艺术佳作。
二、摄影教学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摄影主要是培养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其根本目标是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 的能力。这个过程中,它所表现的形象性、情感性、自由性最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摄影在素质教育中也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手段。智能的核心是思维能力。人的思维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如果只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形象思维能力,会制约人的智力素质的全面提高。科学实践证明,按单一知识结构培养的人,不会有健全的联系系统要健全思维,提高智力素质,必须通过美育教育。
在所有的学科教育中,摄影的最大优势就是发展人的形象思维,因为审美、创造美的过程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想象是形象思维的基本方式,科学创造离不开想象。摄影教育的形象性,教会学生怎样去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摄影的过程,就是一个认识_感受_领会_想象_创造的过程。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一个人不会想象,也就不懂得创造。直觉思维是摄影艺术创造的思维方式,直觉又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创造性的突破往往是通过发现隐蔽关系和创造性想象来实现的。因此,在摄影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调动其想象力,在表现上运用力学透视、光学、色彩等知识来处理一系列问题,继而创造出一个新的艺术形象来。因而,摄影选修课的开设能够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由于近年来信息、数字、传播等高新技术的发展,摄影不仅是艺术创作和记录历史的依托,更是商业价值的创造者、人们工作学习的帮手、了解社会获取知识的重要信息来源。培养创新能力是摄影教学 优越于其他学科教育的功能。这是因为其它学科教育多属于认识、记忆、抽象地接受前人经验模式的教育.而摄影教学没有固定的目标,没有不可变的模式。它更加强调学生个体的创新思维,是一种生动的、灵活的、室内室外摄影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形式。这种教育形式又间接地促进了学生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拍摄中训练出一种对生活多侧面、深层次的洞察能力和理解能力,探索摄影巾的意境、构图及审美方面的奥秘.从而激发出推陈出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意识和创造潜能,并时时处处处在有创新思维伴随的过程中。摄影教学中的后期计算机运用方面的课程有利于学生借助于先进的图像处理软件,开展数码影像的二次创作实践。学生凭着自己的理解和审美,大胆尝试,尽可能将一些看似普通的数码影像素材,通过对图像的处理创造出不同风格、不同色调、不同语境和表达不同含义的新作品,由此促进创新能力和意识大大提升。
三、摄影教学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摄影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它的艺术表现对象是人、自然与社会,每一幅成功的摄影作品都表现了作者的情感、思想、性格等,表达了作者对美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通过各种传统和现代的摄影教学手段,以美的作品、美的形象、美的情感为特点.从情感上打动学生,感之以形,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实现对美的事物从感知到理解再到欣赏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摄影能让学生主动地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美。留意在生活中遇到的事物,关注现实 世界并发掘它具有的价值。尤其是审美的价值。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可以提炼的、可以感动人的美好的事物。虽然我们所处的现实并不是完美的,但它是实在的、活生生的。在各种矛盾中、在现实的冲突与撞击中.才更会显示出生命的活力与真实朴素的美。在摄影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出发,而学生时代的生活最重要的主题就是校园文化生活。我们就可以指导学生从校园生活中挖掘素材,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美。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多举办一些摄影的观摹展示,或是拍摄活动。如以“校园”为主题,让学生通过摄影从多方面多角度来体现自己的生活学习、文体活动,去观察体验自己的生活,发掘有价值的事物。
四、摄影教学有助于大学生思想品质的培养
在摄影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摄影实践采风活动能促使大学生身心健康。通过走进大自然的群体活动,学生能放松心情。增进友爱.在增进友谊的同时也使拍摄技术得到提高。课外组织的摄影讲座、论坛、博客等,客观上鼓励大学生多以摄影作品为媒介进行沟通交流。在摄影教学中,也可以渗透思想品质教育。通过介绍中外优秀摄影家的生平事迹,鼓励学生努力地把自已塑造成为勇担社会责任、追求敬业奉献的人。如在战争年代,许多战地摄影记者怀着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冒着生命危险拍下一幅幅纪实照片。表现战争的残酷和激烈。歌颂为正义而战的英雄精神。这些生动事例让大学生从中解读到可贵的奉献精神和良好的职业素质.找到自己的不足和 今后努力的方向.从而激励自己胸怀大志。积极进取,努力开发蕴藏在自身的创造潜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摄影教学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
