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技发展新态势与面向2020年的战略选择
《科技发展新态势与面向2020年的战略选择》
称,能源与资源、材料与制造、信息网络、农业、人口健康、生态与环境、空间与海洋、重大基础前沿与交叉方面等,是未来10年世界可能取得重大突破的领域。未来10年世界可能发生的另20个重大科技事件分别是:
“上帝粒子”希格斯粒子是否存在将得到确认、中微子振荡实验有望加快破解“反物质消失之谜”、暗物质粒子探测和研究可能取得突破、量子信息技术将成为下一代信息技术的先导和基础、人脑神经连接线路图有望绘出、光合作用及“人造叶绿体”将可能取得革命性突破、人-机-物三元融合将促进信息服务进入普惠计算时代、未来电网将实现从交流向直流的重大变革、太阳能光伏发电将实现平价上网、深层地热能将成为主要可再生能源之
一、石墨烯将成为“后硅时代”新潜力材料、绿色智能制造技术将引发产业全面变革、基于干细胞的新的生命繁衍方式将会出现、个体化诊断和治疗技术将取得突破、对肿瘤等重大疾病的早期干预与治疗有望实现、分子模块设计育种科技将创造新一代农业生物品种、合成生物体将革新工业生物制造、青藏高原未来地球系统研究将成为地球科学研究突破点、国际空间计划加速基本科学问题和空间技术的重大突破、深海探测新纪元即将到来。
第二篇:《科技发展新态势与面向2020年的战略选择》研究报告
《科技发展新态势与面向2020年的战略选择》
中科院20日发布《科技发展新态势与面向2020年的战略选择》研究报告,提出未来5至10年世界可能发生的22个重大科技事件,以及中国可能实现的19个重大科技突破。200多位院士专家经过一年多的深入研究,综合判断认为,未来5至10年世界可能发生22个重大科技事件:希格斯粒子是否存在将得到确认;中微子振荡实验有望加快破解“反物质消失之谜”;暗物质粒子的探测和研究可能取得突破;量子信息技术将成为下一代信息技术的先导和基础;“人造生命”展现诱人前景;人脑神经连接线路图有望绘出;光合作用及“人造绿叶体”将可能取得革命性突破;人-机-物三元融合将促进信息服务进入普惠计算时代;未来电网将实现从交流向直流的重大变革;太阳能光伏发电将实现平价上网;深层地热能将成为主要可再生能源之一;石墨烯将成为“后硅时代”的新潜力材料;绿色智能制造技术将引发产业全面变革;基于干细胞的新的生命繁衍方式将会出现;个体化诊断和治疗技术将取得突破;对肿瘤等重大疾病的早期干预和治疗有望实现;分子模块设计育种科技将创造新一代农业生物品种;合成生物体将革新工业生物制造;青藏高原未来地球系统研究将成为地球科学研究突破点;地球系统以外可能发现生命或生命存在的证据;国际空间计划加速基本科学问题和空间技术的重大突破;深海探测的新纪元即将到来。
报告提出未来5到10年中国可能取得的重大科技突破有19个:量子通信将可能率先取得重大突破;自主可控的基础软硬件平台将产生重大突破;普惠计算将取得重大进展;模块育种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等技术将成为未来育种的重要手段;干细胞整体研究水平将进入国际第一阵营;生物医药实现局部跨越式发展;工业生物制造技术进入世界领先行列;泛在制造信息感知与网络技术可能取得重大突破;先进材料可能实现原创突破和全面提升;煤炭资源清洁高效综合利用将形成新兴产业;地球深部勘探关键技术与核心装备实现自主研发;规模化可再生能源发电及分布式电网有望实现商业应用;废物能高效清洁利用将催生“城镇矿山”新兴产业;区域高压直流电网将建成;载人航天、嫦娥工程及其他空间重大工程将产生重大突破;空间科学卫星形成系列;新原理航空发动机样机有望研制成功;深海勘探技术将实现跨越式发展;海洋新技术的重大突破将促进蓝色海洋经济快速发展。
中科院院长白春礼指出,当今世界科技正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一是科技发展呈现多点突破、交叉汇聚的态势;二是大数据科学成为新的科研范式;三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焦点;四是世界各国更加重视利用科技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五是产业科技、国家科技和学院科技三足鼎立、协同发展;六是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呈现出全球化竞争与加速流动的趋势。
白春礼强调,基于上述判断,中国需要在已有布局基础上,加强或加快布局一批新的科技战略重点。
第三篇:房地产发展新态势
房地产业发展的新态势
摘要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必须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更重要的是实现产业结 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城镇化,尤其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将成为“十二五”期间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 最大潜力所在。那么,在新十年中央赋予城镇 化全新内涵的背景下,房地产业究竟会怎样发展? 关键词 城镇化房地产业 发展态势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城镇化建设得到快速的推进,伴随而来的房地产事业的需求也逐年增加,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城镇化的加快带动了房地产业的发展,而房地产业的蓬勃又积极推动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当前我国房地产业不健康发展,导致各地房价过高的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速率,因此,如何避免城镇化进程和房地产业的发展的利益冲突,使他们相互促进,达到和谐共赢的局面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 中国城镇化发展现状的思考
