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政策取向及市场运作对接问题探讨

时间:2019-05-14 19:32: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粮食政策取向及市场运作对接问题探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粮食政策取向及市场运作对接问题探讨》。

第一篇:粮食政策取向及市场运作对接问题探讨

粮食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还在于它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问题。这就使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策干预成为了经常的现象。政府对市场干预的手段主要是政策调节,市场运作的主要依据是供求关系。当政策取向与市场运作趋向协调时,商品的产供销就比较容易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当政策与市场接轨出现较大的误差时,就有可能将商品

运行引入非正常轨道,进而会对粮食再生产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因此,分析粮食政策取向的合理性,了解非正常环境下粮食市场运作受阻的原因,正确选择政策与市场对接的方式,着力解决对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当前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粮食 政策 市场 对接

粮食,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普通商品,也是仅次于货币的特殊商品。无论哪个国家,也无论是哪个朝代的执政者,都十分关注粮食的生产、流通和储存。粮食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能够解决人们的饥饿问题,还在于它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问题。这就使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策干预成为了经常的现象。政府对市场干预的手段主要是政策调节,市场运作的主要依据是供求关系。当政策取向与市场运作趋向协调时,商品的产供销就比较容易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当政策与市场接轨出现较大的误差时,就有可能将商品运行引入非正常轨道,进而会对粮食再生产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因此,分析粮食政策取向的合理性,了解非正常环境下粮食市场运作受阻的原因,正确选择政策与市场对接的方式,着力解决对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当前农业生产领域和经济领域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当前国家的粮食政策是保国储,活市场,富农家

粮食产业一直是国家政策保护和重点扶持的特殊产业。正是这种“特保”的环境孕育了近半个世纪国有国营的粮食企业。近10年来,粮食经历了市场的摔打和拼搏,渐渐地步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2008年却又遇上了国际金融危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均出现了粮食价格不稳定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粮食的进出口贸易再次受阻。能不能实现保国储,活市场,富农家的政策目标,再次引起了有关专家的密切关注。

1、国家粮食储备对于社会稳定的意义。国家储备粮食的目的是为了备战备荒,其基本作用在于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它的战略意义在于支撑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发展。因此,粮食问题,既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个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的第一步就是实行土地改革,保证人们有饭吃,有衣穿。在全国只有四万万同胞的时候尚且十分重视吃饭问题,在已经有了13亿人口的今天,粮食问题也就更不能等闲视之了。保证国家有足够的粮食储备,是放开和放活粮食市场的前提,也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

2、粮食储备对市场的牵动和影响。农业发展银行发放的国储粮贷款,是政策性信贷业务;其它粮食贷款,则是商业性客户业务。对于国家的粮食储备,在贷款数量上优先保证供应;在贷款利率上享受优惠利率;在市场运作上,国储粮的收购价一般都要略高于市场价格。有了这么多的优越性,国储粮的收购也就不存什么市场竞争了,在收购中总是独领风骚。国储粮虽然在轮库和运转中也参与了相关的市场流转,但由于这一块基本上是由财政包干的,企业自身没有任何经营风险,盈亏只是通过账面划转,对经营者的切身利益影响不大,因此,国家粮食储备局比较偏重于管理粮食,而很少去关心粮食市场。他们不关心市场,是因为有财政这个大老板为其撑腰,并不等于储备对市场没有影响。如果国家增加粮食储备,托市的时间长一些,市场上的粮食价格会随之上扬;如果国家减少粮食储备,取消了粮食保底价格,则市场上的粮价就会回落。在特殊情况下,由于地区性的粮价上涨过快,影响到了城乡居民正常的生活,国家就会拿出国储粮来平抑物价,稳定市场。可见,国储粮虽然不参与市场竞争,但在现阶段对粮食价格的起跌仍然有着重大的影响力。

3、政策调节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粮食被推向市场之后,经历了滞胀、徘徊等严峻的市场考验。前几年,国家连续几年都实施了托市价格干预,托市,对于引导粮食市场的正常营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期望值。他们甚至期望着在政策的拉动下,粮食价格每年都能上扬一点儿。然而,2008年,在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粮价却有所回落。大多数农民的实际收入只占上年的三分之一。他们说如果把收入分成三份,有一份被化肥涨价拿去了,有一份被价差吃掉了。来年是个什么结果还很难说。如果粮价继续下滑,就又会回到原来的起点上了。

国家的粮食储备政策,在国储粮逐年递增,托市幅度大,持续时间长的情况下,能有效地调剂市场余缺,有限地增加农民收入;在储量调减,托市甚微的情况下,粮食市场有可能趋于饱和,农民的收入也会相应减少。由此看来,国家的粮食储备政策是单纯的储备运作,还是在保储备

第二篇:中国房地产金融及政策取向

中国房地产金融及政策取向

非常高兴参加江西省土地学会和金融学会组织的“江西省首届房地产与金融支持高层论坛”。我想就“中国房地产金融及政策取向”谈一谈我个人的看法。我的演讲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一下当前我国房地产金融市场的现状,分析我国房地产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围绕如何为房地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分