当今。我国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明显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独生子女人数越来越多,这一群体从小被呵护太多,在为人处世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足和误区。另外,由于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许多大学生缺少艰苦奋斗的进取精神。改善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应从多方面努力,而积极开展摄影活动也是改善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一个好途径。一方面,可以通过欣赏好的作品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文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从风光摄影作品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秀丽、壮观之美时。会引起由衷的赞美和对祖国的热爱。通过摄影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们更加关注社会,增强了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大学生积极参加摄影实践活动,可以消除心理障碍,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在摄影实践中,成员的互相帮助和个人体力、意志的磨练.克服了困难,加深了团队中同学间的友谊,既陶冶了情操,培养了乐观开朗的性格,又培养了坚韧不拔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团队协作精神。潜移默化中个人的心理障碍也会逐步得到消除和矫正,也更好地为毕业后适应社会创造了条件。
六 摄影欣赏有助于培养学生情感的交流
毕加索曾说过:“艺术是时代的索引,任何一个时代的特殊感隋都会诱导出与这些情感一致的艺术形式。”21世纪的今天,摄影 艺术日新月异,空前发展,摄影文化的内涵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摄影已逐渐成为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手段。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映,它不是对客观对象本身的反映,而是对对象与主体之间的某种关系的反映。具体地说,情感是人对自己,对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一种主观态度和评价,它与人的需要、欲望和理想密切相关,具有强烈的主观倾向性。情感在审美心理活动中,一方面,诱发各种心理因素积极参与创造活动,另一方面,融入其他各个环节的心理活动中,使整个创作活动都染上情感的色彩。也即在摄影艺术创作中,情感是形象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正是情感的诱发,审美表象才升华为审美意象;在审美感知时,情感就会诱发形象记忆和情绪记忆以及形成一定的情感体验。摄影选修课的目标除了向学生讲授摄影知识和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在运用摄影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表现的乐趣,培养感受能力、操作能力、鉴赏能力、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扩大文化视野,发展个性,完善人格。在这些目标中,审美能力的培养是最重要的。在作品拍摄过程中,审美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由于审美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不带有任何强迫性,完全是靠“美”本的魅力来吸引。在审美过程中,审美的主体往往处于一种自主状态,不受世俗杂念的干扰,忘怀一切,将整个情感和心灵都贯注到美中,达到“神与物游”的超脱境界。学生在欣赏摄影名作时,作品所表现的内容、技法、明暗节奏、色彩,以及作者力求表达情感的深邃内涵,往往会感动和震撼人灵魂深处的神经。摄影就是通过联想和想象等复杂的形象思维来 创造形象,使作品的境界得到升华,从而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并且,通过对摄影作品的欣赏,在审美愉悦中打开闭锁的心扉,促进人的情感能力的发展。情感的丰富和发展使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和谐融洽、信任理解、友好合作,使人的身心获得完全彻底的解放。这对于人们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自身潜能的发挥是十分重要的。
综上所述。摄影艺术教学有助于大学生素质的培养。把摄影艺术教学纳入学生素质培养的内容,是时代的呼唤,它不仅仅是一种观念上的拓展。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径。目前的摄影艺术教学还存在很多主客观的发展制约因素。为了能真正发挥摄影艺术教学在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中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学校应当更多地吸引摄影方面的教育人才。完善教学设备,充实教学内容,组织丰富的实践活动。在摄影日益普及的状况下.在2l世纪的今天,大学生不应成为摄影的门外汉而应把摄影作为工具,创造性地投入到各项工作和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