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管理学新概念:心本管理
心本管理
龙长青,李琴,徐锋.心本管理——管理学前沿的新方向[J].法制与社会,2007,(9),581. □
(华中农业大学经管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摘要管理者心灵的自我管理和修炼是管理的基础。本文从对心本管理的科学界定入手,指出了其人性假设,构建了基本要素(心理契约、管理伦理、企业文化和管理环境)。关键词心本管理要素内涵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7)-581-0
1一、心本管理的科学界定
从一百多年现代管理学发展的历史来看,东西方的管理学家都忽视了一个最大的盲区:只重视管理他人,不重视管理自己,更不重视管理者心灵的自我管理与修炼。心本管理应运而生,其关键的一点是,强调管理自我,管理好自我的根本是管理内心和心灵。如日本“经营之圣”的稻盛和夫明确提出“以心为本的利他经济学”,“共同愿景”、价值观等。企业一方面促使企业有效地提供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也产出伦理、企业文化等精神文明,以此影响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导人们加强修养,完善人格,提升人性。心本管理就是通过情感、思想、意志、感觉、知觉等多种心灵的发掘、整合与正确导向,所产生的综合之力。心本管理打破了传统的强制管理的观念,重点突出的是对员工、顾客和利益攸关者在心理上的凝聚、引导、激励和辐射。
心本管理是人本管理的进一步升华,由心灵的外在感动,转为管理者与员工心灵内在自觉。人本管理强调的是来自外在引起的心灵感动,“我对你好,你也应该对我好”;心本管理更强调的是内在心灵的自觉。心本管理阶段是由外在的控制到外在的感动,再到内在的自觉的过程。心本管理修炼即提高心理素质、开发心理能量的修炼,以意志修炼为核心,在五项修炼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心性的自我修炼决定人的行为,行为的反复形成了习惯,习惯造就人的性格,性格决定了人的命运。因此,心本管理对原来的管理学是超越而非简单改版。
二、心本管理的人性假设研究
由于研究角度的设定不同,对“以什么人的心为本”、“以什么为本”等心本管理内涵的理解上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对人性的假设也不同。
(一)心本管理的内涵
1.以什么人的心为本。心本管理就是以人心为本的管理,从整体的角度出发,认为个体与群体并重,当代人与后代为重,员工、顾客与利益相关者并重,管理应该以所有的人(人类)为本。
2.以什么为本。一是从哲学意义上理解“:本”即“本位”“,根本”,“目的”。二是从一般意义上理解“本”即“出发点”,“中心”。人是管理活动的“根本”和“目的”。心本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物质条件和自由发展的空间,管理要成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人心是管理活动的出发点,通过充分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最终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二)心本管理的人性假设是:和谐人假设
考虑到人的个性、需求的差异和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人既具有客观理性,人的行为的客观后果都会有利于最充分地实现自身的利益。同时具有主观理性,每个人都依据自我偏好而做出独立的主观价值判断,并做出趋利避害的行为决策。故提出“和谐人假设”,含义是:
1.人天和谐。追求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企业实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执行绿色战略,坚持与自然环境、资源的协调,不牺牲下代人和其他人的生存环境,减少或停止经营活动带来的负外部性。
2.人际和谐。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人与人的交往维持在一定的秩序内,合理处理人与人的矛盾、冲突、摩擦,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状态。
3.身心和谐。追求个人的身与心的和谐。身心关系指人自己的精神(包括观念和欲望)的协调、控制关系。身心和谐即身心统一,它表现为人的肉体与灵魂、情感与理性、外表与内心、认知与行动、义与利、得与失、进与退等各种矛盾达到一致与融合的境界。
4.人事和谐。人在出色完成事业的过程中,追求自身人身价值的最大化。员工对所从事的学习、工作或事业专心致志,全心投入,敢于直面任何困难。发扬开拓创新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强调人对事业的热情,对事业的忠诚。
三、心本管理的基本要素
根据组织行为学的观点,人的行为是在一定环境下人的心理对外界的反应,因而心本管理的基本要到包括如下几点:
(一)心理契约
谢恩(Schein,1980)认为,“心理契约是在组织中每个成员和不同的管理者以用其他人之间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的没有明文规定的一整套期望。”卢梭提出了更具体的心理契约定义(Robinson and Roussean,1994),认为心理契约“不仅具有期望的性质,也具有对义务的承诺和互惠”。个体行为受人格与行为情景两重影响。根据人格方法来选拔、培训、选配人员在某种环境下能改善和提高组织效率。具体而言,组织中公民的人格应包括:责任意识、服务观念、诚信操守、求实品德、进取精神、平等态度。管理者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注重知行统一,提高人格素养,塑造形成自己的人格形象。
(二)管理伦理
管理伦理是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各种关系以及协调处理这些关系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总和。包括管理伦理意识、管理伦理关系和管理伦理活动。管理伦理在处理企业生产经营内部的关系时其道德规范主要指向与顾客、员工和利益攸关者三层关系。管理伦理具有自然性与社会性、人为性与为人性、他律性与自律性、功利性与道义性、现实性与理想性。
管理具有伦理功能,伦理具有管理功能,两者结合可以发挥巨大效益。
作为一种特殊的调解规范体系,管理伦理在经营中处理互相矛盾的事物时发挥作用,表现为现代管理的基本原则。主要是:(1)功利和人文;(2)人道和物道;(3)民主和集权;
(4)权力和权威;(5)公平和效率;(6)竞争和合作;(7)重义和重利。
(三)企业文化
现代企业文化是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等。其构成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三个层面。其中,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在追求经营成功的过程中坚持的基本信念及行为准则,即企业的价值取向。在和谐人假设的前提下,企业应追求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四)管理环境(E—理论)
管理环境(Environment)可分为工作环境和公共关系环境。对其的改善可以从(1)工
作场所的照明、颜色、噪音和温度等;(2)完成工作必备的工具、设备、器材等先进和完备程度(;3)岗位轮换和工作内容丰富化等三个方面着手。
参考文献:
[1]吴甘霖.心本管理—管理学的第三次革命.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波特马金,凯瑞.库帕,查尔斯考克斯.组织和心理契约.王新超译.北京
大学出版社.2000.
[3]张应杭.管理伦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4]唐凯麟,龚天平.管理伦理学纲要.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管理视野
第二篇:本略心本管理
本略心本管理
一、心本管理的科学界定
从一百多年现代管理学发展的历史来看,东西方的管理学家都忽视了一个最大的盲区:只重视管理他人,不重视管理自己,更不重视管理者心灵的自我管理与修炼。心本管理应运而生,其关键的一点是,强调管理自我,管理好自我的根本是管理内心和心灵。如日本“经营之圣”的稻盛和夫明确提出“以心为本的利他经济学”,“共同愿景”、价值观等。
企业一方面促使企业有效地提供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也产出伦理、企业文化等精神文明,以此影响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导人们加强修养,完善人格,提升人性。心本管理就是通过情感、思想、意志、感觉、知觉等多种心灵的发掘、整合与正确导向,所产生的综合之力。心本管理打破了传统的强制管理的观念,重点突出的是对员工、顾客和利益攸关者在心理上的凝聚、引导、激励和辐射。
心本管理是人本管理的进一步升华,由心灵的外在感动,转为管理者与员工心灵内在自觉。人本管理强调的是来自外在引起的心灵感动,“我对你好,你也应该对我好”;心本管理更强调的是内在心灵的自觉。心本管理阶段是由外在的控制到外在的感动,再到内在的自觉的过程。心本管理修炼即提高心理素质、开发心理能量的修炼,以意志修炼为核心,在五项修炼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心性的自我修炼决定人的行为,行为的反复形成了习惯,习惯造就人的性格,性格决定了人的命运。因此,心本管理对原来的管理学是超越而非简单改版。
二、心本管理的人性假设研究
由于研究角度的设定不同,对“以什么人的心为本”、“以什么为本”等心本管理内涵的理解上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对人性的假设也不同。
(一)心本管理的内涵
1.以什么人的心为本。心本管理就是以人心为本的管理,从整体的角度出发,认为个体与群体并重,当代人与后代为重,员工、顾客与利益相关者并重,管理应该以所有的人(人类)为本。
