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心本管理的实践思考(本站推荐)
对“心本管理”的实践思考
徐州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
摘要: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心本管理在我国得到迅速推广应用。实践中,要以转变管理理念为前提,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以建设学习型组织为载体,加强员工心理资本的积累与挖掘,实现管理的不断创新。
关键词:心本管理实践思考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中国发展模式的形成,为我国管理理论的创新提供了研究和实践的依托。作为中国式管理理论----‚心本管理‛理论应运而生,并迅速得到推广和应用,对各类微观组织提高员工工作绩效,增强竞争优势,提高组织效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心本管理‛作为人本管理的升华既是管理理论的第三次革命,更是中国发展模式的结晶和优秀中华文化在管理领域的应用、整合和升华。本文试从实践的角度对心本管理做一些思考:
一、观念、理念的转变是实现‚心本管理‛的前提‚心本管理‛是通过各种管理手段和方法对管理者及员工进行情感、思想、意志、感觉、知觉等多种心灵的挖掘、整合与正确引导,强调对管理者、员工心理上的凝聚、引导、激励和辐射。‚心本管理‛相对于人本管理主要在三个方面有了新的升华:一是把关注人‚心‛为管理的出发点,并通过挖掘员工的心理潜能、开发员工的心理能量,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实现组织目标;二是把管理的核心价值由来自外在的心灵感动变为管理者和员工内在心灵的自觉;三是把心理资本作为人力资源重要组成部分,认为心理资本、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共同构成人体拥有的人力资源。因而,作为管理者及员工对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必须有新的认识,使‚心本管理‛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形成心理认同。理念、观念的形成有其过程,且一旦形成往往具有强烈的保守性,更新十分艰难。因此,心本管理在实践中的应用关键在于理念、观念的更新,以管理者理念、观念的更新更为重要。有些管理者长期以来形成了独断行事、长官意志,习惯于强硬的行政管理。常见于大型的国有企业和人员高度流动的个体私营企业。另一个极端是管理松散无序,既不管人,更管不了‚心‛。这大多数是长期依附于政府,依靠国家财政的事业单位。这些单位管理者和员工的人际关系及利益格局十分复杂,长期以来难以实施有效的管理。以上两种组织难以实施‚心本管理‛。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开放、独立、自主的微观主体才有可能实现管理的创新。
二、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实施‚心本管理‛的关键
‚心本管理‛是人本管理的升华,但又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魅力。‚假如你要用一个人的‘手’,你就必须用他的整个‘人’;假如你要用他整个‘人’,你就必须影
响他的整个‘心’。‛这是被誉为‚中国创新培训第一人‛的吴甘霖对心本管理的描述。管理模式总是孕育于文化基础之上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决定了中国管理的文化性格与感言管理文化的差异性。心本管理就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中国式管理创新。中国文化强调人在社会中的位置、责任和义务,因而将关系作为管理的重要对象;中国文化强调管理在伦理、战略、艺术上要求,表现出对‚和谐‛、‚协调‛的追求,对管理艺术的推崇,更倾向于从更为系统长远的高度来考虑管理问题。因此,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既要吸取西方管理理论中的精华,又要传承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要从组织发展战略上确立管理理念,努力构建共同的发展愿景,使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统一;要追求管理中的人际和谐、人事和谐、身心和谐,合理处理人与人的矛盾,激励员工在完成事业中实现自身价值;注重人的自身身心统一和和谐,使员工的肉体与灵魂,情感与理性,外表与内心,认识与行动,义与利,得与失,进与退等各种矛盾达到一致与融合的境界。特别要正确处理好物质激励与精神鼓励,服从管理与个人尊严的关系,重视从心灵需要上满足员工的要求,讲究工作的方法和艺术。