析发展我国房地产金融的思路、方法和途径;第三部分谈一谈有关房地产金融市场的监管和调控问题。

一、当前我国房地产金融现状的回顾和分析

(一)近年来我国房地产金融发展迅速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住房制度的改革和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发展,我国房地产金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特别是1998年以来,金融对房地产业的支持,由过去单纯的企业开发贷款支持转变为对投资和销售两个方面支持。目前,我国房地产金融的发展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对房地产开发和个人住房消费的信贷增长逐年上升。1998年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为2028.92亿元,2003年扩大到6657.35亿元,是1998年的3.2倍。同时,个人住房消费信贷也快速增长。2003年与1998年相比,个人住房消费贷款增加了11353.58亿元,增长了26.64倍。在个人消费贷款中,个人住房贷款的占比高达75-97。

二是房地产开发贷款的增速明显高于同期整个金融机构贷款的增长速度。1998年至2003年,金融机构全部人民币贷款年均增长14.62,而房地产开发贷款年均增长29.43,全部房地产贷款(包括个人住房贷款)年均增长44.35。由此可见,房地产贷款的年均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同期其它贷款。

三是房地产信托融资发展较快,成为近期最为活跃的房地产融资方式。我国信托业经过清理整顿后,再次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房地产信托业务的蓬勃发展。2002年底,投向房地产业的信托财产共计24.08亿元,占全部信托财产总额的2.82,比年初增加12.61亿元,增幅109.93。2003年房地产信托继续以较高的速度增长,全国房地产信托项目筹集资金超过50亿元,比2002年翻了一番还多。

四是长期低利率政策促进了资金密集型的房地产业快速发展。自1996年以来,我国连续8次降息,银行贷款利率已处于历史最低水平。目前,金融机构一年期法定贷款利率为5.31,而住房贷款利率按法定贷款利率(不含浮动)减档执行。低利率政策不仅减轻了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利息负担,相应地提高了利润,而且还增强了居民的购房能力,推动了房地产需求的增长。经回归分析,利率每下降1个百分点,同期国房景气指数上升0.5个百分点。

(二)我国房地产金融市场还很不完善

我们必须看到,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房地产金融市场还很不完善,房地产金融产品很少,主要依靠银行贷款,房地产融资相对困难。在发达国家成熟的房地产金融市场上,除了传统的信贷方式外,各种房地产金融中介机构为房地产企业提供了种类繁多的融资产品,例如,发行上市、项目融资、企业债券、股权融资、产业基金、房地产信托等。此外,成熟的房地产金融市场还存在发达的证券化二级市场,这不仅大大增强了房地产资产的流动性,为提供融资的金融机构分散和管理风险提供了有效的手段,而且也为市场投资者提供了多元化的金融产品,使房地产投资具有稳定的资金来源。此外,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经过长期的实践,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房地产金融市场体系,通常包括完整的房地产金融市场结构、功能和监督管理框架。相比而言,我国的房地产金融市场发展还很不充分,存在着明显的滞后和不均衡现象。主要表现为:

一是房地产融资渠道单一,风险集中。第一,银行信贷构成了房地产融资的主要方式。根据统计估算,80左右的土地购置和房地产开发资金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商业银行信贷。

第二,房地产投资的市场风险和融资信用风险高度集中于商业银行。在我国目前的房地产市场资金链中,银行信贷贯穿于土地储备、交易、房地产开发和房产销售的整个过程。通过住房消费贷款、房地产开发贷款、建筑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和土地储备贷款等各种信贷方式,商业银行实际上直接或间接地承受了房地产市场运行中各个环节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

第三,部分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存在经营行为不理性和不规范问题。由于商业银行普遍把房地产信贷作为一种“优良资产”大力发展,在经营业务时容易产生急功近利、放松信贷条件的倾向。例如,在发放房地产贷款过程中,为了竞争客户,有的商业银行降低客户资质等级评定的门坎,将审查手续简化,将审查速度加快。再如,有的商业银行对政府担保项目盲目乐观,而忽视了这些项目所具有的风险性。同时,我国个

第三篇:当前经济形势及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期刊文献

均是精品,欢迎下载学习!!

当前经济形势及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朱之鑫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上午好!

非常高兴来参加中国行业发展的报告会,借此机会也想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当前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一、2010年以来国家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

大家知道今年以来,面对着极其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极为严峻的各种自然灾害,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科学决策,坚持事实并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的计划及相关的政策措施,特别是正确地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的关系,有针对性的加强和改善了宏观调控,特别是准确地把握住了调控的重点、力度和节奏,促进了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提高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我想从五个方面跟大家谈一谈。

(一)促进发展

一个就是在促进发展方面,把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结合起来,着力增强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今年应该来说,我们是继续实施和完善了促进消费的各项政策,在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收入的同时,积极的培育和扩大热点消费,把家电以旧换新的政策推广到全国,提高了家电下乡产品最高限价和汽车补贴的标准,积极推广高效的照明产品,高效节能空调和节能的汽车,开展了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补贴试点。

在优化结构的基础上,积极促进投资的稳定增长,实施了两年新增4万亿的投资计划,特别是把民生工程,重大的工程设施,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的领域作为重点,集中力量来加强薄弱的环节,增强可持续的发展活力,在今年还出台了实施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36条政策,着力为民间投资的发展创作良好的环境。

同时也抓住了外部环境中好转的这么一个机遇,加快推进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通过落实和完善外贸政策促进出口结构的优化,并积极地扩大进口,在这个期间出台了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的若干意见,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并完善了对外投资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这是第一个方面。

期刊文献

期刊文献

(二)结构调整

第二个方面,在结构调整方面,把培育新的增长点,与促进存量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着力推动产业的优化升级,和区域的协调发展。