2.以什么为本。一是从哲学意义上理解“:本”即“本位”“,根本”,“目的”。二是从一般意义上理解“本”即“出发点”,“中心”。人是管理活动的“根本”和“目的”。心本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物质条件和自由发展的空间,管理要成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人心是管理活动的出发点,通过充分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最终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二)心本管理的人性假设是:和谐人假设
考虑到人的个性、需求的差异和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人既具有客观理性,人的行为的客观后果都会有利于最充分地实现自身的利益。同时具有主观理性,每个人都依据自我偏好而做出独立的主观价值判断,并做出趋利避害的行为决策。故提出“和谐人假设”,含义是:
1.人天和谐。追求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企业实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执行绿色战略,坚持与自然环境、资源的协调,不牺牲下代人和其他人的生存环境,减少或停止经营活动带来的负外部性。
2.人际和谐。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人与人的交往维持在一定的秩序内,合理处理人与人的矛盾、冲突、摩擦,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状态。
3.身心和谐。追求个人的身与心的和谐。身心关系指人自己的精神(包括观念和欲望)的协调、控制关系。身心和谐即身心统一,它表现为人的肉体与灵魂、情感与理性、外表与内心、认知与行动、义与利、得与失、进与退等各种矛盾达到一致与融合的境界。
4.人事和谐。人在出色完成事业的过程中,追求自身人身价值的最大化。员工对所从事的学习、工作或事业专心致志,全心投入,敢于直面任何困难。发扬开拓创新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强调人对事业的热情,对事业的忠诚。
三、心本管理的基本要素
根据组织行为学的观点,人的行为是在一定环境下人的心理对外界的反应,因而心本管理的基本要到包括如下几点:
(一)心理契约
谢恩(Schein,1980)认为,“心理契约是在组织中每个成员和不同的管理者以用其他人之间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的没有明文规定的一整套期望。”卢梭提出了更具体的心理契约定义(Robinson and Roussean,1994),认为心理契约“不仅具有期望的性质,也具有对义务的承诺和互惠”。个体行为受人格与行为情景两重影响。根据人格方法来选拔、培训、选配人员在某种环境下能改善和提高组织效率。具体而言,组织中公民的人格应包括:责任意识、服务观念、诚信操守、求实品德、进取精神、平等态度。管理者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注重知行统一,提高人格素养,塑造形成自己的人格形象。
(二)管理伦理
管理伦理是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各种关系以及协调处理这些关系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总和。包括管理伦理意识、管理伦理关系和管理伦理活动。管理伦理在处理企业生产经营内部的关系时其道德规范主要指向与顾客、员工和利益攸关者三层关系。管理伦理具有自然性与社会性、人为性与为人性、他律性与自律性、功利性与道义性、现实性与理想性。
管理具有伦理功能,伦理具有管理功能,两者结合可以发挥巨大效益。
作为一种特殊的调解规范体系,管理伦理在经营中处理互相矛盾的事物时发挥作用,表现为现代管理的基本原则。主要是:(1)功利和人文;(2)人道和物道;(3)民主和集权;(4)权力和权威;(5)公平和效率;(6)竞争和合作;(7)重义和重利。
(三)企业文化
现代企业文化是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等。其构成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三个层面。其中,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在追求经营成功的过程中坚持的基本信念及行为准则,即企业的价值取向。在和谐人假设的前提下,企业应追求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四)管理环境(E—理论)
管理环境(Environment)可分为工作环境和现代商业关系环境。对其的改善可以从(1)工作场所的照明、颜色、噪音和温度等;(2)完成工作必备的工具、设备、器材等先进和完备程度(;3)岗位轮换和工作内容丰富化等三个方面着手
第三篇:心本总结
2014学第一学期大班级心本课程教学工作总结