三、建立学习型组织是‚心本管理‛的重要实现路径 建立学习型组织是管理心理学化的重要标志。建立学习型组织其内容就是五项修炼,即:建立共同愿景,改善心智
模式,实现自我超越,进行团队学习,学会系统思考。五项修炼强调人的自主创造,自我实现,强调建立在个人愿景与共同愿景的统一,强调管理者与员工的平等关系,强调内部价值观的重要作用,注重员工的个别差异及员工各层次的需求,使管理工作更加深入到员工的微观心理层面。因此,建立学习型组织,推进管理心理学化,是‚心本管理‛的重要实现路径。在具体管理实践中要根据组织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人力资源现状,科学制定学习型组织建设的规划,有计划,按步骤地推进学习型组织的建设。
四、重视心理资本的积累与挖掘是‚心本管理‛的核心 心理资本是个体所拥有的积极的心理资源,包括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复原力、坚韧力等类似状态的积极的心理力量。心理资本位于个体的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之上,涵盖了所有能够给个体与组织带来积极结果的心理和行为。而作为一种个体的积极状态是可以开发、提升和管理的。一是要重视职工的心理所有权。建立和实施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模式,增强员工对制度和规则的信任感,提高职工对组织的忠诚度。二是要加强组织内部沟通和决策的民主化,积极支持职工参与管理和决策,为员工职业自我发展,实现自身价值提供事业平台。三是要引导和帮助员工做好职业生涯和事业发展规划,增强员工发展的目标承诺感的发展的自信心。四是运用心理防御机制,使员工在目标受挫和失败中维持心理
上的稳定增强自尊和自信。五是要加强管理训练,提高员工情商,增强员工认识、控制自己及他人情绪的能力,发挥员工的最大潜能。
参考文献:
【1】吴甘霖心本管理---第三次管理革命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杨晓春以心本管理为前沿的管理学研究企业导报2007年第七期
【3】郑国娟心本管理背景下的心理资本嵌入经济管理2008年15期
通信地址:江苏省徐州市复兴南路388号徐州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邮编:221003
第二篇:本略心本管理
本略心本管理
一、心本管理的科学界定
从一百多年现代管理学发展的历史来看,东西方的管理学家都忽视了一个最大的盲区:只重视管理他人,不重视管理自己,更不重视管理者心灵的自我管理与修炼。心本管理应运而生,其关键的一点是,强调管理自我,管理好自我的根本是管理内心和心灵。如日本“经营之圣”的稻盛和夫明确提出“以心为本的利他经济学”,“共同愿景”、价值观等。
企业一方面促使企业有效地提供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也产出伦理、企业文化等精神文明,以此影响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导人们加强修养,完善人格,提升人性。心本管理就是通过情感、思想、意志、感觉、知觉等多种心灵的发掘、整合与正确导向,所产生的综合之力。心本管理打破了传统的强制管理的观念,重点突出的是对员工、顾客和利益攸关者在心理上的凝聚、引导、激励和辐射。
心本管理是人本管理的进一步升华,由心灵的外在感动,转为管理者与员工心灵内在自觉。人本管理强调的是来自外在引起的心灵感动,“我对你好,你也应该对我好”;心本管理更强调的是内在心灵的自觉。心本管理阶段是由外在的控制到外在的感动,再到内在的自觉的过程。心本管理修炼即提高心理素质、开发心理能量的修炼,以意志修炼为核心,在五项修炼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心性的自我修炼决定人的行为,行为的反复形成了习惯,习惯造就人的性格,性格决定了人的命运。因此,心本管理对原来的管理学是超越而非简单改版。
二、心本管理的人性假设研究
由于研究角度的设定不同,对“以什么人的心为本”、“以什么为本”等心本管理内涵的理解上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对人性的假设也不同。
(一)心本管理的内涵
1.以什么人的心为本。心本管理就是以人心为本的管理,从整体的角度出发,认为个体与群体并重,当代人与后代为重,员工、顾客与利益相关者并重,管理应该以所有的人(人类)为本。
2.以什么为本。一是从哲学意义上理解“:本”即“本位”“,根本”,“目的”。二是从一般意义上理解“本”即“出发点”,“中心”。人是管理活动的“根本”和“目的”。心本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物质条件和自由发展的空间,管理要成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人心是管理活动的出发点,通过充分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最终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二)心本管理的人性假设是:和谐人假设