今年我们大幅度的增加了科技投入,完善鼓励创新的政策措施,加快实施国家科技的重大转向,加快重大设备核心关键技术和产品的研制,推进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实际上这些都是着眼于抢占经济战略的制高点。

出台了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的产业发展。同时深入实施了重点产业的调整振兴规划,支持企业来进行技术改造。

进一步完善了促进企业的兼并重组的政策措施,同时还下大力量,推进淘汰落后产能,继续从财税金融等方面对中小企业加大的支持力度,针对今年年初的时候,严峻的节能减排形势,进一步强化了目标责任。综合采取暂停审批、核准、备案、两招和产能过剩行业来扩大产能的项目。取消了406个税号的两高产品的出口退税,提高了差别电价的加价标准等政策措施来促进节能减排。

并落实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出台了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型的一系列政策,同时还制定了一批支持重点地区发展的规划,为区域协调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稳定物价

第三个方面,就是在稳定物价方面。把保障市场供应与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紧密地结合起来,着力促进农业的稳定发展,和加强供需的调节。

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提高了粮食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标准,以及粮食的最低收购价,特别是针对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及时出台了扶持农业的生产的各项措施,应该来讲,这些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

加强对市场的调控和监管,综合运用储备投放,调运和进口调节等多种措施,保障粮油肉菜的生活的必需品的供应。同时严厉地打击囤积哄抬农产品价格等炒作行为。合理引导社会的预期。

同时还加强了市场流动性的管理,运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利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合理地控制货币信贷投放的规模和节奏。

期刊文献

期刊文献

(四)推进改革

第四方面,这是在推进改革方面。把建立健全机制与解决当前突破的矛盾紧密结合起来,着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

围绕着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激发市场的活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举措,率先在新疆启动了资源税改革的试点,稳步推进天然气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统一了内外资企业和个人的城建税和教育附加制度。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进一步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范围已经扩大到了20个省市以及境外所有的国家和地区。加强资本市场的基础性制度建设,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顺利地推出。三网融合的改革试点启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扩大了基本药物的实施范围,公立医院的改革实力也在稳步向前推进,在这个期间,国家还出台了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期改制也在有序地展开。配套改革的试点正在扎实地推进,这是第四方面。

(五)改善民生

第五方面在改善民生方面。把增加投入与完善制度紧密结合起来,着力加强就业、社保和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

应该来讲,我们今年始终把就业作为民生的头等大事,继续实施“五缓四减三补贴”等稳定就业的政策措施,大力实施了高校毕业生岗位的拓展计划,创业引领计划,就业与服务援助计划,加大了对零就业家庭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大力推进就业的技能培训,落实鼓励创业的财税金融等组成。这样就全方位来促进结业。

同时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已经连续6年增加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

同时,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障的投入,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试点范围,实施城镇职工养老关系和流动人口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办法。加大了社会的救治力度,从制度上加强了对残疾人、孤儿、弱势群体的保障。

同时扎实推进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试点。进一步推进了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和中小学的校舍的安全工程建设,国家大幅度增加了投入。

加快建设保障性的安居工程,全面启动了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我就简单从五个方面,从发展、改革、调整、民生等方面,从几个结合来和大家汇报一下整个政策的趋向。

期刊文献

期刊文献

二、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果

今年以后,国家实施的一系列的宏观政策,应该来讲有效巩固了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个就是经济平稳较快的增长。

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了10.6%,增幅比去年增长了2.5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的工业增加值增加了16.3%。

在经济增长较快的同时,经济效益的状况良好,价格的总水平基本稳定,前三个季度,全国的财政收入达到了6.3万亿元,同比增长了22.4%,前八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了55%,当然只有去年基数的问题。

前三季度居民销售价格同比上涨了2.9%,其中去年翘尾因素的应该有1.5个百分点,工业品出产价格上涨了5.5%,涨幅比上半年回落了0.5个百分点。

二是增长的动力趋于协调,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加强。由于我们实行了一系列扩大消费的措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了18.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了15.2%,处于历史较高的水平。

当前汽车的月均销售量超过了百万辆,家电等电子产品持续旺销,旅游、文化、影视等服务销售快速增长。

从投入来看,投入的结构继续改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24%,特别是要指出的是其中民间投资增长了31.2%,这是快于整个全社会的投资,“两高”行业的投资增长了14.3%,是低于全社会的增长投资,消费与投资的差距比上年同比明确的缩小。

我们的外贸出口应该来说,今年是较快的回复,同比增长了34%。贸易顺差是1206亿美元,同比减少了139亿美元。

三是农业生产稳定增长,粮食今年又再获丰收,预计全年的产量有望实现7年的连续增长,连续4年要超过1万亿斤,去年是一万零六百一十六亿斤,今年可能要超过这个数字。

肉禽蛋奶和水产品的产品增加,糖料、油料和棉花的生产基本是稳定的。

农业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机械化的水平在持续的提升,大中型配套工程进展顺利,特别是农村水路气的建设取得了积极的增长。自2008年四季度,我们实施了4万亿投资计划以来,到了今年8月底,解决了6467万农村人口的移址安全,新增了农村的电网线路42.3万公里,建成了农村的公路近12万公里,建成了农村的沼气项目有320万个。

第四就是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前三季度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工业的增加值,同比增长了17.1%和20.6%,均快于整体工业的增速,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碳纤维,高期刊文献