心本课程是一个帮助孩子学习做人的课程。以培养健全人格的儿童为目标,为孩子开展关键期教育,强调让孩子“学得投入,学得开心,学得系统,学得健康”。本学期有幸接触到心本课程这门课程,从各方面的理论和实践,让我明白幼儿健全的人格会对其一生造成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游戏的加入,所以每周的每一节皮亚杰课我都认真地备课,认真地准备,自己先多次操作实践各种教学用具和教学用图,尽可能地让幼儿从游戏和视图当中去获得切实的体验,在观察中学习自省,在奖励中获得动力,在生活中即时实践。培养他们喜欢心本课程,主动学习的意愿。时间飞逝,转眼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已结束,现将个人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本学期我所教学的幼儿有35人,其中第一批18人,第二批17人。两组幼儿的学习能力相当,基本上都能听懂教师的各项指挥和要求,但也有一两名幼儿在参与游戏的环节反应会比其他的幼儿稍稍慢些,但是没有关系,通过教师的指导,基本上都能够自己把游戏中的心情和感受分享出来。本学期心本课程总共有五单元十五节课,分别从创造力培养、合作能力培养、专注力培养、自信心培养、抗挫折能力培养五个方面以游戏的形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和思考力。在教学中为了能够更好的了解幼儿的学习情况,我会根据每节课上的情况,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也贯彻各单元的目标,培养幼儿们兴趣、需要、习惯等。每周三教学完一节新课,我会根据各班幼儿的兴趣情况把上课的各项教学用图及照片播放给幼儿欣赏,让幼儿能够在课余的时间再次温故课堂上所教学的内容,也帮助幼儿养成了主动学习和培养兴趣的好习惯。在我的心目中心本课程是在幼儿园孩子们心目中一门有趣、重要的学科,所以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她们的各种教学方法是很重要的。不懂就要问,不识就要学。博采众长,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因此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要为自己充电,希望自己在课堂上的语言变得更加平缓些,生动些,而且要不断地加深自己的理论知识,多听听更多的优质课来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扬出自己更好的优点。
第四篇:对心本管理的实践思考(本站推荐)
对“心本管理”的实践思考
徐州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
摘要: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心本管理在我国得到迅速推广应用。实践中,要以转变管理理念为前提,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以建设学习型组织为载体,加强员工心理资本的积累与挖掘,实现管理的不断创新。
关键词:心本管理实践思考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中国发展模式的形成,为我国管理理论的创新提供了研究和实践的依托。作为中国式管理理论----‚心本管理‛理论应运而生,并迅速得到推广和应用,对各类微观组织提高员工工作绩效,增强竞争优势,提高组织效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心本管理‛作为人本管理的升华既是管理理论的第三次革命,更是中国发展模式的结晶和优秀中华文化在管理领域的应用、整合和升华。本文试从实践的角度对心本管理做一些思考:
一、观念、理念的转变是实现‚心本管理‛的前提‚心本管理‛是通过各种管理手段和方法对管理者及员工进行情感、思想、意志、感觉、知觉等多种心灵的挖掘、整合与正确引导,强调对管理者、员工心理上的凝聚、引导、激励和辐射。‚心本管理‛相对于人本管理主要在三个方面有了新的升华:一是把关注人‚心‛为管理的出发点,并通过挖掘员工的心理潜能、开发员工的心理能量,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实现组织目标;二是把管理的核心价值由来自外在的心灵感动变为管理者和员工内在心灵的自觉;三是把心理资本作为人力资源重要组成部分,认为心理资本、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共同构成人体拥有的人力资源。因而,作为管理者及员工对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必须有新的认识,使‚心本管理‛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形成心理认同。理念、观念的形成有其过程,且一旦形成往往具有强烈的保守性,更新十分艰难。因此,心本管理在实践中的应用关键在于理念、观念的更新,以管理者理念、观念的更新更为重要。有些管理者长期以来形成了独断行事、长官意志,习惯于强硬的行政管理。常见于大型的国有企业和人员高度流动的个体私营企业。另一个极端是管理松散无序,既不管人,更管不了‚心‛。这大多数是长期依附于政府,依靠国家财政的事业单位。这些单位管理者和员工的人际关系及利益格局十分复杂,长期以来难以实施有效的管理。以上两种组织难以实施‚心本管理‛。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开放、独立、自主的微观主体才有可能实现管理的创新。