目前,关于中国城镇发展模式、城镇化战略存在式许多争议,单一政策性的发展模式的实施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使之不能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1.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发展迅速,但是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主要矛盾是:
(1)城乡二元结构,缺乏城镇化的推力。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国家发展重工业经济战略使得城乡资源向有利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方式进行分配,加大了城乡差距。改革开放后,不完全的市场经济体制又客观上加剧了城乡二元分化,造成城市经济高速发展和农村绝对贫困化。农业经济发展资金不足,生产力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下,农民收入低,城乡贫富差距加大,进一步导致剩余劳动力转移缓慢,城镇化缺乏推动力。
(2)农村工业模式,缺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虽然促进了我国城镇化进程,但大部分乡镇企业是在城乡体制分割条件下推行的乡村型工业模式,分散发展不能满足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要求,也无法产生产业集聚效应,致使乡镇企业吸收剩余劳动力的能力降低,小城镇规模不增反降。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乡镇企业萎缩,小城镇发展面临更多困难。
(3)城市对农村集聚与辐射作用不均衡。由于城市与农村之间没有建立均衡增长和循环机制,城市对农村的优势资源聚集作用明显,辐射带动效应严重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2.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分析
在我国城镇化发展模式的选择中主要存在小城镇发展模式、大城市发展模和中小城市发展模式。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方针是:控制大城市,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在实践中,对中国城镇化发展产生影响最大的是小城镇发展模式。
(1)小城镇发展模式。这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以乡镇企业为导向,解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区别于人口向大城市转移的城市化道路。小城镇是特殊历史条件——城乡分割体制下的产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受诸多因素的限制,小城镇发展战略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小城镇发展战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改革与发展的问题;第二,小城镇发展战略忽视了大、中小城市在城镇化过程中的作用;第三,小城镇发展战略忽略了我国各个地区的区域差异。第四,小城镇发展战略存在着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问题;
(2)大城市发展模式。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大城市增长迅速,这反映了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对大城市发展的客观要求。第一,大城市在国家的发展中发挥区域中心的作用;第二,中国正处于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由城市化的初期阶段向集中化阶段转变;第三,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匮乏的国家,从长远来看,中国的城市化必须选择效益型的道路,才能实现现代化和赶上发达国家。因此,虽然政府强调控制大城市规模,但是实践中大城市的发展速度最快。
(3)中小城市发展模式。这是介于“小城镇”和“大城市”之间的城镇化模式。为了避免“城市病”和“农村病”,依托县城(包括县级市)发展中小城市,把一些条件较好的中等城市扩展成百万人口的大城市,适当保留、改制和建设一些重点小城镇