期刊文献

档疏通机床,大型核电风电设备的关键原材料和重大装备制造业产业化都取得了新的突破。钢铁、煤炭、汽车、建材等行业兼并重组的步伐加快,一批落后的产能关闭停产。两高行业就是高耗能、高排放的行业生产持续放缓,六大高耗能行业增长了14.8%,节能减排的形势好转,预计单位GDP的能耗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将会继续的下降。

第五是改善民生的成效明显。就业和居民收入增长比较快,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了913万人,同比多增了80万人。农村居民人均的现金收入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之后,实际增长了9.7%和7.5%。

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继续扩大,其中新型农村社会的保险的参保人数到9月底已经达到了6719万人。

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扩大到40%以上的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筹资标准和报销水平进一步提高。

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纳入国家资助体系,中职免费教育范围扩大到了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前三季度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的改善,农村危房改造的拆工率均达到了90%,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任务基本完善,青海、玉树、甘肃周区等受灾重建的工作在加快的推进。

三、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总的来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行业、各部门和各个地区的共同努力,国家年初确立了各项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均可以实现。当前我国经济保持平稳问题,应该来讲具有不少有利条件,但也要看到国内外发展的环境仍然错综复杂,困难和挑战依然不少。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仍将缓慢曲折,主要经济体的失业率居高难下,居民消费持续疲软,经济增长乏力。新兴经济体应该来讲增长较快,但通胀的压力逐步加大。

同时财政金融领域仍有较大隐患。欧洲主权债务风险依然存在,美日债务负担仍在加重,房地产市场持续不振,银行体系风险仍未消除。近期欧洲主要国家积极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国、日本为应对金融减速,再次实施了量化宽松的政策,使全国流动性过剩的问题进一步地凸显,主要货币汇率的激烈变化,国际市场大宗产品价格的高位攀升,与此同时一些国家被迫加息以控制通货膨胀,宏观调控的政策协定的难度在加大。

在这种情况下,国际市场的竞争将会更加的激烈,贸易保护主义还会继续强化,各种干扰因素也会进一步增多。昨天、前天美国又实现了又一轮量化宽松货币,造成的全球的股市期刊文献

期刊文献

以及大宗产品的价格都在大幅上涨,包括原油的价格,昨天又上了1.8个点。

从国内看,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较突出。特别是还要看到当前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推进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的任务艰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也非常的繁重。

四、下一步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的目标、任务,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不断地推进改革开放,大力保障和发展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成果,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我想有几条一个还是要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要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完善消费政策,促进消费结构的升级。

要保持投资的合理增长,完善鼓励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正确措施,继续加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严格控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盲目的扩张。同时要加快地转变贸易的发展方式,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更好地来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从明年来看,要加快调整经济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推进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制定实施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及相关政策,加快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同时还要进一步落实好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的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

三是要大力推动科技创新。

加大研发投入,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营造科技人才成长的有利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这一点昨天国务院专门开会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

把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与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有机结合起来,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能力建设,完善创新投融资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四是要坚持不懈地推进节能减排。把加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和抓手。严格落实和考核目标责任,加大政策和技术支持,加强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合同能源管理,严格执行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环评制度,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继续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第五是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要创新思路、大胆探索,鼓励先行先试,努力在收入分配、财税金融、资源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期刊文献

期刊文献

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六是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要集中更多的公共资源用于民生领域。坚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落实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按照十七届五中全会的建议,逐步形成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广大群众。以上是我们的简单介绍,不妥地地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期刊文献

第四篇: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政策取向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政策取向

2003年工业生产增长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居民消费继续扩大;外贸进出口大幅增长,利用外资保持较高水平。各项改革也有序推进,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2004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总体上可能好于2003年。主要国际经济组织普遍调高了对2004年的预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全球经济增长4.1%,世界贸易增长5.5%,经合组织预计世界贸易增长7.8%,均高于2003年。国际经济的这些新变化,对于我国加快发展是有利的。但同时也应看到,世界经济发展也还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影响全球经济的稳定回升。

一、2003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去的显著成绩

2003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疫情和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容应对,果断决策,适时调控,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动员和组织全国人民,克服各种困难,赢得了抗击非典的阶段性重大胜利,战胜了各种自然灾害,保持了经济较快增长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良好势头。初步预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1万亿元人民币,增长速度达到8.5%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超过1000美元。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改善,全年财政收入增收较多。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大幅度增长。

工业生产增长加快,农村经济稳步发展。重工业增长继续快于轻工业,电子信息、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等技术含量较高的制造业成为工业增长的主导力量。原煤和电力生产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工业产销衔接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优质化、区域化、产业化不断推进,畜牧业和养殖业较快发展。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村“六小”工程、农村医疗卫生和教育事业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居民消费继续扩大。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增长23%。国债投资进一步向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启动公共卫生设施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推动技术进步等重点领域倾斜。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的积极性继续提高,民间投资更趋活跃,投资自主性增长因素有所增强。居民消费受“非典”冲击曾一度大幅下滑,但“非典”过后很快恢复,预计全年增长9%。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居民用于汽车、通讯、住房等方面的消费支出大幅度增加。

外贸进出口大幅增长,利用外资保持较高水平。预计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将达到8400亿美元。出口总额中,机电产品出口所占比重超过50%,高新技术产品和服装、鞋类等传统产品出口进一步扩大。原油、成品油、钢材和汽车等进口增加较多。全年贸易顺差比上年减少。通过进一步拓宽外商投资领域和改善投资环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实施“走出去”战略取得新进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扩大。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国家外汇储备继续增加。