二、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实施‚心本管理‛的关键
‚心本管理‛是人本管理的升华,但又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魅力。‚假如你要用一个人的‘手’,你就必须用他的整个‘人’;假如你要用他整个‘人’,你就必须影
响他的整个‘心’。‛这是被誉为‚中国创新培训第一人‛的吴甘霖对心本管理的描述。管理模式总是孕育于文化基础之上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决定了中国管理的文化性格与感言管理文化的差异性。心本管理就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中国式管理创新。中国文化强调人在社会中的位置、责任和义务,因而将关系作为管理的重要对象;中国文化强调管理在伦理、战略、艺术上要求,表现出对‚和谐‛、‚协调‛的追求,对管理艺术的推崇,更倾向于从更为系统长远的高度来考虑管理问题。因此,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既要吸取西方管理理论中的精华,又要传承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要从组织发展战略上确立管理理念,努力构建共同的发展愿景,使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统一;要追求管理中的人际和谐、人事和谐、身心和谐,合理处理人与人的矛盾,激励员工在完成事业中实现自身价值;注重人的自身身心统一和和谐,使员工的肉体与灵魂,情感与理性,外表与内心,认识与行动,义与利,得与失,进与退等各种矛盾达到一致与融合的境界。特别要正确处理好物质激励与精神鼓励,服从管理与个人尊严的关系,重视从心灵需要上满足员工的要求,讲究工作的方法和艺术。
三、建立学习型组织是‚心本管理‛的重要实现路径 建立学习型组织是管理心理学化的重要标志。建立学习型组织其内容就是五项修炼,即:建立共同愿景,改善心智
模式,实现自我超越,进行团队学习,学会系统思考。五项修炼强调人的自主创造,自我实现,强调建立在个人愿景与共同愿景的统一,强调管理者与员工的平等关系,强调内部价值观的重要作用,注重员工的个别差异及员工各层次的需求,使管理工作更加深入到员工的微观心理层面。因此,建立学习型组织,推进管理心理学化,是‚心本管理‛的重要实现路径。在具体管理实践中要根据组织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人力资源现状,科学制定学习型组织建设的规划,有计划,按步骤地推进学习型组织的建设。
四、重视心理资本的积累与挖掘是‚心本管理‛的核心 心理资本是个体所拥有的积极的心理资源,包括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复原力、坚韧力等类似状态的积极的心理力量。心理资本位于个体的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之上,涵盖了所有能够给个体与组织带来积极结果的心理和行为。而作为一种个体的积极状态是可以开发、提升和管理的。一是要重视职工的心理所有权。建立和实施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模式,增强员工对制度和规则的信任感,提高职工对组织的忠诚度。二是要加强组织内部沟通和决策的民主化,积极支持职工参与管理和决策,为员工职业自我发展,实现自身价值提供事业平台。三是要引导和帮助员工做好职业生涯和事业发展规划,增强员工发展的目标承诺感的发展的自信心。四是运用心理防御机制,使员工在目标受挫和失败中维持心理
上的稳定增强自尊和自信。五是要加强管理训练,提高员工情商,增强员工认识、控制自己及他人情绪的能力,发挥员工的最大潜能。
参考文献:
【1】吴甘霖心本管理---第三次管理革命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杨晓春以心本管理为前沿的管理学研究企业导报2007年第七期
【3】郑国娟心本管理背景下的心理资本嵌入经济管理2008年15期
通信地址:江苏省徐州市复兴南路388号徐州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邮编:221003
第五篇:管理学大纲专插本
2018年广东省本科插班生考试《管理学》考试大纲(颜色
填充为新内容)
Ⅰ.考试性质
本科插班生招生考试是由专业科毕业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试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本科插班生考试应有较高的信任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和要求