二 我国房地产发展现状
国的房地产似乎一直处于稀缺的卖方市场状态,即使保持了年均20%多的增长速度,但仍然难以满足不断增加的需求。原因是一方面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的进程带动了城市的就业和人口增加,以及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加上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都形成对房地产的大量需求;另一方面,房地产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投资品,在房价上涨的预期下,投资和投机需求铺天盖地的进入市场。目前,投资和投机已经过度,推动房价一路非理性快速上涨,严重脱离了经济增长和人民收入水平的增长速度。房价泡沫毋庸置疑,近期被福布斯列为全球六大资产泡沫第二位,其中蕴涵的风险不可小觑。
2011及之后的中国房地产将呈现以下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第一,房价将逐步回归理性,呈现平稳渐进发展的趋势。如果相关调控政策及时有力,化解了当前房地产泡沫的风险,并推动其健康发展,则会实现平稳的过渡;而如果任由房价按照目前趋势推进,则未来的下行和危机难以避免;预计房价在2011年以后会有一个泡沫破灭和价格下跌的过程,而后再逐步平稳健康发展,但下跌的幅度和引起的危机程度则取决于市场和政策的组合作用。
第二,保障性住房将得到加强。从目前的政策措施看,未来中国将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但中国人口众多的实际和计划供给带来的分配畸形和无效率决定了依靠保障难以解决中国住房的民生问题。
第三,中国房地产在2011年以后会经历较快的发展过程。这是由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和城市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决定的,所以中国房地产预计不会出现如香港和日本的一旦下跌则一蹶不振的局面。
第四,目前的房地产价格基本已经达到高位顶点,2011年继续大幅上涨的局面应该不会出现,原因是政策已经开始对房地产发力,人们的预期和观望情绪业已出现。
当前调控应关注两个层面文章认为,从中国房地产当前的形势看,2011年的调控政策应该重点关注两个层面,一是严厉打击房地产投资和投机,控制房价,防止泡沫的继续扩大;二是防止房地产泡沫破灭引发危机和风险,保持房地产和房价的健康稳定发展。政策可行的路径是,一方面控制投资和投机以控制房价,另一方面通过保障住房缓解自住需求,同时加快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逐步挤压房地产中的泡沫。近期中央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已经显示了政策上的重视和关注,营业税优惠政策调整、“国四条”出台、土地出让收支管理的变动等从各个方面打击了房地产的投资和投机,保障住房建设等增加了供给和解决了民生。沿着这样的政策路线发展,2011年以后的中国房地产将会更加健康稳定和成熟
三 城镇化将成新趋势
1.城镇化进程与房地产业的相互关系
城镇化主要是指城乡人口分布结构变换,越来越多的人口由分散的农村向城镇集中,城镇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多,而且城镇空间更加文明和设施不断完善,产业水平进一步提升,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进程和房地产业都保持良好的上升趋势,他们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为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做贡献。
1.1 城镇化速率的提高促进了房地产业的发展,城镇化进程导致城市的数量和规模的增大,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和劳动力流向城市,住房需求摆在了首要位置,这直接导致了房屋刚性需求的变化,此外,人口的增加将会导致各种产业结构的变化的发展,工厂扩建,企业办公、服务行业及房产投资等对房屋的需求也拉动了房地产业的发展,还有很多非住房消费如休闲场所、度假区等,这些都对人们的生活和消费结构产生了很大影响,促进了房地产业的广阔发展。
1.2 房地产业的发展为城镇化进程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保障,房地产业是我国国名经济的基础产业,它是社会生产、人民生活必不可少的生产生活资料,它通过城市功能结构的演化,对城市人口和市场结构进一步扩大,对改善居民居住坏境,促进城市发展有重要作用,只有房地产业的运行,才能建设良好的城市空间,为外来人口提供物质保证,为城镇化进程的实施打好坚实的基础,因此,房地产市场的规范健康运行来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才能达到和谐发展的目的。
1.3 房地产业与城镇化发展具有利益冲突关系,城市化速率的提高,拉动了房产需求,使我国房地产业发展过热,房产投资和投机日趋增多,直接表现就是房价过高,过高的房价不仅给房地产开发带来了风险,而且与居民收入不相协调,造成外来人口买房难的问题,对大学生、农民工等群体在城市居住设置了关卡,这种现状严重阻碍了城镇化的进程,进而又反作用于房地产业的发展。“