考虑到人的个性、需求的差异和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人既具有客观理性,人的行为的客观后果都会有利于最充分地实现自身的利益。同时具有主观理性,每个人都依据自我偏好而做出独立的主观价值判断,并做出趋利避害的行为决策。故提出“和谐人假设”,含义是:
1.人天和谐。追求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企业实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执行绿色战略,坚持与自然环境、资源的协调,不牺牲下代人和其他人的生存环境,减少或停止经营活动带来的负外部性。
2.人际和谐。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人与人的交往维持在一定的秩序内,合理处理人与人的矛盾、冲突、摩擦,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状态。
3.身心和谐。追求个人的身与心的和谐。身心关系指人自己的精神(包括观念和欲望)的协调、控制关系。身心和谐即身心统一,它表现为人的肉体与灵魂、情感与理性、外表与内心、认知与行动、义与利、得与失、进与退等各种矛盾达到一致与融合的境界。
4.人事和谐。人在出色完成事业的过程中,追求自身人身价值的最大化。员工对所从事的学习、工作或事业专心致志,全心投入,敢于直面任何困难。发扬开拓创新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强调人对事业的热情,对事业的忠诚。
三、心本管理的基本要素
根据组织行为学的观点,人的行为是在一定环境下人的心理对外界的反应,因而心本管理的基本要到包括如下几点:
(一)心理契约
谢恩(Schein,1980)认为,“心理契约是在组织中每个成员和不同的管理者以用其他人之间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的没有明文规定的一整套期望。”卢梭提出了更具体的心理契约定义(Robinson and Roussean,1994),认为心理契约“不仅具有期望的性质,也具有对义务的承诺和互惠”。个体行为受人格与行为情景两重影响。根据人格方法来选拔、培训、选配人员在某种环境下能改善和提高组织效率。具体而言,组织中公民的人格应包括:责任意识、服务观念、诚信操守、求实品德、进取精神、平等态度。管理者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注重知行统一,提高人格素养,塑造形成自己的人格形象。
(二)管理伦理
管理伦理是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各种关系以及协调处理这些关系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总和。包括管理伦理意识、管理伦理关系和管理伦理活动。管理伦理在处理企业生产经营内部的关系时其道德规范主要指向与顾客、员工和利益攸关者三层关系。管理伦理具有自然性与社会性、人为性与为人性、他律性与自律性、功利性与道义性、现实性与理想性。
管理具有伦理功能,伦理具有管理功能,两者结合可以发挥巨大效益。
作为一种特殊的调解规范体系,管理伦理在经营中处理互相矛盾的事物时发挥作用,表现为现代管理的基本原则。主要是:(1)功利和人文;(2)人道和物道;(3)民主和集权;(4)权力和权威;(5)公平和效率;(6)竞争和合作;(7)重义和重利。
(三)企业文化
现代企业文化是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等。其构成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三个层面。其中,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在追求经营成功的过程中坚持的基本信念及行为准则,即企业的价值取向。在和谐人假设的前提下,企业应追求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四)管理环境(E—理论)
管理环境(Environment)可分为工作环境和现代商业关系环境。对其的改善可以从(1)工作场所的照明、颜色、噪音和温度等;(2)完成工作必备的工具、设备、器材等先进和完备程度(;3)岗位轮换和工作内容丰富化等三个方面着手
第三篇:管理学新概念:心本管理
心本管理
龙长青,李琴,徐锋.心本管理——管理学前沿的新方向[J].法制与社会,2007,(9),581. □