各项改革有序推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政府机构改革稳步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迈出重要步伐,金融分业监管体系框架基本形成,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建设得到加强。电力、电信、民航等行业的改革稳步实施。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西部开发工作取得新进展,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重点工程建设积极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开始启动。

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增加国债投入,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农村基础教育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科技发展在一些领域又取得重大成果,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提高。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全年新增城镇就业800万人以上。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

二、2004年经济发展环境和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

2004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总体上可能好于2003年。主要国际经济组织普遍调高了对2004年的预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全球经济增长

4.1%,世界贸易增长5.5%,经合组织预计世界贸易增长7.8%,均高于2003年。国际经济的这些新变化,对于我国加快发展是有利的。但同时也应看到,世界经济发展也还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影响全球经济的稳定回升。

从国内来看,国民经济仍具备较快发展的条件:(1)扩大内需政策效应会进一步显现,经济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不断增强,有效供给能力显著提高;(2)对外开放继续扩大,使我们能够更加充分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经济发展空间和回旋余地不断拓宽;(3)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贯彻实施,将使一些多年阻碍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逐步消除,各种所有制企业发展的潜力将得到更好地发挥,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4)经过多年的实践,国家宏观调控的经验更加丰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但也必须看到,经济发展中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和纯农户增收困难,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拉大。粮食产量连续下降,一些地方忽视农业、忽视粮食生产的问题比较突出。二是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新增就业岗位不能满足城乡居民就业需要,社会保障面临较大压力。三是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的倾向比较明显,一些地方盲目兴办开发区的问题比较突出,能耗高、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粗放经营的状况比较严重,资源约束的矛盾日益突出。四是信贷投放偏快,贷款投向的行业结构不尽合理。五是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公共服务发展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六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增大了我国扩大出口的难度,利用外资也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

为巩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好形势,着力解决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矛盾,积极应对各种挑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04年经济工作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按照稳定政策、适度调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握全局、解决矛盾,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思路,做好各

项工作。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切实把工作重点转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上来,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三、2004年宏观调控政策取向和主要措施

2004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一年,也是实现“十五”计划目标的关键一年,必须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强化经济监测预警和经济运行调节,积极做好各方面工作。

(一)坚持宏观调控政策基本取向,正确把握政策的力度和重点。2004年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根据形势的变化,区别情况,适时适度地调整政策实施的力度和重点,有针对性地解决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努力保持经济的平稳增长,避免出现大起大落。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方面,考虑到保持稳定、促进发展、推进改革的需要,以及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益性项目建设的要求,应继续发行一定数量的长期建设国债,重点发挥国债资金在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协调发展方面的作用,加大对“六小”工程等农村基础设施、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基础教育和基层政权建设、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保证在建重大国债项目的建设。加大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的力度,重点向“三农”、公共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领域倾斜。对一般性支出继续实行零增长,遏制一些地方建设中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研究建立完善的政府公共投资机制,形成稳定的、与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政府公共投资资金来源,逐步解决多年来国家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欠帐过多的问题。

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发挥好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职能,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注重“预调”和“微调”,促进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加强信贷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调整信贷结构,增加对促进结构调整、扩大消费、增加就业等方面的信贷支持。扩大直接融资比重。加强金融监管。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基础上的基本稳定。

(二)努力增加农民收入,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统筹城乡发展,继续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1)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开展全国性的基本农田保护执法大检查,制止乱占滥用耕地。(2)坚决纠正忽视粮食生产的倾向,增加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和提高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对中低产田改造和现有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等建设的投入,对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要重点向粮食主产区倾斜。主销区也要保护基本农田和保持必要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3)稳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产品优质化和区域化的步伐,加强农业科技储备、良种繁育和科技推广,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积极发展畜牧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的发展。(4)努力增加农民现金收入。重点做好对农民外出务工的服务,加大对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检查和处罚力度,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国家支持的农村项目建设投资中要专门列支农民报酬一项。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

制改革,把通过流通环节的间接补贴改为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加快推进农村税费改革,除烟草税外,全部取消农业特产税,降低农业税税率,平均降低1个百分点。力争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5%,税费负担比上年有所减轻。

(三)加强引导和调控,遏制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更加注重运用信息手段加以引导,经济手段加以调节,法律手段加以规范,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促进钢铁、汽车、电解铝、水泥等行业健康发展。(1)加快制定和完善行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完善并严格执行行业准入标准,建立行业信息发布制度,引导地方和企业的投资方向。(2)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优胜劣汰的作用,推进企业实施联合重组,加快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优势企业发展,淘汰落后生产能力。(3)完善土地管理制度,严格用地管理,对不符合行业规划和产业政策、达不到行业准入标准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得批准用地。继续清理整顿各类开发区。(4)加强金融机构与宏观调控部门的协调配合,引导商业银行依据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对有市场、有效益、符合环境和生态保护要求的生产企业和建设项目,积极予以支持;对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问题比较突出的领域的建设项目,要严格审贷。

(四)将扩大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住置,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切实落实中央已确定的各项政策措施,继续把就业再就业工作抓紧抓实。(1)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责任制,加大对再就业的扶持力度。完善就业和失业统计制度。(2)在税收、融资和市场准入等方面创造有利条件,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充分挖掘和发挥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潜力。(3)加大对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企业非主业资产、闲置资产和关闭破产企业的有效资产,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安置下岗分流职工。(4)深化劳动管理、户籍制度和社保体制改革,加快培育全国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服务和培训体系,鼓励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健全再就业援助制度。