2高铁资源成为房地产的助推剂
高铁通,城市兴。高铁的开通,首先改变的是时间和距离的关系。如时速200公里的深厦高铁开通,即将拉动潮汕地区与珠三角、厦漳泉一小时生活圈。“一小时生活圈”是一个以时间定义距离的概念。城市之间的距离不会改变,但是随着交通状况的不断改善,往返城市间所花费的时间会越来越少。快速交通正在改变置业版 图。汕头市房地产业可打造“奋斗在深圳,休闲在潮汕”,跨城居住不再是置业的基础需求,而是度假、休憩的山海享受。需要各地方政府联动起来,交通路网的对 接,汽车年票的互认,户籍、医保、住房公积金等民生方面的无缝对接等系列民生工程的推进,将有力地推进不同城市人士来潮汕跨区置业。此外,城市的开放度及 包容度也很重要,过度地彰显地域文化,会影响“一小时生活圈”的内涵。
3用新型城镇化投资促使房地产去投资化
城镇化将成为新十年决策层拉动内需的主轴之一。由国家发改委主导的《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0年)》已编制完成。在中国近十年年均10%经济增长率中,城镇化率贡献了3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新增投资需求达6.6万亿元,带动消费增加1012亿元。有关部门的研究表 明,中国经济未来通过推动城镇化发展作为引擎拉动,将实现新增消费9000亿,实现新增投资64890亿,实现GDP增加值为2.6个百分点,约占GDP 增长值的37.15%。上海证券发布的一份报告也显示,中国的城镇化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大概能够带来7万亿元的市场需求。新型城镇化将替换房地产的投资 属性,房地产的去投资化将加快推进。
中国住房需求主要包括投资增值需求、自住性需求、改善性需求、养老需求及结婚需求等,其中最刚性需求部分来自于结婚需求。目前的房地产调控政策目标导向减弱投资性需求占比,提升刚性需要占比。刚性需求提升的空间是满足最低收入的保障房需求、中低收入的首套住房需求、中高收入的改善性需求。具体的满足方式则 可能是加大保障房建设、改造旧私房、旧公房以及城区扩建等。从目前的保障房存量占比来看,截至2010年底,扣除廉租房直接补贴的部分,保障房在整个住宅存量中的比重仅在10%,尚有大量城市低收入家庭未进入保障房的覆盖范围。按照“十二五”期间3600万套保障房的基本目标,2015年底,保障房存量占比将逐步达到30%,基本覆盖城市低收入家庭。
结束语
镇化的加速发展势必会对中国的经济及社会产生重大影响,我国房地产业无疑也要面临由此带来的巨大机遇和挑战。城镇化建设必然会扩大城镇的住房面积,城镇化的加快不可避免会带动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可以说,城镇化建设是21 世纪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的新态势
第四篇:两岸关系发展的新特点和新态势
近两年来,台湾海峡形势有了很大变化。无论台湾岛内政局、海峡两岸关系及中美间 围绕台湾问题而进行的斗争,都有一些新情况、新发展和新特点。本文就此谈几点看法。
一、在台湾岛内陈水扁正加速推动“渐进台独”,尽管其与李登辉个人存在争议,但 与李所推动的“急进台独”(亦称“激进台独”)则有合流趋势,使两岸关系蒙上新的阴 影
陈水扁上台后,原鉴于李登辉“两国论”和“急进台独”的教训,曾于2000年“5·20 ”就职演说时向岛内外提出“四不一没有”的承诺。即不宣布“台独”,不更改“国号 ”,不搞“两国论入宪”,不进行“统独公投”,没有废除“国统纲领”和“国统会”。从而改采“渐进台独”的做法,即由近到远、由小到大、由内到外、由量到质、化整 为零、蚕食渐进、一点一滴地推动“台独”。一年多来,在李登辉为“精神领袖”的台 联党的配合下,集中在8个“国”字上作文章,即将新台币定位为“国币”,把闽南话 视同“国语”,把地方歌仔戏视为“国剧”,把从祖国大陆搬去的原故宫博物院拟改为 福尔摩萨“国馆”。还有什么“国号”、“国旗”、“国歌”、“国父”等,认为都是 从大陆来的,孙中山也是“外省人”,不能作“国父”。凡此,统统要实现“台湾化” 或“本土化”,其基本程序和公式是:“民主化—本土化—去中国化—台独化”。其中 关键是“去中国化”。一切与祖国大陆有联系的标语口号、地图画册、徽章标记、机构 名称、街道名称、公司名称等等,都在“去”之列。
在“渐进台独”和“急进台独”之间,并没有隔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两者一脉相 承,形式不同,本质一致。陈水扁等一帮人出于自身政治需要的考虑,又认为形势对己 有利,乃迫不及待地抛出“一边一国论”。他认为,在台湾岛内,民进党已成政坛第一 大党,自己集党政军警大权于一身,民进党及其本人的地位和权力已经巩固,加上年底 北高两市“市长选举”的时间迫近,亦需制造对民进党有利的选举形势。认为,在中国 大陆,中共正忙于“党的十六大”,忙于筹备奥运会,忙于各项经济建设,无暇顾及台 湾,加上岛内的“大陆热”和“三通热”,亦需要借机压一下;认为,在国际社会,由 于美国自小布什上台以后,频频对台湾“示好”,尤其是不久前的两件事:一个是所谓 中国“军事力量评估报告”,强调“中国威胁论”和妖魔化中国;一个是所谓“国会财 政拨款案”,把中国的台湾与北约国家、非北约国家相提并论,从而给了台湾当局以极 大“鼓励”和“误导”。还有,台湾当局也希望借机试探一下美国的“底线”等。总之,由于私欲的膨胀,适宜的气温,主观的误判,就像1997年李登辉抛出“两国论”一样,陈水扁终于在去年8月3日也抛出了比“两国论”还“两国论”的“一边一国论”。说 明主张“渐进台独”的陈水扁也终于向李登辉的“急进台独”靠拢。一个时期以来,扁、李不仅在目标上而且在做法上实际已经“合流”了。