(华中农业大学经管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摘要管理者心灵的自我管理和修炼是管理的基础。本文从对心本管理的科学界定入手,指出了其人性假设,构建了基本要素(心理契约、管理伦理、企业文化和管理环境)。关键词心本管理要素内涵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7)-581-0
1一、心本管理的科学界定
从一百多年现代管理学发展的历史来看,东西方的管理学家都忽视了一个最大的盲区:只重视管理他人,不重视管理自己,更不重视管理者心灵的自我管理与修炼。心本管理应运而生,其关键的一点是,强调管理自我,管理好自我的根本是管理内心和心灵。如日本“经营之圣”的稻盛和夫明确提出“以心为本的利他经济学”,“共同愿景”、价值观等。企业一方面促使企业有效地提供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也产出伦理、企业文化等精神文明,以此影响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导人们加强修养,完善人格,提升人性。心本管理就是通过情感、思想、意志、感觉、知觉等多种心灵的发掘、整合与正确导向,所产生的综合之力。心本管理打破了传统的强制管理的观念,重点突出的是对员工、顾客和利益攸关者在心理上的凝聚、引导、激励和辐射。
心本管理是人本管理的进一步升华,由心灵的外在感动,转为管理者与员工心灵内在自觉。人本管理强调的是来自外在引起的心灵感动,“我对你好,你也应该对我好”;心本管理更强调的是内在心灵的自觉。心本管理阶段是由外在的控制到外在的感动,再到内在的自觉的过程。心本管理修炼即提高心理素质、开发心理能量的修炼,以意志修炼为核心,在五项修炼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心性的自我修炼决定人的行为,行为的反复形成了习惯,习惯造就人的性格,性格决定了人的命运。因此,心本管理对原来的管理学是超越而非简单改版。
二、心本管理的人性假设研究
由于研究角度的设定不同,对“以什么人的心为本”、“以什么为本”等心本管理内涵的理解上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对人性的假设也不同。
(一)心本管理的内涵
1.以什么人的心为本。心本管理就是以人心为本的管理,从整体的角度出发,认为个体与群体并重,当代人与后代为重,员工、顾客与利益相关者并重,管理应该以所有的人(人类)为本。
2.以什么为本。一是从哲学意义上理解“:本”即“本位”“,根本”,“目的”。二是从一般意义上理解“本”即“出发点”,“中心”。人是管理活动的“根本”和“目的”。心本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物质条件和自由发展的空间,管理要成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人心是管理活动的出发点,通过充分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最终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二)心本管理的人性假设是:和谐人假设
考虑到人的个性、需求的差异和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人既具有客观理性,人的行为的客观后果都会有利于最充分地实现自身的利益。同时具有主观理性,每个人都依据自我偏好而做出独立的主观价值判断,并做出趋利避害的行为决策。故提出“和谐人假设”,含义是:
1.人天和谐。追求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企业实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执行绿色战略,坚持与自然环境、资源的协调,不牺牲下代人和其他人的生存环境,减少或停止经营活动带来的负外部性。
2.人际和谐。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人与人的交往维持在一定的秩序内,合理处理人与人的矛盾、冲突、摩擦,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状态。
3.身心和谐。追求个人的身与心的和谐。身心关系指人自己的精神(包括观念和欲望)的协调、控制关系。身心和谐即身心统一,它表现为人的肉体与灵魂、情感与理性、外表与内心、认知与行动、义与利、得与失、进与退等各种矛盾达到一致与融合的境界。
4.人事和谐。人在出色完成事业的过程中,追求自身人身价值的最大化。员工对所从事的学习、工作或事业专心致志,全心投入,敢于直面任何困难。发扬开拓创新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强调人对事业的热情,对事业的忠诚。
三、心本管理的基本要素
根据组织行为学的观点,人的行为是在一定环境下人的心理对外界的反应,因而心本管理的基本要到包括如下几点:
(一)心理契约
谢恩(Schein,1980)认为,“心理契约是在组织中每个成员和不同的管理者以用其他人之间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的没有明文规定的一整套期望。”卢梭提出了更具体的心理契约定义(Robinson and Roussean,1994),认为心理契约“不仅具有期望的性质,也具有对义务的承诺和互惠”。个体行为受人格与行为情景两重影响。根据人格方法来选拔、培训、选配人员在某种环境下能改善和提高组织效率。具体而言,组织中公民的人格应包括:责任意识、服务观念、诚信操守、求实品德、进取精神、平等态度。管理者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注重知行统一,提高人格素养,塑造形成自己的人格形象。
(二)管理伦理
管理伦理是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各种关系以及协调处理这些关系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总和。包括管理伦理意识、管理伦理关系和管理伦理活动。管理伦理在处理企业生产经营内部的关系时其道德规范主要指向与顾客、员工和利益攸关者三层关系。管理伦理具有自然性与社会性、人为性与为人性、他律性与自律性、功利性与道义性、现实性与理想性。
管理具有伦理功能,伦理具有管理功能,两者结合可以发挥巨大效益。
作为一种特殊的调解规范体系,管理伦理在经营中处理互相矛盾的事物时发挥作用,表现为现代管理的基本原则。主要是:(1)功利和人文;(2)人道和物道;(3)民主和集权;
(4)权力和权威;(5)公平和效率;(6)竞争和合作;(7)重义和重利。
(三)企业文化
现代企业文化是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等。其构成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三个层面。其中,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在追求经营成功的过程中坚持的基本信念及行为准则,即企业的价值取向。在和谐人假设的前提下,企业应追求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四)管理环境(E—理论)
管理环境(Environment)可分为工作环境和公共关系环境。对其的改善可以从(1)工
作场所的照明、颜色、噪音和温度等;(2)完成工作必备的工具、设备、器材等先进和完备程度(;3)岗位轮换和工作内容丰富化等三个方面着手。
参考文献:
[1]吴甘霖.心本管理—管理学的第三次革命.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波特马金,凯瑞.库帕,查尔斯考克斯.组织和心理契约.王新超译.北京
大学出版社.2000.
[3]张应杭.管理伦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4]唐凯麟,龚天平.管理伦理学纲要.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管理视野
第四篇:对劳务工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劳务派遣是我国企业改革发展到一定时期所衍生出来的一种新型的、特殊的劳动用工制度。由于受用工环境、工资成本和岗位要求等因素的制约。目前,劳务用工大量存在于金融、服务等行业,而且有逐年增长的趋势,以至于《劳动合同法》也以“特别规定”的形式,对在“劳务派遣”过程中所形成的劳动关系作了规范化的调整,使“劳务派遣”这一新型的用工
制度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作为一个正在大量使用劳务工的企业,××*省分行工会一直以来非常关注劳务工的身心健康,并根据行业特点不断规范劳务工的管理。
一、劳务用工的现状
劳务用工从个别到普遍,从自发形成到受到法律、法规的约束,已经走过了十多年。目前,劳务用工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劳务用工劳动关系复杂。由于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的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后,被派遣劳动者并没有向劳务派遣单位提供劳动,而是为用工单位提供劳动,但与用工单位却没有劳动关系,造成了劳动力的雇用和劳动力的使用相分离,劳动派遣工人处于“有关系无劳动,有劳动无关系”这样一种尴尬的局面,从而使劳务工的劳动关系比劳动合同工更为复杂。以广州地区分支机构网为例,不少劳务人员连续数次与劳务服务公司签订了一到三年的劳动合同,在建设银行分支机构工作了十多年,仍然还是劳务人员。