A.考试基本要求
要求考试理解和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能运用管理学知识进行案例分析,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B.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
本大纲的考核要求分为“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层次,具体含义是:
识记:能解释相关的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的认识和表述。
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第一部分
总论
一、考核知识点
(一)管理与管理学 1.管理的定义; 2.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3.管理学的特性; 4.管理的性质; 5.管理的职能; 6.管理者的角色; 7.管理者的技能。
(二)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中外早期管理思想; 2.古典管理理论; 3.行为管理理论; 4.现代管理理论。
(三)道德与企业社会责任 1.管理与伦理道德; 2.几种相关的道德观
3.道德管理的特征和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 4.改善企业道德的途径; 5.企业的社会责任。
(四)全球化管理 1.全球化内涵; 2.全球化与管理者; 3.全球化与管理职能。
(五)信息与信息化管理 1.信息及其特征 2.信息管理工作; 3.信息化管理。
二、考核要求
(一)管理与管理学 1.识记:
⑴ 管理的概念; ⑵ 技术技能; ⑶ 人际技能; ⑷ 概念技能。2.领会:
⑴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⑵ 管理学的特性; ⑶ 管理二重性;
⑷ 各种管理职能间的相互关系; ⑸ 管理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⑹ 管理者的角色;(7)管理者的技能。
(二)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识记: ⑴ 行为科学。⑵ 学习型组织; ⑶ 核心资源; ⑷ 核心能力。2.领会
⑴ 泰罗科学管理理论要点;
⑵ 亨利.法约尔一般管理(组织管理)理论要点; ⑶ 马克斯.韦伯行政组织管理理论要点; ⑷ 人际关系学说要点;
⑸ 现代管理理论主要学派(数量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核心能力理论)的基本观点;(6)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观点和经济人观点。(7)中外早期管理思想。
(三)管理道德与企业社会责任 1.识记
⑴ 理论道德的概念;
⑵ 功利主义、权力至上、公平公正、社会契约、推己及人等道德观的含义; ⑶ 社会责任的概念; 2.领会:
⑴ 伦理道德的管理学意义; ⑵ 道德管理的特征; ⑶ 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 ⑷ 改善企业道德行为的途径; ⑸ 企业的价值观; ⑹ 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 ⑺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依据。(8)道德发展阶段。3.应用:
能运用道德观与社会责任观分析问题。
(四)全球化与管理 1.识记
全球化管理的概念 2.领会
⑴ 全球化的内涵; ⑵ 全球化管理的环境因素; ⑶ 全球化管理者的关键能力; ⑷ 全球化经营的进入方式; ⑸ 全球化经营的组织模式; ⑹ 全球化经营的领导风格; ⑺ 全球化经营的管理控制。
(五)信息与信息化管理 1.识记: 信息的定义。2.领会:
⑴ 有用信息的特征; ⑵ 信息管理工作过程; ⑶ 信息系统的要素; ⑷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发展;(5)信息数据的关系。
第二部分 决策与计划
一、考核知识点
(一)决策与决策方法 1.决策与决策理论; 2.决策的分类; 3.决策的过程; 4.决策的影响因素; 5.决策方法
(二)计划与计划工作 1.计划的概念及其性质; 2.计划的类型; 3.计划编制过程。
(三)战略性计划与计划实施 1.战略环境分析; 2.战略的类型; 3.战略的制定方法; 4.计划的组织实施。
二、考核要求
(一)决策与决策方法 1.识记
⑴ 决策的概念; ⑵ 确定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风险性决策的概念; ⑶ 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与业务决策的概念; ⑷ 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2.领会
⑴ 决策的原则; ⑵ 决策的依据;