陈水扁的“一边一国论”出笼后,完全走向他所期望的反面,不仅美国未策应,岛内 很震恐,中国大陆更是反应强烈,国际舆论也是一片谴责和责怪,使他成了继李登辉之 后一个“新的麻烦制造者”。由于他四面楚歌,处境尴尬,内外都很被动,不得已而动 员其身边大将们四处“降温”和“灭火”。然从近期种种迹象看,他不过是迫于形势而 有所收敛,或改变策略,不可能有本质上的改变。完全可以肯定,陈水扁“一边一国论 ”的命运不会好于李登辉的“两国论”。
二、在陈水扁“一边一国论”的冲击下,两岸关系一时很难缓解。一段时间内,“政 治冷”和“经济热”的形势还会有所继续。然从总体上看,两岸政治关系也还是不断前 进的
台湾许多朋友私下告诉我们,两岸风水轮流转,过去是大陆搞政治挂帅,经济一路下 滑;如今是台湾搞政治挂帅,经济也一路下滑。
早在李登辉主政后期,台湾即愈来愈注重政治和意识形态挂帅,使台湾经济出现不祥 兆头。陈水扁主政后,由于推动“渐进台独”的需要,更加注重政治和意识形态挂帅,曾持续出现“四降”(经济增长率、股票、进出口贸易、内外投资)、“四升”(失业率、自杀率、破产率、痛苦指数)现象,至今仍无根本好转迹象。
根据香港《亚洲周刊》等媒体报道,陈水扁上台以来的两年多,岛内经济持续不振,社会问题丛生;而相反,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却十分热络,经久不衰。
过去是“5555”。即在中国大陆有5万家台商,50万台胞,500亿美元,中国大陆是台 湾的第5大贸易伙伴。现在是“1111”。即在中国大陆有10万家台商,100万台胞,1,0 00亿美元,祖国大陆是台湾的第1大贸易伙伴。
过去是“9个热”。即探亲热、访问热、寻根热、交流热、旅游热、投资热、服务业热、农畜业热、求婚热。现在是“16个热”。即新增加金融热、寿险热、文化热、求学热、求职热、购房热、高科技热等。
尽管陈水扁当局千方阻拦,但“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资金总是要流向有利润的 地方”,“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是不以任何个人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 的作用,是不可抗拒的。台湾当局被迫将原来的“戒急用忍”政策修改为“积极开放、有效管理”,然其重点仍在“有效管理”,并重提“南向政策”。虽如此,但仍无法阻 遏台商积极投资祖国大陆的势头。
值得注意的是,在两岸关系出现“经济热”的同时,却又出现了“政治冷”。台湾当 局至今仍拒不接受“九二共识”,不接受“一中”原则,不接受直接“三通”,不接受 “一国两制”。大陆的“海协会”与台湾的“海基会”几乎已完全没有往来。台“两蒋 ”时代有所谓“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如今却变成上述“四不” 了;蒋氏的“三不”,并未否定一个中国,而如今的台当局却连“中国人”都不承认了。
在两岸之间,政冷经热,一个是愈来愈冷,一个是愈来愈热,南辕北辙,“二律背反 ”。于是有人怀疑中国大陆的对台政策,是否经济上的“热”支持了政治上的“冷”,对祖国统一大业不利。其实这是不正确的。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两岸 政治关系绝不是愈来愈远,而是愈来愈近。政治关系绝不能只看台高层的少数人,也不 能只看局部而不看整体,只看眼前而不看长远。近几十年来,两岸从“热战”走向“冷 战”,从“隔海对骂”到“高空喊话”,从“互不往来”到“热烈交流”,从“5555” 到“1111”,从“9个热”到“16个热”,这绝不是政治上愈来愈远,而是越来越近。
在北京市举行的一次学术讨论会上,一位台籍学者提出了三个“越来越多”。即近几 年来,台胞对祖国大陆有好感者越来越多,岛内要求两岸实现直接“三通”者越来越多,认为“一国两制”同样适用于台湾的人也越来越多。这能说是政治已“愈来愈冷”、“统一无望”了吗?
政治与经济是不能完全分开的。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上层建筑。千利益,万利益,经 济利益是最重要的利益;千关系,万关系,经济关系是最基础的关系。从短期看,也许 是政治决定经济;但从长远看,一定是经济决定政治。决定两岸关系未来的是两岸的广 大民众,是关系到两岸人民切身福祉的经济利益,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 观经济规律,而绝不是台湾岛内少数顽固不化的“台独”分子,更不是他们所高唱的那 些远远脱离人民需要的空洞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口号。
因此,我们一定要对两岸关系的未来、对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充满信心。
三、美国是阻挡两岸和平统一的主要障碍,在可预见的时间内,中美之间围绕台湾问 题的矛盾和斗争仍会持续下去。然中国的最终统一乃大势所趋,绝不是美国少数反华势 力所能阻挡的
正像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台湾问题归根结底是美国问题。二战以后,美国出于自身 的利益和所谓“全球战略”的考虑,执行的是一条“以台制中”的路线。台湾是中国不 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人是中国人,所以美国实际上沿袭了日本军国主义“以华制华” 的策略,所不同的只是“急进”和“渐进”的形式不同而已。台湾成了美国战后手中用 以对付和牵制中国大陆发展的一个“棋子”。