三是劳务工的政治权力往往被忽视。劳务工不单入党、入团,加入工会等组织难,不少用人单位还以劳务派遣人员与其没有劳动关系为由,把劳务工拒在企业民主管理的大门之外,劳务工不能选举和被选举为企业的职工代表,参政议政,使劳务工的合法权益难以受到保本文来源:文秘11
4http://www.xiexiebang.com障。
四是工作时间过长,不利于劳务工身心健康。由于绝大多数劳务工工作在一线服务岗位,工作时间长,各种业务培训、考核多,工作压力大,加上劳务工一般处在谈婚论嫁的年龄,一些劳务工因而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大龄青年。
五是“转正”机会少,条件严格,不利于充分调动劳务工的积极性。据了解,不少劳务工非常看重自己在企业的“身份”,有些劳务工为了能使自己“正名”,宁愿放弃已有的职务、降低薪金,“跳”到其它银行。与此同时,由于绝大多数劳务工的学历较低,所从事的工作岗位技术含量不高,劳务工队伍庞大,以及国家政策规定等客观原因,使劳务工的用工呈现出“宽进严转”的特点,尽管最近我分行已经有选择地让部分优秀劳务工转为中长期合同工,但真正要全部“消化”所有劳务工确实难上加难。
二、对劳务工管理的主要工作实践
近几年来,××*省分行工会把重视、落实本单位劳务工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作为工会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关心劳务工的工作和生活,通过鼓励和动员广大劳务人员爱岗敬业,在为建设银行的改革与发展建功立业的同时,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创造辉煌。做到了政治上关怀、经济上关心、职业规划上关注,使他们的政治地位、经济待遇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到目前为止,劳务工与该分行没有发生过重大的劳动争议事件。
最近,××*省分行首批130多名劳务工与建设银行签订了劳动合同,从而由劳务工转为建设银行的正式合同制员工。首批转正的劳务工是在广州地区近5000名劳务工中脱颖而出的优秀员工,大都已经走上了各级管理岗位。
2.劳务工按规定承担会员义务。劳务工要按照《中国工会章程》每月向所在单位工会缴纳工资总额的千分之五的个人会费;各劳务公司按照职工总人数每月向建设银行××*省分行本部各单位工会划拨职工工资总额的百分之二的工会经费;劳务工参加职工民主管理。该分行在建立健全各级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过程中,注意发挥劳务工的作用,使他们有充分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当选为职工代表的劳务工能真实地反映和表达劳务工的建议和呼声。
二是经济上关心。1.工资收入在当地同业中处于较高的水平。近几年来,我分行采取措施,使工资收入、营销费用不断向一线员工倾斜,实行“上不封顶、下不保底”,使一些经营业绩好的劳务工的工资收入比单位平均要高。
三是职业规划上关注。1.劳务工和中长期合同制员工一样享有参加业务培训、考取职业技能等级的权利,目前,该分行的85%以上的劳务工通过了该分行组织的各类职业技能考试,取得了上岗资格;
2.有脱颖而出的机会。近年来,分行在管理人员选拔、各类评比、表彰中,劳务工都占有一定的比
3.劳务工可以有选择地参加所在单位组织的各类业务竞赛活动。我分行各级工会根据行业特点和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岗位劳务工的实际情况,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劳动竞赛活动,逐步形成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劳动竞赛平台:首先是巩固传统型竞赛平台。通过组织、引导劳务工积极参加各级工会举办的各项传统的劳动竞赛,着力提高广大劳务工的履岗能力,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次是打造智力型竞赛平台。通过举办金融产品创意劳动竞赛、“点”亮建行产品创意竞赛活动等智力型竞赛活动,动员和鼓励广大劳务工从本岗位的工作实际出发,积极参与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工作,提高建设银行金融产品研发和服务对市场响应速度,调动了广大劳务工的工作热情,提高了劳务人员的产品创新能力。再次是搭建实用型竞赛平台。举办以“青春炫服务,满意在建行”为主题的劳动竞赛。经过“服务风采展示”、“服务营销实战”和“现场理财对决”等三个实用环节的比赛,一批业务能手脱颖而出;在举办“我爱建行,我爱龙卡——特色龙卡推动月”劳动竞赛活动中,组织广大劳务人员走上街头、走进市场、走近客户,在实践中磨练出一批实干家。使工作在前、中、后台的劳务工都有机会按照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参加劳动竞赛,为不同的工作岗位培育了一大批业务能手。