⑶ 古典决策理论与行为决策理论;
⑷ 决策的分类(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与业务决策,个人决策与集体决策,程序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确定决策、风险型决策与非确定型决策); ⑸ 决策的过程; ⑹ 决策的影响因素;
⑺ 决策的基本方法(定性决策方法和定量决策方法中的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与非确定型的决策的方法)(8)“头脑风暴法”的四项原则。(9)德尔菲技术的步骤。3.应用:
能结合实际进行简单定量决策分析。
(二)计划与计划工作 1.识记: ⑴ 计划的概念;
⑵ 战略性计划与战术性计划; ⑶ 指导性计划与具体计划; ⑷ 战略的概念; ⑸ 程序的概论; ⑹ 规则的概念。2.领会:
⑴ 计划的内容; ⑵ 计划的性质; ⑶ 计划的类型; ⑷ 计划编制过程; ⑸ 计划的重要性;(6)计划与决策的关系;(7)计划的层次体系。3.应用:
能结合实际编制计划。
(三)战略性计划与计划实施 1.识记
⑴ 成本领先、特色优势、目标积聚战略的定义; ⑵ 目标管理的定义; ⑶ 滚动计划法的定义; ⑷ 战略性计划的概念;(5)网络图。2.领会
⑴ 战略环境分析法的内容; ⑵ 战略的类型; ⑶ 战略的作用;
⑷ 战略制定的波士顿矩阵法、SWOT分析法; ⑸ 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 ⑹ 目标的性质; ⑺ 目标管理的过程; ⑻ 目标管理的特点; ⑼ 滚动计划法的基本思想; 3.应用:
能运用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第三部分 组织
一、考核知识点
(一)组织设计 1.组织与组织设计; 2.组织的部门化; 3.组织的层级化; 4.组织结构的典型形式。
(二)人力资源管理 1.人力资源计划; 2.员工的招聘与解聘; 3.员工的培训; 4.效绩评估;
5.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三)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 1.组织变革的一般规律; 2.管理组织变革; 3.组织文化及其发展。
二、考核要求
一、组织设计 1.识记
⑴ 组织的概念、组织设计的概念; ⑵ 组织结构的概念;
⑶ 职能部门化、产品或服务部门化、地域部门化、顾客部门化、流程部门化的含义;
⑷ 管理幅度的含义; ⑸ 职权的定义;
⑹ 直线职权、参谋职权、职能职权的定义; ⑺ 集权、分权的定义; ⑻ 授权的定义。2.领会
⑴组织设计的工作内容 ⑵组织设计的目的
⑶组织设计的任务和原则; ⑷组织结构的特性 ⑸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 ⑹组织部门化的基本原则;
⑺ 组织部门化的基本形式及特征比较; ⑻ 矩阵形组织结构的优缺点 ⑼ 动态网络型组织结构的优缺点 ⑽管理幅度与组织层级的关系;
⑾扁平式组织结构与锥形式(瘦长型)组织结构的优缺点; ⑿管理幅度设计的影响因素;(13)职权的形式;
(14)判断一个组织分权程度的主要因素(16)组织层级化设计中的授权;
(17)组织结构的典型形式(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二维矩阵制、网络组织、控股型组织)及其优缺点。3.应用:
能结合实际进行组织设计。
(二)人力资源管理 1.识记
⑴ 员工招聘的概念; ⑵ 培训的概念; ⑶ 绩效评估的概念。2.领会
⑴ 人力资源的特点;
⑵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内容; ⑶ 人力资源计划的任务; ⑷ 人力资源计划的过程; ⑸ 人力资源计划编制的原则; ⑹ 组织需要招聘员工的几种情况 ⑺ 管理人员招聘的一般要求 ⑻ 外部招聘与内部提升的优缺点; ⑼ 企业选择招聘方式时应注意的因素; ⑽ 员工招聘的作用、程序与方法; ⑾ 员工的解聘的几种主要方案; ⑿ 员工培训的目标与方法;(13)管理人员培训的方法;(14)效绩评估的作用;(15)绩效评估的步骤;(16)绩效评估的方法
(三)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 1.识记
⑴ 组织变革的含义; ⑵ 压力的概念
(3)组织冲突的概念。(4)组织文化的概念; 2.领会
⑴ 组织变革的动因; ⑵ 组织变革的类型和目标; ⑶ 组织变革的内容; ⑷ 组织变革的过程与程序; ⑸ 组织变革的阻力;
⑹ 消除组织变革阻力的管理对策 ⑺ 压力的起因及其特征; ⑻ 组织的冲突及其管理 ⑼ 组织文化的特征
⑽组织文化结构及其内容;(11)组织文化的功能;(12)组织文化的塑造途径。3.应用
能运用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解决问题。
第四部分 领导
一、考核知识点
(一)领导概论 1.领导的内涵; 2.领导风格类型; 3.领导理论。
(二)激励 1.激励原理; 2.激励的需要理论; 3.激励的过程理论; 4.激励实务。
(三)沟通 1.沟通的原理; 2.组织沟通; 3.沟通管理; 4.组织冲突与谈判。
二、考核要求