在中国、美国与台湾地区这个“三角关系”中,基本上有两条规律:
一条是:“大两岸关系”(太平洋两岸的中美关系)决定“小两岸关系”(大陆和台湾的 关系)。大两岸关系紧张,小两岸关系必然紧张;大两岸关系缓和,小两岸关系也必然 缓和。
一条是:美国历届总统在对华政策上,前期与后期往往存在明显差别。其前期,都是 反华,骂中国,对华政策向台湾倾斜;其中、后期,通过摸索实践逐步趋于务实。
根据美国《华盛顿邮报》2002年1月17日的报道,小布什前的六任美国总统,尼克松— 福特—卡特—里根—老布什—克林顿,没有一届不是如此。所以,该报评论说:“从整 个30年前尼克松的破冰之旅到今日布什(小)的北京之行,„白宫,条条弯路通中国‟”。
美国的对华政策,经常摆动于“全球战略”与“国家利益”、霸权与务实、合作与遏 制之间,即所谓“钟摆”理论。小布什表现得最典型和最突出。其上台不过两年多,在 对华政策上时左时右地摆动不下八九次之多。“9·11”事件以来,美国的对华政策总 的来讲,正向更务实和更积极的方向调整,这是好的。然而由于他一度向台湾摆动的幅 度较大,从而给了陈水扁以可趁之机,竟然有恃无恐地抛出所谓“一边一国论”。他的 这个“一边一国论”因为没有正式告知美国,引起美国当局的颇“不愉快”,然尽管如 此,美国却仍对其暗存某种“疼爱”之情,看不出像当年对李登辉“两国论”那样的“ 震怒”。陈虽不得不适度“降温”和“灭火”,但不过是更加注意隐讳和包装而已,其 实质性的“台独”嚣张之气,仍无丝毫改变。
美国在台海两岸关系上的基本态度是:不统、不独、不战、不和。“不统”是其战略 目标,“不独”是策略手段,“不战”是牵制中国,“不和”是维持现状。美国对台海 两岸,既怕统也怕独,统则使美国失去一张制衡中国大陆的“王牌”,“独”则有可能 使美国被“拖下水”。最好是使两岸保持“和而不统,分而不离”的状态。美国希望台 海不要以公开的“台独”来刺激和挑衅大陆,也要求中国大陆不要以“武力”来威胁和 恫吓台湾,此即所谓“台湾不独,大陆不武”。长时间以来,美国在台海两岸间一直保 持着貌似中间而实际偏袒和支持台湾的做法。
中国政府的对台斗争,实际上是对美斗争。在可预见的将来,美国对台海两岸的政策 不会根本改变。它确实有点像“钟摆”那样,以美国的国家利益为轴心,随着国际形势 的变化而时左时右地摇摆不定。好时也好不到那里,坏时也坏不到那里,好时我们不要 有幻想,坏时天也塌不下来。斗争将是长期的、曲折的和复杂的。然而,在包括美国在 内的全世界爱好和平和主持正义的人民的支持下,海峡两岸终将统一,两岸中国人民终 将取得最后胜利。
以上是两岸关系的三个特点。两岸关系的未来,必将决定于与这三个特点相联系的三 大因素,即台湾岛因素、中国大陆因素和国际因素。在这三大因素中,起决定和主导作 用的将是中国大陆这一因素。随着中国大陆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综合国力的上升,国防 力量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必将为祖国的完全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无论是“渐 进台独”或“急进台独”都是不可能得逞的。
第五篇:两岸关系发展的新特点和新态势
两岸关系发展的新特点和新态势
两岸关系是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关系的简称。习近平指出,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走上了和平发展道路,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展现了合作共赢的前景。和平是宝贵的,和平需要维护。两岸同胞要总结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经验,精心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两岸关系发展的新特点和新态势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两岸关系发展的新特点和新态势全文如下:
近两年来,台湾海峡形势有了很大变化。无论台湾岛内政局、海峡两岸关系及中美间 围绕台湾问题而进行的斗争,都有一些新情况、新发展和新特点。本文就此谈几点看法:
一、陈水扁加速推动的“渐进台独”
在台湾岛内陈水扁正加速推动“渐进台独”,尽管其与李登辉个人存在争议,但与李所推动的“急进台独”(亦称“激进台独”)则有合流趋势,使两岸关系蒙上新的阴影
陈水扁上台后,原鉴于李登辉“两国论”和“急进台独”的教训,曾于2000年“5·20 ”就职演说时向岛内外提出“四不一没有”的承诺。即不宣布 “台独”,不更改“国号 ”,不搞“两国论入宪”,不进行“统独公投”,没有废除“国统纲领”和“国统会”。从而改采“渐进台独”的做法,即由近到远、由小到大、由内到外、由量到质、化整 为零、蚕食渐进、一点一滴地推动“台独”。一年多来,在李登辉为“精神领袖”的台 联党的配合下,集中在8个“国” 字上作文章,即将新台币定位为“国币”,把闽南话 视同“国语”,把地方歌仔戏视为“国剧”,把从祖国大陆搬去的原故宫博物院拟改为 福尔摩萨“国馆”。还有什么“国号”、“国旗”、“国歌”、“国父”等,认为都是 从大陆来的,孙中山也是“外省人”,不能作“国父”。凡此,统统要实现“台湾化” 或“本 土化”,其基本程序和公式是:“民主化—本土化—去中国化—台独化”。其中 关键是“去中国化”。一切与祖国大陆有联系的标语口号、地图画册、徽章标记、机构 名称、街道名称、公司名称等等,都在“去”之列。