三、企业工会在劳务用工制度完善过程中的作为
劳务用工制度作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特殊的用工制度将长期地存在下去,企业工会万万不可因为劳务工劳动关系的不确定性等客观原因,而把劳务工拒之门外。
1.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根据本行业、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把劳务工吸引到工会组织的周围,为他们排忧解难,把具有实际劳动关系的劳务工的政治地位、经济待遇和劳动权力维护好、落实好。
2.要帮助劳务工正确认识劳务用工制度的特殊性,减轻他们的工作压力,动员和组织劳务工积极参与所服务企业的职工民主管理,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出谋划策,争当企业的主人。
3.着力提高劳务工的综合素质,为他们的第二次转岗创造条件。■
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
上一页
[1]
[2]
第五篇:对劳务工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劳务派遣是我国企业改革发展到一定时期所衍生出来的一种新型的、特殊的劳动用工制度。由于受用工环境、工资成本和岗位要求等因素的制约。目前,劳务用工大量存在于金融、服务等行业,而且有逐年增长的趋势,以至于《劳动合同法》也以“特别规定”的形式,对在“劳务派遣”过程中所形成的劳动关系作了规范化的调整,使“劳务派遣”这一新型的用工
制度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作为一个正在大量使用劳务工的企业,××*省分行工会一直以来非常关注劳务工的身心健康,并根据行业特点不断规范劳务工的管理。
一、劳务用工的现状
劳务用工从个别到普遍,从自发形成到受到法律、法规的约束,已经走过了十多年。目前,劳务用工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劳务用工劳动关系复杂。由于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的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后,被派遣劳动者并没有向劳务派遣单位提供劳动,而是为用工单位提供劳动,但与用工单位却没有劳动关系,造成了劳动力的雇用和劳动力的使用相分离,劳动派遣工人处于“有关系无劳动,有劳动无关系”这样一种尴尬的局面,从而使劳务工的劳动关系比劳动合同工更为复杂。以广州地区分支机构网为例,不少劳务人员连续数次与劳务服务公司签订了一到三年的劳动合同,在建设银行分支机构工作了十多年,仍然还是劳务人员。
二是劳务工大都工作在一线岗位。以广州地区分支机构为例,到2007年年底,在广州地区的15个支行中,有2929名劳务工在一线柜台工作,占这些支行劳务人员总数的91.5%,并以女性为多数。
三是劳务工的政治权力往往被忽视。劳务工不单入党、入团,加入工会等组织难,不少用人单位还以劳务派遣人员与其没有劳动关系为由,把劳务工拒在企业民主管理的大门之外,劳务工不能选举和被选举为企业的职工代表,参政议政,使劳务工的合法权益难以受到保障。
四是工作时间过长,不利于劳务工身心健康。由于绝大多数劳务工工作在一线服务岗位,工作时间长,各种业务培训、考核多,工作压力大,加上劳务工一般处在谈婚论嫁的年龄,一些劳务工因而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大龄青年。
五是“转正”机会少,条件严格,不利于充分调动劳务工的积极性。据了解,不少劳务工非常看重自己在企业的“身份”,有些劳务工为了能使自己“正名”,宁愿放弃已有的职务、降低薪金,“跳”到其它银行。与此同时,由于绝大多数劳务工的学历较低,所从事的工作岗位技术含量不高,劳务工队伍庞大,以及国家政策规定等客观原因,使劳务工的用工呈现出“宽进严转”的特点,尽管最近我分行已经有选择地让部分优秀劳务工转为中长期合同工,但真正要全部“消化”所有劳务工确实难上加难。
二、对劳务工管理的主要工作实践
近几年来,××*省分行工会把重视、落实本单位劳务工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作为工会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关心劳务工的工作和生活,通过鼓励和动员广大劳务人员爱岗敬业,在为建设银行的改革与发展建功立业的同时,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创造辉煌。做到了政治上关怀、经济上关心、职业规划上关注,使他们的政治地位、经济待遇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到目前为止,劳务工与该分行没有发生过重大的劳动争议事件。