(一)领导概论 1.识记: ⑴ 领导的含义; ⑵ 领导权力的概念;
⑶ 领导风格的主要类型(集权式领导者;民主式领导者、魅力型领导者、变革型领导者;事务型领导者、战略型领导者)。2.领会:
⑴ 领导与管理的关系; ⑵ 领导权力的来源;
⑶ 领导的作用;
⑷ 领导风格划分的依据及其类型;
⑸ 领导理论(领导特性理论、领导行为理论、领导情景理论); ⑹ 现代领导者应具备的素质。(7)领导者必须具体的要素 3.应用:
能用领导理论分析问题。
(二)激励 1.识记: ⑴ 激励的概念;
⑵ 保健因素、激励因素; ⑶ 正强化、负强化。2.领会: ⑴ 激励的对象; ⑵ 激励与行为;
⑶ 激励产生的内因和外因;
⑷ 激励的需要理论(需要层次论、双因素论、成就需要论、X理论和Y理论); ⑸ 激励的过程理论(公平理论、期望理论、激励的强化理论); ⑹ 激励实务; ⑺ 激励的心理过程。(8)激励的三个关键因素
(9)激励、效价和期望值之间的相互关系 3.应用:
激励理论和方法的应用。
(三)沟通 1.识记: ⑴ 沟通的含义;
⑵ 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
⑶ 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平行沟通; ⑷ 单向沟通、双向沟通; ⑸ 团队沟通。2.领会: ⑴ 沟通的作用; ⑵ 沟通的过程; ⑶ 沟通的类别; ⑷ 组织沟通; ⑸ 沟通管理; ⑹ 组织内冲突的原因; ⑺ 有效谈判的实现; ⑻ 沟通的实现的主要目的。3.应用:
有效沟通障碍;有效沟通的实现;冲突的管理。
第五部分 控制
一、考核知识点
(一)控制与控制过程 1.控制的内涵; 2.控制过程; 3.有效控制; 4.危机与管理控制。
(二)控制方法 1.预算控制; 2.生产控制; 3.财务控制方法; 4.综合控制方法。
二、考核要求
(一)控制与控制过程 1.识记: ⑴ 控制的概念;
⑵ 前馈控制、同期控制、反馈控制的概念; ⑶ 标准的概念(4)统计性标准的含义(5)危机的概念 2.领会:
⑴ 控制的必要性; ⑵ 控制的基本原理;
⑶ 控制类型(程序控制、跟踪控制、自适应控制、最佳控制;前馈控制、同期控制、反馈控制;正式组织控制、非正式组织控制、自我控制); ⑷ 控制过程的主要环节及其工作内容; ⑸ 有效控制的特征; ⑹ 控制的对象; ⑺ 控制的作用; ⑻ 危机的控制。
(9)影响企业经营成果的主要因素
(10)制定和实施纠偏措施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11)危机的特征(12)危机的类型
(二)控制方法 1.识记:
⑴ 预算控制的概念; ⑵ 全面预算的含义; ⑶ 库存控制的概念; ⑷ 标杆控制的含义; ⑸平衡积分卡。2.领会: ⑴ 预算的编制; ⑵ 预算的种类; ⑶ 预算的作用; ⑷ 生产控制的内容; ⑸ 财务控制的方法;
⑹ 综合控制的方法(标杆控制、平衡积分卡控制)。(7)预算的局限性(8)经济订货批量模型
(9)质量管理和控制的三个阶段 3.应用:
控制原理与方法的简单应用。
Ⅲ.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本科目使用答题卡。
二、试卷内容比例
总论部分占20%,决策与计划部分占25%,组织部分占20%,领导部分占20%,控制部分占15%。
三、试卷题型比例
选择题占45%,非选择题占55%。
四、试题难度比例
容易题占30%,中等难度题占50%,难题占20%。
Ⅳ
参考书目
C.周三多主编:《管理学》(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D.蔡茂生、黄秋文主编:《管理学基础》(第二版),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Ⅴ
题型示例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
E.在管理史上,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是 F.泰罗 B.法约尔 C.西蒙 D.孔茨 G.直线制组织结构比较适合于
H.中等规模的组织 B.规模较小的组织 I.规模较大的组织 D.规模巨大的组织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未选、错选、多选或少选均无分)
1.根据对未来的把握程度,可以把决策分为 A.程序化决策 B.非程序化决策 C.确定型决策 D.风险型决策 E.非确定型决策 2.管理的基本职能有
A.计划 B.组织 C.领导 D.控制 E.生产
三、名词解释 1.学习型组织 2.目标管理
四、解答题
1.简述组织文化的结构与内容。2.如何进行有效激励?
五、论述题
你认为向上沟通的障碍主要有哪些?请联系实际说明如何克服这些障碍?
六、案例分析题
某公司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发展成一个拥有多家子公司和研究机构的大型企业。公司的产品也已涉及电子、机械、化工、轻工等多个行业,但公司组织上,却仍然还是沿用过去实行的集权直线职能制。最近,公司领导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这种状况如不改变,将严重影响公司的进一步发展,为此决定进行改革。请利用组织结构及其组织设计有关理论,说明该公司应该采取什么类型的组织结构形式?为什么?