在“渐进台独”和“急进台独”之间,并没有隔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两者一脉相 承,形式不同,本质一致。陈水扁等一帮人出于自身政治需 要的考虑,又认为形势对己 有利,乃迫不及待地抛出“一边一国论”。他认为,在台湾岛内,民进党已成政坛第一 大党,自己集党政军警大权于一身,民进党及 其本人的地位和权力已经巩固,加上年底 北高两市“市长选举”的时间迫近,亦需制造对民进党有利的选举形势。认为,在中国 大陆,中共正忙于“党的十六 大”,忙于筹备奥运会,忙于各项经济建设,无暇顾及台 湾,加上岛内的“大陆热”和“三通热”,亦需要借机压一下;认为,在国际社会,由 于美国自小布什 上台以后,频频对台湾“示好”,尤其是不久前的两件事:一个是所谓 中国“军事力量评估报告”,强调“中国威胁论”和妖魔化中国;一个是所谓“国会财 政 拨款案”,把中国的台湾与北约国家、非北约国家相提并论,从而给了台湾当局以极 大“鼓励”和“误导”。还有,台湾当局也希望借机试探一下美国的“底线” 等。总之,由于私欲的膨胀,适宜的气温,主观的误判,就像1997年李登辉抛出“两国论”一样,陈水扁终于在去年8月3日也抛出了比“两国论”还“两 国论”的“一边一国论”。说 明主张“渐进台独”的陈水扁也终于向李登辉的“急进台独”靠拢。一个时期以来,扁、李不仅在目标上而且在做法上实际已经 “合流”了。
陈水扁的“一边一国论”出笼后,完全走向他所期望的反面,不仅美国未策应,岛内 很震恐,中国大陆更是反应强烈,国际舆论也是一片谴责和责怪,使他成 了继李登辉之 后一个“新的麻烦制造者”。由于他四面楚歌,处境尴尬,内外都很被动,不得已而动 员其身边大将们四处“降温”和“灭火”。然从近期种种迹 象看,他不过是迫于形势而 有所收敛,或改变策略,不可能有本质上的改变。完全可以肯定,陈水扁“一边一国论 ”的命运不会好于李登辉的“两国论”。
二、陈水扁“一边一国论”的冲击
在陈水扁“一边一国论”的冲击下,两岸关系一时很难缓解。一段时间内,“政 治冷”和“经济热”的形势还会有所继续。然从总体上看,两岸政治关系也还是不断前进的.台湾许多朋友私下告诉我们,两岸风水轮流转,过去是大陆搞政治挂帅,经济一路下 滑;如今是台湾搞政治挂帅,经济也一路下滑。
早在李登辉主政后期,台湾即愈来愈注重政治和意识形态挂帅,使台湾经济出现不祥 兆头。陈水扁主政后,由于推动“渐进台独”的需要,更加注重政治和意 识形态挂帅,曾持续出现“四降”(经济增长率、股票、进出口贸易、内外投资)、“四升”(失业率、自杀率、破产率、痛苦指数)现象,至今仍无根本好转 迹象。
根据香港《亚洲周刊》等媒体报道,陈水扁上台以来的两年多,岛内经济持续不振,社会问题丛生;而相反,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却十分热络,经久不衰。
过去是“5555”。即在中国大陆有5万家台商,50万台胞,500亿美元,中国大陆是台 湾的第5大贸易伙伴。现在是“1111”。即在中国大陆有10万家台商,100万台胞,1,0 00亿美元,祖国大陆是台湾的第1大贸易伙伴。
过去是“9个热”。即探亲热、访问热、寻根热、交流热、旅游热、投资热、服务业热、农畜业热、求婚热。现在是“16个热”。即新增加金融热、寿险热、文化热、求学热、求职热、购房热、高科技热等。
尽管陈水扁当局千方阻拦,但“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资金总是要流向有利润的 地方”,“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是不以任何个人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客观经济规律 的作用,是不可抗拒的。台湾当局被迫将原来的“戒急用忍”政策修改为“积极开放、有效管理”,然其重点仍在“有效管理”,并重提“南向政 策”。虽如此,但仍无法阻 遏台商积极投资祖国大陆的势头。
值得注意的是,在两岸关系出现“经济热”的同时,却又出现了“政治冷”。台湾当 局至今仍拒不接受“九二共识”,不接受“一中”原则,不接受直接“三 通”,不接受 “一国两制”。大陆的“海协会”与台湾的“海基会”几乎已完全没有往来。台“两蒋 ”时代有所谓“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 策,如今却变成上述“四不” 了;蒋氏的“三不”,并未否定一个中国,而如今的台当局却连“中国人”都不承认了。
在两岸之间,政冷经热,一个是愈来愈冷,一个是愈来愈热,南辕北辙,“二律背反 ”。于是有人怀疑中国大陆的对台政策,是否经济上的“热”支持了政治 上的“冷”,对祖国统一大业不利。其实这是不正确的。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两岸 政治关系绝不是愈来愈远,而是愈来愈近。政治关系绝不能 只看台高层的少数人,也不 能只看局部而不看整体,只看眼前而不看长远。近几十年来,两岸从“热战”走向“冷 战”,从“隔海对骂”到“高空喊话”,从 “互不往来”到“热烈交流”,从“5555” 到“1111”,从“9个热”到“16个热”,这绝不是政治上愈来愈远,而是越来越近。
在北京市举行的一次学术讨论会上,一位台籍学者提出了三个“越来越多”。即近几 年来,台胞对祖国大陆有好感者越来越多,岛内要求两岸实现直接“三通”者越来越多,认为“一国两制”同样适用于台湾的人也越来越多。这能说是政治已“愈来愈冷”、“统一无望”了吗?