(五)促进和扩大居民消费,继续增强国内需求增长。要积极创造条件,进一步发挥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潜力,为经济持续平稳发展打下稳固的基础。一是增强中低收入者的消费能力。既要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又要努力增加城镇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完善并严格执行不同地区的最低工资标准,加大对收入再分配的调节力度和对困难群体的扶持力度。二是大力改善消费环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商品流通设施、商业网点建设,加快推进城乡用电同网同价。继续扩大消费信贷规模。推行医疗服务价格、非义务教育收费决策听证制度,合理确定价格和收费标准。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活动,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三是培育和扩大消费热点,满足不同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增加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供应,建立和完善廉租住房制度,推动存量住房交易。鼓励居民汽车消费。推行电信普遍服务,促进农村和边远地区电信消费。继续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发展体育和文化产业,鼓励居民扩大旅游、体育健身和文化消费。

(六)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继续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引导各方面量力而行,克服经济发展中单纯追求速度、急于求成、过度消耗资源的倾向,切实把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1)以市场为导向加快产业升级步伐。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逐步形成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2)努力缓解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制约。加快电源电网建设,做好电力调度,增加电力供应;加快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加大重要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合理调配运输能力,加快重要交通干线和枢纽的建设。(3)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突出抓好土地、水、能源、重要原材料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加快冶金、石化、建材、造纸等重点行业节水、节能技术改造。

统筹区域发展,逐步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格局。完善西部开发的政策措施,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努力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支持中西部加快改革和发展。继续加大东部地区对外开放力度,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积极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地区、重点优势产业以及重点行业和企业的调整改造。大力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

(七)加大改革和投入力度,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突出重点,加快发展科教文卫事业。(1)抓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等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2)将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投入力度,保障农村适龄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加快推进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加大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力度。推进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加快紧缺人才培养。(3)做好中长期科技规划的编制工作。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国家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提高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支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4)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鼓励多渠道资金投入,引导和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5)做好人口和资源、环境保护工作。

(八)努力扩大外贸出口,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年。统筹国内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关系。(1)进一步做好进出口宏观调控。培育国内优势品牌,提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改革进出口商会体制,完善对企业的服务。加强重要商品进出口的平衡和管理,继续严厉打击走私、贩私活动。健全产业损害预警系统。加强对外谈判工作,有效地应对国际贸易摩擦。(2)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注重提高引资质量,把利用外资与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及国有企业改组改造结合起来。研究规范开发区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开发区健康发展。(3)加强对境外投资合作的规划指导,推动我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积极发展我国的跨国公司。全面落实并逐步完善内地与我国港澳地区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

(九)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会会的部署,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利用当前经济增长较快、发展环境比较宽松的有利时机,抓紧研究解决深层次的体制和机制问题。要协调好改革进程中各方面利益,注意把握好改革力度、发展速度

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关系,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各项改革。(1)加快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继续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推进国有企业规范的股份制改造,发展混和所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完善电信、电力、民航等行业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邮政、铁路等行业的改革,加快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步伐。(2)认真实施行政许可法,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做好投资体制改革工作,进一步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允许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3)稳步推进财税、金融和价格改革。逐步推行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改革出口退税机制。健全金融企业监管机制,深化金融企业改革,建立健全内控机制。选择有条件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实行规范的股份制改造,进一步做好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出台电价改革配套办法,完善水、石油、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4)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积极探索机关和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十)关心群众生活,维护社会稳定。坚持以人为本,把保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作为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入手,千方百计地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1)继续巩固“两个确保”,规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妥善解决城市困难家庭在子女入学、医疗、住房等方面的实际困难。(2)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力度,扩大以工代赈规模,规范农村社会救济制度。做好灾区和贫困户的税费减免,切实解决好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3)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的各项制度和措施,坚决遏制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4)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做好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把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引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李锋

学号:32009121109

09统计班

第五篇: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发展与改革的政策取向

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发展与改革的政策取向

1.教育体制和制度存在很多不适应的地方

人类社会正在发生着两大根本性转变,一是工业化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的转变,二是人们一次性学历教育向终身学习的转变。正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人力资 源开发水平、国民创新能力密切相关,这两大转变是一个整体,既是制度的变迁,更是文化的演进。因此,贯穿人一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正在成为许多国家争 相谋求的政策方向,而信息网络技术形成的新载体新平台,也为学习方式转变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和活力。与较完善市场机制下传达出来的信息相关,教育正在全 面适应社会岗位群和人的终身发展的多样化需要,这可以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看出一个趋势,从零级的学前教育逐级到六级的研究生教育,中等教育阶段开始分为职业、普通和综合不同类型;高等教育阶段则把高职高专和本科并列为两类高等教育,而不是有高低优劣之分。(图1)

在世界上任何国家,能够沿着普通学校一直升到学术性学位的,都是少数人,在整个劳动力市场上、职前职业教育、在岗培训、转岗培训、继续教育,从高职高专到专业性研究生学位,其实都是专业和职业教育培训的越来越强的优势,这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力资源分工的大潮流,也是知识社会就业与雇佣结构“网格化”“扁平化”的大趋势。但是,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中国家长、学校和社会用人部门中尚未形成这样的共识,也没有足够的前瞻意识,仍旧把学术性学历学位教育当成“修成正果”的 唯一途径,仍以全日制正规学历教育为中心,人才培养模式缺少多样性和灵活性,致使一些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在办学方针、教学宗旨、学科专业设置以及师资配备 等方面,盲目趋同或墨守成规,缺乏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动力和活力,有些地区产业吸纳能力有限,加上用人部门的非理性化,已出现所谓“知识性失业”或“过度教育”的问题。