最近,××*省分行首批130多名劳务工与建设银行签订了劳动合同,从而由劳务工转为建设银行的正式合同制员工。首批转正的劳务工是在广州地区近5000名劳务工中脱颖而出的优秀员工,大都已经走上了各级管理岗位。
一是政治上关怀。1.劳务工全部加入了工会,在工会组织中与中长期合同工地位平等。早在2005年,该分行所属单位的劳务工均加入了所在单位的工会,劳务工与中长期合同工一样参加工会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和各类选举、表彰活动。
2.劳务工按规定承担会员义务。劳务工要按照《中国工会章程》每月向所在单位工会缴纳工资总额的千分之五的个人会费;各劳务公司按照职工总人数每月向建设银行××*省分行本部各单位工会划拨职工工资总额的百分之二的工会经费;劳务工参加职工民主管理。该分行在建立健全各级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过程中,注意发挥劳务工的作用,使他们有充分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当选为职工代表的劳务工能真实地反映和表达劳务工的建议和呼声。
二是经济上关心。1.工资收入在当地同业中处于较高的水平。近几年来,我分行采取措施,使工资收入、营销费用不断向一线员工倾斜,实行“上不封顶、下不保底”,使一些经营业绩好的劳务工的工资收入比单位平均要高。
2.劳务工可自愿申请加入该分行的职工互助基金会,这样,一旦生活有困难,即使是离开建设银行10年,也可以按照《职工互助基金会章程》得
到一定的补助,从而为劳务工解除了后顾之忧。
三是职业规划上关注。1.劳务工和中长期合同制员工一样享有参加业务培训、考取职业技能等级的权利,目前,该分行的85%以上的劳务工通过了该分行组织的各类职业技能考试,取得了上岗资格;
2.有脱颖而出的机会。近年来,分行在管理人员选拔、各类评比、表彰中,劳务工都占有一定的比
例,目前约有10%的劳务工走上领导岗位,成长为支行行长、会计主管等管理人员,一批优秀的劳务工被评为各类先进个人。在上述的15个支行中共有92名劳务工走上各级管理岗位,251人被评为支行级先进个人,54人被评为省分行级先进个人,2人被评为总行级先进个人,8人被当地政府评为先进个人。
3.劳务工可以有选择地参加所在单位组织的各类业务竞赛活动。我分行各级工会根据行业特点和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岗位劳务工的实际情况,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劳动竞赛活动,逐步形成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劳动竞赛平台:首先是巩固传统型竞赛平台。通过组织、引导劳务工积极参加各级工会举办的各项传统的劳动竞赛,着力提高广大劳务工的履岗能力,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次是打造智力型竞赛平台。通过举办金融产品创意劳动竞赛、“点”亮建行产品创意竞赛活动等智力型竞赛活动,动员和鼓励广大劳务工从本岗位的工作实际出发,积极参与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工作,提高建设银行金融产品研发和服务对市场响应速度,调动了广大劳务工的工作热情,提高了劳务人员的产品创新能力。再次是搭建实用型竞赛平台。举办以“青春炫服务,满意在建行”为主题的劳动竞赛。经过“服务风采展示”、“服务营销实战”和“现场理财对决”等三个实用环节的比赛,一批业务能手脱颖而出;在举办“我爱建行,我爱龙卡——特色龙卡推动月”劳动竞赛活动中,组织广大劳务人员走上街头、走进市场、走近客户,在实践中磨练出一批实干家。使工作在前、中、后台的劳务工都有机会按照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参加劳动竞赛,为不同的工作岗位培育了一大批业务能手。
三、企业工会在劳务用工制度完善过程中的作为
劳务用工制度作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特殊的用工制度将长期地存在下去,企业工会万万不可因为劳务工劳动关系的不确定性等客观原因,而把劳务工拒之门外。
1.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根据本行业、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把劳务工吸引到工会组织的周围,为他们排忧解难,把具有实际劳动关系的劳务工的政治地位、经济待遇和劳动权力维护好、落实好。
2.要帮助劳务工正确认识劳务用工制度的特殊性,减轻他们的工作压力,动员和组织劳务工积极参与所服务企业的职工民主管理,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出谋划策,争当企业的主人。
3.着力提高劳务工的综合素质,为他们的第二次转岗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