政治与经济是不能完全分开的。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上层建筑。千利益,万利益,经 济利益是最重要的利益;千关系,万关系,经济关系是最基础的关系。从 短期看,也许 是政治决定经济;但从长远看,一定是经济决定政治。决定两岸关系未来的是两岸的广 大民众,是关系到两岸人民切身福祉的经济利益,是不以任 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 观经济规律,而绝不是台湾岛内少数顽固不化的“台独”分子,更不是他们所高唱的那 些远远脱离人民需要的空洞的政治和意识形态 口号。
因此,我们一定要对两岸关系的未来、对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充满信心。
三、美国的阻碍
冲击是阻挡两岸和平统一的主要障碍,在可预见的时间内,中美之间围绕台湾问题的矛盾和斗争仍会持续下去。然中国的最终统一乃大势所趋,绝不是美国少数反华势力所能阻挡的。
正像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台湾问题归根结底是美国问题。二战以后,美国出于自身 的利益和所谓“全球战略”的考虑,执行的是一条“以台制中”的路线。台湾是中国不 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人是中国人,所以美国实际上沿袭了日本军国主义“以华制华” 的策略,所不同的只是“急进”和“渐进”的形式不同而 已。台湾成了美国战后手中用 以对付和牵制中国大陆发展的一个“棋子”。
在中国、美国与台湾地区这个“三角关系”中,基本上有两条规律:
一条是:“大两岸关系”(太平洋两岸的中美关系)决定“小两岸关系”(大陆和台湾的 关系)。大两岸关系紧张,小两岸关系必然紧张;大两岸关系缓和,小两岸关系也必然 缓和。
一条是:美国历届总统在对华政策上,前期与后期往往存在明显差别。其前期,都是 反华,骂中国,对华政策向台湾倾斜;其中、后期,通过摸索实践逐步趋于务实。
根据美国《华盛顿邮报》2002年1月17日的报道,小布什前的六任美国总统,尼克松— 福特—卡特—里根—老布什—克林顿,没有一届不是如此。所以,该报评论说:“从整 个30年前尼克松的破冰之旅到今日布什(小)的北京之行,‘白宫,条条弯路通中国’”。
美国的对华政策,经常摆动于“全球战略”与“国家利益”、霸权与务实、合作与遏 制之间,即所谓“钟摆”理论。小布什表现得最典型和最突出。其上台不 过两年多,在 对华政策上时左时右地摆动不下八九次之多。“9·11”事件以来,美国的对华政策总 的来讲,正向更务实和更积极的方向调整,这是好的。然 而由于他一度向台湾摆动的幅 度较大,从而给了陈水扁以可趁之机,竟然有恃无恐地抛出所谓“一边一国论”。他的 这个“一边一国论”因为没有正式告知美 国,引起美国当局的颇“不愉快”,然尽管如 此,美国却仍对其暗存某种“疼爱”之情,看不出像当年对李登辉“两国论”那样的“ 震怒”。陈虽不得不适度 “降温”和“灭火”,但不过是更加注意隐讳和包装而已,其 实质性的“台独”嚣张之气,仍无丝毫改变。
美国在台海两岸关系上的基本态度是:不统、不独、不战、不和。“不统”是其战略 目标,“不独”是策略手段,“不战”是牵制中国,“不和”是维持现 状。美国对台海 两岸,既怕统也怕独,统则使美国失去一张制衡中国大陆的“王牌”,“独”则有可能 使美国被“拖下水”。最好是使两岸保持“和而不统,分 而不离”的状态。美国希望台 海不要以公开的“台独”来刺激和挑衅大陆,也要求中国大陆不要以“武力”来威胁和 恫吓台湾,此即所谓“台湾不独,大陆不 武”。长时间以来,美国在台海两岸间一直保 持着貌似中间而实际偏袒和支持台湾的做法。
中国政府的对台斗争,实际上是对美斗争。在可预见的将来,美国对台海两岸的政策 不会根本改变。它确实有点像“钟摆”那样,以美国的国家利益为轴心,随着国际形势 的变化而时左时右地摇摆不定。好时也好不到那里,坏时也坏不到那里,好时我们不要 有幻想,坏时天也塌不下来。斗争将是长期的、曲折的和复 杂的。然而,在包括美国在 内的全世界爱好和平和主持正义的人民的支持下,海峡两岸终将统一,两岸中国人民终 将取得最后胜利。
以上是两岸关系的三个特点。两岸关系的未来,必将决定于与这三个特点相联系的三 大因素,即台湾岛因素、中国大陆因素和国际因素。在这三大因素中,起 决定和主导作 用的将是中国大陆这一因素。随着中国大陆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综合国力的上升,国防 力量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必将为祖国的完全统一创造 更充分的条件。无论是“渐逞的。
进台独”或“急进台独”都是不可能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