2.学校和社会片面追求升学的价值偏向

近年来,中国教育界实施素质教育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如课程改革、教师队 伍建设、教育信息化、农村办学条件等等。但是,也面临着重重困难,在相当一部分地区,偏好知识灌输和传授,忽视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偏重选拔性考试,忽视 评价多样性;过分强调正规学习作用,忽视非正规学习价值等现象还比较严重,在社会、学校和家庭甚至地方政府形成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这既有教育思想、内容和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有教育结构,体系和制度方面存在的缺陷,还有就业竞争压力巨大的因素,以及社会用人制度过度学历化倾向等外部体制性障碍,多 方面因素交织在一起。

素质教育成为国家政策乃至法律的文本并不难,难的是成为政府、学校和社会自觉拥戴的制度安排和自愿履行的行动规则。

3.财政投入不足,教育系统内外之间资源缺乏共享

多年来,尽管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确在逐年较快增长,而且平均年增幅比80年代末90年代初还要大,占GDP比例从1996年的2.5%一度提升到2002年的3.32%,达到了自1989年对此项指标进行监测以来的最高水平。但原来预计2000年后来拖延至2005年的4%目标未能如期实现。特别是2005年经济普查使GDP存量多出2.3万亿元,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2004年更下降为2.79%,处于低收入国家水平,远低于同期世界4.4%的平均水平(表1)。这在一定程度表明,政府宏观调控教育能力有所弱化,很不利于促进教育公平。表2显示,1990-2004年间,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总投入的比重从85.6%下降到61.7%,年均增幅一直低于同期的社会教育投入增幅,事实上,中央本级财政对教育支出的增长基本能够保证,问题是地方财政没有完全到位。在过去15年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之中,有7年比上年增长16%以上,其中最高的是1994年,当时为落实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刚刚开过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结果一下子比上年增长了35.38%;还有5年增长率处于10-15%之间,有3年低于10%。政府换届之年的教育经费容易出现较低增长状况,如1998年和2003年,分别在9-10%上下,但是1993年是个例外,估计是由于上述《纲要》的推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财政性教育投入具有很大弹性。其深层次的体制原因是,中国的财政预算内外两笔账、决算必高于预算,经常有超预算收入。由于缺乏财政超收收入等比例追加教育的机制,决算时差距很大。

同时,中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公办教育资源配置很不平衡,即使在中央财政逐年加大对于中西部地区教育经费支持的情况下,由于地方财政支持能力强弱不一,2004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状况继续呈现很大的差异,财政拨款最高的地区比最低者而言,小学、初中、普通高中、职业中学和普通高校分别为10.2倍、8.9倍、7.8倍、5.6倍和8.1倍。预计这一状况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改变。(表3)

中国的学校教育体系与社会教育体系之间、教育与培训活动之间的关系尚待理顺,受市场经济利益的影响,教育的公益性有所减弱,政府、学校和各类教育机构之 间出现了错位和缺位现象。学校教育体系与社会教育体系之间、正规教育体系内部之间自成系统、自我封闭,教育资源共享程度不高。目前,绝大多数公办学校在法 定公共假日和学校寒暑假期间,很难向社会学习者开放,图书、实验设备、实习场所均各自配置。特别是职业学校学历教育仍由不同政府部门主管、规划,长期存在 着管理分散、政出多门等问题,劳动部门在执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方面,采取不同的尺度,在教育内部同样存在着对职业教育规划和管理分离的 现象。教育行政部门的日常管理工作多集中在公办学校方面,许多地方政府的教育规划,还缺乏对民办教育发展的全局性的统筹考虑。

中国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政策方向

从现在起到2020年 前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中国教育发展也蕴涵着很大的机遇。按照中国政府的规划,预计在这一阶段,中国将全面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成果,重在提高质量,促进 教育公平,实现城乡、区域和学校之间的均衡发

展;确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时间表,促使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整体提高国民素质;职业教育培 训将面向就业和市场需求,办出特色,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改进发展途径和人才培养模式;因地制宜地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有条 件的地区可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方面走得更快一些。

与此相关,政府还要确认发展公共教育的权责,继续加大财政投入,进一步转变管理职能,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动员全社会和教育系统共同努力,使中国尽快完成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根本性转变。为此,中国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政策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重新确认正规教育、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的功能

目前,国际上对终身学习的宽泛解释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包括各个年龄阶段的各种方式的教育,如正规、非正规和非正式的各种教育,还 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社区)教育等。欧盟、澳大利亚等采用的主要是广义定义。终身学习的狭义解释是:按照学习环境的变化,主要指学校教育以后不断 扩展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内容,具体指学校教育以后的非正规、非正式的教育。韩国采用的主要是狭义概念。尽管各国对终身学习的理解存在着差异,但并没有影响终 身学习从概念到现实政策的转变。(表4)

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正规学校教育特别是公办学校教育,仍将是学习型社会的支柱。为了实现全民终身学习的宏伟目标,中国首先要促进各种正规学校系统与 社会文化教育机构的相互沟通,开发和建设覆盖面广的、灵活开放并且多样化的学习的平台或网络,提供各种学习场所和机会,更大限度地方便全民学习;另一方面是 以终身学习的理念,改革传统教育制度和学习模式,形成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法规、政策和制度环境。通过试行“学分银行”等方式,记录公民一生中参与学校教育、非正规教育与非正式学习的经历与成果,并建立“学分银行”,对各种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成果进行学分认证和积累,并争取社会用人单位的认可与支持,逐渐使学习成为每一公民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权利和需要。

2.强化政府统筹公共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责任

中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曾把教育作为纯“公共物品”和由政府包办的消费性公益事业,事实上也只能惠及城镇人口以及在农村地区维持很低水平,显然,这一模式无法适应中国现代化的客观需要。近20多年来,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原有相对单一的公办教育,也逐渐演变成为“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及“私人物品”的 系列,特别是经过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和投入体制的改革,已经分化为基本由财政支持的教育、财政拨款与多渠道筹资相结合的教育、非财政性资金提供的教育等 等。当中国签订WTO教育服务贸易减让表后,带有商业性质的教育服务贸易,还可以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来提供。况且,除了高福利的发达国家外,公民参与终身学习的成本,很难完全由政府支付。因此,准确定位政府在教育属性发生新变化后应担负的责任,已成为十分迫切的问题。

从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求看,按照中央政府的要求,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挥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功能,将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方向。由于从竞争性经济领域中撤退,政府从原来的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转变成为只当合格的“裁判员”,当前中国的各级政府,应该有条件、有能力,在公共教育事业领域负起越来越大的责任。

在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制度框架内,政府的教育责任体现出一个特点,就是向促进教育公平倾斜。但是,在中国的一些地区,有意、无意地误读或曲解政府教育责任的现象时有发生,主要体现在,简单比照经济领域体制改革的做法,借口所谓“教育产业化”、“教育市场化”,而推卸公共财政支持教育公平的义务,放弃对于公办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事业的法定责任。结果,在许多财政原本拮据的地区,由所谓公共教育转制后放大的教育资源,并未惠及中低收入阶层人群,这与“公共服务型”政府新的建设方向是背道而驰的。今后中国任何公共教育改革的实验,如果不能有效地增加处境不利地区群体的利益,也至少做到不应使他们原有的利益受损,一旦受损也有相应的修复补偿机制,政府必须为此负起足够的责任。

今后,中国教育发展面临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就是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与力度,也就是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中的政府责任合理定位问题。政府可以根据不同的教育领域选取不同的作为方式,一是“主动作为”,重点在于全力支付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促进区域内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确保国防建设和重大工程人才需求,保障弱势群体基本学习和发展的权利,以教育公平体现社会公平;二是“有所作为”,选择基础学科、边远艰苦行业、事关公共利益而市场又不好调节的部分教育领域,予以稳定的、有效的扶持;三是“委托作为”,选择政府该作为但力不从心的教育领域,或为了提高效率,明确委托授权给第三部门或民营机构来做;四是“不须作为”,引入社会参与和必要的竞争机制,政府仅制定规则和进行监管就可以了。而且,政府促进教育公平,也须包括规则和监管公平在内。

3.加强非义务教育投入效益监管与教育质量评估

目前,在教育规模不断扩展,财政支持能力滞后的形势下,中国某些地区甚至以收学杂费冲抵财政拨款,提留挪用教育正常收费,随时设置专项,教育经费拨款与 使用的种种随意性很大。从部分地区公办学校行为看,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向商业银行贷款,向施工单位欠债,巧立名目乱收费,不向社会实事求是公开收支状况 等。政府财政拨款“缺位”而导致学校收费“越位”,则是一些地区公办教育乱收费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

同时,非义务教育的质量问题也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特别是中国高等教育在大规模扩招以后,虽然在学人数总规模居于世界第一,但由于学龄人口基数庞大,毛入学率仍排在...

下载粮食政策取向及市场运作对接问题探讨word格式文档
下载粮食政策取向及市场运作对接问题探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粮食统购统销政策

    粮食统购统销政策 统购统销,就是借助政权的强制力量,让农民把生产的粮食卖给国家,全社会所需要的粮食全由国家供应,农民自己食用的数量和品种也得由国家批准后才能留下。城镇家......

    粮食购销政策

    粮食购销政策1、当前国家在粮食购销经营上有哪些具体政策? 答:国务院决定,从2004年元月1日起在全国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和购销价格,这标志着我国粮食流通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

    粮食问题、

    2014河北公务员考试必看一号文件:首次强调粮食安全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即“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至此,中央......

    2012年宏观经济展望及政策取向(上)93分

    2012年宏观经济展望及政策取向(上)93分 各题型提交答案说明: 1.单选题及判断题点击圆形按钮进行单项选择,多选题点击勾选框进行多项选择。 2.选择题和判断题:直接点击选项,系统将......

    俄罗斯在拉美的利益及政策取向范文

    俄罗斯在拉美的利益及政策取向  2011-05-27 15:35:48 孙洪波 【作者简介】孙洪波,2007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政策取向研究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政策取向研究 秦永方 摘要:针对目前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存在的不足,提出区域卫生规划法制化、存量卫生资源整合、卫生财政投入方式多样化、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化、......

    人的价值取向、选择及问题

    人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指某些价值观成为一定文化所选择的优势观念形态,或为个体所认同并内化为人格结构中的核心部分,就具有评价事物、唤起态度、指引和调节行为的定向功能。......

    净水器市场运作及方案书

    净水器市场运作及方案书 市场分析: 1、 市场各家电商家因为家电市场的饱和、开始进入净水这个领域、但因为工厂高高在上、不了解当地情 况。急于发展商家导致后续培训力度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